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湘商文化范文

湘商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湘商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湘商文化

第1篇:湘商文化范文

还不到时候

“七万家中国茶厂敌不过一家英国立顿”的媒体报道给萎靡不振的中国茶业当头一棒,品牌缺失成为中国茶业的心腹之患,争创“响当当”茶叶品牌成了众多中国茶企的首要追求。于是乎,对农耕文化进行再次包装的传统茶文化成了茶叶品牌的“皇帝新装”,茶企拼命鼓吹茶品牌建设就是茶文化宣传,茶品牌建设就是茶文化炒作。

殊不知,这种极端的炒作不仅不利于茶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更是有害的。中国作为世界茶叶大国,令人沮丧的现实是:沉重的传统茶文化枷锁导致“80后”近70%不喜欢喝茶,“90后”不爱喝茶者更是高达95%……以传统茶文化为品牌之魂的中国茶企到了经营模式版本升级的时代,原来的那套方式不好用了,不是企业家们不够努力,也不是他们不够聪明,是环境变了,只不过这种变化是缓慢进行的,甚至是不易觉察的。

市场环境变了,七万家茶企在苦苦思索中国茶叶品牌如何传承历史,继往开来,从“边缘”走向“主流”而一筹莫展。而笔者认为,七万家中国茶企分阶段实现突围的路可以分两步走:第一阶段,在中国传统茶文化里保留闪光的内容,在茶叶中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贴合现代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实现“优质优价”,把传统茶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成为新时代人们引以为豪的消费品;第二阶段,在中国的经济水平再更上一层楼之后,以一种强势手段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文化先行,商业紧随其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了,中国茶文化就能输出价值观了,能让世界认同我们的行为方式时,中国茶叶品牌自然就会走向世界,征服世界。

中国茶企、中国茶叶品牌要想在世界上立足就必须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那就是输出价值观,仅靠输出物美价廉的茶叶是无法征服世界的。所以我们必须花时间去研究我们可以输出的价值观是什么,这就要回到“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能否赋予茶文化价值观一些可以操作、可以衡量的标准”上来。而价值观的背后就是一种信念与坚持。我们能否输出价值观,让世界认同我们的茶文化,这是中国茶企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尽管这几年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兴起,但是这种繁荣是靠补贴形成的,而我们的补贴能持续多久?另外,孔子学院对中国的经济,对中国的企业能起到什么作用?是推广汉语,还是弘扬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与现代商业文明如何接轨?孔子学院兴旺了,我们的生意是否也跟着兴旺了?如何把文化与商业结合起来?就像韩国的影视剧一样,文化先行,商业殿后,先卖思想,再卖产品。他们的影视剧不是孤立的艺术刨作,而是与商业和经济融为一体。

中国茶业的雄起,至少从目前看,还不是完全向传统茶文化要答案的时候!

中国茶叶营销的变革方向

全球最大茶叶品牌立顿红茶的年销售额约为30亿美元,总结立顿成功的经验主要是:有一个好的品牌;有一个稳定的质量;有一个高素质的研发队伍;有一个讲信誉的营销网络;有一批稳定的消费者。立顿红茶的稳定质量是如何形成的呢?一是靠摸清大众消费的质量需求;二是靠品质设计;三是靠拼配技术;四是靠科学实用的包装。立顿在营销上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从“产地品牌”到“产品品牌”

在中国悠久的茶发展史中,只有产地品牌,而没有产品品牌。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洞庭碧螺春等都是名茶品种,但不是茶品牌,而且每个品种都是以产地为茶品质的衡量标准。其结果就是,任何企业都可以把产品冠上龙井、铁观音等,造成市场上充斥着品质各异、价格各异的茶品,结果是消费者雾里看花,市场缺乏信任度。试问:目前,哪个产品品牌能让消费者脱口而出?这是典型的有种类、无名牌的“有名无姓”市场特征。因此,这个行业迫切需要突破和改变。

从“价格导向”到“价值导向”

很多茶企希望自己的产品是“物美价廉”的,其实这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这要看你给茶叶品牌的定位在哪里。如果定位为一个供消费者解渴的饮品原料,那么你的茶叶品牌可以走规模经济效益路线,低成本运营的模式,满足低端消费人群需求。大规模种植,在生产成本最便宜的地方批量加工生产;走特定路线,不去强调茶叶的生长环境,精湛工艺;减少服务内容,如在低价格超市销售,这些超市服务人员极少,消费者要自己找产品,自己取产品等等。

但并不是所有消费者都愿意选择价格低的产品,特别是在中产阶层主导消费的今天,当消费者感到物有所值时,他们还是愿意付出较高的代价满足自己的需求。当前中国市场上出现的为数不多的几个每斤售价上万元的“贵族品牌”,它们的销售规模并不大,以小众化的姿态而不以规模著称,尽管规模有限,但是利润较高,竞争也没有那么激烈。如果走高端路线,我们在经营思想上要做调整,不再追求销量,更多的是追求利润,而要想换取利润就得深入理解消费者的深层次需求,给他创造独特的价值,这样的企业才会赚钱。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要实现这样的转变,就是要从价格导向到价值导向。

从“传统茶文化”到“时尚茶文化”

很多茶叶品牌都在诉求传统茶文化,其实这是一个非常诡异的概念,到底什么是传统茶文化,并没有统一的判断标准,也没有明确的定义。文化只是茶叶经营的一个支撑点,不是全部,并非茶叶加上文化,就能形成大规模的销售业绩和利润。以传统茶文化为诉求的中国茶叶要满足消费者什么需求呢?是宣扬老祖宗的理念?还是营造品茗的心境?还是倡导养生之道?茶文化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是否给茶叶品牌带来附加值?是否赋予了品牌更高的溢价能力?是否能够让消费者以消费茶文化为荣?可以说中国茶企无一知晓,大家都陶醉在虚无缥缈的茶文化之中人云亦云做营销,而无人去探寻文化营销的本质。

中国市场已经不再是以温饱型消费为主的市场,在这个阶段由于市场不透明,消费者相对比较愚昧,会盲目跟风,变成集体无意识。现在的主流消费群体是以80后意见为主导的中产阶层,这个群体的消费特点是独立思考,理性消费,他们在消费茶叶时,关注的是茶品的时尚口感,实实在在的保健养生功效,是否方便饮用,以及代表他们群体特征的时尚个性,可见茶文化的古典意境不再是主流消费群体的向往,所以,大家一定要实现这种转变。

从“慢消品”到“快消品”

但正当我们忙着卖文化的时候,国外的快销茶跑到自家门前来了,一下子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按照当下流行的“传统茶文化”营销理念,立顿毫无“文化”可言,但偏偏其巨大的销售额却让所有中国茶企羡慕不已,偏偏没有哪个本土品牌能取代立顿的地位。等我们回过神来时,也就开始郁闷了。

立顿带给我们什么启示?立顿改变了很多中国人的饮茶方式,将传统变为时尚,这无疑是一种质的变化。当中国茶企还在耕耘自己门前一亩三分地的时候,立顿早已开始琢磨如何让中国人能接受的一种标准口味;当别的茶企正在乐此不疲地包装文化、弘扬传统时,立顿在想怎么让消费者更快速、便捷、卫生地饮茶;当别的茶企还在享受“慢销”的乐趣时,立顿在想如何利用快销渠道大量铺货;当别的茶企绞尽脑汁想打造一种茶品时,立顿已经开发出多种适合不同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出来。

中国的茶叶不好吗?好!中国的生活节奏慢吗?不慢!中国的茶文化深吗?深!中国喝茶的人多吗?不多!人家调饮,我们清饮,是现实;中国茶的“慢”与立顿茶的“快”也是现实。的确,在“快”的消费理念和文化驱使下,诞生了立顿;在“慢”的文化哲学下产生了中国茶文化和丰富多彩的茶饮方式。没有优劣,没有对错,但有危机。我们并不“崇洋”,中国茶立足中国市场,但不等于不能放眼世界。越是传统的,越是国粹;越是文化的,越是没有国界。文化不能成为一种负担,不能成为塑造品牌的障碍。

构建茶叶体验营销策略的六个纬度

随着制茶技术的进步、茶叶品质标准化的加速推进,茶叶的有形产品部分正在走向无差异时代;而茶叶又是比较复杂的商品,服务“弹性”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茶企开始把目光转到另外一个地方,并深入研究、实施体验营销策略,这个趋势终将成为未来几年茶企之间竞争的焦点。不同的茶品所具有的不同定位,决定了差异性传播在茶产品宣传中的重要地位。今天社会的营销模式已经改变了过去那种单向传播,因此,今天的茶叶营销更加注重针对消费者愉悦体验营销模式的构建。笔者认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体验营销策略至少需要中国茶企从新奇感、安全感、识别感、交互感、舒适感和成就感这六个纬度上努力。

新奇感――要以创新的品牌名称或产品形态激发消费者的尝试欲望。对于食品,中国人历来喜欢尝鲜,不断追求味觉的满足。在有种类、无名牌的“有名无姓”茶叶市场上,消费者对安溪铁观音、西湖龙井茶、君山银针、祁门红茶等历史名茶再熟悉不过。如果市场上能出现一种品牌名称与传统茶叶完全不同的产品,让消费者一听到这个茶叶品牌名称就能产生正面联想,把该品牌归属到新产品的行列,而且该茶叶产品的包装和产品形态都有别于传统茶,那么这个品牌的茶叶自然有消费者愿意尝试。

安全感――食品安全有保障的产品能够快速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茶叶作为一种食品,食用安全有保障是前提。立顿产品的成功传播可谓这方面的范例。其实,立顿无非是全世界标准化口味配方加上现代化生产设施生产出来的卫生、便利产品。但正是这种严格标准化的生产,让消费者有了安全感,也奠定了其生存发展的基础。

识别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迅速俘获消费者的心志。有了新品类特征的产品名称和独特技术,以及与众不同的产品形态,随之要做的是创新产品包装和品牌包装,形成完整的差异化硬件体系。无论是产品包装,还是品牌元素的应用,都应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前提来创意设计,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你的产品脱颖而出,一枝独秀。

交互感――以顾问式沟通风格引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茶叶具有多重属性特征,可以是解渴的饮料原料,也可以是保健养生的茶品。这就要求茶叶客服人员必须有行业背景、产品知识和用户知识,能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向客户提供建议,成为消费者信赖的朋友。同时,要使消费者通过消费过程学到东西,知道今后该如何选择茶叶和服务,并且在必要时帮助他人进行选择。

舒适感――以贴切的现场服务轻松化解消费者的抗拒心理。据茶叶销售终端数据反馈,95%以上的茶叶消费者是先尝后买:新茶客对一种茶叶的品饮次数在3次以上、老茶客则至少要品饮6次以上才能决定是否接受新茶品的口感。针对这种情况,茶叶终端销售人员一定要慢慢引导消费者,强调口感之外的产品利益,比如养生功效,以此来分散消费者的注意力。因为口感是一个难以衡量的指标,最好不要在这个问题上纠缠。当消费者要离开店铺时,还可以适当赠送消费者一些尝试装茶叶,让消费者在家品尝,也许他在家多喝几次就能接受新茶叶的口感,下次就会主动前来购买茶叶。

成就感――以显著的标签效应强化消费者的群体属性。近两年,中国茶叶界诞生了一批“贵族”,出现了每0.5公斤售价万元以上的茶叶品牌。一种茶叶要想卖出好价钱,一定要让消费者感到物有所值。只有在目标消费者心目中价值高的产品才能卖出好价钱,这是再简单不过的硬道理。从成功的茶叶品牌传播看,这些茶叶已经不是产品本身品质高,而是具备了标签效应,是消费者身份、地位、品位、爱好和个性的象征。消费者一旦接受了标签概念,也就接受了与此概念相吻合的产品、服务或品牌,自然乐于为这个认同而付出较高的代价。

中国茶业界不再平静

第2篇:湘商文化范文

关键词:跨国公司 文化 跨文化交际 国际商务

一、基本概念

1.文化的定义

文化广义的解释是:文化不仅仅是语言、服装和饮食传统,文化可能是种族、民族或者国家,文化也可能是时代的分裂、社会经济等级、性倾向、有能力和无能、政治和、语言和性别。事实上,历史、艺术、宗教、风俗、经济和政治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2.国际商务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国际商务是跨文化交流活动,引用爱德华的话来说文化就是交流。从某种程度说,没有一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交流背景。从这个角度来看,所有的交流都是跨文化的,国际商务就是跨文化交流活动。来自不同国家的商人,拥有他们自己国家的文化特色,或者他们企业文化的特色。因为国度不同、行为习惯和观念等的不同,冲突的发生就显得自然而然了。所以,文化和国际商务是紧密相连的,我们不能忽视文化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力、文化影响合作者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只有了解合作国的传统文化,才能成功做成国际贸易。

二、国际商务中的文化冲突及解决之道

1.国际商务中的文化冲突

(1)谈判中的文化冲突。来自不同国度的商人有时会发现由于文化冲突而使自己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事实上,当不同文化的代表团坐在谈判桌上时,两国的文化就开始发生冲突,文化会影响谈判者的谈判风格、方式方法、谈判效率和目标,文化冲突可能导致交易的失败、机会的错失或利润的损失。因此,在国际商务中,谈判者要在谈判桌、通话及日常交往中保持一定的警觉。

(2)市场营销中的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发生在商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在商务活动的每个传统功能上有其影响力。尤其是在营销方面,客户的不同行为必须被考虑到产品策略和营销策略中。

(3)商业管理中的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往往容易发生在员工来自不同国家的国际公司的管理上。企业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文化的管理。因此,国际管理者必须使自己适应新的文化并学会处理任何时间可能发生的文化冲突。

(4)商业公共关系中的文化冲突。做生意的过程实际上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门艺术,而国际商务尤其如此。一个善于处理公共关系的商人更可能成功。但是,当他处于陌生的文化中或当他处理涉及多种文化的公共关系时,必须对文化冲突非常谨慎。一个对文化冲突不了解的人很有可能无意识地触犯其他人。因此,一旦涉及到文化冲突,国际商人必须谨慎处理公共关系。例如,不同的文化对守时有不同的理解;国际商务难免要相互招待,所以餐桌礼仪非常重要的,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餐饮习俗,必须特别小心以避免尴尬。

2.国际商务中克服文化冲突的方法

文化冲突的积累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引发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所以,我们该做的就是如何正确处理它。

(1)不加判断地观察。观察就是一个人能看到的、听到的和追踪到的。判断是对所观察到的反应或感受。当一个人接触另一种文化的时候,他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因为他可能不是从本土文化而是从自己的文化视角来看待问题,往往会导致误判可能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因此,遇到此类情况,笔者建议首先进行观察而不是急于做出正确与否的判断,逐步适应对方的文化习惯,同时保持开明乐观可能使自己更能适应东道国的文化。

(2)培养跨文化意识。熟悉不同文化的一些基本代码。培养跨文化意识并不意味着你要放弃自己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但它意味着你必须正确判断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双方达成共识往往很不容易。因此如果你开始就有跨文化意识,那么双方达成共识就会变得容易了。

(3)尊重东道国文化。嘲讽东道国文化是没有必要的,分析形势是必要的。有几种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一是充分利用之前对该文化的了解,二是咨询当地人,第三是寻找资源了解其原因和后果。

三、结论

一个国际商人必须适应东道国的商业文化。商业文化是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文化特征、经济因素。前者决定社会的贸易方式(社会建设、营业时间、地点、商业价值、社会和企业的互动等等),后者决定市场的规模和潜力,这两个因素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参考文献:

[1]许力生.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赵燕萍,李洁连.文化和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翁凤翔.国际商务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第3篇:湘商文化范文

为响应省委宣传部“欢乐城乡·文化惠民”活动的号召,进一步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从7月18日起到10月初,河北省文化厅、河北演艺集团联合推出“文化惠民演出季”系列活动。这是河北演艺集团成立以来举办的首次演出季,演出覆盖范围广泛,不仅在省会的河北大戏院、石家庄市人民会堂、河北省话剧院儿童剧场和秦皇岛文化广场剧院、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等地举办此系列演出活动,同时还将走出剧场,在石家庄民心广场和承德、张家口、保定等周边乡村进行露天演出,使普通基层观众尽享免费文化盛宴。

从“文化惠民演出季”新闻会上了解到,整个演出季将推出近百场不同风格的演出活动。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有限公司将推出12场传统经典剧目,不仅有荣获首届和第二届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的《钟馗》、《宝莲灯》,而且有《南北和》《窦娥冤》等传统剧目;河北省话剧院有限公司继《绿野仙踪》之后有三部经典儿童剧轮番上演;河北省心连心艺术团有限公司将推出14场综艺晚会;河北省承德话剧团有限公司将推出30场大型诗歌艺术朗诵会《生命礼赞》等。

此外,河北演艺集团还将重点推出几部以商演为目标的大型剧目;河北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邀请东方歌舞团导演团队执导、推出河北演艺集团成立以来的首部大型风情歌舞《梦回奇冀(暂定名)》,并将在石家庄人民会堂连演3场;河北省杂技团有限公司推出杂技专场演出《秘境巡礼》和杂技儿童剧《蔬菜瓜果总动员》,将连演6场。这三个节目都是首次和观众见面,无论是杂技还是杂技儿童剧都是演艺集团成立以来的首部大作。而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新近推出的大型河北梆子史诗剧《六世班禅》也将在承德市进行旅游商演。

大型风情歌舞《梦回奇冀(暂定名)》采用河北民间歌舞艺术范畴中最具个性的“(kuai)”角形象,在章节间、节目间穿针引线,集中展现河北的民俗民风,让一直担负穿线任务的老 (kuai)汇入到节目主体中去,从而实现连接手段与节目内容的有机融合。该演出将在石家庄人民会堂连演三场;奇幻杂技舞台剧《秘境巡礼》是一个关于魔幻城堡的奇幻故事,采取多种衔接手段及场景变化,利用现代技术和流行的舞台表演形式,把杂技、魔术、舞蹈和小情小景等融为一体,给观众带来美的视觉盛宴。杂技音乐儿童剧《蔬菜瓜果总动员》则让植物拟人化,能说、能唱、能玩杂技,以蔬菜瓜果为题材,风格画面奇异、舞台节奏明快而强烈,服装奇特,灯光奇幻,音乐多次重复,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本次演出季将全部采取低票价市场运作,演出票价大部分为20到50元,广场和下基层的演出全部为公益性免费演出。此外观众还可以与许荷英、刘凤岭、吴桂云等戏剧名家和大批知名艺术家面对面零距离接触。同时在演出内容安排上也充分考虑观众的欣赏需求,剧目设置、演出内容、演出地点、演出时间等也作了相应的调整。

第4篇:湘商文化范文

【关键词】文学欣赏 校园文化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12-01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出学生的整体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也通过强大的精神感染力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所以当前的高等院校都十分注重培养独特、高尚的校园文化,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学校本身的影响力和水平。而文学欣赏作为一种具有感知性和体验性的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使其全身心投入到作品之中,实现人物与作品中主角的沟通和交流,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加深和提高学生对特定历史背景下相关知识的了解。文学的魅力也蕴含在这个过程当中,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作品本身所折射出来的内涵,它不仅还原了某一特定历史背景的情景,揭示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样也深深的影响着当代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可以说,让学生进行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欣赏,对于培养和谐、先进的校园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而文学欣赏也是各个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内容。

一、文学欣赏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急速增加,高等院校的发展速度也呈现出较快的态势。高等院校的目的就是培养一批批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够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优秀综合人才,这其中也包括过硬的人文素养。学生们人文素养影响着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是其人格、修养的一种体现。具备优秀文学素养的人才,会是一个健康向上的人,更会是一个积极主动、勇于进取、富有担当的人。所以,当前高等院校十分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文学欣赏在这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文学作品凝聚着一代代文学创作者的思想精华,可以说,一部优秀的文化作品,就是一部优秀的文化宝典。它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学生在进行文学欣赏时,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自由穿梭于文学作品所构建的时空当中,徜徉在文学作品所设定的历史情节里,在此过程中,丰富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增加了远见卓识,建立了崇高的理想和抱负,树立了个人的担当,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文学欣赏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当今世界发展越来越快,各国之间的合作交流也越来越深入,文化碰撞更是越来越激烈。我国的社会文化也明显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文化传播载体也日益丰富多变起来。优秀文化在传播进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因素,影响着当代学生的精神需求,也使得他们逐渐丧失了自己的价值理念。比如严重的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的现象等,他们逐渐在这种丰富多变的文化氛围当中迷失了自己,丧失了理想追求,而经典的、积极向上的、内涵丰富的文学经典正逐渐被他们所摈弃,那些平庸的、粗俗的文化成为部分学生追捧的重头。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更是对我国社会风气和校园文化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优秀的文学作品欣赏对于提升当代学生的文学追求和精神风貌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所以,许多院校开始提倡文学经典,倡导文化经典的回归。优秀的文学经典,不仅是一部优秀的著作,也是一种优秀的精神,在提高学生精神境界、激励学生走向成功、塑造学生高尚人格、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变得强大,人格境界得到提升,焕发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文学欣赏有助于构建校园文化

当前的教育改革为高等院校培养学生指明了方向。教育改革中提出,当前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具有过硬专业素养的人才,更应该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这是各个院校教育的目标,也是改革的内在要求。所以,当前高等院校应该结合教育改革要求,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现状,以人为本,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构建校园文化的过程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责任义务,还应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教会他们识别真善美,主动摈弃假恶丑。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拥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所以,高等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活动内容,于潜移默化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坚持文学欣赏不仅是以人为本的一个变相体现,更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一个必备要求。文学欣赏不仅为建设校园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也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根本性质。

四、结语

文学经典以其巨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闪耀在历史的时空当中,为一代又一代人所熟知、喜爱、传承。文学经典对于构建校园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和欣赏这一过程影响着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而一个民族整体的阅读和欣赏水平则深刻的影响着整个民族的精神风貌。面对这样的情况,当前高等院校应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使其为校园文化的构建起到推动作用,努力在校园中营造出爱读书、读好书的文化氛围,使得经典作品的熟知程度慢慢被提升,并且激起学生热爱文学、擅于欣赏的热潮;还可以成立经典文学作品欣赏协会,使得志同道合的学生能够聚集在一起,进行文学沟通和交流,通过小团体力量来扩大文学欣赏的影响力,在增加自身文学修养的同时,也为其他人的素质提升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吴廷玉.大学生人文修养[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2]陈婉莹,夏中义.《大学人文讲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

[3]史力.文学欣赏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D].中南大学,2012年.

[4]丁林兴.“营造书香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第5篇:湘商文化范文

[关键词] 文化差异 心理距离 文化距离 对外直接投资

[中图分类号]F74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880(2011)11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国际间资本要素的移动更加频繁,对外直接投资(FDI)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影响和推动力日益突出,跨国公司作为FDI的主体和载体,在各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伴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进驻我国,这既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与发展的客观必然。据2010年7月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2010世界投资报告》的资料显示,目前全球共有82000家跨国公司,同年9月在厦门了 《2010—2012年世界投资前景调查报告》,报告指出,中国仍是跨国公司首选的投资目的地。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并非总是一帆风顺,而且要承受比在国内投资更大的风险。Miroshink(2002)认为,文化是导致跨国公司海外业务问题和失败的重要因素。

二、文献综述

虽然对影响跨国公司投资决策的研究长期以来集中在技术、地点、东道国经济结构、政策措施以及廉价资源的可获得性等传统因素方面,很少有人使用文化因素作为决策的一个解释变量,但研究表明文化不仅是区位优势因素之一,而且应该被看作选择投资目的地时各整体性因素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国外对文化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比较早,并给予了一定的重视。Yoshino(1976)指出跨国公司在选择投资目的国时,除了对构成区位优势的传统因素加以考虑以外,文化和文化的相似性在决定对外投资结构和范围时的影响越来越大, Davidson(1980)对美国FDI投资区位选择的研究也支持了文化的相似性比市场规模、关税、成长性等更需要优先考虑的观点,同时,他指出处于成熟阶段的跨国公司投资区位的选择对文化环境的敏感度不高。

D’Souza&Peretiatko(2005)在解释澳大利亚消费品制造业比韩国、新加坡等新兴亚太地区国家更吸引美国投资的研究中发现,相似的文化背景能更好地解释为什么美国对消费品制造业的投资更愿意选择澳大利亚而不是亚太地区。

Woodcock (1994)等人建立了一个投资决策阶段模型,指出跨国公司根据文化距离的远近确定在不同国家直接投资的时间顺序。一般说来,文化距离越近,越容易进行沟通,协调成本就越低,跨国公司总是喜欢在文化距离近的国家实行内部化扩展。Benito & Gripsrud(1992)对挪威跨国公司的实证研究Woodcock 的结论,他们的研究结果证实挪威MNC的投资决策与文化距离的远近没有必然联系。

Veuglers(1991)采用语言变量代表文化相关性,通过对投资于经合组织(OECD)各国的投资国研究,发现该变量是影响国际直接投资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内部分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交易成本、东道国政府的干预等因素的作用却表现不明显。

Crosse&Trevino(1996)利用多维度模型研究FDI时,用文化相近性作为文化变量,发现文化距离影响流入美国的FDI。

以杜能(1986)和韦伯(1997)为代表的古典区位理论,将成本最小化作为区位选择的标准,即外商更倾向投资于交易成本较低的地区,而文化差异因素作为交易成本之一,被认为是影响FDI的负面因素,但是近年的研究发现,文化差异与FDI直接的关系并不总是负相关。

Thomas&Grosse(2001)则发现,文化差异与墨西哥吸引的直接投资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尽管作者并未作出合理的解释,但可以肯定的是,文化差异作为影响跨国经验活动的因素,其效应在发生着变化。

Loree&Guisnger(1995)发现在1977年文化差异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影响显著(负相关),而在1982年的研究中却发现其影响作用不再显著。Li&Guisinger(1992)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国与国之间在培训、沟通等方面的增多,导致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影响减弱。如此看来,文化差异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造成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而研究表明,不同的文化对管理、生产、研发等均有显著影响,因此投资国在选择投资区位时,将对不同文化环境,采取不同投资策略。

Klein (1990)指出与美国相比,日本跨国公司授予外国子公司的权限更多一些,而成本却并没有显著增加。其原因在于母公司受日本文化影响,普遍存在相互信任人际关系,管理风格也较多地采取协商式,母公司的企业文化渗透到国外子公司中去,成为子公司的主流亚文化,因此在子公司,信任与协商成为管理风险的主要方法,这就很容易使委托人和人目标一致,成本就要低一些。

Casson(1991)认为一些宗教教旨主义国家宗教势力排斥科学技术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领导作用,结果这些国家虽然有足够的自然资源和物质条件,却缺少企业家精神和技术创新;相反,法国自拿破仑时期就把科学技术放到重要位置,工程技术人员地位相当高,形成了崇尚技术的历史渊源,造就了法国在高速列车、小型通信系统、遂道工程、电力技术等方面的世界领先,法国跨国公司一般都比较依赖母公司的技术优势。

Ghemawat (2003)发现不确定性和风险偏好也存在国别差异,重大突破性技术创新较多在不严格规避风险的国家出现。同时他还发现个人主义比集体主义对企业技术创新有更大的相关性。

Shane(1992)认为,某些文化在创新性活动方面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导致他们能够更好地开发新技术、创意和产品。那些在有组织、有规律活动方面具有优势的国家能够更好地利用新发明、工艺革新和新产品。

三、文化距离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对文化距离研究影响较大的Hofstede(1988,1994)对文化的五维度界定,在20世纪 80 年代初,荷兰文化协作研究所所长霍夫斯特德(Hofstede)教授在对跨国公司 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的 50 种职业、66 种国籍的雇员所回答的 11.6 万份问卷(每份问卷有 50 个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文化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智程序。这种心智程序形成某一地区的人们以某种特殊的方式思考、感觉和行动的心理定势,并归纳出比较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四个方面:权力差距、不确定性的规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度与女性度。此后,他接受了有的学者用中国人的价值观(儒家文化的价值观)进行跨文化研究后对其理论的质疑,从中归结出他的文化价值观的第五个方面:长期观与短期观。

多数学者在衡量文化差异这个变量上采用Kogut和Singh( 1988)的衡量文化差异的综合指标,其代数表达式。

资料来源:2010年中国统计报告。*该排名去掉了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等避税地国家或地区。**中国澳门的文化差异指数Hofstede并没有进行统计。

表1中第二列为2009年对华投资前十位国家和地区的实际直接投资额。按实际使用外资规模排序,截至2009年底,对华投资的前十位国家和地区分别是:中国香港467.28亿美元,占全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规模的比重为50.90%;日本43.33亿美元,占比为4.72%;新加坡36.07亿美元,占比为3.93%;美国25.74亿美元,占比为2.80%。

其中,东南亚国家对华投资明显高于其他各洲国家,中国香港占累计利用外资的一半以上,而美、德等发达国家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对华投资有所放缓,但2009年已经出现上升趋势,德国、加拿大、荷兰均在2008年投资量基础上有所增加。纵观排名前十位的投资国家或地区,可以发现,有3个地区是中国领地,日、韩、新也均是受中国文化影响较大的国家,其与中国的文化差异也较小,而德、美、加、荷与中国文化差异较大。

从表1中可以发现,对华投资前十位的国家与地区不仅包括了文化差异较小的亚洲地区,同时也包括文化差异悬殊的欧美国家(笔者计算出最大的文化差异为6)。因此,文化距离对投资的影响在我国并不显著。

四、心理距离对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影响

做类似研究的学者也比较关注“心理距离”。 Beckennan(1956)在国际经济学中最早引入心理距离概念,用以反映跨国公司在海外市场销售产品或服务时,由于国外复杂的环境造成的投资不确定性。Benito & Gripsrud (1992)把它界定为阻碍或干扰跨国公司在国外陌生环境中学习的因素,发现瑞典跨国公司最先投资在文化相似或心理距离较近的国家,然后再逐渐向心理距离较远的国家和地区投资。

Kogut and Singh(1988)发现跨国公司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心理距离是管理者在东道国经营中对成本和不确定性的主观感知。在心理距离大的国家投资.管理者认为外部的风险较大。但是对于心理距离的界定以及心理距离与文化距离的关系在理论界长期争论不休。

笔者倾向于将心理距离表示为投资者认为对东道国投资的不确定性及风险,即有别于文化距离,而对外商直接投资产生影响。并且用华裔人口数占投资国人口总数的比例来表示投资国与我国之间的心理距离。理由为华裔人口越多,与投资国之间的交流越多,投资国对华人了解更多,就会降低投资国对中国之间的信息、心理障碍,以此降低对投资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估计。

根据高清(2003)的统计,列出对华投资前十名国家和地区的华裔人口比例,见表2:

表2中除了中国地区(港澳台)以及新加坡以外,其他地区人口比例均在0.1%左右,即每1000个人口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因此,这些国家对中国比较了解,而其他发达国家的华裔人口比例,如芬兰、波兰均为十万分之一,希腊为万分之一,可能就是其对华投资较少的原因之一。

资料来源:2010年中国统计报告。*该排名去掉了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等避税地国家或地区。**中国澳门的华裔人口比例的统计是与香港地区一起的,故为一个数据。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比较在华投资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的文化距离和心理距离,发现文化距离对在华直接投资影响并不显著,而心理距离与在华投资呈负相关。但本文没有进行模型定量分析,所得结果需要实证的检验。

引进外资不仅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同时也可以引导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并带动就业,单就文化方面而言,我国政府更应该倾向消除外商对华的心理距离,增加沟通了解的机会,降低外商对我国的不确定性心理;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引导的基础上,树立我国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降低外商对我国的风险评估,以此吸引更多外商来华投资。

[参考文献]

[1]Davidson W. The loca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ctivity: Country characteristics and experience effect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80, 11(1): 9?22.

[2]Woodcock C, Beamish P, Makino S. Ownership-based entrymode strategies and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4, 25(2): 253?273.

[3] Benito G., Gripsrud G. The expans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 Discrete rational choices or a cultural learning proces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2, 23(3): 314?330.

第6篇:湘商文化范文

[关键词] 文化语境商务活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对外贸易、跨国商务日益频繁。在涉外商务活动中了解并熟悉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活动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语境的含义

语境是修辞学、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一个凭借、标准。英文的语境为 “context”。《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是这样定义的:“the words surrounding a particular word that help to give it its meaning.” 通俗一点讲,语境,就是言语环境。人们说话,总有一定的听众对象,总有一定的时间、地点、场合,总有一定的题旨情趣,还有谈话的上下文,这些与说话人自己的一定的身份、思想、修养、性格、职业、心境结合起来,就构成语境。语境包括大至社会环境,小至上下文的一系列因素。而这些因素,又往往不直接见之于字里行间,潜藏在语句之外。语境也就这样地在语言运用中起着作用,成为语言运用的一种潜在的力量。

二、高语境与低语境

美国学者霍尔曾提出了高语境(high context)传播与低语境(low context)传播两个概念。高语境传播指的是:在传播时,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极少存在于编码清晰的被传递的讯息中。低语境传播正好相反,即将大量的信息置于清晰的编码中。例如,对于家庭成员来说,长期生活使他们形成了许多默契,因此,他们的交流中,直接编码的信息是较少的,即通过语言或动作来表达的成分较少,更多的内容,存在于由双方共同生活体验形成的心灵感应。相反,两个陌生人的交流,却要花费更多的口舌。

霍尔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高语境传播,而美国文化属于一种较低水平的语境传播。 对于高语境的中国文化,特别是中文的表达的含蓄性,很多外国人都描述过自己的感受。法国哲学家、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在《迂回与进入》一书中,引用了美国传教士阿瑟・史密斯的《中国人的特性》中的一段话:“仅仅听一位天子说话,是不可能明白他要说什么的。某个外国人,中文口语精熟、以至于能听懂每个句子、在需要时可以用中文写下来,但他很可能无法准确地表明说话者的思想。显然,这是因为说话者并不想说他真正所想的东西,而只满足于表达某种与他想法类似的东西,为的是让别人以此推断他的思想,或他的部分想法。为成功地与中国人交往,外国人除了要有较深的语言知识外,还应具有很强的推断能力”。

高低语境之间的差别,不仅仅是语言表达方式上的差别,它还与人们的行为特征相关。威廉・B・古迪孔斯特的研究发现,高语境的人最初与他人接触时要比低语境的人更谨慎,更倾向于以陌生人的文化背景做出假设,问及更多关于陌生人背景的问题。他还提出,在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方面,环境对低语境文化的影响较小,对高语境文化的影响较大。丁允珠认为,低语境中的人更倾向于采取对立和直接冲突的态度,而在高语境中的人更愿意采取非对立的和非直接冲突的态度。 其他研究还表明,在“自我披露”(self-disclosure),即把自己知道的信息告诉他人的过程方面,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特点,更倾向于自我披露,而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则为了保住面子,而较少自我披露。在语言的攻击性、好辩性方面,西方人也比东方人要更强。

三、中西文化语境差异对商务活动的影响

中西文化语境差异渗透在商务谈判的各个方面。在谈判风格上,以中美为例:由于中国人的曲线思维模式是整体取向,凡事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从笼统到具体,反映到谈判桌上,就成了先务虚,再务实的解决问题的程序,即先就总体原则达成共识,然后以此去指导具体解决问题方案的制定;而美国人由于受线性思维和分析思维方式的影响,最重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重具体胜过整体,谈判一开始就急于讨论具体条款。在谈判语言的选择与运用上,美国人采用外向型交流方式,尽量以简单、明了和坦率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就是,非就非,很少模棱两可,含糊其词。另外,美国人对争辩情有独钟,语言具有对抗性,口气断然。他们认为争辩不仅仅是发表个人意见的权利,也有利于解决问题,观点的分歧并不会影响人际关系。而东方文化中,为了保全双方的面子,群体的面子或别人的面子,经常使用暧昧的、间接的语言。即使不同意对方的意见,也很少直接予以拒绝或反驳,而是迂回曲折陈述自己见解,或支支吾吾以示为难。“和为贵”的价值观使中国人把创造和谐的气氛作为谈判的重要手段,在谈判过程中,尽量避免摩擦,友谊第一,所追求的是永久的友谊和长久性的合作。

下面看两个具体的例子。

例一:电影《林则徐》中有一场戏,写林则徐召见外商,申明中国政府严禁他们贩卖鸦片的命令,其中说到如有违令者,“船货交公,人即正法”。外商有不明白“正法”一词的含义的,便问:“什么叫‘正法’?”中国官员答道:“正法就是杀头!”这些外国鸦片烟贩子们一个个为之一惊。从使用词语的角度说,这里“正法”和“杀头”的使用,是很有些讲究的。因为是出于政令,所以使用“正法”,因为是用于口语,所以使用“杀头”,前者庄严典雅,和郑重申明政令的语境相适应,后者俚俗浅显,和一般对话的语境相适应。如果前后互易其词,从词语的含义来说,并无差错,但因和语境脱节,表达效果就差远了。

例二:陈晓萍在她的《平衡――工作和生活的艺术》一书中提到有效沟通的障碍将成为新联想即将面对的一大挑战。包括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中层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以及普通员工之间的沟通。联想的员工大部分在中国工作,原来IBM PC业务中有10000名员工将加入新联想,但是这10000名员工中有40%在中国工作,实际在美国的只有不足25%的员工。用英语做官方语言之后,所有母语不是英语的员工将立刻感受到沟通的困难,会增加许多沟通的成本和障碍,造成对工作的延误及同事之间的误解。这是从语言本身的角度来谈,如果每个人讲话、写报告都经历翻译这个过程,如果翻译不到位的话,会引起很多误解,这是沟通障碍之一。

第7篇:湘商文化范文

【关键词】商务英语 英语翻译 文化差异 影响因素

引言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同时还包含也语言交流中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世界经济水平不断发展,世界各过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逐渐频繁起来,英语作为世界交流运用最管饭的语言形式之一,形成精湛的英语翻译是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对商务英语翻译的文化因素深入研究为商务英语翻译的准确度提供重要保障。

一、中西方物质生活条件造成商务英语翻译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物质生活条件不同造成商务英语翻译的文化差异,中国社会发展模式以“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作为主要生产模式,农耕文明思想根深蒂固,因此中国文化对农耕中“牛”、“马”等动物拥有特殊的喜爱,语言使用中表现为“龙马精神”“马到成功”等成语的应用多有喜悦、喜爱之意的蕴含;西方的经济发展主要以工业发展为主,更加注重生产的方式和生产效率。因此语言的使用中对于动物名称的使用则不会像中国人使用的那么频繁。物质生活条件的不同形成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翻译的侧重点不同,形成文化差异。

二、中西方自然生活环境不同造成商务英语翻译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的自然生活环境不同也是造成商务英语中英文翻译中存在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所在。例如:英国单词“zephyr(西风)”。由于英国西邻大西洋,东面面对欧洲大陆,西风从大西洋吹来,形成英国和煦的气候条件,因此在英国人的语言使用中“zephyr”形成独特的文化含义,具有“和煦、温暖”的意思。而中国地大物博,与英国的大西洋气候不同,中国大部分处于温带季风气候,汉语语言中“东风”表示“和煦、温暖”的意思。因此在进行中英两国语言翻译时应当注重商务英语翻译由于自然生活环境不同造成的文化差异性。

三、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造成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其三,中西人们思维方式的不同也是造成商务英语翻译中重要的文化差异因素。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思想经济发展中拥有深厚的“小农意识”,因此在思维方式上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思维方式,例如在颜色运用中,中国人认为“红色”“黄色”都是农业收获的颜色,汉语中通常用“红色”“黄色”表示喜庆的颜色,常见的汉语形式“红白喜事”,“红色”表示喜庆,喜悦,中国人举行婚礼时通常在婚礼中使用大量的红色表达喜悦之意;汉语中“白色”表示“悲伤、死亡”,因此中国人通常会把“白色”与悲伤联系在一起。而西方文明中以人文自由为主,注重对自然的追求与向往,在西方的语言运用中,“白色”是纯净的、神圣的,西方人举行婚礼时,新娘通常身着洁白的婚纱,表示对婚姻崇高的尊重和生活美好的向往。西方人认为“白色”代表“喜事”,当英语中出现“红白喜事”这样的情况即“weddings and funerals”时,通常会引起西方人的反感。类似“白色”这样的词语应用在中英语言使用中的意义截然相反,因此商务英语在翻译过程中应当注重对中西方文化应用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形成准确的翻译,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误会产生,影响中西方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四、中西方民俗信仰不同造成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中国是一个多神崇拜的国家,人们对崇拜物也有众多禁忌。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dragon)”是神圣的象征,也是皇权的象征,“龙(dragon)”在中国封建文化中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龙”象征着高贵,是雍容华贵的代名词。因此在平民百姓的人常生活中一方面“龙”字的使用是避讳的,同时也被赋予“吉祥富贵”的含义。西方以上帝作为主要的精神信仰,西方人认为“龙”狰狞恐怖,在西方的文化发展中,龙是邪恶的代表,因此西方人对于“龙”的喜爱程度与中国则正好相反。此外,中西方民的文化差异还体现在中国的儒家思想中要求人们应该“长幼有序”,为表示对长辈的尊重,避免对长辈直呼姓名,而是以不同的“称呼”代替,而西方人经常以长者的名字作为自己孩子的名字以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和怀念之意。

结论:对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影响因素的深度研究,有助于促进商务英语在实际应用中对中西方语言进行翻译时的准确度的提升,保障了语言翻译过程中的准确程度,为双方的贸易交流形成更加完备的语言交流途径,促进双方经济交流向着更加广阔的方向发展,同时注重对商务英语翻译文化影响因素的研究能够形成良好的文化交流环境,促进中西方文化的深度交流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章爱民.商务英语中的文化因素及其翻译策略[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v.8;No.3301:106-110.

[2]王茜.试论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v.11;No.10308:84-86.

[3]罗健京,刘也玲,邓云华.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No.44410:64-67.

第8篇:湘商文化范文

成长路上白雾茫茫,经历一段琐事,体验一种馨香。小时候玩弄母亲的长发仿佛一束康乃馨的芬芳典雅隽;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体验另一种尽情挥洒苦寒后的花香;初中时课本里写出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可知荷花散发的是一种贞洁、纯净的花香……

然而成长路上必然离不开离别时触人感伤的经历那是一种怎样的花香,又是怎样的芬芳?

曾经的好朋友一个接一个的离开,如同勃勃春水续其以东。是不舍,那是一种在离别前双方互赠的回忆,淡淡的稀落着杨花催人泪下的气息。是振奋,那是一种在离别时各自许下的祝愿,绵绵的散落着杨花撒下的缕缕纤细的馨香。是想念,那是一种离别后互相一起绽放的笑脸,浓浓的铭刻在杨花泌人心脾的芳香中。正所谓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是的,友谊是人生的一部分,然而真挚的友谊更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但成长旅途中有聚有散,落花纷纷像树叶道别的时候那是他为了追求与大地拥抱一阵友谊不会结束,因为曾经的记忆是一段永恒的、不变更的拥有!

杨花,是离别的笙箫,但她散发的却是难忘的情怀,很深沉……成长路上有人沐浴康乃馨的隽永,有人沐浴荷花的贞洁,有人沐浴梅花的坚强,而我沐浴杨花离别的不舍、振奋和难忘!

第9篇:湘商文化范文

1980年代初期,早年在《世界文学》当编辑的刘惠琴在温哥华一个专为华人华侨服务的机构工作,她的英文学员中有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女子,穿着不俗,朴素里蕴含风度。这位女士就是三十年代风靡中国影坛的明星胡蝶。

“我喜欢听她的声音,听她银铃般的笑声。岁月虽然磨去了她的青春,但并没有磨去她年轻的声音。也许是她的声音使我常常忘了我们之间年龄的差距,于是天南地北,陈年往事,新鲜见闻,她无所不谈。她很健谈,也很风趣,更没有架子。”直到交往一段时间之后,她才知道那年胡蝶已经年逾古稀。

胡蝶主演过《绝代佳人》、《火烧红莲寺》、《歌女红牡丹》等近70部影片,塑造过慈母、女教师、女演员、妓、、女工等各阶层的各类女性形象。她雅致脱俗,才华横溢,表演温良敦厚,骄美清丽,成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影坛最优秀的顶级巨星。

1982年初春,意大利都灵市举办“中国电影50年回顾展”,中国带去放映的三十年代影片就有《姐妹花》(胡蝶一人饰姐妹两人)这部影片,胡蝶1935年春天,作为惟一被邀请的中国女演员,同中国电影代表团成员一起赴苏联参加莫斯科电影节时,与她主演的另一影片《空谷兰》,都在苏联大城市公映过。

上海影星在电影界的风范一直延续到现在。曾经在《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雷雨》、《女篮五号》等影片中饰演过众多角色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如今已经年逾九旬,但一双秋瞳,一头金发,白雪般的光滑肌肤不见一丝皱褶,总有一股特别的风韵。

后辈向她取经,她却讲起一个故事:“我年轻的时候,在商店里选购布料,一看见我,周围立刻就有许多女同志围过来,看我买什么布料,她们也买什么布料。我当时就对她们讲,我可是随便买的呀,你们要自己动脑子,选购你们自己喜欢的布料才好……”

张爱玲们的文化复兴

晚清开埠后,上海成为“万国汇”:这里有世界各地风格的建筑,也融合着不同语言和种族的文化。中西合璧的刺激下,上海现代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上海有各种专业性业余学校,及至外资企业增加,各类英语培训班和夜校也纷纷成立。

1928年起,大光明大戏院、南京大戏院、国泰大戏院、大上海大戏院等一流影院陆续迎客;1931年后,“百乐门”、“仙乐斯”、“新仙林”、“丽都”等高档舞厅纷纷开张。每当夜幕降临,各种娱乐场所灯红酒绿,上海成了“东方不夜城”。对于文人们来说,那些有闲阶层的摩登都市生活,一方面为其准备了素材,一方面又为其作品中各种人物设计了活动场景。

1930年代电影明星收入与学者教授、作家主编(月薪200~500元)相当或稍低。经济地位虽然大致处于同一台阶,但全社会对他们的追捧远不如今,世人一般还是认为学者教授社会地位高于影星歌星,影星歌星自己对文化素质也有追求,普遍热爱阅读。有博士头衔的名士,如、张竞生,在上海四川路青年会举行学术演讲,门票1元。穷学生听不起,不能面聆教诲,只能看第二天报上发表的演说词。

这种氛围里,人也变得实际起来。张爱玲就高喊着“出名要趁早”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一系列小说。她曾在《都市的人生》中说:“为要证实自己的存在,抓住一点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不能不求助于古老的记忆。”

杜月笙:黑帮也斯文

著名老报人徐铸成回忆年轻时第一次见到杜月笙的情景时说,他原本以为此人会是怎样的青面獠牙,见了面才知道,原来是位言谈举止都很斯文的瘦削老人。

杜月笙是上海青帮第一号人物,他是粗人出身,却一直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成名后的他在门厅高悬的对联是“友天下士,读古人书”,然而毕竟识字少,无法去“读”,他就重金聘请高明的说书艺人长期为他讲《三国》说《水浒》,学习历史知识和古人处世方式;他一度勤练书法,虽然没有什么成就,但“杜镛”二字终可潇洒地到处签写;他非常注重仪表文明,对手下说“衣食足,应该礼仪兴了,再不能让人一看就害怕讨厌”,不论天气多热,他长衫最上面一颗纽扣也从不解开,并禁止衣冠不整、赤膊袒胸的徒众出入杜门。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