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第1篇: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学生,地理品质

 

根据新课程标准,时展的需要,结合我们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品质,这有助于学生将来与自然和睦共处,形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学生良好地理品质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时展的需要,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现代中学生是未来的主人,他们将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未来的世界、生活,取决于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我通常会对学生说:我希望你们在每次考试中都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我更希望你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工作中常常会很自觉地想着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环境的要求,尤其是以后走上领导岗位的同学,在决策时会思考此项目的环境效应,并作为决策的主要依据。中学地理应培养学生如下地理品质:1.人口适度发展的人口观 在我们国家,每个家庭多生一个孩子,对于一个家庭来讲,如果满足其基本生存的条件,似乎影响不大。多生一个孩子,对我们国家而言,则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其一,每年有高达四分之一的新增产值被用来养活新增人口;还使得粮食、日常生活用品的生产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需要;医疗、教育、交通、就业等方面条件的改善也困难重重。其二,我国人口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比如用乱砍滥伐来获取木材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滥垦草原来扩大耕地,以至于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严重后果。当然,人口增长过慢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上用于老人的退休、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生活孤独等等。既要让学生知道当人口数量和质量、人口增长速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时,与环境、资源不相协调时就会出现人口问题,人口问题又是产生其他问题的重要原因。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人口素质的提高是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对我们同学来说更重要的是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使得他们对人口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从而使他们建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口观,因此,解决人口问题也就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2.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在环境中享受的环境观 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同时也是环境的塑造者。让学生认识到,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就是热爱我们自己,保护我们自己。生活在良好的环境里,有益于我们自己的身心健康。环境遭破坏后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直接威胁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甚至生存。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从身边的环境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热爱我们的班级、现象、学校,保护班级环境、校园环境。如建立一个宁静的学习环境和就寝环境;建立一个整洁、卫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以提高自己身心健康水平和学习效率;同时为构建良好的班风、校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做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爱护公物。只有热爱自己班级、学校、家庭的环境,才能以这份爱心,以更博大的胸怀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去爱护全人类共同生活的环境。3.充分而合理利用的资源观 对待资源的态度,一方面是节约资源,一方面是充分而合理地利用资源期刊网。自然资源是大自然恩施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世世代代得以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构筑的资源系统是十分脆弱的,一旦这个资源系统被破坏,恢复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惜每一粒粮食,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养成节俭的优良品德。自觉养成随手关灯、关水龙头,草稿纸重复利用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免赠贺卡、免用一次性木筷,不赶时髦,爱惜自己的学习用具,增强节约资源的地理意识。与此同时,建立更广博的资源概念,时间也是资源,珍惜时间,充分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同学也是资源,多与老师、同学交流、交往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取长补短,教学相长。学校的各方面的条件也是资源,怎么样去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求得自身充分自由地发展。有的同学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各方面的长进就比较明显。同学之间也会因为对自己身边这些资源利用程度的不同而使得“贫富差距”扩大。4.于己、于生态、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观 地理学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基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条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的。在课堂上,我对学生说,上游山区的人们通过砍伐树林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然而,他们往往没想到,因他们的砍伐而造成的水土流失,使得下游地区的河湖淤塞,导致调蓄洪水的能力大大下降,以至于下游地区的人们就要用数倍于上游地区人们通过砍伐树木所获得的财富的代价,用于修筑防洪大堤,以及其他的防洪、泄洪设施。而一旦洪水泛滥对下游地区所造成的灾难,则损失更是无法估量的。各个局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构成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要素,而可持续发展的全部则不是指局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在课堂上,还给同学灌输如何实施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个人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决定着自己在将来的社会充当什么样的角色,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每个同学只有不断努力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科素材丰富、生动有趣的优势,挖掘我们日常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的素材,灵活应用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求知欲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在这些方面做学生的表率,比如粉笔的充分利用;讲台上粉笔盒的整理、粉笔灰的清理等等。这些小事对学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用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来感染学生。现代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是培养有现代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高素质公民。

第2篇: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现今,语文教学肩负着加强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任。因此,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强化语文的实用性,重视语文教学与专业结合,注重职业素养的渗透,在新形势下对中职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首先,专业是第一位的,但是除了专业,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条件,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职业素养,以下从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职语文教学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当前,中职生整体素养相对来说较差,文化课基础薄弱,纪律意识淡薄,自我认同感低。中职学生大都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学习考试是他们的软肋,谈“学”色变,谈“考”色变,不爱学习、淘气顽皮。加之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大多学习态度不端正。有的表现为不听家长话、个性强、追求与众不同、好奇心重。在家长、老师眼里他们也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好孩子,自控能力弱,缺乏良好的道德修养,得不到大家的认同。

他们很多人表现出不自信、胆小怯懦,有的学生甚至自暴自弃、任意放纵,所以形成了许多坏习惯,如在课堂上睡觉、捣乱、肆意说话、不写作业、无故旷课、迟到等。

二、中职语文教学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一)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做到文以载道和以文化人

1.以阅读为突破口,拓宽学生视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诵读古典美文有“娱目、动情、激思、励志”的功效。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每天的早读课让学生朗读《论语》《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采用教师范读、学生领读与跟读等形式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让学生在诵读中思考人生哲理。通过齐声朗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课前让学生查阅资料,疏通字意,品读、赏析经典名篇。教师结合社会现象,引导学生用古人的智慧审视现今生活,给予学生“正能量”,通过“文以载道”的方式让学生从理性角度认知世界。“通过感知、内化,从而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思想,甚至行为习惯,做到以文化人,滋润心田。”

2.认清语文与所学专业的关系,确立学习目标,明确就业方向

要想让学生通过学习改变以往的陋习,前提是让其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去做以及做完之后a生的效果。语文教师需把语文学科与学生专业有效结合,让学生了解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进而制定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计划。比如,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需重视 “一词多解”的语言训练和扎实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汽修专业的学生需培养他们良好的沟通力以及基础的应用文写作能力等。

笔者以曾教过的旅游专业学生为例,把旅游专业从业者所需要的技能和语文基础的知识技能一一列出,让学生清楚就业前景,明确不同层次的技能、职业素质与职位薪金的关系,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例如,导游、地勤需要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超强的记忆力。中层管理者需要极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文字写作能力。决策者需要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过硬的文字运用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文修养等。从宏观让学生明确专业技能与语文技能内在联系,明白基础学科对所学专业的重要意义。如下图所示:

第3篇: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语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能力培养;人文思想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1-0057-01

中职语文课程的任务是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因此,中职语文教学要体现专业特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强化就业功能,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形成全面的职业能力打好基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主动地和专业相联系,以达到语文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融合。中职语文教师要紧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这一教学目标,主动转变教学观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现状

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不如以前,其语文水平也是令人堪忧。相比普通高中学生,部分中职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较差,学习动力不足,对学习成绩没有过高的要求;同时,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缺乏端正的学习态度,人际交往能力也相对较弱。这些,对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有着不利的影响,严重阻碍中职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就当前中职学生而言,问题主要在于行为习惯、吃苦耐劳、与他人协作等方面。语文教学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在帮助中职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端正中职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中职学生的就业与发展奠定基础。

二、语文教学与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中职学生提高职业素养,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潜在的资源。根据中职教材的特点,教师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渗透,强化语文教学的应用性、工具性及人文性。

(1)在听说训练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是除应用文写作之外,中职语文应用性的重要体现。学会倾听,不仅是对他人尊重的表现,更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善于倾听,不仅能让对方感觉到尊重和信任,同时也能及时分辨对方话语中的言外之意。良好的倾听能力,也为随之而来的口语表达即“说”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重视口语交际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会话、复述、演讲、辩论、举荐等口语交际形式进行重点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样,才能在未来的求职应聘过程中口齿清晰、简洁明了、措辞恰当地凸显自身优势。

(2)注重阅读,更好地理解教材中传达的人文思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认真解读课文主题,品味文章内涵,理解教材中传达的人文思想,帮助中职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中职语文教材入选的文章,多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语言千锤百炼,文采斐然可观,章法匠心独运。同时,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有些文章弘扬积极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比如《好雪片片》,让学生感受到人性的善良,以及人与人之间“明净的善意”;《一碗清汤荞麦面》教会学生不怕困难,团结奋进,艰苦创业。另外,语文教材中的名人故事,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资源。比如《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承受着病魔的折磨,却依然顽强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光明之路;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我的早年生活》中,坦承童年的种种挫折,却依旧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些,都为中职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语文教学,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综合职业能力。

(3)加强语文写作教学,提高中职学生的写作能力。中职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往往是求职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写作能力训练。除了掌握记叙文、议论文等的写作技巧,还要重视应用文写作,因为应用文写作是中职生在职场中必备的岗位能力之一。应用文写作要求中职学生以生活实际应用为目的,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与真实思想,并按照惯用格式书写。当前,部分学生的写作意识越来越淡薄,微信、QQ等代替纸笔。运用这些现代化手段,使许多学生意识不到会在将来的职场中遇到种种问题。事实上,各个领域各个部门的交流,仍需要落实在书面上,比如企业中的会议纪要、工作计划。近几年的企业调研也可以发现,具有较高写作能力的职校学生,往往能够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中职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职业精神方面,用人单位希望学生认真负责,以德为本,诚实守信。良好的语文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的学习与就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卫青.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职业素质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01).

[2]苏燕霞.中职语文专业化教学策略探讨[J].职业技术,2009(04).

第4篇: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礼仪;素质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271-02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组织、一个人内在的精神风貌都是通过礼仪展现出来的。礼仪是一种内在的修养,也是一种行为规范。在我国积极倡导素质教育的时候,应该将大学生的礼仪教育重视起来。这样既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可以凭借礼仪教育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将自身素质提高。因此,我们应该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贯穿礼仪教育。

一、礼仪教育同素质教育的重要关系

1.礼仪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现在大学生主要通过人文学科的学习来进行素质教育,这对于构造学生的意识形态和思想境界有着重要的作用。人文教育是直接作用在学生的思想情感上,同时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和人、自然、社会和谐相处。当前阶段的人文教育通常是渗透在政治、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之中,可是学生们并不可以普遍接受礼仪教育,礼仪教育也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用到教学中。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交往,通常来讲是凭借礼仪来将自己的修养展现出来,其他人并不能够直接感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就需要凭借外在的行为来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但是作为传承中华民族文化载体的礼仪教育,是可以把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同外在形象紧密地结合起来。正是由于礼仪具有这个特点,所以更应该加强大学生的礼仪教育,礼仪教育能够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同时能够切实的落实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

2.礼仪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自身修养。能够将一个人的自身修养加强的方式有很多,例如通过道德教育、知识教育以及审美教育等,当然也包括对人和对物的语言及行为,这里面都包括关于礼仪的内容。如我们所知,加强自身修养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进行礼仪教育,可是对于当前各高校的礼仪教育,依旧是比较薄弱的。一直以来,我国大学生的学习就业压力都很大,对于礼仪方面的学习更是越来越少了,大部分的学生都是通过家人的行为影响或者其他环境的影响来学习礼仪相关知识的,可是这些教育并未形成体系,都是零零散散的,并且有些会对学生产生误导。将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加强,让学生可以在短时期内获得基本的礼仪知识,实现自我的完善,将自身的修养提高。一个大学生能够自觉地使用文明用语,举止得体对学生的个人形象极其重要。

3.礼仪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礼仪教育的审美资源很丰富,主要体现在凭借礼仪教育将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以及审美能力培养起来,为了学生的成长进行真善美的教育,让学生的健康个性得以发展,健全学生的人格,将完美的形象塑造起来。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是现在的大学生中却出现了“审美苍蝇化”的现象,也就是部分学生将“审美”误发展为畸形的“审美”,不管是在外在形象方面,还是在人格精神方面,都在向丑的方向发展。当然这并非是人自身的问题,而是缺少了正确的无论是外表形象,还是人格精神,都有追捧丑的倾向。这不是人本身的问题,而是缺乏正确的引导,美的标准不断流失。也就是说,礼仪教育的审美教育功能是极其重要的。

4.礼仪在某种程度上为一种形式美,其在礼貌、礼节、仪式等方面都有体现。礼仪教育中要求人们在仪容、仪表、仪态上同礼仪规范相符合,美的妆容是什么样的,不同的场合应该穿着什么样的服饰,应该在公众场合注意言谈举止的优雅得体,形象美通常都是在这些教育中体现出来的;礼仪教育要求人们应该懂得谦逊、恭敬、彬彬有礼、关爱他人,让人可以在其中感受到人性美;礼仪教育还能够对不同民族、国家、宗教的风俗礼仪进行传播,让人可以从中感受到丰富的社会美。所以说礼仪不仅能够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还能够让学生从中获得高尚的审美情操,同时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礼仪教育将学生最基本的审美能力培养起来,引导学生对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加以明确,让学生能够获得美的标准,对追求美、创造美的方向加以明确,度审美情趣低俗化加以避免。因此,礼仪教育是审美素质教育的基石。

5.礼仪教育可以维护大学生的形象。一个人在公共观念里整体的评价和反映就是一个人的形象。内在形象和外在形象共同形成了一个人的形象。内在形象包含素质高低、心灵美丑等,外在形象包含仪容、仪貌、语言行为等。外在形象是基于内在素质的内在形象的一种体现,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内在修养,这样才可以将学生良好的个人形象树立起来。并且大学生的个人形象在某些情况下经常被人们等同于大学生的群体形象,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形象。因此对于大学生个人形象的维护,也是对大学生群体形象的维护,民族形象的维护,国家形象的维护。所以说大学生礼仪的目的是树立大学生的良好形象。

二、通过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

1.礼仪教育传授人文知识。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即为人文知识,比如说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哲学知识、道德知识、艺术知识等。而礼仪教育中就包含了很多人文知识,在讲述礼仪的发展、礼仪的由来等的时候,都和人文领域的基础知识息息相关。礼仪教育具有生动可感的特点,学生爱学乐学,通常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学习到不少有关的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礼仪教育遵循人文方法。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实践方法就是人文方法,视角最为广阔,已经超过从某个阶层或群体利益出发的立场,将人本身的生存发展作为判断价值的标准。人文方法显示了人文思想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人文素质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并解决问题。与科学方法强调精确性和普遍适用性不同的是,人文方法的重点在定性,注重体验,同时和特定的文化密不可分。礼仪教育对实践和体验也是很重视,运用人文思想中的认识和实践方法做事做人,强调做事先做人,也就是遵循人文方法。

3.礼仪教育蕴含人文精神。人文思想和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为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人文精神具体体现在民族、时代精神方面。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四个方面的核心所在。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关系时,突出人是主体的原则;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以人各种需要的满足为最终诉求,强调人是目的的原则;在人与物的比较中,突出人高于物、贵于物的特殊地位,强调精神重于物质,人的价值重于物的价值,生命价值优先的人道主义原则和人本主义原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强调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不论古今中外都是以人为本,强调人是主体、人是目的、人的价值重于物的价值的原则。

当代大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为了能够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各高校必须将大学生的礼仪素质教育加强,凭借教授礼仪知识来丰富大学生的文化内涵,让大学生们既可以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又可以让自己的社会交往行为和活动符合现代礼仪行为规范,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兼备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第5篇: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对当代中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崭新模式。而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主要载体和传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模式。由于这种主流文化模式与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深层次契合,使得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成为联系中国传统文化宝贵资源与当代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纽带。

古代文学的优秀作品,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我们今天培养高素质的中学生必须继承和借鉴的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提升中学生人文素养应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注重人文知识,关注情感教育

中国古代文学是人文知识的宝库之一,有着丰厚的人文知识。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核心,以社会伦理和道德修养为主要内容,尤其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古代文学作品内容生动,形象鲜明,感情强烈,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重视向学生传授传统的人文基础知识,把人类已积累的人文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还要注意把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最新思想引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拓新的知识领域,让学生在学科研究领域中以现代观点去进一步理解把握传统的人文知识。另一方面,利用古代文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其优势非常明显,因为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本身就是“情感的符号形式,艺术家掌握了创造艺术符号形式的本领,把无形的内在情感,变成了可供人感知、观赏的东西。”因此,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通过情感教育,不断地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中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白居易的“但伤民病痛”,“唯歌生民病”,等等,古代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对苦难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劳动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赞美,以及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民性,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为人民服务”的民族精神之源。

尤其是爱国情感教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尤为突出。爱国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个经久不衰的传统主题,历代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精神与深厚的民族情感,对培育现代中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显得极为重要。如“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是令后人最为敬仰的爱国诗人,他忠君爱国、为国殉难的精神,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为后世有识之士所效法。像曹植、陈子昂、陆游、文天祥等等所体现出来的为国家、民族前途而牺牲个人利益的高尚情操,同样也能够陶冶中学生的性情。他们的爱国精神以及他们的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唱响了中华民族文化中捍卫国家尊严,坚持民族气节的文学主旋律。以上这些均能够感染中学生的心灵,拨动中学生的心弦,陶冶他们的情操,唤起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故而,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对文学作品中的爱国思想、爱国精神进行系统、深入地讲解与传授,有针对性地培养中学生的爱国思想和报国精神。

二、培育人文特性,提升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人文素养的内在支撑,它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是完全契合的。利用古代文学教学可以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健康的审美心理、积极的进取精神等人文素养,逐步完善中学生的人文特性,提升中学生的人文精神。

首先,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其次,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审美心理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感受艺术的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受到教育。可在现实中,当代中学生的审美标准却往往注重外在美,而忽视了内在美,在审美情趣上更多倾向于接受通俗艺术而偏离高雅艺术和民族文化,忽略了高雅艺术、民族文化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独特作用。文学作品是作家审美意识物化的产物,是美的集中展现。古代文学作品大多生动地再现了社会现实生活,传达了作家内在普遍性的深沉情感,展示了对人生命运的终极关怀。鉴赏作品时,能够直接感受到作品艺术的形式美,感受到文字所传达的情感美。如屈原的《离骚》强烈的执著美,展示了诗人峻洁的情怀、执着的追求以及追求失败所带来的痛楚,《庄子》散文中浪漫不羁的想象,对哲理人生的诗意表达,呈现出作家艺术化的人格美;唐诗中开阔的胸襟,昂扬的意气,高蹈的胸怀,呈现出豪迈奔放的阳刚美,等等。这些作品往往能够荡起人的生命激情,使人产生心灵上的震憾、情感上的共鸣,获得审美的愉悦。因此,古代文学教学应当充分利用古代诗、词、曲赋、散文、戏剧、小说所具有的音乐性、情感性、形象性、故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中,理解事物的真、善、美,理解文学作品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在获得精神享受和情感愉悦的同时,得以陶冶性情、美化心灵、升华境界,同时使他们的审美感受、审美判断、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得以提高。

最后,培养中学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为”精神,主张人生要有所“立”,即有所创造,有所作为,有所建树。现代经济社会里,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局面的形成,各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个人,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要想在这个世界立足,就必须有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有不少充溢着一种高度的责任心和积极的进取精神;《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中的“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孔子的“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荀子的“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等等,古人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积极进取精神对于培养中学生自重、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独立人格是极有启迪作用的。因此,教师要注重利用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

总之,古代文学只有不断变革、创新,给予学生更开阔的探索空间、认知空间、思维空间、创造空间,才能帮助他们实现梦想,才能真正担负起培养中学生的重任,让中学生真正成为文化和文学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成为知识型社会跨世纪的挑战者和优秀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旭光.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1年8月。

[2]叶朗.重视人文学科的教化作用[N]人民日报,1997年4月18日。

[3]岩.关于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的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2)。

第6篇: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多方面的内容,辩论赛无疑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大学生通过参加辩论赛,论辩能力有所提高。提高大学生的论辩能力对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论辩能力;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辩论赛是参赛双方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的一种竞赛活动,实际上是围绕辩论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种知识的竞赛,思维反映能力的竞赛,语言表达能力的竞赛,也是综合能力的竞赛。[1]大学生在参加辩论赛的过程中,论辩能力得到了提高,综合素质得到了加强,对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概括起来说,提高大学生的论辩能力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升

1.强化大学生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意识

有句谚语说,真理越辩越明。的确如此,人们通过辩论,可以分清正误是非,辨别事情的真伪,从而呼吁社会舆论去支持正确的主张或者行为,反对错误的言论或者行为,进而使人们牢固树立坚持真理的信念。现在大学生辩论赛选择的辩题越来越关注国家时事和热点问题,在辩论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接触到很多所学专业以外的领域,让他们用正确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明辨是非,关心国计民生,了解社会现状,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锻炼他们的意志力,强化大学生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意识。

2.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克服内心胆怯

经常参加辩论赛能使大学生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有效地克服内心羞怯等问题。有些学生平时不敢在公开场合说话,比较胆怯,刚开始参加辩论时脸窘得通红,吐字不清,声音发颤,不过在参加了几次辩论赛之后,竟然可以沉着冷静地回答问题,阐述自己的想法。辩论赛不是靠音量营造气势,遇到犀利问题就拍桌子,瞪眼睛,大声质问,而是讲究有理有据,平中见奇。在赛场上,辩手要面带微笑,心平气和,即使内心激动。所以,通过辩论赛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学会有效地控制自身的情绪,促进自身个性的完善和发展,从而激励他们更好更快地成长成才。

3.锻炼大学生思维能力,增长聪明才智

辩论是对辩论者能力和水平的全方位考察,在辩论的过程中,辩论者要想在激烈对抗的辩论中征服战胜对手,不仅仅需要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和想象力、敏捷的思维和观察能力,还需要有机智的应变能力、较强的记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而需要具备这些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必须经过长期刻苦的磨练。也就是说,通过辩论,大学生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增长聪明才智,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地方:

首先,思辨能力方面。辩论需要根据辩场状况,根据对方提出的观点和质疑随机应答,这就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机敏。大学生通过辩论,能提高思维说辩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不甘退让、不屈不挠的竞争精神。辩论锻炼思维可以从这样四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锻炼思维的准确性。法国作家福楼拜曾经精辟的指出:“思维准确是表达准确的先决条件。”辩论就是要求双方对所辩论的问题进行相对深入的思考,这种思考越是能接近事物的本质,就越能在辩论时最短的时间里准确的把握它的本质属性,才能克敌制胜。二是锻炼思维的完整性。一个人独自思考,或者发表个人演讲,往往只从问题的一两个侧面展开思考,而多人辩论,则能够相互补充,丰富思想,对问题的认识比较全面,思考也比较完整。三是锻炼思维的清晰性。在辩论过程中,双方必须以准确无误、有条有理的语言明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思维混乱,没有层次,就会造成语言的混乱和不准确。四是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只有平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思维敏捷的人,在辩论时才能胸有成竹,迅速对对方咄咄逼人的进攻予以反击,对对方错误的观点进行辩驳。[2]

其次,知识能力方面。辩论是大学生智慧与口才的较量,是即兴智慧的现场交锋,需要用有声语言把思考表达出来,这和平时写作业、做卷子用手写不一样。辩论还需要辩证地思考问题,没有一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储备为基础,辩论就只会成为低层次的“口舌之争”,这也要求大学生们除了要掌握学业知识外,还必须有深厚的知识和文化积淀。辩论能够集道德修养,知识积累,语言表达等为一,在辩论中我们你争我论,巧问妙答,时而风趣幽默,时而又严肃质疑,用智慧碰撞出灵感的火花,这样势必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

4.增进大学生相互了解,促进相互沟通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需要和外部世界来往,需要满足这种欲望的手段:食物、异性、书籍、谈话、活动、消费品和操作对象。辩论是通过人们因不同观点而引起的言语交锋,达到相互了解、谅解和信任,进而实现人际沟通的一种手段。通过交锋,彼此能够更好的了解对方的立场和观点,,达到高层次的心理沟通。[3]另外,独木难成林,辩论比赛时要求四个人思想统一,配合默契,最忌讳四个人意见不和,在整体上形不成合力。所以,赛手应具备与他人沟通,说服他人,以及在团队中发挥自己能力的作用。

二、构建高校校园文化体系

1.推进学校校风建设,塑造校园精神

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大学生论辩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助推当前他们的创造能力、主体意识和素质教育,有助于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

2.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良好的学风

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只靠教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的掌握理论,构建自己的观点,教学是没有什么成效的。提高学生的论辩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辩论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张扬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开拓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为课堂增添活力,学生才能真正把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论观点,才能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风气。优良的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

3.促进学校人际关系,提升凝聚力

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现代社会的人才需要团队协作能力,所谓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通过参加辩论赛,学生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加强了互相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培养集体荣誉感,这些都有利于构建校园文化建设,激发整个校园的凝聚力。

大学生是最富有生机、最富有活力的、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的群体,必须努力提高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来迎接未来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提高大学生的论辩能力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其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言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时事新闻、社会现象的关注度。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各大高校应该把辩论赛作为自己校园文化建设的保留项目,让学生能以更高的素质、更佳的姿态,面对未来的社会竞争和压力。

参考文献:

[1] 陶彦蓉,张明星.浅析大学校园辩论赛的意义及发展途径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5):126.

[2] 廖礼平.口语表达艺术面面观[M].东南大学出版社,

第7篇: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 生物教学 科学素养 培养

一、科学素养的内涵

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是指个体从小养成的、基本的素养和心理品质。它是不断发展的,而且对个体的终身发展都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由知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组成的整体系统,包括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的方法技能、科学的知识体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的价值观等内容。

二、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意义

众所周知,现代国际社会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经济和科技的竞争。而科学又是技术之本,技术又是经济之源。另外,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行,劳动者综合素质的高低已经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准之一。因此,增强我国劳动者整体的科学素养已成为关乎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

中学时期是个体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对中学生的教育情况关乎将来劳动者的整体水平,在中学时期加强对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学生物教学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学生物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使广大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

如果中学生对科学具有比较充分而准确的理解,具备相应的科学素养,他们在将来就能够正确理解科学知识和产品,对科学家及科学事业有合理的认识,做出科学决策,形成科学创造精神和能力,就能够在这个日益科技化的社会中立足。

三、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内容。它指的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通俗的说就是科学研究活动的方法、途径和手段。科学实验过程是它的集中方式。

生物的实验及观察是重要科学方法,是得出大量一手感性认识从而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人类认识生物的基本途径。整个生物界物种繁多、千姿百态,并且形态各异、结构和各自的生理现象都异常多样,这些都需要人类的仔细观察才能得出。对于中学生来说,观察材料有标本、挂图、模型、多媒体资料以及自然界的生物活体等等。在学生进行实验或者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引导学生找到准确的视角。

通过对中学生进行生物实验的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而且是向学生传授使用科学方法的良好途径。现代生物实验,教师应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不着急把学生引向教材中所得出的结论。让中学生在实验中进行充分的观察,分析观察到的现象出现的原因,再由此推论出结论。在生物实验中,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引导学生区分观察到的现象和推论中的现象的异同,培养他们的批评和创新精神,从而养成他们用科学方法进行验证推论的习惯。

2.课堂教学讲授中,传递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

课堂讲授话语是教学中最主要的信息传递载体,教师在课堂上表述的教学话语,不但对学生学习情况有影响,而且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认识观等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在生物课的讲授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话语给学生传递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科学没有绝对、一定等永恒不变的条件,因此,在课堂讲授中,可以适当运用一些能传递当代科学思想的话语,这些话语带有推测性和不确定性,比如“由此我们能够得到的推论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从刚才的情况我们可以归纳出…”“我们导出的理论能很好地解释这种现象…”“这种观点支持了……”

另外,教师在课堂讲授中,要注意模型与真实现象的区分。模型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生物的真实情况,但并代表它就是完全能呈现真实的情形。教师要通过课堂中的话语来进行解释,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比如:在《DNA分子结构》章节的教学中,为了避免有些学生会把DNA分子结构模式图当做真实的分子结构图,教师需要在讲授中强调:DNA分子结构图是根据DNA分子的X光衍射图谱以及其分子不同碱基之间的数量关系,提出的一种假设模型,这样的结构模型可以很好地对D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进行解释,以及对基因突变复制等遗传现象进行演示,可是这并不是DNA分子的真正结构,真正的结构还有待探索和发现。

3.在学生的讨论与反思中,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可以从中得出自己在学习上的优劣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改进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生物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学生布置一些反思性作业,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梳理,对自己学习的反思,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进一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

此外,让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畅所欲言,积极开动脑筋,围绕老师抛出的话题深入探讨,教师对发言加以引导,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领悟科学的思维方法。比如:你是怎么由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的?DNA分子的确是双螺旋结构吗?你怀疑过它的真实性吗?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是在任何条件下都成立的吗?为什么?等等。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不但对问题本身有更深入的思考,而且会慢慢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

四、结束语

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看问题,而且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用科学的眼光去认识世界、分析问题,发展自身良好的科学创造精神。

参考文献:

[1]任靖波.当代科学本质观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渗透尝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07,(03).

[2]杨明志.浅析中学生物教学中科学素质培养[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2,(01).

[3]严晶文.生物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9,(01).

第8篇: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特色 推进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148

1 转变观念,领导高度重视

对于现在学生存在的种种不良行为习惯和心理问题,很多教师在观念、方法、手段上还没有足够准备,相当然地把本属于心理方面的问题简单地归为思想品质问题,习惯于居高临下地说教。对此,枣强中学深刻认识到:重点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忽视,应该刻不容缓地提到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议程上。

2 健全组织、抓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独唱”,而应该是全员参加的“合唱”。枣强中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这一专门负责辅导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应运而生,组织了一支学校领导、科研人员、德育工作者、班主任、科任教师、校医在内的90多人的心理辅导队伍。为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全面有效地贯彻落实下去,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交流活动,抓好队伍建设。

在广大教师内开展心理教育理论学习,印发各种有关心理教育的理论、经验转变教师观念,提高理论修养,掌握心理教育方法。开展各级培训,在几年中,我校邀请河北师大教授刘茗、山西教育科研所主任张载曦、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中心教授罗江、华中师大心理教授尹邓安、石家庄市德育处处长曲连坤等来我校做精彩报告;同时,我校又组织30多人次到北京、武汉、石家庄、承德、衡水等外地参加学习培训。开展经验交流,发现好的典型马上召开现场会推广,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不断提高。学校购进大量的心理教育图书、资料、录像带,组织全体教师观看、学习。

3 形式多样的对策,全方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3.1 利用教学课堂主渠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绿色课堂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按照学生心理特点设计和组织教学,抓好三个基本环节:一是课前设计环节。充分挖掘教材教法中的心理教育资源,围绕学生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要兼顾学生现有水平和学习能力差异,体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二是课堂组织环节。要优化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认识规律,注意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施。三是师生交往环节。教师的言谈举止包含心理健康的内容和价值,对学生要求多激励、多表扬、少批评、少否定,不要挖苦、讽刺。强化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用爱心抚慰学生心灵,这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3.2 班主任工作要注重让学生在参与自我管理中发展自我

班主任要运用心理教育原理,面向全体,系统优化学生心理品质,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成长氛围,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执行、监督,并把许多问题提交到学生自律委员会处理,就在学生的自我管理中,学生学会了互相帮助、合作,学会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3.3 优化学校的心理环境,创造良好成长氛围

学校是学生每天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及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深刻影响,学校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抓好校园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环境教育功能。近几年,学校投资近百万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建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地图两个景点。我国著名书法家刘炳森为我校书写了“为着民族伟大复兴”的校训。在校园醒目地段,设置着爱国名人的名言警句。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倡导团结、勤奋、严谨、竞先的优良校风,树立敬业、爱业、求真、创新的良好教风,培养学生尊师、守纪、厚德、笃学的学风。

3.4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入竞争机制,使学生保持良好心情

学校每年组织大型的三节,即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要求全员参与,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高雅的文化生活中,使学生得以展现自我,获得成功的喜悦,受到美的熏陶,发挥创造才能,增长实践能力。每学年新生入学组织为期10天的军训,安排国防知识报告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耐挫力。每学期组织演讲会、知识竞赛、剪纸、书法比赛、手抄报比赛等活动,展现学生自我,增强自我意识。开展“我爱我家”、“走好青春第一步”、“认识自我”等主题班会。举办成人仪式,不断完善学生自我形象能力,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讲话主题具有针对性、教育性、激励性,增强了学生奋进、爱国、自律意识。建立了枣中广播站,创办了《枣中生活》、《班级参考》、《阳光驿站》等校报校刊,开辟了校园板报、橱窗,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传授学生自我保健知识和心理卫生常识,促进学生保持正常心理状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建设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我校在高一、二年级设置每周一课时的心理活动课,由专职心理教师按省编教材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教育。同时,健全了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协作的心理教育网络。

4 阶段性成果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深刻转变。平等、尊重、沟通成为当前教育的主旋律,绿色课堂成为学校的一大亮丽风景。

学生心理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全方位的工作,学生在人格、自我意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耐挫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11月,衡水市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现场交流会在我校召开,与会全体40多人到我校进行了参观指导,对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对衡水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2011年12月,专职心理教师董秀影的《快乐每一天》活动课,被评为省级二等奖。2012年12月,我校杨晓燕老师的《团结就是力量》活动课,获得衡水市优质课一等奖。近几年来,我校发表相关论文16篇,其中获衡水市心理教育论文奖四篇。

第9篇: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口语交际,培养

 

“口语交际”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初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课标中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呢?

一 培养倾听能力

倾听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被列入口语交际的三大能力,只有先听然后才能说,所以倾听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综合利用各种感官去倾听才能理解对方要表达的意思,才能有目的性回答,才能完成交流并与其他人建立起一种正常和谐的人际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那么如何培养他们的倾听能力呢?

首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1.以多媒体视听材料作为训练倾听能力的先导。新课前播放课文朗读视听材料,让学生认真听,并说说都听到了什么,说说文章的大概摘要引导学生去听,弄明白所提问题的症结,让他们听别人的发言,并对此进行点评或总结,这样的训练效果会更好些。3.强化词语听写环节的训练。这是中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环。语文教学中字词的掌握是最基本的一环,检查字词巩固情况,听写是最常用的手段之一。采用多种形式的听写方式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二 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

如何在交际中更准确的理解对方的意图并得体地表达自己思想,提高沟通效果和形成合作的人际氛围,这就需要具备适当的策略。心理学家格里诺(Greeno)和西蒙(Simon)等认为,策略性思维实际上是受规则指导的行为,可以使用传统的教学技术进行训练。①进行专门的口语交际策略教学,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口语交际方法上,这不仅能增强学生在策略认识上的意识性和敏感性,而且可以大大缩短日常生活中习得策略的进程。因此,培养初中学生的口语交际策略能力非常重要。

1.注意交际场合、对象的得体性。论文写作,培养。

言语的交际要因情设景,要因景用情,要懂得在什么场合、什么情景、在什么人物身上说什么。表达的意思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词语,选择句式,选择句调语气等。首先是场合不同说的话应该不同。在家说的话应该是轻松的、活跃的,因为面对的对象是自家人,可以很随便。面对的交际对象不同即使同样的场合表达也应不同。因为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观点、立场、喜好会不同。如主考官是要选拔人才,要考虑方方面面,所以会根据对方的言语、举止去判断他是否有真才实学,是否品德纯正等。并且会很苛刻。而老人则喜欢谦虚、稳重的人,所以在和老年人交谈时一定要注意表现出稳重的个性,否则令他们生厌。女性一般都是温柔的,所以和她们交谈要注意用语委婉、温和、雅致。见到商人要祝其发财,见到老人祝其长寿,见到女士夸其年轻等等。总之面对不同的人,在不同情况下要用语恰当即要得体。对于这些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讲明确,结合课本中的“单元口语交际”中有相关的内容设置问题或情景进行练习。

2.明确交际的目的性。论文写作,培养。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所以在交谈的过程中要根据对方的性格、身份等有针对性地交谈。培养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是要使他们明确交际的目的性。要懂得选取学生较为熟悉的材料对学生进行训练。比如以大家较为熟悉的诸葛亮为例进行设例训练。孙刘能够联合抗曹,诸葛亮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为他目标明确,就是要想方设法说服孙权抗曹,所以他针对孙权的个性,选择恰当的地点,用眼、用耳、用脑去接收对方信息。现在中学生迷恋网络荒废学业的很多,显然和这类同学交谈的目的就是让他们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安心学习,重新回到教室来。

3.表述连贯、话语形象

要使说话清楚、连贯、有条理,说话时必须有明确的中心,并围绕着这一中心说下去,这样才能够使得话语的表达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正如口才大师卡耐基所强调的“你应该紧守自己说话的主题”。论文写作,培养。在谈话的过程中要动脑子想,不可漫无目的的东扯葫芦西扯瓢,像无头苍蝇一样没一定。万一偏了主题要及时的纠正,回到主题上来②。

说话除了要连贯还要形象,口语交际有时需要质朴,老老实实地叙述事理不加渲染,但有时也需语言生动形象。语言生动形象使说的话具有立体感,更具魅力。清人唐彪说过:“词不雕刻则不工,然过于雕刻则伤气;词不敷演则不腴,然过于敷演则伤骨。气辩在毫厘,而远在千里,故昔人不废修辞,而亦不重修辞也。”艾青也说过:“口语是美的,它存在于人的日常生活里,它富有人情味,它使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要做到生动形象首先是要紧扣人、事或物的特征,力求让语言有鲜明的形象感、立体感。再则要富有感情。其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常见的比喻拟人等。

4.遵循礼貌、合作的话语交际原则

礼貌、合作的话语交际原则是中重要的交际原则之一。在日常交流中礼貌原则、合作原则是话语交流的基础。谁都喜欢和彬彬有礼的人交朋友,愿意和文明的人聊天。所以要交际,首先必须有人愿意和你交谈,那么有人和你交谈的前提是有好的品质。所以要不断完善个人性格,避免尖酸、刻薄冷嘲热讽,出言不逊等等。

三 创设情景,鼓励多开口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生活的范围小,参加的课外活动少,所以大多数学生存在害怕、羞于开口的心理,以至不愿意开口甚至是消极地面对。如有的同学站起来一个字不说,问他会还是不会仍然是不回答。有的同学语文成绩很不错,可是只会写不会说一站起来就面红耳赤的。有的站起来说话了,可声音如蚊子叫一般,除了他本人外没人能听到。针对此现象,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应进行合理的心理调节,消除心理障碍。对他们多鼓励,不管表达的如何都不应该批评,而是应当以表扬的态度进行鼓励,这样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诸多的鼓励把他们的兴趣和信心引导出来。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像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的那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所以只有激发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兴趣,才能使教师所教、学生所学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要给学生一个轻松活跃的交际气氛,创造一个愉悦的说话情境,让他们通过气氛的感染自觉、主动地开口说话,把他们的想法大胆的说出来。情境教学是当前心理学界公认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论文写作,培养。比如,上学期一个晚自习突然停电了,教室一片漆黑,我就说,同学们请安静想一想,如果你现在是被埋在地震的废墟里面,周围一片漆黑你会想些什么?是想着未完成的某件事,还是想你最亲的人亦或是对以前的所作所为后悔。因为当时汶川地震刚发生不久,所以同学们是颇有感触的,发言非常积极,以前问题没人回答,需要点名才慢腾腾地站起来三言两语地应付一下,可今晚这个问题足足讨论到下课才结束。除此之外,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注重使用多角度创设情景进行训练,可根据课文自由安排。如《皇帝的新装》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用自己的话组织对话。这篇通话很有趣,学生们都很喜欢很容易进入情景。或者提出一个学生中出现有争议的话题让他们讨论,如 中学生该不该爱美等等。

总之,要让学生克服不敢说话的胆怯心理。首先要让他们感到轻松,感兴趣。有兴趣才愿意参与,身心放松了才会无拘束自由发挥。

四 日常积累,拓展视野

具有熟练的口语表达能力不是一下就能办到的,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和培养。我们讲懂得交际非常重要,可以准确理解对方的意图,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达到交际的目的。但只知道那些条条框框还不行,还要进行长期的实践。这就要学生平时多读多记,多参加活动③。口语交际是充满我们整个日常生活的活动,只要稍加留心注意,就能从这无处不在的真实情景性活动中观察学习,正如美国社会语言学家A·赫德森所言,“应用它(言语)的有关规则或技巧绝大部分是从他人那里学来的。”古人云:慧于心而秀于口,为了让学生胸中有物,言之成理。要引导学生多阅读中外名作,如《西游记》、《红楼梦》、《巴黎圣母院》等,多背诵优秀散文、诗歌及名言警句。多读报纸,养成爱看书、看报的好习惯,并知道作摘抄。论文写作,培养。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以锻炼胆量,像社会募捐,社会或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等。论文写作,培养。

现代的语文教学已不是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独角戏,而是师生互动。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指导下,教师改变以往的满堂灌,把时间、讲台留给学生,启发学生学。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做真正的主体,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得中学语文教学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得到大幅度提高。

注: ②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下册)115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

①、③[转贴]彭杜宏刘电芝《中学生口语交际策略的培养内容及要求》

参考文献:

1、于漪主编:《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版。

2、李朝辉:《口语交际教学应避免的几种倾向》,《小学语文教育》2002年第5期。

3、诸葛亮说吴成功的奥秘——一个运用言语交际规律的范例[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年02期; 85-90

4、黄桂茂《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素质教育论坛200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