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银行挂职总结范文

银行挂职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银行挂职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银行挂职总结

第1篇:银行挂职总结范文

按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细则》的规定,我局在市编办和自治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的领导和指导下,完成2009年工作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2009年工作完成情况 2、把年检合格单位在宁夏机构编制网上进行了公告。按照自治区事业局年检文件通知要求,把年检结果以编办函的形式分别送达给法院、检察院、发改委、公安局、司法局、财政局、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商管理局、技术监督局等部门(单位)。进一步强化了对事业单位的多方协作,联合监督管理。

3、做好并完成了事业单位日常登记换证工作。 5、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6、做好农村指导员和基层挂职锻炼工作。

7、完成其他临时工作任务。

二、2012年工作要点 2、加强事业单位的监督检查力度。今后事业局要针对当前《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多方协作,形成合力;联合监管,共同把关”的措施,每年把年检结果以函的形式送达法院、检察院、司法、公安、工商、税务、财政、人劳局、人民银行、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协助监督管理,以便建立长效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作为事业单位唯一合法“身份证”、“通行证”的地位和作用。

3、积极主动和有关主管部门协商,争取创造条件,使不符合登记条件的单位能够依法进行登记。

第2篇:银行挂职总结范文

【关键词】教学案例;前期准备;高职高专;旅游电子商务

旅游电子商务课程是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时代已经来临,旅游电子商务课程的开设正是顺应时展潮流,为培养新型的旅游管理人才打下基础。旅游电子商务课程内容比较抽象难懂,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旅游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及各种商务现象,我们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了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能够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使所学的知识转变成技能,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是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教学案例的前期准备是组织实施课堂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性工作,文章主要从选材原则及来源、分类、问题设置三个方面探讨了旅游电子商务教学案例的前期准备工作。

一、选材原则及来源

(一)选材原则

1.真实性[1]

案例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解决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如何应用的问题,案例应接近实际,准确反映实践活动,不能将学生引人歧途,因此,教师从各种渠道获取的案例材料必须具有真实性。比如,学习网络银行时,以支付宝和学院门口的中国工商银行做比较,使同学更好的理解了网络银行的概念,也使同学对中国网络银行的发展现状有了具体的认识。

2.典型性

案例应具有典型性,应能反映一般原理,通过案例的分析能总结出基本原理,解决一定的问题。比如,我们国内有众多的旅游电子商务网站,有B to C类型的,有B to B类型的,也有旅游搜索引擎类型的,或者几者兼而有之,同时,这些旅游网站的盈利模式、营销方式也各有特色,在学习时不可能关注所有的网站,只能选取典型性的网站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举一反三,对其他的网站进行总结。

3.可接受性

案例选取最好从生活中常见、同学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入手,尤其是进行初期电子商务教学时,只有引起学生兴趣了,才能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比如,在学习旅游电子商务产生的法律问题时,首先以某同学在某网站上买到了一本有质量问题的书,然后向网店老板索赔进行维权的事件为切入点,真实的案例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从而顺利完成了教学。

4.新颖性

电子商务知识更新快,技术进步日新月异,教师应“与时俱进”,把握旅游电子商务的时展脉搏,持续学习创新学习,选择新颖的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

(二)来源

在选材原则的基础上,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多渠道捕捉信息,不断加工提炼,编写出适合教学实际的案例。案例的主要来源有:(1)网络:国内有许多运作比较成熟的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如携程、去哪儿等,我们可以登录这些网站本身进行长期跟踪,研究他们的网站功能、特色以及盈利模式等;我们也可以从网上搜索真实的业界旅游信息,比如艾瑞咨询网每个季度、每年都对旅游电子商务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统计,对业界新闻进行报道。(2)学生的顶岗实习:旅游电子商务课程开设在旅游管理专业二年级学生顶岗实习之前,学生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旅游电子商务知识以及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之前,教师可以设计一套调查问卷,把旅游电子商务活动涉及到的各种现象体现在问卷中,让学生带到实习单位,做好旅游企业电子商务调研,回来之后交给教师进行汇总。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提炼出更具真实性的案例。(3)教师的挂职锻炼:教师可以在旅行社、酒店以及景区挂职锻炼,深入了解这些旅游经营单位实际应用电子商务的情况,为编写真实具体的教学案例挖掘材料。此外,同事、朋友以及学生的电子商务经历也是很好的来源。

二、分类

教师应该分门别类,不断积累素材,建立案例集,以备教学时取用。案例有多种分类标准,从课程内容角度看主要有单项案例和综合型案例[1]。

单项案例主要在单元授课过程中使用,是针对某一学习单元而设置。综合型案例主要在后期教学、阶段性复习以及考试时使用,往往是比较大型的案例。综合型案例往往把旅游活动中涉及到的各种商务现象和环节联系起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同学全面考虑问题,提高同学们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围绕上海世博会,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一个综合型案例:两个同学都想游世博园,一个同学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去;另一个同学能够去,但是想作为一个网络旅游消费者,希望得到一次便捷高效的网络旅游消费体验。

教师可以引导同学分别为这两个同学设计解决方案。对于第一个同学,主要考察虚拟旅游的概念,坐在家里游世博;对于第二个同学,主要是不同知识模块的整合训练:网络自助游或参团游,但无论哪种旅游方式,都会涉及通过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搜索,旅游企业的网络营销,网上预订酒店、旅行社,电子支付、电子门票机票等。通过该案例,同学们对旅游行业结构、旅游电子商务体系、电子商务安全、旅游企业的盈利模式以及旅游客户关系管理等都会有深刻的认识。这道案例题涵盖了旅游商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对同学是很好的思维训练。

根据所占课堂容量的比例及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分为大案例和小案例。大案例需要师生花时间解决问题,一般在课堂讲解之后以专题的形式出现,既可以是单项案例也可以是综合型案例,往往以书面形式展示;小案例往往以课堂导入或与其他电子商务现象做简单类比的时候进行,一般在3、5分钟之内就能解决问题,往往以口头讲解的形式进行。

按照是否具有地方特色,案例又分为通用案例和本土化案例,两者互为补充,丰富了案例教学。

三、问题设置

根据教学内容对案例材料加工提炼之后,就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问题设置,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问题的设置。本文从两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案例问题设置。

(一)问题设置可分为已决问题、待决问题和设想问题三个类型[2]

根据案例材料所设置的问题,都包含在已决问题、待决问题和设想问题三个类型里面。已决问题可以从案例材料中直接找到答案或者运用经验常识推理判断。待决问题和设想问题需要运用发散性思维解决应对。待决问题指对旅游电子商务活动,只介绍情况过程和指明问题所在,要求学生做思考和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结果或解决方案,分析这类问题不要求有明确的答案,重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探讨电子商务活动的相关因素和规律的能力。设想问题的背景材料只提供电子商务活动的相关背景材料或迹象,诱发学生自己从中寻求问题的解答,这类问题是在前两类问题的基础上较高级的问题设置,对全面迅速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很有益。三大类问题有机结合,既可以达到锻炼学生阅读材料、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又可以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归纳总结、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时,我们以同程网为例设置了5个问题,分别是:(1)同程网有哪几个平台,功能分别是什么?(2)按照平台管理的对象,同程网有哪两种交易模式?(3)旅游支付宝的出现解决了什么问题?(4)同程网可能的盈利来源?(5)如果你是某小型旅行社的老板,你会选择同程吗?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给秦皇岛的旅游业带来了哪些变化?

该案例是一道综合型案例。前3个问题属于已决问题,第1题可以直接从案例材料中找到,而第2题则是以前学过的电子商务分类问题的判断,第3题是以前学过的第三方支付的信息传达;第4个问题属于待决问题,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猜想或者上网搜索,或者直接去秦皇岛应用同程网平台的旅行社走访,也可以直接给同程网打电话,总之要启发同学集思广益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第5个问题,属于设想问题,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去秦皇岛的旅行社实际走访,或者顶岗实习时带着这些问题去实习,了解旅行社对应用电子商务平台的态度,然后深入思考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为中小旅行社带来了哪些机遇,最终形成创意性的解决方案。

(二)问题设置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设置问题时一定要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如果在一开始就设置难度很大的问题,学生们会不知所措,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无法达到案例教学目的的初衷。

在学习旅游产品与服务网上零售部分时,该章节包含两部分的内容,即哪些旅游产品和服务可以在网上进行销售以及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渠道问题――非中介化和再中介化。在案例材料之后,我们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问题设置:(1)淘宝网平台销售什么商品?各种专业的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如驴妈妈、携程、同程、秦皇岛海燕国旅网站等销售什么?(2)携程、同程、海燕国旅等网站涉及到的旅游经营者在网上通过什么方式销售旅游产品和服务?

我们采取了类比的方式进行第1题的问题设置,淘宝网等网上销售的产品触摸可见,而旅游产品和服务很抽象,所以问题设置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而第2题,同学们在明确了旅游产品和服务种类之后,通过讨论自然而然可以总结出直接销售渠道和间接销售渠道,从而引出非中介化和再中介化的概念。问题设置循序渐进,同学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综上所述,在旅游电子商务教学中,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积累案例素材,巧妙设置案例问题,为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做好基础性工作,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为培养顺应时展的新型旅游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黄明,郭大伟.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选取与设计[J].教育探索,2006(3):90.

[2]周广亮,韩庆林.电子商务案例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9):8.

[3]胡燕.关于旅游案例教学模式的思考[J].职业技术, 2010(1):34-35.

作者简介:

第3篇:银行挂职总结范文

按照省市委安排,2018年8月到县任职。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结合以往工作经验负责推进了金融扶贫、E概帮、互联网+等各项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提高思想政治站位,强力助推金融扶贫。结合县委工作需要,成立了由主管副县长任组长,县金融办、农商银行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金融扶贫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县推进金融扶贫工程实施方案》。针对贫困户无劳动能力且有贷款意愿,企业发展需求,基地建设带动,光伏分红收益等多种方式,重点采取双免、带资入社、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扶贫村级光伏电站项目等四种贷款扶贫模式,制定精准扶贫菜单,全面开展金融扶贫。2018年对全县的贫困户全覆盖到户排查、对接,共确定符合贷款条件贫困户1578户,其中564户签订无贷款意愿承诺书,其他1014户全部取得了小额扶贫贷款支持。

二是强化责任担当作为,全面提高服务效能。结合“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理念,针对当前农村现状实际,以农民办事不出村为目标,充分整合互联网+乡村党建、+电子政务、+远程医疗咨询、+诉求援助等20余项业务,打造了集党务、政务、商务于一体的“E概帮”村民服务中心。 月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到调研,对“E概帮” 村村民服务中心开展远程诊疗、发展公共卫生服务、推进电子政务给予了充分肯定。

三是依托互联网思维统领,指尖消费势能日益凸显。在全省率先掀起学习、运用“互联网+”热潮,率先落地了全省第一个 ,“综合发展型”县域电商模式引领龙江,享誉全国。大力开展“五谷杂粮”下江南活动,“小康龙江”综合扶贫电商平台3•15展销活动。2018年农产品线上销售额达到6780万元。总投资5200万元的电商产业园目前已入驻企业21家,截止2018年末实现销售收入4260万元。东北地区最大的天猫优品体验店落户 运营,辐射城乡的13个体验店和直销网点启动建设。

二、主要收获和体会

(一)不断加强学习,提升实践能力。挂职锻炼期间,认识到要树立学习的理念,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责任,坚持向书本多学习,向领导多请教,向同事多取经。真正能够学以致用,在工作中检验学习成果,把学习到的新观念、新方法与发展实际相结合,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思谋献策。

(二)时刻迎接挑战,创新工作方法。来xx工作8个月,使我的开阔视野,了解基层,同时深深感受到县委县政府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办公制度。新环境,新体验,新工作,新挑战。我面临从省级工作平台到县域工作平台的转变,我坚持全身心投入,全力以赴工作,积极参与全县金融扶贫、互联网+等调研活动,注重在调研中了解掌握实情,分析研究问题。

(三)积极谋划思路,坚定发展理念。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先进的思想。不怕经济落后,就怕思想落后。有了先进的思想才有正确的思路,有了正确的思路,经济发展才有出路。要牢固树立改革的意识和发展的理念,抓住国家对东北振兴扶持力度的机遇,以开放的姿态、实干的精神化机遇为挑战,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三、工作建议

紧紧围绕市委提出“寒地黑土之都、绿色产业之城、田园养生之地”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和思考,提几点建议。

(一)做强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优势。我市是以农业发展为主,在如何做好、做优、做强“寒地黑土”这个金字品牌上,持续发展绿色有机是敲门砖,产业发展的裙带效应是助推挤,健全的人才机制是发动机。在延伸产业链条,突出区位优势上,大有文章可做。

第4篇:银行挂职总结范文

作为参照系的日本经济

日本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重创,受创程度可用“满目疮痍”来形容,而其恢复能力则更可用“惊人”来形容。二战后,日本积极发展经济,1953年至1973年的20年间,日本经济迅速崛起,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更是取得了9%的平均增长率,但随后却于1973年下降为4%,尽管仍为美国的1.5倍,高居发达国家之首,但已停止了之前的高速增长态势。到20世纪80年代,“广场协议”的签订使日元升值,出口受到抑制,到1990年出现经济泡沫。为此,日本开始提高利率,1991年日本随即出现股价与房地产价格的双双下跌,此后的十年(“失去的十年”),日本经济增长率只有1年达到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值。对于日本经济一路走来的发展模式、轨迹以及后期经济出现衰落的原因,可做如下阐释。

日本经济的发展模式。日本经济能够从二战后迅速崛起,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战后初期,其通过国内自身变革改良等因素支撑本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第二阶段则是在日本经济已取得一定成绩后,在亚洲处于经济领导地位后,亚洲各国纷纷效仿日本模式,并按照产业链的上下游分布,形成雁阵理论的发展模式。

第一阶段的变革和技术提升。二战后,日本得以形成不同于欧美的自身高速发展模式,主要有四点支撑因素。

一是引进先进技术,提升自身创新能力。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便一直在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在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同样是通过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来提升自身生产能力,并通过发展如住友集团、三井集团、三菱集团、丰田集团等一大批企业,鼓励其在引进西方国家新进技术的同时积极创新,提升自身研发能力,逐渐形成自身知名品牌,再出口与西方的大公司竞争,促进经济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和汽车出口国。

二是重点提升农业技术和生产能力,以解放大量劳动力。日本之前一直是农业大国,为顺应世界工业化的发展步伐,同时要在人口稠密的日本解决大量人口的粮食问题,日本积极提升农业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以解放大量劳动力到工业化中,从人力资源方面支持日本工业经济的发展。

三是以自有资本支持经济发展。日本与中国一样是高储蓄国家,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民间,都拥有较高比例的储蓄,同时,出口的发展也使日本保持了常年的贸易顺差(这也是“广场协议”逼迫日元升值的原因)。因此,日本尽管也在引进少量外资,但支撑经济发展的资本来源主要为自有储蓄和贸易顺差。

四是扶持优质大企业支撑经济发展。日本政府还通过主办银行制(主办银行制是由一家或多家银行与企业形成财团,各企业持有银行股份,银行向各家企业派驻董事,几家核心企业与银行组成决策委员会,由银行董事长任委员会主席的制度)与“挑选赢家”的模式,在众多企业中重点扶持一大批优质企业,使得这些优质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逐渐凸显出来。

第二阶段的雁阵理论发展模式。在日本经济高速崛起后,日本的成功模式引来了同处亚洲的其他国家的模仿,而日本自身经济增长出现的瓶颈也使日本将产业与资本的目光转向其他亚洲国家,同时,其对亚洲其他国家的产业与资本支撑也推动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其各项成本都在增加,自主品牌和研发能力也在日渐提升,而其他亚洲国家看到日本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后,积极效仿日本,最终形成了各产业的上游留在本国,而将产业链的低端由日本转向亚洲其他国家或地区,转移顺序首先是“亚洲四小龙”,然后传导至中国,目前已日渐传导至东南亚诸国,形成了当时亚洲以日本为“雁头”的雁阵模式。

但在日本一些低端配套产业逐渐转向亚洲其他国家的同时,日本经济本身的瓶颈逐渐显现。如前所述,早在日本“失去的十年”前,日本的经济增速已在逐渐放缓,多年积累的贸易顺差以及高额储蓄也在积极寻找更高的利润空间,使得资本大量流出。首先,资本大量流向发达经济体,以求保值增值,大量资本的流出以致当时美国人曾惊呼日本要买下美国。其次,被誉为新兴经济体的亚洲其他国家迅速崛起,需要大量外国资本,因此,日本的大量资本同转移的产业一起流向亚洲的其他国家。再次,在“广场协议”后,日元于1985年至1995年间承受着巨大的升值压力,资本转移流向亚洲其他国家,在增加日本亚洲影响力的同时,也可减少贬值压力。最后,亚洲其他国家在依靠自身储蓄模式发展的同时,伴随经济总量的扩大,对资本的需求也日趋强烈,而日本这一同属亚洲国家又为“雁头”的资金供应者,无疑受到普遍欢迎。

日本经济增长危局。在雁阵模式下,以日本为“雁头”的亚洲各国实业紧密联系、资本上密切相关,这也使得日本经济在出现困局时波及到了亚洲其他国家。

除日本1985年签订“广场协议”致使日元贬值,导致国际竞争力下降外,日本之所以出现“失去的十年”,其自身的发展模式也存在三方面不足。一是日本经济赖以成功的模式有一大特征——“退休挂职”制,即官员退休后回到企业继续担任高管,这在增强企业与政府的联系,推动企业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相应的腐败,影响了公司有效治理体系,影响了其市场竞争力。二是日本银行的国际经验不足,在其资本计算中将未实现价值的股票也算作资本,同时,按照账面价值记账,使得资产价值虚高。日本银行经营的杠杆率也通常高于西方银行,过高的杠杆率使得经营中一旦出现风险,银行便难以为继。此外,日本银行实行主办银行制,使企业在银行的信贷决策中占有较大的话语权,银行在控制关联交易方面难以保持客观性,致使投放了大量贷款。三是日本当时为刺激增速放缓的经济,大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造成财政赤字严重,同时,又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应对升值压力,使得货币超发、资产出现泡沫、土地价格高企,为日本经济的危局埋下了隐患。

到1995年,日本已出现部分银行倒闭,使得股市大跌,随后由于以上原因造成了外界开始不看好日本经济,日元贬值与房地产泡沫破裂同时发生,进而造成螺旋效应。而此时的亚洲其他国家同样面临信贷扩张下的资产泡沫问题,日本企业受困于国内的经济不景气,加之亚洲其他国家资产泡沫也日趋严重,造成日本企业的两项举动并助推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在资本方面,开始对亚洲其他国家实施资本撤离以增援国内。在实业方面,由于本国实业受损,造成了处于产业上游的日本企业对下游产业链的亚洲各国企业的需求减少,这又致使亚洲各国实业受损。这都助推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而亚洲金融危机反过来又使得日本经济停滞进一步加剧。

在经济出现危局后,日本企业普遍的“资产负债表衰退”又使得日本难以走出泥潭。传统观点认为,当经济衰退时,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使市场资金供应充足,降低资金供应利率,使企业及实体经济能够以低廉的价格获得所需的资金并尽快走出低谷,但由于日本企业在走出短暂困境后,出于对过去高负债、高杠杆率经营的恐惧,在负债经营方面踯躅不前,不愿过度扩大自身的资产负债表,因此,使得宽松货币政策难以推动企业的扩大经营,也难以有效推动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无衰退之辩

作为与日本同处亚洲的中国,如同之前的日本,于改革开放后保持了30余年的增长奇迹,加之两国的多方面相似之处,以致各界均惊呼中国在经过数十年高速增长后,是否也会出现如日本式的衰退。为此,在结合第一部分基础上,浅析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之异同,并探究当前之风险。

雁阵模式中实体经济产业链的承接。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相似性的一大特征,在于高速增长之处都是从模仿欧美制造业开始,并首先从承接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制造业开始,进入全球经济体系中。作为早于中国30年高速发展的日本,起初也是从模仿欧美制造业并逐渐形成本国的产业品牌,而中国则是在日本已成为发达经济体后,在以日本为“雁头”的雁阵体系中扮演30年前日本的角色,并逐渐实现技术升级和产业变革。但应看到,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已形成了丰田、本田等国家制造业品牌,而中国仍面临产业升级需要创立自主品牌的压力。尽管中日两国经济直至今天,仍在制造业等产业体系中维持着密切的联系,但发展起始点的相似却未必成为“中国会重蹈日本覆辙”这一推论的根据,两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其他因素也千差万别。因此,发展模式的相似性仅是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

高储蓄率与引资发展模式的差异。资本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样为中日两国经济发展所重视。尽管同为高储蓄国家,但相对于本国总体经济发展的体量等方面要求,日本可通过自有储蓄和贸易顺差的累计,而中国的自有资本相对有限,尽管通过贸易顺差与强制结售汇制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但从改革开放初期便开始实施的招商引资及中后期日趋增大的资本项目顺差,都成为支撑中国经济30年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而这本身也显示了中国本土经济比之日本有着更适宜的投资土壤,以及对中国未来发展前景更好的预期。

处于农业生产力发展阶段的差异。日本经济发展的另一支撑为农业技术改良,得以解放大量劳动力以支援工业发展。而中国的使得经济发展初期劳动力相对过剩,本身较日本有着劳动力优势,而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尽管有所推进,但由于土地所有制等方面的因素直到近期方才开始推进集体农场等经营形式。因此,中日两国农业发展阶段的差异也使得对整体经济劳动力的供应存在不同。

主办银行制与中国的商业化改革。日本经济得以高速发展的原因在其实行主办银行制,强化银行与企业间的联系,支持“挑选赢家”的企业发展,但在企业出现问题时,难免不会影响企业的风险控制,特别是在银行与控股企业的关联交易方面,大量贷款风险控制方存在隐患。而中国银行业在经历20世纪末的不良资产剥离和商业化改革后,银行业在关联交易和各项风险管控方面,特别是银行业监管上在全球均是趋严,尽管次贷危机后出现了天量信贷,但总体均流向实体经济,并未出现超发。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基本可控,不会出现日本主办银行制的风险。

中国式影子银行与日本式“资产负债表衰退”。在评估我国的各类风险中,影子银行被认为是重要的风险源,中金公司更是估计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规模达27万亿元之巨。基于次贷危机中美国影子银行体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各界对此“谈之色变”。但应看到,相对于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各类高杠杆衍生品交易,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更多是在银行与实体经济间充当各类合法及非法的交易中介,资金通过影子银行体系最终流向实体经济。这客观上也说明我国实体经济对资金的渴求。当年,日本在陷入“十年衰退”并实施各类刺激政策难以维持增长的重要原因,在于其实体经济出现了“资产负债表衰退”,即资金需求方对资金的需求不旺,这不同于我国实体经济对资金的旺盛需求与增长潜能。

房地产价格的危机之辩。日本经济在危机时房地产市场的价格高企直至崩盘,被认为是日本经济“十年衰退”的直接导火索,而深层原因则是实体经济对资金需求不旺与投向其他国家的资本大量回流,使得资金流向房地产市场,直接冲高地价和房价造成的泡沫所致。而我国在持续房地产调控中,尽管房价持续上涨,但整体风险仍然可控,银行对房地产的信贷风险控制仍属趋严。购房者也不同于次贷危机中欧美购房者的零首付或极低首付的高风险购房,而是集全家之力的购进资产行为。土地出售方的政府也在尝试各类改革,以缓解单一土地财政的风险。在多重努力下,我国房地产市场在当前持续降温下,风险仍然可控。

第5篇:银行挂职总结范文

【关键词】 商务英语专业 继续教育方式 商务知识

一、继续教育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的意义

1968年美国学者罗伯特·哈钦斯首次提出“学习型社会”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社会”的目标。1979年第一次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大会在墨西哥召开之后,继续教育的概念正式引入我国。

当今社会知识不断更新,现代科学和高科技迅速发展并加速传播,社会对各类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继续教育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从美国发展起来,称为CEE(Continuing Education Engineering)。除了必要的学校教育之外,继续教育是各类人才的终身教育中非常必要和必须的延伸及补充部分。

商务英语是世界一体化的大市场不断形成和逐渐发展的产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网络通讯和多媒体技术的高效使用,国际商务活动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商务英语的内涵也在不断更新和升级。在这种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意义尤为重要。

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第一线人才”的办学方针下,师资力量的强弱和是否能与时俱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现有的高职商英专业师资能力,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堂和学生的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的新方式,通过更多样化的方式让师资力量得以充实,使继续教育的效果更加有效,对高职教学更加具有推动力。

对于非英语国家的商务英语教学来说,商务英语知识一般包含两大方面的内容:语言媒介和学科构成。与普通英语知识构成相同的是,要掌握商务英语,首先必须具备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语言处理能力。不同的是,商务英语还涉及相当广泛的专业词汇和专门知识,如贸易知识、金融知识、财务知识、会计知识、法律知识、管理知识等。而这些专业知识就对商英专业的英语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不同于大学英语教师和商务专业教师,他们需要结合两者的专长和专业知识,是典型的复合型和应用型“双师”人才。商务是一个比较笼统的称呼,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在实际教学中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对主要商务领域所涉及的基本范围,商务专业知识和行业发展动态要有足够的学习和了解,并争取在某个或某些领域达到专业教师的水平,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适用性,对学生的知识架构起到实际作用。

二、高职商英专业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各类期刊文献提到的现状和我们从实践教学中发现并总结出的,目前高职商英专业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教育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的现象;重视学历教育轻视连续教育培训;重视一次性教育轻视继续教育;重视全日制教育轻视业余和短期培训;继续教育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缺失;囿于有限使用校内资源,校外及校际之间共享不足等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教师教育水平的继续提高,制约了商英专业教育质量的继续改进。

三、可以借鉴的已有的继续教育模式

社区模式,指以社区教育机构为依托,利用社区资源,对教师实施的针对相应岗位的实践能力的训练,提升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学研结合的能力。

校本模式,指教师以任职学校为基地,以本校教师为对象,利用任职学校的教育资源,以实际情景中经常发生的问题和教学经验为主要学习内容的教育模式。

教师中心模式,指通过设立专门的教师继续教育机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为主的继续教育模式。

高校模式,是指以高等院校为基地,利用高校资源对在职教师进行理论和研究为主的教育模式。主要形式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包括课程进修、访问学者、项目合作等等。除了传统方式外,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的通讯手段来实现远程教育。

四、解决的办法

1、基本问卷和意向调查

针对这一课题,我们发放调查问卷共100份,收回有效问卷72份。通过对60位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和12家相关实训基地的调查问卷显示,青年教师希望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或实践的比例:40岁以下有97%,40岁以上有81%;愿意到指定职业院校进行交流学习和开展实践课程学习的教师比例达到100%;除了传统的学历教育之外,希望能有更多继续教育的模式开展终身学习的教师比例为100%;企业或实训基地愿意接纳教师进行挂职锻炼和实践学习的比例是58%。这些数据告诉我们,教师有积极的主动性希望系统、连贯地进行继续教育,并且认为继续教育有极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部分相关企业和实训基地愿意接受教师的挂职锻炼和实践学习,但是相对于教师的职业成长需求和内在推动力来说比例要稍弱一些。

2、了解国家相关政策,认清现状把握方向

《中国教育报》2013年7月23日的文章报道,从2011年起,中央财政部把高职院校教师纳入“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计划安排专项资金约30亿元,组织45万名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培训;支持2万名中等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支持职业院校设立兼职教师岗位,优化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结构;支持国家职业教育师资基地重点建设。

2013年6月全国高校毕业生突破记录达到了699万,很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徘徊,毕业即失业,这一现状让经历了高等教育的学生唏嘘不已。然而,高职院校的就业市场又是另一番景象,未毕业已就业,各类专业的毕业生受到企业的欢迎,而且高职毕业生一毕业就能直接上岗,就业率能保持在90%以上。这种局面的出现让教育者深思。高职院校在压力巨大的就业市场能够表现得如此坚挺和出色,这并不是偶然现象。

3、形成“校内+校外双场地模式”

(1)设立“专业微课堂”。继续加强和细化校本模式的培训,充实校本模式培训的实践内容,增强校本模式的有效影响。对商英专业英语教师来说,体现语言基本功的英语知识储备是比较充足的,但是对于毕业于高等院校学习语言专业和英语文化专业的教师而言,商务理论知识的匮乏和实践经验的缺少,是近年来一直存在的硬伤。英语教师从高教的校园直接走进高职的校园,他们面对的知识内容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商务英语是需要在商务背景下熟练地使用英语知识及进行实践操作的。要填补这两者之间的距离,需要发挥校本培训的有效作用。以学校为培训地点,请本校或同类职业院校商务专业教师或相关从业人员,集中时间对商务英语教师进行商务专业知识的培训。固定培训时间为每周集中一次,首先使用校内外师资讲述商务专业理论知识,然后聘请实训基地或就业单位的专业人员分享案例,传授实战经验。每周一次的微课堂成为有内容、有目标、有能力的系统化专业讲堂,既和教师的上课时间不冲突,又充分发挥了校内外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再分配。对于授课的教师来说,可以考虑把每周的培训课时纳入本学期的工作量。对于讲授实践知识的校外专业教师或人员,可以密切和实习实训基地的联系,为专业教师走进实践一线创造条件,加强校企合作。

(2)建立“仿真小课堂”。把仿真模拟操作训练当作是真正进入企业锻炼之前的小型“练兵场”。如何把商务知识和英语知识高效地融合并发挥在专业中的作用,这是我们专业英语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专业微课堂”持续深远的影响下,我们建议接下来过渡到“仿真小课堂”。以本校为例,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从2011年开始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技能大赛,学生从这项大赛中获益匪浅,深有感触。短短一个月的比赛时间,利用相关外贸从业技能的软件,从只知道简单的理论知识到比赛结束后成为整个操作流程熟练的“操盘手”,模拟仿真的应用软件功不可没。作为这项比赛的指导教师付出的更多,整个团队中如果有一人掉队或拉分,最终的团体分数和比赛结果就会大受影响。学院参加2011年和2012年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技能大赛的60名学生,毕业后从事外贸相关行业的有37人,在反馈信息的时候都提到了:“这样的仿真比赛对自己的作用非常大,在我上岗的时候对业务操作完全不陌生,我清楚地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我要完成的目标是什么。”

这就对商英专业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有扎实的英文功底,以及浏览、书写与业务相关的一系列商务信函的能力,而且需要具备全面的外贸专业知识,以及把握和指导整个业务流程的能力。我们建议,每年利用暑假时间,以这类应用软件为载体,把商英专业英语教师拉上这个“仿真小课堂”。新进的青年教师更是要从“入职第一课”抓起,在走上课堂之前使用比赛软件熟悉专业课程,利用假期时间完成上岗前的实训任务,然后由比赛软件根据教师本人的操作过程和完成订单的数量和价格给出评估结果,作为是否适合专业岗位的评定标准之一。

4、开拓“校外实践场”

“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模式已经在全国各类高职院校颇有成效地开展起来。《中国劳动保障报》在2013年8月21日的报道中提到了青岛市第三技术学校探索总结出了校企合作一体化教学的“五个对接”: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这样的教学模式极大地缩短了课本与岗位的距离,拉近了学生和职业的距离,学生从结束校内学习到走上工作岗位是典型的“零过渡”,实现了从课堂到岗位的“无缝对接”。这也正是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看好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本校为例,历届商英专业学生就业时的岗位群主要有:外贸行业(业务员、跟单员、报关员等),办公室文秘或助理,英语幼教等。针对这些岗位群,我们的师资培训和再教育应该如何得以实现和巩固呢?

指导外贸方向毕业生的专业教师,可以考虑从两个方向实现继续教育的纵深:一是考取相关专业资格证书,例如剑桥商务英语资格证书,跟单员证,报关员证等;二是利用假期时间走进专业相关实习基地,进入真正的实战场地,把校内小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内化到校外大的实践场上加以运用,同时又可以及时地把企业的最新动态、行业的最新标准第一时间反馈到校内的理论课堂上,使这个“无缝对接”成为更加迅速的就业利器,使这种“门对门”的传输方式成为链接校内小课堂和校外实践场的最佳桥梁。具体实施方法可以利用每年的暑假时间,也可以在集中排课的情况下,每个专业英语教师轮流实践,在完成了基本工作量之外,把走进企业和实践基地的时间折算成相应的课时量,在年终考核测评时由学院考核纳入相应的指标内容。

指导英语幼教方向的专业教师,可以利用假期时间或集中一个学期的时间到有合作关系的幼教培训机构进行“上岗实践”,了解幼教岗位需要具备的专业教学知识和技能,学习相关的规则指导实际教学,学习如何制定科学有效的幼教英语教学计划,实践并锻炼幼教课堂的把握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等等。具备了这些实践技能的专业教师再回到校内的课堂,就可以把真实有效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和实训升级为学生的从业技能,从而实现学生上岗前的仿真就业训练。而幼教机构就不用再重复使用师资到校内进行相关培训工作,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力,加速了从课堂到实践的步伐,极大地保证了学生一毕业就能直接上岗。

5、建立“继续教育积分银行”

通过上述三种方式,商英专业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得以从校内课堂延伸到校外实践场地,紧紧围绕学生就业的岗位群,从实践技能方面提升英语教师的从业能力。怎样才能对这些方式进行有效的检测和评估呢?除了已有的评估和考核方法之外,我们建议学院建立教师的“继续教育积分银行”。在教师的继续教育证书上记载每一次继续教育的时间地点和内容,把相应的课时量和实践量转化为积分,当积分达到一定的数量,辅以年度考核结果,专业教师可以申请换取国家指定高职师资培训基地相关实践课程一定时间段的交流学习。随着积分的累积,达到学院指定的更高数量时,可以申请参加国外合作职业院校一定时间段的实地学习。“积分银行”储蓄的不仅仅是一次次真实有效的学习和实践经历,一份份推动专业发展的催化剂,而是储满老师们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的热情和不懈的动力。

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商英专业英语教师在选择“是否愿意参加校内外提供的职业技能培训”的选项时,无一例外都选择了“愿意”,并表达了希望接受这类学习机会的意愿。教师的自学能力和内在的职业成长能力需求积极地推动着我们师资建设的完善,希望给教师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大的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 廖小燕: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20).

[2] 黎维红: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化培养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

[3] 黄彩燕:谈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

[4] 许竹君、张艳、徐玲:在职英语教师培训现状的调查与启示[J]. 职教论坛,2012(16).

第6篇:银行挂职总结范文

关键词:金融实验室 问题 建议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金融实验室教学实践获得长足的进步,从无校内实验室阶段到金融实验实建设的探索阶段,再到现在的金融实验室规范建设阶段。每一次进步,不仅来自于市场经济的压力,更为重要的是来自于金融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基于教学和金融实务中的不足,所作的创新性思考和实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金融实验室教学既面临挑战同时也面临机遇。笔者认为,金融实验室教学内容应成为高校特别是独立学院、高职等院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和轴心,并在具体设计时体现趣味性、开放性、综合性、灵活性等特点。

一、金融实验室教学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

金融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及其与相关学科的渗透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成为一名合格的金融人员必须具有很好的金融操作技能和基于金融机构管理的视野。金融实验室教学作为高等院校金融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笔者认为目前金融实验室教学中,存在三个较为突出的问题:金融实验教学内容生硬刻板;就金融论金融,缺乏拓展思维训练;金融实验教学课程地位还是处在从属的阶段。这些问题与我们建立金融实验室的初衷相悖。

1.金融实验教学内容生硬刻板。目前很多院校都建有金融实验室,首先我们不去谈论那些虚有其表——只是作为摆设而没有实际使用的——院校金融实验室,单就那些确实正在为学生使用的金融实验室来说,它们的教学内容给学生的普遍印象是生硬刻板。金融系的学生一般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接触这门课。由于他们面临即将找工作的压力,因此这门课他们一般都给予很高的预期,并在学习时非常认真。然而学生认真地学,并不能改变这门课教学内容生硬刻板的事实。金融实验教学是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课程,因此按道理应该可以更生动、更具有趣味性。然而,现实的金融实验教学没有做到这一点。主要表现在:(1)套路僵化。在高校金融模拟实验教学中,常常是给学生一本金融软件配套的金融实验教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里面的金融业务进行相应处理,完成“录入——核对——打印”的循环。硬件设施较好的金融实验室会有一些通用金融软件的使用。然而,这些套路虽然符合金融机构一些操作的过程,但是仅此而已并未能很好地挖掘实验课程的趣味性,更多的是在熟悉软件流程。(2)传授的内容单一、缺乏立体感。在金融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教授的内容简单、教学要求低的特点,并未达到建实验室时的构想,打折现象严重。这虽然与实验室后续资金投入有关,但是原因不仅仅于此。在实际金融业务中,金融业务是多方面、立体、动态的。从银行角度来看。柜台业务不仅有对公业务,还有对私业务,对公业务中还分有对公存款和贷款业务,对私业务中还分有储蓄业务、理财业务、贷款业务等等;甚至在柜台上还会有专门对公会计柜和对私会计柜。而涉及到后台管理业务则会更多,流程也不全相同。这些多方面的知识完全可以在教学内容上立体统筹安排,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而且可以生动地再现现实中金融机构人员的日常活动。

2.就金融论金融,缺乏拓展思维训练。金融是一门渗透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际生活中它可以渗透到各个领域。因此,也正如大家所说“经济越发展,金融越重要”。如何在金融实验教学中,将即将毕业的学生培养成为金融机构需要的人才,是金融实验室建立的初衷。我们不能只是把金融实验室定位为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通过面试,而将以后的学习让他们在金融机构自己学或者由金融机构自己来培养。作为一个培养技能的场所,我们虽不能使每个学生具有可以在金融机构使用5-6年的知识,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将金融实验室定位为能够使学生不仅熟悉金融机构的主要日常金融活动,而且应可以发散思维,使毕业生在进入金融机构后能够给金融活动的某个具体细节或环节带来提升。目前金融实验教学就金融论金融,主要表现有:(1)内容安排单一,缺乏基于整个机构管理的视野。目前开设的实验类型以验证型实验为主,而应用型、设计型实验较少。例如,金融专业中最主要的两个实验课程“银行模拟实验”和“证券模拟实验”都是验证型实验。实际上是一种操作训练,实验内容、实验的操作程序由教师规定,学生只要操作得当,就能实现预期的结果。尽管这种操作训练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重要的,但是,在这种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少有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他们大多只是忙碌于测数据、作报告,根本无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2)将金融实验规划为单一活动。要么是将金融简单归类为银行中柜员的工作,从而变成了熟悉银行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员;要么就是将金融简单归类为股票投资,除了看看盘,低买高卖就别无他想。因此金融实验教学只是就金融论金融将严重封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如何通过金融实验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形成较强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并擅长知识的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而使学生在进入金融机构后更快地适应,更好地接受新事物是金融实验教学需要努力的方向。

3.金融实验教学课程地位还处在从属的阶段。目前金融实验课程依附于理论教学,实践仅限于验证理论,或作为巩固理论概念的手段。无法培养学生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些发达国家在上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所进行的两次教育改革中重点加大了实验教学改革,增加了实验教学的学时,很多大学实验学时都超过30%,有的甚至达到50%。而我国高等院校现行教学计划中实验教学课时数一般偏少,实验学时占总学时的8%-20%不等。尽管部分院校根据社会对金融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对金融教学计划中的实验课时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但只是象征性的,没有较大突破。除了学时偏少外,在课程设置的理念上也存在以理论课程为中心、实验课程为辅的旧观念上。笔者认为金融教学就是为了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因此金融实验课程应该成为金融所有课程的轴心,是其它课程设置的依据。正确的观念是理论课程应该是为实验课程服务的,而不是实验课程是为理论课程服务的。理念的转变;带来模式的转化是我们目前金融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二、金融实验室教学的改进建议与构想

金融实验室教学问题的归纳总结固然重要,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基于问题找到解决的途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早已不是精英教育,我们的大学毕业生面对的是“买方市场”,用人单位获得了绝对的主动权和决定权。因而,人才的标准不再由学校来决定,而是由从业团体来决定。没有工作经验,几乎成了大学生就业的拦路虎。因此,金融实验室教学的重要

性可见一斑,而问题的解决自然也应从金融实验室教学的内容设置、教学模式、实验室教学老师的激励与培养等角度寻找突破口。

1.基于金融实验课为轴心的课程设置体系。课程是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笔者认为,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以金融实验课程为轴心。以理论课程知识的秩序为红线来进行安排。在金融实验课程设计中,首先应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体验认知型的金融实验课程,通过这个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金融工作及其环境的感性认识,为今后理论学习打基础,并同时让学生在理论学习时对金融实务有个感性认识。便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基于此,在金融学原理理论课(或金融学基础课)前半段和后半段学时中。对应的在金融实验室中安排最初体验金融实务和初浅的金融实务准备训练。其次,在大学二年级时开设验证性实验项目,即使学生掌握传统金融工作操作的程序和方法,并进行初浅的分析。与此对应,在金融理论课程中开设商业银行、证券分析、期货分析等课程。最后。在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开设综合性的金融实验课程,即使金融学的学生综合运用商业银行、证券投资、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计算机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与此对应,在这个时间内完成理论课程中综合运用课程的学习。具体安排上可以相对灵活一些,宗旨是以金融实验课程为轴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用性、有效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具有较强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擅长知识的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2.基于开放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模式。开放性是相对封闭性来说的。正如前文所说传统金融实验室教学常常是给学生一本金融软件配套的金融实验教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里面的金融业务进行相应处理,完成“录入——核对——打印”的循环。然而这种安排是封闭性的,而未能开放性的把金融各学科知识都融进来,进行综合性的安排,更别说包容金融学之外的学科知识。封闭性的安排,必然导致学生在处理问题时的思维定势,无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理工科中,开放式实验教学是一种旨在给学生提供宽松实验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的实验教学模式。它包括以下3个方面:一是内容上的开放。即以“实验任务书”取代“实验指导书”;二是指导方法上的开放,即改“教为主体”为“学为主体、教为主导”;三是管理模式的开放,即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开放和自由的实验环境,在教师有限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已有步骤、有目的地学习相关知识。自己去设计实验内容,自己去完成某一个具体的项目或任务。在金融实验室教学中同样可以借鉴,我们可以布置实验任务,并制定实验要求,比如使用所需数据、资料和相关其他课程的哪些知识。同时放弃教师全程教授的模式,改用学生为主体,学生自我讨论,老师把关的方式进行。在拓展思维训练中,可以将实验资料与相关学科知识比虫口管理学知识结合,由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实验,并进行学生讨论与老师点评。这些开放性的安排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同时可以提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增加了实验课程的趣味性。增加趣味性,开放性是一个方面,我们还可以基于实验课程的特点,设计逼真的场景,比如以银行模拟实验为例,我们将大一学习金融学原理课程的同学扮演银行的大堂经理或柜员。将大二的同学分担客户经理和相应后台管理人员,而将大三学生作为银行部门管理人员,并由老师担任银行高级管理者指派人员进行信息搜集和分析等。如此生动安排,不仅可以再现银行现实的日常活动,而且可以有机的结合各学年级学生的知识和学习的目的。此仅为举例,其中的趣味性需要我们不断地发掘。

3.激励和培养金融学实验室教师。开放性和趣味性的金融实验室教学,如果没有高素质的金融实验室教师显然是不行的。基于新要求的金融实验室教学,我们必须培养具有紧跟金融机构实务、融会贯通金融学和管理学各种知识的实验室教师。然而培养金融学实验室教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打住,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我们应该组织金融实验室教师团队,这个团队的成员要施行“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针,即团成成员既要有具有精通各门金融学专业课程的理论课背景的骨干老师,同时也要有实业界的一些理论水平较高且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整合进教师队伍,充实师资。这些人员思维敏捷、头脑灵活,其从事金融工作的经历和经验是学校教育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理论课背景的骨干教师在与实务界的教师互相学习中彼此促进与发展,但同时也应走出去,定期到金融机构实习或挂职锻炼,以了解他们最新的生态,进而充实到实验室教学中。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应给予适当激励(业绩考核、职称晋升、职务升迁),鼓励这种拓展实务经验的安排。目前,学生进金融机构实习,由于金融的特殊性和学生能力的限制,而经常被拒之门外。然而,如果安排个别老师进行金融机构实习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此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借助部分金融岗位的时间灵活性特点合理安排老师实习的时间。

第7篇:银行挂职总结范文

大家好!

今天,非常高兴能站在这里演讲,竞选招生办科员的职位。此时此刻,我衷心感谢教育局机关领导及招生办的同事们对我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我竞争招生办科员的优势有:

一、本人热爱本职工作,有高度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有“敢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工作态度和精神。从教18年来,我经历了乡镇中学、区属学校的工作,并在领导干部城乡交流中再次走进乡镇学校,无论是教学还是管理,我都立足于本职,本着为学生发展负责,为老师教学服务的思想,兢兢业业的干好本职工作,并以自己理想的成绩向学校、老师和家长汇报,本人先后被评为区先进教育工作者、区优秀教师等。

二、本人熟悉招生办工作,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本人在18年的工作中,先后在学校教务处、工会、专业部、挂职副校长等不同职位工作,工作中亲身经历了各种类型的学校及自学考试的中工作,并多次在其中负主要责任,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独当一面的管理能力。

三、本人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熟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在教学期间,本人对于新课程改革等相关教育理念学习深入,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同时,还具体负责过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并获得区信息化先进集体称号,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独到的研究,能较好的服务于招生办的各项工作,在招生、考试的各个工作环节,能不断创新提高电子信息化程度。

四、本人对自己要求严格,具有较为深厚的人格优势。多年来,我始终奉行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工作作风,与领导与同事和睦相处,热心服务集体、服务他人,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工作成绩也因此而较为出色。本人曾连续六年在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级。

基于上述优势,我竞选招生办科员这一岗位。

如果竞选成功,这是大家对我工作的认可,我觉得不是一种荣誉,而是一种职责,更是一种信任。为了履行好这一职责,我将努力做到:

一、学习、学习,再学习,把学习作为立身之本。努力做到:讲政治、懂政策、精业务、尽责任、守纪律。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具有敏锐的政治鉴别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努力更新教育理念,招生办实组织各类招生考试的协调部门,对于招生工作的相关政策法规必须要烂熟于心,同时,招生办又是一个服务机构,必须对先进的教育理念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对基层的招生考试工作有一定的指导。

二、勤政、勤政,再勤政,把勤政作为工作之本。我要力争做到:脑勤,把思考与实践相结合,多反思自我,多总结工作中的得与失,让反思成为习惯,使得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腿勤,心为考试系,腿为考生跑,多深入基层了解考生迫切需要的东西,多与他们交流,听取他们的建议,并把好的建议运用到招生考试中,做到宣传到位、指导到位、服务到位,热情为每一个考生服务;耳勤,广泛听取老师、考生的意见,真心实意地为学校、为考生排忧解难,能办的事立即就办,不能办的事解释清楚;手勤,多一点工作的反思,再多干实干之余,多多拿出时间记录自己的反思与心得,做一个善于反思、善于学习的科员。

如果我竞选成功,我将在局领导和招生办领导的领导下,与同事们认真配合,力争把区招生办工作做得让领导满意、让人民放心。

同时,我将以平常心对待这次竞聘,成功不骄傲,落选不消沉,无论到哪个岗位工作,我将以最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完善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的增值,我将与大家一起,努力为临淄教育的进一步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竞聘教育局招生办科员的演讲稿相关文章列表:

第8篇:银行挂职总结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课程改革

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为传统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使得金融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逐渐发生转变。为顺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培养出满足互联网金融时代所急需的“新金融”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课程改革面临的紧要任务。然而,目前高校的“金融学”课程更多强调的是传统金融理论,与现代互联网金融相脱节且缺乏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方法势必会发生重大变革。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课程教学的目标

“金融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提供应用型人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证券、银行、保险等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能用所学知识思考金融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问题,能在传统金融机构和依托互联网技术进行金融运作的非金融机构等领域从事融资、投资、理财规划、综合金融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时代脱节教材内容更新滞后。目前的教学内容仍依托传统金融理论,知识框架及内容体系上不能与现代金融发展有效衔接,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数字经济等尚未成体系纳入教学内容中,未与时代紧密衔接。同时,教师师也没有根据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自我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影响了学生对于金融市场的认知,导致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狭隘,大大削弱其分析与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毕业以后无法胜任工作,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率。(二)多样化教学方法难以落实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高校在教学中依旧存在着“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法,即“我教你学,我说你听,我做你看”的模式。虽然近些年一直在提倡教学改革,众多优质“慕课”“微课”以及智慧树、超星等网络教学平台的涌现,也使得“金融学”课程中引入“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但因上课时长限制、学生人数较多等多种原因,导致大多数高校依然依然采用传统授课方式。(三)实践操作落后甚至缺失应用性人才的培养途径之一是在授课中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也就是说实践教学必不可少,才可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然而,一方面国内缺乏较为成熟的金融学应用型实践内容,另一方面某些高校的实验室硬件设备及相关配套软件方面不完备,最终使得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另外,专业教师也缺乏在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以及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工作实践经验,金融实务操作及实践能力并不强,难以引导学生实践。(四)考核方式不完善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以及培养人才的标准。目前国内大学课程考核多采用平时成绩与试卷成绩加权平均综合测算,其中试卷成绩占比更大,这种考核方式会使部分学生出现期末突击、“搭便车”的情况。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讲,“应用型”是教学标准并据此组织教学活动,而把期末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依据,缺乏过程考核、实践操作能力考评,与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目的不符,不利于学生全方位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学”课程教学的改革路径

(一)丰富教学内容金融学是一门动态的、开放性的课程。世界经济金融形势不断变化,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首先,选用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包含最新金融形态的“金融学”教材,同时还可以利用开放性教学资源平台构建课程资源模块、教材资源模块、案例资源模块等辅助教材和辅助资料进行参考。其次,教师不但要强化现有金融学知识;而且要要加强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认知,在课程中融入互联网金融的新理论和新创新;同时也要求教师在金融创新日新月异的形势下,及时了解最新的金融业态,掌握最前沿的知识与技能,更加专业全面的传授给学生。(二)优化教学方法“互联网+”时代,金融学教师应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优化实体课堂教学。一方面,通过微信、QQ、钉钉等软件,搭建“金融学”线上学习与交流平台,让学生在课下也可以借助平台进行“金融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自身进行改革,由传统“教”为主向“学生”为主转变,采取“启发+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将“翻转课堂”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增加课堂交流探讨时间,提升教学效率;另外,还要大幅度增加金融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实际金融问题,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三)提升实践能力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只有提升学生的金融实践技能,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应对这残酷的社会竞争,让学生毕业即就业。首先,增加实验实训设备,引入模拟软件操作系统并及时更新系统,如商行模拟教学软件、股票模拟交易软件等。通过模拟实操,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其次,鼓励学生参与校内、省内、国内外的学科竞赛,如金融知识竞赛、“工行杯”大学生金融创意大赛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再次,注重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1],通过校企联合等形式鼓励教师到金融机构挂职锻炼,提高业务操作能力,避免教学脱离实际。同时,也让学生进入实践基地实习,提前熟悉工作环境,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四)科学构建考核评价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校就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基础理论扎实、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此目标导向为原则建立的考核机制,必须打破以成绩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首先,增加平时成绩占比并避免平时成绩流于形式,同时要公正合理的测定。平时成绩除日常出勤、作业笔记、课堂测试外,还要增加课堂互动、团队项目任务汇报、专题讨论、阶段性测试等形式的过程性考核;其次,期末成绩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试卷、论文、调查报告、金融产品设计等。若采用考试形式,则题目结构应弱化纯记忆性知识点,适当增加可以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题型。再次,将实践教学纳入考核范畴,包括学生参与的各种实践活动,专业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等。

四、“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究

以哈尔滨金融学院2020级、2021金融学专业学生的相关数据为例,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并采用新的考核方式进行“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一)教学活动设计安排教学内容。在传统“金融学”课程体系中融入互联网金融知识,如货币与货币制度中加入数字货币、虚拟货币、互联网支付等;信用与利率中加入大数据征信、网贷、LPR等;金融市场引入金融网销平台及金融创新产品等;金融监管中融入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监管等。教学方法。采用MO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及成果展示,课后巩固及拓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还提高学生对金融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改善教学质量。同时利用雨课堂记录出勤、作业及测试。实践教学。运用商业银行模拟软件进行柜面业务实操演练;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学生分批次去校企合作的银行参观。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如图1[5]。图1多元化考核体系(二)教学效果评价平时学习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学期内学生出勤率高达95%;作业完成率达到100%;从课堂测试参与度100%,通过雨课堂平台统计出错率获得学生不懂、难理解的知识点,并针对这些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翻转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而小组项目汇报一方面给学生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期末成绩。首先,从期末考试成绩看,卷面100%的及格率且试卷平均分高于2020年前金融学专业学生,说明了“金融学”课程改革的有效性。其次,综合运用能力上,情景模拟操作提高了学生们实践能力;创新创业大赛的参与,塑造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金融学”课程最终成绩即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看,金融学专业学生成绩整体确有提升,彼此间差距也在缩减。另外,新的教学模式极大的增加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五、总结

第9篇:银行挂职总结范文

关键词: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科一般项目(JA13552S)

中图分类号:F71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课证融合”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莆田学院为例

收录日期:2017年1月6日

一、“课证融合”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一)“课”为课程体系,“证”为从业要求。所谓“课证融合”包涵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应深入财务相关行业做调研与分析,分析财务人员从业及职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结合本校办学实际,合理确定专业培养定位及人才培养规格,制定专业课程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及素质拓展体系;二是通过对往届毕业生职场生涯发展情况的追踪调查以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可能带来与财务相关的新的工作岗位,分析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未来从业可能所涉及的行业与岗位,将相关行业从业证书,特别是强制准入或者是水平类考试的从业及执业证书的考试课程纳入到培养方案的专业必修、专业任选修模块中,将财务人员从业时需要的相关资格证书的考核大纲分解到各门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融入各门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里。

(二)“课程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要求。“课程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构建应以职业能力要求为导向;二是专业课程开设的原则应依据满足履行职业岗位职能的需求为出发点,课程标准的制定上应体现岗位任职资格和从业资格证的基本要求。促使课程教学大纲与证书考试大纲相衔接;三是教学团队应由“双师双能”型教师组成,既有理论课教师同时更需要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务界人士加入其中;四是培养过程要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教学方式由知识灌输转为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强调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五是改革考核制度。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与多样性,要更强调实践应用能力考核,对于已纳入课程体系与证书相关的课程可实行以证代考,无法直接纳入课程体系与证书课程考试如果合格,可顶替任选课学分。

二、莆田学院财务管理专业“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专业培养定位是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引。不同类型的高校其培养定位各有其不同,即使是同类型的高校由于历史积淀、所拥有的教学资源及学校学科与专业群的特色都会影响专业培养的定位。以莆田学院为例,由于学校是地方性本科院校,地方性的特点决定了财务管理专业定位是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培养应用技术型的财务管理人才。

(一)充分调研,明确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要求。所谓专业核心能力是指为胜任某一领域的职业要求,所应具备的必需的、潜在的专业能力。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目的是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仿真学生未来可能的就业岗位做相应的教学,才能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职业能力框架的构建可以使专业教育与实际工作人才需求联系得更加密切,为专业教育提供指引。通过到财务管理专业往届毕业生工作单位回访,及到莆田市才子集团、泉州益海嘉里、莆田邮政储蓄银行、华福证券、中信建投、金友期货等企业进行调研。调查发现近80%左右的中小企业财务机构设置的特点是没有区分财务部与会计部,财务管理相关工作主要由会计、会计主管和财务经理承担,并且工作的主要内容中成本控制管理、资金管理、财务预算、财务分析和税收实务管理占86%左右,投融资及内审内控仅占14%。同时毕业生回访发现:刚毕业的1~2年内,85%的学生在中小企业财务岗,毕业3~4年后进入金融业学生呈现上升趋势。仅以2008届学生为例,目前约有45%的学生在银行证券保险岗位上。综上,莆田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确立了核心能力要求,如图1所示。(图1)

(二)“课证融合”,构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为使所设计的课程体系与专业核心能力相匹配,我们邀请了企业界、会计师事务所、证券业、期货业专家来学校做深入研讨,分析财务应用型人才内涵特征,进行“课证对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的研讨。提出“自主规划、能力为本、课证融合、校企联培”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将其专业技能要求的课程开设为专业主干必修课程,并从毕业生未来可能就业岗位的实际出发,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将会计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期货从业资格证考试等证书中的主要课程或课程内容分解到专业主干或者专业选修课程中,形成“课证融合”具有应用特色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对不同职业发展规划的学生实施分流教学,满足了财务管理专业“课证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后续财务管理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内涵建设提供了保障。(表1)

(三)应用为先,构建 “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何谓“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张大良在谈及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时提出:“建设一支教师资格、工程师资格兼具,教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双师是指既具有教师资质又具备相关行业岗位资质;双能指既具有教学能力又兼具实践指导能力。“课证融合”课程体系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对中小企业财务岗位及相关证券、期货和银行业相关岗位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对纳入课程体系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及要求能了然于胸,同时具有一定的相关岗位工作的专业技能。为构建财务管理专业 “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首先,依据学校所制定的认定标准,即:考取了相关行业证书及到企业做深度挂职锻炼一年的教师可认定为双师。专业所在二级学院出台相关制度规定,鼓励45周岁以下教师考取相关行业的证书,并强制要求专业教师课余或假期每学年要到企业做实践,将实践锻炼列入绩效考核与职称评定要求条件中,使教师能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专业主干课程及相关行业证书所涉及的课程中实践教学内容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来担任专业兼职教师,逐步形成有实践学分的课程主要由具有行业背景的教师或者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担任主讲;其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核应从较为单一的学生、同行及督导评教传统评价指标转向检查教师制定的课程标准是否体现实际岗位能力要求及从业资格任职标准、教学内容的选取是否与课程目标要求相匹配、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的采用是否能最大限度模拟工作过程的流程及实际操作,教学成效是否与课程目标要求相一致;第三,以人为本制定激励措施。在学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应持续举行教育思想讨论,增加教师对“双师双能”的认同,在岗位聘任中设置“双师双能”岗位晋聘办法,在绩效薪酬体系中应加入对“双师双能”奖励性内容,并要加大力度。此外,在职称评定、进修、学历提升、技能专项培训、评优评先等方面都要给出通道和空间,才能激励教师向“双师双能”转变。

(四)产教融合,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比较多的是采用理论讲授和案例例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偏重理论,缺乏相应的实践环节。因此,要实现课证的融合,就必须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首先,应邀请行业人士共同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并且教学大纲要与行业C书相关课程要求与核心能力相联系。其次,课程内容的设计应与业界专家共同讨论,满足相关行业的从业要求,涉及的相关基本理论知识能采用典型案例等形式导出,以便于实施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教案的内容除教学目标、理论知识外,还应包括相关证书考试课程内容重点提示、能力训练、实训项目等内容;课堂教学中理论部分可由本校教师主要采用将理论融入案例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涉及实践的内容采用聘请业界专家进课堂,由专家结合实际工作实操做讲解与示范操作;实践能力培养应大量采用情景模拟做训练:一是通过财务岗训练,使学生充分了解不同财务岗的职能与职责,及其履职所需要全部知识与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二是做项目训练,如设计一个模拟企业,要求学生为企业制定融资方案、投资方案、营运资本投融资方案和收益分配方案,编制企业财务预算、撰写企业财务分析报告等,通过分项训练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财务管理内容,及其要履行职能所需要的财务技能;三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可借助沙盘模拟企业经营全过程的训练。企业价值链与供应链紧密相关,通过模拟使学生认识资金流向、财务风险控制点及价值增长点,也使学生明了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财务人需要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及必须掌握相应技能。第三,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用闭卷笔试考核记忆理论知识,忽视实操及其相关能力考核。因此,“课证融合”背景下,考试形式上,应采用笔试、面试、实训操作、财务报告等方式相结合,考试内容应减少类似名词解释及简答题等单靠机械记忆的试题,增加案例分析等需要经过分析、综合、归纳才能回答的试题,并应加入相关财会、证券、银行、期货等行业时事内容,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应侧重在学生对理财环境的分析、企业财务相关管理问题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三、莆田学院财务管理专业“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莆田学院的财务管理专业着力于学生能力可持续发展,着重解决学生实务能力不强、就业竞争力相对较低这二个问题,构建能力导向、分流培养的“课证融合”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将会计、证券、银行、期货等从业标准和能力等,引入教学实践之中,实现课证对接;通过教改平台,与行业合作平台、课赛结合的教学模式创新平台,整合教学资源,形成具有应用特色的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通过在财务管理专业实践,取得以下成果:

(一)“课证融合”模式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财务管理是经济学、管理学、财务学与金融学的交叉学科,而财务管理工作岗位职能的履行需要较为复合的知识,在本专业所实施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们能根据自身的兴趣及特长做自身的发展规划。对金融业(含:银行、证券、保险)、财务(含:会计、审计、资本运营、财务分析等)感兴趣的同学,我们通过相关行业的从业资格证要求,引导学生了解相关行业,明确进入相关行业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要求,使学生学有目的,学习更加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图2、图3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近四年英语四、六级与全校平均通过率的对比。(图2、图3)

学生们考证过程也是实现相关行业的基础知识到专业技能、从理论素养到实践能力的循序渐进和发展提升的过程,提升学生进入职场的竞争力,实现与工作岗位的快速对接,增强了学生就业能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从表2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及证券从业证书考取较多,而期货及银行资格考取较少。这与会计行业与证券行业的强制准入要求有关,目前期货及银行对相关证书并无强制要求。(表2)

(二)“课证融合”模式促进专业建设与相关企业的合作。为实施“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财务管理专业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方法,加强了与相关企业:益海嘉里集团泉州福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莆田才子集团、莆田邮政储蓄银行、华福证券、审信会计师事务所、广发证券、长城证券、金友期货、瑞达期货等企业的合作,了解与分析相关行业对人才需求及职业技能的要求,从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与这些企业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大二下学期开始,我们就要求学生到相关实习基地做专业见习,增强学生对相关行业感性认识,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大三开始要求学生利用课余与寒暑假到基地或其他单位做实习,加深对行业了解,学习相应技能。与此同时,我们聘请相关业界人士进课堂、组织开展技能竞赛等,以此来不断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三)“课证融合”模式促进课程建设与教学方式改革。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实现“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财务管理教学团队的教师注重教学模式与工作现场相融合。把课堂教学、专业实习和实践、社会调研等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从理论教学到技能教学、从内部条件到外部环境、从教学软件到教学硬件,对专业教学内容的理论结构和实践结构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设计,并采用以案例模拟仿真工作现场环境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注重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财务管理专业新生从入学开始,就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以及班导师的引导,搭建财务管理专业的知识框架,规划学习和职业生涯,积极鼓励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方面,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分应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积极探索研究性教学方法,同时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观摩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以及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资源、课赛结合等教学手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传授理论知识,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证券投资学课程任课教师除做《卓越计划下证券投资学课程模拟股市实践教学设计研究》理论研究外,还与华福证券联合,进行模拟炒股大赛,使学生们学以致用,较好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四)“课证融合”模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通过校企联合、课赛结合,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中华会计网校杯”全国校园财会实务大赛、“华福证券杯”福建省高校大学生模拟炒股大赛、瑞达期货全国高校精英杯(第二届莆田赛区)和“金银大赛,邮我主宰”贵金属模拟交易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激励学生争先创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此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全面拓展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以来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创业计划竞赛、各类课程竞赛中获得好名次,如:齐海波(财管081)2010年获得中国青年创新大赛组委会、北京大学工学院组织的“中国(深圳)国际创意(设计(品牌博览会暨中国青年创新大赛之创意营销策划比赛”二等奖;肖光伦(财管071)和刘小旭(财管062)分获由共青团福建省委员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学生联合会举办的“福建省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优秀奖并获得省级奖励;张晓岚、焕、陈智勇、张泰、王璐、邓力宇等同学(财管091)2012年获得共青团福建省委员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学生联合会举办的第七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学生实践能力强,考证通过率较高。在2009~2014年间财务管理专业各年级总计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279人,占毕业生人数75%;通过证券从业资格考试115人,占31%;通过期货从业资格8人,占2%;通过银行从业资格17人,占5%。学生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良好的专业素质得到了社会、行业和企业的一致肯定和好评。近几年,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财务管理专业的绝大多数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工作。以2013年3月统计的2011届、2012届和2013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情况为例,有86.72%的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受到了社会、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一致肯定、欢迎和好评。“n证融合”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较好的成效。

四、结语

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莆田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经过基于能力导向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产教融合深度不够、“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构建比较迟缓、学生实习基地平台不够稳定等问题,针对所存在的问题仍需要不断探索与不断改进,真正使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相适应,做到让社会、家长和学生满意。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