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生美学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学生;美术教育;美术思维
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是美术教育的目标之一,美术教育也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家更加重视美术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地位,美术教育已经被列入义务教育的各个阶段,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项。美术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启迪学生心智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美术思维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一个人的人格,同时对一个人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也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美术教育现状及培养学生美术思维的重要性
1.我国美术教育的现状
在新课改之前,我国的各中小学都专门开设了美术课,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美术课在高考、中考的压力下成为了“摆设”,仅仅是排在课表上应付上级的检查而已。有些学校也会开设美术课,但只是停留在教师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静物,学生进行模仿的层面。
新课改后,美术课在中学教育中被重视起来,但也只是停留在兴趣培养和简单的欣赏层面,没有从美术思维方式的高度对学生进行启迪。同时,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所以即使美术课的重要性得到认识,也因资源缺乏导致中学美术教育面临很大的阻碍。
2.培养学生美术思维的重要性
美术思维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用美术的方式进行思维。培养美术思维要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以及对美的情感体验入手,提高其生活和学习能力。感官视觉是我们获取外界信息的最主要通道,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在人的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潜能的开发方面发挥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
放眼古今各个艺术流派以及各种艺术思潮的兴起,几乎无一不是以美术的观念和思维作为先导的。培养学生美术思维的重要性,从它在人类的现代教育中,特别是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方面的巨大影响中可见一斑。
二、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的措施
美学意义上的美术思维,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是好奇心与观察力;第二是创造力与想象力;第三是条理性与表现力。下面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对中学生美术教育中美术思维的培养进行阐述。
1.好奇心与观察力的培养
无论是艺术作品的创作还是对事物的认知,都是源于人们的好奇心。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可供绘画的事物很丰富,但是有的人视而不见,有的人却能够迸发出灵感,创作出美妙的图画,这就是观察力的差别。这里所讲的观察力是指全面、细致、正确认知事物特点的能力,是对事物有效的观察。学生首先需要具备一些关于所观察事物的知识,然后要有明确的观察目标,这样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在美术教育中,观察力的训练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从宏观层面对事物整体形象的掌握,另一方面则是要从微观的层面去把握绘画形象的典型特点和细节。培养这两方面的能力,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多留意生活中适合绘画的事物,以一名画家的心态对事物的形象积极做出艺术反应。其次,在美术课中,教师要提高学生在美术造型方面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绘画过程中,详细讲解点、线、面以及光对事物造成的视觉效果。
2.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
通常美术作品所展现的物体不是一件实际存在物,而是建立在物体的存在之上却又高于现实的情境。我们在绘画的过程中,不仅仅要简单形象地表现事物,更多的是要创造性地表现生活。美术课堂上,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体会画面背后深入画家心灵的东西。例如:我们在教学生赏析某一个画家的画作时,要从作者的生活背景以及经历、创作背景开始说起,并在这个前提下,引导学生思考画作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同时,作画的时候,不能让学生简单地停留在模仿的阶段,应该鼓励其进行再创造。
3.条理性与表现力的培养
条理性和表现力是在对事物进行理解之后的构思和组织,并按照美学规律展现出来。条理性着重对事物的理解,表现力着重对事物的组织。这要求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对画作物体进行拆分,学会把一堆凌乱的绘画素材按照各自的属性组合成系统。
美术思维是从一个更高的层次对美术学习者提出的要求。在中学美术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从思维的高度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琦.浅议中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J].学术论坛,2010,(08):46.
关键词:美术教育;地位;学生;意义
一、美术课在中学中的地位
美术教育在中学中的地位,从过去到现在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从过去的可有可无、可上可不上,不被重视的状况到如今的必不可少,尤其是爱好美术的学生现在可以把美术作为专业来参与高考这一革新,就能显而易见地看到美术在中学中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了。
1、美术教育过去在中学的地位
过去,美术教育在中学里是被认为是非常不重要的一门学科,有些偏远地区的学校根本就没有美术老师,更别提美术课了。或是就算有美术课,也可能是由其他非专业老师代为上课,教师短缺、教学条件艰苦、教学设备不足等,严重制约着美术课的有序展开。就算在一些城里的学校,纵使有优秀的美术老师,也很难真正有用武之地,由于美术课不参加正式考试,应试教育的驱使下,主科老师想尽办法挪用美术课的时间,美术课就更加少了,一学期下来也就只能上个三到五节了,加之学生其他课作业繁重,已无心再学习这样一门学科,这样重重的压力慢慢地把学生本该有的兴趣消磨殆尽,美术课就成了空壳课了,这足以看到美术课在中学的地位是十分低的。
造成美术教育在中学的地位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家长都把美术看作是一种无用的学科,主科老师也不断给孩子及家长灌输这种错误的观念,觉得学习美术完全是浪费时间,还容易让自己的孩子变得不学无术,学习美术的好一部分人在当时受到了很大的歧视,这种大的观念下也就影响了美术在中学的地位了;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教育制度里并没有把美术课作为参加考试的科目,考试成绩是唯一对学生是否努力学习、家长是否成功教育孩子、以及老师是否足够优秀的唯一度量衡,导致应试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在家长、老师、学生的意识里不考试的科目也就意味着可以不用学习。
2、美术教育现在在中学的地位
而当下,美术教育在中学的地位,已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了,教育部对美术教育做出了改革措施,学生可以在高中时选择美术来作为其以后的大学专业,相对低的主科成绩就能上较好学校的美术学院,由于学习美术以后进大学相对门槛低、还可以上一流的大学,在这个改革措施实施一年以后,成效就十分明显。
现在,随着人类精神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不再用不懈的眼光来看待美术学习以及这方面的莘莘学子,并把美术视为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品,人类的精神食粮之一。
二、美术教育对中学生的教育意义
1.美术教育能陶冶中学生的情操
中学生上美术课,通过老师讲解美术相关知识,研究美术作品,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精美绝伦的画卷,中学生在对美的驱动下,成功绘制出画卷以后,会有无比的成就感,这是对中学生自信心塑造;绘画属精工细雕的活,通过绘画能培养中学生的耐心和细心的情操,因而美术教育能陶冶中学生的情操。
2.美术教育能开阔中学生的眼界
美术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优秀的美术作品中所涵盖的内容和包含的意义,并非仅仅通过单纯的观察就能理解与领会,只有结合作者绘画背景,作者个人性情与风格才能准确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同时,通过欣赏中外种类丰富的画,在研究绘画作品的同时,结合相关的背景知识与风格迥异的绘画方式,可以开阔中学生的眼界。
3.美术教育能缓解中学生的压力
在国内,中学生的压力是相当大的,学习科目纷繁复杂、家庭作业堆积如山,老师的循循善诱,家长的不断叮咛,这一切几乎把中学生压得呼吸难喘,而美术课作为一种欣赏与绘制美的课堂,可以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换一个轻松愉快的心境。只有劳逸结合,学生才能真正取得高的成绩,真正身心健康发展。
4.美术教育能提高中学生的鉴赏力
美术教育本来就是人类美好与丑陋的一种情境抒发途径,通过美术作品学习,毫无疑问能提高中学生对美与丑、善与恶的鉴别能力,通过情感体验,内化为个人对善恶美丑的认知能力,足以提高中学生的鉴赏力。
美术教育对中学生来讲是不可或缺的、不可代替的。
美术教育在中学的地位由不被认可到如今的稳定地位,见证了人们对美术教育的人认识历程,肯定了美术教育的地位。美术教育能陶冶中学生的情操、美术教育能开阔中学生的眼界、美术教育能缓解中学生的压力和美术教育能提高中学生的鉴赏力等,证实了美术对中学生身心健康培养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学习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七月第3次出版
[2]杜力.当代油画语言的探索[J].美术观察,2010(5)
[3]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4]王新顺.传统油画风景写生技法与现代绘画语言的融合[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6月
[5]俞龙.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油画绘画语言之比较[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2007年4月
关键词:中学美术;写生课教学;教学方法;教学原则
一、中学美术写生课教学方法的实施原则
(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相结合
美术写生活动具有主体性、个性、创造性等特点,特别是在艺术技法实践的学习活动中,由于理念的不同而导致艺术行为方式、方法表现千变万化。英国美学家里德在他的艺术教育名著《寓教育于艺术》一书中指出:“如果教育被置于人或人性的简单概念之上,那么,这种教育过程将是粗糙和专横的。”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和独特个性,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尊重学生的独创性,艺术学科问题没有唯一答案,越具风格越易激发感染力,但只考虑到艺术个性则可能把写生创作限定在狭小的圈子里,闭门造车忽视了团体的力量。因此,要在传统的知识传授和激发创新机制之间寻找平衡点,引导学生互相协作,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二)循序渐进
个体在审美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写生课应采用相应的方法,每一发展阶段的个体有不同的审美需要,唯有适合于这一发展阶段的个体的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美育,才能满足他的审美需要。因此,中学写生课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只有这样才尊重了学生的人性,包含教育的人文关怀,而且这一原则含有逐步培养的意思,含有满足和提高处于一定发展水平的个体的成长需要、审美需要、提高他的生命质量。
(三)认知和技能相结合
中学写生课既要注重理论学习的“活动化”,又要注重技法练习的“逻辑化”。学生通过实践练习,积累了理论精华,同时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写生绘画实践之中,推动在理论基础之上的绘画实践的进步。这遵循了认识的一般规律: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二、中学美术写生课设计步骤
(一)确定综合性教学目标,同时注意教学任务要突出重点
开展教学之初首先要了解学情,根据中学生的艺术基础和身心可承受的能力范围来选择教学内容,难度要高于之前的知识建构,但不能太过于超前。美育的活动总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设计和组织的,美术写生课也是如此,所以,活动的设计首先要确定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是综合和全面的,又是有重点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授课之前先要告诉学生:这阶段的写生课学习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在写生活动之前大家应该注意什么、了解哪些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接下来的实践阶段有目的、有重点、有秩序地进行,同时作为缺少经验的受教者避免了在茫然不知所措的情况下失去解决问题的动力。
(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情景交融,激发其表达冲动
在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之后,写生活动正式开始。观察是学生获取第一手创作资料的唯一途径,写生对象通过刺激人的感官传导信息进入人的大脑和内心,形成“初步印象”、“直观感受”,主体的差异性决定了感受的多样化,这也是艺术具有无限感染力和吸引力的主观因素之一,艺术家创作作品就像作家写作一样,表达自己需要风格,风格来自个人,来自主观,只有承认差异的存在才有交流和说服的前提,扑住对象最佳的、最触动感官的一瞬或者一面,那么学生以自然为师的第一步便成功了。没有经过感性体验的艺术表现就没有灵魂。著名映像派画家莫奈的教堂系列绘画,强调了一样的教堂,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天气里,呈献给主体的感官刺激非常不同,环境对主体物造成的影响千变万化,如若不通过亲自地观察体会就开始画画,最终的作品一定不会成功。学生临摹作画,构图、角度、造型、线条,甚至表现形式都可以十分相仿,但这仅仅是复制了别人的理性表现,所以只有充分发挥直观感受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真正的接触到实物才是美术教学中科学的教学方法。
(二)引导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构思投入实践
直观感受是眼和心的产物,写生课本质上还是一项活动课,需要加入手和绘画工具的参与,学生通过绘画创作进一步完善自身知识建构才是至关重要的。在写生实践开始之前,构图、比例、透视、色彩、明暗、局部和整体这些基础知识的传授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通过实践获得理解和巩固,反过来又更好地服务绘画实践,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对象的直观感受,构思各自想要表达的内容、通过哪些因素表达、怎样表达以及最终预想的表达效果是怎样的。这就需要学生跳出写生摹写容易陷入的误区――机械模仿,需要学生主动唤醒过去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将触景生情的“情”化作创作的动机和归宿,去投入实践创作出具有生命灵魂的有创新意识的作品。此过程属于一个由感性阶段渐入理性阶段的过程。教师要遵循写生教学的科学性与忆、想、情等具有艺术创造性的教学互相配合的宗旨。
(三)帮助学生走出困境,领悟新知
专业的写生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练就得来,特别是对于作为中学生的受教者,阅历不够、经验不足、知识生疏,还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发展空间,所以,在施法自然时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想表达的状态表达不出来,完不成艺术的取舍、提炼、加工……于是学生会陷入负面状态,迷惑失望,丧失学习的动力。学习是一个反复递进的螺旋式上升过程,特别是对艺术经验和技能的学习,感觉、情感、观念、想象这些抽象因素是艺术的核心组成部分,需要真正沉下去,感受、实践、领悟……此阶段,教师主要通过观察、沟通,发现学生在写生过程中遇到的难以突破的阻碍和弊处,并辅助学生找到解决办法,直截了当的批评和纠正是不可取的,而是要指引或示范甚至是提出建议,否则很可能会将艺术之才扼杀在摇篮中。教师需要耐心地给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示范或开导,通过指导,学生再次带着经验感受对象,从而让困惑的学生不再困惑,让失落的学生找回自信,让畏惧错误的学生勇敢放飞艺术心灵。教师可以和学生们分享自己的美术学习经历,或让学生们欣赏名家作品,讲解其中值得学习和注意的方面,还可以安排时间和学生一起参加美术展、风光游,让学生在更为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里舒展心情、开阔艺术视野,不因做不好写生作业而懊恼,让他们了解问题是进步的前提和出口处,我们只需找到钥匙打开它。
(四)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达对象,使其智能得到升华
解决了各自的主要问题,学生根据理解和解决方案重新调整和推进写生活动的进行,学生在此阶段学习时,不仅仅是凭借感觉作画,还遵循着科学的艺术规律,而且在作画中凭借多次的直观感受不断找到新的发现,进行大胆的创造。观察、情感、记忆、想象、实践、加工、创造共同融合在成功的写生活动之中,相互联系和辅助,最终呈现在画面之上,每件学生作品都有其他作品所不可比拟的优点,教师制定恰当的评价机制很有必要,让学生的智能最终得以强化、超越和升华。(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曾繁仁:《美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 杜卫:《美育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年版;
[3] 黄卫星:《审美价值观的传播和建构――当代美育中的对话与交往》,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关键词〕高中美术特色教育学生审美观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教师在进行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必须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促使其能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在进行高中的美术特色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作为教学前提,不断地发现并充分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积极引导学生建立起审美观,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从而确保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然而,在现阶段我国的各大高中美术特色教育中,仍旧存在严重的学生审美能力缺失的现象。
一、美术特色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缺失的原因
(一)、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1、缺乏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依据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与制度要求,在高中的美术欣赏课中,必须要由专职的且具有本科学历的美术教育类的专业人员来担任教师的工作。然而,在实际的生活中,大部分美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都不愿意到中学去任教,而更多地是选择继续深造或者自主创业,使得我国大部分高中的美术教师中科班出身所占的比例不高,从而导致高中美术特色教育的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2、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高:一般来说,美术教师的理论水平往往都是来源于师范学校的培养,就算是拥有相应本科学历的教师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对于美术理论的了解掌握度不够,对美学教育学的基础掌握不牢等,使得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并不全面。此外,有部分教师在进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与否,而轻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美术教学活动存在严重的功利性特征
虽然说我国的素质教育已经良好开展并不断深入,但是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大,这就使得高中的教学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功利性特征。在我国大部分的高中教学中,除了专攻艺术专业的学生以外,美术一直是以一种“副科”的形式存在。面对着巨大的高考压力,学生和教师往往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能够与高考成绩直接挂钩的各项考试课程中,而对于美术课程则缺乏足够的重视,使其出现美术课被其他课程占用的现象,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全面投入到特色美术的教育活动中,使得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也受到一定的约束,不能建立全面而又科学的审美观。
二、美术特色教育中学生审美观的基本建立方法
(一)、进行多种欣赏方式的教学
在进行美术特色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有效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与枯燥现状,就会使得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对美术产生一定的厌烦心理,从而不能充分地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所具备的各种教学条件,在美术的教学活动中适当地配合影片、文学作品以及音乐等来进行辅助教学,做到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对于美术教学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水平。例如,在艺术欣赏课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实物投影仪来将作品放大,促使作品中的艺术手法与表现形式能够得到完美展示,从而使得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能够准确地发现作品的精华部分;而对于那些与学生所处时代背景不同的美术作品,教师则可以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来对其进行情景再现,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实现再现形象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充分联想,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其建立更加完善的审美观。
(二)、对课程教材进行全面的掌握
教材是进行课程讲述中的重要基础与理论依据,美术教师只有对美术学科的教材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掌握,才能真正地确保美术欣赏课程的实效性能够得以提高,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审美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一个准确的了解与把握,强化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把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口,确保学生能够合理地依据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思路来进行美术的欣赏活动。此外,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充分掌握之后,还需要依据实际的授课时间,来对教材内容进行仔细的取舍,对教材中的重点与亮点部分进行突出讲解,并充分优化组合,依据实际的课堂需要来进行进一步的延伸与拓展。
(三)、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手段
在进行学生审美观念的建立活动中,让学生对经典的美术作品进行充分欣赏,并作出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是实现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重要办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启发教学,帮助学生对经典的美术作品进行科学而又全面的欣赏,确保能够从多个方面来探求作品的内涵,从而促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其自身的审美能力与文化素养。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艺术讲解方法,根据不同作品之间的不同特征,采用更加有针对性的方法,来将作品中美的精神与内涵传授给学生,来不断地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其建立起更加完善而又全面的审美观念。
结语
在高中教育中,美术教育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美术特色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学生能够建立起完善的审美观念,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整体审美素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深入,传统以绘画写生训练为基础的美术教学方式被打破。现阶段,我国的美术特色教育应更加注重强调学生的艺术修养与艺术观念的养成工作。特色美术教育通常是以基本的美术常识与作品欣赏为主导,来进一步将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整合到实际的美术教育工作中,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加强美术教育工作中学生审美观念的培养,是实现学生艺术素养与技能全面提高的重要途径。(责任编辑翁婷皓)
参考文献:
[1]任思远.职高生审美评价和美术欣赏教学初探[J].金山,2010,(4):66,114.
[2]于骁航.谈专业美术高中的美术鉴赏课程[J].美术大观,2011,(6):161.
[3]邬富春.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构建[J].美术教育研究,2014,(17):154.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能力;提高
苏霍姆斯基说过:“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忽视美育教育,将影响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而现阶段较普遍的现象是:学生缺乏在典型形象中领悟艺术作品深刻内涵的能力,他们往往抛开形象感知和情感体验来抽象理解作品内容。因此,语文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现有的审美能力发展的特点,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一、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让学生通过比较反衬,来发现文中人物的美与丑,在不断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不同的角度上各自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鉴赏、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美丑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作者在刻画菲利普夫妇这两个人物形象时就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他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自然地表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当菲利普夫妇听说于勒在外赚了大钱的时候,认为于勒是“一个正直,有良心的人”“他真是一个有办法的人”,而当于勒又成为了穷光蛋时,又变成了“决不会有出息的”“这个东西”“流氓”;当菲利普夫妇盼望着发财的于勒快些回来时,于是他们一家在海边散步,菲利普太太是安详地用手挽着丈夫的胳膊,而发现于勒穷困潦倒时,先是惶恐,浑身发抖,之后是马上镇定,指挥着全家安全地避开了于勒。就是这几处看似好笑的言谈举止,在我们的印象中已出现了既可鄙又可怜的人物形象。
二、审美经验运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审美想象是一个人产生审美意象的重要心理因素,是其沟通感知因素与理解因素的桥梁。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进行答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已有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回忆和嫁接,就能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能使学生产生较为亲近的感觉,使其思维内容超出作品本身的内涵,从而产生愉悦的审美想象。语文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一是可以巧用艺术空白。教师要善于发现文学作品似是而非的模糊处、以一当十的凝炼处、语微旨隐的含蓄处、戛然而止或耐人寻味的结束语等,启发学生的思维想象,以叩开学生灵感的心窗。二是可以借助多种艺术形式。艺术是相通的,语文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善借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以开阔学生的想象空间。三是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汲取教育的因子。教学如果没有与学生生活的结合,学生的审美想象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需要指出的是,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审美教育的主导因素,学生是审美的主体因素,因此教师绝不能越俎代庖。教师要相信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知和想象作品的意蕴,促使其自主获得审美体验。
三、在语文教学中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美育教育;气质;潜能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290-02
一位古代的学者曾这样说过:“人的头脑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在学生们最需要美的年龄,他们的思维能力趋向成熟,对美的认识由感性变为理性,由外表逐渐走向本质,开始追求完美,希望自我更加完善,此时教师应用人格的魅力去影响 他们,给予他们一些启示,点燃他们心中的火把!
1 通过欣赏中国美术作品,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的底蕴和素养,让他们胸怀祖国,气质表现得更高洁优雅
在美术欣赏课中,借助欣赏优秀的中国美术作品,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用生动、形象的作品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我们知道,中国绘画的发展与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审美观点和中国整个文明史是分不开的。尤其与中国的哲学、论理学、文学、书法、音乐、舞蹈等关系密切。中国绘画渗透着儒、道各家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如不知道中国儒家的思想,就不可能理解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如果不读一点老庄哲学著作,就不可能理解“元四家”会以“平淡天真”作为山水画追求的最高境界;如果不了解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就不可能理解何以会在“丝绸之路”上出现莫高窟这样惊人的佛教艺术宝库,如果不读一些中国的古典诗词,就不会体会到中国绘画中有着诗歌般抒情的优点、含蓄蕴籍的情趣、形象生动的比兴法,抑扬顿挫的音韵、节奏。可见中国绘画作品的背后,蕴藏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此,现在的孩子们若是不闻不问,只知道跟潮流、随时尚,势必会流于肤浅、浮华。所以对中学生来说,更是要主动获取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提高自己的修养,增加自己的内涵。在欣赏的过程中,我们更多是注重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对作品思想内涵的挖掘和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前课后阅读有关资料、了解相应文化。比如在欣赏顾恺之的《女士箴图》时,首先讲解这幅画曾经的遭遇以及现在还漂泊在外的事实,使学生在惋惜之余对博大精深的祖国文化产生深深的热爱,然后逐渐讲解画中所表达的那种规劝女子应有的一些美德,普天下女子都可以借鉴。在讲解的过程中,我看到许多女生不知不觉的端坐起来,表现出来的某种仪态和气质。我体会到了艺术给人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是珍贵的,是可以引起共鸣的。难怪有些人说:一个人如果听上三个月高雅音乐并且欣赏一些名画,气质马上会变。其实是有道理的,因为从艺术作品中体会到它所包含的文化的时候,是文字无法表达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具有冲击力的改造。
2 结合欣赏表现人物美的作品,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引导他们去发现内在的美,以此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中,有许多表现人物美的内容。在欣赏这些作品时,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感受作品的造型美、结构韵律美、色彩美、形态美、均衡美、和谐美等形式美;更重要的是鼓励他们去发现作品中的人文美、气质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深层的、内涵的美。帮助他们站在高起点上来鉴赏美,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如在欣赏西方作品中,古希腊建筑体现出人和神高度和谐统一的雅典神庙,充满了人的气息。在象征男性刚毅、雄浑的帕蒂农神庙的衬托下,象征女性的伊瑞克仙神庙显得那么端庄典雅。又如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再也没有了中世纪时期高高在上的冷漠神情,而是由和蔼可亲、充满关爱之情的人间母亲所代替,让我们体会到了人文精神的美。再如,荷兰画家维米尔,在他的作品《倒牛奶的女俑》,让我们感受到纯纯的奶香和质朴的气息;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兹用他的画笔描绘宫廷中最底层的纺纱女,画中妇女勤快的身影,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劳动创造美的内涵;现实主义画家米勒,在他的画中歌颂勤劳淳朴的劳动妇女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美;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以一幅《泉》,向人们展示了女性的纯静美;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在《自由引导人民》一画中表现了女性不畏牺牲、大义凛然的美;印象派女画家卡萨特,用她女性特有的细腻,表现了人间母与子、母与女的亲情美。
3 以艺术家优秀的艺术品质,激发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确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良好的气质应以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文明程度、思想品质为基础,再将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事业结合起来,才会感到充实,才能在气质上表现为振奋精神、神采飞扬,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在我们的美术史上有许多艺术家,为了理想和信念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如西方有常年站在脚手架上,仰头画拱顶画,使得背变駝的伟大画家、雕塑家米开朗基罗;有放弃优厚报酬而尊重艺术规律却穷困潦倒的荷兰画家伦勃朗;有一生追求光和色,却几乎将眼睛画瞎的莫奈;有在画中表现阳光、鲜花、欢乐,而生活却是在穷困中度过的雷诺阿,还有凡高。在我们中国美术史上,也有许多的事例。如不甘与黑社会同流合污的王冕,有怀才不遇处境凄凉,却不屈不挠的徐谓、朱耷、郑板桥。欣赏大师的作品,走进大师的心灵,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并将他们的理想同祖国的事业,联系在一起,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勇敢面对。理想是人生的动力,倘若没有理想的追求,也就谈不上什么优雅的气质了。只有美与理想的一致,才能使人性充满魅力。
4 在教学中设置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关键词:美术教育;审美教育;作用;阻力;弊端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32-01
我们常常提起审美,倡导审美,那么什么是审美呢?"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美,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其次我们应该明确,审美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做出一个评判的过程。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使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做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因此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它同时也受制于客观因素,尤其是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会对人们的评判标准起到很大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忽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而在新的教育改革体制下,对于美育的教育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着重美育的教育。那么,美育教育在新的教育改革中到底处在一个什么位置呢?
1.美育教育的重要作用
美育又可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对于中学生来说要加强音乐、美术课堂教学,通过审美活动,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最后得到艺术美的润泽和熏陶。
2.美育教育存在的阻力
2.1社会对美术课仍存在轻视心理。素质教育在今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倡,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普通民众,都认识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如何看待美术教育的问题上,观念还是有所偏差,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美术教育成为了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开展得最为艰难的阶段,除了升学率之外,除此之外的一切活动都被看作是没有意义的,偶尔的诸如跑步、听音乐等时间很短的活动,也是为了让学生们换换脑子,然后继续钻进书山题海之中,学校-课堂-家庭,三点一线的生活使学生们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享受和涉及文化课以外的任何活动,其中就包括美术教育。 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几所学校之中,如何改变长期以来的对于审美教育的漠视,真正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整个中国教育界一个需要持续思考和努力的大问题。
2.2对美术课的认识不端正。长久以来,人们对美术的认识就是在上美术课时美术老师在黑板上随意画一幅简单的画,然后要求学生照着画,或者在讲台上放一个简单的物体,让同学们照着画下来。但是一些美术常识、美术的基本技能,常人也应当有所了解和掌握。记得台湾知名女作家三毛在自传中曾有这样的叙述:她想要换一个板凳,在平面里画出了三条腿之后,不知道第四条腿应该画到哪里,为此感到十分惭愧。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绘画尝试,只是涉及到了立体方面的初步知识。相信不仅仅是三毛,我们很多人想要描述一个物体的时候,也会常常觉得自己的绘画水平实在是欠缺太多。所以说,素质教育已经是一个趋势和必然,应试教育观念下培养出的人才已经不适合综合社会的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审美素养和一定的艺术技能,已经成为了人们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2.3学生对美术课的不重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他们的认识直接关系到所学学科的重视程度。长期以来美术的"小科"地位导致家长也对美术学科存在偏见,认为学习美术耽误了主科的学习,只有学习不好的,升学希望不大的孩子才去学习美术,所以不允许学生学习美术。至于孩子的美术学习状况,他们根本不关心。许多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的学生都因为家长的这种轻视的态度,而放弃了最初的理想。记得学生填《成长手册》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对美术的态度这样写道:"我要好好学习文化课,如果实在不行了,我就去当画家。"笔者不知道这位学生填《成长手册》的时候是什么心态,但作为美术老师,看了这段话以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么短短的一段话,让老师感到伤心,但同时也折射出当今社会上对美术的不重视,对美术的不了解。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美术本身也是一门学科,对于个人完善和个人发展有着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主观认识上尚且如此,实际行动则更不会有什么作为,在这种心态下是不可能开展好美术教育的,更难以让学生接受到艺术美的润泽和熏陶。
在大力进行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倡导审美教育新观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这必将为课程改革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并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家长、社会都应深思。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高中美术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许多历史的遗留问题和理念的转变也绝非是一朝一夕之功。一个没有文化和艺术素养的民族,将无法立足于21世纪的世界强大民族之林,而真正的文化素养则必须通过真正的艺术教育才能达到。今天,在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时候,美术教育也将开拓出一片新的领域。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遵循学生审美规律的问题,引导寻美,让学生发现美,引导入境,让学生感受美,引导想象,让学生拓展美。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引导 学生 发现
美新课程改革后,教师角色的转换,不意味着完全放手,任其自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不应无序,不能盲从,不走形式,不为做秀。鉴于学生知识储量、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的局限,还是需要教师的扶持引领、参与调度。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中指导学生审美呢?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意识上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审美的内容,语文教材中,课文题材和题材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如小说和童话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诗歌和散文展现了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因此,在备课中,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乃至美的结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求。其二是遵循学生审美规律的问题。学生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这种认识的规律反映在审美活动中,是从理解到想象,从体验到评判,因而教学时又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基于以上两点,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方法的尝试。
一、引导寻美,让学生发现美
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要从词句入手,在品尝词句中发现美。如教《望庐山瀑布》时,抓住“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记忆中提调出瀑布从极高处倾泄而下的表象,脑子中出现了“真”有从天而降的图像。接着,让学生在想一想,这可能吗?这样就会理解诗人用“疑”字的原因是:“银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体会到诗人把情景说的恍恍忽忽的,这种似假还真的写法反而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假如我们再来一个追问:诗人为什么不说“像”而“疑”?让学生更进一层地想象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惊叹这条瀑布的奇特。因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怀疑它是从九天之上落下来的银河呢?只有反复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当,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引导入境,让学生感受美
学生感性经验不足,知识水平又有限,往往难于直接入境。如何引导学生入境,我采取以下三种方法:1.图画入境法。《火烧云》描写的是夏天傍晚的自然景象。“火烧云”之所以值得描写,就在于它美而多变的色彩和形状,发人遐思,令人神往,给人美的享受。可惜从出现到变幻、消失,时间极短,不易看到。如何再现自然美呢?我采用了“对文作画,评画学文”的方法,让学生如其境、会其情。如何作画,老师给作画提示如下:1.) 画面要分天空,地面两个层次。
2.) 课文提到的地面人物、动物的位置及其身上的颜色,还有天空中的“马、狗、狮”的朝向、姿势、神态、背景都要与文字相吻合。3.)课文前半部描写的是一幅农村夕照图,要发挥想象与联想,给画面添上些背景物才能表现农村风情。学生作画后,开展评画学文活动。事先选择几幅代表作贴在黑板上,让学生鉴赏,然后边读文边评画。
把画图引入语文课,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通过作画,把自然美展现出来,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把文字美和自然美联系起来,还可以培养学生想象、联想、创造能力,起着陶情益智的作用。二是通过评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感受美、评价美的能力。
2. 表演入境法。《荷花》后部分写荷花的动态美。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组织学生表演“荷花舞”。让全体女生都饰荷花,其中一个当作者;选两个男生,分别扮蜻蜓、小鱼。
学生朗读课文数遍后,进入角色,按课文情节表演。演出完毕再回到课文,学习文中省略号。
你们想想,省略了什么?可能还有哪些动物也被荷花吸引过去?它们又可能说些什么话?然后再演一遍,加上想象的哪些情节,让表演更上一层楼。学生在表演中受到美的熏陶。
3.对比入境法。比较是认识美的差异的基本手段。教学《西门豹》这类内容中含有比较因素的课文,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对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识别什么假、丑、恶,什么真、善、美。此外,对褒此贬彼的词语的比较分析,也能培养学生鉴别美丑能力。
摘 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高校体育教育中学生审美心理培养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即:学生的审美观念、学生的审美理想以及学生的审美趣味,并在此基础上针对高校体育教育中学生审美心理培养的问题提出了三点建议:以审美情感为核心、重视主体性因素的作用、关注客观性因素的影响,希望能对高校体育教育水平的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 体育教育 审美心理 高校
传统的体育教育过于重视运动技术的教授,而却忽略了对学生体育审美的引导,致使体育教学活动显得过于单调,无法呈现出体育的美和艺术性,进而影响了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利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鉴于此,本文就对高校体育教育中学生审美心理的培养问题做出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希望能对高校体育教育有所借鉴。
一、 高校体育教育中学生审美心理培养的主要内容
(一) 学生的审美观念
学生的审美观念,指的是学生对审美对象感受、体验、评判以及再创造的心理过程,也是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心理的重要内容。学生的审美观念是在审美实践和审美活动中不断的积累沉淀而形成的,但是审美观念的形成又会反过来影响和作用于人的审美实践和审美活动。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学生的审美观念通常是建立在对身体美和运动美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的,这种审美观念是正确的,但是却缺乏创新,因此,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审美心理,就必须要在体育教育中审美观念的培养上有所创新,要善于吸收最新的理念,不断丰富已有的审美实践活动和实践方式。
(二) 学生的审美理想
学生的审美理想,指的是学生在审美实践中,由审美感受和审美观念所共同形成的一种系统化的审美意识。学生的审美理想也是高校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心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审美理想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一种美好的人文境界,是学生在审美活动中所呈现出的价值观念,它能对学生的审美活动起到一定的指引和驱动作用。因此,学生审美理想的升华有助于其审美心理的完善,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必须要充分的了解、认知和激发学生的审美理想。
(三) 学生的审美趣味
学生的审美趣味,指的是学生从自身的审美需要出发,对各种不同的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主观情趣、兴趣、态度以及追求。审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观念、审美理想以及审美态度和审美观念的一种综合呈现。学生的审美趣味,是学生在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对审美对象的美的认识和评价,其同时对学生的审美取向和审美行为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学生通常会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去有倾向性的选择相应的审美实践。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心理,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和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二、 有关高校体育教育中学生审美心理培养的几点建议
(一)高校体育教育中学生审美心理的培养应以审美情感作为核心
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因素都是不可或缺的,而审美情感又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关键点之一。人的情感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审美心理中也不例外,所有的审美活动都是以人的审美情感为核心的,它贯穿于人的审美心理活动的整个过程,影响着人对审美对象的审美判断和审美态度,是审美心理最为主要也是最为关键的内容。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也同样应该把学生的审美情感作为核心的内容。
(二)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应关注主体因素的作用
审美主体作为审美活动的直接实践者,能最直接和直观的对审美情感进行呈现。在呈现审美情感的过程中,审美主体主要依赖于自身的意识去认识和把握审美对象的审美特质,呈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审美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情感以及需要会直接的影响到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所以,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体育任课教师同样需要关注主体因素的作用,也就是学生的作用。
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审美心理培养过程中学生自身的作用,体育任课教师一定要善于观察和引导学生发展自身的审美情感能力,不断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创新,使学生的发展不断的完善和全面,这样不但凸显了学校体育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积极的、肯定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增加自身的审美意识,提升自身的审美观念,
(三)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时应注意客观因素的影响
审美的社会环境、客观背景等客体性的因素在高校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过程中对学生审美情感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审美情感不是孤立的,周围的客观环境,是学生审美情感发生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审美心理培养的客观因素主要有:时代环境、地域环境、人文环境以及教室、操场、训练场、比赛场、服装以及运动器械等直接性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培养。例如:在整洁的运动场地、高质量的运动器械、良好的运动氛围下,学生的审美情感被激发的程度肯定与在一般情况下被激发的程度有所不同。由此可知,开展审美活动时的客观因素,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发生、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所以,高校体育任课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应尽可能的做到语言生动形象、场地布置整洁科学、运动器械齐备精良、教学氛围和谐愉悦,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审美情感就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审美心理也会得到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卞俊良.论教学风骨及其审美构建[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