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道德意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顾全球,信息革命正推动世界各国迅速步人信息时代。由于高等学校是人才和信息高度密集的地方,信息革命的冲击波在这里产生的影响更为显著和具有代表性。网络文化对青年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由于大学生心理、生理、世界观还处于不成熟的发展时期,他们缺少较高的辨认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缺少较强自律力和有效利用网络的能力,在好奇心和挑战精神的诱惑下,极易被不良的网络行为所吸引,也易被有害信息所污染,影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的研究,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和途径进行思想教育,尽可能避免随之而来的箱粕对青年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所形成的负面影响,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是摆在高校面前的十分迫切课题.
一、网络对大学生伦理道德的积极影响
第一,它将给大学生的道德惫识的发展创造一个全新的环境。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为人们提供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在充分运用虚拟现实和多媒体技术的条件下,互联网提供给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远远不仅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库和图书馆,而是结合进了广泛的人际交往、社会关系、实践操作的一种真正“交互性”的新的教育空间,它将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高校改革教学方法、节约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由此创造的全新的网络环境,将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等产生广泛的影响,会激发大学生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和创造,发扬团结、协作精神等等。
第二,它将对制定新的道德规范开辟新领域。Internet作为一种新型交往工具或中介,直接扩大了人类的责任范围,开拓了新的道德领域,这对于形成和发展道德标准,对制定新的道德行为的规范产生了积极作用,促进着人类的新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规范的形成和发展。电子边爱基金会的创始人约翰·佩里·巴娄认为,必须把电脑化空间视为一个“边疆”,一个新的世界,需要新的规则和新的行为。因此,世界各国纷纷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道德规范来规范和约束人们在电子世界中的行为。这些规范涉及网络行为的方方面面,从电子邮件使用的语言格式、通讯网络协议,到字母的大小写,电子邮件签名等细节都有详尽的规范。例如,美国华盛顿一个名为“计算机伦理研究所”的组织推出“电脑伦理十诫”,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网络伦理声明中指出的6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类型,中国滚海威公司制定的“滚海威行为条例”,还有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学生网管会制定的行业规范,等等。所有这些规定都是对原有道德规范的补充和发展,使其在量上不断积极累和扩大。
第三,它将对道德行为提出更商的要求。网络技术的改进,促进了交往方式的转变,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心理和道德上的可靠性和自律性。例如,网络具有虚拟性,使网上行为具有高度隐蔽性,是利用它为人类谋福利,还是进行网络犯罪,取决于用户的道德水平。网络发展不断扩大了人类的实践范围,这一方面向人类提出追求真理、祟尚实践、实事求是、敢于探索等道德要求,另一方面也使劳动对象(网络)日益成为集体精神力量的体现,即要求人们更具有积极主动的精神并能协调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二、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的消极影响
计算机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在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产生一定的负作用,给高校德育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首先表现为道德意识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道德相对主义抬头。后现代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你想怎样就怎样”或者“怎样都行”)、非中心主义、多元化、表面化、无终极目标等等,直接来源于后工业社会生产形式、组织形式和文化格局。但是在Internet网络世界中,道德相对主义却找到了它最适宜生长繁延的领域。这是因为:一方面,Internet是一个没有中心的网络世界。在电脑科学家们设计Internet的前身ARPANET时,就采用分布式网络结构,使网络没有中心。
这样做的理由是,不管网络上的哪一个特定的点受到攻击,都不至于破坏整个网络。从技术上看,Internet是一个“网络的网络”,它实际上是无数独立的小网络互连而成,而且没有哪片网络统治哪片网络,也没哪片网络是主要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且永远不会形成一个一元化的控制中心。另一方面,Internet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从地理角度讲,Internet夜盖在整个地球的表面上。而地球是一个球体,在这个覆盖于球体的巨大网状物中,既没有开始的地方也没有结束的地方,意味着没有终极。一进人这个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构成的世界,你就变成了电子化的飞速运动的存在。一切都是时效性的,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种状态,除了会使人忘记对终极目标的追求以外,也会让人不想对任何事情负责。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借口,造成道德相对主义抬头。二是无政府主义芡延。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嬉皮士运动所提倡的自治主义与民主观念奠定了个人计算机革命的基石。这种无政府主义树起了反权威、反“既有体制”的大旗,给电脑文化注人了深刻的反主流文化的根基,是今天网络文化中无政府主义的思想来源。从技术层面上,由于互联网采用分布式网络结构,使它成为多渠道、多出口、跨国界的信息公路,所以任何政府都无法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彻底控制和封锁。互联网的开放特性决定了任何人都不可能统治这个网络,更不可能占有它,这就为无政府主义在网上的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人际情感的疏远。通过网络,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基本上是人机对话或者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人们直接面对面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必然会减少,这会使人产生非杜会化的倾向,导致人们交往能力的下降,更不容易相互理解。据报道,在美国,大约有3/4的人不认识周围的邻居,原因之一是因为人们与家中的电视和电脑相伴,忽略了与邻居的交往。川人际情感是需要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来维持的。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使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机会减少,人与机器的接触却日益频繁,网络实际上成了人与人交往的障碍。而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同他人的社会交往会被削弱,缺乏活生生的、感性的联系,人际情感最终会萎缩、淡化,而且成天与多媒体画面打交道,而不与现实本身交流,个人会产生紧张、孤僻、冷澳等心理和社会化方面的问题。
其次表现为道德规范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对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冲击,其约束力减弱。网络社会是人类为自己开拓的另一个生存空间,在这个没有完整道德规范体系的初始化社会里,人们只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这对建立在现实杜会基础上的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突,传统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环境,而约束力明显下降。而且网上的道德规范是非强制性的,如果有人不愿意遵守这些规矩,没有谁能拿他怎样。它们的被尊从与否,完全取决于网络使用者的内心信念和责任感。又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特点,使网上人的真正身份难以确定,这样他是否遵从道德规范,也不易察觉和监督,而不像现实社会中的道德现象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三者同时来维持。二是使道德规范的导向功能减弱。伦理学强调道德规范对人的制约性,同时也强调道德规范对人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导向功能,即道德规范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就必然在约束人们的行动时也引导人们的行动,道德规范的约束性和导向性是统一的。在网络社会中,随着道德规范的约束力下降,它对人的导向力也下降。
最后表现为道德行为面的负面影响。一是产生失规范的行为。杜尔凯将失范注释为“一种社会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为社会成员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这一方面是因为,在Internet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使建立在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由于失去了它所附著的客体,而变得黯然无色。另一方面,面对网络社会这个新的领域,又一时没有形成新的道德规范体系,从而使大量网上行为处于既不受旧的规范的制约,又无新法可以规范的真空状态,即所谓的“游戏已经开始,规则尚未制定”。二是造成规范冲突的行为。所谓规范冲突的行为是指行为者面临这样一个处境:不同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对同一个行为提出不同的要求,迫使行为主体在两者之间作出抉择。道德选择的冲突实质上是道德原则规范、道德价值之间尖锐冲突的表现。目前在网络世界中,网络社会的意识形态、道德规范、价值体系和法律法规尚处于形成时期,还会因网上实践本身的发展而变化,因而还不能视为确定的状态。在网络道德规范建设过程中,会不断受到传统道德规范的影响和抗拒。对于网络行为来讲,主要是新旧道德体系之间原则规范要求之间的冲突。对于行为个体来说,他不仅会接受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现实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体系的教育和熏陶,同时也要受网络社会道德观念的冲击和渗透。于是,在行为主体面临具体抉择时,由于新旧道德准则不能并存和兼顾,因而构成了道德主体行为抉择中的冲突困境,也造成网上行为的两重性。三是导致严重的失范行为—网络犯罪.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在给人类社会带来无限广阔前景的同时,又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网络立法滞后和Internet自身安全性差的弱点,也给利用网络进行犯罪带来了便利。网络上时常会非法潜人一些“黑客”或者恶作剧的精灵,进行破坏。这样,给人类带来巨大进步和文明的Internet又成为犯罪分子作恶的新领域,网络犯罪由此产生,并有上升趋势,成为网络社会的公害。常见的网络犯罪有网上盗窃、诈骗,电脑病毒的制作和传播,散布有害信息,盗版侵权,窃密,电脑盯梢等等。网络犯罪是一种高技术型犯罪,具有危害面广、影响大、损失重及隐蔽性强等特点,这给网络安全防范带来巨大的难度。
三、强化阵地意识,建立网络德育系统,掌握德育主动权
面对信息高速公路给高校德育带来的新课题,我们应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在培养大学生成为网上用户的同时,注重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他们发挥网络的积极影响,抵御网络的负面效应,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一要加强培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网络应用能力。网络使学生飞快地早熟,使他们更早地关心自身的状况,也更早地关心社会、介入社会,使他们在更大的程度上开始承担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的责任。与此同时,因受年龄、精力、知识结构等因素所限,网络也使德育工作者飞快地老化,把他们在某些方面推到了学生的同一起跑线上。教师的再教育当然也就成为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大问题了.因此,教师首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网络技术的应用水平,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情况,这样才能取得工作的主动权。学校应通过各种方式组织相应的培训,并制订一定技术标准的上岗要求,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其次,要注重传播信息时代的教育意识与教育观念。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使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主体,以个人自主的个别式学习和交互式集体合作学习相结合为主要学习方式;从根本上结束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式,代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教育式;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将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向引导学生如何搜索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间题,即教师所承担的角色将从主导者、指导者,转变为辅导者、咨询者和中间人。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促使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发生深刻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方式。高校要适应新形势,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建立一套既先进又切实可行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体系和一种能够自我更新的竞争机制,促进教师(含德育工作者)提高网络应用能力。
二要完善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首先,要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为德育工作者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提供可靠的基础。有不少学校在实施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结合电脑和网络技术,使得评价系统更为客观、数据处理更为精确,从而使其科学成分得到加强。另外通过电脑建立学生信息的数据库、信息库,使得大量的信息能及时得到整理和应用,也为这些信息的校际交流、传递与共享,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些都将有力地推动学校的德育工作。其次,要制定相应的网络行为规范或条例,加强网上基本道德规范建设。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价值基础,建立网络社会中的社会公德规范和电脑职业道德规范。网上社会公德的规范化是确立网络用户在社会公共事务、公共角色和共公行为中的道德原则和准则,这一建设的基础性就在于它的大众化和普通性,其规范程度直接影响网上风气。高校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应针对学生特点,加强引导和示范,明确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成什么,禁止什么,还要有相应的纪律约束,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
中国移动位置服务
中国移动的手机位置服务利用了蜂窝网多基站的特点,原理是计算手机到不同基站的时延或到达角度,从而推算出手机的大致位置。这种方法在受到建筑物遮挡时,误差比较大。
也许你还不知道,其实自己的手机中可能早就预置了这个功能。使用中移动网络的手机中,都能在菜单中找到“SIM卡应用”。打开之后,就能找到“位置服务”这条,其中包括了“你在哪里”、“我在哪里”和“寻找最近的”三个条目,可以迅速找到自己周边的饭店、宾馆等场所。但实际应用中可以发现,它找到的目标往往会有较大误差,只能当作参考。
中国联通位置服务
和中国移动不同联通推广的位置服务“定位之星”有着与普通GPS相近的精度。它采用的是A GPS(网络辅助GPS)方式,其原理是搭建GPS参考网络,其中的接收机可以接收GPS信号,将位置信息传送给内置Qualcomm gpsOne技术的手机。这样一来,它的首次定位时间和搜索时间比起普通GPS还要快捷。联通提供的位置服务种类也比较多,多数是Brew平台下的各种应用软件带来的比如语音导航、好图探针、导航犬等。
通信与导航的融合
运营商的位置服务和普通导航仪比起来。最有价值的是它利用通信功能将导航功能丰富化。就拿导航犬来说,输入目的地时除了手动操作外,还可以拨打服务提供商的电话,由客服人员设定目的地,这对于驾车者来说比较实用,无需停到路边进行输入,地图更新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它并不在手机本身存储地图,而是根据需要从服务器下载,地图更新在服务器端就可以完成。而且CDMA 1x网络的传输速度比GPRS快一倍左右,下载的过程基本能做得实时进行。
如果双方都使用了位置服务,还可以利用短信功能进行指路。在导航犬中选择“自我定位”并将位置发送给好友,对方收到信息就可以进入功能选项页面立即导航。这一点和智能手机中某些导航软件提供的功能类似。
【关键词】网络信息化;医院;意义;现状;策略
一、网络信息化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一)更好实现医院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
对医院内部的资源通过网络信息化技术进行登记记录,使得医院内部的人、财、物处在全面的受控状态之中。对于资源能够更好地把握,这样能够更好地了解资源的多少查漏补缺,来源节流。
(二)在医疗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网络信息化的运用加强了医院对患者在医院的挂号、病历以及处方的管理,这样既能很好地实现对工作人员的管理,了解目前医院的现状,也保证了处方的更好保存防止其丢失。通过网络在各部门间实现数据的及时有效通信,更能实现全院性的统计以及分析,这样既做到了节省患者时间也保证了医生工作的有效性。
(三)网络信息技术在医院财务工作中的作用
网络信息技术在医院财务工作中确保了数据的内容真实、数字准确以及资料的可靠性及时上传各种数据报表使得财务人员进行对比分析来判断医院的经营状况,也能为医院的决策者提供很好的数据确保经营策略的有效性。
(四)在药品管理中的作用
国家规定的GSP管理规范在医院药品的管理中,确保了对于药物的全面数据管理,使得药品的各个环节得到了全程的监控,这样既避免了一些问题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对于药品的监控还能够增强用药的安全性,对于患者和医院都是有一定重要作用的。
(五)在对于患者病历以及影像管理中的作用
通过网络信息化技术对患者的病例进行保存方便快捷而且对于患者病历的长期记录既能全面准确的反映患者的病情也能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在对于患者病历的影响资料的保存中运用这一技术能够提高其传输的速度,使得医生能够准确分析患者病情,在需要多方专家会诊的时候,网络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方便快捷的音频。视频的传输提高了解决患者病情的效率。
(六)改善医院和患者的关系,提升医院的形象
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对医院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进行网上的公示,这样既提高了医院各项收费的透明化也缓解了医院和患者的一些不必要的矛盾,通过自身医院的网站建设让当地百姓了解医院的正规化和现代化的管理,增强了医院在本地区的影响力。
二、当前医院建设中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利用现状
(一)观念落后跟不上时展
当前我国的医院发展趋势是转向了经营性,这样的发展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医院的管理,但是大多数的医院管理还基本是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管理上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所以网络在医院的应用效果还不是很明显。
(二)医院的网络信息化管理的标准不统一
当前我国国内运用的HIS系统的开发商有很多家,但是每个HIS的命名以及它的数据是不相同的,系统的不相同以及不是标准的信息格式等都影响了医院之间的有效信息的交流。这一系统内部的模块衔接和医疗界政策法规的变更都会使系统的制造商和使用商医院产生大的支出。
(三)医院的投入力度不够大
在当前的体制制度下,医院的信息化的投入还不能够计算到医院的成本中,这样就造成了医院的只投入不产出。信息技术在医院的使用是高技术性的,并且是一个需要不断投资和更新的巨大工程。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对医院在这方面的建设的投入还比较少,即使是有也是相对集中在几个大医院中。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的单位在多方面是受到国家限制的,其中盈利就是一项,所以多数医院难以找到巨资来投入到网络信息技术的建设上,鉴于盈利等多方面的压力,大多数的医院还是会选择一些在短时间内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设备,而不会考虑耗资比较大的技术。
(四)这一方面人才的缺乏
医院运用信息网络技术需要大量的综合性的专业人才,因为网络信息技术过于专业性十分复杂,这也就要求管理这一系统的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但是目前的形式来看,医学和计算机技术能够完美结合的人才十分少,所以这一方面的管理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医院的需要。
(五)我国研发的系统水平较低
国内目前研发的系统HIS的水平还相对比较低,在系统的性能和功能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医院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三、实现医院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陈旧观念
医院中的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开展需要多个科室和部门的协调,无论是医院的上级部门还是系统的操作运用者,都要改变原有的陈旧观念,强化现代观念的理解接受新的技术,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在医院中的运用为医院的工作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分析。这样在医院内形成一种人人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氛围是实现医院现代化管理的重要保证。
(二)对医院运用的软件的开发商的选择
医院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是集医院的管理和计算机网络于一体的复杂的信息系统,对技术的要求是很高的,运用起来也是相对比较复杂的。所以在这方面软件的选择上要尽量选用比较先进的而且安全度比较高售后服务比较好的一些产品,这样可以避免一些日后出现的问题,即使是出现了问题有较好售后服务的开发商能够尽快解决问题,不会耽误医院的正常运行。
(三)做好员工的培训工作
网络信息技术在医院的更好应用除了良好的软件系统之外与相关工作人员的使用也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所以在新系统投入运行前要对医院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使他们能尽快投入到新的工作模式中。
(四)正确把握医院信息化发展的程度
对医院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因为医院的信息化过程包括了医学和计算机学等多方面的内容,所以要进行总体的规划和分布实施,这样一步一步逐渐实现医院的信息化。医院的管理人员要对医院进行的阶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以确保这一过程的不断完善。
四、结束语
医院是关系到民生的重要环节担负着保卫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职责,但是传统的管理模式阻碍了医院的现代化发展,当今,网络信息技术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创造了一系列的便利。所以如果将二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必将会推动医院的发展。本文对这一想法进行了论述,希望在推动医院的现代化发展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晶华.浅析计算机网络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8).
[2]薛云林.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09(4).
一、学习理论的发展
20世纪是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不断有各种理论与方法出现,目前比较有影响的学习理论主要有以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以布鲁纳发现学习和奥苏贝的意义学习理论为代表的认知学习理论,以维特克为代表的支架式构建、抛锚式构建和引导式构建为代表的构建学习理论、以班杜拉为代表的“三元取向”学习理论和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学习论。归纳地说是三次大的演变。计算机教育应用理论主要依赖于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在这三次演变中,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计算机在教育中运用奠定了基础。(何高大,2000)
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其起源于瑞士皮亚杰创立的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皮亚杰在应用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后认为,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他提出,儿童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是通过同化与顺应两个基本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无限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同化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整合于认知结构内,即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顺应则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在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发生性质变化(图式改变)的过程。后来,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如科尔伯格、维果茨基等,又从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人类社会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本源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个体认知的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利用建构主义可以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因此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理论对学习的解释是:学习是建构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进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建构新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如教师和同学)的协作和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如文字、图像、实物、CAI、网络等媒体),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主动建构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关于学习方法,建构主义理论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播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二、信息化网络教育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学生、教科书和媒体等四个因素,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稳定的结构形式便称为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教科书运用讲授、板书及其他的教学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与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像海绵吸水般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学生处于被支配地位,是外界刺激被动的接受者和灌输对象;教科书是学习内容的载体;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与手段。新的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与手段。新的媒体的介入引起了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
那么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又是怎样的呢?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输者与灌输者。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学生、教师、教学信息、学习环境作为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的四个要素,这四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成为稳定的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结构。
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可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并用其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在这种模式中,媒体不仅用来帮助教师进行众体教学(如呈现教学信息),而且用来帮助学生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教师和学生是互动关系,教师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同样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吸收到许多新的信息,正所谓教学相长。
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它突破了教育信息传播的时间、空间的限制,为语言教学提供了丰富、直观、真实的语言材料,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第二,图、文、声、像并茂的材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参与学习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它使教学形式个别化成为可能,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能够确保学生在自己方便的时间和地点,学习他们需要的内容。他们可以按照教学要求制定自学进度计划,并且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自我测验和评价。第四,在渗透现代科学教育和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与多种信息工作方式上,给学生以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导向,促进创造型人才的成长。正是由于计算机的这些教学优势,使得创设的情景更为形象、生动、逼真,易于学生接受、易于唤起师生情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三、充分发挥信息化网络教学的优势,形成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
正如其他所有的教学模式一样,以学为中心的网络教学模式也有其不足之处。拿英语教学为例,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虽然听说教学通过网络的方式取得的成果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但读写译教学用网络的方式进行,缺乏更为灵活的理论方面的指导及更为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取得的效果不甚令人满意。因此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优秀部分,特别是阅读、写作和翻译等课程,是摆在每个英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2)网络教学缺乏情感交流。传统的授课方式中,教师是带着全部身心和人生经验进入教室,师生之间存在着潜在情感与人格的交流互动。在此基础上的罗森塔尔效应、霍桑效应以及学生集体之间的相互观摩、模仿、学习、评价的氛围都是网络教育所无法比拟的。(3)网络带来的自闭性。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是一个相对自闭的环境。无形中减少了与现实世界的直接接触。虽然网络可以将整个世界展现在其中,但毕竟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永远无法替代真实世界沸腾的、五彩斑澜的生活。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其中不仅有信息的传输,更有情感交流与人格的互动。而网络教学恰是在这个关键处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因此,如何针对教学的现实和特点,实现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设计合理、高效的教学过程的研究与实践是现时期大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力争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实现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优势互补,从而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兼取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理论之所长并弃其所短,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优势的吸取和发扬。
关键词:媒体技术;顷刻;途径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网络媒体通常又称为“第四媒体”,专指以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媒体,是利用互联网来实现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知识、提供娱乐等功能的文化载体。①随着计算机、通信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媒体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被改变,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正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浪潮中的决定性因素,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因特网这一新兴媒体的建设。
由于网络传播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是速度快、容量大、覆盖面广、穿透能力强,而且还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这就使网络真正突破了地球上时间、空间、地域、边界和媒体的界限,使得各种信息能够以文字、图片、动画乃至声音、影像等各种形式,全天候地在全球各地间迅速、海量、互动式地交流。传统的大众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也纷纷上网,借助互联网的魅力也可以做到快捷、丰富、全方位、多侧面、深层次地向世界各地报道新闻事件、传递新闻信息。
如早在1995年8月,美国ABC广播公司就己经开始利用互联网进行全球广播,仅仅两年之后,己有约85%的美国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广播电台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现在,世界著名的广播电台都己早早地借助互联网,将自己的信息传入全球千家万户。发达国家的电视机构也纷纷在互联网上抢占“地盘”,②美国广播公司(A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福克斯广播公司(FOX)、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等大广播公司均已开展网上广播。其中,1996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还与世界著名的电脑软件生产商微软公司(Microsoft)合作,创办了微软全国广播有线电视频道(MSNBC)。它既播放有线电视节目,又通过互联网提供各类信息,全天24小时提供多达4000页的信息③。
另外,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的传者和受众角色的分界。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网络用户都能像一个新闻传播工作者一样,在获得新闻信息的第一手材料后,像大众传媒一样主动地新闻和其他信息,或者对新闻事件做出自己的报道、解释与评论,这样,每一个网络用户都可以成为一个新闻信息的机构,并运用网络传播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所以,网络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已经迅速发展成为真正的全球化媒介。资料显示,国际互联网已经接入全世界2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覆盖面已超过拥有180多个成员国家的联合国,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信息联合国”④。
此外,网络还成为了国际信息传播的新途径。相比于广播和电视在进行国际新闻信息传播方面的昂贵投入和效果来说,网络在进行新闻信息的投入成本上则大幅度地降低了,这也就使得世界范围内任何国家、个人或机构都有机会参与到全球新闻信息的传播活动中,大大提高了新闻信息传播全球化的广度。事实上,那些在国际新闻信息交流方面一直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政府只要对现有的电信线路加以必要的利用或改造,再有必备的电脑等硬件之后,个人或机构即可以参与到全球化的新闻信息传播活动中来,而过去发展中国家要想参与全球性信息传播,就必须大笔投资办报社、电台、电视台,在传播方式上还要筹集巨资发射或者是租用卫星来传送版面、传播节目,而且还要在多个地方设立印刷点、转播站等等,投资可谓庞大。因此可以说,网络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新闻信息传播提供了全新的、高效率的传播渠道,为世界各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闻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中创造了空前有利的条件。
而且,遍布全球的网络传播已经没有国界的限制,凡进入互联网的信息,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被所有的网络使用者自由地接触和调阅,甚至可以反复传播。可以说,在网上,国家的地域界线己不再是阻止新闻传播的因素,所以传统的国际传播观念己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限的传播范围更是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国界已经不复存在。网络传播为全球化向更深入发展带来了一种新的机遇,多元化的传播内容大大降低了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及不同信仰的人们之间进行交流的限制,从而进一步地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流。而且随着信息传播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的功能更加全面,新一代的互联网就有可能进一步同时发挥甚至整合电视广播网、电话通信网和互联网等各种信息传播网络的多种功能。
总的来说,现在的网络其实己经成为并将越来越成为全球新闻信息交流的新平台,这种虚拟的、数字的地球为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使得新闻信息传播在真正意义上达到了全球化的程度。
注释:
①匡文波.网络媒体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页.
②童兵.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新闻文化消长[J].新闻记者,2002(6):7-9.
③童兵.加入世贸组织三年中国传媒格局的嬗变与前瞻[J].复旦学报(社科版),2005(1):86-92.
[关键词]神经网络;空空导弹;控制系统
中图分类号:TP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214-02
1 概述
空空导弹是现代化武器库中最重要的武器之一,其主要的任务是准确的攻击空中目标[1]。制导系统和控制系统是导弹制导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制导系统的主要负责的是根据测得的弹目位置信息形成导引指令;控制系统是根据制导系统的导引指令控制并稳定导弹飞行,因此对导弹制导控制系统的制导规律和控制规律的深入研究,能够准确确定导弹的机动性和精度并弥补导弹硬件上的缺陷,能使制导控制系统甚至整个导弹系统的性能更好能更加充分的发挥其作用,起到更好的效果[2]。
制导控制系统一般是多回路系统,最外层的是观测跟踪装置、指令形成装置、执行装置及弹体构成的制导回路部分,其次是由自动驾驶仪与弹体构成的闭合回路,即姿态稳定回路部分。除弹体以外的部分叫做自动驾驶仪。导弹自动驾驶仪是导弹制导和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好坏对导弹制导控制系统整体性能的发挥起重要作用[3]。另外,在稳定的导弹控制系统中,自动驾驶仪控制弹体,也就是说驾驶仪是控制器,导弹弹体是被控对象。
2.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个并行和分布式的信息处理网络结构,该网络结构一般由许多个神经元组成,每个神经元有一个单一的输出,它可以连接到很多其它的神经元,其输入有多个连接通路,每个连接通路对应一个连接权系数.人工神经网络是生物神经网络的一种模拟和近似.它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模拟,一是从结构和实现机理方面进行模拟;二是从功能上加以模拟.
在1943年,心理学家W.S.McCuloch和数理逻辑学家W.Pitts首先提出一个简单的神经网络模型.1949年出现一种调整神经网络连接权的规则,通常称为Hebb学习规则1958年出现“感知机”.1969年M.Minsky和S.Papert发表了名为“感知机”的专著,提出简单线性感知机的功能是有限的,使整个70年代的神经网络的研究处于低潮.随着80年代Hopfield网和BP算法的提出,人们又看到神经网络的前景和希望,并掀起神经网络研究的热潮,随之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大,如目标识别、信息处理、自动控制和智能决策等.其中,神经网络控制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特有的学习能力、潜在的分布并行计算特点以及对多传感信息的处理能力,使它具有许多潜在的优势,并应用到许多领域.
3 空空导弹自动驾驶仪的组成结构
空空导弹自动驾驶仪由惯性器件、控制计算装置和舵机部分组成。 空空导弹自动驾驶仪常用的惯性器件是测速陀螺仪、自由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等,测速陀螺仪用于测量姿态角速度、自由陀螺仪用于测量导弹的姿态角、加速度计用于测量线加速度[4-5]。
空空导弹自动驾驶仪控制计算装置由数字电路和各种模拟电路组成,主要用于实现数据和信号的传递、变换以及自动驾驶仪工作时的状态如何转换等功能。
空空导弹自动驾驶仪舵机系统是由功率放大器、舵机、传动机构和反馈电路四部分组成。舵机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根据已给的控制信号去控制相应空气动力控制面的运动或者是改变推力矢量的方向[6]。导弹自动驾驶仪和导弹弹体构成了稳定的闭环回路,因此稳定性就是设计 空空导弹自动驾驶仪的前提。在稳定控制回路中,导弹自动驾驶仪是控制器,而导弹是被控对象[7-8]。
4 基于神经网络的自动驾驶仪控制系统设计
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在此统称为传统控制理论,其解决问题的思路可分三步:建立被控对象数学模型;再根据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最后根据数学模型和分析结果设计合适的控制器.因此,它设计的控制系统与数学模型的准确性有很大关系.神经网络可以不需要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只需对神经网络进行在线或离线训练,然后利用训练结果进行控制系统设计.也就是说,神经网络能模拟非线性系统,适应了弹体模型的不确定性及非线性性.
按照不同的分类,神经网络控制大致可分为:神经网络监督控制(或称神经网络学习控制);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自校正、模型参考控制);神经网络内模控制;神经网络预测控制;神经网络自适应评判控制;等.在此控制系统中,我们选择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中的模型参考控制来进行研究.
自动驾驶仪控制系统起稳定导弹姿态的作用,它与导弹上或地面的导引装置交联组成导弹制导和控制系统,实现稳定和控制功能。BP 神经网络 PID 控制器通过神经网络强大的自学习和非线性映射特性实现对 PID 参数的在线整定和优化,从而达到最优非线性控制的目的,使系统实际输出尽可能地逼近开发者所期望的输出。其控制算法结构如图1 所示:
系统实际输出 y (k)的反馈、输入 r(k)形成的偏差 e(k)作为 PID 控制器及 BP网络的输入。PID 控制器输出 u(k)作为舵机输入,u(k)经导弹非线性模型作用输出 y (k)。BP 神经网络参数调节器为含隐层的三层前馈网络,具有 1 个输入节点和 3 个输出节点,当输入为 N,输出为 M 时,该 BP 神经网络可以看成是从 N 维欧氏空间到 M 维的非线性映射,可以作为逼近任意非线性的映射,为非线性系统的辩识和控制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职业技能竞赛 实践教学
课 题:本文系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以职业技能比赛为导向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GXZZJG2016B276)的研究成果之一。
我国正处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 “互联网+”战略的新时期,计算机网络技术早已渗透到社会各个行业。许多研究表明,中职生就业竞争力低的根本原因是实践技术水平低,很多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毕业生仅仅掌握办公软件的简单使用,满足不了网络工程、W络安全技术、网络综合布线、无线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工作要求。为解决此问题,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对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进行了近一年的尝试,总结了一些经验,现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职业技能竞赛对实践教学的促进作用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的“网络搭建与应用”赛项规程也明确了竞赛内容,是“通过对计算机网络和集成企业进行调研和分析,根据行业企业业务背景进行网络业务需求分析、技术应用环境分析、理解实际的工程应用与业务架构分析。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系统集成、系统应用、网络工程、网络安全及售后技术支持等五个岗位,竞赛内容即岗位工作主要内容”。由此可见,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习内容就是中职毕业生今后要主要从事的工作,要和企业需求形成无缝对接。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无论是学生层面还是在教师层面,“网络搭建与应用”项目都是职业技能大赛中的常设项目。该项目不但能很好地检验学生的技能水平,也检验教师的技能水平及指导能力。
职业技能竞赛与日常实践教学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能帮助学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技能教学质量,从而使“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成为真正有效的教学手段。
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职业技能竞赛与实践教学能无缝结合是理想的状态,但笔者学校在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真正做到“将实践课程改革与技能竞赛相结合,汲取技能竞赛的内容和标准对实践课程进行及时更新、转化、提升”,是实践教学中的技术难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益面小,难以惠及全体学生
参加“网络搭建与应用”项目技能竞赛的学生仅是几个人,他们拥有更多的训练机会。该项目的技术性较强,不容易学懂。赛前,指导教师都会对参加竞赛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在指导过程中参赛学生所遇到的无论是理论上还是技术上的问题是必须解决的,这也使得指导教师会比在教学上花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而对其他学生,任课教师所花费的时间将会少一些,也没那么多的精力去指导每一位学生,难以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所学技能。因此,真正受益的学生不多,绝大部分学生得到的实训机会也仅限于课程安排的实训。
2.实践教学难点渗透率低,易产生两极分化现象
大多数中职生有厌学情绪,存在“理论不重要,会操作就行”的认识误区。然而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而言,理论知识是实践操作的必要支持。由于专业知识较难理解,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结合了技能竞赛的内容难点进行教学指导,不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仍然不强,觉得“听不懂”“看不懂”。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直接决定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3.专业教师难以兼顾日常教学和竞赛指导
“网络搭建与应用”竞赛项目需要的是整体的相互配合,稍有错就很难进行下去。不少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师都是身兼日常教学和竞赛培训两项工作,在技能大赛的准备阶段,参赛选手通常都是选择在晚自习时间、周末双休日甚至是寒暑假备赛,这要求专业教师付出更多的业余时间来指导选手。而且竞赛内容常更新,要求指导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点,这也是很费时费力的工作。因此许多教师为了兼顾日常教学,常常回避参赛指导。
4.实践教学的教材不适用于日常教学
市面上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教材和大纲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内容是相对不变的,这就容易与市场的反馈和企业的需求脱节。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和技术应用的更新是日新月异的,仅靠教材难以与时俱进。在实践体系改革尝试阶段,笔者学校先后采用了清华大学出版社《交换路由实用配置技术》与机械工业出版社《路由型与交换型互联网基础(第3版)》作为教材。前者理论部分较为详细,但实训部分是基于思科设备的,职业技能竞赛选用的设备却是神州数码的。笔者学校网络实验室主要的实训设备也是神州数码,因此教材不适用于设备。而后者虽然实训部分是基于神州数码设备的,但理论部分或过于晦涩,或过于简单,也不适用于日常教学。
三、经验总结
1.融合竞赛,设计适合学校自身特点的实践实训内容
要解决受惠面积小的问题,让非参赛学生也能受益于职业技能竞赛,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学生的实训任务就需要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性。这就要求在设计课程实训内容时,了解学生已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结合技能竞赛内容的关键知识点,参考企业对人才的知识需求,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实训设备,设计相关实训任务。例如大赛中可变长的子网掩码(VLSM)的划分,这是一个即使在教师赛中都很容易出错的部分。目前很多中职网络课程教材并不提及VLSM,但其又是网络工程一个很基础的理论知识点。对于“子网规划”的实训内容,为使学生理解为何需要VLSM,教师们自己设计了典型案例,采用场景教学法,以一个实际的网络工程设计作为背景来说明为何要节约IP地址空间、减少路由表大小,让非参赛的学生也能系统地学习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关键技术。
2.优化实践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式
要避免学生两极分化,就要修改并优化评价系统,让评价系统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网络搭建与应用”项目是一个团体竞赛,将技能竞赛的评分标准引入到实践教学的考核环节,可以直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进行考核。具体考核学生网络部署、网络设备操作、服务器系统的管理等实际操作能力,合理设置其所占学生成绩比重,比如:学生评价=50%日常教学评价+50%期末考核评价。日常教学评价主要为课堂学习表现(如考勤、纪律、实训完成情况等)、阶段性考核、团队合作能力等。阶段性考核以通过实训课中增设的障碍性实验为主,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障碍性实验的设置,主要将技能竞赛的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设置故障类、实验系统延伸类、实验方案调整类题目,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期末考核以综合性题目为主,以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综合运用水平。
通过考核方式向技能和综合素质部分的侧重,可向学生传达专业课程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教学思想,提升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动手的实践技能训练意识。
3.深化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要激励教师主动承担竞赛指导的责任,就要健全机制,完善配套制度。教师产学研践习成效与教师评价考核挂钩,与学校职务评聘、福利待遇、年终奖金等挂钩,与职务晋升、聘任等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挂钩,从而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通过指导学生参赛,能促进教师不断学习,积极深入企业积累实战经验,让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生产发展同步,教出来的学生能与企业需求匹配。参加和指导技能比赛,教师不但可以了解和学习本专业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实践技能的考核点,提升自己本专业的实践水平,还能提高自己的收益,w现自身价值,真正实现“以赛促教”的双师型教学。
4.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实践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
在学校的教学中难以实现的是实践教学。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采用校企合作的方法。对于很多学校而言,所选企业是否适合教学实践也同样存在着不少问题。那么依托于职业技能大赛,学校与大赛设备供应商就能采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工作室”这样的双赢合作模式。大赛供应商大多是国内实力雄厚的高新技术企业,如与笔者学校合作的神州数码、西安开元、新大陆教育等企业,它们不但能解决学校技术变革相对闭塞的问题,使学校增加了符合行业标准的实训器材,对实训基地的总体布局、设备配置、环境布置等方面严格把关,科学设计流程,努力实现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的“零距离”对接;它们还能提供师资培训,及时为帮助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师提高自身的技术技能。
四、小结
笔者学校基于“计算机网络搭建与应用”竞赛项目,从实践教学的硬件和软件方面着手,已初步实现“以职业技能比赛为平台,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导向,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方式。但探索中待解决的问题仍有许多,还需积极研究和探索,以期为同类中职校学生职业技能培养途径和方法提供思维启发和经验借鉴,丰富中职校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翁敏峰.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02Z).
[2]李传之.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 (2).
一、虚拟社区的特性
隐匿性。虚拟社区中的成员可以通过身份认证相互区分,但没有指纹、DNA 这些与生命有关的严格认证。成员一般都采用虚拟的匿名身份,并且一个人可以有几个成员名字,或者有多个 IP 地址。这样的特征隐瞒了成员在现实社会的真实身份,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变得简单。虚拟性是虚拟社区的本质特性,不具备虚拟性的社区就不能称之为虚拟社区。
跨地域性。虚拟社区依托电子计算机技术、远程通信技术,实现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之间的密切联系,满足了跨地域生活共同体的形成。虚拟社区摆脱了人际互动范围上的地域限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通过网络媒介的互动而拉近,这是虚拟社区区别于现实社区的重要特点之一。
人际关系的松散性。虚拟社区以网络媒介为基础,“隔离”地将陌生的人与人连接在一起,形成虚拟社区中陌生的人际关系,因此虚拟社区成员的地理分布可能遍及世界每个角落,这就形成了人际关系的松散性、动态性和不稳定性。
开放性。在虚拟社区里身份认证和获得并没有现实社会中那么严格和复杂,大多是为了管理监控和统计日访问数量的需要,因此虚拟社区更具开放性。它依托电子信息技术,使得其成员不再受地域、年龄、职业、性别、种族、肤色的限制,凡是对某一社区有兴趣或有需要的人都可以通过简单的注册获得该社区成员的身份。不仅如此,虚拟社区的信息资源也是相当广泛,一个具备相关技术的虚拟社区,可以使全球各国人民涉足其中,并在该社区实现社区文化共享、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他们集体开放资源,集体享受资源,是社区资源的创造更新者和享受者。
二、虚拟社区背景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内容
虚拟社区与网络社会大环境的不同之处在于虚拟社区的隐匿性和自由性,因此,虚拟社区的规范治理与和谐发展更依赖网络道德培育。
(一)网络道德认知培育
网络道德认知培育是培育大学生对网络行为的是非善恶进行评价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体系,它应该包括网络道德观念培育、网络社会行为分析能力培育、网络道德评价能力培育。人的道德行为不是人的本能性的适应活动,它必须以一定道德认识为基础。面对虚拟社区信息良莠不齐、舆论是非难辨、行为真假难分、观念存在多元价值的特点,虚拟社区的网络道德认知培育不仅仅是灌输简单的网络道德规范,而是面对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虚拟社区,通过传授网络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分析能力达到网络道德培育的目的。网络道德认知培育不仅仅包括大学生思想教育和政治理论教育,更重要的是网络道德教育。随着网络道德培育在虚拟社区的实践发展,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也纷纷列入网络道德认知培育的范围。
(二)网络道德意识培育
网络道德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活动系统,是网络道德情感、网络道德意志、网络道德信念的统一体。因此网络道德培育应该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开展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培育。虚拟社区中的网络道德情感培育主要是引导大学生对自己和别人的网络舆论或行为产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内心体验,具体体现在民族认同感、国家责任感、社会义务感、集体归属感以及对他人的道义感和对全世界的人道感。它旨在培养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虚拟社区情感世界里树立系统完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使大学生在虚拟社区的生活中不忘自身道德信仰,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不忘对社会的道德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另外,网络道德意识培育还要注重培养道德主体对虚拟社区网络道德的判断、决策以及外化行为的能力,培育和引导网络道德主体不受虚拟社区诱惑因素、多元舆论的影响,能够自主调节情感和行为,特别是具备自主意识、自律意识、自觉意识等等。虚拟社区背景下的网络道德意识培育应该以网络道德价值原则的传授为起点,训练大学生网络道德判断的能力,注重培养大学生在虚拟社区中的尊重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等基本道德规范。
一、公德意识培养: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生成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中国文化的根本,是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标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涵盖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诉求[1]。它们相互联系、互为前提,统一于一个结构完整、内涵丰富的价值观系统。青少年学生社会公德养成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科学规划,稳步推进。虽然“三个倡导”相互之间不存在层次高低的区别,但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培育,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可从公民个人道德准则做起。公德是公民自觉履行现代社会对个体的道德价值要求。社会公德渗透于社会公共生活的各个领域,涵盖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是社会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标志,是社会共同道德理想的体现与折射。遵守社会公德是对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公德意识是在一定社会公德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稳固的观点和看法,包括公德知识、公德情感、公德意志、公德信念。它是社会公德行为的基础,指导着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行动。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公德意识,才可能有什么样的公德行为。一个个体的公德意识水平,直接决定这个人的素质修养;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公德意识水平则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文明进步的程度。公德意识养成是指对培养对象的社会公德知识、情感、意志、信念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使之树立良好的公德意识,符合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基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针对青少年群体而言,遵循公民个人的道德准则,实质上是引导青少年加强公德意识培养,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促使他们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用心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用心去关怀身边的每一个人,培养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为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促进公德意识养成: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引导的着力点
社会公德是社会整体利益的反映,是社会公众普遍认可的公共生活准则,它规范和调节着人际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了人们公共生活的道德需要[2]。“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层面上引领青少年社会公德的养成。爱国是指对待国家的情感,是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敬业是指对待工作的态度,要做到爱岗敬业;诚信是指为人处世必须具备的品质,待人诚恳,诚实守信;友善是指对待人和物的关怀,表现为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关注他人,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为社会公德养成提供了具体指南,它是社会道德准则,也是社会公德养成的具体内容。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引领整合社会思潮,使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促进他们公德意识的养成。首先,要提高他们的公德认知,形成正确的公德观,使他们懂得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其次,要培养他们的公德情感,使其对不讲公德的行为有强烈的憎恶感,对讲公德的行为产生愉悦的感受;再次,要使他们在正确的公德认知和公德情感基础上形成公德意志,坚定公德信念,并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行为习惯[3],进而在身体力行中促进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统一。
(一)树立“三位一体”的培育理念,完善青少年公德意识培育机制。
从社会到家庭到学校都有责任有义务促使青少年良好公德意识的养成。要建立健全教育机制互联、教育功能互补、教育力量互动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抓好青少年的公德意识养成。
1.发挥家庭道德教育的基础作用。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与青少年学生有着特殊的亲密关系,是其成长过程中的主要指导者、促进者、支持者,其言行举止对青少年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有莫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家长素质,增强家长教育子女理念,是加强青少年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渠道。要强化家庭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家庭在青少年公德意识培育和价值观塑造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推进文明家庭建设,拓展家风建设活动平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家庭美德,以良好家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关爱而不溺爱”,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要善于从点滴小事中教会孩子欣赏真善美、远离假丑恶,注意观察孩子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经常沟通感情,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惑。
2.坚持学校道德教育的导向作用。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课堂,应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加强校风、师德建设。要根据青少年特点和成长规律,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每一次活动不仅健康身心而且陶冶性情,让学生都得到倾心关爱和真诚帮助,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要将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德育课程考核,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学校生活中,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特点,利用图书馆、橱窗等文化教育设施,通过演讲、歌咏、书画、标语、校园广播等形式,使学生受到环境和气氛的感染;积极开展科技、文艺、体育、军训等文体活动,开展入队、入团、入党宣誓、成人仪式及各种形式的重礼节、讲礼貌、告别不文明言行活动等,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要让他们重温社会的基本公德,把《论语》、《大学》、《中庸》、《礼记》等重新搬回课堂、搬上荧屏,引入思想,融进生活。要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基点,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诗文,引导学生从古圣先贤的思想人品中感悟人生睿智,从经典阅读中汲取精神力量,在中华美德浸润中认识自己,领略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所在。如:仁者爱人、尊贤敬长、诚信待人,既是人的高尚品德,又是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厚德载物、推己及人、仁义诚信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必将涵养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健全人格,对当前青少年公德意识培养和价值观引导创造相应的社会氛围、提供重要的舆论和道德力量资源[4]
核心价值观既是一个思想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针对青少年思想活跃、可塑性强的特点,应积极创新校外实践活动,注重行为积累,抓好公德意识养成。要给学生更多的体验机会,鼓励他们走出校门去参观、去考察,在实践中亲眼目睹各种道德行为和不良行为,在亲身感受中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弃恶扬善的能力和自觉性。如利用寒暑假,积极组织青少年参与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镇村创建活动,参加义务清洁家园、关爱空巢老人、文明交通宣传,争当“社区小义工”、“文明小使者”,开展义卖募捐、资助灾区及困难家庭学生等公益活动。利用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纪念日等重要时机,开展青少年社会公德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公德素养,激发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树立起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从而在行为实践的体验中落实公德意识的养成。
3.优化社会环境,使社会公德建设制度化、法制化
净化社会环境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网络媒体对于引导舆论、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稳定大局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网络虽有不利的一面,但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之一。维护网络文明,提倡绿色网络,营造优良的网络文化环境,可以成为加强青少年学生公德自律素质的一种手段。当前,我们要深入分析和研究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新特点、新规律、新问题,牢牢掌握网络教育的主动权,积极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大正面典型的宣传报道力度,发挥好正面典型的引导、激励和教育作用。要化被动为主动,调整德育方法,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全面提高网络公德教育的水平[5]。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精心搭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活动平台,使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家庭教育无缝衔接,着力创造培养青少年良好心态、健康人格和道德修养的育人环境。公德教育本身的力量常常无法鼓励人们从善,为善不得奖、为恶不惩罚的状况则会进一步削弱公德的感召力量。而借助法律手段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实现奖惩有据,对中国当前社会公德建设是必要而有效的。奖励是以积极肯定的方式倡导公德,它可以激励和引导公民认同并实现社会公德行为。惩罚是以消极否定的方式禁止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它可以警示当事人和其他人防止类似行为的发生。
(二)加强道德自律,强化和巩固青少年的公德意识。
道德自律,就是道德主体借助于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认识,借助于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自愿地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践履道德规范,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的律己。杜威曾指出:“我们甚至可能用强力进行控制,而忘了虽然我们可以把马引到水边,却不能迫使它饮水;虽然我们能把一个人关在教养所,却不能使他悔过。”[6]青少年有了自律的愿望和要求,他才会有进一步的道德上的追求,他才会寻找更有效的道德策略,从而实现自己德性的提高。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自我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当一个人心存道德,拥有强烈的道德自我建构意识,做到道德自律,才有可能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公德意识,也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做到一方面,自尊、自爱、善良,渴望高尚品格。另一方面,寻找自身的道德欠缺,积极努力地克服这些缺陷,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否则,道德意识就难以通过青少年自身的积极思维与情感体验,内化为自身的道德需要,道德规范和行为操作也就仅仅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上,当然就难以形成具有自我约束力的道德意识。由于青少年的道德意识还处在构建过程中,道德自律程度还不高,他们对自我的认识、评价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片面性。一般而言,他们评价别人的品质比较清楚,评价自己的品质则显得模糊和软弱无力,而且他们的自控能力还比较薄弱。作为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教育工作者应立足于培养青少年正确的思维方法,使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不断提高道德认识能力、评判能力及道德价值的选择能力等。只有引导学生从道德的角度正常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发挥他们进行自我道德教育的潜力,逐步深入地剖析自己个性品质中的优缺点,并学会设计和调节自我,增强自制力,才能真正推动青少年公德素养的培育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