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课堂培训总结范文

大学生课堂培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课堂培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课堂培训总结

第1篇:大学生课堂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对策

到目前为止我国坚持采用的是考试制度,但是这种考试制度给许多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许多的压力,并且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仅仅是一味追求成绩的提高,完全跟随教师的步伐,完全失去了自己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是一味的练题,而忽略了自己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交际能力的提高。另外,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约束,我国许多大学教师在课堂上坚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一味的讲解课本知识,学生则始终被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甚至有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根本不让学生进行交际能力的训练,久而久之许多大学生就会渐渐的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尽快的提高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各个学校必须要提高对于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视程度,及时的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且提出解决对策。

一、目前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仅仅注重应试语言能力培养

对于目前我国大学而言,在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而其中比较显著的问题就是学生仅仅注重应试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跨文化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在大学阶段,学生的学习主要依靠自主学习,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在宿舍或者图书馆,学校对于学生的学习管理比较松懈,而正是因为如此使得许多大学生渐渐的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他们学习语言唯一的动力就是通过英语四级,但是,我国整体英语四级题比较简单,许多学生都可以轻而易举通过,因此,许多学生不会花费很多时间在语言学习方面,更何况是跨文化交际语言的学习。许多学生在通过英语四级以后就完全放弃了语言的学习,而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对于他们以后的工作没有太多的帮助,他们不愿意进行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训练和培训

(二)大学语言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跨文化内容比较少

在提高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具备一个丰富的教材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我国现阶段,许多大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另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大学语言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跨文化内容比较少。例如,许多大学的教学内容主要还是集中在国内文化和专业方面,在外语专业方面的课程数量比较少,对于一些理科性的大学而言,外语专业课程数量更是特别少,许多学校仅仅开设了英语专业,而英语专业的教学也主要集中在书面知识,而很少进行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即使学校开设了英语听力课程,但是在课堂上教师也只是播放一些英语电影,让学生看电影,而根本不进行交际能力的训练。另外,由于大学教学内容很少涉及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学生对国外文化了解不足,他们不敢主动参与跨文化交际活动。

二、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对策

(一)学校应该加大对于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力度

首先为了更好的提高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各个大学英语教师必须首先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跨文化意识水平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学校应该定期的举办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会,在培训的过程中学校可以聘请专业的跨文化交流人才对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结束之后,还应该对他们的培训成果进行考核,对于考核成绩优秀的教师必须要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另外,教师还应该尽可能的参加各种研讨会或者出国考察等、到其他国家进行进修,积极与外国人进行交流,进而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开展各种跨文化交际活动,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加活动,畅所欲言,或者也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一些跨文化的聚会等,这样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不断地改革并且创新课堂教学

在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不断的改革并且创新课堂教学也是极其重要的措施之一,因此,教师必须要不断的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学习兴趣采取相对应的课堂教学。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将所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分析和对比,然后总结中西方文化的异同,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这些异同点去更好的学习并且掌握其他国家的文化。另外,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如让学生观看某一个英语电影片段,然后自己练习这些英语口语,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之间相互进行交流。

(三)丰富英语教学活动,营造跨文化交际氛围

丰富英语教学活动,营造跨文化交际氛围对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可以举办跨文化讲座、西方文学与电影等交流会,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主动通过各种资料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识;还可以组织一些辩论会、演讲比赛、英文歌唱比赛、戏剧表演等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在一定的学习基础上加强语言的迁移能力,在跨文化交际氛围中切实锻炼并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更好的激发大学生学习外国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各个大学教师必须要首先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积极与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或者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模拟跨文化交际场所,然后要求学生积极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和探讨。

参考文献:

[1]赵芳.“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08):54-60.

第2篇:大学生课堂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教育 第二课堂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027-03

21世纪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多元化、实用型的高素质人才必将成为时代的主流。面对复杂的生存环境,激烈的国际竞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必须把教育工作的主题放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制订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课堂作为高校开展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渠道和主要途径,应予以重视,科学设计,适时开展,务求实效。

一 当代大学生必须形成和发展的素质和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学者对大学生的社会能力进行了专项研究,研究前确定了大学生的三个基本社会能力,包括:一般的事务处理能力,即以某项具体事务为导向,调动和发掘自身潜能和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以实现问题解决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即建立一定范围的人际关系网络,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来维持和谐的一般人际关系,建立一般性人际接纳的能力;建立发展良好和谐的友谊能力,即与某个个体或少数对象建立稳定和谐、相互理解、相互促进的友谊的能力。另外,一些国内外知名学者对世界范围内的一些成功人士进行了调查,通过研究,认真归纳了当代大学生在青春时期需要形成和发展的、使自己受益一生的、有助于其独立人格的形成以及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的一些基本的素质能力。包括一般和特殊以及某些创造性能力:(1)掌握扎实牢固的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能力;(2)不断学习及自我发展的能力;(3)合理运用时间、自我约束及自我规划的能力;(4)自我认知,发展良好的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及评判性思维的能力;(5)把握机遇、战胜挫折的能力;(6)坚持锻炼、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能力;(7)自我减压的能力。

综上所述,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是各方面素质能力的统一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是更好地完成某项活动的必要条件。一个具有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也必将成为时代的主流。

二 目前高校第二课堂的现状

第二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外化和重要体现形式。目前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素质教育方针,第二课堂开展得有声有色,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别出新意的活动层出不穷,无不体现了高校对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1.活动繁多,内容重复,活动质量不高

各高校或高校院系为了响应国家和主管部门要求,纷纷开展第二课堂,而在高校负责组织开展第二课堂的人员大部分为年轻教师。因为他们工作时间较短,对于高等教育的宗旨、规律、方式方法等掌握欠佳,再加上年轻气盛、心浮气躁,不能冷静分析、深入思考,对于当前大学生的能力缺陷是什么、提升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什么等问题不能潜心研究,因此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通常表现为要数量不要质量,要形式不要效果,继而导致高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数量庞大、质量不高,形式创新、内容重复,强调创新、效果欠佳,且兄弟院校之间、二级学院之间相互攀比,应付上级检查和年底考核评估的心态占的分量较大。

2.导向作用不明显,无明确的活动目的性

第二课堂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重视素质培养、提升综合能力。无目的地盲目开展活动,不注意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强制性地参加,只能适得其反。而当前诸多高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只忙忙碌碌地设计新颖的活动程序、华丽的舞台背景,而忽略了对于活动目的的考虑,从而导致活动实效性不强。第二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同样也区别于以往应试教育下的学生活动,第二课堂的目的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自己去策划和编排活动,使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以往应试教育下的学生活动大都以娱乐为目的,调整学生由繁重的学习任务带来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在此情形下,高校的第二课堂就歪曲了素质教育的含义,仅仅成了以往应试教育的变形体,失去了素质教育的意义。

3.重视程度不够,缺少专业老师的指导

目前,很多高校为开展活动而活动,为了在年终考核或检查评估统计工作量或做工作总结汇报时,有丰富的内容可汇报而已,对于活动中的指导、通过参与活动学生的素质到底能否得到提升等,少予甚至不予重视,学生也多仅靠机械地模仿电视、电影等文娱活动中的语言、动作来展示自己。如一场舞蹈比赛,大部分学生对于舞蹈的相关知识并不了解,学校或组织部门又没有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学生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兴趣完成动作,而缺乏艺术性。长此以往,学生也是仅为了参加活动而活动,仅完成动作或任务而已,对于参与活动的收获少予考虑,使活动浓郁文化的氛围逐渐淡化,也就更谈不上通过第二课堂系统地提升综合素质了。

4.活动安排时间和形式欠妥,普及范围偏窄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目的是使广大学生均受益,无论是组织者、参与者还是智囊团、啦啦队。但目前,有的高校在开展、设计第二课堂活动时,少有调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广大学生哪个阶段需要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做效果最好等。每个学期学校开展的活动很多,但实际参加活动的却只是为数不多的富有特长的学生,因为其中的很多活动是普通学生因参与条件、时间、形式等不合自己实际不能参与其中。也就是说,学校组织的大众化、普及面广的活动太少,现有的第二课堂活动平台鲜有面向广大普通学生的。有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因为各种条件限制,大学四年或五年期间,可能从来没有上过舞台、没有化过妆、没有当众讲过话……

三 建立规范化的第二课堂模块(以医学院校为例)

高校的第二课堂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即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侧重于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素质、从业能力、后续发展能力等,明确目的,合理设计,科学实施,注重实效,使第二课堂向质量化、经典化、科学化、大众化发展。

1.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活动模块

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应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对社会、对病人强烈的责任感,这些是医学生将来融入社会、适应工作岗位、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需的基本素质。除开展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外,高校可通过党团校培训、专题学习班、报告会、讨论会、辩论会、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形式,组织广大学生认真、深入地学习先进的政治理论,深入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如:学习十主题班会,医疗纠纷引起的法律问题及涉及的医学伦理方面的相关问题的探讨会、报告会等。

2.基础文明礼仪的形象塑造活动模块

大学生基础文明与礼仪规范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对于塑造个人形象、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应根据工作实际,广泛开展基础文明教育与礼仪规范培训活动,通过公德文明常识宣传、公关礼仪比赛、形象着装评估、模特大赛、模拟应聘等活动,指导督促学生加强实践锻炼,将文明礼仪规范内化为个人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以期更好地维护校园和个人良好形象、处理好人际关系,为个人的成长发展以及更好地融入团体、适应社会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愉悦的氛围,也为建设和谐校园做出应有的贡献。

3.身心健康和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模块

此模块包括身体和心理方面。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人的一切社会活动必须以健康的身体素质为前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是良好习惯形成的基础,有助于磨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提高学生战胜挫折的能力;心理状况对于学生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影响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另外,艺术文化修养展现着个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内涵。高校通过开展大学生运动会、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等体育艺术类活动以及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心理健康讲座、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着力培养大学生的身心及文化素养。

4.学习科技和创新能力提升活动模块

当今和未来的竞争是知识和科技实力的竞争,新世纪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方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祖国的需要,并在激烈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学习能力是个人众多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包括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融会贯通能力等;科技创新能力是个人发展、实现价值的必备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搜集资料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统计汇总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高校应深入开展学习能力强化训练、学习兴趣小组、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活动,通过专业知识竞赛、专业技能大赛、科技创新课题申报、科技竞赛等活动,大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5.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能力锻炼活动模块

培养具有志愿服务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校的中心任务。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是联系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是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主要平台。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能够促进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有利于书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也是为国家、社会、群众贡献力量的良好时机,同时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将来更好地适应、融入社会奠定基础。高校应扎实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组织社会调研活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挂职锻炼、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敏锐的社会洞察力、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奉献精神。

6.组织协调能力培养活动模块

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才是既有一定专业水平又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全方位人才,大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组织协调能力的最佳时期。在此阶段,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校院系班级和社团组织开展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在这些组织和活动中,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便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因而高校除了注重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还应注意其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组织协调能力的主要途径有鼓励学生担任学生干部、作为组织者开展活动等。学生组织中的学生干部岗位和学生活动是有限的,因此建议高校采取学生干部考核和轮岗制以及学生活动竞标制,以使更多的学生得以锻炼。

7.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活动模块

语言表达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突出体现,也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由于受应试教育以及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学校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既缺少系统的培养计划,也缺乏必要的实践训练,致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存在一定的缺陷或不足。要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高校就必须重视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演说和文字写作两方面能力。高校可通过专项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每日课前十分钟演讲、演讲比赛、辩论赛、朗诵比赛、征文比赛、每学期个人书面和口头总结等。

8.安全防护和急救常识培训活动模块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的生活模式发生了较大转变,影响人身财产安全的高危因素也在不断增加、常变常新。作为学习能力较强、宣讲能力较强、组织能力较强、安全防范意识薄弱的大学生群体,亟待需要全面掌握安全防护措施和急救常识与技能,一方面便于自卫和自救,另一方面也可在一定范围内培训普通群众,从而在社会中普及安全防护和急救常识与技能。高校可通过举办安全知识讲座、现场消防演练、自救技能培训等活动,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安全防护与急救常识和技能。

综合素质是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竞争意识和生存能力的前提。研究表明,素质能力提高与人的后天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素质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并且在活动中表现出来。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一些素质和能力正处于形成与发展时期,青年自我的认知结构和一些心理方面的因素,加上外界环境的导向作用是青年时期能力结构的构建体制。正确引导和激励是学生形成有竞争价值的综合性能力的基础,开展规范化模块式第二课堂活动对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具有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华、张东旭.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 拓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渠道[J].高等理科教育,2004(3):122~125

第3篇:大学生课堂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学科竞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G4

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国家和教育部近几年出台的有关文件都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创新人才提高到战略高度,培养一大批创新人才已是高校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为此高校展开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讨论,其中将大学生学科竞赛作为人才培养的抓手得到了广泛的共识[1G3].我校长期以来非常重视各类学科的大学生学科竞赛,早期对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英语竞赛等以立项方式,委托专门的学院(或中心)具体实施.近几年来根据我校教改形势需要,考虑到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又增加了一批大学生学科竞赛,目前立项赛事已达34项,在大学生创新设计及人才培养方面不断进行有益探索与实践.本文在总结我校多年的大学生学科竞赛经验、成效基础上,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例,就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与研究[4G5].

1学科竞赛的主要功能与作用

学科竞赛是一种群众性学科活动,主要以学生所在学科为背景,通过开展自主式学习与创新设计完成作品设计任务.它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有着密切联系,但又不能简单等同,因其独有的特点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6G8].

1.1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与发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科竞赛是以项目的形式组织与实施的,申报时要求负责单位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实施方案以及具体措施,强调培训的主体内容和课程知识点相结合,在“知识点”教与学过程中,彻底打破教师“满堂灌”和学生“被动学”的现象,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个性发展.为此,我们要求整合相关实验课程,调整相应的学时和学分数,并按照竞赛训练知识点,对主要实验课程设计2个左右的创新型实验.同时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将大学生科研等计划外教学活动引入学科竞赛训练.目前每年参与电子类设计竞赛训练的学生400余人,主要来自我校电子信息学院、物理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等的约15个不同专业的学生.

1.2培养大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没有创新人类就不会进步.创新精神是指个体敢于求异、勇于求异的意识倾向,是一种善于创立新思维、新事物的精神面貌.学科竞赛无论在形式或内容等方面都比较符合创新教育新理念,很多的赛题都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一些知识点超出了教材内容要求,显然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完成的.在实施竞赛培训计划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跨专业进行自主创新设计,跨专业参与电子类学科竞赛,始终强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大为提高.目前,代表我校参加全国电子类学科竞赛的学生50%以上都有实用新型专利或发明专利,获学校创新学分数占全校总数25%左右,参与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活动蔚然成风.

1.3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学科竞赛多半是一种团队组合形式参加,在学习、训练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能力培养,还要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提高.在竞赛训练、学习过程中,参赛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团队精神,什么是协作意识,懂得了它们的重要性,较长时期的共同学习,加深了师生情、同学情.无论是训练或是竞赛阶段,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无不在理论课堂、工程实践、文书表达、交流互动、协作创新等环节得到充分体现.通过学科竞赛,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大为提高,目前,在参赛的15个专业中,都有学生获省级以上奖项,其中有9个专业的学生获得过全国一等奖,全国一等奖总数40余项.

2搞好学科竞赛的几点要素

大学生学科竞赛既包含了本科教学的普遍规律,同时也具备“所有竞赛”赛事的特殊性.与“所有”的课程一样,有知识点的教与学,同时需要像“竞赛”赛事一样有训与练.总结多年来电子类学科竞赛,我们认为搞好学科竞赛应注重几点要素.

2.1各级层面的关心支持以及科学管理

学科竞赛是一项群体性活动,很多高校将它和人才培养、教学计划紧密相连,因此势必涉及到人、财、物.在此过程中,需要相关责任学院、中心制定完整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还要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这里面有大量的计划外工作量要予以认可;参与的教师和工作人员要将年终考核与其挂钩予以肯定;学生大量的课外学习、训练学时应和他们的课程相联系;学生的免修、免考、保研等政策的制定;训练和竞赛期间的耗材费、元器件费等,都需要学校的有关职能部门、学院给予高度的关怀、支持,并协调解决.同时还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加强科学管理[9G10].

2.2“理念先进、环境优良、设备齐全”的全天候开放实践平台

电子类学科竞赛的实质是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与创新设计,在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后,将其运用到作品设计中从而完成设计任务,在此期间学生需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进行大量实践活动,而这种时间很多是课余时间,还有很多是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等,如果按照正常的实验室管理将无法满足学生入室进行自主式学习和创新设计.因此建设一个“理念先进、环境优良、设备齐全”的全天候开放实践平台对于学生学科竞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3稳定的教师队伍

竞赛是以学生为主体,但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竞赛因其自身的特点需要一大批有专业知识、有实践经验,而且还需要有奉献精神的教师参与.不仅如此,这支队伍还应相对稳定,应包含较多专业在内.竞赛每两年一次,赛题也变化无穷,在训练和竞赛过程中,需要教师紧扣理论课程知识点,对赛题不断总结和提炼,同时还要尽可能了解学生特长和习性,并在日常的训练中及时给予指导.

2.4一批有兴趣能坚持的学生参与

电子类设计竞赛从专业培养方案来讲是计划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有着紧密联系,是多门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按照我校电子信息大类专业建设,提出了“课堂教学”、“创新实践”、“第二课堂”、“学科竞赛”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一批有兴趣、有更高目标追求的学生提供了深入学习和创新实践的机会,通过竞赛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参与的学生除了要有兴趣外,还需要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从某种意义上讲,一批有兴趣、有目标追求且能够坚持的优秀学生是取得竞赛优异成绩的根本保证.

3我们的主要经验

电子类学科竞赛主要有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技术邀请赛、模拟电子技术作品设计竞赛、SOPC片上系统专题竞赛等,我们通过对各项竞赛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我校相关学院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及大学生学科竞赛实际情况进行探索与实践.

3.1以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为根本,努力构建电子类学科竞赛培训新机制

电子类学科竞赛与所有的竞赛一样,要想取得优异成绩,一定要在“技能技巧”和“强度”方面加强训练.我们以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为根本,按照我校电子信息大类专业建设提出的“课堂教学”、“创新实践”、“第二课堂”、“学科竞赛”人才培养体系,将涉及竞赛的几门主干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进行提炼,结合工程实际制订了包含理论课程、实验课程、专项训练、专题讲座的竞赛培养方案.同时,我们还根据竞赛的时间节点和本科教学计划,将一些课程在内容方面进行精简,在时间方面提前.例如单片机技术课程,按照教学计划该课程在大三才上,从竞赛角度来说显然太晚.另外长期跟踪分析竞赛题型的基本特征和不同变化,将它们归类总结,并设计成既包含了理论课程知识点,又概括了赛题特点的实验项目,应用在竞赛培训中.

3.2加强开放式实验室平台建设和科学管理

实验室是学生完成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实验室是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创新设计的重要平台,实验室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11G12].竞赛涉及内容多、学生来源广,造成实验室资源短缺的问题,因此实验室开放则尤显重要,它关系到竞赛培养计划的实施和落实,直接影响培训效果和竞赛成绩.在建设开放实验室平台过程中,我们专门规划400m2专用于电子类学科竞赛,其他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按照竞赛培训计划接纳学生,同时力争学校设备处、教务处、相关学院等给予人力、财力及其他资源的支持,相对电子类学科竞赛涉及的实验室,目前完成了50%的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加强实验室科学管理对于学科竞赛也至关重要.在日常的管理中我们除执行学校、学院制定的规章制度外,还专门制定了“实验室开放管理规定”、“开放实验室元器件、耗材管理办法”、“实验教师、技术人员实验教学管理条例”、“学生入室规范要求”、“实验室管理人员基本职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日常实验教学和竞赛培训任务完成.另外,我们还吸引一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参与,采取“研究生助教、本科生助管”的实验室辅助管理模式,弥补了因实验室开放力度大造成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

3.3将学科竞赛与年终绩效考核、质量评估检查及学生利益相结合

目前我校将各类学科竞赛以项目的形式进行管理,在年终绩效评定、本科教学质量检查的过程中对培训计划实施、学生参与程度、培训效果和竞赛成绩等进行综合考核.对于取得优异成绩的给予奖励;认可竞赛培训中产生的计划外工作量;竞赛工作与项目责任单位年终效益挂钩;对参与竞赛指导工作的教师发放工作劳酬等.此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切身利益,如:训练时的相关内容和实验课程挂钩,给予免修、免考;设立“创新学分”,鼓励学生取得标志性成果;在奖学金评定、保研方面给予加分优惠、对于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直接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等.

4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已经成为增强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载体,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与研究.就电子类大学生学科竞赛而言,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学生学科竞赛归根到底是一个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许多高校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建设轻人才培养的现象没有彻底改变,因此在某些高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二是没有建立完整、科学的考评体系,涉及到工作量计核、教师晋职考核等,学校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沟通,相关政策缺乏权威性、统一性,以致影响了学科竞赛;三是部分教师重学轻术的思想较为严重,对竞赛工作敷衍塞责,没有将育人职责放在首位,因此缺乏一批有专业知识、有竞赛经验,同时具有一定奉献精神的教师参与学科竞赛工作,师资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

5结语

多年来我们通过省部级、校级教改项目将学科竞赛与人才培养作为研究重点,努力探索学科竞赛培训计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通过研究学科竞赛的普遍规律来重新审视我们培养计划中不足之处,以此促进实验教学改革,并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优异成绩.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是我们长期的奋斗目标,任重道远,我们将继续不断研究与探索,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孙盾,姚缨英,范承志.实践教学环节与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5):23G30.

[2]董健,郭迎.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推动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8

3]吴旭,陈仁安,魏德志,等.论高校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科学,2012,15(1):5G8.

[4]马传峰.实验室资源的开发与开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2):1G3.

[5]严薇,杨天怡,袁云松.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2):107G108.

[6]鲁保富.构建系统、高效的学科竞赛管理机制促进高校学风建设[J].中国大学教育,2005(8):37G38.

[7]姜风国,王东兴,马国清.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创新实践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3(2):1G14.

[8]周家伦.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5):9G10.

[9]和雅君,周宇,韩英,等.建立实验室开放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2):23G25.

[10]钟秉林,董奇,葛岳静.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大学学报,2009(11):22G24.

[11]王海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1,22(2):29G31.

第4篇:大学生课堂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毕业生 社会实践 就业能力 促进作用 

        近几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就业能力不强。高校要改变这个状况,在培养学生时就要注重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促进作用。应该要求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具体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了解社会、了解民生,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社会实践对提高大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 

        1.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实践是学生的社会大课堂,能够让学生提前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很多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过于简单化、片面化、理想化。他们借助社会实践这个平台,通过各种切身感受和体验,了解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全面了解就业环境、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通过自身状况分析,自我条件评判,找到与自己知识水平、性格特征、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大大减少了学生在就业时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等情况的发生。 

        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在与广泛的不同阶层的人民群众交往的过程中,增强了获得个人社会角色的能力。 

        经常不断地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抗挫力。学生通过组织安排、协调管理、处理应急突发事务,各司其职,经受磨炼,对于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等都是一个极好的锻炼。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多彩的社会实践有利于加快学生社会化步伐。 

        2.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仅仅依靠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是无法完成实际的工作任务的。需要学生从同事、同伴中学习具体的应用能力,实际的操作能力。尤其是那些操作性、应用性强的专业,如计算机、会计等,所以需要通过实践实习,亲自上手实干,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请教有经验的长者来学会如何处理问题和完成任务。 

        同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发现自己哪方面知识欠缺和不足,这样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3.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各种从未碰到过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新局面,需要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来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这样的创新能力需要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加需要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分析总结、提炼和升华。尤其是现代快节奏社会中,人们每天面对各种数量巨大信的息,种类繁多的知识,需要产生丰富的联想,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找到多种事物的结合点和交叉点,从而创造出更多更新的方式方法。 

        通过社会实践这个载体,学生可以把学校习得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所需的技能结合起来,开辟新的工作方式方法,为大学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更多的途径。

        4.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计算机操作等动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现代社会,无论学生从事哪个行业,多多少少都要跟现代化的机器、设备或者计算机等自动化机器相接触。如何准确高效地利用这些设备,为学生在一线岗位上所用,需要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学习、试错、熟练、提高、发展。如作为办公室文员,该如何使用复印机、传真机、电脑提高工作效率;作为会计该如何使用电算化的系统和软件,这些基本的操作能力是学校课堂理论教学所未能检验的,需要学生在平时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它,学习它,掌握它。利用长期有效的社会实践,就能够使得学生在就业前充分全面的掌握这方面的操作和动手能力,为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同时,学生对时间的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也会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体现和提高。 

        二、如何发挥社会实践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 

        1.政府和高校要充分重视社会实践的功能,建立切实有效的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政府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作用,协调社会各界的资源,指导和帮助高校建立各种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有效化。 

        社会各界尤其是用人单位对于高校安排的短期教学见习、长期教学实习、寒暑假的岗位体验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要欣然接受,并且提供力所能及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给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工作岗位,对在岗位上的实习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指导和培训。使得在校大学生经过短期的社会实践,能够真正认识到行业前景,岗位要求,全面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为毕业后更加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也时要充分考虑社会实践的需要,把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用文件和规定的形式要求每位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一定时间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利用各种资源为在校学生创作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如与企业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长期输送学生去一线工作岗位体验生活。在人才培养的方式上采用订单式培养,如酒店管理专业的“世贸班”,“迪拜班”。

        2.专业教师、就业指导老师重视社会实践的功能,建立长期跟踪指导机制 

        专业老师在完成规定的课堂教学任务之外,要积极投入到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去。对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困境、疑惑等要及时给予指导。包括学生日常的教学见习和实习,寒暑假的“科教文卫三下乡”“爱心进社区”“志愿者服务”等,并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质量和数量进行考核,作为学生完成学业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专职的就业指导老师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专业特色组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并且定期督促和检查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完成的质量和数量,把社会实践划入学生评优评奖的考核范围之内,对于从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进行教育和动员,适时的开展社会实践动员大会、总结和经验交流大会,营造社会实践育人的氛围。 

第5篇:大学生课堂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学习者自主 英语听力自主学习 大学英语教学

长期以来,由于英语科目授课的特殊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侧重于教师的言传身教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众所周知的是,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才是提高英语听力水平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因此,想要提高大学生英语听力水平,最重要的应该是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入手,也就是培养大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只有大学生开始自主学习了,才能从本质上改变学习心态,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成果。如果我们仅仅依靠老师的带领,而不从自身出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进行英语听力的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听力水平,在完成课堂学习的同时,在自己的课余时间也要对自己的英语听力水平进行磨练。

如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呢?这就需要我们对自己的学习时间有着充分的掌握与安排,在这个环节中,大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也必不可少,为了促进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以及其他实践能力的提高,大学生听力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英语听力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磨练才能使我们的学习能力更上一层楼。大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想要收获的成果,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往往起一个引导的作用,具体的方法学习以及探索还是需要学生自己来的。教师将自主学习的理念传授给大家并将大致的自主学习方案提供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方案。只有大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英语知识,并且运用英语知识与技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才能达到教与学的结合。

而想要达到英语听力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自己接触英语的频率,在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中,与其说是老师教会的不如说是学生自己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的。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可以接触到的学习工具丰富多样,如同广播、电视、电脑甚至于互联网络,这些工具无疑都给大学生自主学习听力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只要学生愿意调动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跟随英语老师的指导,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外时间,有规律地进行大学英语听力的自主学习,在这样一个学习节奏下,大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将会得到十分大的进步。

此外,大学课堂上老师所授内容往往杂而深奥,一些语法以及语言技能很难在短短的课堂上被学生完全掌握,这就对我们大学生课外的学习提了较高的要求。学生需要在课余时间中,通过自主学习对听力中的语法、关键单词进行消化和吸收。想要完成对一门外语的完全掌握,对外语的听说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课后多去吸收语言听说的精华内容,才能具有更多的语言锻炼机会。

二、英语听力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一)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在老师制定好英语听力学习计划的同时,学生要依据英语学纲来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任务,对自己每个阶段的学习进行总结以及下一个阶段学习的新目标的提出。学习计划的提出既要根据学校对学习成果的要求又要根据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大学生必须对自己英语学习中的长处以及不足拥有清醒的认识,明白自己目前阶段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才能在正确的方面实现自己英语听力成绩的提高。

学生在制定自主学习计划之前,可以对自己的英语听力做一个简单的自我测评。测试完成后,根据答案对自己每一个部分的成绩进行归纳与总结,在反思之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学习目标,科学的学习计划的制定能使得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事半功倍。我们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还可以订购相关的数目2以及刊物,图文并茂的书刊杂志能够帮助我们消化课堂上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点,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我们的英语听力水平。

(二)选择合适的听力材料

对合适的听力材料的选择也是我们在自主听力学习过程中所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目前我们可以学习《新概念英语》、《英语听力入门》、以及《走遍美国》等等。其他电视媒体的自主选择就要看学生的个人爱好了。

三、创设良好的听力自主学习环境

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一个良好的自学英语的氛围必不可少。只有处在英语的环境中,大学生的听说能力才能得到一致的提升。在课外时间,班长可以组织大学生们抽出一段时间,大家都来进行英语的交流。在这样一个环节中,大家可以分小组,也可以以寝室为单位,对一天中所发生的开心的、不开心的事情,或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对新型语法的掌握都可以进行英语的交流。在无形之中还能增强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调动课堂气氛。

封闭的语言自学中心能够满足学生们对知识的诉求以及他们内心对于交流的渴望,在交流的过程中也可以使他们根据各自的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及合适的实践方法。根据自己的节奏对英语听力进行自主学习。这种氛围下的学习能充分调动大学生对听力的学习热情,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管能动性之后,大学生的听力成绩的提高也是理所当然的。

四、结论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获取到更多的知识,且学习效果也比传统的体力学习模式更好。从学生的学习反馈来看,尽管大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性还不是特别高,但是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已经意识到自主学习听力的重要性以及优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将会得到最大的普及。在大学生自主学习听力的过程中,大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自己学习能力的提高,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学习过程的自主。大学生对英语听力的自主学习,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为社会早就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6篇:大学生课堂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素质消耗 素质普及 校园文化

综观高校素质教育的推进过程,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第二课堂还没有形成规范的体系和人才素质缺乏成熟的评价尺度等原因,“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始终未能真正进入或未被完全纳入整个学校素质教育体系,素质教育活动得不到广泛的社会认同。

在大学校园里,当务之急是削弱以“素质消耗”为导向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素质普及因素。这只会调动小部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消耗甚至是压榨少量群体的素质,最终导致失去群众基础而失去活动本来开展的意义。

强调校园文化活动中素质普及,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运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开展。

1 在素质教育大系统中谋篇布局,进行政策性引导

在高校进行素质普及教育,必须立足于长远,统筹安排,统一部署。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学校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在经学校研究决定,在学校一些重大比赛项目中加强普适性的元素,提高广大学生群体参与的积极性。比如在一年一度的校运会中加入“十人十一足”、“集体跳绳”等项目;设置精神文明奖,以鼓励和表彰在校运会期间在纪律、卫生、风貌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单位;在新生军训中,摒弃以系部为单位评选先进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同时设置军事训练和内务整理两项奖项,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奖项的设置数目,让更多的班级拿到荣誉,从而增强班级集体荣誉感。

2 提倡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并举,提高第二课堂的重要性

把大学生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起来,正确处理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团学组织和教育教学部门之间的关系。加强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凡是第二课堂学分不够,都不能予以毕业,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全部的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教育,达到全员育人,素质普及的目的。在推进第二课堂教育中,把第二课堂融入第一课堂,要求教师将讲台变为学生展现自我学习能力的“舞台”,把传统的“教-学”模式变为“助-学-论”的模式,教师可以确定每次授课的主题,并在班级内部建立学习兴趣小组,学习兴趣小组自主开展学习,通过小组内部讨论,小组间讨论得出结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样就把第二课堂搬进第一课堂。

3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觉规划职业生涯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必须让学生从认同素质普及到接受并积极参与。大学院校应当积极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为新生讲授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课的教师,必须是从各院系选拨的优秀人才,通过竞聘获得授课资格。任课教师应当定期接受先进理论(如TTT)的培训,并把这些理论在实践中进行操作,内容涉及学业指导、职业规划、经验介绍等各方面。在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引导广大学生都积极参与,进行自我评价,达到自我认知,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职业兴趣,树立良好职业价值观。

4 及时进行经验总结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进行素质普及教育,除了一些理论阐述之外和校园活动的多元化,更重要的是要切实把活动本身融入普适性的元素,而不是为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要从政策引导并且肯定、两个课堂相互融合、学分认定、形式探索等多个方面进行努力,通过这些措施对学生发出一个明确而且积极的信号:鼓励所有的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坚信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有自己潜力有待挖掘,肯定每一位学生在校园活动中做出的成绩,调动的是全部而不只是“精英”的积极性。把素质普及教育融入职业生涯教育,开展大学生职业导航,需要完善导师制,建立考评机制,进行跟踪评估,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但是,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素质普及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各系部在各种选拔式项目中造成了冲击,这需要学校坚定信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忍痛割爱”,让这种普适性教育不至于半途“夭折”。在素质普及过程中也不能完全取缔少部分具有特长学生精英式的竞赛,注意每个学生特异性,因材施教,既要照顾大多数,又要发现和培养突出个体。

5 需要加强和改进的环节

5.1 进一步加强素质普及教育的政策性引导和支持 素质普及取得良好效果, 离不开政策的引导,为了广大的学生能够持续的、全面的得到健康发展,需要学校的领导决策部门暂时牺牲一些眼前利益。同时减少一些硬性的任务和活动,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选择的空间。

5.2 加强职业指导任课教师的培养培训,拓宽导师制工作范围 素质教育融入职业生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教师水平直接制约着先进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效果,教师必须在不断的探索中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可以邀请校外知名职业指导讲师对我校教师进行指导交流。

参考文献:

[1]祝.地方理工科院校中人文素质普及的若干方法探索――

以福州大学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第7篇:大学生课堂培训总结范文

一、全面培养强素质,让大学生村官提升能力工作好

大学生村官是一个年轻的群体,要让他们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发展,就必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我们通过构建学习培训、多岗锻炼、沟通交流等三大平台,增强了他们服务基层的本领。一是构建学习培训平台,提升理论水平。充分整合各种培训资源,为大学生村官开设党校课堂、基地课堂、流动课堂等,把大学生村官培训纳入全县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岗前集训和各类专题培训20__多人次,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提升了他们的能力。今年,我县将举办村务管理、创业富民、科技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培训班不低于6次,实现每人每年至少接受6次不同形式培训的目标。二是构建多岗锻炼平台,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创设“以村工作为主、多岗锻炼为辅”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几年来,分期分批选派了50余名大学生村官到、综治、拆迁安置、招商引资等一线岗位历练,让他们直接负责一件实事,独立解决一件难事,牵头完成一件大事,不断提高他们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三是构建沟通交流平台,激发队伍整体活力。开通“XX大学生村官QQ群”,建立移动飞信平台,为大学生村官提供良好的交流机会,让他们更好地交换工作心得,总结工作经验,找出工作不足,形成奋勇争先、比学赶帮的工作局面,为更好的推动工作开展激发队伍整体活力。

二、创设富民大舞台,让大学生村官服务基层干得好

大学生村官一无资金,二无经验,创业富民谈何容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扶持引导力度。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组织引导与典型带动相结合,政策扶持与模式创业相结合,鼓励大学生村官在创业富民中大显身手。一是激发创业热情。激励大学生村官在创业路上不当“看客”当“干将”,我们先后举办了创业富民成果展、创业富民汇报等活动,评选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先进个人,同时通过电视台、睢宁日报、政府网站等渠道,大力宣传大学生村官投身创业富民的典型事迹,激发创业热情。二是构建扶持体系。让大学生村官创业“不差钱”,县财政每年设立了XXX万元的“大学生村官创业专项基金”,为投身创业的大学生村官提供贷款贴息支持,同时通过“创业富民,阳光育才”再担保融资工程为10余名大学生村官提供创业担保贷款XX万元;成立大学生村官创业指导中心,组建专家服务团开展上门服务,提供创业指导。三是探索创业模式。注重分析各种创业类型,重点培育“大学生村官+专业合作组织+技能培训基地”创业模式。目前,全县已有XX名大学生村官参与创办20个专业合作组织、经济实体,为村民提供了XX多个就业岗位,帮助XX多个贫困户增收脱贫。强化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工作指导,不断提升创业能力,优化创业环境,形成大学生村官“一镇一品”的创业格局。四是打造三大创业富民载体。通过优化环境,加大投入,打造三大创业富民载体,即依托“沙集模式”,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政策支持、技术支持等,做大大学生村官“沙集模式”网商创业园,培育一批大学生村官网商;依托“商贸流通”,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企业帮扶、管理帮扶等,做强大学生村官商贸流通示范点,打造一批小商品加工创业者;依托“高效农业”,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对口扶持、销路扶持等,做优大学生村官高效农业合作社,带动一批带民致富能手。

三、编织成长关爱网,让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有保障

把大学生村官当成自家孩子,让他们在睢宁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促使他们安心扎根基层建功立业。一是政治上充分信任。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大学生村官工作摆到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大局中一并谋划,积极推荐参选各级党代表和 人大代表,提高他们的参政议政能力。目前,我县已有XX名大学生村官分别当选为镇党代表和人大代表。二是生活上提供保障。大学生村官享受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资待遇,直接转正定级,薪级工资高定一级,并办理医疗、养老等四种保险,统一缴纳住房公积金,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村官给予助学贷款和学费财政代偿等政策,要求镇(园区)尽可能地解决好村官的食宿问题,为每名大学生村官配齐配好生活和工作用品,在交通、安全方面提供便利条件,用真情关心他们。三是工作上全力支持。鼓励大学生村官围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大胆实践,精心组织实施“四帮一带”结对帮扶工作机制,每位镇领导班子成员至少联系一名大学生村官,帮助指导工作,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各级党政领导要定期深入大学生村官中进行交谈或邀约大学生村官谈心谈话,帮助大学生村官解思想疙瘩、解实际问题、解后顾之忧。其次,通过真情关爱促进大学生村官又好又快成长成才,让他们坚定奉献农村的理想信念,进而释放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能量。四是健全管理服务机制。逐步规范考核程序,加大“三个考核”即季度考核、年度考核、聘期考核的工作力度,实现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继续任职、续聘签约及推荐选优等工作相挂钩,对考核不称职的村官进行解聘。做好全面推进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规划方案,引导好、组织好、培训好、服务好大学生村官,让他们更好地走进农村、融入农民、助推农业发展。

第8篇:大学生课堂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地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5-0051-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党的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创新实践能力和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1-3]。为适应新形式下的经济背景,各高校应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为主要目标,培养更多具有实践和创新思维的人才[4-5]。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其内涵包括对问题的认知、观察、记忆、判断、分析、抽象、实验能力,还包括自学能力、数据分析、文献检索与归纳等综合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内涵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兴趣。创新意识培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新潜力和聪明才智;创新思维培养是整个创新能力培养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力的核心;创新技能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兴趣培养是使学生在创新活动中得到极大满足,是创新培养的原动力,实现从老师引导到自我学习的转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外在体现形式表现为学科竞赛获奖、学术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等,但是这些不是学生创新能力体现的全部形式。

本文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探讨普通高等民族院校在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促进创新能力培养提出若干意见。

1 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理念认识不足。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式的学习模式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过多的进行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教学和综合能力培养。教学模式以传统的应试教学为主,缺乏明晰深入的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在实践教学上验证性实践比重过大,缺乏向创新实践与应用的转变。

2)部分教师对创新教育缺乏正确认识。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上,教师的引导与指导非常重要。教师不仅要精心准备课程,而且还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上。同时由于学校考核和职称评聘的因素,进一步导致了部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忽略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3)忽略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培养。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部分教师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加之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致使教师资源相对匮乏,学校无法抽身于创新教学中,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及课外社会调查活动几乎流于形式。

4)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展力度欠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以开展科学研究和开发为载体,研究内容涉及各学科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分析、理论研究、模型制作等。活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构建丰富的知识结构,促进多种学习分析方法及学习人员之间的交流,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高校的扩招、高校教学内容与机制的滞后、教学设施的不完善导致课外活动开展的局限性很大。

湖北民族学院2010年成立了数理基础大学生创新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开始对大学生课外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索。基地坚持“以创新项目为驱动,以学科赛事为抓手”的管理理念。经过5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基地培养出了一批较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并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 湖北民族学院理学院大学生创新培养探索

为了弥补课堂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实现大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从模仿验证实践向创新实践的转变,湖北民族学院理学院数理基础大学生创新基地开展了一系列学生创新教育的改革与探索。

2.1 建立大学生创新基地

2010年,湖北民族学院理学院建立数理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开始探索学生课外创新人才培养之路。依据理学院所开设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物理学、机械电子工程5个本科专业,分别设置学生创新活动管理部门,包括数学建模与论文部、数据挖掘与程序部、机械设计部、单片机开发部、物理实验与论文部和师范技能部。基地采用学生自主管理、教师指导的教学模式,为理学院所有愿意从事创新活动的同学提供场所。经过近5年的探索和发展,基地建有三维仿真实验室、生物仿真实验室、机械工程训练实验室、数学建模实验室、微格教室等开放性实验室,设备总资产150万元,现有常驻学生300余人。为了更好的管理和运行大学生创新基地,充分发挥基地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2011年学校下文专门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实践教学团队,负责基地各部门的日常运转。每个部门配置2~3名指导教师,负责各部门规章制度的建立、实验室建设以及创新活动日常督促与指导。理学院创新基地管理模式如图1(2011年完善后的管理模式图)所示。

2.2 构建学生创新活动平台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在大学生创新基地开展创新活动,搭建了创新项目实践平台、学科竞赛平台、研讨课程平台。坚持“以创新项目为驱动,以学科竞赛为抓手,以创业工作室为导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在创新项目实践平台上,主要通过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计划和学校创新项目计划,反哺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就业能力。通过以问题驱动和课题驱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科竞赛平台上,结合理学院所设专业,鼓励学生参加了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3D数字化设计大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湖北省师范技能竞赛和湖北省物理实验技能大赛。通过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讨课程平台上,根据学生考研、就业等不同层次的需求,开设三种不同类型的研讨课程,即学科竞赛型研讨课、学术前沿性研讨课,职业技能型研讨课,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学科竞赛型研讨课和职业技能型研讨课依托湖北民族学院大学生创新基地,分别在暑假和周末时间进行。学术前沿型研讨课针对高年级学生,作为专业选修课,由创新实践教学团队在课堂上完成。对于研讨课课程考核合格的学生,大学生创新中心将给予相关创新学分认定。理学院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如图2所示。

2.3 建设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师管理队伍

为了充分的利用大学生创新基地,加强教师指导,2011年,学校成立了湖北民族学院理学院创新实践教学团队,主要负责大学生创新基地建设、管理与学生创新活动的组织、指导等工作。创新实践教学团队由来自理学院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组成,是集教学、科研、创新教育于一体的、独具特色并长期坚持在创新教育一线的教师队伍。团队中有高级职称人员3人,博士5人。针对创新实践项目和创业工作室,教学团队会推荐实践经验丰富和责任心强的老师来指导项目的开展,同时邀请科研和教学一线的教师加入指导教师团队。采用总教练负责制,由教练组具体负责每个学科赛事的推广、组织、培训、指导和经费使用。创新中心还每学期召开由主管院长主持的创新教育总结与教育改革会议,主要内容是总结每年度基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奖励在各方面表现优异的老师和学生团队。集思广益,共同对基地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力争把基地建设好,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2.4 健全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制度和奖励措施

经过近5年的改革与实践,湖北民族学院创新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了响应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突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学校规范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创新成果奖励文件。并从2012级大学生开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所有学生需取得8个课外创新学分方可顺利毕业,从制度上促进广大学生利用学校创新基地开展各类创新活动。数理基础大学生创新基地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上采用项目有扶持、培养有机制、创新有激励的措施。对申报学校和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同学,创新基地在前期给予资金、场地、教师指导的扶持。在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上,分别制定了创新项目、创业工作室和学科赛事管理的规章制度,并制定了创新成果的奖励办法、创新学分认定的管理办法。

3 湖北民族学院理学院创新培养的成果与 经验

理学院大学生创新中心依托学生创新活动平台,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了传统的 教师“满堂灌”、学生“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新中心通过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跨学科、专业和年级参加创新项目和各类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面向有应用背景和应用潜力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达到锻炼和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经过近5年探索与改革,理学院创新中心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学生创新成果较过去而言得到了显著提高,学生赛事不仅获奖数量大幅度提升,而且获奖等次和层级都有很大提高;(2)学生创新成果多样化,学生公开和申请专利都得到了很大的突破;(3)通过创新活动的开展,学生参与面、受益面、覆盖面都得到了广泛延伸。表1为理学院创新中心近5年以来所取得的创新成果统计。

表1 创新中心近5年所取得的成绩

年份 学科赛事获奖 创新项 成果 学生参

国家级 省级 目论文 专利 与人次

2009 0 1 0 0 21

2010 0 5 0 0 30

2011 1 16 1 1 100

2012 1 43 5 3 300

2013 2 94 14 7 500

理学院创新实践基地建立之初,场地狭小、设备缺乏、学生参与热情低下,依靠老师要求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学生创新成果寥寥无几。经过理学院创新教学团队的不懈努力,基地在硬件、场地和创新成果上都取得了巨大进展,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坚持了以下方面。

1)注重激发兴趣、监控学生参与过程。在创新基地开展之初学生对参与的学科比赛不了解,没有兴趣,参与不积极,主要由教师要求学生参与,因此,初期创新成果寥寥无几。创新中心教学团队经过讨论,决定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扩大创新活动平台,改变培训和指导模式,重点监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过程。例如在数学建模竞赛培训上,选用历年真题,将相关实际问题简单化后,分析实际问题所需要用到的数学方法,指导学生完成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喜悦。事实也说明,每个学生都有展示成功的欲望,让学生从实际和简单问题中体会到成功,学生兴趣就会提高。

2)参与教学研究改革,切实改变培养模式,获得学校支持。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创新的教学手段。作为从事创新教育的教学团队,要求每个老师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去,并将其落到实处。创新中心教学团队主持的省教育厅的教学改革项目研究2项、学校创新教育改革类项目3项,从政策上得到了学校和各级领导部门的支持。

4 湖北民族学院理学院创新培养模式今后 的改革方向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只是在大学生创新平台上的培养,而应该扩展到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专业实习等各个层面,贯穿大学教育始终。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期在未来的创新人才培养中做一个导航。其具体内容如下。

1)逐步改变应试课堂教学,开展研讨式教学。高校应试教育现象尚未根本改变,学生课堂上只注重课程课本内容,实践训练照搬说明书,考试靠死记硬背。这种应试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后续课程改革中,将在专业方向课程上推进研讨式教学。将知识传授、思维训练、综合实践能力进行有机结合,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集体讨论、教师点评的教学模式,以实际问题、课程综合设计等为手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参与、合作、探究、实践的目的。

2)依托教师科研平台,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选择科研能力强、有责任心的教师,让本科生参与他们科研项目的子课题。在教师科研平台上,学生不仅能了解教师科研方向的前沿知识,还能与教师科研团队的研究生、教师进行有益的讨论。借助这个平台上,学生在查阅文献、独立思考、论文写作方面都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谢梅, 苗青.中国高校创新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部分理工科院校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5):278-252.

[2]重庆大学.在创新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重庆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1):23-25.

[3]李儒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湖北文理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 高等教育研究, 2012,(8):65-70.

第9篇:大学生课堂培训总结范文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注重“知”的层面,在社会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要注重“行”的层面。知行合一,使大学生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辐射范围广,形式不受年级与专业的限制,相比于课堂具有多样性、灵活性的特点,能够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同时,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程度深,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社会环境,面对并解决书本以外的问题,直接接受社会的教育。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思想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进行思想碰撞,促使学生融入社会、获得全面发展。社会实践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利益诉求,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创造诸多工作实习机会,为大学生未来的人生规划提供物质与精神支持。上述特质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够成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在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案建构

1.社会层面

在社会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各方力量也应参与其中。政府应深化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形成更加完善的德育体系;积极推动《意见》中所列举的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得以具体实施,使之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形成互动;倡导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各领域结合,形成统一连贯的社会实践育人系统。社会各机构尤其是企业、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应当参与到完善社会实践的工作中,为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必要支持。

2.学校层面

对在校学生而言,核心价值观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对高校而言,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高校应形成一体化的实践育人系统:一是高度重视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弥补以往社会实践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挖掘不足的缺陷。在主题设计、立项规划、开展实施、总结评价等环节,牢固树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放眼全球,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积极开发实践课程,创新实践形式,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结合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融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二是完善整个社会实践的课程体系。在第一课堂中着力建设一门专门讲授社会实践相关内容、指导进行社会实践的课程,为社会实践的具体实施提供理论支持与专业指导;在第二课堂,即社会实践的具体实施中深化思想引领,加强组织管理,完善评价体系;促进两个课堂的深度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二者的界限,从而达到使学生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过程中认识价值观、培育价值观、践行价值观,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理想教育效果。三是建设完整的社会实践教育平台。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建设,积极与社会单位进行工作对接;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将社会实践同促进大学生学业深造、择业就业等方面结合;调动地方引才育才的积极性,拓宽校地、校企合作平台,为社会实践引入社会资源,打造共建、共育一体化格局。

3.负责部门层面

一是强化主题设计。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内涵,依据“三个倡导”从三个层次上确定社会实践的主题。开展有助于培育学生国家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的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密切关注、深入了解国情,在实践活动中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志向;开展有助于学生正确认清社会形势与现实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开展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养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反思自身,使其自发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强化过程指导。加强立项指导,确保各项实践活动具有可行性和成果价值,将活动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作为立项的考核项目之一;加强理论培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方面做好思想动员;完善总结与评价机制,建立更为科学的实践成果评审制度,注重社会实践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提升,避免过多强调技术性成果;建立长期的培养机制,追踪学生在社会实践之后的成长发展情况,对学生的思想发展予以持续性的关注与引导。三是强化典型示范。遴选出一批质量较高的社会实践项目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示范项目,在这些项目中率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活动设计、人员安排、资金筹措、总结宣传等方面均予以支持,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高质量的社会实践品牌活动。通过品牌项目的示范效应,带动其他社会实践活动质量的提升,并辐射全体实践成员,吸引更多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引领学生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强化宣传引导。一方面,将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各实践团队活动内容之一,促使实践团队勤学习、勤思考,在向社会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加深自身对这一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加大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的社会实践成果的宣传力度,现身说法,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宣传优秀的社会实践活动项目,通过生动的事例和人物,传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五是强化志愿服务类项目拓展。志愿服务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一致性,活动本身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方式之一。志愿服务活动涉及领域广泛、服务形式多样,活动的规模和时间相对灵活。开展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够涵盖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的学生,而且能够打破传统社会实践集中在假期进行的格局,将社会实践活动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六是强化团队建设。积极培育团队成员形成朋辈教育、同伴教育的意识,引导团队成员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营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氛围。积极宣传引导,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觉注意言行举止,自觉思考所学所获,自觉将实践内容同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培养社会责任感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个人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