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与社会范文

经济与社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与社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与社会

第1篇:经济与社会范文

现代社会的兴起是以现代国家、市场和社会的相继形成并按照各自不同的逻辑运行为前提的,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秩序。我在此前的专栏文章中曾讨论过国家(一般也被称之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我认为有必要讨论一下市场与社会、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种制度建构的市场经济,是一个完善的体系,在建设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强调对市场主体权利的承认,强调政府须提供并维护公正的市场规则。凡此种种都是建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体系的必要条件。此类论说因为强调的是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而为人们所熟知。在对市场经济加以完整性勾勒的诸多向度中,有一个向度往往被忽略,这就是,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也必须有健全的市民社会作为基础。

在学理层面上,市民社会分析的是国家与社会相对立的二元关系,关注的是那些不能与国家相混淆或者说不能被国家所淹没的社会生活领域。市民社会的提出与现实的制度建构,其基本目的是通过对国家权力范围的限定,以及对社会不受国家权力渗透的规定,来抵御可能为国家所主导的无所不及的政治专制,使社会和人民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政治自由。因此,“市民社会”是一个古老的社会形态,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城邦的政治生活,在今天强调市民社会建设,不过是对这一古老社会理想的继承和发展。

然而,与这种理想观念相对立的或许历史也更为悠久的,是对国家或政府力量的绝对化强调。如英国16世纪的政治学家霍布斯就认为,国家权力是至高无上的。这种论说受到了英国17世纪的政治学家洛克的批评,洛克发展出了一种“社会应先于或外在于国家”的社会理论,确立了有限政府和人民原则。而在洛克之后的18世纪,斯密建构了自由竞争的经济理论,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为洛克的社会理论注入了实质性内容,即通过国家保证市民社会的经济平等和契约自由,使得洛克的社会理论可以获得实现。据此,无论是在学理脉络还是在现实制度建构上,市民社会都是先于市场经济而存在的。

有必要对市民社会给出一个广为接受的定义。德国当代大哲哈贝马斯提出,市民社会是一种独立于国家的“私人自治领域”,包括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其中私人领域是指私人企业之间自由竞争、自由提供经济产品的经济活动;公共领域是由各自非官方的组织或机构构成的私人团体,诸如各种俱乐部、沙龙、新闻传媒,乃至政治党派。在市民社会的这两种构成要件中,前者正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内容,而后者则是维护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必要条件。

众所周知,若是以“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为运行规则,会出现所谓“市场失灵”;其次,在提供如国防、道路等公共产品上,也会出现市场失灵。一般的看法是,化解市场失灵需要依赖于政府行为,但事实上,正如当代的公共选择理论深刻地分析过的,政府也会出现所谓“政府失灵”,且在很多情况下由政府来矫正市场失灵并不是最优选择,政府主导的行为往往成本太高。于是在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之间的中间地带,由社会自主解决此类问题是必然选择。如温州等地区的企业自主组织的民间商会,在约束企业的不规范行为、协调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冲突等领域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真正的高效率运行,根本离不开一个良性的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的兴起,一方面是维系经济高效运行之必要,另一方面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知识分子为主导的社会各界对抗恶法的社会行为,最终使得收容条例被废除,实实在在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市民社会的具体内容,正是体现于它的一系列的核心价值之下的现实社会活动。

第2篇:经济与社会范文

在21世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世界一体化正在稳步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也取得了空前的进步,与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日趋密切。处于世界经济发展这个大家庭中,消费观念相互影响。消费者越来越重视产品的实用性、美观性,有创意的产品更能在世界经济浪潮中冲在前边,在艺术设计下诞生的产品会更加有效地取得经济效益。由此可见社会经济发展的繁荣正和艺术设计发展成为一种共生关系。有了社会经济市场艺术设计才能确定目标并且得到资金和社会的支持,而艺术设计也正为社会经济发展赢得更多的先机和更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共生关系;社会趋势;经济发展;艺术设计;互利共赢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途径

设计的本质:从木钻取火到现在的宇宙飞船,无一不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成果,而这些成果也可以称之为设计。历史中的历代前辈们改变原有的事物,去变化、更新、发展、创新这些事物,所以说设计就是构想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是一种有目的有遇见的一种活动。由此也就可以知道艺术设计是一种社会行为,我们不断去发展他的目的,同时也是为了能够改变当时的环境,或者是工具,更有可能说是我们自己。是设计让我们的日常的生活起居更加便利,让我们的信息发展更加广阔,它不仅在时时的适应着这个社会的发展,也在促进着社会文明和经济的进步。

从马克思哲学中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和最终目标的实现都不是单方面的,促成此发展的另一方也必定从中获益。设计是伴随着社会发展的兴衰而前进或者是止步不前的。因为艺术设计不是艺术。我们所知道的有很多的大艺术家像梵高、毕加索、或是我们国家的杜甫、李清照等等。他们都可以去随着自己的所感所发而创作作品。这便是艺术,它无需去顾及这个社会在需要什么。不用考虑唯物主义论下的物质需求。但是艺术设计不同,它需要考虑社会因素。正是社会市场需要才会有它的诞生没有这样的宗旨设计出来的物品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之下不久就会因为各种原因被这个社会所淘汰。如果不考虑这样的因素,艺术设计也将不会发展和进步。产品要不断变化,适应人的需要,欲望的改变。所以只有在符合社会发展、服务于广大消费者艺术设计才能生存。颇负盛名的建筑大师贝律铭,他设计出了很多的艺术作品都得到了专业人士和社会的高度评价。有我们所熟知的法国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这一艺术界的瑰宝在观赏和与使用上,都可圈可点的体现了人文因素。里面采用的玻璃地板,当阳光照射进来时,便会给人们带来一种柔和感和温暖。这便是适应社会的的设计。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必然会受到社会的支持。苹果手机也是如此,从外观到功能设计,一直在致力于发展人机友好互动理念。他在整个世界销量甚好不就是考虑到了消费者的需求。

二、社会经济需要更加优秀的艺术设计

我们国家一直在以科教兴国为理念。国家大力支持创新事业的发展,帮助大学生创业贷款,给科技创新的作品给予及时的奖励。20世纪后期的中国制造到21世纪的中国创作。国家大力支持创新,正是发现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兴国的秘诀,就是科技创新让这些国家富裕起来的。可见科技创新能给一个国家的经济带来多大的促进和帮助。而艺术设计的确就是科技创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就已经打开了国门。虽然机遇来临,但是挑战也在共存。国外一些经济强国的国家些许基础设备都会强我们国家一些,苹果手机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本国的艺术设计产品不能跟上世界步伐,外国将有机会打开国内市场,进而同化国人理念。购买进口产品,国内产品销量阻滞,大量金钱流向外国等等问题。这对于国家经济和国家的长远发展都有极其恶劣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同样的产品,只有有更好的性能和外观我们才能和国外的产品竞争。这便是艺术设计必须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好的艺术设计发展绝对会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纵观世界经济发展这样的结论是显而易见的,也是正确的。

三、结语

没有社会经济市场这个大平台艺术设计也将没有更多的机会和途径去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样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不同往日只有不断地创新和满足广大消费者需求才能更好地前进,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屹立不倒。二者相互促进,既保持各自独立有密切相关,可以说二者是一种共生的伙伴关系,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吕村.艺术设计教育学科课程设置的回顾与现状[J].中州大学学报,2009,02.

[2]朱和平,张美利.试论西方现代设计教育的产生及其发展

[J].焦作大学学报,2007,02.

[3]李庆曾.试论我国基本需求商品化发展战略[J].未来与发展,1986,04.

[4]张伟.克林顿政府科技产业政策简要回顾及布什政府未来科技政策走向[J].全球科技经济望,2001,05.

[5]姚海鑫著.经济政策的博弈论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6]叶静怡著.发展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张雷.韩国经济增长中的科学技术、教育因素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7.

[8]陈希.产业升级背景下对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11.

第3篇:经济与社会范文

【关键词】经济增长 环境 社会健康 成本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渐渐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存在一些问题,甚至走上了西方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虽然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却付出了太大的代价,环境与社会健康成本过高。为此,我们已经认识到要实现经济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的转型,减少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增长对环境和社会健康的影响

在以往的经济增长的指标衡量中,人们仅仅考虑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创造的税收收入等,但是却没有考虑到这些指标增长的成本,依靠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来创造的经济增长,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环境,影响了人们的健康,成本过高,者恰恰违背了经济增长的初衷,为人带来更幸福的生活。经济增长对环境和社会健康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第一:经济增长中的污染物的排放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工业化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工业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健康。工业三废的排放,污染了大气,增加了大气中PM2.5的含量,雾霾现象日益严重,诱发多种呼吸道疾病,污染了河流,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流入河流,使河流中的化学物质超标,影响河中鱼类的生长,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所以,由于经济增长的指标评价过于单一的因素,经济增长的得健康成本很高,影响了居民的生理健康。

第二:经济的增长影响居民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的改变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居民的生活节奏和心理状态也发生了变化。人们过于追求经济的增长,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紧张,焦虑的心理也在增长。人们常说虽然现在的物质条件比以前好了太多,可是幸福感却在下降,这就是因为由于单一追求的经济,而忽视对居民幸福感的培养和保护。并且,人们的物质条件在表面看来是比之前好了很多,然而,生活方式其实也许并不比之前健康,之前人们担心的是温饱问题,吃的东西大部分是天然无公害的产品,现在在科技的发展下,生产出的产品加了太多的化学因素,产品的化学成分高,含有很多对人体有害的东西。还有就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吃的越来越好,大鱼大肉,又不注重运动,三高人群越来越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加班几点,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这种生活节奏下,很多人并没有因为物质的满足而感到快乐,相反,会变得紧张,焦虑,甚至贪婪。

二、经济增长对环境和社会健康的利弊分析

经济增长对居民健康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像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又有弊,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经济增长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用矛盾的观点分析问题。

第一:经济的告诉发展带来了很多的好处。经济的增长带来了科技的进步,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在医疗水平上也有很大的进步,我国的居民的健康更有保障,医疗体系不断完善,保护了居民的身体健康。经济增长也促进了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单位资源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总之,有了经济基础作为支持,居民的健康和社会环境的保护都有所进步。

第二:经济增长带来的弊端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因为经济的不合理的发展带来了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居民的生活压力增大,生活幸福感下降。经济增长的根本目的就是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幸福感的下降表明居民的生活并没有因为经济的增长而产生需求得到满足后的幸福感,所以从根上说,我国的经济增长并没有达到根本的目的,这也是由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不合理导致的。并且经济的增长除了要看产出以外,也应该考虑投入,也就是要看投入和产出的比值,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依靠着资源优势,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却没有看到成本,同样一个简单劳动力,在国内和在美国的工资可能会差好几倍,我国的一些珍贵资源按照白菜价出口到国外,成为世界工厂,所以在成本方面,我国的经济发展浪费了资源,并且,很多产品出口也是依靠我国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对资源和劳动力都带来了浪费。我国的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前期浪费了太多的资源,环境也严重污染,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也给我国的环境和居民健康带来很多不良的影响,经济增长成本太高。

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对环境和社会健康的影响有利有弊,并且由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都不同,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利弊在我国的不同地区影响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不过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的社会和健康成本普遍偏高,大部分地区的经济方式需要改进,这和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经济发张模式是分不开的,我国的经济发展应该像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更好的发展了。

三、降低环境和健康成本的方式

为了降低我国的经济发展成本,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实现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应该采取以下措:

第一:完善我国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仍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在环境保护方面,应该完善环境保护法的制定,监督环保法的实施,加强环境保护部门的执法力度,严格监督工业企业的污染物的排放。

第二:国家改变单一的经济发展的衡量机制,在经济发展的考核中,加大对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的考察,引导和督促企业转变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对第三产业的扶持,改变粗放的,依靠浪费资源额破坏环境取得的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惠及子孙后代。

第三: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用科技改变生活。在我做的经济发展中,资源的利用率,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高,就是因为忽视了科技在生产力中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应该加强科技投入,以此来降低生产成本。

第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除了在各个技术领略有成就的技术人员外,也应该重视在环境保护,生产方式优化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找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并得出正确的发展模式,现在我国已经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路线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努力降低环境和社会成本。

第五:促进内需。我国的经济增长由出口,消费,投资3部分组成,应该大力发展3驾马车中内需的作用,通过扩大需求来带动生产,实现我国的发展。拉动内需一方面有利于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护我国的经济安全,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四、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光环背后,隐藏着一些我们不愿看到的事实,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大部分来依靠牺牲资源,破坏环境和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来实现,我国的经济发展的环境和健康成本偏高,需要我们转变一下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考虑成本,考虑到投入和产出的比例,而不是单纯的看经济产出。在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政府应该起到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完善法律法规,对污染企业严格监督,引导高污染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吸引优秀人才,转变生产方式实现经济的绿色健康增长。

参考文献:

第4篇:经济与社会范文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 经济 社会 效益

一、产业型或产地型形式和市场型的集中是产业集聚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其中,产业型或产地型形式通常指的是同一或性质相近产业的很多企业的集聚。在传统时期,交通并不发达,那个时期的工业或以生产资料为主的企业往往集聚在原材料生产地,如澳大利亚的牧羊业、法国的葡萄酒加工业和美国的石油工业。而在交通发达的地区,企业以加工产业型的集聚为主,如台湾的电子信息产业等等。如果一个地区内的同性质的企业数量较多,就必然会带来整个区域或者社会的产业生产规模扩大,分工协作能力增强,辅助产业发展以及生产总量的增加。市场型的几种以市场为主要核心,一般情况下是在城市或者城市附近的不同产业或不同性质企业的集中。历史证明:不管产业以哪种方式集中,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都会比孤立在各个地区带来的经济效益高,而且这种集聚会形成专业化的格局,这种专业化将通过贸易的不断积累发展下去,这种集聚就会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进一步提高打下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但是我国的产业集聚与上面所述的集聚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多数的产业集聚区属于内生型,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2.中国有廉价的联动力,所以中国的产业集聚多数是加工型产业,极少数是依靠材料产地来确定产业类型的;3.大多数产业集聚以海外技术、资本及营销渠道为主的;4.这些产业集聚区的企业市场范围较大,他们以全国甚至全球为市场。

依据波特的竞争理论,产业集聚效应的出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共享。公共基础建设或者公共物品的共享使得其运用效率提高,最大化的利用资源,而集聚区产生的区域品牌效力则大大增强了集聚区内各企业的竞争力。

(2)资源集聚。产业的集聚会吸引专业化的人才以及专业的供应商,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提升促使专业化市场的形成,产业集聚所形成的的这种效应为集聚区内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地支撑。

(3)分工与协作。专业化市场的形成降低了生产及技术研发的成本,创造了更多的效益,提高了效率,同事,产业集聚区内部的企业通过学习和竞争,可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4)区域集聚。因为类似性质的产业集聚在一个区域内,有利于集聚区内企业内部的竞争机制强化竞争压力,市场促使其优胜劣汰,促进企业的深度发展和创新。

二、企业自发选择和政府引导是我国产业集聚的两个动因。产业集聚的动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认人为安排,一般情况下是政府和国家依据自身发展需要对产业进行安排和选择,确定发展的重点和支柱,表现出来的是在政府的规划下一种引导;2.自发形成,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经济人寻求进行资源、技术、人才等共享而产生的一种选择性倾向;3.人为引导和自发形成的结合,我国的产业集聚就体现了政府引导和经纪人寻求利益最大化的结合。

进一步对我国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的经济与社会效应进行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十一个方面。

(1)有利于专业化分工带来的规模经济和分工细化。在我国,生产环节通常以“大而全”、“小而全”的方式存在于一个企业内部,然而产业集聚促使专业化分工,各个生产环节分布在不同的企业里,每个企业专业化的只做一个产品的几个部件,甚至一个部件,企业分工自然有序。技术含量较高、价值较大的产品,不是一个企业生产的,其配套的零件供应商也不是同一个企业,企业的分工使得一个零部件生产商可以同时给不同的企业供应产品,从而就能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降低了生产成本;反过来说,生产技术含量高、价值较大产品的企业可以有多个供应商供其选择,有利于通过竞争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工厂或企业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劳动力和资本性设备的专业化机会越多,相关的收益就增加。产量增加可以使企业招聘具有专业技术的员工,也为采用专用设备提供了可能性,并且为相关的垂直联系的企业提供了专业化机会,由此也带来了效率的提高。

(2)有利于产业纵向关联的上、中、下游工业在空间上的聚集,加快工业化进程。波特指出:“产业集群只所以依地理集中,原因是彼此临近有助于生产力和创新,让产业集群获得好处,交易成本下降,信息的创造和流动得到改善,本地机构更能随时回应产业集群的专业化需求,也更容易感受到同行压力和竞争压力。”熊波特认为,“工业变动是由于外部因素的作用,由于增长的非周期性要素,以及由于创新的结果”。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的集聚,可以让企业在有限的空间里交流、学习、开展竞争,从而加快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有利于企业的深度发展和改善产业结构。

(3)利于降低运输费用,降低产品成本。企业集中在一起,企业之间互为市场,彼此提供原材料、生产设备和产品。不仅生产协作方便,供销关系固定,而且距离缩短,运输费用降低,销售费用缩减,从而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和销售价格。在我国,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尤其是在招商引资方面,东部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除了开发时期、思想观念等有所差异之外,地理位置决定的运输条件和运输费用不同也是影响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发展出口加型工产业的重要因素之一。韦伯等学者的产业区位学说对于工业发展受运费的影响,有着许多精辟的论述。

(4)扩大市场规模。同一区位点上生产或销售同类产品企业的集中,以及由此带来人口聚集与第三产业分布之间的高度正相关性,将会促进企业的生产和市场上的消费,形成专业化市场,有助于较大规模的市场经济的实现。在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各种资源条件更加优越,就会更加适合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发展,有利于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5)有利于技术、管理知识的交流和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利用。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导致高素质劳动力、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几种,如果区域内的一家企业采用的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他相近企业就可以进行模仿。专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离开一家企业自后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人才就不会流失。在这种大的环境下,企业就更容易引进企业发展所需的各种专业人才,从而能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对此,马歇尔认为这是导致产业集聚的重要原因之一。

(6)有利于专业性外部服务业和配套设施的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的建立、发展和充分利用。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就需要相应配套的基础设施来支持企业的发展。集中建设这些基础设施,将大大的节约成本,基础设施建成后,会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就可以产生更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7)有利于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借助产业集聚区产业链,可以集聚大量中小企业,它们之间在技术上既替代又配套,在市场上既竞争又结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专业化市场的形成。中小企业发展的先天不足是企业规模小、市场接近难、市场势力弱、融资渠道少、人才储备不足、信息资源欠缺,等等,而产业集聚区产业集群的网络化正是把大小不等的各厂商和各类机构联成一个有效的网络,弥补了中小企业的不足。产业集聚区有着良好的创业和创新的生产科研环境,有着许多优惠的自主政策和便利的政务服务,一些产业集聚区建立了科技创业“孵化器”、“科技创业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区”、设立了科技风险基金等,以扶持中小企业的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和研究。同时,集聚在产业集聚区内的大企业大项目催生了一大批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也为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两头延伸发展带来了商机。产业分工的专业化,以及地理的接近性、社会关系的依赖性、外部经济资源的共享性等因素极大地增强了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促使中小企业做专做精。这样就可以与大企业实现共同发展。

(8)有利于提高城乡人口的就业水平。产业集聚区内大量的企业以及企业所延伸的更多配套服务业可以提高大量的就业岗位,有利于解决当地人员的就业问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很多产业集聚区引进了众多的中外企业,其中居多数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就为社会提供了更多适宜的工作机会,而且产业集聚区的企业往往融合在一个强大的产业链中,具有较强的产业竞争力,其提供的工作机会比较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社会经济矛盾。

(9)有利于城市规划的城镇化建设。集聚经济是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也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如英国的曼彻斯特原来就是个偏僻小镇,中国的深圳原来就是个渔村。根据城市功能学说,城市形态功能是关于城市地域空间和硬件设施的布局,也是城市社会经济功能赖以发挥的基础和载体,而城市的社会经济功能又将带动城市空间和硬件设施的建设,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城市功能的历史发展看,没有城市空间就没有城市功能;城市不同的空间布局,又会形成不同的城市功能。我国各地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从城市规划角度看就是一种产业布局的调整,是对各个产业部门在空间上的再安排,也是城市功能的再塑造。上海、天津等一些老工业城市之所以能够迅速改变城市面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同样,昆山、东莞这些新兴城镇的崛起,也同样得益于产业集聚区的建设。

(10)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区以较小的成本为企业集中供热供气,集中进行废水废气等工业污染物的处理,大力实施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广泛开展创建园林绿化和生态示范区活动,提供了生物医药、芯片制造等高科技产业所需要的特殊生产环境,使产业集聚区与企业共赢,人与自然和谐,保障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1)有利于推动经济以较快的速度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之中。产业集聚区内集聚的企业有许多是来自各国各地区的厂商,这些在华投资的外商、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厂商将其供销渠道、制造技术、科研开发、市场、信贷关系等经济联系带进内地,内地企业则通过合资合作的方式,加深了我国区域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融合,在与国际竞争和国际接的过程中增强了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为我国区域经济走向国际化和专业化奠定了稳步的基础,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参考文献:

[1]陈雁云.产业发展.城市集聚耦合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J].改革.2011(04)

[2]朱丽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南昌城市群与产业集群空间耦合构想[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05)

[3]全胜跃.产业集群视角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发展研究[J].价值工程.2011(14)

[4]孙艳,陈纪忠.基于产业集群的泛北部湾城市群互动发展研究—以中、越沿边城市群为例[J].特区经济.2010(01)

第5篇:经济与社会范文

1.提供公平发展环境,规避市场机制缺陷,促进小康社会的建成经济法的主要职责就是维护市场公平自由的竞争环境,弥补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的不足。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健全,恶性竞争、行业垄断、市场封锁、地方保护主义等不公平现象比较普遍,对于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因此,需要政府与市场的双向调节,才可以充分发挥经济法的有效法律手段,通过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与市场无形调节的有机结合,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的平衡,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夯实的基础。

2.协调经济社会利益,体现公平分配原则,促进小康社会的建成经济法在社会整体效率与公平基础之上实现了社会利益资源和权利的调节分配,力求达到和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平衡,并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对社会权利与经济利益进行再次分配,其法律价值目标是要在社会整体利益、经济效率、社会公平与个体之间寻求最佳的均衡点。同时,经济法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法律保障,通过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健全市场机制、补充政府调控不足等方式来实现社会利益分配的不公。

3.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经济安全发展,促进小康社会建成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实现社会整体利益公平。经济法从社会公共利益的本位出发,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为己任,通过建立保障民生和社会宏观调控等多种措施对贫富悬殊和发展不平衡问题加以缓解,完善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就业、提供社会救助、制定经济法各项细则来逐步完善经济法制体系,从而保障民生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促进健康文明社会的建成。

二、经济法建设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对策思考

经济法与社会经济生活息息相关,其重要价值体现在市场资源配置的最有选择,使社会经济保持平稳、持续、健康发展。

1.树立正确的经济法制观念,实现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经济法应着眼于维护经济发展的安全与稳定,树立正确的经济法制理念,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更充足的物质基础。首先,经济法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使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达到平衡与和谐。一方面要防止政府“有形的手”强制干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防止社会发展不均所造成的两极分化、贫富差距等社会不公,营造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氛围。其次,经济法要正确处理市场主体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力求达到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和谐局面,以保证政府与市场两个主体之间形成合力,才能促进经济顺利发展。

2.革新经济法制观念,兼顾效率与公平,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要求效率与公平是经济法从来都不可避免的根本问题,如何调整经济结构,缓解人民利益分配矛盾是经济法的基本任务。因此,要树立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经济法制理念,发挥经济法调节社会发展差异、社会经济利益再分配的基本功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总体平衡。目前我国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阶层之间发展矛盾突出,如何在经济立法中将这些矛盾和问题加以解决是当前必须考虑的现实,因此,必须及时转变立法观念实现创新和发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科学理性地分析当前的实际,解决阻碍社会发展的经济问题,以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整体效率的提高。

3.树立维护整体利益的经济法制理念,开创小康社会的新局面小康社会是一种动态发展平衡的状态,包括经济发展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平衡发展、人与社会的协同发展、人与自然的平衡发展以及人自身对富裕生活的追求等。十报告指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是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新要求。维护经济法整体利益价值观,注重社会发展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考虑经济发展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统一是当务之急。(1)维护市场的主导地位。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私营部门对经济利益的无限追逐与扩大,引发了很多社会整体利益不协调的矛盾,经济法可以发挥市场主导作用,规范市场运作行为,缓解矛盾。(2)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地位。旧体制下的经济粗放式发展,消耗了很大的自然经济资源,经济法应体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合理整合配置自然经济资源为目标,关注社会整体经济利益,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而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第6篇:经济与社会范文

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商品价值的实现。而从产品到商品的转变,单纯依靠市场的自由竞争、自动均衡很难实现,或者说这种实现是低效率的,是与市场经济追求效率这一特征相违背的。市场经济以竞争政策为核心,但这一核心是建立在市场每一个个体思想和行动充分自由和公平的基础之上的,这样才能保证市场中的各个环节更有效率。哈耶克在关于市场经济本质特征的论述中就曾说到:“人们在市场上应当能够自由地按照能找到的交易对手的价格进行买卖,任何人都能够应该自由生产、出售和买进任何可能生产或出售的东西,重要的是从事各种行业的机会应当在平等的条件下向一切人开放,任何人或集团通过公开或隐蔽的力量对此加以限制,均为法律所不许可。”从中可以看出市场经济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对于公平的要求,公平是市场经济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

市场经济在追求效率的同时,需要平衡两种公平,即“市场内公平”和“市场外公平”,这二者有助于推动社会生产总效率的提高。因而,在市场经济的初期,为促进经济发展,“市场内公平”即交易规则公平和交易机会平等受到极大的重视,政府由此出台一系列经济政策对其加以保护,加速刺激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但是,追求效率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收入分配和贫富差距的拉大。按照凯恩斯的说法,收入越高者消费倾向越低,如果这种差距导致社会两极尖锐分化,最终结果是社会消费需求的急剧萎缩,经济效益的丧失。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还离不开“市场外公平”,即分配公平和社会福利公平的调解,这就需要社会政策来解决。正如克洛特·古特曼所说的那样,市场经济所创立的政策框架使得竞争过程得以产生,但是社会平等原则在市场经济中应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尊重,因为“市场只能根据人们在市场中的表现来分配收入,还不能考虑到人的社会因素”,“这些社会政策是用来帮助由于各种原因未能积极参与经济活动的人们,免受非他们自身的过错引起的生活窘迫”。也就是说,“市场外的公平”单靠市场本身是难以解决的,这种被称之为“市场失灵”的现象就需要政府在就业(最低工资和工作环境保障)、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制定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社会政策来调解。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的初级阶段,主张“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对计划经济下的平均主义观念产生了强大的冲击,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打开了一个新的思维领域。当时的当务之急是通过效率机制把社会财富的总量迅速积累起来,加速经济发展。但在市场发展的实践中,投机取巧、坑蒙拐骗、制造伪劣产品、偷税漏税、粗放经营、破坏环境、地方保护等屡有发生,这实际上是对“市场内公平”的破坏。长期单一地追求效率还使得“场外不公平”变得更加严重。世界银行估计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1,中国学者估计为0.458。可见,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一直以来,在一些人的观念中都认为经济目标优于社会目标,单纯追求GDP的增长,从而给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诸多矛盾:资源和环境制约、发展不平衡、社会发展滞后、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等等。

第7篇:经济与社会范文

一、社会诚信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1.以诚信为本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从运行机制上讲是一种契约经济,从法律层面看也是一种法制经济。各市场主体之间、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等等都要在规定的范围内承担自己的责任、履行自己的义务、享受自己的权利。但如果大家都视契约或法律法规为儿戏,不诚实、不守信,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就无法正常进行,如果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投机取巧、虚报浮夸盛行,就会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秩序,动摇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根基。

2.以诚信为本是“入世”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需要。各级政府、各级组织、各类市场经营主体都要了解熟悉掌握世贸组织规则,并且要恪守规则,践行承诺,不断修改完善我们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建立起良好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环境。而这里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诚实守信,如果不诚实守信,我们就无法同国外企业和经济组织打交道,特别是我们的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重合同、守信誉,视信誉为企业的生命。

3.以诚信为本是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方略的需要。道德与法同属行为规范的范畴,二者虽有区别,但却相互作用,相互补充。法律约束相对道德约束而言,法律是强制性的低层次的既定范围的,道德是自律性的高层次的更宽范围的。在现实生活中,违法必缺德,但缺德不违法的现象还是较为常见的。只有法治与德治并举,才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之策。而无论是法治还是德治,都必须以诚信为本。没有了诚信,德治就显得苍白无力,没有了诚信,法治就变得无所适从。法律法规是要靠人去执行去实施的,是否违法、违法到何程度、应予以什么样的惩处都要靠人去裁定。执法是否公平、公正、公道,这里就有一个执法者的职业道德问题、法治的环境问题、法律制度的信誉问题。法律和诚信体系是维护市场有序运行的两个基本机制。完善的法律体系和高度的社会诚信水准可以大大降低市场运行的交易成本,提高市场运作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与法律相比,诚信机制是一种成本更低的维持交易秩序的机制。诚信机制建立不起来,不但加大了实施法律的负荷,提高了交易成本,而且法律本身也不可能得到有效执行。没有了诚信基础,法律能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二、经济发展可以促进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

1.经济越发展对社会诚信的要求就越高,从而形成建立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和提高社会诚信水平的强大动力。高速发展的经济必然要求经济活动的高效和快捷,较高的社会诚信水平可以简化经济活动中防范欺诈和验证身份等环节,提高交易的效率。人们从自身利益出发,都希望自己的交易对象是一个讲诚信的人,都希望政府是一个讲诚信的政府。诚信是市场经济的根基,拥有良好诚信资源的市场经济是健康的市场经济、是有秩序的市场经济。在这种状态下,社会运行成本降低,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度提高,社会关系和谐。

2.经济的发展可以为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经过上百年的发展过程,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信用体系,各种法律体系完善,人们的观念已经变得与市场经济接轨,发达的服务业为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载体。比如有信用评估公司、信用评级机构、信用担保公司、行业协会等,能较好地发挥行业自律作用,较好地维护了业内信誉。通过这些机构,可以方便地查询合作伙伴的相关信用信息,为正确决策做出参考。同时,完善的信用体系也是对不守信用公司的约束,使其不敢失信,如没有信用记录的公司其业务就受到影响。越来越多的银行、保险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已形成一个规则,即不与未在信用机构进行注册的公司开展业务。上述信用机制都是市场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离开发达的市场经济,这些信用机制就难以建立起来。

三、社会诚信和经济发展二者不可割裂

社会诚信和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缺乏社会诚信就难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离开经济发展也难以建立完善的社会诚信。

1.市场经济是众多市场活动主体经济行为的总和,市场活动主体是市场经济的细胞,要想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发展,必须诚实守信。因为,任何一个市场主体都是市场经济的一分子,都不能脱离其他市场主体而单独存在。并且,一旦失去信任,就会被淘汰出局。市场主体主要包括三大类,即政府、企业和个人。政府是社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诚实守信的政府会得到人们的支持和拥护,政府意图就能够得到更好的贯彻和执行。相反,失去信任的政府会遭到人们的抵触和反对,令不行禁不止,严重者甚至会失去政权。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诚实守信是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须的。企业要和外界打交道,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争取客户,就必须讲诚信。成熟的市场经济包括诚实、信誉、公平、互惠互利等道德因素。谁讲职业道德,向社会提供名优产品和诚信服务,谁就会争得顾客,赢得市场,取得竞争优势;企业道德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培育企业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观,严格规范的职业道德行为,素质全面的职工队伍等等来体现的。企业道德文化是发展的重要人文因素,是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对于个人来说,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个人要能够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同样必须诚实守信。诚信是做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也是做人最起码的美德。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为人处世的最重要的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诚信不仅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要外在条件,还是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的内在因素。如果说,市场信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那么,市场信用产生之后,马上就反果为因,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渗透到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赋予诚信这一传统美德以日益丰富的时代内容,促使人们对诚信的理解从伦理道德的范畴提升到了制度建设的层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内在要求,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

3.发达的市场经济启动的是一个巨大的信托网。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维护交易是现代市场的生命。世界经济市场化和信息化构成了经济全球化(金融和贸易自由化,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推动力。在这种意义上,维护诚信、维护可以预期的交易远景是订立契约、维持契约、实现交易目标的保障。甚至可以说,诚信是市场的生命。

第8篇:经济与社会范文

组成此复合系统的三个系统,均有各自的特性。社会系统受人口、政策及社会结构的制约,文化、科学水平和传统习惯都是分析社会组织和人类活动相互关系必须考虑的因素。价值高低通常是衡量经济系统结构与功能适宜与否的指标。在计划经济体系内,物质的输入输出,产品的供需平衡,以及影响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积累速率与利润,则是分析经济经营水平的依据。自然界为人类生产提供的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量与质方面,将不断有所扩大,但是有限度的。矿产资源属于非再生资源,不可能永续利用。生物资源是再生资源,但在提高周转率和大量繁殖中,亦受到时空因素及开发方式的限制。生态学的基本规律要求系统在结构上要协调,在功能方面要在平衡基础上进行循环不己的代谢与再生。违背生态工艺的生产管理方式将给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负担和损害。

再则,稳定的经济发展需要持续的自然资源供给、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不断的技术更新。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必须通过高效的社会组织,合理的社会政策,方能取得相应的经济效果;反过来,经济振兴必然促进社会发展,增加积累,提高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对自然环境的保育和改善。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涉及生产加工、运输及供销。生产与加工所需的物质与能源仰赖自然环境供给,消费的剩余物质又还给自然界。通过自然环境中物理的、化学的与生物的再生过程,供给人类生产需要。人类生产与加工的产品数量受自然资源可能提供的数量的制约。此类产品数量是否能满足人类社会需要,做到供需平衡,而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则决定于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的成本、有效性及利用率。显然,在此种循环不己的动态过程中,科学技术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成本核算和产品价值方面通常把科技投资及环境效益亦计算在内。

在此类复合系统中,最活跃的积极因素是人,最强烈的破坏因素也是人。因而它是一类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兼有复杂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人,以其特有的文明和智慧驱使大自然为自已服务,使其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以正反馈为特征持续上升;另一方面,人毕竟是大自然的一员,其一切宏观性质的活动,都不能违背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都受到自然条件的负反馈约束和调节。这两种力量间的基木冲突,正是复合生态系统的一个最基木特征。

二、衡量复合系统的指标

复合系统既是相互制约的三个系统构成,因此,衡量此系统的标准,首先看其是否具有明显的整体观点,把三个系统作为亚系统来处理。这就要求:

1.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学者打破学科界限,紧密配合,协同作战。未来的系统生态学家,应是既熟悉自然科学,又接受社会科学训练的多面手。

2.着眼于系统组分间关系的综合,而非组分细节的分析,重在探索系统的功能、趋势,而不仅在其数量的增长。

3.冲出传统的因果链关系和单目标决策办法的约束,进行多目标,多属性的决策分析。

4.针对系统中大量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以及完备数据取得的艰巨性,需要突破决定性数学及统计数学的传统方法,采用宏观微观相结合,确定性与模糊性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

一般说来,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是一个多维决策过程,是对系统组织性、相关性、有序性、目的性的综合评判、规划和协调。其目标集是由三个亚系统的指标结合衡量的,即:

1)自然系统是否合理看其是否合乎于自然界物质循环不已、相互补偿的规律,能否达到自然资源供给永续不断,以及人类生活与工作环境是否适宜与稳定。

2)经济系统是否有利看其是消耗抑或发展,是亏损抑或盈利,是平衡发展抑或失调,是否达到预定的效益;

3)社会系统是否有效考虑各种社会职能机构的社会效益,看其是否行之有效,并有利于全社会的繁荣昌盛。从现有的物质条件(包括短期内可发掘的潜力),科学技术水平,以及社会的需求进行衡量,看政策、管理、社会公益,道德风尚是否为社会所满意。综合上述三个目标,不难看出复合系统的指标,就是在经济生态学原则的指导下,拟定具体的社会目标、经济目标和生态目标,使系统的综合效益B最高,导致危机的风险R最小,存活进化的机会0最大,用数学规划的语言表示,可以写成:Max{B(X,Y,Z),一R(X,Y,Z),O(X,Y,Z)}s。t.G(X,丫,Z)镇0式中,X,Y,Z分别表示社会变量,经济变量和环境变量(向量形式)。

约束条件集G受所研究的地区及所研究的时间范围内具体的社会、经济、自然条件及规划者的具体目标所约束,它可以是物质的(如人口、资金、能量、资源等),亦可以是信息的(如政策、科技、文教、满意程度等),但须通过一定的数量化方法转换成标准值。说明设计总体经济发展规划的依据、目标及约束条件与计划、政策间的相互关系。在一定政策指导下进行规划时,要以科学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为基础,根据自然资源、环境质量和人口生活水平,确定社会、经济、生态三目标,统筹安排农业、工业、能源和住房等建设项目及其进度?

三、复合系统的研究程序

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及决策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拟定指标

根据所研究对象的范围(空问、时间、问题的侧重点等),现有的人力、物力、政策、资料和其它条件拟定初步方案,确立要达到的基本目标(社会目标、经济目标、生态目标)的初步设想及松驰范围。

2.本底调查

收集(1)自然本底;(2)次生本底;(3)社会经济状况;(4)生态环境状况的资料。数据调查时要兼顾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要有基本的物理学类别(物质、能量、信息)、动态学类别(率变量、结构变量、时空动态)和控制论类别〔主动的、被动的、具阂限值的、不可控的、具有正(负)反馈趋势的等〕、从一大堆庞杂的数据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抽象出与研究项目有关、信息量尽量大而数目又尽量小的变量集或关键因子集来。

3。系统分析及摸拟

包括建立模型、系统评价及决策分析等过程。模型是现实复杂系统的抽象、简化和模仿。通常有三类模型:即静态的描述性模型,动态的预测型模型及最优化的控制性模型。一般说来,构模过程一半是经验的思维、设计过程,一半是数学的模拟、调试过程,通过现实数据、基木理论和人的大脑之间不断的信息反馈,揭示出系统组分之间,以及各亚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各亚系统之间的关系通常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土壤一植物一大气亚系统的物质循环;

资源开拓一经济发展一环境质量间的关系;

农业一工业一商业建设的协调比例;

生产一加工一消费的平衡系统;

废物回收一转化一再生数量的协调与分配等。

可以根据不同的系统评价目标,构造不同的模型。如影响指标模型(各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即哪些是起关键作用的变量,哪些是起缓冲作用的变量,哪些是专门影响其它组分的“源”变量,哪些是只受其它组分影响的“汇”变量等),流通量模型(各子系统间物质、能量的流动规律),系统负担模型(由于各子系统间不合理的流通量给生态系统带来的潜在压力和不可逆性变化等)、敏感性模型(对外部及内部各环节及参数变化的灵敏度和恢复平衡的能力),反馈关系模型(正、负反馈的作用方向、强度及优势度)等。通过对这些模型定性定量输出的分析,可以对复合系统的行为特征和发展趋势有一生物控制论的评价。系统模型提供了系统状态的静态和动态表述,这给决策分析提供了基础和依据。决策分析的目的是向决策、规划和管理部门提供各种不同情况下社会一经济一自然生态系统的综合对策,使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最高,系统恶化的风险最小,存活进化的机会最大。并通过政策模拟试验和灵敏度分析,确定不同方案下各种对策的“满意度”(各种效益、机会的模拟值与容许值之差)及“后悔值”(各种损失、风险的模拟值与容许值之差),再结合规划、管理、决策部门的具体要求和偏向,选择一批满意度较高、后悔值较低的对策,并转换成经济生态学措施和管理决策的计算机软件包,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

四、三个事例

1.洪泽湖生产区

洪泽湖区是我国历史上水、旱、蝗三大白然灾害频繁发生的灾区,解决洪泽湖区蝗害必与水早灾害同时考虑。以解决水旱工程设置为前提,稳定水旱面积的变化,把过去时涝时旱适合飞蝗繁殖的不稳定地带,改造成适合种植水旱作物的农田,杜绝飞蝗繁殖。以历年用于药杀飞蝗的费用,变为生产投资,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发展水产、农业、芦苇及相应的加工工业,有计划地建立居民点及必要的生活及文化设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进而有计划地完成洪泽县的社会建设。

2。工业城市建设规划: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作为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场所,是一类典型的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城市发展巾最活跃的因素是工业生产和社会活动,它们决定了城市发展的模型。对于现代化城市的要求:(1)具有高效率的管理结构和畅通的物质运输系统,以便充分发挥城市的社会活动(政治、科技、文教等)中心和经济活动(工业、商业等)中心的作用,谋取高的社会经济效益;(2)充分满足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保持清洁,防止污染,为广大居民提洪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因此,一个理想城市不仅要有计划地发展工业,扩大绿地面积,还需要配置一定比例的郊区,协调城市物质供需及废物处理。我国当前重要工商业城市的主要问题是:(1)人口拥挤,因而住宅紧张,交通拥挤,并出现社会基础设施不足等;(2)工业布局及工艺结构不合理,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和工业扰民等情况;(3)能源、水等自然资源不足,形成城市经济一自然各系统之间严重失调。为了使此类城市的经济持续高速地发展,并改善其社会自然环境,提高市民的人类生态学水平,需要一方面开拓远郊区和卫星城镇的新区建设,提高新区的经济生态吸引力,以适当疏散中心区超负荷的工业和人口;另一方面要认真改造旧区、通过关、迁、并、转等改造措施,调整工业布局,改革工艺流程,合理协调城郊比例以及绿化与建筑面积比例,能源、资源与经济发展的比例,内外物资供应、社会基础设施与人口密度的比例。因此,需要大力开展综合性的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研究,为此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第9篇:经济与社会范文

1. 三钢自备电厂取得的经济效益分析

1.1直接经济效益分析

三钢2012年1-7月自产发电量已占到外购电量的45%,按每度电的售价0.608元计算,1-7月的直接经济效益已近20000万元。随着自备电厂的管理水平及各项技术指标的不断完善,自发电量将不断上升,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也会显著提高。

1.2用电成本分析

三钢2012年1-7月外购电的平均成本为0.5573元/度,从上表看出,随着最新技术使用,自发电成本不断降低,仅此一项就减少用电成本支出约7000万元,节约了大量的资金,目前三钢仍将进一步采用最新技术,进行技术革新,深挖内潜,提高自发电量,降低发电成本。

1.3投资收益率分析

热电站2台1.5万KW发电机组及相关的配套设施价值5000万元,是由三钢钢联电力发展公司作为投资方,三钢集团以财产租赁的形式进行生产经营。热电站年销售利润约为1600万元。4#高炉TRT设备由三钢自行购入,电机额定容量为6000KW,工程投资2496万元,年销售利润约为1100万元,随后相继建成5#、6#、7#TRT; STRT工程总投资约6000万元,是三钢炼铁综合生产能力改造项目的重点配套工程,相对于独立的高炉煤气透平发电机组(TRT)和汽轮发电机组,STRT发电机组减少了一套自动控制系统、一套调节油系统、一套发配电系统,还减少了厂房用地和运行人工成本,每年按并网电量10000万千瓦时和每千瓦时0.6元计算,年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6000万元,投资收益率均十分可观,短期内就能将投资成本收回。STRT投运后,大幅提高了二次能源的利用率,对提高三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使三钢节能减排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1.4税务成本分析

为更好地鼓励企业综合利用资源,来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所取得的收入,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计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年版)的通知》(财税[2008]117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47号)就相关问题做了后续的规定。

2. 三钢自备电厂产生的社会效益

三钢自备电厂不仅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更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近年来三钢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由此产生大量高炉煤气、焦炉煤气、转炉煤气,给三钢环境治理造成很大的压力,若处理不好,对三明市原本就不理想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无疑是雪上加霜!三钢过去是“资源——产品——废物”单一发展的经济模式,将富余的煤气放散到空中,即造成能源浪费又造成环境污染。在TRT建成前,高炉在冶炼过程中产生的高压煤气是通过减压阀强制节流和形成噪声变成低压煤气后送往低压管网供用户使用。如今三钢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利用富余煤气、各分厂的蒸汽、高炉余压余热发电,从源头削减一次能源的使用消耗,最大限度提高二次能源的回收利用率,减少向大气排放各种污染,形成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热电站的锅炉使用的燃料全部是煤气,锅炉作为煤气平衡调峰,煤气多时,锅炉多烧富余煤气多发电,煤气少时减烧煤气少发电,为三钢实现煤气零放散的目标提供条件;TRT装置更是不消耗燃料、无污染的最经济的发电设备,在发电机组运转时,不改变高炉煤气的化学性质,也不影响原有煤气用户的正常使用,却可以回收原减压阀组白白损失的压力能和热能,有效解决减压阀组减压时产生的噪声污染和管道振动,是一项收效十分显著的节能和环保装置。由于主要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生产监控,电厂职工的工作环境很好,提高了职工工作积极性,体现了三钢“以人为本”的企业精神,同时也为三明市环境保护工作做出了自已应有的贡献。

3. 三钢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的途径及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