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跨文化知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 跨文化交际意识 教学原则 教学策略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新时代环境下的新型蓬勃发展的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根据《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五年制高职的英语教学目标定位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将语言基础能力与实际涉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满足21世纪经济发展对五年制高职人才的要求。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浪潮已经扑面而来,五年制高职学生即将面对越来越多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而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将得到考验。因此,在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含义
“‘跨文化意识’是提出的概念(Hanvey,1979),指的是理解和承认人类具有各自创造其独特文化的基本能力,社会不同,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各异”①。我认为,跨文化交际意识包含以下内容:对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使用外语时根据目的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以及促使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相互融合的积极的意识。
二、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目标
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G.Hanvey)将跨文化意识分为四个层次。在第一个层次,外语学习者对于异族文化中表面的明显的文化特征有所了解,但认为它奇特而不可理解。在第二个层次,外语学习者通过文化冲突的某些场合,了解到某些与本民族文化明显不同的微妙而有意义的文化特征,但他们对此的反应仍然是不理解。在第三个层次,学习者通过理性的分析,了解到那些微妙而有意义的文化特征,从认知的角度认为可以理解。在第四个层次,学习者通过深入体验目的语文化,学会了设身处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来感受其文化,达到感其所感的理解。
根据《标准》,学生应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能力,具备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形成健全的情感和态度,为就业做必要的准备,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目标要求总结如下表:
结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层次理论,《标准》对五年制高职英语文化交际教学方面的要求便可以转化为让学生从第一、二层次努力达到第三、四层次。而当学生具备了较高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层次后,这种意识对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从而真正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目前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现状
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总结,我发现目前在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非常淡漠,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甚少,在实际英语交流中喜欢套用母语的思维方式和使用习惯去理解英语,他们往往不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不能进行有效的、得体的交际,交流中的误解和障碍时有发生。跨文化交际教学并没有融入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教师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重视度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水平,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语言中的文化内涵,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和养成。
四、培养五年制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教学原则
(一)教师需要系统规划跨文化交际教学内容,做到循序渐进。
学校在确定英语课程授课计划时,必须以课程标准为基础,结合英语教材,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设定相应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内容,使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相辅相成,最终达到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要求。除此之外,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语言学习规律,意识到学生的学习是分阶段、分层次增长的,认知水平也是不断提高的。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安排跨文化交际教学内容时做到循序渐进,兼顾层次性和一致性,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年龄特征、认知能力、心理状况和语言水平等因素,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生逐渐理解并接受英语语言文化。
(二)教师要实施适用、实用的跨文化交际教学。
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结合教材合理有效选择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内容、容量和教学方法,强调日常交际所涉及的功能项目及单元话题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摒弃过于抽象和捉摸不定的文化现象,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中文化对比必不可少。
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时,由于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让学生进行文化间的对比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指导学生在进行跨文化思考时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框架模式,摆脱自身原有文化的积淀和约束,将自己置于另一种文化模式中,在主动的对话和平等的欣赏中达到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另一种文化的目的②。然而,在比较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文化平等观和语言平等观,既不自高自大,在语言与文化上搞民族中心主义,又不自我贬低,认为英语国家的文化比我们的优越,甚至否定我们的民族文化。
五、培养五年制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教学策略
目前,虽然五年制高职英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尚处起步阶段,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上还缺乏系统性、完整性,但在当前情况下,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确实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一)适时加入“文化旁白”。
“文化旁白”是加拿大的外语教学法专家斯腾(H.Stern)在1992年提出的方法,它要求教师挖掘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对相关的文化知识进行介绍,并利用课堂中的机会有机结合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等。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托,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族、宗族、制度、饮食习惯等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英美等国家。将人类优秀的文化、高尚的思想道德和情操,通过英语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比如,我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经常会把“Britain”与“England”等同起来。碰到此类情况,我便会向学生介绍英国的全称是“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并说明英国分为4个部分:Scotland,England,Wales and Northern Ireland。这样学生就明白了,也不会弄错了。
(二)加强“文化对比”。
英汉文化有相似的地方,但更多的是差异。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了解这两种文化的差异,这是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敏感性所必需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已有的思维定势和偏见意识使他们从本民族的视角来看待英语文化,而这种母语文化的干扰势必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不理解或者误解。通过比较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也会随之提高。教学中,小到一个单词大到一个话题,存在文化差异的地方处处都有:词汇涵义的差异、世界观的差异、语言行为的差异、非语言行为的差异等。只要有文化差异的地方就应当为学生提供作比较的机会,让学生充分了解它们的相似处和不同点。比如,中西方人的价值观是有差异的:中国自古以来都有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整体观念比较强,集体重于个体。而西方则更重视个体,讲究个性,讲究独立奋斗。再如中西方思维文化的差异:西方人的分析性抽象思维,而中国人的综合性形象思维,等等。再如涉及外国人的称呼时,外国人的名和姓与中国人的名和姓的不同点就要做细致的比较。通过对比,学生可以避免在交际活动中的错误和尴尬,并且可以准确地接收对方信息和及时准确地发出信息,提高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三)多方位进行“文化导入”。
在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交际内容的方法是多样的。在考虑学生的特点、教材的内容的前提下,我们可以灵活地选择导入的方法:实物、图片、录音、录像、电影、网络等。这些导入方法都能很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兴趣。
(四)积极创设“跨文化交际语境”。
教师在课堂可以根据所学内容运用各种课堂活动来创设丰富多彩的跨文化交际语言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我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游戏、小组竞赛、角色表演是受五年制高职学生欢迎的课堂活动。教师在创设跨文化交际情景教学时,可多采用这些课堂活动方式来提高学生对文化学习、实践的兴趣和效率。例如:老师要向学生讲授有关如何应邀到英国人家里吃饭时,就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在进行前学生可在课外准备好,也可以即兴表演,表演完后让大家进行评论是否符合英国人的习惯或者直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正确的待客场景让学生进行对比:客人必须按时到,最好提前几分钟,主人先让客人到客厅喝饭前酒,再去进餐,就餐时中国客人应学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通过这类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可以更快地掌握语言知识,积累交际经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需要播放多媒体资源,如原版电影、电视、广播、录像网络等。这些多媒体资源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活泼而新颖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生动而逼真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情景和环境。学生能通过真实的画面和音频直观地体验到利用英语进行的交际活动,进而置身其中。通过看、听这些视听材料,学生能够从中了解英语国家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了解和学到许多与英语文化有关的语言交际的方法和手段,并深入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现代化教育技术已成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行之有效的教学媒介。
(六)开展多种跨文化交际外延活动。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它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结合教材进行跨文化交际知识的训练,而且要在课外最大限度地创设跨文化交际氛围,引导学生自觉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课外阅读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教师在课外指导他们阅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英语报刊杂志或者一些富有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的书集和文章,并提醒他们在阅读时主动去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甚至是风光等的知识。这将十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专题讲座、英语配音、短剧表演、研究型学习、市民英语角等。这些活动能有效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加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
(七)加强教师自身学习。
英语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效果,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化素养,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好全面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地驾御教学内容,从而完成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目标。
六、结语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将越来越频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适应“地球村”的需要。教师需要努力将语言教学置于跨文化交际环境中,要帮助学生明确英语学习中的文化要素,帮助他们逐渐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层次,主动去理解掌握英语文化的内涵,进而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乃是一个新兴的课题。本文对此作了分析和论述,并期待与从事英语教学的同仁们共同探讨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对策,从而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办法。
注释:
①毕继万.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语言教学研究,1998,(1):19.
②黄宏姣.跨文化交际中的心理意识准备.学术交流,2004,(9):131.
参考文献:
[1]Guo-Ming Chen,William J.Starosta.跨文化交际学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Stern,H.H.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3]毕继万.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J].语言教学研究,1998,(1).
[4]黄宏姣.跨文化交际中的心理意识准备[J].学术交流,2004,(9).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论文摘要:本文在分析双语教学与跨文化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文化差异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的影响,并对在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学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课堂上设置具体的“情境”和“语境”,教师应熟悉西方文化知识,学生要进行多渠道自主学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各种国际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需要大量既懂外语又有专业知识的国际化人才。为了使高等教育能够适应这一需要,培养出国际化的人才,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2007年又明确指出:“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高校积极开办双语课程,培育双语人才,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双语教学的热潮。在此背景下,组织行为学课程双语教学便应运而生。组织行为学课程开设双语教学,开创了全新的“教”与“学”的思路,学生通过对原版教材的提前预习及仔细阅读,再通过授课教师的英文授课,学生能够以英文的思维方式思考国外的原著学科,能更好地跟踪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论与方法,保证组织行为学学科知识的及时更新。同时,也有利于传达组织行为学核心知识和核心理论,增强对世界一流学术大师及其思想的了解,把握学术精髓。然而,在取得种种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在实际教学中碰到了许多因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严重阻碍了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并明显制约了双语教学效果的提高。有鉴于此,本文将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中所涉及的跨文化教学进行探讨,并给出一些对策建议,希望有助于促进我国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一、双语教学与跨文化的关系
所谓双语教学,是指在学习母语的同时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 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在双语教学中,由于语言具有交际功能, 当交际的双方分属于不同的社会文化群体时,就产生了跨文化交际。同时,又由于各个民族的语言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本民族文化的印记,所以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知识的时候,就是习得这个民族的文化和他们的传统。所以双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是紧密联系的。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教育是重要的环节。由于双语课程不仅承担着语言能力目标的实现,还承担着专业知识目标的提升。因此,在双语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两个目标,就有必要在双语课程中渗透文化知识,进行跨文化教学,从而将学生培养成掌握学科知识的双语人,双语文化人。
另一方面,英语大师王佐良先生曾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因此,语言教学不仅仅要掌握“语言规则”(the rules of the language as code),即:懂得语法正确与否,而且还要掌握“语言使用规则”(the conventions governing the use of the code),即:决定语言是否得体。在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对比,加强跨文化知识的导入,才能使学生对西方社会逐渐形成系统、全面的了解。进而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文化差异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在双语教学中,由于母语和目的语所蕴含的两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取向、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许多语言现象单单从语言本身是无法解释清楚的。具体来讲,文化差异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文化差异会影响学生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课程知识点的理解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往往是和我们人类社会联系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范畴。由于组织行为学课程双语教学大多使用国外原版教材,因此,学生对于该门课程双语教学知识点的理解就和目的语(大多为英语)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关。也就是说,文化差异对学生在理解双语教学知识点时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当笔者在给学生讲解霍夫斯泰德评估文化的五个维度时,其中有一个维度是各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长(短)期取向(long-term orientation & short-term orientation)。长期取向是指人们总是想到未来,而且看重节俭、持久与传统,而短期取向是指人们看重此时此地。由于我国的社会环境和传统教育,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长期取向比短期取向更可取。考虑到文化差异,笔者告诉学生,美国是一个多元国家,允许各种文化共同存在。按照组织行为学的观点,长期取向并不一定比短期取向更可取。短期取向下的人们更容易接受变革,他们对于工作的忠诚度也很稳定。因此,长(短)期取向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价值观取向,它们共同存在,其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这样,就让学生对该知识点有了准确的理解与把握。
(二)文化差异会影响学生进行组织行为学双语学习的思维习惯
具体来讲,这种影响突出表现在语篇分析和词汇理解两反面。一方面,学生倾向于总是潜意识的拿所学语言与自身母语进行比较,导致无法跳过难句或语法,而对整个语篇的含义进行分析。大学生是成年人,他们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模式早已定型。关键不在于是否迁就学生的习惯性思维(汉语思维),而在于帮助并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新的认知方法(学习第二语言)。另一方面,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一个民族文化概念的指代方式,它最容易受到文化渗透。学生受困于中式的词义理解,往往难以领会一些西方语言的词义。例如,在组织行为学双语教材中,多处涉及到“宣传”这个词汇,例如“广告宣传、新闻宣传、公关宣传、产品宣传和企业宣传”等等。汉语里“宣传”指的是“对群众说明和讲解,使他们相信并且跟着行动”。而英语词典中对“propaganda”的定义是“政治团体为影响公众所散布的信息。通常是夸大甚至是虚假的信息”。可见,“宣传”一词在两种不同的文化环境有着不同的褒义和贬义,从而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所以,“产品宣传”用的是“product promotion”,而不能想当然的认为是“product propaganda”。
(三)文化差异会影响学生对组织行为学双语教学教材的案例理解
案例教学法是不少课程讲授中颇为常见的方法。然而,西方原版教材对一些案例的选用表达常有别于我国的本土教材,经常会由于文化的差异而让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不准确。在组织行为学的双语教学中尤其如此。如在讲授“群体冲突”一节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学生们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对“冲突”这个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冲突的存在是管理不善的结果,应当避免冲突”的认识上。如果就理论解释理论,学生们是很难接受“冲突从绩效的角度,是可以产生价值的”这一观点的。为此,笔者在课堂上就我们学校如何充分利用竞争手段,通过增加工资、奖金、表彰、晋升、待岗等形式,产生积极意义的“冲突”、创造新局面的实例,借用我们自己的文化,说明了“冲突是任何组织都不可避免的,且往往是保证高绩效所必需的”、“冲突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只有从绩效的角度,才能判断冲突的价值”等观点。
三、组织行为学双语课堂进行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双语教学面临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克服畏惧心理的难题,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引入跨文化教学。在双语教学中,通过文化比较和文化差异分析,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体验西方文化下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从中体会到二元文化的有趣差异;另一方面,还可以推进学生的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前提,以教材为基础,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方式。将跨文化教学引入双语教学,能够促使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沟通活动解难释疑,使学生形成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双语教学,既是一门学科基础课程的知识技能传授,也是对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许多语言学家经过研究,普遍认为除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还需要培养他们的文化能力。当前大学生普遍表现出英语交际能力差,沟通自信不足,过分偏向英语应试教育。只有将跨文化意识充分融入双语教学的各个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课堂英文问答、讨论、演示和课后英文写作等,才能使学生的交流沟通水平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得以提高。
(三)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和文化感悟
文化通识和个人修养越来越成为国内外本科生教育的主要指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种语言便是一种文化,而一种文化便是一种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以文化作为感召力的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更宽广的课程领域接受两种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摆脱传统狭隘观念的束缚,形成一种对文化的潜在反应能力,以开放的心态和跨文化的素养迎接全球化社会所带来的诸多挑战。
四、组织行为学双语课堂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方法
由于缺少西方国家的语言环境,在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双语教学中,学生不能身临其境的去学习和感受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这就要求教师要设法在双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最大限度地将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导入教学过程。
(一)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
要在双语课堂上努力增强学生对中西文化的敏感性。如对许多中国人来说communism,collectivism,interdependence等都含有正面积极的意义,但这些对西方人来讲却含有反面、消极的意义。相反capitalism,bourgeoisie,landlord,ambition等对中国人来说有一定的贬义,而对西方人来说则带有褒义。这些词汇在不少社会科学中都较为常见,如果忽视或轻视了这一点,本身也会对学生的课程内容理解产生障碍。而一旦正确引导学生分析中西方学者这种文化背景和学理的差异,将有助于其形成双重文化的学习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具体的“情境”和“语境”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实际上是一种极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跨文化管理活动的视频资料、模拟组织行为学场景、角色扮演等方式将组织行为学实践中的跨文化冲突展现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一个跨文化管理实践的情景。教师也可以担任其中的一个角色,这样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可以体验跨文化的实践活动。
组织行为学双语课堂上很重要的是要营造出双语教学的氛围,这种氛围既包括了课堂知识点的双语讨论和辩论,也包括对课程案例的现实模拟表演。前者能够锻炼学生用西方语言进而到用西方思维来考虑问题,激发其用英语表达观点的愿望。后者则是将整个教学过程组织成近乎实际的交际活动,让学生体会在不同场景下应该讲什么,从而达到良好的双语教学效果。
(三)教师应该同时熟悉专业课程材料和西方文化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只有教师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意识,才能培养出具有跨文化意识的学生。而双语教学对教师的专业课程熟悉程度和语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与其他的非双语教学的课程不同,组织行为学引入双语教学,还要求教师更加熟知西方的一些文化故事和名人名作。这既考验着双语教师多学科的知识广度,也要求其花更多精力进行备课工作。如果教师不能在授课前进行充分地查阅和注释,也就无法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文章。
(四)鼓励学生进行多渠道自主学习
双语教学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仅仅依靠每周一、两次的课堂讲授,学生的英语思维是不可能形成的。这就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之外,能够自主阅读西方经典文化名著,观看反映西方文化生活和历史的电影、电视剧,并多浏览英文的知名媒体网站和主流论坛。同时,在生活中有意愿与西方人士和一切西方元素的事物进行接触,从而自发创造感受跨文化差异和熏陶西方文化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钱 芳,俞丽伟.高校管理学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103-105.
[2] 吕雪松.案例教学法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