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双师型教师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240-02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要求
双师型的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的一个重要的课题。那么什么是“双师型”教师?有很多人的理解认为“双师”即“双证”、“双师”即“教师+工程师或技师”,两种证书的叠加,其实是一种错误的理解。虽然对于“双师型”的内涵理解现在仍是标准不一,但从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笔者则认为“双师型”教师则应是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其教学过程及内容能充分体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特色。同时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还有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其一是所掌握的理论知识面应更为宽广,除了本专业所必需的理论知识,还应掌握本专业以外相关的理论内容;其二是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应是过硬的,除了教学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以外,还应该包括新技术、新工艺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应用;其三是高职院校教师,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自身修养与师德,要做到德才兼备。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1.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对毕业学生的回访中,集中反映的问题是实际操作应用能力较为欠缺,在校期间的实习或社会实践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进入企业后,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对此,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一种迫切的需求。国家教育部下发了多个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通知等文件,有关的文件就人才培养的问题,提出了对双师型教师建设应按照国家、地方、行业等特点对从事高职教育工作的教师在专业与技能方面的要求;在师资队伍选拔、培养方面,要使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教师构成达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具体到教师个人则是要实现所教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达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要求。可以看出,国家教育部门对职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非常重视的。
2.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也是职教改革的迫切要求。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像IT技术一样,知识技能陈旧率加快,要求从业者能具有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因此,如何培养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已是高职教育教革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教师的教学方式再也不能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学习的专业课再也不能是单纯的理论课或实践课了,因为这些将不再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双师型”教师最显著的特征是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体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特色,将新工艺、新技术带入到课堂而不会局限于书本的内容。在德国、日本一些技术经济很发达的国家,他们的职业院校的教师基本上是一些具有较高理论知识与较强专业技能与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
1.师资来源。目前,各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专业学科的本科生,但是现在很多的职业院校为了提高师资质量,近几年,基本要求入职的学历要求为研究生,这也是职院评估中的一个指标。很多的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大学校门直接进入到职院工作,虽然他们的学历层次较高,但是没有企业的经历与生产现场的实践经验,很多人对企业经营、生产的运作比较陌生,对很多实际操作、实务性的内容都是一知半解,这样对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实用型的人才来说,的确是大打折扣。当然也有一部分的教师是从行政、企事业单位调入的,他们一般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与阅历,具有一定的专业的知识技能,但是在教育教学理论方面还是相对缺乏,教学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学生不一定完全适应。从以上可以看出,专业教师队伍主要还是缺乏“双师型”教师。
2.教学任务重影响教师的技能培养。由于近几年高职发展较快,各个职院的学生人数多,而大部分院校教师较为紧张,其教学任务繁重:基本上每个教师的周工作量都在16至20节课时,在民办的院校周课时可能会达到20节以上或更多的是要教一至两门的课程。教师除了讲课,还要备课、批改作业、对学生进行辅导,同时还要参加各项课题的研究、课程的建设,所以已根本抽不出时间到企业去了解现在企业情况,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情况。时间一长,教师的专业知识理论渐渐老化、社会与生产实践参与少,将影响其教学的质量。
3.教师与企业交流不足。教师平时很少与企业进行交流联系,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活动一般只能利用假期的时间,最长也只有2个月左右,时间短。在一些拥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专利的企业,出于自身的利益,一般不愿意接收实践一两个月的教师,是怕被人了解自已企业的一些核心技术。另外,有些企业的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一些先进设备,价格昂贵。因为实践的教师不像一些长期在生产线工作的人员,操作熟练得当,极容易造成损坏,所以教师到企业的实践可能会流于形式,或者实践的效果大打折扣。
4.“双师型”教师考评考核制度不健全,难以提高“双师型”教师成长的积极性。很多高职院校在对教师考评考核中,其评价标准过多偏重于教学工作量的完成情况、科研业绩:有多少、科研项目数、获奖成果有多少。这种评价导向,在无形中会引导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在理论性“核心期刊”发表的方面,从而忽视了对课堂实践性能力的教学和实际应用的研究。这种评价导向会使教师偏重于理论而轻实践,重科研而轻教学,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此外,有一些院校在职称的晋升、学习进修、乃至教师的薪酬方面与普通教师相差不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难以提高“双师型”教师成长积极性的。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与原则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只有具备了一支“双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真正发挥高职教育的特色,为社会为企业培育出应用实用型的人才。所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显得尤其重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中,首先要有长远的眼光,为教师提供多个的发展平台,充分发挥其积极能动性,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的素质,最终形成一个合理的师资结构体系,为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与理念。其次在具体实施方面,可根据教师的特点与专长,加强与企业的交流,根据以人为本的原则,分层次,分类别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地进行不同类型的培训,各院校可充分发挥其有限的资源,为教师创造各种继续再教育(包括理论与实践)的机会,让教师开阔眼界,对其自身的知识技能水平进行不定期的更新,保持其知识水平的先进性。再次可借鉴国外教师素质培养的先进经验,在职称评审、薪酬等方面引入激励机制,让这些无形的指挥捧使教师自主要求向“双师型”教师方面成长。
五、“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途径与措施的探讨
1.建立、完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资师培训的制度。双师型的教师无论在其理论水平还是专业实践能力都应具体有扎实的功底,以及丰富的经验水平。要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和执教能力,这与持续不断的师资培养是分不开的。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国家教育部搭建的各种高职教育师资培训平台,组织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其次,对教师学历进行培养提升,鼓励教师进行在职学历学位的进修和深造。再次,要求专业教师参加行业专业的技能考核,获取业内行内专业认可的资格证书,不断提高自已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适应为企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2.加强各高职院校间的交流,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各院校之间如果各自为政、闭门办学,就会导致各学院间的师资发展水平不均衡,各院校的优质资源也不能通过相互的交流,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所以加强在各院校之学习交流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例如,有计划地举行各院校间的教学技能竞赛:说课、讲课、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以达到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的目的;或是不定期举行校际间的学术研讨,这些都有利于学校与教师长远的发展与提升。
3.建立与完善高职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高职教育的师资多数是从高校引进的,对从事高职教育,他们最大的不足就是缺乏实践经验,对企业经营、生产的运作比较陌生,在教学中对一些新工艺新技术缺乏了解,教学中缺少生动的教学案例,不能将企业的实际一些实操内容切实地与课本的理论相结合,纯理论的讲解从而缺少互动,影响教学效果与质量。为了让这些教师尽快了解企业行业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让教师到企业和行业一线进行挂职顶岗。采用的方式可以是脱产或是半脱产;时间在半年或以上,教师岗余时间回学校参加教学及教研活动。教师实践期间,学校承担教师的工资,同时企业按有关的人事管理制度,按相同职位员工的待遇发放有关补贴与奖金。学院对挂职顶岗教师应实行规范的过程管理:按有关管理办法,从教师挂职顶岗的申报、审批、挂职顶岗的内容、考核指标、评价细则,以至到教师在企业工作质量情况的记录与管理,都应有详细的管理细则与要求,这样才能使教师到企业的实践不会流于形式。教师也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采集专业教学、实训所需的各种专业实践技术资料等,把行业先进的技术及最新成果引入课堂,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建立与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在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合作,专业开发建设与企业建设形成了互助互利的关系:高职院校派出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及具有科研实力的专家教授,在企业中参与研发与应用研究的的工作;企业则提供人员、资金与设备,在合作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将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科研等活动,及时掌握企业最新技术,为教学提供第一手宝贵的资料,真实又生动的教学案例;通过合作,优秀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可选聘为专业兼职教师。虽然校企合作还有其它的模式,但无论何种模式,校企合作对校企双方来说,都是人才双向交流一个良好的纽带。
5.建立完善科学的“双师型”教师的评审考核制度与激励机制。将教师的实际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而不是单纯套用普高的考评方法。在考评考核的过程中,不但要考核评价教师的平时教学工作量、过程与方式,最重要的是考核其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能力与质量,对其教学效果进行科学的测评。同时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在职称晋升、学习进修、薪酬等方面予以相对倾斜的人事政策,给予的优厚待遇,充分体现其价值,吸引更多的教师向“双师型”发展,有力地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六、结束语
随着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高职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任重而道远。虽然在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挫折与困难,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与时俱进,一定能打造出一支具较高专业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强的适应中国高职教育特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的总体水平,为社会为企业输送更多更好拥有高技能水平的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许亚南.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建设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总第450期
2.张社字.我国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障碍与实现路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4(7)
3.肖宪龙,禹采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与管理有效性探究[J].人力资源管理工作,2011(2)
4.刘红委.高职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现状与改进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0(20)
5.孙泽文.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9(1)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研究
本文为潍坊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突破滨海发展”专项研究课题:“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28日
“双师型”教师是伴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而产生的一个动态概念,是指能在教师与工程师(技师)这两重角色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职业素养等方面有机融合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既有专任教师资格,又有专业技术资格。既能教给学生学,又能指导学生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双师型”教师首先是专任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先进的教育理念,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丰厚的文化素养和健全的人格。能为人师表,诲人不倦;另一方面“双师型”教师还必须凸显一定的职业能力和素养。这种能力和素养的要求是,具有行业职业道德、市场经济常识、组织协调能力和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能引领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的管理,带领学生开展技术创新性活动。
一、明确“双师型”教师标准,制定评定办法
根据“双师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权利义务,设立“双师型”教师标准。这种标准应从高职学校的实际需要出发,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模式诸方面的要求,明确专业教师追求的方向。一般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中级以上教师职称,亦即相关岗位工作经验加教师系列职称。
2、既有讲师以上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以上专业职称,亦即双职称。
3、主持(或主要参加)两项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明确了“双师型”教师标准的基础上,学校应组成专门的评审专家组,制定具体评定办法,评审“双师型”教师资格,这种专家组应有组织人事部门牵头相关专业的专家参加。学校评聘“双师型”教师工作,应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要根据教学要求,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还要把优化教学计划,进行课程改革,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与培养高质量的高职人才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二、与时俱进,强化“双师型”教师的培训
首先,“双师型”教师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双师型”教师要保持这样的荣誉和称号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与时俱进;否则,只能是过时的、徒有虚名的双师。由教师发展理论可以知道,“双师型”教师要保持“双师”特色,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具备最新的科技知识和现场实践经验,就必须在能力建立阶段、徘徊阶段、成熟阶段不间断地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就教师个体来说,应有一个培训、学习、锻炼的个人计划,对参加培训、学习、锻炼的时间、内容、方式等要做出切实可行的安排;其次,作为专业教师,实践系列技术职称的获得需要有较充足的时间和良好的实践环境,这就要求做好教学计划安排,使学生实习随生产工程的变化而改变。让教师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实习环节,和生产工程紧密联系。这是保证教师获得行业技能等级证工作环境的基本途径和措施。行业技能等级证的获得需要一定的条件,行政部门应从内部和外部创造条件,使教师有机会增强自身实际水平,具备行业技能等级的真才实学,促进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再次,取得有关部门的支持,以便为教师提供实习实践场所。同时,给教师下达与教学有关的生产任务,使教师直接参与生产实践,为教师获得技术职称提供机会。
三、推行多元化激励机制,形成竞争环境
教育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要制定能提高“双师型”教师积极性的激励性政策,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工作,吸引教师向“双师型”发展。
1、建立岗前培训上岗资格制度。来自企事业单位的引进人才和兼职教师,没有教学经验,必须请有教学资历的专家对其进行教学技能培训,使其掌握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训内容有教育理论、教学设计方法、教育技术运用等。对取得“双师型”资格的教师予以重用,对未取得上岗资格者限期培训提高。定期考核“双师型”教师工作业绩,将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定、工资收益、职务晋升、业绩奖励等挂钩。
2、择优竞争上岗。高职学校按各行各业的岗位设置专业,专业更新频繁。专业数量增长和变化所带来的专业教师需求多样化,要求学校通过“高职低聘、低职高聘、互联互聘、专兼结合”等多种方式,实行岗位聘用制和合同化管理,形成灵活多样的用人机制。同时,也给学校在更大范围内选择所需的教师提供条件。限制那些不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特别是要杜绝那些不具备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课教师和非教学人员参加专业课实践教学,让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师有危机感。在安排各种教学工作和任务时,允许竞争,优先聘用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技术技能全面的优秀教师上重要教学岗位。
3、在分配上形成竞争制度。形成按能力高低、贡献大小拉开档次的分配制度,充分体现绩效工资。
4、开展行业之间、校际之间的各种实践技能竞赛。要在教师间开展观摩课、专题讲座和研讨活动,让教师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促使各类教师形成主动学习、积极进取的良好风气,从而使“双师型”教师迅速成长,脱颖而出。
四、以兼职教师为纽带,推动职业学校社会化
兼职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一条重要举措。兼职教师包括两面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校外符合教师条件的人员兼任学校教师;二是校内教师兼职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通过兼职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1、以校外兼职教师为纽带,促进教学的社会化。从社会招聘的兼职教师,熟悉生产、服务、管理、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经过一定的教育教学基本功训练,能很快地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同时,他们与本校专职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可以促进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对现场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专业性非常强的课程,聘请现场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能够保证学生得到双师型的教育,使教学更接近于社会现实,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2、以校内兼职教师为纽带,促进科研社会化。校内专业教师经过多年的专业教学实践,积累了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并形成了一定的科研开发能力。学校要积极鼓励专业教师主动开展社会兼职和科技服务,承担科研项目,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开发产品,或举办企业。让他们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获得广泛的社会效益。校内专业教师到校外兼职,可以学到最新的理论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的素材无疑会带到课堂上,丰富课掌教学的内容,他们的教学肯定会受学生欢迎。以兼职教师为纽带,把科技服务与开发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可产生多方位辐射效应,促使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学校也了解市场需求,从而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改革。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湖北省;现状调研;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0-0049-04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也是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推动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搞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关系到能否把职业教育办成为大众接受的优质教育,关系到能否真正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近年来,湖北省“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综合素质得到大幅提升,但在“双师型”教师数量、来源、结构及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为厘清现状、发现问题、探明原因、提出对策,我们在湖北省高职院校中进行了抽样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本次调查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以座谈、访问、查阅资料等为辅。选取湖北省具有代表性的16所高职院校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取样覆盖范围广,涵盖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和一般高职院校,公办高职院校和民办高职院校,教育厅直属高职院校和行业举办高职院校,武汉市高职院校和其他地市州高职院校。调研对象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本次调查研究的工具是以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情况调查表为主要内容的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高职院校,内容包括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自有的和外聘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来源情况、培养政策、地位待遇、培养与培训、“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等。
二、调研结果的初步分析
(一)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表1统计结果表明,湖北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整体情况离国家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相对来说,国家示范、骨干院校以及省示范院校双师比例要高于其他高职院校。民办高职院校尤其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步伐。
(二)被调查对象的结构情况
1.年龄结构
从表2中可看出,“双师型”教师年龄结构不尽合理,还需要优化。尤其是省示范院校和民办高职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上存在较大反差,前者45岁以上教师比例较大,后者35~45岁教师比例明显增大,这可能与办学历史有关。
2.职称结构
从表3中可以发现,16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中,中级职称人数比例较高,特别是民办高职达到77%。“双师型”教师高级职称人数比例偏低,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民办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尚十分缺乏。
3.学历结构
从表4可以看出,民办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要远远优于一般高职和国家示范及骨干院校,学历结构与年龄结构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整体上,湖北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学历结构有所改观,但是本科及以下学历人数比例仍较大,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学历水平。
4.来源结构
从表5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主要是从“校门”到“校门”,并且来自师范院校的教师数量还不够多,当前高职院校从行业企业聘请的教师数量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在此方面加大引进力度。
(三)被调查对象的经费投入
从表6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加大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力度,平均每所高校投入45万元,但是高校之间的差距较大,参差不齐,投入较多的高达220万元,而有的院校则没有专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经费。
三、湖北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比例相对偏低
200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通知》规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分别达到50%和70%以上才符合评估合格和优秀标准。2010年,《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要求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在3年建设期内,使具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
从国家政策对“双师型”教师建设要求中可以看出,“双师型”教师对于高职院校的重要性。从对湖北省16所高职院校的调研结果来看,双师比例达到62.8%,4所国家示范和骨干院校比例超过77%,达到2004年教育部评估优秀标准,但是与教育部、财政部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要求还相去甚远,而2所民办高职的双师比低于教育部要求的合格标准。
(二)“双师型”教师结构不尽合理
一是年龄结构中,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偏小。在16所被调研的高职院校中,35岁以下教师比例为34.9%,其中,3所省示范院校和2所民办院校的比例分别为25.3%和18.9%,年轻教师比例偏低对高职院校发展潜力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与此同时,45岁以上教师中,省示范院校达到45.7%,民办院校低于9%,这也容易导致出现“传帮带”的断层,不利于年轻教师的成长。
二是职称结构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明显偏低,中级职称比例优于副高级职称,正高职称最低,这一方面体现出高职院校教师在科研能力方面逊色于普通高等学校,也反映出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提高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超过3%的正高职称教师比例说明在引领高职专业和课程建设方面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匮乏。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尤其需要在高级职称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上加大力度。
三是学历结构整体有所改观,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数量在增多,民办高校以60.1%的比例领跑其他高职院校,但本科学历比例仍然偏高,需要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步予以改善。
四是“双师型”教师的来源主要集中在高校,超过70%,省示范高职高达89.1%。与此形成反差的是来自行业企业的教师数量明显偏少,3所省示范高职和7所普通高职来自行业企业的均低于5%。来自行业企业的教师数量偏少将直接给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特别是在学生的实习实训上会带来较大的不便,应该按照教育部的相关文件要求,逐步加大来自行业企业的教师招聘力度和比例。
(三)“双师型”教师建设经费不能保障
“双师型”教师培养离不开经费的投入,用于教师培养的经费多寡将直接影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对省内16所高职院校的调研数据分析,院校之间的经费投入差距明显,有4所高职院校没有为“双师型”教师安排专项经费,有2所高职院校经费投入超过100万元,分别达到160万元和220万元,也有2所较少的,分别为2万元和4万元。整体上,国家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最多,依次为省示范、一般院校和民办高职院校。建设经费的缺失反映了院校领导在行动上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支持力度还不够。
(四)“双师型”教师建设制度不够健全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离不开高职院校的制度保障。在调研过程中,68.75%(11所)的高职院校出台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建设的制度文件,75%(12所)的高职院校表示在职称评定、评先评优、待遇保障方面对“双师型”教师进行了倾斜。与此同时,只有43.75%(7所)的高职院校表示有专门针对“双师型”教师的考核举措和内部认定标准。可见,在推动“双师型”教师建设过程中,各高职院校的做法不一,但制度保障的缺失却是有目共睹的。
四、湖北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部门应弥补制度缺失
政府部门应在“双师型”教师标准认定、专业教师引进、专业教师培养培训、职称评定等方面出台具体的制度规定,以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应出台“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
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对“双师型”教师标准的认识也越来越成熟,教育行政部门应出台“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该项标准应以突出教师的能力和素质为核心,以具备实践操作性为准则,坚持动静结合,分别形成初级、中级、高级“双师型”教师标准,每一级标准中既有基本条件,突出教师的职业教育素养,又有认定标准,强调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以便于各高职院校遵照执行。
2.应出台专业教师定期接受培训制度
教育部门应出台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规定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利用假期或学期中的时间,深入行业企业接受一定时长的培训并计入考评当中,以确保专业教师业务不“掉队”[1]。为真正落实这一培训制度,可以在教师职称(职务)评定中,作为一项必备的条件加以规定,也可以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评选中作出相应的规定。
3.应出台专业教师准入制度
结合专业教师建设目标,教育主管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应规范各高职院校在新教师引进过程中的具体条件设置。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准入制度,规定高职院校新进专业教师应具有一定年限的行业企业实践经历。坚持学历和能力结合的标准,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制度。鼓励高职院校从行业企业一线招聘人员,对于经验丰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可以降低学历门槛,鼓励高职院校选聘行业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担当专业带头人(负责人)甚至系主任,打通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引进“绿色通道”。逐步形成专业教师主要由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行业企业专业人员担任的人才引进机制。
4.应改革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聘办法
在坚持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纳入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聘系列的前提下,单列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在评聘标准的设定上,为“双师型”教师预留空间,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研发、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的重要内容,鼓励和支持兼职教师(主要是来自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申请教学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以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二)明确行业企业社会责任和补偿政策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离不开行业企业的作用发挥,建立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对话机制,能够实现高职院校为行业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供给、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服务,企业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实践锻炼的岗位。要依托校企合作,建立教师实践基地和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发挥行业企业的平台作用,明确行业企业的社会责任。政府部门要通过激励约束、资金奖励、税收优惠、安全分担等政策给企业注入“强心剂”,保障企业安心投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各项建设当中[2] 。要出台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包括“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内的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的补偿政策能够给行业企业提供坚实有力的政策保障、资金保障、税收保障、安全保障。
(三)高职院校要营造建设氛围
高职院校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有责任通过政策的提供来引导专业教师朝“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需要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包括评先评优、岗位晋升、职称推荐(评聘)、经费支撑、年度考核、工作量计算等方面的政策倾斜,以此引导专业教师加快向“双师型”教师靠拢[3]。在调研中发现,有的高职院校对于参加企业实践的教师在工作量上比照在职教师进行计算,有的高职院校在对外职称推荐时优先考虑已具备“双师型”的教师,有的在年终考核时将是否参加企业实践作为考量的要素之一,有的根据参加企业实践所取得的成绩给予项目奖励,还有的从对外培训时间和经费上优先考虑“双师型”教师等,这些做法需要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实际,通过具体政策的制定来落实和执行。
(四)专业教师需适应形势变化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业更新换代,专业教师自身的知识可能会难以跟上新形势的变化,即使从行业企业来到高职院校的教师也同样面临这样的困境。因此,专业教师必须主动适应形势变化所带来的自身知识的不足乃至过时的窘境,投身生产实践第一线、不断加强培训学习,才有紧跟时展趋势的可能[4]。每一位专业教师需要从长远着眼,从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出发,定期投入企业一线,掌握最新动态,丰富和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双师型”教师能力和素质。
参 考 文 献
[1]杨梅.关于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辨析与培训策略[J].职教论坛,2012(23):93-94.
[2]谢明荣,赵思怡.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素质构成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8):70-72.
【关键词】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建设对策
民办二级学院产生于是20世纪90年代初,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是民办二级学院向独立学院转型的转折点。截至2008年5月,教育部公布批准的全国普通高校试办的独立学院已达326所。从全国来看,各省市自治区独立学院发展的情况并不相同,有些地区,如湖北、江苏、辽宁、浙江等省份,独立学院数量较多,其中湖北目前有31所。独立学院的诞生与兴起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举措。经过十多年的成长,我国已经涌现出一批办学质量高、深受社会各界欢迎的独立学院。它们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供给本科教育资源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这种迅猛发展的态势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教育质量不高,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等等。其中,对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的质问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重要问题。根据人才需求和生源状况,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受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行业性、应用性、社会性及其培养目标等因素的影响,必须建设一支结构优化、业务精干、富有活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年来,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研究比较多,但针对独立学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相对较少。由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一、独立学院 “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一)对“双师型”教师内涵认识模糊,缺乏合理的资格认定标准
迄今为止,很多独立学院都没有制定有关 “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并且对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认识模糊。“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是针对职业教育中一度出现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知识应用的情况为了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改变我国高职院校师资能力结构比较单一、缺乏生产实践经验而提出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经历了被动适应时期、探索发展时期后,已经跨入了规范建设时期,一支理论功底较扎实、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正在形成发展和壮大。对于“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目前存在着许多不同看法。如有人认为“双证”即“双师”,以教师是否持有“双证”(教师资格证书、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判断标准。从形式上强调了“双师型”教师要重实践的特点,但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还不是很完善情况下,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的等值性不确定,仅以此为依据判断教师是否是“双师型”教师的做法有不妥之处。还有人认为“双职称”(讲师+工程师)即“双师”这突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了共性,但忽视了“双师型”教师与工程师的区别,工程师面对的是物,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教师必须将生产、管理、服务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并能有效的再现传授给学生。此外,还有“双层次”、“双能(双素质)”和“叠加”(“双证”+“双能”)等对“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界定。以上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不同界定的目的都是为了给“双师型”教师的评定找到一种可操作、最基本的社会权威标准。对“双师型”教师内涵把握的多样性,一方面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认识不统一,没有切实行之有效的“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培养方案、评聘制度等,使之成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阻碍因素。
(二)“双师型”青年教师比例过低,高技能人才引进困难
目前,许多独立学院现有师资队伍主要二类:一是兼职教师,以公办高校教师或退休教师为主,这些老教师基本上具有副教授或教授职称,但因为年龄和身体原因,不可能担任太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二是专职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力军。青年教师是独立学院教师的主体。青年教师的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湖北省独立学院教师有15000人左右,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就有10000左右,硕士博士占48% ,新近三年进入独立学院35岁以下的教师占60%,其素质与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独立学院教育质量的高低。由于绝大多数青年教师直接源于刚毕业的高校研究生,缺乏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不能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密切联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虽然不少独立学院制定了从企业或事务所引进一些高素质的专家型技能人才计划,但是常常会受到教学科研、职称评定、福利薪酬等方面的条件限制,从而妨碍了高技能人才的吸纳。
(三)缺乏“双师型”教师培养经费,培养力度远远不够
由于独立学院没有国家财政和当地政府的资金拨款,各种经费来源于学费收入,所以学院及系部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经费投入十分有限。目前,独立学院对教师的培训仅限于教师岗前培训,缺乏知识性和技能性的深入培训,如学术访问、合作研究、在职进修等多种形式,更是缺少与企业联合培养青年教师。另外,伴随着独立学院招生规模的扩大,师资力量越来越显得薄弱,教师与学生比例悬殊越来越大,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不断增加,并且常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这导致了绝大多教师没有空余时间和精力去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二、独立学院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策
(一)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
根据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出的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应备条件,结合国内独立学院认定“双师型”教师资格的一般做法,我们认为“双师型”不是教师与工程师或是几个证书的简单叠加,而应是在知识、能力、素质和态度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是新世纪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各独立学院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例如,作为一名工科类专业教师,除了应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外,“双师型”教师还应具备以下五个方面能力:一是具备较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二是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三是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工种人才技能水平的要求,注重行业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并能正确完成技能操作示范能力。四是具备指导学生进行行业分析,预测产品的发展趋势,进行产品创新的能力。五是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并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力。再如,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具备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并获得讲师及以上职称;二是持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如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等,或持有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执业资格证书;三是拥有企事业会计部门或事务所等相关的专业实践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技能。
(二)拓宽教师引进渠道,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比例
目前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普遍状况是两头大,中间小,即退休老教师和新应聘的青年教师比较多,中年教师非常少。这种状况无法形成老、中、青互补的梯队结构。为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独立学院应拓宽教师引进渠道,以提供住房、提供安家费、科研经费等优厚条件吸引高学历、高技能人才。例如,提高“双师型”会计教师队伍可以从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以及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财会部门中引进或招聘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财务总监、财务经理、总会计师、财务负责人等担任兼职教师。一方面,可以优化整个师资队伍,促进校内非“双师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另一方面,聘请他们担任实践课程的教学或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三)制定完善的教师培养规划,加大 “双师型”青年教师培养力度
重塑“师道尊严”;注重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加强科研意识;培养“双师型”教师。由英国教育与科学部(2004)的题为《教学质量》的白皮书中指出:“任何一种重要专业,作为该专业的一名新兵,不管他的职前培训是如何的全面,也不可能立即期望他做出大量的贡献。对初次担任教学工作的教师,需要并且应该为他们安排部分脱产的时间,特别在见习期,应当为新教师安排削减过的教学工作量,并且给予适当的其他支持”。独立学院应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纳入总体发展规划,不管是在引进教师,还是在培养和稳定老师方面都应做到有目标、有规划、有措施。比如,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且从政策、经费、时间上保证专职教师参加研修培训、学术交流和参加社会实践。同时,加强校企合作,联合培养青年教师,鼓励专职教师大胆走出校门,到企事业、会计师事务所、校外实训基地等场所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相关业务技术流程,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四)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双师型”青年教师积极性
“双师型”教师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有较高水平的教师群体。因此,独立学院应注重从多渠道、分层次、全方位打造青年教师培养平台,高标准、严要求、多举措狠抓教学质量关,有计划、分步骤优化青年教师成才环境,并指出要分层次、分阶段开展青年教师培养,多渠道丰富青年教师培养内容,以教研为突破口,加强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充分带动青年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和科研的热情。同时,独立学院应大胆创新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方式,制定行之有效的“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引导老师潜心教学科研。如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青年教师或刚从高校毕业的教师进修、学习或到企事业单位和事务所实践,并在经费上给予一定资助;同时在岗位津贴、年度考核、加薪晋级等方面,对“双师型”教师给予政策扶持;对于评聘为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的“双师型”教师,每年给予专项津贴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经费等。
参考文献
[1]时密林,李洪亮.论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0(1).
[2]左惟,胡汉辉.我国独立学院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河海大学学报,2009(6).
[3]李宏.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
[4]邢彦辰,温海洋,刘显忠.独立学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J].科技资讯,2008(34).
1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及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
纵观人们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探讨,尽管说法不一,但理解上基本是一致的。从外延上讲,“双师型”教师属专业教师,应具备相应专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从形式上看,“双师型”教师应持有“双证”即理论教师资格证和技能等级证。从内涵上讲,即从能力和素质要求上讲,是作为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两者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有机融合,而绝不是教师与技师或工程师的简单叠加。
1.1 “双师型”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双师型”教师首先是教师,因此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与素质:1)优秀的政治思想素质;2)良好的职业道德,即热爱职教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诲人不倦;3)良好的职业能力,即教育教学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实施能力评价和研究能力;4)良好的身心素质等。
1.2 “双师型”教师同时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的职业能力与素质
“双师型”教师主要从事专业课教学,在职业教育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能力与素质上有着特殊的要求:
1)相关专业的行业职业道德。“双师型”教师除熟悉和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外,还应熟悉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清楚其制定过程、具体内容及其在行业中的地位、作用等,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从业职业道德。
2)相关专业的职业素质。“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了解社会、用人单位相关专业、工种所需人员的技能水平的要求,注重学生行业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并能准确进行技能操作示范。
3)此外,“双师型”教师要懂得企业行业管理规律,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善于组织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
1.3 教育部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体系》中,对“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进行了更为具体的描述
(1)具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讲师(或以上)的教师职称。(2)既有讲师及其以上的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其以上职称。(3)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或社会效益,我们认为高职“双师型”教师的条件原则上也适用于中职。
2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性
1)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任务决定的。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为企业培养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比例较低,特别是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智能性岗位,技术工人还相当紧缺,因此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已成为职业教育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如果职业学校的教师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经验,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肯定缺乏职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更谈不上掌握一技之长了。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职业教育要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就必须走校企联合、产教结合之路,打破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学科型教学体系,构建以技能培养为主线的模块化课程结构,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这就必须有一支一定数量的“双师型”教师,否则职教改革将难以深入。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改善职教师资队伍现状的需要。有关调查研究表明,我国中职专业教师队伍的结构比较复杂,基本由技校毕业生、师范院校、工科院校毕业生构成,大多数教师是在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造就出来的,从学校门到学校门。尽管他们的学历层次不低,但由于缺乏企业经历生产实践经验,相当一部分人对生产现场比较陌生,对操作技术一知半解,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缺乏全面的了解。这个问题不解决,势必成为制约中职学校发展的瓶颈。
3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3.1 制定明确的“双师型”教师标准,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条件
根据“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结合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和专业教师的配备实际,在认真听取、广泛征求企业生产、科研一线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 上,将“双师型”教师的能力与素质要求进一步细化,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双师型”教师标准,对专业教师在教学能力、专业实践技能及教研能力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明确努力的方向。
3.2 立足现有专业教师队伍,加大专业实践培训力度,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
要转变中职学校人力资源培训观念,实现由学历达标培训向专业实践培训的转变,使教师通过专业实践训练,更新教育理念,实现教育创新,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
1)每年要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通过专业实践,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教专业的生产、技术、工艺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教师也可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开发的能力。
对于新引进的专业教师,在上岗之前,应先安排他们到企业见习一年,积累在企业工作中的经验,经考核合格后再上岗。
2)通过加强实习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要鼓励专业教师积极承担实习教学任务,在实习课题设计、实施及毕业设计中提高实践能力。在实习厂建设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
3)利用寒、暑假期,聘请专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做教员,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
4)要与企业、科研单位结对子,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将教、生产与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紧密结合。
3.3 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手段
积极引进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他们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企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他们在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中,可以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转化。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对中职院校来说,已不是为弥补师资不足的权宜之计,而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建设任务。
3.4 制定激励政策,是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
首先,中职学校要把“双师型”师资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根据专业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
其次,中职学校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同时,在晋级、评职、评先、评优给予优先,设立“双师型”教师特殊岗位津贴等激励机制,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地位,促使更多的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张家祥,主编.职业技术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首先,政府要打开职业学校招聘教师之门。把高技能人才引进到中等职业学校从教,是解决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建设问题的手段之一。它可以提高持有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比例。为此,建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在编制中等职业学校人员时要设置“特聘教师”岗位,吸收行业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师,担任专业课、实习课的指导教师。要对学校招聘的兼职教师,给予适当财政补助。要建立激励机制,设立职业学校特殊人才津贴。
其次,教育主管部门强化政策要求。建立以企业实践为重点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在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中,增加相关职业技能“双师型”方面的要求。如江苏省在高级讲师评审时,把“双师型”及到企业实践的经历作为必备条件之一,其中连云港市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评审中,还要求取得职业(执业)资格证书两个以上或者取得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鼓励专业课教师到行业、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实践锻炼,每超过1个月,额外加分。设立“双师型”教师专项奖励制度,进一步促进“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成长,发挥“双师型”教师在职教舞台上的重要功能,提升“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地位。
再次,学校积极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工作在一些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还很低,学校领导担心正常教学期间派出老师去参加培训,影响教学任务;老师培训走形式,学不到技能;学校要给老师补贴、报销费用而增加学校财务压力等。实际上不少学校采取多形式培养方式,取得了成效。如“青蓝工程”的以老带新、高带低,学校请专家来校进行培训,送老师到各种专业培训部门进行培训,送老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培训或挂职等。
此外,教师要提高认识主动参与。在职教教师队伍中总是有这样的声音“我是专业教师,我能够上课就行了”,殊不知,仅仅能够上课还不行,还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以及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研发能力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因此,专业教师除了有教师资格证,还必须有专业技能等级证或执业资格证书。教师要从对学生负责任和自己个人利益的角度去认识“双师型”的意义,不仅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活动,还要自己主动出击,去实践,去考证。
最后,培训考证部门要严把考试关。对“双师型”问题,有的领导和教师为什么不着急?其实,大家心知肚明,去报名,象征性地考试,证书就有了。结果,没有真才实学,害了学生,害了学校。因此,培训部门要严格培训教学,培训形式要多样化,专业针对性要强,严把考试质量关,让人无空子可钻。
【关键词】中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
好多中职学校教师是普通师范院校毕业的改行教师,缺少生产实践、经营管理的实际经验,很难适应学生技能训练工作,而要建设一支具有“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教师须和学生一样,经过实际培训和锻炼。有了理论和实践能力兼备的教师队伍,必然会培养出众多抢手的职业人才。搞好实训基地建设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下面就中职教育“产教结合”对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谈几点认识,与同仁交流学习。
一、对中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认识
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其基本功能是完成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任务,并逐步发展为培养中职教育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实训基地包括两个方面: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有别于实验室、实习车间,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人才培养空间,主要功能是实现课堂无法完成的技能操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规范、模拟实际岗位群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应具备如下的特色:
1. 真实的职业环境。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尽可能贴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 高技术含量。实训要紧跟时展前沿,体现新技术、新工艺,瞄准实际操作人才缺乏的高技术含量和新技术行业的职业岗位,在技术要求上要具有专业领域的先进性,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路线、工艺路线和技术实际应用的本领。
3. 开放性教育。建设开放型的信息网络实训中心,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在环境和总体设计上要具有社会开放性,不仅可以为校内学生提供基本技能实训场所,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为社会提供多方位服务,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对外服务的基地。
4. 通用性强。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尽可能使所建设的实训基地适用性强,能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实训,相关专业尽可能通用。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应是:相对稳定、产学结合、合作办学,“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中职毕业生的优势,在于具备较强的职业意识和动手能力,实现零距离上岗,而这一优势的取得,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赖于体系完备运行良好的实训基地,依赖于学校营造的职业实践环境。为此,应积极寻求与具有实力和特色的企业合作,校企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签订协议,最后挂牌成为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无偿提供实训场所、实训设备、实训材料,有效解决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所需经费不足的矛盾,提供兼职教师共同参与、联合指导学生的理论、技能学习,缓解了校内实训教学安排上的压力,实现了实训条件的社会沟通,使学生置身于现实工作场景中,建立模拟就业系统,企业接收或帮助推荐受训学生就业,实行预就业制。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另一重要途径。从相关学校和专业聘请教师,实现校校合作,由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由于先进设备的使用,学生的技能培养更能接近当今时展前沿,虽然实训基地不为学院所有,却能充分利用,因而实现了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
二、实训基地建设的管理
(一)建章立制,使实训教学、仪器物资、安全等各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实训基地应制定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操作规程。为了提高设备使用率和低消耗,要实行使用登记和耗材项目管理,维护、保养工作责任制,为了保证设备及人身安全,可规定使用大型、贵重设备的实训教师,必须取得相关设备的上岗操作资格,只要有学生在实训活动,就必须有实训教师或管理人员在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训教学正常有序、设备维护低费用和长期保持安全零事故。
(二)加强“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一是从企业中选聘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训教师,二是从社会上聘任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专、兼职教师,三是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考察,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有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
(三)认真编制实训教材
为配合实训基地建设,可建立与实训教学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把国内外最新知识、最新技术和最新工艺,充分体现到教材和新的课程体系中,使学生的智力技能和运动技能协调发展。任课教师可结合自己的专业编写针对性、实用性强,合乎学生认知结构的讲义材料,以满足实训教学的需要。
(四)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实践教育过程中
[论文摘要]通过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实践探索,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网络兼职、实地兼职、学习考证等方式有效实现,从而解决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的难题。
《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指出这十年期间职业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是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要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广泛开展以提高教师“双师”素质为重点的培训任务。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中提到“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3年建设期内,使具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由此可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任务艰巨且时间紧迫。
一、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现状
《规划》中提到要依托相关高等院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商务英语师资培训基地建设的目的是培训高职高专商务英语在职教师,提高师资的高职教育理论水平、专业教学水平、职业素质能力,促进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和教研教改的开展。[1]
根据对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网2012年全年的各高职院校师资培养培训计划和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2012年培训计划的统计,其中针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培养培训屈指可数。2012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网上公布的培训计划中,和英语或商务英语相关的计划只有5项。
由高等院校建立的商务英语“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的模式大多为寒暑假召集教师到基地,专家讲座与高校参观或企业参观相结合,然后颁发结业证书。这些培训项目中只有部分培训列出了考核内容,大多不能进行客观考核。
针对武汉高职高专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师资建设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在国家与学校经费的支助下,大多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参加了国内“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的培训,证书获得率为100%。培训之后,和全国其他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师一样,教师们仍不敢称自己为“双师型教师”。调查结果表明,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在参加完此类基地的培训活动之后,依然没有变成“双师型”。他们只是获得了“双师型”教师的认证证书,但并不具备“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
《规划》中所提到的由企业所创办的培训基地并未普及。因此,目前除了培训基地之外,国家或高职高专院校并没有推出切实可行的途径,真正使得商务英语教师具备“双师型”教师的能力与素质。
二、商务英语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缓慢的原因分析
商务英语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速度较为缓慢。原因之一在于人们对高职英语专业存在理解误区。商务英语专业有别于培养大众型服务行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从而可以让其从事与英语相关的涉外事务。因此,一直以来许多人认为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只要能用英语做到“能说会道”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建设“双师型”。
原因之二在于商务英语专业自身的特点,商务英语专业内设置了不同的专业方向。据统计,国内商务英语专业设置的方向主要为翻译、外贸英语、旅游英语等。方向的差别势必决定课程设置的差异和师资方向的差异,这样就导致商务英语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能在专业内采用统一的模式,难于建设。
三、商务英语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探索
事实上,在高职的范畴内,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应该以培养高端语言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自主摆脱传统大学英语语言教学的束缚,突出培养学生涉外场景下的语言技能和对策。要实现这些,就要首先让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实现“双师型”。根据笔者所在高职院校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师资建设经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分工明确,确定目标
对于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双师型”培养,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模式,应该针对不同课程的专业教师采用不同的培养模式。让专业教师有明确的课程方向,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该方向课程的授课,是切实实现“双师型”的前提条件。正如上文所述,各高职高专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往往设置了不同的方向,只有根据专业设置的方向让专业教师做到方向明确,才能为其自身“双师型”角色实现确定目标。
授课方向明确稳定,不仅能让专业教师将该方向的课程挖深讲透,将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贯彻落实,还能让他们理清“双师型”教师角色实现需做的努力,无需担心努力白费。这样,对其个人的专业知识深化也有促进,从而有效实现“双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二)鼓励专业教师实地兼职或网络兼职
专业教师确定了专业课程授课方向后,就可以着手与企业联系,有针对性地获取企业工作经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11]16号)(以下简称“16号文”)中提到推进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建设的主要措施之一为“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累计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一线实践,”由此可见,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参与企业活动是实现“双师型”角色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
以翻译方向为例。专业教师可以与本地的翻译公司联系,担任其兼职翻译,定期参加公司活动;也可通过网络与国内外的翻译公司或网站联系,兼职翻译其分派的稿件。
以外贸英语方向为例。专业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企业建立联系,兼职参与其涉外事务,如英文网站的维护、产品英文信息的、参与贸易环节等。
以旅游英语方向为例。专业教师可以实地或通过网络参与国内外旅行社的与英语相关的旅游服务项目,如旅游线路的介绍、会议安排、景点接待等。
这样在不影响实施教学任务的同时,专业教师可长期获得企业工作经历,不断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并使得教学内容符合岗位的实时要求。
负责同一方向的专业教师互相协作配合,以团队的方式参与企业的工作,更能有助于建立与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
(三)鼓励专业教师学习与考证相结合
在鼓励商务专业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和企业兼职工作的同时,应鼓励他们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也要鼓励他们参加相关证书的考试,做到教学相长、考学相长。16号文指出,职业教育师范生毕业时,既要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也要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规划》提到要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可见,专业教师获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是“双师”认定的条件之一。
据调查,80%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除了授课书本和相关参考书之外,鲜有阅读书籍、系统学习文献的习惯。调查中,有57%的商务英语教师表示任教后,没有阅读过除课本以外的英语类书籍。然而,教外语绝不单纯是外语知识的传授,而要与文化知识、社会背景等紧密结合。
因此,鼓励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不断学习外语知识和专业方向知识很有必要。与证书相结合,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检验学习成果。如外贸英语方向的教师可以参加外贸跟单员、业务员、电子商务师等证书的考试,翻译方向的教师可以参加翻译资格证书等考试,旅游英语方向的教师可以参加英语导游资格证等的考试。
按照这一模式,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根据各自的专业方向,均担任了企业的兼职工作,他们不仅出色完成了教学任务,还充分参与了企业涉外事务,很好地实现了高职高专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据学院招生就业办统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对口率达93%;用人单位对于该专业的毕业生也予以充分肯定,从2004年开始,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人力资源公司每年都会来校为企业招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只有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把提高教师语言教学能力和商务知识应用技能作为建设目标,综合提高教师素质,将双师型教师培养落到实处,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符合其需要的合格高技能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罗淑英.浅谈商务英语师资培训基地建设[Z]..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立足于市场,结合地方的支柱产业或经济特色,面向生产一线,以强调技能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叉进行、理论教学服从于实践教学的模式,将知识教育、能力训练、素质修养等方面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和岗位的需要,这是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的特点及使命,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有熟练地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双师型”的客观要求。
1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产业技术人员,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职业教育,因此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在以往职业教育中只注重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情况下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给以正确定位,从而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学本质特色,这样才能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高职教育作为大众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型专门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它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有着特殊重要性和迫切性。
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有教师任职资格,又有技术资格证书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指将教师与技师或工程师这两者身份所具备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有机融合的专门型人才。“双师型”教师既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还要具有较强的动手示范能力。
2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但问题仍然很突出。
2.1 教师总体水平不高,不利于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
在教师来源上,多数为高校毕业生从校门到校门,而有实际工作经历的少;在学历层次上,本科学历居多,而研究生学历少数。在职称上.中低职称较多,高级职称较少;“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由于近几年高职发展较快,大部分院校教师比较紧张,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到企业一线锻炼的机会很少,参加其他相关培训的机会也不多也,这也是目前“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的一个原因之一。
2.2 在教学结构上偏重理论教学的现象倾向依然存在,不利于师资队伍的发展。
在专业结构上,基础性学科力量相对比较强.应用性学科力量则比较弱。在教师结构上,基础性强的专业.教师数量就比较充足;应用性强的专业,则教师数量不足。在教学安排上,理论和实践相比较,也是理论教学的师资力量强.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弱。再加上实践场所实习设备有限,造成很多学校难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即使有开展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完整,有些还只是流于形式,这样既不利于不利于师资队伍的发展,更不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2.3兼职教师缺乏相对稳定性,对教学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存在着兼职教师队伍欠稳定的问题,在某些时间段甚至很难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并且由于缺乏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深入了解,就很难做到因材施教。
3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
3.1 打通培养渠道,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3.1.1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生产第一线实践。
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应每年制定培训计划,结合教师的具体情况,按计划分期、分批地选派教师到企业第一线顶岗工作或挂职锻炼,通过实践学习,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以解决教师专业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技能,使他们逐步成为双师素质的教师。
3.1.2 名师带动,培养“双师型”教师。
选拔师德水准、学历水平、教学能力等方面比较优秀的教师做为重点培训的对象,首先选派他们去生产一线实习,之后通过“传帮带”来培养青年教师。根据青年教师的专业特点,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和被培训教师的责任,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
3.1.3 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做到“引聘结合”。
在校企合作教育工作中,要注意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合作工作中有意识地加以培养,特别是注重他们教育教学理论和提高授课技巧的培养,使其成为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
3.2 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形成更紧密地结合,拓展教师实践场所。
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从企业聘用一批具有理论素养的生产和管理方面的专家,成立产学研结合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指导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的同时要关注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关注学校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并依托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和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专家,拓展教师实践场所。通过把教学与生产实际、与新科技的转化、应用、推广紧密地结合起来。建立促进产学研结合的管理体制和相应的运行机制,按照校企合作、产学互动的要求,积极鼓励教师结合教学需要开展生产性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活动。
3.3 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考评体系
3.3.1 要改革现有的职称评定标准,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
基础理论课教师可继续参照普通高校理论课教师的评定标准;专业理论课教师要兼顾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充分调动教师提高实做能力的积极性;专门的实践课教师在保证其教师基本功的前提下可按其技术等级进行职称评定。对于在教学科研中成绩突出、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特别是近几年引进的硕土、博士等高学历的青年教师,可以制定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其参加“双职称”的评定。实行两种评定交替进行,基础课教师和专业理论课教师主要以教师职称系列为主。如教授+工程师型。专门实践课教师以技术职称系列为主,如高级工程师+讲师型。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的步伐。
3.3.2 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