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香菇栽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 S646.1+2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114-03
近几年,夏季栽培香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推广面积不断扩大,填补了香菇夏季生产的空白,从而实现了在自然气候条件下周年有鲜菇的目标。覆沙栽培是覆土栽培模式的改进,采用该模式栽培香菇,具有菇质特佳、产量很高、高温能出菇、管理极省工、营养易补充等突出优点。现将香菇夏季覆沙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适宜栽培时期
夏季栽培香菇,菌袋制作适宜时间长,气温逐渐升高,温度易调控,栽培成功率高。河南省大部分地区12月至翌年3月都可接种生产。4—6月覆沙转色,5—10月出菇管理。
2 合理选择品种
目前推广常选用的香菇品种主要有南山一号、武香1号、931、L18等,这些品种菌龄60 d左右,出菇早,菇形好,产量高。尤其是南山一号菌株,具有菇形圆正、高产优质、菇肉厚实、温型高、菇体大等突出的优良性状,可作首选当家良种。
3 栽培料选择及配方
木屑以10~15 mm筛孔的专用粉碎机加工为好,以硬质阔叶树种为佳,木屑粒最好呈方块状[1]。栽培香菇的原料配方中可以添加10%~30%的棉籽壳或玉米芯。培养料参考配方有:配方1:干杂木屑80%,麦皮、细米糠18%,石膏粉1%,碳酸钙粉1%;配方2:干杂木屑60%,麦皮、细米糠18%,过磷酸钙1%,碳酸钙粉1%,棉籽壳或麸皮20%。
4 菌袋制作
4.1 拌料
技术要求配方准确,拌料均匀,含水量适宜(配方1的含水量控制在50%~55%,配方2的含水量控制在55%左右)。工艺流程为:一是先预湿主要原料。可以提前1~2 d将杂木屑等提前浇水预湿,边浇水边拌匀。如果连续生产可一次预湿2锅的料。二是加辅料。装袋前根据锅的大小决定拌料数量,当天拌的料当天用完,不能隔夜。辅料——麸皮、石膏粉等干撒在预湿过的主料上,然后翻拌混合均匀。三是测定含水量。香菇培养料适宜含水量为55%左右,准确测定需用电热干燥箱、天平等设备[2]。
4.2 装袋
一般采用15 cm×55 cm香菇袋装培养料。培养料用装袋机装袋,尽量装紧,袋口留足7 cm,用干布抹净袋口内壁,用塑料带扎紧袋口。防止料袋扎破,选择木屑颗粒度很重要,过大的颗粒容易扎破料袋,因此以6 mm左右的颗粒为好。
4.3 灭菌
生产上通常采用专用锅炉罩膜式灭菌灶或船型钢板锅罩膜式灭菌灶常压灭菌,每灶灭菌量可灵活掌握。但一次灭菌量也不能太多,一般掌握在5 000 kg干料装起来的菌筒。否则,易出现料变酸或灭不透的现象。料筒“井”字式堆叠于钢板锅上或锅炉旁边(底部架空透气),内用薄膜外用帆布(或彩条布)罩密,再用沙袋或平板压边,表面用绳索拉紧缚于小钢筋钩上(图1)。
猛火“攻头”,尽快升温至100 ℃,维持12~15 h,中间不能降温,最后用旺火猛攻一会儿,再停火闷一夜后出锅。前2锅可以在底层2~3层料筒之间放1个耐高温的探头温度计,当温度达到98 ℃开始计时,维持8~10 h即可(实践证明,蒸汽包鼓起时底层袋温才70 ℃,要达到90 ℃还需要10 h以上)。2锅以后,根据锅炉的产气量和火力情况就能自行掌握时间。灭菌过程中还应认真观测,及时加水,避免“烧锅”,也应避免火力过猛造成罩膜炸裂。
4.4 接种
由于夏季香菇的接种时间在春季,当时气温较低,空气中的杂菌孢子量相对较少,多采用在发菌棚内开放式接种。具体方法如下:接种场所可选择在干净、干燥、经过消毒的菇棚内和室内场。提倡在菇棚内(新菇棚为佳)接种、培养,但应加厚棚顶覆盖物,潮湿地面铺薄膜或彩条布。料筒冷却,提前将接种棚内打扫干净,进行消毒处理,地面铺1层花胶布,灭菌好的料袋出锅后直接进棚,自里向外每2 000袋码1垛,垛与垛之间留出足够的空间,便于接种操作和接种后摆袋。将完全冷却的料筒和菌种、酒精棉球、酒精灯、一端削尖呈圆锥体的打穴木棍工具等放在一起,盖上较薄的塑料膜,底边向里折,从里边用菌袋压着塑料膜四周,留一小段不压,以便操作人员出入和放消毒剂,每1垛用0.6~1.0 kg气雾消毒剂熏蒸消毒。
开放式接种于接种前可通风排尽消毒剂药气,掀开灭菌垛的一侧,1~2人先把料筒搬到接种台上;1人用经酒精和火焰消毒的木棍尖端打接种穴,单面打3~4穴;1~2人用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料筒接种面;1人用酒精棉球消毒过的手撕开经0.25%新洁而灭表面消毒过的菌种袋,去掉接种点老化菌丝并交给接种人员,4人将菌种掰成锥形菌种块,将其尽快接入穴中,菌种应将穴填实、填满,高出,盖口;2人将接种过的菌袋套上外袋,1人码垛。一般1袋菌种(菌种袋规格为15 cm×30 cm)可接20~25料筒。特别注意料筒只能在接种前搬动,若接种后搬动污染率较高。接种过程中菌筒仍堆叠成长方体(两端“井”字式堆叠,中间平行堆叠)。接种后再用薄膜罩密10~20 d(气温高时间短,气温低时间长),可保温促发菌,进一步提高成品率。这样接种速度较快,8~10人的接种组1 d通常可接5 000料筒。
5 菌筒培养
5.1 翻堆叠筒
菌筒培养阶段应进行3~4次翻堆。菌丝圈直径达5~7 cm时掀膜进行第1次翻堆,同时解开套袋口通氧,菌筒改为“井”字式堆叠;菌丝圈直径达10 cm时进行第2次翻堆;连穴以后进行第3次翻堆。随着菌丝数量的增加和气温的升高,应进行多次翻堆,不断疏散菌筒,加强通风,严防“烧菌”[3]。
5.2 刺孔增氧
结合翻堆对菌筒刺孔2~3次(俗称“放气”),增加菌筒内部氧气,极有利于香菇菌丝正常生长发育。一是“放小气”。一般结合第2次翻堆进行。每个接种穴周围用细竹签刺3~4个孔,注意刺孔不能太深太边,偏松偏干的菌筒可暂不刺孔,避免感染杂菌。随着用工成本的增加,这一工序目前大都省去。二是“放中气”。一般结合第3次翻堆进行。每个接种穴用较粗的竹签再刺5~6个孔。三是“放大气”。香菇菌丝发满菌筒后进行。用竹筷子粗细的工具或机械刺孔60~100个,深至袋心。注意偏湿偏紧的菌筒多刺孔,刺深孔,偏干偏松的菌筒少刺孔,菌筒长杂菌的部分不刺孔。菌筒刺孔增氧后呼吸作用大为增强,温度急剧升高,特别注意疏散菌筒和通风,严防“烧菌”。气温28 ℃以上不宜大规模 “放大气”。如果菌筒及时割缝排场,也可不“放大气”。
6 搭建菇场
6.1 选场建荫棚
重点选择夏秋季节温度较低的场所。要求水源充足,环境卫生,水质干净(达饮用水标准),土质疏松,易灌易排,方正大块的砂壤土场地。整畦,畦面宽1.0~1.3 m,畦沟宽50 cm,畦高10~15 cm。整平畦面(略呈龟背形更佳),浇灌水菇场要求畦面同一水平。一般每2畦立1排柱于畦沟边,棚高2.5 m,柱高3 m,入地0.5 m。棚顶架竹木,再盖遮阳网,网上铺麦秸、稻草、玉米秆等,菇棚四周围遮阳网或草帘,最好再栽种长藤蔓的攀援植物,遮荫度为“二阳八阴”。
6.2 搭薄膜棚
可以在菇畦上拱竹片盖薄膜,采用屋脊形盖膜方式更好:将2块4 m宽的薄膜同时固定在同1排柱顶的梁上,隔2畦的2排柱与柱之间都固定1根横竹,横竹距棚顶0.8 m,距畦沟1.7 m,薄膜上下两面都用绳索将梁和横竹连起来,这样2块4 m宽薄膜就将4畦的菇棚上部围成屋脊形[4]。
7 转色
种植较早的,放大气以后进入转色阶段,转色最适宜的温度是18~23 ℃,湿度70%以上,给予适当的条件让其自然转色;种植较晚的可以先覆沙后转色,只要保持覆沙材料湿润,则不用任何管理,菌筒就能安全快速转色。这就用极简便的办法,科学地解决了保湿和通风这对难以解决的矛盾,不但省工、省时,还能有效地避免或减轻烂筒。
7.1 畦面处理
将畦面整成略呈龟背形后,新菇场可不用任何药剂消毒;老菇场可喷洒敌敌畏1 000倍液和漂白粉100倍液或辛硫磷2 000倍液和福尔马林50倍液等对整个菇场进行杀虫、杀菌处理。新老菇场的菇畦表面都应撒施一薄层石灰粉,一般菇场施用石灰粉750~1 500 kg/hm2。畦面再铺1层沙,确保透气不积水(砂质壤土菇畦可不铺沙),再将畦面整成略呈龟背形。
7.2 脱袋排场
选择气温较高的晴天脱袋排场。畦面四周留5~7 cm空位,畦面两边横排,中间纵排,菇场一般可排菌筒13.5万个/hm2左右。若发现已发生“烧菌”的菌筒(发软,呈死灰色),则不能马上脱袋(一脱即解体),而应将菌筒刺孔或割缝后稀疏堆放或集中排放(缝朝下),待菌丝恢复,菌筒发硬后再脱袋排场(图2)。
7.3 先覆沙后转色
准备覆沙材料,使用粗河沙用石灰水调湿,pH值7.5。一般菇场覆沙材料用量约150 t/hm2。菌筒脱袋排场后应尽快覆沙,先将畦沟泥土铲至畦面四周空位上做边,再将湿润的覆土材料撒施在未转色的菌筒上面,将未转色菌筒全面覆盖,厚度1 cm以上。不用任何管理,经5~7 d菌筒就能安全快速转色为标准、均匀的红棕色,再过几天则进一步转为棕褐色。先覆沙后转色成功的技术关键:一是覆沙材料要求覆盖前调湿(干则不转色,覆沙后调湿过度可能烂筒);二是覆盖薄膜确保菌筒通风、不淋雨(薄膜边缘不着地,菇畦两端不覆膜);三是正常情况下菌筒转色阶段不需任何管理(如果因覆沙材料不够湿、不够厚,或遇特别干燥多风天气,覆沙材料已干,菌筒未转色,则应喷少量水将覆沙材料调湿即止)。
7.4 预防出“脱袋菇”
菌筒脱袋覆沙阶段可能出“脱袋菇”,都是混有很多泥沙的畸形菇。少量出菇无关大局,但有时出菇量多达0.3~0.5 kg/袋,菌筒下部出的香菇把菌筒顶起,很多菌筒出完“脱袋菇”即烂掉,则会损失惨重。预防措施:一是菌筒搬运、脱袋、覆沙动作要轻(避免强烈震动刺激菌筒出菇);二是选择气温较高的晴天脱袋覆沙(气温高不适宜出菇);三是菌筒适当提前脱袋覆沙(菌丝未生理成熟不容易出菇)[5];四是菌筒经搬运平卧于畦面上,静置几天再脱袋排场(避免连续震动刺激菌筒大出菇)。
7.5 洗刷出菇面
菌筒完全转成棕褐色后,可逐步洗刷菌筒朝上面作为出菇面,菌筒下部的空隙用菌筒上面的覆沙材料填满,菌筒可能马上开始出菇,进入出菇管理阶段。若菌筒未现蕾,又不急于出菇,也可适当推迟洗刷。但不宜推迟太久,避免转色太深,菌皮过厚,推迟出菇,影响产量。对推迟洗刷的转色菌筒应喷洒少量水,避免干燥脱水。
8 出菇管理
出菇管理的重点是调节温、湿、气、光等环境因子,尽量使环境条件适合香菇生长发育的需要。一是调温。香菇属于低温变温结实性食用菌,反季节覆沙袋栽香菇,菌筒应始终保持通风状态,还可适当加厚荫棚覆盖物,在荫棚栽种藤蔓较长的豆科、小瓜等攀援植物,既降温又增氧。中午和下午高温时段最好用井水或泉水对棚顶实行微喷。二是调湿。应保持菌筒适宜的含水量。可采用干湿交替的调湿措施,一般在1潮菇采收完后,对菌筒喷洒水,补足菌筒水分,出菇后一般不补水(采收前更不能补水),这种调湿方法出菇潮次明显,菇体含水量较低。也可经常对菌筒喷洒少量水(采收前不补水),这种调湿方法出菇潮次不很明显,出菇较稀[6]。最好用井水或泉水对菌筒实行微喷。目前的微喷实施有喷带和雾化喷头2种,前者较经济。三是调气。香菇为好氧真菌,夏秋季节子实体生长极快,消耗的氧气剧增。覆盖薄膜只为避雨,应确保通风,高温高湿季节更应确保大通风。只有冷天才可考虑短时间覆严薄膜[7]。四是调光。香菇为喜光食用菌,出菇最适宜的光线为“三阳七阴”。夏季为降温可调至“一阳九阴”或“二阳八阴”,秋季调至“三阳七阴”较适宜。个别菇场由于光线太暗,长出的香菇菌盖小而薄,菌柄长而粗;反之光线太强温度高不适宜出菇(图3)。
9 病虫害防治
烂筒是当地覆土香菇最重要的病害,轻则减产,重则绝收。改为覆沙以后,烂筒现象大大减少,主要是沙子的透气性好。但烂筒现象仍有发生,主要是病原菌为害(真菌、细菌等)及环境因子不适(高温、高湿、缺氧等)造成的。因此,在覆沙香菇生产全过程的菌筒培养、覆沙转色和出菇管理等阶段,尽量创造适宜香菇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温、湿、气、光等)[8]。如果菌筒培养阶段遇到高温和缺氧,造成严重“烧菌”,菌丝大量死亡,菌筒软绵绵呈死灰色;或是菌筒出了1~2批菇后发生烂筒,不断蔓延,直至全部菌筒腐烂。大部分烂筒仍然是菌筒培养阶段高温、缺氧造成的,也有部分烂筒是在覆沙转色或出菇管理阶段高温、高湿、缺氧等原因造成的。故香菇生长的全过程都应尽量避免高温、高湿和缺氧,特别是菌筒培养阶段应严防“烧菌”和缺氧[9]。此外,适当提前脱袋覆沙,采用先覆沙后转色的先进工艺,喷水时勤喷少喷,拍打催菇避免过重过频。有些菇农发现烂筒中有小白虫(菇蝇、菇蚊幼虫),若取样镜检多能发现线虫,误以为是它们造成烂筒的,盲目施用杀虫剂防治烂筒,实际上不但无效,还伤害菌丝加速烂筒。特别是容易造成香菇农残超标,危害消费者健康。其实烂筒并不是它们造成的,而菌筒腐烂后它们才会滋生。出菇阶段尽量不用农药防治香菇烂筒及其他病虫害。用茶籽饼防治蛞蝓效果最佳,也可晚上人工捕捉[10]。有时发现一片看似正常的香菇菌筒能正常显蕾,但几天后菇蕾全部,以后还会重复几次“正常显蕾”至“全部”的过程。会蔓延,但只要挖出隔离带(死菇菌筒两端各搬掉十几袋正常出菇的菌筒),用石灰粉或漂白粉对隔离带进行消毒,常可防止蔓延。这是地埋香菇特有的病害,可能是土壤中的病毒为害所致,有待有关专家深入研究其防治措施。
10 适时采收
由于夏季袋栽香菇出菇期气温高,香菇生长迅速,所以适时采菇非常重要,每天都要观察香菇的生长情况,在香菇的菌盖未破膜前(6成成熟时)及时采收,必要时每天采收2次。采收后马上整理,及时包装外运或冷藏。采收首批菇,有时菇脚会带出一块菌筒料,影响产量,原因是菌皮太薄不够硬。可一手按住菌筒,另一手将菌柄轻轻摇一摇再采下。如果菌筒转色后适当推迟洗刷出菇常可避免。
11 参考文献
[1] 魏银初.图解香菇高效栽培[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0.
[2] 邓春生,熊中良,周世黄.我国香菇产业可持续发展之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2):157-158.
[3] 鲍兴.香菇反季节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0):23.
[4] 陈碧清.高山反季节香菇地栽技术[J].食药用菌,2011(6):34.
[5] 康源春,刘震.袋栽香菇春季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0(3):34-37.
[6] 梁彩凤,张长河.香菇的段木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0(9):50-51.
[7] 李明芝,连艳鲜.草菇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2(9):35-37.
[8] 王玉梅.香菇与玉米套种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1):45.
一、免割袋栽培的概念
免割袋栽培也叫双层袋栽培,即在常规袋内套1较薄的免割袋,然后装料,出菇时将外袋脱去,只剩免割袋附着在菌筒外面,因免割袋较薄,菇蕾可自行将其顶破而生长出来,省去常规割袋出菇手续。
二、免割袋栽培的特殊工艺
1. 装袋要求
①料要拌匀,水分不可太大。随着栽培技术的熟练,有的菇农拌料时直接用水龙头浇水,结果容易导致水分过大、水料不匀,致使发菌阶段发菌慢,越夏阶段散热慢等不利于香菇生产的因素出现,降低了香菇成品率,影响了经济效益。采用免割袋栽培时要适当减少拌水量,料水比以达到1∶1.1为宜,而且要拌均匀。
②用装袋机装料,装料时使用双层袋。免割袋即内袋比较薄,用手工装袋后易破裂,起不到免割作用,所以必须用装袋机装料,借装袋机套袋管筒的固定和免割袋外袋的柔韧保护作用,最终达到装料紧实适度、免割袋不皱不破的理想效果。
2. 验袋方法 由于装袋时使用的是双层袋,且内袋不够透明,用水浸法验袋,破口处特别是破口较小处入水后颜色变化比较缓慢,甚至有些没有颜色变化,导致很难验出破洞,所以,验袋只能采用眼看、手摸等常规方法。
三、接种后的管理
1. 接种穴封口 常规封口多采用透明胶布粘贴或石蜡熔化封口,效率比较低。随着规模化生产发展,接种穴封口往往也采用套袋封口法或农膜封口法等方法。套袋封口法:每袋打孔接种后,用灭菌过的外袋套住,将袋口旋转拧在一起或用绳扎紧袋口。农膜封口法:将接种后的菌袋并排放于培养室地面,每袋接种均朝上,摆放1排后,上面铺1层农膜,注意农膜一定要压住所有的接种穴,这样1层菌袋1层农膜反复进行,最上面一层菌袋接种朝下摆放。
2. 发菌期刺孔 传统方法在接种后至出菇前往往需刺孔2~3次,工作比较繁琐,免割袋栽培一般只需1次刺孔。接种穴长满菌丝后(接种穴边缘透白)即脱去外面套袋或接种穴上覆盖的农膜,使空气从接种穴大量进入袋内,促进菌丝迅速萌发生长。待整个菌筒全部发白,即菌丝全部长满后约10天,整个菌袋浓白并有部分瘤状物出现时即可用刺孔机刺孔,每袋约刺60~70孔,每天刺200~300袋。刺完孔的菌袋可疏散到外面搭好的遮阴棚内,初期要防雨淋。
3. 越夏管理应注意“排黄”、散热降温 由于免割袋栽培采用的是双层袋,虽然内层免割袋较薄,但其紧贴在菌筒上,使袋内热量不易排出,容易造成“黄水”多、袋温高甚至有“烧袋”现象,所以应在高温期到来前,将外层袋袋口的封口钉去掉,或用刀将袋尾划破并揭离一部分,使尾部外露,并将外袋疏松一下,防止其紧贴在内袋上。这样能起到很好的“排黄”、散热降温作用。
四、出菇期管理
随着昼夜温差加大,当袋面有部分菇蕾出现时即可脱去外袋,以起到催菇作用。当然如果菌袋过轻,失水过多,还应适量输水。但要注意头潮菇一般不可强烈震动,以防出菇过多。过多的菇蕾不用刀割,只需用刀柄将其向下按,留下的菇蕾即可穿袋长出。采菇时用力要轻,最好一手按住菇柄基部,另一手捏住香菇旋转采掉,尽量避免将菌料带出,防止形成较多孔洞,导致免割袋过早残破不堪。
北方地区相对与南方而言,在农作物的栽培与种植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不仅土壤肥沃,而且气候条件优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随着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温室农作物栽培技术成为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重点。因此,本文将主要对北方地区温室香菇袋料高产栽培技术应用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关键词:
北方地区;温室香菇袋料;高产栽培;技术
近年来,我国北方部分地区通过温室香菇袋料栽培技术的实验示范,取得了明显的应用成效。在新的科学技术指引下,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取得了重要的突破。许多农民将发展的重点转向了温室香菇种植,使香菇产量由过去的几万袋逐渐增加到几百万袋,从而使我国的香菇种植初具规模。
1高产栽培要把好菌种选择关
首先在香菇袋料高产栽培中要选择优良的栽培品种,与此同时要综合考虑培养料的适宜性与菌种的出菇特性。另外,还要结合实际的市场需求以及当地的自然条件等相关的因素进行育种栽培。具体来讲,北方春夏季栽培选931、五香、31号、36号等,而秋、冬季栽培可选09、02、05号。
2高产栽培要把好制袋关
首先要对培养料进行科学配置,保证栽培原料新鲜以及无虫蛀及无霉变。除此之外香菇的袋料栽培不能选用松、杉以及含芳香类物质较多的楠木、樟木等。在具体配方中要结合当地的土壤水分以及气候条件、还有料的透气性以及持水性、拌料以及透气性、装袋场、生产情况等进行适当调整。另外,在装袋时要选择合适的原料配方,通过科学的比例配置,将其中的小枝条以及树叶等具有棱角的僵硬物进行剔除,从而防止装料过程中对塑料袋造成严重的破坏。一旦出现袋装破裂的情况将会导致杂菌污染。在拌木屑的过程中要采用2-3目的铁丝网进行筛选。外配置好的料要确保均匀而无较大的凝结块,一般采用聚乙烯袋将物料袋装,袋装过程中防止杂菌受到严重污染,必须轻拿轻放,切不可乱扔硬拉,在封口时要将袋扎紧并进行科学灭菌,必须做到当日拌料当日灭菌。
再者,在无菌接种过程中要采用酒精对其进行消毒,接种时尽量要在温度较低的时间段进行,避免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进行接种,接种时要在白天进行,如果是在秋天,则应该选择在温度高的时间段进行接种,下雨天或潮湿的环境下不宜接种。除此之外,还应该规范发菌的操作流程,栽培袋接好种之后采用井字形科学堆放,一直堆放四到十层,每层堆放四袋,大约堆高一米的距离应该再次换堆,避免堆放过多从而使接种穴受到严重的挤压。温度过高的环境下少量堆放,温度低时应该增加堆放量,发菌过程中应该遮阳防湿,及时对其进行换气通风,一般而言,发菌的有效时间为两个月。
3高产栽培要把好脱袋转色关
脱袋需要在阴天或者晴天进行,气温要适宜,菌筒脱袋之后,如果薄膜中的最高温度在20度左右,应该保持其湿度在80%左右。一周之内尽量不要翻动薄膜,使菌丝适应新的生长环境,并最大限度地恢复生长。如果内部温度大于25度,则应该在第二日将薄膜掀起,保持良好的通风、通气能力。
4高产栽培要把好出菇管理关
当菌筒正常转色之后,菌丝已经储藏了大量的营养,由于这类菌丝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此过程中应该给予其充分的阳关以及温度、湿度,使菌丝在外界适宜的环境中通过光合作用,提升其生命力,使其巨大的营养价值开始发生转化,通过相互的交织扭结从而形成原基,进而转变为菇蕾。当菇蕾生长到一定程度之后,还应该及时给予其充分的水分,从而有利于植物的快速生长。具体操作时要在昼夜温差较小的地区进行通风换气,从而不断提高植物床中的温度,进入夜晚时应该揭开薄膜使菇床中的气温不断下降,由此采用人工制造昼夜温差的技术促进植物的生产。当外界环境气温下降时,要揭开薄膜使其唤气,从而有利于顺利出菇。当部分菌丝已经发白,此时说明植物已经开始生长。在此过程中应该继续提升其中的温度,通过适当增加内部的昼夜温差来有效促进下一批菇蕾的生长。当第二批菇蕾采收之后还要按照第一批菇蕾的种植栽培管理技术进行科学栽培。
5高产栽培要把好病害防治关
植物的栽培与生长过程中要防止害虫,特别是病虫害防治成为北方地区温室香菇袋料高产栽培技术控制的重点。具体操作管理时,要注意温室内的环境干净,不断对其通风,如果出现严重的虫害时,应该采用适当的溶液进行喷雾防治。
6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观察发现,香菇在我国的农业市场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而且销售价格趋于稳定。因此,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本文重点通过对北方地区温室香菇袋料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从而希望提高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生产水平。
参考文献
[1]《农业科技通讯》2014年第1-12期年度目次索引[J].农业科技通讯,2014,12:244-259.
[2]王爱芳.北方地区温室香菇袋料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15,01:40+42+44.
关键词:夏季;香菇;埋筒覆土;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646.12 文献标识码:A
1 栽培季节
季节安排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菌筒制袋的成功率,也关系到夏香菇能否获得优质、高产,直接影响到种菇者的经济效益。菌筒制袋最佳时间为头年的11月底至翌年2月底前,低温制袋为开放式接种创造了条件,杂菌污染率低。菌筒下田覆土自然转色一般控制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出菇高峰期控制在6月下旬至10月中旬。该季节的安排与错季优质香菇形成了良好的优势互补,有效的解决了在高温夏季缺少鲜香菇上市的局面,市场菇少价高,经济效益可观。
2 品种选择
夏菇品种一定要选择耐高温的中高温型菌株。品种选择是埋筒覆土培育夏菇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适应我县推广的夏菇优良品种主要有:高温9号、18、98411等。
3 栽培工艺
菌筒生产菌丝培养出菇场地选择及菇棚搭建厢面消毒下田脱袋排筒转色出菇管理采收。
3.1 出菇场地选择及菇棚搭建
3.1.1 夏菇出菇场地要求
海拔500m以上,交通方便(离主干线公路1km内),水源充足,排灌两便,周围环境干净,地势平坦的水田。
3.1.2 菇棚搭建
菇棚搭成高2.3~2.5m,遮荫达到九阴一阳效果的高凉棚。先在菇场四周竖好立柱,深埋50cm,柱间相距东西向3.8m,南北向相距3m。然后将竹子或细木条搭成“八”字用铁丝固定在立柱上,竹子间距1m左右,上面盖厚薄膜及草帘,荫棚四周用草帘围紧,达到遮荫、保湿以及阻止禽畜入侵的目的。荫棚上覆盖不腐烂的遮荫材料,达到九阴一阳的效果,有利降低棚内温度。
3.2 厢面消毒
先清除厢面上的杂草、杂物,并浅翻,然后用干石灰粉对土壤进行消毒(667m2地用干石灰粉约150kg),最后将厢面土壤整细整平。
3.3 脱袋排筒
3.3.1 脱袋时机
菌筒自然转色达70%左右时为进行菌筒下田排场最理想时机。
3.3.2 排筒
脱袋后的菌筒,按照一筒紧靠一筒地平卧于厢面上,使整个菇床形成菌筒床面。注意菌筒下面一定要覆严实,以防透气易长地下菇。另外排筒时对于局部有污染的菌筒要经处理后分开排放,防止杂菌扩散繁殖。
3.3.3 覆土
为使出菇集中筒面,防止筒与筒之间缝隙透气,长菇不齐,排筒后进行缝间覆土。缝间土覆好后在菌床表面盖一层湿闰土壤有利于菌筒转色及养筒,菌床四周用土壤覆严实。覆土的土质要求疏松,吸水后不板结,保湿性能好,无杂菌和虫卵的潮湿土壤。
3.4 转色
一直保持土壤湿润让其菌筒自然转色,待菌筒完全转色且变硬后,将覆盖在菌筒表面的土壤清扫干净后进入出菇管理。
3.5 出菇管理
夏季出菇管理重点是注意降温控湿,防止杂菌污染。
3.5.1 菇床四周排水沟长期保持有10cm左右深的清洁水,最好有流水循环
这样有利于自然增加菇棚内相对湿度及降温,创造香菇生长所需的最佳条件。
3.5.2 喷水催蕾
菌筒自然转色完全后,尽量选择阴雨天浇水催蕾,喷水宜选择早晚进行,一般连续3~5d早、晚各喷水1次,菇蕾就会大量形成,菇蕾形成后禁止喷水,以确保香菇质量。
3.5.3 注意棚内通风换气
通风可根据气温高低及天气状况和菇床的干湿度来调整通风时间和次数,气温高时应加强通风,通风宜选择早、晚;气温低时可中午进行通风。
3.5.4 在整个栽培管理过程中一般15~20d可收获一批香菇
收获一批香菇后将菇床整理干净,让其养菌待大部分香菇采摘处由白转为棕色后即可喷水催蕾出菇,一般反季节栽培香菇只要有一定的干湿度差,就可发生菇蕾。
总之,出菇管理要根据天气状况、菇体大小等具体情况,因地因时而宜,协调好水分、温度、光照、氧气的关系,科学进行管理,从而实现优质高产。
3.6 采收
香菇采收要及时,过早或过迟采摘均会影响香菇的质量。
3.6.1 香菇的采收标准
菇体七、八分成熟,菌盖内卷,菌膜未破,采摘为最佳时期。适时采收的香菇,色泽鲜艳、香味浓、菌肉厚、商品价值高。采收过迟,菌伞充分开展,肉薄、柄长、菌褶易变色、重量减轻、商品价值低。
3.6.2 采摘方法
用大母指和食指捏紧菇柄基部,先左右旋转后再轻轻的拔起来。注意采摘时不要损伤周围的小菇蕾,不损伤菌膜及菌筒的培养基。
3.6.3 选择盛装香菇的容器
采下的香菇,宜用小筐子或蓝子盛装,避免挤压,并要轻放轻取,保持菇体完整。
3.7 防治病虫害
【关键词】子长县;废弃桑枝;栽培袋料香菇
子长县位于陕西省黄土高原腹地,是省重点蚕桑基地县,年产桑枝约1800吨。对于桑枝的处理大多为焚烧或丢弃,造成了大量桑枝资源的浪费。随着人们对农业技术的不断了解,农业工作者对如何充分利用桑枝资源进行了研究。在借鉴发达蚕桑区生产桑枝香菇的基础上,经研究测定发现桑枝是生产香菇的优良培养原料,培养出的香菇不仅口感、劲道有弹性而且色泽淳厚、出菇速度较快。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废弃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当地农民收入,而且还可以促进林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林业,带动土地流转,形成土地规模化经营。
1.栽培周期与准备材料
根据生产原料的生成和食用菌栽培的实际情况,整个栽培周期需要两年时间,第一年主要是桑枝的准备,将春季修剪及养蚕修剪下的桑枝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进行储藏,避免潮湿发霉。第二年主要是蘑菇的栽培,将制作栽培袋料、灭菌并接种,然后培养菌丝,出菇管理、采收销售。桑枝栽培袋料香菇需要准备的机械设备有粉木屑机、蒸汽炉、装袋机、扎口机。主副料有塑料袋、菌种、免割口保水膜袋、石膏粉、消毒药品、麦麸、粗木屑等。根据我县气候条件引进了A-6品种,属中高温型中熟品种,菌丝粗壮,抗逆性强,适应性广,菌龄100-120天。
2.拌料配方及注意事项
袋料选择19×58cm5000袋的标准,鲜木屑2500kg、麸皮300kg、石膏粉200kg麦麸要求大片,新鲜,拌好料含水量为55%,每袋装3-3.1kg。装袋要求紧实且不超过限定重量,以避免含水量过多或过少。拌料需要先将麦麸、石膏粉干拌三次,然后在均匀的倒在木屑面上,根据所需的水量均匀加水,再湿拌三次。当拌料在手中紧握,松开后能够自然散开,且手上有水渍并沾有少量的细木屑为宜。袋装拌料需当日装完,不能隔夜,避免引起培养料酸败变质,同时还需要当天灭菌。在拌料过程中如果遇到下雨天,切忌不要将雨水流入料内,加水过程中流失的水分需要去掉,以免降低拌料的含水量。桑枝在木屑的比例不同对香菇的品质和产量有明显的影响,经实验研究适宜的拌料配比有:(1)木屑83.3%(硬杂木100%),麦麸10%,石膏粉6.7%。料水比为:1:1.2-1.3;(2)木屑83.3%(桑枝屑30%,其他杂木屑70%),麦麸10 %,石膏粉6.7%。料水比为:1:1.2-1.3;(3)木屑83.3%(桑枝屑50%,其他杂木屑50%),麦麸10%,石膏粉6.7%。料水比为:1:1.2-1.3;(4)木屑83.3%(桑枝屑70%,其他杂木屑30%),麦麸10%,石膏粉6.7%。料水比为1:1.2-1.3;(5)木屑83.3%(桑枝100%),麦麸10%,石膏粉6.7%。料水之比为1:1.2-1.3。
3.装袋灭菌消毒及菌种选择
菌种A-6属中高温型中熟品种,菌丝粗壮,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产量高,菇质和菇形好,出菇整齐,袋装要求松紧适度,袋壁光滑,没有空隙,装袋高度以60cm适宜,然后密闭封口。在此过程应注意操作规范,防止损坏料袋,装好的袋料要及时转入灭菌仓灭菌,灭菌要求4-6小时内灭菌室的温度达到100℃,以料堆的温度达到100℃时开始计时,保持12-14小时,停火焖锅8-10小时,当锅内的温度降到60℃左右时,趁热出锅。注意灭菌期间不能停火、不能干锅,出锅的料袋及时送入接种场所准备接种。在香菇袋料栽培生产中,应先将接种场所清理干净,然后盖上新塑料膜,地面上喷洒农药杀虫、使用消毒药消毒,然后再次铺上新彩布条,并用硫磺或菇保点燃消毒,用量是每立方米用硫磺一两,菇保8-10g/m3。进袋前2-3天进行消毒,将接种帐打扫干净,然后放入灭好菌的菌袋、接种袋、接种工具,用气雾消毒剂进行熏蒸消毒,消毒30分钟。
4.栽培技术要点
4.1接种发菌
在接种时不宜选在高温天气,以凌晨或晚上较好,可提高成活率。采用开放式接种,可冷却场和接种场合二为一,菌袋出锅后直接进入消毒大棚。将菌种及其他物品放在料棒堆上,然后用气雾消毒剂8-10盒(40克/盒)点燃,并用薄膜将料堆覆盖严密,避免使气雾剂的烟放出来,消毒时间为6-8小时。接种前应将菌种袋、接种工具和双手用酒精消毒。当袋料温度降低到28℃以下时进行接种。接种时用尖头木棒在料袋表面等距离打2个孔,接种孔直径在2cm左右,深1.5-2.0cm。取出大枣大小的菌种块迅速填入接种穴内,接种量以填满并且高于1-2cm为宜。最后将接好种的料袋套上外套袋,外套袋的规格为20cn×60cm×0.045mm。
4.2发菌管理
料袋保存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0-25℃,避光通风。发菌管理的重点为刺孔通气和防止高温闷袋。根据发菌情况对菌棒进行3次通气,当菌丝直径长至8-10cm时脱去外套袋进行第一次通气;待菌丝长到菌棒一半时进行第二次刺孔通气;当菌丝全部长满后进行第三次通气,刺孔深度为8cm,孔数在50个左右。刺孔时要注意气温和堆温的变化,室温超过30℃时禁止刺孔,菌棒堆放密度较高的培养室,在气温较高时要分批刺孔,防止烧堆,在杂菌较多的培养场地刺孔前应先进行空气消毒以防刺孔后感染杂菌。
4.3脱袋转色
脱袋的温度要控制在15-25℃,湿度在75-80%。应将菌袋运到出菇棚里,用刀片划破表面塑料膜,将塑料膜脱掉,再在菌袋上套上与原袋大小相同的免割口保水膜袋。并将菌筒整齐地排放在菇架上,菌筒间距3-4cm,脱袋排筒动作要迅速,排满一层要立即覆盖塑料膜以保温保湿。在脱筒时应避免阴雨大风天气以及注意棚内温度和湿度控制。香菇进入生殖期后,表面的白色菌丝会转变为棕褐色,香菇菌筒转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出菇的早晚、产量与品质。当菌筒表面长满白色茸毛状菌丝后应加大通风量,每天2次,每次30分钟,迫使菌丝倒伏,1周后菌筒表面会产生茶色小水珠,菌膜逐级加厚,色泽转深,及时喷水冲掉褐色分泌物。由于香菇是变温结实性菇类,菇蕾要低温和昼夜温差的刺激才能形成,因此在生产中白天密闭薄膜,夜间通风降温将昼夜温差保持在10℃以上,连续进行3-4天的温差刺激结合干湿交替,增加散射光刺激,12-15天转色即可完成。
4.4出菇管理与采收
当菌棒大部分转色并有少量菇蕾出现时,菌棒菌丝生理成熟,即可脱袋出菇,脱袋时温度应保持在18℃以下。香菇A-6品种菇形圆正,适合鲜销,应根据市场需求调整采收期。鲜销要在未开膜前采收,烘干的应在菌盖尚未完全展开仍保持内卷时采收。
【参考文献】
[1]李川,常权记,杨江华.培养料中不同桑枝比例对香菇产量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2:(3).
[2]夏春雨,廖森泰,刘学铭.桑枝栽培食用菌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建议[J].中国蚕业,2009(11).
[关键词] 香菇品种1363;主要特性;培技术要点
香菇杂交种—1363号是丹东林业科学研究所经过孢子杂交方法培养而成的高产优质香菇新品种。1998年经过省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
一、品种的基本特性
1.形态特征
子实体大型,单生,扁半球形,中间平顶,边缘内卷。鳞片较多,白色,边缘多,中减少。菇形好,菌盖圆整,色泽浅,不易开伞,菌肉厚且密实。盖面色泽为浅茶色至灰白色,菌盖直径通常为3-7cm,菌柄细短,菌盖比重大,菌体含水量少,商品率高且畸形菇少。抗逆性强,可以周年生产,温度适宜花菇率特高,适合袋栽压块,尤以地栽的更大些,1-3潮菇的厚菇一级品率通常可达80%以上,耐贮藏运输和脱水。缺点一是菌丝生长过程易起包;二是出菇时间相比早生种cr—04晚出菇1-2周。
2.主要生物学特性
温度:属中温型品种,比04的出菇温度下降2℃左右,在人工浸水的条件下可在25℃下出菇。在正常用种量和发菌温度的条件下,需有效积温700-800℃。该品种出菇温度5-27度,最适温度18-26℃。
空气:菌丝体生长阶段都需要充足的氧气,菌丝生长前期和中期,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会阻碍菌丝生长,影响菌棒的成熟时间。延长菌龄,后期要有适度的二氧化碳浓度才利于诱发谷类的形成。出菇阶段要使优质的子实体形成需要新鲜新鲜充足空气。
光照:菌丝体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适宜在较暗的光照下培养,子实体形成需要一定的散射光,避免直射光。
基质生长特点:香菇1363品种适宜培养基为PDA和PDA+麦麸培养基;菌丝在PDA配方培养基长势较旺,色白,爬壁良好,生长最适温度为25℃;保藏温度为4-6℃;在25℃条件下,16d可以长满1.8×18cm的试管。在木屑78%、麦麸20%、石膏1%、糖1%的原种培养基上,需要40-45d长满袋(12×24cm)或500mL的瓶。栽培种在与原种相同培养基上长满袋(17×33cm)需要50d左右。栽培原料以木屑为主,辅加麦麸和石膏。自然条件下10-20度出菇,浸水处理可在25度以下出菇,本品种积温为800度左右,比一般品种晚出1-2周,因此在栽培过程中切忌必须达到生理成熟转好色在出菇,才能达到高产稳产,其生物转化率达80-100%。
二、栽培技术要点
1.季节安排
为确保地栽香菇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根据我县多年来的经验总结,宜在11月底-翌年 2月制作菌棒(一般在春节前结束),这样不但在冬季制棒气温低、气候干燥,杂菌基数少,制棒合格率可达95%以上。
2.培养料配方
杂木屑83%、麦麸14%,稻糠2%、1%石膏。每1000袋(筒袋15cm×55cm)菌棒,需要杂木屑(较干)705.5kg,麦麸136kg,石膏粉8.5kg,料水比1:0.8-1,含水量50%。
3.菌种选择
引种的菇农和生产单位,应该从选育单位或信誉好的科研院所引进种源,丹东林业科学研究所是1363品种的选育单位,经过检测与出菇试验,种性表现好。
4.菌棒制作
实践发现,1363品种制作菌棒的含水量在50%左右,培养料手握成团,落地能散即可,之风有水湿印已经偏湿。菌棒制作时做到当天拌料,尽快装袋灭菌,不能过夜。拌料要求原料与辅料混合均匀,干湿料拌均匀,每袋装干料0.85kg,加水后湿料为1.6-1.8kg。常压灭菌时,应尽快使料温升至100℃,保持14-16h。灭菌结束后,将料袋趁有余热一直冷却室冷却。
将已经灭菌的菌棒搬入接种室或发菌大棚,数量为2000-5000袋,将菌种及其他物品放置在菌棒堆上,然后用气雾消毒剂5-8盒(每盒40g)点燃,并用薄膜把料棒覆盖严密,尽量不要让气雾消毒剂的烟雾逸出来,同时接种空间也要用气雾消毒剂4g/立方米、点燃消毒,消毒时间3-6h。接种前先打开门窗、窗或薄膜,将接种空间的气雾散去,然后将薄膜掀开一部分,取出菌棒,放在敞开的接种台上,打孔、塞菌种、套袋,要求速度要快,相互配合,特别是打孔与塞菌种。一般1人打孔,3人塞菌种。接种应避开1d的高温期,可提高成活率。
5.发菌管理
接种后的料袋置于自然室温,避光通风的条件下培养。由于接种时气温较低,发菌管理的重点为温度调控。前期温度低,以增温、保温为重点,后期气温高,要防高温引起烧菌。抢温接种为菌棒在没有完全冷却(30℃)时就进行接种。密集排放为接种后呈一字形墙式集中排放,高12层-14层,然后盖上薄膜和麻袋等保温。当菌圈相连时,气温升高至18-20℃,要撤去薄膜,改井型堆,高8-10层增加通气时间。菌丝满袋进行第二次增氧,刺孔后注意观察堆温,若堆温过高,要进一步散堆,加强通风。5月中旬,菌棒变软,局部出现红褐色,标志着菌棒已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即可进行排场,出菇管理。
6.转色期管理
必须掌握菌筒菌丝体膨胀瘤状物占整个袋面2/3,手握瘤状有弹性和松软感,袋壁出现少许棕褐色分泌物时才能进行,此时,菌筒已经达到生理成熟,可适时安排排场、脱袋。脱袋时,尽可能避免损伤和减少振动量。
7.出菇期管理
要想法催蕾,主要采用拉大温差和振动2个措施。除大热天和闷热潮湿天气外,白天将菇床薄膜盖好,午夜后气温下降时,揭去薄膜,利用夜间温度自然下降的有利条件,结合喷一次冷水,可将昼夜温差拉大,经过连续3-5d的昼夜温差刺激,就可形成原基,或采用拍打振动菌棒的方法,但是要注意强度。一潮菇采收后减少喷水量,延长通风时间,让菌筒休养生息,重新长出白色菌丝时再催蕾。7—8月份高温期间应以养菌为主,否则损伤菌丝,易引起烂筒。
第一,栽培期与栽培场地的确定是获得高产高效栽培的前提,栽培期与栽培场地密切相关,且栽培期依栽培场地而确定。草菇菌丝体生长的温度范围是20~40℃,适宜温度为32~35℃,低于15℃生长缓慢,低于10℃生长停止,低于5℃或高于42℃菌丝易死亡。子实体形成与生长适宜温度为28~30℃,低于22℃或高于32℃则不能形成子实体,料温以32~38℃为宜。基于此,河北省衡水市6月中旬至8月中旬较适合草菇栽培,此时正是温室蔬菜生产的空当,通过加盖草苫遮阴即可进行草菇栽培。
第二,培养料是草菇生育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高产高效栽培的关键,培养料的前期处理绝对不容忽视。(1)暴晒:培养料用于栽培之前必须经过太阳光暴晒3~5 d,以杀死部分虫卵与病菌,期间要注意翻搅,做到暴晒均匀。(2)酸碱度:草菇喜欢偏碱性环境,生长适宜pH值为7.5左右,但发酵前一定要用石灰水调培养料,使pH值在14以上。(3)发酵:堆料发酵有利于培养料腐熟转化和利用,同时可杀灭部分杂菌。料堆内温度上升到70℃后,发酵24 h进行翻堆,把外层及发酵不好部分放在堆中央,70℃后再发酵24 h即发酵完毕。为了保证发酵彻底和通风良好,建堆前先在底部放两根大竹竿,顶部打洞时与竹竿相通,建好堆后撤出竹竿,形成上下左右相通的通道,以保证发酵质量。
第三,培养料的配方是实现草菇高产高效的主要环节,营养均衡既可降低畸形菇的生产率,又可降低成本,还可提高产量。生长期适宜的碳氮比为20:1,生殖期为(30-40):1,培养料的配方则紧紧围绕碳氮比而确定。在生产中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控制氮肥施入量,高浓度的氮源不仅抑制出菇,而且也会抑制菌丝生长。
第四,选用优良草菇菌种是获得优质高产的关键。要特别注意菌龄不宜过长,防止衰老自溶。其次要选用适销对路或符合收购要求的菌种,以免影响生长或少出菇、不出菇。
第五,施用菌种前,先用高锰酸钾把手和准备好的盆清洁消毒,掏出菌种放于盆内,轻轻用手把菌种掰成杏核大小的块状,太小则菌丝受损严重,太大则播种不均。切忌不可搓碎,以免损伤菌丝。
第六,利用草菇菌丝可以在土内生长的特点,提高“地菇”产量。畦床沿顺畦方向可采用“肥土-培养料-肥土-培养料-肥土”的造型划分畦面,肥土较培养料稍窄。用肥土代替培养料,不仅降低成本还可提高产量。
第七,培养粗壮密实的菌丝体是草菇高产高效的基础,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又是发菌成败的关键。这时保持气温在27~30℃,料温32-35℃,空气相对温度75%-80%,培养料含水量60%~65%。可通过揭盖草苫,向畦面或畦背喷温水(不可向畦面喷冷水)来调节温湿度。
第八,不可忽视通风与透光。巧妙利用通风技术是调节温度、湿度和棚内CO2浓度“三效合一”的有效手段。CO2浓度过大会造成菌丝徒长,不利出菇,从而影响产量和效益。棚内光线在菌丝体生长期以不能读书看报但能进行农事操作为宜,出菇期以将可读书看报为宜。
香菇; 哈茨木霉; 抗性; 高温胁迫; 菌丝生长; 菌棒腐烂
高温胁迫导致包括食用菌在内的各种生物体的活性氧氧化生物膜,产生多种具有伤害作用的不饱和醛酮产物,使蛋白质变性,破坏细胞膜稳定性,造成一系列生理紊乱,是生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12]。食用菌对高温胁迫的耐受性是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特性[3]。
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是香菇菌丝培养期间最为常见的木霉种类[45],前人已经注意到香菇菌丝生长及存活能力与环境条件及木霉菌存在某种关系;TOKIMOTO研究了碳氮源对木霉和香菇菌丝互作的影响[6],BADHAM研究了环境和栽培条件对哈茨木霉和香菇的长速和竞争性影响[7]。香菇菌棒腐烂病在生产中时有发生,但其发生原因研究多基于现场调查与经验判断,将其归结于气候异常、通风散热差、木霉菌感染或高温烧菌等原因,尚未见系统的研究[89]。通常情况下,湖北省随州市及其周边地区香菇栽培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制袋,秋冬季及翌年春季棚内出菇,称之为秋栽模式。2012年以来,由于劳动力资源不足,为了错开制袋高峰期,部分农户将秋栽制袋时间提前至7月中下旬,香菇菌丝在培养期间遭遇高温,导致菌棒腐烂病在湖北省大面积发生,每年烂棒达到2000万棒以上,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经济损失。笔者在验证了香菇菌棒腐烂病与菌棒石膏含量、刺孔次数、补水时间及补水方式等不具有相关性的基础上,研究了高温胁迫对香菇菌丝生长及其抗哈茨木霉能力的影响,明确了秋栽香菇菌棒腐烂病的发生原因。
1 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菌株
香菇供试菌株秋栽7号(Q7)、L607和雨花2号(Y2)菌株均由华中农业大学菌种实验中心提供。哈茨木霉(T. harzianum)菌株系笔者自湖北省随州市随县香菇腐烂菌棒上分离,经过形态学和ITS序列鉴定,保存于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
1.2病害症状观察
2012~2014年笔者在湖北省随州市随县草店镇、殷店镇和三里岗镇等秋栽香菇产区进行了现场调查。观察了香菇菌棒腐烂病的症状特征及变化规律,对发病菌棒表面和横切面特征进行了观察,调查了不同栽培棚中香菇菌棒生产管理措施及发病情况,分析了解菌棒腐烂病发生规律。
1.3高温胁迫处理Q7菌丝与哈茨木霉的对峙培养
将培养料(79%木屑,20%麸皮,1%石膏)装入200 mm×20 mm的双头开口玻璃管中,橡皮塞封口,灭菌;用直径8 mm的打孔器从PDA上取供试菌株Q7经过活化的菌丝片,每支玻璃管一端接3块菌丝片;25 ℃下培养20 d之后,分别置于37 ℃条件下处理6 h和24 h作为高温胁迫处理,以25 ℃培养相同时间为对照。在高温胁迫处理之后,在玻璃管另一端接入同样大小和数量的哈茨木霉菌丝片,25 ℃下培养,观察香菇菌丝与哈茨木霉菌丝相互接触时的对峙反应。试验设3次重复。
1.4高温胁迫处理对Q7菌丝生长能力的影响
在18 mm×180 mm的单头开口试管中装入香菇栽培的培养料,灭菌,按1.3方法分别接入Q7的菌种;25 ℃下培养至菌丝长满试管,再分别置于30、33、36、39、42 ℃五个温度梯度下,分别处理6、12、18、24、30、36、42、48 h,以25 ℃条件下培养相同时间为对照。之后从试管中挑出黄豆大小的培养物接种于PDA平板,25 ℃培养观察菌丝生长情况。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培养7 d后不同处理下香菇菌落直径,每个处理设5个重复,采用SPASS 20.0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1.5高温胁迫处理对3个供试菌株菌丝存活及抗哈茨木霉能力的影响
参照1.4的方法,对3个供试菌株(Q7、L607和Y2)长满培养料的菌丝体,在39 ℃条件下胁迫处理18、24、30、36、42、48 h,在42 ℃条件下胁迫处理6、12、18 h, 以25 ℃条件下培养相同时间为对照。之后从试管中挑出黄豆大小的培养物,接种于PDA平板,25 ℃培养观察菌丝生长状况。参考1.3方法,在试管中已胁迫处理的香菇菌丝表面接入哈茨木霉菌丝片,25 ℃下培养,观察哈茨木霉侵染香菇菌丝的情况。
1.6香菇菌棒培养温度及其腐烂病发生情况
试验在随州市随县殷店镇秋栽香菇生产基地进行。2014年7月20日接种香菇栽培菌株Q7共600个栽培袋,其中300袋置于室内(25 ℃)培养,另300袋置于栽培棚进行培养(栽培棚采用白色塑料薄膜和黑色遮阳网各一层进行覆盖,菌袋分别置于栽培棚第1~6个层架上,菌袋之间保持4~5 cm距离)。7月28日进行菌袋第一次刺孔,同时开始对栽培棚内气温和菌袋内部温度进行抽样测量。室内培养(25 ℃)的菌袋于10月15日转入同一个栽培棚中,在层架上随机摆放。采用常规方法对菌棒进行转色和出菇管理,观察菌棒腐烂病发生情况。
曹现涛,等:高温胁迫对香菇菌丝生长及其抗哈茨木霉能力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病害症状与发生情况
香菇菌棒腐烂病一般在当年秋冬季至翌年4月发生。在第一潮菇采收之后,菌袋表面出现零星的灰白色菌落,之后菌落扩大,菌落中央出现绿色或淡绿色分生孢子堆,并散发出强烈的霉味;被感染的菌棒深褐色,水浸状,松软,腐烂;菌棒横断面上腐烂部位深褐色,感病部位与正常菌丝之间有红褐色拮抗线;病斑可以逐渐向菌棒表面及内部的正常菌丝部位扩展,直至完全感染整个菌棒,致使菌棒腐烂松散,易折断(封三图1)。
调查表明,香菇菌棒腐烂病在随州市及周边各个种植区域均有发生,但以桐柏山南侧低丘河谷地带种植区发生最严重,而大洪山及周边丘陵山区发生较轻。菌丝培养场所对发病率有明显影响,砖房室内培养菌丝时发病率明显较低,而栽培棚中培养菌丝时发病率较高。随着采收次数增加,菌棒发病率迅速上升,至第四潮菇时发病率达到60%~80%,个别菇棚可以达到90%以上,原因是前期高温胁迫使菌丝活力衰退,抗木霉能力下降,每次出菇后菌丝营养被进一步消耗,浸水补水时菌棒被更多的木霉孢子感染,加快菌棒腐烂病传播速度。
A:菌棒表面腐烂呈褐色;B:菌棒横切面出现红褐色拮抗线;C:菌棒表面出现淡绿色分生孢子堆
A, Brown rot on log surfaces; B, Redbrown antagonistic streak in log transsection; C, Cluster of light green conidia on log surface
图1 香菇菌棒腐烂病的症状
Fig.1 Symptoms of log rot inL. edodes
图2 Q7菌丝37℃胁迫处理后与哈茨木霉菌丝的对峙培养结果
Fig.2 Antagonistic reaction between L. edodes Q7 mycelia treated at 37 ℃ and T. harzianum mycelia
2.2高温胁迫处理Q7菌丝与哈茨木霉对峙培养的拮抗反应
在试管培养料中,当Q7菌丝在37 ℃处理6 h时,它与哈茨木霉菌丝接触部位产生明显的黄褐色拮抗线,表明香菇菌丝抵抗哈茨木霉的能力强,且与对照处理(25 ℃)一致(封三图2)。当香菇菌丝在37 ℃处理24 h之后,菌丝迅速被哈茨木霉菌丝覆盖,表明其失去了抵抗哈茨木霉感染的能力。
2.3高温胁迫处理对Q7生长能力的影响
与对照相比,受高温胁迫后恢复生长的香菇菌丝,其长速快于处理前。高温胁迫可导致香菇菌丝抗逆性迅速减弱,超过一定阈值会使香菇菌丝死亡。在香菇菌丝未致死的条件下,这种高温胁迫是可逆的,在适宜条件下能恢复生长活力,甚至生长速度加快(表1),未观察到菌落形态有明显变化。
**不同温度处理相同时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大写字母表示相同温度不同时间处理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 0.01);/表示菌丝死亡
Values are the means (mm/d)±SD (n=5);* indicate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1) among different temperature treatments for the same time period; different higher case letters indicat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1) among different time treatments at the same temperature; (/) nonviable mycelium
2.4高温胁迫处理对3个供试菌株存活及抗哈茨木霉能力的影响
G: Growth; D: Nonviable;+: Resistant;-: Sensitive
从表2可以看出,在39 ℃下处理不超过24 h,3个供试菌株菌丝转管至25 ℃后均能恢复正常生长。但39 ℃条件下Q7处理达到30 h,以及L607处理达到36 h时,菌丝均无法恢复生长,但雨花2号处理48 h菌丝仍然可以恢复生长。在42 ℃条件下,秋栽7号和L607在处理6 h后,菌丝可以恢复生长,但3个供试菌株在其它处理条件下均已死亡,不能恢复生长(表3)。
在39 ℃高温下胁迫处理菌株Q7 18 h和24 h、胁迫处理菌株Y2 24 h和48 h,两个菌株(Q7,Y2)菌丝体虽然还能继续生长,但已失去了抵抗哈茨木霉感染的能力(表2)。哈茨木霉菌丝能迅速感染受39 ℃高温胁迫处理24 h的菌株Q7的菌丝体。但在39 ℃高温胁迫处理时间不超过30 h时,L607既能继续生长,又保持了对哈茨木霉的抗性。
3个供试菌株对42 ℃高温胁迫的耐受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在42 ℃下处理6 h时,Q7和L607菌丝生长和抗哈茨木霉能力均没有受到显著影响,但Y2菌丝已死亡,而3个供试菌株处理12 h以上菌丝均全部死亡。
上述试验表明,温度和处理时间共同影响供试菌株高温胁迫反应的结果。短时间的高温胁迫对香菇菌丝的生长和抗哈茨木霉能力均没有显著影响。随着胁迫温度上升或胁迫时间延长,菌丝抗哈茨木霉能力下降,甚至失去生长能力。
2.5培养温度对香菇菌棒腐烂病发生的影响
25 ℃条件下室内培养菌丝时,Q7菌棒在出菇期没有发生烂棒现象。在栽培棚中进行菌棒培养的条件下,第一潮至第四潮菇采收后的菌棒腐烂率分别为18%、39%、57%和76%。温度测定发现,7月28日至8月6日中午14时前后棚内不同位点气温高于棚外气温2~3 ℃,而菌袋内部温度高于棚内气温3~4 ℃。气象资料表明,7月28日至30日当地连续3 d最高气温达到35~36 ℃,在此期间棚内最高温度达到37~39 ℃,而菌袋内部最高温度达到40~43 ℃,表明秋栽7号在菌丝培养期间受到了高温胁迫,引起抗哈茨木霉的能力下降,部分菌丝死亡,导致了菌棒腐烂病发生。
3 讨论
张美敬等人(2015)研究表明,侧耳属菌株受高温胁迫后,在28~40 ℃处理0~48 h菌丝体内硫代巴比妥反应产物(TBARS)与温度和时间呈正相关,与随后的菌丝恢复生长率呈负相关[3]。本研究首次进行较系统的室内外试验,证明香菇菌丝在短时间高温胁迫时生长能力及抗哈茨木霉能力没有受到显著影响,但随着胁迫温度上升或处理时间延长,菌丝抗哈茨木霉能力下降,甚至死亡,这与张美敬等人对侧耳属高温胁迫的研究结果相似。
香菇不同栽培菌株对高温的耐受能力不同,尚需进一步测定各个栽培菌株耐受高温胁迫的能力,为预防香菇菌棒腐烂病奠定基础。哈茨木霉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只有在香菇菌丝活力下降时才能感染。在湖北省随州市等秋栽香菇产区,由于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资源出现短缺,部分种植户为了避开用工高峰,将制袋时间从8月下旬提前至7月中下旬,导致香菇菌丝培养处于炎热的夏季高温季节,而部分菌棒培养在没有良好遮阴及通风条件的栽培棚中进行,使得菌袋内部菌丝体受到高温胁迫,导致香菇菌棒腐烂病近年来在产区大范围严重发生。
MOLLER IM, JENSENPE, HANSSON A. Oxidative modifications to cellular components in plants[J]. Annu Rev Plant Biol, 2007, 58:459481.
[2] FERREIA AS, TOTOLA MR. BORGES AC. Physi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trehalose in the ectomycorrhizal fungus Pisolithus sp. under thermal stress[J]. J ThermBiol, 2007, 32(1):3441.
[3] 张美敬,刘秀明,邹亚杰,等.侧耳属高温胁迫条件优化研究[J].菌物学报.2015,34(4):662669.
[4] 吴小平. 食用菌致病木霉的鉴定、致病机理及防治[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8.
[5] CAO XT, BIAN YB, XU ZY. First report of Trichoderma oblongisporum causing green mold disease on Lentinula edodes (shiitake) in China[J]. Plant Dis, 2014, 98(10):14401440.
[6] TOKIMOTO K, KOMATSU M. Effect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in media on the hyphal interference between Lentinus edodes and some species of Trichoderma[J]. Ann PhytopatholSocJapan, 1979, 45(2):261264.
[7] BADHAM ER. Growth and competition between Lentinus edodes and Trichoderma harzianum on sawdust substrates [J]. Mycologia, 1991,83(4):455463.
一、发挥人才优势,常年免费技能服务
一方面,搞好科技培训,提高菇农科技本质。为提高广大菇农种植技能,紧扣食用菌栽培治理进程中的一些关键环节,采取专家现场指导、科技人员下乡、创办培训班、印发材料等多种方法,增强对农民群众的技能培训。年,公司突出代料食用菌、反季菇等生产技能服务,对菇农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发展技能培训讲座30余场次,发放技能材料2万多份,技能员上门指导800多个工作日,培训菇农2万余人次,使全县的菇农都能成为食用菌栽培的里手行家。另一方面,坚持服务收集系统,完善服务功能。公司依托本身的技能人才优势,成立了食用菌技能服务中心,负责全县的技能服务工作;还分别在全县7个乡镇和30个食用菌生产专业村设立了食用菌技能服务站,主要依托乡镇科技服务人员和科技示范户,发展技能服务工作。别的还专门延聘华中农业大学的专家传授按期对中心和技能服务站的技能人员进行培训,平常由公司技能人员对一切技能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各地服务站的食用菌技能人员直接指导服务于菇农,各服务站每年集中培训农民不少于5场次,切实处理菇农在食用菌种植进程中的技能难题。使全县有食用菌种植的当地,村村有技能强人,户户有技能清楚人,家家都走上了致富路。
二、发挥企业科研优势,不断研讨推行新种类
森源公司是省菌协确定的“省菌种选育推行基地”,是华中农业大学科研教育练习基地,经过校企协作,使企业的科研设备设备完全,技能力量较为雄厚。我们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依据市场和菇农的实践需求不断选育高产优质的菌种,不断研讨高产优质的栽培技能,经过公司构成的技能服务收集实时地教授推行给广大菇农,让菇农不断地更新种类,改变栽培形式,改进采摘加工方法,依托科技不断节省资源、提高质量、增加产量、提高效益。一是做好食用菌新种类的选育和推行工作。公司坚持自立研讨开发适用的食用菌新技能、新种类,运用单孢杂交和单核原生质体杂交等技能,培养食用菌新种类;年公司新选育出菇形圆整,菇肉严密,个大柄短的中低温香菇新种类“森源16”号,当前正在进行中试阶段,估计2010年将大规划面向市场;还选育出顺应当地栽培的黑木耳等新种类5个,当前正在品比实验。二是组织施行各类科技攻关项目。年公司围绕我县食用菌发展实践,申报国家、省、市、县各级科技方案项目5个,组织施行了“年产5000吨食用菌优质代料菌种产业化开发”国家星火方案项目以及“省主栽食用菌优秀菌株挑选与高产栽培技能研讨”,“市低海拔反时节香菇新种类的选育”,“县香菇低耗材配方研讨、县应用当地原资料生产茶树菇技能研讨”等项目,均获得了优越结果。三是发展食用菌深加工的研发。年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结合研发了菇精调味料等香菇加工产品,应用等级低菇、菇柄加工成具有香菇共同风味的新型调味品,当前已实验成功,估计2010年进入试产期,逐渐处理了等级低菇、香菇柄等资源未充分应用的问题,提高香菇产品附加值,推进香菇产业链向更深条理发展。
三、发挥企业技术优势,实行示范引导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