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手工业论文范文

手工业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手工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手工业论文

第1篇:手工业论文范文

税收筹划具有诸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合法性,税收筹划根据税法的相关规定,利用税收政策,从而筹划企业的相关活动,企业税收筹划与逃税、漏税与避税等有着本质的区别,合法性是税收筹划的前提,同时也是税收政策导向性、合理性与高效性的体现。超前性,税收筹划主要是对企业的一系列活动进行筹划,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企业要履行其纳税的义务,但纳税义务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当企业经济活动发生后,企业的税款便已经确定,再筹划将失去其意义。目的性,税收筹划将有效控制企业税收的成本,从而实现企业税收的减负,通过低税负与延迟纳税时间等形式,将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二、施工企业税收筹划的现状

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施工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将缴纳各种税,如:营业税、增值税、土地使用税与印花税等,各种税种均影响着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要对其进行筹划,税收筹划将提升企业的效益,保证企业的发展。但现阶段,企业对税收筹划的认识不足,存在一定的偏差,认为企业的经济效益便是税收筹划效益,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将严重影响企业税收筹划的效果。同时,在施工企业中存在较多的异地工程项目,对其开展税收筹划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施工企业税收筹划的策略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将税收筹划融入到企业的每个环节,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进行税收筹划,从而实现节税减税。施工企业税收筹划有着自身的特点,基于我国税法条款,施工企业税收筹划的策略如下:

(一)在投资方面

施工企业在投资时,要根据国家的税法对其中存在的优惠政策进行有效的利用,从而开展其投资工作。施工企业要积极利用相关的减免税政策,根据《关于西部大开发弄好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施工企业可以将其子公司转移到西部;根据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施工企业可以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根据《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审核管理方法的通知》,施工企业可以利用投资技术对国产设备进行改造等,从而获得较低的税率。

(二)在筹资方面

施工企业的筹资方式主要包括债务筹资与权益筹资,这两种方法都将产生一定的资金成本,因此,施工企业要促进筹资,同时还要控制其资金成本。在新税法中,对不同筹资方式进行了规定,关于负债性资本,其利息可以作税前扣除;关于权益性资本,其利息需要作税后利润考虑。根据此规定,施工企业在筹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考虑,结合资本结构,对债务筹资政策进行有效的利用,从而发挥优惠政策的作用。施工企业在进行大型工程项目过程时,将需要专业化的固定设备,此时,企业可以对相关的设备进行融资租赁,从而减少对资金的占用,还可以根据税法中计提折旧政策,将设备租金利息进行扣除,从而实现了税率的减少。

(三)在经营方面

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具有长工期、高价值等特点,因此,需要鉴定合同。施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主要提供的服务为建筑劳务,同时还包括其他服务,在鉴定合同之际,要对不同的税目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考虑,从而实现税负的降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的相关规定,纳税人在进行安装工程作业时,其安装设备价值将作为安装工程的产值,营业额将包括设备价款。因此,施工企业在工程产值中要将设备价值进行分离,从而实现纳税基础的减少。施工企业也可以将工程进行分包,在工程总额款中减去支付的分包工程费用,进而将其余额作为施工企业的营业额,将此部分进行税款计算,也将减少其纳税基础。同时,在经营过程中,施工企业也可以对纳税地点进行调整,通过内部非独立核算与合作建房等形式,从而实现税收筹划,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施工企业在税收筹划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方面问题:其一,要正确认识筹划,要依法进行纳税,承担企业的义务与责任,避免企业通过税收筹划而发生避税与逃税等行为;同时也要保证筹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避免通过税收筹划获取非法与不正当的利益。其二,要保持税收筹划的预见性,施工企业在开展经营过程前,企业要进行税收筹划,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从而实现对经营结果的预测,最终实现决策的科学性与高效性。其三,要坚持成本效益意识,税收筹划的目的便是控制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益,因此,施工企业税收筹划需要全方位的考量,使其更加系统,保证税收筹划目的的实现。其四,要注重人才培养,税收筹划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要求其工作人员不仅要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综合能力,通过人才培养将为税收筹划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四、结束语

第2篇:手工业论文范文

分析是把研究的事或物从整体剖解开来为每个部分、要素加以深入细微的研究行为。是从局部把握事物整体的重要过程。归纳是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指把事或物的进行归并、收拢行成整体。归纳后的整体具有新的关于事或物的认识。分析与归纳作为设计活动的思维方式是相互作用。互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一切设计构思结果都是分析与归纳的总结。认识过程是分析与归纳的统一、分析与归纳互相依赖。通过简化提炼的草图,有助于设计师提高绘图效率,同时这也是手绘的基础。由于产品是由相互作用的各个部分组成。这样一来对复杂的产品进行分析化繁为简更易理解内部整体关系。为了提高绘图效率,设计师不得不对一些过于复杂的造型予以简化和概括。掌握行之有效的简化方法和学习透视原理一样重要,其核心在于如何发现复杂外表下的基本结构特征。在经过7年严格的手绘学习后,我开始了解,也感觉到画前分析的重要性。也就是把要设计的物体理解清楚如何减少不必要的线条减少绘图的时间。这一切必须在气定神闲冷静的思考下。话虽如此但做起来很难。在绘图中必须使自己保持冷静头脑,放松自己。从最基本的形体入手来概括产品造型的基本特质,然后根据设计需要不断地进行增删和细节修饰,直至将产品的结构特征表达清楚为止。从本质上讲,简化造型不仅仅是将一个复杂的产品概括成简单的结构和造型过程,同时以也是提高绘图效率的方法。许多设计方法中都强调,要想高效地绘制效果图就必须懂得如何拆分和简化物体,一方面它也是最基本的规则之一。分析和简化建模方法可以帮助设计人员复杂的对象为形状简单易懂。几乎每一个产品可以被分解重构,通过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是如何连接到,什么是它的细节,它可以概括构成了大部分的基本设计。首先制定一个分析计划,内容包括造型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开始第一步,接下来怎么做,以及最终完成效果图等。这个分析计划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画图流程,正确的分析结果可以大大的提高绘图效率。

二、手绘中应注意的问题

如果想画出具有合理透视关系的手绘图,基本的透视知识必不可少。就像我们可以自由地从任何一个角度观察事物一样,画透视图的时候,设计师可以选择那些最能说明物体造型或结构关系的视角入手。具有透视关系的效果图和草图能让原本同样大小的物体在画面中呈现不同的比列关系,因为透视图传达的视觉信息会受到观察者的视角、物体的数量和大小以及透视法则的运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习并掌握透视画法会帮助视觉师绘制出更具说服力的产品效果图。物体的投影最能体现画面的立体感,因为投影可以为画面创造一种视觉的深度从而增加画面的真实感,除了物体本身的造型,投影还与光线入射的方向有直接的关系。投影不但可以强调物体的造型,而且可以清晰的反应产品的结构以及产品与地面、背景之间的关系。投影看似非常复杂,其实对于大多数物体的投影来说,在绘画时我们都可以利用几个基本几何形态的叠加来处理,这点类似于造型的简化方法。立方体、圆柱体和球体是效果图中构建阴影的几个最常用最基本形态元素。

1.用线要中肯、朴实,忌浮、忌滑。

2.用线要活泼、空灵,忌死、忌板。

3.用线要有力度、结实,忌轻飘、柔弱。

4.用线要有变化,刚柔相济、虚实相间。

5.用线要有节奏,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线是设计师的情感和理性思维的综合表达,线在设计中应呈现出设计师情感的直白和心灵的倾诉。线的设计表现是设计师个人的设计休养及才气的表露,也是设计手绘水平高低的衡量器。

三、手绘的时代性

手绘的目的,因为时代的变化,视觉内容也是真实的。计算机绘制手绘草图已经被推为设计的出发点,而只存在于头脑风暴在设计过程的早期过程。如今,电脑技术已经成功并深入的存在于画图过程里,其弊端也显而易见,到了该对这种现象有个了解的时候了。一方面,在当今环境下时间就是金钱。万事最求速度,设计领域里也不例外,多数情况下高效、快速的手绘草图比耗时的电脑渲染图更受青睐。电脑渲染图深入表现细致精准,但是无法灵活变更。另一方面,设计师可以把头脑中的概念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视觉化的草图,不但节省时间,而且随时可以启发设计师产生新的灵感。而电脑效果图,只是在所有设计完成后的一张不可跟改的结果而已罢了。现今有一种手绘趋势,把设计的产品放在某一个特定的场所里面进行展示,这样便于顾客和设计师更快的理解设计师的意图和产品的功能尺寸。手绘可以创造情景交流平台,让设计的阅读者身临其境体验产品并感受设计师的想法和情感。因此,现今很多设计公司和企业仍然非常看重手绘,这些公司给予了手绘新的定义和生命力。越来也多的设计师开始重视手绘技法的探索和创新。特别是纸上草图和电脑的结合使用混合技法的使用,把手绘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纸上技法和电脑手绘屏上的技法大致相同,只是媒介不一样。因此,我们以一种普世的态度来看待手绘,这样一来所讲述的技法都具有跨越不同媒介应用的意义。

四、结语

第3篇:手工业论文范文

长期以来,很多专业教师在上手工课时,往往根据教材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忽视结合社会需求明晰教学目标。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担负着着向学前教育机构输送合格师资的重任,相关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需结合幼儿园现实需求,以促进学生专业化发展。为了更好地开展“手工制作”这一课程,在开课之前,我走访了南宁、钦州几家不同等级的幼儿园,并对一些之前在我院就读学前教育专业,现在幼儿园工作的往届毕业生就我院开设的手工课程教学情况与幼儿园实际需求进行访谈。根据调研结果,明确了“手工制作”课程教学的目标:(1)掌握不同阶段幼儿生理、心理及思维发展规律;(2)能根据需要制作玩教具;(3)能按要求进行环境创设;(4)能上好幼儿园手工课。在此基础上,我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课时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2根据教学目标结合调研结果,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选择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在教师教育专业化背景下,教学内容应同时兼顾当前学习和未来教学要求的特点,真正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为使学生掌握更为实际和适用的职业技能,我根据教学目标结合调研结果,选取泥塑、折纸、剪纸、布艺、拼贴画、废旧物品做教玩具、果蔬造型、种子贴画、树叶粘贴画、手指画等项目作为“手工制作”课程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我采纳多位幼儿园老师的建议,根据每个项目的不同特性,在该项目下制定详细的子项目,并对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以保证整学期的教学有章可循,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学生系统地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进而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

3改革教学方法,提倡参与式、探究性学习

3.1理论讲授先行,让学生掌握手工课学习的意义及要求

传统的手工课教学重视技能技巧训练,忽视相关理论知识的建构。然而专业化的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技巧,还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以指导教学实践。为此,在要求学生动手制作玩教具之前,我安排六个课时就“手工制作”课程学习的意义及手工制作基本原则、注意事项、本学期将要学习的内容等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几个课时的探讨,学生深切意识到“手工制作”这门课程对他们将来从事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要性,端正了学习这门课的态度;此外,学生还掌握了制作玩教具、进行环境创设时在材料选择及制作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要求,这为接下来的手工制作训练打好基础。

3.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情绪将直接影响其学习的效果。为激发学生学习手工课的兴趣,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玩教具之前,让学生欣赏我课前制作的作品和往届学生及幼儿园制作的作品,并分析作品的优缺点,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作品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网上收集相关主题的视频、图片,直观、唯美的画面及深入的讲解加深学生对该主题的理解,这进一步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后续的创造性制作玩教具奠定了基础。

3.3采用教师传授与“小先生制”相结合授课方式

传统的手工课程教学中,以强调学生学习知识、技法与模仿作品为主,没有考虑学生的文化基础及生活背景、忽视手工制作的地域特殊性及学生的实践训练,使学习与现实脱离关系,学习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尊重。针对这一问题,在授课方式上,根据不同内容主题采用教师传授与“小先生制”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如与学生相比,泥塑、剪纸项目是我的强项,在要求学生针对该主题进行作品制作时,我作为指导老师负责对该主题相关的历史、制作技巧及要求等内容进行讲解示范,并进行随堂指导。而有些主题如利用各种贝壳制作玩教具中,因我们学院地处沿海地区,很多学生从小在沿海地区长大,对各种贝壳种类非常熟悉,也见识过很多由贝壳制作的手工艺品。结合这一实际情况,我把该主题的指导老师角色交给这些自告奋勇的学生,由他们组织小组成员搜集相关材料,并结合制作的玩教具必须符合幼儿园教育教学及环境创设的要求制作出多样化的作品。教师角色的双重转换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4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后作业,以个人、小组相结合方式完成

专业化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与方法。手工课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注重课外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在课堂所学知识技能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为他们发挥创造力和积极性创设有利条件。针对某一主题进行相关理论知识讲授、相关知识经验拓展及制作技巧演示结束之后,基于完成的作业作品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要求,按照不同的主题要求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完成的形式完成作业。针对较简单,个人能独立完成的主题则要求个人完成,如泥塑等。某些手工制作有困难且不易达到效果的主题,如结合幼儿园教学要求用贝壳装饰主题墙,要求学生组建团队共同完成作业,培养学生具备互相学习,共同合作的能力。通过有针对性地完成作业,学生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强化。与此同时,完成的作业作品必须具备创新性的要求,也使学生主动探索、发散思维,在掌握共性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创作,适应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3.5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开展手工教学活动

幼儿教师专业技能是幼儿教师在幼教实践中运用幼教专业知识和经验,并通过练习而形成的顺利完成幼儿教育教学任务的能力。③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师专业化研究与实践的日益升温,教师教学技能被视为与专业精神、专业理论等教师专业化的内涵相并列的“专业技能”。④幼儿园教师最根本的能力是教学活动组织能力。根据课前对已毕业的学生走访了解到,很多学生手工课理论知识、技能掌握很好,但是在组织幼儿开展手工教学活动时,未达预定效果。其原因主要是我们之前的手工教学安排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组织教学能力训练的培养。为此,我把每一个学生必须到学校附属幼儿园组织一次手工教学活动作为整个学期教学计划重要一环节。在学生到幼儿园组织手工教学活动前,组织学生编写幼儿园手工活动设计教案,严把教案设计关,落实课前试讲制度,全程参与学生组织手工教学活动过程,并请幼儿园老师协助点评、指导。学生通过亲自组织幼儿园手工教学的实战演练,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质。

3.6举办手工作品展,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各年级学生互动交流

成果展示是以美术课程为核心的手工制作课程的一个很好的形式。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成果展示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在手工课程开课之初,明确告知学生在将近期末之时将面向全校举办手工作品展,届时将分两个展区,一个是平时课堂作业展区;另一个是参赛作品展区,学生个人设计符合幼儿园教学实际的玩教具参赛,由专业老师组成的评委团对学生作品进行打分,分出一二三等奖,并予以奖励。手工作品展成为让学校其他专业学生了解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平台,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各年级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重要平台。

4结合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要求,采用理论考试与技能考核相结合方式进行考核

第4篇:手工业论文范文

1.1水淬工艺

水淬工艺是我国高炉渣在利用之前加工处理的主要方法。目前我国有90%的高炉渣采用水淬工艺处理成粒状水渣,主要用于水泥等建材行业。水淬工艺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池式水淬法和炉前水淬法。池式水淬法是利用渣罐将接取的熔融渣送至水淬池进行急剧冷却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有渣罐、渣车和铁路运输线等设施,投资多,而且熔渣遇水急冷时,随同蒸汽产生大量硫化氢和渣棉散入环境,污染大气。炉前水淬法是在炉台前设置4%坡度的冲渣沟,以10倍的水在炉渣出炉后址行冲淬,然后积入沉渣池。这种工艺简单,节省设备,我国目前钢铁企业都采用此法,其缺点是在高炉前产生大量蒸汽污染环境,冲渣沟占地面积较大,冲渣水末实行闭路循环。造成水耗和电耗高。近年来,日本与英国研究采用了脱水塔水淬法。此法是在炉钱设置冲渣罐,用砂泵将渣水混合物打入脱水塔,脱水后的水渣立即装车外运,脱出的水可回收再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占地面积小,水渣含水率低,但是砂浆易磨损。德国等国采用滴滤池法,将渣冲入底部带有筛孔的沉渣池,立即脱水。这种方法较脱水塔构造稍简单,但池底需经常反冲维护,投入的建筑材料多。

1.2矿渣碎石工艺

矿渣碎石是高炉熔渣在指定的渣坑或渣场自然冷却或淋水冷却形成较为致密的矿渣后,再经过挖掘、破碎、磁选和筛分所得到的一种碎石材料。此法工艺简单,生产方便。可以采用炉前热泼,节省了抛渣费用。也可把炉渣装渣运到渣场热泼。

1.3膨胀矿渣和膨胀矿渣珠生产工艺

膨胀矿渣是适量冷却水急冷高炉熔渣而形成的一种多孔轻质矿渣。膨胀渣珠的形成过程是热熔矿渣进入流槽后经喷水急冷,又经告诉旋转的滚筒击碎、抛甩继续冷却,在这一过程中熔渣进行膨胀,并冷却成珠。高炉熔融渣制成膨胀矿渣的方法,有坑式法、池式法、流槽法、堑坑法、滚炉法、翻转盘法和离心机法等多种生产方法。生产过程是利用直径为1m,长3m左右的叶片滚筒,将熔融的矿渣打散抛向空中,在适量水和渣本身的气体和表面张力作用下,凝固成内含微孔、表阳光滑、人小不等的膨珠。自然形成级配的膨珠是良好的轻混凝土骨科,也可替代水渣作水泥混合构料。该种方法较生产热泼矿渣周转快,也无需进行破碎,工艺简单;较生产水渣节省水、投资省、排出的硫化氢和废水极少、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较多。膨珠还是空心砌块的优质原材料、也是良好的筑路材料。

2炼钢渣的处理工艺

钢渣是炼钢过程中的副产物。钢渣按冶炼方法可以分为平炉钢渣(初期渣、出钢渣,精炼渣,浇钢余渣)、转炉钢渣和电炉钢渣(氧化渣、还原渣)。钢冶炼过程中,每生产1t钢,要排出0.15~0.25t钢渣,钢渣的产生量约为钢量的20%左右。我国目前每年排钢渣约900万t,美国1700万t以上,全世界约1~1.5亿t。钢渣的构成中转炉渣所占比例较大,占87.5%,电炉渣仅占12.5%。转炉钢渣的预处理主要有水淬法、热闷法、热泼法及自然风化法等,经以上方法预处理后,再经过磁选回收废钢后,可用生产建材制品、钢铁冶炼的溶剂或原料等,广泛地应用在各相关领域。由于炼钢设备、工艺布置、造渣方式、钢渣物化性能的多样性及其多种利用途径,决定了钢渣处理工艺上的多样化。

2.1热泼碎石工艺

热泼碎石是将熔融钢渣用渣罐送到泼渣场,按每层厚度为大约30cm的厚度倾倒。为了不让渣结成大块,当倒完一层钢渣后,喷以适量水,待其冷凝后再倒第二层。为了控制钢渣的强度和结晶情况,每层泼倒的时间间隔约7h。这样,下面的冷渣受成15cm粒径的碎块,易于进一步破碎加工。另外,底层冷渣受上层热渣影响,发生“退火”作用,性质变脆,所以易于破碎加工。之后,经过破碎、筛分、磁选等工序,选出废钢后,不同成分和规格的钢渣,可供各种用途利用。

2.2转炉钢渣盘式水淬法

转炉钢渣由于碱度低、黏度大和夹钢多等原因,在水淬过程中,如果渣与水的比例不当,有可能发生爆炸,威胁生产安全。所以,一般处理高炉、电炉渣的水淬方法,往往不能适应转炉渣。转炉钢渣可采用盘式水淬法(又称浅盘水淬法)。其工艺过程是:先用渣罐接取熔融钢渣运到距转炉约200m的水淬间,水淬间配置有水淬盘;用吊车将渣倒在水淬盘上,使渣层厚度保持在100mm左右;随即在渣层上淋水,使钢渣凝固并破碎;待其颜色由红变为灰黑(温度约为500℃)时,再用吊车倾翻渣盘,将渣倒在运渣车上,同时淋水使渣继续冷却;待渣温降到200℃后,运到车间外的水池继续泡渣,使渣碎化。每炉钢渣的处理周期为40min左右。处理后渣的大部分为30mm以下的碎块和碎粒,有利于废钢的回收及利用。此法具有设备简单,周转快,操作环境好,节省劳动力等有点。

2.3转炉钢渣滚筒水淬法

此法是在水池边安装直径为1~1.5m,转速为200r~300r/min的滚筒。将熔渣以每分钟1~2t的流量倒置滚筒上。在滚筒的离心力和喷淋水的双重作用下,熔融渣被分散、冷却成细小颗粒,落入水池。渣粒度在5mm以下,易回收废钢和加以利用。这种方法适用于处理流动性较好的大型转炉的钢渣。

2.4炼钢渣的综合利用

由于钢渣成分复杂,且各种成分含量的变化幅度较大,过去钢渣的利用率一直不高。目前,我国钢渣利用率约80%。美国的利用率最高,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了排用平衡。

2.4.1钢渣矿渣水泥。主要原料是钢渣、高炉水渣、石膏和水泥熟料。目前生产的矿渣水泥有两种。一种是用石膏作激发剂,其配比为钢渣40%~50%,高炉水渣40%~50%,石膏8%~12%,生产标号达300~400号的水泥。另一种以熟料和石膏作复合激发剂,其配比为钢渣35%~40%,高炉渣35%~45%,石膏3%~5%,水泥熟料10%~15%,生产水泥标号达400号以上。

2.4.2白钢渣水泥。以电炉还原渣为主要原料,掺入适量经700~800℃煅烧的石膏,经混合磨细制成的一种新型胶原材料。

2.4.3氧化渣由于其稳定性较转炉钢渣好,现已应用在路基材料中或返回烧结利用。

2.4.4碱性炼铁炉的钢渣经水淬后渣中钢形成小粒,可经磁选回收。选余渣再制磷肥和水泥。钢渣磷肥含磷及多种微量元素,适用于酸性土壤,能改良土壤,又可作饮料添加剂,其有效五氧化二磷为14%~18%。

第5篇:手工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人身保险,短期业务,综合成本包干,经营理念,监管体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一次修订中对第92条“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作了调整,随着中间业务领域短期健康保险业务和意外伤害保险业务产寿险公司均可经营的实施,短期险业务作为当年可以产生损益的保险产品,更是各家寿险公司业务竞争的重点。为应对日趋激烈的同业竞争以及产险公司介入该领域后对业务发展所带来的冲击,部分寿险公司针对人身短期险业务出台了综合成本包干(捆绑)的费用政策,以期推动自身的短期险业务发展。对此,业内人士众说纷纭,有褒有贬,值得研究探讨。

一、综合成本包干制的基本情况

目前,寿险公司经营短期险业务的费用政策主要有两种,即全额预算制和综合成本包干制。前者由总公司按统一的会计模式编制费用预算,年度预算一经审定下发,其执行与考核需严格按规定运作,并强调预算与会计核算在科目和信息以及预算时间进度的一致性。全额预算制有利于公司事前对业务收支情况有一个充分、全面的了解,进而对公司的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但其滞后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司业务的及时开展。而综合成本包干制又称捆绑制,即对短期险业务的综合赔付率和费用率实行捆绑考核,而不再单纯地考核利润指标。目前,在湖南辖区内采取综合成本包干制的分公司有太平洋人寿、新华人寿、中国人寿、合众人寿等5家,占湖南寿险分公司总数的42%。

在实际操作中,综合成本包干制先是由总公司根据不同的险种设定不同的捆绑率,对各级经营机构的可用费用进行逐月考核,如果综合赔付率大于捆绑率,说明该业务亏损,则从其它险种的财务可用费用中扣除。如太平洋人寿总公司对湖南分公司短期意外险(含一年期和极短期)的捆绑率为80%,个人短期健康险捆绑率为84%,团体短期健康险捆绑率为91%。各省级分公司在总公司下达的固定短期险费用比例的基础上,把费用再分解为预定赔付率、间接管理费用、直接销售费用三部分,并根据当地市场赔付率水平、主体经营状况及业务需要确定比例。其中预定赔付率用于短期险业务实际赔付的预留额度;间接管理费用用于保证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的费用需要;直接销售费用用于业务的市场拓展,主要包括调剂基金、手续费和业务员提奖等。一般而言,在执行费用包干政策过程中,总公司都会出台一系列相关的预算费用管理制度,如按要求提取充足的责任准备金,准确计算短期险的综合赔付率,并按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原则准确预提各项当期应承担而未支付的费用等。

从了解的情况看,已实行综合成本包干制的公司,如太平洋人寿从2003年开始,新华人寿从2005年开始就一直实行这一政策(见表1、表2)。太平洋人寿基本处于盈利状态,新华人寿2005年由于保险标的发生两起大事故,因而出现亏损。但不论经营是盈是亏,目前都没有改为全额预算的想法,只是逐步完善,使之更符合市场实际,符合基层经营实际。而一些原来没采用综合成本包干制的公司,由于受到寿险同业和产险公司的双重竞争压力,有的也开始尝试这一费用政策,如中国人寿和嘉禾人寿等,可见这一制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生命力。

二、综合成本包干制的积极作用

(一)效益观有所增强

从业务管理的角度看,综合成本包干制无形中让保险从业人员的头脑中绷紧了“效益弦”,对遏制不良业务,保证公司永续稳健经营,提高公司服务品牌与综合竞争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赔付率和费用率捆绑考核,保险公司只有审慎核保,对风险进行正确的评估并对每一险种进行合理定价,才能降低赔付率并增加可用费用额度,同时改变了以往给每一个险种一定的费用所导致业务人员以及经营者只片面追求保费规模而不关心费率风险的现象。不论是盈是亏,最后都要自己兜底,也就是说盈利归本单位和从业人员享有,亏损也要本单位和从业人员从其它费用渠道去填平。如太平洋人寿湖南分公司2006年短期意外险可用费用为3397.45万元,个体健康险的可用费用为532.59万元,而团体健康险的可用费用为-71.45万元,也就是说团体健康险业务不仅没有挣钱,而且需要从其他险种可用费用中贴费用。这样,经营单位和业务员在以后承保团体健康险时,就不得不考虑可用费用这一问题,要么不做,要么提高承保条件或加强理赔管理(见表3)。

(二)违规行为有所减少

对短期险业务实行综合成本包干制,在某些程度上可以减少“坐支坐扣保险费”、“编造虚假赔款”等套取费用的违规经营行为,从2006年现场检查的情况看,学平险、建工险等短期险业务领域违规问题主要有坐支保费、虚假发票套取现金,账外支付单位和个人高额手续费,以及向具有行政权利和职务便利的单位或个人支付回扣等,这些违规形式在实行综合成本包干制的公司中相对较少发现,而在没有实行包干制的公司中上述违规行为则较为突出,尤其是坐支保费和虚假发票套取现金现象比较普遍。究其原因是综合成本包干后,无论是违规或变相违规,支付多少都是自己的包干费用,无须多此一举。但没有实行综合成本包干制的公司就不同,一方面要应付非理性竞争,另一方面又不能突破年度费用预算,有的公司为抢夺业务,只好铤而走险。

(三)风险意识有所提升

如前所述,采用综合成本包干制的费用政策,对于风险较高的业务,经营管理者会主动考虑展业成本,并根据赔付情况适时调整险种结构或承保条件。各级保险经营主体必然加强本机构的预算费用管理,确保各项费用支出的合理性及总费用支出不超过费用率控制标准,以实现年底收支平衡。例如新华人寿湘潭中心支公司于2005年8月25日,承保了文花枝(全国劳动模范)等26人次出省的旅游意外险,8月28日下午,该团所乘座的大巴因超速与一货车相撞,当场导致6人死亡(其中两人为当地导游,未投保),22人不同程度受伤。事故发生后,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共赔付68.8万元,远远超出此单40%的赔付率考核指标(总费用是80%包干)。因残疾鉴定需要6个月后进行,此事故中的另外20多万元放在2006年进行赔付,使2005年旅游意外险的赔付率在预定的40%赔付率范围之内,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但事故诱发的结果是2006年该单位不得不对所承保的同类业务进行重新核保,调整承保条件,以控制赔付率指标。

三、综合成本包干制的弊端

(一)背离了保险费率厘定的精算原理

众所周知,凡商品皆有价值,保险作为一种特殊的保障性商品,其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保险费,也就是保险产品的市场价格。根据大数法则及收支相抵原则,保险费由纯保费与附加保费两部分构成,其中纯保费主要支付保险赔款,不含利润因素,而附加保费主要反映保险经营主体的营业费用及认可的合理利润。按保险精算原理,每份保单的保险费就是其价值的真实反映,也是经营机构偿付能力和合理利润的充分体现。从理论上讲,在综合成本包干制下,一方面是模糊了纯保费率与附加保费率的界定,在实际运作中用赔付率和费用率取而代之,经营主体的利润从两者之和与捆绑率的节余部分产生,背离了保险费率厘定的精算原理;另一方面,短意险的费率计算基础和准备金的提取原理与非寿险类似,都是通过严谨的精算得出的,而捆绑率的设定缺乏相应的经验数据和精算技术,更多的是建立在主观判断及近期假设的基础之上,其科学合理性还有待检验,一旦发生费用率超过附加费率以及出现异常赔付件时,就会危及保险经营主体的偿付能力。从经营实践来看,如确有较大利润空间,在新产品开发时,应合理降低价格,增加保障额度,以增强产品的吸引力,而不是一“包”了之,最终损害被保险人的利益。此外,在我国保险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的现实背景下,一些保险经营主体的业务发展模式仍以外延式扩张为主,许多经营者经营管理思路比较粗放,片面强调保费规模,内控管理不到位,实行综合成本包干制并不能完全杜绝坐支保费、保费收入不入账及拒赔、拖赔、惜赔等现象发生。

(二)财务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

实施综合成本费用包干政策的可用费用率都在40%左右,而随着规模的不断做大,优质业务的增加和整体赔付率的降低,可用费用率还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可用费用额也将增加。从财务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笔开支都要有真实的发票报账,都要符合会计准则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将40%-48%的可用费用从财务上套取出来,有的经营单位和个人往往找大量的假油料发票、电话费发票、餐费发票、住宿费发票做账,经营数据失真,违背了财务的真实性原则,客观上助长了财务业务中的虚假行为,为可能产生商业贿赂提供了资金来源。

(三)有可能诱发不正当交易行为

综合成本包干制使经营单位有可能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竞争优势,达到排挤其它竞争对手的目的。其一,手续费支付可能蜕变为“商业贿赂”。由于实行赔付率和费用率捆绑考核,有的从业人员在展业过程中,自然会优先考虑历史赔付率较低的险种,以获得较大的可用费用空间,为高额支付手续费或支付回扣创造了客观条件,进而导致“商业贿赂”行为的发生。以学平险为例,包干政策都为80%-88%,预定赔付率为40%,可用费用率40%-48%,经营单位和业务员自由支配的空间较大。其二,经营单位往往借“费率市场化”之名行“降费”之实,并美其名曰“随行就市”。由于在该制度下,各险种之间的可用费用可进行调剂,从而为经营单位进行非理性竞争,以低于成本价格的费率销售保单的手段来获取别的业务提供了机会,但对未实行包干制的经营单位却有失公平,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正常的保险市场秩序,影响了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四)不利于全额预算管理的推行

部分保险经营主体采用的费用包干政策是一种典型的粗放式经营,违背了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原则,与现代企业推行的全额预算管理相悖,这种费用管理模式在上世纪90年代比较盛行,但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更不能适应保险业全面开放的需要。费用管理政策的制定不仅要考虑到产品条款拟定的费率,而且要考虑到经营成本和费用,强调收支情况的真实性、有效性,费用包干政策则达不到上述要求。

(五)法人机构放松了自己的管控责任

在现行的经营管理体制下,保险公司总公司对其分支机构无论是在内控制度,还是在产品、费率上,均赋予严格的管理职责,实行综合成本包干制就意味着在短期业务发展上,只要分支机构不突破费用包干率,总公司就可以放任自流,仅以一个“包”字替代了其管理职责,至于分支机构是否合规经营,是否违法,是否搞不正当交易,总公司一概不管,这样总公司不仅放弃了自己对分支机构的管理职责,而且了原先报备的条款和费率,也违背了寿险的精算规定,必将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给行业的声誉带来负面影响和损害。

四、相关建议和对策

(一)保险经营主体应树立理性的经营理念

首先,应进一步完善以效益为主的考核机制。各经营主体要牢固树立“效益第一”的经营理念,正确处理好效益与规模的辩证关系,通过完善考核机制,引导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效益观,杜绝各种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其次,注重精算技术在保险费率厘定中的科学应用。各经营主体应按照保险精算原则,依靠详实的基础数据、缜密的精算技术,在充分保证赔付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管理费用和利润来确定费率,并真正形成参与市场公平竞争的价格机制。第三,加大产品服务创新力度。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各经营主体应摒弃各种非法竞争及低水平的价格竞争手段,转到注重提升非价格竞争因素的品质上来,并结合保险需求和自身实际,加大产品服务创新力度,积极培养核心竞争力。

(二)进一步完善保险法律体系

我国自1995年颁布《保险法》以来,经过10年建设,初步建立了以《保险法》为核心的保险法律体系,在规范保险市场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保险法律体系的发展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保险同业竞争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如关于手续费比例,《保险法》并未作规定,主要依据是财政部1999年1月13日公布的《保险公司财务制度》。该制度第47条规定,“保险公司可以根据业务经营情况确定某一险种、某一条款或不同形式人手续费的支付标准,但手续费的支付总额不得突破实收保险费的8%”。而目前法学界和保险业界人士对8%的固定比例限制多持异议,认为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保险市场的通行做法。因此,在尽快完善现有《保险法》的基础上,形成以《保险法》为核心,以《保险法》实施细则和各种保险法规相配套的保险法律法规体系,充分发挥保险法律的引导和保障作用,使保险监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改革保险监管体制

第6篇:手工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国古代;手工业;利润分析;思考政策

一、引言

1.选题背景――以史为鉴,谈古论今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本世纪以来,民营企业、私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等经济体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中国大地上,其发展迅猛,其作用有目共睹,它们为我国经济带来了活力。为什么会这样?在我们老牌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样做对吗?

历史是一座知识宝库,人类进步离不开借鉴历史,先民们的成功与失败是对我们的引领和警示。历史上,私营手工业消费市场广大,发展日趋繁荣,存在巨大利润,一直是社会经济中最有生命的、最活跃的。因此,我国发展民营企业、私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等经济体是完全正确的,是中央的英明决策。

2、有关利润的探讨

利润作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会计学都对其下了不同定义。(1)政治经济学认为,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是资本家在销售商品后所获得的超过其预付资本的余额。”①马克思说:“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可见,马克思关于利润的定义有强烈的阶级色彩,是一种狭义利润的定义。(2)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一般将利润分为正常利润和超额利润两类。其中,“正常利润是企业家才能的价格,也是企业家才能这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它包括在成本之中,其性质与工资相类似”。“超额利润又称纯粹利润或经济利润。它是指在企业利润中超过正常利润的那部分利润。”并且,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利润中通常还包含对机会成本的补偿。(3)在会计学中,认为“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通过对以上三种利润定义的介绍和分析可见,会计学的定义较好地撇去了阶级立场,以“利润=总收入-总成本”这一基本范式定义和计算利润,是一个较好的广义的利润概念。下面,我将把会计利润作为衡量中国古代手工业中利润的标准。分别分析其收入和成本,以求得出“中国古代手工业中到底有没有利润?”这一问题的结论。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中的利润

中国古代手工业中究竟有没有利润?这主要通过中国古代手工业中成本和收入的对比来回答。中国古代手工业分为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本文将对这三类手工业分别进行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分析。其中,在对收入的分析上,本文将通过市场的繁荣程度以及一些史料来说明;在成本方面,则主要是分析成本的构成,包括原材料、税、缴纳的管理费用等。

1.中国古代手工业种类及其发展简述

中国古代手工业主要分为三类: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使用官府供给的原料,制作加工官府指定的产品,产品不进入市场。官营手工业工匠有世袭的传统,世代服役“(官府工匠)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②(2)家庭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在中国漫长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随着土地兼并的集中,汉代出现田庄经济。(3)私营手工业:独立的私人手工业,大致产生于春秋时期,战国时“采铁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③。中国古代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与政府政策有很大关系,很多朝代采取了“官有民营”的方式,如先秦的“官山海”等;但西汉中期的“盐铁专营”和元代“匠籍制度”等则打击了私营手工业。明清以来,私营手工业快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官营手工业。

2.官营手工业的利润和成本

(1)收入分析

官府手工业的存在,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巩固统治的政治、军事需要,因此其生产部门包含着矿冶业等基础民生部门。以西汉的官营手工业为例,汉代的官营手工业主要是煮盐业、冶铁业、铸钱业、漆器业、丝织业、酿酒业等。其中,冶铁业、制盐业和铸钱业是政府最重要的三大官营手工业。

汉武帝于元封元年置盐铁官,实现了盐铁官营,“使孔仅、东郭咸阳乘传举行天下盐铁,作官府,除顾盐铁家富者以为吏。”④自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所有盐铁的生产和运输一律收归官营。关于铸钱业,西汉的铸钱业从景帝时起完全为官营,汉武帝时,决定“更造钱币以用,以摧浮并兼之徒。”表明这次币制改革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和抑制商人的兼并。

依靠盐铁的垄断专卖和铸钱业的垄断,武帝政府解决了财政困难,还从经济制度上找到了一个抑商问题的办法,铸钱业的垄断更是使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从这一史实可以推测,官营手工业,特别是关乎基础民生和经济命脉的部门,确实存在着丰厚的利润,并入政府的财政收入。

(2)成本分析

官府手工业的原材料,主要来源于官府直接垄断的各种自然资源,或以土贡、坐派、科买等超经济强制手段取之于民。劳动力的来源主要有军工匠、役工匠和雇工匠。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收入,与官府手工业的生产营运几无关系。可见,单从官营手工业的生产要素方面来说,其价格较便宜,成本较低。

但另一方面,官营手工业不仅垄断着国计民生等高收入、低成本行业。它还要满足奴隶主贵族、封建皇室与官僚集团的寄生性消费。官营手工业主要提供中央政府和皇室的用品,汉代如丝织业、漆器业等。这一类产品并不进入市场,也就没有收入。因此这些产品是对财政收入的纯耗费。《汉书・贡禹传》中关于丝织业耗费的记载云:“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⑤关于漆器业的描述中:“蜀、广汉主金银器,岁各用五百万”。

可见,按生产要素的价格而言,官营手工业的成本较低,但其大量产品不进入市场流通,所以官营手工业的大量部门是作为政府财政的负担存在。

(3)官营手工业的利润

官营手工业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盐、铁等政府垄断且进入市场流通的部门,成本主要产生于仅供皇室贵族享用和军需部门。但官营手工业的大部分产品是不进入市场流通的,且除特殊需要外,随着朝代的推移官营手工业的封闭性越强,也就越不可能产生利润。利润长期为负也是它明清时期被民营手工业超过的重要原因。

3.家庭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一般说来,农民家庭从事手工业生产,只是作为种植业的一种补充而存在,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消费或缴纳赋税所需。他们偶尔将一部分产品投于市场,主要也还是为了换取他们自己不能制作的生产或生活用品,是以小商品市场为媒介的使用价值的物质变换过程,而不是出于商品生产的既定目的。

可见,家庭手工业并不是服务于利润而存在的,其生产目的决定它不生产或只生产少量利润,可以视为家庭手工业的零利润。

4.私营手工业的利润和成本

(1)收入分析

私营手工业一直伴随着官营手工业出现和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普遍存在着以商品生产为主的小手工业,《孟子・梁惠王上》谈到:“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彤琢之。”由此可知,当时有很多人从事玉器制造业,它成为一门常见行业且有利可图。《史记》中曾提到战国时因煮盐、冶铁而致巨富的大商人,如“猗顿用盛盐起,而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⑥

汉代时,《史记・货殖列传》日:“贩脂,辱处也,而雍伯千金。卖浆,小业也,而张氏千万......胃脯,简微耳,浊氏连骑。”在这一记载中,雍伯却因贩脂发了千金之财,张氏以卖热水饮料赚了上千万的钱,浊氏靠产销胃脯却可以富到车马成行。

唐宋元以来草市、夜市兴起,抑商程度有所减弱,商业的发展带动手工业的发展。消费市场扩大,需求大量增加。唐代私营手工业涉及纺织业、造纸业、印刷业等,宋代私营手工业中规模最大的是制盐业和冶铁业,元代制瓷业大多是民营。

明清手工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民营手工业蓬勃发展,中期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成为明代手工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⑦苏松一带丝织业出现了两种经营形式:一是机户开坊,雇佣机工;二是散放原料,收取成品,计件付资。可见,明清时手工业已十分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从以上历代手工业的致富情况及私营手工业的逐渐繁荣可知,经营私营手工业的收入较高,且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收入不断增加。

(2)成本分析

私营手工业的成本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生产要素价格、税负和管理费用

生产要素主要有:原材料价格、劳动力价格等。私营手工业经营的大多是关乎民生的轻工业,如茶、醋等,原材料价格低;小手工业者劳动力多为自家人,雇工经营劳动力丰富且价格低。总之,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生产要素成本较低。

私营手工业成本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税负:以元代为例,宋代的醋息钱既多且滥。后,两税之外包括醋息钱在内的杂税多如牛毛。“有所谓月桩,有所谓盐产......有所谓醋息钱,又有所谓科罚钱,其色不一,其名不同,各随所在,有之不能尽举。”⑧元代制瓷业,官府以“二八抽分”收取20%的产品税。窑户还要缴纳多种杂税,所以瓷课的实际税率超过20%。

(3)私营手工业的利润

私营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不同,它的产品是为了销售,它的经营是为了盈利。私营工商业所经营的产品大多是人人所必需的日用品,并且价格便宜,因而有广大的销售市场。虽然总是存在着政府对私营手工业的打压和高税负,但私营手工业的旺盛发展暗含了大量的需求。所以经营的人往往大发其财,甚至成为富商大贾。

5.结论

中国古代手工业主要分为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其中,(1)官营手工业主要是为了满足王公贵族和军工的需要。这一目的决定了官营手工业不参与市场流通,也就无法获取利润。虽然官营手工业在汉代也发挥过获取利润,增加政府财富的作用,但历史上大多时候官营手工业是对财政的一种耗费。(2)家庭手工业是作为种植业的一种补充,满足小农自给自足的需要,不存在或只存在少量利润。(3)私营手工业直接以利润为目的进行生产,虽面临繁重的课税负担,但消费市场广大,发展日趋繁荣,存在巨大利润。

在发展的时间脉络上,官营手工业在明清之前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其具有市场封闭性,利润一直为负制约了其发展;私营手工业因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和课税政策等早期发展有所受限,但巨大的利润空间是其增长的动力,在明清时期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手工业中确实存在利润,且伴随着农业、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和商业的逐渐发达,利润逐渐提高。更重要的是,历史上大多时候官营手工业是对财政的一种耗费;家庭手工业不存在或只存在少量利润;私营手工业消费市场广大,发展日趋繁荣,存在巨大利润。

三、对经济发展的思考

1.手工业的发展和农业、商业的发达程度息息相关。首先,农业是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为手工业提供原材料。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使家庭手工业有了越来越多的剩余,从而产生了小手工业;农业技术的提高也促进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其次,通过商业贸易参与市场流通是手工业利润的来源。官营手工业长期利润为负,且因为统治者的支持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对于社会经济而言,这是一个很不合理的现象。中国古代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在抑制了商业的同时,也打击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2.从政策的角度看,“重农抑商”政策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人为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孤立地去发展农业,打乱了一个社会内部经济结构的自然平衡,农业发展失去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刺激,本身也很难得到繁荣。

3.从官营、私营的角度看: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历程可见,中国古代手工业民营优于官营。民营要尽量节省成本,利用价值规律,在市场上优胜劣汰,然后进行原始积累,逐步扩大实力,做大做强,最终给社会提供廉价的丰富产品。但经济的官营主要是为了满足统治者需要,以奢侈品为主,浪费大量社会资源,不计成本,垄断经营,缺点是明显的。所以从社会民生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工商业的官营弊大于利,而民营则利大于弊。

4.从当前的经济政策来看,这些政策符合历史发展,很有科学性,其意义是深远的,其作用是巨大的。我国发展民营企业、私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有利于搞活社会经济,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治国之上策。只有将所有国民都调动起来,把所有经济都参与进来,社会经济才能够活起来,国家才会国泰民安!

注释:

①许涤新《政治经济学辞典》(上).

②《管子・小匡》.

③《盐铁论・复古》.

④司马迁《史记・平淮书》.

⑤《汉书・贡禹传》.

⑥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⑦白寿彝.中国通史09卷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⑧蔡戡.定斋集卷K'论州县科扰之弊札子'.

参考文献:

[1]刘花章.两汉手工业商业的官营和民营.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2]陆文静.宋代私营企业管理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6月5日.

[3]赵玉琳,郭连强.究竟什么是利润的源泉.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纵横》.

[4]李建毛.浅论届周私营制陶业――兼及中国古代私营手工业的起始时间.南方文物,2003年第1期.

[5]沈济.浅析明代的社会经济.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

[6]王文书.宋代的榷醋和醋息钱.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4月第36卷第2期,

[7]王绪栋.西汉时期官营经济再探.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5月15日.

第7篇:手工业论文范文

(华东师范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241)

摘 要:“艺术很接近手工业”命题凝聚了黑格尔《美学》视阈与叙事的独创性及其价值关怀。该命题的内涵包括:艺术起源于手工艺劳动;艺术技巧与手工艺技能相似同构;“艺术”理应自觉“接近手工业”劳动。该命题是对古希腊排斥手工技能的“模仿”文艺观的颠覆,也蕴含着对近代艺术“糊涂观念”的批判。“艺术很接近手工业”命题表征了黑格尔所处时代“艺术”与“手工业”疏离的现实,以及黑格尔力图在“美学”领域弥合之的理想。身处“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时代的马克思受此启发,面对完全丧失“半艺术性”的“异化劳动”现象,提出了旨在使劳动主体和劳动过程都“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艺术理想。

关键词:黑格尔;美学;艺术;手工业;马克思

中图分类号:J0-02文献标识码:A

黑格尔在西方美学史上较早揭示了艺术与人类劳动之间的生成关系。“手工业”不仅被他追溯为艺术的起源所在,而且某种程度上被视为艺术技巧的本质特征与魅力所在。“艺术很接近手工业”是凝聚黑格尔相关思考的基本命题。该命题贯穿于黑格尔的艺术史叙述,鲜明表征了其美学视阈、研究方法、价值关怀的独创性与时代特色。马克思指出中世纪“手工”劳动具有“半艺术”性质,①并以此为参照,将完全丧失“半艺术”的资本主义机器生产称为“异化劳动”。马克思还由此提出一个关于人类理想劳动的著名观点:“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建造”。如果说黑格尔是由研究“艺术”而沉思“手工业”,那么马克思则主要由探寻“异化劳动”出路而提出其美学理想。②黑格尔该命题迄今鲜受注意,本文因以提出讨论。

一、“艺术”起点与“手工业”劳动

黑格尔一段代表性论述如下:

艺术创作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艺术外表的工作,因为艺术作品有一个纯然是技巧的方面,很接近手工业;这一方面在建筑和雕刻中最为重要,在图画和音乐中次之,在诗歌中又次之。这种熟练技巧不是从灵感中来的,它完全要靠思索、勤勉和练习。一个艺术家必须具有这种熟练技巧,才可以驾御外在的材料,不至于因为它们不听命而受到妨碍。 ③

黑格尔这里由考察艺术各门类的相通之处而聚焦于艺术“技巧”,由此揭示它“很接近手工业”的性质,这个思路首先表明,黑格尔是从重视艺术技巧的视角而提出“艺术很接近手工业”论断。艺术技巧在今天的美学阐释中被视为艺术“本体”所在,据此可说,黑格尔该论断触及的是艺术“本体”问题。黑格尔美学的最基本命题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该命题的基本意蕴是:在艺术创作中,“理念”作为人的精神必须通过“感性”形式才能显现。而“感性的即物质的”;④因而,“感性”的艺术实践,也就是“驾御外在材料”的活动,这个活动显然主要通过人的“手工”而进行。由此可见,“艺术很接近手工业”这个论断与黑格尔最基本美学命题有逻辑关联。

黑格尔《美学》整体上主要通过对艺术发展的历史叙述而展开,这个过程的先后阶段与环节呈现为一系列逻辑进程。黑格尔叙述的艺术史递次经历三个阶段:象征型(建筑艺术为代表)、古典型(雕刻艺术为代表)、浪漫型(绘画、音乐、诗歌为代表)。在这个进程中,各阶段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其“感性”的物质因素不断降低,而“理念”的精神因素不断提升;最终是“理念”脱离“感性”的物质形式而导致艺术“终结”。这个过程与上引黑格尔论各类艺术“很接近手工业”的程度序列相吻合:象征型的建筑艺术的物质成分最多最大,古典型的雕刻艺术其次,而在浪漫型的图画、音乐、以及诗歌中,“感性物质”成分不但最少而且递减。由此又可见,“艺术很接近手工业”命题是贯穿于黑格尔关于艺术史的叙述中,其具体表现则是与“感性物质”相联系的“手工”成分的不断递减。换言之,最接近“手工业”的是最初物质形体巨大的“象征型”艺术,艺术发展史则呈现为一个不断摆脱和最终脱离“手工业”的趋向“浪漫型”的过程。

“手工业”这个词通常指谓用手工进行制作的劳动,人手是人类进行所有劳动的主要器官,在这个意义上,“手工业”诚可谓代表和象征人类劳动。“艺术很接近手工业”命题意味着对劳动的重视。“象征型”的建筑艺术在黑格尔所举所有“艺术”门类中具有最多的“物质”、“手工”与“劳动”性质,黑格尔的艺术史叙述起始于“建筑”门类并非偶然。黑格尔以前的西方美学史很少关注“建筑”,更鲜有对它专门考察;与此鲜明对照的是,黑格尔《美学》关于“建筑”的论述不仅是其全部论述的起点,而且形成容量颇大的专章,其篇幅长达近百页之多。黑格尔推举为建筑艺术之典范的是古代巴比伦、印度、埃及等古老文明国的著名金字塔与地上、地下的宫殿等。这些建筑规模极其宏大,物质材料十分沉重,它们的建造过程凝聚了巨大规模和数量的手工劳动。黑格尔写道:“这类作品的建造花费过整个时代的整个民族的生命和劳动。” ⑤

黑格尔对埃及的建筑艺术有如下评论:

“如果要找最完满的例子来说明象征型的艺术在它所特有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两方面都达到完善,我们就得到埃及艺术中去找。”

“埃及人在前此提到的几个民族之中要算是真正的艺术的民族。”

“这个奇特国家的人民不仅是从事农业的,而且也从事建筑的。这个民族从各个角落里翻动土壤,挖湖开运河;凭借艺术本能,他们不仅在阳光下建成一些庞大无比的建筑物,而且还在地心中大力进行极大面积的建筑工程。⑥

黑格尔不仅把最具体力性的手工建筑的劳动纳入了艺术考察范围,也不仅将之作为人类艺术史的起点,还把创造了“庞大无比的建筑物”的民族称为“真正的艺术的民族”,乃至把这个民族的建筑劳动视为出于“艺术本能”的活动,这在西方美学史上是首创而耐人寻味。

“艺术很接近手工业”命题的意味显然不仅在于指出一种以往未所关注的历史事实,而且包含新的价值判断。它表征了黑格尔对人类劳动、尤其是人类的物质生产在艺术起源意义上的重视。黑格尔由此对更早的希腊神话的分析也别有所见,他特别重视的是其中一些与手工艺相关的“诸神”:

“普罗米修斯把火带给人类,使人类有可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从事发展各种技艺;从此技艺才不再是自然的东西,过去巨灵族好象和技艺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 ⑦

“普罗米修斯把火带人类,但是技艺却是由赫斐斯陀斯和她的女助手雅典娜带给人类的。这里可见出火与就生糙材料加工的技艺是分得很清楚的,只有火才是普罗米修斯带给人类的。” ⑧黑格尔推崇普罗米修斯的主要原因,不是由于这位神给人类带来火,使人类走出了生食自然产品的原始阶段;而是因为他带来的火使人类获得了“从事发展各种技艺”,即进行手工劳动的必要条件。赫斐斯陀斯是执掌铁匠与火的神;雅典娜既是雅典城邦的守护神,也是执掌纺织技艺的神。我们知道,希腊艺术的基础是手工艺,其时的手工艺主要是制造铁器和从事纺织;而铁器的制造直接需要用火冶炼,纺织器的制造也需要用火锻造的金属工具。因此,把火带给人类的普罗米修斯对于希腊“手工业”具有前提条件的意义。显然,黑格尔将并无特别技艺、却为人类带来火的普罗米修斯,与执掌冶炼技艺的赫斐斯陀斯,以及执掌纺织技艺的雅典娜这三位希腊神相提并论,其关注点在于说明“手工艺”的起源条件。黑格尔讨论美学课题而特别分析这三位希腊神的相互关系,这是基于他“艺术很接近手工业”的论断和思路。

这一分析思路也贯彻于黑格尔对更早时代神话的阐释中。黑格尔认为,人类最早的宗教意识是大自然崇拜,这种崇拜意味着人类生活还停留在直接索取自然产品的阶段,人类还没有学会依靠自己劳动以生产生活必需品。因此,“对自然事物的素朴的崇拜,即拜自然和拜物的习俗,还不是艺术。” ⑨黑格尔认为,最早的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身劳动的崇拜。在说明这种崇拜劳动之意识的起源时,他特别引述了古代波斯教中一个“金剑劈地”的神话:受崇拜的部落首领将一把黄金制作的剑传授给他的儿子,儿子用这把剑在大地上划分出三百个地区,并用它劈开大地,“他这一劈就替该地人民带来了幸福,于是家畜野兽和人群都成群结队地在一起奔跑。”黑格尔接着对该神话加以如下阐释:

用剑劈地是暗指农业,这在该故事中固然没有明白说出,故事中并不曾把劈地和耕种生产联系在一起;但是这一个动作显然除掉翻土松地之外还有更多的意义,不免令人从中去寻找它的象征意义。⑩

这个阐释至少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该神话的意蕴涉及农业劳动的创始,而农业“翻土松地”的劳动不同于前此单纯索取自然产品的活动,它是人类有意识地生产农作物的活动,因此它本身是一种需要“技艺”的劳动。其二,该神话所崇拜的是发明农耕技艺、开创农业劳动的原始部落首领人,而非被人索取的自然对象;因此它与“不是艺术”的自然崇拜不同,已经进入“象征意义”的艺术阶段。我们还可循此思路进一步补充,这个神话传说提到了“用剑劈地”,而剑这个工具本身是手工劳动的产品。因此,该神话与“艺术很接近手工业”命题吻合。

有趣的是,黑格尔从艺术起源角度对该神话的阐释,与中国古汉语“”字本义不谋而合。古汉语“艺”()字之义有三:其一是指农业种植活动,《诗经•唐风•鸨羽》:“王事靡W,不能艺蜀黍”;其二指各种形而下的技艺,《论语•子罕》有曰:“吾不试,故艺”;其三是泛指所有活动的法度规则,《左传•文公六年》:“陈之艺极,引之表征”,注曰:“艺,也”。B11可见在中国古代早期语言中,“艺”最初与农艺直接相关,而后与各种实用技艺相关;由于“艺”指合乎规律的制作技能,因此它又引申指各门类领域中的法度规则。换言之,黑格尔所提示的“艺术”最初起源于与农耕相关的技艺,在中国古代可得佐证。

二、“艺术技巧”与“手工艺技能”同源同构

“艺术很接近手工业”命题也提示着“艺术”与“手工业”的某种区别,黑格尔使用“接近”显然经过斟酌。事实上,黑格尔《美学》确实多次谈论艺术与手工业的区别,例如他写道:

“艺术应该只满足心灵的旨趣,必然排除一切欲望。”B12

“艺术不是单纯的机械工作,不是单凭感觉的熟练手腕所达到的那种漫不经心的轻巧操作……在艺术创造中,心灵方面和感性方面必须统一起来。”B13

这里,黑格尔至少指出了艺术与手工业的两个不同:一是就内容而言,心灵表现是“艺术”的必要甚至主要的旨趣所在,而在“手工业”中,心灵表现则通常处于次要的、服从实用目的或“欲望”的地位。二是就技巧而言,“艺术”不仅应该追求娴熟巧妙的境界,而且这种娴熟巧妙必须也同时是“心灵”旨趣;而在“手工业”中,熟练的技巧常常导致“漫不经心”的操作,手工技巧也因此沦为某种“单纯机械工作”。

然而黑格尔对艺术的实际考察表明,他所谓的这种区别是相对的,换言之,在“艺术”与“手工业”之间并没有一条截然分别的界限。就“艺术”而言,它的任何一个门类或样式,其创作或制作都需要某种“手工”技巧,因而“艺术”都有某种“手工”成分;就“手工业”而言,任何一门手工艺都需要特殊技巧,手工艺者也都可能达到技巧的娴熟与圆熟,其制作过程也都可能臻于“心灵灌注”境界,因而“手工业”蕴含“艺术”的天地。黑格尔对古典型艺术与象征型艺术之关系的分析,清晰揭示并凸出了两者的同构关系。两者都包含“手工艺”技巧,并且都有巧拙之别:

“这种手艺成规必须先已存在(尽管还有些拙劣离奇),然后古典美方面的天才才可能把机械的熟练加以改造,使它到达技巧的完美。因为只有到了单纯的机械性的技艺已经不再成为困难的时候,艺术家才能致力于自由塑造形式,这中间实际的练习

同时也就是一种深造或改进。”B14

黑格尔一方面将埃及建筑和希腊雕刻同视为真正的“艺术”史对象而叙述,另一方面又指出两者之间整体上有着从“机械的熟练”到“技巧的完美”的区别与联系。埃及建筑作为一种最初的“象征型”艺术,其中“机械的熟练”成分较多;希腊雕刻作为一种典范的“古典型”艺术,已经达到“技巧的完美”。两者之间在手工技巧上,是一个从比较简单、粗糙、机械,而逐渐发展到复杂、精致、娴熟的过程。在黑格尔看来,当一种“艺术”包含的手工技巧比较简单时,这种艺术是接近于“手工艺”;当一种“手工艺”发展到完美境界时,这种手工艺便无异于“艺术”。

由此,一种通常被视为“手工艺”的活动也完全有理由纳入“艺术”的讨论范围。正因此,黑格尔《美学》将一些在以往、当时和今天看来都属“手工艺”的门类纳入其“艺术”论域。例如除“建筑艺术”外,他还谈论过“园林艺术”,指出其中蕴含“整齐一律”的艺术法则;B15他又谈论过“裁缝艺术”,强调“具有艺术性的服装有一个原则:这就是它也要象建筑作品那样来处理”。B16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关于服装艺术的有趣观点,他将古希腊罗马的典范服装与其当时所见的“近代服装”加以比较后作了如下褒贬:

我们近代衣服比较起古代的较富于观念性的服装,确实是很不艺术,很平凡乏味。这两种服装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着遮蔽身体。但是古代艺术所表现的服装本身多少是一种无形式的平面,只是因紧贴身体,例如肩膀,才得到某种确定的形式。这样确定的形式见出服装外表只表现出身体上所显现的心灵的变化,所以服装的某一特殊形式,皱折,下垂和上耸,都完全取决于内在生命,适应某一顷刻的某种姿态或运动――这样取得的确定形式就形成了古代服装的观念性。我们近代的服装却不然。近代服装的形式一般固然取决于四肢构造的形状,但是它只是拙劣地模仿体形,或是按陈规,趋时尚,对人体加以歪曲,一次剪裁制成了就始终是那样僵硬,姿态和运动都不能影响它的形状。(中略)B17

译者朱光潜注:“希腊罗马衣服不是量身体而制作,而是一整幅布披在身体上,所以较易于随身体姿势而变更形态。”黑格尔贬斥的“近代服装”姑且撇开不论,他所推崇的古希腊“一整幅布披在身体上”那样的服装,在我们今天看来显然过于简陋单调。现当代服装艺术较之古希腊罗马服装,无论在质料、颜色、款式等方面,无疑都要千百倍地丰富多彩。不过这里重要的是,首先,黑格尔把能否贴切表现身体姿态和心灵变化作为服装艺术的评价尺度,这符合他“理念的感性显现”的美学法则;因为在他看来,身体及其姿态是属于“理念”范畴的心灵精神的感性显现。其次,根据这一法则,服装之美在于表现心灵、精神或气质方面;在这个意义上,今天人们千姿百态的服装至少是人们不同个性及其喜好的“感性显现”,因而符合黑格尔美学法则。更重要的是,黑格尔对于裁衣制服这门直接关乎日常生活的“手工业”如此兴趣盎然予以讨论,并提出依据其美学法则的独特见解,这足以表明他所谓的“艺术”,不仅在理论上包含了服装艺术之类的“手工业”,而且在实际展开的具体阐释中,也实践了他的内涵独特的“艺术”观。由此观之,他的“艺术很接近手工业”命题,也意味着“手工业很接近艺术”;换言之,“艺术”与“手工业”是同构而互文足义。

把手工业也视为艺术,确切地说,把达到精神表现境界的手工业视为艺术,这样的艺术观在中国古典中并非没有。例如在庄子著名的“庖丁解牛”寓言中,那位庖丁的解牛技巧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境界;解牛时的一招一式都宛若舞蹈(“合于《桑林》之舞”);发出的声音合于节奏,近乎音乐(“奏刀d然,莫不中音”);解牛完毕后又满怀享受的喜悦(“踌躇满志”);更重要的是,这位庖丁本人也把“解牛”过程视为享受乃至“养生”之道,而非辛苦乏味的谋生活动:“臣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个寓言完美表现了一种工艺活动可以达到完美艺术的境界。庄子的其他寓言,诸如“梓庆削木为L”、“北宫奢制钟”、“工旋而盖(尚)规矩”、“Y偻承蜩”等也都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说明了各种“手工业”劳动都可以达到堪称“艺术”极致的境界。B18

既然艺术与手工业之间并没有截然分别的界限,那么在艺术天才与精湛的手工艺技能之间也不是截然隔离。黑格尔指出,所谓“艺术天才”并不限于诗歌音乐等“纯艺术”领域,它也可能出现于手工劳动中;“艺术天才”也并非仅仅来自天赋,它的形成条件包括类似手工艺制作的娴熟技巧。他举青铜器冶炼技术为例说明:

在熔炼青铜器的技术方面,古代人达到了难以置信的精巧,因此能熔炼出既细而又坚固的青铜板。人们也许会把这种本领看作与艺术无关的一种单纯的技巧。但是每个艺术家都要运用一种材料来进行工作,而能完全驾御材料正是天才所特有的本领,所以技巧和手艺方面的熟练才能就是天才的一个组成因素。B19

一方面,“天才”的超级能力可以显现于某种手工业作品的“难以置信的精巧”中;另一方面,“技巧和手艺”本身是“天才的组成因素”。这段论说包含着对一种流行的偏颇观念的纠正。在黑格尔之前的西方美学史上,长期流行的“艺术天才”的观点是,或者剔除“技巧和手艺”,将之完全归结于“天赋”之类;或者排除“手工业”,将之限定于非实用领域。例如最早的柏拉图把“天才”视为诗人受神灵凭附后“代神说话”的能力,它与“手工业”技巧风马牛不相干。而离黑格尔不远的康德则断言:“天才是替艺术定规律的一种天然资禀”,“天才只限于美的艺术”,而“纯粹美”只属于那种“没有目的地交织在一起的线条”之类的形式。B20黑格尔则认为,即便是在劳动强度很大、具有实用目的、与“诗人”创作距离甚远的“熔炼青铜器的技术方面”,也能够达到“难以置信的精巧”境界,从而毫无愧色地接受“天才”称呼;即便是在康德所谓与实用目的全然无关的“纯粹美”领域,“天才”也需要类似手工艺技巧的“熟练才能”。

因此,甚至在“诗”这个“感性物质材料”最稀薄的艺术门类中,黑格尔也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制作”性。他在界说艺术作品与自然产品之区别时,特别以诗歌这一样式为例:

一般说来,诗按它的名字所含的意义,是一种制作出来的东西,是由人产生出来的,人从他的观念中取出一种题材,在上面加工,通过他自己的活动,把它从观念世界表现到外面来。B21

黑格尔这里从语源上强调“诗”与“制作”的原初关系,今查西方语言中的“诗”:英语为“poem”,法语为“poème”,拉丁语为“poema”,其共同语源为希腊语的“poêma”;后者又源于古希腊语“poieō”,英语对该词本义的解释是“to make”。B22可见西方语言中“诗”的最初本义确实是“制作”。这个事实有力证明了至少在西方最初观念中,诗歌艺术与手工制作的技艺是同一回事。黑格尔对于“诗”之“制作”本义的强调所提示的是,连诗歌这种“感性物质材料”最稀薄的“纯艺术”门类,都具有“制作”性,并且在起源时就被以“制作”命名,遑论其他艺术门类。

黑格尔这个诗学观点似乎极其独特乃至听来怪异,其实在中国古代文论中也可得某种印证。例如被赞誉为“体大思深”的刘勰《文心雕龙》,其书名是以“雕龙”比喻诗文创作:“雕”为雕刻,“龙”喻想象之物;“雕龙”者,谓诗文技巧与雕刻技能本质相通也。《文心雕龙•神思》因此又有“独照之匠,窥意像而运斤”之类的比喻。在比《文心雕龙》早出的晋代陆机《文赋》中,也将诗歌创作比喻为“操斧伐柯”、“意司契而为匠”的手工劳动。一般认为,《文心雕龙》与《文赋》标志着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发展到“自觉”阶段,而其中仍然将诗文技巧视为其本质与手工技艺相通,乃至非以“雕”、“匠”之类标志手工劳动的词语比喻之,就不足以揭示其特质。“艺术”与“手工艺”的同源同构之关系,由此又可见并非只限于西方文艺之范围。

三、近代艺术的“模糊观念”与“强加暴力”

“艺术很接近手工业”的提法容易引起一种联想,即无论如何,艺术总是高于手工艺。这种联想也是基于一种由来已久的传统美学观,然而黑格尔认为它也未必不可质疑。黑格尔特意将实用目标的“技术发明”与纯粹游戏的“模仿艺术”作如下比较:

一般地说,模仿的熟练所生的乐趣总是有限的,对于人来说,从自己所创造的东西所得到的乐趣,就比较更适合于人的身份。就这个意义说,每一个微细的技术品的发明在价值上也要比模仿高。一个人发明了斧子钉子之类的东西,比起做了一个模仿的巧戏法,也应该更值得骄傲。这种在模仿上争一技之长的勾当就好比一个人学会百无一失地把豆粒掷过小孔的那种把戏,这人有一次在亚历山大面前献技,亚历山大为了酬劳他的这种空洞无用的熟练把戏,就赏了他一斗豆子。B23

技术发明虽然是一种有功利目标的活动,但是它也需要独创性和想象力,它也是发明者的个性、才智乃至情志的对象化成果,因此它也完全符合“理念之感性显现”的美学法则。而“模仿的巧戏法”虽然也有技巧难度,却是限于“熟练”,止于“模仿”,满足于“空洞无用”。黑格尔这里把显然具有实用目标的“技术发明”置于“模仿性艺术”之上,这个褒贬在西方美学史上堪称破天荒,并蕴含针对性的颠覆意味。

众所周知,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美学长期把艺术称为“模仿”。然而较少意识到的是,该专用术语最初正是为了将史诗戏剧等“文艺”活动与手工艺类的“制作”加以截然分隔而提出。西方美学的奠基人物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把后人称为“文艺”的对象归于“模仿”名目之下。柏拉图《理想国》中明确地界定工匠是“制造者”,而画家、悲剧诗人等则是“模仿者”。B24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史诗、悲剧等都被归类为“模仿”活动。英国近代美学家鲍桑葵《美学史》对此变化有专门分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当时的概括方法可以充分证明这一原则是多么深入人心,他们两人都把我们今天所谓美的艺术归在“模仿性的”,即“制造形象的”技艺名目之下。这首先是同“制作性的”,即“制造物品的”技艺相对立的。B25

据此看来,上引黑格尔对“微细的技术品的发明”与“模仿的巧戏法”的比较与褒贬,确实是颠覆了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以来“深入人心”的美学原则,后者则是打破了更早的“艺术”观念。在古希腊最初观念中,“制造形象的”技艺与“制造物品的”技艺,两者并无区别与褒贬。“艺术”(tekhne)一词在古希腊的最初含义与后人指谓文学艺术的“艺术”迥然不同,它泛指一切需要专门知识或技艺的活动:音乐、雕刻、绘画、诗歌之类固然是“艺术”,手工艺、农艺、医术、烹调乃至骑马射箭等也是“艺术”。B26古希腊最初的“艺术”观不仅包括精神生产领域中的创作活动,而且包括物质生产领域的技艺性工作;确切地说,最初并无“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分离。值得注意的是,前述中国古代汉语中的“”字本义最初是指农耕技艺,后来泛指各种技能活动的法度规则。而作为复合词的“艺术”的出现相对较晚,其本义也是泛指各种形而下的实用技能。例如《后汉书》卷二六“伏无忌传》:“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注曰:“艺谓书、数、射、御,术谓医、方、卜、巫”。《晋书•艺术传序》:“详观众术,抑惟小道,弃之如或可惜,存之又恐不经。”B27可见,中国古代“艺术”一词不仅也是指谓各种实用技艺,而且也曾被视为“小道”。

古希腊柏拉图等学者何以要把当时已经约定成俗的“艺术”观与史诗戏剧类的“模仿”活动加以区分?朱光潜的分析是:“古希腊时代的雕刻、图画之类艺术活动,与手工业、农业等物质生产活动一样,都是由奴隶和劳苦平民去做,奴隶主贵族不屑于做这类事情,因此后者通常鄙视‘艺术’活动。”B28这一解释不无道理。例如在柏拉图构造的“理想国”图式中,从事“制作”实用产品的手工艺者是位列最低下等级。亚里士多德则直接将主要从事手工艺劳动的奴隶界定为“一切工具中最完善的工具”;B29他还多处强调:“奴隶是活的工具”,B30“一个公民不应该过一个匠人的或者农夫的生活,因为这样一种生活是不光彩的”。B31显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所以新造“模仿”一词替代原先使用的“艺术”,之所以将“制造形象”与“制造物品”两者加以区别,根本原因在于希腊奴隶制社会的意识形态的需要。

黑格尔一方面将早已被古希腊哲学家剔除于文艺之外的“手工业”重新纳入其《美学》叙事,另一方面批评他所处时代的流行“艺术”观为“模糊观念”,甚至是“艺术主体强加于自己的一种暴力”:

我们如果坚持近代关于理想艺术的模糊观念,就会觉得艺术好象应该和这种相对事物(即手工业制作等活动,引者按)的世界割断联系,因为这外部世界的各方面比起心灵和它的内在世界来都是低劣的、无价值的。按照这种看法,艺术是一种精神力量,能使人完全超越生活需要、必然性和依存性的领域,艺术不应降低身份来管这个低劣领域中的事。但是对于理想性的艺术来说,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它一方面是没有勇气去应付外在世界的近代主体性格的高度抽象化的结果,另一方面它也是主体强加于自己的一种暴力。B32

所谓“关于艺术的模糊观念”显然是指排斥和轻视“手工业”的艺术观念。黑格尔严厉批评这种“模糊观念”同时也是“一种暴力”。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黑格尔心目中的“理想艺术”与他如下的艺术价值观相连:

艺术作品之所以创作出来,不是为着一些渊博的学者,而是为一般的听众,他们须不用走寻求广博知识的弯路,就可以直接了解它,欣赏它。因为艺术不是为少数有文化修养的关在一个小圈子里的学者,而是为全国的人民大众。B33

由此观之,黑格尔“艺术很接近手工业”这一命题的潜在意蕴还在于:艺术应当“很接近”主要从事“手工业”劳动的“人民大众”的审美需要。显而易见,这一思想与后来的马克思美学已经“很接近”;换言之,黑格尔不仅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来源之一,也是马克思美学思想的来源之一。

四、“艺术很接近手工业”与“按照美的规律建造”

然而,黑格尔虽然看到了“艺术很接近手工业”的一面,提出了前者不应疏远和排斥后者的美学理据,乃至批评流行的“近代艺术观”是“主体强加于自己的暴力”,但是他却并没有指出这种“强加的暴力”乃是现实的社会关系使然,是人类劳动分裂成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现实与必然的结果,因而它本身具有其“合理”性。而根据黑格尔本人的一个著名命题即“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应该不难发现“艺术”与“手工业”相分离的“合理”逻辑。

黑格尔的片面性还在于,他仅仅试图在观念领域内力图弥合“艺术”与“手工业”的疏远与分离,而没有意识到观念领域中的努力至少是效果有限。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评是切中肯契的:“他看出了劳动的本质”(即“手工业”与“艺术”的本源与同构关系);但是“黑格尔只承认劳动的一种方式,即抽象的心灵劳动。”B34

并且,即便在黑格尔关于美学的“心灵劳动”中,其叙述也包含内在矛盾:一方面,他把物质与精神达到平衡相融一致的古希腊雕刻推崇为“理想艺术”之典范,另一方面却又把以精神摆脱物质为标志的“浪漫型”艺术视为艺术的最高阶段:“对于这个最后的艺术阶段来说,古典理想的美,亦即形象最适合于艺术的美,就不是最后的(最高的)美了。”B35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说他的“艺术很接近手工业”命题蕴含某种艺术理想的因素,那么根据他的“历史与逻辑一致”的美学史叙事法则,这种理想因素也只能属于“古典型”艺术时代,而无法在后来的“浪漫型”时代回归。用马克思的话说,它早已成为类似古希腊艺术与莎士比亚戏剧那样的,后人“不可企及”的艺术范型了。

黑格尔“艺术”观的片面性更在于,他把“诗”这一显然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艺术形式之一的门类宣称为艺术发展到“浪漫型”的最后阶段,乃至该最后阶段的终点:“建筑家、雕刻家、画家和音乐家所运用的都是完全具体的感性材料(物质媒介),他们必须通过这些材料来表现他们的内容。……诗则无须通过一种特殊的物质媒介。”B36因此,把“诗”这一无须与“物质媒介”打交道的艺术样式置于艺术史的终结点乃至“最高美”之上,这在逻辑上意味着所有其他必须通过“物质媒介”而显现的艺术已经历史地成为相对低级的艺术,更意味着直接与“物质媒介”打交道的手工业劳动不再值得美学关注。黑格尔通过这一自相矛盾、牵强附会的艺术“终结”论,可谓是亲自割断了他曾经一再强调的“艺术”与“手工业”本来具有、理应保持,乃至坚守发扬的“很接近”关系。

黑格尔在他的时代未能也不可能充分看到和意识到,当他主张“艺术”应该保持古典时代那种“很接近手工业”的优秀传统时,现实历史进程中的“手工业”已经开始逐渐瓦解,而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的“机器劳动”所替代。后者的赢利法则导致劳动过程日益疏远乃至丧失“手工业”时代的劳动所可能具有和享有的“半艺术性”,马克思由此而称之为“异化劳动”,由此而提出“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人类劳动的理想。因此,如果说“艺术很接近手工业”命题在黑格尔时代具有揭示“艺术”与“手工业”分离的美学矛盾的现实意义,那么这种意义在马克思所处“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时代则已经趋于衰微,因为“手工业”的生产方式本身已经衰微。

正是在黑格尔美学的这个有局限的终结点上,也正是在黑格尔所仅仅关注的“抽象的心灵劳动”之外,马克思意识到具体而现实的劳动状况与美学观念的相关性。马克思由此进入政治经济学领域,开始研究人类劳动与审美活动相“异化”的现实机制,以及人类劳动如何可能实现“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理想。B37

① 马克思《致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74页。

② 参见陆晓光《黑格尔美学中的劳动本体――关于马克思美学的思想资源》一文,《美学研究》第8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卷一),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5页。

④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上),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93页。

⑤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上),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5页。

⑥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69页。

⑦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99页。

⑧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00页。

⑨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4页。

⑩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41页。

B11 参见《辞源》,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B12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6页。

B13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9页。

B14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73页。

B15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16页。

B16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上),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61页。

B17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12页。

B18 参见《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庄子”部分,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B19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上,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93页。

B20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66页。

B21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卷一),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12页。

B22 [英]Della Thompson编《牛津简明英语词典》,牛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B23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5页。

B24 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91页。

B25 [英]鲍桑葵著,张今译《美学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5页。

B26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7页。

B27 参见《辞源》,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B28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8页。

B29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上古部分》,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15页。

B30 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27页。

B31 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49页。

B32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13页。

B33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47页。

B34 马克思《为神圣家族写的准备性论文》,转见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84页。

B35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75页。

B36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下),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2页。

B37 参见陆晓光《马克思美学视阈中的“汉特医师”们――重读〈资本论〉》,《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Art Is Very Similar to Handicraft"

-On One of Hegel's Aesthetic Proposition

LU Xiao-guang

(Chinese Department,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Abstract: The proposition that "Art is very similar to handicraft" embodies the originality and value solicitude. The proposition includes: art originates from handicraft labor; art skills are similar to handicraft skills; "art" should consciously "approach handicraft" labor. The proposition is the subversion of "imitation" art in which Ancient Greeks reject handicraft skills and it also contains the criticism upon "confusion" of modern art. The proposition that "art is very similar to handicraft" represents the reality of alienation between "art" and "handicraft" in Hegel's time and Hegel's ideal to integrate them in "aestheticism". Marx in "the Capitalist machine production" era was enlightened by Hegel's ideas; Confronted with the phenomenon of "alienated labor" completely deprived of "half artisticity", Marx put forward his art ideal that both the labor subject and the labor process "construct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beauty".

第8篇:手工业论文范文

企业的起源是分工,即企业是分工的产物,这是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分析的重要结论。在《国富论》这本经济学的开山著作中,斯密用缝衣针工厂的例子分析了专业化分工问题,指出分工是导致生产率进步的源泉。而引起分工的原因是人类“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的倾向。他说道,“当初产生分工的也正是人类要求互相交换这个倾向”,“这种倾向,是不是一种不能进一步分析的本然的性能,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不是理性和言语能力的必然结果,这不属于我们现在研究的范围”。实际上最早试图解释分工产生原因的人并不是斯密,而是早在古希腊的两位思想家:色诺芬和柏拉图。色诺芬的解释是:“从事最简单工作的人,无疑能最出色地完成这项工作。”柏拉图则认为:“如果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天生才能,在适当的时间内不做别的工作,而只做一件事,那么他就能做得更多、更出色、更容易。”

马克思则把分工区分为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和社会分工两种基本形式。马克思认为,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是一种自然分工,这种分工产生于人的纯生理的差别即人的性别和年龄的差别。社会分工的产生则是由自然分工和人们所处自然环境的差别以及由此引起的交换行为造出的。他指出,“一方面,在家庭内部,随后在氏族内部,由于性别和年龄的差别,也就是在纯生理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自然分工。随着公社的扩大,人口的增长,特别是各氏族之间的冲突,一个氏族征服另一个氏族,这种分工的材料也扩大了”。另一方面,“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了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这种自然的差别,在公社相互接触时引起了产品的相互交换”。“在这里,社会分工是由原来不同而又互不依赖的生产领域之间的交换产生的”。

斯密把分工说成是交换的结果是颠倒了因果关系,因为在事实上正是首先有了分工,随后才引起了交换而不是相反。色诺芬和柏拉图的解释只是说明了分工的意义或作用,并没有说明分工产生的原因,因为效率的提高提高只是分工的结果而非形成分工的原因。马克思把分工归结为人们生理和自然环境的差异,这条思路是正确的。但是生理和自然环境的差异并不是形成分工的唯一的决定因素。

分工起源的真正原因有二,一是客观原因,二是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即马克思所说的人的生理和自然环境的差别,主观原因则是指人追求更高生产效率的动机。由于人们生理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别,使得人们在从事多种生产活动时形成了不同的生产能力,不同生产能力的存在又进一步造成了人们从事不同生产活动时的事实上的效率差别。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人们逐渐从不同的人从事不同的生产活动中发现了存在效率差别这一事实,并有意识的开始根据不同的人的特点来安排劳动力的用途。

在原始社会的早期,尽管在氏族内部存在原始的自然分工,但就氏族整体而言,各个氏族从事的活动大体相同,即既从事以采集为内容的原始农业,又从事以渔猎为特征的原始畜牧业。在这之后,虽然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迫使人们不断地迁徙,但随着人们适应环境能力的不断增强,最终人们在某一地域相对地固定下来。居住地域的相对固定和地域之间存在的自然差别使居住在不同地域范围内的氏族之间产生了生产上的分工,即地域分工。地域分工的结果造成了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分离。虽然地域分工并不是社会分工的典型形式,但地域分工却是社会分工的基础和出发点。

典型的社会分工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在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相分离后,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依然是氏族或部落组织。随着金属工具的出现和私有制的萌芽,家庭逐渐成为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经济单位。金属工具的改进同时还促进了家庭手工业的出现和家庭手工作坊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手工业逐渐与家庭从事的生产活动集中到了一起,使真正意义上的协作变得必要。马克思指出:“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就叫协作。”在他看来,这种简单的家庭作坊式的协作其实就是现代企业的起点。

第9篇:手工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琼侨;“五把刀”;“六师”

海南是重要的华侨之乡,目前约有华侨华人近200万人,分布在世界5大洲中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明代《正德琼台志》记载,宋乾道八年(1172),占城人掠去一批海南的民众和财物,而被掠走的民众,就是海南早期的华侨。从此以后,海南人离开琼州到东南亚各国谋生,谱写出一部琼侨的历史。大部分琼侨是因为生活贫困而离开家乡,到居住地,主要从事“五把刀”(钩刀、胶刀、剃刀、剪刀、菜刀)的工作,到后来,尤其是第二、三代后,重视教育和资金积累及投资,他们的社会地位得到明显提升,成为“六师”(教师、医师、律师、工程师、会计师、经济师)。

第一,“五把刀”时代。由于家乡生活贫困,为了生存,他们只好出洋谋生。由于《》的签订,允许在海口设置通商口岸,设置琼海关,这样大量的外国产品运到海南,如大量棉纱到海南后,导致海南自己的纺纱厂倒闭,致使大量人口不得不出洋谋生。“就是因为贫穷,穷的没有办法,不能在家等死,总得外出找条活路。”文昌县的白延区走出海南时,身上“一张草席,一个小包袱,外加身上穿的单衣服。”当然,也有政治原因,移居南洋者,有些是因为本地经济落后,而出去谋生;一些是不堪当时统治者的屠杀、压榨、逃难出去的。从明朝开始这种情况就较多了,一些商人为了方便生意,长期居住南洋,并招收故乡人同往,这种因裙带关系去的人为数不少。海南人大批远离家乡前往南洋谋生,是在清朝。清政府,尤其是在乾隆年间,对帝国主义者、殖民主义者屠杀华侨的行径置之不理,甚至声明华侨是清帝国的“弃民”,华侨得不到自己祖国的保护,有不少人不堪国内统治者的压迫离乡背井,移居南洋。加上在泰国华侨一般尚可安居乐业,因而海南人去泰国的人也较多。到了民国以后,去南洋的人渐渐就多了。马来西亚的巴生港(离首都吉隆坡西面70公里)对面有一处称为海南村,住着几百户海南华人,清一色的海南高脚屋。这个村的起源是这样的:1913年有30多名海南人来此谋生,捕鱼虾捉蟹。至1933年,该村增加到500人,渔船增到60多艘。日本侵华时,又有上千名海南人逃难到这里。至1950年,此村原籍海南的人达到2000多。这是海南华侨出去谋生的缩影。据海关统计,1902至1911年,1918至2927年,1935至1939年,这三个时期,由海口海关往东南亚各国的人数计有61.2万多人。

到东南亚国家的海南人,绝大多数是没有文化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到所载国家后,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在种植园作苦工。琼侨刚开始地时候大都从事手工业和零售业,绝大多数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在郊区是种植业、捕捞业和采矿业,在城镇大都是沿街叫卖的小商小贩。在马来半岛,琼侨在很多偏僻的荒山野岭上开采荒地种植橡胶林、胡椒园和果蔬园等。赴泰国谋生的琼侨,绝大多数是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许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只能靠出卖劳动力谋生,从事种植蔬菜、甘蔗、棉花和开采锡矿等。新加坡的琼侨主要是从事贸易运输和饮食业,其中卖鸡蛋的最多,他们刚到时候,就是提着篮子,走街串巷叫卖。有的有个铺面也是很简陋的摆几张桌子和椅子。

第二,“六师”时代。老一代琼侨倍受没有文化之苦,所以他们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后,尤为重视对后代的教育。琼侨乡团经常利用琼剧团巡回演出、购买产业生息、推行奖贷学金等方式筹集资金,然后资助那些求学的琼侨学生。经过几代琼侨的努力,他们取得骄人的成绩,涌现出一批政治名流、商界巨子、科技专家和文化精英,他们的社会地位不断上升。许多人依靠自有资金创业,通过不断积累,成为商界精英。

琼侨著名的实业家有纺织大王吴乾基,洋行大王郑有英,钟表大王吴多副,饮料大王许士标,塑料大王欧宗清,等。此外,琼侨在泰国拥有最大的洋行、最多的酒店、最大的纺织厂等等。在政治上,他们积极参与居住国的政治活动,如在泰国国会上下两院的300多名议员中,琼侨多达80余人,有的担任泰国政府的高级官员职位:有副总理、国务院副院长、外交部长等。在新加坡,琼侨曾担任过国防部次长、教育部长、律政部顾问、内政部次长等。在马来西亚,有担任过外交部次长、文化部次长等,在老挝的琼侨凌绪光先后担任过老挝的总理府部长等职务。在科学界,有参与法国等国家建造的国际通讯卫星设计工作的韩经准,任美国驻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委员的蔡镇华等。这表明琼侨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参 考 文 献

[1]符和积主编.海南文史资料第六辑[M].南海出版公司.1993:139,144

[2]冯子平.走向世界的海南人[M].中国华侨出版社,1992:9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