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秋雨的优美句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他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3.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
教学理念
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感悟文章的意境美、语言美。借助画面和语言描述等有趣情境,激发学生的想像,注重情境中语言的运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理解和体验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1.课件播放一组表现秋雨美景的动态画面,创设意境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2.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秋天的雨中,去享受秋雨带给我们的快乐。
二、自主读书,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在自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可借助字、词典解决,也可在小组内交流。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把你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并试着读给大家听。
[为那些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让他们也能得到锻炼和发展。]
3.初步交流读书的收获:在你眼里,秋天的雨是什么样子的?
三、细读感悟,合作探究
1.秋天的雨在大家眼里各有不同的样子,而每种样子都是一幅优美的画面。请大家再次走进这秋雨的美丽图画之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细细品读,看看哪些描写使得画面十分生动,从而吸引了你?在有关的词句下面做上记号,说说理由。
[把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入境生情,在感动中抒怀,获得对文章的感悟。]
2.在学生充分研读的基础上全班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随机点拨。点重抓住三幅画面理解感悟:
①“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引导学生从“五彩缤纷”,“扇哪扇哪”,“飘哇飘哇”,“你挤我碰”,“在秋雨里点着头”等词句体会树叶、果实、鲜花的动态,并联系自身的经验,带着情感去品读。)
②“秋天的雨有非常好闻的气味……”
(引导学生从“甜甜的”,“香香的”,“把小朋友的脚勾住”等具体描写香味的词句入手,联系“非常好闻的气味”展开想像。)
③“秋天的雨有一只金色的喇叭……”
(引导学生抓住小喜鹊、小松鼠、小青蛙、小树叶的动作体会它们的心情,想像画面。)
[在品词析句汇报及与他人交流、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情感的碰撞、交融,感悟文章的意境美、语言美。]
3.在秋天的雨中,你还发现了哪些课文中没有描绘到的画面?介绍给大家,好吗?
[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并走出教材,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四、潜心品读,享受美文
1.大家描绘的画面实在是太美了,让我们带着对美的向往,融入这充满诗情画意的秋雨之中吧!
(播放轻松优美的乐曲,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你们现在就是一个个可爱的小雨点,请伸出手来,与身边的朋友握个手,再热情地打个招呼,用心听听你的秋雨朋友对你说了些什么。
3.让我们带着这美美的感觉再美美地读一读你认为最美的句子。
[注意课堂的动态生成。在美读时,孩子们自然融入其中,达到物我同一、文我合一,从而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进行着精神世界的建构,使孩子们的认识、思想,在感悟、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变得愈发深刻,情感变得灵动、丰盈而美好。]
五、作业超市,拓展延伸
1.把你认为最美的词句摘录在你的小本本上。
2.用彩笔画出你认为最美的秋雨图。
3.如果你就是秋雨,你准备把什么作为礼物送给大家呢?请以“秋天的雨有……”开头,发挥想像写一段话:
4.课外阅读有关描写雨(春雨、夏雨、秋雨)的文章。
上面的作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做。
[尊重差异是教育的前提。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水平、学习方法和兴趣的题目,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于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抓住一个“读”字,始终以读为本,结合读写结合,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积累。
一、创设情景、品读感悟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秋天五彩缤纷的色彩”,语言文字生动优美、朗朗上口。结合课文特点,我以调动学生朗读兴趣为目的,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使“以读为本”这一理念落到实处。具体做法如下:
1.适时指导学生边读边想,在脑海中形成秋天五彩缤纷的美景表象,以想带读。
2.巧妙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悟,以悟促读。如:在美读“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个句子时,我抓住表现动态的词语“扇哪扇哪”,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读,体会其中的轻柔美与动感美,进而读出其中的韵味。
3.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的美丽景色,以情助读。学生在多种形式、分层次的反复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本段的文眼“五彩缤纷”一词的含义,领略到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美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体会到了秋天的美丽和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不知不觉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共鸣,继而用美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以演激趣,读中品味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描述了“深秋中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繁忙热闹的场面。”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在此,我采用了“表演读”的方式来理解、品味本段的语言文字。怎样让学生置身于文本创设的情境中去,我采取了以下策略:表演前,学生充分地朗读,积极为自己的出色表演奠定基础;表演中,学生兴趣盎然地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表演后,带着快乐的心情再次美读,实现了情感的升华。“演”是为了读,一个“演”字,将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再现了动物、植物们准备过冬的快活、忙碌的场面。与此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超越了文本。
关键词:散文翻译 功能对等 传神留韵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余秋雨以代表作《文化苦旅》在中国大地上引起了一场“大文化散文”的飓风,开创了中国散文新的写作潮流。楼肇明(1994:23)曾盛赞余秋雨“可能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同时也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余秋雨的“大文化散文”跨越了中国传统散文的“纯文学”界限,进入了广阔深邃的“文化领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当代散文的发展。余氏散文借山水风物探究中国文化意蕴,国外读者通过阅读其散文可以从中国当代学者的视角一窥博大的中华文化。目前出版的余秋雨散文译本,仅英文版《寻觅中华》(Quest for Chinese Culture)一部(该书由Ian Clark、Yang Jing合译,由新世界出版社于2010年1月出版发行)。余秋雨散文翻译的现状反映了散文翻译难度大的问题,译者不仅要译出散文的内容,还要译出散文的风格,并且要将原文的艺术美展现在译文之中。在翻译余秋雨散文《白发苏州》时,笔者便苦于无法在译文中准确再现原文的语言风格、修辞风格、写作风格。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笔者尝试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引,探索如何在散文译本中再现原文的风格,达到散文翻译的传神留韵。
二、功能对等与翻译方法
尤金·奈达是西方翻译学理论的主要代表,被誉为“现代翻译理论之父”。他提出的许多理论都在翻译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功能对等”理论。谭载喜(2002:19)指出,功能对等的要义为:“译者应着眼于传达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是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也不拘泥于形式对等。功能对等不等于传统上的‘自由翻译’或‘活译’,它要求译文在不同的语言结构里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意旨。”在散文翻译中,具体是指目的语读者能像源语读者那样正确理解文章的内涵,欣赏散文所传达的艺术意境。在其理论指导下,笔者翻译余秋雨散文时便采取了直译和转译两种翻译方法。
(一)直译
奈达的功能对等并不是完全否定形式,而是指必须对语言结构做出修改,才能达到“功能对等”。马会娟(2005:127)指出,“他曾不止一次地指出,如照字面直译能让目的语读者明白源语作者的意图或能让译文读者产生和源语读者相类似的感受,就应该采用直译的方法。”
如果字面直译不影响目的语读者的理解,那么采用直译不失为保留原文风格、传递原文艺术美的好方法。比如标题《白发苏州》,余秋雨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苏州比为白发苍苍的老者。由于西方读者对“白发”的理解和中文读者是类似的,因此译文中将标题直译为“A Silver-Haired City—Suzhou”,不仅可以使目的语读者清楚原文标题的内涵,同样也可以使他们像源语读者一样欣赏原文标题拟人化的艺术手法。
(二)转译
并不是所有的词句都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当直译会导致误解而无法正确表达原文的意思时就必须采用转译的方法。奈达(1991:107)指出:“反对机械照搬原作语法结构,机械地死译。在直译这种完全等值的翻译方法无法准确地表达原文思想和信息内容时,要灵活地采用意译和转换等方法,传达出源语所包含的深层涵义”。
(1)两千多年前,世界上已经有几座不错的城市。但是,这些城市都一一相继沦为废墟。
译文:Over two thousand years ago,there were some fairly good cities in the world.But now they have been reduced to ruins one by one.
事实上这两句透露出的是余秋雨对文明古都衰败的感伤之情,其深层涵义是指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几座不错的城市”,但现在却“一一相继沦为废墟”,真是令人扼腕痛惜。因此字面直译就无法传达源语所包含的深层涵义,为此将其转译为:
As early as over 2000 years ago,the world was already hosting a number of impressive cities,only to be reduced to ruins one by one.
通过“as early as”及“only to”两个短语传达出了原文内涵的深意。
三、余秋雨散文的语言风格及其翻译对策
(一)意合性
余秋雨的散文行文流畅,其语言如行云流水,充分体现了汉语语言的美感,具有典型的汉语特点。汉语是意合性语言,在结构上常常由一组相互并列且没有主次关系的分句组成,通过“意义”来体现语义层次。在余秋雨散文中像这样流畅自然的“流水句”比比皆是,例如:
(2)公元前后,欧洲最早的旅行者看到乱草迷离的希腊城邦遗迹,声声长叹。六世纪,罗马城衰落后的破巷、泥坑、脏水,更让人无法面对……
该段由多个分句构成,全段没有一个转折词,其余分句连接都靠意合实现。整段话读来自然紧凑,表现出了作者对文明古都衰败的感伤之情,充满了余氏散文特有的历史沧桑感。这段话如果逐字翻译,译文便是:
Around the first century,the earliest European travelers saw the ancient Greece ruins hidden in a growth of weeds and couldn’t stop sighing. For the worn lanes,muddy pits and dirty waters in the sixth century after backwardness of Rome city,it’s more unbearable for us to witness.
这样的译文虽然译出了原文所有信息,但却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杨霞华(1984:321)认为“根据英语修辞学,重要的成分应放在重要的位置。一句中最强调的部位是句末,称作‘句尾焦点’,其次是句首”。上述译文中的第一句,逐字翻译之后将非重点的信息置于句首,导致句子结构失衡,意思表达也不清楚。而在带有从属结构的复杂句中,语义重心应放在主句中,非语义重心应置于从属结构中。章正邦(2000:553)也就这一问题作了阐述:“从属是英语语义上分清主次的手段,所谓从属就是把次要的思想内容置于从属地位,从而突出句子的主要思想。比如,在语义上两个分句同等重要,就把两个分句并列,组成一个并列句。”同时,直译之后的译文因为缺少逻辑联系而不够连贯。基于以上英汉语言的差异,笔者将这一段译为:
Around the first century,the earliest European travelers couldn’t stop sighing at the sight of the ancient Greek cities hidden in a wild growth of weeds. In the sixth century,people experienced more intense pity over the worn lanes,muddy pits and dirty waters after the decline of Rome.
译文第一句主要强调了旅行者对希腊文明衰败的感伤之情,所以将原文的并列句改为了主从复合句,从而更加突出了句子的主要内容。同时,划线部分的“more intense pity”又将两句巧妙地联系了起来,增加了译文的逻辑性。
(二)模糊性
在历史散文《白发苏州》中,有着类似“纪传体”的叙事,其中融入了大量的史料。历史体裁的文章要求使用精确语言,但必须指出这篇文章的体裁首先还是散文,它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为此文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语言。
中国散文历来追求含蓄朦胧美,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归纳为“深文隐蔚,馀味曲包”,这种含义模糊、意思朦胧的表达方法,使中国散文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在余秋雨散文中随处可见这种模糊的语言:
(3)中国这么大,历史这么长,金碧辉煌的色彩层层涂抹,够沉重了,涂几笔浅红淡绿,加几分俏皮洒脱,才有活气,才有活活泼泼的中国文化。
句中“金碧辉煌的色彩”指的是中国瑰丽的传统文化,而“几笔浅红淡绿”指的是清新淡雅的非主流文化。作者写作时刻意用含蓄的颜色词展现两种不同文化的特色,既形象生动又令人浮想联翩。
翻译这种模糊的表达方式,有些专家认为应当清楚翻译出其内涵,照顾西方人的表达习惯。张法(1979:14)指出:“西方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最高层的理性就是明晰的语言符号定义”,因此西方作品中语言的表达往往内涵确定、明晰清楚。当然,如此处理确实便于西方读者理解原文的意思,但却失掉了原文朦胧含蓄的韵味。笔者认为在翻译这类文字时,不妨保留其模糊性,一则可以保留原文风格,二则也可以启发读者思考,带来独有的阅读乐趣。下面是笔者对例(3)的翻译:
With such a vast land and such a long history, China is already heavily encumbered with layers of glorious colors.So we instead need those strokes of light red and verdant green,those streaks of wit and freedom added to the splendid colors,in picturing the vivid and lively Chinese culture.
四、余秋雨散文的修辞风格及其翻译对策
余秋雨散文语言华美、讲究韵律、善用修辞。《白发苏州》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段,用清新洒脱的文学语言向读者呈现了古城苏州2500年的历史,这些恰当优美的修辞有效地增加了散文的艺术可读性和感染力。以下便是结合《白发苏州》中出现的主要修辞格的翻译归纳出的各修辞格的翻译对策。
(一)比喻
“比喻”是写作中常用的修辞方法,分为明喻和隐喻。隐喻与明喻的区别在于隐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不直接说明,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白发苏州》中余秋雨笔下的比喻富有新意,极具独创性。例如:
(4)有古迹必有题咏,大多是古代文人的感叹,读一读,能把你心头的皱折熨抚得平平展展。
句中将古迹里的题咏比成熨斗,读过之后可以熨平心头的褶皱,这样的比喻很独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译文中同样用短语“press out”保留了原文辞格:
Historic sites always generate inscriptions,sensational comments by ancient men of letters. Reading such inscriptions,you feel that your worries and confusions are pressed out.
(二)引用
“引用”是指文章中有意引述他人现成的词、句或篇。余秋雨的散文中引的一首描写唐寅的打油诗就是一例。这首打油诗用诙谐幽默的笔调,描写了唐伯虎淡泊名利、闲云野鹤般的生活。
(5)原文:不炼金丹不坐禅,
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幅青山卖,
不使人间造孽钱。
译文:Never did Taoist nor Buddhist practices,
never did business nor farming.
Drawing an ink painting to sell,
makes me free from the dirty money.
(三)拟人
“拟人”是指将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得和人一样。余秋雨将历史悠久的苏州拟人化,笔下的苏州跃然成为一位历经沧桑、超然世外的老妪。由于英语中也有拟人的修辞手段,直译之后并不会影响读者的理解,所以在翻译拟人这一修辞格时仍然保留了原有的辞格。
(6)原文:于是,苏州面对着种种冷眼,默默地端坐着,迎来送往,安分度日;却也不愿意重整衣冠,去领受那份王气。反正已经老了,去吃那种追随之苦做甚?
译文:But facing all the cold eyes around, Suzhou has still been sitting upright.Receiving guests near and far never disturbs her organized life.She never cares about dressing herself up only to make a royal scene.Is there any need for a senior like her to take pains to follow fashions?
(四)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事件或情况,并列列举出来,使它们相互比较、相互衬托。这种修辞手法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时有所见。
(7)原文:当苏州精致的花岗石码头边船楫如梭的时候,威尼斯还是一片沼泽荒滩。
译文:When the rivers of Suzhou accommodated lines of boats with their the exquisite granite docks,Venice was only a waste of swamps and marshes.
原文将苏州与威尼斯的历史相比较,显而易见苏州更加历史久远。在译文中用时间状语加主句的句式就可以体现出两个城市的差距。
(五)对偶与排比
对偶和排比在余秋雨散文作品中运用得最多。余秋雨文学功底深厚,这两种修辞技法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技法高超。对偶与排比的运用,使作品语言精练、句式整齐,同时读起来又具有音韵美。
(8)园林依然这样纤巧,桃花依然这样灿烂。
译文:Gardens are none the less exquisite; peach are blossoming merrily all the same.
(9)柔婉的言语,姣好的面容,精雅的园林,幽深的街道,处处给人以感官上的宁静慰藉。
译文:Its soft dialect,beautiful women, classical gardens,secluded lanes—everything conveys the feeling of peace and comfort.
五、余秋雨散文的写作风格及其翻译对策
翻译散文,其中最难的是译出原文作者的写作风格,使目的语读者可以像源语读者一样欣赏原作独有的文学风格。这和功能对等的观点是完全相符的。奈达(1964:159)曾提出,“要达到理想的翻译就要找到与原文最自然、最贴切的对等语,使得译文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映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映基本相同。”
余秋雨作为一个文化人和知名的艺术理论家,他有着得天独厚的话语驾驭优势。在他的散文中,学者化的写作风格得到了娴熟的运用。张先亮(1996:26)认为“他的语言凝练,感情浓郁,意蕴深刻,富有深意”;“他的散文体现了一种深沉的学者语言风格。”要译好《白发苏州》,译好原文的这种学者风格是极为重要的,同样也是翻译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一部分。本文将余秋雨的写作风格归纳为“诗化的语言”及“语言的整齐美”,并从这两方面分析译者在翻译中所做的努力。
(一)诗化的语言
余秋雨的散文,内容上给人以思想启发,形式上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他以隽永华丽的诗化语言,在当代散文界脱颖而出。余秋雨对语言的推敲,有时达到了雕琢的地步。可以说,余秋雨的散文语言都得到了精心的强化修饰,以达到诗意的语言美。余光中(1999:396)曾称赞余秋雨的散文:“中国作家擅用感性的风景来象征文化与历史。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了他的《文化苦旅》。”余秋雨正是以感性的语言、诗意的笔调,勾勒出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理性的思考。以下是《白发苏州》中的一段原话,该段采用排比句式,以诗化的语言展现出了苏州文化脱俗独特的一面。
(10)这里的流水太清,这里的桃花太艳,这里的弹唱有点撩人,这里的小食太甜,这里的女人太俏,这里的茶馆太多,这里的书肆太密,这里的书法过于流丽,这里的绘画不够苍凉遒劲,这里的诗歌缺少易水壮士低哑的喉音。
译文:Its flowing streams are too clear; its peach blossoms are too showy. Its traditional story-telling sounds kind of tempting. Its snacks taste too sweet;its girls look too beautiful. Its abundant tea-houses and bookstores can be seen here and there. Against its superbly glorious calligraphy,its paintings are short of imposing grandeur and its poems lack the hollow voice of heroic men at Yishui.
译文中以排比句式,试图呈现原文的诗意语言,但由于译者对英文的掌握能力有限,原文中的诗意风格并没在译文得到很好的展现。
(二)语言的节奏感
余秋雨的散文华美流利,典雅精工。工于句式是其散文的一大特色,文章中从头至尾都能看到作者对句式的锤炼。孙宜春(2004:67)将其散文风格总结为“余秋雨以其独特的语言表述方式和话语风格把他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生命体验充分地传达出来。他的独特性就体现在对一种富于变化的整齐美的追求之中。”而余氏散文的整齐美就突出表现在其语言鲜明的节奏感方面。余秋雨充分利用了汉语声调的起伏、平仄的变化、长短律的应用及其他汉语表现手段,构成了余氏散文特有的节奏感。
(11)这里没有森然殿阙,只有园林。这里摆不开战场,徒造了几座城门。这里的曲巷通不过堂皇的官轿,这里的民风不崇拜肃杀的禁令。
这种音韵的节奏感在译文中是很难得到体现的,译者只能译出句子的意思而放弃原文的节奏风格,将其译为:
There are no heavily guarded palaces here; Suzhou,only has gardens.Though there are a few city gates,the city is not spacious enough for a battle. Its winding lanes are not wide enough for stately official sedan-chairs to pass;its people do not celebrate forbidding commandments.
六、结语
散文翻译仅仅做到表情达意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译文不能再现源语言作者和作品的风格,就难以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本着“使目的语观众在接受信息时产生与源语观众大致相同的感受”这一原则,笔者翻译余秋雨散文时,在保留原文语言风格、修辞风格、写作风格方面做了一些探索。由于翻译水平有限,并未真正做到译文的传神留韵,还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语言能力和文学修养,提高散文翻译水平,从而尽可能准确地把握原文风格,在译文中将原作风格逼真再现。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
Netherlands:Leiden E.J.Brill,1964.
[2]Eugene A.Nid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1.
[3]楼肇明.当代散文潮流回顾[J].当代作家评论,1994,(3).
[4]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5]马会娟.奈达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6]杨霞华.英语写作与修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
[7]章正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8]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79.
[9]张先亮.试论余秋雨散文的语言艺术[J].修辞学习,1996:
(2).
[10]余光中.散文的知性与感性[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11]孙宜春.从《文化苦旅》看余秋雨散文的语言整齐美[J].安徽
教育学院学报,2004,(1).
[12]王莲生.论归化策略在汉译兰德公司报道中的运用[J].江苏技
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3).
[13]王莲生.《小妇人》两个汉译本比较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
随着学生升上了三年级,作文的教学也慢慢显得重要起来,在平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班里的一部分学生讨厌写作文,主要是因为生活体验不够,没材料好写,又或者是写的内容空洞无趣,激发不起写作的热情。我常常想怎样才能使学生不讨厌写作文,怎样才能使学生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经过一年的教学,现在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吧。
我们在工作或者做事的时候都常常会用到一些工具来协助,如除草我们会用剪刀、擦窗会用抹布……同样我认为写作也是需要“工具”来协助,而这个“工具”就是阅读。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从而达到自己吸收知识的目的,然后才能在写作中表达出自己的各种想法或感情。因此,我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怎样才能把这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使学生爱写作文这一个目标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在阅读中积累语言。当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有一定的程度时,思维理解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广阔,在写作时也会得心应手,显得十分的灵活。如在描写不同的情景细节时能恰当地选择准确的词语或语句来表达,从而把自己的想法、感情通过优美、生动、形象的话表达出来。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我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方法。对于词语,我会让学生采用摘抄、练习用词语说一句话等方法来达到对于词语的理解,进而积累这些好词。对于句子,作为三年级的学生,我更注重让学生认识不同的句式,如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让学生根据要求多读多练,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如我在教学《秋天的雨》一文时,文中有中心句、比喻句、拟人句、疑问句,还有许多四字词语,这些都是学生需要积累的语言。在上课时,我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并说出原因。然后让学生找到这几种不同句式的句子,通过讲解对比,达到让学生认识的初步止的,最后让学生根据要求通过练习达到积累的效果。二、在阅读中指导写作。那怎样才能有效地在阅读中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呢?我认为关键是要在阅读教学中找到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片段。让学生用借鉴的方法,以这些片段作为新的起点来进行想象、装饰、创造,从而把别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这也就是指导写作的过程。同样是在教学《秋天的雨》一文中,学生在理解“五彩缤纷”一词的意思后,我作了进一步的指导,问: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呢?生: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生: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生: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生: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在秋雨里频频点头。师:正因为这么多的颜色才让秋天变得如此得五彩缤纷,那么同学们回忆想象一下,你还知道那些颜色给了谁了吗?生:白色给了蒲公英,雪白的蒲公英像一个个降落伞,飞呀飞呀,飞到教室里来听同学们读课文呢!学生在学习此文段时滔滔不绝地讲起来,是因为有一个片段可作为借鉴的起点。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以后在写作时也会自然而然用上自己在课堂中学到的借鉴方法,写起作文来也会有信心。
总而言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把阅读的基础打好了,才能达到写作表达的目的。
语言品味的涵义:感知形式美,感受语言的形式美,指语言在炼字、用词、造句、音韵节奏、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体会其中的韵味。体会内容美,理解语意,体会语言内蕴的情感魅力和思想力量。
语言品味的方法:联系语境,抓关键词,反复朗读,紧扣主旨,发挥联想,表述规范。
1 案例陈述
案例(一)《安恩和奶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已经整体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即老妇人安恩为了帮助她的奶牛驱除“孤单”,就带着它到集市上来和同类聚聚、散散心,结果却引起了别人的误解,带来了一系列的麻烦。这篇文章立意精巧,小中见大,反映了安恩老妇人人性深处的美和善良。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赏析语言,进一步品味安恩心中独特的善良。文中第八小节有这样一段话:“老太婆安恩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然后转过脸去往远处张望,仿佛发现了什么使她感到兴趣的东西”。对于这句话的赏析,我们可以这样展开:首先,我们把语言赏析的基本要义(形式美和内容美),用这样的格式来表示:“这句话,运用了 的(炼字、用词、修辞、写法等)方法(形式美), 地写出(刻画)了描写对象(安恩) 的特点,表达了安恩 的情感(内容美)。”
接着,我们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抓关键词。这里的语境是:安恩已经打发走了一个想买奶牛的“主顾”,对这个用藤杖敲着牛角的屠夫,显然也毫无兴趣,这里的关键词是“爱怜”、“不屑”、“瞅了瞅”、“斜视”、“张望”、“发现”等,前面两个是副词,来修饰后面的四个动词,四个动词既有相近之处,也有细微差别,这一系列动词构成了一个细节描写,这就是本句话语言形式上的特点。通过这个细节描写,具体准确地写出了安恩对买牛者(屠夫)的鄙夷,刻画了安恩老太此时细腻复杂的心理,这是安恩此时的形态特征。再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重读“爱怜”、“不屑”等词语,用抑扬的语调揣度人物心理,可以体味到安恩老太此时心中颇不平静。接着紧扣文章“抒写安恩老太的人心美”这一主旨,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对文中“转过脸去往远处张望,仿佛发现了什么使她感到兴趣的东西”的留白处进行“补白”,即安恩老太“望”到了什么?到底“发现”了什么?通过联系情境,发挥想象,学生有的说“张望”的是安恩和奶牛的故乡——那个熟悉的小村庄,有的说“发现”的是安恩和奶牛相依为命的美好情景。学生能体会到这一层意思的时候,说明他们真正读懂了文章,体悟到了安恩老太对奶牛的眷恋,领会到了安恩老太纯粹而远逸的心灵之美。
最后,和学生一起整合语言,用规范性的语言表述出来,形成相对完整的赏析评语。即这句话运用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具体准确地刻画了安恩老太复杂细腻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安恩老太对屠夫的鄙夷和对奶牛的眷恋,体现了安恩纯粹美好的心灵。
这个案例比较典型,其展开的过程比较充分,尤其是“张望”、“发现”两处“留白”,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能较好地启发和诱导学生思维,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也比较自然,没有“无中生有”之感。
案例(二)《往事依依》。《往事依依》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语言优美、联想丰富,主旨是怀念儿童时代的阅读经历,引导青少年学生热爱阅读、善于联想,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教学过程中,对语言的品味赏析,必然成为最重要的环节,这是契合文本特点和教学需求的。
在引导学生赏析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范例,运用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语言赏析的基本步骤,进而自主赏析。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首先,老师示范赏析,重温语言赏析的“六步法”,即“联系语境,抓关键词,反复朗读,紧扣主旨,发挥联想,表述规范”。我先引导学生看全文的第一句话:“年华似流水。”联系语境,后面的文字,主要是抒写对年华易逝的感慨,这里的关键词是“似”和“流水”两字,“似”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比喻句,“流水”是这个比喻句的喻体,它的特点和本体“年华”相似,这是比喻的性质决定的。再反复朗读,学生读着读着,慢慢地就将“流水”两字读得舒缓低沉了,带着某种慨叹。再结合主旨,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学生很自然地说道:“流水”使他们联想起“流年似水”,使他们想起时光像流水一样奔流向前、永不回头。这时候,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比较深刻了。
其次,让学生用规范化的语言来表述: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年华比作流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年华容易消逝、一去不返的特点,表达了“我”对时光的感慨,和对童年往事的眷恋之情。
最后,让学生运用刚才的方法,自主赏析文中的精彩语句。学生有了明确的方法指导之后,语言赏析的规范性和熟练性明显增强,语言赏析的独特性和深刻性也随之提高了。
2 语言赏析方法的实际运用
2.1 语言赏析首先要有方法意识。在引导学生赏析语言、进一步体味文本的过程中,应该要有强烈的方法意识。要引导学生建立“由表及里”的语言赏析的思维方式,即先“察其表”,看语言形式上有哪些独特之处,挖掘出句中的关键词语,通过对关键字词的朗读体悟,以声唤情,以情拟声,调动多种思维元素,溯求句子的深层含义。再“究其里”,这里的“里”一定要紧扣文章主旨,联系前后语境,因为,句子不是孤立的,它是整篇文章链条上的一个环节,赏析语句不能脱节。在赏析语句的过程中,要发挥联想和想象,深究句子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让学生通过联想,再现情境,切己体察,从而融情于文、以意逆志,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脉搏,体悟到作者语言的精妙和思想的绚丽,最后用相对稳固的语言范式将赏析语言表述出来。这个方法,就是本文前面所讲的“联系语境、抓关键词、反复朗读、紧扣主旨、发挥联想、表述规范”五步法。
2.2 语言赏析的方法要化而用之。任何方法都是为达成目标服务的,语言赏析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陶冶学生的心灵。语言赏析的基本方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要做到“化而用之”、“润物无声”。
2.2.1 要淡化方法痕迹,创设具体情境。语言赏析的基本方法从本质上说,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如果被方法所制约和左右,为了方法而方法,就本末倒置了。可以用一个个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和情感氛围,来代替生硬的方法程序,尽量不要出现诸如“下面让我们紧扣中心、展开联想”这样的呆板提示,可以用“假如你处在这样一个情境中,你会想(做)些什么”这样比较亲切的话语,或者让学生反复朗读、直抒感想,关键处点拨一下,让学生豁然明朗赏析语言离不开“联想和想象”,“方法”已然暗含其中。这样,不露斧凿之痕,方法自然渗透。
金黄的原野……不像春天那么妩媚、夏天那么火热、冬天那么含蓄,秋天是成熟理智的,是壮丽饱满的,是多姿多彩的。
秋日香
“秋天到,开,红的红,白的白,像面条,像烟火,还像妈妈的卷头发。”我最喜欢了!它不但有美丽的外表,还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高尚的品格。它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寓意着淡雅、高洁、怀念、成功,还是花中的隐士。
好词背囊
黄菊吐艳 秋菊傲霜 秋菊飘香 傲霜怒放 傲然挺立 沁人心脾 艳而不媚 娇而不艳 赏心悦目 春兰秋菊 满地黄花
好句点拨
深秋一到,寒霜袭来,那些在春夏盛开的花卉渐渐枯黄、凋落,唯独傲霜怒放,为秋天肃杀冷落的气氛增添了无限生机。
这些千姿百态,绚丽多姿,有的小巧玲珑,有的雍容华贵,有的单薄轻巧,有的层层叠叠。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晋〕陶渊明《和郭主簿》
松菊有这样坚贞秀美的风姿,卓然挺立的形象,真可称得上是凌霜的豪杰。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唐〕杜甫《云安九日》
天气寒冷,别的花已经凋谢了,却正盛开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唐〕黄巢《不第后赋菊》
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如穿着黄金盔甲般的,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宋〕苏轼《赵昌寒菊》
柔弱的散发着阵阵幽香,金色的花蕊就像天上流动的云霞一样。
好段集锦
瞧!那一朵粉红色的昂首挺胸,豆芽似的花瓣紧紧簇拥在一起,远远望去,既像一个小绒球,又像一个大家族围坐在一起商议什么事情。再瞧那儿,一簇簇堆在一起,在听秋风老师为她们讲故事呢!看她们一个个昂着脑袋,挺着胸脯,坐得端端正正的,大概都想得到秋风老师的表扬吧!
的颜色绚丽多彩,十分美丽。有艳如朝霞的红色,有清淡高雅的粉色,有赛金的黄色,有胜雪的白色,有珍贵的绿色,还有淡雅的紫色……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娇媚多姿。
秋山秋水无限好
秋山壮丽、秋水含情。秋天的山水是豁达的,总能让人忘记自己的烦恼。置身于自然的拥抱之中,胸襟变得越来越宽广、越来越豪迈。
好句点拨
远处巍峨的群山,在阳光的照映下,披上了金黄色的外衣,显得格外美丽。
清凉的湖水泛着微微的褶皱,像一个听话的孩子在微微笑着。
好段集锦
秋天的黄昏来得总是很快,还没等山野上被日光蒸发起的水气消散,太阳就落进了西山。于是,山谷中的岚风带着浓重的凉意,驱赶着白色的雾气,向山下游荡,而山峰的阴影,更快地倒压在村庄上,阴影越来越浓,渐渐和夜色混为一体,但不久,又被月亮蚀成银灰色了。
秋天,雨后的阳光下,一层蒙蒙的雾气像舞动的轻纱一样笼罩着平静的江面。远远望去,有一种缥缈、神秘的感觉,就像海市蜃楼里的幻景。
果冻们,你们知道哪些描写秋山、秋水的诗句呢?把它们写下来吧,要知道,如果能用在你的作文里,那可是会增色不少呢!
秋山: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唐〕李白《赠庐司户》
秋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金秋蟹正黄
一年四季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秋天了。为什么?那还用说?漫山遍野的瓜果梨桃,想想都流口水。更有号称“八甲将军”“无肠公子”的大螃蟹,俗话说“入秋来,蟹脚肥”,这一提起来就馋得俺老张直淌“哈喇子”啦!嘿嘿!
小贴士
如何辨别螃蟹的雌雄?
雌蟹的腹部是一个整体,而雄蟹的腹部分有很多小块。
雌蟹的肚脐呈椭圆形(俗称团脐),雄蟹的肚脐呈长三角形(俗称尖脐)。
如何选到肥美的螃蟹?
一看蟹壳。选壳背黑绿且带有亮光的,而不要选黄壳的。
二看肚脐。选肚脐凸出的,而不要选凹进去的。
三看螯足。选螯足绒毛丛生的,而不要选没有绒毛的。
四看活力。让螃蟹腹部朝天,选能迅速翻过身来的,而不要选翻不过身的。
五看雌雄。农历八、九月里选雌蟹,九月过后选雄蟹,因为雌雄螃蟹分别在这两个时期最美味、最有营养。
好句点拨
这只螃蟹的外壳除了腹部是白色的以外,其他地方都是青绿色的,好像披着一件翠绿的罩衣,里面穿着一件雪白的衬衫。
蟹有青色的、黄色的、白色的,还有黑色的,就像一朵朵盛开在海底的花。
好段集锦
每只螃蟹都像威风凛凛的大将军,穿着又厚又硬的铠甲,伸出两只耀武扬威的大钳子,好像碰到什么都能把它夹得粉碎一样。除了大钳子,身体两侧还各有四条腿,每条腿上都布满了绒毛,每条腿的尖端都是个锋利的小钩子。
螃蟹的腹部上端有一张小小的嘴巴,喝水的时候一开一合的。它的八条腿均匀地分列在身体两侧,每条腿分为四节,细细的、长长的,最后一节又细又尖,上面布满了锯齿,这就是螃蟹用来防滑和抓地爬行的工具。它身体前端的两个“大夹子”上面各有两排凹凸形的锯齿,看上去非常有力。
好词加油站
秋天的外号:秋季 秋日 金秋 秋老虎
秋天的时节:秋分 中秋 秋雨 秋霜 暮秋 初秋
晚秋 霜冻 霜降
秋天的颜色:金黄 金浪 金波 金灿灿
霜白露清 橙黄橘绿
秋天的气氛:萧条 萧瑟 凄凉 阴沉 秋意浓
秋意盎然
秋天的收获:秋收 饱满 丰硕 丰收 果实累累
硕果满枝 五谷丰登
秋天的味道:丹桂飘香 瓜果飘香 稻谷飘香
秋天的天气:秋高气爽 天高气爽 天朗气清
风和日丽 秋凉如水
秋天的天空:天高云淡 碧空澄澈 万里无云
秋雨:秋雨绵绵 阴雨连绵 凄风苦雨
秋风:秋风萧瑟 金风送爽 冷雨霏霏
秋风乍起 清风徐徐
秋叶:层林尽染 枯枝败叶 落叶纷飞 一叶知秋
霜叶红遍 满山红叶
【关键词】小学语文;欣赏教学;实践策略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阅读欣赏,是指学生对一切文学知识的习得和从中获得的美好情感的体验,从而真正激发起学生热爱语文,喜欢文学的兴趣,汲取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神精髓,提高为人处事的人生修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加强欣赏教学。
一、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阅读欣赏兴趣
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电教手段等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我采用了电教手段――用课件展示出桂林山水的美景,以实物直接感知观察的基础,以课件情景为补充将孩子们喜爱的情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感情打下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辩。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讨论、互相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见解,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我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我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最后,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了,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二、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提升学生阅读欣赏能力
1.组织“读、思、议、导”阅读活动。阅读教学以增进学生欣赏能力为主线,强调“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导一导”的阅读教学活动组织,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读一读”是让学生在阅读作品中去发现问题,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想一想”是在阅读过程中体会作者写作这些内容的目的和指向所在;“议一议”是合作学习、自主思考找到相关问题的答案,而问题重点在文中的哪个句段、有何人物表现等上;“导一导”是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灰雀》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预习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明喜欢的原因。然后,再进行交流。最后,教师再用“惹人喜爱”一词进行点拨、引导,就会让学生对灰雀歌唱动作想象得到升华。
2.提高阅读教学生活化与丰富化水平。阅读教学内容生活化十分重要,贴近学生生活是阅读教学内容生活化的主要做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第一学段的儿童在内容选择上,可选一些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让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去读懂相关内容并有收获,从中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同样,形式多样化的阅读对于小学生的欣赏能力提高也是很有作用的,事实上,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优化阅读的每一个环节。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形式,以及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妙的声音,欣赏美丽的画面,感受优美的形象,都可以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发展学生的个性阅读,达到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让阅读成为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一个人自我展示的平台。
3.强化学生在诵读中提升欣赏能力。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写景类的散文教学,因其语言具有形象、情感、节奏之美,很适合朗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熟读和朗读中,将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情感渐渐被学生领悟和感受。由此,自然而然地可以起到陶冶思想情感,提升其审美能力的作用。如在执教《泉城》这篇写景散文时,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精读来感悟文章的语言之美,并用课件为学生出示句子:“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听起来如秋雨潇潇”,在学生朗读之后提问:这些句子从哪些方面表现了泉水之美呢?为什么令人喜欢呢?你见过“白浪翻滚”的景色吗?文中描写“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你感受到了怎样的一种气势呢?……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随着散文优美的文字领略了神奇的珍珠泉,大、清、美又活力四射的趵突泉等,形象地感受到了泉城之美,散文语言的美与神奇,使学生陶醉在了这片文字所构建的人间仙境之中。
4.不断引导学生在创新写作中提升欣赏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学生的写作需要在欣赏过程中学习,需要用美的外物激发写作的灵感。近些年来,在作文写作方面,关于创新写作的教学的研究成果较多,许多小语教师已开始关注创新写作这个话题。实际上,不仅作文写作需要创新,语文教学同样需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小学生阅读《大灰狼》、《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童话故事基础上,让学生借鉴模仿进行写作,以此参照完全能让学生懂得欣赏中完成写作。
5.提高教学内容的可欣赏性水平。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互联网,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手段将学习内容的欣赏性水平提高。如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让学生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学习氛围中,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就会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有效信息的接受量,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促进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形成、联想想像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
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应当是师生不断检验教学、反思教学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用心领悟,把握知识精华。
一、言为心声,从语言着手感悟作者的情怀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在文人的内心深处,总有一份平淡的向往。“牧人驱犊返”的悠闲,“猎马带禽归”的实在;“日之夕也,羊牛下来”的适意,“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淳朴。还有那温暖情怀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把一份田园的宁静与朦胧诗意般挥洒。诗人描写了自然秀丽的田园风光,恬淡质朴的躬耕生活;抒写了弃官归隐返回自然的愉快心情。通篇浑然一体,展示出宁谧和谐之美,人们在这一派融融和美之中,心灵也得到某种程度的净化。诗人笔下,田园风光秀美而自然,徜徉于其间的诗人淡泊宁静,志趣高洁。此情此景,构成了中国古代田园诗的最高意趣。
而如何感悟这一意趣呢?无疑应该从作品词句、文本语言入手。言为心声,作者的感情肯定融在作品语言中。我们只有设法让学生学会从作品语言中感悟作者的情怀,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美妙。“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抒情类文章,更是如此。如何从字里行间把握作者的情感?我的办法是:看词语的冷暖色调、看文中有无点睛的句子以及对细节进行想象、延伸、感悟。
通过感悟使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发自内心的亲切情感;深入领会了朴实无华的诗歌语言的独意蕴,感受到陶渊明诗歌“语淡而味终不薄”的物质。在教学中将理性的梳理和感性的体悟相结合,营造一个精致而富有美感,热闹又不失内涵的阅读等氛围。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让学生在积极愉悦的鉴赏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面对滚滚红尘,有人及时行乐,有人归隐田园,有人理性沉思。千人千路,活法多种,你是否愿意守望那即将升起的袅袅炊烟?
二、展开思想的碰撞与心灵的交流,引发学生感悟的渐变,最终达到情感的融合
赏析《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千古有同感”。无论整体还是布局,都可谓丝丝入扣,无懈可击,令人惊叹。句中悲壮苍茫、雄浑浩荡的气势,层次井然的章法,巧妙结合,个人命运的伤感和忧国忧民时的情怀融为一体,达到了造极的境界。学习这首诗时先让学生把握它的审美,咀嚼语言、体味情思,让学生的感受、思考,能在一定程度上由“自发”状态过渡到“自觉”状态,对怎样调动感受、运用语言产生更为清晰的认识,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思考,从而获得美妙的审美愉悦,然后在体会其思想方面的价值(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最后老师与学生交流,促使其发展出自己新的悟见。在老师的点拨下进一步展开思想的碰撞与心灵的交流,引发学生感悟的渐变,最终达到情感的融合。
三、洋溢情感美读──悟的升华
青少年是一个正处在知识与身体成长的时期,他们精力充沛,记忆力好,求知欲强,课本知识往往不能满足他们日益成长的心理所需,必须很好地吸引他们去广阔的课外吸收更多、更新的知识,提高他们的阅读量和写作水平,因此我们在课外阅读与作文教学方面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增强学生写作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加强了课外知识对作文的渗透作用。
首先是加强景语的渗透作用。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景语的描写主要出现在记叙文、小说中人物出场的那极其有限的一小部分,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我们在语文实验室指导学生广泛的收集、整理、体会、领悟它,最后形成自己的东西。如学生在《家乡的晚景》中收集到的:“晚风吹拂田野,日光洒下余辉……”就会产生相类似的想象语句:“晚风吹熟了原野,大地一片宁静,太阳悄悄地躲进了暮色”;在《山乡的炊烟》中收集到的:“山乡的炊烟,总是那么蓝蓝的,带着农家的几丝希望,几丝馨香,总是那么轻舒漫卷的像一个踏春归去的仙女,在微风的护送下,悄然隐入了蔚蓝的天空。”使学生意识到景语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从而产生共鸣。然而在文题近似的《家乡的雾》中就产生相似的意识:“家乡的雾总是那么沉沉,那么朦胧,它迷惘了多少人的眼;总是那么润湿,那么温柔,它滋润了多少人的心”。景语的大量收集、加工、及运用,大大的增添了文章的色彩,也增添了孩子们的自信心,所以鼓励他们广泛地收集,消化,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对激发他们的兴趣,燃起他们的写作欲望,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是加强哲语的渗透作用。哲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文章中,哲语起到增添文章色彩,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并且还能拓展学生思维。如学生收集到《鲇鱼跑了》一文的结尾:“拼搏中的生命具有不可遏止的力量!”后,然而在《仙人掌》一文中就写到“当生命面临消亡时,它的力量如爆发的火山”。学生在《门》一文中收集到:“关门是为了防盗、挡风沙、不让蚊子飞进来;开门是为了接纳、迎来一片清新,迎来五彩的人生,世界的光明,请把好大门。”引导学生理解所蕴含的哲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理解力,哲语颂扬了国门大开的新气象,改革开放给国人所带来的实惠,但也要把好大门。当学生在自己的文中写到“门是起点之美,是人生的起步,是走向人生的起跑线。”又如学生收集《朋友》中的哲语“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写到“朋友是人生的桥梁,朋友是闯荡江湖的指明灯,朋友是你哭泣时为你抹眼泪的天使”等等。这些哲语渗透在文章中提高了文章的含金量,达到了我们收集、整理、运用的目的,使学生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再次是加强音乐语言的渗透作用。
其一、善于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感悟音乐语言的美感。青少年正值豆蔻年华,面对多姿多彩的充满激情的音乐语句,往往产生渴慕之情,抓住学生这个心理特点,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摄入大量优美的音乐语言,使之领悟并产生感觉。如文题《假如我是老师》一文,引导学生欣赏宋祖英演唱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中的音乐语言:“小时候,我认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只粉笔画出的是彩虹,写下的是泪滴;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才知道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品味教师这一职业的崇高,生活的清贫,使学生从实际生活感受到教师的伟大所在,那么学生在作文运用时自然就会用相似的语言来盛赞教师。如在写《我的老师》就表现出:“老师像路灯,照亮了别人,冷落了自己;老师如一杯纯酒,越品味道越香甜;铁打的教师队伍,流水的‘兵’;老师是人生的航标”等等,从教师的奉献精神、知识水平、敬业爱岗精神、作用等来歌颂教师。学生只要在这方面有付出,在运用时才有收获。
其二、善于指导学生分类感受音乐语言的美感。欣赏董文华演唱的《春天的故事》中的:“那是一九九二年的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了座座城”;张也演唱的《走进新时代》中的:“让我告诉世界,中国正进行着接力赛,承前启后的引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等是歌颂党的英明领导的。使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后祖国的伟大变化,用音乐语言来描绘中国正是一条腾飞的巨龙。学生在写到祖国变化时的句子是“条条大道如彩虹,个个村庄像街市”。阎维文演唱的《当兵的人》中的:“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头枕着边关的明日,身披着雪雨风霜;都在渴望辉煌,都在迎着荣光。”深情抒写当兵的艰辛与真实的追求,使学生感受到了它的人生价值同时也领略音乐语言的魅力所在。在自己的作品中写到:“绿帽子,绿军装,带来绿色的希望,带来了绿色钢铁长城”祖海演唱的《为了谁》中的:“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为了春回大雁归;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满腔热血唱出青春无悔,望穿天涯不知战友何时归”等是颂扬当代军人的,使学生真正认识了当代军人,认识了当代最可爱的人,在作文中用音乐语言去歌颂当代军人的奉献精神。在作品中写到:“不论在惊涛骇浪南疆还是白雪皑皑北国,都有你深深的足迹,你是万里边疆的守护神,你是雪域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如周冰倩演唱的《真的好想你》中的:“我在黎明呼唤你,追月的云哟,也知我的心,默默地为我送温馨;月亮下面,轻轻地飘着我的一片情,你是我灿烂的明天;愿春色铺满你的心。”等这些优美的音乐语言真情抒写了内心真实的情感,使学生深情的领悟如何进行情感写真。在一文中写到:“你的心情现在还好吗﹗你的笑容还那么灿烂吗﹗你的步子还那样轻盈吗﹗”这样的运用就会得心应手。
其三、善于指导学生广泛的收集音乐语言。积累丰富的优美的音乐语言也是写作的一个基础,只有平时善于收集、整理、领会,才能在运用时胸有成竹。如演唱的《父老乡亲》中的:“胡子里长满故事,憨厚中埋着乡音,一声声喊我乳名,多少亲昵,多少疼爱,多少开心;小米饭把我养大,风雨中教我做人;临别时送我上路,几多叮咛,几多期待,几多情深。”这些优美的富有情感的音乐语言深深的表达了军队与广大劳动人民的鱼水之情。在《父亲》一文中写到“父亲是一杯陈年的酒,父亲是一面镜子,父亲是一首经典的民歌。”欣赏蒋大为演唱《在那桃红盛开的地方》中的:“桃树倒映在明净的水面,桃林环抱秀丽的村庄,桃园荡漾孩子们的笑声,桃花映红了姑娘们的脸庞。”描写了一幅人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风景画,真正让人享受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的美,同时使学生如何运用语言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风光。然而在《秋天》一文中的结尾写到“秋雨绵绵的情思,秋风娓娓的细雨,秋云袅袅地游弋,一切都使你感慨,使你留连;秋天很温馨,仿佛是那少女腾起的情怀,放射出青春的瑰丽;走进秋天,就走进了充实。走进秋天,就走进了希望。走进秋天,就走进了成熟”。宋祖英演唱的《兵哥哥》中的“夜晚他是我枕上的梦,白天他是我嘴上的歌”情真意切的表达了姑娘们的爱恋之情。而后在自己的文章中写到:“你是我心中的月亮,你是我心中永恒的星,你是我人生路上的指明灯”。阎维文演唱的《想家的时候》中的:“想家的时候很甜蜜,家乡的月抚摸我的头,想家的时候很美好,家乡的柳就拉着我的手,想家的时候有泪水,泪水伴着那微笑流。”深情的表现了军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引导学生写想念的句子:“梦你,如飘浮在高空的风筝,梦你,似沙漠中的海市蜃楼,梦你,像雨后的彩虹,绚丽多姿”。等等这些都是使抽象的东西在学生头脑中有一个形象的概念,使学生善于用“换形”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关键词]张培基;《故都的秋》;文学翻译
“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作为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具有永久的魅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所有悲秋作品中的佳品。该文是郁达夫1922年从日本东京留学回国,辗转北平、武昌、广东、上海、杭州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并在1934年8月回到北平后应朋友之约而写就的。郁达夫主张散文应写得情景兼到,“既细且清”而又真切灵活。他的《故都的秋》便如同他的主张一样:情景高度融合,意境悲凉、韵味隽永,是一曲沉郁、幽远的秋的悲歌。
正如朱曼华所说,近百年来把西方一些知识分子的思想或理论译介给国人者不乏其人,中国人中自己把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存在于散文中那些鲜活的思想译介给外国人的学者却并不多见。而中国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无疑弥补了这一缺憾。张培基先生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序言中表达了他翻译现代散文的初衷:一是为了消遣,二是出于对英文和散文的爱好,三是为了向国外介绍一些优秀的中国现代散文作品。作为现代优秀散文之一的《故都的秋》也人选其中。这不仅是中国文学之幸,也是外国读者之大幸。张培基先生以其自然流畅、准确细致的译笔让读者再次感受到了《故都的秋》所表现的悲凉的意境、隽永的韵味。
一、理解准确
理解是翻译的前提和基础。正如杨武能所说,翻译家绝非一般意义的读者,绝不能满足于只对原文和原文作者有大致的把握和了解,而必须将其读深钻透,充分理解,全面接受。从译文可以看出张培基先生对原文的理解非常透彻,他并不局限于原文的字面意思,而是着眼于句子的内涵意义,理解准确而又到位。
例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Autumn,wherever it iS,always has something torecommend itself.
“总是好的”在该句中不能按字面直译,它的意思是总有可取的、值得称颂的方面,译者很巧妙用“have somethingto recommend itself”这一短语,令译文准确而流畅。
例2: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
Not only poets,even convicts ln prison.Isuppose,have deep sentiments in autumn in spite ofthemselves.
在该句中“不能自己”是指不由自主地,译者用短语“in spite of oneself”来译显得非常地道;根据上下文,“深情”指一种深深感伤的情怀,作者在此想表达秋天的凄美触动着每个人的心弦,甚至是监狱里的囚犯,译者用“deepsentiments”表达出了“深情”一词的内涵。
二、表达流畅
散文贵在散,散文往往没有完整的情节,语言结构灵活多样,以表情功能为主,强调语言的艺术美感。郁达夫是位卓越的语言大师,《故都的秋》充分展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整篇文章好像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作者的闲情漫话。从开篇到结尾,没有丝毫文字雕饰的痕迹,但每个词语、句子却又好像未经“炉火”而已到了“纯青”的程度;好像从生活中而来,平凡极了,可是却又那么精当、优美。
作者在文中用了很多节奏感强的排比句,加强了文章的音乐美,也表达了作者对故都所饱含的眷恋之情。译者在翻译这些排比句时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手法,做到了神形兼备。
例1: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There iS Of COUrSe autumn ln the South too,butover there plants wither slowly,the air lS moist、thesky pallid……
上句中三个小句的结构相同, 动词后面均以结构助词“得”,形式整齐划一,给人一种整体的美感。做谓语用的形容词“慢”、“润”、“淡”表现出了南方秋天那种平淡而细腻的意味。译者同样用平行的结构译出了原文的节奏感。
例2: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When I am in the South,the arrival of eachautumn will put me in mind of Peiping's tao Ranting with its reed catkins,Diao Yu Tat with ttsshady willow trees,western Hills with their chirpinginsects,Yu Quan Shan Mountain on a moonlighteveDKlg and Tan Zhe Si with its reverbrating bell.
该句五个并列的“的”字结构读来整齐、流畅,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作者头脑中充满了故都秋天的美景,一触即发,说不尽,也数不完。译者在翻译时巧妙地采用了“with”结构,还原了原文的形式美。
三、意境深远
散文贵在散,而散文又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通过对北国的槐树、秋蝉、秋雨、秋果、秋之人的描写,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个角度展现了作者对秋的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深刻感悟。作者那落寞以及对国家民族危亡命运的深深忧虑的情怀,形成一种美丽而又悲凉的意境,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文中用了很多表达悲凉和落寞之情的语言,字里行间流露出无比孤独和伤感的情怀,让读者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赞美与眷恋。译者很好地把握了原文这种悲凉而忧伤的意境,
例1: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淼帽凉。
In the north China,however.it ls pa rticularlylimpid,serene and melancholy.
“清、静、悲凉”三个形容词形成整个文章的感情基调。译者用“limpid,serene and melancholy”三个形容词让英文读者深深体会到原文美丽而悲凉的意境。
例2: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All that goes to show that all live creatures andsensitive humans alike are prone to the feeling ofdepth,remoteness,severity and bleakness.
句中的“深沉、幽远、严厉、萧索”四个形容词再次概括了北国秋天的特点,与文章前面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形成呼应,让悲凉的感情基调贯穿全文。译者在此将四个形容词转译为抽象名词,符合英语多用名词的表达习惯,而且抽象名词更具有概括性,让整个悲秋的意境显得更为无和寂寥。
四、结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