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流媒体技术论文范文

流媒体技术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流媒体技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流媒体技术论文

第1篇:流媒体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输变电;红外测温仪;红外图谱库管理系统

电力红外诊断技术是一种诊断电气设备和线路热故障的有效先进技术。目前电力系统都在由计划检修向状态检修过渡。红外诊断技术可以为状态检修提供有利的科学依据,更能适应这种需要。随着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应用红外成像技术已经成为电力企业科技进步的必然需求。DL/T 664-2008《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建议:对变压器、断路器、套管、避雷器、电力电缆、线路等进行精确检测,对原始数据及图像进行存档;有条件的单位可开展220kV及以下设备的精确检测并建立图谱库,进行动态管理。

桐庐县供电局一直重视并开展红外测温工作,但红外检测及其数据精确性、完整性不高,且无统一、规范的红外图像采集标准和图谱库建设标准,也没有一套完整的红外数据库管理系统,离精益化测温管理、状态检修数据要求相去甚远。采用红外流媒体精确测温技术,能准确、快速、实时地采用非接触手段在线监测和诊断出电力设备的大多数过热故障。为保证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符合状态检修红外测温数据管理要求,桐庐县供电局针对运行的输变电设备开展了两年的红外流媒体精确测温工作,并建成了红外图谱库。该红外图谱库可对所有输变电设备温度数据进行集中存档管理,有效克服目前人工数据管理的困难,改变了以往没有规范的红外图像采集标准以及没有红外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状况,有效减轻现场红外测温以及后期维护工作量。

一、红外流媒体精确测温和系统建设

计算机信息系统在电力系统的广泛应用和红外采集技术的发展为建设基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红外图谱库创造了有利条件。桐庐县供电局于2010年开始探索输变电设备红外精确测温,2011年推广输变电设备红外流媒体精确测温,全面完成了输变电设备红外图谱库建设,实现输变电设备红外热图的规范采集、集中管理,并实现横纵向对比、动态分析和查询功能。

1.红外数据流媒体采集

根据浙江省电力公司《输变电设备红外图谱库建设采集规范(试行)》,首先明确了采集范围。而后再根据负荷、天气情况适时安排运检人员和专业红外公司技术人员开展现场红外流媒体精确测温工作,能准确、快速、实时地采用非接触手段在线监测和诊断出电力设备的大多数过热故障,并采集红外数据流媒体、可见光资料以及记录各种设备资料,主要包括设备红外数据流媒体文件、关键设备对应可见光照片和设备参数、运行工况等信息。根据输变电设备的发热特征类型和数据分析的需求,红外流媒体精确测温检测方式分为以下三类:

(1)电流致热型设备检测方式。使用红外热成像仪器对电流致热型设备三相进行多帧频红外拍摄并保存红外图像数据流。

(2)电压致热型设备检测方式。使用红外热成像仪器按照变电间隔对电压致热型设备单相进行多帧频红外拍摄并保存红外图像数据流。

(3)缺陷设备拍摄方式。对判断出有缺陷的设备,采集设备360度全景红外温度数据流影像细节。对危急缺陷设备须进行8小时以上定点连续监测,获取定点连续监测的时间温度趋势分析数据影像资料,提供设备的时间温度趋势分析数据报告。

2.设备基础资料录入

该项工作内容是建立完整的输变电设备信息基础资料库,以实际设备情况对红外数据库中的设备进行命名,保证数据库中设备名称的统一、规范性,并对设备红外图进行分析,显示关键部位的温度数据信息以及缺陷状态信息。远景还可研发完成输变电红外图谱库管理系统与输变配一体化系统(即PMS系统)的接口,直接将PMS系统设备台帐基础资料导入到红外图谱库系统,减少后期数据库设备的动态维护等重复性工作。

3.建立图谱库并实现红外数据管理

经过多次调研,完成了红外图谱库建设,并实现集中管理输变电红外图谱,实现设备快速搜索、查找;对发热缺陷或热态异常设备可进行分类管理,可掌握设备消缺情况、消缺时间;实现设备横纵向数据对比,对发热缺陷设备进行同类设备分析,以及该设备在不同时间段运行情况的对比,并以流媒体技术得以实现动态纵向分析。

二、红外图谱库的主要功能

输变电设备红外图谱库系统可快速调用、分析采集的红外温度数据,实现输变电设备红外热图横纵向对比、动态分析和查询功能。将拍摄下来的红外数据通过计算机进行高速分析,形成温度的峰值曲线积分,对于数万帧的红外数据,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就可分析完毕,并根据分析完毕的特征温度趋势曲线自动调出异常的设备,并自动生成规范的红外报告。

1.数据库管理

(1)快速搜索、查找设备。直接以下拉菜单方式选择设备名称或者缺陷类型进行设备搜索、查找。

(2)缺陷类别管理。对于输变电设备缺陷可进行分类管理,对一般缺陷、严重缺陷、危急缺陷设备进行分类查看;可掌握设备发现时间、消缺情况、消缺方式、消缺时间等内容。

(3)设备横纵向数据对比。对发热设备缺陷进行纵横向分析,可选择同类型、相同负荷、相同运行环境下输变电设备的三相红外流媒体数据进行横向分析、对比,也可选择该设备在不同运行时段、负荷峰平谷段的运行情况进行纵向分析。

2.数据分析

在红外数据库管理系统内可实现对红外基础数据快速分析、查看;对红外基础温度数据进行批量分析,采集每一帧红外数据最高温度,形成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曲线,通过趋势曲线可快速查看隐患设备红外图谱并可进行分析。对于隐患设备360度全景摄像,可以反映缺陷设备全貌,还可对疑似隐患发热设备进行周期性连续监测,形成随时间变化的温度趋势曲线,并对隐患设备进行定性分析(见图1)。

3.报告自动生成

完成分析后,将数据直接上传到数据库便可快速生成相应的报告。报告信息包括拍摄距离、环境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电压、电流、关注区域温度分析、分析人、分析时间等内容。

4.建立网络化的热图管理平台

为内部运检工作提供支持是构建图谱库管理面向网络化制造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根本目的。运检部门或职能管理部门作为客户端发起调用设备红外分析报告请求,平台的红外图谱库管理系统服务器提供了运行、检修工作中需要的分析报告数据和红外原始数据,可供相关部门在需要时调用、下载。还可同时对平台的红外图谱库管理系统服务器调用、查看、下载红外分析报告,一方面可实时查看调用设备检修情况,跟踪设备的复测情况,另一方面可根据缺陷报告情况合理安排检修工作。

三、实际应用情况说明

之前的红外检测及其数据精确性、完整性不高,且无统一、规范的红外图像采集标准和图谱库建设标准,也没有一套完整的红外数据库管理系统,离生产精益化管理相去甚远。自开展红外流媒体精确测温以及红外图谱库系统建成后,首次实现了红外采集技术从静态单张拍照向动态连续摄像的过渡,摄像方式对电气设备采集数据更加完备、规范;隐患设备详实的动态连续红外温度数据流为客观、严谨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可对所有输变电设备温度数据进行存档、管理,并能清晰掌握设备运行状态,可以快速调用、分析采集的红外温度数据,实现输变电设备红外热图的集中管理,解决了以往人工数据管理的困难问题,改变了以往没有规范的红外图像采集标准以及没有红外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状况,有效减轻现场红外测温以及后期维护工作量。

系统使用两年来,桐庐县供电局进一步规范了输变电设备红外图谱库采集,建立了《输变电设备带电红外测温管理规定(试行)》,并逐步在配电设备上推广应用。加强了红外图谱数据库采集规范化的培训,委托红外技术检测专业人员指导培养了一批精通现场拍摄和设备红外管理的人才,扎扎实实做好了设备诊断、分析工作。同时有效减轻了输变电运检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工和维护成本。期间也曾通过红外精确测温、数据图谱库分析,多次发现了输变电设备隐蔽性的发热缺陷,避免了电网设备事故的发生,同时对于提升电网安全运行水平、加强电网设备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结论

电力设备红外流媒体精确测温是一项有效、安全而经济的非接触式监测手段。输变电设备红外图谱库的建成可实现输变电设备红外数据的存档、分析、管理,对状态检修运行状态量的收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通过多年的实践,加强输变电设备红外精确测温及图谱建设,对热态异常点进行跟踪、分析,能有效避免输变电设备事故的发生。积极推广、系统应用,逐步使外精确测温和分析诊断工作步入常态化管理,可有效促进生产管理精益化和运维状态化,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第2篇:流媒体技术论文范文

题目:

浅析传媒产业链理论在主流媒体短视频中的应用

——以“抖音”短视频为例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目前传媒行业正在蓬勃发展,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短视频传播信息提供了技术支撑。作为当下深受用户欢迎的短视频软件,成为主流媒体抢占信息时机,提高影响力的新的传播渠道。本文根据传媒产业链理论,结合“抖音”短视频,探讨主流媒体运用短视频信息的价值,并指出政务类抖音号目前的问题和 挑战所在,对其未来的发展提供可行的建议,从而推动主流媒体短视频更好地发展。

二、写作提纲

1. 传媒产业价值链基本概念

2. 基于传媒产业链理论,浅析主流媒体运用抖音的价值所在

①从内容生产者方面②从平台管理者方面③从用户方面

3. 主流媒体在抖音平台存在的不足和建议

4. 总结

三、研究方法和手段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相关研究资料,为研究做准备;

2.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统计分析等,把握传媒产业链及短视频的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3.比较分析法:比较国内外、区内外不同地区之间传媒产业的差别,从中找出改进的对策。努力使课题更加完善,更有现实意义。

第3篇:流媒体技术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视听电子邮件系统是针对传统电子邮件系统的创新,文章叙述了系统构思、系统结构和系统设计中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对其中的邮件客户端模块、媒体文件接收模块等主要程序模块的工作原理,模块结构,功能详细介绍。最后,对系统开发作了总结和展望。

【Keywords】AudiovisualE-mail;Structureofsystem;WindowsMediaServer;ASF.中国

【Abstract】TheaudiovisualE-mailsystemistheinnovationwhichaimsattraditionalE-mailsystem,thearticledescribessystemtoconceiveoutlineandresolvesinstructureofasystemandsystemdesignofcardinaltechniqueproblem.Amodelofthemailclient,amodelofthemediumdocumentreceives,andsoonmainprogrammoduleprincipleofwork,modularstructure,functiondetailedintroduction.Endmadesummaryandoutlooktothesystemdevelopment.

1概述

电子邮件作为Internet网信息交流方式为人们广泛采用,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视听媒体信息交流有了更多的要求。目前,以电子邮件发送视、听媒体信息采用2种方式实现:1.视、听媒体以附件发送;2.视、听媒体信息存放地址的超链接,通过超链接可以下载或点播观看。以上方式不足的是:需求收发方邮箱都有大的附件空间;媒体信息私密性弱;邮件系统视、邮件系统视、听功能集成度弱。

我们设计的视、听邮件系统,实现了视听收发功能的集成。克服了目前电子邮件系统发送视、听媒体信息的不足。系统的基本工作模式是:在客户端完成采集、编码、加密媒体信息,通过网络上传媒体信息到邮件服务器和流媒体服务器。在邮件接收客户端,通过帐号、口令到邮件服务器和流媒体服务器接收邮件,邮件中如有媒体信息的话直接点击就可以通过流媒体服务器直接传输并在接收客户端播放。该系统是我们提出的一种具有特定功能的邮件系统,系统已经设计实现,并已通过项目专家组的验收。

2系统设计

2.1系统功能

系统建立在流媒体技术基础上,具有在线观看音、视频信件的电子邮件系统,包括:客户端、邮件服务器与媒体服务器三部分组成。邮件客户端完成邮件编辑、音视频数据采集、音视频数据压缩/加密,上传至媒体服务器;媒体服务器存储媒体数据并返回媒体访问信息,发信端接收并处理媒体访问信息,然后将信送至邮件服务器。

接收邮件客户端,登入邮件服务器后收到发来的邮件,邮件的媒体内容保存在媒体服务器上。邮件客户端收到的仅仅是媒体内容在媒体服务器上的存储信息,通过点播连接客户端与服务器,内容以ASF(AdvancedStreamingFormat(ASF)/高级流格式)流从服务器传到客户端实时播放。系统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2.2系统结构

系统由三部分构成:邮件客户端、流媒体服务器、邮件服务器,如图2所示。

2.2.1邮件客户端模块

由10个子模块组成,如图3所示。

2.2.2流媒体服务器模块

由文件接收模块、WindowsMediaServer组件、多媒体数据库组成。文件接收模块运行在流媒体服务器上,实现文件的接收功能。主要用于接收来自客户端软件上传的文件。并把接收到的文件放置在流媒体服务器上,供流媒体服务处理。

文件接收模块框图,如图4所示:

2.3系统实现

2.3.1开发环境与运行平台

邮件客户端运行在Windows2000或以上操作系统平台,流媒体服务器、邮件服务器模块运行在WindowsServer2000操作系统平台。开发环境有WindowsMedia9、WinMail4.2、Delphi7.0开发平台。

2.3.2系统运行界面

1.邮件客户端界面:

中国-2.视频采集界面:

3系统设计技术问题

3.1媒体文件接收模块

WindowsMedia服务器能够用.asf、.wma、.MP3和.wav格式向邮件客户端提供多媒体内容。ASF是建议的流格式,若选择传送流式化.wav或.MP3格式文件,服务器性能会受影响。ASF是一种支持在各类网络和协议下进行数据传递的公开标准。ASF是一种数据格式,适于通过网络发送多媒体流,也同样适于在本地播放。中国

文件接收模块运行在流媒体服务器上,实现媒体文件的接收、媒体文件数据标记、媒体文件的传输与管理功能。媒体文件接收模块框图,如图4所示,与WindowsMedia服务器同时启动,监听服务端口:5555,程序源代码略。

3.2媒体信息的编码/解码

在邮件客户端媒体信息的采集、上传与接受播放是系统设计中必须认真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与系统结构密切相关。流媒体的使用,客户端经过网络接收媒体内容并通过客户端媒体解码功能,实时播放媒体内容。流媒体大大减少了客户端上的等待时间和存储需求。

WindowsMediaTools/WindowsMedia工具,是一套用来为WindowsMedia服务创建ASF内容的工具。这些工具包含WindowsMedia编码器、WindowsMediaAuthor和WindowsMediaASF索引程序;转换实用工具VidToASF和WavToASF;以及文件工具ASFCheck和ASFChop。

邮件客户端模块通过控件直接调用WindowsMedia编码器采集、编码完成媒体信息的采集编码,也可通过编码器完成媒体文件格式的转换。对媒体信息编码为ASF流,它可按任何基础网络传输协议传输。ASF流通过多播或单播从WindowsMedia服务器流向客户端。

对ASF流媒体文件测试,视频(分辨度:800×600;比特率:42kbps;帧/秒:8),音频(比特率:32kbps),编码与分辨度和时间成正比,测试结果如图7所示。

4结束语

视听电子邮件系统作为对传统邮件的创新,通过设计、实验,探索出系统构造的可行性方案,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系统的设计实现。我们主要设计、编码完成了邮件客户端模块;媒体文件接收模块等程序模块。系统通过测试、运行达到了功能要求,并通过了项目演示和验收。

随计算机媒体技术的发展,对今后工作有如下展望:(1)使系统功能完善,能够满足应用需求;(2)在视听电子邮件系统开发基础上,开发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视听系统。

参考文献:

[1]WindowsMedia服务帮助文件[Z]

[2]MediaFoundationProgrammingGuide,MicrosoftMediaFoundationSDK[Z]

[3]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M].4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朱亮.Delphi7多媒体应用技术与实例[M].1版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第4篇:流媒体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字】网络编码;无线多媒体;发展;应用

1 引言

虽然我国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无线数据的传输速率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流媒体传输业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高数据量、高速率和高质量的传输要求对无线通信网络技术提出了挑战。目前,通信网络的不可靠传输、信号易衰落和扰等特点使其无法满足未来无线数据传输业务的要求。因此,设计一套鲁棒性较高的多媒体传输和差错控制技术是当前多媒体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由于理论上网络编码技术能够使数据速率达到信道容量的最高值,因此网络编码技术成为解决多媒体传输关键问题的必要手段。这里,我们基于网络编码技术对无线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2 网络编码技术简介

网络编码融合了编码与路由信息交换等多种技术,以传统的存储转发技术为基础,通过对接收的数据包重新进行编码融合,能够增加单次的信息传输量,显著提高网络传输的整体性能?

在新的结构体系下,通过网络编码能够达到理论上的数量传输最大量,随着我国无线传输速率和质量要求的提高,人们对无线网络编码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网络编码虽然是一种新的技术,但是不会对现有的网络软硬件设备及相应协议产生较大修改。同时还能够显著改善无线传输的能量利用效率和吞吐量,使得传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都得到了保证。

但是,将网络编码应用于多媒体技术中并不简单,需要对无线网络的特点和多媒体传输的要求和特性进行综合分析,例如数据传输的端到端延迟、带宽容量、视频比特率和信道误码率等。因此,根据实际要求设计合理的网络编码方案十分重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对采用网络编码技术后的多媒体传输延迟、复杂度和鲁棒性等多个因素进行综合权衡。

3 网络编码技术在无线多媒体技术发展中的应用

网络编码能够提高无线传输系统的性能,在网络吞吐量的提高?节点能耗的降低和网络鲁棒性的增强等多个方面效果明显,是多媒体传输技术的有力支持?下面我们简单介绍网络编码技术在无线多媒体技术发展中的应用现状?

3.1 多媒体组播

多媒体组播技术能够充分利用无线网络的带宽资源,使得流媒体业务的速率和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网络编码又能够提高组播网络吞吐量和传输的可靠性,因此人们对流媒体组播中网络编码的应用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目前,基于流媒体在Ad-hoc网络组播中的低带宽率和高误码率特点,已经提出一种基于网络编码技术的组播优化模型,该技术能够使得无线多媒体传播得到最大的组播速率和有效的差错控制?另外,学者们还同时对基于优先级的网络编码视频组播技术进行了研究,应用多入度、多层的组播树模型,保证了无线视频组播系统中优先级网络编码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学者又通过对无线码率的分配和路由进行优化,实现了网络视频组播技术的分布式优化,保证了接收节点可用带宽的最大化,从而能够获得最佳的视频传输效果?

3.2 多媒体广播

多媒体广播是一种特殊的组播形式,由于无线网络在物理层上本身具有广播特性,因此对流媒体广播传输的实现非常便捷。利用网络编码技术对无线流媒体的广播服务进行优化,已经成为目前无线多媒体技术的研究热点。对于单跳网络中的实时广播,一种合理的方案是在得知哪些数据包丢失以后,不对丢失的数据包本身进行简单的重传,而是对数据包的一个线性编码组合进行重传?这样就可以同时恢复多个数据包,从而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的带宽资源传输数据?而对于multi-homed移动终端多媒体业务,可以应用协作对等修复NC-CPR技术来提高MBMS的业务服务质量?这种技术使用了结构化的网络编码方案,通过强制编码的系数矩阵结构化,使网络终端在接收不到满秩的无关数据包时,还能够获取部分解码,这中编码方案能够显著提高多媒体传播的鲁棒性,对优化视频或游戏的传输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多媒体单播

通过网络编码技术还能够显著提高无线流媒体单播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例如,针对多路单播数据流,可以采用基于机会主义的网络编码数据转发技术,这样对提高网络的吞吐量具有重要意义?在上述转发技术中,基于无线网络的特点,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对通信范围内的数据进行侦听,并定期向邻居广播以通知其缓存的数据内容。这样,通过每个节点的网络编码,就可以使更多节点利用该编码数据包,从而有效提高信息传输的质量和效率。而针对overlay网络,则可以基于网络编码进行多源视频的协作传输,该技术主要是通过一种非系统网络编码技术来提高无线多媒体传输数据的分集性能?这对具有源分集与路径分集特征的分布式网络信息传输具有显著的提升效果。同时,我们还可以将无线网中通过中间节点进行信息交换的两个节点看作两个方向相对的单播会话,这样,基于无线网物理层的广播特征,就可以应用网络编码技术实现无线节点的信息交换,从而有效提高无线网络中的多媒体信息传播速率,这对优化流媒体的传输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3.4 视频会议

基于网络编码技术能够实现高效?稳定的多方无线视频会议?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将各节点的视频数据与邻居节点侦听到的数据结合起来进行网络编码,然后将生成的数据包发送到基站。如果某节点无法直接从侦听到的数据中提取源数据,则可以请求基站发送更多数据以协助解码。而基站在接到请求后,计算所有请求节点的最大值,并应用广播的方式传输数据。这种方式能够有效保证多方无线视频会议数据信息传输过程中的质量和速率,保证了信息传播的有效性,能够满足视频会议的基本要求。

4 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无线数据的传输速率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流媒体传输业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重要。尽管现在网络编码技术在无线多媒体的传输应用研究中已经取得了非常发的进展,但是,到目前为止,大部门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而从理论到实践才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方向。因此,在今后的研究过程当中,要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工程应用为目标来发展网络编码技术,尤其在无线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应用方面,要逐步将理论研究应用于实践,这样才能促进网络编码技术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平,刘玉树等.多媒体通信技术[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

[2]肖嵩.无线信道中的联合信源信道编码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

[3]石迎波.无线信道中的视频编码与传输技术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

[4]杨林,郑刚.网络编码的研究进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8(3).

第5篇:流媒体技术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目前3G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发展前景十分看好。随着通信网络和技术的不断发展,3G技术环境下电信增值业务进入了高速发展,业务范围持续扩大,经营主体趋向多元,经营模式日益创新的新阶段。文章介绍了3G(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含义及3G技术的基本特点,分析了3G技术在通信中的应用。

面向未来,人们对3G技术充满了美好的期待。目前3G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发展前景十分看好。随着通信网络和技术的不断发展,3G技术环境下电信增值业务进入了高速发展,业务范围持续扩大,经营主体趋向多元,经营模式日益创新的新阶段。

一、3G的含义

3G是英文3rdGe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2G),第三代手机一般的讲,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为了提供这种服务,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也就是说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兆字节/秒)、384KBps(千字节/秒)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

二、3G技术基本特点

从目前已确立的3G标准分析,其网络特征主要体现在无线接口技术上。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技术包括小区复用、多址/双工方式、应用频段、调制技术、射频信道参数、信道编码及纠错技术、帧结构、物理信道结构和复用模式等诸多方面。纵观3G无线技术演变,一方面它并非完全抛弃了2G,而是充分借鉴了2G网络运营经验,在技术上兼顾了2G的成熟应用技术,另一方面,根据IMT-2000确立的目标,未来3G系统所采用无线技术应具有高频谱利用率、高业务质量、适应多业务环境,并具有较好的网络灵活性和全覆盖能力。3G在无线技术上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采用高频段频谱资源

为实现全球漫游目标,按ITU规划IMT-2000将统一采用2G频段,可用带宽高达230MHz,分配给陆地网络170MHz,卫星网络60MHz,这网络为3G容量发展,实现全球多业务环境提供了广阔的频谱空间,同时可更好地满足宽带业务。

(二)采用宽带射频信道,支持高速率业务

充分考虑承载多媒体业务的需要,3G网络射频载波信道根据业务要求,可选用5/10/20M等信道带宽,同时进一步提高了码片速率,系统抗多径衰落能力也大大提高。

(三)实现多业务、多速率传送

在宽带信道中,可以灵活应用时间复用、码复用技术,单独控制每种业务的功率和质量,通过选取不同的扩频因子,将具有不同QoS要求的各种速率业务映射到宽带信道上,实现多业务、多速率传送。

(四)快速功率控制

3G主流技术均在下行信道中采用了快速闭环功率控制技术,用以改善下行传输信道性能,这一方面提高了系统抗多径衰落能力,但另一方面由于多径信道影响导致扩频码分多址用户间的正交性不理想,增加了系统自干扰的偏差,但总体上快速功率控制的应用对改善系统性能是有好处的。

(五)采用自适应天线及软件无线电技术

3G基站采用带有可编程电子相位关系的自适应天线阵列,可以进行发信波束赋形,自适应地调整功率,减小系统自干扰,提高接收灵敏度,增大系统容量,另外软件无线电技术在基站及终端产品中的应用,对提高系统灵活性、降低成本至关重要。

三、3G的技术标准

国际电信联盟(ITU)在2000年5月确定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主流无线接口标准,写入3G技术指导性文件《2000年国际移动通讯计划》(简称IMT-2000)。

W-CDMA即Wide-bandCDMA,也称为CDMADirectSpread,意为宽频分码多重存取,其支持者主要是以GSM系统为主的欧洲厂商,这套系统能够架设在现有的GSM网络上,对于系统提供商而言可以较轻易地过渡,而GSM系统相当普及的亚洲对这套新技术的接受度预料会相当高。因此W-CDMA具有先天的市场优势。

CDMA2000也称为CDMAMulti-Carrier,由美国高通北美公司为主导提出,这套系统是从窄频CDMAOne数字标准衍生出来的,可以从原有的CDMAOne结构直接升级到3G,日前,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获得增加基于CDMA2000技术制式的3G业务经营许可,中国电信在收购了中国联通CDMA网络之后,启动了44个重点城市的网络优化工程,并于去年年底前完成了340多个城市的CDMA网络建设工作,满足了82个无线城市的无线上网需求。中国电信还了“天翼”品牌并启动了189号段放号。由于之前所采购的设备都支持CDMA2000制式,中国电信不需要重新建设网络,在3G牌照发放后,只需进行软件升级,中国电信就会在第一时间里建设起一个全国覆盖的3G网络。

TD-SCDMA是由中国大陆独自制定的3G标准,该标准将智能无线、同步CDMA和软件无线电等当今国际领先技术融于其中,在频谱利用率、对业务支持具有灵活性、频率灵活性及成本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另外,由于中国内的庞大的市场,该标准受到各大主要电信设备厂商的重视,全球一半以上的设备厂商都宣布可以支持TD-SCDMA标准。新晨

四、3G技术的应用

当前,一些移动流媒体业务已经能够在2.5G网络上实现,3G网络将为移动业务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支撑。由于3G网络拥有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数据业务支撑能力,3G运营商不仅可以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的语音业务,而且还能够提供高速率的流媒体业务。从全球来看,随着3G商用进程的加快,日本和韩国以及欧美地区的一些移动运营商已相继推出了基于移动流媒体技术的视频业务,移动流媒体业务已成为3G网络的核心业务和热点业务。从实际应用的情况来看,移动流媒体可提供点播、直播、下载播放三种业务形式。其中,点播应用主要包括电影片花、精彩片断、MTV等;直播包括电视节目、视频监控、重大赛事、音乐现场会等;下载播放比较适合于那些非在线、对音视频质量要求较高的多媒体节目。

目前国人对手机、电脑等移动高速上网的需求都在增长,相对于其它业务,移动宽带很可能短时间内成为3G的主流应用。中国电信日前推出的“天翼”品牌,主打“互联网手机”概念,就是充分利用目前CDMA网络峰值传输速率能达到153.6KBps的优势,为用户打造高速率、全域覆盖、使用便捷的手机互联网体验,满足用户互联网商务、娱乐、生活、信息咨询等需求。作为回应,中国移动大幅降低了手机GPRS上网费。很显然,在3G时代,三大运营商在围绕移动宽带展开竞争的同时,也必将为消费者带来更丰富、更实惠的差异化应用。

第6篇:流媒体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跨平台;流媒体点播;移动终端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5)04-0121-06[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4.018

引言

随着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互联网规模的日益扩大,网络科技不断进步,基于互联网的各种新型应用也与人们的工作生活紧密连接在一起。2013年首届中国移动学习展在北京召开。移动学习成为继远程学习和数字化学习之后教育发展的新阶段。2015年初教育部下发的《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就表明,坚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普遍应用为导向,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引导资源共建共享,提高教育质量。由此可见,在线教育开始进入爆发期,移动学习作为在线教育的一种形式也迅猛发展。移动学习绝不是网络学习平台和课程的简单移植,而是更为符合移动状态下的学习需求,如微型化、便携化。

通过挖掘现有的教学视频的使用价值,可以更好地为移动学习提供资源支持。由于移动终端使用平台的多样化和资源受限的特性给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带来新的挑战,突出体现在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和开发、界面设计等各个方面。本文详细阐述了基于跨平台技术的流媒体点播系统的设计实现过程。因为在设计中考虑到了跨平台的特性,所以系统既能用传统PC浏览器访问,同时也可以在移动平台上进行使用。

一、基于跨平台技术的流媒体点播系统架构设计

针对跨平台移动学习的特点以及对资源的需求,给出基于跨平台技术的流媒体点播系统平台总体框架。因为面向学校所有用户提供7*24小时在线流媒体服务,所以系统的稳定性和快速处理能力处于首要位置。我们采用J2EE架构,后台数据库采用MySQL进行系统开发。

1.技术架构设计

J2EE技术架构可以简化企业解决方案的开发、部署和管理相关的复杂问题。它包含许多组件,主要可简化且规范应用系统的开发与部署,进而提高可移植性、安全与再用价值。J2EE体系结构提供中间层集成框架用来满足无需太多费用而又需要高可用性、高可靠性以及可扩展性应用的需求。通过提供统一的开发平台,降低了开发多层应用的费用和复杂性,同时为现有应用程序集成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完全支持EJB,具有良好的向导支持打包和部署应用,可以添加目录支持、增强安全机制,提高系统性能。

2.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基于跨平台技术的流媒体点播系统采用B/S架构、多层次多模块化设计,既是流媒体资源内容采集、存储、共享管理平台,实现资源管理等多项功能;又满足流媒体点播和流媒体直播等网络应用的需要,可以完善和提升校园网络直播点播、媒资管理、内容等应用功能和服务质量;同时也可以将各种类型的音视频媒体、文字、图表资料进行数字化存储和管理。

基于跨平台技术的流媒体点播系统利用服务器集群和高性能路由器进行软硬件相结合的负载平衡和分布式数据处理。使用该组合性能稳定可靠,是流媒体点播系统常用的解决方案。系统服务器物理架构如图1所示。用户使用多平台终端通过3G、4G或校园网进行访问,在通过防火墙过滤和用户身份认证后,就可以使用流媒体点播服务。系统根据服务器的软硬件配置不同,进行对应功能分配。高性能服务器提供调度和播出节目,响应用户点播请求等核心业务服务。服务器集群根据访问用户量的多少,自动平衡过大流量负载,以保证出现大量并发访问时,用户仍可正常访问系统。

数据服务器包括用户管理、资源管理及业务配置管理等模块。用户管理模块提供对注册用户的全面管理;资源管理模块提供对流媒体资源的管理,包括资源的信息查询等。系统资源服务器包括系统资源管理等其他模块实现对系统资源等信息内容的监控。媒体服务器向用户提供流媒体服务,其主要功能是对媒体内容进行收集、暂存和传输播放。媒体服务器的性能直接影响到流媒体点播应用系统的服务质量。

3.系统媒体转码设计

由于点播系统同时支持跨平台多终端访问,因此,流媒体资源必须能同时兼容多种点播模式。我们使用了FLV流媒体播放格式,因为它的文件体积小、流媒体质量良好、加载速度快,在各种网络环境下都能流畅观看,并且具有保护版权的功能,非常适合网络应用,所以被众多流媒体分享网站广泛使用。

因为要保证流媒体在各种平台下都能够流畅的播放,所以转码是本系统设计开发中的重点。转码流程图如图2所示。系统管理员添加流媒体文件,系统对资源的大小及名称进行对比,防止数据重复录入。如果对比发现相同资源,则提示管理员进行流媒体观看进行确认,如果确认相同,则停止添加操作;如果没有相同资源,则自动录入系统。入库分类结束后,调用转码工具进行转码,转码时间长短由流媒体大小、码率以及服务器CPU负载决定。转码完成后,自动生成内容页面并到网站;转码失败时,显示信息,提示出错原因。

4.系统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采用MySQL作为数据平台,因为在Web应用方面MySQL是目前最流行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软件。MySQL关联数据库将数据保存在不同的表中,这样就增加了读取速度并提高了灵活性。由于MySQL体积小、速度快、总体拥有成本低,在很多Web应用网站的开发中都选择将其作为网站数据库。整个数据库中最主要的表为用户表MediaUser,数据表MediaFilm。用户表MediaUser中,User ID作为主键来对用户进行唯一性确定。其余字段作为补充条件对用户其他信息进行登记。数据表MediaFilm中,Film ID作为主键,流媒体相关信息作为补充内容标示信息的唯一性。具体内容如表1、表2所示,仅列出主要字段内容,其他次要部分略。

二、基于跨平台技术的流媒体点播系统实现

1.流媒体点播自适应系统实现

系统由于支持跨平台多终端访问,所以使用了屏幕显示自适应模式,根据访问端的状况自动调整流媒体点播系统在不同平台上的显示内容。从台式电脑端访问流媒体点播系统的界面如图3所示,从移动端平台访问流媒体点播系统的界面如图4所示。

三、结语

第7篇:流媒体技术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介绍ip1的技术内涵、实现方式、内容提供、接入系统、终端系统、数字家庭多媒体网络,使人们对ip1v以及数字家庭多媒体网络有新的认识与理解。

1什么是iptv

    关于ip与tv的关系,传统的理解是iptv等于ip + tv模式,即在这种方式中,ip业务和tv业务在cable中完全独立并行,而电信行业则相反,其实现方式是基于ip的tv模式。实际上,ip1’v与传统的电视业务相比,最大的特点是能够进行个性化和实时交互的点播服务,还可以开展其他增值服务,即利用ip网络或者同时利用ip网络和dvb网络,把来源于影视机构、新闻媒体以及远程教育机构的内容,通过 iptv宽带业务应用平台整合,传送到用户电脑、电视机、多媒体手机等终端,使用户享受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业务内容。

2  iptv系统

2. 1实现方式

    iptv有广电网络和电信网络两种实现方式,分别对应上述的“ip + tv”模式与“tvoverip"模式,如图1所示。

    在广播电视信号数字化之后,交互电视网络将拥有一个双向的交互通道和一个单项的广播电视通道,交互电视通过交互通道提供商的网络通信资源与电视内容提供商交互,实现iptv的基本功能。目前有些地区正在规划有线电视网络的双向改造,力图采用ipoverdvb的方式实现iptv,但由于投资较大,实现起来十分困难,投人和产出也有较大差距。

    电信行业拥有优良的网络基础设施,在互联网业务的融合上具有丰富的运营经验,可以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提供视频点播、网络游戏等交互性很强的业务,因此运营ip1v业务具有一定的有利条件,但网络改造也并非易事。

2. 2系统组成

    iptv以家用电视机或pc为显示终端,通过互联网络提供内容丰富的多媒体服务,是融合计算机、通信、多媒体和家电产品的新技术,其系统组成如图2所示。

    (1)节目源提供

    这部分主要完成节目的数字化,使原始的模拟节目成为能够在ip网络上传输的数字节目,其功能是直播节目的编码压缩、转换和传送。

    (2)内容管理系统

    内容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iptv的节目和内容进行管理,主要是内容管理和用户管理,其功能包括内容审核、内容、内容下载、用户管理以及用户认证计费等。

    (3)流媒体传送系统

    流媒体传送系统的主要设备是中心/边缘流媒体服务器和存储分发网络,存储分发网络可以由多个服务器组成,它们之间通过负载均衡来实现大规模组网,流媒体服务器是提供流式传输的核心设备,要求很高的稳定性,同时能支持多个并发流和直播流的应用。

    (4)接人系统

    接人系统主要为iptv终端提供接人功能,使stb能够顺利接人ip网络,目前常见的接人方式为xdsl和lan.

    (5)iptv终端

    目前的ip1v终端分为3种形式,即pc平台终端、ip一stb平台终端和手机平台终端,其中ip一stb终端是iptv用户最常见的消费终端。

    (6)运营支撑系统

    运营支撑系统完成营业受理、用户管理、计费管理、账务管理、资源管理、icp管理、产品管理、工单管理以及内容服务访问控制等功能,是iptv实现“可运营、可管理”的关键。

2. 3内容提供

2. 3. 1节目制作

    iptv的节目制作系统通常包括内容采集、内容制作、节目管理等部分,采集系统的节目源可以是摄像机、电视台节目、vcd光盘、卫星输人信号等,内容制作系统包含普通节目制作、直播节目制作和录播节目制作,在进行内容制作时可以实时监听后台自动直播或录像系统的管理信息,在预定的时间使用视频捕捉卡直播或录制特定频道正在播放的电视节目,节目录制后上传至流媒体文件服务器,将相应节目信息存储于数据库中。

2. 3. 2编码技术

    为了适应互联网多媒体传输的灵活性,国际运动图像专家组于20世纪末mpeg一4标准,mpeg一4标准是基于音视频对象的可分级编码技术,其码率在5 kbps一2 mbps的范围变化,它综合数字电视、internet等技术功能,在要求高效压缩编码的同时,强调多媒体网络通信的灵活性和交互性。

    h. 264标准是mpeg - 4的第10部分,相比于h.263和mpeg一4标准,在网络传输中可以节省50%的码率,它引人面向ip包的编码机制,在分组网络中很好地支持视频流媒体传输。

2. 4接人系统

    iptv视频组播、点播业务对接人网络提出了更高的带宽要求,标清iptv带宽至少需要2 mbps以上,高清iptv至少需要6一8 mbps以上带宽(mpeg一4视频格式),如果一个家庭有多个ip1’v终端,考虑到各类网络互动业务如视频会议、聊天视频、网络游戏等的需求,iptv接人承载网络的上下行带宽要求将会越来越高。

   光网络和光纤通信具有大容量、高速的特点,同时接人网交换机组播业务的支持性能日渐成熟,fttb+lan和gpon成为iptv宽带接人的有效方式。

    fttb + lan基于以太网技术,采用光纤高速网络实现千兆到社区、百兆双绞线到楼宇、十兆到用户,这种接人方式采用二层的媒质访问控制技术,直接向用户提供基于ip业务的传送通道,开展iptv视频业务简单易用,成本较低。

    gpon技术提供1~1 000 mbps的上下行对称高带宽,可对每个用户的带宽进行动态分配,同时在整个接人链路上保障业务质量,gpon网络覆盖范围达20 km,能够消除各类铜缆接人的距离限制。

2. 5终端系统

    iptv的终端系统主要有3种类型:个人电脑+软件播放器、电视机+机顶盒、移动流媒体平台的多媒体手机。

2. 5. 1基于个人电脑的终端系统

    这种终端系统利用互联网络视频形式、采用网络流媒体技术传送数据流,用户在计算机上利用相应的播放器对压缩的视音频流媒体文件解压后进行播放,这种系统具有简单、投资小、上网方便等优点,但是播放视音频流媒体文件的兼容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且相对于屏幕较大的电视机,计算机显示器的观看舒适度较差。

2. 5. 2基于机顶盒的终端系统

    这种终端系统兼有计算机和电视机的功能,具有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和电视机的观看效果,因此机顶盒将会成为家庭网络/多媒体中心的最佳选择,机顶盒用户终端具备如下功能:

    (1)多媒体码流解码、电视屏幕显示和数字版权管理功能;

    (2)视频点播、组播和internet浏览,短消息、可视业务和网络游戏功能;

    (3)支持多种宽带接人方式以及tcp/ip协议族;

    (4)具有交互控制、接人甄别以及网络管理功能。

2.5.3移动终端系统

    iptv的移动终端系统即3g手机,它能够处理视频流、图像、音乐等多媒体信息,可以利用无线通信网络和互联网提供网络电视、视频电话、网页浏览、电视会议等多种多媒体服务。

3数字家庭网络与iptv

    家庭多媒体网络基于ip,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连接家庭内部各个终端以及与外部公网互联的系统,能够提供多媒体、数据、话音、控制管理等功能,通过家庭多媒体网络可以与internet互联、实现vod点播、提供海量存储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能够实现影音娱乐、电信以及广播业务、控制和监视功能,数字家庭网络结构如图3所示。

    数字家庭网络包含数字家庭服务网关、各种智能家电与信息终端设备等。家庭网关是一种智能的、标准化的、灵活的网络接口单元,它可以从不同的外部网络接受通信信号,通过家庭网络传递信号给某个设备,可以完成internet浏览业务、数字电视ip业务、网络娱乐业务、ip语音业务、家庭设备远程视频监控与管理等。家庭网络的多种终端、智能设备也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连接至机顶盒,由stb实现解码的音视频信号在电视机上显示,同时stb的对外互联接口与公网互联,提供家庭数字娱乐、通信、智能家居、网络共享等一体化解决方案。

第8篇:流媒体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视频课件;多媒体;屏幕捕获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18-20ppp-0c

The Simple Method of "Screen Capture" Software Used in the Production of the Streaming Media Network Courseware

FANG Yue-Xin

(Lishui Radio & TV University, Lishui 323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use simple equipment and Screen- capture software in the network-screen video courseware, Introduced how to use a "Screen Capture Expert" software production video courseware needed software and hardware environment and the production steps, Summed up some experience of the network video courseware produced. This paper introduced by the network courseware production equipment is simple and easy to operate, Very fit for teachers to produced video courseware.

Key words: Video courseware; multimedia; screen capture

1 引言

流媒体课件是集成了流媒体视音频的网络课件。应用流媒体技术制作的网络流媒体教学课件可以有较强的交互功能,为远程自主学习者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网页流媒体课件除具有一般多媒体课件的特点外,还具有体积小、网络传播性好、兼容性强、无需安装、适应面宽等许多优点,因此在远程教学上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目前应用广泛的网络课件都以网页型为主,音视频采用流媒体格式。这种课件利用了网页的超媒体实现能力,有良好的交互和动态特性。网页型课件安装在教学网站的服务器上,用户只需在安装了流媒体播放器的客户端用浏览器访问就可以了。目前客户端微机上普遍应用的Windows操作系统都带有免费的Internet Explorer网页浏览器和Media Player流媒体播放器,所以在客户端基本不需要额外安装播放软件。

在现代远程教学支持服务中,利用网络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是对远程自主学习者提供教学资源的重要手段。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目前制作视音频网络流媒体课件的软件操作已非常简便,具有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普通教师也可以轻松掌握。而且制作流媒体课件的设备也不昂贵,教师个人只要使用一台家用多媒体电脑(推荐配备触摸屏或支持手写功能的笔记本电脑),就可以用幻灯片、电子白板等工具轻松制作视音频与网页同步的流媒体网络课件。

在当前的教学艺术设计中,设计软件的应用日渐广泛,而此类教学往往学时较短,学生自学占很大比重,而一般的图配文的教程效果又不尽如人意,如果能把各类软件的使用过程全部展现给学生,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故对此类教学辅助课件的制作软件最好能够将教师的操作过程能够全部录制并可加以编辑。目前较流行的几款录屏软件有Capture、SnagIt、Screen Demo Maker、Flash Cam和屏幕录像专家等。

目前,录屏软件所提供的课件制作功能已日趋完善,本文根据屏幕录像专家的课件制作功能设计了适合远程教育教学的网络流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案,希望能够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2 软件介绍

《屏幕录像专家》是一款专业的屏幕录像制作工具。使用它可以轻松地将屏幕上的软件操作过程、网络教学课件、网络电视、网络电影、聊天视频等录制成flas、asf动画、avi动画或者自播放的exe动画。本软件具有长时间录像并保证声音完全同步的能力。软件使用简单,功能强大,是制作各种屏幕录像和软件教学动画的首选软件。

软件基本功能如下:

(1)支持长时间录像并且保证声音同步。

(2)录制生成exe文件,可以在任何电脑(操作系统为windows98/2000/2003/xp等)播放,不需附属文件。高度压缩,生成文件小。

(3)录制生成avi动画,支持各种压缩方式。

(4)生成flas,文件小可以在网络上方便使用,同时可以支持附带声音并且保持声音同步。

(5)生成微软流媒体格式asf动画,可以在网络上在线播放。

(6)支持后期配音和声音文件导入,使录制过程可以和配音分离。

(7)录制目标自由选取:可以是全屏、选定窗口或者选定范围。

(8)录制时可以设置是否同时录制声音。

3 课件录制准备工作

3.1 硬件准备

PII以上多媒体计算机一台(10G以上硬盘自由空间、64MB以上内存、声卡、音箱、话筒)。

3.2 软件准备

Windows98/ME/XP/2000/2003操作系统、PowerPoint等教学演示软件、Windows Media Encoder9系列(Windows Media编码器)。

3.3 教学过程设计与板书设计

使用录屏软件制作教学课件比较适合案例演示、习题讲解或难点解析,结合成人注意力特点课件时间最好能控制在五到十五分钟时间之内(基础知识点和文字性的说明应该以网页形式呈现为好,视频内容应该嵌入在适当的位置,这样能起到基础内容总结和深入的作用)。视频课件中不能有太多的文字,过程讲解中应配合相应的线条的标注(此时具有手写功能的笔记本电脑或触摸屏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当然也可以用鼠标代替手写笔作标注,只是效果要差些)。屏幕上页面的切换要设置相应的快捷键来实现。教学速度应该适合学员做想应的笔记。

4 制作步骤:

4.1 录制环境准备:

应安排一个安静的录制间制作课件以减少噪音干扰,录制课件之前要先调整设备的录音效果以保证音效质量。准备PPT演示文稿和讲课过程中要用到的图片、声音等素材。设置系统颜色为256色或16位真彩色(如果使用32位真采彩色会占用很大的磁盘空间)。

4.2 设置录屏软件系统参数

不同的录屏软件系统参数是不一样的,以屏幕录像专家为例主要参数设置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设置:要指定录制内容的存放位置和文件名,应该保证指定位置有10G以上的自由空间(要注意的是,如果录制的时间较长必须要保证硬盘有足够的空间来保存,否则当硬盘空间不足时录制将停止。);直接录制生成文件格式一般指定为AVI以便后期压缩(如果不是要制作网页嵌入式课件,可以生成EXE格式的单个文件);跟据需要设置是否同时录制声音和光标;录制频率设置为2-5帧/秒(以文字为主的课件设置2帧/秒,操作过程演示为主的课件适当加大帧数)。

(2)录制目标:一般分为窗口和全屏两个选项,录制时应该选择全屏以充分利用屏幕资源,在范围选项中指定屏幕录制的范围,一般选择800*600或1024*768的标准模式,如果为了整体网页课件的美观和布局可以适当切割屏蔽以达到最佳录制尺寸。选择录像时隐藏本软件,对本软件的操作在录制时应采用快捷键方式。

(3)声音选项:系统已经指定了默认的声音选项,可以满足大部分的课件要求,如有需要可以修改相应参数进行试录,调整到自己满意的声音效果。

(4)快捷键:快捷键(页面中即使你保留了默认设置也必须知道其默认的快捷键,开始/停止录制-F2,暂停/继续录制-F3,否则无法进行正常录制,要注意的是如果我们自己进行设置,必须保证所设置的快捷键没冲突,否则录制过程中会出现错误)。

4.3 录制与保存

在进行了上述准备工作以后就可以进行课件录制了,录制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语速,应用软件的切换,屏幕痕迹的标注,快捷键的使用等操作,这些通过简单的练习就可以很好的掌握。录制完毕后按停止录制快捷键就可以停止录制,然后再点击软件有结束按钮就可以生成视频软件。

5 视频压缩与:

录制好的课件是以AVI格式保存的,文件比较大,可以进行后期编辑和处理,在进行网络之前还要做好数据压缩操作。考虑到视频点播格式的兼容性,在此采用微软公司免费提供的Windows Media Encoder9系列软件(流媒体制作软件)进行压缩。步骤如下:

(1)运行Windows Media Encoder9系列中的Windows Media编码器,在新建会话窗口中选择“转换文件”。

(2)然后跟随向导提示逐步打开Windows Media编码器的文件选择窗口,指定要转换的源文件的输出文件名。

(3)在内容里选择Windows Media服务器(流式处理)以便于流媒体服务器处理视频流。

(4)在编码选项中指定视频选项为屏幕捕获(CBR),音频选项为语音质量音频(CBR),比特率默认。

(5)填写视频文件的显示信息后单击完成按钮就开始视频压缩与转换工作了。

经压缩后的WMV格式视频文件与源文件的比例大约为1:22,也就是说压缩了大约22倍。这样可以使视频文件更便与网络传输,同时视频质量不会降低。

经过压缩后的视频文件可以使用WINDOWS系统自带的播放器播放而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可以结合WINDOWS MEDIA SERVER进行网上流媒体和单机播放,压缩后的视频可以嵌入到课程网页中进行。

6 小结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软件有很多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针对相应的课程选择适合于此课程的软件才能够实现好的效果。对照目前流行的几种多媒体课件形式,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适合成人自主学习的网络课件应该有好的教学过程设计,目前很多网络院校的视频课件就是老师上课的录像和简单的PPT屏幕流,每节课的时间是45分钟左右。这种课件其实只是传统课堂上课模式照搬到网络上而已,并没有起到教学模式改变的效果,从学员的反应情况来看,这种课件的实际效果也是不理想的。这主要和成人学员的年龄层次、记忆力下降、学习时干扰因素多等问题有关。因此课件的基础理论知识应该以文本的方式呈现给学员,让他们可以按需查看,视频课件作为案例演示、习题讲解或难点解析等补充,视频课件最好一个课件讲解一个要点,时间不要超过十五分钟为宜,安排在网页适当的地方。这样的课件能结合成人学习的特点,提供可选择的适合个人知识结构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与一些专业大型机构(比如CSICO)的内部培训教材中了。

(2)视频课件应充分利用屏幕资源,视频多媒体课件主要是通过屏幕和声音将知识传递给学员,应该减少干扰因素,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电脑屏幕的空间是有限的,可以考虑将教师上课的头像的章节导航等内容取消,放在整个课程网页的相应地方,做到视频内容只与知识点相关,减少学生知识获取时的干扰。

(3)课件设计并不仅是多媒体设计,更多是教学方法设计和教学过程设计,在制作课件之前要做好相应的准备。

通过本文的讲解,相信读者对于制作屏录课件已经感觉不再陌生;对于有一定计算机能力的读者,相信此篇文章也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当然好的课件的制作,不仅仅是制作上的技巧,还需要内容充实、课题新颖,相信有这些软件的帮助,一定能制作出优秀的课件。

参考文献:

[1] 姜丽,杨泾方.用PowerPoint制作流媒体网络课件的简便方法[J].中国电化教育,2007(1):107

[2] 朱宇华.录屏软件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12):408

[3] 丁芳盛.认知资源分配对大学生前瞻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2006,11.

[4] 车丽萍.记忆术――科学的记忆方法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4,7.

第9篇:流媒体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科技期刊;跨界融合;增强出版;跨界科普;跨界教育;联动传播;媒体融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传统媒体正在借助人工智能、物联网、云服务、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新技术与其他媒体融合,寻求转型升级之路[1-2]。跨界融合作为媒体融合的深度融合阶段(也称“高级阶段”)[3-4],已经成为新一轮产业升级的大趋势。最早使用“跨界融合”的文献出现在1997年,2013年后针对跨界融合的研究进入期[4],主要分布在新闻与传媒等10个领域,目前已成为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热点。韩立新等[4-5]系统梳理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跨界融合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提出相应的评价指标,也对传统媒体跨界融合的理论研究进程、跨界融合的实践探索、学科范式转换等进行详细的探讨。刘素花[6]以“媒体+”为基本范式,将我国传统媒体的跨界融合分为媒体+技术、媒体+教育、媒体+金融、媒体+旅游、媒体+医疗、媒体+电商6种模式进行探讨。国外媒体的跨界融合涉及视频制作、教育培训、地产、展会等领域;国内的中国知网、万方等大型数据库,以及中国医学期刊集群一体化出版平台,均具有显著的跨界特征[7]。总体来看,我国传统媒体特别是新闻出版业的跨界融合已常态化,科技期刊在跨界融合方面也已进行了很多的探索,但鲜有针对性的报道。科技期刊是一个跨界需求非常强的领域,与国外集群化运营模式不同,我国大多数科技期刊为单刊经营,“小散弱”是其主要特点。在集群化、平台化过程中,我国单刊的品牌建设也未获得重大突破。在我国科技期刊一体化媒体融合生态链建设过程中,跨界融合作为媒体融合的高级阶段,或将成为获得资本的突破口[8-9],跨界发展必将成为科技期刊脱颖而出的竞争优势。我国实行单刊经营的科技期刊是否具有跨界基因,应如何跨界,向哪里跨,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在科技期刊媒体融合[8-9]研究的基础上,调研大量跨界融合文献与案例,梳理跨界融合的特征,重点剖析传统媒体跨界融合典型案例特点,探寻我国科技期刊跨界融合构建策略,为促进我国科技期刊转型升级抛砖引玉。

1跨界融合的内涵及测度

针对跨界融合内涵的研究始于1997年,但目前仍未形成能被广泛认可的定义。李刚[10]认为,跨界融合是指媒体进行跨地区、行业以及领域的相互融合,跨界融合有利于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有利于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同时对网络空间话语权的增强极为有利。隋二龙[11]认为,跨界融合为跨越地区、领域、行业,甚至国界的媒体融合,在跨界融合过程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资本、资源、管理、市场等方面重新布局,使各类资源的配置更加优化,实现优势互补,强化整体优势。刘素花[6]认为,媒体的跨界融合是指在媒体分化后进行重构的过程中,媒体内部各要素向媒体领域外延伸、融合发展的脱困方式,是以“媒体+X”多变魔方式互融为核心的模式。韩立新等[4]认为,跨界融合是媒介从专业机构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要素,并在社会中与其他社会要素进行重组的过程,即跨界融合是指以基于智能化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媒介为独立中间体,将分属不同领域的事物连接起来的过程。总体来说,跨界融合具有跨领域与融合重组两个主要特征:一个是内部流程,一个是外部领域,最终会体现为运营模式的改变。如上所述,目前的跨界融合涉及平台、内容、传播三个方面的跨界发展,对跨界融合的测度也主要是从这几个方面的融合深度与广度着手,一些学者也已经提出一些评价指标。韩立新等[4]基于媒体融合的相关指标,首次提出跨界融合的5个评价指标:(1)连接力,衡量不同媒介或者不同领域之间的连接程度;(2)传播力,衡量媒体传播的广度和深度;(3)互动力,即跨媒介的互动,包括与受众的互动和不同媒介、领域之间的互动两个方面;(4)社会影响力,即对社会的影响;(5)收益力,是指能否给媒体组织带来收益。

2我国传统媒体的跨界融合

目前,跨界融合在新闻出版领域已常态化。虽然部分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表现出一些跨界特征,但受限于人、财、物等因素,尚无典型的成功案例可循。

2.1新闻报道领域的跨界融合

2017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深化“跨界”合作,与网络媒体、互联网公司联动,在内容层面与技术层面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动,开启共享新模式,形成强大的传播合力。在广度上,主流媒体与网络媒体(如腾讯网-腾讯新闻、新浪网-新浪新闻、今日头条等)的联动规模空前且力量集中。在深度上,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互联网公司“跨界”合作形式更加多元,利用内容、渠道及技术优势分工协作,创新产品的形式,充分发掘内容价值,全面提升两会报道的影响力[12]。各媒体跨界融合主要表现在[12]:(1)《人民日报》在全媒体平台中采用“中央厨房”机制,整合了内部的多种资源,形成“选题确定—内容生产—分发追踪”的全流程生产线,便于联动协作以及信息集成与深耕。(2)新闻内容移动首发,再网页,最后在传统端全面深入报道,形成“移动端讲快、网页讲全、传统端讲深”的差异化联动报道,实现最大化的传播效果。(3)重视“用户思维”,应用多种新技术,跨界合作,深挖用户需求,形成“直抵民心”的、形式多样的融合产品。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H5等新技术的应用,全景相机、VR设备等的亮相,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爆款”新闻产品的推出,使得微博、微信矩阵、微视频、直播、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技术支持的创意视频、H5游戏、模拟群聊、给朋友圈点赞、客户端嵌入智能语音播放技术听新闻、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度”播报等吸引无数网民参与其中,形成圈层化传播,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力。经过各媒体及时准确、多角度、全方位、形式丰富的报道解读,网友纷纷表示“获得感满满”“很实在”“有盼头”。新华社客户端与网易云音乐跨界,联合举办了“留声40年”音乐主题影像展,该产品在微博、微信、新华社客户端等平台的总浏览量达到800万,全网的传播量达到2500万[13]。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贴近受众,报道形式多样,如专访、快闪、交互体验等;(2)充分利用多种媒介,如利用地铁车站、列车车厢、音乐会、快闪活动、互动展览等推广宣传;(3)采用先进技术如人脸识别、AR、H5等形成H5产品、微视频,将音乐实体化、可视化、互动化、场景化;(4)针对不同受众进行个性化生产、对象化传播。

2.2图书出版领域的跨界融合

(1)围绕IP的跨界融合。IP(IntellectualProperty)即知识产权,具有资源转化、价值提升模式、结构优化、市场扩张等可跨界特性[14]。IP的跨界可发生在文化产业内各行业间、非文化产业以及社会生活中。IP的跨界在不同产业之间都可进行联动和协同,不同产业界如出版界、影视界、网络文学界、网络游戏界都可借力于共同的IP,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只有优质IP,才能实现特定领域的跨界,唤醒产品的“潜藏价值”,并从不同渠道进行开发利用和营销。成功运营的IP可在电影、电视、漫画、游戏等媒介形式中转换,其目的在于引发社群共振,突破不同社群间的壁垒,最终通过强大的裂变传播的扩散力,促使跨界形成巨大效应[14]。国产系列动画片《熊出没》的IP开发,就是国内的一个IP开发典范。这种以IP开发为核心的盈利模式的构建需要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作为支撑。(2)出版文创。基于出版内容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产生于跨界融合和新兴技术的发展背景,出版文创将出版与玩具、服装、影视、游戏、旅游等产业融合起来[15],延伸成出版产业链[15-16]。目前出版文创的模式有很多种,可大致划分为:基于出版内容跨界拓展的文化创意服务,如围绕《海贼王》漫画书中不同人物形象、道具、用品、场景等开发的手伴、玩具、饰品和服装等衍生产品;基于改编权延伸的文化创意服务,如将《三国演义》丛书改编成电视剧、电影、游戏、数字图书、主题公园等[15],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打造出“书业+影视业、书吧+影城”的跨界融合模式;基于新兴数字技术的文化创意服务,如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将VR、AR技术运用到跨超本《红楼梦》的纸质口袋书中;基于实体书店打造的文化创意服务,如日本的茑屋书店提供书籍阅读+电影、音乐、咖啡、文具等,号称世界上最美的书店之一;基于生活美学,打造高端文化需求,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如按需印刷、读者自己编校并打印出版等,有些出版社还跨界到书房陈设、花瓶镜框设计等定制服务。

2.3其他媒体的跨界融合

沈阳广播电视台开展跨媒体行动,推出“我爱沈阳”系列产品。此次跨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①围绕同一报道主题,将新老媒体融合在一起;②打破地域局限,整合媒介资源,通过电视屏幕、户外大屏、地铁屏幕、网络平台实现跨界传播,并将传播范围扩大到全国;③开展暖心公益传递爱心,制作“我爱沈阳”卫衣、环保购物袋、明信片等文创产品,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温暖更多人,以扩大影响[17]。凤凰传媒集团收购游侠网并控股,投资上海慕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基于自身教育资源优势,跨界投资教育游戏,将教育与游戏结合,吸引青少年关注,既引导了青少年的正确学习观,提升了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8]。

3我国科技期刊跨界融合构建

跨界融合是媒体融合的更高发展阶段,是时展的大趋势,可使互不相干的行业、企业全面渗透、融合。通过跨界,传统媒体可克服自身薄弱之处,增强各自的竞争力与创造力,保证跨界合作方以及用户均受益。目前,我国大多数科技期刊实行单独运营,且多为非盈利机制,受资金、人力、技术等限制,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较为缓慢,服务内容单一,受众面小[9]。跨界融合为我国打造科技期刊强刊、大刊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笔者认为科技期刊拥有高质量、权威的专业知识,优质内容是跨界成功的根本,若能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以更加开放的视角跨界发展或合作,或许将是我国科技期刊实现快速转型升级的机遇。在跨界融合过程中,科技期刊首先要构建综合服务平台,其次要在平台上尽可能地提供符合用户需求的多种优质内容与服务,最后联合各种渠道实现最大化的传播。

3.1平台的跨界

构建一体化网络平台是科技期刊跨界融合的基础,平台要体现科技期刊自身特色与品牌内涵,具有集约化或集群化、立体化网络平台、全媒体产业链、传播媒体矩阵与跨界融合经营等特质[8],整合采、编、发等出版流程,促进出版流程的跨界整合,实现一体化生产链,如“中央厨房式”工作机制,实现一次采集信息,多平台使用,也可跨界关联,或集成或拓展更多相关领域的资源。

3.2传播的跨界

传播时可利用全媒体化传播矩阵(如网页+微信+微博+App+QQ+邮件+知名客户端+数据库等),并形成“移动端讲快、网页讲全、传统端讲深”的差异化传播,或与各大网络媒体(如腾讯、百度、阿里巴巴、今日头条、一点咨询等)联动传播,为好内容插上飞翔的翅膀,最大限度地展现优质内容的价值,并充分运用VR、AR、视频直播、音频等先进技术实现内容的多样化、可视化表达,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3.3内容的跨界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自媒体领域的迅速扩张,网络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相比之下,科技期刊可以提供高质量且专业化内容的优势逐渐得到显现。用户也更愿意通过付费获得优质原创的内容。跨界是互联网的特质,科技期刊更应该在保证内容质量[19]的同时整合所在领域或行业资源,竖起大旗,引领发展:做好期刊本职工作,提供优质内容;提供更多更好的知识服务,融入科学共同体;充分发挥枢纽作用,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延伸布局,深化跨界发展或合作领域,如跨界科普、教育、夏令营、旅游等;拓展服务对象,提供更多元的服务内容或产品。短期内可集中精力打造一两款“爆款产品”或“暖心产品”,迅速提升科技期刊社会影响力,并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3.3.1做好科技期刊本职工作,提供优质内容在信息爆炸、信息泛滥的时代,通过同行评议与编辑审定后的内容具有权威性、系统性,这是科技期刊的优势。科技期刊出版论文的形式若能更好地满足当前科研人员的阅读需求,则会吸引更多的领域内科研人员、相关行业从业者、相关专业学生等的关注。科技期刊出版内容的增强可采用如数据出版[20]、语义出版、富媒体出版、AR出版等新的出版模式来丰富科研成果的展现形式。通过增强出版模式[21],将论文进行结构化处理后,论文中各知识点可实现碎片化传播并融入科研共同体;将与论文相关的一切形式的内容,如数据出版、富媒体出版、增强出版等的相关内容,与各种新闻、会议报道、音视频、图片等进行跨界关联,能更加突出论文的核心地位,更加完整、立体、系统地呈现相关科学问题,讲好科研故事,为科学家的科研工作提供便利。对期刊论文,科技期刊可通过短阅读首先在移动终端进行宣传,再与网络系统中增强论文进行关联,实现快与全的有机结合。

3.3.2发挥科技期刊桥梁纽带作用,“承上启下”跨界发展科学研究过程包括很多方面,学术论文仅是科研产出的一小部分。通过科技期刊发表研究成果,仅是整个科研活动的一个小环节。科研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大量知识成果尚待挖掘,科技期刊在促进知识传播中的价值也未充分体现。因此,科技期刊应立足自身优势,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围绕整个科研过程,拓展服务对象与范围,做到以科技期刊为中心枢纽,提供面向科研过程的一体化服务链条,同时拓展科技期刊服务对象,跨界科普、教育等领域,最大化社会效益。(1)向成果上游跨界,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知识服务。围绕科研活动拓宽期刊业务范围,创新业务形式,提供更多的知识服务。科研过程中需要随时掌握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科研人员希望通过阅读态势分析报告、接受决策咨询服务等快速获得这些信息,进而从枯燥的海量文献检索与阅读中解放出来,也希望能便捷地获得关键信息、事实数据或实验数据等。通常这些信息的获得需要找专业的情报服务机构,通过对大量相关科研信息的收集、梳理、分析与再组织等来实现。科技期刊可与相关的部门或单位跨界合作,可在期刊主页上提供信息检索、数据挖掘和情报分析等工具或路径,简化繁琐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工作,同时也可在期刊网站和移动客户端为科研人员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定制情报服务和信息检索收集服务等,从而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增强期刊用户黏性。科技期刊可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整合所在区域或行业资源供科研人员使用,为政府、企业、相关机构等提供智库、舆情、营销传播、品牌传播等服务,以增加科技期刊的内容附加值,拓展盈利空间;为个人用户提供垂直内容领域的信息服务和区域性社区服务,以提升科技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向科技期刊上游跨界,实质上是后向跨界,可采取联盟或协同发展策略。(2)向成果下游跨界,延伸科技期刊产业链。通过长期的数据积累,或加盟集成,科技期刊可围绕内容二次开发,进行前向跨界,扩大科技期刊的服务对象范围,产生更大的文化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在互联网时代,运用跨界思维去创新,或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不同领域科技期刊如医学类、农业类、油气工程类期刊可结合自身品牌特色、专业定位、优势资源等,跨界到不同的领域或方向。①跨界教育。民强则国强,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尤其要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科教-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2]。跨界教育也是媒体界一直努力的一个方向,有着恒久的生命力与巨大的受众潜力。科技期刊拥有优质、权威、前沿的学术资源,跨界教育,得天独厚。科技期刊可贯彻全民教育、开放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突破课堂或学校教育限制,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自主学习或跨学科教育提供网络资源;也可与开放教育平台跨界合作,为开放教育、终身教育等提供优质学习资源,促进科技期刊与教育、社会、工作、生活紧密相连;也可根据自身情况,集成多年积累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资源、相关领域机构资源、学术资源以及其他信息资源等,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共享,促进各级相关政府部门、教育机构、研究组织、学术团体、公司企业以及社会民众等跨界交流与合作,促进“跨学科融合”“校企合作”“就业指导”等,形成命运共同体。②跨界科普。科技期刊跨界科普,可将高深的科学知识变成大家都能懂的语言,面向全民传播,实现全民学习,提升国民科学素质和国家综合竞争力,这不仅是国家的战略目标,也是人们文化素养提升的需求,更是科技期刊的责任和义务。四川荣县地震与页岩气开采到底有没有关联,这看似是个科学问题,但更是个科普的问题。若科普工作做到位,至少能让民众更理智地去思辨和处理此类问题。通过科普,不仅能让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通俗易懂,帮助公众提高科学素养,以惠及更多的人,同时扩大科学家的社会影响力,提升科学家的社会认同感、获得感、存在感与幸福感,还能迅速扩大科技期刊的社会影响力。科技期刊拥有大量科学家资源和大量科研成果,可为从事科普工作的机构提供高质量的科普资源,可组织感兴趣的科学家撰写科普内容,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也让喜爱的人参与其中。中国缺少科普创作人才,科学家才是科普创作的最佳人选[23]。科技期刊可以与相关科普工作者、科普全媒体平台[24]或科普机构探寻跨界合作方式,将科学家忘我奋斗和奉献的事迹做成科普内容,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全民务实求真、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也可与相关机构、实验室等合作,组织科普活动,让群众了解科研过程,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和科学创造思维,激发青少年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点亮科学梦想。科技期刊也可在网站中加入一些科普内容,或通过增强出版关联一些科普小视频或音频等,实现科研论文与科普内容的双重传播,精深与易懂联合,满足更多用户的阅读需求,帮助更多用户走进科学殿堂,促进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③跨界夏令营/冬令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孩子通过参加夏令营/冬令营提升个人见识,开阔个人眼界。科技期刊是前沿、尖端思想的汇聚地,关联着大量宝贵的科学资源,科技期刊可与科学家、科研机构、教育机构等跨界联合,或协同组织夏令营/冬令营活动,让青少年体验科研活动,提升科研兴趣,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创造思维。④跨界旅游。对于部分自然科学领域或地理类科技期刊,能否将有关的旅游信息、住宿资源等优化配置,并联合具有丰富野外工作经验的科研人员跨界发展旅游?这值得进一步尝试探索。目前媒体跨界旅游较为成功的是,媒体推介宣传与线下旅游运作相结合的模式。

3.3.3跨界其他行业新闻媒体多凭借自身内容信息优势,跨界游戏、金融、地产、动漫、电商、影视等领域,实现多元化运营,获得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服务创新的红利,增加收益来源[2]。如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进军网络游戏产业;羊城晚报集团与多家文化、音乐、游戏、动漫企业跨界合作;《大河报》通过机器人记者“小明看财经”专栏等集信息流、资金流、项目流、人才流于一体,跨界金融[25]。科技期刊也可以基于自身情况探索IP的开发、出版文创等,尝试开拓相关领域的跨界合作等。不同学科领域科技期刊或者不同办刊主体在进行跨界融合时,应根据期刊特色、专业属性、已有的和潜在的用户群体等去优选跨界路径或跨界方向,如跨界科普可能更适合具有更多能做科普内容的科技期刊去跨界发展,而跨界教育则在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中更易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