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草原的古诗范文

描写草原的古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草原的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描写草原的古诗

第1篇:描写草原的古诗范文

一、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探讨和思考。尤其是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教师就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活学生的兴奋点,这是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最有效途径,因此教师教学中应把激发学生兴趣放在首位。而多媒体就凭借其较强的表现力,使枯燥的课文通过有形的光、声、色表现出来,以增加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

1.借助直观的视频,引起学生兴趣。文学作品常常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来表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但小学生年龄小,理解性较差,仅仅通过文字对人物的描写,来概括人物形象还远远不够,往往对人物形象很难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这时教师若能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五年级上册的课文《将相和》中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学生都能读懂,但蔺相如的品质和廉颇的精神,学生一下子不能很好地做出概括。为了加深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印象,让他们知道人物形象的概括要通过人物相应的动作或语言描写,我便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有关视频,让学生借助人物生动的表演,来领悟蔺相如的勇敢机智和不畏,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可贵品质,来欣赏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这样借助多媒体极强的表现力,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会记忆犹新,内心上也会受到较大的触动。

2.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兴趣。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会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认真备课,仔细制作课件,创设与课文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美的享受,巩固所学知识。

(1)用音乐渲染情境。音乐本身就有一定的渲染作用,借助音乐婉转的曲调和富有特色的节奏来渲染教学情境,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是个非常值得推荐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理解课文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好合适的音乐,或悲壮或激情或欢乐,在上课前就为学生播放,小学生们很容易受到音乐的感染和熏陶,让学生随着音乐来理解课文意境,这样的教学情境为学生们快速进入课文情节和理解文章主旨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彰显了课文人物的魅力和精神。

(2)用直观、美丽的画面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识。选入五年级课本的老舍的《草原》一文,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细致,再现了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例如课文里是这样描写的空气的清鲜、天空的明朗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在天底下,一碧千里既让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多么美的景色,多么美的境界!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时候,我便借助多媒体展现了内蒙古草原的美丽画面,当天高云淡、在蓝色苍穹映照下的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的画面真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无不为之动容,无不赞美,纷纷慨叹它的美丽和宽广。这样有效结合多媒体来展现美的画面,不但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也激起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化难为易,增强学生学习动机

多媒体教学能通过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延伸和拓展教学内容,能有效解决一些抽象的知识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更加通俗易懂,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和欣赏能力。例如古诗,学生大都能生硬、机械地背诵过,但对一些较难以理解的字眼,还是真摸不着头脑。这时我就会结合景物图,让学生了解作者所运用的写作手法,从而感知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蕴。例如,在讲解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我便自己画了这样一幅图画,有青山,有帆船,有河水放在展示台上为学生展示诗中所描写的意境,学生就能理解相对出和日边来所表达的意思了。学生看着老师亲自画的图画,兴趣非常高涨,这时我便鼓励并引导学生以后也借助图画来理解、学习古诗,到时老师也会在这里展示你的杰作,让学生们一块来欣赏,好不好这样的引导方法加上多媒体的优势,学生感到非常兴奋,这就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能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2篇:描写草原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课堂积累;古诗词积累;课外美文;展示

笔者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已经15个年头,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感作文教学指导的重要性。很多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很好,但一遇到作文就懵了:要么照搬范文,要么搜肠刮肚,进行词语的堆砌。学生写作文就头疼,教师批改时更是如同嚼蜡。有位老师说得好:“改作文就像吃药!”老师们也有苦衷!新课改已经实施五个年头,作文教学仍被束缚在传统教学的桎梏中。很多中学语文教师只在周五下午作文课上谈作文,在常规教学中几乎不谈写作,这就形成了一种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日常上课不渗透作文教学,仅作文课才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教学内容可谓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试问如此教学,学生的作文水平怎能从根本上提高呢?多年的作文指导教学中我有粗浅的体会,核心就是两个字:积累。笔者愿在这里与同仁们共同商榷。

一、课堂积累

课本中所选文章都堪称经典,是很好的写作范文。在授课中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赏析、品味、积累课文中的语言。例如散文经典《春》中关于小草的描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其中“钻”字用得恰如其分:春草萌发,破土而出,情态毕现,何其生动!“嫩嫩的,绿绿的。”春草色泽,质地扑面而来,我们仿佛置身于一片春草的绿意中。此时提醒学生:再写春草时可以借用,相信学生会欣然点头称是。

又如在纪伯伦的《雨之歌》中是这样描写雨滴的:“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运用拟人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写雨滴,可触、可感、可想。赋予雨滴以情思,生动感人。在讲清这些后我安排了如下句式仿写:风是,雪是,花是。像这种句式仿写,是我在平时授课时的最爱,每当有好句子时我都不忘对学生进行此项训练,久而久之,学生仿写能力越来越强!

二、课外古诗词积累

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文学创作的高峰,古往今来,文学大家莫不从中吸取营养。因此,我特别注重学生古诗词的积累。比如在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中有这样两句:“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品读这14个字神来之笔,我们仿佛清晰地听到诗人寂寞的叹息和清脆的棋子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我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体味细节,善于从古诗词中学习描写生活细节的方法。

古诗词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有“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卧剥”一词写出了小儿的顽皮可爱情态,让人忍俊不禁;唐人胡令能写道:“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一幅专心垂钓而心无旁骛的画面跃然纸上,诗人捕捉生活中细节的功力让我们折服。

古诗词这些生动的细节描写,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乐读乐记,养成了吟诵古诗词的好习惯,不但积累了素材,而且积累了观察生活细节的方法,不知不觉运用到写作中去,尝到了积累的甜头。

三、课外美文的积累

在紧张的教学之余,我经常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文章。《读者》中的文章推荐的最多。《三更有梦书当枕》中对读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耳目一新;《人生一默》中刘庸对辛弃疾词作的独到理解让学生茅塞顿开。《恭亲王“鬼子六”》让学生对清朝的灭亡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熊召政如此评价各朝功过:“战国养士,汉代养武,唐代养艺,宋代养文,明清养小说。”读后让人大呼过瘾。学生听了之后受益匪浅,积累了不少知识。

四、学生积累的展示

第3篇:描写草原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绘画;情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47-01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对诗歌意涵的引领,要么让学生将诗词的意思一抄了事,要么直接让学生背诵,导致诗词教学只求能背而不求解,妨碍了学生对诗词的解读。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借助动手绘画这一途径,让学生在涂鸦的同时,将诗情和画意融为一体,由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

一、借道绘画,领悟诗歌意涵

小学教材中,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歌不但通俗易懂,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意涵。教师可借助有效的绘画途径,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带领学生领悟其中的深意。

比如,人教版教材中《草》这首诗歌,诗人紧紧抓住草原中的野草,对其顽强的生命力给予真诚的赞美。虽然内容直白浅显,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其中丰富的情感意涵,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为此,我让学生借助绘画来体会这首古诗中的野草精神。我先让学生观察野外的小草,然后根据观察和理解,拿出画笔进行描画。学生画出了一片嫩绿的、生机盎然的草地,并指出这是春天的小草。我追问:“夏天的草是什么样的?秋天呢?冬天呢?”学生画出了夏天草的茂盛与深绿,秋天草的黄绿相间,冬天草的一片枯黄。我让学生用古诗中的句子来表示自己的画,这样学生便深刻理解了“一岁一枯荣”的含义,并体会到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二、借道绘画,扩展丰富想象

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绘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诗歌意象融合在直观形象的图画中,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乡村四月》一诗时,我先让学生诵读古诗,之后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从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开始想象,然后说说自己想要画什么。有学生说,想要画一片绿色的大草原,那里有蒙蒙细雨,淡淡烟雾,还有茂密的树林;有学生说,想要画一片生机勃勃的稻田;有学生说,想要画出飞翔的杜鹃鸟,飞得累了就站在枝头啼叫。此时,我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是什么样的颜色?”学生展开想象,这里的山是绿色的,草是绿色的,山坡上的树木是绿色的,田地里的禾苗是绿色的,江南的水也是绿色的……在这样的想象空间里,每一个学生都借助绘画,将诗歌中的美景诠释了出来,不仅理解了诗歌的丰富内涵,而且在绘画中提高了审美能力,扩展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三、借道绘画,突破诗歌难点

在古诗词教学中,由于年代久远的缘故,学生理解诗词中的句子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难点,就需要借助绘画设置相应的阶梯,带领学生自主探究、自由体会,逐步领悟诗歌中丰富的情感。

比如,在人教版课文《渔歌子》中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词人闲适的心情。@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所在。为此,我先让学生根据词的前两句内容,画出景物。学生画出了一座山,山前有几只展翅飞翔的白鹭,山脚下,河水边,桃花正在盛放着,娇艳的花瓣落在水中,流向了远方;河水清澈见底,鱼儿正在水里游来游去。这是远处的景物。那么,在近处有什么呢?学生继续画了江边垂钓的老翁。他身上披着绿色的蓑衣,头上还戴着斗笠,小雨轻轻地落下来,他却浑然不觉,仍然在专注地钓鱼。根据学生画出来的这幅图画,我让他们思考:“为什么要画出白鹭呢?白鹭代表了什么?”学生这才领悟到,白鹭是自由闲适的象征。它们自由自在地飞翔,正如垂钓的老翁一样,乐而忘归,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深情。由此,学生借助绘画,对词中蕴含的情感内涵有了直观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借道绘画,品析诗歌修辞

小学教材选用的诗词不但词句优美,而且运用了巧妙的修辞手法。学生借助绘画,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匠心独运,从而汲取丰富的文学养料,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望洞庭》一诗时,我让学生根据平时对生活的观察,画出远山和湖水,还有悬挂在高空的月亮。学生勾勒出诗中的景物之后,再根据诗歌的描写,涂上颜色。他们涂上了蓝色的画面,淡黄的月色,并涂出了绿色的洞庭山。但在诗中有一句“镜未磨”,该如何画出来呢?学生仔细思考后,发现当湖上没有风的时候,湖面就会宛如没有磨过的铜镜一般,与天上的月色交相应和。由此,学生借助绘画,品味到了诗人借助巧妙的比喻,将平静的湖面比作了一面铜镜,形容波澜不惊的湖水与秋月交相应和的美景。

第4篇:描写草原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简笔画;拓新;激趣;激情;点化;促想;促说

作为阅读教学的载体――课文,尽管语言文字是形象的、具体的,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生活阅历、理解能力、自制力等多方面的局限,在学习课文时,总是感到没有图画那样直观、形象。所以,阅读教学中设计运用简笔画能冲击学生的视野,加深印象,激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认识局限时设计简笔画――拓新

语文课本所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不同地方、不同时期的儿童,由于生活空间和接触对象的限制,他们对课文所描写内容的认识也带有局限性。例如,北京对于我们的大多数孩子来说是缺乏真实体验的,因此,课文中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带给他们“庄严”“雄伟”“美丽”的感受,他们无法感同身受。这时,教师就可以设计简笔画,运用直观形象的画面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拓宽学生认识的新领域,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画面的“庄严”“雄伟”和“美丽”。

二、注意力分散时设计简笔画――激趣

在课堂中,教师适时设计简笔画配合教师生动的讲解,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较有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如在教学《假如》一文中的第三小节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二小结,大脑出现疲劳,注意力易分散。此时,教师可设计一幅背朝学生的西西画像,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他叫西西。在一次活动中,他不小心摔断了双腿……(教师一边解说,一边在黑板上画简笔画)

师:你们想为西西做些什么?

生:我想为西西画一双好腿,让他可以和小朋友一起奔跑,做游戏。

生:我想为西西画一个健康的身体,让他可以和小朋友一起高高兴兴 地去上学。

……

三、朗读不到位时设计简笔画――激情

低年级的学生,很难通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本身,进入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而直观、形象的教学简笔画却能迅速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唤醒学生的意识,使学生的情感与文章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共鸣,从而达到激情诵读的目的。如《窗前的气球》一文:

师:他叫科利亚,他得了传染病,只能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教师一边解说,一边出示画简笔画)

师:科利亚脸上的表情怎么样?他会想些什么?

生:科利亚很伤心。

生:科利亚愁眉苦脸的,他感到非常孤独。

生:科利亚多么希望有同学到医院来看望他,陪他一起玩。

……

师:请同学们看着图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把科利亚的神情读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重难点不能突破时设计简笔画――点化

课文中的许多重点难点,学生理解有困难,需要教师用辅导讲解加以点化。这种辅导讲解的形式多种多样,画简笔画也是其中的一种。如在教学古诗《草》中的“离离”一词时,教师可以画代讲,突破难点。

师: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呢?请看――(教师顺手在黑板上画了幅“春草图”)

师:小朋友,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密,一棵挨着一棵。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

师:现在你们知道“离离”是什么意思了。谁说说?

生:“离离”是茂盛的意思。

生:“离离”是草长得很茂密,一棵挨着一棵的意思。

五、想象力受困时设计简笔画――促想

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就要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内容丰富,色彩斑斓的简笔画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想象的兴趣,使学生浮想联翩。如在教学《窗前的气球》一文第五小节:

师:科利亚得了传染病,让我们和科利亚的同学一起去医院看望他。这一张笑脸就代表着我们全班每一位同学。请看――(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张可爱的笑脸图。)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对病床上的科利亚说什么?

生:科利亚,别伤心,别难过,我们每天放学后都会来看望你。

生:科利亚,我祝你早日康复!

生:科利亚,我祝你早日回到校园,和我们一起快乐地学习、游戏。

……

六、说话不丰富时设计简笔画――促说

低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比较肤浅,语言积累相对较少。以图为依托,以文本语言为样式,可以帮助学生说出生动、逼真而又感人的语句来。如在教学《清澈的湖水》一文中写山石的语句:

师:湖边的山石真美。老师也为小朋友带来了一组山石图片,请看――(教师一边解说,一边出示简笔画)

师:小朋友,你们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式把自己喜欢的一块或一组石头说美吗?

生:看,这边的山石像一位伸直手臂指向前方的仙人。

生: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跃起的兔子。

生:看,那边的山石像一个圆圆的蘑菇。

……

教学简笔画是学生学习受困时的支援者,是课堂即时生成的催化剂。在阅读教学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它都有大显身手的天地。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灵活地运用好它。

参考文献:

[1]孟繁英.《小学个例教学法简笔画设计及应用》.山东出版社,2000年7月版.

第5篇:描写草原的古诗范文

教师在上课前要仔细挖掘课文内在的情感因素,深切感受课文所表现的美、所抒发的情;上课时要先动情入境,在教学中全身心投入,借助作者的感情,营造美的情感氛围,拨动学生的情弦,促使它发出动听的心声。只有充满感情的教学,才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情感投入,激发学生情感的参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关爱学生,形成情感动力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潜能。唯其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在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中让学生的灵性尽情舒展。

二、美化语言,营造情感氛围

教师运用优美形象、绘声绘色的语言娓娓道来,营造出诗情画意,让浓浓的情感淙淙地流进学生的心田。师生在充满诗意的语境中实现情感、思维、精神的交流。如教学《泊船瓜洲》这首古诗,为了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羁旅异地的惆怅和思乡之情,教师在古曲《春江花月夜》的衬托下,深情地描述:“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和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求仕,但终无所获,失意而归。如今满怀一腔忧愤客作他乡。夜幕时分,只见江面上烟雾迷蒙,孤船小洲,怎不勾起诗人新的愁绪呢?面对天色苍茫,旷野无垠,江水悠悠,明月朗朗,诗人那羁旅的惆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复杂的感受,交织在一起。”这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老师以舒缓的语调、充沛的感情讲出来,仿佛为学生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深深感染了学生,使学生进入这首古诗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羁旅之情思。

三、创设情境,激感冲动

教学中教师创设情感丰富的教学情境,能够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引感冲动。教《草原》一文,上课伊始,我告诉学生:“草原上碧草连天,那里有一群群肥壮的牛、羊、马,有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你们想去看看吗?”学生顿时个个精神振奋,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接下来我又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屏幕上展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蓝天、白云、草原、小丘、羊群,耳边回荡着嘹亮的歌声。学生脸上洋溢着愉悦、向往的神情,他们的心已经随之飞到辽阔迷人的内蒙古大草原上去了。接下来的学习,他们学得积极而主动。

四、激情范读,激感共鸣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能准确地传情达意,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感共鸣。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我配着哀伤的旋律,以低沉悲痛的语调范读课文。我心中涌动着对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之情,深刻地体会到人民群众对总理的无限眷念之感,读着读着,我眼眶发热,声音哽咽。此时,我感到教室出奇地静,不禁向讲台下看了一眼,只见许多学生神情凝重、哀伤,有的甚至眼中含着泪花。由此可见,教师的感情强烈地感染了学生,学生的感情被充分地激发起来了。

五、换位体验,激感转化

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在读悟课文的时候注意与人物、与作者进行换位体验,设身处地地理解课文人物、作者的情感,与课文人物、作者同喜共悲,激发学生情感转化。教学《丰碑》一课,课前我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出课文的“空白处”,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联想、换位体验。当将军得知眼前这位冻死的战士,就是自己刚才还迁怒于他的军需处长时,有这样一段描写:“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怎样体会将军此时的复杂心情呢?我进行了这样的“假设”导读: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此时此刻他心中必有千言万语要说,然而却一句也说不出来。假如你就是将军,你当时会想些什么呢?学生通过这样转换角色的换位体验,深刻地体会到当时将军复杂的心情:既为有这样舍己为人的好部下而感到骄傲,更为失去这样的好部下而感到悲痛;既为刚才错怪军需处长感到愧疚,也对军需处长产生敬佩之情。

六、含情朗读,引导情感宣泄

第6篇:描写草原的古诗范文

但回到现实生活中的21世纪,诗中描绘的春城飞花如细雨的仙境般的美景,早已不复存在了③。我也只能在幻想之中,或者在画家的笔下见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春城飞尘如细雨,汽车烟雾喷灰烟,废液污水染绿水④……从前那蓝水晶般的天空沙尘笼罩。过去,那红掌拨清波也变了,变黑了,变老了。鹅,哭了;鸭,哭了;鱼儿们也哭了,到处搬家却无处可搬,无家可归。可有谁能听懂它们的哭泣,谁能理解它们的心情呢?⑤

它们也生活在地球村里,它们也是生物圈中的一员,它们也应该和人一样,享有快乐生存的权利。

好了,不必为生物叫屈,不必援引枯燥的数据,也不必借用古贤的格言,我们只需用肉眼仰望一下头顶的天空,就应当惊愕地承认:它早已不是天的原稿⑥,已经被“现代文明”的烟尘复印得浑浊不堪,面目全非了。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那四种颜色――黄、绿、白、青,为什么那样清晰?只是因为唐诗宋词元曲的“天”是“原天”。清澈、透明得近乎庄子笔下的“天”――无尘、无垢、无形、无色、无污、无秽。

我喜欢老舍先生写的《济南的冬天》,“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都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蓝水晶……”那戴了雪帽的小山,那清得发绿的小溪,那绿得可爱的水藻,那蓝得空灵的天……无一不使我神往。其实,我更喜欢他写的《济南的秋天》。他将我梦想中的境界全用笔写了出来。秋天正是春华秋实之际,农作物丰收了,候鸟们也开始了它们的旅行……一排排大雁在空中飞翔,“晴空一鹤排云上”,那种境界,就是想一想都够让我陶醉的了。更不要说去欣赏那些“将巢儿安在繁花嫩叶当中”的鸟儿,它们“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可如今,别说一排排,就是能看到三五只甚至是一两只在空中飞过的大雁,也已经是个奇迹了。

如今,飞机替代了飞鸟,汽车超越了走兽,黄沙漫过了草原,厄尔尼诺肆虐着江河湖海……美妙绝伦的景色已经淋漓尽致地还给了历史,还给了无可奈何的造物主。⑦

坐在窗前的我,写累了、乏了,无意间抬起头,望着窗外被一条条细长的电线分割开的灰蒙蒙的天空,看着一棵棵灰蒙蒙的树,再往下是沙化的沉寂的土地。⑧这使我回想起家乡的美景:清晨,我走在田间小路上,看着小巧可爱的一蹦一跳的小麻雀在田里寻食;半空中,五线谱似的电线杆上“镶着”一个个“小音符”――燕子低徊,划过水面;蜻蜒起舞,知了歌唱。漫步在田间小河旁,怎不叫人心旷神怡!到了晚上,小虫们便开起了音乐联欢晚会,青蛙是晚会的主角,“呱呱……”也许它们唱得很动听,但我却听不懂,蝈蝈弹奏,蝉儿低吟。还有无数在清风中飘着的萤火虫,仿佛你随手一捏就可以把它们捉到手里。那时,我就会觉得自己是童话世界里的小公主了。可近几年来,家乡变了,大马路赶走了田间小路,来了汽车,走了燕子,连麻雀也没了。地球是不是也会消失?

我们已经站在地球的尾巴上了。

(指导教师 赵天杰)

注释:

①题目新颖,能够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②开篇不仅引用古诗词,还加以细化描写,营造出一种清新的氛围。

③笔锋突转,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

④此处三句工整的对偶,不仅与上文的古诗句形成对比,而且诙谐幽默,给文章增添不少色彩。

⑤拟人的使用,使文章更具灵气。

⑥“原稿”一词使用精当,又对现代社会的环境污染给予了尖锐的讽刺。

第7篇:描写草原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文教学;写作;美育

一、理解词句中感悟语言美

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博大精深。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更是精妙绝伦,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有的讲究韵律格式,表现出一种形式美;有的琅琅上口,洋溢出一种韵律美;有的浓笔重彩,描绘出一幅景观美;有的满怀深情,歌颂感人的人文美。如《秋天的雨》,文章语句优美清新,字字叮当有声,描绘出世间醉人的美景,使人神清气爽,回味无穷。《草原》描绘了草原特有的风光物象:绿色的小丘、柔美的线条、奔驰的骏马,以及草原主人的热情好客、载歌载舞,展现了草原的美景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直觉的语言材料,以它特有的极强的感染力,吸引着学生去阅读、去探索,去感受这些美言美语的无穷魅力,并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二、创设情境中领略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美。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表现出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如:描写自然现象的《火烧云》、《观潮》、《山雨》等,描写山川草木的《五彩池》、《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 》、《迷人的张家界》等,这些课文中描写的事物、景观,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融进了作者的感情,表现了作者的审美情趣。但这些事物和现象往往是学生所陌生的、不常亲历的,如果没有丰富形象的视听资料帮助他们理解和感受,他们便无法领略到这些美,或者说不能充分领略到这些美,也就无法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所以在教学这一类课文时,我们可充分利用幻灯、影视、录音等辅助手段,让课文中的画面、景象、情感跃然眼前,把枯燥的视觉文字转为生动的图像声音,为学生创设出生动逼真的情境,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沉浸其中,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体会、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分析人物中体会心灵美

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从而产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有关心群众的、,一心为国的詹天佑、坚强不屈的;有对科学执著追求的居里夫人、诺贝尔,善良的小珊迪、渔夫夫妇,还有自尊自强的哈默,聪明机智的晏子……他们对事业、对科学、对真理、对人类之美孜孜不倦追求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无不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我们就该引导学生好好揣摩他们的言行,并透过表面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运用判断、比较等方法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寻找他们的思想根源,从而感知人物的心灵。学生在此过程中受到真、善、美的感染,自觉审视自己的内心与行为,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实现了“文道结合”的教育目的。

四、开启想象中追寻意境美

所谓“一草一木皆入景,一事一物总关情”。作者在艺术地反映生活的时候,总会将它与自己的感情熔铸在一起,这就形成了需要读者自己去意会的“意境”。这些文章寓抽象于形象中,寓理性于感性中,浅浅而读是没法读出什么来的,只有唤起想象,学生才拥有广阔的天地,调动起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文章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才能捕捉到文章所蕴涵的美好的意境。《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古诗,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质朴精练,形象地反映了夏日西湖的美景。教学时,我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想象荷叶、荷花是什么样子的?鱼儿是怎样欢快地游来游去的?这些景物若画下来应该如何安排?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碧波荡漾的湖面上,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上面滚动着晶莹的水珠。荷叶间露出一张张粉红的笑脸,那是亭亭玉立的荷花。河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把作品描写的内容再现了出来,进入了作品创造的艺术境界,从中获得了审美感受。

五、拓展学习中自由创造美

第8篇:描写草原的古诗范文

一、浅吟低唱,感受音乐趣味

汉字的音节是简单的,而汉字的音调却清晰地划定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音阶,不同声调的语汇组合排列起来,就会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如,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一文中引用了三段童谣: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明快、风趣且押韵的语言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每每学到这里,教师还未开讲,学生早已开读,而且还会读得特别带劲儿,甚至常常忍俊不禁。如果这时教师仅仅为教而教,置学生读的兴趣于不顾,径自与其分析童谣的独特之处,孩子们定不会“买账”。因为感性多于理性的审美特点决定了他们迫切需要通过朗读来感受音韵的芳香、节奏的律动。所以,让学生打着节拍朗读这些童谣,或者让他们用家乡的方言来读读,一定能让他们学得眉飞色舞,汉语言的音乐趣味也一定会充溢在整个课堂。

二、联想描摹,领略绘画趣味

和纯粹的表音文字相比,汉字的独特性在于它的“象形”性。象形的汉字在形体造型上既是一种指意的符号,又是把自然事物的感性形式美贯注到文字的形象中去,可以说,在汉字的形体里凝结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审美情趣。如,从“鸟”字即可见其轻盈,从“飞”字即可见其飘逸,一个“虎”字威猛尽显,一个“水”字柔美尽现……通过许多字的外形,我们都能感受到它丰满的姿态。而且,汉字的美还不仅止于此,其线条之间的搭配与交替,穿插与避让,左右相呼,上下相应,体现出的是完整意义上的空间原理,如平衡、均匀、对称、并列等意识,是一种超越线条的结构之美,一种独特的绘画之美。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尽量多地创造机会让孩子领略其中的趣味。如,教学“山”字,我们可以先展示生活中有关山的图片,使其充分感受山之巍峨、连绵、险峻、稳重,接着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山,这也是原始先民抽象出来的文字雏形,然后再学写简单的汉字,并引导学生发现中间一竖比两边长,这样才能给人一种山的高低起伏的感觉。这个过程复演了汉字几千年的进化史,也让学生把汉字和绘画建立起联系和沟通,让学生先画后写,边画边写,亦画亦赏,从而使学生在识字、写字中感受汉字的绘画美。

汉语言的绘画美不仅表现在形体上,也体现在其丰富的色彩上。以六年级上册《草原》一课中对蒙古草原的描写为例:“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读着这段文字,学生闭上眼睛,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碧千里的草原,嫩绿、翠绿、深绿……一群群羊儿如绿毯上的白花一般,或悠闲散步,或尽情嬉戏……这样精美的描写,要怎样的品析才能解其精妙?即便是教者丝丝入扣的解读是否又能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还不如极尽“联想描摹”之能事,让他们自由地想,自由地画,先想后画,边画边想,亦画亦赏,从而让学生充分领略到汉语言的绘画趣味。

三、咀嚼品咂,体会情意趣味

语言不是无情物。所谓“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情意是作者经由语言架设在读者之间的一座桥梁。反复咀嚼品咂,是品味语言情意美的重要方法。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有一首古诗《池上》,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杰作。诗人以小娃“偷采白莲”“不解藏踪迹”等寥寥数笔,勾画出一个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其中,“偷”字是本诗的一个诗眼,也是作者情意流露的焦点所在。可是在儿童的认知中,很容易将此“偷”与道德世界中的“偷”混为一谈,从而导致对古诗中“小娃”形象的误解。于是,在教学中,我便抓住“偷”字与学生“大做文章”。先出示一幅美丽的荷花池图,问孩子:“站在这样的池塘边,看到如此诱人的情景,你最想干什么?”学生立刻畅所欲言,要“采几朵荷花”,“摘一片荷叶”,还要“剥一个莲蓬,露出白生生的莲子,咬一口,甜滋滋的”……轻而易举达到拉学生“下水”的目的。紧接着,我再让他们想想:“小娃会怎样去偷采?”“你们有没有背着大人干过什么‘坏事’?”“干‘坏事’的心情怎么样?”这充分激起了孩子们的共鸣:“偷采白莲”的小娃真够逗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再让学生转换角色,设想自己就是诗人白居易,看到这样的小娃,会怎样吟诗?无一例外,学生都是一边念,一边笑,而且笑的理由都是“这小娃太可爱”。通过反反复复的咀嚼品咂,学生不仅将“偷”的意思越辩越明,更重要的是,他们深切地体会到了小娃的“偷采”里有藏不住的快乐,白居易的“偷笑”里也有一份藏不住的情感,即对孩子的喜爱之情。语文的趣味在这里延展,童心也在这里飞扬!

第9篇:描写草原的古诗范文

怎样才能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把多媒体这块“好钢”用在“刀刃上”,让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显身手,真正发挥其作用呢?

一、用于情境创设处

语文学科是最讲究情境创设、气氛渲染的学科,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各种情境,相宜的背景音乐、有趣的动画、感人的场面、迷人的景色等,情境创设好了,对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用于课堂初始的激趣

如在教学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时,上课伊始教师导入:春天来了,一切都欣欣然张开了眼,在这美好的季节,让我们一起去大自然中寻找春天吧!这时,课件播放《春天在哪里》作为背景音乐,在音乐中与学生交流,你眼中的春天在哪里?在欢快的音乐中,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表达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可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2.用于文中情节的再现

如在教学课文《观潮》时,文中描写潮来时,声音开始时像闷雷滚动;然后响声越来越大,潮来了,“那条白线很快的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先让学生充分想象,然后指导朗读,再课件出示大潮来临时的录像,学生的情绪激动起来,“太美了!”“十分壮观!”“气势雄伟!”这时再让学生来读,学生心中的潮“涌”起来了。

3.用于情境的烘托

几年前听过一节古诗教学课《赠汪伦》,教师讲的具体内容记不清了,但那一首用得恰到好处的古筝曲却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清楚地记得在古诗学习结束时,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了一幅绿柳依依、桃花点点,诗人李白站在船头与汪伦作揖送别的画面,背景音乐是一首哀婉的古筝曲,每一个音符,每一声弹拨,都流露出难舍的离情。这时再让学生朗读,学生读得抑扬顿挫、真情款款,真是情到深处令人醉!

二、用于学生理解不透,教师讲解不明之处

记得看过一则小寓言故事: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它俩是好朋友,都想出去看看。因为鱼不能离开水,只好让青蛙独自去了。青蛙在外面游历了一番,回来告诉鱼:外面的世界新奇有趣,比如说牛吧,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只弯弯的角,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块,长着4条粗壮的腿……小鱼认真地听着,然后在纸上画出了一头“鱼牛”。

有时,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教师的教育并不等同于学生的认识:有些知识,教师在前面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在下面听得云里雾里,不知其所然。更有甚者,有时教师明明讲的是“牛”,在学生理解后却成了“鱼牛”。这时,就是多媒体大显身手的时候了。如在教学《兰兰过桥》一文时,笔者想给学生讲解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桥,但任凭笔者怎样描绘,学生由于见识有限,仍一脸茫然。这时,用多媒体出示了一幅桥的图片,有拱桥、吊桥、铁索桥、木板桥、玻璃桥、音乐桥……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奇特的桥看得学生惊呼不断,直观形象的画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科技的种子也落到了学生的心里。

再如教学《草原》一课时,其中有一段文字描写“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样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老舍先生描写的诗情画意,令人神往。但学生的知识面有限,尤其是对文中“渲染”“勾勒”“翠流”等词语很难理解,即使教师详细解释,学生也是一知半解。这时,可用多媒体展示那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草原景色图,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的诗意画境,促进学生进一步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学生再读,原来难以理解的词句已化为画面映在脑海。

三、用于学生知识的拓展处

如在教学《生命,生命》这一课时,课前可布置学生到网上去查阅有关作者杏林子的资料:杏林子12岁就得了一种怪病,医师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这是一种自身免疫系统不全而引发的慢性疾病,完全无药可治,患者等于被宣判了漫长的死刑,在死亡之前是无尽的疼痛。但杏林子顽强地与病痛作斗争,努力去活得精彩。她成为台湾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每年寒暑假都被台湾中小学生选为假期读物,她还是有名的社会公益活动者。了解到了这一切,学生再来学《生命,生命》这篇文章就会有更深一层的感悟。是啊,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却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只其貌不扬的毛毛虫,将蜕变成五彩斑斓的蝴蝶,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可以歌咏出生命奇迹的奥秘!课下,学生又到网上阅读了杏林子的其他著作和有关生命的视频资料,补充、拓展了书本知识,开阔了视野,学生欣赏到了很多日常接触不到的生命,从而感受到生命的多彩。

同时,学生通过自己上网查阅资料,不但丰富了知识,拓宽了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非常有利。

现在,我们已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全世界的一切都在这一张大“网”上,我们要用好多媒体这个小助手,用好这张“网”,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越来越强,视野越来越开阔,让我们的教学更先进、更高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