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明校园自评报告范文

文明校园自评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明校园自评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明校园自评报告

第1篇:文明校园自评报告范文

一、深化“改革”认识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要求教育评价体系必须从根本上发生改变,素质评价必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和能力发展过程,全面反映学生的素质发展状况,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二)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要通过改革学生评价的模式、内容和方式,打破“单一”唯分论的评价格局,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三)特殊地理区位的实际需要 学校地处城郊接合部,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都较为复杂,学校留守儿童比例相当大,优秀学生与骨干教师外流现象突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找有力的突破口。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是一条重要的路径。

二、实现“改革”探索

开县东华初级中学从2010年9月起,开始了“农村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扎实真干的步履。

(一)开发载体

1.学科课程的能力素养 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开县东华初级中学开发了《心理健康教育读本》《运动改变人生》《艺术成就梦想》《科技改变生活》等十多种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作为课程体系的补充和完善。学校通过实施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三导一练,分层达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推动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了学生学习行为及学习方式的改变。

2.常规管理的自律素养 构建以政教处为核心、职能部门为依托、学生干部为主体、师生全员参与的常规教育、管理和评价体系,科学制订《文明礼仪考核评定细则》,建立班级学生成长档案。通过制度调控和督导管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常规管理,做到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被管理者,人人享受管理的成果,让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优势继续发扬,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形成“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成长”的常规管理文化。

3.爱国教育的思想素养 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办专题讲座,开展师生演讲、主题班会等教育活动;选定60首革命歌曲为学生必唱歌曲,每个期末对学生进行抽测考核;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利用升旗仪式开展国旗下宣誓、国文经典诵读、讲先辈革命故事等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理想教育,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人生理想。

4.礼仪教育的文明素养 探索文明礼仪教育的常态化管理,编印《文明礼仪教育读本》《感恩教育读本》等德育校本教材,编制《校园安全三字诀》《文明礼仪歌谣》在每个教室张贴,人人熟读成诵;将《三字诀》和《礼仪歌谣》编排成快板剧,作为重大节典活动的保留表演节目。通过学生会设立文明礼仪监督岗,对全校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检查监督,并将其纳入学生个人评价、班级考核。

5.环境文化的内涵素养 师生动手自己创作,因地制宜地建立“文化长廊、艺术长廊、师生作品展览园”等展示平台;指导学生自主开展班级文化、寝室文化建设,使教室、寝室、文化墙成为学生发展个性、展示特长的阵地;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手抄板等载体,引导学生用眼睛去发现美,用心灵去感受美,用行动去创造美。

6.主题活动的综合素养 成立体育、美术、音乐、形体、科技创作、通讯报道等学生社团,各社团在指导教师组织下,有效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定期通过小组合作、集体探究、教师指导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利用双周三课间和重大节日庆典等平台,展示学生自编的舞蹈、课本剧、艺术作品、科技作品等,每月末对各个社团的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促进社团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实施评价

1.构建评价体系

依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中的六大基础性发展目标: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按照《重庆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出了《学生成长手册》,包括《学生基本情况记录表》《新学期,我的展望》《我的成长足迹(每周一记录、一督促、一检查)》《本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及教师评语》四个部分。

①《学生基本情况记录表》。除记录基本情况外,主要有我的爱好特长、我喜欢的格言、我的理想、我的偶像、我的困惑、新学期我的奋斗目标等项目。

②《新学期,我的展望》。包括三个项目:即上期我做得成功的方面(进步及改善之处)及经验,我做得不够的方面(求知做人做事存在的问题等)及教训,本期计划和寄语(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拟出本期最想做的事或者要通过自己努力达到的目标)。

③《我的成长足迹(每周一记录、一督促、一检查)》。包括12个项目:良好心态(3个二级指标)、严于律己(7个二级指标)、人际和谐(3个二级指标)、主动学习(4个二级指标)、课余生活(3个二级指标)、珍惜我健康(2个二级指标)、成功与收获、计划与执行、自我总体评价、需要努力的方面、组长评价、班主任评价。

④《本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及教师评语》。核心部分为六个板块:道德素养(5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公民素养(4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学习能力(3个二级指标7个三级指标),交流合作与实践能力(3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运动与健康(2个二级指标5个三级指标),审美与表现(2个二级指标5个三级指标)。每个三级指标分为优、良、中三个等级,通过自我评价与同学评价得到。另有本期学业成绩报告单、本期荣誉记录、同学的祝愿、班主任评语、爸爸妈妈眼中的我、父母的祝愿、自我小结等项目。

2.规范评价程序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阶段。过程性评价以学期为单位,终结性评价为毕业综合素质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采用三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一是学生自评互评。依据《学生成长手册》和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根据自己每周的表现和目标完成情况作出自我评价,成长小组内同学互评后给出等级和下周建议,在成长手册相关栏目中逐项登记。二是班委考核小组评价。在学生自评与互评基础上,班委考核小组以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履行班级责任情况为依据,对学生的自评与互评结果逐一核对,推选当周优秀小组和个人,将考核评价结果交教师评价小组审核。三是教师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小组将班级考核评价结果统计表汇总,调阅《学生成长手册》的原始记录,对学生个人及班委的评价进行综合分析,参考任课教师的意见后评定等级,作出客观公正的评语,报政教处登记备案。

终结性评价主要采用家长委员会监督下的学校评价委员会集体评价的方式:学生毕业时,学校评价委员会根据《重庆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的规定及程序,参考学生每个学期的发展情况和评价结论,在家长委员会的监督下,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终结评价,存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袋,录入规定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平台,报县教委相关部门审批认定。

3.严格评价管理

每位学生每期发放一本《学生成长手册》,探索多级评价管理。采用以学生自评互评为基础、班级评价为主体、教师评价为依据、家长建议为补充、学校评价为主导的评价方式,分班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将每学期的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毕业时综合素质评价的直接依据,报学校评价委员会审核认定后,填写《重庆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书》。

(三)初显评价成效

通过三年的“改革”评价实践,我们初步获取了三个成效。

1.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通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尘不染的校园环境、个性飞扬的班级文化、富有特色的寝室文化、彬彬有礼的微笑面容就是佐证;自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以来,学生获县级以上各种奖励明显增多,升入重点高中的人数逐年攀升,考入重点中学的艺体特长生每年大幅度增加。

2.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通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变“讲”为“导”已成教学的主流行走方式,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强了,主题教育更加丰富了,社团活动更加活跃了,教师在各级各类赛事中获奖的频率更高了,等次也更高了。

3.促进了学校的良性发展

通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学校的管理已经由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迈进,学校先后获得“重庆市平安校园”“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文明礼仪示范学校”“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课改实验先进学校”“初中教育工作考核二等奖”等数十项荣誉称号。

三、强化“改革”反思

(一)评价目的要更致力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要通过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搭建平台,组织和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挖掘潜能、张扬个性、发展特长;通过素质评价促进学生提升道德素养和实践能力,实现“健康成长、人人发展”的育人目标。

(二)评价思路要更着眼于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

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以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为出发点,以指导、赏识、激励、表彰为手段,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在实践中培养能力,以促进学生的主动成长与全面发展。

(三)评价重心要更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

在构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健康、文明素养、体质发展、人际交往、主动学习、特长发展等方面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四)评价方式要更注重自我描述与师生互评

科学有效地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既要注重学生成长过程的真实再现,又要做到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既要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有效调动学生的自评、互评的积极性,又要重视学校、部门、教师的正确引领。

第2篇:文明校园自评报告范文

消防安全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命财产,也关系到家庭幸福和社会的安定;学校消防安全教育工作的成功与否,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更是社会和谐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广大师生中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养正确的消防安全意识和在危急情况下的生存技能,也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校主动申报xx市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并参照市消防大队和教育局的《xx市创建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评分标准》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启动了创建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的工作。

经过二年的积极创建,在全面总结消防教育示范学校创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的自查自评,自评分99。呈上《xx第三中学创建xx市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自查自评报告》敬请评审

一、学校概况

我校是在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农村初级中学,创办于1990年,现有15个班,在校生510人(其中民工子弟居多),教职员工

55人,具有中高职称教师3人,中级职称的教师37人,具本科或以上学历的有

46

人,占全体教师的83%;校园占地面积约55

亩,校舍建筑面积5267平方米,学校建有教学楼两幢,综合楼、餐厅各一幢,各功能室一应俱全,还建有艺术特色专用剪纸和陶泥教室两个。校园环境优美,视野开阔,绿草成茵,绿树成行,千年塘河的活水从校内流过,具有不可多得的“小桥流水”独特景致。学校总面积和人均占地面积皆多,是一所很有发展前景的学校。

我校以“团结、奉献、拼搏、争先”为校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定不移地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学校先后被授予“市级平安学校”、“市级文明单位”、“市级绿色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特别是近半年以来,学校各项建设紧锣密鼓地进行,这是自信的表现,更是力求上进的表现。

在我校的办学历史上,有过一段辉煌的体育运动史:我校赛艇队曾代表温州市参加浙江省第九届运动会,赛艇项目获团体总分第一名;运动员陈爱娜在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上获得两枚赛艇金牌。

二、工作绩效

消防安全教育示范校创建活动,目的是提升学校“四个能力”建设(提高消除火灾隐患的能力、提高组织扑救初起火灾的能力、提高组织人员疏散逃生的能力、提高消防宣传教育的能力),

因此我校创建工作的开展也以此为标杆,以切实可行的系列教育活动为载体,把消防安全的责任、培训、教育和宣传工作细化到实处。

建设制度,强化责任(本项20分,自评20分)

自xx3月创建领导小组成立后,各项工作就有条不紊地展开,先着手制订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任命消防安全责任人林初淦,消防安全管理人金文亮,消防安全监督人李建波,消防安全宣传人林邦华,落实重点部位的消防责任人(在显眼的地方张贴标牌公示),编制《xx三中消防安全教育校本教材》,成立由李建波等9名教师参加的消防应急救援队和钱丽等11名学生组成的学生消防志愿宣传队,对学校所有的消防设施进行全面调查并登记造册,按制度由值日教师进行每日防火巡查、创建领导小组指定有关责任人进行季度隐患大排查,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以书面的形式上报,并责成总务处及时维护和整改,确保消防设施完好以保证日常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消防培训、注重实效(本项20分,自评20分)

教师培训强调灭火器的使用、逃生自救技能、扑救初起火灾的能力,同时培养人员疏散和火灾隐患的排查能力,因此我们制订针对性强的培训计划,开展强力培训,

第3篇:文明校园自评报告范文

[关键词]生态意识;体验活动;未成年人;政府社会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9-0088-02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架构我县未成年人生态意识的多纬度培养模式,运用体验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生态意识,在达到对未成年人进行人文思想教育的同时,促进学生积极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二、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未成年人生态意识状况调查分析

要想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生态意识,首先要综合考量未成年人生态意识的基础状况,为此,笔者对19名学生干部进行了生态意识的问卷调查。农村老家自然环境不好的占15%,农村地区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占56%,家庭成员没有环保意识的占11%,家庭成员没有获得生态知识的占11%,一直重复使用塑料袋的占5%,很注意节约用水的占22%。调查数据结果表明,我校未成年人的生态意识还很薄弱,需要加大力度不嗟亟行培养和发展。

(二)未成年人生态意识培养研究方法和步骤

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生态意识,围绕课题调研方向,在本组“政府管理中运用体验教育给未成年人渗透生态意识”的研究任务中, 结合政府管理要求,本组开展了四个体验活动。

1.“美丽广西 清洁校园”活动

自治区“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建设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各县区乡镇都在热火朝天地开展清洁工程活动,结合政府社会建设管理,组织学生开展“美丽广西 清洁校园”活动,开展“爱护校园环境”“争当环保卫士”活动,成立“生态保护义工”和“绿色公民”团队,响应政府号召,用实际行动美化校园环境,践行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生态意识。

2.“生态旅游节义工”活动

为了迎接我县2014年“生态旅游养生节”的到来,让家乡的生态旅游发展更好,学生自发组织成立“生态旅游节义工队”,利用周末时间,佩戴“生态保护义工”“环保卫士”“绿色公民”“低碳帮手”礼仪绸带,背着粘贴“美丽上林,美丽人生”宣传口号的垃圾篮,手持特制垃圾钳,到旅游节登山活动路段进行卫生大清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生态旅游的深层含义,践行未成年人的生态意识。

3.“寻找最美乡村”活动

自治区“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工程已进入“生态乡村建设”的阶段,各县区乡镇都在积极建设“生态乡村”。紧跟政府社会建设管理步伐,笔者组织学生开展“寻找最美乡村”调研活动,让学生观察、发现、寻找身边的“最美乡村”,用实际行动支持政府的生态乡村建设,巩固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生态意识。

4.“最美花样少年”评选活动

南宁市正在大力开展“花样南宁”建设工作,打造生态优美的“中国绿城”。南宁市教育局传达政府指令,在中小学校开展“花样南宁、花样校园”的建设活动,种树种花,爱护环境,善待自然,推动城市文明建设,促进校园环境发展。笔者在班级开展“保护生态,争做最美花样少年”活动,通过“种花、养花、爱花、护花”等体验,提高未成年人的生态意识,让学生的美好年华同种上的花儿一起茁壮成长,美丽绽放。

三、研究成果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体验调研活动,未成年人的生态意识有明显的提高趋势。

(一)“美丽广西 清洁校园”体验活动成果如下

经过3个月的个人综合体验活动,100%的学生生态意识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生态意识提高80%的占调研人数的9%,生态意识提高70%的占调研人数的18%,生态意识提高60%的占调研人数的9%,生态意识提高50%的占调研人数的27%,生态意识提高40%的占调研人数的8%,生态意识提高25%的占调研人数的12%,生态意识提高10%的占调研人数的11%,生态意识提高8%的占调研人数的6%。

其中,原本生态意识比较薄弱的学生蒙丹婷,经过4个阶段的体验活动,个人生态意识指数提高了50%,这是体验活动给学生带来的巨大变化。

通过开展半年“美丽校园我能行”的生态意识体验活动,100%的学生都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美化校园,个人的生态意识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生态旅游节义工”体验活动成果如下

在长达6小时和5公里的生态旅游义工体验活动中,81%的学生获得喜悦、高兴和自豪的幸福感,100%的学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和环保的重要性,环保意识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75%的学生能感受到活动获得的爱心体验和人生价值。

(三)“寻找最美乡村”体验活动成果如下

通过参加最美乡村自评体验,个人生态意识提高10%~20%的占17%,个人生态意识提高30%~40%的占50%,个人生态意识提高,50%~60%的占33%。

考核测评小组5个未成年人通过参加“最美乡村”考察测评践行活动,个人生态意识提高30%~40%的占40%,个人生态意识提高50%~60%的占40%,个人生态意识提高70%~80%的占20%。

通过观看入选“最美乡村”的图片和听取测评报告,个人生态意识提高10%~20%的占5%,个人生态意识提高30%~40%的占52%,人个生态意识提高50%~60%的占40%,个人生态意识提高70%~80%的占3%。

调研测评数据显示,通过自评本村环境卫生和生态保护情况,未成年人个人的生态意识均能有所提高,个人生态意识能提高50%以上的占40%,这是一个践行生态意识的良好开端。通过参加“最美乡村”考察测评,未成年人的生态意识能得到巩固和提高,个人生态意识能提高50%以上的占60%,这是践行生态意识的体验。通过观看入选“最美乡村”的图片和听取测评报告,个人生态意识提高40%~50%占52%,个人生态意识提高50%以上的占42%,这是践行生态意识的进步成果。

(四)“最美花样少年”评选体验活动成果如下

经过3个月的养花、爱花、护花体验活动,学生积累养花护花方法1~5种的占12%,积累养花护花方法6~10种的占25%,积累养花护花方法11~15种的占38%,积累养花护花方法16~20种的占25%。付出养花护花行动1~5种的占75%,付出养花护花行动6~10种的占12%,付出养花护花行动11~15种的占13%。

以上数据表明,通过团队分工合作、个体自评、集体测评、团队比赛的方式开展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亲身体验活动的乐趣,践行活动的宗旨,感受活动的得失,提高团队的合作能力和个人的影响能力,对学生个人生态意识的提高和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及激励作用。

四、研究效果分析

通^一年多的体验教育研究活动,笔者找到提高未成年人生态意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1)结合政府的“清洁乡村”“花样南宁”建设指令,从校本研究入手,开展校园生态体验活动,能有效提高未成年人的生态意识。

(2)结合政府“生态旅游名县”建设规划,开展社会体验活动,是提高未成年人生态意识的有效方法。

(3)结合政府“生态乡村”的发展趋势,开展“寻找最美乡村”体验活动,是学生践行生态意识的社会实效活动,对未成年人生态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五、课题调研的不足和可持续发展方向

在“寻找最美乡村”体验活动中,存在一些不足和遗憾。

(1)原计划带领全体学生到“最美乡村”提名的村屯进行现场考察评估,让学生亲临其境,现场感受“最美乡村”的美好生态,普遍提高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由于客观因素限制,只能选派3个学生代表和课题组教师参加考核评选活动。

(2)如果能得到政府和乡村办的大力支持,一起开展“最美乡村”的考核、评估和颁奖活动,更能提高寻找“最美乡村”的调研效果,加大课题调研的深度和广度,彰显课题调研的引领和榜样作用,对学生的生态意识培养和提高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活动,在改变旧的教学模式的同时,达到对未成年人生态意识培养的良好效果,课题调研也接近尾声。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为课题调研而调研,要把学生生态意识的引导和培养融入个人的教学、工作和生活中,延续课题调研的可持续性发展,真正体现课题调研的宗旨和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刘铮.生态文明意识培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2] 石迪.大学生生态意识及其培养[J].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学报,2011(3).

[3]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肖锦凤.论弗罗斯特的深层生态意识及其当代价值[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

第4篇:文明校园自评报告范文

平安校园自查自评报告

一、学校概况:我校地处鄂西北,群山环绕,绿水荡漾,属古老的汉江河的重要支流——南河流域。我校中心学校就坐落在这个美丽的山乡小镇。学校依山而建,校园环境优美,清新雅然;与避暑山庄、天主堂遥相呼应,颇有小家碧玉的灵秀。学校创办于1958年,,2002年8月更名为“中心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初中。

学校现有3个年级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52人,教职工71人;拥有装备精良的理、化、生实验室以及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各1个,校外劳动实习基地2个;建有KU波段接收站和校园局域网,建有多功能餐厅、学生浴室和公寓化的学生宿舍。

多年以来,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遵循“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即坚持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培养人和发展人;学校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学生以发展为本),紧紧围绕“走特色之路,办示范学校,育一流人才”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快乐校园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双丰收。学校先后荣获 “市示范学校”、“市级基本无辍学先进学校”“市后勤管理先进单位”“市民主评议先进学校”等荣誉,连续19年被教育局评为“初中教学工作先进学校”。湖北省“家长示范学校”、“绿色文明校园”市“文明单位”、 “课程改革示范学校”。

二、自评得分:根据《开展2016年“平安校园”创建活动方案》的通知,结合我校实际,深入开展创建活动,对照评估细则进行认真自查自评,各级指标如下:组织领导应得16分,实得16分;制度建设应得20分,实得20分;安全防范应得19分,实得18分;校园安全稳定应得10分,实得10分;宣传教育应得15分,实得15分;校园文化应得10分,实得10分;校园周边环境应得10分,实得10分;总分得分为99分。

三、创建“平安校园”的整体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理念,以安全教育活动为载体,提高师生的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以建立健全机制、落实责任为重点,确保安全工作管理到位,以安全自检自查为突破口,杜绝安全隐患的出现,会同教育主管部门和警校共建单位,建立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协调机制,群防群治,全力打造“平安校园”,确保师生安全和学校稳定,促进学校持续、和谐、健康、协调发展。

四、创建“平安校园”的具体做法和措施:在创建“平安校园”工作中,我们突出了“二个重点”、注重了“三个结合”。

(一)、创建“平安校园”突出制度建设、落实责任这一重点。

只有有效的管理制度,才能确保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并不断得以强化。学校建立并完善了领导责任制 、一岗双责制、监督检查制度、宣传教育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十余项制度并编辑成册。按“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学校与各年级组、教师、后勤食堂、商店,各年级组与班主任,班主任与学生层层签定安全责任状,把安全工作纳入学校年度考核中,对因工作不力造成安全事故的,除在评优表模、工资晋级、职称评定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制外,一并追究其负责人的相关责任。

(二)、创建“平安校园”突出预防为主、注重管理这一重点。

学校注重安全教育防范,并加强硬件建设。一是在教育防范上狠下功夫,始终坚持“预防为主、落实制度”的工作方针,完善各种工作预案。坚持日教育、周排查、月例会和班主任跟踪管理“七必到”制( 即早操、课间操、就餐、午休、晚寝、劳动、集会等,班主任全程跟踪),完善教师包保责任制(包思想教育、包巩固、包安全防范)。“日教育”就是班主任每天利用晚读报总结一天的情况,对学生进行规范、品德、方法等思想教育时,必有安全教育的内容,做到逢会必讲安全,逢事必防安全。“周排查”就是每周对学生组织一次安全排查,排查心理异常的学生,排查学生是否有私自下河游泳、上网、骑车往返学校的,学生是否带有管制刀具,是否与其他人员有矛盾纠纷引起矛盾冲突的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组织专门人员对校舍、线路、公物、体育设施等可能造成的安全事故进行排查,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月例会”就是每月召开一次安全工作联系例会,各区域安全责任人对自己负责的区域内安全情况做详细的汇报、交流,对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同时,定期组织全体师生进行突发安全事件紧急疏散演练,提高全体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

二是加强硬件建设,采用人防、技防相结合。近几年来,学校配置了消防和防范设施等安全基础设施:在醒目位置、楼梯道等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地方书写安全预防标语,配备灭火器材,在校园各行路要道安装声光控路灯,改造老化线路,设置护栏、围墙、学生活动场地软化等。学校在校长室、财会室、学生寝室、教学楼、食堂、微机室等重点科室安装防盗门和安全报警装置。

(三)、创建“平安校园”与构筑学校文化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平安文化。

学校始终把“安全教育”作为一个灵动的音符,融入到学校文化建设的旋律中,使之成为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内部需要;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各个环节中,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形成一种平安文化。在这样的精神灌注和文化熏陶下,我们的各项工作得以全面、主动、协调、有序、健康的发展。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了健康校园、健康锻炼、健康心理、健康饮食等一系列平安文化建设理念,以平安创建为契机,进一步改善学校环境,规范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体、心理、行为等方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1、加强安全管理网络建设。学校形成了“学校—年级—班级—学生”分层安全教育管理模式,组成学校安全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的组长、分管安全工作的副校长具体抓、年级主任负责年级协调、班主任具体落实的学校安全工作“金子塔”,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了三种队伍:教育宣传队伍、安全管理队伍和安全督导队伍。同时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形成安全教育的立体式网络。“三线一面”相互兼容、相互制约,健全了安全工作管理体制,落实了岗位责任,让安全工作形成了合力。

2、注重文化熏陶。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安全教育的宣传,交通安全、防火安全、饮食安全、行走安全等都分别做专版宣传,同时利用黑板报、主题班会、夕会的思想教育时间进行“安全连着你我他”宣传板报评比活动。结合安全教育月,学校每周召开“安全与我同行”主题队会和升旗仪式,校园之声广播站每周进行安全教育专题报道。通过潜移默化地宣传、渗透,使安全教育逐渐融入到学校文化建设中。

(四)、创建“平安校园”与德育活动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

1、在主题教育中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心系安全,关爱生命”是学校安全教育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我们相继开展了班、队会评比、安全三字歌朗诵比赛 、演讲赛、书画赛、手抄报评比、读书汇报会等系列活动,每学期邀请民警、专业人士、学校法制辅导员进行一次安全专题讲座,通过发放安全知识教育图片,举办安全知识竞赛,开展警民共建和设立“青少年维权岗” 活动,以及各班每个月进行一次班级“安全知识你我他”,每两周进行一次全校安全隐患大排查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法制、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等自救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学生学习了安全常识,增强了安全意识。

2、在体验活动中提升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学校定期开展火灾、地震等突发安全事件的疏散演习与自救,同时对全校师生进行了消防知识 地震知识的讲座, 学校还定期把各中饮食用品的安全标识带进校园、带进课堂,通过知识竞赛、音乐剧等形式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每学期组织学生分批进行实践教育,学生受益匪浅。我们还把安全教育引向社区、家庭,每学期组织一次家长安全知识讲座,深入开展了我做一日小交警、小小安全宣传员、“快乐家庭2+1•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

3、以快乐大课间为平台引领孩子参与到积极健康的活动之中。在各电视、报纸、网络中,学生由于课间打闹而受到伤害的事例屡见不鲜,针对这一现象,我们结合市、县教育局要求的深入开展了快乐大课间活动,以广播操、跑步、校园集体舞为主要内容,每天 “大课间”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确定活动项目和形式。每学期开展一次艺术节、体育节,“10•1”“元旦”文艺汇演等,学校还将传统体育节目、民间文艺等推进校园活动中,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活力。自学校开展了快乐大课间活动以来,学生们在教师的带领下沉浸在快乐的活动中,从没有出现过任何安全事故。

(五)、创建“平安校园”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拓宽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

第5篇:文明校园自评报告范文

学校是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要阵地,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是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的基础,开展示范校的创建有利于提升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整体水平,有利于推动学校在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有利于语言文字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现结合学校实际,做自查自评,做如下自评报告:

一、加强领导,明确定位

1.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每学期召开会议,把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的工作同提升学校文化内涵相结合,制定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多次召开全校师生大会进行宣传动员。

    2.学校明确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责任与分工。校长室主要负责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语言文字的政策、法律、法规;教务处负责教师日常课堂教学和语言文字管理工作、负责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学习,并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活动,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字校园氛围,并负责校园所有标志牌、指示牌的用字工作;语文教研组负责组织与语言文字相关的课题研究。

二、制度健全,措施得力

 1.学校构建了经纬交织的立体化语言文字管理网络。经线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教务处——年级主任——班主任——学生,这是推动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主体;纬线为:语文组教师——其他教研组教师——各备课组教师——学生;这是推动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保证;连接经纬两线的为:党支部——共青团委——共青团员一线,是推动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主力;三线交错,自上而下,层层把关,保证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落实到位。

    2.学校将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建立健全了普通话推广和规范用字制度,确保了普通话在校园的推广使用和校园规范用字。先后出台了《经开区实验中学语言文字规范化制度》、《经开区实验中学教师语言规范要求》等制度,学校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使用能力纳入教师业务考核内容,也作为评优评先等的基本内容和条件。

三、立足常规,强化管理

     学校坚持 “三纳入一渗透”原则,促进了全校师生员工规范用语用字习惯的养成。主要做法有:

1. 将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渗透到学校教学管理。

学校明确要求学生在校园和公共场所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将“在公共场合自觉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纳入学生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学校学生会干部竞选,必须进行演讲,且将普通话水平作为重要的标准之一。目前,全校学生都能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能正确书写汉字,笔顺规范,并能正确熟练地使用汉语拼音,使普通话已经真正成为了我们的校园语言。

2. 把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纳入到师资管理和校本培训。

学校明确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教育中使用普通话,在板书、批改作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中写规范字,学校将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中用语用字规范作为考察指标之一,并实行教师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制度。学校重视对教师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培训,语言艺术培训和书法技能培训是学校教师校本培训的基本课程,有培训的目标、方案、专门的培训教材和专业的培训教师,这些,都保证了培训的有效性。

3. 把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纳入教学管理。

一方面,学校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做到用语用字规范;另一方面,学校也将普及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纳入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中,要求全校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汉字书写能力和汉语拼音应用能力的培养训练。学校对全科教师批改学生作业有明确要求,并于每学期组织2次对教师批改作业情况的检查,并把检查情况作为考评依据,以此促进教师用语用字规范化。学校还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传帮带作用,开展师徒结对子活动,让一些“三笔一画一话”基本功欠佳的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同时通过邀请区教研员周雅莉等老师听评课后进行指导,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与语言综合素养。另外,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师生开展语艺展演、书法比赛、经典诵读活动,培养了师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普通话表达水平,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教职工用语规范

学科教学是语言文字工作的阵地,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注重汉语拼音教学、写字教学、作文教学,做到环环紧扣;注重挖掘文本中的语言训练点,在教学中充分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在每一次课堂学习中都在语言表达上有所收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练笔,挑选优秀作品班级展示,由此,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除语文学科外,学校还注重学科整合,渗透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其他学科教师均能将语言文字训练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五、教职工用字规范

教师学习并掌握《汉字规范标准》。全校教师在师范期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用字规范培训,并把熟练掌握的用字规范标准,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经开区实验中学常规》中明确规定:板书、教案、批改作业和制作检测卷,必须使用规范字。在教学中,能够把字形、笔画、正确的笔顺传授给学生。

学校每学期定期组织教师基本功大赛,钢笔字、粉笔字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借以监督教师规范使用汉字。学校还不定期进行教师备课检查,开展教案评比,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在教学例会上进行总结,督促教师及时调整。此外,还通过随堂听课的形式,关注教师的板书。

    除了教学相关工作中对用字规范进行了严抓严查严实,学校的公章、公文、校本课程自编教材、教学软件等也都做到了规范使用汉字,此外,学校的校刊、广播员录用、标牌、墙报等也都经过学生推荐、教师选拔、主管领导面试这样的层层把关,力求保证汉字使用的规范化。

六、学生用语规范

以语文课为主阵地,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分年级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要求,如:九年级应该注重语言表达的整体内容把握,以此为指导方向开展了“汉语拼音达标测试”“错字别字大会诊”“演讲比赛”等专项训练活动,从而使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得到不同方式的培养和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语文拓展性课程作用,提升学生语言文字应用水平。七年级和八年级每月一次读书会,每天早上是全校性的晨读时间;写字课上,扎实学习写字基本功,每周安排一节全校性写字时间。

为了将使用普通话深入落实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学校还开展了系列活动,例如,经典诵读活动。这其中包括铃声一分钟诵读活动,利用上课铃响的一分钟时间,进行经典诵读。七年级《论语》;八年级《千字文》;九年级《庄子》。每一部经典都会让学生终生受用。还包括国旗下经典诗歌诵读活动。周一的升旗仪式,每周有一个班的孩子进行经典诵读,让全校师生感受诗歌的韵味,诗歌的内涵。

七、学生用字规范

学生掌握并运用规范汉字的培训主要由各班语文老师组织,学生能辩认识字范围内的规范字,能正确书写所学的规范字,并在作业、检测中加以正确运用。学校对学生的作业本进行评展,并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观摩和学习,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之间的借鉴。

    为确保学生用字规范的有效落实,学校在学生入学初就对学生的写字姿势、握笔姿势进行了细致的要求,并且在每日中午开展练字五分钟活动,既是对学生使用正楷书写规范字的监督,也起到了课前静心的效果。

八、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宣传推广

为推动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学校一楼大厅设有长期性宣传标语牌,各楼层走廊里都有固定的宣传标语,那淡雅的色彩,温馨的提示,让老师和同学们都沐浴在“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浓厚氛围中。一楼还设有滚动的电子屏幕。宣传标语样式活泼、新颖,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

学校非常重视推普宣传周活动,通过黑板报、墙报、学校广播站、手抄报、朗诵等方式,宣传国家有关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要意义。而且宣传周活动结束后,各处室及时进行总结与反思。

学校先后组织开展了“学生普通话演讲大赛”、“汉字听写大赛”、“我是语言好医生”、“推广普通话手抄报制作大赛”等活动。“啄木鸟纠错”校园活动,发挥学生会的带头作用,组织学生会配合学生语言文字规范化监督小组在校园里查找不规范用字,对各楼层、走廊、橱窗里的错别字及不规范字进行登记并在一楼张贴告示,提醒大家注意。这些活动推动了校园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进程,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推动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开展和普及。 

学校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站的语言文字宣传示范作用。播音员经过层层选拔,最终确定能够充满感情的朗读普通话的学生。广播站的节目里定期录制、播放美文、新闻播报等内容,进一步加大语言文字的实践力度,让学生从语言文字的实践中得到美的享受。每次节目组稿要求用字规范,播放时要求语音标准,力争为学生讲普通话、使用规范语言提供学习的机会。 

学校重视语言文字规范的社会宣传推广,组织学生开展“啄木鸟纠错”社会实践活动,上街检查规范用字情况,回来后谈心得体会,通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规范用字。同时发一封《给家长的一封信》,向全校学生家长广泛宣传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

第6篇:文明校园自评报告范文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办群众满意的教育、创磨口窗口小学”为核心,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认真落实中心校工作要点,转变观念,深化教学改革,突出抓好学洋思、新课改工作,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塑造文化校园,内抓教学质量,外树学校形象。

二、工作总体目标与要求:

1、贯穿一个主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争当质量排头兵。

2、体现两个重点:一是学生“合格+特长”得到初步落实;二是努力塑造文化校园,培养学生多种好习惯。

3、促进三个提高:

⑴通过养成教育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合格+特长”得到初步落实,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⑵通过扎实有效的教学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⑶通过内抓教学质量,外树学校形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4、落实四项工作:

⑴学校管理规范化。

⑵校本研修,提高教师素质。

⑶提高教学质量。

⑷重视学生各种习惯的养成。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德育工作

德育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作,要高标准完全完成这项工作,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1、构建德育工作机制。做到四有(有领导小组、有德育计划、每月有安排、每周有重点教育专题),四坚持(每日常规有检查评比、每周汇总,每月按《班级管理细则》综合考核,每期评选优秀班级)。重视班主任队伍工作在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建立班主任工作考评机制。

2、开展“争当文明小学生”活动,各班依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一日常规》要求,通过学习、落实、评议、评奖等步骤,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学校分别与“十一”、“元旦”为表现优秀的学生授予“文明小学生”标志。

3、利用周一升旗时间,进行国旗下教育活动(讲话、唱国歌、进行宣誓、呼口号)。

4、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

⑴学校少先队要有计划,各班要积极配合大队部开展德育活动。

⑵结合重大节日如教师节对学生进行敬师励志教育,举行画展和作文演讲比赛。

⑶十一、元旦进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5、开展“养成做人好习惯”活动,通过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行为、纪律、卫生、路队、学习、礼貌等习惯,由德育领导小组、值周教师进行检查评比,对学生的各种习惯作出评价,在班内对表现好的学生插小红旗。

6、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改革和完善学生评价制度,学生的评价由自我评价收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组成,多方面对学生作出合理评价,肯定成绩与进步,激励学生成长。召开必要的家长会,对表现好的学生向家长发出喜报。

7、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张贴标语,出好班级板报和墙报,组织读书竞赛活动,积极创建文化校园。

(二)规范管理,完善管理体制,向管理要质量。

1、建立健全各种制度,逐步做到条例化,制度化,促使良好的“三风”形成。

2、加强常规制度检查落实,做好档案管理。

3、教学常规管理由教导处负责,做好记录。

4、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推行目标责任制管理。

5、开足开齐体音美课程,在夯实文化课的基础上,启迪智慧,培养求知,探索能力同时,抓好体、卫、艺工作,组建特长兴趣小组,力争使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特长。

(三)、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1、强化毕业班管理。⑴对尖子生、优秀生、及格生,实行目标责任制,分解到教师,责任到人。⑵锁定尖优生培养对象,强化培养。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定期进行文化课考试和考试分析。⑷做好资料收集与使用。⑸落实“三清”制度。

2、强化教学常规管理。

⑴严把备课关、上课关、辅导关、作业关、考试关、质量分析关,把教学管理过程落到实处。重点做好二次精品备课、优化学科课堂教学、优秀作业、试卷展览,尖优生培养、周周清月考工作。

⑵严把课堂教学质量关,坚持把教师会教,学生会学,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课堂效率的标准要求落到实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深入学习“洋思”经验,创新教学形式,高年级做到“三个一”,即学生自学占三分之一,教师指导占三分之一,学生练习占三分之一;低年级尝试兴趣教学方法。

⑶严把教学质量检测关,坚持章节过关,跟踪问效,坚持月考制度和质量分析制度。

⑷严把学困生、尖优生辅导关,把因材施教,培优补差落到实处。班、科制定培优补差计划,制定“三清”帮教辅导计划,实行“一帮一”,兵教兵,小组互教互评,按计划进行“堂清、周清、月清”。

3、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创新”意识,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把课堂变成学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胆尝试教研教改,坚持把改革与创新,质量与效益同步落实到位,向课堂教学实用性、实效性要质量,让课改与质量同步发展。

4、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做好每次考试的分析;教学过程重点在使学生主动学习,转变旧的学习观、学生观、学习方式、质量观,加强特长教育,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各种活动,实现基础牢、智能高、品质好、有特长的“合格(优秀)+特长”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重视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开展低年级写字比赛、高年级作文教学比赛,提高学生写字作文质量。

(四)积极开展校本研修,提高教师素质。

1、积极开展校本研修工作,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记好报告册,写好教育叙事、自评自结、教学成果。

2、开展好校级教研活动,做好三位一体、教研组工作,落实活动时间、中心发言人、教研课题。

3、开展“赛课活动”,培养骨干教师。

(五)做好后勤工作,抓好安全管理。

1、加强安全管理,树立“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安全意识:⑴落实安全检查制度。⑵加强安全教育。⑶落实相关责任制。⑷整理好安全档案。

第7篇:文明校园自评报告范文

一、自查自评情况

通过对采用多种形式调查汇总上来的信息进行细致的分析,认为对学校“科学管理、厚实内涵、提高质量、构建稳定和谐的校园;塑造厚德、博学、善教的教师;培养品端、乐学、全面加特长的学生”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教育教学成绩的可喜变化普遍表示了认可,充分肯定学校师德师风,认为学校的办学思想是端正的,领导作风,教风、学风、班风、校风是好的;认为教师的师德端正、教学严谨、爱岗敬业,对学生充满爱心。普遍认为学校对群众反映热点问题的态度和查处纠正情况满意,认为学校始终坚持实行校务公开是难得的。在回收的问卷中,99%以上对学校行风的总体评价是满意或比较满意。他们对学校的发展充满信心。

在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征求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对查找出来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主要的问题和建议有:

1、家长、学生和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是越来越高,而个别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还未彻底转变,还有些不太适应课改的要求;个别教师工作责任心还不是很强,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有待改进;有个别教师方法比较简单,教育教学效果还不够理想等,导致家长、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

2、个别教师与学生家长沟通不够,导致个别家长对某些事情产生误会,甚至有时好心办了坏事,产生隔阂,影响了学校和教师的形象,影响了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

3、由于我校2008年8月建校,当时只有一个年级100多名学生,而随着学生的不断增加,规模的不断扩大,现在已有近700名学生,所以,教师已经缺编,有些教学设施不足,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二、整改措施

(一)落实整改责任制。对自查发现的问题,学校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并召开专门的班子会议和教师会议,将问题归口,实行部门负责制,由部门负责人抓好整改落实工作,并找出问题的原因,制定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

(二) 继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1、结合学校实际,加强师德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道德教育。利用政治学习和师德培训等时间在全体教工中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继续学习“十大仁爱之师”等先进教师的先进事迹,撰写心得体会。

2、组织广大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促使教师具有较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学校为了强化教学管理建立了“五同课”制度,建立了每周一次教研活动,探索教学的策略和技术。

3、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理念,定期请专家来校讲座,经常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学习,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比如校际联动等活动。

4、开展“师德标兵”的评选活动,树立优秀教师的榜样作用。表彰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已经成长起来了一批优秀的教师,激发教师的师德情感,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四)进一步健全学校的规章制度。

围绕行风评议、师德建设、治理教育乱收费为主要内容,修订学校规章制度如《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学校安全自查报告》、《学校教师办公制度》等等,尤其是《教师校内津贴发放考核制度》和《教师绩效考核制度》,从源头杜绝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师德师风下滑等现象的出现,并将此项考核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挂钩,从而激发广大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五)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在今年准备迎接国家安全社区检查的基础上,一方面再继续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师生安全意识方面下功夫,教育学生出行遵守规则,做文明市民。一方面每学期至少一次请派出所干警与交警到学校作安全讲座和逃生演练;学校、班主任、家长、学生共同签订《学生安全责任书》,使安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六)成立“学校行风监督机构”。为了保证我校行风评议的有效性,防止行风评议走过场,成立“学校行风评议监督机构”,聘请行风评议监督员。通过座谈会、个别交流等形式听取他们对我校行风评议的意见与建议。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营造共同关注教育,关心学校的良好氛围。

第8篇:文明校园自评报告范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普遍问题 改进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1素质教育的定义及意义

素质教育,是人类以自身的身心素质为对象的再生产和再创造,是人类运用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成果去开发、塑造和完善年轻一代身心结构与功能的社会实践方式。是一种着眼于开发人的潜能,以完善和全面提高整体素质的教育。是在先天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把外在的各种教育影响内化为学生个体内在稳定的素质。人们往往把专业知识作为评判一个人的素质标准,将素质与专业知识的高低划等号,并以专业知识的深浅作为衡量人才优劣的基本要求,专业化几乎被看成是素质的代名词。实际上,人才、素质、专业知识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专业知识,是指人们对某一事物客观实际的反映,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逻辑方法和实证方法使之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成果。其特征就是知识的纵向化,一般来讲,专业性越强,专业知识的纵向化程度就越高,知识面就越窄。而素质则外延十分广泛,它表明了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与气质,反映其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某种态度。这种态度内在于人的系统化知识结构之中,是人所具有的各种知识的综合体现。与专业知识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素质的知识面要求较为广泛,它既包含专业才能的知识,也包括其它方面的知识,如文学、艺术、哲学、法律等。由此,专业知识的深浅,并不意味着素质的高低。同理,素质也并不单纯反映专业知识水平,二者的有机结合才是优良人才所必备的条件。一个合格的人才,不能仅指其职业化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应包括非专业化的知识要求。对素质的简单化理解,必然会造成被培养人才的片面化发展。

2教学现状及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1人文教师的职责不明确

大多数人文学科教师对其职责缺乏深刻认识。一般的教师将专业知识贯穿在课堂中,也就完成了任务。学生所学之业与所得之道自然而然地化为大学里的学分。高校人文精神大面积失落,大学生人文精神严重欠缺。由此,制约着大学生生活方式,极易影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2.2只重视认知系统的操作,忽视情感系统的操作

我国的教育,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基本上是一个模式,教学目标重视怎样传授知识,轻视学生情感经验的积累。教学评价把标准化的测验方式看作最主要的评价方式,甚至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好坏也用分数来衡量。这种程式化、单一化的模式,撇开情感与意志讲认知的发展,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与理性能力的开发,忽视情感经验的积累与情感能力的培养,学生只学到了一堆知识,而缺乏美德、责任感、情感。

2.3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在教育目标越来越与市场需求挂钩的背景下,学生本人及家长必然将在学校所学内容与日后的经济效益联系起来,而不考虑兴趣、爱好、所学之物本身的价值和个人的性格能力。

3提高素质教育的方式

3.1改革教学方法

营造学习氛围。为了完善人文素质教育在高等院校教育中的体系结构,名办院校需要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相对固定的校内、外人文素质教育基地,有组织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校园和社会文化活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社会人文实践活动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外基地以人文名胜古迹和近现代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为主,亦包括历史、文学、艺术等博物馆。校内基地除人文景观外,还要举办沙龙、讲座、bbs、论坛,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与指导,加强校园网络和图书馆建设,利用多媒体设施,通过网络、电影、电视,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的书籍杂志以及多媒体资料,供学生自主选择。营造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让整个校园都充溢着文化的灵性,以文明高雅的校园环境感染学生。此外,校方可设立不同的介质。如服务平台,设施平台,科技文化活动平台,社会实践平台等。

变被动为主动,避免“填鸭式”教学。转变观念,重“管”到重“引”。重“管”指高校二级机构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式主要为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安排,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重“引”,指高校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例如听说课让学生成为说的主体,教师为辅导。自选设计所给话题、自由扩展思维模式、不限定人数、不框死标准。让学生多试,培养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与胆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亲自体验、参与所掌握的知识。让学生走上讲台,从大胆的学生到个性内向的学生都能主动上台,并逐渐提问。切忌机械的重复和记忆,要千方百计强化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努力融知识性、趣味性、灵活性于一体,追求最佳的表达效果。信奉“学生至上”,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愉快和谐的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乐学、爱学、想学。

IKPICO(自主学习――关键指导、实践检验――应用创新、全面考核――整体提高,简称“IKPICO”)教学方法在学习环节倡导自主学习,关键指导。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发挥他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针对大纲规定的内容,自主掌握学习节奏和进度。关键指导是指教师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易被忽略的问题,给予学生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课余时间对课堂学习做出扩展或补充,起到了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效果。践行这种方法,教师可以放下“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变压入式学习为吸入式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不仅学到知识,还知道如何再去学习和获取新知识。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为了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在实践检验环节,IKPICO教学方法把实验分为校园实验和社会实践两部分。校园实验是为了验证课本内容,是必不可少的。

情景教学。首先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校所处环境,结合求知欲望,营造一种强烈的课堂求知气氛。其次选取的情境应有主次取舍,也就是说利用一定的问题刺激、激发学生的思维,使情境具有鲜明性和新异性。最后要根据不同情境,指向不同的情感体验。常用的方法有:虚境模拟、问题情境、理论思辩情境等,在于引入、凭借、融入、走出乃至超载情境。总之,情境教学以情感为纽带,以激发学习兴趣为动因,以体验为目的,以感悟为结果,并实现这些要素的功能耦合,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给人文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使大学生的整体人文素质得到提高。

3.2增加教学内容

首先,人文知识的内化。教师的知识传授和信息传输的部分功能可以被现代信息技术所替代,但在学生人文知识和信息的内化上,教师的作用却不可替代,体现在教师具有一股牵引和推动学生内化知识的“合力”,它由教师在师生互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力量、学识力量以及表现力量所凝聚而成。再就是对学生的爱,这种爱既有一般生活意义上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还有向学生传授知识、传授思考和学习方法时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无私和忘我境界。

知识的内化需要主体,即学生自身的主动参与,要求主体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主动学以致用,从而将死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活的素质。人文精神靠外部灌输行不通,必须促进学生的内化。内化也是一个认知结构的重组过程,教学信息的刺激必须最大程度地勾起先前认知结构的启动,将先前的认知结构由静态激活到动态,将先前的认知结构由潜在状态调节到显在状态。同时将新近学习的知识内容与现有认知结构中的资源进行排列组合,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优化知识指导行动的机制,在实践中实现创新,不断地吸收和记忆新的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一部分,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能,使之充分释放。

其次,创设语言环境。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学和用的环境。可设置英语角、定期向学生介绍英语知识,学生也可以自己提问。教师要更多地为学生创设英语环境,如多媒体、投影仪等,多鼓励学生开展会话,以表扬为主、纠正为辅,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地用英语去表达自己感受和想法,实现对英语知识的“内化”。教师要优化教学内容,在课前吃透教材,不可照本宣科。根据教材内容和自己的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多创设语言环境,使教材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感到书本语言和我们生活实践贴得很近,对教学内容具有亲切感,进而产生浓厚的求知欲,强烈的进取欲,变被动吸取为主动探索。因此,创造性地钻研教学内容,在利教、便学、易记上,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工夫,是切实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上,纠正从书本回到书本的一读二背的简单识记,要从识记、操练向运用飞跃。要使学生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得到全面发展和运用,必须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动脑、动口能力,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如阅读、讲故事、会话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索质,实践语言的“内化”。

再次,创造文化背景。文学方面,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中外文学名著篇目、基本内容及文学体裁种类的基本常识,写作及欣赏文学名著的基本知识;史学方面,要通过有关课程的学习与讲座,使学生掌握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有影响的人物和历史事件,中国历史上优秀的文明成果及其对世界文明和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掌握世界历史上主要事件和人物、有影响的文明成果等内容;哲学方面,掌握基本原理,了解中国的哲学史,认识中国古代优秀的哲学思想内容;艺术教育方面,主要指美育教育,即音乐、美术教育与各类影视剧等文艺剧种的知识介绍、创作、演出与欣赏活动。

第四,情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是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机制。情感教育应从情感体验、情感渗透、情感转移三个层面考察。其在人文教育中的功能可从启动、认知、协调三个方向拓展。最大特色在于“知情并进”,即在学生高效率地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得到优化和提高。而且关键还在这一过程中有意识地涉及到意志、兴趣和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心理品质与能力的培养。实施情感教育,必须遵循情感及情感教育的规律。首先,教师能通过寓教于乐,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学生快乐的情绪气氛,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学,饶有兴趣地学。其次,教师通过师生情感融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搞好校园综合建设。可进行法制教育、艺术讲座、文体比赛等各种关注社会、关心政治的活动,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即“润物细无声”。

现代社会人们的竞争意识越来越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健康成长。显然,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故此,课堂上可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将课后的练习、新课开始前的提问、新课结束前的问题设计成小型的竞赛活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以个人为主进行必答、抢答等。题目的设置分为难易不同的梯度,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以集体的力量带动中下游的学生,使课堂充满活力,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获得通过努力而取得成功的喜悦。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赛,以参加社会实践为补充,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心理素质基础。

3.3改革考核方式

在开设的课程中,占学分的课程与不占学分的课程相结合。避免期末一次性的考核形式,而应当期中和期末考核相结合,重视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在该门课程成绩中的比例拟为4:6。考核形式一般不采取闭卷,不考死记硬背内容,应以开卷考核技能为主,这种考核要巧妙组织、精心安排,让学生通过实践,达到考核的目的。考核形式除开卷外,还可采用口试、撰写小论文等。考核的目的不仅仅是考核学生的等次,而是看其对所学知识掌握及灵活运用的程度,着重考核其技能和人文素质是否提高。避免“一锤定音":学生的形成性考核可应用学生记录袋、教师观察记录、学生效果评价等工具。包括:学习过程、信息反馈、作品展示、课堂观察、师生面谈、作业提交、班级网页、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估、单元测试、中期考试等等。终结性评估应根据从实际出发,制定比较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考试标准。

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为40%,包括考勤、预习报告、实验过程、实验报告等。考勤主要检查学生是否有迟到、早退及无故缺勤等情况。考勤与考核成绩挂钩可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为后续实验课程及学生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平时考核能够比较全面地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应用情况、实验基本技能高低以及对待实验的态度等。期末考核成绩所占比例为60%,包括知识问答、基本操作和实验结果。还可奖励加分,在考核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激励措施。

参考文献

[1] 朱盔.依托多元化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2(9).

[2] 张雪花.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吸入式IKPICO教学方法研究术[J].高教论坛,2011(4).

第9篇:文明校园自评报告范文

一、教师是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的原创者

《浙江省普通高中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实施方案》指出: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以校本自主开发为主。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既没有现成的教材,也没有成熟固定的套路,教师必须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课程资源和探索合适的方法。他们变成了课程开发、建设、实施的主体,由以往的配角变成了主角。那么,我们在自主开发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资源时,应遵循哪些原则呢?总的来说,教师应以学生为核心,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这三条线索开发课程资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关注时政,抓住社会热点、焦点事件

学生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了解社会事件的途径很狭小,而时政恰恰又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应本着“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学生的实际”来搜集时政资源,让新鲜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浓厚兴趣。如在我市积极创建生态文明城市之际,我们及时开展了“垃圾不落地”的社会实践活动;又如2012年事件时逢纪念“九一八”事件81周年,我校推出了“我们如何理国”的问卷调查实践活动;再如2012年随着新上虞精神“崇孝守信、务实创新”出台,我们开设了“上虞人看上虞精神”的调查宣讲实践课题;还如随着十的召开,我校开展了针对青少年主题的“民生热点问题”调查、针对虞北地区很多家长外出打工现状的“别样的童年――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查实践活动。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关注地方的经济发展与特色产业

深化课程改革鼓励学校与社会机构联合开发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特色产业的形成往往在当地人民群众中会有很广大的基础,社会实践类课程的开展很容易找到实践基地,并得到技术支持。比如,崧厦的伞业经济已是全国有名,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缝伞。我校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就与这一特色产业结合起来,联系了离校较近的几家大型伞厂作为我校的“伞件制作”实践基地,并开设了“伞面设计”等学生有兴趣、家长很支持、企业很欢迎的实践课程。又如上虞以“九县通衢”的交通优势为凭借,以鲜果采摘、农家体验、山水鉴赏、文化陶冶为内涵,打造“上虞四季仙果游”这个宜品宜养宜游宜娱的天然旅游品牌。我校很多学生家长自身就是种植水果的专家,通过成立调查兴趣小组、聘请家长作为校外指导教师,我们开设了“葡萄种植”“西瓜种植”等实践课程,并进行了“上虞四季仙果游”的经济学思考等调查探究课题的研究。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结合地域,关注现实自然生活环境

经济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使环保成为现实生活中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水资源污染、白色垃圾、企业大量有害气体的排放……只要留意观察,每个学生都可以感觉到这个问题的存在,这就是一种很好的课程资源。我市地处曹娥江流域,又集中建有大型的化工园区,如何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大矛盾是当务之急。曹娥江流域水质污染的调查、虞北地区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垃圾分类情况的调查、食盐中含碘量的测定实验探索、低碳生活你我见等都是我们学生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中很好的调查研究类课题。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关注地方的历史文化传统

每一块土地都有属于她的悠久历史。上虞属河姆渡文化圈,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先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舜会百官、哲人王充、梁祝传说、东山再起、竹林七贤、唐诗之路、越窑青瓷、春晖聚贤等故事都源于上虞。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可以开发成很好的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我校开发的《崧厦霉千张制作技艺 乌金纸制作技艺》实践基地被命名为上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并得到了当地政府的经济支持。我们在假期中通过参观非遗基地、资料查找、寻访专家等手段,了解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集名人典故、传说典故、地名典故、成语典故等,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是很好的爱乡社会实践活动。

(五)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充分挖掘校园已有的资源

校园是学生的生活圈子,是值得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大大开发的一块宝地。每所学校有自己的优良传统、办学理念与特色。充分挖掘自身校园文化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我们定期举办体育文化艺术节、科普节、辩论赛、班级体育活动对抗赛、校园吉尼斯纪录挑战赛、主题团日活动、书香校园系列阅读、征文活动、校园走廊文化、草坪文化的布置设计、社团成果展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

(六)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融入青年学生的时代气息

据调查,在学生最愿意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志愿者服务、支教支农和公益服务等占了不小比例。这说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更乐于通过自身实践为社会作贡献。我们组建了班级志愿者队、校志愿者队,定期参加校内的“我为校园环境做贡献”“赛会志愿服务”活动;校外的“低收入农户青少年结对”“医院导医志愿服务”“保护母亲河,节水环保宣传”“假期社区学校课业辅导志愿服务”“交通劝导”等活动,学生也踊跃参加。

二、教师是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开设过程中学生的参谋、顾问

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是核心,这就使教师在指导具体实践中面临不能不管又不能管得太多的问题。

我们要切忌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放任自流型。教师只简单提供实践活动的主题,要求学生最后上交实践结果,对学生实践过程没有任何指导。他们认为这样是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却没有考虑到学生实际的能力,导致学生茫然不知自己该从哪里入手。二是包办型。从实践课程主题的选择、实践方案的制订,到每个学生的实践操作、形成成果及交流成果,一系列活动都由教师替学生策划好,学生只要到实践单位露个脸,最多动动手就行。这样既没有给学生任何自己选择的机会,又扼杀了学生小组合作、团队协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结果导致学生对社会实践越来越不感兴趣。这种情况完全背离了设置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的初衷。

在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开设的过程中,教师主要应担任以下角色:

(一)学生选课的导师

关于学生选课,我校采用举办学生社会实践选课现场交流会的形式,教师统一制作展板展出,将开设的各门实践类课程详实地介绍给每个学生,包括该课程的三维目标、活动课时及活动形式等;学生从教师开设的课程中选择自己感兴趣、适合自己的实践课程。我们力求每一位选修实践类课程的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个别建议与指导,以保证他们的选课符合自身的发展和需要。

(二)实践活动的参与者

在调查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提出课题,确定研究的范围、内容、方法与方案等,指导学生的实践过程和研究报告的形成。在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小组活动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设计活动方案,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帮助学生联系、协调学校及社会相关部门。在实践进行过程中,教师要检查、督促学生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活动情况作比较全面的了解,并给予适当的调整意见。

(三)实践活动的促进者

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特长和闪光点,看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爱好与专长,将参与实践者的智慧集中起来。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对学生的活动作出积极性评价,不断给学生以鼓励,使他们获得体验活动的快乐。

三、教师是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评价的组织者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的评价应充分体现深化课程改革倡导的评价理念:重过程、评价主体多元化、淡化量化评定,不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我校在本课程的开设中,教师采用成长档案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和实践单位的评价等资料,建立每一个学生的社会实践类课程学习成长档案袋。

学习成长档案袋的内容包括实践活动安全问题说明书、实践活动方案、实践日记、实践活动总结(包括证明材料)、实践活动鉴定表(包括实践单位鉴定意见、自我鉴定、指导教师鉴定等)、实践成绩考评表(包括自评、家长评定、学生互评、校社会实践考核小组评定)等。

这种档案袋反映了学生在社会实践类活动中成长发展的轨迹,从中可以了解学生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学会了什么以及在这段时期内的努力、进步、成就,有助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长期、稳定的综合考察和较为全面的评价。通过成长档案,教师可对学生一学期的成长记录材料进行一次整体评价。此时,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唯一评价者,而是评价过程的组织者和审核组的成员。

(一)考评成员的多元化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十分重视让学生主动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活动经历作出评价,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别人,使评价过程本身也成为学生学习、体验、发展的过程。我校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分认定的过程中,首先制订了详细的评价细则,并在实践活动开始前向学生公示,在活动成长档案上交后,再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指导教师互评,最后由社会实践审核小组评定学分。

(二)评价侧重过程

完整的课程评价应包括对学生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把活动最后的成果作为评价的参考依据,但更强调把评价贯穿在整个活动中,充分关注活动中学生的策划、参与、组织、体验、表现、感悟等情况。

(三)考评形式的多样化

我校教师采用社会实践成果展、优秀社会实践交流会、社会实践队QQ群等多种方式方法分享、交流他人的实践经验与成果,为开展学分认定奠定基础。

(四)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