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软件技术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基于CDIO的软件项目驱动教学
软件项目驱动教学就是按照软件工程思想把某一工程项目展开并贯穿于整个教学,教学过程为师生互动过程,学生在项目研发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使学生明白所学知识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和如何做什么。目前,各高校相继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项目驱动教学方法,但产生的效果不尽相同,究其原因也各不相同,总结问题主要存在于项目设计、项目实施两个环节中。
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可以将项目设计分为学习型、训练型两种类型。学习型项目规模较小,目的是通过项目,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其主要应用在实训课的课堂练习中。训练型为大中规模项目,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从项目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到编码实现、测试部署的全过程,主要应用在学期项目和毕业项目中。
CDIO教育模式的《标准2:CDIO教学大纲制定的需求分析》阐明CDIO方法论必须将教学大纲的设计与培养目标和产业对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逐项具体挂钩[1]。这种素质能力要求不仅包括技术专业知识的学习(类型1),而且包括学生自身能力(类型2:如认知与学习热情、工程推理和问题求解能力、试验和发现新知识能力、系统性批判性及创新性思维能力、职业道德等),团队合作能力(类型3:如团队工作能力、交流沟通互动能力、领导力等),产品和系统建造能力(类型4:如结合社会、企业和业务的需求来构思、设计、建造和运行系统)。这种对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需求要经过专业化的工程师组织、已毕业的校友和产业界用人单位的审核与认可,并在具体要达到的水平、成绩标准方面得到他们的指点和帮助。
CDIO教育模式的《标准3:集成化课程设置》要求发展建立课程之间的关联,使多门课共同支持专业目标,要有具体计划将课程关联以针对标准2所要达到的4个类型素质和能力。通常各门课程都是按学科内容独立的,彼此之间很少关联,而CDIO方法按照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来组织教、学、做,应当能够将相关课程关联,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使学生掌握各门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用于解决综合的问题。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依据上述原则制定了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取代传统的教学大纲,突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理念,强调了学习情境的设计。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本专业按照《苏园职院教科字[2008]第61号》文件的要求,在2008级开展了学期项目,要求如下:(1)学期项目必须综合运用本学期所学课程知识与技能,是本学期各学习领域课程能力的综合反映;(2)本学期项目重在方案的构思(c)与设计(D)两个环节,不能当作实训课施行;(3)学期项目鼓励来源于生活与企业生产,着力于解决现实生活与企业生产中的小问题;(4)学期项目鼓励具有创新性。
软件技术专业的学期项目实施得到了良好效果,两个学期项目:游戏软件方向学生的“战争与和平――一款手机游戏项目”和NIIT方向学生的“自动点餐系统”包揽了学院学期项目评比的一等奖。
2 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1 职业目标确定
院企双方共同组成的软件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课程开发组通过软件技术岗位分析其职业能力,确定了软件技术学员的职业目标,如图1所示。院企合作共同培养面向区域内软件及IT服务外包产业,从事软件产品开发、软件测试、软件产品管理、软件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岗位的一线技术及服务人员。
2.2 职业能力分析
2.2.1 岗位描述
岗位描述如表1所示。
2.2.2典型工作任务及其职业能力分析
本专业对应的3个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有: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实现、软件测试和软件服务,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对应的职业能力详见表2。
2.2.3能力与素质总体要求
(1)专业能力。具有良好的编码能力,掌握控制台应用程序、GUI应用程序、Web应用程序、移动应用程序等软件的一般开发方法,了解主流企业级应用软件的基本架构,会使用数据库软件,能够在,NET和JAVA两种平台上的熟练地完成程序编码和测试等工作。
(2)方法能力。保持求知欲和进取心,能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电脑软件操作能力,和掌握较强的专业外语阅读能力。
(3)社会能力。具备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我决策能力、自觉的规范意识和团队精神,承受挫折的能力,注重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以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2.3课程体系设计
2.3.1 体系架构与课程设计思路
将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结合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要求,归纳出需求分析等共14个行动领域,并转换成11门对应的专业学习领域核心课程:使用C#进行面向对象的编程、SQL Server 2005设计与开发、XML可扩展标记语言、使用ADO,NET&XML进行高级数据库应用开发、使用VC#,NET实现GUI开发、使用J2SE 5.0进行GUI开发、UML进行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使用进行Web应用开发、使用J2EE进行企业级应用开发、使用J2ME进行移动应用开发、软件测试。
2.3.2 课程模块化设计课程模块化设计如表3所示。
2.4 专业主干课程描述(摘选)
2.4.1 使用J2EE进行企业级应用开发
参考学分:6:参考学时:96;开设学期:2。
课程目标:培养掌握J2EE各主要技术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利用J2EE编程思想,解决具体的网络应用项目问题,并且能够搭建和使用J2EE开发环境,完成J2EE体系结构项目的开发,按照策划和需求完成相关的功能模块设计、编码、和测试等工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有J2EE开发的扎实理论基础和实际设计经验,可胜任企业级应用的设计和开发等相关工作。
课程主要内容:掌握J2EE体系结构和建立运行开发环境;Servlet编程项目开发;JSP编程项目开发:项目中使用JAVABEAN;项目中使用JSP自定义标记;利用JDBC访问数据库项目开发;EJB编程项目开发。
教学建议:建议小班上课,3~5人一个小组;加强小组进度监管,以防止部分同学滥竽充数;学有余力的学生小组可以在完成教师指定课程项目之后,开发自选项目。
2.4.2 用进行Web应用开发(学期项目课程)
参考学分:6;参考学时:96;开设学期:3。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从专业角度发现现实生活或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小问题,并初步判断利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会查阅知识、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分享知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方案进行论证,判断可行性。锻炼小组成员间团队配合、分工协作能力;锻炼部分成员的组织协调能力。
同一项目组各成员有不同项目成果,也可以是同一成果的不同部分。
课程主要内容:选题以来源于生活与生产实际,并着力于解决现实生活与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小问题的项目为主,以模拟项目为辅;通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小组讨论和教师辅导的方式提出项目方案;学生对相关领域专业技术基础、发展现状及现实应用有一定了解,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进一步学习产生兴趣;全体学生的团队沟通协作能力、部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等到锻炼。
教学建议,学期项目以小组为单位实施,每组成员不超过6名学生。指导老师要规范项目小组会议、合理小组分工、加强老师指导与小组研讨记录、明确CDIO 4个环节的要求等,有效引导学生完成学期项目。学期项目的指导与实施应重在平时,每个项目的周指导课时为2课时,由老师根据学生上课时间自行安排,主要是进行项目制作方法指导与进度检查等。两个项目周分别用于学生整理方案书、中期评价、项目制作以及答辩,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不能当作放假周实施;采用项目指导方式教学,突出培养创新能力,以理论研究为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2.4.3 项岗实习与毕业项目
参考学分:33;参考学时:1320;开设学期:5。
课程目标:顶岗实习是软件专业教学计划所设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顶岗实习的目的是:
(1)软件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计算机软件编程技术基础,掌握软件项目的实用领先开发方法和实践技能,具有高度团队精神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毕业生主要在各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软件产品的开发、测试与服务等工作。学生要有软件开发方面的基础理论,还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能力。通过生产实习,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以提高教学质量。
(2)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对软件开发的认识,加深软件开发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的感性认识,开阔视野,了解相关软件技术和资料,熟悉软件产品的开发流程。
(3)通过顶岗实习接触认识社会,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学习软件从业人员的优秀品质和敬业精神,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增强敬业、创业精神,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4)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选择与本专业及岗位工作相关的工业案例项目作为毕业项目研究对象,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深入研究,完成毕业项目,提高专业综合实践能力。
课程主要内容:软件产品开发管理流程:软件开发各岗位关系与职责;软件开发技术;软件测试技术:软件运维技术;软件行业的规范标准:软件从业人员的素质。
毕业项目按照多元化的原则实施项目设计,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学业能力的差异及学生实习与否的实际状况,可有针对性地选择以下方式中的一种开展项目: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工业案例;可行性报告等。
教学建议:毕业项目题目应符合本专业的方向,符合对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训练的要求;结合实习岗位和企业的生产实际选题。毕业项目可以一人一题或多人一题,但每个项目组最多不能超过3人;毕业论文只能一人一题;小组形式的毕业项目的任务书只有一份,但小组中应明确组长和组员的不同职责,分工明确,任务具体。指导老师要规范项目小组会议、合理小组分工、加强老师指导与小组研讨记录、明确CDIO 4个环节的要求等,有效引导学生完成毕业项目。项目报告是项目完成后对项目的实施和成果做出的总结或说明性文字材料:对于有实物的设计成果,在可以在报告中加入设计框图、界面图、程序代码和照片等,文字部分不得少于3000字。毕业项目采取毕业论文形式时,写作的格式应按照学术期刊的要求,段落层次划分清楚,标注参考文献,字数达到7000字以上。
顶岗实习考核办法:
(1)无完整实习过程记录的,不能参加实习成绩评定。
(2)实习报告: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完成反映企业文化适应,与工作相关的系能力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养成等三个专题的实习报告。每个专题的字数应在1000字以上。
(3)实习单位评价:企业相关部门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纪律遵守情况、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工作表现五个方面进行考核,并将各项成绩录入,加盖公司人力资源部印章。
(4)权重分配
实习单位评价:60%;专题实习报告:40%;无实习过程记录的不能参加实习成绩评定。
(5)成绩记录:毕业实习成绩采用百分制登记,60分以上及格,60分以下不及格。
f61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一律取消考核资格,不能取得毕业资格:
未达到规定实习时间三分之二以上者。
实习期间严重违反实习纪律,给学校声誉造成不良影响。
由于个人违规操作,给实习单位造成重大损失。
无故不按时交毕业实习报告和实习过程记录表的。
3 方案实施所必备的实验实训条件、师资条件
3.1 基本实训条件
(1)校内实训室基本配置,如表4所示。
(2)校外实训基地基本状况。加强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新建18家校外实习基地,总数达到63家。重点建设思科网讯(苏州)有限公司、方正软件、宏智科技、苏州科升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苏州国贸电子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友达光电等6个联系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其中外包软件公司3家,自主开发软件公司2家,嵌入式软件公司1家),确保提供50名三年级学生准就业实习岗位。并在2009-2010年新开拓了12家软件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提供了32名学生准就业实习岗位。
3.2 师资要求
(1)专业带头人的基本要求具有较高的高职教育认识能力、专业发展方向把握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研教改能力、学术研究、项目开发能力、双语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能带领专业团队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构建“1C+5P”能力训练体系及FMS教学组织模式,并能科学实施。
(2)专任教师、兼职教师的配置与要求,如表5所示。
关键词:远程数据采集系统;GPRS;射频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0-0731-02
Software and Hardware Design Project of Teledata Collection System
JIAN Lin-xiang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College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researches achieving method of teledata collection system,including data collection,data transmission and data memory of system.Then,it expounds design project planned to adopt in hardware and sofeware on the basis of giving flow chart of system signal disposal.Hardware design portion includes current monitor(network node),long-distance monitoring terminal and handheld collection facility; software design portion includes data receiving system,data memory system and monitoring system.
Key words: teledata collection system; GPRS; radio
1 概述
远程监控系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生产现场没有现场监控系统,将数据采集后直接送到远程计算机进行处理;另一种是现场监控与远程监控并存,一般采用现场总线技术将分布于各个设备的传感器、监控设备等连接起来,这样就从分立单元阶段进入了集成单元阶段,然后各个管理站点的服务器再用局域网连接起来,形成企业内部网(Intranet)[1]。其基本功能有:数据采集与处理、监督功能、管理功能和控制功能。实现远程监控有以下一系列优点:
1) 可以将企业内部的信息网与控制网有效地连接起来,建立网络范围内的监控数据和网上知识资源库,实现对生产、运营情况的随时掌握,把生产运营状况同企业的经营管理策略紧密结合,从而实现企业的综合自动化。
2) 远程监控可以实现现场运行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快速集中,获得现场监控数据,为远程故障诊断技术提供了物质基础。
1.1 数据采集
电流信号的数据采集由监测节点(一个电流检测器成为一个电流检测节点)完成,电流监测器连续安装于输电线路杆塔,能24小时全天候记录保存杆塔在发生工频接地短路时的接地电流值,当输电线路正常运行时,杆塔上没有任何电流,电流监测器中的传感器输出信号为零或接近零。一旦发生故障,突发电流会经杆塔流向大地,电流监测器中的传感器会检测到流过杆塔的突发电流,并以无线接力通讯方式(射频组网通信)在各杆塔之间传输故障电流信息和其它信息至远程监管终端。
1.2 数据传输
数据传输的可选方案比较多,总的来说有集中式传输和分布式传输两种。对于不同的传输方案,其传输性能有较大的不同,下面将几种传输方式做出对比分析,以为组网方案提出理论依据。
1.2.1 射频+GPRS组网方案
电流监测器内置可编程的ID地址,远程监管终端收集各电流监测器的数据,通过识别ID地址,集中进行处理,当所有数据通过最后一跳传到远程监管终端后,远程监管终端以GPRS方式将数据传输到用户电脑的监管软件界面上。该解决方案在功能实现的基础上,可以节约运维成本,具体来说,只在远程监管终端部分采用GPRS模块进行数据传输[2],而在塔杆与塔杆、塔杆与远程监管终端、塔杆与手持机等3个数据传输接口处均采用免费的ISM频段射频组网传输方案。
1.2.2 GPRS组网方案
该方案的数据传输特点是每个杆塔都有一个GPRS模块,可直接传输数据给用户界面,这是较常见的一种模式[3]。该方案中各塔杆数据可直达用户界面,各个塔杆的数据是单独发送,其运维成本相对于集中式传输方式偏高;并且用户端由于某一时刻会出现数据同时上报情况,当线路塔杆数增多时,网络接收和发送性能会降低。
1.2.3 短信组网方案
该方案的数据传输特点是每个杆塔都以SMS(短消息)的形式将传输数据给用户界面。该解决方案同样也存在分布式GPRS传输方案的问题(运维成本过高、数据频发导致的网络拥塞),因为接收到的数据需要以短信的形式发送出去,并且每收到一个信号就要用一条短信,对话音不作要求,所以消息的接收方需要增加短信猫设备用于接收由塔杆发送过来的数据。短信猫嵌入至各杆塔采集节点中,实现按预定程序发送短信的功能。
1.2.4 各种方案比较
可以看出,不同的组网方案其侧重点各有不同,应在综合考虑用户需求和使用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方案选择,现将以上所提到的几种方案的性能简要列于表1。
1.3 数据存储
电流监测器采集的数据和监管终端产生的与告警相关的数据都需要进行存储,系统提供远程监管终端的本地存储和远程监管系统数据库存储两种方式。远程监管终端存储器容量为16M,保证存储2年以上的数据。前端信号采集节点按预定程序对信号进行采集,并存储起来,远端服务器定时对本地数据存储器进行读操作,将数据保存到远端数据库中。当节点检测到故障信号时,此故障信号经本地处理,将告警信息自动上报给用户监管中心用于告知检测人员,另外,此告警信号存入数据库作为故障信号备份。
监管中心通过GPRS和INTERNET网络接受来自监管终端的数据,依据数据的类型先将接收到的数据以文件方式分类保存,然后将数据文件转换为相应的标准数据库文件并保存到数据库中,实现监管中心对远端数据的接收和存储[4]。
监管中心数据的传输对象主要是远程监管终端,传送的数据有:远程监管终端基本信息和参数;电流监测器基本信息;远程监管终端查询数据(如授权密码等);监管中心控制指
令;远程监管终端运行程序文件(或程序升级文件)。监管中心通过助连器向指定的一个或多个远程监管终端同时发送指令请求连接,然后将要传送的数据通过INTERNET和GPRS网络同时发给指定的远程监管终端。监管终端和监管中心之间可进行双向通信,这样便可以在监管中心对监管终端进行控制和软件升级维护[5]。
2 信号处理流程
电流监测器模块探测到信号随即送入MCU微处理器单元,经信号识别,判断是否应该进行处理,如是故障信号则将此信号送至射频模块发送出去。当有手持设备发送抄收指令时该信号被手持设备接收。经过逐跳传输后故障信号送到区域汇聚节点,通过远程监管终端发送至监管中心。
3 硬件设计方案
输电线路杆塔突发电流在线监测系统硬件系统主要由电流监测器、远程监管终端、手持机等组成。
3.1 电流监测器
电流监测器是指将杆塔出现的突发电流,通过电流传感器,经过A/D转换,然后MCU将它处理后通过无线射频模块传输给数据监管终端或者手持机的电流监测设备。电流检测器之间可以相互通信。图1所示的是单个节点的功能框图,包括电流传感器模块、模/数转换模块、MCU处理模块、串行接口模块和射频发射模块。当有突发电流被电流传感器检测到后送入模/数转换模块转换成数字信号,该信号便可由微处理器来进行处理,将需要传送信号送往射频模块。
电流监测器内置可编程的ID地址,可用手持机设置故障电流监测器的ID地址。电流监测器设有电流传感器,在自身检查到有突发故障电流后,将以无线接力通讯方式传到通讯管理机,如果某一个电流监测器出现通讯故障,支持跨塔数据传递。
3.2 远程监管终端
远程监管终端是指收集各电流监测器的数据,并进行处理储存,同时能与数据监管中心进行数据交换的设备。远程监管终端系统中,嵌入式控制模块是整个终端的控制核心,负责调度各通信模块间信息通信,嵌入式系统的输入设备有4×4键盘,输出是128×64液晶显示屏;固态存储器选用16M的DOC(片上存储器)电子盘,存储相关信息;通信模块包括以太网通信、GSM射频通信、RS232串口通信。
远程监管终端由市电作为主电源,蓄电池作为备用电源。市电工作时,系统自动对蓄电池充电;当市电停电后,系统自动启动备用电源。
3.3 手持机
手持机主要负责采集电流监测器传输过来的监测突发电流的数据,它通过无线通讯的方式与监测器组成的系统相连,并通过RS-232接口与远程监管终端进行通信,也可直接与远程监管中心通信。通过查询电流监测器当前的工作状况(故障电流、线路参数等),来实现对故障杆塔的准确定位,还可以接收、存储所管理线路的通信参数信息作为电流监测器ID地址等参数设置的数据源。最多可存储8条线路的数据。
4 软件设计方案
目前使用和发展的信息管理系统平台模式大体上分为两种: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简称C/S)和Web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简称B/S)[6]。
B/S模式是一种以Web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管理系统平台模式,它把C/S模式中的服务器部分分解为一个数据服务器与一个或多个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从而构成一个三层结构的客户服务器体系,它简化了客户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相对于C/S,B/S的维护和操作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C/S模式主要由客户应用程序、服务器管理程序和中间件三个部分组成。具有处理数据量大、交互性强和存取安全等特点。
结合以上C/S与B/S各自的特点,输电线路杆塔突发电流在线监测系统的监管软件总体上采用C/S与B/S交叉并用的体系结构。
在监控中心局域网覆盖的范围内,提供给广大用户的信息查询服务系统采用B/S模式,用户只需要浏览器软件,就可访问信息查询服务系统网站。面向少数技术人员的数据接收系统、数据存储系统、设备监察管理系统等采用C/S模式,以方便于复杂的应用和计算。
4.1 数据接收系统
数据接收系统实时接收远程采集的电流监测器的相关数据,同时可以对系统配置(如系统时间、传输模式等)和现场参数(如数据发送条件、告警参数等)进行设置。对于接收的各种数据,首先将其显示于监控计算机上,同时把数据保存在本地文件中,同时也可将数据文件提供给其它应用系统。
数据接收系统功能如表2所示。
4.2 数据存储系统
数据存储系统主要是对数据接收系统的数据进行重新组织,提取合理数据并自动转存到原始信息数据库中。提取转存过程中如果发现不合理数据,能通过明显的告警信息(语音、文字等)提醒管理人员进行校核。原始数据库中数据可供其它应用系统查询和调用。
数据存储系统功能如表3所示。
4.3 监察管理系统
监察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包括设备管理功能、单位管理功能、运行状态查询功能。其中设备管理功能完成电流监测器基本信息的登记、变更、注销、查询等管理;单位管理功能管理各单位;运行状态查询功能完成报警信息的查询,以及对各电流监测器的当前状态和历史状态的查询。
5 结束语
给出了远程数据采集系统整体框图,在此基础上简要描述了数据采集部分、传输部分、存储部分、电源管理等基本功能。在介绍了整体框图的基础上,讨论了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案及各部分的工作流程及相互间的关系。
本系统设计中的主要难点如下:
1) 射频传输的组网和管理,射频传输是整个系统关键的一部分,由于高压线路一般都比较长,杆塔的数量则相应较多,每个杆塔上的数据是逐跳传输,就存在组网和管理的问题。
2) 设备运行参数的GPRS传输,要搭建一个GPRS传输平台,能主动上报数据和接受监管中心的主动查询。
3) IPSP技术,解决无公网IP状况下端到端通信自主开发的通用网络交换平台。
参考文献:
[1] 胡一氢.GPRS及其在远程监控系统中的应用[J].机电技术,2005,28(2):40-44.
[2] Svein M. Fikke.Electronic Eyes Monitor Remote Sites[J].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World,1999,51(11):60-68.
[3] 王志伟.基于GPRS的远程数据采集方法[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1):37-39.
[4] Hsuan-Tsang Chen,Yuan-Cheng Liang,The study of GPRS VPN[J].电信研究,2003,33(1):1-29.
[5] 杨进才,刘云生,覃飙.嵌入式实时数据库系统的存储管理[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3,24(1):42-45.
关键词:数字视频监控;软件设计;C/S模型
我国视频监控行业最初是由闭路电视监控逐渐发展起来的,已近二十年的历史,但总的来讲,由于起步晚,技术较落后,使该行业中的我国企业既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又面临着来自国外大企业的强大挑战。就目前先进的数字视频监控系统而言,在视频压缩、分析、传输、存储和分级控制等方面仍有待提高和完善。本文主要对数字视频监控系统中的软件设计方案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一、系统软件结构特点
(一)系统模块化,具有较好的扩展性、可重用性和可维护性
系统按照功能划分模块,模块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通过增加或替换模块,对系统进行扩展;另外,利用关键模块可以开发新的视频应用系统,避免了重复开发的麻烦,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可重用性。
(二)集中管理,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统一性和安全性
设置管理服务器对所有成员进行集中式管理:组成员加入或退出监控组的行为必需通过组管理服务器进行认证或登记。采取集中式管理有利于提高系统的统一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三)提供灵活监控方式
授权用户可随时随地加入监控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增加了用户进行监控的灵活性。
二、系统软件的C/S模型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很多数据处理系统都采用开放系统结构的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模型,即客户机向服务器提出请求,服务器对请求做相应的处理并执行被请求的任务,然后将结果返回给客户机。
基于以上的分析,监控软件的设计采用了客户机一服务器模型。如图1所示,在服务器端对请求做出回应并执行相应的任务,如给客户端发送组播地址、视音频图像、控制指令等。客户机向服务器发送请求,并接收视音频图像,译码播放及一定权限下的控制指令。服务器则根据要求向当前设备状态发出控制指令,从而实现远程监控。
三、系统软件模块
本系统主要由视音频数据处理模块、视音频录像播放模块、云镜控制模块、系统参数设置模块、视音频数据发送模块、视音频数据接收模块六个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其中,前五个模块运行于监控服务器端,视音频数据接收模块运行于远程客户端,另外,远程客户端也有负责视音频播放的模块,但同服务器端的视音频数据处理模块实现方式差不多,所以不再赘述。各模块的主要功能见图2:
视音频数据处理模块该模块主要通过视音频压缩卡厂商提供的SDK开发包,完成对视音频信号进行实时采集、动态存储、实时播放等处理工作;视音频录像播放模块该模块主要对存储在硬盘上的视音频档进行按条件查询播放;云镜控制模块该模块负责根据译码器协议及命令码,通过串口通信控制云台的转动、镜头的焦距和光圈的调整等;系统参数设置模块该模块主要对系统的一些参数进行设置,如增加用户、删除用户、存储设置、视频采集参数设置等;视音频数据发送模块该模块负责将视音频数据流实时的以组播的方式发送给远程监控端;视音频数据接收模块该模块运行于远程客户端,负责接收监控服务器发送来的视音频数据流。
四、系统软件主要功能模块实现
(一)视频采集模块
视频采集模块将视频采集卡采集到的视频图像置入内存,系统读取内存中的视频图像后才能作后续处理.图像采集时以帧方式采集,在内存中以场方式存储。
由于采集卡在不断地向采集缓冲区写入数据,读取视频数据时需要涉及到临界区访问的问题.系统首先要查询哪块采集缓冲区已就绪,然后锁定要采集的采集缓冲区,接着读取视频资料,最后对视频数据进行显示,或者交给压缩模块处理。
在视频服务器中,一个服务器需要同时连接多个摄像头,因此视频信号的采集、处理应该同步执行。本系统使用了多线程技术,分别为每一路视频信号的处理启动单独的线程。此外,考虑到监控系统实时性要求较高,本系统以多媒体定时器方式启动线程,多媒体定时器可以精确到毫秒级。以下是启动函数及其参数介绍:
MMRESULT timeSetEvent(UINT uDeiay,UINT uResolution,LPTIMECALL-BACK IpTimeProc,DWORD-PTR dwUser,DINT fuEvent)
uDelay:以毫秒指定事件的周期.
uResolution:以毫秒指定延迟的精度,数值越小,定时器越精确,在Windows中缺省值为lms.
IpTimeProc:回调函数,为用户自定义函数(本例中应为视频图像处理函数)。
dwUser:用户参数.
fuEvent:指定定时器事件类型. TIME_ ONESHOT:执行一次.TIME _ PERIODIC:周期性执行(显然本例中应取后者)
(二)视频处理模块
对视频信号压缩,我们采用MPEG-4标准,视频信号的回放,运用DirectDraw技术直接写屏,以满足25f/s的视频回放要求。
以下是视频信号压缩一帧图像的函数,nID为采集设备编号,pBuf In为采集到的图像数据,PBufOut为压缩后的图像数据,pOutSize为压缩后的图像大小,pKeyFrame表明当前图像是否为关键帧。
BOOL C_CompressFrame ( int nID, char * pBufIn,char * * pBufOut, unsigned int * pOutSize,
BOOL * pKeyFrame)
{
SCompressInfo * pCmprssInfo=&g_-CmprssInfo[nID];
* pBufOut=(char*)ICSeqCompress-Frame( &pCmprssInfo?>cv , 0 , pBufIn,
pKeyFrame, ( long*)pOutSize );
return TRUE
}
(三)网络传输模块
在网络通信中能否恰当地使用协议对整个系统而言非常关键。本系统采用TCP/IP来完成网络通信和数据传输。TCP具有保证数据包发送到所需目标系统并按恰当顺序发送与重新装配数据的能力如果数据包有问题,TCP就要确保重新发送出现传输问题的数据。因此,TCP为了确保数据的正确接收,要产生额外的网络信息量并降低整个网络的性能。用户数据包协议(UDP)与TCP类似,但UDP能够不用校验或不要求应答数据包的发送,因此UDP主要应用在对网络延迟敏感但可承受数据损失,以及一对多等场合考虑到视频信号的传送和控制信号的传送对数据可靠性的要求不同。数据量不同,我们用UDP实现视频数据传送,用TCP实现控制信号传送。当然,使用UDP协议在网络流量大的情况下会对图像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下面为本模块使用的用于网络监听的CListeningSockct对象。
class CListeningSocket:public Csocket
}
//对象属性
public:
//对象方法
public:
CListeningSocket(CMainFrame } pMainFrame
virtual一CListeningSocket();
//重载
public:
CMainFrame * m_pMainFrame; //虚函数重载
//{{AFX_VIRTUAL(CListeningSocket)
public:
virtual void OnAccept(int nErrorCode);
//}}AFX_VIRTUAL
//产生消息映像
//{{AFX_MSG(CListeningSocket)
//可以在此增减成员函数
//}}AFX_MSG
//具体实现
protected:
};
该对象每当监听到一个连接请求时,即建立一个新的CSocket与其通信,并将其连到链表上,原对象本身继续保持监听。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void CListeningSocket::OnAccept(int nErrorCode)
{
// TODO:Add your specialized code here and/or call the base class
CSockct:OnAcccpt( nErrorCode );
CCIientSocket*pSocket=new CClientSocket(m_pMainFrame);
if ( pSocket==NULL)
return;
if(m_pMainFrame->m_ListeningSocket->Accept(* pSocket))
{m_pMainFrame->m_ConnectionList. Add
Tail( pSocket );
}
else
delete pSocket;
文章提出了本数字视频监控系统中软件设计的C/S模型,根据模型具体划分系统模块,分析介绍系统主要模块的设计思想并对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韦锦山.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新发展.通讯世界[J].2002(5):65-68.
2、刘富强.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开发及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关键词】ANSYS软件仿真 卷烟转弯 优化方案
1 锥形轴结构
转弯输送机构是香烟输送机转弯位置处常用机构,整个机构包括三相异步减速电机、轴承及轴承座、锥形轴及其相关连接件,转弯皮带,其中当属锥形轴结构相对复杂,易损坏,且损坏后更换难度大成本高,为此本文对锥形轴的失效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且给出优化方案。
现有锥形轴结构如图1所示。该锥形轴为阶梯轴形式,同时将与输送皮带的接触面位置设计为锥形,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皮带转弯过程中转角内外侧张紧力一致,转弯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达到转弯的效果。锥形轴选用45钢制成,完成后进行调制处理,增加硬度,最后再经氧化处理,防腐防锈。
2 ANSYS软件仿真
目前,锥形轴在使用过程中主要会出现以下两方面损坏问题:
(1)在频繁启停的工况下,锥形轴阶梯位置处易产生变形及细微裂纹,且变形及裂纹随工作时间增加逐步加大,直至使锥形轴失效。
(2)锥形轴与轴承接触位置由初始过盈配合逐渐转化为间隙配合,锥形轴旋转过程中产生跳动,输送带产生振动,且振动逐渐加大,直至失效。
针对上述失效现象,本文将从结构设计与热处理工艺方面给出原因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ANSYS软件是一款融合了结构、流体、电场、磁场分析于一体的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是现代产品设计、结构分析的重要工具。针对阶梯轴位置处的变形及细微裂纹的产生,本文将采用ANSYS软件进行仿真分析,从而获得可靠的数据。
锥形轴结构整体而言相对比较简单,因此可以直接在ANSYS中创建模型,且由于分析的重点是阶梯位置处,因此锥形形状对分析结果的影响较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为了简化建模,本文将锥形结构简化为圆柱形结构,创建有限元模型;完成建模后,赋予其单元属性及材料属性,划分网格,加载及求解,最终获得的求解结果如图2所示。
图2中的锥形轴最大应力值为57.8MPa,发生在第一阶梯处。
为了验证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本文还将利用解析法求出实心圆柱体的抗扭强度,计算公式如下
τb=3Mb/4Wp(1-1)
其中Mb是扭转力矩,Wp是扭转时试样截面的极断面系数; 根据锥形轴实际尺寸参数,由上述公式(1-1)可计算出左侧第一个阶梯处剪切应力为τb1=56.5MPa;第二个阶梯处的剪切应力为τb1=35.7MPa;第三和第四个阶梯处在工作时基本不受剪切应力作用,因此本文不做计算。由计算结果可知,第一阶梯处的剪切应力与ANSYS仿真结果基本一致,可做相互印证。查询机械设计手册可知,45号钢的许用切应力[τ]=60MPa,尽管从计算结果来说基本能够满足使用要求,但是考虑到锥形轴长期处于启停的工作状态,因此极易出现疲劳应力,而为了保证结构的可靠性,一般会给定一个安全系数nf,一般情况下nf≥2,因此实际的许用切应力应低于30MPa,锥形轴在工作过程中的实际应力值已经超过了50MPa,因此工作过程中极易出现损坏。
除阶梯处变形断裂的问题外,在与轴承接触的位置,工作一段时间后,原始的过盈配合会逐渐转变为间隙配合,从而无法平稳转动,产生振动现象。通过对现场问题分析,发现问题主要出在锥形轴上与轴承接触位置,该位置处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实际值比初始设计值有明显减小,这就说明该位置在工作过程中产生了磨损;回头来查看设计图纸,发现整个阶梯轴只做了调制处理,对于与轴承接触的位置并没有再做其他处理,这便是导致此处磨损的主要原因。
针对上述锥形轴出现的问题,根据分析原因,本文制定了如下优化方案:
(1)阶梯位置处倒圆角,降低应力集中。
(2)对锥形轴上与轴承内圈接触的位置进行二次处理,进一步提高其硬度,从而减少磨损,如进行喷完、渗碳或者渗氮处理。
(3)改变锥形轴结构,将原有的整体式锥形轴制作成分体组装式锥形轴。本文将给出改进后的分体组装式锥形轴结构设计方案。
由图1可知,原始的锥形轴为一整体式,该结构中的阶梯处如果出现变形或者磨损现象,则整个锥形轴全部作废,为了减少这种不必要的浪费,本文提出了一种分体组装式锥形轴的设计方案,能够减少材料浪费,降低加工成本。分体组装式锥形轴的设计方案见图3所示。
由图3可知,该分体组装装配式锥形轴整体分为三大部分,即左侧输入轴部分,中间锥形部分,右侧支撑部分,根据实际情况右侧磨损较严重,因此可以将整体硬度设计高一些,左侧受交变载荷,因此在选材及热处理时应充分考虑。另外该结构最大的优点在于整个锥形轴结构是组装而成,平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多预备一些易损件,当结构出现损坏时只将其中易损部分更换。
参考文献
[1]陈培媛,战悦晖,宋伟刚.平面转弯带式输送机的结构设计[J].煤矿机械,2005(04).
[2]滕启,项忠霞.锥形轴联结设计计算的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2(02).
[3]王东亮.汽车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特性分析和抗扭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作者简介
王晨雨(1988-),男,湖北省宜昌市人。学士学位。现为湖北省烟草公司宜昌市卷烟物流中心设备管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设备维护管理、优化设计。
【关键词】高职 职业岗位导向 软件技术专业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
0051-02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开展基于职业岗位为导向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突出职业岗位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本文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析基于职业岗位导向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改革。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社会对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组织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深入企业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发现,企业对软件技术类岗位的要求比较高。除要求毕业生具备良好的编程能力外,还对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把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IT职业岗位群,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熟悉常用的开发模式,熟悉最新的NET开发环境,能熟练运用NET平台的开发工具完成软件的功能模块设计、编码、调试和测试任务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学成毕业后可在软件开发类及相关企业中胜任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以及软件售后工程师等职位。
二、以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改革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
社会需求表明,作为培养工作一线人才的高职教育要重点突出职业性。因此,我们根据制定的专业教学目标,按照“企业和学生需求并重”的原则,加强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形成“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这两个教学内容,二者相互融合、彼此渗透,共同构成完整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一)基本素质培养。基本素质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职业素质。以前的公共基础课在整个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体系中存在定位不清、目标过泛以及所起作用不明确的问题。针对过去公共课程过多、重复开设且不实用的特点,根据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社会深入的调查研究,将企业需求的职业素质、道德规范和职业拓展能力融入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中,对原有的公共基础课程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整。按照“服务社会、服务专业、服务学生;共性与个性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教学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原则,把各专业课中包含的职业素质教育部分单独抽取出来和传统的公共必修课进行精简、整合。通过调整,明确了每门课程在整个课程教学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
(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专业建设的重点,是实施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制定专业课程体系的时候,必须以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为原则,兼顾知识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专业课程体系必须兼顾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课程内容要灵活调整,时刻追踪本专业技术的发展。在实施的时候,根据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特点,采用逆向软件工程的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理、组合,最终形成了“1”+“3”的课程体系模式,如图1所示。同时,在所有项目开展过程中,软件测试的内容全程跟随。通过以上的改革,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从而形成具有职业岗位特色的专业教学计划。
从图1中可以看到,“1”代表软件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通常是一门程序设计语言,我们采用的是C#程序设计基础。主要的出发点是,整个课程体系都基于微软的Net平台,采用C#这门语言作为基础,有助于今后MIS开发实战、Web应用与开发、主流软件项目开发这三门课程的顺利开展。在教学的过程中,所有的课程都以项目为载体,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安排的内容由易到难,同时也按照软件开发过程的逆序“编码设计需求分析”来进行。项目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进行软件测试的工作,这其中包含单元测试、集成测试以及系统测试等。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对口贯通 分段培养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1.017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of "3+2" Sectional Train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Specialty
WANG Zongjiang, WANG Chengduan, LI Xiaobo
(School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Weifang University, Weifang, Shandong 261061)
Abstract It is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in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 is also an example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higher educ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o cultivate talents, we must first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and design a reasonable curriculum system structure. This paper takes vocational software technology specialty and undergraduate software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unterparts through "3+2" sub culture as an exampl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verall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bsection" ideas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structure scheme and curriculum system for talent cultivation.
Key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nterpart through; sectional training; course system
0 引言
高职与普通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机制,是通过高职院校招收的相关学生在完成了高职阶段3年的学习任务并考核合格后,通过对接的本科院校相应的入学考核机制,再接受2年的普通本科教育,达到毕业要求后获得普通本科院校的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的一种人才培养体制。
山东省为了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自2013年开始选择专业形同或相近的省内部分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对接,开展3年职业教育与2 年本科教育即“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教学改革试点,由对口的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结构。2013年首批批准了11所高职院校的12个专业与10所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进行试点,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2014年扩大了试点范围,试点专业推广到了20所高职院校和15所普通本科高校的33个。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软件技术专业与潍坊学院软件工程专业“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即在第二批试点范围之内。
1 充分理解贯通分段培养的含义,建立院校间良好的合作服务机制
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联合培养模式不是简单的高职对本科的升学教育,也不是高职、本科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简单衔接,而是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面的扩展和突破,培养出更具潜力和发展前景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包含“贯通”和“分段培养”二个核心基本内涵。“贯通”要求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设计的一体化,必须把握好知识和能力的扩展与递进关系。“分段培养”要求教学的实施过程分别在高职和普通本科院校的不同的学校中进行。因此,要制定好合理的人才培B方案及切实可行的课程体系结构,要求分段贯通培养的学校必须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为贯通分段培养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1)成立对口贯通分段培养领导小组。为保障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潍坊学院和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校际联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政策的制定与总体协调。同时成立了由二校教学院部负责人、学生负责人、学科教学骨干教师和相关计算机软件企业工程师组成的教学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学生的培养方案的制定、核心课程建设等工作。
(2)建立定期交流制度,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一体化。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潍坊学院和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定期会晤制度,讨论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共同解决。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除高职院校进行入学教育外,还安排新生到潍坊学院现场参观教学条件,熟悉实验实训环境。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潍坊学院对高职阶段所学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设计的内容及方法、考核方案的制定及实施等进行审核,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
(3)形成教学团队和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学校双方共同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共享教学资源。双方共同实施新生入学专业教育,共同实施专业专题讲座,介绍专业的发展历史、过程及前景;在高职学习阶段,本科院校向贯通分段培养的学生开放实验室和图书资源,开放网络教学资源,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
2 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人才目标的制定
2.1 “3+2” 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目标的定位
“3+2”软件技术专业对口贯通软件工程专业不是现有的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也不是高职教育过程的延伸,它与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和普通本科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根本的不同。其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服务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使学生在系统掌握软件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同时,获得与软件技术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技术能力。要实现上述目标,在制定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时,知识目标要更加注重对技术能力的支撑、更加适应信息化社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能力目标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工程环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思维创新等能力的培养;素质目标更加注重对人文素质修养、终身学习理念、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具有真才实学的工程型、高级应用型人才。
2.2 “3+2” 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与本科、高职培养目标的区别
潍坊学院普通本科软件工程专业是以面向软件工程领域的前沿,引入国内外先进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直接与社会需求接轨,具有软件分析、设计、开发和维护能力的高级工程型应用人才,理论方面有所侧重。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因学生群体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学制年限的限制,其培养目标定位于侧重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即课程设置中对于理论性过强的课程少讲或不讲,在动手能力的培养方面有所侧重。而软件技术专业对口贯通软件工程专业“3+2”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级应用型人才”,其教学主线的设计应突出实用性、应用性和技能创新性,强调学生掌握软件开发的基本技能,并在工程中灵活应用的能力,符合职业技能人才贯通培养的要求。
2.3 “3+2” 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目标
基于上述的分析,制定了3+2”软件技术专业对口贯通软件工程专业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于软件行业及信息化管理应用的企事业单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系统掌握软件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熟悉主流的软件开发平台和开发技术,熟悉网络技术和数据库开发技术,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能从事计算机软件的设计、开发、应用和维护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3 课程体系结构
为了实现“3+2”软件技术专业对口贯通软件工程专业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科学地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结构。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本科高校课程体系是一种学科型的课程体系,而高职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则是一种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根据“3+2”“贯通分阶段”培养的特点,其课程体系结构必须打破原有高职阶段软件技术和本科阶段软件工程的格局,将知识结构以及课程结构按照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合理科学的融合和贯通,依据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以及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合理地确定知识结构体系和课程体系,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既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又要为学生全面掌握软件工程学科体系全方位的知识结构奠定良好的基础。
3.1 课程设置原则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本着“厚基础、重实践、强应用”的教学理念,在课程模块结构上构建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选修课+实践环节”课程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课程的教学进程、教学内容、实训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等各方面都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开展实践教学,同时兼顾学生专长发展和技术拓展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培养。
在课程模块安排上,剔除了本科阶段理理论性很强的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把马列、中国近现代史等通识课程,以及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基础课和语言类专业基础课放入前三年高职阶段实施;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等系统专业课以及能力拓展方向培养的专业选修课纳入后二年的本科阶段培养;专业技能课以Java程序设计系列课程为主线进行综合编程能力的培养;强化英语教学,前五学期英语教学不断线,整个课程体系融为一体。
3.2 课程设置模块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整个课程体系进行如下课程模块的设置:
(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与法治观念、基本英语阅读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基本的数学基础和计算机基础,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以打好软件技能课基础为原则,培养“软件技术+软件工程”的基本专业技能。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软件设计的基本理论,为后续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n综合考虑高职阶段和本科阶段学生的学习侧重点, 以Java平台为主线,开设相关系列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规范、软件开发设计能力和软件测试技术能力。专业技能课重点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是培养软件设计和软件开发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必须开设的专业课程。
(4)专业选修课。根据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特点,将嵌入式技术、移动互联应用开发等课程纳入到专业选修课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选择的专业教育课程资源,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5)通识教育课。通识教育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沟通与交流、职业道德等高级应用型人才所需的综合素质。通过举办专题讲座、课程报告、网上论坛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修课程资源。
(6)实践(实训)课。高职阶段和本科阶段都开设实验课程、实训课程以及课程设计等相关课程,巩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工程项目实战和实践经验。实训课程引入企业项目资源,由企业教师担任授课任务。
(7)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第六学期按照考核方案对学生进行分流。经考核达到本科入学要求的学生在第六学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等待进入本科阶段后二年的专业培养。在本科阶段的第十学期,进行本科阶段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3.3 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和灵魂。“3+2”软件技术专业对口贯通软件工程专业分段培养的课程体系,以加强软件技术和软件工程教育为主导,强调知识的广泛性和技术的先进性;加大通识教育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适当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提高学生的知识视野;系统化、模块化地设置选修课程方向,让学生在某一专业方向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激发学生浓厚的职业兴趣;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体系有机结合,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综合考虑课程间的逻辑关系,所有课程科学地分布在十个学期中完成。前六个学期在高职教学中完成,后四个学期在本科教学中完成。其中第六学期为顶岗实习,第十学期为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知识点前后关联密切准确,课程安排合理。其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
4 结论
“3+2”软件技术专业对口贯通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从面向社会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出发,注重将软件技术、软件工程的理论基础和软件技能、软件工程的综合实践能力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了科学、合理的的课程体系。该方案实施三年来,学生学习氛围和兴趣浓厚,通过考察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证明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在软件分析、开发、设计和维护等综合应用问题的能力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2015Z093)
参考文献
[1] 徐广舒.高职与本科土建类专业“3+2”分段培养方案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2).
[2] 孔庆新.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2(总第235期).
[3] 李小芬,段修军等.高本科分段培养衔接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1(2).
软件技术状态管理作为机载软件工程化技术的关键领域之一,同时也是CMMI关键过程域之一,在飞机系统机载软件研制过程中对机载软件的安全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目前,该技术在国内航空航天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推广及应用。在软件研制全生存周期,针对全型号所有软件进行了软件配置项的划分与统一标识、统一变更及灌装控制。然而纵观国内外,飞机系统机载软件状态管控的侧重点均集中在过程监控及过程改进等环节,而对机载软件状态策划过程的考虑相对缺乏。因此,如何站在飞机系统的角度,对全机所有机载软件状态进行整体规划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之一。
1机载软件技术状态总论
机载软件技术状态管理涉及两个基本要素,其一是技术状态项,又称软件配置项,是技术状态管理的基本单元。另一个基本要素是软件基线,指被批准的并形成文件的技术描述。对基线的管理是技术状态管理的重点,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在技术状态管理中,通常需考虑三种基线,即功能基线、分配基线和产品基线。考虑到飞机系统的复杂性和研制周期长的特点,在飞机系统中,机载软件基线包括功能基线、分配基线、设计基线和产品基线四种。其中:设计基线属于研制过程基线。其它三种基线属于固定基线,需在机载系统研制初期进行统一规划。飞机系统机载软件基线的架构分为三层架构,即飞机级基线、系统级基线及配置项级基线。
2机载软件技术状态策划模型
在飞机系统机载软件技术状态策划过程中,依据飞机系统整体技术状态,对软件技术状态进行总体规划。定义飞机研制过程中所涉及的软件技术状态、软件交付状态及软件基线等内容。由机系统属高复杂嵌入式系统,且没有成熟的设计经验可供借鉴,同时飞机研制工作具有时间节点紧任务重的特点。通常在项目研制初期很难形成完善的软件技术状态总体方案。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自顶向下分解、自底向上选配”的软件总体技术状态规划策略。定义了“自顶向下分解、自底向上选配”的软件技术状态策划模型,对软件整体技术状态进行统一规划,形成机载软件的技术状态,作为后续变更控制及状态工作的依据。在飞机系统研制的方案阶段,进行飞机系统分析设计的同时形成飞机级总结技术状态,之后对飞机状态进行分解,形成各个系统或分系统的技术状态;进而分解至配置项级技术状态。这是飞机级状态自顶向下的分解过程。要形成机载软件的技术状态,还需以配置项级软件技术状态为输入,进行机载软件技术状态自底向上的选配过程。首先,依据A系统技术状态,对属于A系统的软件配置项逐个进行分析选配,将必须的软件配置项级技术状态集成,形成A系统的机载软件技术状态;同样,依据飞机级技术状态,对系统软件技术状态进行选配,形成飞机级机载软件技术状态。
3机载软件技术状态策划方法应用
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软件技术状态策划方法在工程实践中是否合理可行,在某飞机系统研制过程中对该方法进行了试点应用。在某飞机系统设计初期整体策划,在飞机级总体技术状态(即飞机系统顶层规范)的基础上,随着整机的功能和任务分解过程,飞机级技术状态被分解到系统级,形成各系统顶层规范,直到分解至技术状态管理的最小单元,软/硬件配置项级,形成某软件/某硬件研制规范。这是自顶向下的项目策划及分解过程,同时也是技术状态的分解过程。这时形成了单个软件配置项的技术状态(即软件配置项级功能基线)。尚未形成系统乃至整机的软件状态。当顶层技术状态被分解到软件配置项级之后,由系统分析人员开始进行自底向上的状态选配过程。首先提取软件配置项级技术状态,即软件功能点,形成单个软件的不同基线状态,经系统分析人员分析权衡之后,将必须的软件基线状态集成后形成系统级软件的功能基线及其不同状态。比如:把惯导软件V1.00版的状态、大气机软件V1.00版状态还有其它一些必须的软件集成到一起,形成了航电系统软件XV1.00版技术状态,同样,主控软件V2.00版软件状态、图形处理软件V1.02版软件状态连同其他一些必须的软件集成到一起,形成任务系统软件技术状态XV1.00版。最后,由总体系统分析人员结合飞机总体技术状态,对下层(即系统级)技术状态进行配置筛选,比如:某飞机某次试飞时需验证大气机功能,该飞机状态定义为AV1.00版,该状态需要航电系统软件状态XV1.00版、任务系统软件状态XV1.00版和供电系统软件状态XV1.00版,那么将航电系统软件状态XV1.00版、任务系统软件状态XV1.00版和供电系统软件状态XV1.00版集成,最终形成与飞机总体技术状态AV1.00版相对应的飞机级机载软件整体设计技术状态SV1.00版,即飞机级软件功能基线。仅仅给出了某飞机机载软件飞机级技术状态的选配过程示例。然而,飞机整体技术状态与飞机级软件技术状态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可能是多对一的关系。即,由于硬件或其它机械设备配置的不同,一种软件状态可能对应多个飞机状态。
4应用效果
该方法在飞机系统机载软件研制过程中的应用,有效解决了目前我国飞机系统机载软件状态控制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机载软件技术状态策划方法,解决了全机软件状态的时机问题。当软件的研制状态达到事先规划的某个状态时,需向全线(用户单位,设计、制造及试飞部门)全机软件状态。其次,机载软件技术状态的策划,为软件状态控制决策提供了依据。在飞机级软件技术状态的基础上定义的软件分配基线、软件设计基线和软件产品基线更加准确有效。软件质量和进度节点是一对天敌。如何权衡软件质量和节点进度二者的利弊,对软件变更申请做出明智的决策。软件的状态策划是基础。第三,机载软件技术状态策划方法完善并补充了软件状态控制过程,规范了全周期软件状态控制过程中的各项活动。有效提高了机载软件的研制质量,为整个飞机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了保证。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技术;化工设计;具体应用
1化工设计对化工企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
1.1是化工产品生产的重要基础
化工设计的主要内容就包括对化工生产中的各类化学反应进行模拟实验,以此为基础对相应的化工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进行架构和重组,分析化工生产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变量,结合实际的化工工程项目来指导后续的化工生产布局调整、原料资金投入、化工设备采购等工作。由此不难看出,在化工工程项目中化工设计是化工企业需要生产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基础,只有完善化工设计方案,提高化工设计质量,增强化工设计的有效性才能真正的发挥化工设计的规划和指导作用。
1.2是完善化工企业生产流程的重要保障
化工企业在安排相关设计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化工设计时,主要就是围绕优化化工生产流程这个中心来展开的,要想提高化工生产效率和质量,减少化工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损耗,降低化工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就必须要从工艺流程和生产控制流程这两个方面入手,不断地完善化工设计方案。首先从生产工艺流程上来讲,设计人员要根据一定的模拟和分析结果对所运用到的化学反应和化学原理有基本的了解,以此为基础对化工原料的基本用量和品种、化工生产中的环境因素、大致需要的生产规模等生产项进行综合评价,从而最大限度的控制生产工艺流程中的变量因素,提升生产工艺水平。其次从生产控制流程方面来讲,通过科学合理的化工设计,可以对生产中所需要使用到的相关设备和自动化控制平台进行基础架构,进一步提升化工生产的信息化水平。
2基于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化工设计特点
2.1便利性
将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于化工设计环节,最大的优点就在于提升了化工企业生产的便利性。化工设计作为化工生产的基础,在化工设计环节需要到有关化学反应和工艺流程设计等的相关问题,通过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可以为上述工作提供很好的辅助工具,比如在进行公益流程设计时,设计人员就可以借助相应的计算机绘图软件对生产流程图进行及时地修改,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手绘制图的方法,这就给化工设计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简化了其工作流程。
2.2精准性
在化工设计环节运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还能够极大的提升化工设计的精准性。在进行化工设计时往往需要涉及到一些化工生产信息数据,主要就包括化学反应的频率和次数、化学原料的用量,甚至是包括生产车间各设备的尺寸和比例,这些都需要在化工设计环节进行了精确的展示。借助于计算机软件的高效数据处理功能,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化学生产中的数据误差,同时利用计算机软件中的3D模拟技术,可以直接对化工生产环节厂房、设备、工艺线路等进行更为正确的设计,可以参考化工工程师的意见对相应的比例和尺寸等进行及时的修改和调整,也就大大减少了生产流程中有可能存在的失误,提高了化工生产的质量和水平。
3计算机软件技术在化工设计环节的具体应用分析
3.1在数据处理与计算中的应用
在化工设计环节中,最基础的一步就是要对加工生产中的各项信息和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在化工生产中,由于所使用的各类化学原料都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无论是在模拟反应环节还是实际生产环节都有可能会受到不同因素或变量的影响,这就导致了每一次的化学生产分析与模拟数据不可能完全一致,而在进行化工设计时,必须要依赖于这些模拟数据来尽可能的减少设计误差。这就需要利用相应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对每一次化学反应中使用到的原料、反应环境、反应温度、容器、压力等进行实时监测,这样可以将化工生产中涉及到的各类因素控制在一个大致的数据范围内,提取重要的信息参数,结合模拟历史数据给出最为准确的数据处理结果,从而有效的提升化工设计的质量水平。
3.2在设计构图中的应用
化工设计的方案最终是以设计图的形式展现出来的,随着我国化工生产水平的提高,化工设计图不再只针对化工生产流程工艺这一方面,同时也增加了生产车间管道设计图、自动化控制系统图等,这在体现化工设计完整性的同时,也对化工设计绘图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二维线条式绘图设计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化工生产需求,这就需要借助于计算机绘图软件,一般在化工设计中常用CAD制图软件来进行辅助绘图。通过对这一软件的应用,可以将设计图以三维立体的模式呈现,给人更加清晰直观的视觉体验,同时CAD制图软件还具备强大的工具箱,可以做到在不影响全局比例的基础上进行细化调整,并且这一软件操作方便,也不局限使用权限和终端,设计人员就可以实现动态化的绘图调整,从而提高化工设计制图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3在模拟试验环节的应用
模拟试验同样是化工设计环节的重中之重,通过对化工生产仿真环境的模拟,对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进行有效的控制是进行化工生产的重要前提。以往的化工模拟试验工作都是在模拟实验室进行,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前期实验环节,而通过运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可以实现虚拟化的实验流程模拟,有利于降低化工生产企业生产成本。同时通过相应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优化分析,可以进一步强化模拟实验的预测准确性和真实性,通过不断地调整整个化学实验中各反映元素的具体参数和化工生产设备的转化率,可以为后续正式投入化工生产提供稳定可靠的数据参考。
关键词:建筑设计;计算机技术;应用;影响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传统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中,通常由人工操作来完成信息的记录、整理等管理工作,及时性与效率均比较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程的施工成本。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管理工作在信息化的环境下,已实现了数据信息的及时共享、分析及处理。通过运用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在促进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朝着标准化、系统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施工进度及工程质量的提升。
一、 计算机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范围
建筑设计中需要对一些方案进行初步的设计规划,例如设计中的图纸设计。因此,需要对方案设计图进行软件的设计,不同的施工方案也要合理的设计处理,形成不同的设计方案。此外,设计师还可以将自己的方案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初步的规划,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急速发展,建筑设计中己经实现了初步的合成和建筑的设计表现,这对于建筑设计来说十分重要。
例如,我们经常看到的房地产宣传中的建筑物的数字合成技术,就是将建筑物进行前期的三维技术构建,形成基本的雏形,然后进行后期的软件渲染,加之平面设计软件对于建筑物环境的构建也起到衬托的作用。因此,一些房地产的项目将建筑3D模型化,再进行了极度逼真的三维数字化效果设计,这样的虚拟现实的图像就是结合了真实的环境进行,有助于表现设计方案,再现楼盘的设计效果,也可以说是一则生动的广告。因此,目前,这种计算机应用技术十分普遍的应用在了一些小区和楼盘中,并且可以检验楼盘与环境的搭配问题,判断建筑物周边的设计是否合理。在实际的应用中,设计师一般是用Photoshop软件对于建筑物后期处理进行灯光渲染和景像的合成技术,然后合成一些逼真的图像,有的还利用三维软件进行调整,将计算机中的摄像机与视点进行匹配,完成合理的设计图。光照模拟技术也应用广泛,它利用了软件CAD进行模拟真实光照,建筑物的打光问题也得到了解决。Lightscape软件还出现了光能传递技术,它可以对阳光、夜晚的灯光和反射光等进行准确的模拟,将建筑物及周边物体的阴影和其他效果进行规划,因此,十分逼真的可以展示出灯光的准确布置,光照技术的应用对于建筑设计师来说是一个得力的工具和助手。
二、计算机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的优势
随着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它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相应的拓展,当前,计算机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计算机应用实现了办公的自动化和工业生产的半自动化。自动化,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降低了人力资源消耗及生产成本,为企业赢得了更大的利益空间;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存储功能、控制功能等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确保了工业生产的精确度和效率,为工业生产赢得了更广泛的效益;计算机具有的记忆功能和逻辑判断功能,能够记录、整理、分析工业生产中系统的运行状态,有利于相关科学研究的开展和进行,对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有积极意义;计算机工作不带有感性色彩,完全由计算机的程序控制。同时,相对于人工环境,计算机的计算准确率高、工作失误少,大大提高了相关工作的准确性及效率,是社会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援。
三、计算机CAD软件技术
计算机CAD技术在工程设计中,应用广泛,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工程图纸绘制。相关资料显示,计算机CAD软件技术在早期主要用于航空和军事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程设计的要求,计算机CAD软件技术发展迅速,在航空航天、机械、电子等领域都有很好的发展,并且在化工行业、建筑行业、水利水电行业应用广泛。计算机CAD软件技术给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推动了国家建设进程。在工程设计方面,计算机CAD软件技术在计算机的辅助下,进行制图和设计。它主要是设计绘制实际工程施工建设,在计算机系统中对设计软件进行辅助设计,最终完成对工程施工建设的具体结构方面进行优化、分析,达到相关任务的要求。计算机CAD软件技术运行过程中,必须有硬件和软件系统共同作用作为支持,硬件主要有外部存储设备、图形显示设备等;软件系统主要是支持CAD软件图纸绘制和设计的相应的系统和软件。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工程公司主要采用的三维CAD软件主要使用PDMS和PDS,功能强,技术成熟,能够提供持续的服务和发展。若是计算机CAD软件技术功能强劲,还具有软硬件检查功能。设计人员模型完成之后,可以进行操作维护通道和模型之间的检查,有效提高质量,减少运行维护的时候遇到各种问题。
五、计算机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一)计算机在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的运用分析
由于计算机具有可变性、直观性等优点,因而可进行辅助设计,增加建筑工程设计的灵活性。工程设计人员可运用 AutoCAD 等专业绘图软件,将建筑物的外部轮廓及内部线条勾勒出来,再利用 Photoshop 等图片美化软件进行美化,并运用PowerPoint等计算机程序修改、呈现得出的设计方案。运用计算机设计建筑方案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二)开始阶段
建筑设计来源于设计师的灵感与经验等,计算机则为其提供了多变的构思与表达环境。同时,利用软件可实现模拟透视、上色对比等手工绘制难以实现的任务,加快了制图的效率。在开始阶段应用计算机,可构建出非常多的建筑设计草图,以供设计师进行方案对比和完善。
(三)成熟阶段
在此阶段,设计师需润色、完善建筑设计草图,并通过 3DMAX、SketchUp 等软件规划整体设计,从整体上处理设计方案的美感,并将细节进行增强,完成设计草图的定型。
(四)计算机图形
计算机的出现可以说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帮助人们完成了许多无法难以实现的事情,是人类的一大帮手。它的编程基础为Open GL 基础、二三维图形编程。计算机的图像将虚幻的思维变为了现实,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世界。计算机使人们思想中的灵感化为真实的东西,这便是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这种技术已经成为设计工作的主要方法。在建筑空间的设计时,利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化技术,要经过建筑元件、形体、元素的准确定位。在传统的建筑空间设计中,无论是利用透视法则以及辅助工具,还是利用辅助线,在有限的图纸上高效的规划好空间结构中的各个部分,都是有很大难度的,需要花费设计者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如果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处理,就会将设计者思维中的空间结构、色彩搭配、场景布置用3D技术表现出来,给人以立体感,而且更利于修改。与传统设计相比,传统设计者都是在图纸上作图的,需要大量的图纸,有的修改甚至要求重新作图,加大了困难深度,而若采用计算计软件作图就不同了,设计师可以在需要修改的地方进行修改,而无需对其他部分进行重新作图,减少了麻烦。而且在设计中,计算机会设置 3D 的效果,建立坐标,从而使建筑空间设计中的物体布置变得更加有效,且有真实感 , 建筑构件、形体、元素的增减来去轻松和方便 , 建筑细微的调整也不会影响建筑整体的效果,可以对建筑设计进行多次修改。计算机图形可以当做一块电子画布,并且已经成为现代建筑空间设计、建筑绘画中十分重要的工具。
(五)CAD技术智能化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改革创新加快,CAD智能化管理必将逐渐取代设计师的很多设计工作,实现产业化、标准化设计。CAD发展前景网状网络,提高了网络通讯的可靠性。各节点能自动计算自己的精确位置,具有完善的防冲突机制,实时定位精度高,能够通过标识卡的活动路径在计算机上展示现场的活动轨迹,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有效预防意外发生。一旦发生意外情况,能及时的做出合理的对策,最大限度降低意外造成的损失。
结束语
总之,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建筑设计本身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得以迅猛发展,那些越来越复杂的工艺和施工的表现都可以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进行改良,建筑设计水准也会更高。 新的时代,计算机技术与建筑设计的结合会加快建筑设计行业整体水平,通过新技术的开展也必然影响着这一行业的未来走向。
参考文献:
[1]樊莉丽.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与工业拓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20:22-23.
[2]马立军.浅析计算机软件技术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4:27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