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科学实验设计范文

小学科学实验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科学实验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科学实验设计

第1篇:小学科学实验设计范文

一、改进实验设计,增强实验探究性

传统的实验方法是教师把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以及注意点详细而周密地告诉学生,甚至将实验现象和结论也公布于众,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述动手操作即可,毫无探究性可言。

在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形状》这一课,有一个模拟帆船进出港的验,一般情况采取验证实验,教师告知学生:1.实验材料:地球仪和小纸船;2.实验步骤:先后在地球仪和桌面上模拟帆船进出港;3.观察实验现象;4.实验注意点。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述进行操作,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这样的实验,虽然进行得很顺利,不容易出错,看起来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并且也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孩子缺乏兴趣,因为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孩子缺乏挑战性,没有真正地调动其思考,也就更谈不上探究性了,因此我设法将这一实验变为探究实验。

从人们在海岸边开始,播放一段帆船进出港的录像,引导孩子思考这一现象与古代看法产生了矛盾,孩子很容易得出是与“天圆地方”的猜想矛盾了,这时候请孩子针对地球的形状提出自己的猜测。接下来关键的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在课堂中如何通过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重点提示孩子设计模拟实验,孩子很容易想到用地球仪来模拟地球,用小纸船来模拟帆船,但这个实验还不够完整,这里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我们根据这一现象反驳了古代的哪一种猜想?(天圆地方),因此我们还要通过什么实验对比来验证我们的猜测?”这一实验其实也是对比实验,孩子在第一单元刚接触了“馒头发霉”对比实验,所以这里稍加提示即可。

二、改进实验材料,增强实验效果

在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热的传递》中有这样一个活动:热在金属中的传递。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热是怎样传递的,认识到热总是从温度高的一端传向温度低的一端。课文中的实验设计是在一个金属汤勺前端、中间和末端分别滴上蜡,待其凝固后,加热观察蜡的熔化情况。很多一线教师在操作的时候,通常会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固定金属汤勺,火柴向下悬挂,再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理论设想虽然不错,但是从课堂实际操作效果来看,成功的寥寥无几,大部分学生一开始就粘不牢,上来展示时颤颤抖抖又掉落了几根。少数学生虽然成功了,但是这一实验的科学性还是存在一定的漏洞,学生只能观察到热在这三个点之间的先后传递顺序,而除此之外的其他部分一无所知,因此实验结论也是推测出来,而并非探究得来。

变色水杯的出现引起了我们思考,这种水杯表面绘制了一些图案,当往杯中加入热水时,杯子表面的图案就会出现变化,这其实是由于杯子表面涂了一种变色油墨,当遇到高温,颜色就会发生变化。在探究热传递的过程时,我们也可以把变色油墨引进课堂,实验前,将变色油墨均匀地涂在铁丝上,晾干,铁丝就变成了红色。实验时,从铁丝的一头进行加热,学生惊奇地发现红色从加热点开始渐渐向另一端褪去了,实验操作简便、科学,现象也十分明显。

三、选择有层次性的材料,提高教学效果

在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这一课中就存在着一个材料的选择与安排。学生在第一节《力在哪里》中刚刚认识了力,这一节就学习弹性和弹力,对于学生来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所以这一节第一个活动“用力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再去掉所用的力,有什么发现?”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材料就十分关键。

海绵、铁丝、橡皮筋、弹簧都是常见的且具有代表性的材料,可以明显观察到现象。但如果一次性提供给学生,粗略观察,学生很难有更多的发现。因此,就这四样材料,在课堂上,可以如下安排:先粗略观察,再选择橡皮筋和弹簧重点观察,最后针对弹簧进行研究,施力之后弹簧有什么变化,手上有什么感受?去掉所用的力,弹簧又有什么变化,手上感受又如何?通过这样抽丝剥茧,学生会清楚地逐步理解弹性和弹力。

四、自制一些教具,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五年级《简单电路》这一课,第一个活动就是点亮小灯泡,给学生的材料是两根电线、一个小灯泡、一节电池,虽然操作时很多小组都能点亮灯泡,但是真正明白将两根电线连到小灯泡的金属触点和金属壳上的少之又少,很多学生只是碰巧碰到了,但并没有注意观察,因此还认为是错误的连接方式导致小灯泡发光。这个时候,不论教师说什么,语言都是贫乏的,学生并不能真正信服,而再让学生分组操作一次,又太浪费时间了。怎样才能最快地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呢?

第2篇:小学科学实验设计范文

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小学科学也不例外。科学知识的学习始于观察,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周围的事物。因此,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在组织新课教学时,要尽可能利用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材料进行实验设计,让学生自己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感受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科学习惯,提高探究科学知识的技能,让学生在学科学的同时,爱上科学,并学会应用科学,综合提高科学教学效率。比如,在进行“水的三态变化”的教学时,教师在板书本节课的标题时,用手指沾上水在黑板上写“水的三态变化”。过一会儿,学生发现用水写的标题不见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很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教师可及时提醒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走进本节课的学习。通过小实验的方法进行新课引入,符合科学教学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很快地投入了新知识的探索中。于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烧水实验,教师拿出从家带来的电磁炉,让学生取小锅并放入适量的水,用玻璃盖盖好。通电几分钟后,师生共同观察出现了什么现象。很多学生发现锅上边冒出了大量的“白气”,玻璃盖上有很多小水珠……这些发现充分说明了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顺利掌握了自然界中水的三态:液态、固态、气态,准确理解了三态之间的具体变化,水在什么时候会变成水蒸气,水什么时候又会结冰等知识。最后,教师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说出:水或冰受热能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或冰的科学规律,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实验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科学教学中,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出发,采用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在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中,掌握科学知识的奥秘,培养理解和感悟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比如,在进行“根和茎”的教学时,结合我们学校处于城市,很多学生没有看见过真实的“根和茎”的情况,我在课前和学生一起到城外采集一些植物的根和茎,课堂上再将这些根和茎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学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借助实物观察和对比的方法,很快掌握了“直根系”“须根系”等基本概念。正是由于实物刺激,有效启迪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对这些专业术语有了深刻的理解,并能够掌握“萝卜”“白菜”“芹菜”“香菜”等是直根系,“水稻”“韭菜”“玉米”是须根系等系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

三、要紧密联系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设计实验

新课程标准规定:“科学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悟到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科学知识就在学生的眼前,由于学生对生活中的科学认识还不够,对眼前的科学知识熟视无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及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加强对生活科学知识的搜集与整理,会利用生活中的科学课程资源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并顺利完成实验任务,提高学生的实验水平。比如,在进行“衣服的颜色”的实验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自己说出平时人们喜欢穿的衣服的颜色,然后对这些衣服的颜色进行分类,看冬天人们都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夏天都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再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不同颜色的塑料袋进行光照实验,将不同颜色的塑料袋套在两只手上,放在同样光照的环境里,感知不同颜色的塑料袋的吸热能力。通过自主探究,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得出准确结论:“黑色物质比白色物质吸热本领强。”通过实验探究,学生掌握了“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究中的运用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准确地解释了太阳能热水器的水管为什么是黑色的,等等。利用生活课程资源辅助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水平,可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第3篇:小学科学实验设计范文

关键词:改进;小学科学;实验设计

“我看见了,但我可能忘记了;我听到了,就可能记住了;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因此可操作的、成功的实验是课堂教学的基石。但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推进,科学课堂教学发生巨变的今天,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

一、化先天不足为后天完善

一切科学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科学也不例外。现如今配套的学生实验材料包却存在着一些先天不足,学生实验时缺乏可操作性,那结果就是浪费教师学生的精力和宝贵的时间,更可怕的是挫伤学生的科学探究积极性。

《热是怎样传递的》有二个活动: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热是怎样传递的,明白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课文中的实验要求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段加热。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课文的要求是用蜡粘,课前我让学生进行尝试,学生化了不少的时间,可一上课学生向我抱怨的却很多都说粘不牢,成功的寥寥无几,上来展示时颤颤抖抖的又掉落了几根。那么简单的实验为什么会不成功呢?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

找问题:通过了解又自己亲身实验终于明白了是怎么回事。虽然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会在桌上凝固。由于蜡先要熔化成液体,然后滴在铁丝上,再往上粘火柴。但蜡的凝固时间快(指冬天,夏天正好相反),且熔化后粘性不大,所以很难粘上去,因此成功的不多。

改进:改蜡为修自行车用的轴承油―“黄油”。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想了一想,什么东西粘性大呢?平时自行车经常修,只见修车师傅往轴承里抹“黄油”,有时自己也尝试过,这“黄油”能把钢珠粘住,对,这东西可能行!就赶忙跑到校门口修自行车的摊上要了一些交给学生去尝试,经过一番忙碌,教室里响起了阵阵欢呼声。

二、化复杂为简单

现在的时代里,我们总是奉行着加法和乘法,不断地追求更大的利益和权力,不断地索取。其实,人生有一种哲学叫减法:化复杂为简单,化多为少,化粗为精。这句话说得多好啊!在科学的实验里如果我们尝试一下哲学减法,减去空洞、减去迷茫、减去复杂、减去重复……,那又会怎样呢?

《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中,要求把一团纸巾放在一个杯子的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预测一下,纸巾会被浸湿吗?这是一个经典的实验,从原先的人教版《自然》到《常识》直到现在的《科学》一直没变。但是在实验时总存在着一些不完美的地方。

找问题:该实验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一是纸巾容易浸湿,影响实验效果。二是后续实验即水进来把空气赶跑的现象不够直观,三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三是一堂课下来桌上堆满了纸巾,浪费严重。

改进:用大号漏斗和小块塑料泡沫(涂上红色)代替纸团和杯子做实验。实验时,先用手按住漏斗上的小孔,再用漏斗把泡沫垂直扣入水中,泡沫球就停留在水底,表明空气占据了漏斗的空间,水就进不去了。然后放开按住漏斗的小孔,空气从小孔中逃出,泡沫球就浮上来,表明水就进来占据了原先空气占据的空间。改进后的实验材料即可以重复使用,又克服了原先实验的缺陷,还使空气占据空间与空间水被替换的现象更加明显。

三、化抽象为形象直观

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心理学家鲁宾斯坦也指出:“任何思维,不论是多么抽象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材料开始……”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总结法则,但在这过程中必须提供丰富具体的物质载体,作为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例证。小学儿童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中,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采取形象生动的教学,提供足够的有结构材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科学《植物怎样生存》一课中,有一个实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气孔,但对叶的光合作用的认识却很简单、抽象,大都由教师的讲解来认识的。

找问题:用语言表达叶的光合作用显得简单、抽象,学生不易理解。

第4篇:小学科学实验设计范文

一、精选实验,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小学生对实验操作有特殊敏感性,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适时引入教学实验,从不同维度激活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科学实验众多,教师要做好精心选择。首先要考量教材学习内容,科学实验要紧紧扣住教材学习内容。其次是针对学生学习兴趣展开设计,小学生学习兴趣非常广泛,而且不同年龄其兴趣价值取向也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之中,探知学生认知水平,精心设计实验。

在教学《植物的不同与相同》时,教师设计校园观察实验:在校园中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根据观察对比,这些植物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要求每一个同学都要做好观察记录,准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学生跟随教师到校园中展开观察,学生参与兴趣很高,寻找、观察、记录、讨论、总结,整个操作过程显得非常紧凑,实验秩序保持良好。课堂展示时,有学生这样总结:我观察了冬青和两种植物,其相同点是:两种植物形体都不算高大,都能够长叶开花。不同点是:冬青是木本植物,则属于草本植物;冬青一年四季常青,到冬天枝叶枯萎;开放鲜艳,花朵较大,而冬青也开花,但都是小碎花,不够鲜艳。教师组织学生对观察实验情况进行点评,找出存在的问题,总结获得的成果。

从学生的具体表现可以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到校园展开实地观察实验,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实地观察并做出详细观察记录,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感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帮助作用。

二、规范操作,确保学生实验安全

在学习《家乡的水资源》时,教师设计科学实验:到学校附近采集一部分污水,或者是到工厂附近采集水源样品,再准备一些小活鱼、活虾,然后进行实验操作。将活鱼、活虾放入污水中,看这些鱼虾有什么反应,将相关实验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在实验材料准备时,教师特别强调:采集污水带有一定的危险性,要几个同学一起,并在家长陪同下进行,任何人不得随意独自去采集。实验开始时,学生都能够按照要求准备好实验材料,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教师设计科学实验,需要采集一些污水水样,因为涉及安全问题,教师特意给出规范说明,并且加以特别强调,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野外水源情况复杂,学生年龄尚小,抵御风险能力较弱,教师给出硬性规定规范操作,消除了安全隐患。

三、科学分工,提升学生实验品质

在教学《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时,教师设计一个实验任务: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成员实际观察生活现象,参与家庭劳动,并在具体活动中发现问题,将问题集中整合,提交到班级展开集体讨论。教师特别提醒学习小组组长,要做好分工,尽量关注更多方面。这个实验操作属于分散行动,学生自由度很高,但分工明确之后,学生重点关注一筛龇矫妫提出的问题也带有典型性。小组集合成员问题,组织成员对相关问题进行梳理总结,形成问题集锦,提交到班级中,教师根据各个小组操作情况,再进行整合优化,最后形成重要学习资源。

教师设计问题征集活动,并且以实验形式进行操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生活实践中,在具体体验之后形成问题,极大丰富了课堂问题资源,也为学生科学思想成长创造良好契机。

第5篇:小学科学实验设计范文

趣味导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A-

0053-01

有趣的事物,常常能引人注目且让人心生愉悦,对于小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充满趣味的教学方法,如果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到科学实验中,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此,笔者结合教学实例,就小学科学实验的趣味导入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挑战刘谦――在课堂上玩磁铁

教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研究磁铁》一课时,笔者一边走上讲台,一边与学生展开对话,询问学生是否喜欢魔术并声称要表演魔术给学生看,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致。

当学生兴致高涨时,笔者不失时机地表演了学生都很熟悉的刘谦的魔术“硬币进入玻璃杯”,这个魔术让学生感到神奇,激起了他们的探究愿望。魔术的原理很简单:用三个环形磁铁,一颗用橡皮筋固定在右手的中指内侧,并手握空杯。再用左手拿两颗磁铁,一颗隐藏在手心,一颗假意轻敲玻璃杯,检查杯子是完好的。在轻敲杯子内壁时,让一颗磁铁悄悄地被右手心的磁铁吸住,另一颗则呈现放置在杯底上,然后让学生看着自己把杯底上的磁铁压进杯子里。在下压的过程中,右手迅速离开杯子,并拿走杯底上的磁铁。杯子内壁上的磁铁因失去另一颗磁铁的引力掉到杯子下的桌面上。看起来就像是杯底上面的那颗磁铁被压进了杯子里。

在学到磁铁的两极时,笔者首先出示两辆磁性小车,在小车上放置两块没有标志的磁铁。这时,笔者手推一辆小车,慢慢地接近另一辆小车,学生发现当两辆小车接近而没有碰到时,另一辆小车就被推开。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了矛盾:“为什么没有碰到就推开了呢?”学生即刻产生了研究这一问题的欲望和兴趣。这时候,教师悄悄地将手里的小车换了一个方向,去接近另一辆小车。在演示之前,笔者先问学生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作出了互相推开的判断。然而学生的判断错了,两辆小车产生了相互吸引的现象。学生大脑中的矛盾被激化,疑惑越来越多,兴趣也就被充分激发起来了。

二、液体的热胀冷缩

这节课,笔者走上讲台说:“来看刘谦的新魔术。”学生都笑了,同时对笔者将要做的“魔术”充满了期待。这时,笔者用一个烧瓶装了一瓶高锰酸钾溶液,塞上已经插好了玻璃管的橡皮塞,然后盖上一块毛巾,把烧瓶放进装有热水的烧杯里。1分钟后揭开毛巾,学生发现烧瓶里的水位升高了,然后又用毛巾把烧瓶盖上,稍后再揭开毛巾,学生又发现烧瓶里的水位下降了,感觉很新奇。由此导入新课,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探究的积极性很高。

教师创设悬疑的情景,让学生惊叹“怎么会这样”,继而又疑惑“为什么会这样”,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自然而然地驱使学生动脑动手,合作探究。

三、有趣的大气压

在教学“有趣的大气压”的内容时,笔者随手把一个橡皮吸盘压在了黑板上,并请一位学生上台把它拉下来,结果没有成功。再请了一位力气更大一点的学生,还是没有拉下来。这时仍然有学生不相信橡皮吸盘拉不下来,他们在下面争论着。见此情况,笔者说:“请你们当中力气最大的同学上来拉一下,如果拉下来了,老师就将这个橡皮吸盘送给他。”这时一个学生满怀信心地快步走上讲台,使尽力气拉橡胶吸盘,弄得脸红筋胀也没有成功。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起来了,都想知道其中的原因。这时,笔者顺势出示课题,进入教学环节。笔者再次感受到,一堂课在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心,吸引他们的学习注意力,这样有利于课堂教学顺利有效地开展。

四、有趣的光和影

在室内采用幻灯机或平台投影仪的光源做“有趣的光和影”的实验,幻灯机和平台投影仪的聚光强烈、覆盖面广,影子呈现精晰、逼真,是最佳的实验光源。课始,教师在黑板上做了一套手影,引发学生的兴趣,手影所表现的形象生动有趣、变换流畅,仿佛是一段手影故事,让学生啧啧称奇,使他们对影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整堂课的教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第6篇:小学科学实验设计范文

⑴实验记录单脱离学生的实际,主要体现于在现有条件下,学生很难完成实验记录单的填写。如在小学低年级直接给学生提供这样(如图1)的实验记录单,显然是不合适的。这张实验记录单上需要填写的内容过多,有些项目(如实验步骤)的填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要完成这样一张实验记录单的填写,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其效果也很难得到保证。

图1

⑵教师给实验记录单定的“框”太多,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少。如《怎样移动重物》的平衡尺实验,在平衡尺左边第二格的位置挂二个钩码,在右边第几格挂几个钩码能使平衡尺保持平衡,给学生提供如图2的实验记录单。这样的实验记录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实验的意义,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图2

⑶某些实验记录单缺乏操作意义,为记录而记录。如三年级《今天气温有多高》一课中,学生还没有接触温度计之前,教师设计如右图3的实验记录单,让学生画一画,温度计应有几部分组成。结果是只有很少的几个学生能画出温度计的基本结构,而且还不是很合理。笔者认为有这样的记录时间还不如给学生实际去观察,而后再把基本结构画下来。

图3

笔者认为:实验记录单可以反应出教师对整个实验的把握程度,也可以看出教师对整个实验所持的态度。一份好的实验记录单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实验,更能促进学生对实验产生更多的思考,它对整个实验能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一份好的实验记录单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⑴适宜性:即实验记录单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与学生的知识、能力等相联系,实验记录单要有助于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帮助学生提高实验的效率。具体而言,教师提供的实验记录单大部分学生要有能力去完成。

笔者认为:实验记录单应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其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如对于低年级学生,实验记录单上出现的文字不宜过多,需要填写的项目也不宜过多,具体填写时鼓励学生多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对于中年级学生,实验记录单上要求学生填写的项目可以适当增加,重点增加类似于“我的发现”、“我的结论”等项目,使实验记录单能引起学生更多的思考与发现;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尝试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记录单,从而使实验记录单真正成为学生实验的一部分,为他们今年自己独立研究打一下良好地基础。

⑵发散性:即实验记录单的使用不是一味地追求实验结果,实验记录单上的内容应尽可能地减少或降低对学生实验的限制(尤其是思维的限制),给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鼓励学生在实验中有新的发现、新的思考,从而使学生充分体验实验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如在《寻找生物的家园》一课中,在“讨论青蛙生存需要什么条件”时,教师给出了如图4的实验记录单,并提出如果圈不够填写时,可以自己加。这样的实验记录单对于学生来说,是开放的,它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青蛙的生存条件,这无疑能加深学生对青蛙生存条件的认识,这也为后面提炼生物生存需要什么条件打下良好基础。

图4

把上面图2的实验记录单,稍作修改,也就可以起到类似的效果。如给学生提供如图5的实验记录单,提醒学生:找到一种平衡方面就把它记录下来,有几种找几种。根据现有的条件,学生最多能找到5种平衡方法,但教师会给学生提供6个平衡架结构图。因此,学生在找到5种方法之后,还会继续去寻找,最后发现只有五种方法,然后他们会去寻找平衡的规律。

图5

⑶实效性:即实验记录单要根据实验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设计。使用实验记录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实验现象、分析原因等,因此要避免一些无紧要的内容出现。如一些指导学生如何去操作实验的内容可以在学生实验之前,通过各种方法(演示、讲解等)解决,而不是呈现在实验记录单上,这样并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降低课堂效率。

第7篇:小学科学实验设计范文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一第一课时(课本73-74页)。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该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幅工地上挖掘机繁忙的作业景象。观看的小朋友看到正在隆隆工作的机器,兴奋地交谈。拟借此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讨论“铲车的工作臂”在工作中可能形成什么样的角”的问题,引入对角的知识的系统学习。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角,知道平角、周角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的大小关系。

2、在观察、操作、验证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角的知识,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初步的推理能力。

3、主动参与各项学习活动,自觉运用角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验教育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平角、周角

教学难点:认识平角、周角并会画平角、周角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角、直尺等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1、师:(课件)仔细观察信息窗,你发现了什么?

(将发现集中到:铲斗臂上形成的各种角)

生1:画面上有4台挖掘机和一辆大卡车在工作。

生2:工人叔叔工作非常辛苦。

生3:我发现挖掘机上有角。

生4:铲斗臂上的角不一样大。

生5:有的角大,有的角小。

……

2、师:谁能用手指指一指铲斗臂上形成的各种角?

哪位同学愿意到台上来指出角来,大家看仔细,看看有哪些发现?

生到黑板上指角。

师:要指一个角,正确的方法是从顶点开始,分别指出两条边。(动作说明)

生再次指角。

(动作与语言相结合:从顶点出发,先指出一条边,再指出另一条边)

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角,你们真了不起!

3、铲斗臂在工作的时候,能形成的各种角分别是什么角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平角、周角

1、 师:老师课前让大家准备了活动角,下面我们运用我们制作的活动角研究一下。

师提要求:

(1)请大家把活动角的两边重合,一边不动,另一条边开始转动,就可以得到一个角。(2)把你得到的角沿边画下来。

(3)小组同学说一说,你得到的是什么角。(小组交流):

生:学生自主研究,根据要求进行操作。

(师时刻关注学生的操作,并随时指导。)

师:哪组的同学愿意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小组转动的角?

生1:我通过转动得到了一个锐角

生2:我得到了一个钝角

生3:我得到了一个平平的角

……

2、,并且教师选择学生画的有代表性类型的角实物投影展示,再把角贴在黑板上

3、汇报交流、分类

看黑板上的角,认识它们的名称。(老师指,学生进行辨认)

生1:直角

生2:钝角

生3:锐角

生4:平角

这么多角,看起来太乱了,能不能把他们分类整理一下呢?(学生动手操作)

说说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

生1我把直角分为一类

生2:我把锐角分为一类,

生3:我把钝角分为一类。

……

4、认识平角。

(1)质疑:

方案一:学生画出平角

师:刚才有位同学画出了这样一个图形(指着学生画的平角)这个角是谁画的?

生回答

师:你是怎么得到的这个图形?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生:(手拿一个活动角)从两边重合开始,一边不动,另一条边转动,转到两条边成一条直线。

师:“这是角吗?为什么?”(质疑辩论)

生1:是,因为他仍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2:我认为不是角,因这里是平平的,不尖了。

生3:我也认为不是角,因为它看上去是一条直线。

师:有的同学说是,有的同学说不是,请问同学们角是怎样形成的?

生1: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生2: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演示平角的形成过程)同学们请看,这个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了,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平角。(板书)

方案二(预设):学生作品中没有出现,教师演示,面向提出疑问“这是角吗?为什么?”

运用已经学过的角的定义来解释这个图形也是角

(2)画平角

师:那么平角怎么画呢?自己试着画一下

生动手试着画角。

(规范画法,示范平角的画法,学生跟着一块画)

师:先画顶点,再画一条边,然后再画另外一条边,这样就可以了吗?

生1:感觉像一条直线。

……

师:想一个办法,能使它看起来更像平角?(学生疑惑的表情告诉老师“他们没能相出办法”)

还记得刚才我们是用什么办法得到的平角吗?

生1:转动的办法

师:看来只有在图中把旋转表示出来,看起来才更像是平角。那么,用什么符号来表示旋转呢?

生1:箭头

……

师:一般情况下,在角的两条边之间画一条“弧线”来表示旋转所成的角。你们修改一下吧!

生:动手修改。

5、认识周角。

师:我们轻松一下,一起来做个游戏:

(1)老师先说出一种角,你们利用活动角转出这种角:开始!锐角!直角!钝角!

(2)老师转动活动角,你们说出它的名称。开始!

问:转动一周,两条射线重合,这是角吗?为什么?(质疑辩论)

生1:我认为是,从刚才的讨论中我发现这个图形也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形成的,而且是旋转了一周,所以,我认为是角。

生2:我认为不是,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而这里只有一条射线,所以不是角。

生3:我补充,因为这两条射线重合了,其实是有两条射线的。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精彩!请看大屏幕(一起用活动角演示周角的形成过程),这是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一周组成的图形,我们给它叫周角。(板书)

画周角

师:好,跟着老师画周角。(示范周角的画法,并提醒学生,用弧线表示旋转。)你能自己再画一个吗?

生自己画

6、小结(用课件):今天我们见到了以前学过的锐角、直角、钝角,又认识了两种新的角——平角和周角。你都认识他们了吗?他们都有哪些特点?

生汇报:生1: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了一个角

生2: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练习:课件出示课本77页自主练习1

(二)角的表示方法(把定义放前面小结,画法与前面重复)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角,角应该怎样表示呢?谁有好方法?

生思考,创造符号(两生上台板演)

师:角可以这样表示: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通常用符号“∠”表示。记作“∠1”(或“∠2”等)。读作“角一”

(三)探索三种角的关系

师:直角、平角、周角这三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活动角研究一下。(小组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

生1:我们发现:平角是直角的2倍

生2:周角是直角的4倍

生3:周角还是平角的2倍

师:同意吗?(学生都点头同意,师板书)

三、回归生活

1. 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现在我们来看看铲斗臂在工作时都形成了哪种角?

(课件播放,学生回答:直角、锐角、钝角、平角)

2、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角,比如在钟表中就有角的学问(出示课件,看钟表中分针和时针所成的夹角)

生汇报交流

3. 师:在生活中你还在哪见到过角?

生1:三角板上有锐角和直角

生2:我的直尺展开就是一个平角,中间是顶点

……

师:你们说的都非常好,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存在着角。

请看大屏幕(播放:生活中的角画面:国旗、钟表、剪刀、房屋等等)

看到生活中这么多的角,你想说什么?

生1:角有很多用处

生2:生活离不开角

生3:角的作用很大

……

四、回顾整理

师: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生1:我认识了平角和周角

生2:我会画平角和周角了

第8篇:小学科学实验设计范文

关键词:微课程;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基础;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2-0043-01

“机械基础”是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主要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懂得机械工作原理,了解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的基本知识和运用。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基于当前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教材在改版过程中注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生动化,注重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及构建“做中学”“学中做”的学习过程,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院校不可能提供大量和教材完全配套的实训设备,最有效的办法是利用优秀视频资源。好的视频资源可以清晰地表现书本上不可能用语言和文字表述的内容,学习效果也十分明显。因此,如何构建高效的现代化的教学资源成为我们一直努力思索的问题。2014年4月,第一届中国职业教育微课程研讨会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困扰我们多年的问题终于迎来了转机。

一、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其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微课程主要体现了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即时间短、内容少、讲解精、效果好。同时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反复学习,利用率高。

二、微课程的设计要点

为了保证微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在选题、课程设计、视频拍摄、后期制作等环节下功夫。(1)选题恰当。微课应选取传统教学中不好解决或解决不好的课题,主要应选取教学中的典型、重点及难点,还需要考虑是否适合多媒体的表达。(2)课程设计。完整的课程设计包括教学过程、课件、教学资源、教学反思等多个方面,应力求实现情景创设新颖、过程精练、实效性强、资源有针对性等。(3)视频制作。微课时间短,除了在教学设计上有特色外,还要使用多媒体技术,如动画、图表、音视频等方式来表达,能够吸引眼球。

三、微课程教学实践

以平面连杆机构的演化为例,采用“讲课式+PPT”的方式进行微课程制作,并辅以录音和字幕。第一步搜集媒体素材,制作PPT课件;第二步用录频软件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录制视频;第三步对录好的视频进行处理。微课程制作好之后,应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采用课下自主学习或课上集中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结束后,教师必须组织学习讨论和作业辅导,同时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让学生将讨论的结果集中展示,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尽快解决。为了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内化所学知识,必须做好配套资源的设计,即课后测试题的设计。学习结束后,学生需利用网络接收相应的测试题(以每一个微课件讲解的知识点作为考点),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完成后回传,教师根据考点要求做出评阅,学生得到最终测试成绩的同时,还能看到教师反馈,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再次利用微课件学习,最终达到每个考点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的目的。为了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应注重测试题的游戏性和趣味性,如消消看、连连看等游戏闯关型的测试题非常受学生欢迎。教学反思作为课程的结束环节,亦是不可或缺的。在本次教学活动中,通过反馈,发现学生普遍能够理解平面连杆机构的演化过程,但是对演化后的每一种机构的特点不是很明确,针对上述情况,对微课程进行改进和再设计,将平面连杆机构的演化修改为演化过程和演化后导杆机构的特点两节微课件,分别讲解演化过程和演化后机构的特点。经过再一次的学习和实践,顺利完成了平面连杆机构的课程教学,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四、结束语

学生自主学习前提下的微课程学习中,把握好“恰当的选题”“合理的过程”“高效的课件”“丰富的教学资源”“及时的反馈”及“持续改进”等环节,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习效果。同时,我们应认清职业教育微课程的本质,采用积极合适的教学方法及策略,不盲目夸大微课程的应用范围;我们应认清微课程资源建设仍然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只是通过资源建设,实现教与学方式方法的变革,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效果;我们应认清职业教育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服务学生的初衷,不过分强调微课程的呈现效果;我们还应重视微信(订阅号)+微课程的平民化方式,不过分要求学校提供大量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总之,职业院校要加强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长生.机械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第9篇:小学科学实验设计范文

首先应该确定的是,美术课不是小学课程的主要科目,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艺术、放松身心,所以这样的课程并不需要非常严肃的进行,相反,它需要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小学美术课程包括很多内容,绘画、剪纸、作品欣赏都是其中的内容,教师应当根据课堂内容来进行课前准备和教学设计,但是一切都需要用语言来表达出来,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将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所以对于美术教师来说,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必须拥有的,同时应该注意语言修养,用生动优美且精炼的语言来进行课堂教学。

语言时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媒介,在美术课堂上,面对一幅名画,可能学生看不懂这幅画的意思,这时就需要教师来对这幅画进行讲解,这就非常考验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语言艺术了,如果教师的能力优秀,那么学生可以很快了解这幅画的意境,课程就可以继续往下进行,如果教师能力普通,那么学生到时也会是一头雾水,并不了解那些名作的意义,教师为此所做的努力也就白费了。

二、美术课堂教学语言设计艺术的要求

1.使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对艺术进行阐述

教育无法离开艺术、无法离开美。美术课程基本理念、性质和价值在《美术课程标准》中都有着明晰的规定,其中包括“强调愉悦性”、“关注文化与生活”、“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抒感,表达艺术与创意”、“让学生在文化情景中认知美术”等,这些目标的实现与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分不开的,所以,教师必须因场景的不同展开灵活的教学方法,语言的组织应当做到有序、生动、形象,并且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调节自己的语调,时而舒缓悠扬,时而抑扬顿挫,形成动听的语境与优美的节奏。如果美术教师可以这样对课程进行讲解,那么课堂就会变化为艺术殿堂,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去进行学习,不知不觉便会融入到课堂之中,比如对作品进行赏析是,配合与之相应的背景音乐,用适合的语言对作品进行描述,营造文化氛围与艺术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2.使用风趣、易懂的语言营造课堂氛围

小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中低年级的学生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因此,他们的精力无法长时间集中,所以教师应该把握好这一点,除了采取特殊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之外,还应该在教学语言上下功夫,无论教学环节再丰富还是教学方式再巧妙,最终都学要靠教学语言来进行实现,所以教师应该将幽默的语言与课程中的教学形象、知识以及教师对课程的间接巧妙结合起来,让原本复杂的教学形象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以一种轻松的状态来进行学习,例如在教授剪纸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有关剪纸的纪录片,在学生自己进行操作是要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让学生在动手制作中感到快乐。

3.使用规范、精炼的语言传授课程

有关教育思想的体现有很多种,教学语言是其中最为直接的,因为它是最基础、最广泛的信息载体,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应该是对课本一味的重?停?也不是脱离课本、无边无际的闲谈,而是应该用最为通俗易懂的方式将课本上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语言要合乎逻辑,又要精炼准确,只有这样对美术知识的传授才能实现,学生才能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美术创作。

4.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措辞,不能打击孩子的信心

教师在美术课上,既要注意对美术知识的传授,也要注意学生对美术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所以在评价学生时应该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其他因素而看高或看轻某位学生,评价学生时语言也要注意,对学生应当以鼓励为主,不能打击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和热情。

三、美术教师应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语言设计艺术

1.加强自身的学习,让自己拥有深厚的艺术素养与文化修养。

学习是提升自己、改变自己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代提高个人能力与修养境界的必备能力,教师决定着中国新一代人的素质,所以教师必须认识到不断学习的重要性,让学习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让学习成为生活习惯,成为一名学习型教师。多读书是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名家名作、名言警句,还是与教育有关的著作,甚至是报刊杂志,都应该静下心来自己阅读,做到以书为友,书中总会有你想要的东西和你不知道的东西。

2.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

在教学中,为了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让自己所说的每句话都可以发挥出作用,教师应该养成以下几种习惯。

首先,教师在每节课进行之前都应该写教案,在研究教材与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想课程的内容与进程,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其次,课程结束后需要认真进行总结,想想有哪些想要的没有讲出来?哪些语言表达的不生动、不具体?哪些环节的语言设计的比较好?善于反思,下次才可以做的更好。

再次,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讲座、课程、甚至是电视、广播都可以成为教师利用的资源,从别人的话语中吸取经验,把他人的东西变化成自己的东西。

最后,乐于同他人进行交流,所谓“三人同行有我师”,别人的经验可能正是你说欠缺的,应该虚心求教,把自己的课程教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