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道德建设范文

思想道德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道德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想道德建设

第1篇:思想道德建设范文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构建和谐幸福家庭对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特别重要。我校二年级有一个男孩,聪明伶俐,可惜从小没有母亲,父亲除整天酗酒、赌博外,对孩子非打即骂。因一开始孩子就脱离了家庭生活的正常轨道,失去了应有的家庭关爱和呵护,导致他习惯极差,思想言行也异常恶劣。上学后他对老师的教育也抵触严重,可惜一个天真的孩子,因缺失了家庭的教育和温暖,失去了获得良好家庭教育的机会。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通过不同的渠道尽力去挽救和弥补这类孩子。同时,也要让家长认识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及家庭环境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二、大力加强师德建设,为人师表,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做好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人云:“一德立而百善从之。”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自己首先要加强师德建设,这样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才会有希望,只有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和榜样力量,才能使学校、家庭、社会这三方面教育真正形成一个牢固的德育教育网,对青少年真正形成一股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合力,促使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观和社会价值观。

三、加强德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应注重推行德育

1.要让每位教师从理念上重视德育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教育体制及考核制度的片面性,带给每位教师的是心理层面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只重视教学,而严重忽视了教育,尤其是德的教育,最终导致现在的学生出现自私、狭隘,认识模糊、片面,思想极端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正确的教育理念倡导的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只有教师真正树立起这一理念,重视德育教育,并将德育真正融入教学当中,教育才会燃起无限希望。

2.要将德育始终贯穿课堂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而教育的终极价值就是为了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我们要将每节课的授课内容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密切联系,把德育放在课堂教学的首位,这样就能让孩子首先充分认识到学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所学的知识到底能干些什么,我最终成长与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孩子对学习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能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学习自然兴趣盎然,也会在长期的感受和实践过程中重视自我建设、自我成长。

3.坚持德育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

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孩子将来走向社会能成为有用之才。所以在平时的德育中我们一定要关注其生活实践,要采取多种形式,给孩子创造各种条件,让孩子多参与各种活动,使其在具体的活动与实践中感受自身的价值,感受到社会中传递的正能量,能学有所用,学做相长,为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4.坚持德育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相结合

第2篇:思想道德建设范文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而且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时间和空间;把热爱本民族、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寓于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活动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同时教育各民族学生互相学习、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消除民族隔阂,树立大家庭的意识,为各民族的团结和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建立和谐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决定国家的未来和民族希望,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仅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要求,而且也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少数民族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如何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一项的重要的方法和途径之一。

惠水县鸭绒乡是民族风情多姿多彩、魅力独特的苗族聚居乡镇,全乡总人口中96.5是苗族。自然景观秀丽迷人,民族艺术保护完整,其民族节日“三月三”和“秋坡节”别具特色,保留着质朴的原生态状况,民族民间文化底蕴深厚。鸭绒民族小学是鸭绒乡中心完小,学校创办于1928年4月,1951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命名为“贵州省惠水县鸭绒民族小学”,是贵州省命名最早的民族学校之一。2007年以来,鸭绒民族小学依托得天独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将民族民间文化纳入校本课程,不仅创办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学校,而且为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辟了一条有效的路径。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而且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由于历史、区域、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大多数居住在欠发达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同时也涌现出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家随爷爷奶奶居住,一部分留守儿童寄养在亲戚家中,他们在家庭中往往受到隔代教育,在管理上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同时,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办学条件严重不足,学校没有更多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思想教育,许多学生都是上课到校,放学回家,学生放学回家无事可做,有些孩子就钻到游戏室玩电子游戏、有些孩子去打台球、甚至学会赌博等,这些孩子普遍比较孤僻,自制能力、团队意识、责任心都比较差。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后,学校在中高年级每周编排两节民族民间文化课和每周一天民族民间课外活动,教授一些当地群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民族民间歌舞、民族民间传统工艺,这些课程贴近学生生活,一开始就把学生紧紧地吸引住了,大部分学生都自觉地参加到这些活动中。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学校规定,凡是进入学校民族歌舞队,必须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都能在学习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自觉的学好文化课。同时学校把民族民间体育和民族民间舞蹈融入大课间,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编排时间之长,并且必须人人参与,在排练过程中,很多学生张扬的个性被宣泄出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自制能力和责任心。

由于其他种种原因,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少年儿童不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对自己是少数民族产生自卑的心理,他们怕别人知道自己是少数民族,怕说自己的民族语言,这不仅不利于文化的传承,而且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发展。通过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活动,让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和了解本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培养他们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并将其内化,感悟心灵,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对少数民族学生消除自卑的心理,把热爱本民族、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教育思想寓于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活动之中。

将民族歌舞、民族刺绣、民族乐器等融入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经鸭绒民族小学挖掘整理的民族民间舞蹈,如苗歌《温暖的阳光》、《喜喜冗多干》,苗族舞蹈《粑槽舞》、《背扇舞》在多彩贵州原生态歌唱和舞蹈大赛中多次在州县获奖,多次在省、州、县舞台上亮相,受到社会的好评。2009年5月,被黔南州民族宗教事务局和黔南州教育局评为“民族民间文化示范学校”。 2012年3月在贵州省中小学民族学校民间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中被省教育厅授予“民族民间文化课外活动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二等奖”;2012年11月在黔南州中小学少数民族原生态歌曲大赛中被州委宣传部、州教育局、州民宗局授予“三等奖”。2013年 5月,在共青团贵州省委、省教育厅、省文明办举办的“全省青少年公益文化艺术大赛”中获歌唱组银奖。

第3篇:思想道德建设范文

关键词:职工;思想道德建设

1引言

道德,自古以来是人们对事物作出的主观反映,是一种自主的意识,是反映一个人品质的关键,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企事业单位长久发展的重要基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需要以德治国为基础,道德是立法的基础。道德教育属于思想政治工作,属于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需要以人为本,通过感化和引导社会大众,从而提高人民的整体文化水平,提高企业职工的的整体素质,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2新形势下的职工思想道德发展现状

2.1经济市场的新形势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经济竞争日益激烈,随着市场结构的多元化,市场信息的复杂化,不少企业在生存经营过程中,只注重经济利益和企业的最终效益,而忽略了对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加之外来文化的传播和影响,致使社会出现了偷工减料、鱼目混珠等恶劣现象。长此发展,职工的道德意识淡薄,企业的发展效益日趋下降,社会市场出现混乱情况。

2.2网络新媒体的新形势

现如今网络科技发展迅速,信息渠道广泛,传播速度更是惊人,对于企业效益的排名,生活水平的差异,公司的管理制度,公司的薪资待遇福利及子女的教育问题,在当下网络科技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形成了明显的权衡比较,导致个别职工产生不平衡心理,让个别职工产生消极情绪,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不正当手段来满足自己的平衡感,严重的出现违法乱纪等严重恶劣行为。

2.3企业管理制度的新形势

企业的规模大小不同,相对应的管理规章制度也各有千秋,参差不齐。对于某些企业效益不理想的单位,往往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及公司管理制度,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仅从片面的角度力求达到企业效益。由于企业的规模不大,企业内部职工的文化水平要求不高,个人的道德意识淡薄,致使企业管理无法有序进行,对于某些规章制度名存实亡,并未起到监督规范作用,在工作过程中,不按章程办事,删繁就简的依个人主义导致企业出现危机。企业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与企业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加强企业管理制度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3新形势下如何展开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

3.1对职工进行基础的职业思想道德教育培训

对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从根本开始,从小抓起,要频繁的通过对职工进行基础的思想道德培训,对于培训的过程结果要严格规范,对于培训结果可以进行竞赛,对于结果实行奖罚分明制度,从而加强职工的职业操守,建立自我存在价值,充分体会义务、责任、荣誉、名誉、团队、合作、创新等存在价值及对企业的意义。

3.2学习社会先进典型的活动

根绝当下先进、典型的思想道德教育案例,展开深入人心的教育活动。先进典型的案例能体现当下社会的政治风貌,根据社会上选举出来的典型的先进楷模、好人事迹,对职工进行学习领悟活动,让职工深入挖掘典型事例的先进思想道德精神,领悟其事例的精神文化内涵,引起职工的共鸣,并在之后引起个人的重视,受到感化并学以致用,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及思想道德素质,都说社会是一面大镜子,通过对新进事例的学习,学习的职工也会从他人身上发现长处及缺陷,做到取长补短,使职工在关注社会的时候同时提升自己,日益积累,对职工、对企业、对社会都又重要的意义,共同促进积极向上的发展。

3.3举办实质性的职业思想道德活动

在长久培训和学习过程中,为了避免职工产生疲乏的现象,企业可举办实质性的思想道德活动,在大力宣导文明、和谐社会的文化氛围下,企业单位要坚持不懈的重视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可以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员工的评选活动,以提高个人思想道德的积极向上性,要求职工积极努力参与社会“文明单位”的评选活动,并努力争取此荣誉。通过此类实质性活动到达职工的道德建设工作。

4结束语

随着新文明社会的发展新篇章,经济市场文化的发展新形势,树立职工的职业思想道德意识,大力宣传、倡导“以德服人、文明做人、团结互助、无私敬业”的基本道德理念,是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当代社会体制下,加强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是企业单位的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1]韩超.企业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工会论坛,2010(4).

第4篇:思想道德建设范文

首先,如何看待市场经济对思想道德发展的双重效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产生了新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又使商品拜物教和金钱至上都具有了存在的现实条件,容易诱导人们淡化全局观念,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也确实造成了一些人的思想道德在一定程度上的蜕化和堕落。当然,我们决不能把当前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道德失范简单地归咎于市场经济,许多道德失范并非市场经济必然产生的,而是因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新的道德秩序没有建立起来的缘故。应该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们思想道德观念不出现或完全避免,但可以将其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因此,决不能放任自流。思想道德是需要建设的。

其次,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或者说反应市场经济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同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是否相容问题。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市场经济的基本观念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一部分。例如:主动性,竞争性,开放性这些市场就经济的范畴,反映到观念上就是平等,个性解放,人的价值实现,功利主义,进取精神等等;不能把这些观念当做资本主义的专利品,否则会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损公肥私,,行贿受贿的思想和行为,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中,排斥反映市场经济需要的价值观念,而向往过去了的,与计划经济体制要求相一致的道德标准,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今天进行思想道德建设,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破除各种陈旧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反映和吸收现代文明成果,树立和形成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

第三,思想道德建设的层次性。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是可以同社会主义相容的。推进其形成,是今天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但这只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精神文明建设有相对独立的内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能仅仅限于市场经济的思想道德水准,还应该有其更高的需求。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在历史上是一个重大进步,但有其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比如在索取与奉献,个人与社会,利益与义务,私与公等方面,仅仅贯彻市场经济的道德标准是难以完全解决其中的矛盾的。为此,需要在承认和保证市场经济的道德秩序的基础上,在思想领域中弘扬更为先进的观念,更为高尚的追求,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关系,形成充分尊重个人合法权益而又服从集体,社会,国家利益的义利观,这是社会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在道德观念上的取向。

第5篇:思想道德建设范文

一 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1.是时代的要求

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对教师道德水平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就必然要求教师面对未来的要求坚持不懈地提高教师道德品质修养,从而更出色地承担起培养下一代的责任。教育事业发展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迫切需要。

2.是做好教育工作的要求

教育事业是一项需要用生命去热爱、去呵护的事业。也是一项需要生命激情的事业,如果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那么他表现出来的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乐于奉献,甘于清贫,耐得住寂寞,不为名利所支配,远离世俗之浮躁,脚踏实地,勤奋工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的思想道德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才。因此,教师要不断增强思想道德修养,讲求民主意识,发展创造能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争做学生表率。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优秀的教师不仅要业务精湛,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适应能力强的人才。高素质的教育来自高素质的教师,教师只有具备健康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才能去影响、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康,才能营造良好的校风,进而把学校变成真正的育人摇篮。

二 教师应该如何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1.每一位教师都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师爱是严与爱的结合,师爱是教育的桥梁,师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学校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党的现行路线、方针、政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让教师通过对《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的学习,更进一步认清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坚持学法与用法相结合,使每一位教师受到启发,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调整好心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爱和责任去教育每一位学生。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信念

师德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对教师进行简单枯燥的说教,学校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广大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真正去体验“德”、感悟“德”、实践“德”。还可开展多种多样的师德知识竞赛活动,增强教师职业道德信念。可将竞赛穿插于文艺活动之中,使教师能轻松愉快地接受师德教育。积极举办“师德论坛”、师德征文演讲、职业道德知识测试等,规范教师用语,引导广大教师加强对新形势下师德建设的内涵与发展的思考和实践。

经常组织老师听取各种专家讲座,通过专家指点迷津,使教师进一步领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使之能更好地为自己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发挥潜能。要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爱心助学活动,并且在教师队伍中提倡为学困生开展义务辅导的做法,让义务家教在校园中成风,形成个个讲奉献、人人比贡献的良好师德氛围。要深入推进《关爱学生》工程,引导广大教师从学生的思想、学习、身心、生活四大方面进一步关心和爱护学生成长,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4.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关键在领导,重要在制度

学校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工作的首位,贯穿于学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制定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并常抓不懈。学校领导要以身作则,自觉加强师德修养,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积极开展师德师风集中教育和培训工作,帮助教师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党员教师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做好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带领和引导广大教师切实提高师德素质。学校要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检查和考核与教育教学的检查和考核同步进行,与年度考核相挂钩。学校要根据新形势下的各种要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制度建设,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师德师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把师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使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形成一套长期有效的工作机制。

学校建立定期表彰制度,对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和职业道德建设成绩突出的进行表彰奖励;对品行不良的教师,要加强教育,限期改正,保证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对于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守则的教师,在年度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优先评选。

第6篇:思想道德建设范文

一、工作开展的几个阶段

1.大力宣传

通过宣传对于培育选树道德模范典型活动进行全方面发动,配合对氛围的有效营造,这可以更好地为后期工作构建一个良好的执行环境和基础。可以通过职工会议、内部报纸以及多种宣传途径,对于道德模仿典型学习进行大力宣传,并且配合组织相关的好人好事的发起活动,可以为这一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舆论支持,这可以更好地推荐广大职工的广泛参与。

2.学习和全面实践

在思想的的建设工作中,要构建良好的学习理念,并且将学习作为重要的工作主题。通过展开座谈会、研讨会、自学、交流等多种形式,对于先进模范典型的事迹进行大力宣扬,组织广大职工进行全面参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贴近职工的事迹工作和生活,对于当前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解决,实现对广大职工思想道德素养的有效培育,推进职工自身品质品德的全面提高。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要不断扩大培育和选树的范围,在基层职工队伍当中用于发现,并且大力宣传,真正将这一模范典型的影响进行最大化的发挥,形成一个争先创优的良好分为。

3.经验总结和全面提高

在不断的学习中,要对于学习中所活动的成果与经验进行大力总结,并且将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融入到内部工作当中。对职工自身存在的疑惑进行解答,并且更好地创造条件,主动地对相关工作的开展进行协商,力争多方的有效配合,真正的将这一工作的开展成效进行发挥,让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构建全民参与、全民学习的良好机制,更好地促进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长效化发展。

二、工作开展中所必须关注的几点内容

在相关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对于典型的示范效用进行全民发挥,并且丰富各种宣传形式,对于一些优秀人物的事迹和品质进行全民宣传,让学习活动真正深入到日常的工作和学习当中。在组织学习中,要提高参与的广泛性,并且发动群众主动地进行配合与支持。相关领导要积极主动带头参与学习,并且在学习中发挥引导作用,将这一道德模范典型作为长期学习的对象,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综合素养。在学习中,切忌出现理论与实际脱离的问题,这样可以更好地将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深入到广大职工队伍当中。道德模范的选择要深入到职工身板当中,并且集中展开定向宣传,提高职工队伍对相关道德模范标准的认知程度,并且结合实践工作,将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有效地宣传。在宣传中,也要结合职工的具体工作内容,组织与之相匹配的活动。这样,职工也可以活动一个更加具有生命力和特色化的学习环境中,模范典型的引领作用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强调,并且整体学习分为也会更加浓郁,一些优秀的品质和事迹也能更好地得到全面深化和认同。在日常工作开展中,也要这种整个机制构建的科学性,提高思想道德建设的持续性。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一想长期的工作,只有保证其持续性,才能更好地达到工作的开展目标。在工作中,要对于资源进行不断的整合,构建阶段性、系统性的学习机制和制度。对于工作中的薄弱内容,要积极进行改进,通过对于学习的标准、程序进行全面完善和推广,让整个道德模范典型的培育和选树更加规范和有效。

第7篇:思想道德建设范文

一、聋哑青少年人格障碍的主要表现

1、道德认识不足。有人格障碍的聋哑青少年在道德上犯错误往往与道德认识不足有密切联系。这种道德认识不足主要表现为:是非观念模糊,缺乏正确的行为导向,不能正确地自我定向和用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要求来调控自己,同时也不能清楚地意识到所做出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由于自身听力的障碍,造成了信息渠道的相对闭塞,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有限的校内教育资源,因此容易造成道德认识的不足。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区分“借”、“偷”、“拿”的概念,不能正确理解“友谊”的含义,错把打人、敲诈等不良行为当作“勇敢”的“英雄行为”,不能把自己放置于集体中去考虑问题。这些道德认识上的偏差必然会导致人格障碍。

2、意志薄弱。有些品行不良学生在道德认识方面并非无知,他们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是清楚的,但是正确的道德认识不能战胜不合理的个人需要,则表现为意志薄弱。这些人格障碍聋哑青少年往往缺乏具体的行动目标,在困难面前缺乏坚持性,产生退缩、犹豫、仿徨等心态。比如,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缺乏自主探究的信心和决心。在做出不恰当的行为,经老师耐心劝导后,自己也认识到事件的不当,并“信誓旦且”地表示“下不为例”,其言辞之恳切,使老师不得不相信他们的诚恳态度,有的学生还写保证书、拉钩来证明自己的决心。可是过不了多久,往往又“旧病复发”,陷人屡教屡犯的怪圈。

3、信心不足。对自己的将来缺乏长远打算,看不到自身的前途和命运,缺乏自主选择的信心和能力,不能解决自己面临的困难和挫折,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缺乏承担压力和失败的勇气,这些往往会产生信心不足。由于聋哑人自身的生理障碍,经受的挫折和失败要多于常人,这一次次的经历对他们来说是“打击”也是“考验”,意志薄弱的人就会在困难面前失去信心。比如,面对升学考试,他们也有继续求学的愿望,但鼓不起挑战的勇气。

4、不满现状。聋哑青少年无法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进行正确剖析,仅靠眼睛的功能不可能全面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人格障碍聋哑青少年看到的是他人的成功和荣耀,而看不到他人奋斗与努力的过程,因此,他们以为成功是靠着某一次的“机遇”,做事就会好高鹜远、眼高手低,干不好小事,成不了大事。聋哑人一贯接受的是别人的同情和施舍,在这种同情的目光下他们逐渐变成了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对现状不满又不能进行自我调适是聋哑青少年人格障碍的表现之一。

二、聋哑少年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

一个人的成长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同样聋哑青少年人格障碍的成因也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因素。

1、学校教育的影响。聋哑学校长期封闭式的管理使学生长期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信息渠道不够畅通,接触外界事物较少,导致了他们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和认识事物。学校的德育管理往往是偏重于校内教育,而忽视校外活动,现行聋哑学校思品教材也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造成了道德教育与现实状况的脱节。

2、家庭教育的影响。聋哑青少年人格障碍的产生与家庭的教育和环境密不可分,也是聋哑青少年人格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家庭影响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种家教模式而造成的。

首先,娇宠溺爱型。这种家庭往往把孩子生理上的残疾归咎于自己的责任,始终处于对不起孩子的负疚心理状态下,不能把握对孩子的正确教育,设法用情感上的偏祖、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心理的不安和愧疚,久而久之会 助长孩子心理上的“残疾”。

其次,淡漠遗弃型。与上面的家庭相反的是,因为孩子生理上的残疾,使得整个家庭在旁人眼中是个“特殊家庭”,给家人的心理蒙上了阴影。随着孩子的成长,这样的家庭始终无法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和理智的分析,虽然行动上没有遗弃孩子,心理上已遗弃了。这种家庭不能正确处理与聋孩的关系,把他放到可有可无的位置。家中如果有两个孩子,家长把爱和希望转移到了正常孩子身上,使得聋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影响了聋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

最后,简单粗暴型。这种家庭不是不关心孩子,而是不懂得如何去正确教育孩子,同时又不注意自身的家教形象。聋孩子在家庭中与家人共同生活,家风、人情耳濡目染,他们有耳听不到,有眼却看得到。父母如行为粗鲁、脾气暴躁,都会对聋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家庭在教育目标、方式上往往不能与学校教育达成一致,导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脱节。同时,因为言语沟通困难,耐心不够,往往会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从而在孩子的心灵上产生不良影响,在塑造孩子健全人格的路上越走越远。

3、社会环境的影响。首先,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的外部环境确实让聋哑青少年看不懂、猜不透、摸不着,在学校受到的道德认识方面的教育在社会上行不通,缺乏认同面,显示了学校教育与现实的脱节。如社会生活中“一切向钱看”导致聋哑青少年追求物质享受、急功近利的思想。

其次,社区教育环境的影响。聋哑青少年一旦踏人社会,就极吃人真正地去关心他们,只能靠自己住实际生活中去体验。生活、工作的不如意使他们对社会产生不满,形成抵触情绪。对缺乏辨别能力和是非观念模糊的聋哑青少年来说,社会上形形的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风也是考验,对他们的成长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最后,不良朋友的影响。由于相同的生理障碍使得相互之间产生认同感,有时候这种影响力是老师讲千句不抵聋人的一个手势。社会上的聋哑人良莠不齐,而如果他们无法识别,交友不慎就很可能走上歧路。

三、培养聋哑育少年健全人格的策略

1、晓之以理,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聋哑青少年人格障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缺乏是非观念。学校教育就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⑴恰当地处理现行教材,根据聋人的认知特点系统性地安排内容,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和时事政治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⑵拓宽学生的接触面,把学校教育延伸到校外,为学校教育提供补充和辅助;⑶平常的小事都蕴含着育人的内容,蕴藏着育人的契机,因此日常的管理活动应加强训练,以巩固和加深对道德认识的理解。如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和训练、奖惩制度、文明评比活动等,让聋生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德育无小事,要锲而不舍地抓下去,从而提高聋哑青少年的道德认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2、动之以情,产生良好的感情基础。感情是信任的基础。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交流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情感性质和特点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马克思的名言“用爱来交换爱”,就很好地对“动之以情”作出了阐释。教育实践证明:师生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良好的情感基础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教师、学生间真挚的情感,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和亲切感,从而乐于接受教师讲解的道理,产生对道德观念的认同感。比如:针对聋生中因缺乏家庭温暖的“情困生”,教师真挚的关爱、细心的关怀无疑象涓涓细水流人他们干渴的心田,教育的作用如春风化雨般自然。

第8篇:思想道德建设范文

关键词:志愿服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强化

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志愿服务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提高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一)“精神成人”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精神成人”是相对于“生理成人”而言,大学生的成长关键是“精神成人”,其核心就是持续地向自己追问“如何做人”,而应该从“人与自我”、“人与国家”、“人与世界”三个维度去思考。一个大学生人生的质量不仅取决于他的知识,更取决于他的道德。能否把大学生培养成长为“四有”新人,既是衡量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也是衡量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否成功的关键。由此可见,当前强调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二)大学生道德素质缺失凸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1、缺乏崇高目标,道德观念模糊。他们心目中没有崇高目标,是没有长大的“精神成人”,认为还是“得过且过”的好。不要说承受应承担的社会道德责任,就是连起码的社会公德也似乎忘却:对于个人的学习责任忘得一干二净,上课不顾及老师、同学的尊严和校规校纪,坦然地睡觉、玩手机、玩游戏,逃课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而且振振有词:“分不在多,六十分就行;学不在深,一抄就灵”。凸显胸无大志,理想信念淡薄,道德素质低下。这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一大障碍。2、讲实惠、图实利,凡事不是道德在先,而是有利就图。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以功利为标准,关心权力的获得远远超过了关心义务的履行。比如,在评优、评先、评奖时,捷足先登,当仁不让,可是履行义务时却是能推则推,能逃则逃。这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需要克服的障碍。

二、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志愿服务与道德建设的内在联系,决定其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在当前条件下,更要在全体人民中尤其是在大学生中,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一核心,与志愿服务的宗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是一致的,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抓住了“为人民服务”这一道德建设的核心,就抓住了志愿服务的宗旨和精神,深刻地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志愿服务就必然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

(二)志愿服务深受大学生欢迎和认同,决定其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志愿服务目前已成为规模性的学生参与活动,他们在帮困扶贫、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社区建设、社会公益服务等方面重点开展活动,深受广大学生欢迎。在大学校园里,志愿服务被大学生看做是在新形势下弘扬雷锋精神的又一次实际行动,“志愿、奉献”精神仍然被大学生认同。大家都在期待着一个个“雷锋”的出现。而新时期产生的志愿服务却满足了千千万万个大学生的心愿,这也是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志愿服务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

(一)志愿服务有助于大学生道德认识的深化

通过参加关爱老人、留守儿童,到社区进行志愿服务活动,或者参加社会公益组织组织的环保志愿服务活动等,有助于加深大学生对于志愿服务内涵的深刻理解,同时通过实践锻炼,加深对于大学生道德认识的深化,能够上大学生在奉献的基础上感受到道德的真谛,转变过去队伍道德的浅显认识。

(二)志愿服务有助于大学生陶冶道德情感

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够达到奉献爱心、锻炼身体的目的,还能陶冶他们的情操,愉悦他们的身心。让他们在内心深处认识到了奉献的美,认识到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深刻内涵。同时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他们又结交了一部分新的朋友,学到了一份新的技能,增加了阅历,增长了见识,同时他们的付出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感谢,大学生也感受到了一种新的认可感,这些都是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很难得到的。

(三)志愿服务有助于大学生磨炼道德意志和坚定道德信念

广大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个人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同时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是选择放弃,而是锲而不舍的坚持,所以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广大学生的抗击打能力得到提升,分析问题、解决困难的能力得到了增强。所以志愿服务磨练了大学生的身心、强健了大学生的体魄,坚定了大学生的道德信念,这些永远是单一的课堂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四)志愿服务有助于大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志愿服务奉献的是爱心,对于参加志愿服务人员也有着很高的要求,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会自觉的摒弃获得行为和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志愿服务弘扬的是正能量,也就要求参加者要有正能量。所以志愿服务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是一种促进,是一种提高,是一种鞭策,从这个意义上讲,志愿服务对于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汤加兵 单位: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参考文献】

第9篇:思想道德建设范文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如何,不仅关系到自身发展,还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以及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和谐。因此,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探讨好的建设途径。

一、重视家庭教育

很多家长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做父母的责任,没有认识到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业成功的重要性。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学习的好坏是学校教育的结果,所以千方百计地为孩子找好的学校,甚至不惜花费重金让孩子上重点学校。但其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但是没有孩子会越来越像自己的老师。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教师要改变教育观

教育的功能是育人,而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学校教育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而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主要还是通过课堂进行。未成年人出现一些不良现象主要是我们的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知识教育出了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知识教育过程中真正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是关键。学生对老师教授的知识不信任,没兴趣,那肯定会出问题。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学生对老师的教育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他们在很多方面的知识甚至超过教师。因此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知识可信与否很关键。光说占领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阵地不行,如何站得住,教育的东西要具有可信度。

可是现在的教师依然是照本宣科,觉得只要记住了课本知识,就可以去应付灵活多变的现实问题了。教思品课的教师如此,其他科教师也如此,大家都是这样。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实际追寻的仍是传统教育知识观,他们在教育内容上追求稳定和单一,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掌握的精确性。教学方法是以讲授、灌输为主,认为知识是确定的、唯―的、静止的。思想上认识陈旧传统僵化,缺乏说服力。

只有认识提高了,才有观念的转变和教育行为上的变化。具体说就是从根本上改变知识教育观,特别是思想道德的知识教育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知识,包括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知识呢?我们要从现代动态的多元的维度看待知识,把知识当成是认识的过程,而且是不断地认识和再认识的过程。我们生活在“知识爆炸”的年代,遨游在“信息海洋”中,知识的无限和个人认识、掌握知识的有限的矛盾愈来愈突出。传统教育中单纯传递知识的做法显然是行不通了,由此我们对知识也要有这样的信念,相信知识是可扩展的、是多样的、可更新的。具有这样的知识观,知识教育的根本目的必然是促进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深刻认识,形成面向未来的态度。只要教师提高了认识,转变了观念,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教育行为一定会有改变并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