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迷人的蝴蝶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其中方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蝴蝶谷”名称的由来以及她的迷人景象。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按笔顺正确书写本课生字;能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蝴蝶谷奇特、迷人的景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凭借课文想象蝴蝶谷迷人的景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祖国宝岛台湾的赞美、向往和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Flash课件,教材配套学习软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欣赏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蝴蝶吗?
生:喜欢。
师:老师今天要带你们进入一个蝴蝶的世界,请你们欣赏一下。(点击学习软件,欣赏视频。)
2.自读课文,梳理文脉
师:这些美丽的蝴蝶将我们深深吸引住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台湾的蝴蝶谷。
学生齐读课题。
师:我们先来听一听,作者是怎么描写台湾的蝴蝶谷的。(点击学习软件,欣赏课文朗读。)
师:小朋友们一定也想通过课文,看看蝴蝶谷的景象如何。好,现在就请你们自读课文两遍。注意老师的自读要求。(Flash课件出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师:老师要来看一看,课文的词语你们学得怎么样了。(点击学习软件,玩游戏“练武厅”,熟悉本课词语。)
教师检查朗读。
3.教学生字,描红仿影
师:让我们一起翻开我们的电子字典。(点击学习软件,看电子字典。)
教师相机进行“茂”、“批”的义项选择训练,注意“仿”字的笔顺。
师:再来看一看,怎样把这些字写得漂亮呢?这里有不少小秘诀呢!(点击学习软件,看字形指导。)
学生开始写字。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进入课堂
师:小朋友,这些词语都熟悉吗?谁来读一读?
生1:台湾、气候温暖、水源充足、吸引。
生2:蝴蝶、花草茂盛、色彩斑斓、迷人。
师:你能选择三个以上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句话吗?
生3:台湾花草茂盛,色彩斑斓的蝴蝶很迷人。
生4:祖国的宝岛台湾,气候温暖,水源充足,花草茂盛,吸引了很多蝴蝶。
师(播放教材配套学习录像):的确,祖国的宝岛台湾气候温暖,水源充足,花草茂盛,是蝴蝶生长的好地方。瞧,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多吸引人啊。你们想不想去那里看看?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句式复习上一堂课所学的知识,锻炼学生语言重组的能力。视频的播放,展示出学生刚刚描述过的鲜活画面,更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把学生带入情境。
2.学习第二自然段,欣赏蝴蝶赶来山谷聚会的情景
师:好,让我们跟着导游的指引去看看吧。
教师引读第二自然段。
师:请小朋友自己再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读文,看图,欣赏Flas,交流。
师:如果你就是其中一只美丽的蝴蝶,请告诉游人,为什么你们都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在赶往山谷的路上,你们的心情怎样呢?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指名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形象的画面是学生理解“色彩斑斓”一词的最好注解,精美的Flas给人以视觉的震撼与冲击。尤其是鼠标跟踪功能,能让学生自己制造花邀蝶、蝶恋花的奇特而绚丽的画面。
3.学习第三自然段,走进蝴蝶谷与蝴蝶亲密接触
师:台湾有十多个著名的蝴蝶谷呢,我们来看看导游怎么推荐的吧!
教师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大家一定迫不及待了吧,进去看看吧!
学生点击进入黄蝶谷或彩蝶谷,欣赏Flas。
师:小朋友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先说给边上的同学听听,交流一下。
师:面对你喜欢的蝴蝶谷,请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大家带入这一美景吧。
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配乐指读、齐读。
师:你们看得多么仔细,想象力多么丰富啊。老师知道你们音乐课学过一首歌就叫《蝴蝶》,来,在这美丽的蝴蝶谷和蝴蝶一起跳舞吧。
学生边唱边跳《蝴蝶》舞。
4.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蝴蝶热情的欢迎
师:蝴蝶谷的迷人景象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请读读蝴蝶是怎样欢迎前来观光的游人的。
师: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是游客中的一员,谁来扮演蝴蝶欢迎她?我们看看书上说的是不是真的。
学生表演。
师:让我们一块儿热情地读一读。
设计意图:游客与蝴蝶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内化语言,渐入佳境。
5.总结欣赏
师:蝴蝶谷真是迷人哪,看着眼前翩翩起舞的蝴蝶,你最想干什么?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课件展示蝴蝶谷千姿百态的蝶影。学生协同学习,进入留言室,合作创作赞美蝴蝶谷的诗歌,为学生用语言文字淋漓尽致地表达感情找到了出口。
教学反思
1.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富有韵律感、画面感,栩栩如生的蝴蝶飞舞时轻盈的样子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如此美文,我们的课堂又应该怎样诠释呢?蝶舞是美的,一切源于自然,我想应该遵循这样的自然规律。
2.配套软件和自制的Flash课件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当大屏幕上出现蝴蝶赶去山谷参加聚会的情景时,学生们一下子被色彩鲜艳的画面所吸引。这时,我相机引导他们说出“五颜六色”、“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等表示蝴蝶颜色的词语。生字教学一直是低年级学生比较难接受的部分,但是应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后,孩子学习生字的兴趣很浓厚,效果也非常好。抽象的语言文字与直观的演示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文本的内容得以充分内化。随着一只只小手的舞动,我仿佛看到了蝴蝶飞舞的翅膀,竟忘了我们是在上课。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培养 语感
语感是人把握言语的主要方式,是个体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简称之为“半意识的言语能力”。由于语文是一种社会现象,语感必然是社会的人对其有认识、情感内容的言语全方面的直觉感受与判断,因而决不只是一种语言知识,而是和人的观念、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深刻而丰富的感觉。它的性质即为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个人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继承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一、提高朗读质量,训练学生语感
朗读是培养语感最传统也是最基本的方法。朗读的一般要求是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1、放声朗读,读得正确,做到一字不能差。教材选编的文章,语言比较规范,经得起推敲。坚持不懈地抓好正确朗读的环节,为学生语言的“内化”贮存了规范、正确的语言材料,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语言的准确领悟感觉,使学生不仅能在听、读语言材料时,迅速地捕捉所需的语言信息,准确地判断、领悟、乃至鉴赏语言。学生在自主使用语言时,也能较迅速地,甚至直觉地找到能够准确表达自己情感的语言材料。
2、反复诵读,以达纯熟乃至释卷能诵,即读得流利。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和听读。“听读也是阅读,不过读的是‘声音的书’。” (叶圣陶语)让学生根据语意恰当地断句,做到正确、流利、连贯,培养学生听、读语言的节奏感、舒适流畅感。这种语言感觉的形成,学生不仅会在听、读语言材料时对其语言表达是否流畅通顺,迅速地做出判断;还能在运用语言时能游刃有余,妙笔生花,文通字顺,词到意达。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 (叶圣陶语)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得流畅,有感情,就必须指导学生揣摩词句,领悟意境,唤醒记忆中类似或相关的生活经验,体会文本蕴涵的情味。这样,学生的语感就在这大量的朗读、揣摩体味中受到训练,得到发展。
二、如何去落实“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一新理念
1、创设教学情境,触发语感。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初步感知课文意境,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便能触发语感。并使学生的审美情感由然而生,有关的心理活动随之活跃。
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时,和着悠扬的音乐大屏幕展示蝴蝶一路飞行去山谷聚会的场面,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目光。老师缓缓地叙说:“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人们就把这些山谷叫做蝴蝶谷。看到了成千上万只蝴蝶在这里聚会的场面,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映像呢?”生:“这儿的蝴蝶真漂亮!”“台湾的蝴蝶谷太美了……”又有一位学生迫不及待发言:“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只蝴蝶在一起翩翩起舞的情景,真是太奇特了,我真希望能亲眼看看!”孩子的情绪是最易感染的,一股高兴劲儿凝聚在课堂上空,感情酝酿的时机到了,老师一句“那谁能把课题美美地读一读呢?”学生个个争先恐后地朗读,完全沉浸在蝴蝶谷迷人的景色中,有的还自己配上动作声情并茂地朗读……教室里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充盈着高昂的情趣。海德尔格有一句话说得好:语言就是人的生命活动。是的,此时的学生已融入课文描绘的意境中,他们甚至能挑出老师的刺儿来“我认为‘蝴蝶谷’一词读的轻一些,美一些,读的时候可以边想象那儿的迷人景色。”可见通过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语感,将课文的情感渗透于学生心灵,体味生命的律动。
2、在想象中培养语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文章的情境呢?叶老曾说:“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必然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内心视像”。它能使课文内容像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鸣。
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钟启泉《对话与文本: 教学规范的转型》)
因此,要构建和谐智慧的语文课堂,就需要有效的教学对话。
首先,师生间的对话应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谈,而是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在愉快、平心静气的时候,接受的信息最多,学习效率最高,对于小学生而言,也最容易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如果在教学中,创设一个平等、合作、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到自己的想法或看法能得到老师的认可、肯定,无论是对的或错的都能得到被老师接纳的感觉,这样,有助于学生在一个安全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学习,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乐于表达自己的心声,课堂师生对话也就如小溪流水般自然、顺畅。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我向学生提出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的问题。我不急于展示答案,而是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提议将瓶子推倒,水流出来就可以喝到了。马上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这样太浪费水了,课文中有一句“瓶子里的水不多”。又有同学提出用吸管,对于这种童话式的想象方法,教师不能简单地用“荒唐”两个字来否定,因为这样的思维方式与学生的年龄是一致的。很快有学生提出看法,认为现场没有吸管,或者乌鸦不会用吸管。只要通过学生老师之间的平等对话,让学生来探究这个问题,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论证问题,养成探究问题的习惯,在这种平等对话的课堂中,学生的情感得以宣泄,教师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课堂俨然发展成了求真的殿堂,生命成长的摇篮。对话与过去的“谈话”截然不同。过去的谈话法,虽然表面上是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但骨子里教师仍然是居高临下传授知识的权威。教师的提问是有“底牌”的,学生的回答不过是猜测教师的“底牌”而已,最后还是要由教师一锤定音。因此,要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 、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
其次,教学对话还应当是互动的。教学既然是一种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的活动,这就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应当是互动的,是双向的交流。通过互动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如我听了一年级《蚂蚁和蝈蝈》的公开课,教学接近尾声时,老师打出一组量词训练: “一( )蚂蚁,一( )甲虫。”孩子们的小手高举如林,应答如流。“一(只)蚂蚁,一(条)甲虫”的标准答案即将被锁定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种“杂音”——“一(位)蚂蚁,一(名)甲虫”听到这,孩子们哄堂大笑。笑声中“标新立异”的六岁男孩子面红耳赤,胖乎乎的小手直搔后脑勺。“嘘……”年轻的王老师将右手食指放在嘴唇,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好孩子!能说说理由吗?”王老师眼含情,嘴含笑,轻抚小男孩的面颊。小男孩满怀自信地反问道: “‘熊先生’、‘狼外婆’,动画片里不都是这么说的吗?” “没错!”王老师带头为小男孩鼓掌, “诗人也这么说的。”接着,王老师神采飞扬地为大家背了一首诗,一首非常有趣的诗,是60多岁的香港诗人西西写的,名字叫《可不可以说》。 “可不可以说/一枚白菜 一块鸡蛋 一只葱 一个胡椒粉?/……”“孩子们,你们说可不可以?”孩子们听了又是哄堂大笑。那笑犹如一朵朵灿烂的花,开在每个人的脸上,开到每个人的心里。在以上教学环节中,教者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回答,特别是注意倾听来自“弱势群体”学生的声音,没有让“强势群体”独霸课堂,在“教学相长”的情景中切磋技艺,在相互信赖的氛围中启迪心智,闪烁着一种流动生成的美,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再次,教学对话还应具有建构意义的功能。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 在上《台湾的蝴蝶谷》这课前,我想:蝴蝶谷是美丽迷人的,可对学生来说又是陌生的,因为他们没有亲眼见过。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呢?方法不少: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体会;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蝴蝶谷的迷人景象来加深感受;可以通过词句来进一步理解;还可以由教师补充课外的音像图片资料,给学生最直观的印象……这些方法都运用,显然在教学时间上不允许。后来想到,既然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地学,那何不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习呢?我决定试一试。我引导学生归纳出了平时运用的五种学习方法:读读议议、想想画画、赏析词句、质疑解疑、寻找资料,并告诉他们:“你们可以自由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来学习《台湾的蝴蝶谷》。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这一堂课你们还可以从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节或几节来学习。”接着,我指导学生跑组,按相同的兴趣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临时推选出的组长带领下学习。这一下,教室里热闹了起来。学生对学习的投入程度,出乎我的意料。他们有的大声朗读,有的埋头作画,有的圈圈划划,有的热烈讨论。最后在全班交流时,既有个人代表小组交流的,也有整组参与交流的,交流的方式方法也各不相同,有读、听、议、问、答……将课堂气氛推向了。下课铃响了,学生意犹未尽,于是我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要求学生通过上网、翻阅课外书、请教别人等多种途径去搜集有关台湾的蝴蝶谷的各种资料,第二天交流,以此作为这堂课的补充和延伸,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我相信,只要每一位教师都将教学对话当成一门艺术来研究,逐步形成自己的富有个性的教学语言风格,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必将充满和谐与智慧。
一、充满情感
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文质兼美,无不寄托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情感是审美感知的动力,只有当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怀着一种强烈的期待情感时,才会产生审美感知。
1、让学生入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气氛,使学习“变苦为乐”呢?我觉得必须让学生“入情”。如:教学《小镇的早晨》,我鼓励并带领学生到河边欣赏美丽的日出,再看看菜场热闹非凡的景象,然后到学校北边的建设路边观察上班的车流和人群。有了较丰厚的生活积淀,学生在学习课文是更好地把握文章思想情感,领略小镇早晨的无限美好的风光,激发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时,就把最感人的内容先介绍给学生,也可设计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深深的吸引过来并锁定。
2、让学生动情。怎样才能使学生从“入情”到“动情”呢?儿童情感的产生、发展与他们的认识紧密相联。因此,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例如:《黄山奇石》,精读课文第三段时,从“抱着、蹲着、望着”和“一动不动”等词让儿童体会此时的猴子不同于往日的顽皮。接着出示“猴子观海”的教学挂图,引导想象:猴子在想什么?它怎么会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促使观察与想象相结合,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体会到黄山的奇石真是有趣极了。这种内心的情感发展,驱动着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
二、张扬个性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学《猴子种果树》一文时,当进行到最后一个环节:请小朋友们扮演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同一学习组练习讲一讲这个故事。教师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同学们纷纷争抢自己喜欢的角色,迟迟不能进入正题。这时,我才发现原来学生都希望能根据自己的个性来选准要扮演的角色。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鼓励学生个性化。
1、鼓励对文本理解的个性化。“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面对同样的语文材料,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感情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老师只有正确认识这一点,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发展。如教学《我爱你啊,中国》时,有的同学提出:“‘浓妆淡抹’通常用在女子身上的,可这里为什么说杭州西湖浓妆淡抹?”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想法去审视、去发现,让问题把学生从课文带回个性化空间。
2、鼓励对作业选择的个性化。作业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应力求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满足个人的需求,从而促使个性化的发展。结合教学实际,我设计三种作业:(1)自主型作业,教师设计难易有别的多梯级作业,给学生留有选择的空间。(2)实践型作业,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活动的机会。(3)鉴赏型作业,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鉴赏活动,促使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增加文化沉淀。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各种有利的外部条件,自由完成作业。
三、积极合作
合作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自由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创造力。”
1、师生合作。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师生之间的友好合作。比如:在教者、学者、作者三情聚焦,产生共振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孩子语言单薄影响了共振的效果,这时,教师要运用自身的文化语言提升孩子的语言。如在指导学生观察珍珠鸟一文的主题画时,师问:“你会给这幅画起个什么名字呢?能说说理由吗?”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老师的因势利导,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影响。
2、生生合作。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十分有限,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有单独表现的机会,而小组讨论正可以祢补这方面的不足。如学习标点符号的争吵,我让学习小组排练小话剧。不少学生将“争论不休”、“大笑不止”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教室里掌声不断,笑声不断。在学生表演的间隙,我扮成记者对“标点符号”们进行采访,让他们谈谈感受,孩子有的说:“我懂得了个人的作用小,集体的力量大”;有的说:“我们今后在集体中要注意团结,互相帮助……”你看,学生不仅把握了文章中心,明白了道理,还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还是合作力量大吧!
四、引导感悟
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当今“感悟”一词可算是语文课上使用频率较高的。然而,是否每次的感悟,都能让学生有所收益呢?情况不容乐观。有的教师课文都没读完,就让学生谈感悟,这从何而谈。且收不到实效,还隐藏着负面效应。我结合实际教学,认为引导学生感悟可以这样:
1、渲染气氛悟情。小语教材许多文章文质兼美,思想教育性强,文学欣赏价值高。《船长》一文,赞扬了哈尔威船长在轮船被撞坏,即将沉没的危急关头,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为了再现这位英雄临危不惧的铮铮铁骨,教师制作了船长屹立舰桥,轮船渐渐下沉的课件,让学生目睹这一悲壮的一幕。然后播放一段雄壮的《国际歌》乐曲,全体学生起立朗读课文第29、30自然段。在这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学生都会感悟到这位船长人格的伟大,崇敬之情油然而升。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在教学课外读物《采莲》一文时,我先在课前将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黑板上贴上采莲小船、采莲人,教室墙壁四周挂了一些荷叶、荷花、莲蓬,给学生营造了置身满湖荷花中的情境。课一开始,我播放了江南名曲《采莲》,并投影了课文的插图。动听的音乐,色彩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在此基础上,我说:“小朋友,你们欣赏过美丽的荷花开满池塘时的情景吗?你有过乘着小船穿梭于荷花中的想法吗?那感觉一定美滋滋、乐陶陶。这节课让我们好好的读一读诗歌《采莲》,一起去感受湖中采莲的快乐吧!”然后,我让学生聆听诗歌的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接着,我放手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为让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读出诗歌的韵味,我借助多媒体演示“微风吹来,荷花、莲子充盈摇摆的情景”。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感受荷花和莲子“香”的气息,并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画中的人,自由畅想湖中的情境和采莲人采莲时的神情、动作、语言,由此体会人们采莲时欢快、喜悦的心情。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穿山甲问路》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学习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动嘴读、动手划、动脑想。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又如《台湾的蝴蝶谷》一文中,“蝴蝶谷里迷人的景象”一段内容是理解的重点。教学时,我就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安排小小组讨论、圈划、画图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讨论。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达到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样在相同的时间里,学生的发言机会、锻炼机会就变多了,讨论出来的问题也就比较完整,比较详细了。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
如何学好语文?《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两个朋友》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在危险时,只顾自己,不顾朋友的人是不能和他做朋友的。”有的说:“我们以后也要帮助朋友,他如果有困难我们要帮他解决。”有一个学生却说:“我有不同意见,从这篇课文中我明白了‘适者生存’的道理。因为在遇到大熊时,瘦子会爬到树上,脱离危险,如果救了胖子,或许两个人都会丧命。胖子没人帮,急中生智,想到装死的办法也脱离危险。所以俩人都属于‘适者生存’。”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听了有的哈哈大笑,说他错了,有的若有所思,说有点道理。此时,我没有否定他的看法,也没有以一句“也有道理”而草率应付。首先,我为他的发言与众不同而喝彩。然后我请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课文的理解自己作出判断。小组讨论后,学生有的说:“如果胖子没想到装死的方法,被熊吃了,那能否说瘦子是‘适者生存’?胖子就是不适者被淘汰了,这肯定不能。”有的说:“可以说是‘适者生存’,但朋友间应该互相帮忙,不能只顾自己逃命,朋友是很重要的。像瘦子这种人,我肯定不和他交朋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分析无疑是比较恰当的。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而且让全班小朋友接受了一次人性的洗礼。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课堂
在深入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今天,语文课堂发生惊人的变化,迫切需要建造成一所五色乐园。孩子们在这所充满希望、充满绚丽的天地里,不再机械地识记生字,不再乏味地朗读课文,不再听那灌输式的讲解,不再死背古诗意思,不再心中有话不敢说……他们可以在五色园里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流露出自己的真情,放飞自己的理想。
一色乐园——情感
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文质兼美,无不寄托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情感是审美感知的动力,只有当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怀着一种强烈的期待情感时,才会产生审美感知。
(一)入情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气氛,使学习“变苦为乐”呢?我觉得必须让学生“入情”。如:教学《小镇的早晨》,我鼓励并带领学生到河边欣赏美丽的日出,再看看菜场热闹非凡的景象,然后到学校北边的建设路边观察上班的车流和人群。有了较丰厚的生活积淀,学生在学习课文是更好地把握文章思想情感,领略小镇早晨的无限美好的风光,激发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时,就把最感人的内容先介绍给学生,也可设计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深深的吸引过来并锁定。
(二)动情
怎样才能使学生从“入情”到“动情”呢?儿童情感的产生、发展与他们的认识紧密相联。因此,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例如:《黄山奇石》,精读课文第三段时,从“抱着、蹲着、望着”和“一动不动”等词让儿童体会此时的猴子不同于往日的顽皮。接着出示“猴子观海”的教学挂图,引导想象:猴子在想什么?它怎么会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促使观察与想象相结合,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体会到黄山的奇石真是有趣极了。这种内心的情感发展,驱动着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
二色乐园——个性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学《猴子种果树》一文时,当进行到最后一个环节:请小朋友们扮演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同一学习组练习讲一讲这个故事。教师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同学们纷纷争抢自己喜欢的角色,迟迟不能进入正题。这时,我才发现原来学生都希望能根据自己的个性来选准要扮演的角色。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鼓励学生个性化。
(一)鼓励对文本理解的个性化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面对同样的语文材料,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感情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老师只有正确认识这一点,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发展。如教学《我爱你啊,中国》时,有的同学提出:“‘浓妆淡抹’通常用在女子身上的,可这里为什么说杭州西湖浓妆淡抹?”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想法去审视、去发现,让问题把学生从课文带回个性化空间。
(二)鼓励对作业选择的个性化
作业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应力求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满足个人的需求,从而促使个性化的发展。结合教学实际,我设计三种作业:(1)自主型作业,教师设计难易有别的多梯级作业,给学生留有选择的空间。(2)实践型作业,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活动的机会。(3)鉴赏型作业,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鉴赏活动,促使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增加文化沉淀。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各种有利的外部条件,自由完成作业。
三色乐园——合作
合作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自由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创造力。”
(一)师生合作
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师生之间的友好合作。比如:在教者、学者、作者三情聚焦,产生共振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孩子语言单薄影响了共振的效果,这时,教师要运用自身的文化语言提升孩子的语言。如在指导学生观察珍珠鸟一文的主题画时,师问:“你会给这幅画起个什么名字呢?能说说理由吗?”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老师的因势利导,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影响。
(二)生生合作
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十分有限,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有单独表现的机会,而小组讨论正可以祢补这方面的不足。如学习标点符号的争吵,我让学习小组排练小话剧。不少学生将“争论不休”、“大笑不止”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教室里掌声不断,笑声不断。在学生表演的间隙,我扮成记者对“标点符号”们进行采访,让他们谈谈感受,孩子有的说:“我懂得了个人的作用小,集体的力量大”;有的说:“我们今后在集体中要注意团结,互相帮助……”你看,学生不仅把握了文章中心,明白了道理,还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还是合作力量大吧!因此,在学习课文时,我们可以大胆采用这种互动合作方式,构成立体交流网络,改变传统的师生单维交流。转贴于
四色乐园——感悟
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当今“感悟”一词可算是语文课上使用频率较高的。然而,是否每次的感悟,都能让学生有所收益呢?情况不容乐观。有的教师课文都没读完,就让学生谈感悟,这从何而谈。且收不到实效,还隐藏着负面效应。我结合实际教学,认为引导学生感悟可以这样:
(一)渲染气氛悟情
苏教版小语教材许多文章文质兼美,思想教育性强,文学欣赏价值高。《船长》一文,赞扬了哈尔威船长在轮船被撞坏,即将沉没的危急关头,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为了再现这位英雄临危不俱的铮铮铁骨,教师制作了船长屹立舰桥,轮船渐渐下沉的课件,让学生目睹这一悲壮的一幕。然后播放一段雄壮的《国际歌》乐曲,全体学生起立朗读课文第29、30自然段。在这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学生都会感悟到这位船长人格的伟大,崇敬之情油然而升。
(二)朗读质疑悟意
我们要注重感悟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在抓住课文重点时,先让学生细细地读,读出课文的味,继而细细地思,让学生说感悟,并对语言文字进行质疑、赏析、品味等。如执教《台湾的蝴蝶谷》,经过指导,学生已经能体会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但突然有学生提出对“五彩缤纷”一词不理解。于是,我利用素材库,让同学们亲眼观赏了迷人的蝴蝶谷,同学们在看时,不时惊叹,因为画面上有各种颜色的蝴蝶,他们对“五彩缤纷”一词就不难理解了。对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疑问,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在学生有所感悟时,给予“润物细无声”的影响,适时点拨引导,使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感悟。
五色乐园——开放
开放阅读教学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这就需要我们具有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在教学实践中排除干扰,不懈探索,百折不挠。我认为在课堂上,应该向学生开放,可以从外显与心灵两方面着手。
(一)外显开放
“教学不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会、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老师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得到自由,无拘无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例如:教学《东方之珠》,为了更好地学习课文,可以让学生课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搜集关于香港的历史、地理、气候、风土人情等。在理解课文时,可以随时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唤起学生的积极性。
(二)心灵开放
叶圣陶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应该是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因此,课堂上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象,“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会,去感受。或者是让学生学会课文后谈自己的体会。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老师更不能因学生的某一疑问不 是教学重点而回避,如教学《孔子游春》一课时,有的同学提出:“颜回的志向歌到底唱了些什么?”我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每人自编了一首志向歌:
生:水,奔流不息;水,拥有志向。我,勤奋努力;我,实现理想。
生:我不求生活富贵,只求平淡而有意义……
生:生命是一首激昂的歌,志向是歌曲的主旋律。
新课标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学生成功的未来,就让我们做个有心人,静下心来,细细琢磨,付诸行动,用语文这块阵地,开创出五色的乐园,让孩子们在愉快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研究》中的《让学生在“动”中学语文 》2002年9月
撰写人: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
xx年特教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1
转眼间,从第一次走上讲台初为人师到现在,已经一个学年了。回首这一个学年的见习期,我不禁思绪万千、感慨不已。作为一名刚从学校毕业,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心中是充满了忐忑的。幸运的是,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很多的关心和帮助,而我本人也倍加努力,在一点点的进步着前进着,以下是我在这一学年的工作情况总结。
记得被通知担任职一(1)班的班主任的那瞬间,不禁怀疑自己:我能胜任吗?于是在xx月份的暑假,我顶着烈日,拿着地图,一家一家的进行家访,为的是更加了解这些特殊学生的情况。但在家访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家长对老师、对学校所寄予的深深的期望,这让我倍感压力。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作为职一(1)班的班主任,我和同学们共同努力,布置了温馨、特色、整洁的班级环境;制定了班级公约,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必须遵守,共同进步;课余时间辅导学生作业,找同学们聊天谈心,了解他们心里的想法;积极组织班会、晨会各项集体活动;陪同孩子们参加了春、秋游活动,大家玩得很愉快;在艺术节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快乐中收获成长;在运动会上和同学们挥汗如雨,师生情可见一斑;家长开放日中,让家长看到了自己孩子的进步,因为每一位孩子在家长的心中都是完美的……当然作为一名新教师,对于这帮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有时候还是会束手无策,这时候就要感谢领导和同事给与我的宝贵指导,特别是我的师傅,在班级管理方面给与了我很多意见和帮助,她让我明白:别看班主任的工作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很难,靠的是教育方法和师德的配合,如何对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是很有讲究的。正如班中的孙弘,一开始我根本无法把握这个调皮捣蛋的学生,但现在我基本能较好的进行教育,能在不同情况下采取不同的措施来掌握他的“脾气”,这份成就感是难以表达的!通过这一年的班主任工作,我真的体悟到了很多,主要是在三方面入手:
1、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的孩子正好处于青春的反叛期,于是良好的行为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可能对他们以后都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
2、激发学生的竞争向上意识。很多人都说特殊学生的教育只要保证他们的安全即可,我非常不认同,正是由于老师和家长的溺爱造成了很多学生的懒惰,因此在班级教育中我始终对我的学生灌输着“只有付出才有回报”的信念。
3、既要严格要求,又要无私热爱学生。特殊教育不仅仅是爱的教育,
“严”要求学生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爱”要求老师无限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始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
除了这些,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教学能力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记得刚刚踏上三尺讲台的我就好像是摸着石子过河,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所以我真的很感激我的师傅和其他老师,是你们的帮助才让我迅速进步。在备课中,反复研究教材,搜寻各种资料,争取备出的课都适合我们的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记得在《迷人的蝴蝶谷》一课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积极性,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教案修改了一次又一次;在上课中,从开始的混乱到现在的清晰,从开始的紧张到现在的从容,尽管还远远不够,我也知道自身还存在的很多问题,但我在“模仿”中进步,希望有一天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在课后反思中,通过基础组活动、听课老师反馈、自我反思总结,我发现了不少问题,也是在一次次的反思中我在一点点地进步。比如在《田忌赛马》的教学中,自己的想法很不成熟、全面,但通过评课活动突然让我茅塞顿开,只要换个角度这节课说不定就是很精彩的一堂课了!再者,我积极参加“每月一课”、“秋实杯”等、“春华杯”公开课活动,对我来说,每一次都是学习他人长处的机会,每一次都是自我锻炼的机会,每一次都是我成长的见证。因为我发现公开课对我的成长是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每一次的开课我都有很丰富的收获,自己的思路打开了,问题暴露了,能力也就提高了。此外,除了自己上课,我觉得听课也是促进自己成长的很好的一条途径,特别是一些骨干老师的示范课,无论是在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是在教学细节的把握都让我感觉收获颇丰。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还参与了新一版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随着学生的不断变化,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变化,我们的语文教材再次迎来了新一轮的编写,在归老师的指导下,在张勤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一次次的讨论,一次次的交流,我们制定了新的语文教材框架,并在有序地进行教材内容的编写,也让我学到了很多,没有最好的教材,只有最适合学生的教材。
今年是我的实习期,因此每周的新教师培训也是我的一个重要学习任务,从钢笔字等基本功的学习,到师德讲座,到信息技术教育,到心理健康培训等一系列的活动,还是体会到不少东西的,因此这一年对我也可以说是收获的一年。但是“人往高处走”,自己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比如扎实自己的教学能力,比如使自己的班级建设更上一层楼,比如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涵养……总之,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努力用我的智慧和爱心在特教教师的岗位上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