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农业园规划范文

生态农业园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农业园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农业园规划

第1篇:生态农业园规划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观光;规划设计;实践研究

农业生态观光作为一项新型以农业为基础的交叉性旅游产品,在我国当前市场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有着十分美好的发展前景与上升空间。生态农业观光与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农业生态观光园与普通城市公园之间依然存在较大分别,应在设计与规划方面彰显其自身特色。由于我国在此方面的设计经验比较缺乏,依然处于探索学习阶段中。以下就农业观光园的设计规划进行深入分析。

1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设计原则

1.1因地制宜

由于农业本身特有的周期性与地域性特征,在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过程中,务必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力争做到就地取材,充分发挥该地区现有的农业生态资源,打造出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农业生态产业,切实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同时,应尽量加大对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的投入成本,实现园区内物种的丰富,从而开发出更具创意的经济项目。在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建设过程中,设计人员务必要对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以此为交通、住宿等基本生活所需提供有力保障。力争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农业观光项目。在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基础上,拉动社会发展。

1.2绿色可持续发展原则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建设与周围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切实保护好周边的自然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自然环境与人文氛围都是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加分项目,只有将顾客吸引来,才能进一步促进其消费。因此,在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过程中,务必要也遵循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禁止乱砍乱伐现象的发生,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同时,规划期间应尽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保证生活垃圾的合理分类。对其经营管理模式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将可持续发展原则贯穿规划始终。除此之外,设计人员还要对园区内的收益进行适当规划,不仅要实现农民的增收,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社会价值。

2生态农业观光园设计定位

2.1主题明确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设计涵盖了观光、体验以及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型功能。由此可见,生态农业观光园区的设计应该创造出更多的经营空间,旨在实现空间层面的丰富与人文精神的充实,便于满足不同客户对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多方位需求。其中农业园区部分可以为客户提供一个亲身参与的机会,加入到种植或生产队伍中,通过品尝或购买等环节实现农业收益。观光服务可将重点放在休闲与农业特产销售方面,包括为客人提供食宿、度假以及各种会议接待等方式,真正实现人文景观与经济服务的有机结合。作为生态农业观光园的重要功能之一,其在为人们提供观光与体验的同时,还要凸显自身的教育意义。通过鼓励客户对农业发展演变历程的理解,让其真正了解农业对社会生产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在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设计与规划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当地的地域特色,并将自然环境与人文因素进行充分结合,根据农产品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保农业园区内的主题突出。

2.2生态景观

在生态农业观光园设计中,务必强调生态景观的价值与作用。设计规划人员应对生态农业观光园中的景观设计进行综合考量。尽量保证原始生态景观的保护,真正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设计始终,切实维护好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力争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打造经济收益。

3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方式

3.1发挥景观植被作用

在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建设与规划过程中,设计人员首先应明确自身的设计理念。将顺应自然规律发展置于首要地位,视景观与植被为天然资源。利用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建设,充分发挥景观与绿色植被的加害者,积极拓展其现实作用,以此更好的推动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与发展,切实提高植被覆盖率与利用率。

3.2彰显本地特色

以苗族的歌舞、服装为例,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假设可以充分将地域特征融合进去,参与者加入到篝火晚会的活动中,在优化体验者旅行感受的同时,实现民族文化的宣传。在活动中,旅游者收获了与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快乐与放松,当地特色也因此深深地烙印在了人们心中。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知名度的高度对地区旅游影响十分重要。设计者应对其引起重视,力争实现地方特色与人文文化的充分结合。生态农业观光园可以将当地特色商品融入到旅游设计中,以此吸引游客进行购买,切实提高农业文化价值。在彰显商品文化内涵的同时,赋予其浓厚的文化气息,实现美学韵味的融入,提升纪念意义。

4综合体系建立

在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务必突出农业部门的主体地位,从建筑风格到道路规划,都应彰显农业元素。重视规划设计细节处,以常见的垃圾桶、指示牌为例,设计人员要时刻营造农耕文化氛围。同时,在艺术品的选择上,应尽量凸显农业耕作气息,适当结合神话故事对整体加以渲染设计,力争打造出原生态文明艺术效果。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设计应围绕农业园区开展,并对整体园区效果进行美化与装饰。在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农业文化特色,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生活之间的有机融合。除此之外,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要时刻遵循科学的原则与规律,合理对各功能区域进行设计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功能进行特色设计。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经济投入的影响,并结合其自身特点评估其内在价值。在实现整体环境发展与人文文化表现的同时,实现综合性的发展设计,旨在实现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

第2篇:生态农业园规划范文

【关键词】:低山丘陵 ;农业生态园 ; 生态园规划设计

【引言】:现阶段农业旅游已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生态休闲体验旅游发展,使得探索农业生态园规划的相关理论迫在眉睫。本研究通过对低山丘陵农业生态园的规划设计进行理论探索,主要通^利用低山山丘陵地区特有的地形地貌开展现代农业生产和休闲农业项目,对促进丘陵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建立完善协调的农业生产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1.发展现状研究

1.1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休闲农业是城市化进程、科学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源于世纪上半叶,开始建设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都市农业的形式出现,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和文化的一部分。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市民农园法制化的国家,经过不断地发展,市民农园由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转为注重体验的休闲度假为主,生产、生态和生活三位一体的经营方式,是德国休闲农业的代表之一。日本土地资源虽然十分有限,但其休闲农业相当发达且类型多样。农业特区是日本开发山地农业的特色模式,能让城市市民租用土地亲身体验农耕的乐趣,并且注重其对学生的教育示范作用。国外发展休闲农业对我国的启示有三个主要方面:特色鲜明、政府扶持作用较强、行业协会和非政府组织的指导作用必不可少。

1.2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相比起国外对休闲农业应用性的广泛研究,国内学者则注重对休闲农业的理论研究。有关休闲农业的性质,大致分为三种主要观点,台湾学者多数认为其属于农业范畴,是一种农业经营方式。有些学者认为休闲农业属于旅游业范畴,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最主流的第三种观点认为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的交叉型产业。我国内地休闲业兴起于改革开发以后,第一阶段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第二阶段是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主要兴建了具有采摘、垂钓、野餐等各种旅游活动的休闲园区;第三阶段是休闲农业项目多将“体验旅游”、“生态旅游”的概念融入其中,创设很多既新颖又具有生态性的体验项目,极大丰富了农业旅游产品的内容。

2.低山丘陵地区农业生态园特征

2.1地形

地形构成了山地丘陵地区农业生态园的骨架,也可作为重要的造景元素,利用地形的起伏和高低变化可以营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植被也相应的随着地形变化而高低错落,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视觉空间。

2.2水文

山地丘陵地区通常降水量较大,形成的地下和地表径流若处理不当会对山体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了尽量减少这种不利影响,应合理规划设计丘陵山地型农业生态园的排水路径和排水方式,也可巧妙利用地表沟壑营造独特的景观环境。

2.3植被

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山地丘陵地区原生植被种类丰富、类型多样并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布,景观上表现出丰富的植物群落特色。经过后期规划,在原自然植被景观的基底上种植规划果树或茶树等品种,使人工植被镶嵌在自然之中,韵味知足。

3.农业生态园的规划设计设计原则

3.1结合地形优势明确规划目标、达到最优规划

低山丘陵地区农业生态园的基地现状分析首先应了解其高差变化,明确最高点和最低点的高差,最重要的是局部高差变化,为园区各分区的布局和各项设施的建设位置提供重要依据。结合丘陵走向考虑汇水方向和方式,从而得出水系规划。

3.2明确农业生态园规划目标

低山丘陵地区农业生态园规划的目标是结合特殊的丘陵地形,开发休闲体验、文化等方面的活动以满足人们的休闲活动为目的,并增长农业产业链,把农事体验作为园区的核心内容布置安排,并且结合地域文化打造以休闲体验为灵魂的综合性农业休闲观光园。

3.3内外交通联动、特色突出

休闲农业园一般位于市郊,交通不是太便利,并且与周边环境相近,出入口不明显。所以,合理解决外部和内部的交通显得尤为重要。外部道路引导线规划应以便捷为主,主入口要选位得当,易于发现,设计应体现地域文化特征,具有标志性的景观效果,同时给游客留下深刻且向往的印象。内部道路规划设计应主要考虑人流量,根据接待能力的估算值来确定道路承载能力,确定道路宽度、景观设置等内容,主要分类包括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及游步道。

5.总结

随着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农业生态园园是休闲观光农业的载体,在全球发展迅速,不仅有效利用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而且能够协调两大产业与环境间的矛盾。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将生态农业和循环理念融入到农业生态园中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吕明伟,孙雪,张媛.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与开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何斌,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研[D]河南农业大学,2010,1-40

[3]程红波,农业观光园规划理论探索[D]南京林业大学,2001,5-6

[4]林文雄,吴志强.农业生态设计与评价[J]福建农业科技,1990,42-52

[5]刘小龙,中国农业发展的新天地――生态旅游农业[J]生态经济,2001(8):30-33

[6]杨金娥,张建林.以山地景观为特征的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探[J]究安徽农业科学,2011,10556-10557

[7]刘黎山.地型观光农业园规划研究[D]西南大学,2012,49-56

第3篇:生态农业园规划范文

该农业生态采摘园位于白兔镇西部,距句容市区约20km,规划面积333.33hm2,园区内部总的地势较平缓,紧靠农业生态采摘园东侧有一条河流,园内也分布几条山溪小沟,还有一些零星分布的池塘等水体。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雨量充沛,风向全年多偏东风。地理位置独特,天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优美。当地环境适合经济果蔬栽培。

2规划定位

以文为脉,以水为纲,以绿为本,结合用地的现状特点,运用现代造园手法将其设计成为以采摘为特色,集生态、休闲、示范、科普和文化教育五位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景观。

3规划战略

3.1保护开发并举———生态立园以“生态果蔬种植”为主题,打造良好生态环境,种植特色经济果蔬,建好园区生态支撑。在开发土地景观资源、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达到保护、改善、美化生态环境,优化园区自然景观的目的。同时,在园区强化宣传,让游客在享受农业观光旅游乐趣的同时,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和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3.2促进观光旅游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经济强园我国学者分析了我国发展观光农业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经济学问题,认为优越的区位条件是观光农业获得旅游收入的基本前提[4]。白兔镇交通便利,社会经济基础较好,现已建有农业示范区,附近还有很多自然风景区,这一切为园区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前提。规划设计遵循“市场导向、政府引导;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的原则,通过生态采摘园区建设丰富现在代农业的内容,提升和改造传统农业产业结构,丰富农区生态旅游,拓宽旅游业发展领域,实现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的有机结合,并以整个农业开发示范园区建设为依托,以生态果蔬种植为核心,实现观光游憩农业经济模式示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致富,推动农区区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3.3文化与自然、生态交相辉映———文化兴园农业文化是农耕文化、生态文化与餐饮文化的具体体现[5]。规划设计以地域文化、农业文化为核心,打“生态农业品牌”,使之成为句容市白兔镇现代农业的示范窗口,展示白兔镇的游憩农业、特色经济果蔬、田园生态服务,借农业文化提升园区的品牌,促进特色经济发展。

3.4打造特色采摘园,彰显白兔风貌———特色造园特色是旅游发展的生命之所在[6],发展生态果蔬种植必须以区域的资源条件、生产条件和季节特点为依据,并充分考虑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因此,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显得尤为重要。规划过程中,结合园区现有生产及资源条件,对周边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合理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目标。

4总体规划结构

园区总体建设结构为“一带、四区、多景点”,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区的景观生态网络体系(图1、2)。“一带、四区、多景点”具体含义为:①一带。通过园区道路绿化建设将综合管理区、古村落区、水上垂钓区和生态采摘区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园区休闲观光生态框架。②四区。根据园区特色板块建设,规划成综合管理区、古村落区、水上垂钓区和生态采摘区4个特色功能区域。③多景点。各个功能分区由若干个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的景点组成,每一个景点表现一个主题,或承担一个游览观光项目。

5分区详细规划

5.1综合管理区

5.1.1园区主入口。主入口位于园区的东南角,它的设计定位不仅要起到迎接游客的作用,同时还要发挥其区位优势,向过往于公路的人宣传句容市白兔镇农业生态采摘园的品牌及内涵。在大门设计上,设置一个高8m的四方体结构。在构架的三面写上“白兔镇农业生态采摘园”。这样的构架在起到宣传作用的同时,又不失质朴的风格。

5.1.2次入口。此门的设计上,优美有力的线条生动地体现了时代特色并具标志性,传统的句容民居元素配以简洁的构架景墙造型,显得端庄典雅,气度非凡,彰显当地民俗文化。

5.1.3展示中心。展示中心位于主入口西侧,停车场北端,是整个园区的科技支撑系统。该区是园区的重要核心区,承担科技示范科普宣传、科普教育等重要功能,由组培中心、智能温室、种质资源圃及科学实验、推广示范基地组成,主要进行农林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科技培训、种质引进、改良示范推广等工作,成为农区新农村建设高效农业的示范基地,成为游人了解、参与、感受当今农林科技的场所[7]。

5.2生态采摘区该区根据白兔镇农业特色经济果蔬发展

分为4个主打品种的栽培示范景区,为游客提供果品采摘的游憩娱乐服务,宣传普及经济果蔬的栽培知识和弘扬果树文化。

5.2.1草莓园。白兔镇为全国草莓之乡,现有万亩草莓生产基地,年产草莓达100万kg,草莓供应充足,营养丰富。此采摘园的草莓园区借助白兔镇得天独厚的草莓生产优势,种植多种优良品种的草莓,并用温室大棚培养,达到一年四季均能向市场提供优质草莓。

5.2.2鲜桃园。依托园区的天然水体,辅之以其他绿化植物群落配置,营造出“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朵,中无杂树,芳草鲜美”、“桃红柳绿”的优美意境。园区以栽培新优品种“菊黄”、“华光”为主体,体现了优新特色鲜果品牌。在这里游客既避开了城市的喧嚣,又可享受了采摘果实的乐趣。看着那青皮红尖的桃子从翠绿的桃叶中显露出柔嫩的妩媚,使都市游客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5.2.3葡萄园。优质葡萄的品种栽培是园区建设展示的又一个重要特色品牌。葡萄栽培在句容市已经形成了产业化规模。通过葡萄栽培示范不仅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供了重要经验,而且为丰富城乡人民生活提供了优质的保健水果。路过葡萄棚架,架内串串葡萄下坠,游人自由采摘,别有情趣。边品尝鲜食可口的葡萄美味,边观看凉亭里关于葡萄的宣传,不仅使游人享受到采摘葡萄的农耕乐趣,又可了解葡萄文化。通过葡萄养身保健文化宣传,促进了参与栽培葡萄的的意识,促进了优质葡萄的销售。另外,利用葡萄与林木(榆树)合理混置,在葡萄架旁栽种了榆树以增加葡萄产量,展示了树种间共生互利的生态促进作用。

5.2.4冬枣园。该区以种植优良生态经济果蔬的冬枣进行高效栽培模式示范,选种果形、果色各异的桐柏大枣、沾化冬枣、台湾大枣等栽培[8],让游人进入园区以“品尝竹箦冬枣、体验农家风情、享受自然闲趣”为主题,以周围特色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主,突出浓郁的自然文化。通过“冬枣嫡祖”、“天女献枣”的特色景观构建,宣传、普及枣树文化。

5.3水上垂钓区充分利用原有的水体,在规划指导思想的指导下适度调整水面,并以水为依托开展水上垂钓娱乐活动[9]。该区围绕园区内的湖,沿岸设置垂钓、水上揽景等活动,再现溪流湿地、小桥流水、石凳汀步等景观。大小水面结合,大可体现动感、开阔的效果;小可营造出宁静、幽深的氛围。同时,水面的分割与联系主要是亭、桥、水上观景台等建筑小品结合园区整体风格来烘托营造。水岸景观要种植耐水湿的景观林木(垂柳、落雨杉、桤木、乌桕和香樟等)并栽植亲水植物(唐菖蒲、鸢尾等)。

5.4古村落区该区位于园区西部,紧邻采摘园区,随路观景,成带状景区。该区保留当地村民的居住地,体现农村住宅文化,并开发一部分多余的农舍加以内部装潢改造,提供都市游客观光住宿。

6绿化种植规划

6.1综合管理和采摘区以造型简洁明快、树形优美的景观树为主体,如榉树、银杏,培植色彩鲜艳的四季花卉,使入口景区生机盎然。树种选用时要考虑乔灌草的合理搭配,乔木有香樟、枫香、榉树、紫薇、银杏等;灌木有八角金盘、海桐、大叶黄杨等;草本有红花酢浆草、细叶麦冬等。

6.2水上垂钓区要保护好原有湿地系统的植物,在此基础上可以在水中分区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如睡莲、菱角、荷花等,创造出优美的水上景观。结合垂钓休闲的特点,绿化种植以适于生长在岸边潮湿环境中的植物为主,如水杉、池杉、垂柳、竹类、萱草、睡莲、菖蒲、鸢尾、葱兰等。此区的绿化树种也要层次分明,乔木主要有池杉、水杉、垂柳、紫薇等;灌木主要有云南黄馨、八仙花、迎春等。

第4篇:生态农业园规划范文

一、郑州黄河滨河公园的规划思路

(一)布局和发展思路郑州黄河滨河公园总体规划着力打造“一核、两带、三心、四组团”。“一核”是指黄河文化都市休闲核。位于规划区的中部,以都市风情为基调,在绕城高速两侧形成郑州北部区域的旅游中心、休闲中心,是未来城市新的极核和动力,也是未来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点,承担综合配套服务功能,集中发展行政管理、旅游信息咨询、文化娱乐等服务职能。“两带”是沿黄生态经济发展带和滨黄河生态修复带。其中,沿黄生态经济发展带沿S314打造一条沿黄河东西向发展主轴,通过道路将城镇空间、生态休闲、文化旅游等在形态组织上有效串联,形成轴向良好的城市风貌和空间形态;滨黄河生态修复带以生态修复和生态绿化为主要功能,同时也是该区东西向重要的生态旅游景观长廊。“三心”分别是巩义黄河文化旅游集散中心(河洛)、荥阳黄河生态农业发展中心(高村)和中牟黄河生态旅游集散中心(雁鸣湖)。巩义黄河文化旅游集散中心(河洛)充分利用连霍高速、S237的交通联系,发展作为登封、焦作方向游客进入本区域的文化旅游集散点,同时承担规划区与巩义市区的交通联系功能。荥阳黄河生态农业发展中心(高村)充分利用S232、S314的交通联系,构建黄河生态农业的发展服 务中心,同时承担该区与荥阳市区的交通联系功能。中牟黄河生态旅游集散中心(雁鸣湖)以生态休闲度假为核心功能,构建生态旅游集散中心,承担与郑汴新区的交通联系。“四组团”分别是黄河历史文化体验组团、黄河生态农业发展组团、黄河风景名胜休闲组团和黄河生态旅游度假组团。其中,黄河历史文化体验组团位于规划区西端,主要依托河洛历史文化区、邙岭、伊洛河等人文、自然资源,形成区域发展的人文生态核心。以自然山体、水体的保育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为主要内容,同时形成区域的自然文化旅游休闲场所。黄河生态农业发展组团位于规划区中西部,主要依托荥阳农业、南水北调穿黄工程及特色林果业,以邙山、黄河为山水背景,形成山水文化为主题的生态农业发展区。同时,结合区内旅游景点、农业,形成宜居、宜乐、宜游的生态农业风情。黄河风景名胜休闲组团位于规划区中东部,以黄河风景名胜区、花园口湿地为吸引核,以黄河文化、黄河滩地、湿地、黄河风景等资源为主要保护与利用对象,重点发展黄河风景名胜观光休闲、湿地休闲体验、生态农庄游乐三大内容,整体提升成为综合展现黄河生态风情和文化风情的休闲体验基地。黄河生态旅游度假组团位于规划区最东段,主要依托雁鸣湖、黄河湿地、滩涂等自然资源,形成区域发展的生态时尚休闲中心。同时,通过对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发形成具有国际品质的生态花卉示范基地。

(二)规划发展目标郑州黄河滨河公园总体规划提出,从规划起始到2015年末,建立3到5个特色旅游集镇,新增1到2个国家级旅游景区,初步打造初具规模的生产经济体系和较强的旅游影响力,争创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到2020年末,基本建成以生态、旅游、文化创意、会议、休闲度假、体育旅游、养老商住、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经济生态林业等产业为依托,融合多种产业发展的新型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远期到2030年末,形成对郑州市、中原城市群其他城市乃至中原地区其他省份产生一定的资源牵引力,进而将黄河滨河公园建设成为知名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休闲旅游产业核心区、跨国文化交流合作重要节点、华夏文明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

二、对策建议

(一)有序开发,发展和保护相结合黄河沿岸的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都是极其珍贵的。郑州黄河滨河公园的规划建设要坚持保护为先、有限开发,将公园的开发建立在生态和历史资源保护的基础上,不仅要保护黄河中下游水资源、做好沿黄河生态修复,同时还要保护黄河沿岸的历史文化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黄河沿岸的水域、湿地、滩地,加强黄河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规划开发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坚持以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作为产业发展的思路。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文物工作方针,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和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必须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特别是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应以原地保护利用为主,在维护文物的本体和环境风貌的前提下,在文物保护范围外可以开发旅游和商业活动。

(二)统筹规划,完善交通基础配套郑州黄河滨河公园规划范围1100多平方公里,从东至西达150多公里,因此无论连接外部还是区域内部的交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都十分重要。加强黄河滨河公园多样化交通体系研究,优化完善交通体系,使交通道路和旅游道路功能清晰。依托黄河大堤景观路、邙岭道路、生态廊道等区域内交通干网,建设集防汛功能与文化旅游功能于一体的景观道路,带动区域功能提升。规划交通网络以黄河中央游憩区为中心,以主要景观节点为串联,以城市公交为主导,城际公交、区域专线为辅,加上郑州至焦作和新乡的轻轨列车,以及景区内休闲观光的交通工具和线路,形成网状的交通系统。通过交通系统的建设,使得郑州市区群众和国内外游客未来在黄河滨河公园的度假、休闲、观光活动更加便利快捷。

(三)政府主导,引进民间资金参与黄河滨河公园是郑州都市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工程。规划建设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不断整合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发挥民间资本的优势,多种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实现政府投资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黄河滨河公园的建设是一个聚集体,由多个生态、文化、休闲项目以及交通和服务体系构成,因此建设资金需求量很大。既需要政府在规划建设当中起到引导作用,又要不断创新建设项目投融资机制,引进社会资本、企业和风险投资基金参与建设,部分景点和项目可以完全由民间资本建设运营。通过政府科学的规划建设,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支持,郑州黄河滨河公园将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第5篇:生态农业园规划范文

【关键词】生态;景观;水景生态化;植物配置

1.扬州沙头镇生态农业观光园玲珑水街南区基地分析

基地位于扬州市沙头镇,地处扬州南郊,南临长江,与镇江市隔江相望,境内长江支流夹江环绕,施港公路和在建的沿江高等级公路穿越而过,水运、铁路、陆路交通十分便利。该园区以沙壤土为主,肥力中上,地势平坦;温、光、水3要素协调,极适宜蔬菜生产;排灌条件较好,灌溉水源直接来自长江,水质优良。园区雨水充沛,光照条件优越,附近无污染性工业企业、无三废排放、无城市垃圾。据监测,大气、农田灌溉水、土壤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估均为一级。园区内将路、沟、河、渠、堤、坡等进行合理的绿化,田林路综合配套,排灌设施齐全,可以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其将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办成休闲观光旅游的一个景点,一个亮点,充分突显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业发展中的特色和内涵。

2.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概念

生态农业观光园是生态观光农业的具体形式之一。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美国家,最初多为小规模的观光果园和休闲农庄,逐渐演变至今成为将生态农业与观光旅游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形式。因此生态农业观光园可初步定义为以景观生态学、循环经济学、系统科学和环境美学为指导,因地制宜地设计出集农业生产与示范、观光旅游和环境保护为一体,并且具有一定的文化性、地域性和参与性的交叉型农业产业园区。

2.1“生态”的概念

“生态”与“生态学”在英语中属于同一个词语,而最早的“生态”一词是来源于古希腊文中的,它的原意是“居住的地方”和“家”。1869年,德国科学家海克尔[1]首先将生态一词用于科学研究,并生态学的概念定义为“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

2.2景观的概念

在欧洲,“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的《圣经》(旧约全书)中,用来描绘具有所罗门王国教堂、城堡和宫殿的耶路撒冷城美丽的景色。美国景观生态学家福尔曼和法国地理学家戈德伦认为,景观是指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其空间尺度在数公里到数十公里范围。[3]

2.3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是德国地植物学家Troll1939年在利用航片解译研究东非土地利用时提出来的,用来表示对支配一个区域单位的自然—生物综合体的相互关系的分析。他当时认为景观生态学并不是一门新的科学或者是科学的新分支,而是综合研究的特殊观点。德国汉诺威工业大学景观管理和自然保护研究所的将景观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相关景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空间组织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4]

3.规划设计手法

以“生态优先、绿色低碳、三产综合”为发展理念,以原生态乡村风貌为基底,以高效农业产业为基础,以高品质都市乡村休闲度假产业为引领,融乡村休闲、乡村度假、文化体验、情景社交、产业示范、生态涵养等多功能复合,引领都市人群回归返璞归真的乡村自由生活。这是该方案欲打造的主题,因此在规划设计中最大限度尊重现状,充分尊重现状地形、水系、现有村庄、道路尽量保留。设计的风格继承江南水乡的古朴清幽,构景方式随意自然但不失韵味。尽量保留本土文化和植物的原生态。

4.水景生态化

水景生态化是指用生态学的观点来处理水体的造景,水体景观不但要在景观上富于水的情趣,而且要求水体洁净、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共生,并且水体景观有可持续性,在较少,甚至没有人工干涉的情况下,水景能得到保持,并且能随水体生态系统的发展而发展变化。[5]在驳岸的设计中较少地加入人工因素,保持自然,这样在其水体驳岸之间形成一个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湿地带,在湿地上随水体的深浅不同,栽种不同的水生和半水生的植物,形成生态型的湿地景观,水面上自然式点缀一些浮生植物和其他水生植物,游人可以在水中荡舟探幽。

5.植物配置的生态性原则

在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植物配置上,不仅要考虑其观赏性更重要的是能创造出适合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景观植物不仅有乔、灌、草、藤本等形态特征方面的差异,其是否喜光,干、湿耐性,酸、碱性适应能力等生理、生态特性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构建生态功能强大的复层植物群落时必须尊重植物自身的生长规律及生态特性,这样才能保证植物正常生长,达到生态效益最大化;此外,植物固有的生态习性决定其有明显的自然地理条件特征,每个区域的地带性植物都有各自的生长气候和地理条件背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与周围的生态系统达成了良好的共生关系。因此,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应大力开发运用乡土树种,丰富绿化树种的多样性。[6]在此设计方案中植物配置的种类上遵循生态性原则,采用大量乡土树种,常绿与落叶、乔木与灌木、观叶树与观花树相互搭配,在满足植物生态条件下创造复层绿化。

6.结语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创建生态型社会理念的加强,我国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该方案将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性原则,提倡自然循环和自然生态,保护好生态环境,把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可持续发展农业与乡村发展有机结合起米,实现产业化发展和生态环境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通过该农业观光园区的建设,可以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

参考文献

[1][美]摩特洛克著,李静宇,李硕,武秀伟译.景观设计理论与技法.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07—1—1

[2][日]河川治理中心编著.滨水地区亲水设施规划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8—1

[3]宇振荣主编.景观生态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03

[4]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王仰麟等编著.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科学出版社2009.06

[5]王浩主编.城市生态园林与绿地系统规划.中国林业出版社

第6篇:生态农业园规划范文

旨在绿化美化和改善环境功能并提高农业高效功能[2]的生态园发展势头很好,在农业发展和城乡旅游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赋予了显著的中国特色[3]。但总体来讲,我国华北大部分地区生态园发展规模很小,未能形成一个有效的以自然修复为原则并为人们提供游憩环境的生态系统;生态园内产业规模单一,未能系统地对生态园进行专项配套规划,无法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文化特色;未与市政、交通、水利、电力等部门高效衔接,导致生态园后期产业升级时问题重重。现从园林景观方面就生态园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二、配套设施不到位规划设计破碎化

发展休闲农业,创建生态园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农民品味,改善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因此涉及到生态园建设的相关问题,各部门之间应积极配合;在规划设计中要有总体规划思路,对生态园功能分区和主要建设内容做到心中有数,采取“政府指导、各部门配合、市场化运作、商业化管理”的发展模式,以生态农业、文明旅游、绿色餐饮、文化旅馆、科普教育为实体,根据当地的自然景观条件进行地势、水体设计和空间上功能分区,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绿色能源,突出资源综合利用,使产、学、研、游、居相结合,建立具有当代特色的现代农业多功能生态园。

三、对各年龄段使用人群定位模糊

由于人们厌倦了城市之中的快节奏生活,很多人利用节假日观光旅游,体验美丽大自然赋予生命的价值。在这里他们可以采摘体会丰收的乐趣;可以垂钓品味悠闲的生活;可以踏青寻找大自然的空灵……生态园的建设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如为儿童建立科普教育,提高儿童对大自然的认知能力;年轻人可以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针对其独有的乡野情怀,建立户外休闲、果品采摘等特定区域,缓解压力,由感官初级体验上升到高级体验,再到浑然融合的终极体验[4],层层递进,流连忘返;老年人由于长期在“水泥立方体”中生活,加上城市污染雾霾天气的影响,久而久之,导致心理和生理出现问题。生态园在规划建设中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如为其设计步行、坐息空间、交流空间和养生保健疗养空间,在植物造景和色彩搭配上要满足安全性、可识别性等原则,改善在长期居住封闭城市中造成的情绪失落、焦虑恐惧。总之,针对不同的人群,设立适宜的活动空间或建立几个园中之园是很有必要的。

四、缺乏地方特色 文化承载力弱

近几年来,很多地区都在努力发展文化产业。十报告也明确指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白云生态园依托广府古城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特有的赵国文化,凝炼成“志成通天”的企业文化;邯郸市邯山区在建的“第一高科技生态休闲园区”,以赵国廉颇蔺相如“将相和”文化为依托,修建主题公园、廉颇祠和雕像等,在体现其主题文化的同时,弘扬古城邯郸悠久的历史文化,实现了生态园多功能兼顾。生态园有了文化承载力和创意特色,表现的主题也就显得鲜活了。生态园作为陶冶情操、拥抱自然、保健疗养、消除疲劳的景观长廊,兼具多种功能。在其规划设计中应注意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功能模式多样化、管理维护明确化、选址建设科学化、产品服务人性化”的宗旨实现生态园绿色健康发展。

五、结语

第7篇:生态农业园规划范文

1826年,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和农业地理学家冯•杜能指出:在城市周围应根据距离城市的远近不同来划分不同的农业类型园,才能保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并使农业经营者处于有利的经营地位[5]。它划分农业区位的依据是生产地距市场的远近,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产品生产成本,按照运费多少和收益等情况来确定某种农业的适宜范围,这是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中心思想。这是在交通运输不发达、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提出来的,虽然从理论上讲有不少缺陷,但其中的区位分析和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运用,对于农业科技园区的空间布局、规划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空间结构,是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农业资源在乡村环境属性中具有生产和生态双重属性,应被广泛的挖掘和利用。依据乡村自然景观特征,结合地方文化景观和农耕文化的发展过程,将高科技农业视为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相统一的复合景观系统,合理规划和设计科技农业园区内的各种景观体系,在景观保护与开发之间建立可持续的绿色产业发展模式。2.3景观安全格局理论景观中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构成潜在空间格局,这种格局称作景观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作用。农业景观安全格局由农田保护地的面积、保护地的数目以及保护地之间的关系等构成,并与人口和社会安全水平相对于使农业生产过程得以维持在相应的安全水平上。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建设中多方面元素的介入、园林绿化树种和名特优新品种等异质性的引入有助于景观稳定性的维持。

现代农业科技园规划的实践探索

现代农业科技园的规划应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进行综合评价和考虑。首先,要从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分析,宏观层面主要指整个区域大环境背景的分析,包含经济环境、产业环境、技术预测等方面的分析,这些对于农业科技园制定一个战略性规划是非常关键的。微观层面的分析是指园区与周边地区的关联度及园区的辐射力的预测,与之相对应的是园区主导产业的需求和供应分析,这关系到园区的正常稳定的运作和管理。其次,现代农业科技园应做好合理科学的产业规划。科技园区的产业规划主要是明确农业产业的选择,主要体现在主导产业和项目的选择上。这其实是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基础。其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凸显地区农业的特色和优势,了解其资源、市场、技术等潜在的优势。再者,现代农业科技园应做好对场地的规划—精心科学的布局。园区场地规划应立足于产业规划的内容来进行合理的布局,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合理的安排园区的功能布局,只有科学合理的功能区划和布局才能更好的为园区的运作提供一个安全高效的环境构架。

实例分析—以新郑市观沟农业科技园为例

目前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建设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还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现代农业科技园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和发展。因此,做好现代农业科技区的规划布局及功能定位关乎其类型未来的命运。现以新郑市观沟农业科技园为例,介绍了农业科技园规划的要点和方法。观沟农业科技园位于新郑市薛店镇,紧邻薛店镇观沟移民新村,占地面积63.3hm2。该区位交通便利,距郑州市区25km2、新郑市区6km2、镇区2km2、107国道8km2、京港澳高速公路2km2、郑州新郑国际机场5km2。同时薛店镇还拥有“六港合一”(机场、高速公路、京广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高速铁路)的独特交通区位优势,地理条件优越。观沟农业科技园的规划与开发紧紧围绕新品种的引种、开发和生产示范,充分利用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和开发现有自然资源,同时以发展经济、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现念为总揽,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管理为保证,创造出集生产示范、品种培育、科技培训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新型高科技生态农业园区。该农业园的产业定位主要是紧紧围绕设施栽培区进行高端蔬菜生产,主要承担品种的育苗、选种、生产以及科研的综合功能。因此,该园区规划了31.3hm2的设施蔬菜生产区,约占总园区面积的一半。生产设施由2种类型组成,分别为鸟巢温室和连栋温室2种。这2种温室的搭配为设施农业的多元化发展丰富了内容,同时它独特的外形设计,也大大提升了温室外观的景观效果和园区的整体特色。该产业区属于一种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同时,是整个园区的重点所在,是设施农业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定位把这部分作为整个园区的支柱产业,这是走向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生产、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响应了河南省现代农业建设的号召。园区规划的整体结构为“一体、一环、七片区”。首先,依据场地地势看,整体来说北高南低,北有靠山南见来水,则丰衣足食。所谓“一体”指的是中心水体景观区,风水理论认为,吉地不可无水,有水的地方就有财,依水而居,则万物生息,凝财聚富。水体的形状大致由凤凰的形状抽象演化而来。所谓“一环”指的园区的主干道打通了园区的整体脉络,以道路为骨架,依据场地自然特征及功能需求对园区进行空间的围合和划分,营造出富有特色的空间格局和功能分区。园区从功能特征和景观特色上划分为园区服务中心、生态园林景观区、开心农场区、设施蔬菜生产区、露地蔬菜生产区、鲜果自摘园、珍稀园林苗木生产区设施蔬菜区:该区规划,从农业设施的选择上采取了现今较为流行的连栋温室和较为奇特的鸟巢式温室为主。鸟巢温室是一种基于仿生学的一种新型温室,它利用自然界鸟类筑巢的三角交叉法,及结合蜂巢的六角加固方式复合而成的高强度耐灾害性天气的曲面球体温室(图4)。它的发明填补了当前国内常规温室产业存在的众多技术空白,也为设施农业的多元化发展丰富了内容。它以其独特的外形也大大提升了温室外观的景观效果。在空间布局上,特色鸟巢温室区主要采用了组团式的布置形式,既集中又分散,与连栋温室相互交融,整体上既能满足生产需求又丰富了景观视觉效果。场地内的温室采用了2种规格,分别为1500m2和2000m2。连栋式温室的布置主要是围绕水体来布置,与鸟巢温室遥相呼应,一方一圆,构图活泼。生态园林景观区(“丹凤朝阳”):中心水景区位于园区中心位置,设计为狭长的流线型水体,为整个园区景观休闲的主要区域,面积约有2.7hm2据地势的变化,尽量减少工程量,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整个园区较为低洼处营造水系。水系不仅给整个园子增添了活力,同时也使整个园区显得格外有灵性。风水家认为,有水方有地,无水地不成;水,讲究来去的方位,也讲究来去的形势;弯环缭绕、清浊缓急等关系,概称“水法”。整个水体以曲线为主,神似以一只“凤凰”。雄为凤,雌为凰,其总称为凤凰。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由此将水体命名为“丹凤朝阳”。水体周围布置一些休息平台等设施,从而以满足人们亲水娱乐的需求,增加了园区的趣味性。开心农场区:此区域紧邻与入口区域,所选位置从各方面讲都比较优越。占地约1.3hm2。它的设计来源于风行大陆的网络游戏“开心农场”。一块块蔬果等图案的木牌竖立田埂,每块木牌标明蔬菜品种,写有认养者姓名。地块大小规格分为30和60m2,周围风景良好,有栅栏和小型形象牌,在场地的中心部位集中设置管理用房(图5)。每到周末、节假日,人们可以前来进行农耕活动,没有空闲照料的情况,园区可以提供一条龙托管服务,让业主不出家门即可了解到菜地状况,成熟季节园区提供送菜服务,让新鲜蔬菜及时出现在业主餐桌上。

第8篇:生态农业园规划范文

关键词 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发展对策;广西兴安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324-01

兴安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地处“湘桂走廊”要冲,是湘江、漓江的发源地,全县总面积2 348 km2,辖6个镇4个乡,人口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万人,居住着瑶、壮、苗等17个民族。享有“银杏之乡”“中国毛竹之乡”和“南方吐鲁番”之美誉。兴安县距桂林市57 km,是大桂林圈中最具活力的次中心,旅游资源丰富,有乐满地休闲世界、灵渠及水街、华南第一峰猫儿山、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以及湘江之源、秦家大院、超然派、海底龙宫等景区景点,集历史人文、休闲娱乐、生态自然于一体。近年来,兴安县紧紧围绕“农业特色县、文化旅游名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利用兴安县乡村旅游自然资源,依托兴安县葡萄、柑桔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先后获得了“全国旅游标准化省级示范县”“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广西十大休闲旅游目的地”“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中国最美文化休闲旅游名县”等荣誉称号。2014年全县接待旅游人数613.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6.5亿元[1-4]。

1 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现状

1.1 精心规划,布局合理

2000年以来,兴安县按照《桂林市观光农业总体规划》的设计规划要求,并根据兴安县的实际,相继编制了《兴安县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湘江战役遗址公园规划》《湘江源.天生桥群生态旅游区规划》《马头山・七甲・屯川村乡村旅游规划》《乡里乐乡村旅游规划》《漓江源生态度假养生旅游区规划》《灵渠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规划》《灵渠旅游策划》等规划,促进了兴安县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

1.2 百花齐放,竟相争艳

近年来,兴安县依托良好的旅游环境和丰富的农业生态自然资源,以特色农业优势产业为基础,以产业发展、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三个提升”为目标,加大了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积极推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使兴安县休闲旅游农业呈现勃勃生机,以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自然生态型为主导的各类休闲旅游农业应运而生,形成了华江超然派、猫儿山自然生态休闲度假游,以绿道为纽带的严关马头山、溶江镇万亩葡萄园休闲娱乐观光游,兴安镇桐木冲、界首镇万亩柑桔休闲娱乐游、漠川乡“中国温克之乡”旅游观光游,高尚镇桃花、银杏休闲娱乐游等精品线路。目前,兴安县共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53个,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崔家乡兴怡山庄和溶江镇乡里乐),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华江乡高寨和兴安镇桐木冲)。直接从业人员近400人,间接从业人员9 000余人。2014年,乡村游客达240万人次,占全县旅游总人数的39.3%,乡村旅游收入超10亿元[5-8]。

1.3 旅游与产业结合,实现互利双赢

兴安县结合农业产业发展与休闲农业景区建设进行发展。分别在溶江镇建设了万亩葡萄“三避”栽培技术核心示范区,在界首镇建设了万亩柑桔特色产业核心种植区,在高尚镇、崔家乡、兴安镇、湘漓镇、界首镇建设了万亩冬油菜、红花草示范区,打造兴安县休闲旅游农业精品线路,促进农业特色产业与休闲农业旅游的互补,实现了旅游与产业的互利双赢。

2 存在的问题

2.1 扶持力度不够

近年来,兴安县各级领导对休闲旅游农业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但缺乏支持力度。主要表现在资金的扶持和优惠政策的制定上:在资金支持上,未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对休闲农业旅游经营农户的支持力度不够;在政策制定上,尚未健全休闲农业发展的制度、机制与标准等,在多方面的优惠政策有待进一步明确规范[9-10]。

2.2 缺乏统筹安排与协调

休闲农业旅游工作涉及旅游、农业、建设、交通、环保等多个部门,由于多个部门职能分配不清,导致相互推诿,责任不明。大部分休闲旅游农业规模不大,建设水平有待提高,统筹安排力度不够。且旅游项目同质化现象严重,不同旅游景点之间联系不强,未有效融合农业生态旅游景点和农家乐的建设发展,整合效应较差。

2.3 经营服务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休闲旅游农业从业者大多数是本地村民,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偏低,有的虽然参加了短期培训,但由于接受培训的时间短,整体素质仍然达不到应有的水平,从事开发、经营、管理和公关礼仪的专业人才更是严重缺乏。

2.4 内涵挖掘力度不够

虽然休闲旅游农业资源丰富、形式多样,但层次较低,(下转第330页)

(上接第324页)

大部分停留在传统低层次经营层面。休闲旅游农业大多缺乏特色,文化品位和内涵不高;体现乡村民俗与农耕文化的休闲产品有待进一步开发,互动参与式旅游产品不够丰富,无法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

3 对策

3.1 完善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将休闲旅游农业纳入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要将休闲旅游农业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用于乡村旅游的规划、培训、发展;要加强休闲农业旅游开发项目与支农资金的联系,推动小额贷款服务于农村旅游户;推动重点地区农村旅游项目集中招商,吸引社会各界资本,引导大型旅游企业介入参与。

3.2 整合部门力量,建立协调机制

要建立由政府牵头,各职能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管理体系,提高行政效能;要根据兴安县实际情况,编制《兴安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统筹规划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要出台休闲农业旅游服务质量等级标准,加强对休闲农业旅游市场的规范管理,包括从业资格、服务环境、服务质量等方面;要以生态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基础,依托漓江、湘江流域生态优势,推进休闲农业示范点发展。

3.3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服务水平

农民是休闲农业的参与和受益主体,要充分激发农民参与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因此,应针对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的实际情况,定期开展休闲旅游农业人才培训,对休闲旅游农业各方面的人才选择性地培养,加强项目策划、景区管理及传统文化知识培训;对于休闲旅游农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应督促其尽快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管理素质,提高休闲旅游农业的服务质量与水平。

3.4 提升休闲农业产品层次,打造休闲农业品牌

综合粮、果、蔬、畜、渔、等农业资源要素,提高休闲农业产品层次,增加互动参与性旅游项目的开发与落实,让游客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农业旅游的乐趣,并设计个性化的旅游科普活动,倡导保护农村自然文化资源;提高休闲农业项目的科技含量,譬如通过技术手段塑造形态各异的果蔬,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感官;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特色农业景点、农耕文化资源,强力打造一批如兴安县溶江镇“南方吐鲁番”、梦里水乡、严关镇马头山休闲度假山庄、兴安镇桐木冲休闲农场、漠川乡“中国温克之乡”旅游观光等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品牌。

3.5 加大宣传,提高兴安县休闲旅游农业的知名度

要利用央视、“两节”(葡萄节和兴安桂林米粉节)、会展论坛、拍摄影视、旅游网站期刊等途径,通过在列车和主要旅游公路上制作兴安旅游广告等手段对兴安县休闲旅游农业进行全方位宣传;要充分利用兴安县地处桂林旅游卫星城的优势,加强与桂林经典景区的合作,增强影响力;组织专题推介活动,推动兴安县休闲旅游农业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冀献民.中国休闲农业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农学通报,2007(12):456-460.

[2] 赵兴杰,侯鹏程,韩旭平,等.依托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以太原市休闲农业发展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9):28.

[3] 齐震.环太湖地区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16):308-309.

[4] 周丽洁.湖南省休闲农业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特区经济,2008(10):211-212.

[5] 钱益春,彭嵋逸,邹宏霞.湖南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策略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7(9):207-208.

[6] 兰晓燕,秦华,易小林.休闲农业旅游产品设计初探[J].小城镇建设,2007(4):105-106.

[7] 孟志伟.合肥市观光休闲农业旅游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7(23):9-12.

[8] 戴美琪,游碧竹.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49-153.

第9篇:生态农业园规划范文

关键词:湿地公园;亲水公园;运动公园;综合规划

1 湿地公园概述

1.1 湿地公园定义概况

湿地公园(Wetland Park)是指以湿地良好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湿地公园具有湿地保护与利用、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社会公益性生态公园。

1.2 湿地公园的生态与景观意义

湿地具有综合效益,它既具有调蓄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保存物种、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等基本生态效益,也具有为工业、农业、能源、医疗业等提供大量生产原料的经济效益,同时,还有作为物种研究和教育基地、提供旅游等社会效益。对原有湿地环境的土壤、地形、地势、水体、植物、动物等构成状况进行调查,在准确掌握原有湿地情况的基础上科学配置,与湿地原生态系统相互结合,起到相得益彰的景观效果,才能在设计中保持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2 漳州市西溪湿地亲水公园景观规划背景

2.1 漳州市郊野公园的总体规划概况

根据笔者在漳州建设局调查了解,漳州郊野公园总长46km,东起角美白礁村,西至天宝珠里村,总面积约100km2,共有22处郊野公园,整体形成“一环、两带、七主题”的公园体系。其中,一环为城市郊野绿化环线;两带为北部林带体系和南部林带体系;七主题为水岸主题公园、水廊主题公园、山林主题公园、林带主题公园、农林主题公园、岛屿主题公园、保护区主题公园。

公园建设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立足漳州自然地理风貌,发挥九龙江穿城而过的优势,“全城统筹、全局规划”,方案以九龙江为主轴,将沿江各自然生态景区串联成片,充分展示了漳州“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文为魂”的城市风貌。其中,第1期工程总面积21km2,总长13.58km,选取西溪湿地亲水公园示范段、水仙花基地示范段,角美厦漳同城大道先导段等3个示范段,其中西溪湿地亲水公园为重要示范段,也是本次调研的主要对象。

2.2 西溪湿地亲水公园作为示范段的意义

“两岸看不绝山景、禾田、与乎村落农家。我们的船是泊在岸边竹林之下,船逼近竹树,竹叶飘飘打在船篷上”。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九龙江风景是人文与自然的融合。西溪湿地亲水公园作为漳州市郊野公园重要示范段,很符合林语堂先生对九龙江的意境描写。该湿地亲水公园是漳州境内第1个成规模的湿地景观项目,也是九龙江水域第1个以沿江自然水景为主体的园林景观工程,之前九龙江水系沿江景观均为以人工景观为主体的园林建设,虽然感官上视觉效果良好,但是,却缺乏自然湿地调节小气候和调节水文的重要作用,所谓有其形而无其神。西溪湿地亲水公园的建设填补了漳州湿地景观这一空白,有着深刻的里程碑意义。

3 西溪湿地亲水公园的主要特色规划

3.1 湿地公园的特色景观

西溪湿地亲水公园以九龙江沿岸为建设基础,起于漳州大桥,止于西溪大桥桥闸,全长8.8km,其中,建设绿道4.2km,水体面积约13.33hm2。该建设地段原本即是天然沙洲和湿地,过去由于主河道多有淤塞,沿江的湿地经常在涨潮和汛期完全沦为一片,除了站在江堤上观看外,没有其它景观价值。公园化改造后,河道经过清淤整治,湿地上的沙洲、植被陆地有了较为稳定的水线,从而有了作为游览公园的基础。

长期自然形成的湿地环境使公园建设不需要做过多的修饰,沙洲间的狭小水道上的细小渔船;纯天然生态农业下的鸭、鹅群;成群水牛悠闲吃草、戏水、滚泥的惬意;白鹭群或浅水捕鱼或信步牛身的天然美景胜过任何人工造景景观。公园主要的硬质建设为连接各个景观点的休闲步道和桥梁。

由于湿地特有的自然环境,植物群落显得自然而丰富。结合本地水域特有的水葫芦、水花生等水生或沼泽生植物,配合部分外来引进的鸢尾、水生莎草等植物构成水与陆地之间过渡地带的植物带,而水中则种植少量荷花作为点缀。陆地沙洲部分尽量地保持了原有的植物品种,原有种植的甘蔗林、水稻田作为生态农业部分被保留下来。成片的荔枝林、龙眼林成为区别于国内其它湿地公园特有的植被群落,而依附于荔枝林、龙眼林的蜂舍也成为公园的特色景观。地面草本植被则在原有自然的多种野草中混播非洲菊、金鱼草、虞美人等有花草本植物,从而形成大面积的“花海”,尤其是西溪大桥桥闸附近的大面积自然式花带,更成为每年漳州海峡两岸花博会迎接各方宾客的活招牌。

3.2 亲水公园的特色规划

作为依托自然水系的湿地滨水公园,西溪湿地亲水公园对“亲水”也有着较为系统的规划和考虑。沿游览线路上,有多处用自然毛石修葺的直入水中的台阶式平台,台阶在水位低的时候可以作为较大空间的中途休息天然座椅,在水位高的时候,则可以作为踏入溪水的步道。亲水石阶都选址在总体水位浅的小支流水道上,既可让人们体验江水洗足的乐趣,又可以有效避免戏水产生危险和意外。除了石制亲水平台外,还有和景观道结合一体的防腐木亲水平台。防腐木平台多为低驳岸式的设计,不同于实质平台直接步入水中,防腐木平台的设计高度正好可以人坐在平台上,脚入波踩水。水较为深的地段则用粗麻绳制作围栏,阻止游客戏水以免发生意外。

除了常规的亲水区块,西溪湿地亲水公园还设立了一片卵石亲水滩涂。该片滩涂和九龙江主河道临近,除了原生态的部分植物存在外,其它区域布满公园土建部分建设时留下的河道卵石。卵石未经挑拣随意铺置营造出九龙江上游类卵石滩涂的自然景观,等于将水系的上游景观移植到中下游的湿地公园,颇具匠心。该卵石滩涂在河道水位低的时候,可以作为脚底按摩健身路径。在河道水位上涨的时候则成为安全的浅水亲水滩涂,小鱼虾,小螃蟹进驻卵石缝隙,大大增加了滩涂戏水的娱乐性,成为小朋友很喜欢的游乐景区。多种形式和功能的亲水空间也成功的奠定了该公园的亲水特色。

3.3 运动公园的规划空间

随着人们节能减排意识的提高,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需要,漳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山地自行车运动。即使是在市区街头,也很容易看到头盔、护膝全副武装的自行车族。本着顺应潮流,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体育锻炼空间,西溪湿地亲水公园在规划建设中也相应考虑了作为运动空间的布局。出于无障碍化和山地自行车运动用场地考虑,公园的主园路设计为3m,在一定距离设置一些更为宽阔的转场缓冲空间作为回避和休息缓冲之用。主干道也刻意避免完全邻水修筑,以免发生意外,而钢结构桥体除了足够的宽度外,也有着比通常景观桥体更为牢固的多股钢丝缆绳防护。设计之初的充分考虑使成型后的景观公园具有良好的自行车赛场地性质,在2013年元月举行的漳州市山地自行车赛中得到了包括参赛者、组织方等多方面的好评。

4 总结

漳州市西溪湿地亲水公园作为漳州市郊野公园总规划项目的其中一个先行示范段,已经基本达到了规划设计伊始的目的和理念。虽然公园还存在一些诸如道路与纯自然景观过度部分地段生硬、休息用驿亭风格与总体景观有些不协调等小细节问题。但笔者认为瑕不掩瑜,西溪湿地亲水公园总体上的规划设计建设已经能够作为一个成功的湿地亲水公园来示范和指导漳州日后的生态公园,作为可以借鉴的模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