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形容秋天的优美句子范文

形容秋天的优美句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形容秋天的优美句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形容秋天的优美句子

第1篇:形容秋天的优美句子范文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对词语的正确理解有利于感受、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利于积累书面语言。因此,指导小学生有效积累词语特别重要。

【学习内容】

简单积累秋天的词语。

【学习目标】

1.丰富学生的词汇,初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积累词语的兴趣和运用词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简单地积累词语,初步提高学生积累运用词汇的能力。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秋天的词语ABB、ABAB、AABB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板书课题

1.谈话导入

小朋友,你们喜欢秋天吗?秋天是一个凉爽的季节,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今天呀,我们就一起走进秋天。

2.揭示课题

秋天让果园里的果子成熟了。它把稻谷染黄了,把枫叶涂红了,把吹开了,桂花的香气飘向四方……瞧,聪明活泼的小枫叶迫不及待地告别枫树妈妈,开始了它的秋天旅行。你们看,她

来了!

过渡:小枫叶去旅行,给我们带来了秋天美丽的图画。请大家欣赏。

二、欣赏秋图,谈感受

1.课件演示秋天的景色图

师:小朋友,看到这些美景图,你的小脑袋里蹦出了哪些词语呢?大家帮小枫叶想想,可以用些什么词语来形容、赞美这美

景呢?

2.交流

过渡:你们看,这些词语宝宝啊都急着出来和你们交朋友呢!

三、积累“秋”词,我会读

1.出示词语,读一读

金秋时节 五颜六色 果实累累 五谷丰登 天高云淡 大雁南飞 秋风习习 桂花飘香 秋天 凉爽 丰收……

2.自由读、范读、齐读、男女生读、开火车读

3.读词语,想画面(相机板书)

师:谁来说说,你读这些词语时,小脑袋里想象到了什么画面?

提示:我读――,我好像看到了――

过渡:小朋友,刚刚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词语宝宝,小枫叶听了可高兴了,他写了几封信给我们班的小朋友呢!快看看小枫叶的来信吧?请一个小朋友当邮递员,把小枫叶的信送给小朋友。

4.送信游戏

过渡:小朋友说得真好!小朋友说的句子那么优美,这会儿小枫叶也想来说几句,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出示秋天的句子

四、欣赏秋“句”,我会说

1.出示句子,指名读。(出示一些带有ABB、ABAB、AABB的

词语)

A.秋天藏在金灿灿的稻子上,藏在红彤彤的柿子里,藏在绿油油的菜地间。

B.秋天的青松爷爷穿着碧绿碧绿的长袍,显得更加苍翠。

C.秋天的田野,稻子笑弯了腰,高粱笑红了脸,一片热热闹闹的景象。

师:小枫叶带来的句子美不美呀?你觉得哪里美呢?

2.说说我的发现

(在这段里,老师发现了好多带有ABB、ABAB、AABB的词,你们发现了吗?)

师:“金灿灿”“红通通”,谁来说几个这样的词语?

师:“碧绿碧绿”,谁来说几个这样的词语?

师:“热热闹闹”,谁来说几个这样的词语?

3.我会说

过渡:小朋友,小枫叶出来旅行好几天了,它好想把自己看到的这些美景记下来,回去说给枫树妈妈听,也让妈妈开开眼界。可小枫叶总是不知道怎么说,你们愿意帮帮小枫叶吗?(愿意)那就请小朋友看图,说说秋天来到树林、田野、果园、花园,所看到的景色,说给小枫叶听吧!

五、看图说话,我能行

1.看图

师:秋天来到树林、田野、果园、花园。你喜欢哪幅图,就选哪幅图,说几句话,看看能不能用上秋天的词语,说给小枫叶听。

2.说给同桌听

3.交流汇报,相机指导

师:这幅图你说得很好,谁能说说其他几幅图呢?

师:秋天的美在树林里、在田野里、在果园里、在花园里,更在小朋友的心灵里。小朋友,只要你有一颗善于观察的眼睛,就能发现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

过渡:小枫叶现在知道怎么把秋天的景色写得更美了。小枫叶谢谢小朋友!老师也为你们竖起大拇指!秋天的词语这么的美,瞧!老师也用这些词语编一首秋天的儿歌送给小朋友呢!请看。

4.读秋天的儿歌(范读、齐读、拍手读、带上你们喜欢的动作

读吧)

秋天

金秋时节花儿香,五颜六色吐芬芳。果实累累装满堂,五谷丰登秋收忙。

天高云淡天气爽,大雁南飞排成行。秋风习习换衣装,桂花飘香歌飞扬。

过渡:小朋友的儿歌读得真棒!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很多秋天的词语。如果请小朋友看春天、夏天、冬天的图,你会想到那些词语呢?

六、课外拓展,我也行

1.出示春、夏、冬图,欣赏

2.看到这些图,你会想到哪些词语

师:看到这美丽的季节图,你会想到哪些词语呢?我们四个小组比一比,说对一个得一面小旗,看哪个小组的红旗最多?

要求:说清季节和词语。比如:我说夏天――炎热。

3.小结

第2篇:形容秋天的优美句子范文

初读,整体感知内容

初读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一般是老师用精彩的导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让学生读全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认记字形,读顺句子,读通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例如,在教学《翠鸟》一课,学生初读课文时,笔者设计了两次让学生读课文。第一次,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划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依据拼音读准字音;读通每一个句子,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第二次,让学生默读课文,并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通过这样“一读、再读”这两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读通课文。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然后让学生质疑提问,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

精读,深刻领会含义

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所获得的感性认识,只能反映课文的表象和外部联系,要更深一层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就要点拨学生通过重点句段的流利朗读,引导学生去体会重点句段在表情达意上的关键作用,从而深刻领会课文内容。

如教学《月光曲》一课,笔者重点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第9自然段。为了让学生把这一自然段读流利,正确把握好重点词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笔者先配上时而徐缓抒情时而高昂激越的乐曲让学生读课文,读后提问: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月光曲》的变化?是怎样变化的?(生:慢――快――快而有力)。接着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微波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反复地诵读,读出音乐的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其中,笔者设计了个别读、教师示范读、分层读、和着音乐读等多种形式。此时,即使学生从没听过《月光曲》,也能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最后,笔者让学生闭目欣赏《月光曲》,并说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对曲子的解读也会更加深刻、透彻。

品读,体悟思想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品读阶段,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等方式,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的引导、点拨,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

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第4至6自然段时,如何引导学生体验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之情,体会中朝人民在抗美战斗中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呢?在教学中,笔者先运用多媒体播放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分别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当时的感人场面。然后让学生在《送别》这首歌中聆听课文录音。读后提问:从视频和课文朗读中你觉得当时的场景可以用哪几个词来形容?(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学生一旦有了这种情感体验,读起书来自然会入情入境。这时,笔者采用了指名读、评读、全班读等多种形式。读完后,师生集体讨论交流:“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为什么以‘亲人’相称?为什么说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在交流中,学生各抒己见。这时,学生、教师、作者三者的情感发生碰撞,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使学生真正走进了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深刻地领会文中所表达的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深厚情感。

赏读,赏识文本妙处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赏”,让学生在赏读中积累、运用、内化语言,受到熏陶、感染,形成语感,提高审美情趣。当学生经过品读阶段的反复诵读,已将文章之意了然于心,此时,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再美美去赏读课文,使他们在赏读中积累语言,去发现表达上的特点,去分享作者的情感体验。

如教学《秋天的雨》这篇散文,在“赏读”这一环节,笔者设计了如下朗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看看又有什么新的发现?这样,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再次感受作品的语言美,体会秋天的美好,并积累了优美语句。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给足学生读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情趣,读出感悟。使教师从繁琐的课文分析中解脱出来,把“以读为本” 的基本策略真正落到实处,达到“多读自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x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第3篇:形容秋天的优美句子范文

万里无云 湛湛蓝天,没有一丝云彩。形容天气晴朗。

秋高气和 形容秋空高朗、天气晴和。

日丽风清 阳光明丽,清风送爽。形容天气晴和。

日丽风和 和风习习,阳光灿烂。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

风和日丽 和风习习,阳光灿烂。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

春暖花开 本指春天气候宜人,景物优美。现也比喻大好时机。

秋高气爽 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碧空万里 万里:指面积大,距离长。形容天气晴朗。

碧空如洗 碧空:浅蓝色的天空。蓝色的天空明净得像洗过一样。形容天气晴朗。

虹销雨霁 虹:彩虹;销:同“消”,消失;霁:本指雨止,也引申为天气放睛。彩虹消失,雨后天睛。

皓月千里 范围极为广阔的千山万水都处于皎洁的月光照射之下。形容月光皎洁,天气暗和。

和风丽日 谓天气温暖而晴朗。

风轻云淡 微风轻拂,浮云淡薄。形容天气晴好。亦作“风轻云净”、“云淡风轻”。

风轻云净 微风轻拂,浮云淡薄。形容天气晴好。同“风轻云淡”。

云淡风轻 微风轻拂,浮云淡薄。形容天气晴好。亦作“风轻云淡”。

附:形容天气好的句子1、夏天的雨,总是那么的疯狂。总是伴随这台风呼啸而来,雷公公和电婆婆是一对夫妻。噼里啪啦的大吵起来。暴雨带着这对夫妻好像要吞没整个世界。不过,它又是个纸老虎,看它一副凶巴巴的样子,其实蹦跶不几天。

2、雪天,当漫天飞舞的纯洁的雪花从天空翩翩的舞下来,世界立即被他们这些可爱的天使覆盖,在这个世界多一份诗情画意。站在雪里,闭上眼睛,总给人一种意识上的错觉,总给人一种想写诗的冲动。想起“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好美的诗,好美的景。

3、一个寂静的夜晚,我在细碎的雨声中惊醒。没有披衣服,就站在窗口看外面漆黑的夜,看雨点在风中摇曳。然后莫名其妙地惆怅。雨点是如此脆弱而暧昧,像透明的蔷薇,盛开在潮湿的沼泽中。沉沦,然后消失。这个诡异的精灵,就这么轻易地来,然后离开,除下坠,它没有方向。突然发现自己的脸颊湿漉漉的。沾一点眼泪放在唇边,竟然和雨水一样味道。带着淡淡的苦涩。

4、阴天,连老天爷都黑着脸,人们小心翼翼地行走在人行道上,惟恐惹到老天爷,下起暴雨,让你措手不及。散步的小水珠顺着玻璃向下走,有时还会凑在一起聊聊天呢!

5、有太阳时,阳光小精灵穿着暖暖的、金灿灿的装束降临大地。宠物们懒洋洋地趴在外面。花花绿绿的衣服争先恐后地向你展示它们的芬芳,挤满晾衣架。温暖的阳光充斥着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6、有雾时那就好玩。所有东西都浮到空中,仿佛置身于如梦如幻的境界里。许多老爷爷提着两盏黄灯缓慢地走在马路上,但是你一定不敢走近它们,因为它们可是庞然大物——汽车。在雾中,你还能闻到阵阵清香呢!

7、雨天虽然没有雪那么美,但它给我思想上的启迪。一面面的雨帘不断交替,雨点瞬间从天空落下时,速度出奇得快,不假思索的就落下来,或许人有时就得像雨点那样想做就做,不需要磨磨蹭蹭,不需要想自己是落在地上还是被鲜花、树叶接住。

8、在潮湿的天气里,我想你一定会更苦恼。摔几跤也就算,还能捡到一个大元宝。电视机开不起的那就可怜。看着空洞洞的电视屏幕,心想:电视机为什么偏偏跟我作对呀!

9、这样的天气已经持续好多天,那炽热的火球在天空中无情的炙烤着大地,这让重庆又打破历史记录,温度达到41!这样的天气,大街上的人少, 就连繁华的解放碑也有奇特的一种景象——半边天,行人们走在高楼底下,不被那强烈的太阳光所直射。别说人,高温使在广场上的地砖都翻起来。

10、只听一个惊天动地地雷声,紧接着“哗啦啦”地下起大雨。大雨像决堤的天河从天上倒下来,地上渐起一个个大水泡。这时风也不甘示弱,“呼呼”地咆哮而来,垃圾袋在风的帮助下,飞到天上,有的像火箭一样直冲云霄,有的像看准猎物的老鹰向下俯冲。

11、夏天到,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忽然,下起倾盆大雨,炎热的天气终于可以清凉一下,不过这一瞬间雨又小起来,天空中出现一条五彩缤纷的彩虹。

12、喜欢阳光明媚的日子。穿过玻璃的阳光能给人明亮的感觉。空气是清澈的,夹杂着咸咸的大海的味道。会趴在窗台上看天上的云,想象着它是像兔子还是像飞马。看楼下来来往往的人群,看阳光班驳地照在他们转瞬即逝的脸上。可以傻傻地看一个钟头,会不自觉地笑出声来。像婴儿般单纯而透明的微笑,映出天空明净的蓝色。

13、太阳追赶乌云,照亮大地,白云又跑到蓝天上来嬉戏。推开窗户,一阵泥土的清香迎面扑来,空气格外清新。杨柳的枝条经过雨水的冲洗,绿得发亮。一这阵风吹来,不时抖落下一些留在树叶上的水珠。雨后的天气更美,空气更新鲜。

14、太阳在为它的巨大能力微笑,人们却在一旁苦恼。当然我们还是想到一个好去处——游泳池。那里成娱乐与消暑的好去处。每到晚饭后,太阳终于离开我们的视线时,游泳池里挤满大人,小孩,甚至也有一些老人。那样的场景就想是在蒸饺子一样。面对炎热,更多的人选择在家呆着,吹着空调,吃着雪糕,还能看上精彩的电视,那是最好不过的。

15、秋天的雨,是一把可爱的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的,轻轻的,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秋雨催熟火红的高粱、催熟灯笼似的梨子、催熟金黄色的稻田、芳香的桂花,金黄的秋菊,火红的玫瑰,圣洁的百合……。雨后的彩虹、雨后的瓜果飘香……我被这秋雨陶醉。

16、今天,又是一个大热天。只见万里晴空漂浮着几朵淡淡的白云。到中午。人们热得受不住,一个个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只好到树阴下去乘凉,园子里的花草树木,在烈日的蒸晒下,都显得没精打采。只有知还在枝头一个劲地叫着,好象在喊:“热啊!热啊!”

17、冬天的雨,总是那么的阴冷,似乎还有点小小的毒辣。那雨滴伴随着冷风打在你脸上,有一股针扎般的疼。一场雨后,便要冷一成。搞不好就要你严重发烧39度以上!鼻涕喷嚏一起来,直流三尺。所以,我不喜欢冬天的雨。

18、大暑天一到,太阳公公发怒的更厉害,它早早的起床,把火辣辣的太阳光照射在大地上。树上的叶子都晒蔫,大树爷爷热得受不。路上的骑车人戴着遮阳帽,披着长袖衣,吃力地骑着。马路对面的红灯亮,骑车人不得不钻到树阴下避暑。

第4篇:形容秋天的优美句子范文

关键词:《听听那冷雨》; 陌生化; 词汇; 语法; 修辞;

《听听那冷雨》语言生动华美,如川剧的“变脸”,不断跳出窠臼,让人耳目一新。奇光异彩的语言得益于作者余光中熟练掌握用词造句的辩证法,既能循规蹈矩,又能艺术反常;而他艺术反常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语言以“陌生化”反制“脸谱化”。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同学学习。

这里所讲的“陌生化”就是使日常语言感受新鲜化的手段。 “所谓陌生化,就是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在指称上,要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语言感觉;在语言结构上,要使那些日常语言中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语法规则化为一种具有新的形态、新的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王安忆在《漂泊的语言》)“陌生化”这一原理是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最先提出来的。他认为“陌生化”是相对于习惯、传统而言的,它产生于变形与破坏,产生于差异与独特,常见说法就是推陈出新、变习见为新知、化腐朽为神奇。

与“陌生化”语言相对立的是“脸谱化”语言。所谓“脸谱化”语言,是指那些为人们形成思维定势、不再能引起人们注意的语言。语言自它的产生之日起就是人类进行交流的工具,它的历史积淀性使人们在日常的交往中必须遵守语言的规范,这样才可以保证语言的可交流性。《荀子・正名》中提出“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说的就是人们不能随意地改变约定俗成的语言,否则,就会发生交际混乱。比如:人们习惯于用“雨”这个词来表示从云层中降向地面的水,所以,只要一提到“雨”人们便可心领神会。而约定俗成的最后结果会导致语言的脸谱化、熟知化,原有的语言方式在人们的头脑中生了根,人们养成了惯性和惰性,感觉钝化,对普通语言熟视无睹。提到“雨”,人们交流的过程中言传意会的就是从云层中降向地面的水,难以想象出来你所说的“雨”和别人所说的有什么不同,个人的独特的见闻和感受难以用这个约定俗成的词来表达,人成了语言的奴隶。语言陌生化正是要不断破坏人们“脸谱化”、“机械化”的“常备反应”,使人们从迟钝麻木中惊醒过来,以一种新奇的眼光,去感受事物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在《听听那冷雨》中,余光中将语言“陌生化”用得娴熟并臻炉火纯青,他实现语言“陌生化”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一.词汇“陌生化”

余光中主张,“真正丰富的心灵,在自然流露之中,必定左右逢源,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步步莲花,字字珠玉,绝无冷场”,“对于文字特别敏感的作家,必然有他自己专用的字汇;他的衣服是定做的,不是现成的”。在《听听那冷雨》中余光中自创了大量的个性化词语或短语,形成“他自己专用的字汇”,使读者阅读时有一种瞬间的陌生化体验,能强烈地感知到冷雨的存在和特性。

1.用描写象征的手法构成偏正式词或短语。如“鬼雨”、“冷雨”、“天颜”、“润碧”、“湿翠”等,形象具体,生动可感。

2.用借代、比喻等手法组成偏正式新词或短语,取代旧词或旧短语。如文中“雪”用“白雨”代替、“雨落屋瓦”用“美丽的灰蝴蝶”来代替等。

3.用成语里常见的并列结构形式创造四字格成语。如文中“潮天湿地”、“云情雨意”、“云缭烟绕”、“山隐水迢”、“摧心折骨”、“断柯折枝”、“豪情侠气”等。语素粒子自由组合,前后两分,地位相同地并列,联合起来共同表示一个意思;彼此又结构相同,长短一致,形成十分对称的格式。给人以新鲜活泼的感觉。

4.用不一样的重叠方式,个性化搭配多音节叠音词。如,“潮润润”、“湿漓漓”、“湿黏黏”、“忐忑忑”等ABB式三音节叠音词,“曲曲弯弯”、“滂滂沛沛”、“潮潮润润”、“细细密密”、“干干爽爽”、“回回旋旋”等AABB式四音节叠音词,“滴滴点点滴滴”、“轻轻重重轻轻”、“清清爽爽新新”、“细细琐琐屑屑”等AABBAA式或AABBCC式六音节叠音词,自创的叠音词充满感性,音律和谐。

余光中以俯拾即是的“陌生化”词汇出现在读者的面前,语言不断“变脸”,使读者从另一角度欣赏到了冷雨的美感。

二.语法“陌生化”

所谓语法“陌生化”,即打破常规语法,打破一般语言线型排列的组合方式,将语法成分重组或强化、浓缩、扭曲、套叠、拖长、颠倒普通语言,使熟悉的语言突然变得陌生,以追求“陌生化”表达效果。

《听听那冷雨》中主要通过颠倒语序、超常搭配、取消标点、省略句法成分等来实现语法的“陌生化”。

1.颠倒语序

余光中写作时相当灵活地组合词语、改变句子成分的位置,句前的可以到句末,句末的可以到句前;改变句子成分属性,主语改变为宾语,状语改变作宾语,定语改变做谓语……读者感受到文中的雨的情景偏离正规的传统轨道,身心产生从未体验过的情感冲击,从而获得审美享受。

如“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表述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这几句话的常规表述应是“厦门街的雨巷,我走了与记忆等长的二十年,……晚餐后,我沉思冥想,整理青苔似的深深的记忆。”这样的表述优美的散文味儿少了,但把本来做定语的成分移去充当句子谓语、把本来做谓语的移去充当句子的介词宾语的中心语,奇迹就出现了“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这么一倒错,语言立刻变得陌生有味,正如《红楼梦》中香菱读王国维诗歌所说的“念在嘴里倒像有几斤重的一个橄榄。”

“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咯咯,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 句子成分属性发生了改变,定语“啾啾”“咯咯”“唧唧”改变成了宾语。颠倒语序后的语言对读者而言是受阻的、扭曲的,仔细体味这样的句子,相比“啾啾的鸟声减少了,咯咯的蛙声沉没了,唧唧的秋天虫吟也减少了”拉长了读者感受的时间,读者的生命状态便被激活,从而获得阅读的。

再如“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正常表述为“雨是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的最原始的敲打乐,瓦是覆盖着听雨的人的最低沉的乐器,瓦是撑起音乐的伞”,“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从语法上讲,应作“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的是雨,那最最原始的敲打乐”或“雨从记忆的彼端敲起,那最最原始的敲打乐”更符合规范。但是如何换序都不如原文有味道。“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将动词后置并且略去被动语态的标志,句子读起来一下子就生动而立体,屋瓦微微上扬、雨打青瓦的美妙意境一下子就丰满起来。

作者颠倒语序,使语意变得灵活生动、丰富多彩,语言的表现力得以提升。

2.搭配新奇

词语的语义特征决定了它在使用过程中的特定的搭配对象,某个词能与哪些词语搭配,不能与哪些词语搭配,构成了一定的语法搭配规则,也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为表达的需要,余光中有意识打破了固有的搭配习惯,使不同系统的词语组合在一起,造成词语间的新奇搭配,给平常的语言赋予了一种不平常的气氛。

如文中“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和万籁都歇的岑寂,仙人一样睡去。”“枕”做动词用,后面的宾语一般是具象的名词性短语,如枕头、石头、胳膊、兵器(戈),而这里“枕”后的宾语却是抽象的名词、形容词。不合常规的搭配却显现一幅空灵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景。

“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中“下肥了嘉陵江”下雨怎能肥了一条江?下湿了可以理解,但宾语怎么是“布谷咕咕的啼声”?搭配十分不合常规。语言的陌生化使读者“增加感觉的困难”,使读者的阅读期待受挫。同时,文本在不时的唤起读者的“经验期待视野”中的预定积累:肥,含脂肪多,肥沃等意思,这里写江肥,意思是雨使江水猛涨;“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啼声”、是听觉范畴,文中却诉诸于触觉“湿”,别出心裁的写雨“湿”了布谷的啼声,委婉含蓄的表达作者在雨中回忆江南,思念家乡却又归不得的凄楚的内心感受:雨“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也下“湿”了作者思乡的心田。

余光中还在汉语固有的词语形式上作些灵活处理,将同音词对比搭配、同义词叠用搭配,造成语意或音节特殊的意味。

如:“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霏霏――非非,同音词的对比搭配增加了语言和谐的韵律。“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一句,“山”、“伞”谐音生趣,寄寓着无尽的忧思与遗憾。“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凄凉、凄清、凄楚、凄迷一字之别,同义叠用,语言新颖奇特。

3.取消标点

在余光中笔下,标点不仅仅是表示停顿和语气,它也成为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余光中也擅长通过使用标点取得陌生化的效果。其中,《听听那冷雨》中最能使读者产生陌生感的也许要数无标点的语言。

“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此处作者刻意取消标点将文句拉长,造成文字稠密,意象繁复的效果,

“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这样的句子读起来让人窒息,没有标点,刚读完前面,容不得读者喘气下一个汉字就迎上前。这个长句读得人酣畅淋漓,节奏紧凑,又有移步换景的作用,雨中湿漉漉的一幕幕悉数呈现,美不胜收。

无标点的长句令读者剪不断偏要剪,理还乱偏要理,解读的难度反而激发阅读兴趣,给读者带来审美的满足感。

4.省略成分

“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喊谁。”这里作者省略了很多语句,“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省略主语、省略介词,“窗外在喊谁”按照我们习惯的说法,这句话本该为“雨在窗外喊谁”,省略主语、省略介词。换用常规语言表述,可改为“在这样潺潺的雨帘中,我想起了那个曾在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起了他悲凉的一生的人。那摧心折骨的鬼雨啊,你附着了一个怎样的灵魂?潺潺的雨声,你在窗外喊谁?”

跳脱的陌生化语言赋予了语言更大的模糊性和暗示性,开拓了语言的形象空间,丰富了语言的表情达意功能。

三.修辞“陌生化”

余光中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生命的特性,在他笔下,万物有灵,即泛灵,似庄子的“物我合一”的认知方式,造就了文中很多体现泛灵意识的句子,修辞上大量采用比拟、移就、通感等,从而达到了语言陌生化的效果。

如文中第一小节“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潮润润”一词用得出奇,本是形容雨的字眼,余光中采用移就手法,不拘旧俗,另辟蹊径,赋予思想以雨的情态。在雨季,自然是湿润润的,这勾起了作者思乡之情,使他的思绪也包含了雨意。这种不合常情的创新手法与“陌生化”使现实事物变形,赋予常见事理以新的不合常理的含义,从而使人转换角度去接触或感知事物。

“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倘若没有赋予无瓦的公寓、一盏灯灵魂,怎能说出这种意味清新的话语?不用拟人手法,换成“我回到一座无瓦的有一盏灯的楼上有雨窗子的公寓里。”韵味全失。

再如“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用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这里作者使用比喻、拟人手法,雨在读者眼里分明是一个人,一个弹奏钢琴的温柔的灰美人。

以泛灵的眼看世界,世界便是情感化的世界,余光中凭借语言激活了读者,使得文本的文学和艺术价值得以充分的显现,文本得到读者的广泛认可。

余光中文章语言陌生化 “度”的把握比较好,“变脸”恰到好处,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和再创造的能力。余光中讲究语言“弹性、密度、质料”,《听听那冷雨》是他语言主张的最好体现。

第5篇:形容秋天的优美句子范文

除了要让学生自己努力积累语言素材,不断揣摩语言的精髓,运用之妙外,还要老师多作一些有益的切合实际运用的方法指导。如果学生能从一下一些角度着手,再加之自己的精研,练习,语言功夫应该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

一、 摹景状物要善于精选动词。

史铁生在其作品《我与地坛》中一个片断,写自己不幸残废后坐着轮椅到附近的地坛里的一个园子里面散心的文字,他从园子里的景物中受到了生的启示,给作者人生增添了极大的鼓舞力量。文字相当优美,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他的语言就突破了常规的写法,注入了文学的因子,所以读来回肠荡气,优美绝伦。“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荫凉”你看,居然“荫凉”也可以被“园墙”“切”了下来,学生语言一般可能是“阳光明媚,空气湿润,园墙下一片荫凉”想想,这样就失去了“园墙”主动去“切”的生动情态,没有了人的性格特色。失去了主动获取的积极人生态度,景物的启示意义也大打折扣。写“蜂儿”在空中的状态用了一个“停”字,写出了蜂儿生活的得意状,满足感。写蚂蚁好像是一个智者在感悟生活,还要“捋”触须呢!“露水”为了使生活的姿态多姿多彩就想办法“聚集”,“压弯”,生活的样子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万道金光”。作者善于运用精练的动词“切”“停”“捋”“聚集”“压弯”等来描述事物的情态,给读者带来了愉悦与享受。

二,体物入微,善于移情于物。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要寻找故都的秋意,非常留心,连老城中平常家居生活的“扫街”细节都不放过。我们平常可能没有在意这样一些细微的地方,作文时更是不屑一提,白白地滑过了可能很有意味的材料。所以要学习名家对事物的细致体察,没有生活的积累,无异于无米之炊。再仔细琢磨,扫帚扫过大街留下的痕迹,也没有逃过作者的金睛火眼。它居然有了一丝儿的“细腻”,还有“清闲”“落寞”的感伤意味,那些“扫帚”扫过的“丝纹”果真有这些只有人才具有的感觉吗?当然不可能,但是作者有了对故都的独特体悟和感受,他对北平的秋天的确是这样理解的,打上了作者特有的身份和经历的烙印,于是扫帚的“丝纹”就染上了作者的思绪。这样,作者采用了移情于物的手法,文章的语言读来就味道十足,韵味悠长了。

三,写景要抓住传神之处,再辅之以修辞。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脍炙人口,百口流芳。这样的效果是源于先生写景精于抓景物的传神之处来着力描写,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一大特色。写叶子根据它的独特情状和作者自己心中的领悟,用了精练的“袅娜”“羞涩”就把叶子的鲜妍姿态刻画的穷形尽态。我们学生如果描摹这样的景物状态可能用很多的形容词,但可能都不得其要领,费力不讨好,原因就是不会抓景物的特征,其传神的韵味也就失之交臂了。所以要描写好景物,首先就要训练抓特征,找神韵。修辞也很重要,三个“如”字用了比喻和排比,写出了叶子的特质美,明亮,闪烁,丰腴的想像就在脑海里印得很深刻了。后面的“清香”与“歌声”在“渺茫”这个特点上获得奇特的联系,谓之“通感”。这时,“清香”就不在是我们一般经验意义上的味道了,注入了新的体验,美的享受更加的强烈,对大家语言的咀嚼中有了精神上美的升华,修辞的辅助功能得到了完美的运用。 转贴于

四,用形象化的语言来剖析社会现象的实质。

鲁迅先生眼光相当敏锐,对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一针见血,让丑恶的东西无以遁形,更为令人惊服的是先生还能用形象化的优美文笔来加以表现之。譬如《拿来主义》一文中的经典片断在分析重点时分三层阐述:1.“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在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畏首畏尾的人时用“孱头”,批判那种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强,而故意毁灭遗产的人时用“昏蛋”。对于这些貌似警惕性很高、革命性很强的人则用“孱头”和“昏蛋”,鲁迅透过表面现象,看出了他们的实质。鲁迅清醒地、坚决地反对了他们所代表的错误倾向,为正确地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扫清了第一层障碍。2.“挑选”,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把旧的遗产区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对人民有益无害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使之有益于人民的身体健康;一部分是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则要一分为二,正确地吸取、使用它的有用的方面,而清除其有害的毒素;还有一部分是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枪”、“烟灯”和“姨太太”),原则上要加以“毁灭”,有些则酌留少许,送进博物馆,以发挥其对人民的认识和教育作用。总之,是要在“拿来”之后,再根据无产阶级的利益,进行细致的鉴别,严格的挑选,从而决定弃取:“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而不是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对于那种“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也就是那些“全盘继承”论者,鲁迅投以厌恶和鄙夷。这就为正确地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扫清了第二层障碍。3.创新,即“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占有”“挑选”都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新文艺的创造,为了推陈出新。但是,要想很好地推陈出新,就必须勇于批判继承。因此鲁迅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第6篇:形容秋天的优美句子范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就语文课来说,在教学中要注重言语的实践,引导学生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和丰富个人的言语水平,提高言语智慧。因此,语文教师要在课前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并根据学生的言语智慧发展,创造性地设计和呈现三维目标的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需要,实现个人实践智慧的提升。

一、词语导入,唤醒言语知觉

上课伊始,通过听写课文中一组词语,唤醒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直接引入课文的重点段落。如,在教学《爱什么颜色》一课时,通过听写描写颜色的词语导入新课,再让学生一起边读词语边回想课文内容,在读中品味又多又美形容颜色的词语,这样不由自主地就联想起了课文内容主旨。这时,再让他们仔细观察这些描写颜色词语的构成,并仿照再说几个。这样以开门见山、直触主题的设计,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很好地落实了丰富语言积累的教学目标。

二、激发想象,唤醒言语视觉与听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千百年来,人们传诵的古诗,言语积淀丰厚,艺术魅力独特,它总是把人们带入到最美好、最令人向往的情景中,使人陶醉在诗歌所描绘的意境里。我在古诗教学时,注重在视觉上营造诵读的环境与氛围。在绵绵春雨里教学《春晓》,在烂漫春光里教学《村居》,学生在吟诵之前早已身临其境,将雨声、乌鸦声、流水声作为背景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营造诗中情景,同时创设人文环境,配合诗词让学生学习和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诵读相关的诗篇,让学生尽快入情入境。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可让学生回忆诗人杨万里的《小池》。在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文本的描述展开想象,唤醒言语视觉与听觉。

三、丰富想象,加深言语的感悟和理解

在古诗教学中,要注重利用文内的插图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丰富他们的想象。如,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让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金黄的油菜花,稀疏的篱笆旁一条小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孩童在油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楚哪是黄花,哪是黄蝶,填补了学生经验的空白,使他们有更具体、更形象的对言语的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反复地读,熟读成诵,在读中加深言语的感悟和理解。

四、培养语感,品味言语个性

在读中品味言语的韵律美。古诗特别讲究平仄、押韵,节奏感和韵律感非常强,具有声韵悠悠的艺术魅力。经过反复诵读,以声传情,声入心通,语感就自然形成了。让学生从轻重缓急的韵律中体会文章的音乐美,从抑扬顿挫的节奏中感受文章的情韵美。如,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描写的是朝雨润尘、客舍青青、柳树泛绿、天气乍晴的初春景象。诵读时的节拍划分: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平声适当延长,仄声稍加停顿,这样就很自然地体现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前两句的朗读要亲切和缓,后两句的朗读要低沉慨叹,可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与担忧。

在读中品味言语的含蓄美。我国文学特别讲究词句委婉、言语表达含蓄。在很多作品中,经常用可感触的文字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练的语言把本意深深地藏在景语或情语之中。如,《别董大》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含蓄地景中寓情:漫无边际的层层阴云,已经笼罩住整个天空,连太阳也显得暗淡昏黄,失去了光芒。只有一队队雁阵,在北风劲吹、大雪纷飞的秋冬之际匆匆南迁。诗人在这凄凉而又雄浑的景象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劝慰时,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朗读前两句时用低沉、浑厚语调读,后两句朗读要高昂、豪迈,这样就能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劝慰和激励,以及诗人开朗的胸怀,也让学生感受到诗人那种浓浓的友情。

在读中感受言语的形象美。文学作品的突出特征是形象、感人。如,《桂林山水》充分体现了言语的形象美,从色彩、光泽和质地上突显了桂林山水的美。优美的语言富有诗意,描绘了风景如画的桂林景色,把这天下奇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使从未到过桂林的人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心灵受到了美的熏陶。让学生反复诵读比喻、拟人和排比的句子,闭上眼,就会在眼前栩栩如生地展现出那奇、秀、险的山,静、清、绿的水;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这样的文章,他们会领略到其中的妙处,从而净化心灵,提高审美能力。教师要善于从课文中发现和挖掘这些审美功能,培养学生欣赏、热爱大自然的高尚美德,提高审美情趣。

五、抒写表达,提升言语智慧

在品读文本语言内容、了解文本语言表达形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欣赏图片,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加深对文字的理解。让学生借助想象,在宽松的氛围中进行尝试性表达,充分体现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语文课程核心理念。如,教学《三峡之秋》时,我让学生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的写法自由创作抒写片段,用自己手中的笔去描绘这美丽迷人的三峡之秋。有的学生这样描写了三峡秋天早晨的景色:“三峡秋天的景色美丽迷人,早晨露水闪烁,绿叶浸湿、新鲜而明净,真是美极了”;有的学生描写了三峡秋天中午的景色:“中午的三峡,金色的群山,奔腾不息的江水波光荡漾,充满了热烈的气息”;学生对下午和夜晚三峡风光的抒写更加优美:“下午的三峡,很快就会进入青色透明的黄昏,明亮的江水平静而轻缓;三峡夜晚的风光多美呀!火光在江面上摇曳着,长江沉沉欲睡。清冽的月光如瀑布素锦, 仿佛‘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雄奇壮美,显得宁静而神秘”。虽然学生抒写的简短,却能抓住一天中各时间段景色的特点,表达出了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提升了言语智慧。

六、拓展延伸,丰富言语积淀

语文课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提高审美情趣。课文《三峡之秋》尽管写的是三峡秋季一天中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景色,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却是作者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因此,在这堂课的结尾,为了激发学生对三峡的热爱,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推荐阅读相关文章,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熏陶。

第7篇:形容秋天的优美句子范文

关键词:桐城谚语;语音;用词;句式;修辞格

中图分类号:H17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1)01007605

收稿日期:20100828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课题资助(2009SK442)

作者简介:江亚丽(1969-),女,安徽桐城人,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

On the rhetorical features of Tongchen proverbs

JIANG Ya-li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 Anhui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Industry, Hefei 230022, China)

Abstract: With a good emphasis on its rhetorical art in expression, Tongcheng proverbs enjoy musicality in pronunciation, strong rhythms in five-and seven-charactered single sentences, and various and flexible rhymes in its heavily-rhymed couplets. Just as the frequent use of antonyms contributes to its metrical symmetry, so the equally frequent use of dialects, which endows the proverbs with a strong locality, helps to serve the native speakers well. A sense of discursiveness pervades the whole sentence structure, creating a beauty of irregularity. Moreover, the manifold rhetorical patterns render the language more vivid and the imparted knowledge more artistically appealing.

Key words: Tongcheng proverbs; pronunciation; diction; sentence structure; rhetorical pattern

桐城是清代桐城派故乡,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山水灵秀,素有“文化之乡”的美称。桐城方言中有很多植根于桐城乡野市井的、富有表现力的谚语至今仍活跃在当地老百姓的口中,它们不仅在内容上题材广泛,涉及自然、农事、风土人情、社会生活等方面;而且在语言表达上带有地方特色,注重修辞艺术,让人在美的享受中吸取知识,增长智慧。

一、语音上追求音韵和谐

(一)节奏鲜明

桐城谚语中的单句结构谚语以五言和七言为主,节奏鲜明,其节拍通常和诗词相同。

1.五言谚语:其节奏和五言诗的节奏相似。大多数是“二一二”或“二二一”格式。

二一二:忙人//无//好路、一白//遮//百丑、秤斗//在//人扶、春天//雨//菜篮、欺生//莫//欺死、熟鬼//害//熟人

二二一:秧好//半年//粮、分家//三年//穷、清明//大似//年、春雾//当日//晴、馋猫//鼻子//尖、有子//当得//位。

2.七言谚语:其节奏和七言诗的节奏相似,大多数是“二二二一”格式。

二二二一:麦到//小满//昼夜//黄、一种//九管//十成//收、河里//无鱼//虾也//贵、打铁//还靠//自身//硬、千滚//豆腐//万滚//鱼

也有“二三二”结构的:烂泥//糊不上//壁子、小窿//爬不出//大蛇

除了五言和七言外,还有三言谚语,节奏是“一二”,如“秋//半天”;四言谚语,节奏是“二二”,如“咸鱼//淡肉”“南霜//北雪”;六言谚语,节奏是“二二二”或“一二三”,如“虱子//单咬//瘦牛”、“人//死得//穷不得”;八言谚语,节奏是“二三二一”或“三二一二”,如“荒年//饿不死//手艺//人”、“等不得//红锅////苋菜”等。

由两个部分组成的谚语,每一部分字数有五言、六言、七言不等,其节奏与上述五言、六言、七言谚语基本相同,例如:

春天//打个//凼,秋天//有//指望;衣有//三件//不破,人有//三顿//不饿;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子//衣

有些谚语巧用衬字调节节拍,例如:“过了//重阳节,不是//风来//就是//雪”、“好菜//就怕//霜来//打,好汉//也怕//病来//磨”,其中的“来”是衬字。衬字有声无义,其作用是使句子节奏舒缓,与音乐旋律更加贴合,使谚语更易上口。

(二) 讲究押韵

桐城谚语单句结构的句式不多,大多是两句及两句以上的复句结构,其中60%以上谚语押韵。押韵增强了谚语的音乐性,可以使谚语音节和谐优美、顺口悦耳,便于记忆流传。

1.两句相押

①浇树要浇根,帮人要帮心。

②人到立夏边,走路要人牵。

③吃的是硬功,穿的是威风。

④端人碗,受人管。

⑤冬至十八转,一天长一线。

⑥跟好学好,跟猫虎学咬。

①-③押平声韵,④-⑥押仄声韵。

2.三句相押

三句谚语一般都是二三句最后一个字押韵。

①猫来贫,狗来富,猪来三尺白老布。

②头顶地宕舞狮子灯,舞了一身汗,人家还说不好看。(地宕,即石臼)

③牛吃草,马吃谷,各是各人的福。

④假干净,尿洗锅,马桶盖上洗萝卜。

⑤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出门惹是非。(当地正月初七、初八、初九的风俗)

⑥牛要打,马要鞭,小伢不打自作颠。

①-③押仄声韵,④-⑥押平声韵。

3.四句相押:押韵情况比较灵活。

①春打五九头,家家卖老牛;春打五九末,柴米渐渐缩。

②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吃了重阳粑,又把棉衣加。

③劝人吃饭,久后得力;劝人出钱,如刀割肉。

④冬瓜有毛,茄子有刺;丈夫有能,妻子有势。

⑤有福不登福,半夜爬网壁;网壁倒下来,断之背心骨。(桐城方言中“福”、“壁”、“骨”韵母都是入声调,韵母相同)

⑥鳏务头子赛神仙,半斤猪肉有得搛;有朝一日时运转,困在床上嗷皇天。(鳏务头子,指单身汉。搛,用筷子夹菜。嗷,喊。)

①②一二句押平声韵、三四句押仄声韵,且换韵。③④二四句押仄声韵,⑤⑥一二四句押韵,⑤押仄声韵,⑥押平声韵。

4.多句相押

①人倒霉,鸡扯;栽番瓜,结葫芦;种豇豆子,结泥鳅。

二四六句押平声韵。

②初一不出门,初二拜新灵,初三拜母舅,初四拜丈人。初五初六随便拜,拜到十五日当中。拜风拜俗乡乡同,只有西乡初二拜丈人。

一二四六七八句押平声韵。

③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光蛋哈哈笑。九九八十一,泥巴家伙都请出。(“一”、“出”桐城方言中都是入声字,韵母相近。)

这则谚语头三句为一个语段,句句押韵,押平声韵。四五句、六七句、八九句各为一个语段,换押不同的韵,活泼生动。四五句押平声韵,六七句、八九句都押仄声韵。

桐城方言有独立的入声调类[1]763,许多谚语押入声韵尾,读起来斩截响亮。例如:

① 打铁看火色,种田抢季节。

② 生日不要吃,只要一天晴到笃。

③ 一人没有福,带连之全屋。

④ 人无三尺,鬼都不跟他隔壁。

⑤ 早上雾黩黩,晒断背心骨。

⑥ 人死如断脉,犹如汤浇雪。要想还魂转,水里捞明月。

上面谚语每句末尾的字,色、节、吃、笃、福、屋、尺、壁、黩、骨、脉、雪等,在桐城方言里都是入声字,是高入调,色、节韵母相同,笃、福、屋、尺、壁、黩、骨韵母相同,脉、雪韵母相同。

二、用词上注意精选词语

(一) 巧妙运用反义词

有些桐城谚语,对举使用反义词,不仅言简意赅,对照鲜明,而且形成音节的整齐对称之美。

①热饭好吃,冷气难淘。

②抬头嫁女儿,低头娶媳妇。

③家事懒,客事勤。

④当面教子,背后教妻。

⑤和气生财,火气生灾。

⑥一分利胀死人,十分利饿死人

(二) 经常使用方言词汇

很多谚语中采用具有浓郁桐城民间风格的词语,这些词语只有当地人才明白其意思,且一般不容易找到本字,这使谚语呈现出很强的地域色彩,更有利于谚语为当地百姓服务。

①冬天掏一掏,抵上春天浇一交。(交,音“高”)

②棉七高白如霜,稻耘三交猪无糠。

③生日不要吃,只要一天晴到笃。

④乌云接日,晴不到笃;乌云驮河,大雨滂沱。

⑤一个萝卜一个凼,一根茅草顶个露水珠子。

⑥五月小,番瓜葫芦结到杪;五月大,番瓜葫芦才上架。

⑦一天一个暴头,困在家里收稻。

⑧宁跟强盗打一架,不跟阿达子讲半句话。

⑨哈哈猫儿能避鼠,哈哈男人能做主。

⑩干亲要浇,湿亲要嗷。

桐城话中动量词常用“交”表示[2],如①和②,即“次”、“遍”、“趟”等义。桐城方言不说“底”而说“笃”[3],如③和④。⑤中的“凼”即“小土坑或小水坑”。⑥中的“番瓜”即“南瓜”,“杪”即“树梢”。⑦中的“困”即“睡”,“暴头”即“雷阵雨”。⑧中的“阿达子”就是“不讲理的人”。⑨中的“哈”读hǎ,即“软弱无能”。⑩中的“嗷”即“喊”[1]769-779。

以上举的是实词例子,桐城谚语中还有一个有桐城特色的虚词“之”,它是安庆方言中“着”的音变,例如:

①家鸡打之团团转,野鸡打之自高飞。

②秋里伏,热之哭。

③吃之饼子,套之颈子。

④生定之眉毛长定之骨。

⑤人牵之不走,鬼牵之乱跑。

⑥亲帮亲,邻帮邻,和尚帮之出家的人。

⑦一碗牛肉汤给狗打泼掉之。

⑧鱼吊臭之,猫吊瘦之。

①②中的“之”相当于结构助词“得”,③④中的“之”相当于动态助词“了”,⑤⑥中的“之”相当于动态助词“着”。

⑦⑧中的“之”相当于语气词“了”,表示陈述语气。

三、句式上重视结构变化

一般来说由两部分组成的谚语,句式上讲究齐整对称,但也有不少谚语“整”中有“散”,给人一种参差美,体现自由活泼的民间口语特色。

(一) 前后语序不同。

①儿多母吃苦,滚粥菜遭殃。

后面句子的结构应是“粥滚菜遭殃”,调整后,后面句子首个重音落在修饰语“滚”上。

②一人动嘴,十人牙酸。

后面句子的结构应是“十人酸牙”,调整后,后面句子的重音落在主谓谓语句的谓语“酸”上。

(二) 前后字数不同。

一般是前面句子短后面句子长,故意破坏语言的均衡美,产生错落有致的效果。

① 荒年打破碗,熟年还要见人。

② 秤不离砣,媳妇不离婆。

③ 惯儿不孝,肥田出瘪稻。

④ 好种出好苗,好葫芦锯好瓢。

⑤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见什么菩萨打什么卦。

(三) 由两部分变化为三部分。

由三部分构成的谚语实际上是由两部分结构变化而来,有两种格式,第一种是三三五言格式,第二种是三三七言格式。前面两句共六个字,后面一句是五个字或七个字。读时前两句中停顿时间非常短,第二句后停顿稍长,第三句整体停顿时间较长。后面一句是五言的,节奏是二二一;后面一句是七言的,节奏是二二三。

三三五言格式:

① 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了。

② 牛吃草,马吃谷,各是各人福。

③ 亲归亲,邻归邻,财气要算清。

三三七言格式:

①猫来贫,狗来富,猪来三尺白老布。

②春茶香,夏茶涩,秋茶好喝不能摘。

③三月三,九月九,无事不在江边走。

(四) 不用陈述句式,而用反问句式。

反问句式能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比一般陈述句感彩更为鲜明、强烈,表达的思想更为明确。

① 不行春风,哪有秋雨?

② 输钱只为赢钱起,哪个赢钱买了柴和米?

③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④ 有树还愁鸟不来做窝?

四、修辞格式丰富多样

桐城谚语常常运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格式,这样不仅使谚语语言生动形象,更使其本身所传授的知识更具艺术吸引力。

(一) 比喻

比喻是桐城谚语最常用的修辞方法,运用比喻能使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使人易于理解。

① 春雪如跑马。

春天由于地气上升,下的雪融化快,好像飞奔的马一样转瞬即逝,比喻新颖奇特,化静态为动态。

② 起家好比针挑土,败家犹如浪淘沙。

起家像用细针挑土一样艰难、缓慢;而败家如大浪淘沙般迅疾彻底。比喻中有夸张,其喻体形象极富表现力,能产生触目惊心的警示作用。

③ 力气浮财,用掉又来。

用“浮财”作喻体,于通俗易懂中表现了一种“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气概,鼓励人该使力时多使力,不要有所顾虑。

④ 东风雨家公。

桐城人称外公为“家公”(“家”音“嘎”)。春天一刮东风往往就会下雨,把雨比作东风的女儿,生动有趣,比喻中有拟人。

⑤ 人无理讲横话,牛无力拉横耙。

⑥ 鸭肫难剥,人心难摸。

⑦三个铜钱,小的吃苦。

“三个铜钱”代替年龄、地位不同的人。

⑧牵人家罗裙,盖自己的小脚。

罗裙、小脚代指缺点、不足。

以上①②是明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③④是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不用比喻词。⑤⑥是引喻,本体和喻体各作分句的主语形成并列复句,在意念上是比喻关系,类似引用喻句来为本句的观点立论。这类比喻,句式较整齐、前后句常押韵[4]。一般是本体句在前,喻体句在后,如⑤,也有喻体句在前,本体句在后的,如⑥。⑦⑧是借喻,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二) 拟人

桐城谚语中的自然、农事谚常运用拟人手法把事物描绘得栩栩如生。

① 睁眼秋,满满收;闭眼秋,半半收。

这条谚语讲的是立秋时间跟一年收成的关系。把立秋这个节气比作人。睁眼秋,指午时之前立秋;闭眼秋,指午时之后立秋。

② 云碰头,雨淋头。

③ 三月三,番瓜葫芦都上山。

农历三月三,是种瓜点豆的时节。

④ 七月毛桃八月楂,九月毛栗笑哈哈。

毛栗到九月份成熟,外面的刺壳炸开,像哈哈大笑似的。

⑤ 家无正主,笤把乱舞。

笤把即扫帚。家中无人主事,似乎扫帚都要造反了,形容乱的程度。

(三) 借代

桐城谚语常运用借代辞格使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① 与人留一线,日后好见面。

用具体代抽象,一线指说话做事留有的余地。

② 穷不丢书,富不丢猪。

用具体代抽象。书代指文化教育,猪代指农业生产。

③ 罗头凹眼睛,吃鱼囫囵吞。

用特征代本体,“罗头凹眼睛”指长着罗头凹眼睛的人。

④ 千层纱,抵不上一层花。

用特征代本体。纱指用棉纱做的单衣,花指用棉花做的棉衣。

⑤ 好事都是花大姐,坏事都是小癞痢。

用专名代泛称。在桐城方言中,花大姐指各方面都优秀的人,小癞痢指有缺点的人。

(四) 夸张

桐城谚语常运用夸张突出描写对象某些特点,使人对其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

① 舌条底下压死人。

舌条即舌头,此谚语形容人言的威力。

② 家事无功,做死长工。

形容家务事繁多累人而功劳不被承认。

③ 六月初一下一阵,放牛的伢子跑成病。

形容天气变化快。六月初一如果下雨,后面接着的就几乎是时阴时雨天,放牛娃要根据天气变化频繁进进出出,以致累成病。

④ 隔层肚皮隔重山。

形容不是自己生养的孩子跟自己关系之疏远程度。

⑤话长脚,一天跑九国。

夸张与拟人相结合,形容话语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

(五) 对偶

桐城谚语中由两部分组成的谚语常运用对偶辞格,使谚语结构匀称、形式整齐,读起来声音和谐、节奏鲜明,并且使内容表达更加突出、鲜明。

①饿死不做贼,气死不告状。

②走路要好伴,住家要好邻。

③日晕长江水,月晕草头枯。

④宁挑千金担,不抱四两肉。

⑤在家无新旧,出门无好衣。

⑥舍不得金弹子,打不到巧鸳鸯。

①②是正对,上下两句的内容含有相互补充、强调的关系。③④是反对,上下两句的内容含有相反、相对的关系。⑤⑥是流水对,上下两句的内容含有因果逻辑关系。

(六) 对照

“对偶是形式方面的对称和均衡,对照是内容方面的对称和均衡”[5]。

① 吃喝不计较,买卖论分毫。

②稻倒一半,麦倒全无。

③坛口扎得住,人口扎不住。

④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⑤白天游四方,晚上点灯补裤裆。

⑥人托人是个宝,人踩人是根草。

①-③是两种事物之间的对比。④-⑥是同一事物两个不同方面的相互对照。

(七) 排比

这种辞格是桐城谚语中由三部分或三部分以上组成的谚语常用的,它能能增强语势,使语言富于节奏感。

①春寒雨丢丢,夏寒雨断流,秋寒凉风起,冬寒雪满丘。

②打不过东乡,告不过西乡,文不过南乡,吃不过北乡,穿不过城厢。(旧时桐城除县治所在地城厢外,分东、南、西、北四乡。)

以上是并列式排比,排比的项目之间是平等的联合的关系。

③初一不出门,初二拜新灵,初三拜母舅,初四拜丈人。

④十七,月亮擦黑;十八,月亮杀鸭;十九,月亮杀狗;二十一二里,月亮半夜起。

以上是承接式排比,各部分按时间顺序列出,有先后之分,不可以随意变动。

⑤一代熬油喝醋,二代宽衣大袖,三代不知来路。

⑥有毛鸟也叫,无毛鸟也哼,赤膊鸟儿也过之冬。

以上是递进式排比,各部分之间有阶梯式关系,语意后一句比前一句更进一层。

(八) 顶真

有些桐城谚语运用顶真手法使前后的句子上递下接,给人以流畅明快的蝉联美感。

① 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抹光。

②小时苦不为苦,老来苦,苦黄连。

③快刀子不如快剪子,快剪子不如快人。

④鱼打千千网,网网都有鱼。

⑤大懒差小懒,小懒差门槛。

桐城谚语除运用以上修辞手法外,还运用拈连、回环、双关等修辞格。如运用拈连的有:锁能锁君子不能锁小人;有智吃智,无智吃力;千差万差,来人不差。运用回环的有:九成稻子十成收,十成稻子九成收;人不混账,账不混人;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运用双关的有:六月暴,还得(,音sào,快之义),一报还一报;糕来糕去(谐音“高来高去”)等,这些修辞格的运用使语言生动活泼、饶有情趣。

参考文献:

[1] 桐城县地方志编委会.桐城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5.

[2] 王光汉.庐州方言考释[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102.

[3]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Z].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2:1 120.

第8篇:形容秋天的优美句子范文

关键词:审美情趣;语文教学;关键词句;创设情境;贯穿红线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4-056-1

语文课程在使学生学好和规范运用好语言知识的同时,要突出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在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鉴赏,以汲取其精华,在审美的意识、情趣和能力上有所加强、提高与突破,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健全完美的人格。因此,语文教学应重视审美教育,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感知能力不断提高,实现学好语文知识和达到美育目标双赢。

一、紧扣作品关键词句,让学生充分欣赏美

语言可以充分地将文学作品中风景的旖旎,情愫的绻缱,人生的多姿,生活的幸福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语文教材中鲜明的语言,将学生引领到课文所描绘的美不胜收的情境世界里。首先要把凸显美的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抓住,深入分析,细细琢磨,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其次要强化有效朗读,多多品味,使学生对课文的语言美、对教材的情感美有深刻的体会。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因为季节还处于早春,百花还没有到盛开的时候,因此人们所看到的并不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而是这里一朵,那里一束。一个“乱”字,把早春花儿竞相开放的情形形容得十分恰当。同样,早春的草儿也长得并不高而茂密,仅仅只能没过马蹄,因此一个 “浅”字形象地说明了春草争先恐后冲破泥土、迎接春天的情景。诗中的“渐欲”和“才能”把诗人细微观察、用心欣赏所得到的感受与所作出的判断刻画的入木三分。这样精当的使用词语把客观的自然景物与诗人的主观感彩高度融为了一体,读者也因此受到了美的感染。诗人用“乱”、“浅”、“渐欲”、“才能”来状写花草争春、盎然向荣的态势,十分自然、贴切、生动、传神地将诗人边骑马行走,边观赏到的早春气息献给了读者,给读者以清新、闲情的美感。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的作品堪称语言优美之经典,学生用心朗读这些佳作同样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和洗礼。例如,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王维的《使至塞上》,被后世赞叹为“千古壮观”名句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壮美的意境,宏远的视野让人遐想无限;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表现出绝世秀美的有“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表现静态美的有“水皆缥碧,千丈见底”,表现动态美的有“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等等。所有这些学生都可以在朗读中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深切感受到美。

二、结合课文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美

充分展示形象,全面融入意境是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的主要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美来震撼人,以情来感动人,构建美育的感情平台和良好的外部环境。教师要充分考虑不同教材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来创设具体的情境,由此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在逼真的情境中接受美的熏陶,享受美的意境,体验美的魅力。例如,对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季羡林的散文《幽径悲剧》教学,笔者在教学设计中有这样的一个美育情境:“在北大的燕园中有这样一条幽径,它浓烈勃发美景迭现。春天,林中鸟鸣,小花灿烂;夏天,绿树阴浓,红荷映日;秋天,枫叶苍松,相映成趣;冬天,白雪覆盖,反显生机。总之,一年四季,总有翠色在目。然而,就在这样一条静谧美好的小径上,却发生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悲剧。由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学生立刻就进入到了从美好到沉痛,再到愤慨的意境之中,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珍爱之情油然而生,对于氓灭美痛心疾首,更唤起了学生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这样的美育情境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升华了学生的感情。

三、抓住课文贯穿红线,让学生充分领悟美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清不同文体线索过程中领悟作品的美。以散文为例,散文的线索有思想、情节、记叙、物件、抒情线索等。无论是何种线索,都有一根红线贯穿,即形散神不散。例如,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郦道元的散文《三峡》,其是以时间顺序(贯穿的红线)作为描写线索的。写作方法上先是总写山,突出山的峰峦叠嶂、绵延起伏和蔽日遮天的特点,然后分写三峡在不同时节所展现的瑰丽景色:夏天“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突出了夏季水位高涨、水流湍急激疾之势,使人感受到的是豪迈奔放之美;“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展现的是激流白似雪团,潭水碧绿生辉,清波回旋打转,倒影奇异亮丽,使人感受到的是雅致清纯之美;秋天“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猿猴那凄厉婉转的叫声在山谷中持续不断,给人一种怪异悲哀之美。作者将三峡的奇景异象描绘得细致入微。沿着课文的线索,学生可以信步作品中的胜境,对作品的艺术境界和主旨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9篇:形容秋天的优美句子范文

A.崛起 茁壮 咄咄逼人

B.拾掇 辍学 缀字成文

C.委托 倭寇 虚以委蛇

D.亵渎 木牍 买椟还珠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谴责 脉络 惹是生非

B.沉浸 诙谐 老太龙钟

C.重叠 愕然 有案可稽

D.豁达 抉择 破釜沉舟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民族的文化,对民族语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着 的作用。

②半边残月从西山头落下去,夜晚里显得更加深沉 .

③飞机在黑夜里也能安全飞行,这最早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 .

A.制约 宁静 启示 B.限制 安静 启示

C.限制 宁静 启发 D.制约 安静 启发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几幅画是他早期的习作,自然不能和他现在的创作同日而语。

B.这一套百科全书,内容涉及各个领域,各门学科,可谓洋洋大观,丰富多彩。

C.这次法律知识考试,有人竟对什么是“法人”,什么是 “行政处罚”都不了了之。

D.他的草书挥洒自如,遒劲有力,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时下,图案精致、音乐优美、页面时尚的电子喜帖正在都市白领中悄然兴起,蔚然成风。

B.白露时节,气温开始下降,夜晚空气中的水汽在草木上凝结成露珠,凉爽的秋天到来了。

C.这种新研制的抗病毒口服液的主要成分是板蓝根、生地黄、广藿香、连翘等配制而成的。

D.由吸烟、酗酒这些不良生活方式引发的高血压等疾病已成为影响国人健康的重要因素。

6.填入下面横线处,与下文衔接恰当、音节和谐的一项是 ,人人都像塌了架,丢了魂,一声长叹接着一声长叹。

①孩子不哭了 ②狗不叫了 ③鸡不啼了 ④女人不笑了

A.①④②③ B.②③④①

C.③②①④ D.②①③④

二、(16分,每小题4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7~10题。

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难堪的。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于,就差看电视了。

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的成分。

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能设想它头脑里想着很多。当然,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在一块儿,想来连有什么头脑也谈不上。更不会有什么思想了。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鸦鸦盖过地皮的数千只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白蚁有一个方面更为奇特: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两三只白蚁,会衔起一块块土粒木屑搬来搬去,但并没有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有建造起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白蚁加入,似乎达到了某种临界质量或法定数,于是思维开始了。它们开始把小粒叠放起来,霎时间竖起一根根柱子,造成一个个弯度对称的美丽拱券。正在建造一根柱子的白蚁们知道何时停止工作,全队转移到一根毗邻的柱子,而时候一到,它们又会把两根柱子合拢。使它们不再把材料搬来搬去转而着手集体建筑的刺激物,也许是在它们的数目达到特定阈值时释放的外激素。它们像受了惊一样作出反应,它们开始骚动、激奋,然后就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

7.对第一段中“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难堪的”一 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蚂蚁具有人的顽强意志,所以让人感到难堪

B.因为蚂蚁具有人的社会行为,所以让人感到难堪

C.因为蚂蚁具有人的善良品质,所以让人感到难堪

D.因为蚂蚁具有人的创造精神,所以让人感到难堪

8.作者认为“蚂蚁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一种是个体生活,一种是集体生活

B.一种是宁静的生活,一种是喧闹的生活

C.一种是无所事事的生活,一种是有意义的生活

D.一种是能够独立思考的生活,一种是盲动的生活

9.下面对第三段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那么几个神经元”:用轻蔑的口气表明单个蚂蚁不大可能有“思想”

B.“瞎猫撞着死老鼠”:比喻蚂蚁在觅食中简单协作的成功还存有偶然因素

C.“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句中的“它”是指一个活跃起来的蚂蚁

D.“就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形容蚂蚁在工作中十分投入,充满激情

10.下面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庞大的蚁群就是一个“整体活物”

B.作者认为,庞大的蚁群有着严密的社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