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

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

第1篇: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

从3月28日到4月2日,新华社一连六天发表“新华时评”,矛头直指地方政府,痛批当前房地产市场乱象的根源所在―――土地财政以及腐败所酿成的高地价高房价。文章指出,解决“土地财政”问题,当务之急是从制度安排上弱化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冲动。如何遏制冲动?文章建言,按照事权和财权相匹配的原则,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资金支持。而房地产调控,税收杠杆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关评论:房价频频飙升,让人不由感叹“中国房价搭上了火箭”! 新华社评论切中了要害,道出了老百姓的心声。许多人也由此推测,中央要出手打击高房价。只是希望,不要光打雷不下雨,仅仅为物业税的开征铺路而已!

浙江丰田车主“补偿梦”两日破灭

3月29日,浙江省工商局表示,一汽丰田方面对其提出的制定时间表、上门召回、提供代步车、允许全额退还定金和补偿经济损失五项要求均表示接受。但是,国内第一次经济补偿召回车主的梦想只维持了2天就成为了泡影。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松木秀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将针对全国RAV4车主推出一个“三选一”的免费检测服务,除此之外,不会对召回车辆车主(包括浙江地区)给予额外的经济赔偿。

相关评论:同样的问题车,针对不同的市场,丰田对美国采取的却是与中国截然不同的态度,我们除了愤慨还是愤慨。但是,通过此次事件,我们也应该反思――假如我们的立法能切实保护消费者利益,外国企业不就没法钻空子了吗?在华丽数字的背后,这些GDP的含金量到底如何呢?

中石油建议消费者加油时交消费税

3月29日,中国石油财务总监周明春在深圳业绩说明会上,建议成品油消费税在消费环节征收,让消费者加油时交消费税,以真正起到一个提示消费者的作用。2009年1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以汽油为例,成品油的消费税由原来每升0.2元提高到1元。目前的征收方式从炼油厂即生产端征收,由国税向当地的炼油厂直接征收,有的地方还采取预征收的方式。国内能源专家韩学功表示,如果成品油消费税从消费端征收,购买汽油时就会给一个明细,油价和消费税分别是多少钱,这将有利于老百姓明明白白消费。

相关评论:不知道这家亚洲最赚钱的公司又在琢磨什么,难道真的是想让老百姓得实惠?衷心希望那些坐在办公室的领导不要老是琢磨老百姓的口袋,要多想想怎么样来服务好大众!

中国千万富豪达87.5万人

胡润百富榜4月1日在三亚《2010胡润财富报告》。这是胡润百富榜连续第二年以省份和城市为单位,调查中国富裕人士分布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底,除香港、澳门、台湾之外的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千万富豪人数已达87.5万人,相比去年增长6.1%。北京、广东、上海三地千万富豪人数占全国的近一半。

相关评论:87.5万千万富豪,这个数字着实让人兴奋,想想20年前,多少人只是做着“万元户”美梦啊!只是,希望这数字不是因为经济泡沫!

《2009幸福指数调查报告》出炉:

赚到钱才能幸福

第2篇: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农村居民;收入满意度;幸福度

作者简介:朱成(1977-),男,汉族,河南睢县人,河南商丘师范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经济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9-0035-0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思想。和谐社会是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人们较高的幸福感是维持社会和谐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社会和谐必不可少的要素。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没有占全国总人口56%的农村居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全中国的和谐;没有农村人幸福感的提高,就不可能有农村居民对建设新农村全心全意的支持。如何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增强农村居民的幸福感,成为目前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幸福感是一种心理感受和体验,但它不是缥缈无根的凭空幻想,脱离不开物质世界基础。经济发展是提高人类物质条件的保障,因此,经济是幸福的物质基础。研究表明,影响幸福的因素很多,但经济因素依然是影响农村居民幸福的最主要因素。经济因素与幸福之间的关系如何?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下面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这一问题。

一、幸福及其测度

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是人们对生活各方面满足程度的一种综合体验。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的追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提高的,较低级的需求会因这种需求已得到满足而成为人们幸福的基础。萨缪尔森用数学模型建立了著名的幸福公式:

幸福=效用/欲望

此公式虽然不能计量但描述了与幸福有关的变量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幸福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当欲望既定时,效用越大,幸福就越高。

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人们对自己的生活、家庭、事业等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的心理的集中表现。在外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人所体验到幸福的强度是不一样的,这表明幸福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环境的变化,幸福的强度也在变化,也就是说幸福具有变化性;另外,幸福感是一种综合评价,是对工作、生活和生命状态的整体满意度评价,具有综合性。因此,幸福是不易测量的,任何想用定量方法来研究幸福的大小都是不合适的。它就像西方经济学上的“效用”一样,不具有相加性,只有强度的不同。也就是说,对幸福的测度用幸福感的强烈程度――“幸福度”来表示是较合适的。

二、实证数据的搜集及整理

为了研究经济因素与幸福度的关系,2007年10月,我们在河南省各地市的农村进行了一次“农村居民幸福度调查”,调查对象是河南省农村居民,采用随机抽样,指定专人调查。其中涉及有以下调查项目:家庭年人均收入、家庭收入满意度、给自己的幸福度打分(百分制)以及影响幸福的因素等。经过数据的科学统计和整理,得到以地区为单位的数据如下表。下面我们用这些数据做实证分析。

三、幸福与收入及收入满意度的关系

西方学者赛利格曼认为,财富只是缺少时才对幸福有较大影响,可当财富增加到一定水平后,财富与幸福的相关性就小得多了。也就是说,经济发展不一定就能给人们带来幸福感,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即经济发展超过临界值(西方学者的观点是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时,幸福感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就几乎不存在了。中国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人民币(河南省为3851.60元),还远未达到临界值,也即中国农村居民的财富还处于短缺状态,按上述观点经济收入对幸福还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根据表1的数据 “家庭年人均收入”与“平均幸福度得分”的相关性分析。从散点图可以看出,数据点分布比较散乱,呈现非线性状态,计算的相关系数r=0.178647,这说明家庭年人均收入与平均幸福度得分之间的相关性极弱。

上述数据是河南省某一时点上的横截面数据,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及收入来源的不同,人均收入也不同。既然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还远未达到临界值,那么按照赛利格曼的观点,人均收入高的地区的人们的幸福感也应强,两者应有较强的相关性,而实证结论却相反。这里除了有数据的随机性误差影响外,我们还不能盲目否认赛利格曼的观点,而应该从另一个方面考虑。经济收入考察的是一个绝对量,它的大小在不同时点上没有一个准确的评价标准,在同一时点上相同收入对不同的人或家庭其效用也不同,由此给不同的人或家庭带来的满足程度也不同,那么由满足度产生的幸福感也不同。5000元的人均收入对于一个家庭可能很富裕,而对另一个家庭可能很不够:子女上学、就业、成家、治病、建房、抚养老人等对不同的家庭负担是不一样的。因此,低年人均收入在低生活负担下可能有高的幸福感,而高年人均收入在高生活负担下可能有低的幸福感,两者之间呈现较弱相关关系也就不足为奇了。

幸福脱离不开物质世界基础,而经济发展是物质基础提高的保证。那么幸福与经济发展必然有内在联系。零点公司的调查也表明,在中国,无论城乡,人们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依然是贫穷――有54.6%的城镇居民和66.4%的农村居民将贫穷列为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而从表2影响幸福的因素可以看出,经济负担占26%,排在第一位,说明生活成本是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提高的主要因素。在收入一定时,生活成本的高低决定着收入的效用大小,只有当收入与成本配比能显著提高生活的物质水平时,收入的增加才能提高人民的幸福感。而单考虑收入的提高不考虑生活成本的因素,未必能提高人民的幸福感。为了综合考虑收入与成本的配比结果对幸福的影响,调查中选择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指标――收入满意度,它兼顾收入与成本,低收入与低家庭负担相对应可能有高的收入满意度,而高收入与高家庭负担相对应可能有低的收入满意度,也即收入满意度是收入与负担(成本)配比的结果,收入满意度越高,收入效用能带来的物质条件的提高越大,人们感觉到的经济负担越小,生活越轻松,幸福感就会越强。实证分析如下:利用表1中的“平均幸福度得分”与“收入满意度得分”数据作相关性分析,做散点图,从散点图上可以看出,数据点呈直线分布状态,用相关系数公式计算的相关系数r= 0.794,说明两者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国内外关于收入与幸福间关系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从最初的‘有钱即快乐’,到不存在或仅有微弱的相关关系,到第三阶段‘有条件’正相关关系”3个阶段的发展。这是不难理解的。经济发展使人们的收入不断提高,金钱给人们带来的边际效用不断下降,使得经济增长对提高幸福的作用不断降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显示,2005年,72.7%的城乡居民感觉生活是幸福的,比2004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盖普洛公司的调查也表明,中国人的幸福感在过去10年中先升后降,与经济发展的曲线并不同步。问题出在哪里?2004年奚恺元对中国10大城市进行了一次幸福指数测试,在10大城市总体幸福度的排行榜中,市民平均月收入最高的上海(2847元)、北京(2484元)和广州(2556元),在城市总幸福度排行榜上分别位列第三、第七和第十,而杭州(2300元)和成都(1515元)则排在前两位。生活在高收入的国家和城市的人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生活很累、生活的压力很大,高的收入背后是高的生活成本。经济发展是收入提高的前提,而经济发展往往又伴随着通货膨胀,物价和生活成本的提高抵销了收入的增加,而当两者配比后者高于前者时,人们的物质水平就会下降,由此出现了经济增长而人们的幸福下降的困境。至于收入与幸福间“有条件”正相关,除了研究者们指出的人们自身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客观环境外,还应包括收入与生活成本配比能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这一重要因素。

四、结论

哲学家休谟说过:“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也即在人类生存需要满足以后,社会发展的目的不再是财富最大化,而是人们的幸福最大化。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以提高农村居民的幸福感为主旨,而经济收入依然是影响农村居民幸福度的最主要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正确看待经济发展与幸福间的辨证关系。首先,幸福是人们的主观感受,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于不同的人,影响因素的权重也不一样,经济收入只是影响幸福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对幸福的影响程度还取决于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也即经济发展不是“万能”的,它不是解决农村居民幸福的“万能钥匙”;其次,经济的发展是物质水平提高的保证,是幸福的物质基础。经济收入增加与幸福度之间不一定有统计上的相关性,但经济发展是农村居民幸福的基础,没有经济实力的发展壮大就不会有农村居民幸福水平的提高。也即幸福离开经济发展是“万万不能”的。

在研究农村居民经济收入增加对幸福的影响时,应该把家庭收入的增加与家庭负担的增加结合起来考虑,只有两者配比的结果能显著提高农村居民的物质水平时,经济的发展才会提高农村居民的幸福感。近些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旨在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降低生活负担,然而,农村居民的幸福度并不容乐观。调查显示,河南省农村居民的平均幸福度是66.17分,在农村居民的收入持续提高,生产、生活成本也在大幅提高,农村居民一边享受着国家恩惠甜蜜的同时一边却承受着生活负担增大的苦涩,农民的幸福感能提高吗?因此,国家在制定农村政策和发展规划时,应兼顾经济发展与人们幸福感的提高。在强调农村居民收入增加这一硬指标的同时,更不要忘记切实降低农村居民的经济负担,再把幸福感这一软指标的升降作为农村政策制定成败的标准,相信农村居民在享受农村现代化带来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同时,幸福感也会随之增强,那么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幸福感不随经济发展增加的困境也将不再出现。

参考文献:

[1] 范丽恒.主观幸福感的理解与提升[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科版),2005,(05):18-20.

[2] 吴云勇.从统计学角度看幸福[J].统计教育,2007,(09):13-14.

[3] 张剑锋.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国内外研究评述[J]. 学术交流,2008,(02):32-34.

第3篇: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幸福感影响因素 社会保障

我们首先就课题本身研究了它的背景与意义。一方面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们了解到两方面的背景内容。(1)新生代农民工地位与客观现状是他们虽已成为社会主体,但身份仍然尴尬。之所以说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主体是因为新生代农民工总人数为8487万,占全部外出农民工总数的58.4%,已经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体。68.6%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自中西部,72.3%的新生代农民工在东部地区务工。在这里,我们主要研究广东地区农民工。虽然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整体较高;大多数人不再“亦工亦农”,而是纯粹从事二三产业;就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工作勤奋,仍是吃苦耐劳的一代。并且近一半的新生代农民工有在城市定居的打算,但是收入太低和住房问题成为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定居最主要的困难和障碍。(2)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现状不容乐观,略低于传统农民工。他们的幸福感显著低于本地城镇居民,而且女性幸福感高于男性。另一方面,我们从各种媒体新闻杂志了解到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的意义。农民工幸福感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晴雨表”,是幸福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在吸纳农民工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的同时,要考虑如何为农民工们提供服务,使他们能够更幸福地工作和生活,更好地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这既是构建和谐社会、幸福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现和谐社会、幸福社会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从另一个方面讲,随着利益分配方式的多元化和社会阶层关系的复杂化,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相互交错,日益复杂微妙。各阶层或利益群体的幸福感,都从某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某些矛盾的存在和本阶层的利益诉求。如果不能妥善处理这些问题和矛盾,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就要受到威胁,和谐社会、幸福社会建设就要受到影响。

接着我们就这个课题提出了课题研究计划。我们确定了课题的重点难点并明确了我们的创新之处。我们认为这个课题的重点难点在于心理健康问题、家庭状况及成员分布、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问题以及农民工的收入支出状况对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力。同时,我们希望能够在这个课题上有创新,因而我们会从正面与侧面同时进行分析,并且会通过走访、网上问卷及实际调查问卷多种方式力图得出覆盖较为全面的结论。

然后我们便开始了实践调查。我们的实践调查历时四个月,共分为四期。

第一期调研的形式采取上门走访的形式,通过走访广东汕头非城区一带的新生农民工的留守家庭成员,从侧面了解探究新生代农民工的幸福感来源因素。这也是我们本次调研的主要特点,即我们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新生代农民工,而不拘泥于只在新生代农民工身上探究问题的答案。而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家庭成员的走访,我们发现以家庭成员的角度,他们认为收入、职业性质、未来前景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最重要的三个因素。

第二期的调研采用采访的形式,通过采访了广州天河区龙洞当地一些环卫工人、校内保洁员、校内纺织女工等一些农民工群体,从正面直击新生代农民工的幸福感来源因素。我们发现收入、社保、子女教育是他们最重视的评定幸福感的三个因素,同时我们也察觉这一部分群体的心理健康状态较为令人担忧,存在不少过度自卑及过度忧虑的心理问题。这点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第三期的调研我们采用网上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目标是社会中各群体对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的看法。我们一共在网上收集了八十份问卷,从而从侧面了解社会上对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的看法。网上统计数据显示近95%的人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得到全面充分的社会保障。而对于当今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地位的问题,30%的人认为农民工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对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33%的人认为无所谓什么地位,众生都是为了生存各谋出路,而37%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处于社会较底层只能从事高强度低技术工作出卖劳动力。

第四期的调研我们采用实地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在广州黄浦区及珠江新城一共发放了一百二十份调查问卷,询问新生代农民工各种关于他们幸福感的问题。问卷中我们对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各方面的因素都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基本情况如下:(一)文化程度方面接近80%的人有中学及大专文凭;(二)户籍方面超过90%非本地;(三)社保方面在我们调查范围内居然有1/8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任何社保,而余下80%中78%的人五保也不齐全;(四)月收入方面除了极少数少于1000元,大部分收入在1000~4000元每月,并且超过50%的人认为物价及房租可以勉强承受,大部分人的收入都是用在当前消费;(五)政策方面多数人都选择毫不关心的选项;(六)交往圈方面数据分布均匀,没有特定对象;(七)职业方面数据分布也较为均匀,但转工频率也较高,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与没有的各占一半,多数人表示在工作中遭受过性质较轻的不公平待遇;(八)生活压力方面大多数人生活压力较大但表示可以忍受;(九)未来前景方面75%的人觉得担忧但少数有明确规划。(十)总体的幸福感自我评分中32%的人是5~6分,45%的人是7~8分,20%的人自评满分。

综合以上四期各方面的统计数据及走访采访等深入了解,我们小组得出的结论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最重要的因素中,收入、社保、工作状况排在前三位。我们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生活各方面问题时,若要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也应当从这三方面入手。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小组的成员感受到,庞大民工群体一直都是中国社会所关注的弱势群体,高强度的工作,微薄的收入,高频率的工作转换,不公平的工作待遇,给了这个群体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又由于他们学历低,技术水平有限,所以一些民工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表示基本满意。但大多民工明确表示在大城市生活缺乏安全感,甚至有的已经对社会失去了信心,认为做什么努力都是徒劳的。所以庞大的民工群体潜藏着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社会治安问题。由于低收入又保障不足,背井离乡,必然存在心理失衡,接而各种极端行为的出现挑战着整个社会的治安。

第4篇: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幸福感

自20世纪末我国高校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高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相互竞争的挑战。这种竞争,归根结底是质量与内涵的竞争,因此,高等院校已经步入了从数量、规模扩张到质量、内涵提升的重要发展阶段。在这一激烈竞争时期,高校辅导员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心理负荷日趋严重,特别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已成为工作中较严重的问题。

1、问题的提出 幸福感就是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评价,是主体与现实生活情境的协调及自我达到完满统一的自我认同及自我欣赏的感觉,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情感占优势的心理状态[1]。首都经贸大学2010年3月15日的2009《北京市社会生活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金融危机中度过的2009年,北京居民幸福指数、安全感指数、社会诚信指数等8方面指数都有所增长。城区居民幸福感略高于郊区,公务员幸福感处于较高水平,而高校教师幸福感却显著低于全市居民平均水平。另有研究表明,作为一种职业性伤害,职业倦怠也正影响着高校辅导员的幸福感。而在教育过程中,教育与幸福是相互感染的,一个有教育幸福感的教师,会通过给学生以快乐而得到快乐的回报而感到幸福[2]。

2、职业倦怠对高校辅导员幸福感的影响

自从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和诗首次提出“职业倦怠”这一概念以来,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外研究发现,工作负荷、角色压力、合作者、管理者都对工作倦怠有预测作用,这说明幸福感不仅受先天遗传、人格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如工作倦怠这样的负面心理状态的影响。与国外研究结论一致,阳红(2008)发现教师幸福感与工作倦怠相关显著,工作倦怠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幸福感。张众(2008)提出职业倦怠是教师幸福感缺失的内在根源,认为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需要获得满足,潜能得到发挥,从而自我价值得到实现,并且得到外在和自我双重的良好评价,便可以产生一种持续快乐的心理感受和精神状态,而教师职业倦怠的结果,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工作都有许多消极的影响。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在人才培养上担负着重要职责,是高校教师群体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三维度的具体表现为:1)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基本或完全丧失,这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表现中最典型的症状。许多辅导员才开始工作时干劲十足、精力旺盛、主动性很强,但工作几年后常常表现出疲劳感,对自己的工作常觉得负荷沉重、耗尽心神,且对外界不当的教育指责常感到难以忍受,在情绪上缺乏热情与活力,对工作就逐渐变得缺少主动性、表现出惰性。2)去个性化(Deperonal lineation),也称人格解体或非人性化。指辅导员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学生、同事及家人。常常表现为减少接触或拒绝接纳学生,将学生视为没有感情的事物,用带有蔑视色彩的语言评价学生,对学生表现出冷漠、厌烦的情绪,因拒绝与排斥学生,故面对学生的问题时常感到束手无策,进而又产生“孺子不可教”之感慨,主要是因为有的辅导员在工作初期有着较强的成功信念,狂热地投入工作,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使他们的工作热情难以长期维持,最终信念系统塌陷,身心俱疲。3)个人低成就感(Dim in 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由于辅导员对工作已经失去了兴趣与热情,他们已逐渐感觉到工作没有意义,工作中已不再有什么值得去做,即使做了也无法给学生或同事的生活带来更大的变化,从而对教育、管理心灰意冷。加上当他们的职业给他们所带来的诸如金钱、名誉、地位以及社会认可等回报与预期相比少之又少时,很多辅导员就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并倾向于自我贬损,将工作中的不成功归因于自己缺乏能力、运气等。据笔者在湖南三个本科院校调查显示:47%的辅导员认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走错了路”或“迫于生计别无选择”。这些现象的存在都严重降低了辅导员的幸福感,同时对辅导员自身的成长进步以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进而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受到影响,难以培养出全面发展高素质的大学生群体。

3、减少职业倦怠,提高高校辅导员幸福感的建议

目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已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并且有加重的趋势。减少辅导员职业倦怠,努力将其转变为职业眷恋,达到自我与职业的和谐统一,对辅导员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推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无疑会起到积极地作用。

1)明确岗位职责,树立正确的高校辅导员人才观。

虽然长期以来,国家一直重视并采取多种措施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大大调动了辅导员投身教育的积极性,但在社会中仍有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社会过分要求辅导员用社会理想中的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等。加上高校辅导员劳动具有长期性以及成果鉴定具有复杂性,其劳动成果并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致使目前社会上一些人认为高校辅导员人才价值低下。高校辅导员属于知识型人才,知识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参与分配,其价值不能用衡量简单劳动的方法来计算。同时,减少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就要减少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避免事务性工作缠身的状况。高校要根据辅导员的职责范围,明确他们的目标、任务、权限、范围及责任,建立反馈制、工作追踪制、绩效考核制等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让辅导员各施其责、分工合作、协调配合;高校要根据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兴趣特长、工作能力等,让他们分别主管学生日常事务、心理健康、形势教育、择业指导等工作,做到术业有专攻;高校要重视辅导员的劳动,正视辅导员的人才价值,树立科学的辅导员人才观,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计划、奖励考评机制等与辅导员有关的集体目标制定中充分听取辅导员的意见,激励辅导员将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很好地结合,从而发自内心地主动工作,增加工作幸福感。

2)端正职业形象,建立高校辅导员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

从社会心理刺激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来看,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获得的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3]。有效的社会支持可以为个体提供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增加其归属感、自信等,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减轻压力,从而提高幸福感。由于职业的特殊性,高校辅导员的形象往往被戏称为“万金油”、“救护员”、“高级保姆”等,相对于其他职业而言,职业地位不高、职业形象不好,而一种职业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感的产生取决于它的职业形象,因此,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获得学生、家长、同事、领导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是提高辅导员幸福感的有效措施。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及高校要进一步深化对辅导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制定具体有效地措施,科学、合理地反映辅导员的劳动价值,并确保措施的可行性,营造一个重视、关心辅导员成长进步的良好社会氛围,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激发辅导员的创造力,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减轻辅导员的心理负荷,预防与缓解辅导员的倦怠感与挫折感;同时,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强调辅导员在一种公共信任、支援的氛围中表现出干劲,使辅导员具有高度的自尊感和把工作视为一种可追求的事业,从而对工作的内容抱有积极、肯定的看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另外,高校应加大辅导员队伍内部的沟通交流,做到相互支持,排忧解难,多报道辅导员群体中的正面榜样,多宣传优秀辅导员的教育方法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构建一个团结互助的集体。

3)夯实职业前景,充分尊重高校辅导员的合理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高一级需要是在低一级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必须注重基本需要的满足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同样具有合理性。学校要确立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应是全校师生对学校理想未来的憧憬和设想,体现着全校师生的一致追求,是学校与师生目标的结合体,有着强大的内聚力,让每位师生都认识到这一目标与个人利益都是息息相关的,使所有成员都成为这一目标的自愿追求者。辅导员队伍作为一个年轻人居多的群体,其事业成功的需求较为强烈,高校应充分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树立以人为本的辅导员管理理念,改变重“事”不重“人”、只“管”不“理”的管理倾向,通过与辅导员沟通和情感交流,及时了解和发现辅导员的需求,并通过创设各种有利环境和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为辅导员搭建平台,为辅导员的发展服务。辅导员的职业前景主要体现在职称提高和职务提升两个方面。在职称评定上,最好建立单独的辅导员职称评定系列,制定与辅导员工作实绩相结合的评定标准,培养一批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修养的辅导员专家、学者,专心地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职务提升上,要把辅导员作为高校后备干部的“蓄水池”,要引入竞争机制,要按照“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原则,拓宽辅导员成长进步的渠道,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高校应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也为辅导员创造更多的学习及科研的机会和条件,满足辅导员自我提高的需要和创造的欲望,重视辅导员专业精神的培养,通过举行教育论坛、创建工作室等平台,给辅导员提供各种体验和分享成功的机会,使辅导员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从而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辅导员幸福感的提升。

4)塑造职业品质,增强高校辅导员的自我调适能力。

积极人格可以通过增加积极体验来获得,积极体验的增加是形成积极人格的主要途径。赛里格曼等积极心理学总结出24种积极人格特质:创造力、好奇心、开明、好学、洞察力、诚实、勇敢、坚持、热情、善良、爱心、善于交际、公平、领导才能、团队协作、宽容、谦虚、谨慎、自律、鉴赏、感恩、希望、幽默、虔诚[4]。教育是心灵的事业,它的幸福依赖于教师的积极创造,依赖于教师能否在教育过程中把与之相关的主客体内在地统一起来。要减少职业倦怠,辅导员就应主动塑造积极的职业品质,增强自我调适能力。一要运用积极认知的方式看待问题,多看到改革带来的好处与机遇,通过积极的幻想从消极事件中汲取积极的意义,应用幽默、信念、意志应付困难、不钻牛角尖,用合适的方式进行社会比较等积极体验来培养有利于自己幸福生活的人格特质。二要避免逃避,积极寻求发展。面对压力,要学会变被动为主动,冷静思考,认真分析优势劣势,积极寻求有利信息和资源,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如坚持体育锻炼、听音乐、外出旅游、参加文体活动等,努力将自己的消极情绪转化为具有社会价值的积极情感,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三要安心并喜欢本职工作,形成内在推动力,学会适应并积极挑战工作中的各种变化,将挫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减少挫折感。四要学会接纳和利用各种心理咨询,重视与家人、朋友及同事之间的情感交流。当压力过大时,能主动寻求亲朋好友或专业人士的帮助,释放心理垃圾,及时得到学生的理解、同事的帮助、领导的关心、家庭的支持,使自己能以更好的心态面对未来。五要掌握有效地身心放松调节方法,学会积极地进行自我调节,并在自我调节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广泛的兴趣爱好以及平和淡泊的人生观,从而促进和提高自身的幸福感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幼穗,吉楠.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新进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70-74.

[2]关珊.影响教师幸福感的因素[J]基础教育参考2007,8:13-15.

第5篇: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

不过,中国用来“超车”的,是一辆人挤人的公共汽车――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人均GDP才只赶上日本的1/10。GDP排到世界第二,并没让中国人膨胀,反而让中国人反省。事实上,除去GDP排名世界第二,中国还是有很多第二名――碳排量排第二,皇马球衣销量排第二,结核病耐药率排第二,税赋负担排第二,超级计算机性能排第二,人体器官移植数排第二……一个国家不能只谈GDP,就像一个人不能只谈钱。

贫富困惑与身份焦虑

有人在网上贴出他2010年2月份的工资条:基本工资1300元,扣除养老保险114元、社保198元、失业险18元、医保36元,加上迟到4次被扣900元,最后实发工资为4元。这4元堪称中国工薪族的魔幻现实主义。

有评论分析中国人收入现状,引用了两份报告――一是北京政协主席会议上的一份调研报告,北京一线职工收入水平现状是“增长缓慢,长期偏低”;二是广东2010年的“社会温度计”调查报告,居民认为广东当前存在的最重大社会问题排在第一名的是:工资涨得慢。

与薪水成为对比的是生活成本的增加――最近流行晒全国各地娶老婆成本,广州要128万、杭州要178.2万、上海要200.82万、北京要202.8万、深圳要208万。在晒工资和晒生活成本背后,充满了工薪阶层对生活的焦虑。

成年人在焦虑自己是社会名流、伪上流社会人士还是弱势群体,他们的焦虑传递给下一代,成为“富二代”与“穷二代”的身份焦虑。“CCTV在‘六一’儿童节期间,采访了中国各地的孩子,问他们‘六一’的时候最想得到的礼物是什么?一个北京男孩儿要一架真正的波音飞机;一个西北的女孩儿羞怯地说,她想要一双白球鞋。”余华在《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一文中感慨,“现实的差距将同时代的中国人分裂到不同的时代里。”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也许解铃还须系铃人――经济学家茅于轼认为,GDP增长是解决贫富分化的前提。“没有GDP就是穷人打架,大家要分一块很小的蛋糕。首先要有GDP,然后再解决好分配,两者缺一不可。但要有个轻重,不要看错了,以为公平是第一,公平第一的话,那就是‘穷平等’。”

“穷爸爸”好还是“富爸爸”好

一个爸爸说贪财乃万恶之源,另一个爸爸说贫困是万恶之本;一个爸爸努力存钱,一个爸爸不断地投资;一个爸爸相信政府会关心并满足他的要求,一个爸爸信奉完全的经济自立;一个爸爸说顺梯子一步步往上爬,一个爸爸问:为什么不当梯子的主人?

罗伯特・清崎写的《穷爸爸,富爸爸》,描述了两种爸爸的不同。如果把我们经历的社会环境比作爸爸,这与中国30年的观念之变何其相似。祖国已是“富爸爸”,但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富二代。关于国家,过去我们想的是,让“穷爸爸”变成“富爸爸”;现在我们想的是,让“富爸爸”继续当个好爸爸。

当中国的GDP成为世界第二,围观的外国媒体前来给中国“捧场”――《纽约时报》说这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里程碑;《联合早报》说这是世界发展史的重要章节;《华尔街日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地位;《朝日新闻》说日本影响力开始黯淡;《金融时报》说世界将会适应一种新方式……但中国人对此态度冷静――“骄傲的GDP它噌噌地长啊,能给我换来几包尿不湿吗?”网络流行歌《郑钱花》这样唱道;中国还有1.5亿人未达到联合国一天一美元收入的标准,这是商务部的表态;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这是国家的态度。

更多的中国学者开始思考“GDP的含金量”,或用GDPW(国内生产福利总值)取代GDP。毕竟,有的GDP我们是应该拒绝的――美国学者加尔布雷斯曾指出,发展中国家有3种可以选择的现代化,其中一种是象征性的现代化:营造设施一流的机场、发达的高速公路和大型工程项目,但不代表带来福利水平的提升。

指数中的中国

抵抗危机指数第一位

巴西圣保罗州工业联合会2009年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在占全球生产总值90%的43个国家之中,中国是全球“抵抗危机指数”最高的国家,美国排在第十九位,俄罗斯则排在最后。

除“抵抗危机指数”外,该机构还为上述国家的“竞争力指数”做了排名:美国仍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国家,排在其后的是日本和挪威,中国和俄罗斯则分别排在第二十七位和第三十位。

税负痛苦指数第二位

在《福布斯》2009年公布的“全球税负痛苦指数排行榜”中,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中国香港地区分列全球税负最轻地区的前三名。

全球税负最痛苦的国家是法国,中国内地排名第二位。

文化影响力指数第七位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中,依据2005年世界各国的各项指标数据,文化影响力指数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中国位居西班牙之后,排名第七位。

母亲境遇指数第十八位

国际慈善组织“救助儿童会”通过分析各国母亲和儿童的健康和福利状况,得出一份关于“母亲境遇指数”的报告。在《2010年世界母亲状况报告》中,“母亲境遇指数”排名前十名的国家依次是:挪威、澳大利亚、冰岛、瑞典、丹麦、新西兰、芬兰、荷兰、比利时和德国。在全球77个发展中国家中,中国排名第十八位。

幸福星球指数第二十位

美国“新经济基金”的2009年度《幸福星球报告》中,调查了143个国家和地区的幸福感,最终哥斯达黎加的“幸福星球指数”排名第一,美国排在第一百一十四位,幸福指数比伊拉克及伊朗都低,伊拉克排名第七十九位,伊朗排名第八十一位。

中国内地排名第二十位,中国香港则位列第八十四位。

步行速度指数第二十四位

美国心理学教授罗伯特・列文在《不同国家与地区生活节奏的比较》调查报告中指出:市民步行速度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这份报告得出的结论是:步行速度最快的10个国家依次是爱尔兰、荷兰、瑞士、英国、德国、美国、日本、法国、肯尼亚和意大利。

中国香港排在第十四位,中国台湾排在第十八位,中国内地排在第二十四位。

死亡质量指数第三十七位

死亡质量指数是由新加坡连氏基金会与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共同完成的一项反映临终护理水平的排名。在这份囊括全球40个主要工业国家及发展中经济体的排行榜上,英国排名第一,能够提供最令人满意的临终关怀,澳大利亚排名第二,其次是新西兰和爱尔兰。

美国全球排名第九位,中国台湾在亚太地区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十四位,中国香港全球排名第二十位,中国内地排名第三十七位。报告指出:中国内地排名靠后的主要原因是,临终关怀在政策方面仍有待完善,此外,文化传统和获取麻醉剂的难易程度也使中国的临终关怀难以令人满意。

宜居城市指数第七十六位(北京)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旗下“经济学人智库”公布的2009年世界宜居城市榜单中,温哥华高居榜首,亚洲城市中日本大阪排名最高,位列第十三位。中国中以香港排名最佳,位列第三十一位,台北排名第六十二位。中国内地进入百强的8个城市分别是:天津排名第七十二位,苏州排名第七十四位,北京排名第七十六位,深圳、上海和大连分别排名第八十三、八十四和八十五位,广州排名第八十九位,青岛排名第九十五位。

国民幸福指数第一百二十五位

2005年~2009年,“盖洛普世界民意调查”在155个国家通过电话和入户等方式访问了数千人,获得了世界各地居民关于自身生活幸福程度的评价数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全球最幸福的国家和地区”排名中,丹麦、芬兰、挪威、瑞典4个北欧国家分列前4位。

第6篇: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

这是可期待的希望。数据显示,2012年前三季度GDP增速已经达到7.7%,有专家认为只要保持每年6.8%的GDP增速就能完成十报告中提出的GDP和人均国民收入同步双倍增目标。目前已有报道称西部地区居民的人均收入倍增在2015年前后完成。

缓解税收负担焦虑是关键

但人们更关心切身的感受,百姓想知道怎样实现倍增,对自己是“倍增”?还是“被增”?在这个话题中,个税问题很受关注。有学者提出,应该将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提高到1万元。

税收常被称为痛苦指标。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但痛苦也是快乐的“源泉”。如北欧国家的宏观税负高达40%~50%,但是多数民众对高税收制度持肯定态度。他们没有西欧的罢工、没有美国两党的征税大战、没有中国民众的税收焦虑。再看一看欧洲债务危机,听一听美国财政悬崖,无不受困于“源头活水”税收的枯竭。所以,实现倍增目标,关键不是少交税,而是民众的税收感受。

北欧能够成功地建立高收入、高税收、高福利的稳定社会,是他们运用创新理念的实践成果。20世纪30年代的瑞典经济还比较落后,但政府的分配体制重点已明确:全民利益至上,全民平等就业至上。为此,政府通过高税收保障统一、公平的分配就业培训指导、教育、医疗、养老等这些领域的资源,通过规定失业救济领取的时间期限,要求能工作的人都工作。在社会成员总福利给定时,越强调分配平等,社会福利效应越大。这种社会福利保障模式使全体社会成员过着体面的中产品质生活。税收的使用解决了民众的后顾之忧。

当前社会上对个税问题的热议,说明目前我国民众对个税改革有强烈的渴求,但关键不是少交税,而是缓解人们的税收负担焦虑。2011年9月1日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500元,纳税人数已由约8400万人减至约2400万人,再调起征点意义不大。考虑具体家庭负担,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征收个人所得税,才是应该呼吁的。

调整分配不公迫在眉睫

更应该高声呼唤的是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经济的发展并不会自动带来社会公平,还需要一定的制度基础和文化氛围。北欧五国的基尼系数目前在0.25至0.26之间,是社会收入差距最小的国家。他们20%最贫穷家庭的收入约占总收入的10%,大约为全国平均收入水平的一半。而且高税收没有阻碍经济绩效,瑞典、丹麦、挪威、芬兰人均GDP都是排在世界前位的国家。高税收也没有养懒汉,他们的失业率常在2%~3%的范围内波动,远低于其他工业化国家7%-10%的常规失业率。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积累的问题也越来越富有挑战性。北欧国家的国民储蓄率平均为20%,接近19.7%的全球平均储蓄率。我国储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有社会习惯因素,更是人们对各种后顾之忧担心的防御措施。近十多年,我国在支农、惠农、促进城乡协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加强社保、教育、医保、住房等基本民生项目的建设上,财政政策均发挥着分配调节的积极作用。人们的收入、生活水平都在同步提高,但人们的牢骚和不满情绪也在上升。这些情绪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内心反映。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收入基尼系数的民间调查报告认为:我国2010年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61,远高于2010年世界银行公布的全球基尼系数的平均数0.44。高基尼系数是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自然结果,是我国效率优先原则发挥作用的体现,同时超过0.60的基尼系数也预示着我国家庭收入差距悬殊,减少机会不均,调整社会分配不公迫在眉睫。

第7篇: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

英国教育标准局局长警告说,太多的孩子在进入学校时不具备基本的学习技能,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根本没做好”上学的准备。因为缺少“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超过三分之一的孩子仍然难以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比如,数到10、写简单的字或在课堂上轮流发言。约有2/5的幼儿园和托儿所等幼教机构“改进的速度不够快,不能给孩子最好的开始,包括进入学校时所需的技能”。去年,小学的教师们警告说,越来越多的孩子上学时仍穿着纸尿裤,有些孩子甚至连话都说不清楚,有15%的5岁男孩不会写自己的名字或“猫”和“狗”这类简单的字,女孩中这一比例为8%。

述评:起跑线的超前爆发一定是东亚人、尤其是中国人最成功,琴棋书画、语数外,全能冠军非中国人莫属,赢在起跑线,却是反复起跑,找不到终点线。

7月28日 莫斯科Moscow

俄罗斯人认为婚后生活较婚前不幸福

大多数国家的人都认为,结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婚后生活也易使人得到满足。然而,根据调查显示,俄罗斯人婚后生活满意度平均下降了20%。在俄罗斯最幸福的人是未婚人士。很多已婚人士称,婚后生活使自己的幸福感降低。对此,有关专家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最大原因在于,很多婚姻没能给人们带来经济上的稳定性和安全感,反而降低了人们的期望值。同时,在经济条件不发达的地区,人们的婚姻幸福感也相对较低。反之,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这样经济较发达的城市中,居民对待婚姻的态度则更加乐观。此外,专家还认为,孩子的出生能够相对缓解家庭关系中的矛盾。

述评:要在婚前婚后比较出幸福,那么婚后一定是不幸福的,就好像将中年的贤妻良母和妙龄的小女人相比,贤妻良母肯定吃亏。世界上许多事情是不可以比的。

7月25日 伦敦 London

逾6成英国人认为“认识谁比会什么管用”

英国的一项调查发现,有近65%的英国人都相信,在生活与工作中,“你认识谁”比“你会什么”更顶用,76%的受访者都相信,家庭背景好的人有更大几率在社会生活中一帆风顺。该委员会主席米尔本说:“这些调查结果显示,英国大众对目前存在的社会不公十分关切,英国决不能出现社会流动停滞和允许儿童贫困继续增加。”

他指出:“英国政府和所有用人单位都要认真倾听对合理工资的呼声。不要忘了,我们还有五百万工薪阶层生活困苦。”

述评: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会什么是做事的本领,认识谁是做人的学问,待人接物,待人更加要紧,认识谁才是当下社会攻克难关的法宝。

7月23日 蒙特利尔Montreal

加拿大三分之二情侣因财务拮据押后婚事-

蒙特利尔银行一项调查显示,加拿大有67%有意结婚的情侣因财务困难而将婚礼押后。在加拿大,结婚的平均花费是1.42万加元(1加元约等于1美元),而为结婚花费2万加元最为普遍。这项调查同时显示,愈来愈少有意结婚人士寻求家人帮助,有53%即将结婚人士,是透过储蓄结婚。为了解决婚礼的开支,即将要结婚人士有65%表示会把婚礼规模缩小,59%表示会自己搞定婚礼的布置和装饰,有35%则表示选择淡季结婚,有19%更选择旅行结婚。

述评:只有在把结婚费用当做是必须由自己支付的费用时,才会想到钱到用时方很少,才会想到拮据和节约,如果结婚费用来自父母的口袋,必然是奢侈浪费的攀比。

7月27日 伦敦 London

37%英国未婚女性已买礼服

英国女性对婚姻的兴趣虽然不大,但是,对婚礼却有相当的憧憬。一项调查发现,英国有很多的未婚女子已经选好了礼服。更有37%的妇女,不但选了,还买了。调查更发现,有59%的未婚女性已经计划好了婚礼的节目,要怎么化妆,伴娘找谁,婚礼在哪办,都想好了。只不过,她们多半还没准备要结婚。英国妇女挺会过日子的。34%的待嫁妇女已经为了婚礼开始存钱,更有76%的未婚女子连花费明细都计算出来了。

述评:结婚的神圣,不仅意味着着是两个人精神上的独立和生理上的自由,也意味着是物质上的自立,自己出钱买的婚衣导致的婚誓才是靠得住的。

7月23日 纽约 Newyork(太长了,再改一下)

美国人上完厕所后不认真洗手

美国人在去洗手间后并不会花费足够的时间洗手。

研究者们通过乔装打扮对使用公共厕所的3700人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在上完洗手间后,仅有十分之一的人会洗手,而其中使用肥皂的人只占三分之二。20人中洗手时间最长的为15秒,但距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所要求的洗手时长仍相差5秒。研究者警告称,这是一项十分可怕的公共卫生调查结果,并强调“有必要继续鼓励人们正确地洗手”。这么多的人都没有认真洗手,难怪美国每年由食物导致生病人群多达5000万人左右。报道认为,或许实际情况比该调查结果更糟。那些洗手的人可能只是为了避免让别人觉得自己没洗手。史丹佛大学公共卫生学的一位研究人员表示:“社会对人们必须洗手的压力。那是作为文明人的一个要素。”

述评:文明程度越高的地方,会发现不文明的事情也越多,因为文明的标准太高了。自以为已经很文明的地方,其实撒尿连茅坑都找不到呢,还洗手20秒?

7月25日 纽约 Newyork

美国妻子出轨比例20年增4成 职场女性更易

过去20年间,美国有外遇的丈夫比例保持在21%,而背着丈夫的妻子人数却激增四成,达到14.7%。美国学者认为,美国女性在文化和经济地位上的变化使得女性在诸多领域缩小着与男性的差距,其中也包括出轨比例的增加。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就业前景意味着,女性能够承受外遇的潜在后果;网络的发达使女性接受或提出约会要求更为容易;人们当下对女性的开放度和态度也有所转变。美国学者研究表明妇女的和男人一样强大,但数千年来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迫使她们将欲望隐藏起来。随着女性经济地位的日益提高,她们慢慢开始敢于把欲望释放出来。”

述评:单元社会里,婚姻的轨道很深,都没有什么出轨的概念,多元社会里,婚姻的轨道越来越浅了,一不小心就滑出了自己的轨道,一不小心就滑进了人家的轨道。

7月26日 东京 Tokyo

日本男人零花钱创新低 每人月均约2500元人民币

日本新生银行调查报告显示,日本男性公司职员一个月的零花钱创下了泡沫经济崩溃以来20多年间最少的记录:平均每人3.8万日元(约2500元人民币)。新生银行在今年4月下旬,以20岁至50岁的男性公司职员1000人为对象实施了“零花钱”问题调查,结果显示,零花钱平均额比去年4月的调查数据减少了1299日元(约合80元人民币)。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每天的午餐费是518日元(约34元人民币),这个价钱只能去便利店买一个盒饭。调查结果也显示,自己带盒饭上班的男人增加了3倍。

述评:“男人一有钱就坏”曾经是一段时间对男人有钱的感叹,如今男人钱少了,是否变好了呢,肯定不会。要不了多久,就会有新的顺口溜:男人没了钱更坏。

7月27日 东京 Tokyo

日本男士胸罩风靡全球

近年来,有媒体报道日本男穿“胸罩”,图的是“被守护的感觉”。据说,男士穿胸罩的现象在全球相当流行。那么,男性为什么喜欢穿胸罩呢?以下是男士们的迫切心声。英国男性认为,“我觉得有种被守护的感觉,非常安心。”意大利男性认为,“胸部和背部得到支撑,感觉挺舒服。”能看出,胸罩特有的“压迫感”让男性特别有感觉,一旦穿上就再也离不开了。那么,男性们通过什么样的契机穿上胸罩的呢?美国男性说,“万圣节穿了女装,就觉得非常棒。”芬兰男性说,“某天叠衣服的时候突发奇想穿了一次。”英国男性说,“玩惩罚游戏时输了穿过。”或许是流行使然,市场对男士胸罩出现一定的需求,最近一些大的内衣商也推出了相应产品。

述评:肥胖使得男人原来的胸肌变成了“奶脯肉”,胸肌是硬的,奶脯肉是松松垮垮的,胸肌是练出来的,奶脯肉是吃出来的,走起路来也在荡啊荡,难受的。

7月29日 东京 Tokyo

东京老年人盗窃首次多于少年

第8篇: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 城乡结合部;绿化建设;问题;对策;河南信阳;浉河区

中图分类号 S7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174-02

城乡结合部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地域概念,是反映中国社会转型、变迁的一个活标本,集中了城市化过程中的诸多难题。早期城市与乡村的景观差异明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不断向扩展,使得毗邻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从农业转变为工业、商业、居住区以及其他职能,并相应兴建了城市服务设施,从而形成包括郊区的城乡交错带[1-2]。城乡结合部的绿化建设对于提高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

1 城乡结合部绿化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现状

信阳市浉河区位于河南省南部,总面积1 801 km2,是信阳市政府所在地。西部和南部是大别山和桐柏山的过渡区域,为低山区,北部是淮河岸滩,小片平地和丘岗相连。浉河区自成立以来,不断加大林业建设步伐,着力实施了退耕还林、通道绿化、淮防林、世行、日行建设等一系列林业建设项目,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5%。城乡结合部现有林业用地4 333.33 hm2,南部以马尾松纯林为主,西部和北部以小杂果和针阔混交林相交叉,宜林荒山荒地绿化率已达到90%。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城市绿化量不足,城市绿化的水平不高,高档次、高水平的精品绿化工程还不多,城区内还存在着较多的绿化空档;二是乡村造林绿化进展缓慢,特别是发展还不平衡,城市快于城镇,城镇快于农村;三是对森林资源管理力度不够,擅自买卖、盗运大树、名木古树的违法犯罪行为还时有发生;四是还没有真正形成全民义务植树、创建园林城市和生态乡村的浓厚氛围。

2 发展对策

2.1 加强领导,统筹协调

城乡结合部绿化建设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系统工程,也是浉河区的窗口工程,各级领导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工作责任,精心组织施工,狠抓措施落实,保障城乡绿化建设卓有成效。

2.2 明确责任,分工负责

在工程建设中,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集中全社会力量建设好城乡结合部的绿化。区财政、发改委要将城乡绿化建设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及建设项目规划;建设部门负责对城区和建制城镇的绿化规划方案并组织实施,林业部门负责村庄和农户庭院的绿化规划设计并组织实施,负责抓好县级骨干苗圃建设,为城乡绿化建设提供种苗保障,要对引进苗木严格执行检查检疫制度,搞好鉴定工作,严格把关;交通部门负责县级以上的道路绿化规划及建设工作;水利部门负责县域内主要水系、河渠、水库的绿化规划和建设工作;国土部门要合理统筹安排各类区域用地,审批建设用地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因素,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使原生性植被得到有效保护;广电部门要大力宣传城乡绿化建设中的先进典型、优秀事迹,培育全民共同参与爱绿、护绿的公共道德意识,促进工程建设的健康发展。

2.3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树种选择上要因地选树,因树选地,适地适树,因地制宜栽植林木以本地区典型自然植被群落为基本模式,与原有的生态环境相协调,优先选择乡土树种,适当考虑已引种驯化成功的外地优良树种,不要选用未经审定的品种,力求产生良好的生态效果和景观效能。要合理安排高大乔木、亚乔木、灌木、花草的配置比例,实行针叶与阔叶混交、常绿与落叶混交,形成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立体复层结构。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在条件适宜的地段可规划设计为银杏园、核桃园、桃花园、李花园等经济林示范带,做到绿化建设与生态农业、观赏景观建设有机结合。为切实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在施工中大力推广招投标制,采取专业队施工,从选苗、运苗,到打窝、栽植、管护等环节建立严格的全程质量临控体系,纳入工程管理,严格验收标准[4-5]。积极推广运用ABT植物生长调节剂蘸根技术、高效吸水抗旱保水剂、地膜覆盖技术、大树移植管理技术等多项林业实用先进科技成果,切实提高造林成效。

2.4 创新机制,效益兼顾

进一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使用权”的原则,积极探索不同所有制结构,利益分配关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明确落实“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激励政策,在农村土地二轮延包30年不变的情况下,将荒山荒坡开发承包期限延长至50年不变,运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国家、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充分调动全社会和全民各方面搞绿化的积极性;采取反租倒包、竞标拍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招商引资等形式进行治理与开发,及时发放林权证。

2.5 分期评估,社会监督

按照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建设的要求,加强进度调度和督促检查,及时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增加工程建设的透明度,工程建设在实行报帐制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工程承包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建立健全公示公告制度,把工程建设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

3 参考文献

[1] 王华东,王丽娜.城市单边缘区的回归[C]//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城市规划管理).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2:7.

[2] 戴晨琳,潘隐颜,叶露茜,等.城乡结合部地区居民生活状况与幸福感调查报告——以杭州九堡村与航民村为例[J].企业导报,2012(22):8-10.

[3] 叶道碧.长沙市城乡交错带几种林分类型土壤特性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

第9篇: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

1.农村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状况的人口社会学因素分析

2.呼唤学术自觉:人口社会学本土化思考

3.人口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再探讨

4.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初探

5.外国人及港澳台居民在中国大陆的人口社会学分析

6.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的社会学思考 

7.人口社会学浅谈

8.人口社会学因素对老年糖调节受损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9.人口社会学的理论特点及其实践功用

10.外出务工人员人口社会学特征和艾滋病KAB调查

11.人口社会学的课题

12.新疆高校大学生“五观”的人口社会学差异分析

13.SARS对人口社会学的挑战

14.关于人口社会学发展的思考

15.人口社会学浅谈

16.人口社会学因素对护士离职意愿的影响

17.面向现代化的人口社会学

18.人口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和理论体系初探

19.农村光棍的类型研究——一种人口社会学的分析

20.对《人口社会学》构成体系的初步设想

21.流动人口犯罪的社会学思考 

22.网络社会的群体参与——以人口社会学为视角

23.城乡老年人生活质量与人口社会学特征关联初探

24.高职护理专业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学生人际容纳状况的差异性研究

25.中国人口社会学的兴起与发展前景

26.人口社会学的研究范围

27.人口社会学的个理论问题

28.第三届全国人口社会学讨论会综述

29.流动人口犯罪原因的社会学分析及对策 

30.“人口社会学”探究式学习教学法的应用

31.试论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结构

32.深入探讨人口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国第四届人口社会学年会综述

33.第三届全国人口社会学讨论会综述

34.全国第二届人口社会学讨论会述评

35.县城不同职业流动人口社会学特征及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36.第二届全国人口社会学研讨会综述

37.流动人口规模、结构及特征的人口社会学分析

38.人口社会学的基本框架结构初探

39.老年人生活质量与人口社会学特征

40.第一讲:人口社会学是研究什么的

41.当前人口社会学研究中的热点与难点——全国第三届人口社会学讨论会综述

42.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的老年糖调节受损者应对方式分析

43.第二届全国人口社会学讨论会述评

44.联合国人动基金委员会驻华顾问默顿斯在吉林大学人口研究所讲授人口社会学

45.理论联系实际,探索深化创新——第二届全国人口社会学讨论会综述

46.探讨·开拓·创新——全国首届人口社会学讨论会综述

47.农村流动人口研究的再思考——以身体社会学为视角

48.英国穆斯林移民的人口社会学分析

49.老年人生活质量与人口社会学特征

51.人口社会学的对象和方法50.人口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52.上海外来流动人口犯罪现状的社会学分析与控制对策

53.创建幸福家庭——人口社会学的一个视角 

54.流动人口规模、结构及特征的人口社会学分析

55.创建幸福家庭——人口社会学的一个视角

56.全面认识社会与发展中的人口——评《人口社会学》

57.不同等级医院门诊患者就医原因及其人口社会学特征

58.全国首届人口社会学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59.老年人口养老意愿的社会学分析

60.农村体育人口“二元性”分化趋势的社会学研究

61.自愿不育的人口社会学视角

62.出生性别比偏高的人口社会学分析

63.春运问题的人口社会学分析

64.一部有创见的《人口社会学》

65.人口社会学研究内容探析

66.全国第二届人口社会学讨论会述评

67.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界定

68.一部有创见的《人口社会学》

69.对加入WTO后流动人口犯罪的社会学分析

70.民族宗教流动人口社会学调查——广州市化隆拉面从业群体的基本特征调查报告

71.第二届全国人口社会学讨论会侧记

72.对“溺婴”的人口社会学分析

73.辽宁流动人口犯罪社会学分析及控制对策

74.基于社会学视角的人口就业理论探讨

75.我国体育人口性别结构的社会学分析

76.试论人口社会学的研究

77.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法律社会学思考

78.知识社会学与1950年代中国人口控制论间的竞争

79.农村流动人口的文化社会学研究 

80.公安机关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研究的知识社会学分析

81.中国人口与中国体育人口比较的社会学分析

82.影响大学生体育人口形成的多因素社会学分析

83.当代中国体育人口结构的社会学分析

84.农村人口控制的社会学思考

85.中国人口社会学的定向历程

86.社会学与人口问题

87.海宁市外来务工人员人口社会学特征及麻风病认知情况调查

88.中国人口社会学的定向历程(续)

89.我国当代人口流动的教育社会学分析

90.外国人在德国的人口社会学分析

91.从民族社会学视角看中国人口文化素质中的性别因素——兼论提高女性文化素质对和谐社会构建的意义

92.流动妇女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93.我国老龄人口健康评价指标的社会学初步研究

94.2015年德国难民庇护申请者的人口社会学分析

95.流动人口犯罪的犯罪社会学分析及其社会性防治对策

96.试论社会学研究人口问题的内容和方法

97.流动人口聚居区形成过程的社会学考察——一个城市空间转型的个案研究

98.“义庄”:创建现代农村家族邻里互助养老模式的重要参鉴——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

99.湖北地区革命伤残军人健康状况抽样研究Ⅰ.伤残及人口社会学特征

100.人口控制与社会学  

101.中国社会学2013学术年会“流动人口与城市融合”分论坛成功举办

102.影响体育人口因素的社会学分析

103.山东省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健身观念的社会学分析

104.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对“生男偏好”的影响

105.农村流动人口“回流”动因的社会学分析

106.人口控制与社会学

107.大型社区的人口、住房、活力与公平 上海大型社区规划理念与策略的社会学思考

108.论人口、贫困与幸福——从《人口原理》谈起

109.人口结构与生育意愿变迁的社会学分析——以改革开放为背景

110.试从社会学角度谈人口增长

111.劳动就业和社会学——讨论人口普查中“在业人口划分标准”的一些想法

11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系——基于社会学的视角

113.人口老龄化与赡养问题的医学社会学分析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