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电类专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电类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电类专业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及创新能力,能够系统地掌握和应用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检测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一些专业知识,并具备一定的科研开发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级工程人才。电类专业具有把强电与弱电、分立元件与系统、软件与硬件、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这决定了毕业设计在电类专业的培养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高校扩招的不断进行和学生就业方式的转变,毕业设计的质量也受到了影响,如何提高电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也成为了学校和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选题、指导教师、学校和学生方面分析了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并结合指导毕业设计的实践和电类专业的特点提出了提高毕业设计的措施。
一、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通过对近几年来电类专业毕业设计的分析与调研,我们发现影响电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选题因素
选题作为毕业设计的第一步,在很大程度上规划了设计的方向、角度和范围,它是确保完成高质量毕业设计的前提和条件。选择适宜的课题是影响毕业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的课题过于老化,选题过难或过易;课题所要求的软件工具过于复杂,偏计算机而轻专业,毕业设计仅仅是编程。少数教师把一些高深的理论课题交给本科学生做,与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不能体现电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近几年来我指导毕业设计最大的体会是有的学生选题时带有较大的盲目性,有的同学仅凭自己的兴趣和感觉去选,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能力,结果在做毕业设计过程中就出现了很多问题。还有的同学是选择老师,自认为选择要求不严格的老师出的题目,比较容易毕业。
2.指导教师因素
由于近年来高校连续扩招,学生数量大幅增加,而教师资源匮乏,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工作量也相应地增加,有些教师指导十多个学生。同时,指导教师还要面临大量的教学工作、职称评定和科研的压力,由于毕业设计时间比较集中,因此,教师投入到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也就有限。另外,部分教师本身缺乏科研、工程实践、社会实践经验和指导学生应有的环境条件,特别是青年教师实践指导能力不强。
3.学生与就业制度因素
少数学生认为找到的工作与自己所学的专业关系不大,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成绩不影响将来的工作。一些考研的同学忙于复习功课,因此投入到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也受到了影响。
目前由于高校毕业生数量在逐年增加,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许多企业不景气,这就造成了学生就业压力大,而毕业设计工作安排在第八学期,也是大部分学生找工作的时间。于是许多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忙着找工作、面试、参加公务员考试,而有些企业在学生毕业之前就要求学生到单位上班,所以学生放在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也大打折扣,经常请假外出,使指导教师也很无奈。其次,有些已签定就业协议的同学认为,反正工作已经找到了,老师也不至于在毕业设计这一关设卡,让我毕业不了,因此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毕业设计的质量也就得不到保证。
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1.科学选题
做好出题和选题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前提,指导教师在出题一定要认真对待出题工作,出题时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符合培养目标,体现专业特点。指导教师所出的题目必须满足教学要求,题目所涉及的内容要与电类专业相关,最好是覆盖本专业的主要课程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工程性和实践性。
(2)选题应尽量与生产、科研课题、实验室建设相结合。有科研课题的教师出题时可以把自己的课题的一部分或子课题拿出来交给一些基础知识扎实、起点高的同学去做,这样就可以促进毕业设计与科研与实际工程的融合。但要注意课题的研究内容和难度要适中,既能保证锻炼学生,又不让他们知难而退。同时子课题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够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3)选题的时间应提前于毕业设计开始时间。毕业设计时间仅仅两个月,如果学生拿到毕业设计题目的时间较晚,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时间就很仓促,会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质量。例如,我院的毕业设计题目在第七学期的十八周就已与学生见面,放假前,学生就已经选好了自己的课题,拿到了本课题所要研究的任务和研究内容及所要查阅的资料,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在放假期间查阅和消化相关的资料和知识,为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严格审题。一个好的选题应该能够体现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实际性和前沿性。为了保证选题的科学性,我院成立了选题小组,由检测技术、电力系统、调速与控制等一些电类专业的专家组成。对毕业设计题目进行评价和筛选,不合格的题目就会被淘汰。同时,专家组还会对选中的课题提出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指导性意见和建议。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对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不仅是老师简单的布置任务、学生来完成的关系,而且是教师尽力创造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科研环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观点,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指导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直接影响着毕业设计质量。因此,加大培养力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1)学校管理部门应当给教师安排适当的工作量,使教师在完成教学质量的同时,可以有时间和精力参加一些科研、课题项目,总结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2)建立合理的师资科研队伍。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特别要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青年教师参与课题、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并请有扎实专业知识、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加以指导和引导,通过传、帮、带等形式传授指导毕业设计的经验。优化的师资队伍应该是知识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较高,具有丰富的实践能力且老中青结合的教师群体。
(3)加强实践环节的锻炼。给青年教师多提供指导学生实习、深入生产和工程实际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经验。特别是针对指导电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师。
(4)加强师德建设。在指导毕业设计过程中,教师严谨的教学态度、良好的道德修养会对学生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我院已经毕业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工作后曾打来电话说,真的很感谢老师对他们的严格要求,否则,就不能顺利毕业,也不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可见指导教师的治学态度、世界观和人生观对学生的影响。
(5)不断总结毕业设计经验,认真指定下年度计划。经验是不断总结和积累的,每次毕业设计的结束应该是下一次毕业设计的开始。每次毕业设计结束后,所有教师应交流指导毕业设计的心得和体会,总结经验并找到差距,认真制定下年度的毕业设计计划。
3.校企联合指导
电类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工程性,决大多数工作不是只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就可以胜任的。那么,让学生到企业中,利用企业的设备、场地和技术人员的技术经验来完成毕业设计,实现校企联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企业的指导教师可以侧重于毕业设计内容的技术性问题,校内指导教师侧重于毕业设计的规范化管理,定期与企业指导教师和学生加强联系,及时了解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展。通过这条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主动性,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实际工程设计和科研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便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
4.定期开展学术交流
在毕业设计期间,除了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获得学习资料外,学校还应该举办一些学术讲座和研讨会。当然,主讲可以是老师、专家、企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也可以是学生。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的前沿和当前的技术水平。如果是学生主讲,教师应提前一周把与该学生毕业设计相关的题目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去准备。当然,讲解完毕,学生可以和老师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效果非常明显,也十分受学生的欢迎,明显提高了毕业设计效率。
5.进行毕业设计课程教育
毕业设计工作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与学院应加强管理,把毕业设计教育列入正常的教学工作中,也可以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毕业设计教育应包括毕业设计时间的安排,如何进行选题,如何检索、查阅和使用文献资料,怎样进行毕业论文的书写和毕业答辩。由于毕业设计教育内容涉及的是所有毕业生面对的共同问题,由学院统一安排,这样可以节约学生毕业设计和指导教师的时间。
6.组织好毕业设计成绩评定和答辩工作
由于各种原因,在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时,没有统一的评定标准可以参考,从而导致各位答辩教师的评分标准不一致,因此学院应该根据毕业设计题目的类型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使评分尽可能地公平。
由于毕业设计题目类型较多,每位答辩教师也不可能对每个研究领域都精通,因此对于不熟悉领域的毕业设计作出准确的评价也有些困难,建议在毕业设计答辩分组时应按照毕业设计题目进行分组,有利于答辩教师比较学生毕业设计的好坏,给出一个相对公平的成绩。
三、结语
电类专业是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实践性的工科专业,毕业设计在其专业中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近年来对电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指导与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合适的选题、规范性的指导、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是提高毕业设计的重要保障。在高校扩招和学生就业压力大的现状下,如何通过结合电类专业的特点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对于提高电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方瑞明.提高电器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4).
[2]黄志玉,祝亚辉.提高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机电专业应用数学项目化教学设计一、课程定位
“机电专业应用数学”是机电工程专业一门必修课程,其先修课程是初等数学,后续课程为:机械零件数控加工、机电设备维修技术、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数控编程及操作等专业课程。这些专业课程根据岗位不同,主要分研发岗位课程、生产岗位课程,学习期间学生还要参加各类技能比赛、考取技能证书,毕业前要进行顶岗实习、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学生通过对数学基本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还可以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数学支持,为专业问题的解决提供思想方法,所以本课程定位是: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服务,为工作岗位的需求服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机电类专业毕业生岗位及能力分析
机电类专业毕业的常见就业岗位是:机械(模具)设计、制造、安装、检测、维护及调试,技术改造,产品开发与营销等。
机电类专业毕业生需要具备的与数学有关的岗位能力有:能够正确选择加工工具与设备(机),能够灵活操作数控机床进行零件加工(机),能够正确选择、组装、检修设备的元器件(电),能够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检验,能够对设备状态进行正确判断(综合),企业决策与管理能力(综合)。
机电类专业课程中与数学相关的能力有:刀具角度、零件尺寸的计算能力、数控机床加工零件时的参数计算能力,会计算机床电流向量,会对零件各类数据进行分析等。
三、设计思路
“机电专业应用数学”课程设计,就是通过以上分析,提炼出机电类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数学能力,以及支撑这类数学能力所需的数学知识,将机电专业应用数学教学内容按项目进行划分。采用以实际问题解决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辅以案例、任务驱动和问题导向教学法,教学环节采用项目式情境引入――数学新知学习――项目解决导出。整个教学遵从数学课程的基础性、针对性、现代化、互动性和层次性原则。
四、教学目标
(一)通识能力目标
1.具有概念互译能力,能够将机电类概念与数学概念对接;2.具有问题转化能力,会将机电类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3.具有运算能力,能计算出数学模型的解;4.具有回归能力,会将数学解回归成实际问题的解决办法;5.具有迁移能力,会将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迁移成其它问题的解决方案。
(二)专项能力目标
会利用各类方程对凸轮、齿轮、连杆等机械构件运动轨迹进行描述、分析与计算,会利用微积分对电路、电机的电流、电压等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与计算,会利用微积分计算工程机械中受弯构件的刚度、强度,会利用微积分对机械元件进行设计和性能校核,会用解析几何知识对数控编程中的基点与节点进行选取与计算,会利用数理统计知识对加工零件的质量、误差做数据分析。
(三)知识能力目标
掌握函数、三角函数、参数方程、极坐标基本知识,充分理解极限、连续、导数、微分、积分概念,熟练进行极限、导数、微积分基本运算,理解常微分方程的概念及求解方法,掌握空间直角坐标系、向量、空间平面、直线、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本知识。
(四)素质教育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树立学生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形成敢于创新的职业习惯,养成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内容
整个教学内容以数学知识体系为主线,以岗位与专业课程需求的教学项目为引领,构建项目化教学内容。“机电专业应用数学”分为四个教学项目,分别是:项目一:机械构件运动轨迹的描述、测量与计算。项目二:机电工程中受弯构件的变形计算,机械元件的设计计算、性能校核和优化设计。项目三:机械零件的绘制、测量及加工计算。项目四:零件测量精度分析。
四个教学项目对应四个教学模块,分别是:初等数学(函数、参数方程、极坐标)、微积分学(极限与连续、导数与微分、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其应用、常微分方程)、空间解析几何和空间角度的计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随机事件及概率计算、随机变量、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六、情景设计
在项目四(零件测量精度分析)中采用的情境是:要对一批零件的加工精度进行统计分析,通常首先对每个零件的尺寸进行测量并记录,然后将尺寸划分成数个等长度的区间段,统计各个区间段内的零件数目,最后在平面直角坐标系里,以每个区间的中点为横坐标,以该区间内的零件数占总零件数的百分比为纵坐标,画出若干个离散点,将这些离散点用光滑曲线连起来,就得到了零件尺寸的正态分布图。由此情境进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的学习。
七、首末次课设计
(一)第一次课设计
环节一:畅所欲言
学生自由发言,介绍对机电类专业的认识、对本门课程的认识、希望从本课程的学习中获得什么等。
环节二:项目展示
展示机电专业中需要的数学知识,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
环节三:课程要求
教师介绍本课程的特点、学习方式、学习要求,考核标准。
环节四:分组交流学生分组交流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目标。
(二)最后一次课设计
环节一:谈谈收获
每个学生谈谈本课程的学习收获,老师补充,进行课程总结。
环节二:秀秀实力,分组进行
1.计算交流电路中电阻元件从电源吸收的平均功率
2.用微分方程知识分析机械运动中的阻尼现象及特点。
环节三:评评成果
各小组之间开展互评打分,教师参与评价并进行评分。
八、考核方式
1.学习态度考核:10%。学习态度包括课前预习、课堂纪律、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
2.完成项目情况考核:30%。包括完成项目过程中表现出的数学互译能力、模型构建能力、计算能力、创新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期末考试考核:60%。期末进行闭卷考试,考查一学期所学基本数学知识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设计效果
通过项目化课程设计,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变积极,学习热情大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授课内容由原来的单纯数学知识变为与专业有机结合的数学知识,因此知识结构由一元变多元,由枯燥变丰富,又因为增加了相应专业课知识,课程改革后对数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单一变综合,由闭塞到开放;要从过去以纸上推演、证明为主的数学操作,转变为以专业软件为主进行运算的数学操作。不仅要熟谙数学知识,还要了解机电行业专业知识;不仅要会解决数学问题,还要会发现数学问题。
1.1教学内容
一般来说,传统的机电类专业所学的数学知识包括《高等数学》、《常微分方程》、《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积变》,基本上是纯数学的理论、方法,与机电类专业结合的很少或没有什么联系。高等数学主要内容包括极限、导数、微分、不定积分、定积分、无穷级数、微分方程、多元函数微分学等;常微分方程主要内容包括常微分方程的概念、一阶微分方程、二阶微分方程等;线性代数主要内容包括行列式、矩阵、向量与线性方程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主要包括随机事件与概率、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多维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定理、统计量及其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回归分析;复变积变主要内容包括复数、复变函数、解析函数、函数可导与解析的充要条件、复变函数积分的概念与性质、复变函数积分的重要定理与结论、解析函数与调和函数的关系、复数项级数、幂级数的敛散性、孤立奇点的概念与分类、留数基本定理。由于所用的高职数学教材针对性不强,与专业结合紧密程度较低,机电类专业的学生接受程度慢,使得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数学知识利用率很低。
1.2教学方法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单一,一般是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有时也使用PPT,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被动地回答,师生缺少沟通,教师只是机械地传播数学知识。有的数学教师过分注重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严谨性、完整性,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程度。由于学生学习高职数学的目的不明确,以及数学基础薄弱、认知程度低,对学习数学信心不足,更是错误的认为上大学后不用学习了,于是放松了对自己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数学能力低,不能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鉴于以上问题,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1.3考核方式
传统的高职数学考核方式,由平常成绩包括交作业、出勤率,以及期末的闭卷考试组成。这种考核方式虽然简单、易操作,但很少得到学生的喜欢,学生感到太单调,不适用,不能与所学的专业课紧密结合,比较脱离实际。
2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
传统的高职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有以下一些不足之处:
2.1教学目标局限且单一
过分偏重完成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情感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数学教师对其他方面的关注。教学不能只是关注数学知识的单向传递,而应该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目标,又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数学态度和情感的发展。
2.2唯教材论,忽略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实际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偏重于教材的教学内容,忽视了教学活动中的最核心的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教材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条线索,一个参考。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研究出一套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
3高职数学教学改进措施
3.1明确高职数学培养目标
机电类专业数学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具备数学计算能力、数学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逐步做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利用数学的严密思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减少出错的机会。
3.2增强高职数学服务于专业课的意识
先上数学基础课,再上专业《机电工程数学》,做好与专业课衔接的准备,最后上专业课。系统设计数学内容,不讲那些脱离实际的内容,不给专业课的学习带来更多更大的困难,做到循序渐进,深入浅出,使学生乐于接受高职数学,并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3树立高职数学在专业基础课中的重要地位
重组数学内容。删减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去掉繁杂且枯燥的证明以及不切实际的理论性太强的例子、习题,补充一些有趣味的、专业知识密切需要的数学知识、例子。创设问题情境。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利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调查邯郸市汽车价位、品牌分布情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使用数学、发现数学,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能够利用数学解决一部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机电类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上、实际生活中感到数学有趣了也有用了。不断增加了数学的亲和力,逐步增强数学在学习专业课中的实用性。教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难点和重点。数学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逐步深入了解并掌握相关专业课所需的有关数学知识;上课使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精心设计上课内容,利用平易近人的语气平等地与学生交流;研究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心理,逐步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确保绝大多数学生至少能够听懂一部分数学知识。课堂上学生可以利用数学软件解决那些纯计算的数学问题,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增加一些学习乐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4改进考核方式
在考核方式上加大学生的平常表现成绩,鼓励课堂上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回答问题;让学生写一些学习数学的心得体会或小论文作为作业的一部分,精心批改学生的数学作业,指出学生的具体问题所在和改进措施;期末考试可以实行开卷考试,在考试时可以参考一些教材或作业。
4高职数学新课堂关注点的转向
根据数学课堂的实际教学情况,高职数学课堂教学有几个关注点,分析如下:
4.1由单一的知识目标转向学生的全面发展
过去高职数学单纯追求数学知识目标,这导致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淡薄、实践能力低下,缺少数学思维方式,厌倦数学学习。高职数学新课堂的教学目标,应该以数学知识技能为基础,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4.2由课堂上教师的独白模式转向师生交流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主角,偏重于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课堂气氛几乎是一潭死水,机电类学生有的听不懂,只好上课睡觉、玩手机等,忽略了学生平等学习的地位,学生学到的仅仅是数学知识,很少是数学能力,考试的时候也就是把所学的知识复制一下,缺少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数学的新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在互动过程中完成学习。数学教师应该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也应该是真正的学习主体,由单纯的教师讲授转化为师生探究与合作。
4.3由单一的教学手段转向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
由过去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逐步转化为以多媒体为主的多彩丰富的教学手段,也可以利用手机中的数学软件方便学生的课堂学习,使学生的思想形象化,运用丰富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开发学生的学习资源。
5结语
Liu Ling
(Xi'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Xi'an 710065,China)
摘要: 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理工科专业尤其需要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本文以如何培养学生工程素质方法为主线,如何在工程素质培养过程中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能力为途径,构建机电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通过实践经验,对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与科技活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一系列大赛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素质,实际运用此方法达到了教学改革的目的,从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改革、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构建和硬件支撑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措施。
Abstract: The core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o train students' awareness of innovation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y. The engineering students need to develop quality and Sci-tech innovation projects in particular. In this paper, the main line is how to train the students' engineering quality, and how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ci-tech innovation and to build Sci-tech innovation system. It analyzed how to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Sci-tech activities through practical experience. It improved engineering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through a series of competitions, and achieved the aim of the reform of teaching in use of this way. Reform measures are proposed from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course content,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and hardware support and so on.
关键词: 机电专业 科技竞赛 工程素质 科技创新
Key words: electrical professional;technology competition;engineering quality;technology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237-02
0引言
机械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高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重视机电类大学生工程素质尤其是科技创新素质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机电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的核心是机械设计和制造能力以及相关的自动化控制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4年的大学教育,而其中重要的培养环节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科技活动来加强其工程素质的训练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依据大学的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来构建学生的科技活动体系,才能有效地完成工程素质培养和创新能力的任务。
对机电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培养他们的工程素质,一定要具备较高水平的思维能力,来支配他们的工程知识及习惯。那么怎样教学才能在工程技能教学过程中及一些大赛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呢?
1以各种竞赛为龙头建立科技创新体系
通过深入研究与实践,我院逐步确立了以各种竞赛为龙头的机电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大学生通常思想活跃、自信心强、勇于表现、富有竞争意识和敢于创新,所以选择以各种竞赛为龙头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性、挑战性、竞争性和成就感。各种科技竞赛项目,如“机器人竞赛”、“无碳小车”、“飞思卡尔杯”、“博创杯”、“大学生科技制作”等专业覆盖面广,既需要机械专业的学生也需要电类专业(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参与其中。在参加这些大赛过程中,学生一方面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另一方面在制作的过程中思路宽阔的学生会有很多种创新方案,逐个实验,逐个排除,制作出最终的参赛作品。我系拥有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自动化专业和电信工程专业,因此在开展机电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方面具备有利条件。近年来,我们参与的国内各种比赛获奖人数逐年递增,我系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竞赛,使学生走出校园开阔了眼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机电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2通过各种大赛加强大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
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学校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联系适合的企业单位,与他们签订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派遣经验丰富的员工到校内基地如工程训练中心指导学生实践教学。最主要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的方法就是以各种大赛为背景,提高他们的工程素质。这次我们参加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陕西赛区)“无碳小车”大赛就是一个范例,在制作小车的过程中,指导老师每天亲自去实习工厂,有手把手的和他们一起调试,既锻炼了他们零件加工工艺的设计,又让他们熟练掌握了各种机床的操作能力;另外在装配过程中又锻炼了他们理论知识怎么合理的在工程中应用,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工程实际和理论知识的关系。另外在这次大赛中学生从一味的只知道使用机床到熟练精确的掌握了机床,从刚开始对工程图中公差与配合的初步理解,到在工程中怎样才能合理快速的满足公差要求。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工程素质,还在工程素质培养中锻炼了他们科技创新的能力。
当今的社会需要的是既懂现代制造技术,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有广阔的发展市场前景。目前我院机制专业基本上是参照普通高校相应专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面对市场,专业教育除了和普通高校机电专业一样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外,对学生的科技创新与工程素质培养尤其重要。科技创新与工程素质培养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以后工作能积极尽快的投入工作中,以利提高我院的知名度。
3以各种大赛为契机,科技创新为目标实现课程改革
3.1 系列化课程的建设科技创新与竞赛活动是课内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延伸,要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学生就必须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在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中,我系注重系列化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建设,在大一大二以基础训练为主,主要开设了“机械CAD”“工程训练”、“机械零件课程设计”、“电工电子综合实验”等课程;在大三以综合性创新型训练为主,主要以了“科技创新训练”“机电一体化系统”等课程;在大四以专业课程训练为主,开设了“PLC”“单片机”等课程随着系列课程的递进开设,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逐渐丰富,实践能力得到了系统性训练,自然就成为科技竞赛活动及工程训练大赛中的骨干,从而保证了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
大赛指导教师应由双师型教师担任。专门负责该大赛组织和指导工作,并且由教学和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和青年教师配对。这类教师的工作以实践教学为主,平时应深入生产实际,掌握有关企业的产品工艺、生产设备及企业管理等方面情况,在收集技术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际制定学生工程训练计划,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克服了以往指导教师不熟悉企业具体情况,经验丰富的教师有较宽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而年轻教师能将一些新的理念带给学生,有利手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2 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了培养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综合素质,如团队协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我系加强了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最主要的是我们摒弃了传统的课程设计题目《减速器的设计》,而让一部分学生对无碳小车进行设计,这是我们这次课改的重大突破,事实证明我们的课改是成功的。因为这次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陕西赛区)“无碳小车”设计我们获得一个一等奖和三个二等奖。其中在机械部分,要求学生利用MATLAB仿真模块和三维软件建立机械系统模型,并对其运动轨迹、速度、加速度、力要求等进行分析与计算。另外在其它课程的改革中,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讲授必要的基础知识,并随着学习进程布置相关的设计题目,或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自选题目;学生则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来完成设计任务。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进行资料查找、设计方案讨论、设计图纸绘制等,教师随时答疑解惑。这两年我们就是把第四届和即将举办的第五届 “飞思卡尔杯” 和“博创杯”大赛作为我们其它课改的一个主要内容,并且取得了西部赛区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4合理定位本校的构建目标
4.1 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机械制造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育奠定师资基础。
4.2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机械制造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奠定物质基础。
4.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实践环节:包括金工实习、机械制造技术综合实验、数控机床操作技能培训、数控技术综合实习、计算机绘图技能培训、CAD/CAM应用技能培训等。
4.4 技能证书与毕业证书相结合,实行双证书或多证书教育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确保指导教师到位,即确定竞赛项目或活动项目的负责人,明确任务和工作量以及相关经费,构建科技创新活动指导教师队伍。
二是通过立项,保证实验、模型制作等一条龙服务。
三是建立教研室与团委组织的联动机制,即教研室负责委派指导教师,团委和学生会负责组织学生。我们在各种大赛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强大的组织功能,从组织学生组队报名参加学院的初赛、决赛到参加国家级赛事的人员组织、现场安排以及争取社会赞助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样的组织模式,既锻炼了学生的组织才能,又使教师摆脱了事务性工作,从而便于集中精力进行技术指导。
最后还要鼓励大学生撰写并发表科技论文,为他们的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5小结
本项目以陕西省第二届工程训练 “无碳小车”大赛、“飞思卡尔杯”、“博创杯”、“大学生科技制作”、“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等大赛为研究对象,加强学生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完善各种大赛所需的实验平台和仪器,编写相应的指导书。通过这些科技创新项目,又会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优秀学生,从而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得以真正实现。最终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田野,钱桦,陈劭,张健.以科技竞赛为龙头构建机电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J].中国林业教育,2009(2):43~45.
[2]王新辉,张跃勤等.电子信息工程类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实践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2):20~23.
[3]李志,王麒凯,熊娇.大学生就业素质现状的实证研究[J].青年探索,2009(3):64-67.
[4]孙方红,徐萃萍.完善工程训练内容和手段,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12):21-22.
[5]竺志超,王勇,祝洲杰.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强化学生机械设计创新能力培养[J].装备制造技术,2010(11):168-170.
关键词:创新教育;机械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04-01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要把创新教育贯彻落实带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去。实施创新教育,转变教育观念是关键。机械设计类课程是机械类和机电类专业的一门必修主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工程意识训练的主要课程对学生学习专业课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培养创新能力和素质教育方面有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创新教育的实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必须对原有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等进行改革探索和尝试。
目前高等机械教育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在改革中不断加强和完善。目前高等工机械教育的主要问题是:(1)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模式落后。学生知识面狭窄,课程内容落后于时代,缺乏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有关新学科、新技术和新思维的知识。不能激发学生思考新问题、探讨新知识的创新欲望。(2)教学方法呆板,过于重视考试和成绩。缺乏启发式、研究式的学习氛围。众多企业家强调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3)重理论、轻实践重计算推理、轻实验论证,理论脱离实际,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家们一致认为“学校教育应注意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受计划经济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工程教育中,缺乏基本的经济分析和市场需求预测分析,使学生的经济和效益意识比较淡薄。企业认为学校“应加快知识产权法律的普及教育,从而提高工程技术人员对无形资产的保护意识”。
由于我国继续工程教育体系尚未建立,严重制约了机械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素质、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改革措施:(1) 建立机械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相应的课程体系。 (2) 构建创新系列课程并进行教材及教学资源建设。(3) 建立创新人才基地。加强创新实验环境和条件的建设,使机械基础实验课程建设成为既是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基地,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学生可以进行机械创新设计、机械制造工程实践、现代制造技术实验及培训、CAD培训、信息网络与CG实验、以及学生自主创新活动。(4) 开发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适应创新教育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将机械类专业实验与实践性环节划分为课内及课外两大部分。课内分为基础课实验实践、专业课实验实践以及大型实践环节三大类。其中基础课实验与实践按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其他学科基础模块规划;专业课实验与实践按机械类专业学生不同研究方向规划。课外部分包括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按社会调查、课外读书、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夏令营活动、小论文以及技能培训等进行组织规划。 开发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从创新能力培养的规律出发,在改造传统实验的基础上增设一批新的实验项目,形成不同实验模块、不同层次(基础层次、提高层次和设计创新层次)等实验教学体系。
以国家高职院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精神为依托,在我校机械类人才培养总体框架下,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分为创新教育课程、创新实践环节和创新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三个部分。创新教育课程包括人文类基础系列课程、科学类基础系列课程、机械类系列课程和创新理论与方法系列课程。创新实践环节由创新认识、创新实验与实训以及创新活动三个部分组成。创新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从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教育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开展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并积极与国外有关高校交流与合作,不断改进创新教育。
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的源泉,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内容。创新思维包括形象思维、归纳思维、观察思维和发散思维等。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国要想由“制造大国”转变为“创造强国”,职业教育应走在教育的前列,而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教学——专业课教学更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大胆进行改革,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思维。 由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创新系列课程和创新教育实践性教学体系、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课外学分”机制、以及人文与科技氛围等所构成的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正在我校实施。
对于培养专业型技能人才,我们不能仅仅用学习文理科得教学方式去进行,我们需要更多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要真正的理论联系实践,要以就业,要以实际操作为教学目的,传授社会上急需要用的技能,一些先进的领先的技能。引进专业技能高超的师傅或是老师进行手把手的教学,在上理论课的时候也要注意实体的演示,让学生直观的去了解所要学习的这项技能。在上完理论知识的同事应该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实践,先是在学校里面进行实战的操作和训练,应该设有实训课,一周最起码是一天的内容,让学生充分的动手动力。最后加上去社会上实践,去厂和企业实战演习操作和生产。只有这样我们的职业学校才能培养出我们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才不会在面临就业的时候遇到各种的困难和问题。我相信我们职业教育在我们每个职业教育人的努力下会走的更远更好,我们所培养的人才会在各个领域里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张春林.机械创新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关键词:培养模式 土建类 高等职业教育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来,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发展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这里“工学结合”强调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工学结合”在无线电、电子、计算机、汽车、机械等专业实现的效果非常好,姜大源先生、赵志群先生都写了许多这方面的论著,使得这类专业的工学结合如火如荼。
但是,正如没有一种可以包治百病的药一样,“工学结合”也并不是在所有的专业都可以按统一模式往下套的。分析现在做得好的专业,这些专业的共同特点是比较依赖个人技能,而且多是工业产品。换句话说――产品是重复的,生产的地点是固定的,机械和设备是不需要移动的,个人的技能起到关键的作用。比如收音机的组装、软件的开发、汽车维修和机械制造等。这些工作多是以个人技能为主,产品往往是重复的,工作地点位于车间,对人的创造性思维要求不多,学习的内容多是实际操作及其相关知识,边做边学容易实现。并且,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结合也容易实现,因为学习的环境和工作的环境是类似的――地点是固定的,人员也是固定的。
但是,机电类专业“工学结合”这样一个特点,对土建类专业就是完全相反的一个状态。土建类的专业培养的主要是管理人员,无论是组织管理人员,还是技术管理人员,都是基本上不参与实际操作的。土建类专业的实际操作者都是工人,管理人员只需要掌握工艺、组织,去组织工人施工。和工业产品相比,建筑产品是单件的,没有完全一样的建筑产品,同时,建筑产品的生产是露天的,产品不动人员、设备在动,并且建筑产品的体积庞大,想让学生从开始到结束完整地参与一个工程,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这就决定了土建类专业绝对不能照搬照抄机械类、电子类专业的“工学结合”的模式,必须开创出一套适合土建类专业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土建类专业而言,“工学结合”要找准切入点,“工学结合”不能结合到建筑工人的培养模式上去,土建类高职院校不是培养木工、瓦工、钢筋工的专业,工人是技校来培养的。土建类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要结合到管理人员的岗位上,在管理工作的层次上。所以,土建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该是建立在具体的管理工作背景之下的。
以施工员为例,同样是施工员,既可以从事管理工作,也可以从事技术工作。施工现场管理岗位对施工员的要求是施工组织能力,施工组织能力要求这个岗位的人至少会看懂图纸,能抄图,会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写出技术交底,会记施工日记,懂得施工工艺,会使用检测仪器检查中间和最终产品的质量,施工过程中能够正确组织并填写施工记录,检验结束后可以编制检验批、分部、分项的验收记录。能够发现质量缺陷和质量通病,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去纠正和预防。施工现场的技术工作要求施工员具有施工技术应用能力,这个能力要求施工员可以制订正确的施工方案,采用合理、先进的技术完成工程施工。
施工员岗位向上延伸可以做项目总工(项目技术负责人)和项目经理,作为项目总工(项目技术负责人)要求具有审查图纸、地质资料、办理开工手续等工作能力。同时,能够执笔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项目总工应该具有对项目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使用进行总结的能力,项目总工应该具有申报各类奖励,QC成果,总结各类工法的能力。作为项目经理,应该具有施工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人、财、物进行合理组织,对工期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安排,顺利完成建筑施工。
施工员岗位的向下延伸,可以从事具体的分工种的施工管理(比如只管钢筋工或者木工)、测量放线、施工预算、施工试验等具体的工作。尽管这些专业课程可以做得像机电类专业一样的“工学结合”,但是还是属于施工管理的范畴。这些工作是和工人的工作不同的。同样是从事测量工作,放线工和测量员的素质是完全不同的,放线工只要有技能就行,测量员必须懂得测量学理论。测量工遇到了问题可以找测量员解决,而测量员就应该具有解决常见问题的能力。如果测量员没有测量学的理论支持,就无法胜任工作。然而,测量学的理论多是以误差理论和数学知识为基础的。如果没有数学的基础和误差理论,也就没有了测量学。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中如果没有这些理论,培养出来的只是测量工。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对施工员这样的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的要求至少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扎实深厚的数学和力学知识。施工工艺越来越复杂,目前的技术发展情况下,深基坑、大体积砼结构、高大模板工程,钢结构的吊装等,一般都要有比较深的数学、力学知识,才能对施工工艺中的一些参数进行分析判断,以决定最终采用的施工方法和控制措施。所以,高职土建类院校的课程设置,不能削弱对数学和力学的教学要求,而是要加强,要加强到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数学和力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现在有的土建类高职院校的所谓改革,一味削减数学、力学课程,重点强化工艺课程,这种做法长期下去会严重束缚学生的发展。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提到的数学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等内容,力学不但包括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结构力学,还要包括弹性力学。这些知识对能力的形成起铺垫作用。
第二,施工工艺的应用能力。土建类高职应给学生提供较为完整的施工工艺的训练。这些施工工艺包括土方与地基基础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砌体结构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预算、工程测量等。要求学生应该初步掌握这些施工工艺,但不是灵活应用,因为在学校里面无论如何也是培养不出来可以灵活应用这些知识的施工员的,灵活应用这些知识,需要在施工实践中多年的积累。
第三,施工过程的管理能力。土建类高职院校应为学生提供针对岗位的过程模拟训练或实训。这些模拟的或顶岗的过程应该包括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的编制、技术交底的编制、安全交底的编制、施工日记的记录、施工记录的填写记录、施工试验记录、质量验收记录等。
第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表现在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的编写上,而且表现在各种施工记录的填写上。特别是,许多毕业生毕业后在申报科技奖、工法、优秀论文、优秀施工方案时表现出的语言功底很差,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不明白什么是关键词,搞不懂什么是是科学领域,甚至是一些著名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也会弄错。所以,土建类高职院校应该开设语言课、写作课和文献检索课,这是弥补这方面缺憾的重要措施。
根据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到下图这样一个知识的层次结构。这个结构中位于低层的是基础类的课程,如数学、力学、语言和计算机;往上是专业基础类的课程,如建筑结构和专业施工工艺。这两部分是属于学科性的课程,前人已经总结了上百年,没有找到好的教学方式,我们这些人,估计也不会发现什么简便的方法。所以,建议土建类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时不要轻易变动这类学科课程。然而,施工现场管理和技术管理的课程,比如施工方案、技术交底等,实际操作的课程,目前正是土建类高职的弱项,也是可以取得突破的方向,土建类高职应该在了解行业、地方和企业特点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以期学生毕业后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对接企业,对接行业。
前面说了许多的课程,有的教师会说“我们的学生自身的素质接受不了这些知识…..”也就是学苗不好。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面对这个现实,采用“先天不足后天补”的方法,强化练习和训练。其实若干年前,中国女排拿不到世界冠军,有人就找了很多原因,什么人种啊!饮食啊!生活习惯啊!但是,袁伟民没有信这个邪,他坚持“两严三从一大”(就是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从难从严从实践出发,大运动量训练)训练,终于将中国女排送上了国际冠军的领奖台。同样对高职学生也要强化类似的训练,就是该像袁伟民训练女排一样,多作业、多练习、反复提问,促进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这样有了合理科学的课程设置和严格的训练,相信高职学生就业后的竞争会迅速增强,甚至赶超本科院校。
综上所述,土建类专业应该着重学生的基础培养,拓宽学生发展的基石,同时,专业类的课程应当面向工作岗位进行训练,这样的的培养模式既可以打造学生发展的潜力,又能及时对接社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训;建设
针对我省职教专业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以机电专业为参照,围绕专业负责人情况,专业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技术结构等项目,对__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具有机电类专业的13个分院和14个办班点进行了广泛的调研。
一、目前专业师资队伍状况分析
(一)机电类专业负责人情况
表1 专业负责人情况统计表
地区 负责人总数 专业对口率 平均年龄 本科率 高级职称 行政
管理 专业年限 编写教材
副教授 高讲 百分比
苏南 19 100% 40 100% 8 6 73.7% 11 16.7 2.4 1.2
苏中 14 93% 39 100% 0 3 27.3% 8 12.2 2.2 0.8
苏北 7 100% 39 100% 4 1 71.4% 6 16.7 3.1 1.2
合计 40 98% 39.4 100% 12 10 59.5% 25 15.2 2.6 1.1
由表1可知,专业负责人的专业对口率和本科率基本符合要求;负责人的平均年龄39.4岁,从事本专业的平均年限15.2。
(二)专职专业教师数量与学生比
表2 专业教师数量与学生比情况统计表
地区 学生数 教师数 师生比
苏南 8759 461 1:19
苏中 6352 201 1:31.6
苏北 12236 206 1:59.4
合计 27347 868 1:31.5
表中数据显示:苏南地区为1:19基本达到良好标准;苏北地区为1:59.4,专业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或招生数量明显过多),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专业教师年龄结构
表3 专业教师年龄结构情况统计表
地区 专业教
师人数 30岁
以下 比例 31-39岁 比例 40-50岁 比例 51岁
以上 比例
苏南 461 123 26.68% 214 46.42% 110 23.86% 34 7.38%
苏中 201 57 28.36% 97 48.26% 30 14.93% 17 8.46%
苏北 206 59 28.64% 82 39.81% 47 22.82% 18 8.74%
合计 868 239 27.53% 393 45.28% 187 21.54% 69 7.95%
表中数据显示:教师队伍年轻化的趋势明显,活力增加,但队伍的培养、提高的任务也很艰巨。
(四)专业教师学历结构
表4 专业教师最终学历结构情况统计表
地区 专业课教师 实训指导教师
教师
人数 大专 本科 研究生
及以上 教师人数 技校(中专) 大专 本科
苏南 461 8 429 24 170 21 67 82
苏中 201 2 191 8 54 16 19 19
苏北 206 7 184 15 45 15 15 15
合计 868 17 804 47 269 52 101 116
由表4可知,实训指导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为31%,实训指导教师的学历偏低的现象仍然严重。
(五)专业教师的职称结构
表5 专业教师职称结构情况统计表
地区 人数 教授 副教授 比例 高讲 比例 中级 比例 初级 比例
苏南 461 0 22 4.77% 105 22.78% 233 50.54% 101 21.91%
苏中 201 0 14 6.97% 16 7.96% 108 53.73% 63 31.34%
苏北 206 0 22 10.68% 25 12.14% 96 46.60% 63 30.58%
合计 868 0 58 6.86% 146 16.39% 437 50.19% 227 26.56%
由表5可知,专业教师高级职称的比例为23.5%,符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专任教师结构合格的要求,但地区不平衡现象严重。
(六)专业教师的技术结构
表6 专业教师技术结构情况统计表
地区 教师
人数 高级工程师 工程师 高级技师 技师 高级工 中级工
苏南 461 8 23 14 49 140 174
苏中 201 4 4 2 34 84 57
苏北 206 4 4 0 48 58 36
合计 868 16 31 16 131 282 267
由表6可知,实现全面培养学生成为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比例略显不足,加强具有中级工技能职业资格的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
(七)专业教师近三年的教科研成绩
表7 专业教师20__年教科研情况统计表
地区 04年完成课题 04年出版教材(论著) 04年发表获奖论文
国家级 部(省)级 市级 国家规划 教育部规划 其他 核心刊物 省级刊物 市极以上获奖
苏南 3 5 7 1 9 11 63 118 15
苏中 0 3 1 0 0 6 18 17 8
苏北 1 2 3 0 0 2 5 37 12
合计 4 10 11 1 9 19 86 172 35
表8 专业教师20__年教科研情况统计表
地区 05年完成课题 05年出版教材(论著) 05年发表获奖论文
国家
级 部(省)级 市级 国家
规划 教育
部规划 其他 核心
刊物 省级
刊物 市极以
上获奖
苏南 4 10 13 5 11 17 77 175 24
苏中 0 0 1 0 4 1 10 25 21
苏北 0 4 4 0 4 2 6 48 13
合计 4 14 18 5 19 20 93 248 58 表9 专业教师20__年教科研情况统计表
地区 06年完成课题 06年出版教材(论著) 06年发表获奖论文
国家级 部(省)级 市级 国家
规划 教育部
规划 其他 核心
刊物 省级
刊物 市极以
上获奖
苏南 2 5 8 1 16 29 64 83 6
苏中 2 1 1 0 1 4 9 22 7
苏北 0 4 4 0 3 7 10 45 0
合计 4 10 13 1 20 40 83 150 13
表7~表9显示了机电类专业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情况,结果显示,专业教师教科研的能力逐年提高(20__年只有统计到7月份)。
(八)专业优质师资情况
表10 专业优质师资情况统计表
地区 双师型教师 市学科带头人以上 市骨干教师 市教学能手 市教坛新秀
人数 比例
苏南 323 70.07% 18 30 31 31
苏中 131 65.17% 7 17 1 4
苏北 73 35.44% 5 30 3 0
合计 527 60.71% 30 77 35 35
由表10可知,地区间的不平衡现象十分严重,优秀教师特别是市级学科带头人以上的优秀教师存在数量不足。
二、目前专业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结构不合理,专业课教师缺乏
1.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职业教育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未根本改变。有些学校文化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两者比例为1:0.5左右,与国家教育部规定的1:1的要求相距尚远。由于师资结构不合理、专业教师缺乏,使得在职的专业教师超负荷工作,只能穷于应付书本教学,无法更新知识和研究、讲授新技术,教学效果不佳。有的学校因没有专业教师干脆不开专业课,使职教普教化。
2.随着教师数量的增多,高职称、高技能教师比例明显不足;教师队伍过于年轻化,30岁以下青年教师比重偏高;同年龄层次教师中,成绩突出、具有一定声望的学科带头人偏少。
(二)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素质不够理想
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素质尚不够理想。以专任教师的学历为例,职业高中专任教师中学历不合格者占比例偏高。专业课教师来源紧缺,有些职业学校“饥不择食",采取若干应急措施,从而影响了教师队伍素质。
(三)目前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也存在着不稳定的倾向
优质师资“东南飞”。从地域看,苏北地区教师流失严重;从专业看,一些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热门专业(如数控、建筑、英语等)教师流失严重;从人员看,流失的教师以中青年骨干居多;从流向看,多是朝向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及经济效益更优的企事业单位。此外由于职业学校条件差,还存在隐性的流动危机,一部分教师虽然身在学校,但心里却想找一个更好的去处或把部分甚至主要精力放在校外的有偿社会兼职活动上。教学不安心,不用心,人心思变又青黄不接。
(四)实训课指导教师和实验员缺乏
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实践性很强,有的学校没有专任实习课指导教师,出现“在黑板上种田、开机器"的现象。②[1]由于受人事制度和经费的限制,即使学校从企业和社会上录用专业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到校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但学校无进人指标,只能按临时工待遇,虽长期工作,晋级、职称等难以解决。
(五)专业课教师的教研活动不够活跃
教研组作为教师集体从事教学研究活动的小组,经常开展各专业课的教研活动是专业课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方法之一。然而从现有的情况来看,由于职业中学各专业的专业教师数量极少,其教学往往是“单枪匹马,孤军奋战”。专业课教师未能及时交流信息。有的专业虽已成立中心教研组,但未能充分发挥教研组的职能作用。有的是有名无实,形同虚设。有的偶尔活动一次,工作也未落到实处。
(六)职教师资培训机制不健全
教师进修提高的受制因素过多,不少学校办学经费严重不足,难以完成教师的进修提高任务。教师编制过紧,一线教师负担较重,不少教师想进修又难以脱身。
三、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现有教师在职培训
针对现有教师的专业结构和自身特点,有计划的利用寒假、暑假,对他们进行在职培训,可有效地缓解师资力量的不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使用,积极推荐和放手让他们大胆参与校内外的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不断锻炼提高。
(二)广开校门向外界吸引人才
学生人数的巨增,使我们必须向外界招聘人才。我校近几年通过[2]优先招聘年有余力的原技校退休的专业教师;择优招用原企业退休或下岗的专业技术岗位上的工程师或技师;从高等院校吸收优秀的毕业生来校任教等方法,为我校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充实师资队伍的后备力量。
(三)师资队伍建设要结合学校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
[3]学校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引进一定要立足实际,结合学校现有专业的设置情况。对于有发展后劲和潜力的优势专业,可以大胆引进;对于新开办的专业,没有经过市场的检验,一定要慎重引进,否则,一旦该专业生源紧缩,必然会导致该专业师资闲置。
(四)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走专兼结合的道路。兼职教师由于有专业实践技能的专长,有利于专业教师队伍“双师”结构的构建,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五)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注意师德培训
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时,必须加强师德培训,学校要把师德培训纳入学校的重要工作日程,结合实际提出师德建设的具体要求,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防止在教师队伍中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
(六)加强岗位管理,完善人事及分配制度
根据专业建设的要求,合理设岗,控制数量,改革以往教师岗位进人必进编的做法,确立新的用人机制。完善教师教学与科研业绩考核与奖励办法,改革分配制度,建立较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创设有利于优秀人才尽快成长和发挥才干的制度环境。
(七)鼓励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炼就教师实践操作本领
为了使教师更好地适应现代职业教育需要,了解行业发展新形势和新要求,学校鼓励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参与项目开发与建设,为企业生产提供技术服务等活动,要求进企业挂职锻炼的专业教师在实践期内必须接受所在企业考核,并以此作为学校奖惩依据。
(八)校本教研,引领
教师走进课程改革探究领域
教研活动是一门艺术,首先精心策划教研活动,使活动真正成为解决教学过程中实际问题的主阵地,每次活动都能解决一、二个问题,使教研活动富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性。其次精心组织教研活动,按照学校制定的教研活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所有专兼职教师都必须参加教研活动,并严格考勤,以保证教研活动真正成为职业教育理论指导下的研究活动。
(九)师徒结对,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关键词: 教学内容 数学建模 数学选修课
“2+1”模式是近几年来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高职学生理论学习时间缩短。高等数学作为高职理论基础课,有必要进行改革,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一、什么是“2+1”模式
“2+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学校接受专业技术教育,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理论、基本技能,培养职业素质,最后一年到企业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实习接受职业培训。实行“2+1”模式后,高职学生的理论学习时间缩短,实践时间延长。因此,必须对高职数学课程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二、“2+1”模式模式下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研究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学生理论学习时间缩短,因此,高职数学教学内容也必须有所取舍。
1. 结合专业对高职数学内容有所取舍。高等数学课的首要内容就是数学概念,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在讲解数学概念时,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或与专业相结合的概念详细地讲述,效果会更好。例如:在讲导数时,对管理类专业介绍产品总产量对时间的导数就是总产量的变化率;产品总成本对产量的导数就是产品总成本的变化率(边际成本)。对机电类专业授课时就重点介绍质量非均匀分布细杆的线密度、非恒定电流的电流强度等变化率问题。函数的极限的定义,它不过是无限逼近的一种非常严谨的学术性描述,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毫无必要,可以对其进行删简。
2. 减少不必要的理论推导。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学生不必对数学公式、数学定理的来龙去脉搞得清清楚楚,而是要能用这些公式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必要的、用时较多的理论推导、公式证明都可删减。例如,用导数定义求三角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导数公式时,讲其中一个足矣,一个都不讲也可以。把用于推导公式的时间用来让学生反复利用这些公式作更多的练习,解决具体问题,效果会更好,更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数学建模,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数学建模就是通过将实际问题转化成相应的数学模型,使产生的模型能有效地用于对实际问题的求解。至于对模型的求解和结果的验证,可通过计算机完成。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设数学建模课,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向数学课程的渗透,将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和分析过程在计算机上以动态方式显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微机室里完成求函数值、导数、定积分等数值计算等。数学实验课从问题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为主,利用合适的软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学生的独立参与,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开设数学选修课。
为了缓解课时少的矛盾,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应提倡开设数学选修课。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在开展教育改革,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难免给数学课造成一定冲击。学生的数学基础过于薄弱,必定影响其专业知识的学习。我们还看到不少的高职学生有“专升本”的愿望,他们都渴望在理论课上能有比较完整的专科知识的学习,以利于将来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为对高等数学有兴趣、有要求的学生提供学习条件。开设数学选修课,不失为解决当前高职数学中教与学矛盾的方法。像微分方程、多元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与统计、积分变换等课程,都可以开设并提供给学生选择。
高职数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又不能盲目地冒进,这就需要广大高职数学教师不断地探索和努力,力求最大限度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杨大春.高职教育强势发展状态下的冷思考[J].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2]王信峰.汪国强.高职数学课的进一步探[M].2001年海峡两岸高职教育研讨会论文.
[3]杨晓春.高职高等数学教学应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J].职业教育研究,2004(7).
[关键词]电机工程专业 电类技术
中图分类号:G4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4-0391-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电机工程技术逐渐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因此对于五门电类技术基础的研究尤为重要,为我国各类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我们主要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制定五门电类技术基础研究的原则、内容和今后的发展方向,从而增加其研究的可实操性,真正促进我国机电工程的发展。
一、五门电类技术基础研究的概述
1.研究原则
我国机电工程专业技术基础在近几年来对其大力研究取得显著的成就,但是相对西方的研究进度较为落后。我国大型电类企业的先进技术大部分仍是引进日本和德国等先进国家的电类技术。其研究成果仍需要进一步提升,为我国电类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针对从事各门电类的岗位所需改进的内容作为研究重点,从而不断提升在职人员的工作能力,建立对五门电类企业发展有用的研究体系。
2.研究内容
我国对于机电工程专业五门电类技术基础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五门电类技术基础相应的理论知识网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为其基础技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五门电类技术基础相应的机械制图、电工基础、电机与变压器、PLC、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等基础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并且增加其基础知识的实践性;另一方面是不断提升五门电类技术基础相应岗位的实操的能力。例如对于五门电类基础技术相应岗位的涉及到的机电设备和控制设备的识别、设计、调整、维修、操作、编写、安装和改造等方面的能力。
二、五门电类技术基础的研究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相应的五门电类技术基础的研究体系也应该进行改变,从而使其研究的成果更加适应当今社会对电类企业的发展,也更容易应用到电类企业的实际岗位中,从而促进电类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1.智能化
智能化是当今社会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根据企业中的设备我们可以发现,电气自动化逐渐代替人工操作,机电智能化的机器人逐渐代替自动化设备,这一现象证明其智能化成为五门电类技术基础研究的最终方向。机电的智能化主要指的是在电气自动化的基础上,加入人工智能化、运算技术、模糊学、心理学混沌动力学等新型的研究领域,从而模仿人工的智能化,使机电设备具有与人一样的辨别、决策和处理的能力,从而促进机械设备的高智能运转,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控制能力。
2.模块化
机电工程对于模块化的研究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资源设备的浪费,对于统一各机电类企业的机械设备的各类接口的标准化由于产品功能的复杂性和多样化存在一定的难度,制定标准化规格,一方面有利于机电设备的开发也有利于各类新产品的推行和扩大生产规模。新标准化制度的建立,必然要对之前的设备进行改进甚至是报废,这必然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因此可以先选择大型的电类企业实施标准化,逐渐将标准化贯彻实施,为机电企业的发展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3.电子网络化
21世纪是计算机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技术不仅仅为人们提供更为便捷的生活,还为各大电类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网络可以打破空间和国际上的局限,使世界各地的电类企业连成一线,也是我国了解国际上的电类企业发展信息的途径之一,促使全球的电类企业在合作中竞争、相互促进,实现双赢的局面;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上的优势推行新产品;还有网络技术也实现远程监控和实时监控的目标,也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技术等多方面的优势。因此网络化是机电工程企业的发展趋势。
4.微型化
微型化是当今机电设备逐渐向微型化发展,国外发达国家早已意识到微型化的优势,并将其称之为微电子机械系统。微型化主要指的是一平方厘米的机电设备,并且逐渐向微米和纳米级发展。微型化机电设备的体积小、耗能小、便于安装和运动快捷等多方面的优势,深受各大机电企业的欢迎。微机技术的研究还涉及到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促进微机技术更加精确。
5.绿色化
机电工程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环境造成一定的负担,若是要对污染的环境治理需要花费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代价,严重的环境破坏已经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因此我国机电企业意识到绿色化发展的重要性,即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机电工程。绿色化的发展道路主要是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是对机电工程制造的污染液体、固体进行物理或化学的处理,使其达到污染排放的标准;另一方面是从根本上杜绝污染液体或固体产生,从而使其排放液达到标准。绿色产品在从设计、制造、运转和销毁等阶段减少污染物产生的同时,也要提升各阶段的资源利用率,并且可以对其回收利用再生产。绿色化的技术开发也是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实现途径之一。
6.系统化
机电工程的系统化主要体现在机电工程建立完善的体系结构方面。系统的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可以根据当今社会机电发展变化而变化,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该系统需要增加对多个子系统的调控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强大的通讯技术作为支持;另一方面体现在人格化方面,机电系统化越来越重视人与机械设备的配合,首先是设计期间逐渐增加机械设备的智能化,即机器人的设计理念,增加人与机器的融合度,其次是从自然界的生物寻找灵感,寻求自然界的规律,促进机电人格化的程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机电工程专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五门电类基础的研究也不断走向科学化的发展道路,五门电类技术基础是机电工程专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的方向决定机电工程的发展趋势,借鉴西方的发展经验,在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决定机电工程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微型化、绿色化和系统化的发展方向,从而提升机电工程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并建立其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其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念明.“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教学心得[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5).
[2] 谢东,王敏.基于“卓越计划”的电类专业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