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经济管理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高职课程衔接一直是中高职衔接的重点和难点。之所以是难点,是因为影响课程衔接的内外因素较多,学者徐国庆[1]认为必须重新规划课程体系,才能保证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但在现有体制下,重新规划的可能性需要推敲,成功的范例少之又少。我们从2012年开展三二分段对接试点,我们对影响课程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评价方式等几大内在因素进行研究,初步摸索出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内在逻辑和衔接路径。
1.培养目标选定层次范围纵横式
培养目标具有区分教育类型的特征,因此它成为影响课程衔接的首要因素。我们先后召开旅游协会、企业、中高职教师、中高职毕业生、家长等利益相关者座谈会与反馈会,参考了近年MYCOS提供的我校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在旅行社导游、景区景点定点导游、旅行社涉外导游、领队、旅行社计调、外联、高尔夫球会、高级会所等岗位群中,确定中职培养旅行社初级导游,主要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导游所需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能够考取导游资格证书,具备一定导游生活服务和讲解服务技能;高职培养导游骨干和计调管理人才,相较于中职学生,具有良好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较好的应变力、沟通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熟练掌握导游带团技能,具备旅行社计调控团能力。
此种衔接符合层次范围横纵延伸扩展式[2],从工作范围上,高职拓展了计调管理岗位;在层次上,高职在导游技能上突出心智的培养,提升了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迁移能力;在素质上强化了人文和心理素质,这为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定位提供了清晰的指引,也很好地诠释了中高职的特点和差异。
2.绘制中高职能力等级雷达图
中高职人才培养通常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目前,导游员资格制度存在一定的设计缺陷,职业能力等级区分比较模糊。本文运用雷达图示法,通过在同一坐标系内展示多指标的比较,对中高职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进行细化分析,将模糊的能力概念转化为清晰的图示。从图1可知,高职生具备较高的团队操作、景点讲解、旅行社操作、处理投诉和应变、线路设计、产品营销等专业能力,其中团队操作、景点讲解能力超过80分,雷达图呈现较均衡、饱满的六角形。中职生专业能力图形呈现为失衡的四边形,与高职生相比,仅仅具备初浅的团队操作、景点讲解、旅行社操作、处理投诉和应变能力,其中团队操作、景点讲解仅为及格水平,旅行社操作、处理投诉和应变则略有涉及;其次,线路设计、产品营销缺项;从图2可知,高职生的方法能力图像呈现不均衡的五角形,并且等级未突破80分,中职生方法能力图形为不规则三角形,等级低,缺项多。从图3可知,雷达图显示为两个比较均衡的六角形,说明中高职生均需具备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诚实守信、服务意识、吃苦耐劳、安全意识六大社会能力,这是旅游行业的要求,但因中职生年龄偏小,社会化程度不高,因此,社会能力等级偏低。综上所述,专业能力方面,高职学生更加全面,能力水平更高;方法能力方面,高职更胜一筹,但方法能力的提升,需要不断提升综合素质,需要人生历练和工作实践;社会能力体现了行业的要求,高职生心智比较成熟,更具备面客服务需要的高素质。
3.设计一体化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课程体系设计应该遵循职业能力发展的逻辑[3]。目前,我们对现有的中高职课程进行了优化调整,统一设置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能力拓展、职业综合实践与资格证书四个模块(因公共课学校统一调整,此文不做说明)四个模块层次分明,形成梯度,课程和职业资格考证有效衔接。(见表1)
“职业基本能力”模块中职主要完成导游证书课程的学习,以考取导游证书为主;针对升入高职的中职学生完成了一年的顶岗实践,我们主要安排管理类课程,以提升学生管理水平。我们将中职5门课程整合为2门核心课程“旅游文化认知”和“导游业务”,继续强化学生的带团能力,兼顾考证需要;高职的综合实践则安排校外二日游实训和旅行社的计调实训;中职顶岗实习时间为一年,首选珠海本地旅行社,实习岗位主要是地陪导游;高职顶岗时间为半年,实习企业扩展到珠海、广州、深圳的大型国际旅行社,实习岗位为全陪导游、海外领队、计调轮岗实训,强化带团实践和计调实践;资格证书要求中职学生考取导游员资格证,高职必须考取导游员资格证书和计调证书双证。
4.辨别同异,分类衔接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衔接必须基于目标定位和能力等级结构,同时必须遵循课程理论和认知心理规律。如“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等4门证书课程,我们采用合并课程,调整考核目标和课程教学的方式,对此类内容进行异构;同类异质是指“旅游英语”、“旅游心理学”等5门课程,此类课程关乎职业素质养成,语言技能强化;异类同质是课程名称有差异,所处课程模块不同,但课程内容有交叉,如“旅游服务礼仪”等6门课程,对以上两类,需要持续强化,由量变达到质变的课程内容,我们进行分段设计,删掉冗余部分;异类异质是指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设置的完全不同的课程内容,如“计调操作”、“旅游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操作”等18门课程,最能体现中高职的层次特点和课程高度。
以旅游管理专业的考证课程“导游业务”为例,中职将该课放在“职业基本能力”模块,主要以考证为主,但中职生实际通过考证达标的不到30%,因此,在高职阶段,首先,我们将该课与“模拟导游”合并,将导游员考证与导游带团实操结合起来;其次,针对中职生经过一年实习,比较熟悉带团操作流程,但欠缺沟通能力,应变能力不强的问题,我们采用项目+案例教学法,将“导游业务”整合为餐饮服务、住店服务、旅行服务、游览服务、购物服务、娱乐服务6个单项实训项目、1个综合实训共7个学习情境。单项实践项目又包含中高等级的2个小任务,主要学习妥善解决游客的个别需要,提供灵活的订制服务,掌握旅游接待中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理,为客人提供惊喜服务。每个小任务以国家质量标准为指引,以工作流程为主线,模拟导游之间,导游与旅行社之间,导游与客人的互动,掌握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服务的区别,掌握长线、短线团的带团要点。综合技能训练则要求学生整合“全国导游基础”、“广东导游基础”、“中国旅游地理”知识,自设线路-自导自游-总结反思,将导游业务知识、导游职业素养、导游带团技能融合在一起。
5.小结
基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中高职衔接培养目标呈现层次范围纵横式的特点,本文首次用图表的形式清晰地表达出来。在职业资格制度尚不健全的时候,本文通过雷达图示法,清晰展示了中高职人才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比较图谱,找到了课程体系衔接的内在逻辑。按照内在逻辑,我们确定了中职重点突破导游服务技能,加强文化知识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高职以管理课程为主,重点强化导游服务与计调管理两大能力。课程内容衔接是课程衔接的核心部分,我们首次梳理现有的中高职课程,将课程分为同类同质、同类异质、异类同质、异类异质四类,并以核心课程的“导游业务”为例,具体展示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方式及技术路径。
关键词:创新能力;学科竞赛;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132-02
一、概况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全国许多大专院校先后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为了检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及特色,先后成立了许多与专业有关的学科竞赛活动,此外还有综合性的大学生竞赛等。学生在学科竞赛中的表现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各项能力,同时也间接地反映出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在上述的各项大赛中都取得过优异成绩,对组织培训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初步形成了学科竞赛的运行机制。
湖南省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竞赛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以导游服务技能和饭店服务技能等技能竞赛为主的第一阶段,以旅游规划或旅游产品设计等策划设计竞赛为主的第二阶段。最初的旅游管理类的学科竞赛主要集中在导游服务技能和饭店服务技能体现服务水平的操作技能方面。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与旅游人才层级的分化趋势,较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竞赛逐步转化为以旅游规划或旅游产品设计等策划设计竞赛为主的智能比拼。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竞赛的现状
1.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当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竞赛从国家级、省级到市级都有;而且比赛内容涉及导游实务、导游理论、饭店服务技能、旅游产品设计,甚至个别的旅游规划比赛;形式多样有如导游现场讲解结合知识笔试,旅游调查论文,旅游产品策划书等。个别地区还有旅游形象口号,旅游会徽等设计大赛。
2.基础相对较差,信心不足。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是文科生,相对性格外向、活泼开朗,对参赛的意愿较强,但是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知识储备欠缺,因面参赛的信心不足,较多的学生会选择规避。因而在一些大赛中表现出参赛选手的差距明显。
3.参赛水平未能最大程度展现。大部分专业教师都有较为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只能抽出少量的课余时间来指导培训学生,时间非常紧张。另外,学生在比赛时往往涉及多个方面的综合比赛,专业教师通常只在个别方面能够指导学生,因而需要有各类有专长的教师进行集体全面指导,自然就缺乏人手,参赛选手的表现通常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影响了比赛的精彩程度。
4.师生缺乏参赛积极性。参加学科竞赛的指导教师和学生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学校通常依据以获奖级别的进行奖励,如果没能在比赛中获奖,那意味着参赛师生努力付出没有任何形式的回报;即使能获奖,也许可能得到的奖励与付出的努力不对等,这自然会在师生心里产生消极影响。
三、学科竞赛推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
1.提升导游词创作水平。在旅游类综合技能大赛中,其中有一项就是学生的导游词创作,学生通过平常时经验积累和现在的知识水平,把景区景点的导游词撰写不同的风格,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比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提升导游服务技能水平。在导游服务技能比赛中其中重要一个内容就是现场模拟导游,要求学生规范化导游语言进行导游讲解,为了能在比赛中有突出自己的特长,学生在讲解方式、语言组织、结合景点文化特色等各方面精心策划,尽可能多地把自己独特个性表现出来,从整个比赛过程来看,无不体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展现。这样以来就便于学生创新思维。
3.促进全面素质提升。由于导游工作的特殊性,它不仅要求导游人员见多识广知识渊博,还要求导游人员才艺出色能言善语。为了让旅游者开心愉悦,便于导游工作的开展,导游人员应通过各种方式与旅游者的交流,获得旅游者的认可,其中必备的才艺以及沟通技能是导游人员不可缺少。而在展现这些才艺与技能的过程中也是体现出一种创新能力。
4.设计开发新颖的旅游产品。在旅游产品设计或策划比赛中,要求学生结合当地旅游景区的实际情况设计开发新的旅游产品,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设计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时,需要学生结合当地景区的资源特色、客源市场、文化底蕴等一系列的内容进行整理,重新组合,参加借鉴其他的一些成功典范,设计新的旅游产品,这充分展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5.学会一些辅助技能。通常为了完成创新型旅游产品的设计,他们往往需要学会一些必要技能。如掌握一些必要的电脑软件的运用及一些相关仪器设备的操作等。如绘制相关的旅游图表时,制作相关的旅游动画效果图等。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1.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实践课程改革,这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校内外的实训实践教学平台是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教学组成部分。任何创新活动都是建立在对已有成果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学生要通过实践训练活动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通过实训实践教学平台的训练,一方面是让学生的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弥补部分知识漏洞;另一方面通过实践训练,提升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实践训练,可以发现所学专业知识在实践操作中存在的不足,为以后的创新活动提供感性认识的基础。只有建设比较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才能达到充分利用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力。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创新教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升,所以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提升专业教师的创新能力应该体现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革新,教学内容的适应超前,考核评价体系的创新以及专业教师的科研创新等多个方面。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相关的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有较多的机会发现一些新的观点或新内容。为了适应创新教学,教师应该在教学水平、专业素养、科研能力三个方面充实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
3.组织开展参加各类型的旅游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开展参加各类型的旅游竞赛活动,让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一个展现的机会。学生参加各类旅游竞赛活动都是通过逐层筛选方式进行的,而且通常都是综合素质的全面比拼,为了能在激烈的竞赛中脱颖而出,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闪亮点、创新点。这就要求他们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促使他们在不断的竞赛中逐渐提高自己的创新水平。同时,通过旅游学科竞赛促进教学改进,做到以赛促教,以教促赛的良性循环模式。
4.开设易于培养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专业课程。培养创新性的人才,需要有创新性的专业训练,构建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结合旅游企业旅游市场对旅游人才需求的特点,有意识开设部分易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或创新思维的专业课程。在教学中结合一些经典案例,分析创新成功与失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5.创设良好的学习创新机制,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保障。学生的创新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就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创新机制。一是要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二是在人才选拔过程中要注意创新人才的梯队培养。三是定期举行有关的专业竞赛活动。四是对带领学生创新的指导教师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等创新活动的积极性。运用激励机制充分挖掘教师和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尽可能地满足教师及学生的创新需要,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加强教学互动,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严薇,杨天怡,等.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2(12):107-108.
[2]李金昌,林家莲.实践教学与学科竞赛相结合,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1(11):2-3.
[3]陈伟强.学科竞赛: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J].科技信息,2011,06(6):45.
[4]李烨,王庆生.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1):62-64.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bility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Based on Subject Contest
LI Rong-gui
(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Hunan 418008,China)
高职学院的实训类课程设计,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特征,实训也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重中之重。高职学院办学的目标是大力推进知识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近几年信息化的蓬勃发展,也让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高职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凸显出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比如:学生缺乏服务意识、职业素养不能胜任等。总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落后的实际操作训练条件下,学生很难模拟出真实的实训场景,因此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训,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足的现象屡次出现。为了有效 解决此类问题,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实训类课程教学设计研究,则被提上议程。
一、信息化教学与翻转课堂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分析
信息化教学,顾名思义指的是基于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诸如:微信公众号、网络平台、QQ群等为载体,尽可能的调动教学媒体,提前备课,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目的。
信息化的发展,网络随处可见,传统的教学环境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教学的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渐替代传统的传授方式。我们知道,信息化教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信息丰富;信息量大;有利于因材施教;能培养学生协作式学习。
信息化教学环境构建的初衷在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意识,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如今的教学课堂不再是简单的讲课、授课,而是让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帮助者。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作业。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课后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旅游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视频,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通过网络的视频,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得学生学习的相关环节能够得到实证性的资料,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
(三)基于信息化的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在国内逐渐盛行开来,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被颠覆。信息化说的是一种教学环境,而翻转课堂是一种教学模式,两者的有效结合,能够改变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信息化为翻转课堂提供了优越的教学环境,起到了支撑作用。而翻转课堂是对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一种回馈,达到教学的初衷。基于信息化的翻转课堂,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借助信息化技术,将教学知识传授,让学生学有所长。极大地丰富了实训教学效率,让信息化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利用与整合。也能较好的改变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能动性差的现状。
(四)基于信息化翻转课堂的价值
1.有利于去除实训课程的枯燥乏味。高职院校的实训课程,少则一周,多则2-3周,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厌倦。因此翻转课堂能有效的去除实训课程的乏味,教师在实训的过程中,不定时的一些教学视频、微课等,通过留言板或者评论区与学生互动交流,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2.有利于重构师生的和谐关系。实训课程的设计,加强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通过信息化载体的运用,学生能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也让本就紧张的师生关系得到有效缓解,学生不再对学习产生倦怠。在此过程中教师随时捕捉各小组的探究动态并及时给予指导。在翻转课堂中,教师逐渐成为与学生互动交流的亲切伙伴,有利于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实训教学设计是高职学院重要的课程体系,也关系到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因此翻转课堂的实施具有长远的意义。
二、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
(一)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
学习是需要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来源于他们对学习的兴趣,需要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等。对老师来说,需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与学生能及时沟通指导。
为了满足学生和老师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高职学院应进行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该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学生学号和自己设置的密码登陆并进行自主性学习,老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师账号登陆,将需教授的课程相关资料、课件等进行上传,以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与学生通过相互留言的方进行沟通交流。比如:课堂派网络APP平台,能让教师快速作业、在线批阅等。并且该网络教学平台从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内容、课程训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等多方面进行了实训课程设置。具有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老师的教学内容、方法、教学的课件、教材等方面,也可以实现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与老师也可以实现面对面互动等功能。
(二)微信公众平台的搭建
由腾讯公司开发的一款软件――微信,已经成为个人或组织的全新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由于其功能强大、交互性能优越,不受图片、语音、视频等大容量信息的限制,已经在学生群体中推广。
高职院校学生人手一部手机,微信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W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看微信、聊微信,每天刷朋友圈、看公众号,成为高职学生的一道“家常菜”。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目前将Wifi覆盖全院,随时随地能接触到网络,而且Wifi账号及密码是学生的学号,因此学生可以随时在线观看教学视频以及与教师互动,增强了学生移动学习的习惯。
微信公众号最大的优点是注重与关注者的交流,在公众号上面,教师可以教学的目标、课程的疑难点,让学生在平时看微信的过程中,已经潜移默化的接受到了课堂知识,最后教师在微信平台上检测小试卷,加入一些动态的图片、视频,学生随时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
(三)模拟教学软件的引入
面κ笛悼纬痰难习,网络平台的构建是不能实现学生与教师进行实体训练的需求。但对于学生能够进行实验操作的要求,则存在实验器材短缺,时间紧张,教师与学生沟通不便等问题。为了避免教师教学过程中出现困难,高职学院应引入模拟教学软件。比如: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教学软件可以模拟酒店的实际环境,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操控,按照步骤进行相关的服务对接以及实践知识的学习。这样既可以实现学生随时登录实训,也可以有效规避实训场地限制等现象。并且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对实训课程的兴趣。对于老师来说,仿真软件则在教学过程发挥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实现了教师与学生进行及时交流,大大的提高了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三、信息化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实训类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前充分准备、整理
对于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则存在大量的实训资源,比如:教师实训内容、实训的要求、教学计划和时间安排,指导教师还会有一些网络课程教学地址等,对于这些资源教师可以通过群共享、微信公众号、网络平台等形式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让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不限时间和地点进行观看。同时学生为了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如何,可以进入闯关试题进行试题测验或作业,遇到不懂的可以在网上给老师留言进行交流。
(二)课上积极组织、引导
从教师的角度,实训课程需要提出一些有创新意义的观点;从学生的角度,学生需要根据教师提供的简短视频,提出一些问题,真正实现教学知识的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对于实训课程活动,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增加学生和老师的互动性,现阶段出现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发表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和观点,让老师进行一定的知识补充,这样可以实现老师和学生进行零距离的交流,教师也可以及时的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惑,为学生在遇到疑惑时互相交流提供网络社交媒体。对于实训课程,学生则需要自己利用在课上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验操作和模拟仿真实验训练,课堂上的活动则实现了教师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
(三)课后及时巩固、消化
学生在进行某课程的自主学习和教师教授的过程后,为了让自己能够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课后巩固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则需要在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课程复习,需要做一些课后习题,对老师的教学课件及时进行整理。
实训课程的内容较多,为了实现对知识的巩固,更好的了解、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技能,增加学生对实训过程的熟练度,则需要学生自己在课后对实训课程进行及时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总结。学生也需要及时的完成教师安排的课后习题训练,在完成习题过程中的问题,则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采用文字和语音、视频留言的方式及时与老师进行交流和沟通。
关键词:生态旅游 旅游经济管理 生态经济
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界发展的重点方向,引起各国政府及环境保护者的广泛重视。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得益于经济总量的飞速发展,旅游经济产业也得到了相关政策扶持而迅速走上了规模发展的道路,然而相关伴随问题也接踵而来,全国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失衡问题愈发严峻,大量以生态旅游作为宣传噱头的旅游经济活动给景区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诸如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生物多样性毁坏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冲击等现象屡见不鲜。生态旅游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可以归结于多方面原因,但最主要的就是管理方面的疏忽和失误因素,人为原因使得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可维护性极其脆弱,只有科学的管理规划才可以阻止旅游生态自然资源的进一步恶化,开展合理的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活动是维护我国旅游经济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诠释和基本框架
生态旅游管理是建立在自然生态学理念基础上的旅游管理系统性工程,主张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即当代人和后代人对于旅游资源享有均等的享受机会,因此,生态旅游管理要求在不破坏前人建立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条件下,为后代保护既有旅游资源,提供新的旅游景观。生态旅游的管理对象是旅游业及相关生态系统,追求可持续性维护旅游区的生物多样性、景观美学价值以及整体生态特性,从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硬件载体方面来说,生态系统为环境和生物要素在特定空间进行组合提供了基础,因此,如何将环境要素与生物要素进行有机结合控制就构成了生态旅游管理的实质。
(一)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内涵诠释
一方面,从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概念特征来看,其核心思想是鼓励人们认识和享受自然,立足满足旅游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基础,并延伸至其他衍生性需求。一般来讲,旅游者通过生态旅游活动而在地域文化知识和自然资源接触等方面增长见识,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增加了人生阅历,领悟到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可以自觉地提升对生态资源加以保护的觉悟性,协调和贯彻国家关于旅游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化政策,积极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唐静,2011)。
另一方面,生态旅游经济管理以建设国家和地方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为己任,通过实践经验对相关生态旅游经济发展法规和政策提供咨询意见。以我国为例,生态旅游经济活动在资源开发和环境建设领域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旅游规范严重缺乏,因此,必须以旅游目的地的生态安全维护作为核心管理目标,旅游经济管理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既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同时也控制环境质量的继续恶化,使得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在生态旅游活动中得以建立(郑微,2011)。
(二)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基本框架
对于生态旅游经济的基本组成框架,澳大利亚国际生态旅游研究中心学者拉尔夫-伯克利曾在基础旅游标的、管理型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以及环境知觉四个方面进行了定义(见表1),分别以旅游产业方面、替代名称、区别特征、环境问题、受影响部门、规模增长、产业构成、管理内容、管理工具以及政策选择等栏目指标作为考虑项目,进行了较为综合全面的分析(王松霈,2002)。
生态旅游经济管理遵循的基本原则
从学科定义来看,生态旅游经济是生态学和产业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生物与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因此,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应该遵循地区管理与环境容量相匹配原则、政府介入与因地制宜相协调原则、信息传播与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原则、旅游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原则四个方面。
(一)地区管理与环境容量相匹配原则
这一原则的选择建立在旅游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属性基础上,相应的管理既不是单纯的企业型经营管理,也不是地方行政管理,区域发展与环境容量的匹配需要规划和协调(见表2)。一方面,生态旅游的开展会不可避免地加大景区游客流量,生物栖息环境和植被的破坏作用加强;另一方面,合理的环境容量又可以多层次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保证旅游资源的经济利用效率,因此,最佳的生态旅游管理区间是生态环境容量与地区经济效益的帕累托契合点,生态旅游经济管理一定要考虑地区环境的承载力。
(二)政府介入与因地制宜相协调原则
生态旅游经济具有多目标性和多主体性特征,政府介入地区旅游经济管理的直接好处是搭建生态旅游利益相关人的合作关系,有利于明晰旅游资源产权和使用权界限。从地方生态旅游经济效益发展的角度来讲,政府的介入以行政权力和制度力量控制了旅游资源的消耗和维护节奏,决定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优先性和超前性,通过一系列旅游规章和条例法规实现了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因地制宜,保证了社会各方面力量对于生态经济增长和保护的集中性投入(李银,2011)。
(三)信息传播与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原则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原则对于理清生态旅游需求和旅游资源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并且长期以来形成了意见相左的三种观点,即:生态资源保护优先,游客需求次之;满足游客需求优先,资源保护次之;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游客动态增长旅游需求之间的纳什均衡。显然,第三种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思想更适合今天旅游业的发展管理现状,因此,要正确而积极的宣传第三种管理理念,做好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原则信息的传播工作,使得信息被传播对象在理念上的得到控制和约束(赵得成,2012)。
(四)旅游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原则
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初衷是协调生物、环境、资源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科学的生态旅游经济管理一定不会建立在保护环境而牺牲经济的基础上,旅游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人类活动,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环境以及文化等多个方面,从产业经济学理论来说,生态旅游经济只是第三产业服务型经济模式中的一种,因此,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强调生态学原理基础和区域经济学导向下的科学景观布局,尽量的维护景区和地区生态平衡,遏制环境污染,维持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特性。
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发展路径
从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依据以上分析的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四项基本原则,旅游经济发展路径也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分别是互有联系的地方政府路径、可持续资源开发利用路径、旅游业区域开发规划管理路径以及培育复合型旅游经济管理人才路径(金伊华,2012),具体来说:
(一)突出地方政府在保护和发展本地生态旅游经济方面的职能作用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缺乏对于生态旅游经济的规划和相关基础性教育,旅游产业的发展长期只有利润导向型的唯一目标,大量的旅游景区开始营业之前都没有进行过环境影响评估工作,为此,在下阶段的管理工作中,要加强政府的宣传教育力度,提升游客对于生态地的环境认识和保护意识,使得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要附加政策法律性约束,政府从出台游客思想和观念方面的教育政策入手,摆脱单一行为惩罚措施,加强政府和民间的对话,从战略高度和子孙后代的长远角度看待生态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维护的重要性(陈怀文,2011)。
(二)产业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观为实施基础
我国第三产业经济发展要摆脱传统的单极式增长模式,以系统和整体性观点来进行经济增长的统筹谋划。在旅游业这样的服务性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不能与短期利益、局部利益共存的,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遵循生态学基本理论和规律,以一定的压力测试衡量生态系统的负载极限,预期系统内的游客及旅游组织后续开发可能性,即生态系统能否长期提供稳定服务质量、旅游资源的民族文化特色能否得以保持、环境自我恢复潜力能否保持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因地制宜和适度经济原则。
(三)构建生态旅游产业局部区域规划与整体性规划的联合发展路径
旅游产业规划的目的是对旅游行业的未来发展状态提前做出设想与统筹,使得旅游业在总体和地区规划中实现阶段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机制,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一系列考核项目。在整体性的统筹工作中,一方面要通过合理布局设施来对旅游生态平衡进行维持,另一方面要以旅游景点所在地区和城市为依托,实现配套设施的同步发展,以此来消除生态经济增长的局限,减少旅游资源保护的盲目性。地区布局方面要以环境、社会、经济效益为中心目标,配合整体性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的贯彻实施(耿松涛,2013)。
(四)培育复合型旅游经济管理人才
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最终决策制定者是人,最终执行者也是人,高素质的复合型生态旅游经济管理人才是旅游经济创新和生态保护兼顾原则实施的关键。从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角度来讲,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在产品设计专业化、技术专业化、服务专业化等方面均有非常高的要求,需要生态学知识、旅游学知识、管理学知识以及经济学知识四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操控和把握,因此,针对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和环境保护意识较差的发展现状,建立和培育一只高素质复合型旅游经济管理人才队伍是技术经济增长支撑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唐静.生态旅游经济异化的生态反思[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4)
2.赵得成.基于治沙和旅游共生的地域性旅游模式设计[J].商业时代,2012(4)
3.李银.生态旅游视域下旅游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创新[J].商业时代,2011(35)
4.郑微.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地区旅游经济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16)
5.金伊华.循环经济背景下的生态旅游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27)
6.陈怀文.大足生态旅游经济的形成和发展[J].世界经济,2011(13)
一、规范管理、制度创新
从2004年3月开始试点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截至2010年5月,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分院先后派出旅游管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共计393人,教师14人次前往企业生产服务第一线进行以顶岗实习为主要形式的工学结合实践锻炼(详见表一)。表一:经济管理分院学生实习情况统计表
(一)管理无盲点,层层落实,全面规范
为了保证顶岗实习的顺利实施,经济管理分院成立了实习管理与指导小组对学生的实习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管理和指导。实习生日常管理工作由实习带队老师负责,实习点有关问题由带队老师定期向实习管理与指导小组汇报,并建立重大问题应急反应机制。学院实习管理与指导小组老师定期到各实习地点巡视指导,了解实习生的相关情况,处理相关问题。针对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经济管理分院制定了一系列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规范,以严格的制度来保证管理到位、教育落实。具体制度包括:实习计划、实纲、学生实习守则、实习考评制度等。
(二)创新工学结合模式,服务社会“零距离”
在旅游管理专业酒店顶岗实习取得良好效果并积累一定经验的基础上,经济管理分院充分调查与分析社会需求后,结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05级的教育教学实际,创造性的制定了2007—2008学年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05级“鱼凫班”“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实施方案》。经过前期学生自愿报名、选拔组班、岗前培训,46名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圆满完成了在鱼凫国都温泉大酒店为期一年的实习,并同时完成了必修课程的学习,顺利完成学业。达成了学校与企业间、教育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间、学生与用人单位间的“零距离”结合,真正实现开门办学,与社会需求、市场需求接轨,并尽可能降低学校办学成本、学生完成学业的成本以及学生就业的机会成本。同时,方案的科学有效实施,也有利推进了05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各项工作健康、稳定、持续地不断向纵深发展。
(三)创立学生科研方案,鼓励学生实践研究
2008年,06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酒店顶岗实习期间,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思考和思维创造能力,同时督促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将所学专业理论与岗位实践结合,思考创新并形成阶段性成果,经济管理分院在2006级旅游管理专业驻金苑酒店实习生中首次实施了“实践课题研究促进方案”。根据方案,分院成立了专门的学生课题研究促进基金,用于学生实践课题研究的资助和奖励。学生课题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实习企业的日常管理、部门运营、对客服务、产品创新;实习团体学生成员的管理方法研究与正向引导;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可行性模式探索等三个方面。此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践创新研究的积极性,两年来,共计有12个学生课题小组通过了学院审定,正式开题并顺利结题。
二、企业一线实践,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选派青年教师深入行业一线,不断实践提高
几年来,经济管理分院先后选派旅游管理专业青年教师游红霞、杨胜龙、万婷春、王婷、叶春近等于2004年至2010年间分别前往遂宁市明星康年大酒店、成都温江鱼凫国都大酒店、广西南宁最佳西方(精品)红林大酒店、广东汕头金苑大酒店担任酒店实习带队指导教师,除了做到有效地规范学生的教学实习,加强教学实习管理与考评外,均在酒店担任了一定职务负责相关工作。在管理学生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提高,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了更多的实践经验,收获了专业领域和酒店业管理服务方面更为丰富的理念和技能。04级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带队老师万婷春在进行实习生管理的同时,更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在国际五星级红林大酒店培训部担任培训助理一职,顶岗工作达半年时间。通过酒店实际工作的锻炼,她对整套酒店培训管理工作体系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学习掌握,熟悉酒店人力资源部各项工作政策、程序及酒店人事管理工作实际状况;全面了解酒店的整体管理运行体系及各部门基本情况;对高星级酒店的人才需求实际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还具备了酒店行政人员专业素质及实际工作经验,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高星级酒店培训管理人员。
(二)以实践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
完成实践锻炼后,专业教师们纷纷将实践收获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对旅游管理专业《饭店管理概论》、《餐饮服务管理》、《茶文化与酒文化》等多门课程进行了改革和重建,专业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和补充,获得学生的一致好评与欢迎。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杨胜龙、万婷春将酒店企业培训的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收到良好效果。在学院2006年度名师示范课竞赛中杨胜龙老师获院级一等奖,在学院2007年青年教师技能大赛中万婷春老师获院级一等奖,在学院2010年说课比赛中叶春近老师获院级二等奖。
三、育人创新,终获累累硕果
经济管理分院推行在以工学结合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学生不仅通过顶岗实习了解到了更为丰富的行业实际,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更锻炼了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积累了实践工作经验,为毕业后真正进入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理论结合实践,增强学生专业水平
通过一线服务实践,学生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进一步完善和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学生们把实践中的所思所得写成了实习报告,毕业论文研究的方向。2004年以来,实习学生共上交实习小结、实习报告达650余份,完成与实习相关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04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郑蒋萍以实习酒店红林大酒店大堂吧酒水种类为研究对象写成《大堂吧酒水种类可增加性的调查》一文被评为04级优秀毕业论文。05级旅游2班学生崔文婷将在金苑酒店前厅部的实习工作中的思考所得写成《金苑大酒店前台接待服务工作探析》一文被评为了校级学生优秀实践论文。
(二)锻炼社会适应能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在酒店的实际工作锻炼中,学生们都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社会适应能力大大增强。陌生的生活环境锻炼了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与吃苦耐劳精神;在与同事、上司的相处中增强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沟通能力;同时酒店复杂的工作环境更是最好的教材,学生在逐渐适应的过程中慢慢体会着职场生存之道,完成了从学生向员工的角色认知改变,极大丰富了他们的社会工作经验。
(三)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受到企业广泛认可
【关键词】生态旅游;管理;内涵;原则;发展路径
生态旅游是未来旅游事业发展的趋势,其指引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以对生态环境起到保护的作用。生态环境对人们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有些地方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如果不对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任其继续破坏可能会威胁人类的生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旅游行业发展的越来越好,而且经济效益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是一些旅游企业的管理者过多的重视经济利润,容易忽视对自然景区的保护,所以,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为了缓解这些问题,必须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模式。以下笔者对生态旅游的管理进行了探究,并对旅游事业未来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
1 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以及框架
生态旅游管理是在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对传统旅游管理的创新与改进,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其是以生态学的思想作为管理制度的指导思想,以生态学理念作为管理的基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旅游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生态旅游管理可以促进旅游行业的长远发展,其主张不但让当代人欣赏到美丽的风景以及自然景观,还得让后代人享受到同样的机会。不管是什么年代的人都有享受旅游资源的权利,而且每个人都有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这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只有对其进行必
要的保护,才能使人们生活的环境更加健康。生态旅游管理强调在不破坏自然资源以及人文景观的前提下进行旅游活动,要有长远的眼光以及发展战略,为后人保留美丽的自然资源以及旅游资源。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影响着框架的构成,下文对其进行了分析,以供旅游管理部门参考。
1.1 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
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有两个层面,第一,从生态旅游管理的特征角度分析,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使人们接近自然,感受到清新的空气,使人们的身心更加健康。生态旅游可以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在满足其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中增长阅历与知识。生态旅游管理的建立可以使人们了解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同时更好地贯彻国家的各项旅游政策,促进旅游行业与环保工作的和谐发展。第二,生态旅游管理可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的建设,而且可以更好的规划城市的建设,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可规避旅游开发以及旅游路线建设的盲目性,其管理的核心目标是对沿途旅游路线的风景以及目的地进行生态保护,并对其安全进行维护;其管理的内涵是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防止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要提高旅游环境的质量。生态旅游管理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下建立的,具有长远的发展意义。
1.2 生态旅游管理的框架
对于生态旅游经济的基本组成框架,澳大利亚国际生态旅游研究中心学者拉尔夫・伯克利曾在基础旅游目标地、管理型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以及环境知觉四个方面进行了定义,分别以旅游产业方面、替代名称、区别特征、环境问题、受影响部门、规模增长、产业构成、管理内容、管理工具以及政策选择等栏目指标作为考虑项目,进行了较为综合全面的分析。生态旅游的管理对象是旅游业及相关生态系统,追求可持续性维护旅游区的生物多样性、景观美学价值以及整体生态特性,从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硬件载体方面来说,生态系统为环境和生物要素在特定空间进行组合提供了基础,因此,如何将环境要素与生物要素进行有机结合控制就构成了生态旅游管理的框架。
2 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原则
生态旅游经济的管理原则既要符合生态学的原则,还有符合旅游产业经济学的原则,其是对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目的是促进二者和谐发展,并且使人类与生态环境可以和谐相处。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原则应该使地区管理与地方环境相匹配,要结合当地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落实政府的各项政策,还要使信息传播与人和自然和谐发展,最后还要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原则。下面笔者对这四个原则进行了简要分析。
2.1 地区管理与环境相匹配原则
这项原则可以有效的协调旅游活动的各项制度,其可以对旅游活动的时间以及空间进行调整,从而使地方管理与当地环境更加匹配。生态旅游的管理与企业管理不同,而且与地方的行政管理也具有差异性,具有自身的特点与属性。生态旅游管理需要对地区发展进行规划,还要对旅游环境进行调整。生态旅游会使自然景区聚集很多游客,如果不对其进行管理的话,很容易使景区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所以,其管理应该遵循对环境的保护原则。另外,还要控制游客的数量,合理的规划环境容量,使其既满足旅游业的需求,也能对环境问题进行改善,要考虑到环境的承载力,使地区管理与生态环境相匹配。
2.2 政府介入以及因地制宜的原则
不同的地区生态环境的条件不同,所以,生态旅游管理具有多样性,而且不同的管理制度目标也具有差异性。很多地方的政府部门认识到了环境保护是重要性,政府的介入可以促进生态旅游利益的增长,使旅游资源的产权更加清晰,对旅游资源的使用也更加合理。通过政府的介入,可以促增加生态旅游的社会凝聚力,更好的控制旅游资源的消耗,有效的保护自然资源,同时政府部门所制定的相关的旅游规章制度以及政策法规,对旅游行业可以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从各个方面保证了生态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2.3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信息传播的原则
随着游客需求的增多,传统的管理观念已经无法适应旅游业的发展,也无法满足的游客的要求,而生态旅游管理使游客与旅游资源和谐发展。传统的生态旅游管理观念较重视对资源的保护,但是忽视了对游客需要的掌握,现代的生态旅游管理应该注重旅游资源保护与游客需求之间的协调,使其更加均衡的发展。同时管理部门要传播更好的管理理念,对各项政策、法规进行宣传落实。
2.4 旅游经济发展可持续原则
生态旅游管理可以使旅游行业的发展更符合长远性,有效地调节融合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旅游是在增加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做好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旅游是人类的一种活动,对社会发展、人们阅历提升、文化的传播等都有重要的促进意义。从产业经济学角度看,生态旅游可以推动旅游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项发展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这项原则需要了解生态学原理,掌握生态学发展原则,使生态旅游管理的制度更加合理,布局更加科学,这样才能促进景区生态的平衡发展,才能避免对环境的破坏,防止生态遭到污染,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提升旅游行业的经济效益。
3 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路径
生态经济管理的发展路径需要结合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原则,这样有利于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生态旅游管理的其中一项重要目的是提升旅游行业的经济,同时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生态旅游管理发展路径的选择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而且是对旅游行业发展的规划。同时还要考虑到政府职能的介入,要有效的利用政府的支持以及相关政策,做到生态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与管理人员的能力以及素质有一定的关系,在选择发展路径时,也要注意对管理人员的培训路径。
3.1 突出地方政府在保护和发展本地生态旅游经济方面的职能作用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缺乏对于生态旅游经济的规划和相关基础性教育,旅游产业的发展长期只有利润导向型的唯一目标,大量的旅游景区开始营业之前都没有进行过环境影响评估工作,为此,在下阶段的管理工作中,要加强政府的宣传教育力度,提升游客对于生态地的环境认识和保护意识,使得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要附加政策法律性约束,政府从出台游客思想和观念方面的教育政策入手,摆脱单一行为惩罚措施,加强政府和民间的对话,从战略高度和子孙后代的长远角度看待生态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维护的重要性。
3.2 产业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观为实施基础
我国第三产业经济发展要摆脱传统的单极式增长模式,以系统和整体性观点来进行经济增长的统筹谋划。在旅游业这样的服务性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不能与短期利益、局部利益共存的,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遵循生态学基本理论和规律,以一定的压力测试衡量生态系统的负载极限,预期系统内的游客及旅游组织后续开发可能性,即生态系统能否长期提供稳定服务质量、旅游资源的民族文化特色能否得以保持、环境自我恢复潜力能否保持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因地制宜和适度经济原则。
3.3 构建生态旅游产业局部区域规划与整体性规划的联合发展路径
旅游产业规划的目的是对旅游行业的未来发展状态提前做出设想与统筹,使得旅游业在总体和地区规划中实现阶段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机制,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一系列考核项目。在整体性的统筹工作中,一方面,要通过合理布局设施来对旅游生态平衡进行维持,另一方面,要以旅游景点所在地区和城市为依托,实现配套设施的同步发展,以此来消除生态经济增长的局限,减少旅游资源保护的盲目性。地区布局方面要以环境、社会、经济效益为中心目标,配合整体性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的贯彻实施。
3.4 培育高素质生态旅游管理人才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且人力资源也是推动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资源,生态旅游管理制度的制定离不开人力因素的影响,管理人员能力的高低关系着管理质量的好坏,所以对生态旅游管理人员的培训非常重要,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其专业的技能以及管理水平,可以使各项规章制度更好的落实与实施,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培育出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改进与创新,才能适应新世纪的发展要求。高素质的复合型生态旅游经济管理人才是旅游经济创新和生态保护兼顾原则实施的关键。从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角度来讲,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在产品设计专业化、技术专业化、服务专业化等方面均有非常高的要求,需要生态学知识、旅游学知识、管理学知识以及经济学知识四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操控和把握,因此,针对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和环境保护意识较差的发展现状,建立和培育一只高素质复合型旅游经济管理人才队伍是技术经济增长支撑的必要条件。
4 强化生态旅游管理的对策
(1)政府应当加强宣传教育,在政策上不断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政府应该在政策不断促进生态旅游管理。成立各级(由上而下)的生态旅游管理部门并加强管理。同时应当加强宣传教育,让全部人都能充分意识到生态旅游的重大意义,增强旅游有关各方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并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营造发展旅游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的良好氛围。
(2)旅游管理部门应注重对旅游资源进行生态开发,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旅游管理部门工作的重点就是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评估旅游资源的开发的可行性以及开发的价值等工作。旅游管理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应当树立牢固的生态开发意识,杜绝盲目以及过度开发,应当遵循科学、整体、系统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观点、整体的原则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与管理。
(3)旅游管理部门科学规划并有效协调生态旅游的承载力与游客关系。旅游管理部门应当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进行整体以及区域规划,从环境影响的评估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各方面,要进行科学设计,统筹规划。
5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旅游管理是一项具有环保意义的管理项目,其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环境与旅游行业应该保持平衡。随着旅游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快,生态旅游管理有必要进行改进与调整,否则无法满足游客的各项要求,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游客数量的增多会带来一定的环境问题,而且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很多污染,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对其进行约束。
【参考文献】
[1]唐静.生态旅游经济异化的生态反思[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4).
[2]赵得成.基于治沙和旅游共生的地域性旅游模式设计[J].商业时代,2012(4).
[3]李银.生态旅游视域下旅游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创新[J].商业时代,2011(35).
[4]郑微.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地区旅游经济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16).
我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1,至2004年我国入境市场、国内市场和出境市场的接待人数和接待收入已具相当规模[1,2]。在2000年国家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确立了2020年我国要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与此同时,中国又面临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契机。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管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已经有学者从旅游管理课程设置的角度分析了目前中国本科教育的情况并提出了改革意见[3]。鉴于目前中国的本科教育逐渐退出精英教育的舞台,转向大众教育,因此分析更高层次的、更能代表学科研究趋势的硕士、博士点的设置情况,则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中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情况。本文着重于硕士点设置情况的分析,博士点的分析将另文阐述。
三、硕士专业设置情况分析
(一)基本情况介绍
统计结果表明,截止2007年,全国共有26个省市自治区的114所高校拥有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共有专业数120个,研究方向387个。大部分高校拥有一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但也有_些高校在不同的院系中同时拥有多个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如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野生动物资源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环境与规划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以及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旅游学院)等。
(二)院系分布情况分析
目前中国旅游管理硕士点挂靠的院系,仍以"工商学院/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最多。但表1同时也反映出了另_种讯息,那就是正如有学者对该专业设置所提异议一样,[4]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在"旅游学院/旅游学系“地理/城市/资源学院“经济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也有相当的分布,这说明,随着旅游业逐渐成为中国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在学科地位上,学者们在"管理学一工商管理一旅游管理”这样的专业设置背景下,正在尝试"旅游管理”专业同其他专业交叉和学科地位的调整。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硕士点挂靠在地理类(包括资源、环境、地理等)院系中。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旅游,尤其是中国目前旅游的主要内容仍以游山玩水、观赏地表起伏和地表覆盖为主,而这属于地理学研究的范畴。同时,目前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大都开设《旅游地理》和《中国自然地理》这两门专业课,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地理知识对旅游及旅游管理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旅游管理在旅游业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已经在政府部门、旅游单位、旅行社对景区规划和管理、客源分布和管理、景区应急反应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5]可以预见,地理知识尤其是基于3S技术的现代地理知识、分析和思维方法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2.研究方向数量分布情况分析以旅游管理硕士点研究方向的数量统计,前四位院系的位序基本没有变化,唯一变化的是它们之间的相对比例。通过表1我们发现,其他三类学院的份额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唯独"旅游学院'’所占份额由专业数量的20.8%上升到方向数量的27.1%,上升超过6个百分点。通过计算"方向数/专业数”指标,可以发现,"旅游学院”该指标最高,达到4.2,而其他专业数较多的院系通常比例在2.8〜3.1之间。究其原因,可能是旅游类的学科内部分化较细,而交叉类专业相对拓展不足所致。
(三)院校类型分布情况分析我们将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在高校中院系分布情况进行分类汇总,此,本文不将其计算在内。
由表2可以看出,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广泛分布于师范、财经、理工、农林、语言等各类院校中,这一方面说明了由于旅游业经济地位的提高,已经引起了各类学者的广泛关注,另_方面也反映出旅游管理交叉学科的性质。而这一性质从院校类型的整体情况也可以得到印证:旅游管理专业在专业类院校中的比例达到了64.9%。这说明,各类专业院校都在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旅游管理,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目前处于学科分化和深化阶段。
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在理工类院校中居然占据了不小的比例,这说明中国旅游管理的研究有文理交叉的趋势。这可能与国际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趋势有关,目前旅游管理的重要趋势之一就是旅游管理的信息化。理工类院校在此方面有较强的学科和技术优势,旅游管理专业与理工类院校的结合,虽然有相当_部分仍然挂靠在管理类专业门下,但同样可以吸收理工学科的传统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学科优势,使用新的思路和新的手段研究旅游管理,从独特的视角和理念开拓旅游管理学科研究和应用的新领域,有助于提升中国旅游管理的研究水平。
(四)区域分布情况分析
统计旅游管理硕士点的区域分布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共有26个省份(不计香港、澳门、台湾)的不同类型的高校拥有旅游管理专业的硕士点,占全国大陆省区数的83.8%,这个比例已经相当高。这说明,就空间分布而言,目前中国的各个省份都已经对旅游业的地位、个省份的重要投资和发展方向。
我们将这种地域分布以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图1,图2)。发现,硕士点空间分布仍然存在区域差异。从图1可以看出,目前,中国拥有旅游管理硕士点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即使西部地区有些省份拥有硕士点,但也通常较少,如新疆(2个)、甘肃(2个);而对于内蒙古、宁夏、青海、西藏到目前为止还未设立旅游管理方向的硕士点。这一方面说明旅游及旅游管理的发展与经济水平相关,另一方面也说明,西部地区的旅游开发、旅游管理尚未完全起步。但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蕴涵着巨大的旅游商机和潜力,尤其是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西部地区将迎来旅游资源开发的新契机,旅游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将凸现,其培养也将受到高校的重视,虽然可以通过引进中东部管理人才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毕竟不如本地人才对本地旅游资源更为熟悉,更有感情。因此,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西部地区也将和中东部地区一样,在高校中开辟培养旅游管理类硕士及以上的专业人才。
四、结论和讨论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其它较好的专业如下:
1、省级特色专业:财政学、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
2、重点建设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
关键词 教学型大学 经济管理专业 实验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教学型大学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定位
任何一所教学型的大学,在授课之前首先确立教学的指导思想,此外通过不断地加强经济管理的基础知识、拓宽专业视野,实验作为实践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经济管理类的实验是经济管理学习中的核心,通过不断的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创新基地,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对知识掌握的积极主动性。实验室中的一些基础设施的开发和购置、教学队伍的建设,对于实验室的管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断完善实验室中的软件设备和硬件设施,可以不断的去完善完整的经济管理实验室。各大高校应该全力的把实验教学是建成省级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将经济管理实验中心的总体定位于强大的应用能力、极高的综合素质、丰富的知识结构以及创新的知识体系。努力的去实现四平台五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更新实验室中的一些现代化设备,培养投放于社会经济建设第一线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在经济管理实验室中学会一些基本的管理思想,学会怎样去优化手中的实验资料,保持科学化的实验设计环境,初步探索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在实验室中要创造出自由的实践氛围,将教学型大学经济管理累实验教学初步定位,转变传统的实验教学形式,由传统的封闭式教育转为开放式的现代教育。将经济管理类的实验方案由机械重复转变为创新设计,改变传统枯燥乏味的设计理念,利用创新的意识去改变复杂的实验步骤。
2五层次四平台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2.1五个层次的实验课程体系
五个层次的经济管理类实验课程体系大致包括为,专业综合性实验课程、课程单元性实验课程、专业基础新课程、课程综合性实验课程和创新实验课程,专业基础首先是在一些学科的背景下,会设计出一些符合于基础知识的课程实验,设置该课程实验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加熟练的去掌握一些基础理念。那么对于课程单元性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复习某一个章节,通过认真仔细复习所学的每一个单元和章节,对知识可以起到一个复习和汇总的作用,通过一点一点的积累去强化知识点的理解。对于综合性实验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了给专业中的某一门课程进行知识输送,将专业知识点融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知识点综合性。对于专业综合性的设置,主要的内容就是将许多专业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和技能,强化学生经济管理的意识。创新课程主要为了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在整体上去提高学生的经济管理水平,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未来的经济与管理研究和开发上可以有所收获。
2.2四种实验教学平台
四种实验教学平台指的就是户外实习教学平台、校内实习工厂、实验室室内教学平台和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教学平台,在校外建立一些实习的基地,可以使一些经济专业具有稳定的实习基地,对于学生可以进行集中培养,每个学生到了规定的学习时间都会要投入到实习基地中去进行实践。在户外建立的一些实习教学的平台,比如说旅游专业方面的实习,只有将自己投身到了生活实践中,还可以更好的去提高自己突破自己,每年专业会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去安排不同的实习基地。在校内建立一些实习工厂模拟,主要是为了服务于教学计划安排,所有经济管理类的学生要在校内进行实习,实习之后要做工作总结报告,为的就是要增加对现场经济管理的一种感性认识。室内实验室教学平台可以承担五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是经济管理专业必不可少的实验教学平台之一,通过在平台教学上的锻炼,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经济管理能力。
3教学型大学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保障体系
3.1整体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正确的处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经济管理知识的理解,在发扬传统的教育管理体系时,也要不断的去创新教育的授课模式,将专业的教育和课外的教育融入在一起,不断的去优化经济管理的教学体系。首先在设计方面要突出实验教学的综合性和多层次性,此外还要突出教学型大学经济管理的处理型,将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科之间的知识要相互渗透。
3.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实验教师队伍
不断的去培养和引进外来的经济知识,将教学与科研相融合,推动专职和兼职的相结合,培养出一支具有专业水平的经济实验技术团队。此外通过不断的对组织中的核心教师进行培训,增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拓宽教师的思考问题视野和思路。积极选送实验教师参加教育部和各级高等教育学会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班、实践教学研讨班,更新理念,拓展思路,增强素质,提高技能。
3.3加强实验教学的过程控制
从教师将实验教学任务下达开始,每一个步骤都要按照实施的方案进行,防止在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任何的纰漏,加强实验教学的过程控制。教师将实验教学任务安排给具体的学生,通过不定期的检查,提高实验工作的质量,对实验教学情况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监控,提高实验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