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一对一帮扶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学期开学后,我校又一次组织全校党员、将在学习、品德、生活各方面有困难的学生列为帮扶对象。在我们学校,学困生没有成为教师忽视或歧视的对象,反而特别“受宠”。我校党支部、制订了各种帮扶措施,促进学困生健康成长。
“帮扶教育”主要是由老师选择熟悉的帮扶对象,实施一对一帮扶,并制订出具体的帮扶计划;要求每个帮扶教师要与后进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学期末将活动进行总结。
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并对学困生给予特殊的照顾。然而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并不是那么容易见成效的,有时我花了大量的力气,孩子的成绩依然不理想,老师的辛苦劳动并没有得到回报,这使我感到失望,但当我看到学生那一点点的进步时,又重新充满了希望。是什么支持老师坚持下去呢?是我的责任心和对学生的爱心,我想不管工作再怎么辛苦,我都不会轻易放弃的。现在在教育领域中,正有很多的老师为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努力着,我也正在为我们班的学困生努力着。
xxx是一个内向的学生,说话和行动都超级慢,学习上更是面临着极大的大困难。所学的生字中认识的生字不多,现在20以内的加减法还得扒拉手指呢。其他的就更别说了,一节课下来,一个生字都不会读,一道题也不会做。每天看到他,我真是又生气又无奈。通过家访,我了解到孩子的父亲因车祸去世了,母亲一个人拉扯他生活,比较困难,孩子的性格也有些自闭。得知这一情况以后,我利用闲课时间单独为他辅导,教他拼音、生字、做数学题,从开学一直坚持到现在。得知他爱吃鱼,每当老师的中午菜里有鱼,我还是始终如一的省给他吃。生活上,每当看到他缺少本或笔,我就买来送给他。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我都热心地帮助他,做他的知心朋友,也动员其他同学多帮助他,和他一起玩。就这样,他的性格一点点发生了转变,有时候也能交流几句,上课也能回答简单的问题了,这学期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帮扶,这名同学的学习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虽然不是很多,但是他识字学习的有了很大的进步。
【关键词】小学教师 反思能力 提升 策略
一、教师反思的内涵及问题的提出
教师反思能力的研究由西方国家兴起,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而后对世界各国教师教育产生重大影响。教师反思主要指的是在进行教育教学实践中,将教师个人的教学活动作为反思对象,对教师个人与教学活动不断的进行检验、评价、思考、反馈。对于小学教师而言,教师反思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教师自我反思,即教师对自身的教育理念、素养、责任感、知识结构、合作意识等进行反思,另一方面是教学实践过程的反思,即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具体环节进行观察、反馈与调控,包括对教学的设计、教学的过程、学生的评价与反馈等。
目前的小学教师,观念滞后,不愿改变已成习惯的教学方法,不思进取,认为完成课本知识的讲授就是尽责;虽然有些教师明白反思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自身理论水平,仅在表面进行思考,在反思的广度与深度上都难以达到。就反思方法而言,一些教师仅停留在口头上,难以形成文字,即使想记录下来,由于语言表达与组织能力有限,经常力不从心,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必须建立反思意识,掌握反思能力的提升途径,养成反思习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小学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加强自身建设,塑造反思理念
反思的前提是思考,因此,只有先思考,才能进行真正的反思。小学教师要敢于面对课程不断改革带来的新的挑战,需要的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经验,而且要具备反思能力。首先,反思的关键在于要有问题意识,反思的主要来源就是自我意思的觉醒,然而,自我意识产生于在原有理念指导下的困惑与迷茫,小学教师意识到存在的教学问题,是其主动探索、积极寻求解决途径的前提;其次必须培养合作意识,寻求专家或同事的帮助,教师发现问题以后开始反思,但个人的力量比较薄弱,会受到原有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的限制,因此,需要向专家或同事寻求帮助,专家通过讲座、培训等方式,为教师提供理论支持,同事可以通过多种手段,例如: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方式,针对实际问题,共同探讨,寻求实际的解决办法;最后养成自我反思习惯,教师需持之以恒,养成对每节课都进行反思的习惯。
(二)拓宽视野,更新反思方法
拓宽视野的关键在于阅读,阅读能够唤醒教师的问题意识,能够提高教师的理论层次。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能够让教师拥有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来审视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进
行教师反思,可以用一下几种方法:1.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日记是教师对教学活动过程与教学中产生的感受和体会进行记录,并分析。教学日记的作用不仅仅是记录教学活动过程,应该包括教学亮点、教学盲点、教学总结等,透过这些,对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进行分析,总结。2.教育故事研究。可以采用叙述的形式记录一节课中发生的教学实践,被称为教学个案研究,也可以是教师在日常生活、教改实践中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案例。教育故事研究大致需要四步:积累素材、筛选材料、反思文本、撰写故事。3.实施行动研究。行动研究生是在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在行动研究中,小学教师是教学的实践者,也是教学的研究者,这一类型的研究,主要是以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反思为基础,需要教师自觉进行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行动研究的一个单元包括四步: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施研究、反思报告。
(三)营造反思环境,构建反思平台
学校,作为教师发展的平台,有义务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反思环境,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解放教师思想,为教师积累反思素材,起到引领作用。1.开展公开课活动。教师在形成反思习惯之前,反思能力欠缺,难以深入,借公开课的机会,听到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评价,打破原有的教学思维定势,扩大视野,促进教学改进。2.集体备课。建议小学中每个教研组每周进行至少一次的集体备课,这改变了一些教师无助的教学现状,可以借鉴其他教师成功的经验,弥补不足,达到教学设计最优化。3.一对一帮扶。小学中的骨干教师可以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对青年教师的课题进行针对性指导,借此提高青年教师的反思能力。4.借助互相听课,互相评课的方式,拓展教师的反思视野。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评课,听一听其他教师的意见,尤其是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点评,与自己的现状相结合,认真深入进行反思。5.问题研究。对于教师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可以主动与同行探讨,不能解决的可以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课题的研究过程,就是教师提升反思能力的过程。
(四)改变教师评价体系
小学教师的评价体系,严重阻碍了教师反思能力的发展。目前,小学教师负担过重,主要是课业与精神上的,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往往只看重班级的成绩排名,对教师造成了极大心理压力和身体负担。教师的评价应该是根据教师的劳动特点,运用适当的方法,对小学教师的德、能、绩、勤进行判断,其目的是促进教师的发展。这就是说,必须改变把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应结合教师的素质、能力、绩效等,对教师进行合理正确的评价,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具有了反思能力,才能在提倡教学以后,用审视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发现其中的问题所在,探索解决方式;具备反思能力,不仅仅满足于通过反思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更在于,在实践中,时刻提醒自己不能以固有的观点和理论去看待学生的问题;具备了反思能力,促使教师不断进行学习,从而获得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天武.自我反思: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然选择[J].教育与职业,2004,(l2):28一31.
关键词:适应性岗位;个别化设置;策略
我校为保证学生顺利地实现就业,针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如职业技能或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对应措施。
一、适应性岗位的设置
适应性岗位是指基于学生的需求,结合学校现有资源,开设相关岗位。
1.初步评估,分析学生职业倾向
学校以“弱智儿童适应教育课程”为评量工具,评估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全面了解学生适应方面的情况,根据学生的评估结果所显示的集中优势,确定学校岗位设定方向。
2.联合各方力量,提供资源支持
本研究的有效实施需要充足的资源保障,因此应联合社会、学校、家庭的力量,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岗位选择机会。
(1)社会资源。学校与本地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学生定期到这些企业参观。丰富的社会资源不仅便利了本次研究的适应性岗位的设置,也为我校学生较好的就业前景创造了可能性。
(2)家庭资源。学生家长乐意帮助学校分忧解难,为我校学生提供更为充足的实践上岗机会。
(3)学校资源。我校为学生提供岗位培训机会,如学校的爱心小超市、食堂、洗车场等工作。我校成立的职业训练教师队伍,为我校学生提供更为系统和有效的培训。
二、适应性岗位设置的个别匹配
1.专业技能评估,按照实际岗位匹配
采用自编岗位技能检核表来评估学生的相关技能,发掘学生的优势。匹配中不断进行调试,以达到最佳安排。
2.结合学生的职业期望,确定轮流试岗岗位
了解学生的职业理想和家长对孩子的职业期望,让家长在评估出来的5个岗位中选取2~3个岗位作为重点训练岗位。
三、适应性岗位的实践跟进
1.二跟进,适应性岗位的实施阶段
每个岗位规定时间、地点、任务、人员开展锻炼。
第一阶段:轮流试岗阶段。通过评估确定学生岗位,从2~3个岗位中挑选出适合学生的岗位作为重点训练阶段的训练目标。
第二阶段:重点训练阶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通过奖罚制度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和职业态度;重点训练阶段中,学生在岗位上面对无法适应的情况时及时调整。
2.三维激励,适应性岗位的运转保障
奖惩分明的奖励机制是适应性岗位高效运转的保障。本研究采取星级员工制、代币奖励制度、适时待岗制三维奖惩制度,保障适应性岗位的顺利运转。
(1)星级员工制。综合岗位负责人每日评分、定期记录以及巡视教师察看的情况,每月评选出一名“校内星级员工”和“校外星级员工”。通过选拔先进个人激励其他职高在岗学生,并公示照片起到模范作用。
(2)代币奖励制。利用代币奖励制度,对每周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一定数额的代币。代币在适应性岗位的实施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工资的作用,对学生理财意识的树立有所裨益。
(3)适时待岗制。讲究奖惩,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及时批评教育,如若屡教不改,则暂时将他们列入待岗名单中,根据表现决定是否再返岗。二十多名研究对象并不是都认真遵守在岗纪律,此项制度主要针对个别学生。
四、适应性岗位的教学实践
1.演练指导,了解职场问题
将企业环境引入实际教学,由各种人员模拟实际岗位场景,让学生实践演习,应对突况。由家长、教师模拟工作中的各类冲突场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对帮扶,巩固操作过程
一对一帮扶促使能力较弱的学生能独立行事,符合真实社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3.主题实践,熟悉劳动环境
社会主题实践是我校活动类课程之一,该课程安排学生定期到合作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对各类型的工作岗位形成初步印象。
4.多元评价,展现快乐成果
根据学生的起点、性格秉性、智障类型、发展阶段的不同开展多元化评价,将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综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
五、研究成果
1.层层把控,发展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利用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结合多元的评价方式,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较大发展。大部分学生由最初完全没有工作愿望,到现在开始建立工作愿望,开始主动寻求工作机会。之前不服从安排,屡次违反纪律的学生也有了较大改观。
2.多方考量,形成了智障学生适应性岗位设置方案
为规范适应性岗位的设置,本研究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中重度智障学生适应性岗位的设置方案,它将作为设置学生适应性岗位的指导方案。
3.步步为营,构建智障学生适应性岗位的实践模式
逐步构建中重度职高智障生适应性岗位个别化设置的实践模式,涵盖评估、定岗、训练、上岗、评价反馈等过程。教师训练形式多样,多角度全程指导并帮助学生适应岗位。星级员工制、代币奖励制等制度与措施能够及时有效地反馈学生情况。
参考文献: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育均衡;城乡教师交流
一、引言
从宏观概念角度分析,教育均衡主要是以政策措施为引导,通过均等教育机会以及教学设施条件的合理配备,来进一步实现我国公民实现同等的受教育权利,从而进一步达到教育发挥实效,教育成功率得到提高。本文从推进义务教育城乡教师交流的必要性人手,详细阐述了在义务教育阶段,我国城乡教师交流的现状以及其存在的具体问题。最后总结了推进城乡教师交流的政策性建议。
二、推进义务教育城乡教师交流的必要性
社会公平的实现必然离不开教育公平的发展,教育均衡主要是从国家宏观建设角度为了达到教育公平的目标而实行的一项教育政策,主要目标要求在各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的教育教师资源的统筹兼顾,地区性均衡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部分经济较发达省市已经开始逐步实施城乡教师交流的计划。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城乡教师交流的重要政策性依据,自1998年我国就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城市优秀骨干教师到教师资源薄弱的地方学校任教,我国近些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也规定了应该对同一行政区域内的师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定期对校长以及教师进行培训和定期流动,从而加强对师资力量薄弱地区的学校建设。
三、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师交流的现状和问题
(1)交流政策实施主要方式
第一,定期支教,主要是城镇中小学教师在任期间会遵循学校的安排定期到师资力量薄弱的地区进行支教或者定期任教。第二,一对一进行教学辅助,主要是指中小学的高级以及骨干教师经过教育管理部门的统一安排和分配到该地区乡镇学校进行一对一帮扶教学。第三,巡回执教,主要是指乡镇中心小学以及固定区域内师资力量较强的学校,通过选派部分优秀教师经过学校教育管理部门的统一安排到当地的乡镇以及中心校任教。这些方法有利于较好的实现城乡之间的教师资源流动教学资源互补。从实际的交流政策实施方式角度分析,城乡教师交流应该从注重合理的对流地点的选择和合适的教师进行合理对位,通过有计划有安排的教师支教和教师交流方案,在有所指导的前提下进行城乡教师交流活动实施,从而确保交流政策发挥实效。
(2)城乡教师交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乡教师交流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问题突出,例如,城乡之间教师交流的区域局限性明显,有关于交流教师的知识体系构建和教师交流的培训内容等都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对于城乡教师交流的专业发展没有很好的归纳到教师进修以及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的评判范畴;此外,城乡教师交流过程中会受到地方人事政策以及生活待遇等方面的影响和限制,一旦出现交流工作安排和任务设置安排不合理很容易出现教师交流积极性下降,流于形式,整体的交流效率低。城乡教师交流存在的主体观念意识薄弱,交流态度和交流意识不到位,实际的教师交流过程中的相关细节安排是否合理都会导致整体的城乡教师交流无法顺利进行。
四、推进义务教育城乡教师交流的政策性建议
在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交流和发展的过程中,主要的建设重点集中在师资资源的合理调配上,应该建立起系统完善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首先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规定,利用理性政策要求与感性情感鼓励相结合,充分发挥地方性政策法规对义务教育城乡教师交流的引导和扶持,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和激励机制。
其次,还应该建立城乡师资发展共同体,进一步促进校际教师合作和交流的发展和进步。实现优秀教师资源的合理共享,在此过程中应该树立起“服务”理念,同时进一步转变教师之间的交流方式。教师的专业性不仅仅体现在教学能力和教学知识的丰富和积累上,同时也体现在教师服务于社会,投身于教育事业的专业道德。
最后应该从思想上培养教师主动的交流积极性和交流热情,提高教师的个人使命感和教育责任感,鼓励教师热情参与到城乡教师交流活动中。认识到城乡教师交流对自己的教学眼界的开拓以及教学方法的提高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城市教师可以通过演讲和视频资料等了解乡村地区的教育现状,通过此种方式进一步鼓励城市教师投入到城乡教师交流活动当中。
关键词:教学策略;学困生;变式;多媒体
新的课程改革几年中,教师常提到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等,但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双基”教学却提得很少。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中,我发现学生“双基”能力在不断下降,在农村学校产生了很多学困生,很难达到预想的课改要求目标。所以,要达到课改目标,就要先为学生打好基础知识,为学生的将来深造、掌握新的科学技术创造良好条件。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去实施。
实施策略一:提高质量先从学困生抓起。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较多,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关注学困生成长尤为重要。每节课、每单元的教学基本内容, 要求学困生必须做到理解、掌握。教师要随时弥补他们知识缺陷,为他们铺垫跟上中等生的进步阶梯。
具体方法有三:一是教师每节课多关注,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吸引学困生积极参与课堂各项教学活动,还可以结合错题耐心讲解,弥补他们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或者多给学困生在课堂表现的机会,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表扬和鼓励;二是落实班级内优生、学困生“一帮一”活动,让他们一对一结成学习上的帮扶伙伴,特别是要做好优等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克服不愿意、不耐烦、怕耽误学习等错误想法,树立帮扶的好典型,引导学生扎实开展帮扶活动;三是积极鼓励学困生自己拟定提高计划,教师要经常和他们交流,逐步解决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控能力差、课堂学习参与能力差、课后训练态度差等问题,从而逐步提高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成绩。
实施策略二:教学要努力贴近学生生活认知经验,充分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好数学。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做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智慧在学生的手指上。”贴近学生认知生活经验,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让手的每一根神经都与大脑相通相应。受大脑指挥下活动,大脑在手的活动过程中直接认识事物,认识得快,感知得深。因此,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习某些知识是必要的,高效的。例如:在教学“9÷4=?”这道有余数除法时,可以让学生把9个实物体平均分成4份,学生怎么也分不开。老师问:“每份有几个?”学生说:每份有2个,还多出1个。老师引导:像这样不能正好分完的除法题,就是有余数的除法,多出的一个叫余数。这样建立起来的“余数”概念,通过操作还知道为什么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学生不仅十分清楚,而且不容易忘,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实施策略三:灵活开展变式教学,激活学生思维。
在学生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可让学生把本班45名学生分组,若每组5人,可以分几个组?若每组9人,可以分几个组?学生很快就会的出“45÷5=9(人),”“45÷9=5(人)”“5×9=45”、“9×5=45”不同算式,然后再引导学生列举其它表内乘除法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口述自编应用题,强化这方面知识的巩固,采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各种变式启发,激活学生思维,把基础知识放在生活实际中反复训练,让学生掌握,提高教学质量”。
策略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时恰当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 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能把抽象的东西直观的演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态的情境中学习知识,从而突破重难点,较好的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教“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开始向学生提出问题:把8个物体分成2份,你有几种分法?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摆,再利用投影出示了几种不同的摆法,接着我问:“哪一种分法得到的两份同样多?学生很容易从“同样多”过度理解为“平均分””的实际含义,突破了教学难点。
策略五:教师要经常反思教学得与失,积极参与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活动。
【关键词】职教现状经验总结教师队伍激励措施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8-0161-01
一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当前是我国职业教育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经过近五年的发展,各级政府不断改善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创新办学模式。据统计显示,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大致相同。为了使职业教育办得更好,必须要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
二 下大力气提高“双师型”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经过全校师生的艰苦奋斗、辛勤工作,2014年我校正式通过全国首批发展改革示范校验收,并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积累一些经验,下面就对此进行简单概述,以期对同仁有所启示。
1.建立和完善一系列教师培训、进修制度
从2009年起,我院经过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提升计划,如《新进教师一对一帮扶计划》《教师业务考核管理办法》等;为鼓励教师进修高学历,对取得在职硕士的研究生,学费全部由学校财政支付。每年借寒暑假时间,安排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进行省级或国家级培训;由科研处组织送教师到高校进行教育理论培训,邀请专家到学校举办教育专题讲座,同时安排教师深入到企业、社会参与一些创业实践活动,切实优化教师队伍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学历层次结构。
2.激发教师的内在动机,突出教师的内在价值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1)薪酬激励。人们的生活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他们也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生存需求和自我发展的需求,这都是物质需求,因此物质利益的激励是最直接的激励形式。所以,学校要善于利用工资、奖金、福利、住房等奖励来激励教师,从而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2)表彰激励。学校要经常开展优秀党员、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先进教研组、教学能手等评比活动,打造名师工程,满足其自尊和需求,从而达到激励之目的。(3)制度激励。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教师要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对照检查,做出积极肯定或否定、继续或制止的约束行为,从而有效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4)目标激励。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组织者应以合理的方式设置长期或短期的工作目标,以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强化他们的工作责任感。(5)理想激励。一个人的世界观、理想境界对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具有极大影响。学校应将理想教育当作激励的重要手段,鼓励和倡导教师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争做骨干教师,努力成为教育教学中的精英人物,以满足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从而达到调动教师积极性的目标。(6)情感激励。情感激励是通过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关心、爱护、帮助、理解、尊重上,应使其处处感到重视和尊重,从而在内心世界自觉地产生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的一种激励方式。教师的素质和文化层次较高,对于尊重的需求、关心的需求比物质需求更为强烈,发挥情感激励作用,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其工作热情。
3.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应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展现本校职业院校文化
利用“校本”的优势,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注重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交叉教学,相互学习;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组织教师定期参加技术培训和实践;通过生产和教学实践相结合,苦练动手操作能力与技能水平。这需要学校及时与外界沟通信息,了解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新技术、新工艺,从而运用于实训教学。
4.注重技能大赛的工作开展
职业学校应特别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学生技能水平高低的检测,需要由技能大赛来检验。每年职业院校主管部门都应举行职业技能大赛,而好成绩的取得,必须有技术精湛的教师队伍来支撑。为了促进学校技能大赛工作的开展,我校专门出台了《技能大赛学生管理办法》《技能大赛奖励办法》,其中最高奖项可奖励一万元,这大大提高了教师工作热情,另外,凡指导学生取得技能大赛省级一等奖的教师,在职称晋升时给予支持,这一系列措施激发了教师提高自己技术水平的内在需求。
5.贯彻“走出去”“引进来”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就业形势 就业指导模式 党建活动 首要任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253-01
解决大学就业创业问题已经受到我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面对这一重任,高校的党建活动应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全面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本领和技能,在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下,指导大学毕业生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帮助他们顺利的完成由“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变,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1 党建活动应遵循的就业指导的活动原则
1.1 发展性原则
大学毕业生能否成功就业不单是靠一种素质和能力决定的,而是看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高低。此外,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需求以及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这就要求在进行大学生就业引导的党建活动中要随着变化趋势而发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遵循发展性原则。
1.2 引导性原则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大学生具有职业角色意识。对于大学生来说,在进入大学以后,他们会逐步的接触到一些职业信息,但这些信息是零碎的,不完整的,不能使其形成系统的职业角色认识。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党建活动要从社会对职业的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对职业认知的阶段性规律,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引领学生具有职业角色意识。顺利完成其从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变。
1.3 实效性原则
所谓实效,即实践活动最终产生的实际效果,它是任何一项实践活动的最终目标,也是实践活动的本质特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党建活动作为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要突出讲求实际的指导性,进口社会职业需求,学生需求,注重指导效果。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需求,全面掌握学生的现实状况,加强对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2 党建活动服务于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
启动“四个三毕业生就业分类引导工程”。即通过整合各方资源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搭建起新平台,和通过和学校各院系的教工和学生党支部结对子,为提高学生就业率,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做出积极贡献。
2.1 分三类进行相关就业数据收集并按分类相应地开展素质能力培养
分三大类对学校各学院学生毕业后意向进行收集汇总,第一类:毕业后打算继续深造的同学(包括出国进修、考外校研究生、考本校或者准备保送的研究生);第二类:毕业后打算直接就业的同学(此大类含准备考公务员或企事业单位、外企、或一般性企业的学生,还可以细化至地域需求,如成都地区就业);第三类:毕业后打算创业的同学(此大类主要为准备自主创业或者自由职业的学生)。收集毕业生数据,包括就业基础数据,和毕业生就业档案,在就业过程中,及时收集和更新数据。
对于就业有帮助的能力证书进行收集,并针对市场需求及时更新,帮助毕业生鉴别对学生就业确实有帮助的能力证书,及培训机构。根据所得的就业意向统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就业意向的同学展开不同的能力素质培养;即针对毕业有困难的学生,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分析问题,并分阶段解决问题,对于有需求的同学,采取一对一帮扶。
(1)针对第一大类,整合已经考取名校或者已经拿到国外学校offer的同学的资源,成立考研出国进修帮扶小组,对其进行经验交流,或者进行细致的帮扶。
(2)针对第二大类,组织专门的公务员模拟面试,帮助其收集面试经验、总结教训,并且就业诚信教育及指导学生写公司的推荐简历。
(3)针对第三类,可以整合校内外有着创业经验的优秀毕业生或教工资源,成立经验交流小组,与其进行创业经验交流,针对学生在创业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如需政策咨询,缺合作人等实际困难,协助学生团队寻找资源。
(4)积极利用网络载体,以点带片,逐步形成辐射效应。充分发挥党支部在网络阵地上的主导作用,主动抢占网络思想阵地的主导权,集信息,网络管理于一体的就业网站,建立就业信息专栏,及时向广大学生传达最新国家关于就业的政策。在网站上开设讨论区,活动开展区,发展对象公示区,征集意见箱等。
2.2 细化“三个方向”,精细管理,增强实效
根据学生就业情况,按以下三个大类进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学生提供能够切实帮助的就业信息。
(1)进修:此大类含出国进修、考外校研究生、考本校或者准备保送的研究生。
(2)就业:此大类含准备考公务员或企事业单位、外企、或一般性企业的学生,还可以细化至地域需求,如成都地区就业。
(3)创业:此大类主要为准备自主创业或者自由职业的学生,针对学生在创业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如需政策咨询,缺指导老师,缺合作人等实际困难,协助学生团队寻找资源。
2.3 整合“三类资源”,加强交流,搭建平台
(1)优秀校友资源:在全校范围内率先成立的金融校友分会为平台,利用校友资源扩展学生就业渠道。
(2)校企合作资源:利用双选会等与学校、学院有长期友好合作的企业,特别是有实习基地的企业,输送学生实践,提高学生一次性就业几率。
(3)校地合作资源:利用学校与地方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
2.4 “三支队伍”建设,夯实基础,推进就业
(1)教师党员队伍:以指导毕业生就业论文模式为参考模式,将学生就业细分到专业老师,以导师为具体指导者,指导毕业生就业。
(2)学生干部队伍:以专业年级为第一级,班级为第二级,寝室为第三级,形成三级联络体系,及时掌握学生就业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改进薄弱环节。
(3)学生党员队伍:以党支部为战斗堡垒,党员为先锋模范,将毕业生学生党员细分到每个小组,成立党小组,党员任联络员,毕业生就业进展情况,作为党员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张进.提升就业能力: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37-41.
一、了解沟通,建立关系,打好基础
每个学困生的形成都有各自的原因,只有调查了解,摸清情况,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采取针对性措施,对症下药医好顽疾。
1.全面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
如,学生的家庭情况、父母的工作情况、学生的兴趣、习惯、品行、交往情况等,并对此做好记录,以便因人制宜制订措施。
2.促膝谈心,消除师生隔阂,打开心灵之窗
经常和学困生谈话,建立感情,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消除数学学习中的畏难情绪,使他们亲师乐学。
3.争取家长的支持配合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之星,转化一个学困生就是给一个家庭带来希望,因此,多和家长沟通,用成功的事例引导家长爱护孩子,并和家长共同制订适合的转化方案。
4.争取学校、社会的力量支持
在学校多搞一些有益的活动,如,听青少年成才报告会、爱心教育报告会、法制报告会等,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多和学困生常去的社区建立联系,防止他们沉湎于网吧或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这样有利于学困生转化的巩固。
二、建立激励机制,常用激励语言,善用爱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1.建立激励机制
平时可以和学困生订立一个小小约定,达到某项目标给予及时奖励,及时兑现表彰,强化学生的成就感,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课堂上多用激励性语言,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多鼓励,少批评。
2.加倍关爱学困生,排解其心理压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
学困生常因学习差而饱受批评和歧视,有较强的自卑感和较大的心理压力。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兴趣爱好等给予关心、支持、帮助,提高他们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用爱心唤醒其内心深处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潜在的学习动机。
3.提倡赏识教育,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困生对数学有厌学和畏难情绪是常见现象,解决学习中的障碍,消除畏难情绪成为转化学困生的又一关键步骤。曾经有一个同事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各组成员给自己的组起一个催人奋进的名称,什么“喜洋洋组”“百花盛开组”“所向无敌组”等,把各小组的进步表现写成材料张贴在墙上,让师生共同欣赏,还开辟个人风采专栏、悄悄话专栏等。这样做的结果是,为班级争光成为全体师生的共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大增。赏识教育法的创造者周弘曾说:“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越来越坏。”试想,有谁不希望有人赏识自己呢?学困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为此,数学教师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用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去找,并对其给予肯定激励,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建立自信。一句话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让我们用赏识、爱心来促进学困生进步吧!
三、重视学困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并以此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
数学学习不是营造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因此,要把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并据此建立新的知识大厦。
学困生常常在所学的知识中有断层,已有的知识经验也各不相同,我们需要针对性地加以弥补,否则新的知识大厦将无以构建。如,初二时,部分学困生在学习分式时竟说一点也听不懂,经调查得知他们对分解因式部分的知识一无所知,无奈,我只好利用自习课给他们补分解因式这一课。更想不到的是学困生在学习反比例函数时,提问小学中学习的反比例关系时极少有人知晓。为此,我又为他们补这一断层。通过不断修补断层,并及时据此构建新的学习内容,学生的知识链条日趋完整,在各种测试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由此可见,修补学困生的知识断层,关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能较好地消除学困生学习中的障碍,使他们的学习取得较大进步。
四、鼓励提问,勤于辅导
1.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勇于回答问题
学习中有一著名的边界理论,即知识越多,已知与未知的边界越大,想问的问题也越多;知识越少,则已知与未知的边界越小,想问的问题也越少。学困生属于小边界类型,他们不知道如何提问,也不想去提问,又有一种账多不愁的心境,即不会的东西太多,以此不去提问,心安理得。殊不知解决问题是求学之道,因此,教师要有效地设置问题,鼓励学生提出疑问,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2.勤于辅导
辅导要勤,要及时,辅导要遵循学习的遗忘规律,合理及时,防止所学的新知识变成旧问题。辅导不拘形式、时间和地点,在一切可能的时间,以一切有效的方式均可进行,防止学生惰性的出现。另外,要注意学习方法的辅导,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平时备一个错题集,将常犯的错误归纳整理,考前要翻看复习。
3.结对帮扶,建立互助小组
同学之间结对帮扶更直接、更方便,更易沟通。在安排座位时,可把一对一帮扶结对的同学安排成同桌,这样既有利于同学帮扶,又可防止两极分化。
五、对学困生采用特殊的政策
初带学困生,很不适应,方法常会落入俗套,用以往的手段、措施来教学,结果往往是失望、焦虑、生气随之而来。出现这样的问题在于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对学困生没有特殊的政策。
1.作业特殊
因为学困生只能完成最基础的作业,所以,作业量应少,难度应小,要求应低,批改宜优先,宜面对面,宜当堂批改,及时纠正。
2.课堂特殊
学困生课堂参与程度不高,教师对他们应降低要求,创造条件和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优先回答问题,及时总结表扬,回答错了也不可批评责骂。只要有勇气回答问题就是好学生,保护学困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上黑板优先,批改优先,充分体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尽可能让他们经历成功的体验,以此锻炼他们的勇气,强化成就意识。
3.评价特殊
数学学习中对学困生应以鼓励为主,看他们的长处、优点、进步,并加以夸大,给予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这样,他们就会充满希望,学习就会更有动力。
六、培养坚强意志,巩固持久学习动机
意志薄弱是学困生的弱点,他们的学习动机不持久,因此,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尤为重要。
1.坚强的意志是成功的必备条件
常给学困生讲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如,陈景润如何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欧拉在遭遇火灾、双目失明的条件下靠顽强的意志背出烧毁的数学手稿,华罗庚年轻时不顾路人的冷嘲热讽,坚持数学学习,终成一代数学大师的故事,以此激励学困生学习。
2.设置困难情境,坚定学困生克服困难的决心
适当设置困难情境,让学生在付出一番努力后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坚定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以古诗“世上无难事,在乎人为之。不为易亦难,为之难亦易”激励他们在困难面前不低头。
本年度我校全体师生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认真落实教育局“三化三改”工作要求,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现将2019年上半年度工作总结如下:
一、 德育工作
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围绕县教育局德育工作要点,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营造学校良好的校风、学风,进一步完善常规管理,深化德育活动,突出对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依托建国70周年契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导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1.发挥德育领导小组的核心作用。加强德育工作领导,完善德育工作管理机制,形成了各部门密切配合,家校携手共同承担的德育工作体系。全体教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树立“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意识,积极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2.加强班主任工作的管理和培训。通过班主任主题会议,班级文化建设,教工集体活动,选送青年班主任参加省市级相关培训,为班主任搭建培训平台,通过学习和培训来更新管理观念,提高管理水平。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1.精心打造阵地,增强宣传效果。加强对校园文化、走廊宣传栏、墙报等文化阵地的指导管理,改变呈现方式,力求主题突出,图文并茂,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功能。本学期走廊文化建设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自”教育、“我爱你,中国”等内容为主题,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个性、智慧和动手能力,传播正能量。
2.紧紧围绕县教育局“健康校园”建设要求,狠抓卫生管理的同时,规范班室布置。
通过开展班级文化评比,各班教室的布置体现了班级特点,营造了生动活泼、洁净素雅、健康文明、温馨实用的良好育人氛围。
三、强化行为规范训练,改变学生精神面貌。
1.《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行为规范》是孩子们的行为准则,更是我们对孩子的一贯要求。
连续几年的文明礼貌养成季活动,让文明之花在附小处处盛开。重仪表,讲卫生,不吃零食,上下楼梯有序,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回收活动等等,这些好习惯在师范附小蔚然成风。
2.我们利用学生集体活动,抓养成教育。如:早餐、升旗、出操、社团活动、放学等,让学生在有秩序的集体生活中培养文明的习惯。让孩子在活动中体验,促进好习惯的养成。每次活动,有要求,有检查,有评比,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公众场合讲秩序、讲文明的优良品质。
3.不断加强学生安全、法制意识,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本学期安全教育始终是贯穿全学期的一项中心工作,围绕安全这一话题,利用班队会、活动课、主题教育对各种安全知识初步认识,了解掌握各种类型的安全自救。按要求组织安全演练,分主题逐步组织观看安全教育的相关电影和视频,及时转发安全工作动态和提醒,不断争取家庭教育的力量。此外,加强班级安全隐患的排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加强禁毒教育、消防教育、交通安全教育,防范夏天溺水事故的教育。另外,对于学习困难学生,建立档案,分类管理。实行一对一帮扶制度,使他们逐渐有好转,明显有进步。
四、重视活动引领,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1、“小手拉大手”创建文明城。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全校师生开展了“小手拉大手”创建文明城主题活动。热心的家长代表们也加入到义卖的队伍中。一时间,学校操场汇聚成了一个“春季爱心博览会”!最后,我们将此次义卖所得全部捐赠学校爱心款。用于需要帮助的学生和美化校园环境。
2、植树节“许美好心愿,献绿色爱心”。
团县委的统一安排下,以植树节为契机,我校认真组织开展了以“许美好心愿,献绿色爱心”为主题的义务送绿活动。孩子们同家长一起,带着铁锹,提着水桶把自己挑选的绿色小树苗亲手种下,然后挂上个性化的“许愿牌”,整个活动策划完整,场面热闹,笑语不断,其活动效果优异、意义深远,成为孩子们记忆的珍品。
3、喜迎建国70周年暨2019校园艺术节“我爱你,中国”大型文艺展演活动。
今年恰逢建国70周年,我校紧紧围绕这一主题,精心设计,全力推进,出色的组织了师范附小建国70周年暨2019校园艺术节“我爱你,中国”大型文艺展演活动。
二、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本年度在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扎实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常规管理有序化
1、期初、期末两次对教师的备课、听课、批改、作业等进行认真检查,期中进行抽查。及时公示记录并反馈本人,每次检查结果作为考核的依据。
2、加强早读、午读管理。继续要求午读时间进行大声诵读经典,大多数班级都能利用好这段时间进行古诗词背诵、口语交际、语言积累等,学生的阅读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经典诵读进校园,打造书香校园,引领学生多读书,多有用的书是我校现在今后长期的工作目标。
3、加强巡课,每天都有专人负责巡课登记,加大了对课堂教学的监控力度,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特别是综合课的课堂,在学期结束期间特别关注。
4、加强听随堂课制度。要求校行政人员每学期至少听30节随堂课,了解各位教师最常态的最真实的课堂,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照课堂,以学生的能力、素质发展为主,提出反馈意见,探讨如何构建有效课堂。
5、继续加大力度组织开展好课后托管工作。课后托管开展以来,得到了上级领导,社会家长的一致好评,这也激励着广大老师进一步将托管工作做好做出特色。
6、毕业班复习备考。随着教育局教学质量监测三十条的问世,六年级无疑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毕业班五大学科教师工作会议,及时掌握学生状况和教学备考情况,要求教师们团结协作,打整体战,制定系统的、科学的复习计划。
二、教研教改扎实有效。
春季组织全体教师观看部级优质课,人人参与评课。秋季分学科组、年级组开展全员讲课、听课、评课活动。教研活动扎实有效,成绩显著,本学期我校教师获各级各类表彰共计15人次。郭小丽、马正文获“市级骨干教师”称号;陶涛、范春霞、汪佳教学设计获省级二等奖;张健、陈欢教学设计获省级三等奖;胡和国老师教学设计获市级二等奖;潘珊老师课堂教学比赛获县级一等奖;张广鹏、陈兴元、陈芳三位老师获指导一等奖;张广鹏经验交流讲座获县级一等奖;王春燕获实验教学视频说课市级一等奖;王文慧老师获信息技术课堂说课市级二等奖。
三、教学活动特色化
本学期开展的教学教研活动:
1、年级组内教师的常规研讨课活动。
2、组织教师参加一师一优课晒课活动。本学期共计晒视频课4节。
3、参加湖北好课堂课例参评。共计2节。
4、中国好老师基地校活动。与东坡小学进行中国好老师基地校校际交流活动。参加中国好教师总部组织的育人案例评选活动,我校上传优秀育人案例4篇。
5、浠水县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活动。
6、参加浠水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潘珊老师获一等奖。
7、组织参加黄冈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说课活动。王文慧老师参加并获二等奖。
8、组织参加黄冈市实验教学视频说评课比赛活动。王春燕老师获一等奖。
9、参加浠水县名师工作室“江船工作室”成立活动,我校张凤云、刘小燕、冯露、徐娟等四位老师被吸收为工作室成员。
10、组织参加湖北省教师教育信息化作品评比活动。我校上报4件作品。
四、教师培训形成常态。
1、积极组织教师以校本培训为主要方式,深入学习各科新课程理念。订阅教育杂志、教师用书,组织教师读相关专业理论书籍,让教师能不断地去汲取教育名家的教育思想,让自己的思想与名家碰撞,增强作为一名教育者的思想底蕴和文化底蕴。并定时举办教学论坛讲座,交流学习心得。
2、积极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学习交流活动。本学期参加省市县各级培训、听课、交流学习活动达150余人次,基本上做到人人都有机会。而且多给年轻教师、一线教师学习的机会,多少老师交流学习回来后还进行汇报展示,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三、校园建设
2019年,我校对学校大门和学校大花坛进行了更换和改造。考虑学校大门老化,在安全美化方面影响比较大,开学初我校将校门改成电子自动化大门,既提升学生安全又提升了学校形象。大花坛是进校门的第一片绿化地带,开学初学校对花坛里不规格的杂草等进行了清理,重新翻土种上了月季花、黄金菊、栀子花等植物,使得校园多了一份“色彩”。
四、其它工作
1、安全工作。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细致规范,责任明确,确保了全年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2、党建工作。为落实履职尽责、“两学一做”、主题党日活动等工作,校党办制作宣传栏,组织全体党员干部集中学习,讲党课,撰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召开党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坚持“学习强国”学习,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3、师德师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组织全体教职工召开“严禁有偿补课、严禁收受红包”专题督办会、推进会,并所有教师签订了“责任状”,规范教师从教行为。
4、工会工作。开学初举行了“庆三八女教职工乒乓球比赛”、与学校德育处、团支部等处室联合组织了学生进行了“亲子种树活动”、组织全体教职工春游、庆祝“六一”表彰等多项文体娱乐活动,丰富了师生的业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