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国的变化作文范文

中国的变化作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国的变化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国的变化作文

第1篇:中国的变化作文范文

祖国,我为你骄傲五十多年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算不了什么,但是,就在这短短的五十多年里,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真可谓一日千里。如今,改革开放为祖国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我们伟大的祖国以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由于祖国的强大,香港和澳门才回到祖国的怀抱;由于祖国强大,全世界水电工程规模最大的长江三峡工程才得以建成;由于祖国的强大,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得以在北京举行;由于祖国强大,中国奥运健儿金牌零的突破到雅典奥运会金牌列世界第二;由于祖国强大,“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得以成功发射,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送航天员进入太空的国家,神舟六号成功发射和胜利返回,更是显示了祖国科技的进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这一系列的成功,不正证明了今天祖国的强大和繁荣吗?祖国,我真为你感到无比骄傲。

中国教育改革也是成功的,中国教育在解放初期的时候,我们的小学入学率才有20%,我们的初中入学率才10%多,大学生才有一万多人,那是五十多年前。在五十多年以后的今天,就有这样天翻地覆的变化,中间还经历了,66年到78年,这十年当中教育是最大的受灾区,特别是在78年改革开放的时候,教育基本上变成了一张白纸,经过短短的二十多年,我们国家的教育现在承载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没有经验可循,怎么办好承载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可以说前无古人,我们短短的二十多年的时间,中国的教育走到今天,难道还不足以证明中国教育改革得成功吗。

我做为一名小学生身难道不为有着这样的自豪!为在这样的祖国中骄傲吗?

第2篇:中国的变化作文范文

新课标小学语文个性化作文个性化作文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在语言方面的综合能力,具有非常丰富创意的潜在因素。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及个性是非常重要的。

一、现阶段小学作文的现状

1.小学作文严重背离实际生活,空话、套话过多

小学生的作文应展现出小学时代的情景,富有张扬及强烈的时代气息,具有鲜明的个性。但是现阶段小学生的作文严重背离实际生活,例如,作文要求描写自己的妈妈时,有的学生运用了“中等个头”“小小圆脸”“大大眼睛”等词汇,对生病的母亲进行描写时,使用了“长途跋涉”“大风大雨”等成语。另外,出现空话、套话是比较严重的问题。例如,在描述一个人犯了错误的时候,经常被老师批评,或是说老师对其语重心长地说,随后老师会给其讲一个伟大的故事。往往学生写作的最后,都使用了同一种手法,让读者感觉有气无力。

2.小学生的作文热情较低

小学生对世界都充满的好奇心,并且具有强烈的表达欲望,而通过作文就能最好的体现出一个人的心态,同时也能更好地展现出学生自身的独特之处。但由于现阶段的很多小学生都处在刚性教育的情况下,我们发现孩子们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喜爱写作,还有很多学生对其比较厌恶。有很多同学对写作提不起兴趣,认为这只是老师布置的一种作业,也有一小部分学生对待写作非常认真,从来不马虎。

二、开展个性化小学作文授课的方法

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朱教授将中国学生同外国学生进行了对比指出,“中国的学生可以非常努力的学习各方面知识,书籍阅读得多,成绩也比较好,但是动手能力弱,创新意识差。”对于提升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来讲,创新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本身不缺少创造力,但是由于我国的教育思维定式长期的影响着学生,导致学生们的创造力降低。

在小学作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如果单一的使用一种逻辑思维,不但会僵化学生的思想,还将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语文老师在进行个性化作文授课时,一定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说出其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方式。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有一定程度的逆向思维,教学中引导学生不受传统思维的局限,使学生的思维全方位、多角度的扩散,得到多种结论,这更加利于老师开展个性化的写作教学。

2.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必要性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根源于公布,只是说忽略了一些节省出来说话的欲望”。老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首先要想到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们的写作兴趣,这也是开展个性化作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换句话说,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考虑到用什么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力、对写作产生兴趣及积极性,最终达到学生喜欢并享受写作的目标。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对新事物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通常还会对情感进行表达。老师要针对这个总体趋势,要多与学生一起聊天、谈话,让孩子们多了解。并且积极组织学生对相关课题进行讨论研究。

实施个性化作文授课,老师要抓住机遇,利用“移民法”来迁移学生观察思维及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记得曾经有一次,新学期开始时候,学生们都要购买新的学习用品,当然老师也要买一些学习用品。我们就可以利用买学习用品为一个话题,让学生们对自己所买的学习用品进行介绍,并讲述其使用功能及作用,在买学习用品时候的好的建议,每个学习用品可以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帮助等,利用这种政论性讨论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及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在传统的写作授课中,学生的作文都是语文教师依据自己的标准进行衡量的,这种做法对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效果不是特别好。语文老师辛辛苦苦修改学生的作文,很多学生却不屑一顾,看都不看一眼,不是进步较小,就是事情了写作的信心。

在作文授课过程中,修改作文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提升学生作文质量的有效方法。同时语文老师要根据实际出发,依据学生良好的想表现及模仿心理等特点,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作文的自我修改,以便更加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儿童语言,当然修改必须以不改变中心思想为前提。

其实还可以试用“学生和老师的变化”,就像前面所讲的,老师对学生进行修改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尝试修改,发现自己作文里需要修改的地方,用这种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然后进行开发性讨论或是老师进行评论,让每位学生了解自己的写作是好是坏,是否要进行大篇幅的修改,该怎样修改等。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作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个性化培训的力度。

参考文献:

\[1\]黄宁.论新课程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3.

第3篇:中国的变化作文范文

当今学校,不少学生一提到写作就感到难,无从下笔,一是不知写什么,二是不知怎么写。认为作文高不可攀,产生了排斥心理。基于这些原因,结合我十年来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的经验,给中学生朋友们谈一下怎样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勤学苦练是写好作文的关键。鲁迅先生是我国时期的著名作家,创作了大量现实主义、批判主义文章。不少人写信向鲁迅先生请教学习作文的“窍门”,他回答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因为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做到勤学苦练呢?勤发现,要善于发现生活总的可写之人、可写之事;勤积累,要善于积累词汇和佳句;勤请教,要虚心向有经验、有知识的人请教方法和心得;练速记,把刚刚发生的有价值的身边事快速、准确的记录下来;练改写,把此体裁的文章改写成彼体裁的文章,做到创作形式的多样化;练修改,熟练使用修改符号,把握文章脉络和结构,删陈去疴,精益求精。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的习惯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它一般包括: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勤于积累的习惯,多动笔的习惯,坚持写日记的习惯,打就腹稿、一气呵成的习惯,反复修改、精益求精的习惯,书写工整、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等等。下面仅就其中的三个方面谈点意见,供同学们参考。首先,要养成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文章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要想正确地“反映”,就需要认真的观察。我们的眼睛像一台摄像机,它真实地记录下观察到的一切事物,然后经过大脑的储存、分析、加工,借助文字表达出来。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写作的素材;没有思考就没有深邃隽永的文章。同学们每天都和他人打交道,你能否用几句话就说出他们的特点呢?同学们都经历过春、夏、秋、冬,你能否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四季的景色呢?同学们都参加过运动会,你能否写出你的同学向终点冲刺的一刹那的情景呢?──这都需要观察。大艺术家、大作家都很注意认真观察。施耐庵在《水浒传》中三次写虎,都非常精彩。为什么写得那么精彩呢?据说,施耐庵为了写出虎的细微特征,不仅翻山越岭,访问猎户,还亲自跑到深山老林里,观察老虎。龚自珍观察落花飘零,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林黛玉观察落花飘零,想到自己凄凉的身世,写出了《葬花词》。这些例子都说明了思考支配语言,语言表现观察。其次,要养成积累写作材料的习惯。怎么积累呢?(一)要积累素材。凡是在写作方面有成就的人,都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积累了几十个生动的故事,写到作品中的只有三个。姚雪垠写《李自成》,卡片做了成千上万张。素材越多,写作时选择的余地就越大。(二)要积累语言。语言是文章的建筑材料。同学们要多记精彩的段落和句子,多记名言警句,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在语言积累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词语的积累。有人对《红楼梦》里的词语进行过统计,发现曹雪芹掌握的词语非常丰富。也有人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过词语统计,发现这位大文豪的词汇量大得惊人。(三)还要积累思想火花。人的思想火花来得快,消失得也快,如不及时抓住,就可能再也寻不着它。所以,一旦有了新的想法,应赶快记录下来,记得多了,就成了思想的“海洋”了──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再次,要养成构思和修改的习惯。好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想出来的。同学们初学写作,最好能在动笔前写个提纲,有个整体规划,一旦写起来,就一气呵成。练习写作一定要不怕困难,要在笔写的实践中勤学苦练,熟能生巧。也正是“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写作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眼界无穷天地宽。要学会阅读社会、大自然这广袤无边的无字书本,从无字的书本中读出美妙的文字,写出光辉的诗文。《游黄山记》的作者徐霞客从22岁起,在母亲支持下开始实现他“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乃以一隅自限耶”游遍祖国大好河山的夙愿。他花了33年时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白天攀悬崖,临绝壁,探洞穴,涉深涧,晚上就在油灯下写日记,因而给我们留下了有重大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徐霞客游记》。怎样做到眼界无穷天地宽呢?接触农村,了解农业生产知识和民风民俗;参观工厂,知道工业技术带给我们生活的巨大变化;深入集市,熟悉市井俚俗和生活百态;涉足山野,感受大自然的绚烂色彩和它蕴涵的丰富哲理;泛舟书海,吸收各种流派的艺术特色和写作风格;涉猎网络,获得及时的参考资料和国内外新闻动态。写作的源泉来自社会生活,任何文章都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在写作者头脑中主观、能动的反映。没有社会生活作基础,写作就失去了源头。早就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产物。”巴金说:“我最主要的一位老师是生活,中国的社会生活,我在生活中的感受使我成为作家。”学习写作,一定要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学会观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获得写作的源泉。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复杂的,社会生活总在不断演变,不断向前发展。学习写作,要时时、处处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事物,熟悉形形的社会生活,只有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跟踪时代的步伐,把握时代脉搏的跳动,捕捉生活的热点,才能保持新鲜的、永不枯竭的写作源泉。总而言之,“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接触社会,激感,描绘自然,讴歌生活,是我们写作的重要途径之一。

同时,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能仅泛泛地浏览一遍就算完事,首先,要细读,反复读,吃透文中的每一个环节;第二,深刻剖析语句含义,体会文章意境;第三,进行阅读训练,譬如:难字注音、注解,划分结构层次,归纳中心思想等传统的阅读练习。第四,要善于写读书笔记,通过以上练习,不仅能丰富我们的词汇,拓展知识面,还能了解各种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第五,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是训练学生听说能力,规范学生口头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为任务的一种听说训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只有在不断观察、不断探索的道路上,孜孜以求、博采众长,经过自己的吞吐咀嚼、细细消化才能写出漂亮的文章来。

第4篇:中国的变化作文范文

一、文化的涵化

文化的涵化与整合是文化类学的重要概念。文化人类学的核心问题是文化的特征以及引起文化变迁的因素。

文化具有共享性、习得性、整合性、适应性及变迁性的特征,而文化的变迁又包括文化的传播、文化的同化、文化的融合以及文化的涵化等等。{1}文化变迁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指一种文化经历进化、涵化、冲突、同化、融合、趋同和整合等多种变化方式的过程。涵化是一种文化变迁的模式,指不同文化的群体,发生持续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的变化现象。{2}涵化的前提是文化的接触和传播,只有长期的、持续的文化接触和大量传播,涵化才能最终完成。涵化的重要环节是对他者文化的采借,采借必须是双向的,每一方都会在采借中从对方吸收文化因子使自身发生改变。所以,涵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研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长期相互接触、交流的一个重要概念。

影响涵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彼此文化接触面的广度和深度,这点直接决定了涵化的程度。不同文化群体之间接触得越深,影响越多,涵化的结果也就越多。其次,由于文化双方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不平衡也会对涵化的过程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一般处于“高一级”的文化往往对“低一级”的文化施加的影响力更大,而相对弱势的一方,文化的抵抗力也更弱。涵化的过程一般分为接受(采借)、适应(包括文化同化和文化融合)和抗拒三种情况。接受(采借)发生在涵化的最初阶段,主要表现为接触、传播、选择、采借等。适应阶段主要指对接受来的文化元素加以吸收,整合自身文化,使外来文化与自身文化相融合,从而完成涵化的过程。当然,在涵化过程中也会出现文化抗拒的现象,即由于不能接纳对方文化而产生的排斥、抵制和反抗的现象。

涵化既是对外来文化、异质文化系统吸收、改造和重建的过程,又是对本土文化重新估价、反思和改铸的过程。它的结果应当促进双方文化的共同发展,或形成一种新的文化。{3}然而,在文化和社会变迁的社会进程中,涵化带来的结果可能会使原先的文化发生改变甚至变异,但是这一现象在文化交流中是不可避免的。不同的文化交融在一起会产生新的文化,这种文化也许更能适应不同文化的相处和当下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它。

二、解读电影《喜福会》的涵化现象

作为一部反映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经典电影,《喜福会》的内涵具有很深的文化意义。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其中的涵化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服饰和配饰方面来看。电影中的两代华裔母女,从穿戴上已经有了明显的差别。母亲们在中国生活时期,服饰基本以旗袍、中式上衣和裤子为主,移民到美国之后,虽然也会着西式的套装,但很多时候还是能从服饰中找到许多中国的元素,比如质地、样式、花色和图案等等。可以说她们到了美国之后,服饰上仍然保留了中国的传统元素,受西方影响不大。而女儿们的打扮,已经基本西化,多以西式的套装和套裙为主,其中以薇弗利最为突出,她几次出场都是身着西裤、西服,完全一副西方人的打扮。从配饰来看,母亲们身上佩戴的项链、耳环、戒指和手镯都基本以玉石为主。玉石象征着内敛,含蓄和深沉,君子如玉,玉石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母亲们的装束依旧保持了东方人低调、谦卑的风格。相反的,电影中女儿们的配饰多以金色为主,整体风格高调、洋气。由于西方人的性格开放、张扬,所以通常偏好璀璨、耀眼的东西。她们把黄金和钻石视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配饰则多以亮色为主,以显示自己的高贵和财富。可以说,从服饰和配饰上来看,在文化涵化的过程中母亲们仍然保留了中国的传统元素,而女儿们已经基本西化。在涵化过程中有一种现象叫作文化抗拒,主要表现为由于涵化过程进度太快,本土文化无法适应急剧的变迁过程而保持了原来的生活方式,排斥或是抵抗外来文化的现象。母亲们在涵化的过程中,保留了原先的服饰风格,凸显了自身中国文化的特质,就是文化抗拒的一种表现。然而在“高一级”文化的影响下,母亲们的服饰也能找到一些西方的元素,这种现象也被称为“逆涵化”,即被涵化的一方受到强迫而被涵化的过程。而女儿们的涵化则是自发的,她们主动地接纳了西方的风格,把自己打扮成西方人,正是文化“顺涵化”的表现。

从饮食和生活习惯方面来看。根据电影中出现过的用餐场景,母亲们的饮食习惯仍然沿袭了中国的传统。比如电影中薇弗利家中用餐和精美家春节聚会的场景,她们的父母以及家人仍然沿袭着使用筷子和吃米饭的习惯,并且烹饪以中式菜肴为主。而在多次聚会中,女儿们的餐具却多以盘子和刀叉为主。在烹饪上,她们的风格也基本是西式的,这点从电影中罗丝为她的美国丈夫每天精心准备的食物就可以看出。在生活习惯上,电影中频频出现母亲们聚在一起喝茶、聊天、打麻将的场景,这些都是典型的中国式的生活方式。而女儿们不仅不擅长打麻将和喝茶,而且只喜欢喝咖啡和香槟,吃西式甜点。女儿们虽然生长在中国家庭里,但是受到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涵化,在饮食和生活习惯上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迁,和母亲们有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正是由于涵化过程中的调适方向不一造成的,最终形成了融合与同化两种状态。母亲们在与美国文化的长期接触和交往中,为了适应环境而对自身

进行调适,使原有文化逐渐萎缩,产生出了新的文化特征和形式,称为文化融合。而女儿们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逐渐失去中国文化的特征,最终卷入美国文化,与之融为一体,无法分辨,被称为文化同化。

从语言方面来看。在语言上,虽然母亲们都能够流利地用英语表达和交流,但是她们美语语音和语调并不地道和标准,有时在情绪激动、情况紧急或是找不到对应的英语措辞时会出现用中式英语甚至中文替代的现象。这些语言的迹象可以在影片中母亲们打麻将,家庭聚会以及与女儿们交流的时候找到。而女儿们一出场就说着流利的美语,语音纯正表达地道,根本找不出半点中国人的影子。她们几乎不说中文,只能听懂或是说出几个简单常用的中文词汇,在语言上已经完全被西方同化。华裔移民们身处美国的语言环境中,频繁与美国文化接触,使得涵化最终完成。所以,在英语文化的传播中耳濡目染,无论是母亲还是女儿,在语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涵化。

从思想意识和价值体系方面来看。影片中的母亲们,从小受中国儒家思想熏陶,骨子里的中国传统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她们在中国受尽了磨难和痛苦,带着期望来到了美国,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受到儒家“百善孝为先”的思想影响,在她们的思想意识里,儿女对父母最大的孝顺就是顺从,她们希望自己的女儿是顺从、乖巧、守礼的。而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女儿们,受到美国自由、民主、平等、开放思想的影响,个性独立、寻求自由,渴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不是受控于别人。于是,顺从的中国传统思想和独立个性的美国开放思想在一起接触必然产生冲突。影片中吴夙愿和她的女儿精美的例子就很有说服力。吴夙愿坚信她的女儿是个天才,从小就培养她练钢琴,但是女儿打心眼里却不太热衷于练习钢琴,直到一次演出失败后,两人的矛盾最终爆发。女儿认为母亲不应该逼迫自己,而母亲却认为自己把所有的希望和心血都寄托在女儿身上,女儿应该顺从,由于双方都不能妥协,于是矛盾爆发。直到影片结尾,母亲把自己贴身佩戴的玉坠给了女儿,并且表达了自己一生的夙愿之后,女儿才渐渐明白了母亲的用心良苦和她背后隐藏的中国文化。另一对母女林多和薇弗利也发生同样的故事,最终母女两代人、中美两种文化经过对抗、接受、适应、整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模式才使双方矛盾化解、互相融合。影片中两代人、两种文化接触的过程中,涵化现象一直存在,主要体现在对对方文化的采借上,即涵化双方在彼此接触、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对对方文化进行借鉴、吸收,并逐渐开始对自身文化进行整合和调适。母女两代人在磨合和化解的过程中双方一直在采借对方文化,一方面对外来文化系统吸收、改造,另一方面又对本土文化重新评价、改良和重塑。最终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亲和代表美国文化的女儿,通过采借对方文化对自身进行调整和重塑,在相处中找到了平衡。

三、文化涵化的现实指导意义

通过分析电影中文化涵化的现象,可以得出,母女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中美两种文化的差异造成的;而双方由冲突最终走向融合正是文化涵化的效应所在。

影片中的母亲们带着中国文化和美国梦想来到了大洋彼岸,身处于美国文化的传播之中,虽然在服饰、饮食习惯和思想价值上仍然保留了原先的传统,但在语言和生活习惯等其他方面却与英语环境得到了很好的融合。而她们的女儿在美国出生并且长大,虽然生活在中国家庭里,但是深受相对强势的美国文化的影响已经逐渐散失了中国文化的特征,基本被西方文化同化。这样的两代人、两种文化在一起频繁摩擦必然会发生冲突,然而如何在两种文化中保持平衡一直是女儿们甚至是华裔移民们探索的问题。其实答案在电影当中就能找到:在打麻将的那场戏中,林多阿姨告诉精美,中国麻将与犹太麻将的打法有很大不同,中国麻将注重思维和技巧;她还曾经教育自己的女儿薇弗利,听别人说话要小心,自己要有主心骨。这些细节都足以说明母亲们认为中国的思维和思想是最完美的,并且她们希望女儿们能够继承中华民族的思想和美德。与此同时,母亲们又默认美国的环境是最好的。因为她们来到美国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的女儿可以不再像她们之前一样受到歧视和压迫,在美国自由、民主的环境中,女儿们一定会生活得有价值。但是,一直以来女儿们都不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也不能体会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在一次次的冲突之后,女儿们慢慢理解并接纳了母亲的思想,同时也开始重新审视和调适自己。经过不断的调整和磨合之后,母女双方采借对方文化从而整合出了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新文化,既适合两种文化的沟通,也适应了多元文化发展的环境。所以女儿们寻找的平衡正是中美两种文化涵化之后的结晶,即中国思想和美国环境的融合。

如同影片中的女儿们一样,由于受到美国文化的刺激和影响,华裔美国移民们常常对自己的处境和身

份感到模糊,他们一直在中美文化的夹缝中求索却依

旧困惑。然而,通过解析《喜福会》中涵化现象带来的启示,将为他们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很好的参考。

在全球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化的涵化与变迁已经成为一种普遍。不同的文化交融在一起,通过涵化与整合产生了新的文化,这种新文化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将适应未来多元文化发展的需求。

{1} 张晓萍、李伟:《旅游人类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

版,第185页。

第5篇:中国的变化作文范文

【话题解读】

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立意构思】

诠释文题含义。描写生活中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美好事物,如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等,赞扬它们的美好,抒发自己热爱生活、热爱环境的情怀。

发挥想象写作。由眼前的环境联想到沙漠,联想到荒山,联想到地球的未来,从而告诫人们应该如何做,不应该如何做。

变换视角立意。我们不仅可以从人的角度来行文,也可以借助自然环境中的一草一木,从他们的角度来构思。说出他们的真感受,写出他们的期盼。

妙用对比构思。某处的生态环境以前是什么样的,现在又是什么样的?这样巧用对比手法,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给人以更真切的感受。

五星构思:巧用故事新编。关于生态环境,我国古代有许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我们可以从中取材,联系现实,巧编故事。

【诗哲名言】

1.没有一个清洁美好的环境,再优裕的生活条件也无意义。 ――曲格平

2.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 ――亚里士多德

3.人生欲求安全,当有五要。一清洁空气,二澄清饮水,三流通沟渠,四扫洒屋宇,五日光充足。

――南丁格尔

4.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王士・《江上》)

5.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翁卷《野望》)

【热点素材】

失落的“伊甸园”

――两河流域文明的毁灭

位于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古代世界最伟大的三个文明曾经在这里繁荣昌盛。苏美尔、亚述、阿卡德和巴比伦人相继在公元前4000至前2000年间,在这里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令世人叹为观止。然而,这些古文明的发祥地如今却是盐碱泛滥、流沙纵横的不毛之地。

20世纪5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布雷伍德在伊拉克的耶莫组织过一次由地质、气象、动物和植物学家共同参加的大规模跨学科考古发掘,结果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过去曾是丛林的整个平原和切姆查玛克河谷的山麓地区,如今连灌木丛都不存在了。栎树灌木丛在还未长到6英寸之前就被砍伐。由于树林和灌木树的消失以及草地每年春季全被吃光,只剩下草根,土壤的大量流失,填入河流……

【深度解读】世界上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和恶化,既对地球造成了重大的伤害,也对我们的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速用话题】恶化、保护、报复、伤害

被吃掉的动物

现代中国著名媒体《南风窗》曾以“被吃掉的‘动物王国’”为题报道了一个骇人听闻的事实:世界研究黑猩猩的权威古德尔女士指出:如果国际社会不认真对待野生肉类动物危机的话,许多中等和大型稀有哺乳类动物以及珍稀鸟类、爬行动物将在10年到20年后灭绝。

据国际上一些动物保护协会的调查报告指出:东南亚国家及中国西南地区曾生存着大量野生动物种群,但近年由于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以及当地人短视的利益需要,野生动物在大量消失、灭绝。一名资深的动物保护工作者说:“在所有被残害的野生动物中,有80%都是被人吃掉的,其余20%则被用于收藏和制造药品。”

【深度解读】其实一些人吃的并不只是野生动物,最终他们还要吃掉整个地球,吃掉人类自己。

【速用话题】动物的哭泣、与野生动物做朋友、停止罪恶的杀戮、和谐,我们共同的追求

北美“死湖”事件

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是西半球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每年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2500多万吨。其中约有380万吨由美国飘到加拿大,100多万吨由加拿大飘到美国。九十年代开始,这些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酸雨区,酸雨比蕃茄汁还要酸,多个湖泊池塘漂浮死鱼,湖滨树木枯萎。

【深度解读】我们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只是为了满足一时的需求。而大自然却因此遭受到了不可弥补的创伤。

【速用话题】破坏、反思、我看“枯萎”、原来如此。

中国污染屡禁不止的原因

在过去20年里,国内制造业在无法依靠技术进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只能朝两个方面挖潜:一是工资,二是环保。最简单的事,例如水泥生产,要达到起码的环保要求,每吨水泥需要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厂价的5%。纺织业每年排放的废水超过10亿立方米,如要处理,则要提高生产成本5%。而绝大多数企业根本就没有这么高的利润率。因此只能在环保问题上打游击:或是不建任何废水处理设施:或是建立以后就当摆设,白天把污水放到处理池里,晚上没人时就排放到河里,这样就可以节省一大笔成本。在市场的无序化竞争中,这5%的成本,往往就决定了企业的盈与亏、生与死。

【深度解读】:人们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做出损害环境的行为。我们要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降低劳动成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解决制造业污染严重的问题。

【速用话题】:节能降耗、环境污染、成本、短视行为

话题二:科技探索

【话题解读】人类社会从野蛮、无知到今天的先进、文明;从古时的钻木取火到眼前的激光成景;从中国的四大发明到世界的十大奇迹……所有的这些变化都是科技在起到一种催化作用。探索自然科技一直是人们的不懈追求。这种探索可以探求自然奥秘,普及科学知识,破解历史谜团,发现宇宙奥秘,保护生态环境……

【立意构思】

阐述探索原因。人类,永远是地球的一部分,无法取代什么,也只有一次次的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才能了解自然,掌握自然。人与自然,是和谐的一个整体;人与自然,只有真正地相辅相成,才能真真正正地和谐下去,才能有人类更美好的未来。

巧妙设想未来。如果我们不去探索自然的奥秘,而是随心所欲地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那将会出现一种什么情况呢?我们人类又将如何呢?这实在不堪设想。

抒写心中意愿。其实“我”一直都是敬畏自然的,一直都在探索各种自然现象的奥秘。“我”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样“我”也从大自然中得到应有的馈赠,“我”的心是满足的,是幸福的。

跨越空间构思。有两个地方,一个地方的居民“求真求实”,对自然怀有敬意,不断探索自然;另一个地方的居民则“胆大妄为”,不了解自然,肆意破坏自然。若干年后,有的则幸福生活,有的则背井离乡。

五星构思:巧妙新编故事。历史上因“探索”而成功者大有人在,比如哥伦布“探索”出了新大陆,爱因斯坦“探索”出了相对论,中国古人“探索”出了四大发明,今人又“探索”出了“神舟七号”等。我们写作文时可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让这些因探索而成功的人物来一个大团聚 。这样采用故事新编式来写作文,定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诗哲名言】

1.人的天职在于探索真理。

――哥白尼

2向没有开辟的领域进军,才能创造新天地。 ――李政道

3.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器。 ――

4.科学,绝非富于神秘色彩的号角,而仅仅是人们手中改造世界的工具。 ――约翰・伯纳德

5.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启录的经验来生活。 ――叔本华

【热点素材】

2100年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

可能升高2至4摄氏度

到2100年,我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将升高2.2℃至4.2℃。未来我国北方增暖大于南方,冬春季增暖大于夏秋季。近百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1℃,而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近50年,我国区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变化明显。据了解,国务院已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作为各级政府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制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把生态文明建设、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结合起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变化中心副主任罗勇说。

【深度解读】世界上生态、气候的种种变化,已向我们充分说明了人类在发展的同时必须要注重自然科技、关注生态文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速用话题】生存与环境、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科技的重要性

一句古训挽救一个渔村

当大海啸席卷泰国南部时,当地一个渔村的181名村民却早已逃到了高山上的一座庙中,从而躲过了这场劫难。是什么赋予这些渔民神奇的预感?村长卡萨雷说,祖辈们留给他们一条古训:“如果海水退去的时候速度很快,那么海水再次出现时的速度和流量会和退去时完全一样。”专家认为,大量海水迅速退去的确是海啸即将发生的迹象。这个时候,许多渔民只是忙于捡拾那些被海浪冲到沙滩上的鱼,而听过古训的“摩根海的流浪者”则已经向山顶出发了。

【深度解读】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许多人已经把古训看成过时的东西了,而“摩根海的流浪者”却凭古训躲过灾难。

【速用话题】继承与发展、直觉、经验与成功、敬畏之心

英国科学家惊人结论:

北极10年后夏季无冰

今年早些时候,由英国科学家组成的卡特林北极调查队乘雪橇或徒步跋涉穿越了北极波弗特海北部地区,测量了冰层的厚度。经调查,科学家们发现这个地区大部分的冰只有1.8米厚。剑桥大学研究极地海洋物理的沃德姆教授指出,多年冰层的消融让这个地区变得更脆弱。以后每次夏季来临,这个地区会变得越来越接近于一个无冰海洋状态,直至有一天,北极冰块在夏天全部消融。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萨默科恩指出:这会导致全球1/4的人口遭受水灾,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度提高和全球气候极度恶化。

【深度解读】探索自然科技可以让我们防患于未然,可以及早采取有效的措施。

【速用话题】认识世界、科技的力量、气候恶化、人类灾难

话题三:尊重生命

【话题解读】

“尊重生命”的内涵是尊重生命质量和尊重生命意志。每个人,每个事物都有生命,它们的生命也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在人生的一切价值中,生命的价值是最基本的价值,其余一切价值都以生命的价值的得到和确认为前提。如果说唯有健全的法治社会才能确保其绝大多数成员的生命得到尊重,那么,同样的道理,唯有当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具备尊重生命的觉悟之时,才能建成健全的法治社会。

【立意构思】

巧妙叙事,启人思考。讲述生活中的一个人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故事。以事寓理,给人以启示。

抒写感受,引人共鸣。因一段特殊的经历促使自己对生命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作文时可抒写自己对生命的特殊感悟来启发人,引人深思。

跨越时间,新颖别致。几个不同时代的人这时跨越时间而聚在了一起。有“出身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有壮志未酬的周公谨,还有“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陆放翁。他们在一起畅谈自己的得失,抒发自己对生命的感慨。

转换视角,耳目一新。每一个生物都是生命的个体,可是被我们人类视为美味佳肴的其他生物,他们心里的感受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转换视角从他们的角度去抒写生命。

五星构思:文体创新,别开生面。我们可采用病历体、采访体、谈话记录体等多种文体,来表现某些特定的人群、特殊的人物对生命的感悟。

【诗哲名言】

1.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 ――弗洛姆

2.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

――米歇潘

【热点素材】

尊重卑微的生命

我在三楼住,刚打开大门,屋门口有一只麻雀突然在楼道内被惊起,“咚”地一声撞到了三楼楼道内的玻璃窗上,在我又走了两步时麻雀又是扑拉拉仓皇逃窜到了四楼。我想这只麻雀一定是无意间误入楼道中的,单元楼是密闭的,只有一楼才可能找到出口。途中我猛然醒悟这只可怜麻雀的叽叽喳喳声其实是在告诉我它此刻的处境是多么失魂落魄,我不禁为这只遭遇不幸的小麻雀萌生了深刻的悲悯怜惜之情。我不能不在乎它凄切的哀号和可怜的眼神,我的心涌动着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感、亲切感。我张开双臂把它向下追赶,它又慌乱地撞击到了三楼的窗户上,我再次追赶,它又撞到了二楼的窗户上,我在心中祈祷:对不起了,小麻雀,我的追赶是为了你能找到自由的方向。就这样我把它追赶到一楼的时候,它噗一声箭一般地直冲向云霄去了,外边阳光灿烂,我想它该是多么快乐……

【深度解读】生命无尊卑之分,无论是人类还是动植物,对所有的生命我们都要有一颗尊重的心。

【速用话题】尊重卑微的生命、自由、快乐、担心。

没有季节的自言自语

西班牙人将一头健壮的牛杀死,围观的人都在欢呼雀跃。一位美丽的少女冲着斗牛士飞吻。西班牙人用血腥制造幸福,也用血腥制造善良。因为当天《巴塞罗那时报》报道,让人们无比兴奋的11场斗牛表演,其全部收入都将捐献给慈善机构,用于治疗西班牙310名白内障儿童。斗牛场上被杀死的牛还不知道人类还有善良,它一头扎到地上,又绝望地抬起头,能够看见天空的晴朗,痛苦地依恋世界上能给生命的那些美好。它可能记不清刺死它的斗士的英俊的样子,它只是疑惑:你为什么用凶器来和我格斗,你为什么不能用生命赋予你的力量去与对手较量。

第6篇:中国的变化作文范文

关键词: 英语专业 美国文学选读 中国传统文化 融入策略

对国内高校的英语专业而言,美国文学选读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传统上其教学内容围绕西方人文价值观展开而忽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的比较和融入。纵观国内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及价值观教育的课程凤毛麟角,绝大多数高校甚至根本没有,产生了一种现象――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个短板已影响了国内英语专业学生的质量:许多英美人士很惊讶,中国学生谈起英美文化头头是道,娓娓道来,懂得之多甚至超越他们,但若想了解其感兴趣的中国国情或文化,则发现这些中国学生往往语焉不详,表达不清,或干脆知之甚少,令他们大失所望,也令中国学生十分尴尬。这种局面亟待改变,在某种意义上它已经影响了中外对等交流。要改变,除了用英语专门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文化课程(目前这方面的人才很少,开设有难度)外,利用既有课程,增加中国文化的融入与比较内容,也不失为一条可行的途径。本着这一思路,笔者对国内英语专业美国文学选读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策略做了探索。

一、备课环节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正如中国古人的经验,教师在开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由于新增了不少中国文化知识,该课已变成一门新课,在某种意义上它是“美国文学选读与中国文化”课,这就要求教师抛开传统教案,重新备课,并对自身的知识储备与素养进行较大调整和充实。具体而言,扎实做好以下工作很有必要。

1.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国内英语专业的教师大多是英语专业出身,是在中国文化相对缺失的环境中培养的,因而教师自身知识储备存在不足。要弥补这一不足需下大力气重新学习。幸运的是,在这一领域,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已开展多年,具有成熟的知识体系,教师可自学其教材,或参加有关培训。这方面的常用的经典教材有《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读本》、《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汉语与文化交际》、《中国古代文化简史》、《中国思想简史》、《中国文化面面观》、《中国古典诗词读本》、《中国古典散文读本》、《中国社会概览》(上、下册)等。除了汉语读本外,中国文化的英译本如《论语》、《老子》、《周易》、《唐诗三百首》、《中国文学概况》、《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等也是很好的材料。当然,如果阅读中英对照的文化读本则最好。这方面可以搜索国家孔子学院总部编写的一些文化教材。工具书方面,比较好的有舆水优编著的《朗文汉英中华文化图解词典》,外研社的《新世界汉英大词典》等。另外,经常读一些国内的英文报刊如《中国日报》、《21世纪报》、《北京评论》等及其汉语词汇英译汇编亦有非常好的辅助作用。

2.谨慎选择中国文化教学内容。尽管有对外汉语教材做参考,具体在美国文学选读教学中使用哪些,仍然是很大的问题。这里面主要还是参考美国文学选读的大纲,以它为基准来选择,毕竟课程的名称还是美国文学选读,中国文化或中国文学只能融入而非喧宾夺主。在具体选择中,教师可发挥才华,有很强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但必须具有明显的可比性和兴趣性是一条重要标准。参照这一标准,教师可以量体裁衣,做各种新颖尝试。如讲解华盛顿・欧文的《瑞普・凡・温克尔》时,可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做平行比对,讲艾米莉・狄金森及其诗歌时可用李清照的命运与诗歌与其对比,讲梭罗的《瓦尔登湖》可用中国庄子的思想和学说与其比较,讲霍桑的《红字》可与中国的《红楼梦》作对比,阐述“红”色的文化内涵,讲述马克・吐温的《美国跳蛙》、《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竞选州长》时可用鲁迅的讽刺思想与其相比,讲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可对《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与主人公圣地亚哥的英雄主义的异同及不同文化、思想渊源进行讨论,用庞德的诗歌阐述李白的诗歌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等等。这是一个广阔的天空和舞台,有足够的空间供教师驰骋。只要选择得当,就定会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取得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注意中国文化教学顺序的安排。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既有浅的、相对表面一些的东西,如书法、春联、武术、剪纸、民歌等,又有深奥的东西,如中医、诗歌、曲艺、戏剧、文学等,更有深邃的哲理,如儒、释、道等。它们的深度不同,在初始阶段学生对它们的兴趣便有较大差别,因而需要仔细甄别,合理安排,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按学生的接受顺序,应是先易后难,先有趣后深刻,先形而下后形而上。本着这样的原则,可以按照要融入的中国文化的难易或趣味顺序,对所传授的美国文学文本的顺序做相应调整,而不必拘泥美国历史发展的顺序讲解。如可以先讲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和麦尔维尔的小说《大白鲸》,引出西方圣诞与中国新年的比较,西方穷人的爱情故事与中国《孟姜女哭长城》等民间故事的比较,西方的哥特小说与中国《聊斋志异》的话题,再讨论菲茨杰拉德的《伟大的盖茨比》和马克・吐温的《哈克・费恩历险记》,引出与中国的《红楼梦》和《西游记》的主题比较。最后讲梭罗的《瓦尔登湖》、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和爱默生的《论自然》:《瓦尔登湖》可与老子的道家思想比较,《自传》可与孔子的儒家思想比较,而《论自然》则可与中国的禅宗思想一起讨论,等等,灵活安排。

以上这些准备很关键。在此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意的是,在扎实掌握有关中国文化知识的同时,要知道和能够运用准确的英语表达。为此,他们需做大量的查阅、搜集和咨询工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通过有效课堂教学培养出合格的跨文化人才,培养出能够将中国文化有效传播出去并提升国家文化形象的英语人才。在完成这些准备后,下一步他们应做的是如何把选定的中国文化知识付诸实践。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涉及另一个关键环节。

二、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直接关系教学成效,因而需仔细考虑,周密安排。在这一环节,除了教师的主观性、积极性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样重要,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更重要。上世纪60年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著名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知识的导航者(knowledge-navigator),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1]。由此可见,教师除了要做好一系列工作如讲解、引导、组织、答疑、解惑等外,学生也要主动做一些事情,这很重要。

1.学生课前准备。每次课结束前教师都应告知学生下次课的主要内容、重要议题、涉及的美国作家作品、中国作家作品或相关中国文化知识。学生在预习时应做到二者兼顾,而且要查找、背诵与中国作家作品或文化知识相对应的英文词汇,以备课堂发言和讨论。为了督促学生认真准备,教师可要求学生上交所收集的中英文对照词汇,并适当抽查背诵情况。对准备认真、资料丰富、背诵准确的同学可按高分计入平时成绩,并纳入期末总评。对准备情况不好的同学,亦可降分处理。总之,每个学生都有对应的预习作业成绩并带入期末评估,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课前准备得越多,掌握的知识越多,在此基础上越能领悟和增加新的知识,教师的引导、点拨、组织的作用就能发挥得越好。因而这一工作一定要做好,为达到此目的,可以叮嘱学生:课前准备不好会影响课堂发言讨论,课堂发言讨论不积极或效果不好(显然是缺乏准备所致)会影响平时成绩和总评成绩。

2.课堂平行讨论。课堂是最重要的教学场地。对美国文学选读课而言,课堂既是教师的天地,又是学生的舞台。在这里,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很多事情,尤其要完成最有意义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教师要做的事情包括导入、讲解、PPT演示、提问、答疑、组织讨论、布置任务、布置预习和作业等,学生要做的事情包括回答问题、提出疑问、参加讨论、完成任务等。其中,讨论的环节最关键,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演出”。中国文学和文化内容的融入使互动内容大大增加,甚至翻了一番。因此教师的话题和学生的话题都增加了许多,这样不仅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课堂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如讨论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的主题与中国禅宗思想的异同,让学生思考禅宗思想的宗旨包括哪些,哪些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有典型的禅宗思想;讨论爱默生的《论自然》中的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的异同,让学生思考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哪些,哪些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体现了明显了儒家思想,等等。这些问题一定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当然前提是教师必须将有关重要议题提前布置下去,让学生在预习阶段有充分准备。

3.课后阅读、积累与写作。对学生而言,课余时间超出课堂时间很多,是学习和提高的主要时间。课余时间的利用效率如何,对学生成绩或能取得的成就影响很大,因而如何利用这段时间很重要。实际上学生课后的预习、复习、再学习是一个综合的复杂过程。这里注重的是复习和再学习方面。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学生应课后巩固课堂所学,再补充学一些。至于学什么,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加以安排。对有中国传统文化、文学融入的美国文学选读课而言,一般而言,教师应平行安排,即既要安排阅读具体的美国文学作品,又要安排可比较的中国文学或文化作品。尤其是一些英文版或中英文对照版的,如林语堂的《吾国吾民》(My Country,My People),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英文版),宇文所安的《中国文论》(中英对照)等。在做好阅读的同时,必须让学生做好积累工作:主要是积累中英文对照的准确的说法和词汇。为了督促学生学习,可按上面预习时的做法,要求上交、抽查、计分。另外,为了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和书面表达能力,教师还应安排一些写作任务,如一学期写3-4次。写作的内容主要是中美文学、文化对比等。篇幅不一定很长,但要达到一些标准,如逻辑合理、论证有力、语言准确、得体、层次清楚,等等。这些作文教师可视为重要的平时成绩计入学生的期末总评。

4.期末考核。期末考试历来是中国大学生最重要的考试,在总评中占有很大比例,是学生最关注的“大考”。为了督促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学、文化的英文表达,除了平时成绩外,相关的知识也应体现在期末考试中。如可以在名词解释中让学生解释Confucianism,Taoism,Buddhism,比较当前国内倡导的“中国梦”与《伟大的盖茨比》中的“美国梦”的异同等。期末考试中中国文化、文学知识可占较大比例,如40%。目的是明确告诉学生,这门课的性质没有变,但内容和目的发生了变化。它要求学生在掌握美国文学、文化知识和价值观的同时,理解和把握中国文学、文化知识与价值观,比较详细地知道它们的异同并能够用英语准确地表达。他们必须综合、较全面地提高中西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对外交流工作。

三、结语

以上主要是通过考核、计分这个杠杆督促学生学习,在某种意义上属于“严肃型”教学。实际上除了这些手段外,还有其他许多能直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泼”手段,如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大赛,中国戏剧的英文改编小品表演,英译中国古诗朗诵会,中国散文英译比赛,中国古代散文英译比赛等都是很好的形式,甚至效果更好。因此,在教学之余,教师可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或从学生中集思广益,组织各种有趣的课外活动(部分也可在课内进行)辅助平时教学,借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丰富学生中华文化知识,培养合格的跨文化交流人才的目的。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的形势变化很快,新的历史时期要求国内英语专业教育加快改革步伐,调整教学内容,尽快适应我国国际地位的迅速提升和对外交流形势的新需求,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拟定的战略目标:“构建以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2]

参考文献:

[1]范琳,张其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28-32.

第7篇:中国的变化作文范文

关键词:文化贸易;文化产业;对策

基金项目:信阳师范学院2014年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新形势下中美贸易发展变化趋势研究”(2014-QN-025)

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入世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至2014年我国贸易额已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然而在文化贸易的发展方面,却远远落后于许多国家。在当今各国注重软实力的同时,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已成为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实力、提高文化国际竞争力,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战略突破口和历史性机遇。

一、我国文化贸易的比较分析

(一)我国文化贸易的纵向比较――以电影业为例

近年来,中国的文化贸易取得了瞩目成就,大量根植于中国本土的文化产品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充满中国文化特色、充满活力的国家形象,但我国仍不能称为文化贸易强国,与世界文化贸易大国的差距还很大,如美国、日本、韩国等对外文化贸易遍布全球。我国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占全国文化贸易市场份额微乎其微,五千年文化大国与文化贸易小国的搭配,严重制约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成为制约中国综合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是实现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文化“走出去”模式的提出,中国文化进入了繁荣发展期,标志着中国对外文化贸易正在步入发展的“快车道”。近年来,主要文化产品出口迅速增长,自中国加入 WTO 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开始迅速发展,一跃成为对外贸易增长率较高的行业之一。其中动漫所占比例较大,其次是艺术品和网络游戏,视觉艺术出口增长迅速,2011年出口额高达93.3亿美元,占文化出口总额的49.9%,成为中国文化贸易出口商品第一大类,以电影业为例,中国电影业竞争力逐渐增强(如表1)。从出口省份来看,沿海省份文化产业发展突出,如广东、福建和浙江,文化产品出口较多。除此之外,中国企业逐渐开始利用书展、电影节等国际化平台来展示我国的文化概念。这种对外文化贸易的出口方式的转向可以更有效地提升中华文化特有影响力的创意输出和版权输出。此外,中国还通过直接投资、收购兼并等方式积极拓展海外文化市场。这种资本运作、投资式的贸易方式有助于改变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在出口渠道上的劣势,为中国优秀的文化产品创造更多的展示机会。

从上表可以看出,从2005年开始,票房增长较快,这种速度说明我国电影的潜力正在不断释放出来。但是另一方面,需要正视的是,由于产业结构、资金、技术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落后,我国国产电影票房的增长与总票房的差距也在逐渐扩大。这说明,我国的电影产业在国际竞争中还处于弱势地位,是幼稚产业。

(二)我国文化贸易的横向比较

1.美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现状

作为世界上文化贸易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的文化产业如同美国的军事工业一样主导着美国的经济。1996年至2001年,美国的媒体娱乐产业增长率为6.5%,而其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为3.6%。2009年美国的电影业票房收入为96.8亿美元,好莱坞是全球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互联网交易方面,2002年美国占全球3330亿美元网上交易总额的64%;2006年美国有接近10000多家报纸,图书销售额为100.279亿美元;音像制品方面,美国音乐制品占全球音乐市场份额的1/3强,海外年销售额达到600亿美元。美国发达的文化产业使美国在国际文化贸易中长期占据霸主的地位,不仅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润,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国际文化市场的发展。

2.韩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现状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韩国大力调整其经济结构,把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提出“文化立国”的方针,最终目标是把韩国建设成为21世纪文化大国、知识强国。目前韩国现代文化在亚洲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影响力日益扩大,“韩流”正带动以电影电视连续剧为代表的韩国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创造良好的文化价值。目前韩国境内有专业的演艺、影视、乐器和舞蹈的大学400余所,这是我们国家无法比拟的。韩国的文化产业非常发达,在歌唱组合上涌现出了许多世界知名的歌唱团体,如EXO、少女时代等,这些对我国的演艺产业冲击很大,在影视产业方面电视剧《想你》、《继承者们》、《来自星星的你》等不仅在中国得到追捧,在泰国、欧洲等也引起广泛关注,掀起全球的韩流热,致使有很多人选择学习韩语作为小语种。

3.英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现状

英国政府为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政策上为它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他们强调文化艺术产品应该面向大众,鼓励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这为文化艺术产品培养了潜在的文化消费市场。同时,政府还支持文化艺术门类的产业发展,特别是对那些优秀的、具有创造性的文化艺术门类提供帮助。在海外市场,他们通过外交、对外文化交流以及贸易等手段扩大英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并加大国际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英国文化产业增长速度,2003年文化产业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英国第二大产业。

二、我国文化贸易现存问题

(一)对文化资源的重视不足

首先是我国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在我国,由于把1840年以后中华民族所受的屈辱及国家的落后都归罪于传统封建文化的积淀,于是,韩国人申请了端午祭,外国快餐在中国攻城略地,我们年轻人却日益隆重地过起了西方情人节,这种一味认为月亮就是外国的圆的想法是对本国文化的不尊重。其次是文化贸易观念滞后。作为“公共产品”的文化产品不计成本,不讲经济效益,缺乏竞争意识,虽重视文化娱乐活动,轻视文化贸易,导致回收期长或者很少获利。

(二)文化产业缺乏创新和科技支撑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科技含量较低等导致了文化产品及服务的同质性和低吸引力。同质产品会导致消费者边际效用的大幅递减,降低了消费者消费该产品和服务的偏好,容易形成审美疲劳。目前市场上的我国原创漫画、动画片等故事情节简单,结构单一,缺乏生动性。

(三)缺乏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

百老汇和英国的莎士比亚戏剧,是全世界人民都耳熟能详的品牌,而中国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却不意味中国必然拥有大量的、被世界广为接受的文化品牌。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关系着企业市场地位的确立。我国目前缺乏有影响、竞争力强的文化品牌和核心产品,我国的文化产品难以被广泛认可和接受,只能在低端市场甚至边缘市场恶性竞争,形成不了影响力,效益较低。

(四)国际营销薄弱

由于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发达国家在文化贸易的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营销,而我国文化产品的宣传费极低,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以韩国为例,其影视大片的市场营销资金占生产和推销总成本的30%多,而我们往往在影片制作、演员片酬方面不惜成本,在宣传方面却非常吝啬――国产影片的宣传费用一般被控制在6%左右,有的影片用于营销的费用甚至只有几万元,有时甚至连稍好一点的宣传片、剧照等都提供不出来。另外,由于缺乏市场营销观念,我国的文化企业往往没有做好国际市场调查,没有充分考虑市场需要,而只是根据自己的理念创作文化作品,忽略国际市场的竞争规则。

(五)缺乏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

我国有着五千年积淀下来的丰富文化资源,却不能直接转化为文化商品和服务出口,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文化和贸易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知识结构欠缺,尤其文化产业的生产、管理与贸易方面的人才奇缺,严重影响了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开展。

三、促进我国文化贸易发展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文化产业意识

首先,要重视对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我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积累了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本,它使中国具备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条件,是中国开展文化贸易的比较优势所在,我们必须对其引起足够的尊重和重视。其次,还要积极地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今,我们迫切要做的就是挽救濒临“绝迹”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把传承民族文化当做历史使命来对待,加强对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使其免遭损毁和流失。最后,还应注意文化资源的创新。

(二)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文化与科技融合不断催生新兴产业的形成。从世界范围看,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对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催生文化新业态,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已成为促进文化发展的新动力。要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文化企业,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培育一批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新品牌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文化领域的新业态,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

(三)培养中国文化产品的龙头企业与自主品牌

我国独特的文化产品数不胜数,在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国际市场开拓初期,要重点发展有较强竞争优势、他国不易效仿的文化产品,如积极发展武术表演、京剧艺术表演。另外,文化市场活动的主体是文化企业,因此,要建设一批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跨国文化公司。品牌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当今国际市场竞争是品牌竞争的时代,一个成功的品牌,可以用集约的方式把产品的质量、服务等综合信息传递到消费者心中,不但可以降低顾客搜寻产品信息的成本,同样也降低了生产企业的交易成本,从而带来交换中的经济效益。

(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当今世界,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竞争力不断增强,货物贸易位居世界第一,也应当带动文化贸出口。中国文化我国文化产品最大的优势是中国特色,但针对国外不同消费环境和消费对象,这就需要我们在文化产品、服务方面采用不同载体和表达方式。针对特定国外消费群体定制定做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并且尽量考虑现代形式,比如精美的外形和包装,实现双语甚至多语的配套。同时要充分了解国际信息,积极参与海外华人商会组织的年节活动和职业培训,以研讨、论坛、庆典等活动为契机,营销我国的文化产品。

(五)重视培养和引进复合型人才

由于缺乏高质量的复合型文化贸易人才,因此,有必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尽快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着力培养文化创意、动漫、网络、电子出版等新兴技术人才和生产销售人才,尤其是策划、经营管理人才,努力解决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外向型文化人才的短缺问题。并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留住国内的人才,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海外更多的优秀文化人才回国创业。应结合各地现实,以事业激励、物质奖励、情感关怀和政治鼓励等多种方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营造优秀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徐丽,崔燕.浅议文化贸易全球化趋势[J].中国外资,2014(2)

[2]王海龙,孔令洁.中国文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3)

第8篇:中国的变化作文范文

关键词 产业结构生态化 生态型产业结构 弱生态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5)04-0046-08

长期以来,在粗放型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下,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中国在2011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①其能源供给面临着从“流量约束”向“存量约束”转变速度加快的危险;2012年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进的空气质量标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之中有7个在中国:②以上例子都表明中国的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

如果继续保持过去的增长速度而不进行结构调整与提高能源效率,中国的经济增长将会对全球环境造成严重破坏。③因此,从传统的粗放型产业结构向现代的生态型产业结构进行转变,即推动产业结构生态化已刻不容缓。产业结构作为重要的“资源转换器”与“污染控制器”,结构转型对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具有关键作用,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依赖于持续的结构演进。因此,亟需从生态化的角度研究产业结构问题,从结构的角度分析资源的有效利用。

产业结构生态化是随着对生态环境的重视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目前已形成一定数量规模的政府工作文件与学术研究文献。但是,就现有文献资料来看,产业结构生态化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对产业结构生态化的概念界定仍存在争议,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研究体系,缺乏经济学理论的足够支撑。因此,在梳理现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经济学角度对产业结构生态化的基本内涵、演进机理与路径进行分析与解释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产业结构生态化的基本内涵

产业结构生态化的直接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德内拉・梅多斯等人1972年出版的经典著作《增长的极限》,他们认为在面对资源使用和污染排放超过其可持续的信号时,应该着手解决问题背后的结构性根源,寻求改变这种系统结构的办法。[美]德内拉・梅多斯、[美]乔根・兰德斯、[美]丹尼斯・梅多斯:《增长的极限》,李涛、王志勇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但是,与产业结构生态化直接相关的论述却均存在于近期研究文献中。现有文献认为,产业结构生态化是参考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和循环原理,在不同产业之间构建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互依存的产业生态体系,以达到资源充分循环利用,减少废物和污染产生,消除对环境的破坏,逐步将整个产业结构对环境的负外部效应降低到最低限度。孔晓宏:《发展循环经济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有效路径:关于安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问题的思考》,《学术界》2010年第2期。产业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三部分,其中生产者指资源产业与生态农业,消费者为生态工业与生态服务业,分解者是环保产业或静脉产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产业结构生态化的内涵,但是这些观点均侧重于生态学与产业生态学的思想与方法,而相对忽略了经济学的思想与方法。从经济学角度看,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是以产业关联程度和协调能力的充分提高为基础的,其目的则是为了提高包括能源资源在内的生态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但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因此,有必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产业结构生态化进行重新界定与阐述。

产业结构生态化是指通过不同生态绩效水平产业的交替发展、产业间生态关联程度和协调能力的提高,促进生态要素在产业间合理配置与流动,提高生态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既包括产业间结构的生态化,又包括产业内结构的生态化。生态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的提高是产业结构生态化的核心内容,受到生态要素配置结构、技术进步和产业关联程度等的影响。生态要素配置结构的作用可以从污染物与能源资源两个方面来考察。废弃污染物角度的配置结构变化主要在于以废弃污染物为主的非合意产出能够再次进入生产循环,以及进入再循环的废气污染物所占总量的比重。如果废弃污染物不能再次进入生产循环,将会直接投放进生态环境中,破坏生态环境;而如果能够进入循环且比重不断上升,则将会减少向生态环境的直接排放,并间接减少对能源资源的获取,促进生态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能源资源的配置结构的变化则主要体现在生产过程中传统的非可再生资源、高碳能源与可再生资源、清洁能源等在能源投入总量中的比重变化,以及不同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费量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的变化。非可再生资源与高碳能源比重的降低和可再生资源与清洁能源比重的提高,以及第三产业能源消费量的增加都有利于促进生态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技术进步和产业关联程度对生态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在下一节中进行论述。

概括而言,产业结构生态化就是从传统产业结构向生态型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生态型产业结构是指同时符合生态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产业结构形态,既能够保证正常经济增长,同时又能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生态化并不是要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而放弃经济增长,而是要将经济增长造成的生态压力降低到生态环境可承受范围内,既不妨碍经济产出应有的增长水平,也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并逐渐修复和改善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生态化与生态型产业结构实际上是一体两面的事物,前者侧重于对动态过程的考察,而后者则是对产业结构形态的相对静态描述,这也意味着生态型产业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产业结构生态化的进程而逐渐提高。

二、产业结构生态化的演进机理

上文指出产业结构生态化致力于通过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发展之间的平衡协调,但是从生产活动的角度而言,这一概念还是过于宽泛了,因为结构的调整必定依赖于不同产业生态水平的提高,以及构成产业的微观企业与产品构成和生态水平的变化。

1.产业生态化

产业生态化的核心思想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模式构建产业生态系统,其目的在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并最终消除环境破坏、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Allenby, B.R., “Industrial Ecology Gets Down to Earth,” IEE Circuits and Devices Magazine, vol.10, no.1, 1994, pp.24~28;张文龙、邓伟根:《产业生态化: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选择》,《社会科学家》2010年第7期。过程则全面分布于生产、分配、流通与消费等各个环节。F. Duchin和S. H. Levine则认为产业生态化的目的在于通过跟踪和分析产品、消费品与废弃物的利用与流动以提供生产决策的环境影响。这一观点更接近于下文中产品生态化的论述。参见F. Duchin and S.H. Levine, “Industrial Ecology,” Encyclopedia of Ecology, 2008, pp.1968~1975.产业生态化能够为决定如何进行产业调整提供基于对生态系统的认知,S. Erkman, “Industrial Ecology: An Historical View,”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vol.5, no.1-2, 1997,pp.1~10.且能向决策者提供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的产品与制度结构指导以及经济中物质与能源流动的分析框架。J.R. Ehrenfeld, “Industrial Ecology: A Framework for Product and Process Design,”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vol.5,no.1-2, 1997, pp.87~95.

产业的生态绩效水平提高会改善整个产业结构的生态绩效,尤其是当该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时效果更加明显。从产业发展的水平看,由于主导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与占比较小的产业相比,在生态效率提高相同程度的情况下,主导产业对整个产业结构的生态绩效水平的影响较大。从产业发展的速度来看,不同产业的生态化速度不同,如果主导产业能够实现较快的生态化速度,则会显著提高产业结构生态化的水平与速度。因此,主导产业的选择及其生态绩效对产业结构生态化具有重要意义。现实经济中,各产业并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在产业链或产业网络中具有不同的地位,上游产业或影响力系数较大产业的生态水平改善会通过产业链或产业网络中的扩散效应引起其他产业的生态化水平的提高,从而提升产业结构生态化的调整速度与规模。此外,产业生态培训也会对产业部门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直接效益,因为这种基于问题的培训方法在学者与从业者的自主学习之间提供了一种跨学科协作的机制。如玛希隆大学举办的对泰国北部地区工业村(Northern Region Industrial Estate, NRIE)和社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管理项目培训研究表明NRIE的工业活动并没有对匡河水质、NRIE周围地区的土壤质量造成影响,并且当地居民对NRIE也持有积极态度。S. Charmondusit, K. Bhaktikul, C. Arunlertaree, et al., “Problem Based Training Program on Industria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for the Sustainability Management of Industry,”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vol.40, 2012, pp.31~36.

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在促进节能减排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M.S. Chen and Y.L. Gu, “The Mechanism and Measures of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Structure: the Perspective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Energy Procedia, vol.5, 2011, pp.2562~2567.从企业竞争角度来看,企业所处的既定市场结构将直接制约企业的生态化选择,市场竞争程度越高,企业的生态化动机越强烈;樊海林、程远:《产业生态:一个企业竞争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3期。从企业合作角度来看,企业生态化合作会在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协同发展机制。徐建中、王莉静:《企业生态化协同发展机制及模式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第10期。企业规模与产业规模也会影响企业生态化行为,一体化大企业由于具有较大的规模,也更有能力实现技术创新,因此其生态化行为会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产业结构生态化;但是一体化大企业一般具有一定的垄断势力,在企业仍然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且市场竞争稳定的情况下,其生态化的动机往往并不那么强烈。

2.企业生态化

目前,中国大多数企业仍然处于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中,遵循“资源-产品-废物”的单向线性非循环的组织与技术路线。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加剧了生态危机,而且严重妨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企业生态化的概念逐渐被提出与实践。企业生态化是指由传统企业向生态企业转化的过程,徐建中、马瑞先:《企业生态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研究》,《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17期。李京文等则从更为广义的视角指出企业生态化是指企业将自身生产活动纳入全球生态系统,使自身对资源的索取和对环境的影响与全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相容。李京文、任海英、赵立祥等:《企业生态化的动态评价指标及其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

企业生态化促进产业结构生态化的机理包括生产方式生态化与企业结构生态化两个方面。首先,生产方式生态化是指使原有的“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线性生产方式转化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生产方式。这是一种具有典型循环经济特点的生产方式,生产末端不再是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废弃物,而是能够继续投入下一轮生产的再生资源,能同时起到节能与减排的双重作用,并要求企业在其产品的生命周期中降低生态影响与资源强度。其次,企业结构生态化是指由企业内部结构性因素所标识出来的企业总体生态化水平,主要包括企业技术结构与要素结构的生态化。技术结构的生态化是指企业的技术构成中生态技术创新、研发、使用及其所占比重的增加。生态技术是一系列对生态环境无害并会改善生态环境的技术的统称,既可以通过对原有的传统技术的改良产生,又可以通过对新技术的研发与创新而获得;企业则是实现生态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生态化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徐建中、王莉静:《企业创新下的企业生态化发展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11第9期。生态技术在企业技术构成中所占比重越大,企业对生态要素的利用也就越彻底,企业的生态绩效水平也就越高。要素结构的生态化是指企业的生产要素构成中不同种类的生态要素所占比重的变化。生态要素既包括传统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煤炭、石油、电力等能源资源,也包括各种新能源和新材料,如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生物质能等。要素结构的生态化强调适当地降低传统的高污染和非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而相应地扩大对清洁能源或新能源的利用范围并提高其在能源利用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从而提高企业的生态绩效。除生态要素结构外,劳动-资本结构变化也会影响企业的生态绩效,企业劳动-资本结构变化会导致技术进步对生态效率贡献的差异。参见陈晓红、陈石:《企业生态效率差异及技术进步贡献:基于要素密集度视角的分位数回归分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此外,对企业结构生态化的考察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展开,如产权结构、部门结构、资本结构、设备结构、人员结构、文化结构、原料结构、产品结构、废物排放与再利用结构等。

3.产品生态化

产品生态化理念最初的权威解释体现在199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业委员会(WBCSD)界定的生态效率概念中,认为“生态效率是通过提供能满足人类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竞争性定价商品和服务,同时使整个生命周期的生态影响与资源强度逐渐降低到一个至少与地球的估计承载能力相一致的水平来实现的”。WBCSD, Eco-efficiency: Leadership for Improved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Geneva: WBCSD, 1996; Luciano M., Flavio A.C. and Bansi A.C., “Eco-efficiency: A Construct in the Eyes of Organizational Competences,” Business Management Dynamics, vol.2, no.8, 2013, pp.1~7.

产业生态化作为产业结构生态化的微观机制首先体现在投入产出模型中。由于上下游产业及旁侧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是以产品的投入与产出形式实现的,因此上游产业的产品生态水平将通过产业链与产业网络扩散到对整个产业系统与产业结构生态水平的影响中。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上游产业的产品生态水平提高,将会通过前后向效应与旁侧效应等改善整个产业结构的生态绩效。Duchin和Levine强调将投入产出模型与物质流分析和生命周期分析相结合能够更好地研究消费替代与生产决策的环境影响。F. Duchin and S.H. Levine, “Industrial Ecology,” Encyclopedia of Ecology, 2008, pp.1968~1975.产品生态化作为产业结构生态化机制的作用还体现在与国际贸易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中。碳关税与绿色贸易壁垒逐渐成为进口国抵制国外商品保护本国产业的重要理由与工具,产品生态化能够改善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条件,使得产品生态水平较高的产业获得更加广阔的市场,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促进其发展,从而对本国的产业结构生态化演进产生积极作用。Huijbregts等对2630种产品的生态足迹进行核算,结果表明绝大多数产品的生态足迹中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占支配地位,这也为改进国际贸易中的产品生态足迹提供了充分的核算数据。M.A.J. Huijbregts, S.Hellweg, R.Frischknecht, et al., “Ecological Footprint Accounting in the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Products,” Ecological Economics, vol.64, no.4, 2008, pp.798~807.

产品生态创新是实现产品生态化的重要途径。首先,产品生态创新可通过生态技术创新降低产品生态足迹中不可再生能源消耗所占比重,降低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生态影响。其次,产品生态创新可通过产品生态设计与再设计降低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生态影响,Sauer等人指出在用户端加强显示控制标签、显示产品信息以及设置控制器等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生态绩效。J. Sauer, B.S. Wiese and R.Bruno, “Improving Ecological Performance of Electrical Consumer Products: the Role of Design-Based Measure and User Variables,” Applied Ergonomics, vol.33, no.4, 2002, pp.297~307.生态技术创新与产品生态设计贯穿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与产品生态化过程中。最后,与消费者的互动也能够影响产品的生态足迹。Limnios等指出,给消费者提供选择空间能够使得市场信息动态内部化在消费者行为中,允许消费者进行比较并表达他们的生态偏好可直接影响市场需求,从而将个人消费行为与他们的生态影响联系在一起。E.A.M. Limnios, A. Ghadouani, G.M.S. Steven, et al., “Giving the Consumer the Choice: A Methodology for Product Ecological Footprint Calculation,” Ecological Economics, vol.68, no.10, 2009, pp.2525~2534.

三、产业结构生态化的演进路径

现有文献对产业结构生态化调整路径的研究,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其适用性缺乏经验数据的支撑。产业结构生态化调整既要满足经济增长与生态发展的目标,又要符合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因此,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与产业结构转型背景下,本文提出产业结构生态化演进的弱生态化路径与强生态化路径,并以大量实证结论为基础,对弱生态化路径进行深入的理论解释。

1.强生态化与弱生态化路径

产业结构强生态化路径是指通过构建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产业生态系统,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关联程度的充分提高,使产业生态系统能够完全(或在极大程度上)按照闭路循环方式进行生产消费活动,经济增长与生态发展并行不悖。产业结构一旦形成就会有惯性和刚性,吕政:《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增强国力基础》,http://.cn/hy/20111222/143511042487.shtml, 2014年10月26日访问。受利益分配格局的影响与技术水平条件的制约,中国目前并不完全具备强生态化的基础与条件,因此产业结构生态化演进与生态型产业结构构建将是一个长期过程。但是在现阶段,中国正同时面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既不能继续走“粗放型”增长的老路,又不能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使经济增长降低到不可接受的程度。

本文提出产业结构弱生态化的演进路径,在至少不降低生态环境质量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弱生态化路径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与成本约束下,通过环境污染治理、调整生态要素投入结构和发展对生态要素依赖程度低的产业以达到经济增长、结构调整与生态保护的多重目的。弱生态化路径是一种兼顾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折中方式,其与强生态化路径的主要区别在于能否实现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的重大创新、突破与扩散。

产业对生态要素依赖程度的高低可以用该产业的生态效率或生态足迹来表示,生态效率越高的产业对生态要素的依赖程度越低。生态足迹是核算生态效率的方法之一,生态足迹越高则说明生态效率越低。刘建兴等对中国三次产业生态足迹的核算表明第一、二、三产业的生态足迹依次递减,刘建兴、王青、初道忠等:《中国三大产业生态足迹的投入产出分析》,《生态环境》2007年第2期。第三产业对生态要素的依赖程度最低,优先发展第三产业既符合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理论又符合中国产业结构演进实际状况,同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最小。但是从三次产业层面上进行的比较掩盖了不同行业之间的生态效率差别,尤其是第二、三产业中的行业生态效率之间的差别。而且,现有文献尚缺乏对三次产业中全部行业生态效率的定量评价与比较。毛建素等对中国工业的行业生态效率的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烟草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行业的综合生态效率较高;而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其他采矿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的综合生态效率较低。毛建素、曾润、杜艳春等:《中国工业行业的生态效率》,《环境科学》2010年第11期。下文详细论述产业结构弱生态化路径中的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要素结构调整的重点内容,即发展环保产业和调整能源结构。

2.发展环保产业

不考虑环境污染治理的技术层面内容,仅从产业层面进行研究,环保产业占据核心地位。与传统产业不同,环保产业广泛分布于经济活动的各个部门,从基础产业到整个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都与环保产业密切相关。环保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改善环境质量,而且能够保障一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Wackerbauer, J., “The Contribution of EU Eco-industrie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ccounting Methodology and Results,” Ifo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004.对产业结构升级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Bezdek, R. H., R. M. Wendling and P. DiPern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Economy, and Jobs: National and Reg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vol.86, no.1, 2008, pp.73~79; Sinclair-Desgagné, “The Environmental Goods and Services Industry,”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vol.2, no.1, 2008, pp.69~99.因此,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是产业结构生态化调整的必然选择。国家环保总局在2006年将环保产业定义为“为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恢复、有效利用资源、满足人们的环境需求,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品和服务支持的产业”,在日本环保产业又被称为生态产业,本文将此作同义语使用。但是,相对于国民经济的总体规模和增长速度而言,中国的环保产业自身的规模仍然偏小,且存在技术水平落后、价格机制紊乱、市场结构不合理等严重问题,Hirono, R., “Environmental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China: Major Policy, Issues and Prospects,” in Hirono, R., Environmental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Selected Asian Developing Countries:China, India, Indonesia, and Republic of Korea, Tokyo: Seikei University, 2004, pp.11~40; Y.Z. Ma, “Problems and Solutions Fac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in China,” Energy Procedia, no.5, 2011, pp.275~279.因此还需要从多个方面规范环保产业的发展。

鉴于环保产业存在上述诸多严重问题,且环保产品与服务的公共品性质使得环保产业往往表现出市场有效供给不足的现象,因此,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如加强环保产业的法律制度建设,拓展环保产业融资渠道,促进公平竞争等。在完善环境立法与严格环保执法的努力方面,政府责无旁贷。李树等人的实证研究表明,政府的环境立法和环境执法努力均对环保产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李树、陈刚、陈屹立:《环境立法、执法对环保产业发展的影响――基于中国经验数据的实证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11年第8期。中国的多项法律由于制定时期较早,部分条文及相应规章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生态环境的变化,如在2000年颁布实施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在应对PM2.5时就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相比之下,欧美等国则有针对空气质量的相关法律并适时修正,如英国的《清洁空气法案》、法国的空气质量法令、美国的《洁净空气法》等。同时,中国的环境执法力度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各级政府在面临环境问题的实际执法过程中经常发生“选择性执法”现象,这也是有待改善的一个方面。

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其增加投资,尤其是对环保产业的研发(R&D)投资。环保产业的投资不足制约了其生产规模的扩大与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需要政府拓展环保产业的融资渠道,对环保产业增加投资,尤其是在R&D方面。R&D投资能够促进环保企业科研机构与科研工作人员数量的增加,能够增加环保企业的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从而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而提高其技术水平与环保能力。对环保企业的R&D投资可以采用联合R&D投资模式,即由政府、企业、环保科研机构以及环保基金组织等基于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共同目的,联合实施R&D技术投资与合作,拓展R&D的资金来源渠道,并实现科研成果由实验室向市场的顺利过渡。Y.Z. Ma, “Problems and Solutions Fac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in China,” Energy Procedia, no.5, 2011, pp.275~279.

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就要改变环保产业不合理的市场结构,促进环保企业公平竞争,形成稳定的价格体系。环保产业内部的市场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间不能公平竞争的矛盾,国有企业占有大量资源,享受政府补贴,但私营企业却并没有相同的待遇,这伤害了私人领域的投资热情。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的产品不能够在同一产品市场内进行公平竞争,导致市场无法根据价格机制奖优罚劣,淘汰效率低下的企业与质量低下的产品。政府应当尽快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的竞争行为,改善环保产业的市场结构。

3.调整能源结构

中国的能源结构调整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理论分析表明能源消费结构中传统能源消费比重的降低和新能源或可再生能源比重的上升将会提高能源效率,但是实证检验却并不支持这一结论。能源效率与能源强度互为倒数,能源效率以单位能源投入可获得的经济产出表示,能源强度以单位GDP能源消费量表示。现有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动对提高能源效率的贡献是相当微弱的;T.W. Feng, L.Y. Sun and Y. Zha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Economic Structure and Energy Intensity in China,” Energy Policy, vol.37, no.12, 2009, pp.5475~5483; L.Zeng, M. Xu, S. Liang, et al., “Revisiting Drivers of Energy Intensity in China during 1997-2007: A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Energy Policy, vol.67, 2014, pp.640~647.对产业部门间的能源配置结构的研究也表明,中国能源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而不是能源配置结构变迁。宋旭光、席玮:《中国能源生产率增长中的结构变动――基于Shift-Share方法的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第10期。导致这一结论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能源结构实际上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在短期内传统的高碳能源仍将是中国能源消费中的主要组成部分,Y.J. Liu, “Analysis of China’s Current Energy Structure and Trend of Development: Supply and Demand,” Energy Procedia, vol.5, 2011, pp.2593~2598.煤炭和天然气的生产-消费之比也长期维持在均衡状态。Q. Li and X.K. Qi, “World Energy Structure and Choices of Chinese Energy Strategy,” Procedia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no.1, 2009, pp.1723~1729.但是,从长期来看,能源结构调整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结构生态化调整的基本路径。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能源结构调整涉及到不同的内容。按照能源种类,能源结构包括能源生产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按照产业部门能源消费量不同,能源结构又体现为能源配置结构。能源生产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随着能源进出口能力的加强而逐渐减弱。对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调整的研究一致表明,需要降低传统的化石能源(如煤炭和以煤炭为主要投入的火力发电)的比重,提高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如风能、热能、核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的比重。优化能源生产结构需要扩大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产量,但是目前中国的技术水平较低,高新技术的研发与利用成本较高,限制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因此需要增加对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行业的投资,尤其是R&D投资,以此推动新能源行业的技术进步。中国并不是所有新能源产业都发展不足。实际上,在水力发电和太阳能热水器行业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市场,但是相比其发展潜力而言,仍然是十分微小的,并且其发展程度都受到技术水平的显著制约。参见Y.J. Liu, “Analysis of China’s Current Energy Structure and Trend of Development: Supply and Demand,” Energy Procedia, vol.5, 2011, pp.2593~2598.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也同样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Liu和Li指出化石能源补贴改革是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的有效方式,取消煤炭补贴相对于取消石油补贴更具可行性,因此应当首先取消煤炭补贴,然后逐步取消石油补贴。W. Liu and H. Li, “Improving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Fossil Energy Subsidies Reform in China,” Energy Policy, vol.39, no.7, 2011, pp.4134~4143.

从能源配置结构的角度看,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费量最高但能源效率最低,能源在三次产业间还无法实现自由流动,其对提高能源效率的作用并不明显。第二产业中的工业部门由于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对能源投入具有刚性需求;在生产结构上则转向能源密集型产业,L.Zeng, M. Xu, S. Liang, et al., “Revisiting Drivers of Energy Intensity in China during 1997-2007: A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Energy Policy, vol.67, 2014, pp.640~647.使得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费量及其比重相对稳定。价格机制不完善是导致能源要素无法在各产业部门间自由流动的主要原因,目前中国尚未形成合理的能源价格机制,能源价格受到政府的管制,使得能源要素不能以价格机制为基础,根据能源生产率及生产率增长率的高低在三次产业间自由流动。基于上述分析,优化能源配置结构需要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改变工业部门的生产方式,提高其技术水平与能源生产率,并鼓励第二产业减少能源消费量;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合理的能源价格机制,使能源要素能够按照市场需求在产业间自由流动。

最近对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结构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Chen等人与Vibol等人分别对中国湖南省新田村、江湾村和柬埔寨磅清扬省萨马基棉吉地区的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S.Q. Chen, N.P. Li, J. Guan, et al., “Contrastive Study between the Biomass Energy Utilization Structure and the Ecotype Energy Utilization Structure in Rural Residences: A Case in Hunan Province, China,” Renewable Energ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34, no.7, 2009, pp.1782~1788; S. Vibol, S.Tharith, S. Vin, et 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Costs of Rural Household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s in Sameakki Meanchey District, Kampong Chhnang Province, Cambodia,” Energy, vol.48, no.1, 2012, pp.484~491.他们的研究结论均表明,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中含有沼气时,对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具有显著的贡献,会减少能源消费总量和有害气体排放,有利于降低环境成本、经济成本和保持生态平衡。因此,优化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应当结合农村的生活习惯、消费水平及生产特点,提高沼气在农村家庭中的使用规模。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重新界定了产业结构生态化的概念,对产业结构生态化的基本内涵、演进机制与路径进行了论证,并创新性地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刚性特征将产业结构生态化的演进路径区分为强生态化与弱生态化两个维度。产业结构生态化是从传统产业结构向生态型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指通过不同生态绩效水平产业的交替发展、产业间生态关联程度和协调能力的提高,促进生态要素在产业间合理配置与流动,提高生态要素生产率及生产率增长率。与侧重生态学思想的产业结构生态化概念相比,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产业结构生态化内涵的重新界定和阐释,实质上是基于生态要素配置结构、技术进步以及产业关联程度的不断改善实现生态要素生产率水平的充分提高,这一观点具有更强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可操作性。从长期来看,强生态化路径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趋势;但是,在现阶段面临经济增速放缓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以及技术水平与成本约束的条件下,在弱生态化路径上的结构调整是应对这些矛盾的可能选择。

第9篇:中国的变化作文范文

从文学发展的宏观角度看来,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并非水火不容。网络文学是传统文学的“后代”,是以传统文学作为基础而发展的。我国传统文学有上千年的发展史,流传下来的文本都经过了历朝历代的检验,因此传统文学在文化积淀和历史价值上远超网络文学。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学产业严重被商品化、市场化,传统文学逐渐失去往日的“启蒙”、“醒世”地位,阅读的娱乐性被加强,“快餐”文学盛行,导致纸质书籍的收藏价值极大下降。相比之下,网络文学搭载现代网络技术,采用电子代码的形式快速保存在电脑之中,储存量大且不易受损,节省了大量的空间、时间。比起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的传播只需要在网站上进行注册,即可浏览或创作文学作品,传播方式简单、快捷。也正是因为便捷的传播方式,网络文学的双向传播特征远比传统文学明显:传播者媒介接受者传播者。而传统文学则是:传播者媒介接受者。传统文学的单向传播极大限制了读者对作品的影响,封闭自足的传播俨然和当今社会的开放风气背道而驰,传统文学若是再不进行变革,则必然会面临遭淘汰的危险。

而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来,二者的差别也很明显,虽然不管是网络文学创作还是传统文学的创作,都需要基于创作者在情感上的爆发,不过传统文学对创作情感讲求的是“厚积薄发”,需要丰富的情感积淀才能进行文学创作,这样也有利于作者在整体上把握作品。而网络文学则侧重于“直抒胸臆”,怎样用文字将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才是所谓的“王道”。但这也直接导致了网络文学写作的“碎片化”——虎头蛇尾的作品比比皆是,网络上动辄上百万字的作品,能够真正做到把握全局的作者少之又少。并且较之传统文学,网络文学在写作中使用的语言更为简单、随意,急求直观体现出人物的真实状态,当下的网络文学写作中甚至出现了“颜文字”符号(即用符号或文字简易模拟卡通人物表情),作者将形形的“颜文字”人物对话中,以模拟图像的方法来直观展现人物情态。反观传统文学作品,尽量采用的书面语言,很少采用通俗、浅显的语言,并且在格式上也有着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叙事逻辑严密,情节紧凑,而这些都是网络文学的软肋。综上所述,从文学创作方面看来,传统文学似乎还是坐在“正统”的席位上,“俯视”网络文学。但任何事物都有其正反两面,对于当代文学的发展来说,网络文学既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又是一个巨大的机遇,笔者希望通过对两者的分析,能在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找到平衡点,使二者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地和谐发展,在提升文学质量的同时,也能找到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结合的“新出路”。

一、分裂的文学道路: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对立

网络文学是网络的产儿,相较于依附于纸张的传统文学,它更像是信息化“大数据”时代下的副产品。作为新媒体,网络最显著的特征均体现在信息传播方面,但随着发展,单纯的传递信息对发展中的网络来说过于“大材小用”,因此才催生出了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等一系列产品的发展。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之所以形成分裂的态势,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纸媒与网络的博弈。有人认为:“网络文学的实质就在于它是以网络为传播手段的文学,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就在于它刷新和改进了文学的传播模式,由纸媒改为网络传播。”作家陈村曾说“:文学不能区分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就像我们不能区分报纸文学和杂志文学一样。”

网络文学比起“自成一派”,形成一个单独的文学类别,更像是当代文学在网络上的发展。如今,成千上万的网民拥有博客、微博等社交工具,而这些网民中也包括了不少当代知名作家,如方方,余华等人,他们通过网络上的文字发声,对世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单就这点上来说,传统文学作家在网络上进行的创作和众多网民的创作时一致的。但另一方面,网络作为庞大数据的承载体,其所能容纳的文字量远远超乎想象,因此便催生出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文学——以专门的文学网站为发表途径的网络连载小说,这些“大部头”小说比起出版,更适合在网络上阅读,而内容也不仅仅涉及以往通俗小说中常见的言情、都市等题材:随着西方魔幻题材作品在中国的风行,东方玄幻、奇幻作品紧随其后;侦探小说的发展,带动了推理、悬疑小说的兴起。在这种环境下,网络文学在发展中逐渐与现实脱节,在《网络文学创作的文化抉择与现实困境》中,作者也指出“网络文学创作者始终将写作视点对准个人、与社会、公共、国家等集体保持相当的距离,他们虽然获取了个人生存经验,但那是游离于社会经验之外的。没有了社会的有力依托,其结论或其暗示的思想就没有或者缺少了社会含量。”①虽然这句话抨击了创作视角的狭隘,但从另一个角度上也说明了网络受现实束缚少,想象力自然而然地“天马行空”。网络文学创作缺乏现实向度的同时,更有着传统文学所不能比拟的自由度,这个自由度不仅体现在题材上,也体现在作者选择上。

此外,在网络文学发展的浪潮下,大量文学网站开始兴起。这些网络文学网站与博客又有着不同,作者页面大部分均采用的“树状”结构,仅显示篇名、章节列表,文本则藏在超链接下,甚至会在一个母本之中埋藏着多个子本。网络文学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本的绝对有序性,只靠文本上的逻辑维持着最基本的秩序,因此在网络文学中,文本之间有着一定的跳跃性,导致在正式出版之前需要认真校对,甚至对原有情节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由此可见由于媒介的不同,短小精悍的传统文学难以在网上获得与其质量相匹配的广泛受众,而网络文学也必须获得传统纸媒的“出版认同”,才得以走出网络。基于这一点,“高大上”的传统精英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分水岭逐渐加剧,以至于时至今日,文学界对于网络文学还未曾下过精确的定义。著名网络文学研究者欧阳友权曾感叹道:“确实,在网络文学还处于‘命名焦虑’时就试图对其做学理阐释,无论在知识谱系还是在意义范式上,都有太多悬置话题期待解答。”而悬而未决的定义,导致学界至今对网络文学研究抱有偏见、忧虑等复杂情感,有些传统作家和研究者对网络文学嗤之以鼻,甚至从根本上否定网络文学的存在。

二、整合的可能性: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出路

(一)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带来的积极影响

1.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创作理念革新提供范式除去先前提及的发表方式,传播媒介的有利因素以外,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创作方式改变无疑是对传统文学影响较大的方面。传统文学往往需要创作者用笔书写,创作速度慢,消耗时间长,作者随时都有思路“中断”的可能。而长时间在利用电脑进行创作,能更加接近“心手相应”的状态,容易形成思维上的跳跃性和发散性,滋长创造力的火花。而网络的无门槛准入制度也给予了文学在当今社会的生命力,在众多非专业的创作者的挤压之下,文学的教化作用被进一步压缩,反映人性本质和生命价值,反映普通人民生活真谛的作品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这极大调动了创作者内心潜在的力量,也使读者心里产生共鸣。例如普遍存在在网络文学作品中的“宅”文化书写:狭小的现实交友圈和在网络上拥有广阔的人脉之间对比,消极的生活态度,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不切实际的理想的“空谈”……种种情感皆是基于当今的大学生现实生活。这些倾向于个人的情感不似传统文学中的宏大叙事,网络文学便是以这种情感,辅之以平民化的叙事特征,才为广大网民所接受,并通过网络技术迅速传播开来。一般而言,传统文学担负着弘扬社会正气,提高人的自身修养等功用,传统文学的这种创作理念往往令人望而却步,尤其是受教育水平不高的人,导致文学成为少数精英分子才能参与的艺术,自然也会失去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传统文学的地位也逐渐受到威胁。而网络文学创作思维的改变是文学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自然选择,是传统文学的延续和发展,一定程度上革新了传统文学的创作价值理念,这为传统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的续写提供了可能。

2.网络文学的超文本形式为传统文学多元化发展提供可能互联网本身是个典型的超文本系统。而超文本的特点便是多彩纷呈。作为文本要素的图表,无论是手绘的还是扫描的,都已成为叙述的有机构件,富有想象力的字形变化,已被用于不同声音的识别和情节因素的设置之中。②超文本使得写作更加多元化,作者在文本中融入图表、音频、视频等元素,给予读者一定的视觉冲击,库弗说“文本构件”是一个包括视觉、动量以及听觉在内的复杂概念,而网络文学恰好能利用超链接等形式进一步展现文本,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创作形式和文体上存在的限制,扩大了文学创作的多元共享空间,将文本与艺术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结合。传统文学中的散文、诗歌,甚至小说被放在网络上后,常常在文本中插入图片,甚至配上音乐,从而加深对读者的吸引力。超文本的交互性也打破了传统文学对于文体的限定,使得不同文体之间的融合也成了可能,使文学的发展迈向新的台阶。

(二)网络文学面临的问题因网络对文学生产过程的介入,使得文学的权威性迅速下降,欧阳友权在《网络文学:挑战传统与更新观念》中说道:“正如‘数字化生存’并不等于‘诗意的栖居’一样,高科技迅猛发展也不都是艺术的福祉。”③网络文学颠覆了传统文学构建的价值观和崇高信念,将一部部经典拉下“神坛”,随着经典被进一步解构,文本中所搭载的崇高信念也不复存在。王岳川在谈到现代社会写作的新变化时说:“思想写作渐渐退出现作主角的地位,而使得‘语言写作’本身大面积地出现在思想的领域。”网络文学作者群庞大的同时,其质量也参差不齐,创作时不似传统文学创作般反复推敲,字字斟酌,们在作品中无需承担对社会生活以及生命价值的总体思考,而是充分表现着世俗性和平民化,演绎着媚俗和滥情,缺乏人文关怀和精神向度。因此在网上,新奇、搞笑的作品更有读者缘,而感情含蓄,富有思想深度的作品却不大受欢迎。网络文学将文学卸下功利主义重担的同时,文学的价值也逐渐受到轻视。欧阳友权教授指出“:目前的网络文学是‘文学’膨胀与‘文学性’匮乏的落差。”④娱乐的文学终究是泡沫,纵使网络文学基数大,但浮于表面的文字并不能长久存在。怎样使文字的光彩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隽永长存,怎样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是网络文学生产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当代文学不是突如其来的一个历史,它的发生有一个‘历史化’的过程,这里不仅有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社会实践和文化实践作为它必要的语境和规约条件,须在‘历史化’的过程中完成必要的资源准备,同时,历史叙事也须在形式中诉诸意识形态的功能。”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