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读书活动评价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统编教材;一二年级;课外阅读;实施新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8)15-0024-03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主编、北京大学的温儒敏教授提出:“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然而,当前对于课外阅读的开展情况,我们也发现了一些诸如课程意识有待重构、课型思维有待重构、教学思维有待重构、教学模式有待重构、教学方法有待重构等问题。
随着统编教材的逐步推广使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关于课外阅读的编排意图也逐渐清晰起来。那么,如何落实“将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的目标,真正“让课内外阅读自成一家”呢?我们教师应从统编教材的结构与功能切入,把握知识与能力要点,对接课外阅读;兼顾读书的内容与方法两大核心,落实课外阅读;以活动组织与评价的开展为促进,持续课外阅读。
一、把握知识与能力要点,对接课外阅读
温儒敏先生在介绍统编教材的七个创新点中谈到,一年级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是为了与学前教育衔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二年级设置了“我爱阅读”栏目,指向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到了中高年级,几乎每个单元都有“课外阅读延伸”;在第四学段则加强了“名著选读”,注重“一书一法”,指导学生学习读书方法。
下面以部编一年级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读”系列为例,谈谈课内与课外阅读的有效对接。这一板块主要是针对原有教材中课外阅读的缺失做了补充,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和大人一起读”栏目,需着重引导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这一栏目的设置转变了不少家长的观念,变“叫孩子读书”为“陪孩子读书”,让读书成为全家的共同行为,对推动儿童阅读具有极大的作用,同时也推进了全民阅读。
笔者团队以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内容中的“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为课程内容,根据教材中16篇“和大人一起读”的内容,梳理出包括儿歌、童谣、散文、诗歌、绕口令、童话、神话、寓言等不同类型的阅读文章。根据不同的文体及内容选择不同的和大人一起阅读的形式与方法,针对每一次的阅读内容渗透不同的和大人一起读的课外阅读方法,以提高一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增进亲子、祖辈、师生等的情感。
以下重点呈现知识能力要点与课外阅读的对接表:
由表可见,课外阅读的落实需要有教材的对接,通过补充课外同类型文章或书籍,聚焦知识与能力要点,实现“双轨对接”:既对接了内容,又对接了知识能力要点,形成系列。比如,“和大人一起唱读儿歌”“和大人一起讨论读科普童话”“和大人一起表演读童话故事”“和大人一起创编读现代诗”“和大人一起配音读寓言”“和大人一起拍手互读童谣”“和大人一起赛读绕口令”“和大人一起群文类读寓言故事”“和大人一起分角色读童话”等。
通过这样的阅读活动,真正让课外阅读落地实行,更重要的是,还很好地贯彻了知识向能力和习惯转换的方针,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对接。在阅读实践中,实现了渗透式、渐进式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并伴随着学生其他能力的同步成长。“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的能力实现由认知向实践、向自主阅读的转换,实现“教”向“学”的转换。教读、自读、课外阅读呈现出转化的整体思维:“认知习得——尝试实践——熟练运用”“三位一体”的课型自然衔接、层层推进,便于学生能力的整体提升。
二、兼顾内容与方法双核,做实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自主性更强的阅读,阅读方法的运用很重要。当下的阅读较少涉及读书方法的教授,导致学生读书兴趣和习惯培养不起来,或者难以维持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在关注阅读内容的同时还要兼顾阅读方法,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明晰问题,改变内容独大、方法缺失的现象
当前的课外阅读教学还没有真正落实到常规教学中,很多只是停留在对课标理念的认识层面,或者更多地停留在课外阅读的内容与形式上,方法缺失。
其一,阅读教学方法单一。主要表现在阅读教学光教精读,训练的重点是朗读,甚至是集体朗读。学生读书慢、少,收获甚微且仅限于课文,教师却视而不见。有的课外阅读甚至还在做精读、朗读、集体诵读。
其二,阅读教学单刀独进。阅读教学流派风生水起,热闹不凡。如单元整体阅读、群文阅读、组文阅读、绘本阅读、整本书阅读等。就研究本身来说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主要出现在教师可以随意脱离教材另搞一套,或者教学时只顾一方,未能形成体系和网络。
其三,阅读教学缺乏指导。多数教师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又缺乏阅读方法、阅读工具的指导等,只是布置学生去读读课外书,写写简单的读书体会,做做好书推荐卡,说说喜欢的书籍等,随意性很大,缺乏内容与方法的指导。
2.有的放矢,给予不同阅读类型具体的方法指导
阅读方法除了精读、朗读外,还有默读、浏览、快读、跳读、猜读、互文阅读,以及整本书阅读、检索阅读等。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明晰阅读重点,指导学生习得阅读方法。
其一,引导明晰阅读重点。阅读方法与阅读重点有着天然的联系。如小学第一学段,重点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第二学段,开始重视叙事性作品的阅读,要求阅读中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取语言材料。第三学段,对阅读水平的提升提出具体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等。因此,教师要从年段目标出发,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其二,指导习得阅读方法。阅读方法非常重要。如何在阅读中让学生习得阅读方法呢?如默读与浏览都是常见又实用的读书方法,也是基本的阅读能力。学生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提高阅读的速度,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也才能谈得上读书的习惯与兴趣。阅读方法要有窍门,有可操作性,这些窍门和操作性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训练。就拿浏览来说吧,就要把默读、快读、跳读等多种阅读方法结合起来。
3.发现提炼,及时总结学生优秀的阅读经验
众所周知,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故而,我们要及时总结学生阅读的优秀经验。
一要引导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学生是成长中的阅读主体。教师不能因过分理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放弃了具体方法的指导,要随文传授或训练必要的阅读方法,为学生形成基本的阅读能力提供服务。二要尊重并完善学生的经验所得。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的阅读收获,尤其是阅读方法上的收获。教师对此要予以尊重,并指导其逐步完善。三要关注学生经验的提炼总结。学生面对海量的、便捷的、多渠道的信息,容易受到网络语言的冲击。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中成长,学生就会形成特有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教师要善于发现、提炼,并做好总结。
三、开展组织与评价活动,持续课外阅读
“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是部编教材的重要内容,需要以课堂为出发点,将影响力进行延伸,发挥好活动与评价的强大推动功能,使课外阅读持续化进行。
1.开发建设课外阅读拓展性课程
“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不可能全程沿用课堂管理的方法,还需要另辟蹊径,那就是把课外阅读纳入校本课程和教师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范畴,强化管理,重点抓好活动的组织、管理与评价。这需要通过语文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来进行。
2.开展组织课外阅读系列化活动
“没有活动就没有活力。”有效组织并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尤为重要。活动组织的关键是主题选定与形式安排。活动组织既要遵循课标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实际。如通过亲子阅读,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借助良好的成果展示与评比,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开展类似于年级或全校性的大型专题活动,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组织开展课外阅读系列化活动。
3.开辟并运用课外阅读整合式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这几点涉及课外阅读的几个基本方面,是教学中应当关注的,同时也可以细化为阅读评价指标的参考维度。
一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是密不可分、互为因果关系的。从操作层面上讲,实施终结性评价相对容易。然而课外阅读关注的是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因此要重在落实过程性评价。它也能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进行有效监控。
二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课外阅读定量评价不容忽视,它是底线,只增不减。但仅有量的积累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定性评价的配合与引领。如学生成长记录和检测结果的分析、学生阅读过程的态度星级评比、典型案例和典型人物的宣传、个性化阅读经验的分析等。
一、多形式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书香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奈甯龇矫孀攀郑旱谝唬利用黑板报、宣传栏以及教室走廊,布置一些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以及学生自创的语录,营造教室的书香氛围。第二,学校领导和各科教师统一思想,让学生自由选择读书时间。另外班级统一订阅优秀报刊,建立一个固定的班级阅读书库。第三,每个学生至少提供一本好书,到班主任处登记,互相借阅,每个月至少看完一本。第四,班主任利用家校互动时间,向家长推荐阅读书目,并通过评比的方式营造家庭读书氛围。
每周开设一节阅读交流课,学生可以轮流主持,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讲故事、新闻、笑话等。这样,学生会积极阅读课外读物,知识面广了,素养自然得到提高。
二、多渠道拓宽课外阅读范围
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是名著节选,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通过对整本书的阅读来加强对文本的理解,从课内向课外拓展辐射,培养学生的分析感悟和欣赏评价能力。
暑假、寒假的时间较长,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中选择感兴趣的书阅读,并布置相应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初步学会鉴赏文学作品,发展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三、多角度评价课外阅读效果
有些课外阅读缺乏实效性的原因之一是缺少反馈、评价和激励机制。没有积极有效的评价,学生的阅读兴趣就难以激活。为了使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我们以学生为主体,合理评价其语言积累、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不断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促进课外阅读。具体做法如下:
资料查阅法。定期检查《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周课外阅读计划》和读书笔记,评价学生计划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度,每个月统计得分。
活动评价法。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收集奇闻逸事、生活常识、历史传记等,每月开展一次读书报告会,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另外利用早读、阅读课、班会课,开展诗文朗诵比赛、经典名著知识竞赛、诗歌创作比赛、辩论赛等活动。这些活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教师在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作品展示法。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习作展示的机会,充分利用图书角、黑板报、学习园地、班报等平台,及时展示学生的课外阅读成果,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本节课的亮点
(一)激发了阅读兴趣,激活了阅读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本次活动评比前,每位同学按活动主题要求通过各种途径去积极搜集有关“感恩”的文章、故事,并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形成感悟,写成读后感。都想着自己的读后感被选上,能有机会代表本组参赛,这样学生的阅读动机有了根本地转变,从“要我读”变成了“我要读”。
(二)积极有效地达成了活动目标
1、促成了学生积极有效地阅读与写作
主题读书活动评比的机制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欲望,他们期待这表现自己、张扬个性的机会,他们搜阅到许多感恩且感人的作品,如《血色母爱》、《学会感恩,让生命充满爱》、《天使的礼物》等。学生用心去阅读,用心去感悟,触动了他们的灵魂,彰显了他们的真情。真正达到了积极有效地阅读与写作。
2、提升了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学生在搜集、阅读、感悟、写作的过程中,深深地感悟到, 在生活中,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挫折、感恩对手、感恩生活中的一切,在选手的激情感人的演讲中,在小组汇报交流的氛围中,学生被一种浓浓的爱、浓浓的恩情熏陶着、感染着,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每一位学生受到触动后,都喊出了心声――我要感恩!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以提高。本次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培养了学生的搜集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阅读写作能力;在课堂展示中,通过小组评比、整改,培养了学生评价鉴赏能力;在全班汇报评比中,有的选手,被自己笔下的感人的感恩故事感动得潸然泪下,心潮起伏,有的充满感恩的深情,尽情倾诉,这样积极地阅读效应,既唤起了学生的阅读情感,又培养了学生的演讲能力,锻炼了胆量,形成了技能,为他们在后面“世界读书日”读书活动演讲中获得优异成绩打下了坚实地基础;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自主评价鉴赏能力,如在自主评价这一环节时,有一学生评价:“文青宇同学汇报的《感恩困难》让我感触很深,是的,生活中我们感恩的不仅是一切给我们馈赠的事物,还有困难,因为困难能使我们成长,使我们明白痛苦的滋味,所以我们也要学会感恩困难。”他的精彩发言,赢来了同学、老师们的一阵阵掌声。
(三)培养并强化了阅读习惯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形成了一定的阅读习惯。习惯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本次活动后,我观察到学生一有空闲时间,就去教室图书一角去找书看,每节课前三分钟的阅读推荐的作品越来越精彩,摘抄越来越丰富多样,周记也越来越异彩纷呈,作文的文采也慢慢出来了,学生还盼望着下次读书活动的到来。当学生从没有时间读书书到挤时间读书,当学生渴望着下一次读书活动的呈现时,我想,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的目标达成也就很近了。
二、培养了合作探究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
这次活动让我感触至深的是各小组自主选拔参赛选手的环节,各小组成员对参赛选手的训练要求非常严格,普通话的咬文嚼字、句式的停顿、语气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情感的表达,肢体语言的创设等,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作为老师,我看在眼里,高兴在心里,我想,学生们表现出的这种认真专注,积极热情,已远远超出了本次活动本身的一些内涵,因而我很庆幸为他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活动的平台,展现自己的机会,这样的主题读书活动让学生真正体味到合作的胜利果实是来之不易的,合作的经验和精神是可以终生受用的。
以上是我上本次公开课的一些收获,通过课后反思总结,我觉得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主要归纳为以上几个方面。
1、活动形式的呈现比较单一
活动形式的呈现比较单一,气氛还不够热烈,。活动形式的呈现只限于个别同学演讲读后感,活动呈现形式可以更丰富多彩一些,如可以是讲故事、学生运用多媒体结合画面演讲、参赛者与台下学生互动的演讲等,这样就会产生很好的课堂气氛,真正形成一个开放而民主的课堂,在下次活动中,我一定会改进方式,努力创设一个更有气氛更有效果的课堂。
2、活动课的开展应呈现常态化
“主题式读书活动”的开展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形成积累和语感,再慢慢形成素养和能力,所以它是一个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绝非一日之功。因而一次或几次活动课都不能达到真正地目标,所以应制订一个完整地系统地读书活动计划,每一次活动课应与前一次、后一次衔接过渡好,比如这次开展的是各组派代表进行“感恩主题读书活动展评”、那么前次活动可以在小组人人展评,产生最佳选手;后一次活动就可以在此次活动的基础上以丰富多彩的评比开展,或适当提高要求,让参赛者制作较简单的课件当堂展评,其中老师要加以指导。这样以来,学生的读书活动就会有计划、循序渐进的开展,读书活动的常态化生成了读书的习惯。
3、活动的展开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
在此次活动课中,活动前期和后期的工作,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但在课堂上,真正得以展示的仅是有限的几个参赛选手,其他学生都是幕后工作者,我想,今后开展的课堂展示中应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加,如开展每人三分钟阅读演讲或阅读推荐,读书辩论赛,阅读知识竞赛等,这样能让每位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获,让阅读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牵系每一位学生的心灵!
4、教师驾驭开放式活动课的能力要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城郊小学;班级读书会;基本模式
一、第二学段班级读书会的基本课型
班级读书会是有效指导课外阅读的主阵地,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目前,城郊小学虽已开展班级读书会,但往往流于形式,实效性不高。针对此现象,笔者以班级读书会为平台,来阐述“城郊小学第二学段‘班级读书会’的基本课型”。
1.导读型――读前的读物推荐课
“读物推荐课”指教师结合学生身心发展情况和教育教学需要,认真选择,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书籍,供学生选择的一种课型。主要方法有:书刊、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笔者就以《大林和小林》阅读导读课为例,谈其课堂结构。
(1)激趣导入,阅读期待
教师的导入是学生亲近课外阅读的前奏,是诱发学生阅读欲望的催化剂。某教师在《大林和小林》的导读课上,与学生谈话:“小朋友们,你们都是爱读书的好孩子,那么谁来说说你最近都读过哪些书呀?我也带来了一本书,想和你们一起读一读。”这样用激励、赞许的语气与孩子交流,不仅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而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当然激趣时间不宜过长,激趣的内容力求精而少。
(2)戏说书名,观察封面
一般而言,图书的封面是取自书里面的某一幅画,而这幅画往往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封面同时也透露出这本书的某些重要信息,甚至是这本书品味的一种象征。封面的阅读,可以进行两项阅读活动:其一,猜测大意,产生期待。如在这节课,学生观察封面,猜故事,这有益于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把握书的主旨。其二,激发兴趣,乐于阅读。这是阅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3)观看目录,假想情节
文章目录的小标题就是对该章节内容的概括,目录能帮助学生大致了解书的内容。课堂上,教师出示目录,让学生阅读,“你知道了什么?你对哪个章节很感兴趣?”让学生来假想故事情节,了解内容。
(4)选读片段,设置悬念
指围绕故事的内容,提出令人疑惑的问题,或叙述离奇精彩的情节片段,或叙述内容至处戛然而止,在悬念处打住,吊起学生的胃口。如,阅读《大林和小林》时,陈老师就精心选择描述怪物模样的片段,问“这只怪物瞪着眼,伸着手要干什么?接下来你想知道些什么?”陈老师在处戛然而止,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起学生更大的阅读期待。
(5)激发欲望,推荐阅读
这个环节主要是针对导读课或读后的赏析汇报课进行的。教师应注意推荐目的,可从以下方面来考虑:迎合学生兴趣;配合思想教育;结合语文教学。
2.指导型――读中的阅读指导课
“阅读指导课”指教师确定指导内容,在课堂上边带领学生阅读,边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切实掌握阅读方法的一种课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读书方法,养成习惯,最终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
(1)名句导入,创设氛围
教师采用名人、名句导入,给学生创设自由交流的氛围,营造一个无话不敢说、无题不敢辩的轻松、和谐、愉悦的对话心理场,引起学生表达的欲望。注意激发交流的意识与愿望,可把学生围成一圈,自己坐在圈中,引导学生交流,有时走出圈外,也可按交流的需要分成小组或书友队的形式引导学生交流。
(2)借助目录,梳理内容
文章目录的小标题就是对该章节内容的概括,同时也是学生回顾书本内容、梳理故事内容的好帮手。
(3)质疑讨论,教给方法
班级读书会鼓励学生质疑,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有时候就是围绕一两个问题,展开一两次讨论。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甚至有争论更好。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品味性的精读法。如品味性的阅读可以分为词句的品味、段的品味、篇的品味等。指导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读书实践,谈做法、谈体会。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师生总结出方法:可以学生先阅读尝试,然后自己总结方法――浏览法;也可以由教师运用实例进行引导――精读法。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使学生真正认识某种阅读方法的精髓,并通过阅读实践,切实掌握,以提高读书的品味和质量。
(4)心灵对话,摘记名言
在阅读教学中,一个人发表了看法,就是说出了一种独特的见解,若干见解的交流,就能使个性化阅读对话走向全面、深刻、成熟。教师要多采用延时评价策略,在学生的自由交流对话中,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好的创新灵感,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每本书总有一张精美的扉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摘录的座右铭或自己的感受写在上面,作为读书笔记。】
3.交流型――读后的赏析汇报课
读后的赏析汇报课是在学生读完一本书后,组织大家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让学生畅谈阅读收获和体会的一种课型。有利于巩固和提高阅读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说写能力,还有利于学生相互启迪,共同提高。以某教师执教的《精灵鼠小弟》阅读导读课为例来谈课堂结构。
(1)直面导入
因为学生都阅读过书本,有些知识都知道了,不需要再花时间作铺垫了。教师开门见山:“今天的班级读书会,我们一起来分享《精灵鼠小弟》”,就直接导入新课。
(2)了解梗概
故事梗概是整本书籍的内容。它能唤起学生的回忆,使其快速进入阅读情境。学生看了这本书,尤其是中高年级,应该对书梗概有所了解。教师就让学生关注目录,用简单的一段话来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3)精彩回放
儿童文学,意义是其次的,意味和形象才是最重要的。孩子们喜欢儿童文学,是因为他们可以从中看到多姿多彩的风景,认识形形的人,经历许许多多的事……在班级读书会中,孩子们要交流的要说的,就是书中具体的一件件事,一个个他们感兴趣的人等。如,阅读交流《精灵鼠小弟》时,看了这些目录,说说你最喜欢哪个故事?指名说一说。大家是否想起了更多的内容?从这些内容当中你觉得斯图尔特是怎样的一个人?
(4)点击人物
每个孩子对故事人物有着自己的阅读体验,教师在认同他们情感的基础上,对于他们喜欢的、不喜欢的,适当地进行话题设计,展开一个你说我说的环节,让他们拿理由来说话,以理服人。此时,他们在脑子中就会回想书中有关这个人物的故事情节,这样有利于学生相互讨论和分享。如,阅读《精灵鼠小弟》时,这本书除了主人公斯图尔特以外,作者还刻画了其他重要的人物。下面,请你根据教师的描述,来猜猜是哪个人物?课件出示若干人物特征,猜一猜。
(5)真情对对碰
此环节一般采用小组交流方式。小组交流以4人为宜,交流时间约为5~8分钟。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交流情况。全班交流时,学生可自由发言。对少数不善发言的学生,教师也要指名发言。此环节,教师要做适当的调控和升华。所谓“调控”,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内容,确立汇报内容的先后顺序。所谓“升华”,即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用三言两语进行指点,或指点迷津,或概括总结,依据情况,灵活发挥。
4.其他类型
班级读书会除了上述的三大课型,还有“读书展示课”“读书唱游课”“精品鉴赏课”等课型。“读书展示课”以展示学生的课外阅读成果为主,指导学生阅读为辅,形式不拘一格,达到目的即可。“读书唱游课”即把课外阅读和游戏、音乐等形式结合起来。“精品鉴赏课”指对一些文质兼美的文学精品,教师先引导学生品读体味,重在通过朗读揣摩推敲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力,感悟其表现方式,并积累优美词语,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其朗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第二学段班级读书会的教学策略
1.调动感官――全息阅读
中段的学生更需要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用具体方法引导阅读。教师常常给学生温馨提示:“孩子们,读书时,要善于用发现的眼睛关注细节: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用心感受精美的语言: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用手写……”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再次徜徉书海时一定比以往多了一份思考。
2.多方渗透――积淀读法
教师在引导学生快乐阅读的同时,不断地教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与阅读速度。以每天一次的晚读指导课为主要阵地,指导学生阅读,巧妙渗透着选读法、精读法、速读法、摘录批注法等阅读方法,为学生独立阅读打下基础。
3.脱口而出――由静变动
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与语言“亲密接触”,变静态的作业为动态的作业,让文静的文字通过孩子的嘴巴变成活跃、充满生机的言语。在校内给学生交流读书感受的时间,在校外让学生把读书感受说给家长听,让语言首先在他们的嘴上活起来,继而在他们的脑中活起来,然后在他们的心中活起来,最后嵌入他们生命的历程,使他们成为有着言语智慧的血肉丰满的“人”。
4.鼓励深读――自能内化
(1)剪辑法。就是把读过的好文章或片段剪下来,贴在自己准备的剪贴本上。注意分门别类粘贴,最好在本子前面加上目录、封
面,作为写作的资料库。
(2)文摘卡片法。在阅读时,把文章的要点或重点句、段摘录在自己制作的卡片上。制卡片时要注意持久性和易于保存,还要做好归类,以便日后查找,此举贵在持之以恒。
(3)列表法。这种方法可避免读书只追求故事情节而不深入思考的不良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翻书”的习惯,对提高写作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4)批注法。当学生读到感受最深处就写上自己的评语或者眉批或者旁注,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
力,从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收获。
5.多彩活动――提高能力
中年级,正是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转变的关键阶段,所以,赏读形式既不能过于幼稚,又不宜沉闷,多种形式的“读书会”就比较适合中段学生交流赏读:“好书推荐会”“模仿秀”“童话演出场”“观点对对碰”……在交际情境中,在交流合作中,在探讨辩论中,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逐渐加强。
三、构建第二学段的班级读书会评价机制
1.课外阅读评价内容多维
对阅读能力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其结果,而且还要关注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整个过程,把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
节。因此,教师可从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课外阅读的兴趣与爱好、课外阅读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构建一个活动和考核相结合的课外阅读评价体系。
2.课外阅读评价方法多样
为了使我们的评价更有针对性,我们不仅要对评价内容指标进行分年级的细化,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城郊第二学段小学生的发展特点,确定各自评价的重点。三年级上学期的评价内容主要是读书的兴趣与习惯,教师要通过评价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年级下学期―四年级上学期阅读评价应该侧重于学生的阅读方法、阅读习惯,通过评价来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从而使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收到最大化的效益。
3.课外阅读评价主体多元
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查评、教师点评等。实施有效的课外阅读评价,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意志,全面提高学生课外阅读水平。
城郊小学生在班级读书会活动中,阅读兴趣、阅读热情高涨,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的独立阅读能力日益增强,学习成绩也得到提升。在开展班级读书会时,笔者体会到课外阅读所带来的欣喜,同时也看到了不少问题。例如,教师怎样做到在轻松热烈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讨论话题,如何把握动态中课堂生成的机会,实际有效教学等。教师要不断探索,提高认识,磨砺技艺。愿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做孩子童年阅读的点灯人!点亮孩子的智慧人生!
参考文献:
[1]王林.班级读书会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小学语文教学,2006(12).
[2]李志明.班级读书会的开展策略.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0(09).
[3]张英臣,段京梅.课外阅读指导课浅谈.语文报:教师版(初中),2008(122).
[4]朱永新.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小学语文教师,2006(7/8).
暑假读书活动方案一
学习目标:
1.加强学习。在假期中认真阅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建设理想课堂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智慧锦囊》、《细节决定成败》和《新课程小学作文教学概论》这五本书。
2.通过读书,了解最新教育动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3.通过读书,强化自身修养,使自己成为更富内涵的教师。
4.积极撰写读书心得,积累相关的教育教学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习内容:
1.制定学习计划,从而更好地开展暑假学习。
2.坚持“读书促进思考,思考促进成长”的原则,将精读与略读相结合,读书时及时记下自己的读书体会,写好批注。
3.在阅读过程中,将读书与反思相结合,积极撰写读书随笔,并每周一次以“博客”的形式进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4.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上电子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
5. 在经典读物中汲取营养的同时,把真正优秀的读物为己所用。
6. 对自己的读书体会进行梳理,完成3篇高质量的读书心得。
7.假期结束前,针对两个月的暑假读书活动撰写一份总结。
暑期读书总结
两个月的暑期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学到了很多教学中的相关理论,下面就谈谈我对暑期学习的点滴体会:
以前的我,在课堂教学中最关注的就是学生上课是否认真,知识点是否掌握,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效果怎样?等方面的问题。而阅读了《建设理想课堂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一书,才知道课堂教学的理想应该是让学生经历美好的生活,学会幸福的生活。记得有位哲人曾经说过:“没有幸福的教师,就没有幸福的学生”“快乐的教师带给学生快乐的生活。”由此可见,教师教学的幸福不仅涉及我们自己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校生活质量。
随着课改的实施,“自主学习”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关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一书第十一章——“提高自主学习效率的策略与方法”这一内容中,我了解到了五种值得借鉴的方法,分别是:“Ji活身心,引发自主学习的内部需要;开放课堂,创设自主学习的外部条件;师生互动,构建自主学习的调控机制;学会学习,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多元评价,改革自主学习的评价体制”。
《智慧锦囊》使我感受到小说选文的精短美妙;《细节决定成败》使我牢记“天下无易事,需要细心人。”这句至理名言;《新课程小学作文教学概论》使我明白开放的作文教学,可以让孩子享受到写作的快乐……
总之,这次读书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强化了自身修养,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暑假读书活动方案二
为进一步丰富学生暑期文化生活,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推动“书香校园”和“学习型家庭”建设,在全社会形成“以读书为乐”的文明风尚,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设良好的氛围,经研究,决定开展临海市中小学生“阅读好时光”暑期读书系列活动。
一、活动时间
20xx年7月——2019年9月
二、活动对象
全市各中小学学生
三、活动项目
1.“亲子共读一本书,我与孩子共成长”亲子共读共写活动
各学校结合实际,通过开展亲子共读主题班队会、亲子共读主题征文比赛等形式,将阅读培养成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
2.“好书我推荐”交流活动
下学期开学后,各校各班组织“好书我推荐”主题班队会,对本校本班阅读成果进行汇报总结,各学校要将此次阅读活动总结(包括图文)发送至邮箱,教育局将从中评选优秀做法向全市中小学推广。
3.结合“春泥计划”要求和夏令营安排,开展城区孩子与农村留守孩子手拉手赠书共阅活动。教育局将联合文明办、市新华书店开展向农村边远学校、留守儿童赠书活动。
4.“实践助成长”暑期阅读实践活动
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走访身边榜样人物,积极吸取正能量。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各学校团委、大队部要结合暑期社会实践、假日小队活动形式,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实践形式,提高阅读内涵,丰富假期生活。
四、工作要求
1.各校要切实做好中小学生“阅读好时光”暑期读书系列活动的组织工作,在学期结束前开展“阅读好时光”活动启动仪式,通过国旗下讲话、学期结束典礼、《暑期致家长的一封信》等不同渠道,积极广泛地进行宣传与发动,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2.各校要创造条件,开展暑期阅读大讲堂活动,通过名家、专家、作家集中讲座,校园网、家长微信群、老师辅导讲座等形式进行读书活动专题指导,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
3.各校要通过推荐亲子阅读书目、开展亲子阅读交流会、家长和留守儿童阅读交流会、小家书香互漂流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
一、明确指导思想
1.自主性
语文课外活动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以往少数学生参与现状。活动由教师主导,学生自己主持,亲身参与,互相协调,共同配合完成。通过眼看,耳听,心想,口说,手做,笔创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
2.广泛性
语文是和生活、社会联系最紧密的学科,语文的外延是和生活外延相等的,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把语文活动放在社会的背景之上,放到现实社会大语文环境中。做到五个结合,即与学科课程集合,与课外阅读结合,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与学生的思想教育结合,与社会实践结合。这样,多方面全方位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展开特长与个性的能力。
3.全程性
在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时,要注重活动过程。我认为活动应该由激趣导入引导实践活动训练交流检查总结评价组成,学生全程参与,是学生的表达由不熟到熟练,技能由不会到会,学生的情感也在活动中发展变化,寓教于活动中。
二、制定计划和操作程序
1.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课外活动的要求,我据此制定了可行计划:
(1)活动的目的和要求。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各异,当然课外活动对其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求就不同。掌握学生读写能力的一般情况,只有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课外活动。
(2)活动的组织形式。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活动的规模、时间等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实际需要以及指导力量和具体条件确定,低年级以开展群众性的饶有趣味的活动为主,高年级可以专门组织小组。
(3)课外活动的考核形式。成绩考核科用来竞赛、展览、汇演、报告会、经验交流、墙报、手抄报等形式。
2.制定操作程序
(1)制定语文课外活动的分级目标和内容。一二年级,从听说有趣童话入手,初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以自觉性的读书习惯;让学生认识身边的人和事,收集积累语言材料,初步培养学生听说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三四年级,从读有趣的自然书籍入手,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继续强化说读训练,认识身边的大自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勤动笔的创作能力。高年级,从读名篇入手,初步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不光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还要培养学生的独特的语言感受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个性写作能力。
(2)认识结构框架
活动目标: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发展特长,培养创新,提高审美。
活动途径:与教材结合,与课外阅读结合,与社会实践集合,与思想教育结合,与其他学科结合。
活动双方: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教育阶段:一二年级吸收模仿二三年级消化巩固高年级结晶创造。这种整体结构模式,使教师能从整体设计组织活动。克服活动目标不明确,活动内容散乱等现象,使活动课外活动的开展更系统更全面。
3.确定基本程序
很多教育学者吧教学过程高度概括为导入展开终结。结合语文课外活动以活动为主,活动中学习的特点。我初步认为语文课外活动的基本程序应该是:激趣导入引导实践活动训练交流检查总结评价。
(1)激趣导入。在学生做好知识,技能。心理等准备之后,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活动要求。
(2)引导实践。通过传授方法,情景再现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主动参与实践。
(3)活动训练。学生主动参与,认真实践。进行听、说、读、写能力训练。
(4)交流检查。学生实践之后,通过讨论、表演、展评、结集等方式交流活动成果,既是主动参与又是特长展示。
(5)总结评价。小结收获,激励发展,考查评价,自我反馈。
4.课内外紧密结合,有序实施计划,我以课内带课外用课堂学到的读书方法指导课外阅读,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促进课堂学习效率。
首先,我指导学生阅读,边看边想,不懂之处做标记符号,阅读全书后再条理理清,思考不懂得问题掌握中心。对于课外读物中的优秀作品,在学生共同阅读后,我总要布置思考题。如书中有哪些人物?写了什么事情?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你最喜欢其中哪个人物?为什么?你觉得文章语言有何特色等。读后让学生围绕思想教育和写作方法等方面有所收益。
其次,做到读写结合,提高读书效益,我在指导高年级学生阅读时,培养他们随度随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最后,我经常集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向学生推荐优秀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开阔其视野,增长其知识,陶冶其情操。大量的阅读,学生会在一个更宽广的思维空间纵横驰骋。我向学生推荐了《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文学名著。
5.定期检查阅读效果
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促进其认真地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我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检查方式很多。如每月填写一次登记表(包括姓名、阅读篇目、做笔记篇叙)。展出好词佳句摘抄本,查阅读笔记,召开新的交流会等,为学生创设畅所欲言的机会。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1.课外阅读活动
一二年级主要读有趣的故事、连环画、等,指导培养正确读书方法。三四年级主要读优秀作文、科普书籍、报纸、杂志。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摘抄习惯等。高年级主要读国内外名篇,培养写读后感。
2.语文兴趣活动
一二年级朗读比赛,三四年级可组织查字典比赛、读故事比赛等。高年级百科知识竞赛、现场作文比赛、动手做读书笔记展。
3.社会活动
关键词:阅读 教学 兴趣
目前。不少中学为了追求升学率,没有设置阅读课,虽然少数学生能读一些课外读物,但以流行读物、娱乐快餐式读物为主,因此他们的课外阅读大多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初中生的整体阅读能力也在下滑。为改变这种现状,让初中生喜欢阅读、有效阅读,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四种阅读方法。
一、激发兴趣,自觉读书――乐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促使他们集中注意,仔细阅读,认真思考,有意识记;可以使他们产生充沛的精力,顽强的毅力,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根据初中生求知欲旺盛、可塑性强的特点,教师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巧妙引导学生,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推荐阅读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激励方式。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调研结果,笔者从各种期刊和网络上选择精美的文章或著作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在每天30分钟早读课及校本阅读课阅读。事实说明,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方式,并逐渐延伸为喜欢阅读《读者》《中国青年》《美文》《书屋》《青年文摘》《中华散文》《杂文选刊》《时文荟萃》等期刊和一些知名的博客和网站,他们在广泛阅读、大量阅读中开拓了视野,提高了智慧,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二、授之以法,有效精读――会读
教师要对照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认真解读教学目标,用好课本“这个”例子,备好学生,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少教多学,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重点、难点,教师要与学生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学在生对概括记叙文主要内容有困难时,我们经过共同研究,多次尝试,认真分析,最后总结出这样的方法: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对照文章实际合理加以取舍,然后把必要的限制语(需要突出的方面)加上,这样,内容概括就全面而准确了。再如,对于文章题目的研究,我们总结出题目除了可以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外,还可能是文章的写作线索、写作背景、写作缘由、抒情点、象征点、比喻点等。另外,文章题目的形式还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去研究,使文章题目更富韵味,吸引读者。教师要按照大纲要求,授学生以“渔”,让学生遵循阅读规律,抓住阅读要点,这样他们就会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不断提升阅读水平。
三、博闻强识,厚积薄发――多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流传至今的这些话证明了多读多诵的重要性。“破万卷”不仅是突破数量,更是理解内容;“劳于读书”既指读书之多,也指读书之苦;“熟读唐诗三百首”指熟读成诵。教师要抓住大量诵读这个核心,利用每天30分钟早读课、校本阅读课、课前五分钟诵读等制度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在学生乐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和开展学生喜欢的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如“阅读之星”“读书报告会”“藏书之家”“诵读标兵”“优秀读书笔记评选”“诗文诵读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他们的发展。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得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除了保证阅读时间,教师还可以通过好文推荐、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馆等平台给学生提供质量上乘的优秀读物,通过海量阅读让学生厚积薄发。总之,抓准阅读,也就是抓住了学生发展的金钥匙;抓好阅读,也就使校园充满书香。
四、读写结合,以写促读――写读
一、介绍参加活动情况和设置活动方案(四川乐山市)
读书,是精神的享受;读书,可以吸收无尽的营养。读书,能激起你心中的波浪;读书,能使你狭窄的心灵逐渐变得宽广。你一定喜欢读书。
①谈谈你在“好读书,读好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担负的任务及完成情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为你所在的班级设计一份开展“读书报告会”的活动方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说:本题以排比句导入,安排两道开放性试题。第①题要求学生回忆在活动中曾经担负的任务及完成情况,学生肯定参加过类似的活动,因此可以作答。担负的任务:搜集“名人读书名言”;编辑《名人读书名言》;办“名人读书经验”墙报;讲“名人读书故事”;策划或主持读书报告会;报道同学们课外阅读情况等。除上述6项外,其它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完成情况:写出完成的数量或结果即可。第②题考查学生的组织活动能力和语言表述的能力,学生须掌握活动方案的设置要求,设置方案的基本内容应包括:活动目的、活动准备、举行报告会、活动总结。各项内容符合题意即可。
二、作读书批注和阐述选书观点(浙江宁波市)
搜集读书故事,交流读书方法,探讨读书内容,这是某校新近成立的读书小组的活动安排。作为小组成员的你,请参与下列活动。
(1)活动中,同学们搜集了不少读书故事,下面列举了其中四则,它们分别说的是谁?请将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他好读书而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②他勤学却无钱买烛,只得在墙上凿洞,借邻人的烛光读书。()
③他很小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见到父亲有本《笔说》藏在枕头中,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④他少年时就痴迷读书,曾经在梦中看到所用之笔开了花,后来果然“斗酒诗百篇”,被誉为“诗仙”。()
A、匡衡B、陶渊明C、李白D、王羲之
(2)活动中,同学们交流了很多读书方法,认为批注是一种很实用的读书方法。批注可以写心得,作评价;也可以联想、概括等。请参考示例,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对所摘内容进行批注。
[示例]
(3)活动中,同学们对应该读什么书各抒己见,形成了下列三种观点。你更认同哪一种?请以一本相应的书为例,结合所认同的观点,简要说明你的观点。(50字以内)
A、读经典的书,就发现了世界的入口。
B、读流行的书,就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C、读实用的书,就架设了生活的桥梁。
解说 第(1)题列举四则读书故事,并设置成选择题,应当是比较容易的,参考答案:①B②A⑧D④C。第(2)题介绍的批注读书法,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所批注的对象是文言文,因此先读懂其意思,然后根据所表述的观点,结合自己的感受,自选角度,批出主要意思即可。例:读书既要常看,也需方法,更要学以致用。短短六句,即将读书之道阐述得淋漓尽致,可谓精辟!那些只会埋头死读却不知消化的“两脚书橱”,正是“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的最佳佐证。第(3)题其实质是考查学生对某一名著内容及作用的表述,示例:我更认同A,理由:读《荷马史诗》,让我们在感悟真理和正义之美的同时,也领略了古希腊文明的灿烂与辉煌。
三、撰写演讲稿和拟写栏目名称(安徽省课改区)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班里准备在这天下午3点,在本班教室开展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活动。假如你参与了这次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为营造活动氛围,教室里需要张贴几条名人语录,请你推荐一则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__________
2、“小演说家”明明准备在活动中作“我是如何读书的”主题演讲。他为撰写演讲稿搜集到以下三则材料,但有一则不符合他演讲的主题要求,请你帮他找出来,并说明不符合要求的理由。
材料一:现在常听人说:“多读杰作,学取技巧。”这话是不错的,但倘使他读杰作的时候,心里总惦记着“快学技巧呀!”他在杰作的字里行间时时都发生“这是不是技巧”的问号,那他决学不到什么技巧。(节选自茅盾《论“入迷”》)
材料二: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节选自李国文《我的阅读主张》)
材料三:最近,东方图书市场内各类包装精美的高价图书特别畅销,不少人买了是作为礼品送给亲戚朋友的。对此现象,有关学者认为,将包装精美的图书作为礼品送给别人,虽然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文化的重视,但如果仅限于此,就会流于形式,导致读书浮华风气的蔓延。(摘自3月8日《今日早报》)_________
3、4月22日下午,你去邀请语文王老师参加这次班会活动。请你将对王老师说的话写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配合这次活动,班里还准备办一份读书小报。请你参考下面的示例,为这份小报拟写一个栏目名称,并简要介绍这个栏目的内容。(栏目名称为4个字)
[示例]栏目名称:书海泛舟栏目内容简介:介绍、浏览名著佳作
栏目名称:_______栏目内容简介:_______
解说:本题以“世界读书日”为平台,考查学生组织一次主题班会活动的能力。第1题学生只要调动库存,就容易答出: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莎士比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第2题是提供三则素材,要求围绕“我是如何读书的”的主题,选择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则并说明理由,只要认真研读三则材料的内容,就会发现第三则不符合要求。因为第三则是对社会上读书浮华风气的批评,与演讲的主题无关。第3题考查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说话时要注意称呼,并交代邀请时间和地点,说出邀请的理由。示例:王老师,明天下午3点,我们班在教室里开读书主题班会,请您到场指导。第4题考查拟写栏目名称及内容的能力,拟写时要紧扣“读书”的主题,如:名人读书――介绍名人怎样读书的故事,激励学生读书;读书方法――介绍一些实用的读书方法,以指导同学们更好地读书。
四、确定活动主题和设置活动方案(江苏泰州市B卷)
同学们在“我爱文学”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到图书馆、阅览室选择了文学书刊进行了广泛的阅读。现语文老师请你策划一次有关“我爱文学”的班级交流、评价活动,你拟采用的活动主题是什么?你所准备的活动方案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说:本题考查学生组织活动的能力,考查侧重点在“我爱文学”上,因此要选择与文学有关的内容,否则就容易走题。示例:向你介绍我最喜爱的文学作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我的影响。①各小组推选2―3名代表准备参加班级交流、评价活动。②在老师的指导下,成立一个语文主题活动小组。安排活动主持人,规定交流顺序,确定活动的评委。③各小组代表交流④主持人根据评委意见,宣布结果。⑤语文老师或主持人对本次活动作出小结。
一、精读――挖掘阅读的深度
所谓精读,是指我们班每学期会选择2~3本书作为精读书目,人手一册,共同进行细致的阅读。我力求通过精读,让学生带着思考去阅读,带着借鉴和积累的意识去阅读。
精读书目的选择主要是依据语文教材所涉及的课外阅读篇目确定,如《鲁滨逊漂流记》《中华上下五千年》《昆虫记》《伊索寓言》等,当然也有学生普遍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如曹文轩的“纯美小说”、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杨红樱、秦文君的“校园小说”等。不管选择哪本书作为精读书,老师都必须认真阅读,对书的内容、特点等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为后期的阅读指导奠定必要的基础。
学生阅读精读书时,我们一般采用两遍阅读法。第一遍不做任何批注,一口气读完,这一过程大约需要一周左右。读完后,老师进行简单的检查,主要涉及书中的相关情节和人物,目的是通过检查了解学生第一遍的阅读情况。第二遍阅读时,进行精读批注。精读一本书的时间跨度一般为一个月左右,所以在精读时,要注意如下两点:一是根据学生当前的阅读能力,确定每天的阅读量;二是精读的程序不要太烦琐,要使学生容易操作。
在学生精读的过程中,老师要及时批阅孩子的批注。发现精读过程中出现的优点和不足,及时进行鼓励和指导。精读结束后,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阅读交流活动。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精读结束后,我们开展了三项阅读交流活动:一是以“我眼中的鲁滨逊”为主题,进行读书汇报。二是请家长浏览孩子的精读批注情况,为孩子的精读情况签上评价意见。三是让学生以父母的身份给将来的孩子写一封信,向自己的孩子推荐《鲁滨逊漂流记》。
二、泛读――开拓阅读的广度
如果说精读是精致的美味糕点,那么泛读就是阅读的饕餮盛宴。精读固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熟读精思”“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但毕竟是颇为耗时耗力的,即便是古代的文人墨客也只是有选择地进行精读批注。所以,学生精读的同时,必须要有大量的泛读,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素养。
学生泛读时,关键是对阅读书目的选择。在选择阅读书目时,教师需要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必要的指导,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选择:一是语文教材中涉及的相关书籍。二是由家长根据自己的阅读、成长经验向学生推荐。三是通过查阅各种媒体的书评进行选择。四是到图书馆走走看看,从中选择。五是留意身边同学正在阅读的优秀书籍。六是教师推荐,这是最主要的。
在学生泛读的过程中,老师要留心关注孩子所阅读的书籍。对于优秀的书籍,及时向全班同学推荐;对于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如低俗的漫画书、恐怖小说等),要及时提醒。还可以定时在班里开展读书推荐活动。我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班上学生的阅读能力,制订了一份阅读分级书目张贴在教室里,供学生从中选择阅读书籍。如果哪位同学读到了好书,也可以及时向其中添加新的阅读书目,并在“推荐人”一栏中写上自己的名字。
当然,如果学生的泛读没有教师及时的总结评价,很可能流于形式而达不到大量阅读的效果。为了激励同学们进行大量阅读,班级开展了“书虫”评选活动。每位同学读完一本书后,需由家长和本班的一位同学签字证明已读完此书。为此,我向全班家长和同学都提出一点要求:签字之前一定要检查被签字者是否真的阅读完该书了。可以借助书的目录,让他谈谈目录中某一个故事的大致内容;可以借助书中的插图,让他讲讲关于这幅插图的故事;可以让他谈谈书中最难忘的情节;可以让他说出书中涉及了哪些人物并对其中的人物进行评价……检查的时间可以灵活机动,短则三五分钟,长则十几分钟(或更长),只要能判断其已读完书籍,就可以签字证明。让家长签字,是想营造一种亲子共读的阅读氛围。至少,家长知道孩子在读什么书,有和孩子交流的共同话题。更好的情况是,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此书,共同交流书中的人物和故事。让同学签字,是想让同学之间进行检查交流,激发彼此的阅读兴趣――在我们班里时常会看到同学们针对某本书的相互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