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设计方面论文范文

建筑设计方面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设计方面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设计方面论文

第1篇:建筑设计方面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对我国生态建筑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指出我国生态建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生态化的思想是人类的取向和必然选择,城市和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牛态工程是既古老又年轻,既通俗又深奥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涉及到农业生态工程、生态,及生态城镇建设、节水与废水处理及利用、山区小流域治理与开发等众多领域。生态建筑作为其中的一个领域引起建筑界的高度重视,其作为一门学科诞生至今不过40多年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尔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成为Arcology,即生态建筑学。此后麦克哈格、吴良墉等建筑师开始了生态建筑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生态建筑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顾孟潮就提出了“未来的世界是生态建筑学的时代”的观点,1994年5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锄,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后,我国环境保护运动日益扩大和深人,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的绿色革命蓬勃展开。1996年3月,中国国家环保局推出两大举措:一是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二是实施“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在九五期间重点治理淮河、海河、辽河等的污染。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为九五重点资助课题”,1998年又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研究”列为重点资助项目。2000年我国颁布了《建筑节能技术政策》;2001年,建设部通过雄录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贝邸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生态小区的概念、内涵;2001年开始实行仁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1年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删出台,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节约资源、防污染、保护生态为主题,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推进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生态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正确理解

生态建筑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核心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认为只要将建筑物周围加一些绿化就是生态建筑,在建筑物内部点缀一些植物就是生态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生态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但这些观点只停留在生态建筑的表面,对生态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2、缺乏对农村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不平衡,其中城乡的差别较大。目前各个学科研究的重点大多局限在比较发达的城市,缺乏对农村居住环境的系统研究,特别是东北地区。大部分的研究都从本学科(生态学、环境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农业建筑学、能源学)的专业角度出发,虽然研究的内容较为丰富,但是各个学科之间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进行深人的研究,特别是如何在特定地区将人居环境与植物环境工程结合起来是函待解决的课题。

3、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

目前,我国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生态建筑的论文,这些论文对于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停留在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

三、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从本质上讲,生态建筑设计是一种由生态伦理观、生态美学观共同驾驭的城市建筑发展观。在实践中的生态建筑设计思路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

1、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

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次会议宣言指出:“经济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是探索并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仅是建筑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且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未来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空间的创造中,以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2、善于因地制宜,尊重环境属性。

根据生态学的进化论,生态建筑设计包含着资源的经济利用问题,其中首要的是土地的利用问题。今后城市的发展,势必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展开,为了节省有限的土地,必须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如在地面上建立亲和大自然、充满人情味的低层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态技术建立起巨构城市,向地上空间要效益;充分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连接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生态建筑设计强调与环境具有最佳关系,对环境破坏最小,一并充分发挥环境效益。与环境互选共生、共同增长是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筑的选择做到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的环境特点以及当地的地理与气候特征相适应,做到“因地制宜”。

3、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调。

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应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人使用者身边,这也是生态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人是自然环境的一分子,人的活动必须建立在生态化的基础上,必须与环境建立起一种新的结合和协调关系。从建筑设计到建筑建造、使用、报废的全过程中,生态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最小。与以往建筑设计相同,生态建筑应致力于为人类提供品质最佳的空间和环境,即使建筑本身对环境污染很小,极为节能,但如果人们的各项活动无法在建筑空间中顺利展开,其空间的存在与人的功能需求格格不人,这样的建筑无疑是失败的。生态建筑的功能应更趋合理,空间更加宜人,更有助于使用者与自然环境间的交流。它应该具备更良好的物理环境,尽可能地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并具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增加“绿色”面积,保护生态平衡

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相呼应,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即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将室外的绿色引人室内环境。绿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气,吸收各种有害气体、虑尘、调节湿度、温度、减少噪音等。生态建筑的兴起为绿化环境开辟了广阔天地。通过建筑设计,可以使室内空间室外化,运用绿化、水面等划分空间,这些设计手法在建筑创作上最为常见。如建筑物内的共享大厅、内庭院,在其上部加一个可调节的开启式屋顶,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由计算机或人工控制,达到室内温湿度的调节,又可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体。另一种设计手法也被建筑师经常应用:屋面绿化。不仅美化了环境,获得了良好的景观,而且对屋面刚性防水有维护作用。生态建筑在保护生态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为。新晨

根据以上发展思路,生态建筑设计对策可以在以下几个具体环节上进行操作。

首先,在宏观环境方面,城市规划设计要根据生态原则了解城市发展的自然过程,用它来指导土地的利用和开发建设,同时协调好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在空间利用方式、强度、结构和功能配置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区域规划,则要与城市整体环境所设立的系统相衔接,研究探讨城市改造、更新过程中的复合生态问题等。其次,在微观环境方面,如单体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建筑与自然因素的关系。由于微观环境方面极具广泛性和灵活性,所以,其具体途径和式、法非常丰富,蕴含着广阔的创造性生机。

另外,要完善生态建筑设计法律和规范。法律规范是建筑设计的基本依,直接影响我国生态建筑研究的战略方向。在生态建设方面,目前我国已颁布了仲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M-)、《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Z}、佚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R113等法律法规,对我国节约建筑能耗,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通过立法对建材选择、每平米能耗标准,对生态技术研究、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等进行规范,不仅使建筑设计中采用的生态策略具有法律依,而且限制不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鼓励有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从而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第2篇:建筑设计方面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性,结构设计,结构表现

 

建筑在诞生之初就被认为是技术与审美融合的产物。这就意味着一个好的建筑,它必须经得起适用性、经济性与美观性这三重考验。只有正确符合结构逻辑的建筑才能具有真实的表现力和实际的实践性,单纯追求艺术表现而忽视结构原理设计出来的只能是雕塑作品或虚假的造型而已。而伴随着高层建筑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和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其类型与功能也愈加复杂和多样化,高层建筑的建筑构思与结构设计也越来赳成为工程师们工作的重点之所在。

1、高层建筑的结构性

现代的高层建筑变得越来越纤细,产生更大侧移的可能性比以往大体积的多层高楼要大。建筑愈高,自然界所产生的重力荷载、风荷载和地震荷载的影响愈大。正因如此,抵消这些荷载的结构作用成为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高层建筑对侧向荷载的动力反应,可以通过改进结构系统以及选择有效建筑形状的措施加以控制。论文格式,结构表现。因此,高层建筑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和结构的有效性能有关,这也就决定了建筑的经济性。建筑的结构性能可以定义为建筑承受荷载以及抵抗侧移的能力,同时也决定着建筑各种体量的组成。

2、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特点

1)水平荷载成为决定因素。一方面,因为楼房自重和楼面使用荷载在竖向构件中所引起的轴力和弯矩的数值,仅与楼房高度的一次方成正比;而水平荷载对结构产生的倾覆力矩,以及由此在竖向构件中引起的轴力,是与楼房高度的两次方成正比;另一方面,对某一定高度楼房来说,竖向荷载大体上是定值,而作为水平荷载的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其数值是随结构动力特性的不同而有较大幅度的变化。

2)轴向变形不容忽视。高层建筑中,竖向荷载数值很大,能够在柱中引起较大的轴向变形,从而会对连续梁弯矩产生影响,造成连续梁中间支座处的负弯矩减小,跨中正弯矩和端支座负弯矩值增大;还会对预制构件的下料长度产生影响,要求根据轴向变形计算值,对下料长度进行调整;另外对构件剪力和侧移产生影响,与考虑构件竖向变形比较,会得出偏于不安全的结果。

3)侧移成为控制指标。论文格式,结构表现。与较低楼房不同,结构侧移已成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关键因素。随着楼房高度的增加,水平荷载下结构的侧移变形迅速增大,因而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侧移应被控制在某一限度之内。

4)结构延性是重要设计指标。相对于较低楼房而言,高层建筑结构更柔一些,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更大一些。为了使结构在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后仍具有较强的变形能力,避免倒塌,特别需要在构造上采取恰当的措施,来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

3、高层建筑结构其他设计方法

1)选择有效房屋形式以控制侧移。由于水平荷载成为决定性因素,因而控制侧移成为必要 手段。过去的高层建筑形式多为矩形棱柱体,而从几何观点看,这种形式对侧移是颇为敏感的。倘若采用对侧向力不太敏感的房屋形式,比如外柱倾斜式、上窄下宽式、圆形或椭圆形、三角形和新月形的房屋形式,利用它的几何形状所具有的力学特点,就可使结构更加有效,造价也更低。

2)高层建筑地下室的设置。当今高层建筑的下面都设有地下室,这通常出于两种考虑及需要。一种出于使用要求。比如可将大面积停车场或仓库、机房、配电间等一系列附属用房和人防工程等设于地下,从而节约地上建筑面积。另一种,则是出自结构的考虑和需要,因为设置地下室可减轻地基压力,提高房屋层数,增加房屋抗倾覆力和改善房屋抗震性能和总体刚度。因此,如何减轻作用于地基上的总荷重具有很现实的意义。论文格式,结构表现。

3)高层建筑中转换层的应用。伴随着建筑多层次、多功能的发展,转换层结构应运而生。 转换层属水平结构,用它去改变下方楼层柱子的 排列,或过渡上下层剪力墙的不同布置,以此来 获得特别的楼层柱网即创造大空间并将上部荷载 传递到下面相对少而大的柱或墙上,也是现代高 层结构设计的重要内容。

4)高层建筑防火设计。高层建筑因其巨大的高度和复杂的功能,一旦发生火灾便将造成巨大的危害。因而高层建筑防火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高层建筑的存在和发展都将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防火设计时,要首先考虑结构防火,比如火灾的因素、火灾的控制、消防通道、救护工作以及结构的防火方式等。其次,在明确结构防火目的的同时,还要对防火有效时间和防火程度及范围进行设计。论文格式,结构表现。最后,还要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即建筑的承重结构必须在防火墙经火灾烧毁后仍能残存下来。论文格式,结构表现。

4、高层建筑结构表现涵义及内容

结构是影响建筑设计的重要因素,当代结构设计已经突破了传统概念上的“结构支撑”,越来越多的重视结构形态的表现性。结构表现成为建筑创作中形态构思的重要方法,结构表现着重挖掘建筑结构中的艺术因素,寻找结构和艺术的结合,变抽象的结构概念为生动的建筑语言。结构的表现不仅因满足功能要求呈现出来,而且通过结构工程师和建筑师的合作,还能实现设计者的个人美好愿望。

建筑结构艺术体现是建立在对工程原理特别是结构的原理和性能理解的基础上,并包含三层含义:效能、经济和雅致。所谓效能就是指在充分发挥结构优势基础上,又充分利用天然资源,从而使其尽可能有效的承受施加在它们上面的荷载。经济也是衡量一个建筑好坏的标准之一,节约天然资源的要求要和节约社会资源的需要相平衡,要做到用最少的钱建造最多功能的建筑,也正是由于设计者们注重经济的理念,将建筑造型与结构造型更有机的结合,才创造了许多伟大的结构艺术品。另外,雅致的结构形式更能够打动人心,引起人们的审美情感。雅致的结构表现因素有很多,比如结构形态的节奏与韵律,张力和动感;结构形态刚与柔的对比;结构形态的简洁与明确,机理与变化;结构形态的精妙平衡等等。

5、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建筑设计理念

从表象层面看,建筑表现为空间方面的概念和形式是表现总体环境的。论文格式,结构表现。对于某个建筑物的最初方案设计,建筑师考虑更多的是它的空间组成特点,而不是详细地确定它的具体结构。但是,关于空间形式的整体设想,也要求建筑师必须考虑建筑形式中有关荷载与抗力之间关系的某些准则,即结构概念。这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所设想的空间形式应当固定在地面上;二是所设想的空间形式应当具有质量并能承受竖向重力荷载;三是所设想的空间形式必须能抵抗水平风力作用和地震作用。所以,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建筑师的基本任务是:一方面要与结构工程师及其他T程技术人员协调合作;另一方面要根据建筑功能要求、建筑立意、场地情况、外力特征、施工条件及效率等因素,寻找出最经济,合理,美观的建筑方案。

6、结语

高层建筑设计中,由于水平荷载起主要控制作用,为考虑水平荷载,结构上必须提供必要手段去应付。因此,有些人认为结构在建筑形式中似乎充当了主角地位,这种看法不够正确。如果说结构是建筑设计的唯一准则的话,那么,我们只能由矩形或圆形的高层建筑,建筑设计也只不过重复使用这种单调的建筑形式罢了。但前面的讨论已经给我们启示,现代高层建筑设计中,结构设计与结构表现必须相互配合,这也说明了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充分合作的必要性。因此,我们可以说建筑不仅反映了建筑师对结构工程师的尊重,以结构的构成来表达建筑的完美形式;它更反映了结构工程师对建筑师的理解,以创造性的结构处理去适应建筑功能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天虹,林英舜,王鹏种.超高层建筑中结构概念设计的几个问题[J].建筑技术,2006,37(5):371-373.

2.崔昌禹,严慧.结构形态创构方法-改进进化论方法及其工程应用[J].土木工程学报,2006,10,39(10),42-47

第3篇:建筑设计方面论文范文

摘要:本文针对三本院校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从学生现状、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学术氛围、教育现状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以期探索合理的三本院校教学改革的方法,研究结论是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教学体系,根据专业特性形成合理的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根据自身情况形成教学质量的提升,借助平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四个方面入手。

关键字:三本院校、设计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1.概述

对于建筑学专业来说建筑设计课是学习的核心之所在,也是五年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所在,由此可见建筑设计课是建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于建筑学的教师来说这门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通过五年的学习让学生能具有独立的分析和解决建筑设计问题的能力。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形式也越来越复杂和多种多样,这就需要建筑师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具有超前的创新意识。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对现代建筑师的要求,目前各大高校都非常重视专业教学的改革,很多学校已经初见规模和成效。本论文旨在针对三本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研究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可能性。

2.三本院校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学生现状

首先,三本院校的学生是高考第三批次招收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基础和重点院校的学生相差较大,但是这并不是说学生们的智力水平不如重点院校的学生,只是学习自律性较差,缺乏主动性、遇到困难容易放弃、自觉性差。其次,三本院校每一届会有几个分数较高的生源,有一些平常成绩较好,但高考发挥失常的学生,这些学生学习有一定的自制能力,这样就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再次,三本院校大部分学生的家庭环境好,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对他们的就业会有帮助,这些有利条件在某种程度上也会让他们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2.2师资队伍

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建筑市场繁荣,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居于较高的排名,建筑行业的收入也相对较高。一般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都会选择进入设计院从事设计工作或进入房地产公司成为甲方。这种情况之下,三本院校师资的引进就比较困难,老八校的毕业生很难引进,硕士学历以上的更是困难,这样就导致了三本院校的师资人才梯队和储备不合理,不能形成高层次的师资力量。

2.3教学条件

建筑学专业具有它的特殊性,和其他的工科专业有很大的不同,它不但需要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原理和方法,还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很强的实践性以及动手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设施上有较多的配备,比如:专业教室、模型制作室、物理实验室、计算机房等等。现在很多三本院校是因为看到近些年建筑学专业一直有很高的就业率所以开设了建筑学院,可是校领导包括有些教师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到这些实践教学在建筑学专业中的重要性。没有针对建筑学专业的特殊性来建设专业教室,和其它的工科教室没有什么区别,有的没有建设这些实验室,有的建成了但是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缺乏认真的管理, 这样就丧失了它的意义,也就对建筑学的教学和专业的发展起不到促进作用。

2.4学术氛围

一个好的学术氛围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学术氛围会影响到整个学院的人文环境,对教师的自身发展和学生的学习热情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一个好的学术氛围会带动整个建筑学院的活力,从而引起学校领导对建筑学科的关注度,形成学科发展的强大推力。但是现在三本的建筑院校普遍缺少这样的学术氛围,不过良好的学术氛围也是需要多方面因素的配合以及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形成的。

2.5教育现状

现在很多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仅仅局限于建筑设计师的培养,职业技能窄,缺乏综合能力,这样就业的渠道就难免单一,这就需要对其它相关专业知识的配合补充。现在的社会现状以及学生的自身情况决定了并不是所有的建筑学专业毕业生都能从事建筑设计这一职业,一个完整的建筑项目,既需要前期的建筑师的方案设计,也需要施工图人员的深入配合,还要有后期的施工,以及甲方的开发人员。现在社会需要的是能够掌握建筑运作过程的复合型人才,现在的高校建筑学教育距离社会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3.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3.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教学体系

目前不论是重点还是非重点院校的培养目标都把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职业建筑师作为主要的目的。但是三本院校和重点院校的差距决定了办学质量的优劣,所以三本院校应该明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明确的职业化培养模式。应培养学生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同时不仅仅局限于建筑设计师,应该面向市场的需求培养人才的多样性。应该包括其他领域,比如:施工图人员、建筑经济与管理、房产策划以及施工技术人员等方面。应该根据建筑市场和建筑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调整专业课和实践课的培养计划。

有时候教学改革单靠学校内部的力量是不够,还需要多听取设计院以及相关企业对学校培养计划的意见,做到教学计划和市场需求的统一。还可以请工作经验丰富的设计院工作人员以校外专家的名义参与一定的教学,也可以是讲座的形式,使学生在学校里就可以对设计院的工作以及对人才的需求有一定了解。

3.2根据专业特性形成合理的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

在专业教学体系方面,应该突出建筑设计课的主导地位,由深入浅逐步培养学生的设计技能,让学生形成创新的思维,探索最优的设计方法;设置丰富的专业选课办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开阔学生的思路,为学生的发展指引方向;经常举办专业相关的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建筑设计的各个层面,还可以通过优秀的建筑设计师的影响力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浏览设计方面的网站,建筑是艺术门类中的一种,但是建筑还具有功能性、工程技术性和经济性,所以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就要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同时及时了解行业动态,保持思维的创新性。

3.3根据自身情况形成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本院校的建筑学专业通常起步晚办学时间短,教师大都比较年轻,实际的设计经验较少,所以在上课前就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同时学校要加强师资水平的建设,学生方面要加强学生自律性的培养。

对于教师来说:首先教师自身应熟悉所要讲解的教材,把握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然后,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对上课相关的最新资讯和前沿动态有所掌握,及时的传授给学生。第三,分科目形成教研小组,集体备课,共同完成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大纲以及教案。第四,认真辅导和批改学生作业,发现问题及时和学生沟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针对性地引导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方面,也要加强师资水平的建设工作,师资力量决定了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对学校的学术氛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部分三本院校在招聘建筑学专业教师的时候首先是要求硕士研究生学历,目前的社会现状很难引进学历水平和实践水平兼备的设计人才。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大双师型人才的引进力度,但是以目前的现状来说难度较大,比较可行的是培养自己的双师型教师,将已引进的硕士研究生进行培养,给他们提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这样比直接引进的可能性更大,效果会更好,也会降低成本。

对于学生方面,应该对学生的自律能力、自学能力、业务能力等多方面综合培养,让学生形成学习的兴趣和自学的能力,最终形成正确的整体的建筑观,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建筑市场。

3.4借助平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建筑学专业需要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建筑学的学生来说在实习单位的实践可以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建筑工程项目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实际设计和工作能力,了解实际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也让学生对自身有个正确的认识。这样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做出调整,也能让学生及时的形成正确的职业规划。

此外还可以通过学校的软实力邀请省内知名的设计师或负责人,来学校给学生讲解他们所做的实际建筑项目,以及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让学生对建筑设计的运作有个大致的了解,也让学生对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有个心理上的准备,让学生对于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和发展前景有个正确的认识。

4.结论

对于三本院校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的探讨还处于初步阶段,教学体系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层面,还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去探讨和验证。教学体系改革需要一个长期和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还要根据每个院校和学生的各自特点形成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不能一味地借鉴和照搬别的院校的模式。这就需要每个建筑学的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以形成一个完备的适合于三本院校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地方院校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曾磐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

第4篇:建筑设计方面论文范文

关键词:教学改革;居住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项目来源:浙江省2012年访问工程师校企合作项目(项目编号:FW2012013)

作者简介:李兴举(1977—)男,安徽砀山人,建筑学硕士,讲师。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人居环境设计研究。

1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2 浙江华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引言

居住建筑(Residential building)是指提供人们日常居住生活使用的建筑物。包括:住宅、别墅、宿舍、公寓。同时不仅意味着住房和住区本身,还几乎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关联。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二年级分别安排了住宅设计和居住区规划设计这两门居住类建筑设计课程,是整个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居住建筑教育也成为培养学生创造力与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环节。

近几年来,本人与其他教师一起共同承担了住宅设计和居住区规划设计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

2.课程特点与实施存在的问题

居住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讲求理论与实践并重。该课程教学要求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结合市场需要,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居住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因此在课程教学工作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实现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但是,该课程以往的课堂教学基本上仍是以教师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充分交流,学生缺少主动提出新问题的探索能力。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原理部分内容的陈旧。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逐步完善,建筑学科得到了迅猛发展,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层出不穷,在学科研究和设计实践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本课程在讲授居住建筑设计的相关原理时,许多书本知识明显滞后。教材上实例虽然经典,但较为陈旧,与现代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学生参照教材所做的户型被老师给否定的现象,产生负面效果。

(2)课题追求广度但忽视细致。本课程在设计课题的选取上往往奢望涵盖工作中所遇到的大部分住宅类型,比如别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及住宅区等。但常常会在实践中遇到很大问题,即在有限的教学实践内追求“大而全”从而忽视每个课题的“精耕细作”。这样反而得不偿失,往往造成每个课题的完成度过于肤浅。事实上,我们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是无法也不可能做到使同学们掌握全部居住类型的。因为市场在飞速进步,居住模式也日新月异。

(5)评价体系有改进空间。在考核中往往较注重课程设计最后所完成的图纸质量情况,及平时及出勤情况,忽略了学生在个阶段的努力及进步状况,学生往往更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点。

3.课程改革的思考及探索

鉴于居住建筑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我们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并希望通过教研组的教学实践能够建立起一套新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居住建筑设计方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1)更新丰富教学内容。中国近十年的持续经济增长,居民生活水平和居住品质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同时也带来了居住建筑以及人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在新时期的居住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我们教研组以现在正在销售、建设的一些商品住宅为范例,弥补教材的滞后性。内容采集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去参观一些已建、新建、在建的居住建筑实例,亲身体验与感受这些真实的建筑、空间,再由老师加以启发,学生自己从中归纳出特点,总结理解书中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对户型设计、建筑尺度、细部构造以及人居环境等有直接认识。另外,教师在教学中所选择的工程实例,应当典型生动,既能反映当代建筑的新科技、新工艺等,又充满时代气息,以激起学生强烈共鸣,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2)深耕细作设计选题。针对本课程以往选题存在“大而全”而忽视“细致性” 的现象,本课题组经过多方研究摈弃了原来的做法而在设计课题“深耕细作”上下文章。我们在12级住宅设计课程上设置了低层住宅设计与多层居住组团及多层户型设计。第一,在低层住宅设计上,我们侧重于住宅的平面功能、常用空间尺度、建筑造型、环境营造等较为全面细致的建筑设计与表达。使同学们对住宅建筑有个较为深入细致的理解。第二,在低层住宅设计与多层居住组团课题设计中,我们较为侧重于多层住宅组团的空间设计,包含建筑与周边环境、住宅间日照及间距、住宅户型设计等与工程实际密切衔接的内容。同时保证做到教学时间充足。总之,我们在新课程的设置上注重设计的细致性,“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3)完善考核体系,注重过程化考核。在考核方式上也做了相应调整,将平时成绩比例提高,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注重提出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在课堂内外的沟通表达能力。另外,学生图纸等作品的成绩评定也由老师及学生共同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要仔细观察别人的作品,通过对比给出评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更使得学生因为能参与考核评价,提高对成绩的认同感。反观自身的设计作品,对自己更是一种学习和提高。通过教学验证,调整考核方案的做法,确实促使同学们更加重视平时学习,积极性也更高。

4.教改效果与结论

本论文针对我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居住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问题进行详尽的总结分析,思考及探索了一些教学改革方法,经过一年多的改革实践,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仍存在需要继续改革的方面,如学时问题、调查的针对性问题、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衔接问题等,这还需要从专业层面进行调整。当然,课程教学研究与探索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不能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并在学生的反馈中继续完善,这样,才能达到这门课改革的预期目标,即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学生能够掌握居住类建筑设计方法及技巧。

参考文献:

龚恺.东南大学建筑系四年级建筑设计教学研究[J].建筑学报,2005(12):24—26.

王雪英,曹犇,许东,丁波.锦州市三室两厅住宅套型原型设计的探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吴晓,覃永晖.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住宅建筑设计》课程改革.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2012年02期

第5篇:建筑设计方面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分形学;具体运用

一、分形学的相关概念及其特点

从建筑物的细部构造分形方法出发,使用非线性设计方法,可以细化城市建筑全体中的轴线尺度设计,实现尺度比例的和谐。分型几何其实一直存在与自然界中,比如:数学领域中著名的瑞典数学家Helge von Koch在1904年发表的一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Sur une courbe continue sans tangente, obtenue par une construction》,论文中提出了KOCH曲线,给出一条简单的直线线段,将这条长度较短的线段正中间的二分之一部分,替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的两条边,这样可以组成一个具有显著分形对称特征的新图形。并且,在这个新图形中,将图形中的每一个直线的线段的三分之一部分继续用等边三角形的两条短边进行替换,这样,又会得到一个简单的新对称性图形,如此反复进行替换和重组的操作,就形成了KOCH曲线。

这条曲线的构成主要是利用了图形中的分形学的基本原理。其中,分形几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具有自相似性质的无限精细结构,通过将事物中的自然形态看做是一个独立的整体,通过无限次数的嵌套层次的逻辑思维深层构造,实现几何图形的分形特点。并且,这种图形还不会因为直线线段有限长度的尺度问题改变而改变自身的相似性。在西方的古典建筑中,存在着大量KOCH曲线分形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经典案列。使用KOCH曲线可以实现建筑物的多样性对称,减轻人体的视觉欣赏疲劳,提升建筑物的古典美和艺术气息。

图示:西方koch分形线设计

二、分形学在建筑的表皮设计运用

建筑设计分形学在建筑方面的运用十分广泛。从建筑物的表皮设计的应用方面来看,我国2008年举办的北京奥运会中的游泳比赛奥林匹克场馆非常具有代表性。北京游泳比赛中的主题馆水立方以其简约大方的风格和朴实的分形学设计特色形象为广大的中外游客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其中,水立方的设计理念源于著名的建筑设计师Wearie Phelan提出的“无限等体积肥皂泡阵列几何图形学”的问题解答。

首先,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先产生一个与建筑物相比更大的Wearie Phelan泡沫组序结构阵。然后,将这个生成阵列以其中的某一个矢量为中心进行逆时针旋转,最后,将这个生成阵所组成的建筑物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中的泡沫结构垂直剪切下去。这样可以实现水立方场馆建设的每个面的整体垂直,之后剩下的部门作为建筑的屋面以及墙体的主要构成。这样,基本的奥林匹克游泳馆主题比赛场所“水立方”就完成了。其中,以泡沫填充物作为主要构成结构的建筑风格按照三个正交的坐标轴规律进行重复构建,从而形成了游泳场馆的主要比赛建筑模型。建筑分形的理念在水立方的墙体建筑以及屋面的设计应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水立方的墙体设计中,使用大胆的矩阵图形转换的造型,体现了水滴与大自然的美感。

图示:奥运场馆水立方

三、分形学在建筑的“体”的设计与运用

在建筑的三维分形设计的过程中,建筑三维分形通常被称为是“体”分形。在进行房屋建设“体”分形的建筑设计活动时,要严格按照数学中的分形学原理来展开,根据科学施工的相关规范要求进行实施。“体”分形的建筑设计活动是一个单独的分部工程,它和基础与地基等分部工程一样,需要单独组织验收。在分形的建筑设计活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施工操作人员根据建筑图纸,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施工方案,充分考虑到房屋施工建筑中的经济效益,避免施工的满目性,在建筑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尽量不要破坏房屋本身的协调性,切忌为了可以实现“体”分形的建筑设计而忽视了对于建筑物的“节能性”和“安全性”的考虑。必须要减少对房屋建筑的本身结构展开框架性的破坏,不要去安装一些并不适合施工建筑“体”分形设计图纸的设备,只要既会导致“体”分形的设计成型效果大打折扣,又会导致由于过度装修而浪费了不必要的资金。

建筑空间和建筑实体是机和形体的组合与叠加,运用对称轴线设计手法进行建筑设计,就是通过将建筑物和城市空间进行连续堆成排列,使得各自的对称性彼此吻合,才能够体现出建筑物设计科学中的现实美感。

四、分形学在建筑设计中的细节考量和展望

建筑设计师在运用“分形学”设计理念时,要对建筑物的 整体结构设计开展综合性的考量,尤其是建筑物的基本外形设计方面,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几何学中,图形转换翻转、旋转、对折、平移和镶嵌设计。 在建筑设计的方法上,在实际的施工操作过程中,还应该对建筑物内部的照明设备进行科学设计,应该采取高效能的节能灯具,为建筑物内部提供稳定的照明光源。在一般室内场所的情况下,应该尽量选取发电功率比较小的荧光灯,或者是发光效率较高的高压钠灯,以及稳定性能好的LED节能灯。在室外和建筑物的楼梯通道的照明活动中,可以使用金属元素卤化物灯和高压钠灯,通过能量集中,提高照明使用的效率。这样可以通过一些拟态的操作,使得运用了“分形学”几何设计思维的建筑物分形效果更佳明显,人体眼球可以再充足光线的可视环境下实现欣赏的目的,使得建筑物外观发生一些随着周围景观灯变化的操作,使得建筑分形的建筑活动“事半功倍”。

结束语

建筑分形学在现代化建筑设计的很多方面都有具体的应用,比如在表皮的分型设计方面、通过对建筑物的幕墙碎片化设计,体现出建筑设计中的“不规则”美感。在建筑物的墙体分形方面,使用破碎和组合原理,可以实现建筑群体的整体对称性,体现出建筑设计中的和谐与统一。

参考文献

[1] 凌贻清.探索分形学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应用[J].大陆桥视野,2014,(2):102-103.

[2] 刘贤才.试析分形学在住宅建筑设计的应用和创新[J].房地产导刊,2014,(14):80-80.

[3] 郭蕾.关于分形学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32):130-130.

第6篇:建筑设计方面论文范文

作出分析,并从幕墙的窗墙比,遮阳,热工,材料等方面的节能设计做出深入探讨。

【关键词】建筑,玻璃幕墙,节能设计,探讨研究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建筑逐渐呈现高层次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施工规模的扩大,建筑行业的繁荣,也带动了各种类型的幕墙设计施工的发展,近年来,幕墙不仅广泛用于各种建筑物的外墙,还应用于各种功能的建筑内墙,如通信机房、电视演播室、航空港、大车站、体育馆、博物馆、文化中心、大酒店、大型商场等,既很大程度的满足了建筑内外的特殊需要,提高了建筑内外的环境,也产生了很好的装饰效果,但是,在现代幕墙广泛的采用并为居民创造了更为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消耗,近年来,我国的幕墙能源消耗量逐渐增加,进一步加重了我国的能源压力,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缺乏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加强幕墙的节能设计,已经势在必行。

二.节能型幕墙的设计原则

建筑幕墙是现代建筑最外层的围护结构,不仅仅可以增强建筑的审美价值,更可以创造出舒适的室内环境,但是,幕墙也是整个建筑体系中重要的能源消耗点之一,加强建筑幕墙的 节能设计,必须综合考虑到建筑物周边的气候自然条件,人文经济特征,科学分析周边的光线,温度等因素,在此基础上,要结合建筑整体的高度,结构特点,朝向等条件,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手段,对建筑室内的环境进行调整,使得建筑内部的温度,湿度,光线,遮阳,采光,通风,隔热等多方面的条件更适合人们的居住和工作,既满足了整个建筑的基本功能,也通过合理的设计大幅度降低了整个幕墙建筑的能源消耗。据笔者多年幕墙施工经验,幕墙的节能设计,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要严格遵守目前设计节能的各种法律法规

伴随着幕墙在建筑工程的广泛运用,我国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规范都是建筑幕墙节能设计必须严格遵守的标准之一。在进行建筑幕墙节能设计过程中,要从保温,隔热等多方面进行,严格遵守GB 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fF151—2008《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GB/T21086—2007《建筑幕墙》等法律规范,并使得建筑幕墙的各项设计符合节能的基本要求。2.幕墙的节能设计要具有科学性

幕墙的节能设计是一项极其复杂的过程,必须综合考虑到建筑功能,性能等多方面的因素,从地理自然条件到人文经济因素,都做出全面分析,权衡。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科学选择幕墙的结构形式和窗墙面积比,使用节能材料,优化建筑构造,从而使得建筑主体和幕墙之间形成科学合理的统一体。

3.幕墙的节能设计要遵守适用性原则

在设计过程中,要从当地的环境因素与项目的具体实际出发,设计符合地方规定标准和国家法律规定,严格落实节能政策,严格处理好提高建筑舒适度和降低幕墙能源消耗的关系。

4.要遵守经济性原则

在建筑幕墙设计过程中,要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相对于整个建筑项目而言,建筑幕墙只是其中一个部分,也是整体建筑节能设计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要结合整体建筑的节能设计,将幕墙的节能设计和建筑主体的节能设计统一起来,综合考虑,实现二者的统一协调。实现建筑设计的节能性能和经济成本的优化。

三.现代幕墙建筑设计中的节能设计分析

1. 建筑幕墙节能的窗墙比设计

自从GB 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出台以来,建筑幕墙的窗墙比设计显得非常重要,该标准对于窗墙比小于0.7的建筑,各项节能参数可直接从该标准的表格中选取,从而对建筑的各项节能指标予以控制。如果窗墙比大于0.7,则要求按该标准4.3节的规定进行权衡判断。窗墙比是指建筑每个朝向的窗(包括透明幕墙)的面积与整个外墙面积的比值。窗墙比小于0.7,通俗的说就是要求建筑外墙能够采光的面积不大于外墙总面积的70%。在该标准的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误解,有的人认为按这条标准,建筑就不能全部采用玻璃幕墙。注意,玻璃幕墙可以加内衬板和保温层,做成非透明幕墙,只要性能满足非透明幕墙的要求即可。反言之,只要非透明幕墙的面积与整个外墙面积的比值大于0.3,也就满足了窗墙比小于0.7的要求。

2.建筑幕墙节能的遮阳设计

(一)科学选择遮阳的玻璃

在遮阳节能设计过程中,遮阳玻璃的选择是其中很重要的环节,在进行遮阳玻璃的选择时候,可以综合考虑到各种遮阳系数,建筑施工点的自然气候条件,人文经济因素等多方面的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科学选择,一般而言,镀膜玻璃、反射玻璃、吸热玻璃、低辐射玻璃等玻璃类型都是节能设计过程中广泛运用的类型。目前广泛应用的玻璃主要是低辐射中空玻璃,其传热系数低,遮阳效果好,在不采用遮阳构件的情况下其遮阳系数也可以满足节能设计规范的要求。还有他最大的优点是通透性好,在白天可尽量减少室内照明的使用,也可以很大程度的节能能源。反射率低,对相邻建筑和行人影响小,不会造成光污染。

(二)优化遮阳构件设计

遮阳构件的设计按位置可分为外遮阳和内遮阳,外遮阳的形式可分为水平式遮阳、垂直式遮阳、综合式遮阳和挡板式遮阳、幕墙遮阳板常见形式。其中水平遮阳板设计时要注意对玻璃外侧热空气散逸的处理,即遮阳板与玻璃墙面应有一定距离,遮阳板本身也应做通风处理,比如设计成倾斜百页状。垂直遮阳板最好设置可调节,可以根据太阳位置改变方向。内遮阳就是在幕墙内侧设置遮阳帘、软百页、竹帘等。

3.幕墙节能的热工设计

(一)建筑幕墙热工节能设计的发展趋向

在幕墙节能设计过程中,如果幕墙的主要用于采暖供热(适用于北方地区),那么,在设计时候要注意保温性能,力求实现温室效益,双层通风幕墙就是一种比较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向。但是,如果是为了达到制冷效果(适用于南方地区),,在综合考虑到这些性能特征的同时,就要充分考虑幕墙的遮阳性能,减少太阳直射产生的热量。

(二)幕墙热工节能设计中的传热优化

进行幕墙热工设计时,必须对其复杂的传热过程和传热方式进行分析和研究。玻璃幕墙的传热过程大致有三种途径:一是玻璃和铝合金金属框格的传热:通过单层玻璃的热流传热,通过金属框格传热,通过玻璃的镀膜层减少辐射换热;二是幕墙内表面与室内空气和室内环境间的换热:内表面与室内空气间的对流换热,内表面与室内环境间的辐射换热;三是玻璃幕墙外表面与周围空气和外界环境间的换热;外表面与周围空气间的对流换热,外表面与外界环境间的辐射换热,外表面与空间的各种长波辐射换热。对于明框幕墙,设计时采用断桥隔热设计,形成“断桥”,可增大热阻,减少热传导,提高幕墙的节能性能。

4.幕墙结构粘接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4.2.10条和4.2.11条对外窗和幕墙的气密性作了较高的要求的要求。硅酮结构密封胶将建筑幕墙玻璃粘结到支撑结构上。结构硅酮密封胶既起结构粘结作用,又起幕墙密封胶作用。因此在幕墙设计中如何选用合适的结构硅酮胶产品和打胶方式对确保幕墙的气密性、安全性和耐久性是至关重要的。幕墙所用各种胶料均必须进行相容试验和性能检测,并出具试验检测报告。

四.结束语

节能环保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在能源危机日渐严重的今天,幕墙的能源消耗大大的增加了我国的能源负担,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随着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现代幕墙将会得到更广泛的运用,幕墙能源消耗势必会进一步增加,为了缓解我国的能源压力,在幕墙设计过程中,不断提高设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在综合考虑到施工地点的自然环境,人文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基础上,从整个建筑构件的设计,连接和建筑的热工,保温等各个方面做出科学是设计,使得现代幕墙既可以满足节能需要,又可以创造出独特的建筑风格,实现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的统一,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傅春林 现代幕墙建筑设计中的节能设计探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3期

[2] 刘定嘉 建筑设计中的幕墙节能设计 [期刊论文] 《科技风》 -2009年17期

[3] 林锡护 浅析现代建筑玻璃幕墙中的节能设计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5期

[4] 张艳平 幕墙设计当中的节能设计 [期刊论文] 《中国科技纵横》 -2010年8期

[5] 邢杰 关于玻璃幕墙节能设计的一些思考 [期刊论文] 《中国科技信息》 -2012年5期

第7篇:建筑设计方面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生态建筑设计思想就是生态学,设计理论是以人为本,整体环境由自然,建筑和人构成,在设计过程中,实现自然,人与建筑的三者和谐统一关系,使环境与建筑相互融合,既保护到了周边的环境,也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非常舒适的小环境。在更高的层次上,使生态建筑回归到自然,生态建筑应用了很多最新发展的技术,以具体条件为基础,来搭配相关技术。不管使用什么类型的技术,应该把建筑当成生命有机体,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实现自然生态平衡;应该把建筑看成一个生态体系,对这个体系内外空间的各类物态因素进行设计和组织,有序地循环利用这些生态系统内的物质能源,建成一个生态平衡建筑系统,形成少污少废,高效低耗的生态环境。

一、 国内生态建筑发展暴露的不足

(一) 没有正确地理解生态建筑

生态建筑的重点是对建筑和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安排,在组织和安排之前要充分考虑本地生态学基本原理,建筑学与自然环境,实现周围环境与建筑物完美结合,与此同时,建筑物与室内的气候条件要有足够的自我调节能力,要具有延长建筑寿命,减少污染,节能节水的优势。不过,有些人的观点是,所谓生态建筑就是在建筑物的周边添加一些绿化物,再往它的内部放置一些植物。生态建筑就是能够单纯节能,还有些人的观点是,生态建筑就是未来有可能划分的建筑物平面,实际上,这些观点只看到了生态建筑的皮毛,没有完全理解生态建筑本质。

(二) 没有系统性研究农村的生态建筑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对生态建筑系统的研究还没有达到平衡状态,城乡之间有很大距离。现在,对不同学科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那些非常发达的大中型城市,没有系统性的研究我国农村居住环境。很多研究都以本专业为出发点,尽管对内容的研究非常丰富,不过,并没有把各个不同学科相互结合起来,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尤其是怎么样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下,把植物环境工程与人居环境相互结合起来。

(三) 没有大范围对生态建筑的实践进行研究

如今,我们国家建筑界,已经出台了很多生态建筑方面的论文,这些论文思想先进,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促进生态建筑的不断发展。不过,大部分论文还只处于针对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范畴,缺乏对建筑学和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也没有介绍清楚国际相关先进经验,不具备先进的工程实践模式,以及环境的分析与计算机模拟分析。

二、有效改善生态建筑设计的对策

根据目前我国生态建筑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来看,生态建筑设计要借鉴相关设计原则与实践经验,重点在以下几个环节上操作。

(一)对环境关系进行处理

要遵守节地原则,要对大自然进行保护,对土地资源进行适当的开发,对项目用地进行合理规划,逐渐提高使用土地的效率;充分利用最科学的建筑系统,有效提高建筑的使用面积,有效提升建筑的使用年限,避免使用一些淘汰的材料,如粘土实心砖等等材料,对所有的建筑废弃材料进行无公害的处理,使污染物排放量大大下降,在建筑室外铺装透水性材料,保证地下水资源的平衡性,在使用自然材料时,不要对自然再生系统进行破坏,应该使用与环境适合的亲和材料。

应该最大限度的使用可重复利用的材料,包括再生和可循环利用材料,以及短缺和不可再生的资源,对自然建材进行多区域应用,应该在施工过程当中避免出现污染。

要对自然进行防御,通过本地的气候,对建筑位置进行确定,增加一些遮阳设备,充分利用一些性能好的建筑材料,进行噪音隔离和保温隔热,在沿海地区,还需要避免出现空气盐害,采取防台风的具体措施。

(二) 遵守节能原则

传统建筑的设计,主要依据能源廉价的原则,把常规能源应用在这些建筑中,有很多问题,包括大量污染,消耗能源的速度加快。所以,应该采取适度的节能措施,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条件。现在,大量楼盘的南墙上面,都设置不少铝合金百页和混凝土板,用来放置空调的室外机,铝合金百页可以由外观精美的太阳能装置来代替,在太阳能装置的内侧放置室外机,这样功能与美观就可以实现完美的结合。也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发电技术,并且实现小区电网和发电系统之间的并网功能。同时,要对绿化带进行设计,在设计绿化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技术,重视内涵,达到重情调轻生态的效果。应该进行层次性绿化,使物种具有多样性,使生态系统具备天然更新的能力,要采用生态功能,长寿性,适应性和抗逆性都很强的植物材料。不要片面的理解植草的绿化,可以利用树木和落叶来调整日照,建立一个可供调节的植被系统。。

(三)把智能管理系统引进来

可以采取最新的技术方法,包括随天空明暗变化进行透光效果的调节,让玻璃幕墙会呼吸,可以随阳光角度进行变化,对智能采光窗进行设计,并且参考日照强度,对室内的照明系统进行自动调整,对室内的温湿度进行自动控制。建立一个健康的,舒适的室内环境,避免采用与人体有害的装修材料。

(四)对历史进行继承并且向城市融入

城市是一种人工环境,能够充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它承载着文化,可以积累大量的文化内涵,担负着人类文明的精华。在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应该对历史文化保护和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需要充分尊重城市发展历程,在岁月的流逝中,城市的风貌具有更多的内涵。城市建设属于缓慢发展的过程,文化链条需要在不同阶段进行链接,所以,不能对城市文化进行切割,应该对历史风貌进行妥善保管,实现资源和景观的共享性;需要对开放式进行设计,使开放式设计位于街道尺度与建筑之间,保持居民的生活习惯,保持居民交往和出行的习惯,使居民对原有区域进行认知,促进城市和建筑的和谐统一。对城市规划需要长远的眼光,其中的结构元素具有共性的价值取向,城市形象具有非常丰富的象征性意义。

三、结语

生态建筑依然需要向自然回归,人们关注的不仅是一个平衡而稳定的系统,而是生态系统广泛性的协调和稳定,在人们的头脑当中需要始终存在生态平衡的意识。这种意识极其重要,但是这并非一种非常容易的事情。人们对生活的方式和态度体现出他们的进步性,对民族整体的发展与素质进行充分体现。作为生态建筑设计者,应该避免人们活动一无干扰到环境,促进生态系统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参考文献:

[1]纪艳伟;刘海波;浅析生态建筑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第8篇:建筑设计方面论文范文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在众多的研究领域之中,生态建筑在建筑领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并通过发展成为了一门研究学科,从该学科的出现到现在也最多不到50年,在20世纪60年代,一位著名的建筑师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个名词进行合并形成了这样一个词Arcology,通俗的解释就是生态建筑学。之后还有不少建筑师开始研究生态建筑,通过几十年的研究和摸索,生态建筑的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顾孟潮就提出了“未来的世界是生态建筑学的时代”的观点,1994年5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后,我国环境保护运动日益扩大和深人,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的绿色革命蓬勃展开。1996年3月,中国国家环保局推出两大举措:

一是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二是实施“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在九五期间重点治理淮河、海河、辽河等的污染。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为九五重点资助课题”,1998年又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研究”列为重点资助项目。2000年我国颁布了《建筑节能技术政策》;2001年,建设部通过雄录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贝邸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生态小区的概念、内涵;2001年开始实行《仁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1年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出台,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节约资源、防污染、保护生态为主题,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推进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设计产生于对现代建筑的反思

生态建筑的设计思想是在本世纪不断发生地区性的环境污染和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过程当中,不少学者和建筑师对现代工业文明开始进行深刻的反思。在生态建筑基本目标当中,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和建筑功能质量目标相统一,在很大程度上要保持节俭和适用的目标。

四、技术选择决定生态建筑设计水平

生态建筑要实现它的基本目标,必须要有现代技术的支持。对生态建筑和使用技术的要求可以用三点来判断,首先技术本身的功能与生态环保功能是一致的,第二要求采用的技术和制造的产品有利于资源能源的节约?第三采用的技术和产品有利于人的健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目前在生态建筑技术应用上应该说还是非常广泛的,包括门窗节能技术、屋顶节能技术等等。

在应用生态建筑技术过程当中,技术选择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一个是经济性,由于生态建筑采用哪个层次的技术,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要受到经济的制约。在我们国家普遍采用高新技术是非常困难的,我们经常碰到环保和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不完全一致。在这个取舍当中经济性就是非常关键的。目前在欧洲?特别是在德国、英国、法国,在所建立的生态建筑上,它是以高新技术为主体。在年健康建筑住宅会议曾提出过高生态就是高技术的口号,所以这是在战略基础上建造生态的建筑。目前在我们国内把整个生态技术发展建立在高新技术的基础比较困难,一个是经济发展水平,另外一个是技术和材料不太完善。

五、我国生态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正确理解

生态建筑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核心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认为只要将建筑物周围加一些绿化就是生态建筑,在建筑物内部点缀一些植物就是生态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生态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但这些观点只停留在生态建筑的表面,对生态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2、缺乏对农村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不平衡,其中城乡的差别较大。目前各个学科研究的重点大多局限在比较发达的城市,缺乏对农村居住环境的系统研究,特别是东北地区。大部分的研究都从本学科(生态学、环境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农业建筑学、能源学)的专业角度出发,虽然研究的内容较为丰富,但是各个学科之间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进行深人的研究,特别是如何在特定地区将人居环境与植物环境工程结合起来是函待解决的课题。

3、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

目前,我国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生态建筑的论文,这些论文对于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停留在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

六、设计是实现生态建筑的基本技术策略

从技术层面上来讲,做到规划选址合理,减少环境污染,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降低能源消耗,采用太阳能、风能等等。从过程上来讲,提高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实现建筑防晒?自然采光照明等,这是生态建筑采用的基本技术策略。

建筑通风是生态建筑普遍采用的比较成熟的技术,自然通风应该取代机械通风和空调制冷,一方面可以不消耗能源而降温除湿,另一方面提供新鲜的自然空气,有利于人的健康。我国土地资源非常紧张,如果住宅建筑房间进深太大,对土地使用很不利,建筑要面向夏季主导风向,一般房间进深不大于米,自然通风还是可以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同时要强调地理空间?建筑物前后包括围墙和植被都可以改变自然的风向,改变风力。利用这些东西进行自然通风。

七、生态建筑设计对策

1、在宏观环境方面,城市规划设计要根据生态原则了解城市发展的自然过程,用它来指导土地的利用和开发建设,同时协调好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在空间利用方式、强度、结构和功能配置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区域规划,则要与城市整体环境所设立的系统相衔接,研究探讨城市改造、更新过程中的复合生态问题等。其次,在微观环境方面,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建筑与自然因素的关系。由于微观环境方面极具广泛性和灵活性,所以,其具体途径和式、法非常丰富,蕴含着广阔的创造性生机。

2、要完善生态建筑设计法律和规范。法律规范是建筑设计的基本依,直接影响我国生态建筑研究的战略方向。在生态建设方面,目前我国已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等法律法规,对我国节约建筑能耗,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通过立法对建材选择、每平米能耗标准,对生态技术研究、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等进行规范,不仅使建筑设计中采用的生态策略具有法律依,而且限制不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鼓励有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从而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八、结束语

在城市化发展的步伐之下,生态化思想同时也是城市建筑设计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在充分认识和理解生态建筑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之后,在设计时使用科学的设计方法,就能够设计出更多的生态建筑,最终能够更好的改善人们的工作和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 邱景. 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发展方向[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09(11)

第9篇:建筑设计方面论文范文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无论建筑界或社会上对目前建筑设计中的一些倾向和设计思想的混乱颇有微词, 一些大城市的重大项目建设情况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议论, 建筑的目的性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从本义来讲, 建筑是为人类提供一个最适宜创业和生活的空间, 它的功能实用性仍然是建筑的第一性。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 也必然通过建筑体型和空间形态, 给人以艺术的享受,自然这一切都与国情和物质经济条件息息相关, 如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处理好建筑的安全适用、经济和美观, 一直是建筑的永恒主题。时下一些建筑设计脱离建筑的本质, 忽视建筑的具体功能和使用要求, 不结合地形地貌和环境条件, 不考虑与传统地域文化的沟通, 片面追求所谓造型, 这是对建筑本质的一种误解。这不能不引起广大的建筑师深思, 建筑设计如果脱离建筑本体,建筑创作就会走到斜路上去。

一、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特征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对于建筑设计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它除了具有一般思维的共同本质和属性外,又遵循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具有区别于其他思维的独特性质,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反思性、超越性、实践性、相对性和辩证性。

1、反思性

反思性是说,建筑创新思维的“新”在于它不同于习惯思维或重复性思维,它来自于对现实理论及实践的反思和批判,并从中找到突破口。

2、 超越性

超越性是说建筑师通过对以往知识、经验、思维定势的超越,对原有信息有取有舍,有的突出有的消沉,对信息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设计。

3、 实践性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实践性在于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和设计活动都不能脱离实践。在实践中建筑需求不断发展,要求建筑师的思维不断前进,不断地根据实践要求进行创新。

4、相对性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也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创新思维方式一旦成为一种习惯,它的表现力就会下降,这时就会去追求一种新的方式,一代代被替换。一位建筑师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离不开同时代的创作,更离不开自己身体力行的创作实践。

5、 辩证性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研究涉及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本体、主体、客体、方法、载体等多方面的研究内容。考察其相互关系,我们发现建筑设计创新思维诸多子系统的要素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认清这些辩证关系,有利于整体把握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有利于培养和正确运用建筑设计创新思维。

二、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相关理论

1、 理论创新应该广泛借鉴国外的经验

理论本身是一种用于分析推理及构思创作的方法论,一种智力性劳动。在当代建筑的发育过程中, 伴随着大量理论产出, 其中包括各种实例分析、观念指导原则及集合了哲学思考与经验实证的系统化理论产出。提高建筑设计创作质量, 应该更加广泛借鉴国际领域的理论成果, 各种新观念和新思想; 应以更加开放的观念, 敏锐的思维, 获取国际先进理论和经验成果。

2、 重视建筑设计创作本体规范理论的研究探索

科学理论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始终为科学创造所普遍倡导的一个问题。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倡导的科学范式理论学说指出了科学范式的产生对于科技革命的重大意义。所谓范式, 即为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同遵循的价值、

信念、技术方法, 即一门科学学科应具备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论体系。建筑设计从提高构思创意水平到工程设计实践, 都应强调加强职业设计规范化理论的建设。

3、 加强本土论建筑理论探索

所谓“本土论” , 即建筑创作中, 要突出反映其个性和民族的审美趣味, 民族文化传统同建筑艺术有机相互结合。我国地大物博, 历史文化传统十分丰饶, 推动创造民族丰富多彩文化艺术特质的现代建筑艺术精品, 有助于推动民族文化建设, 向世界展现民族文化艺术风彩, 加强民族的自豪感。在这一点上, 理论和实践都富有国际意义。

三、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策略

1、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设计相结合的创新理念

建筑艺术是社会的艺术,也是历史的艺术,他的本质在于不断的创新、发展和改革,才能符合历史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在学习传统建筑设计时要以积极进取的心态来吸取从古至今的建筑设计的精华,把建筑设计创新作为设计创作的的高度来衡量现代建筑设计的创作水准,从而反映新观念的设计创作。西方建筑师在其社会发展进程和文化框架中有意识地发展了现代建筑,而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建筑师则是被动地被拽入了现代设计。

2、 创新建筑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整体

现代建筑设计中人文精神的创新建筑创作不是孤立的,它是在人们心里认知的美的意向以及对美的转换和映照。所以建筑艺术形象应具有强大的视觉表达力和冲击力,这样才会引起人们对其美的共鸣。在现在的市政建设、建筑等这些迅速增长的新建筑中所具有的意义是异乎寻常的,因为他们联系着一种人文精神,一种公众精神,一种首创精神;这种精神都是新建筑、新城市多承载的人们认知的美的意向。是新的人文景观,是人们心里的认知与归属感的聚集点,体现着现代人文精神的追求与象征性的表现,也是市民自豪感相结合的新的美学意向,主要通过这些城市建筑所反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尊重环境的整体性、多样性是建筑设计整体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现代新美学建筑观念的重要因素,更能反映出建筑设计艺术的征,以及对城市的环境、人文精神的尊重与认同。

3、 建筑工程设计中科技的创新

现代建筑设计的科技化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储存和处理技术的运用,而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技术基础。建筑设计的创新不仅可以体现在建筑外形中,也可以体现在建筑技术中。例如:在清华大学超低能耗楼设计中就有多处创新之处,在围护结构设计中包含了生态舱的设计、相变蓄热地板的设计、植被屋面的设计及各种幕墙的设计。其中的生态舱位于建筑物一层北部,将绿色植物引入室内,创造性地在建筑内部增加了与自然接触的人性化空间,并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室内环境质量

4、数字化技术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数字化不仅仅是一种信息储存和处理技术, 而且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技术基础。国内外的研究者指出并预测了数字化技术对人类的生存方式已经造成和将要发生的变化。一些新锐的建筑师已在探索用电脑手段扩展设计能力, 特别是在空间和形体的方面。如人们熟悉的弗兰克盖里设计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 运用了电脑扫描将模型数据转化为施工图纸, 再分解为每一块工厂制作的铁合金外墙板。这在用传统技术的时代是无法想像的。数字化时代所创造的高科技生存环境, 虚拟的和现实的建筑和城市的共存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

综上所述,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 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相比传统设计各方面都有比较大的突破。现在已经进入了了现代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时代所创造的高科技生存环境,虚拟的和现实的建筑和城市的共存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张萌.建筑设计创新基本理论探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