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夕阳的诗范文

描写夕阳的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夕阳的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描写夕阳的诗

第1篇:描写夕阳的诗范文

1、一道残阳铺水中——唐·白居易《暮江吟》

译文:一道残阳渐沉江中。

2、不辞羸病卧残阳——宋·李纲《病牛》

译文:即使拖垮了病倒卧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

3、残阳西入崦——唐·李商隐《北青萝》

译文:夕阳落入崦嵫山。

4、实是怯残阳——唐·李商隐《》

译文:可是害怕夕阳的来临。

5、独吹边曲向残阳——唐·张乔《河湟旧卒》

译文:独自一人面向残阳演奏着边庭的乐曲。

6、残阳寂寞出樵车——唐·刘禹锡《伤愚溪三首》

第2篇:描写夕阳的诗范文

五.怎样分析散文中的景物描写

2006年高考语文安徽卷第17题【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指的是这样的一句话:“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妆,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

解答本试题,答景物具有什么特征,这不是难题,也不需要什么技巧。但回答描写的作用就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应该怎样思考呢?一是要看它渲染了怎样的气氛,烘托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二是要看它是否具有象征意味,是否能推动情节的发展。前一个层面是景物描写的常规作用,后一层面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尽管本题没有涉及到这个层面。

思维上有了这一层客观的框子,答题就有轨可行。如这个17题就可这样作答:它渲染了宁静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在精神上拜谒两位伟大诗人时的圣洁、美好的心情,把两位诗人形象刻画得更加深刻。

【现场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其后试题。

精神之树(节选)

张栓固

硕大的孔庙,几座庭院,除却座座巍峨的古老建筑,占据庭院世界的要属这一棵棵参天古柏。古柏相伴着岁月、相伴着历史走进了今天。它们老态龙钟了,却从没有自傲,没有以功臣自居。岁月的沉重中,它们仍挺拔昂首,满身挂满了斑斑龙鳞,枝头却永远喷吐出青春的翠绿。庭院每一棵古柏都如一幅生动的画,一首浓郁的诗,它们舒展身姿,或低眉浅唱,或浓荫如盖,或风骨遒劲。每一棵树下,我都不由自主地停步,细细地品读这枝叶,品读这风雨留下的无尽沧桑。我想我是在翻阅着历史,翻阅着波澜壮阔的民族的历史,那般的浑厚,那般的莫测,那般的沉重,那般不屈不挠的意志,都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里面有一种精神,这精神是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它平凡里有着伟大,简朴却耐人寻味。我站在树下,古柏作为背景,按下相机快门,留一个纪念,其实,何止是纪念,在这里我们已经领悟到一点什么。

(选自2006年4月25日《人民日报》)

第一段描写古树的语句突出了古树哪些特征?这样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表现古树的刚劲挺拔、浑厚沉重,而又充满青春活力。渲染一种古朴典雅的气氛,烘托作者对古树的崇敬之情。同时“树”和“精神”在本文构成一种比喻(象征)的关系,作者借形象化的“树”来表现抽象的“精神”,让“精神”在历史之中被光大的情形得到生动形象的表达。

六.怎样鉴赏作者在文中所炼之“字”

2007年高考语文广东卷第16题【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照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假如我们选择的是下面两句话中的加点字,你看怎样作答?

(1)短暂的夕照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最后抛给人间的光芒最依恋也最夺目。

(2)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挪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

解答这样的试题,也有一定的套路,即这个加点的词或字,本身的词典意义是什么,在具体的语句中陈述谁,支配谁,这些“谁”原本具有什么特点,使用了它之后都获得了什么特点,这样写表达了陈述对象的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或感情等。凡遇此类试题,都用这个程序过一遍,不仅有利于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而且有利于我们准确全面地表述答案。

如“抛”,本来义是“扔”、“投掷”,这里用来陈述“夕照”,支配“光芒”,而“夕照”、“光芒”都是无形无情之物,这里都有了形,有了情,这样写表达了夕照慷慨大方、惠及人间的品质,含蓄表现了作者对夕阳的赞美之情。再如“挪”,本来义是“挪动”、“慢慢地走”,这里陈述“夕阳”,涉及到“书架”(注意:不是支配“书架”),“夕阳”无法“挪”,用了“挪”,“夕阳”也如“人”一样,有了动作,有了动作中的情感,这样写,表达“夕阳”不忍离开书房的情思,间接表现了作者对“夕阳”的钟情。

【现场练习】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其后试题。

峭壁上的悬空寺(节选)

居欣如

看过姿态万千的菩萨塑像和缤纷多彩的壁画,去过龙门、云岗、大足、莫高窟。多少石窟,都是风景独特,姿态各异。而那粘贴在峭壁悬崖上的悬空寺,真令人叹为观止,堪称恒山的第一奇观。

悬空寺位于北岳恒山脚下,在浑源县城南的金龙峡内西岩峭壁上。这里山势陡峻,悬空寺就建在如同刀劈斧削一般的悬崖上。抬头望去,只见层层叠叠的殿阁,南北各有一座三檐歇山顶,对峙而立,从低到高,曲折迂回,错落有致。只有数十根像筷子似的木柱子把那殿阁撑住。那大片的赭黄色的岩石,微微向前倾斜,似乎就快塌下来似的。寺庙建到了这里,又造成这个模样,不由人深深感到:奇、险、妙。

整个寺院,上载危崖,下临深谷,背岩依龛,寺门向南。远望悬空寺像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上,而悬空寺正建在峭壁凹进去的地方,使得塞外凛冽的大风不能吹袭悬空寺,而寺院前面的恒山山峰,又恰似一道天然屏障起到了遮挡烈日的作用。

(选自2006年12月16日《文汇报》,有删改)

第3篇:描写夕阳的诗范文

【关键词】孟浩然;诗风;淡

“淡”是孟浩然诗的典型特征之一,胡应麟在《诗薮》中称其诗风“简淡”、“雅淡”①,闻一多先生也在其《唐诗杂论》中说到:“诸作简直没有诗,像一杯白开水,惟其如此,乃有醇味。”②“平淡极了,几乎淡到没有诗的地步。”③从以上诸家对孟浩然的评价及他自身诗作来看,“淡”确实是孟诗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孟浩然的诗风虽是清淡的,但他诗中所蕴含的感情却是浓厚的。孟浩然生活在开元盛世那样的鼎盛时期,和李白杜甫等诗人一样,心中充满了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但现实并没有给他机会。由此可见,孟诗主要是以景写情,寓情于景物描写之中已达到“浓情淡出”的目的。其主要方法主要有:

首先,孟诗取材平常,立意简省。孟浩然诗很少有像杜甫那样对重大社会历史事件的叙述和感慨,也少有李白那样富有奇幻色彩的神仙道教题材。其在取材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借助对寻常景物的烘托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最具代表性的自然要数这首《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只选取清晨初醒的一瞬间来描写,这是每个人都曾在生活中遇到的事,但却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抓住这种体验。清晨醒来听到清脆婉转的鸟鸣,让人不觉置身于山林美景之中,感受明媚怡人的无限春光,透露出诗人对明媚春色的喜爱。当诗人看到地上的落花时,不由转念想到昨夜春花在风雨中飘落,流露出对“芳华已逝”的感伤之情。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内心的欢愉通过春日最常见的景物表达出来。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和所抒发的情感都是很普通的,没有任何新颖之处,但正因为所写之景和所抒之情是人所共有的,所以一经诗人表达才能在人们心中引起强烈地共鸣。孟浩然的这首《春晓》就是用生活中最平常普通的景色来抒发作者对春日景色的喜爱,从而引起人们对春日明媚景色的喜爱以及春光易去、生命易逝的叹惋。诗人的情感掩映在对春日风景的喜爱与叹惜之中,整个诗境充满了宁静淡泊的意味,正是这种取材立意的平常、简省,所以才让孟诗看来很淡。再来看一首《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云迥,浮天渤解宽。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诗从听潮写起,“百里闻雷震”滔滔江水如滚滚天雷,先声夺人。闻见阵阵雷声,“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全城人马倾巢而出到江边观潮。紧接着两句“照日秋云迥,浮天渤解宽。”海阔天空,一望无际,在日光照射下,绚丽灿烂,湛蓝的大海融进了蔚蓝的天空,静谧开阔,令人心醉神迷!接着诗人向读者描绘出涨潮的壮观画面:“惊涛来似雪!”惊涛骇浪排空而来,如万马奔腾,潮水卷起的浪花似一道突起的雪岭,铺天盖地!画面气势宏大,雄奇无比。结句“一座凛生寒”,又一次衬托,用满座观潮人吓得胆颤心寒,再次对钱塘江潮这宇宙奇观进行热烈的赞颂。整首诗就是在描写观潮前后的景象与感受,将人物感受与景致变化结合起来,情感随着观潮前后景象的变化而高低起伏,寓情于景,取材十分简单,但蕴含的感情却是十分浓厚的。

孟诗不仅取材平常,且立意简省。所选意象大都和取材一样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之景或情,并且诗歌的意象比较简省,很少出现多个复杂的意象,给人一种简淡之感。就如上面的《春晓》一样,整首诗的意象只有春花与鸟鸣二者,并且对它们也并没有穷形尽相地进行雕琢描绘,而是从大处着笔,只以一个“闻”和“知多少”来烘托景象,传达感情,由此加强了“淡”的感受。试看孟浩然这首《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我们将它与王维这首同题材的《济州过赵叟家宴》对读:“虽与人境接,闭门成隐居。道言庄叟事,儒行鲁人馀。深巷斜晖静,闲门高柳疏。荷锄修药圃,散帙曝农书。上客摇芳翰,中厨馈野蔬。夫君第高饮,景晏出林闾。”两首诗都是写到隐居故友家中做客。相比王诗孟诗省略了当中很多田园农庄的意象,如深巷、高柳、荷锄等。连“故人”的形象也不曾提及,对农庄周围环境也只作“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大致描绘,全诗没有对“故人”隐居高情的着意描写,也没有对田园景色的大肆渲染刻画,只是注重在“过”这一过程的描述,从大处落笔,取景平常自然,立意简省,让人感到是最平常的赴友之宴,却蕴含了对田园幽静景色的喜爱和对朋友的真挚情谊,感情平淡却韵味无穷。而王诗首先对“庄叟”这一意象进行描绘,谓其有“道”,有“儒”,见出王维对赵叟的赞誉;紧接着由远及近对赵叟家居环境进行细致的刻画:先以深巷斜晖来凸显家居环境的幽深宁静,再以门前高柳来点燃赵叟高雅情趣。接着写进入庭院看见僮仆们“修药圃”、“曝农书”、“农书”这一意象是王维的精心刻画之作,为什么是“农书”,而不是其他四书五经之类,这是王维有意以“农书”来表现主人是“闭门成隐居”的隐士。最后再写“摇芳翰”、“馈野蔬”,并强调“景晏”是“出林闾”的,整首诗可谓是意象丰富,精心刻画。

其次,多用叙述手法,结构平直。孟浩然的诗喜用叙述笔调把人物、事件、景物融合为一体,按照事物本身发展的顺序或随着诗人自己感情流动来组织结构,因此他的诗基本上是明白如话,平畅通达的。如《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诗的内容可分为两部分,既写夏夜纳凉的清爽闲适,又同时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前两句写山光西落,池月东上,“忽”、“渐”二字不但将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之景传达给读者,更将夕阳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的凉爽舒适的传达给读者。诗人在此良辰美景下散发乘凉,开轩欣赏美景,“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两句不但写出闲情,更透出作者心中的畅快适意,身心两方面都感到前所未有的舒适。然后诗人从嗅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感受到的夏日美景:“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风吹荷叶送来缕缕香气,竹露滴在池面,响声清脆悦耳。这样的天籁似对诗人有所触动,使他想到了丝竹之声,不由“欲取鸣琴弹”,可惜此时此地并无通晓音律之人,更重要的是此时这里没有能把酒言欢,畅谈人生的挚友,由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自然让使人想到了远方的“故人”,生出无限惆怅。直到诗人入睡,在梦中还要与友人会面。整首诗完全按照诗人自身情感的流动为逻辑来写的,因景怀人,平铺直叙,前面六句都是尽量为后四句抒情作铺垫,并且诗中还将怀人的时间、地点及其背景都详细交代,可谓是明白清楚。也正因为他这样的叙述性描写和平铺直叙的结构,使这首诗明白如话,诗中所蕴含的思念友人的感情分布于景色之中,诗的感情力度自然被冲淡了。我们再看王维类似题材的这首《秋夜独坐怀内弟崔兴宗》:“夜静群动息,蟪蛄声悠悠。庭槐北风响,日夕方高秋。思子整羽翰,及时当云浮。吾生将白首,岁晏思沧州。高足在旦暮,肯为南亩俦。”王维这首怀人诗,读来清婉流丽,但前四句写景状物已将自身悲秋之感、怀人之情流露出来,后面六句更是直接将思念内弟的感情表露无遗,全不像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前六句全在写景,无任何怀人之情,孤独之感,若是没有后四句的点题,恐怕很难有人知道孟浩然是在怀念故人。反观王维这首诗,即使没有后几句,前四句也足以让人感受到其内心的孤独悲苦。或许这也是孟王二人的不同。孟浩然是以景寓情,全篇之情皆寓于景物之中,自己的感情只是稍加点染即可,而绝不刻意描绘点缀,大肆渲染,只是在篇末以一字或一句点出即可,把感情放在对景物的叙述描写当中。而王维是以情写景,全篇景语皆情语,浓烈的感情在诗中呈现无疑。

最后,语言质朴自然。孟诗的语言质朴生动,他少用奇词僻字,也少有华艳雕琢的词藻,不对景物做刻意的粉饰描绘。如《宿业师山房待丁公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面对夕阳群山,本可是“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王维《送方尊师归嵩山》)那样光色缤纷,神奇变幻的,但孟浩然却只将夕阳山色以个“暝”字交待,展现给我们的只是白昼交替中的黑白两色;同样,对“松”、“月”、“风”、“泉”这样的景物,诗人本可以大力雕琢描绘的,如“湛湛碧涟漪,老松欹侧卧。”(顾况《欹松漪》)、“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但诗人对他们却并没有倾力描绘粉饰,只是以“凉”、“听”二字将他们置于一个清幽冷寂的环境之中,没有着意刻画景物,只是通过视、听、触等感觉传达出对于景物细致丰富的感受。随后两句“樵人归尽欲,烟鸟栖初定。”通过“尽”、“定”二字将樵人归家,鸟儿返巢的实景展现给读者,同样没有奇僻生字,正如皮日休在《郢州孟亭记》中所说一样:“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却也正是这两个“不拘奇抉异”之字见出孟浩然对诗句的精炼,将樵人归家,鸟儿返巢后万籁俱寂的清幽之景呈献给读者,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使诗极富表现力。最后两句诗人才直接抒发待人不至的孤独落寞之情,只将自己的失望以“孤”、“候”两字轻笔点染而不加赘述,使全诗语言生动自然,所抒之情也淡布于所写之景中,由此可看出孟诗炼字之精。再看这首《大堤行寄万七》:“大堤行乐处,车马相驰突。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王孙挟珠弹,游女矜罗袜。携手今莫同,江花为谁发。”这本是一首踏春记游的诗,但全诗所写的自然景色却只有“岁岁春草生”一句,想像一下踏春的时节,应该是“日出江花红胜火”(白居易《忆江南》)、“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的,但诗人笔下的“春草”、“江花”没有任何鲜艳的色彩和华丽的辞藻加以渲染雕饰,只是将他们本然的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朴实无华,纯是一幅山水画的淡然之境。孟诗语言朴素生动,但却并非是不假雕饰的,相反,孟浩然诗中的语言都是经过反复锤炼的,也正因为孟诗对俗语俗字的锻炼才使得其诗在语言上具有朴素闲淡的风格。

孟诗是真得了陶渊明平淡淳厚的真传,又有谢灵运的善于经营,他将浓厚的情感融入自然景色之中,以景寓情,似淡实美,无论情、景、人都有“风神散朗”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的气象,境界格外高远。

注释:

①胡应麟.诗薮[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33.

②③闻一多.唐诗杂论·孟浩然[M].中华书局,2009:270,271.

【参考文献】

[1]佟培基.孟浩然诗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闻一多.唐诗杂论[M].中华书局,2009.

[3]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M].中华书局,2003.

[4]王国璎.中国山水诗研究[M].中华书局,2007.

第4篇:描写夕阳的诗范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把年代、作家、题材、体裁、风格等相同(或不同)的作品组编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从作品的主旨立意、构思谋篇、意境格调、语言风格、社会意义以及美学价值等方面加以对照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 2008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中出现了不少比较阅读,大体分四类:

1.同题材诗的全位比较

同题材或同题目的诗是文学史上的常见现象。既然有同题诗,自然就出现了比较。因“同”,就易使人同中求异,品评高下,衡量优劣。命题人从这一角度命题意在引导读者学会以诗的眼光去发现诗美,品赏诗美,给考生以有益的启迪。

例1(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解析:这两首诗都是以“木芙蓉”为写作素材的,前者所表现的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2.同一诗歌内部的纵深比较

纵向比较是指同一事物自身前后的比较,同一诗歌内部相关句子可以进行纵向比较,让人更具体地感受到人物情感的前后变化,让人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作品。

例2(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解析: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例3(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

[宋]谢枋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解析:选诗是谢枋得被强行送往元都大都时途经小孤山所作。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诗人深深感到天地之间是那样的凄清寂寞,孤苦无依。但诗人并未就此消沉气馁,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却表达了也要“坚如猛士敌场立”,也要“江山有此障狂澜”,也要有英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也要有“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的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此题看似与比较阅读无关,但要简析“孤”字的妙处,就必须将“小孤山”与身处逆境的诗人进行纵深比较: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可谓比喻贴切。

3.不同诗歌中“诗眼”的横向比较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从诗眼的角度切入,考查炼字的妙处;从炼字的角度品味古代诗歌的语言,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将不同诗歌中的诗眼进行横向比较,是理解作品的重要突破口。

例4(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而《龙标野宴》则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

例5(湖北卷)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解析:通过横向比较不难发现,前者“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而《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4.作品风格的隐性比较

上述三种情况在以往的高考中偶有出镜,将作品风格进行比较,实属罕见,但这完全符合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课内知识课外考”。

例6(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解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解答此题的关键就是要了解杜甫的作品风格,然后将杜甫诗风与此作进行比较,加以分析,答案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5篇:描写夕阳的诗范文

我常常走在民国的街道上,步履轻盈

而优雅。当当作响的电车,从默片里开出来

灰色长衫和月白旗袍礼让着上下

不远处的钟楼,是夕阳中的诗人。一群

洁白的鸽子,把闪亮的诗行写在彩虹的脸上

两条有风骨的弧线,向身着灰装的

不老建筑的文艺复兴里延伸。那里有我们

窗明几净的家,和一双晶莹的儿女……

就像插上了时间的翅膀,我常常就这样

走在民国的街道上,步履轻盈而优雅。四月天的

花香很近,没有愤世嫉俗,只有儿女情长

施施然,本名袁诗萍,“身在今天的北方,心在民国的江南”,四分之一旗人血统,美术专业毕业。写诗之前多写作散文和随笔,自2009年11月开始诗歌创作以来,已在《诗刊》《天涯》《山东文学》《诗选刊》《星星》《北方作家》《中国诗歌》《青年文学》《羊城晚报》等全国多家报刊发表大量诗歌。2011年6月出版诗集《柿子树》。

有人说,这首诗是施施然创作前期写得最好的一首,用明确简单的意象传达浓郁的诗意,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全诗三节,共11行。“我常常走在民国的街道上”,以幻想起笔给人突兀之感,但“常常走在”又很真实,作者这样直接进入,显得别具一格。“步履轻盈而优雅”,民国给我们的印象是闲适的,充满贵族气,置身在这样的氛围中的诗人,步履也非同寻常,没有沉重和粗俗,只有轻盈和优雅。“当当作响的电车,从默片里开出来”,电车是民国时期上海的典型事物,说它“当当作响”,既描写准确,又增强了动感画面的音响效果。“默片”就是早期的无声电影,影片只有画面,本身不发出声音,剧中人物的说白通过动作、姿态以及插入字幕间接表达。“灰色长衫和月白旗袍礼让着上下”,“灰色长衫”和“月白旗袍”都是借代,分别代指男人和女人,灰色和白色,给画面以朦胧感,“礼让着上下”,显出文明和高贵。“不远处的钟楼,是夕阳中的诗人”,钟楼在夕阳的照耀下铿锵敲响,如同诗人的朗诵掷地有声,把“钟楼”比喻成“诗人”,这是诗的浪漫。“一群洁白的鸽子,把闪亮的诗行写在彩虹的脸上”,色彩渲染气氛,白鸽飞来,给诗增添了活力和美感,它们也是一群诗人,抒写着“闪亮的诗行”。“两条有风骨的弧线,向身着灰装的不老建筑的文艺复兴里延伸”,民国有一批很有风骨的文人,如梁实秋、叶公超、潘光旦、朱自清、、才女林徽因、哲学家金岳霖、才子诗人徐志摩、散文大家郁达夫、杂文大家鲁迅等,他们“身着灰装”,关心民族的存亡,呼唤自由和民主,研究学问,追求爱情,内心浪漫而高贵。作者将其概括为“文艺复兴”,并用“弧线”作了“延伸”,精练的表述,让人产生了许多联想。“那里有我们窗明几净的家,和一双晶莹的儿女……”,“那里”是确指,也是虚指,家里窗明几净,儿女晶莹可爱,多么人文和温馨啊,其潜台词是:我不要再走了,应该乘着电车赶快回家。“就像插上了时间的翅膀,我常常就这样走在民国的街道上,步履轻盈而优雅”,民国是遥远的,“插上了时间的翅膀”点明了这是想象,“我常常……而优雅”,运用反复,不仅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浪漫,也使全诗脉络贯通。“四月天的花香很近,没有愤世嫉俗,只有儿女情长”,女人的心被四月的花香浸润,变得格外细腻而多情,任何“愤世嫉俗”都有损于“儿女情长”。“很近”,指明这样的生活就在身边,“只有”,表明自己的态度。

全诗线条简洁,意象单纯,语言典雅,意境幽深,韵味悠长。由于诗人学美术出身,所以擅长运用娴熟的色彩和精致的画面,渲染澄明而朦胧的基调。基调一脉贯通,画面动静结合,语气轻柔舒缓,诗人建构的心理现实与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反差,给阅读产生陌生化效果,读来如饮佳酿,别有滋味在心头,可谓美不胜收。

第6篇:描写夕阳的诗范文

摘要:王维是盛唐伟大的诗人,他留下的四百多首诗歌中,有许多成为千古绝唱,经久流传。他的山水田园诗意境优美,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即诗中有画,宫商迭奏;情景交融,浑然天成;幽寂静谧,禅意盎然。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美

王维诗歌的艺术成就,在盛唐诗坛上,除李杜外,鲜有堪于比肩的。就其对自然山水美景的领悟和表现而言,王维的艺术个性更为独特,堪称古代山水诗艺术巨星。王维的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山水田园诗,他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优美意境,在诗坛上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一、诗中有画,宫商迭奏

王维是一位诗歌、绘画、音乐、书法兼长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他在诗歌创作时,比一般诗人更能精确地、细致地感受到和捕捉到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响以及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并将之诉诸笔端。也更会用辞设色,注意诗歌音调的和谐。所以在他的诗中,有画的意境,有音乐的流畅,有书法的变化。具有这一意境特点的诗,以他隐居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生活时写的一批山水田园诗表现最为突出。此时的王维,进取之心和用世之志逐渐消减殆净。例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描写秋日傍晚雨后的山村风光。随意挥写,语出自然。在这首诗里,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流动的声响,浣纱归来的女孩子们在竹林里的笑声,小渔船缓缓穿过荷花的情态,都和谐完美地交织在一起,像是一幅清新秀丽的有声画,又像是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从“空山”、“明月”、“翠松”、“清泉”、“浣女”、“渔舟”等意象组成的秋夜图中,我们仿佛呼吸到了雨后清新的空气,听到了诗人希望远离俗尘、回归乡村质朴生活的心语。清新、明净的暮秋意境,令人有心胸荡涤之感。再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寒秋时节,山色变得越来越苍翠,溪水却日复一日潺潺流淌;日近黄昏,诗人拄杖立于柴门之外,聆听暮蝉的鸣叫;渡头上夕阳正要落入水中,村庄里一股炊烟徐徐升起;这时醉酒的朋友来了,在我面前狂歌。寒山、秋水,一动一静;落日、孤烟,一上一下;倚仗听蝉的老人、醉酒的朋友,一个悠闲、一个不羁;再配上山涧溪流的水声,暮蝉的鸣叫声,醉酒人的狂歌声……这不光是一幅静谧优美的山水田园图,更是一部有声有色的电影。意境闲适、率性、有趣,浑然一体。

王维有些诗歌中的名句也是诗中有画,诗中有乐,能引发我们美妙的遐想。如:“松含风声里,花对池中影”,“细枝风乱画,疏影月光寒”,“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等等。

二、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王维山水诗写景如画,在写景的同时,不少诗作也饱含浓情。王维的很多山水诗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表现自己的闲适生活和恬静心情。如《田园乐七首》其六曰:

桃红复言宿雨,柳绿更带青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在优美的景色和浓厚的田园气氛中抒发自己冲淡闲散的心情。

还有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这首诗像一幅田园风景图,从细微处入笔,捕捉典型情节,抒发无限深情。

在王维属于写境的诗中,总是善于找到客观景物与主观感情的契合之处,并在描写客观景物的同时,也把主观感情表现出来,达到情景交融。如《辛夷坞》:

木末茉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且开落。

这诗只是写景,但景物形象中却蕴含着悠远的禅意,令人寻绎不尽。王维信奉禅学,带着作为他世界观组成部分的禅学意念观物,他不但看到了辛夷花的美丽,更发现它生长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默默地自开自落、自生自灭,一切似乎都与人世毫不相干。诗人的心境亦复如是。他好像已忘掉自身的存在,而与这辛夷花融合为一了。诗人找到了客观景物与主观禅学意念的契合点,所以虽只是写景,那离世绝俗、超然物外的禅意却被表现了出来。还有如《辋川集》中有一首《临湖亭》: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

在诗中王维追求写意效果,讲究浑然一体,充分传达诗人的主观意趣。表达了诗人闲适静穆的心情,在情景交融意境的表现方面,王维的诗具有天工化成、自然入神之长,如《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去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诗人写所见到的终南景色,虽只用云起时三字,却能唤起读者的丰富想象,可谓以一当十,而这水穷云起之景又与诗中所表现的那纯任自然、无牵无挂、宛如云飞水流一般自在的意兴正相契合。转贴

三、幽寂静谧,禅意盎然

王维的母亲是个佛教徒,他从小就受到禅宗思想影响,丧妻后他即独身修身参禅,中年以后的宦海沉浮使他潜入空门,晚年的他则干脆“万事不关心”了,唯有参禅悟道。所以他的山水诗和酬赠诗中常常透出几分深远玄妙的禅意。王维诗中最爱用“静”、“澹”、“远”、“闲”一类字样,还有“禅”、“寂”、“空”、“无”等佛家用语,他能够用静定从容的闲适心情,去观察大自然,抒写于笔端,作成绝佳的诗句。他对于禅理的玩味与修习,使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然后将禅理化于聪慧澄明的审美感觉,创造出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特别是他在描写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在王维的诗中,禅味最浓的要数作于辋川的那些诗。如《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无人知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来相伴。大自然最了解他内心的孤独,明月的清辉带给他一种寂静的快乐。竹林、明月与诗人情景相照,情趣高雅,意境悠美,达到了物我合一而物我两忘、禅意与诗情水融的境界。还有《鹿柴》也是这样的: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里寂静无人,只听见深林里飘荡着断续的人声,一缕夕阳透射在密林深处的青苔上,是那样的恍惚而凄清。这正是王维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的空寂的境界,虽然孤独,却也蕴藉。清代王渔洋说,王维的这类小诗“字字入禅”,“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蚕尾续文》)。也就是说,王维的这类山水诗具有禅趣、禅悦、禅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传达出了禅的意蕴。自然,也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山水美景的独特品味。当然,王维直接以禅语入诗的诗歌,更是充满了禅意。如《过积香寺》:

不知积香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前六句写诗人寻访积香寺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古木”“无人径”、“何处钟”突出了山的“深”、寺的“僻”,“咽”、“冷”二字则更见山之幽、之深,寥寥数字营造出幽静空寂静的意境。后两句直接以禅语入诗,抒写了诗人向往去除一切尘世烦扰,遏除妄念的心境。

总之,王维以他的才情、以他的经历、以他的追求、以他的情感、以他的悟性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意境独特而隽永的诗篇。我们今天读他的诗,在感受自然美和情感美的同时,也是对我们自己身心的净化、对当今无所不在的浮躁的荡涤。

参考文献:

第7篇:描写夕阳的诗范文

1.古诗词选的全面,有诗,有词,有曲。所选古诗主要以七绝、五绝为主,其中宋诗选了8首,这要引起注意。诗的朝代多元化,综观18套试卷选用的20首诗。其中唐诗5首,宋诗8首,宋词3首,元曲2首,金人诗1首,明清诗1首。

2.从作者方面看,多选名家以及在不同的时期有影响、有代表性的诗人词家的作品。如山水田园诗人王维,边塞诗人王昌龄,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唐宋家”之一的王安石、苏轼,“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等。

3.注重“点”的考查。高考古诗鉴赏不讲全诗的宏观测试,而注重抓点带面。例如全国卷二: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北京卷:“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上海卷: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天津卷: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福建卷: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安徽卷: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4.借助古人的评点设置赏析题。如重庆卷: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5.从内容上看,所选古诗词绝大多数是写景抒情之作。

诗是抒情的艺术,任何一首优秀的感人的诗,总是诗人内心深处涌出的歌唱。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致景,妙合无垠。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也说过“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充分说明了诗歌的这一特征。如天津卷: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认真分析,就可得出:后四句诗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歌鉴赏能力测试试题,选材上古诗多是课外篇幅短小、浅易新鲜的诗词曲,以以唐宋诗、元曲、清诗为主,也可选合适的唐以前的诗歌和近代诗歌;这里所谓的“浅易”同文言文选材的特点一样,是指所选诗歌,内容上与诗人写作的历史文化背景没有太多的联系,表达上较少运用典故,文字浅近,所表达的主旨,抒发的情感,容易被现代人所理解。

诗歌鉴赏的考查,涉及内容、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具体的考查点有词语诠释,语句疏通、章法把握、典故化用、意境主旨、意象诗眼、修辞手法、表现技巧、作品风格、情感体味,比较异同等,考查了诗歌鉴赏的方方面面。

鉴于以上规律,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古诗鉴赏的复习指导。

一、立足课内,提高素养。要指导学生掌握有关诗、词、曲的文体常识,为文学鉴赏打牢基础。为此,要认真教好课本、读本中选录的诗词佳作,分析、讲解要透彻。要努力拓展知识面,精选名家的诗词曲名篇并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背诵,充实他们的头脑,提高他们的素养。

二、局部品味,抓住关键。诗词中的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词中的走向。一般来说,每首诗都有诗眼,即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字。抓住了这个字,诗人在这首计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就容易把握了。全国卷一: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 “拳”、“退”。 “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三、整体把握,注重首联。鉴赏古诗,切忌孤立分析,片面臆断。如不从整体把握其意境,是很难深刻理解诗的含义的。首联通常担负着表情达意的作用,所以在鉴赏古诗时要特别注意首联,仔细体会诗人蕴涵其中的情绪。如浙江卷: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首联中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掌握了这几点,这首诗的内容也就全掌握了。

四、通过比较,认清本质。2008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多要求考生作比较分析。如广东卷: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仔细阅读,认真比较,我们会发现,两篇作品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两诗都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不同点: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第8篇:描写夕阳的诗范文

【关键词】浏览;梳理;形象;技巧;品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走进小说的世界,就如同走进了万紫千红开遍花的世界,而阅读优美的小说,就如同在花儿的海洋里畅游,又如同在花间徜徉。如果我们完全打开视听的大门,调动我们欣赏美的感官,就会发现读小说也能感受到浓浓的诗味来。那么,如何在阅读小说时感受其丰富的诗味呢?

一、浏览全文,梳理梗概,体悟诗味

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由于被小说的生动故事情节所吸引,我们常常会迫不及待地读下去,不加细看,这并不是敷衍了事的读书态度,而是阅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看似走马观花,实则是观其大略,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自觉梳理脉络,在浏览故事的过程中,既感其真情又通其文脉,而诗意在赏析中自现。鲁迅先生的《祝福》是小说中的经典,浏览故事可以抽象概括出这样几句话来:人物――祥林嫂;故事情节――一个生命里没有春天的农村妇女逐渐走向死亡的过程;环境――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而沈从文的《边城》则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凄美的故事:在山清水秀的湘西,生活着相依为命的祖孙两人,孙女翠翠清纯美丽,她喜欢上了船总的二儿子傩送,而船总的大儿子天保也喜欢翠翠。傩送相约以后来,天保外出闯滩而死,傩送心怀内疚离开了家乡,翠翠的外公也忧郁地离开了人世,只剩下翠翠苦苦等待傩送的归来。

这样,在观其大略、梳理情节的过程中,小说中那凄清抑郁的诗味也会在读者的心里慢慢洇开,读者在思考赏析的同时,心灵也得到了情感的熏陶。

二、分析形象,明确技巧,感悟诗情

我们一旦对小说有了深入的阅读,人物形象就会在我们的心里逐渐明晰起来。小说阅读的多了,思考的深了,我们就会在对各色人物形象的欣赏中感悟到一种姹紫嫣红的诗意之美。“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诸葛亮;“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的刘备;“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的曹操;“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的王熙凤;“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的贾宝玉;“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王昭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贵……我们用心灵与他们对话,同时,他们也在默默地感染着我们,在他们多样的人生里,不都有一种别样的诗意在里面吗?

小说是通过对典型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而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技巧。在中国的诗词写作技法中,有句话叫“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祥林嫂,这个不幸的农村妇女,在众神给予众人“无限幸福”的时刻,其幸福被扼杀,使文章的讽刺意义及悲剧之味越发浓烈。记得鲁迅先生说过,要刻画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刻画他的眼睛。鲁迅先生的“画眼睛”技法,不可谓不高明。要写好一个人,相貌之外,言行是绝不可少的,“偷书不算偷”,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把孔乙己那种迂腐穷酸样刻画的淋漓尽致;而“人生就是一场交易”短短的八个字,就把葛朗台“看到金子,占有金子”的守财奴嘴脸暴露无遗。

在小说写作过程中,“首尾开阖,繁简奇正,各极其度”之篇法,“抑扬顿挫,长短节奏,各极其致”之句法,“点缀关键,金石绮彩,各极其造”之字法。这些手法的运用,让我们在阅读欣赏时能感受到种种别样的美来。

三、品读意境,明晰主旨,读出诗意

优秀的小说是浓缩的诗歌,只要我们用心阅读,就能从小说中读出诗一般的意境来。沈从文先生写的《边城》,第十三章里,有这样一段描写:“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美丽的翠翠就生长在这片纯净的山水间,自然界的动静结合,吐陈纳新,仿佛都与她内心的安静和萌动相和谐。这一段景物描写,与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相比,其情景不同,但意境相通。还有,在第十三章节中写到了翠翠的心事:“翠翠坐在溪边,望着溪面为暮色所笼罩的一切,且望到那只渡船上一群过渡人,其中有个吸旱烟的打着火镰吸烟,把那个烟杆在船边剥剥地敲着烟灰,就忽然哭起来了。”宋秦观写过“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的诗句,其情其景与《边城》中的这段对人物心里的描写有相通之处,悠闲中不乏一种落寞和惆怅。

优秀小说的主旨,是文学园林中绚丽多彩的花朵,是文学江河里璀璨夺目的珍珠,是文学夜空中熠熠生辉的星星,是另一种诗意。

四、拓宽视野,比较鉴别,探其诗境

在对小说进行赏析时,可以对同类题材不同作家的作品,同一作家不同种类的作品,及不同题材不同作家的作品都可以拿来进行鉴赏分析,深入研读,在赏心悦目的阅读研究中也能感受到其中诗的意境。

第9篇:描写夕阳的诗范文

紧承上句“问君何能尔”,是什么原因能够达到这样的地步呢?下面他答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非常有名的咏菊的诗歌,“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就是庐山,他家乡的庐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所以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坡曾经说:如果把这个“见”南山改成腊月里,江南却春意盎然,诗人先顿后挫,用“生”人文,把大自然拟人化,显得生动有趣,由此可见诗人炼字功夫之深,把夜和日在旧和新之间的互相依存生动地表达出来,反映出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也暗含着诗人对流年消逝的感伤。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诗句。末联两句由旅途景色引起乡思,引出以归雁捎书,表达了诗人羁旅愁怀、思念家乡的深怀。诗人很注意炼字炼句,“入旧年”、“生残夜”等用字准确精练,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动人的景色。

3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今译:长安街头的霏霏春雨,像酥油一样滋润大地。远眺那春草已有一片绿意,但近看却又什么也看不出。

这是一首赞美早春的小诗。“草色遥看过却无”句,是全篇的绝唱。早春二月,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经过春雨的滋润,春草的芽儿渐渐萌生了。透过薄薄的雨幕远远望去那草色已有绿意,但当你走近细看时,却反而不那么明显了。这不下是初春草色的特点吗?诗人的高超诗笔,犹如一架摄影机,通过兼摄远近,把这种极难描摹的色彩摄了下来。真是一句一幅画,虽非绘画,却胜似绘画。

4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意象新奇,设色鲜明,造型新颖。想象丰富而奇特,这是李贺诗歌的突出特点。在《雁门太守行》里,这些特点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