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然环境范文

自然环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然环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然环境

第1篇:自然环境范文

.

我看过一本书,书名叫《小精灵报复人类》书的内容是:原本善良的小精灵因为人类不爱

护环境变成了老鼠,白天污染环境,晚上偷米、鸡蛋等食物,人类后悔急了,可是,小精灵到人间之前说过一句话:“如果我变成了老鼠我就再也变不回精灵了。”

第2篇:自然环境范文

中华文明发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成一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世隔绝″的自然地理条件,西南、西面临山,东面,东临海岸,北面、西北面为沙漠与大草原,再加上温暖湿润的气候,肥沃浓厚的土壤,使中国的农耕文化延续几千年。再看城镇的形成与发展,也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大到一个国家,中到一个城市,小到一幢建筑的结构与形态,都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城镇建设与发展中,对人居自然环境的选择与评析,应包括气候、地形、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诸多因素。

——气候因素:气候是自然环境中重要的因素,它主要通过温、风、雨三因子影响人居环境质量的优劣。

温度:主要是太阳辐射引起的近地面的大气温度。地面接受太阳辐射能,与太阳入射线与地面形成的夹角即高度角有关。而太阳高度角又与纬度有关,从而使地球近地面大气温度具有明显的的纬度地带性。这就是随纬度增高,太阳高度角减小,吸收的辐射能减少,气温下降,一般纬度每增加l°,气温也下降1℃。反之,气温升高。中国古人早就认识到这一规律,故在《周礼·地官》中云:“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综合吸收与失散热量的结果发现:低纬度区,热量吸收超过失散;高纬度区失散超过吸收。,只有30°纬度区,热量收支平衡,略有赢余。这也许就是30°纬度带附近,人类文明遗址较为集中的重要原因。非洲的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下游、印度河下游、长江中下游、黄河流域等人类文明发祥地,均在25°~30°纬度带内。相对稳定而平衡的温度条件,成为最适宜生物繁衍生息和人类居住的地方。

风:风是空气流动的结果,是运动的空气。而空气流动是气温引起的气压差异的必然结果。地球表面70%以上面积是海洋,由于海陆的物理特性差异,大陆与海洋之间形成特殊的大气环流。从风这个气候因子分析,地处北半球的中国境内,人居环境选择上以背北季风、迎东南季风为利,尤其是夏季温热的南方,建筑朝向以南偏东为吉,并应随纬度降低而偏东角度增大。相反,在北方气候条件下以冬季寒风、春秋“沙尘”为主要矛盾,故在建筑朝向上应选择与西北季风成垂直的西南“热轴”为佳,随纬度增高而南偏西角度增大,以南偏西45°为限。同一纬度带内,人居环境就通风纳凉和湿润透气条件而论,以东南为最佳,可获得海陆风和东南季风双重优势。

雨:即大气降水,是地面淡水资源的主要来源。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成为人居环境优选的气候原因。

气候因素,除了以经纬度有水平分异外,还受地面海拔高度的影响。山体只要有500米左右高度,就会出现较明显的垂直分异现象。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

——地形因素:地形,是地球表面起伏变化的形态。地形也可分为山地、丘陵、岗地、台地和平原等类型。《阳宅十书》中讲:“人之居地,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若大形不善,纵内形得法,终究称不为上宅。”这就道出了地形环境的重要。

在地形选择中,应优选转折的过渡地段,因为这容易找到《葬经翼》中所讲的“势来形止,是谓全气。”《博山篇》云:“势来形止,生气可乘。龙欲其聚,不欲其散。龙欲其止,不欲其行。”也就是“冲阴和阳”的吉地。如山地向谷地过渡的山前洪积扇;丘陵向平原过渡的谷口冲积扇,沿河阶地、河口三角洲。在这类地形转折地段,地形起伏平缓而有一定的倾斜。地面排水良好,地下有一定填深的侧渗地下水活动,可以实现风水中要求的“地高而不旱,居下而不涝”的人居环境,达到《管子地员篇》中提出的“高毋近旱而水足,下毋近水而沟防,因天时,就地利……”的环境要求。

在地形考察分析中,要求山有“来龙去脉”,山岳绵亘起伏,屈曲奔变,过峡束脉,为“真龙”结穴之地,可以人居基地之“背景”倚靠。因为山岳连绵起伏,山势远大,这为集雨面积广大,即为“天门开”;山形屈曲奔变,天际线即山脊线必然优美;若山体发分枝顺、逆相伴,必有“圈椅状”、“马蹄形”山弯山岙、山埠、山冲、坝子等地形单元出现;山脉的末端出现过峡束脉,必然形成“蜂腰”、“鹤膝”状的“马鞍”地形,就成为“结咽束气”的玄武主山,其主山之前就可免受来自后山的山洪和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威胁。若能玄武之前又有平缓突起,形成一个相对独立、“似绵又断”的岗地,与主山呈“胎息”状,这就是“突穴”,形家称“玄武脑”,是聚气“宝地”,是人居最佳环境。

——地貌因素:地貌,它反映地面形态、成因、组成和发展演变趋势的综合特征。其中形态、成因和物质组成犹为重要。因此,在地貌类型划分中必须反映出三个方面的特征。

从地貌学分析“风水宝地”,就是寻找空间布局上相对独立的地貌单元。古老的构造盆地,是中华民族主要的居住地。如关中盆地,是周先民的发祥地;浙江人主要居住在46个大小盆地中,大多为古老的第三纪红层盆地。就全国而言,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河河洲、辽河三角洲等都是人口密集区域。从浙江省看,三江交汇的宁波、钱塘江河口的杭州市、瓯江河口的温州市、椒江河口的台州市,均为东南沿海经济发展最具特色的城市,正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是大都市优选之地。至于河流二级以上的阶地、台地一般面积较小,大都是村镇优选的地方,是水景住宅、亲水建筑的好地址。而山前古洪积扇,则是山居别墅、旅游景观住宅的优选地;港湾平原边缘的山前古洪积扇,更是开发海滨别墅的最佳地段。

——水文因素:水是生命之源泉,被风水家视为“地之血脉”、“穴之外气”,故在人居环境选择中尤为重要。风水称“有山无水休寻地”。在“形势宗”风水中视“气为水之母,水为气之子,气行则水随,水止则气蓄。”;《水龙经》云:“水积如山脉之住,水流如山脉之动,水流动则气脉分,水流则气脉凝聚”。“大河类干龙之形,水河乃支龙之体”。水文条件包括地上水和地下水,在自然环境选址中主要看地上水的水系布局。凡水面广大、深渊,水流屈曲环抱,必有佳地。在“风水学”中所谓“大荡大河收气厚,涓流点滴不关风″。在平原地区,凡水系交织汇聚之地,为气融注之处,可择高亢之地作为建筑基址。《博山篇·论水》云:“水近穴,须梭织。到穴前,须环曲。既过穴,又梭织。若此水,水之吉。”《水龙经》也讲:“平洋只以水为龙,水绕处是龙身泊,故凡寻龙,须看水来回绕处求之”。如果单体建筑选址,《阳宅大书》讲:“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水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地”。《水龙经》云:“后有河兜,荣华之宅;前逢池沼,宝贵之家。左右环抱有情,堆金积玉”;“水见三弯,福寿安闲。屈曲来朝,荣化富绕。”

在水系布局优选的基础上,也要看水质、水声等。如《博山篇·论水》:“水,其色碧,其味甘,其气香,主上贵。其色白,其味清,其气温,主中贵。其色淡,气味辛,其气烈,主下贵。若酸涩,若发馊,不足论。”“水有声为凶,无声为吉。咚咚可取,最忌悲泣。”

——植被与土壤因素:风水将植被视为“龙之毛发”,把土壤比拟为“龙之肉”,将岩石看为“龙之骨”。植被生长的好坏是生态环境质量的直接反映,故风水中强调“童山不可栖”、“童山不可葬”。良好的自然植被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可防止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因此,人居环境应优选原始自然植被保护良好的山麓、低丘缓坡地。

第3篇:自然环境范文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母亲!以前,母亲是非常美丽的。湛蓝的天空,飘着一朵朵洁白的云,鸟儿在空中欢快地飞翔;深蓝色的大海,无数的鱼儿在畅游;陆地上,树木成荫,碧绿的小草随风摇摆着。

可是现在,湛蓝的天空因为地球上的种种污染和毁坏,导致周围的空气变得非常浑浊;原来深蓝的海面上现在竟然漂浮着大量的脏物,发出一股股难闻的怪味;那些可爱的鱼儿们被垃圾污染,已经濒临死亡,工厂里排出的废水也把大海污染了,严重影响水质;陆地上森林里的树木几乎被砍光,有的用来盖房屋,有的甚至被凶猛的火焰烧毁了,化成一缕青烟消失在天空。

因为这些垃圾的污染,地球母亲在痛苦地哭泣着。为了拯救地球,拯救自己,我和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宣传环保知识,节约水电、珍惜大气资源、保护地球,共建美好家园。

四年级:抹茶冰激凌

第4篇:自然环境范文

【关键词】建设环境;生态危机;可持续性;有机结合

工业革命之后,人口急剧增加,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生产力虽然得到了急速发展,但能源供应和环境质量却不断恶化。如今,全球温暖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全球大气环境问题,开始引起了各国政府和人类的重视.人们开始意识到人类的过度消费和过度开发可能从根本上破坏地球生态的平衡,并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现在世界各国政府都积极地推进探索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各行各业纷纷着手研究和制定可持续发展计划,努力运用生态学原理,以生态的良性循环为目标开展跨学科、跨地域的新技术外,还实施一些大型的生态工程:生态农业、生态渔业、可再生费源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等。

由于几百年来,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向地球排放了难以计量的污染物质;开采消耗了地球50%以上的不可再生的基本资源;地球上的生态环境遭受着日益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大批物种迅速灭绝,大气层中的温室效应愈加严重,灾害性气象年年增多,臭氧破坏层已经出现了巨大漏洞。这些都直接危害着地球物种的生命。

如今强烈的现代化需求,密集的人类活动,快速的结构性增长和高物耗、高污染型的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胁迫效应以正反馈的形式发展.水体、大气、土壤和环境严重污染,农田、森林、草原、湿地的生态破坏,环境事故,生态灾难、生态难民及自然灾害频率的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能力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持续下降给人们身心健康、国家环境和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1.可持续性设计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建设经历了从最初以节能为单一目标发展到既节能又有效使用资源,从接受生态学的理论和原则发展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过程.可见可持续性设计是对地球环境直接相关的能源问题、资源问题做出解答的设计,同时也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对人类生活模式进行重新构建的设计。

从整体上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建立在生态学的基础上,是以地球生态的良性循环作为目标.所谓的生态良性循环是指:在特定时间段内,能量、物质的输人和输出之间,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之间都得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而可持续设计就是以人、自然、环境共生的方法进行的设计。

2.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影响

无论是建设还是城市都是某个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人创造了建设,创造了城市,并将此作为我们生活的载体,从而产生了人类文明.但是由此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在以往并不为人们所注意。当我们营造城市和建设时,不能不考虑这些庞然大物和人的活动对环境和生态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存在于当前特定的生态系统中,也可能对其它的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例如光污染: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就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祸首之一。

有限资源-地球是具有有限量的封闭资源系统。人们不可能无穷无尽地索取地球资源,例如:材料、矿产资源、生物和非生物的资源等,所有的设计行为必然只能在被规定的有限性之中展开。

可持续性设计就是在保护全球生态系统和环境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资源和能源,关心所设计的建设和建设环境。在建设设计中采用可持续发展策略是保证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资源消耗-城市的建设和使用过程是一个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废物的过程。建设材料源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材料的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氧化硫等气体和污水、粉尘等有害物质.在建设设计中决定采用什么材料,决定了建设的能源消耗,影响着建设的功能寿命.而材料又与环境问题直接相关.另一方面,不同的建设和城市的关系与交通方式有关,而交通方式又直接影响能源利用量和环境污染程度。建设在施工过程中还包含了对土地、水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噪音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人们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水、电、煤或煤气和油等,同时排放大量的生活污水,垃圾和废气。

3.解决方法

3.1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可持续发展观念将人类社会视为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以最少的能源和资源消耗换取最长时间的利益.我们可以尝试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如通过采用现代科技,扩大太阳能、风能和沼气的适用范围.沿海地区海水资源丰富,抽取海水与其他生活用水分开,即可节约淡水资源,又能减少生活用水净化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3.2废物利用和净化另一方面,将生态林的做法引人。使居住区内产生的废气在散人其他地域前得到净化.污水处理设施应与供水设施一样得到重视,保证全部生活污水在流出城市前得到处理.垃圾要分类,玻璃和塑料回收,生物垃圾直接还原成植物肥,可用于绿化。

3.3合理利用资源现在引起地球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建设或城市所产生的废弃物及其污染已构成对生态系统的主要危害,而且废弃物不仅在建设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是在相当长的使用期中大量地持续地产生.如果这种危害超过自然系统的调节能力,超过人类自身难以忍受的程度,不仅使全球生态系统遭受破坏,而且也危及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所以可持续性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如何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并尽可能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变有害为无害,变无用为有用。

4.建设环境与自然环境关系

建设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最佳结合可持续性建设的绝大多数思想是生态建设、低能耗技术、传统与地方性等以往各类"环境友好"观念与技术的合成。可持续性建设应是可持续性观点在设计领域中的反映。而可持续性建设的经济效益是明确的:对于某地区则可能是高成本、高环境负荷的。例如在某些西方城市地域广阔,人口稀疏,认为高层住宅是高成本。

高环境负荷的;而且具有非人的尺度.但是在土地极为紧张的东亚大都市地区,全面推行低层住宅却是城市土地资源无法承受的现实。而且也过于"奢侈"了。因此,生态建设的研究重点是人类生态系统的理想结构以及建设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最佳结合。

我们知道,一个封闭的足够小的人工生态系统在实现其内部系统自给自足之前是需要从系统外储备、吸纳足够的能量(包含的能量),因此小系统内部的经济性是建立在外部经济基础上的。但是许多建设师在进行建设设计时,往往只注重建设系统内部的经济性,而忽略了"外部性"问题,恰恰这"外部性"问题就是直接影响整个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例如我们夏天常用空调,达到建设内部生活的舒适性。但大量的空调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污染了环境,还有室外空气的升温效应,整个的使气候环境持续恶性循环下去。

第5篇:自然环境范文

一、引言

经济的起源与发展和自然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经济是怎样起源的呢?通常都认为是发展的生产力带来的需要交换的剩余物质资料,这样的剩余劳动产品成为了商品,商品交换诞生了经济。而其中常忽略了流通的重要性,流通可以发生在两人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两国之间,其范围决定了经济往来的范围和发展程度。不论是商品还是其流通,自古都是会受自然环境影响的。本文就以荷兰为例,略述自然环境对经济的起源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荷兰是现今世界十大发达的资本国家之一,其国家不论从人口或者国土面积来说都不是值的瞩目的,却拥有飞利浦、壳牌、tnt等众多全球品牌。荷兰更是拥有世界第一大港,并有“花卉之国”、“风车之国”的美称。其经济发展程度之高另许多大国都望尘莫及。荷兰的成功不仅是人为的因素更是自然赋予的礼物。

一、地理环境

荷兰的地理条件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荷兰位于欧洲西北部,东面是德国,南接比利时,西、北濒临北海,同时又处于莱茵河、马斯河和斯凯尔特河三角洲。不但地理位置极佳,而且地势低平。除南部有部分丘陵以外其余均较为平坦。再者荷兰有足够长的海岸线来供其使用。这些因素都决定了荷兰便于开发和利用土地,可以利用海岸线发展渔业,和利用其地理位置进行贸易。在交通仅限于陆地的时代,荷兰就可以进行异国的商品往来。同时由于其海岸线长,地势低平,不论种植或者捕鱼都可以更容易的获得剩余部分,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原始动力。

其后随着科技发展,造船业兴起,荷兰一举成为世界的一个中转站。平坦的地势造就了开阔的经济腹地,也利于港口的建设。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也随着亚欧大陆桥的开通享誉世界。它成为了连接世界的纽带,对世界经济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更紧密的衔接了欧亚甚至是各国间交流。这一地理优势迅速延伸到荷兰的经济发展上,因其港口的成功一跃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二、气候条件

荷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气温都较为适宜,即便冬天也很少出现零度以下。同时全年都有降水,因而多雨雾天气,阳光不足。这样的特点决定了荷兰不适宜农耕,而较为适合畜牧或者花卉种植,使得荷兰最终有了“郁金香之国”的美誉。

气候的影响决定了荷兰早期进行贸易的商品,也是吸引许多人来此发展的原因之一。由于其全年的稳定气温使得其河流都处于不冻的状态,极大的促进了水资源的利用。

三、水文

前文说过荷兰地处于莱茵河、马斯河和斯凯尔特河三角洲,西北濒海处还有艾瑟尔湖,又临海,河流相通,水文条件极佳。荷兰对海水的利用是十分充分,它建造风动水车来取水,又通过围海造田增加了全国18%的国土面积,无不体现了水文的优势。再加其水车利用风能,这种新能源的使用得到发展,逐渐将风能的效力加以更充分的利用,因而有了这一“风车之国”。

说起荷兰的经济成就必然和港口是分不开的,这就是依赖了河流和海洋。为什么荷兰的港口如此成功呢?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其港口港阔水深,一般港口难以停泊的货船,都可以顺利停在这里。原因之二就是这里的港口不冻不淤,全年都可以使用,没有冰封的阻碍。原因之三是莱茵河河口接海,可以实现天然

转贴于

的河海联运,国内河流互相交错,形成了运输网络。当然还有前文所说的经济腹地平坦开阔等因素,正是较为天然的因素这些造就了世界独一无二的港口。

荷兰航运的发达也为其花卉、奶酪等保质期较短的交易提供了保障。

四、物产

荷兰的天然物产都依靠了其土壤、气候、降雨等优势。较高的平均气温酝了

各种花卉的繁衍,其中的佼佼者就是荷兰闻名于世的郁金香。早在十七世纪,郁金香就在欧洲掀起了狂热的影响,甚至荷兰百业待兴,举国上下都投入了郁金香的种植。这种花卉在欧洲一度成为各种风雅和高贵人士争相追逐的对象,甚至有时候为了一株罕见颜色的郁金香而炒卖到上万荷兰盾。荷兰也是凭借了这看似微不足道的花朵列举了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甚至在鹿特丹、海牙和阿姆斯特丹等地建设了交易中心。后来由于过分炒卖导致经济泡沫的不断膨胀,一度使得荷兰经济跌落。由此可见一种独特的物产对经济的带动和影响。

此外,其土壤适宜马铃薯的种植,以至世界马铃薯贸易量的一半都源于荷兰。也正是因为这种土壤、海拔等因素的限制,荷兰转向了畜牧业,又滋生了荷兰的奶酪产业。荷兰的奶酪就像法国的红酒一样,有不同的等级和各种味道。在欧洲甚至世界都独占鳌头,无出其右。

第6篇:自然环境范文

关键词:新阶段;区域发展;行政体制;化学污染;风险评价;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白色污染

中图分类号:S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234-2

化学污染是全球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经济的迅速发展,(污染与国民生产总值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造成化学物资和产品应用不断增加,从而使自然环境的污染加重。环境保护,事关广大人民切身利益。事关全国可持续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环境保护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有必要查明环境污染问题现状,分析他们存在方式,传播的途径及风险评价。在此基础上从环境保护角度为提出防治对策,为政府决策和政策调整提供依据。本文对近年来与环境问题相关文章和材料进行整理、综合,并查阅相关资料作为补充,试图尽可能地全面总结我国甚至全世界的环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1 我国现状

1.1工业现状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提升、城市和城市化发展转向新型城市化等全面转型。长期以来我们把发展等于GDP总量的增长,以此来总提全局,并作为政绩评价的标准和干部升迁的重要依据。经济发展取得了高速增长,但深层次的经济社会矛盾日益凸现出来,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的压力越来越大。从区域发展的层面来看,东部沿海区域主要依靠粗放型、加工型、出口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群,实现了经济的优先快速增长,并已步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但是这种依赖资本的高投入、资源的高消耗、污染的高排放取得的经济增长,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其承载能力已无法持续发展。

1.2农业现状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尤其是农村,边远地方日益严重。城市的控制现在比较严格、规范了,可是我们纵观现在的农村,农村的卫生条件本来就比较差,现在由于农村监管不好,许多三小企业就转入农村地带,许多地方,一些废渣、废水、废气对人的危害日趋严重了,还有农村的化肥、除草剂、农药等,一些本来不良生产、生活习惯也正在不断地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生产和发展。

因此,在三种(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环境污染中,化学污染最为严重,它包括:(1)无机物对环境的污染(2)有机物对环境的污染。

2 无机污染物对环境污染

2.1.1汞汞可以通过大气和海洋环流进行远距离传输,也通过陆地径流、污水体中的汞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可以转化成甲基汞被海洋生物吸收并在体内积累、放大,最终进入(Susanne etal.,2001:Yasutake et al.,2004)。美国疾控中心的数据表明,鱼类等海产品中的70%-90%汞以甲基汞形式存在。

2.1.2磷弱结合态磷是与沉积物胶体、粘土矿物以及磷酸钙等通过配位交换形式发生专属性吸附的磷酸根(王雨春等2004)人体。主要吸附在沉积物表面的粘土矿物颗粒和氧化物、氢氧化物等的表面,受沉积氧化还原环境的影响较大,沉积物的物理化学特征如温度PH、水动力条件、生物扰动等因素都会影响弱结合态磷的吸附和释放。铝结合磷与弱结合态磷相似,铁结合磷又与二者相似,只是存在的层面和含量不同。闭蓄态磷是指紧密包裹在Fe2O2胶膜内部的还原溶性磷酸铁和磷酸铝(蒋柏藩等,1990),很难释放和被生物利用。自生及生物磷灰石碳酸钙结合态磷主要来自于上层水体中生物颗粒的沉降和早期成岩作用所形成的氟磷灰石,生物磷灰石碳酸钙结合态磷早期成岩过程中内生过程形成或生物成因的钙结合态磷(包括生物残骸、如鱼骨、藻类壳体等)。碎屑磷石灰存在于大量磷矿中。

2.1.3氧气氡气是土壤及岩石中的铀、镭、钍等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产物,是一种无色、无味、具有放射性的气体。某些含铀系元素高的建筑材料,如砖、花岗岩、混凝土会散发出氡气。

2.2无机污染物污染途径

2.2.1汞这种重金属十分特别,银白色,在常温下就呈液态,可四处流动,而且挥发性也很强,一旦在空气中,就会附着在地面和墙壁上。同时,汞的穿透性也很强,皮肤可以吸收。汞可以通过海洋环流进行远距离传输,也通过陆地径流、污水等进入海洋生态系统,水体中的汞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可以转化成甲基汞被海洋生物吸收并在体内积累、放大,最终进入(Susanneet al,2001:Yasutake et al.,2004)人体。

2.2.2磷有机磷农药是现有农药中品种最多的一类,约有100多种,多数是杀虫剂(如敌百虫、敌敌畏),少数是杀菌剂(如稻瘟净、异稻瘟净、克瘟散)、除莠剂(如地散磷、草特磷)和杀线虫剂(如除线特、线虫磷、治线磷、除线磷)。其中有些农药亲体及其在自然环境中的降解产物,残留在环境中或作物上可造成农药污染。

2.2.3氧气氡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看不到、摸不着的气体,它会不知不觉的从房屋的地基、土壤、墙壁和天花板中溢出,并在室内积累。

2.3风险评价

2.3.1汞2005年国家卫生部新修订的《鲜、冻动物性水产品卫生标准》、《食品中限量》、2006年农业部修订的《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以及此后相继修订的各项无公害贝类产品标准中,均采用欧盟(国家认证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编译,2006)和世界卫生组织(WHO,1991)有关鱼、贝类甲基汞含量的限值:即鱼(不包括食肉鱼类)及其他水产品汞限量指标(MLs)甲基汞≤0.5mg.kg-1。20世纪日本著名的“水俣病事件”(张延,2006)后,水坏境及水产品中汞的含量以及人体暴露的健康风险评价一直是有关国际组织和学者关注和研究和热点(Canuel el al.,2006:Anton et al.,2007:)。蔡文洁和江研因,2008)。

2.3.2磷是当今全球湖泊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金相灿,2001)。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造成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盐在湖泊中富集,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过度繁殖,水体溶解氧下降,从而产生富营养化污染。调查表明,中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于中度污染,属于IV劣V类水质的湖泊占60%,劣V类水质的湖泊占28%(国家环境环保总局,2006)。我国年人均消耗洗涤剂2.5千克(保守数),以12亿人推算,我国年耗洗涤剂

总量为30亿千克,合150万吨,此消费量没有计算工业除尘去垢使用的洗涤剂及其他用途使用的洗涤剂数量。据对全国55500公里河段的调查,不符合饮用和渔业用水的为47700千米,占85.9%,污染严重、鱼虾绝迹的河段有24000千米。科学试验表明,1克磷入水,可使水内生长蓝藻100克。目前我国的湖泊几乎都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2.3.3氡气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联合国原子能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等国际学术团体一致公认,长期在氡浓度高的环境中生活,会导致肺癌发病率增加,以及其它病症的产生。据科学家统计,在英国每年约有1.4万人死于氡气导致的肺癌,其死亡率在各种危害因素中仅次于车祸,占第二位;在瑞典,每年约有1100人死于因氡气导致的肺癌,占瑞典肺癌死亡人数的30%。世界卫生组织已将氡气列为使人致癌的19种物质之一。

3 有机物对环境的污染

3.1有机物染物的来源

3.1.1 TVOC溶剂型涂料、溶剂型胶粘剂、汽车尾气、装修、家具、壁纸、化纤地毯、玩具、煤气热水器、杀虫喷雾剂、清洁剂、香水、化妆品、抽烟、厨房油烟TVOC的来源:建筑材料、室内装饰材料及生活和办公用品等散发出来的。如建筑材料中的人造板、泡沫隔热材料、塑料板材:室内装饰材料中的油漆、涂料、粘合剂、壁纸、地毯;生活中用的化妆品、洗涤剂等;办公用品主要是指油墨、复印机、打字机等;此外,家用燃料及吸烟、人体排泄物及室外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光化学污染也是影响室内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来源的主要因素。

3.1.2邻苯二甲酸酯类邻苯二甲酸酯类(phthalate acidesters,PAES)是全球性的重要环境污染物(Hutzinge,1984)。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DBP)是世界上生产量大,应用面广的有机化合物之一,主要存在于硝化纤维素、聚乙酸乙烯酯、聚氯乙烯的增塑剂中,还存在剂、消泡沫剂、润肤剂和抛光剂、指甲油、定型摩丝的添加剂(张和陈秉衡,2003)。

3.2有机化合物污染途径

3.2.1 TVOC室内的TVOC主要是由建筑材料、室内装饰材料及生活和办公用品等散发出来的。如建筑材料中的人造板、泡沫隔热材料、塑料板材;室内装饰材料中的油漆、涂料、粘合剂、壁纸、地毯;生活中用的化妆品、洗涤剂等;办公用品主要是指油墨、复印机、打字机等;此外,家用燃料及吸烟、人体排泄物及室外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光化学污染也是影响室内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含有量的主要因素。

3.2.2邻苯二甲酸ST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适当的条件下,DBP会逐渐地从塑料中释放出来,对环境、生物体和人群健康造成危害(王玉邦和王心如,2003)。DBP已被美国环保局列为首选检测污染物之一,我国水中优先控制污染物名单中也包括DBP(刘慧杰和舒为群,2004)。DBP的毒理学作用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对动物生殖系统的损害,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DBP多刺裸腹湮的毒性有一定影响。

3.3有机物风险评价

3.3.1有机物TVOc室内空气品质的研究人员通常把他们采样分析的所有室内有机气态物质称为VOC,它是VolatileOrganic Compound三个词第一个字母的缩写,各种被测量的VOC被总称为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Total Volatile OrganicCompounds)。TVOC是影响室内空气品质中三种污染(物理污染[如粉尘],化学污染[VOC],生物污染[如霉菌])中影响较为严重的一种。TVOC是指室温下饱和蒸气压超过了133.32pa的有机物,其沸点在50℃至250℃,在常温下可以以蒸发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它的毒性、刺激性、致癌性和特殊的气味性,会影响皮肤和黏膜,对人体产生急性损害。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理事会(NAS/NRC)等机构一直强调TVOC是一类重要的空气污染物。

3.3.2邻苯二甲酸ST酯目前我国PAES使用范围广,全球地表水中PAES的含量一般为μg/L水平,用量大且逐年增长,所以对于该类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动态变化和健康危害仍应予以足够重视。羰基化合物及苯系物是城市大气中重要的有机污染物,由于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及在大气化学中的重要作用而备受人们关注。我们的初步研究表明:医院室内丙酮的浓度最高,其次是乙醛和甲醛。丙酮、乙醛和甲醛的浓度占室内总羰基化合物的比例,调查结果说明在我们所研究的该地区医院、办公室、歌舞厅内空气的质量相对比较好。目前在接近工业区的水域含量较高。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2002)规定,邻苯二甲二丁酯的标准限值为3μg/L,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的标准限值为8μg/L。但其对人类及生物乃至他们后代的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却是潜在和显著的,即使在“可接受”的低浓度下,这些化合物仍对生态系统造成显著影响。

4 结果与讨论

通过来源我们可以从源头入手避免物质的流入,通过传播的途径,通过物理、化学处理改变物质的组成及结构与性质,减少对自然与人类危害。通过风险评价使人们认识化学物质污染危害性,尽量去避免它。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我们应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把废弃物分类,以便回收工作能顺利地进行。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环保氛围,是解决白色污染及其他各种形式污染的前提。例如,要回收废塑料,就要实行垃圾回收分装制度,把不同类的垃圾放在不同的垃圾桶内,这就需要我们有高度自觉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王锡吾.农业环境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8.25(107)

第7篇:自然环境范文

1、前言

自然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自然条件的总和,是指构成人类生活和活动的自然条件的那一部分,而不是整个无限的自然界[1]。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如大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岩石矿物、 太阳辐射等,这些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实践证明: 人类必须保护好自然环境。体育运动是人类社会的现象,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可以说,自然环境是体育产生和发展的前提。自然环境提供了体育运动运行和发展的场所、资料。体育运动发展过程中所需的物质资料都从自然环境中直接获得,或间接获得。自然环境影响着体育运动的开展程度和体育交往的规模,由于地理位置、地貌、气候条件等的影响,制约了体育运动成绩的提高以及人们开展体育活动和竞赛活动范围和规模。同时,体育活动也影响着自然环境的面貌,自然环境提供体育运动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资料。体育运动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体育运动必须实现和自然环境的对立统一,才能得以协调发展。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体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并参考了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图书馆相关文章的背景资料。

2.2.2 归纳总结法

将查阅的大量文献资料进行本文由收集整理整理、分析和归纳总结。

3、结果分析

3.1 自然环境对体育运动的影响

体育运动的训练和比赛是在不同的地域中进行的,一定地域中的气候、地形、土壤、 水、动物、植物、矿产资源和能源等自然条件不仅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客观物质基础,也是人类进行体育活动的基础。这些物质条件一旦遭到破坏,体育的健康发展甚至体育的生存都会受到危及,所以说,体育运动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自然环境不仅能制约体育运动的发展,体育也能反过来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1.1 温度和湿度对体育运动的影响

温度和湿度对体育运动的影响明显,在比赛和训练中,气温通常对运动员的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功能以及血压等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不同的气温条件会对运动员产生不同影响。径赛运动员发挥水平最适宜的气温为十七至二十摄氏度。田赛运动员发挥水平最适宜的气温通常为二十至二十二摄氏度。室内比赛的射箭、拳击、网球、柔道、射击等项目的适宜气温为十三至十六摄氏度,篮球、垒球为十至十三摄氏度,羽毛球为七摄氏度。气温过高的时候,出汗太多,人体容易会丧失大量水分和钾、钠、钙、镁等物质,如果不及时补充,就可能发生脱水现象,如在炎热的环境中进行耐力性项目比赛,其无氧代谢的能量供应相对增加, 血液和组织中的乳酸堆积就会增加,使机体工作能力下降,并提前出现疲劳状态。又如,在寒冷的环境中进行训练和比赛,机体要消耗更多的热量,人体为了维持一定体温,可能产生寒颤和不适,影响动作技能的完成。所以适宜的温度是运动员发挥最好竞技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湿度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热代谢和水盐代谢方面。湿度大会使体内汗液蒸发困难,妨碍散热过程,寒冷而潮湿的气候都对训练有不利的影响,例如湿度大不利于长跑运动员排汗,会影响运动员的耐力。游泳池的水温不仅对运动员身体产生生理影响,而且还产生生物物理作用, 大部分论述游泳运动的作者都认为二十四摄氏度至二十八摄氏度为训练和比赛的最佳水温。湿度太小又有干渴烦燥的感觉,但是湿度较低时,有利于跳跃运动员发挥水平。

3.1.2 高原训练对体育运动影响

1955年在墨西哥召开的泛美运动会和第二年的墨尔本奥运会上,人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仅仅因地理环境的不同,同一个选手在高原和平原上跑出差距较大的成绩。100米和200米高原的成绩高于平原,400米影响不大,但是从800米开始,在高原比赛的成绩出现负增长,而且是比赛的距离越长两地的成绩相差就越大。这一现象的发现引起了人们高度重视。人体在高原进行耐力训练可接受两种不同负荷的刺激:一种是承受负荷本身的刺激,另一种是高原环境的缺氧刺激。由于高原的特殊环境可达到负荷增倍的效果,并且能使机体受到最强烈的刺激,因此在高原地区采用与平原地区相同的运动持续时间训练,往往能够发掘出人体的最大潜力。据有关资料统计:1000米至3000米的高原训练有较好的效果,在3000米以上高原进行训练反而不利,持续时间不超过两个月。负荷强度如果用最大强度的80%负荷进行训练,2000米至2500米高原的训练强度只能安排60%左右,3000米的训练强度为55%[2]。高原环境对耐力训练的影响从此开始倍受人们的重视。

3.1.3 风对体育运动的影响

风除了在影响人体的热代谢以及神经系统和精神状态之外,风向、风速对许多运动项目有较大影响。风对短跑影响很大。在风速不超过2米/秒规则范围内,顺风可提高成绩,据计算,风速2米/秒时跑百米,要比无风时快0.16秒。马拉松比赛在风速小于5米/秒,气温在12-14℃条件下举行最为理想。据实验研究,逆风时有时还会提高标枪和铁饼的投掷距离,标枪在逆风时最佳投掷角一般为33-35°,在顺风时最佳投掷角(风速≤2米/秒)为35°。在顺风(风速≤2米/秒)时,男子铁饼的最佳起始投掷角33-34°,逆风时应为21-31°;女子铁饼在顺风时的最佳投掷角应为37-45°,这些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影响很小,但是在世界优秀运动员的较量中,这些微小的影响往往是他们取得优异成绩的很关键的一部分。

3.1.4其他因素对体育运动的影响

水土流失的、 水域污染、 垃圾围城等均可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危害, 在这些环境下进行的各类健身活动,效果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们在设计运动场馆或健身场地时,要充分考虑到周围的地理环境和卫生条件,应注意避免风沙、尘土、 噪声、空气污染、 交通等影响;在修建室外场地时,不要被山或高层建筑挡住阳光;游泳池的水源应是未被污染的,池水要经常保持清洁,要有预防疾病的措施;运动设施要考虑到安全合理,体育场馆要有良好的通风设备,要合理安排运动员与观众之间的温度差别,因为运动员与观众所需要的适宜温度是不一样的[3]。这些因素对体育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3.2 体育运动对自然环境带来的污染

体育活动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体育活动的开展,同样给人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实际的体育运动开展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以及体育设施、场所的修建所造成的地形、地貌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这些污染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直接制约着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3.2.1 大气污染

大多数人已经意识到工业生产、城市交通和生活燃料等是日常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但可能并未意识到体操、举重运动员使用作为防滑粉的碳酸镁粉, 乒乓球运动员使用刺激性的胶水, 以及运动员和( 或) 观众在运动场所吸烟对运动环境中空气的影响[4];作为运动竞技新趋势的运动机械竞赛项目,如摩托车、汽车、摩托艇和飞机等开展时排放的大量废气给当地空气环境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而大量观赏体育竞赛的流动人口对交通提出的更高要求,热气球运动、跳伞运动等对旅游工具的依赖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空气的污染[5]。

3.2.2 水污染

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资源之一,也是某些体育运动项目开展的特殊自然环境。游泳、潜泳、划船、冲浪、摩托艇等水上项目的开展直接或间接地污染了水环境,在体育运动进行过的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滩随处可见遗留的垃圾、机油、船用化学清洁剂和洗涤用的油脂残留物,还有运动员本身的分泌物和排泄物等给水体造成的污染。

3.2.3 体育场所的修建对地质、地貌的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在各种奥运会对生态环境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中,第16届法国阿尔贝维尔的冬季奥运会的惨痛教训至今令人难以忘怀,为了这次奥运会毁掉的30多公顷的森林,使得数以万计的动植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当地的生物种类性急剧减少,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近年来体育运动向大众化、大型化和生态化发展, 使得大量运动场馆应运而建,对自然空间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另外一些辅助设施的修建使简单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代替复杂丰富的自然生态系统,导致体育旅游资源难以承受体育旅游者所带来的污水、垃圾等环境污染。

3.2.4 体育运动向大众化、大型化发展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

体育运动与环境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近年来体育运动向大众化、大型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必须有足够的环境来适应[6]。体育运动的大众化、生态化发展使人们将健身运动从单一的运动场馆转向广阔的大自然,使人们的运动空间也从单一的陆地生态环境转向海、陆、空的全方位立体环境,把许多问题带进平时人们很少去的地方,造成生态环境的退化。因此,主办者必须非常慎重地选择新建场馆的位置,应基于符合生态环境适当发展的原则来选择地点,交通对于任何主办者都是一个中心问题,而废旧物品的处理是另外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7]。要实现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角度对体育运动和环境二者的关系做深入的研究。

3.3 体育运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体育运动与环境的问题已经引起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体育运动如果过分追求人类的体能极限,而不顾及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一味的从大自然中索取,那么必将使自然生态遭到破坏,进而限制体育运动的发展。体育的目的不是证明人类的极限,而是为了促进人类更加健康的生活。

保护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是人类永久的使命,体育也必须依存服务于这项使命。首先, 体育的发展应始终坚持走绿色环保的道路, 体育界的精英应具备超前意识, 顺应时代潮流, 从资源投入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科学、 审慎地思考论证体育的发展方向。 建议通过法律法规来净化体育的发展, 实现有以下几点: 一、限制严重破坏环境和高投入高消耗体育项目的发展, 如普通动力性的航空、航船和赛车等运动, 鼓励绿色、环保体育项目的发展, 如爬山、攀岩、远足等户外运动; 二、严格制定和执行包括所有体育建筑、场地和器材等硬件的建造环保标准; 三、消除或减轻体育硬件使用、报废对环境的重复污染和破坏; 四、奖惩分明, 措施到位。其次, 要发挥体育的宣传教育作用, 利用体育环保活动、公益广告和体育明星等形式或手段, 营造环保的社会氛围, 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8]。 总之, 发展体育事业, 应该把它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体育与自然环境必须保持和谐一致的关系,才能取得人类社会和体育运动的永续发展。

第8篇:自然环境范文

地理知识主要集中在七年级的历史与社会中,但是我们翻阅依据课程标准而编写的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发现是这样编排的:第二单元的导言中提到自然环境是生活的基本条件,为人类提供了各种生产和生活资料,对于自然环境这个概念也没有作具体的解释,接着介绍了地形、气候、河湖这三个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在第三单元就开始引导学生得出“不同区域的人民都根据各自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创造着独具特色的区域生活。”这一基本观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其实并未真正理解自然环境的内涵,也不知道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因为七年级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不成熟。而自然环境是地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我们知道概念是进行判断、推理的依据,地理概念则是导出地理结论的逻辑基础,是地理知识体系的逻辑起点。如果学生没有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就很难发现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判断、推理也会失去依据,更别提地理学科基本观念、学科思想方法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了。而学生在学习中只有抓住地理学科的基本观念和学科思想方法这一主线,思考时才能更具有目的性、组织性和灵活性,才能提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可见,自然环境究竟是什么?其基本要素有哪些?这些问题是我们教学的关键,是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解决的问题。

要理解自然环境及其基本要素有哪些,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环境。环境是指围绕着某一事物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环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就是指人类生活的环境。按照环境的属性,可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科院地理所集体编撰的《现代地理学词典》对自然环境是这样解释的:“地球表层指与人类直接有关的一部分地球环境,其范畴〔围〕大致上始大气对流层顶,下至岩石圈上部,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在内的特殊圈层。”这个特殊的圈层即自然地理环境。通俗地讲,就是指环绕在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有哪些?不同教师对基本要素有哪些及如何命名上就存在分歧,甚至同一教师在前后授课过程中对自然环境基本要素的表述也是不统一的,这源于教师自身对自然环境基本要素理解的模糊。以《稻作文化的印记》一课为例,有的老师在分析湄南河平原水稻生产的条件时是这样呈现的:“湄南河平原生产水稻的条件分析:平原—提供广阔的肥沃的土地;河流—提供充足的水分;气候—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位置—低纬度有充足的光照和温度。”同样是《稻作文化的印记》这课,另外一位老师在分析湄南河平原水稻生产的条件又是这样呈现的:“纬度带———地处低纬,阳光充足;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地形———冲积平原、地势低平;土壤———土壤肥沃;水文———水网密布、灌溉方便”。

两者相比较,不难发现老师在表述自然环境基本要素时,有时候是比较混乱甚至是错误的,第一位老师在分析第一个条件时,用了“平原”这个词,而平原只是五大地形之一而已,把它与气候等同,显然是不科学的。另外,在分析时,这位老师还提到位置—低纬度有充足的光照,其实,前面在讲气候这个因素时,已经提到了高温,在这里又出现,不仅浪费课堂时间,还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在表述上,不同老师之间也存在差异,第一位老师用了“河流”,第二位老师用了“水文”,还有老师用了“水”,在选择自然地理要素的专业术语时我们应当尊重长期以来在地理学上形成的传统,取“水文”更为恰当。这是因为,仔细回味“水文”这个概念,我们发现这个概念不仅包括“水”“河流”等物质性方面的含义,还能体现其运动状态、功能等方面的含义。还有老师把湄南河平原的地理位置也归纳为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但根据“划分的各个子项应当互不相容”的逻辑规则,这种归类应当是错误的,因为地理位置是造成气候等因素不同的原因,地理位置与气候等因素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在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上册综合探究三中还提到“区域的自然条件包括这一区域的地形、气候、河流与自然资源等”。《辞海》对自然资源的定义为: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材料)并有利用价值的自然物,如土地、矿藏、水利、生物、气候、海洋等资源,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而教材中自然资源应该指的是狭义上的自然资源,是指实物性资源,即那些天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学生只要能理解到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主要有气候、地形、水文、土壤、自然资源等就可以了。

以《稻作文化的印记》为例,分析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时,结合教材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我们就可以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基本要素进行分析,接着探究稻作生产对人口分布、民居特色、饮食、精神生活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归纳出“自然条件对人类生产、生活有重要影响”这一概念。由此可见,自然环境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确实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来讲解呢?心理上重视。教师要意识到自然环境在整个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向学生灌输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第9篇:自然环境范文

作者:万军 王冬 孙立敏 单位: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 国防科技工业自然环境试验研究中心 北京电子工程技术研究所

数据库开发

数据库软件架构根据型号单位的服务器和客户机运行环境,非金属材料自然环境贮存特性数据库采用J2EE技术架构,中间件采用WebLogic8.3,数据库采用Oracle10g。以B/S模式建立了网络共享数据库系统。软件登录界面如(图略)所示。数据库结构非金属材料自然环境贮存特性数据库包括两大部分数据:环境数据和非金属材料环境试验数据。环境数据主要指代表某典型大气环境的自然环境试验站通过环境观测得到的数据,包括户外、棚下、库房等位置监测的气象和介质数据。气象数据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降雨、风、太阳辐射、天气现象等具体数据。介质数据指的是大气污染物浓度,包括空气、雨水和降尘三部分信息,监测的具体因素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氯化氢等七种主要介质。试验数据主要指非金属材料(本项目仅涉及型号常用且易失效的橡胶、胶粘剂、油三种材料)在典型环境下的大气暴露试验数据,包括试验基本信息、样品的形貌、化学性能和物理性能等四部分信息。其中试验基本信息包括样品名称、试验地点、周期、样品所属型号等;形貌包括外观、变色、粉化、裂纹等描述;化学性能包括试验样品的成分、酸值、滴点、腐蚀性等参数;物理性能包括拉伸、剪切、硬度、压缩、扭矩、剥离、重量变化等参数。功能设计(总体功能结构图略所示)非金属材料自然环境贮存特性数据库的软件功能包括数据应用、数据分析、数据排序、数据统计四项主要功能。数据应用数据查阅:非金属材料自然环境贮存特性数据库对各项数据能进行有效的组织,其中非金属材料试验数据则按照材料的类别进行组织;环境数据按照试验站>>年度>>试验环境>>环境数据类别>>各项参数进行组织(图略所示);数据分析数据规律分析:环境数据的变化和各种材料的老化存在一定的规律。通过曲线绘制功能,软件能将离散的环境参数或试验数据绘制成变化的曲线,辅助软件用户对材料老化规律或环境因素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曲线绘数据排序功能对于非金属材料采用环境试验考核的各项性能参数均能够按照升序或降序进行排序,方便用户选材。数据统计功能数据库能对环境数据和非金属材料的试验数据进行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等常规的统计。数据管理数据管理是指对数据库中各项环境参数与试验数据的组织与管理。数据组织数据的组织包括对环境数据的组织,按照试验站>>年度>>试验环境>>环境数据类别>>各项参数的方式进行组织和管理,试验站、年度、试验环境、环境数据类别能由具备权限的用户进行灵活的定义。非金属材料数据库子库的字段名、各项参数单位等能由具备权限的用户进行灵活的启用、停止或修改。试验数据子库还预留五个未定义字段名的字段,便于用户未来扩展数据库。试验数据字段名的管理如图5所示。数据输入输出管理数据库所有子库均具备传统数据库的输入、编辑修改、删除、输出等功能。为了减轻用户手工录入数据的工作强度还设计了excel格式数据导入到数据库、数据库数据导出到excel的数据格式转换功能。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功能是军工类软件必不可少的功能,非金属材料自然环境贮存特性数据库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安全体系,数据库具备完善的“三员”安全管理功能,使数据库开发符合国家安全保密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求。三员分别指“系统管理员”、“安全保密员”、“安全审计员”。用户权限控制数据库具有用户权限管理功能,为特定用户分配相应的权限。不同部门的用户仅能访问本部门数据,访问其他部门的数据需要安全保密员的授权。口令管理与鉴别管理数据库能够对登录用户的身份进行鉴别。身份鉴别成功后,空闲时间超过规定值时,需要用户重新登录进行身份鉴别;用户身份鉴别失败达到一定次数,数据库锁定该用户,并通过系统消息的方式通知安全保密员,由其进行处理。安全审计日志管理数据库软件能对系统中各类日志进行分类管理。(安全审计管理请参见国家相关保密条例,在此不再赘述)。

数据库的界面设计

一个数据库软件成功的被用户所接受,仅有强劲的功能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友好的人机界面,专业美工是处理这方面的高手。非金属材料自然环境贮存特性数据库涉及较多数据参数,仅橡胶就有20余项参数。数据项繁多,如处理不善,用户就会产生抵触情绪,降低软件的友好程度。专业美工为本数据库设计了完整的页面布局、各元素的配色,以及各类数据组织方案,使数据库操作界面更加友好。本数据库能在短时间内被用户接受,专业美工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1)非金属材料自然环境贮存特性数据库已提交给型号单位用户,反映良好。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规范了型号单位环境试验数据的系统积累和数据资源的应用及共享。(2)数据库开发过程颇费周折,问题集中在数据库开发的需求分析阶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由于数据库使用牵涉较多的部门以及人员,“众口难调”是必然的;其次由于数据库开发专业跨度较大,用户的知识、工作背景有很大的差别,用户与软件设计人员的交流存在障碍;再次,需求分析工作存在不完备性和不一致性;最后,用户需求存在一定的易变性。(3)通过该项目的开展为型号单位建立了基本的环境试验数据框架,在此框架基础上,非金属材料数据库易于向金属材料、装备部件、构件,乃至整机进行扩展,最终能够建成一个完整的装备环境基础数据资源库。求实的说,虽然该数据库功能较强,但如果以满足型号设计师对环境试验数据资源应用的需求为目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只有加强型号设计师与环境试验、软件开发人员之间的交流,运用软件技术深入挖掘环境试验数据隐含的规律信息,才能为装备型号设计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