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稚产业论文范文

幼稚产业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稚产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幼稚产业论文

第1篇:幼稚产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准则;资产减值;依据;标准

为进一步规范企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在资产负债表日,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资产减值进行准确的确认和计量。

一、资产减值认定理论依据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是资产的未来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减计资产的会计处理。资产减值是和资产计价相关的,是对资产计价的一种调整。

(一)资产减值的经济实质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它必须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如果资产不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者带来的经济利益低于其账面价值,那么该资产就不能再予以确认,或者不能再以原账面价值予以确认,否则将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也无法反映资产的价值。其结果会导致企业资产虚增和利润虚增。因此,当企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帐面价值时,即表明资产发生了减值,企业应当确认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把资产的帐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

(二)资产减值认定的政策依据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与此同时,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当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为了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的质量,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客观的会计信息,企业也应当于资产负债表日对发生减值的资产确认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把资产的帐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

二、资产减值认定一般标准

如果资产的帐面价值超过其可收回金额,则资产已经减值,在资产负债表日需要重新确定其价值。对于减值资产的认定,通常应当以单项资产为基础估计其可收回金额,但是当企业难以对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时,则应当以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理论上应针对每一单项资产或资产组都重新确定可收回金额,再与帐面价值对比确定该项资产是否减值。但从成本效益方面考虑,实际工作中可首先界定资产减值的认定标准,如果资产已经发生了减值,再进一步计算减值的金额,并且予以确认、计量和披露。资产减值的认定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永久性标准

所谓永久性的资产减值,即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恢复的资产减值。永久性标准认为,只有永久性的资产减值损失才能予以确认。按此标准确认资产减值,可以避免企业为了自己的目的确认暂时性的资产减值损失,还可以防止在损失发生前就将其记录。但是分清哪些是暂时性损失,哪些是永久性损失是比较困难的,而且主观性较强。

(二)可能性标准

可能性标准是指对可能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认定。在可能性标准下,资产减值的确认被分为帐面价值“很可能”、“可能”、“极小可能”不能全部收回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确认,第二种情况应当披露,第三种情况既不确认,也不披露。可能性标准其确认和计量的基础不同,确认时以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作为基础,而计量时采用公允价值。如果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大于帐面价值,那么即便公允价值小于帐面价值,也不确认资产减值

损失。

(三)经济性标准

经济性标准是指只要资产发生减值,就应当予以确认,确认和计量采用相同的基础。在经济性标准下,资产被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具有可定义性;可收回金额小于帐面价值的差额用以计量减值损失,具有可计量性和可靠性;另外还能提供相关的信息,具有相关性。

由于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会计造成的影响,会计人员很难判断哪些是永久性的资产减值,哪些是可能性的资产减值。采用永久性标准可能导致管理层拖延减值损失的确认;采用可能性标准又会导致确认与计量基础不同的资产高估。所以我国对于资产减值的认定是采用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同的做法,即以经济性标准为主。以经济性标准对资产发生减值进行确认和计量,需要综合考虑企业内外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因此需要对资产减值迹象加以判断。三、关于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

企业所有的资产在发生减值时,原则上都应当及时加以确认和计量。但是由于有关资产特性不同,其减值会计处理也有所差别,因而所适用的具体准则也不尽相同。《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主要规范了企业非流动资产和非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问题,指出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如存在减值迹象,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以确定减值损失;如不存在减值迹象,不应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对于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企业可从外部和内部信息来源两个方面加以判断。

一是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的市场价格是其价值最为直观的表现形式。如某一资产的市场价格大幅度下跌,并且预计在近期内不可能恢复,那么这一资产就有可能发生了减值。

二是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当这种影响是负面影响时,企业应判断该资产是否发生减值。

三是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当以已经提高的同期市场利率作为折现率来计算可收回金额时,势必要大幅度降低可收回金额,表明资产有可能发生减值。

四是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资产陈旧过时或者发生实体损坏,将会直接影响到资产的生产能力,从而降低资产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进而表明其可收回金额的降低,也可能导致资产发生减值。

五是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此种情况发生,表明资产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受到重大影响,势必直接影响到可收回金额,此时,资产就有可能发生了减值。

六是企业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如资产所创造的净现金流量或者实现的营业利润(或者亏损)远远低于(或者高于)预计金额等。

七是其他表明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值的迹象。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企业的资产存在上述减值迹象,则应按照准则的要求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并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反之不用。

四、资产减值认定中应注意的问题

根据准则要求,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以确定资产是否出现了减值。进行减值测试的关键在于确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即一项资产的可变现净值与其未来现金流量两者之间的较高者。

(一)如何确定资产的可变现净值

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为资产的可变现净值,可变现净值应当根据公平交易中销售协议价格减去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处置费用的金额确定。如果不存在销售协议但存在资产活跃市场的,应当按照该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确定。资产的市场价格通常应根据资产的买方出价确定。在不存在销售协议和资产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应当以可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该净额可以参考同行业类似资产的最近交易价格或者结果进行估计。企业按照规定仍然无法可靠估计资产可变现净值的,则企业应当以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其可收回金额。

(二)如何确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按照预计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以及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综合考虑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使用期限和折现率等因素。

确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必须考虑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预计产生的现金流入、流出,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时,处置资产所收到或者支付的净现金流量。该现金流量应当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交易时,企业预期可以从资产的处置中获取或者支付的、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

考虑使用期限,是因为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是企业管理层对资产剩余使用寿命内整个过程现金流量的最佳估计。建立在预算或者预测基础上的预计现金流量最多涵盖5年,企业管理层如能证明更长期间是合理的,可以涵盖更长的期间。

折现率应当是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税前利率,是企业在购置或者投资资产时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也就是说,如果用于估计折现率的基础是税后的,应当将其调整为税前的折现率。

(三)如何对资产组进行认定

对于一些以单项资产为基础计提减值准备在操作上有困难的情况,准则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入。

资产组的认定,应当以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的现金流入为依据。同时在认定资产组时,还应当考虑企业管理层管理生产经营活动的方式和对资产的持续使用或者处置的决策方式等。几项资产组合生产的产品存在活跃市场的,即使部分或者所有这些产品均供内部使用,也应当将这几项资产的组合认定为一个资产组。如果该组的现金流入受内部转移价格的影响,应当按照企业管理层在公平交易中对未来价格的最佳估计数来确定资产组的未来现金流量。

总之,新准则的实施对治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提高信息质量势必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永泽,陈立军著.《中级财务会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

第2篇:幼稚产业论文范文

我国高职院校旅游教育呈现出明显的本科化趋势,学校很少考虑行业需求,使得培养的人才因为缺乏行业能力而受到市场的排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以下不足。

1.沿袭传统培养模式,旅游教材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大部分高职旅游院校一直沿袭传统教育模式,整个教学过程突出教师的中心地位,强调教师讲解,讲解过程多围绕教材进行。学生只能在课堂中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教材知识,片面重视课本的理论知识,忽视了当前旅游产业的实际情况;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多用来应付考试,与实际联系不大。这种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创新性不高,学习能力较差,综合素质不高,很难适应当前旅游产业的具体需要。当前旅游专业教材质量有待提高,很多旅游专业的教材只不过是相关专业内容的简单拼凑。随着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旅游行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竞争,但与旅游行业发展形势紧密相关的旅游业传统文化交流、旅游业农家乐经营管理等内容却很少出现在教学过程中。我国旅游专业的高职教育教材严重滞后于教育的实际需要。

2.师资力量亟待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建立。

我国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教师大部分来自于其他学科,旅游理论知识不够扎实,且对旅游行业的实践了解不深,缺乏旅游知识的更新。其中也有部分专业教师通过潜心研究,理论知识掌握十分丰富,但实践经验不够,尤其是农家乐经营管理等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是不能单纯依靠专业书籍就能学好的。教师如果只重视理论的学习,忽视实践积累,所培养的旅游人才就很难适应市场的需要。此外,从高技能人才体系的建立情况来看,当前的旅游企业不断向国际化、品牌化、集团化的方向发展,不同层次的旅游产品相结合,复合旅游产品不断增多,但复合型旅游人才却是凤毛麟角,大部分旅游人才创新水平较低,无法适应企业转型及产品更新换代的高要求。我国高职人才培训体系不适应当前教育新发展,研发投入力量不充足,旅游专业人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会对旅游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行业培训力度不够,专业化培养水平不高。

第一,培训机制严重滞后。培训脱离实践管理,培训渠道狭窄,培训过程笼罩着浓厚的行政色彩,缺乏系统的培训思路。第二,旅游培训基础较差。部分培训教师没有取得相关合格证,培训教材结构不合理,培训基地品牌建设薄弱。尽管高职旅游学校的培训机构设置了相关专业,但没有形成自身特色,专业化水平不高。第三,培训组织的专业化水平较低,缺乏明确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且培训效果不高。

二、我国高职院校休闲旅游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旅游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剧。

我国的旅游行业很长时间以来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及人力资源发展机制合理性较差。旅游行业的人才流失非常严重,不管是旅行社还是旅游景区都是如此,人才流失率高达20%以上。其中,工作经验相对丰富、业务能力较为出色、综合素质较高的员工流动性最强,人才的高流动性使旅游行业遭受巨大的损失。

2.高职院校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行业的发展。

高职旅游院校培养的人才不适应旅游行业的发展和岗位需求。首先是高职院校在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时总是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随着旅游行业新形势的发展,旅游行业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表现出很强的需求,但高职旅游院校所培养出的人才却很难适应这种要求,无法满足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另外,高职院校培养的旅游人才在质量上低于旅游行业的实际需要,这主要表现为学校所培养出的人才理论知识较强,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都满足不了岗位的要求。

3.国际化旅游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许多高职旅游院校照搬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是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压缩品,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紧紧围绕旅游知识,以教师讲授的方式呈现出来,导致高职生在理论方面比不过本科生,在技能方面比不过中专生,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局面。因此,高职旅游院校要紧跟当前旅游行业发展的新形势,紧紧围绕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如旅游投资分析、出境旅游线路策划以及旅行社职业经理等紧缺人才,创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我国高职院校休闲旅游行业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建议及对策

创建新型的旅游行业紧缺人才培养模式一定要注重同时满足学校、学生以及企业三者的具体要求,建立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为旅游专业的紧缺人才培养提供科学的方法,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特色,为旅游行业培养大量的、超前性和创新性很强的、且具有良好合作能力的综合性旅游专业人才。

1.高职院校休闲旅游业高技能人才体系构建的内容。

创建旅游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前首先要解决三对矛盾:社会发展需求与学生发展需求的矛盾;学生就业与职业规划之间的矛盾;学校落后的教学条件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所以,高职旅游院校在设置培养内容体系时应注重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来进行。

一是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材内容。

在设置专业前,既要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要考虑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既要考虑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要考虑将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既要调查研究企业当前需要的人才种类、要求,也要重视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的人才。在设置专业课程时一定要以学生掌握旅游技能、提高就业能力为培养目标。来自美国的教育学家拉尔夫•泰勒是一位著名的课程理论专家,他认为设置课程一定要重视综合考虑学习者的需要、学科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其观点对培养旅游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的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是创新培养模式,提升人才素养。

以提高学生的旅游行业能力和旅游职业技能为基础,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分析,建立课堂理论学习同课外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高职旅游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摸索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高职院校一定要开阔视野,积极学习国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成分,与企业合作联合办学或者采用“订单式”的培养模式。此外,教师还可以去旅游企业学习旅游经验,高职旅游院校也可以聘请企业中的旅游人才为学生传授旅游行业中的工作经验,形成优势资源互补,实现“双赢”。

三是尝试职业教育,进行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要注重建设自己的实训基地。如果学校条件允许,学生可以选择边工作边学习。从教学内容来看,学生的学习内容要与当前行业发展要求相适应,提高就业能力,毕业后,不但要拥有毕业证书,也要拥有相关技能证书。另外,要加强旅游院校的改革力度。政府要利用自身力量,为与旅游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的旅游集团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鼓励来自于民间的资金支持旅游学校的建设。

2.高职院校休闲旅游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

一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

旅游专业教师要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并体现在自己的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中。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区域旅游建设以及社会的发展,从生产、管理以及服务等多个角度出发,培养操作能力强、职业道德水平高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要坚持“一切以市场为导向,一切为了学生”的中心,形成办学特色,建立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培养模式。此外,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也要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文化能够对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高职旅游院校应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风景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精妙绝伦的人文景观的好习惯。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充分认识自身价值、形成良好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不管是实践教学还是理论教学都符合这一点,所以教师队伍建设是改善旅游职业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和基本保证。高职旅游院校应严格控制专业教师的学历条件和实践经历,保证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同时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有一定教学能力的旅游行业人才为学生进行实习指导。高职旅游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所培养的人才质量,而教学管理人员理解教学目标的程度又决定着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中,对教师的评价限于教学管理人员针对某一节课进行,而关于整个学期的教学质量却很难及时做出评价,或者发现存在的问题后已经没有机会改正了。所以每一门课程的设置以及每一节课的安排都要紧紧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以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三要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规范行业人才培养模式。

从国际旅游市场来看,当前竞争的最关键问题是专业化旅游人才的竞争,而旅游专业人才需要相关制度来认定,因此必须制定完善的旅游人才认定制度。具体来讲,旅游专业人才认定制度应涉及从业资质、执业规则以及分等定级等内容。

四、结语

第3篇:幼稚产业论文范文

针对这一话题,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应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驱动力、以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发展的两个车轮,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新的一年,如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抑制部分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是目前理论界和企业界都十分关注的重大课题之一。

一、增强产业结构调整紧迫感

我国一直十分重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问题,在不放松农业基础的同时,大力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重视调整农、轻、重比例关系,到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向优化升级的方向发展。但也要看到,我国的产业结构仍存在着不尽合理的地方。特别是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更加凸显,部分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甚至在有的新兴产业领域也存在“一哄而上”现象。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不仅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会为未来整个产业的有序发展设置障碍。

客观地说,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也不是我们今天才遇到的新问题。在改革开放的这30多年中,我国一直都十分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几乎在不同的时期特别是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

毫无疑问,造成目前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信息不对称方面的因素,比如,当企业看到未来的市场需求较好而进行投资时,从某一个企业的角度看也许是合理的、可行的,但是由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就有可能造成多个企业投资产生的生产能力超过未来市场的需求。当然也与我国的土地市场、资源市场、资本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发育尚不健全、定价机制不尽合理等密切相关。

正因为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成因异常复杂,所以调整起来的难度就很大,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就十分艰巨。比如,对于一些过剩产能的淘汰,可能会涉及到地方财政收入、职工安置、企业转产、债务化解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应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淘汰退出机制,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

二、顺应产业结构调整新趋势

根据我国目前经济的实际发展阶段、资源和环境约束条件、社会进步程度,特别是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将呈现一种新的趋势,那就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驱动力,以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发展的两个车轮,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主要依据是:其一,虽然我国进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轻工业和服务业,但是无论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还是以轻工业、服务业为主,将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高效率的集约化的经济发展方式都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所在,而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提高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程度,利用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从长期来看,这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主要动力。其二,经济发展史和工业化理论表明,良好的产业结构应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因此,我国工业化发展必须同时兼顾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其三,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都面临调整、改造和升级的繁重任务,利用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等手段是推动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制造业和服务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因此,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立足于对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的改造与升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这也是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而要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目前的一个关键,是以技术进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和劳动生产率高的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同时,还要利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成果推动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全面提高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使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制度在现代服务企业和现代制造企业中广泛运用,从而使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成为生产率得到迅速提高、管理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劳动者素质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得到迅速增强的现代新兴产业部门。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不同的产业选择不同的着力点,对于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农业、纺织、轻工、生产生活服务业等,应着眼于提升技术含量,形成特色工艺和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对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装备制造业,则要通过政策引导,支持自主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对于有利于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性产业,如航空航天、生物技术、高性能计算机芯片、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不仅要加强政策引导,甚至需要财政直接投入,形成自己的“拳头”。

三、多举措推动结构优化升级

第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重工业轻服务业的思维方式,仍是制约和限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思想根源。面对我国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依靠加大物质资源投入发展经济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需要建立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二,积极推进传统服务业的转型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作为商品生产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的生产业,充分发挥其产业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作用。要重点发展以信息、科技、金融、会计、咨询、法律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水准。要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例如需求潜力大的物业管理、旅游、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优化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还要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培育形成一批多元投资主体的大公司和大集团,促进企业联合重组,实行网络化、品牌化经营。这里有必要强调的是,发展服务业与推进工业化非但不矛盾,而且能够在更高程度上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为一方面,随着产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工业越来越依赖于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发展的程度;另一方面,信息化是提升工业科技含量、带动企业经营管理创新、业务流程再造、组织制度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而且,从产业关联角度看,工业的发展对服务业提出了日益增强的个性化需求,工业决定生产业的需求规模和产品结构;工业作为服务业的中间产品和投入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服务业所需的基础设施、消费品以及生产资料等基本上由工业提供。比如,从产业链构成来看,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商务服务业的支撑;单纯靠扩大加工规模降低成本的空间已经不大,所以未来工业竞争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服务业的发展。因此,通过发展服务业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机结合,能够大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4篇:幼稚产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学 动画影视 本体艺术特点 民族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a)-0036-02

1 动画影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始,全球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增长期。当前,文化产业已普遍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美国电影出口额占世界电影市场80%的份额;日本动画占全球市场60%以上的份额;中国对动画的年需求量呈急剧增长态势,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动画市场。根据2009年7月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国将重点推进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动漫等文化产业。然而,中国作为文化资源大国却是文化产业小国,在风靡的动画世界如电影、电视、网络、游戏等媒介中,国产动画所占的份额极小,影响力也远不及美国和日本动画。这种市场竞争不仅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也具有文化乃至政治意义。如何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袭,加强国产动画的实力,增加国产动画的魅力,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性、现实性与挑战性的课题。

综观国内研究,尚存在的缺憾是:因为研究视角的问题,大多数研究关注动画技术的发展,而忽视了动画的叙事内容本身,因而对西方技术的片面学习只得其“形”而不得其“神”;对于动画片的民族化问题探讨得还不够深入和系统,从内容产业的角度出发就动画民族化问题开展的研究也非常稀缺;国内动画学界和实践界在涉及动画的“民族化”时,经常以“民族化”的范畴超越了动画的本体属性。因此,中国动画在面对当今“全球化”时代的竞争和“影像”时代的机遇时感到无所适从。

因此,在这种大的社会气候的影响下,在高校中,动画专业、影视专业乃至艺术类专业的教学经常陷入一种先在惯性思维,即片面地强调文化的“民族化”,却忽略了文化产品作为文化的载体的本体艺术特点,从而直接导致具有原创能力的大学毕业生人才的匮乏,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的文化产业规模拓展得很快,但却严重缺乏文化产品精品这一尴尬的现状。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种片面的、形式化的文化开发和艺术开发,从本质上已经违背了内容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这一规律。

因此,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动画应该具备何种区别于其他国家动画的特点?既然文化产业具备“内容为王”的产业特质,那么中国动画的核心竞争力内容是什么?如果是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那么民族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又如何通过动画恰当地表达出来?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甄别、分类和遴选,而且还因为动画的媒介载体的缘故,密切地涉及到历史文化与当下文明的接轨问题。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立足于内容产业,对动画的原创内容及民族化研究是目前动画理论界中极为缺乏而又相当重要的论题,不仅关系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国家间的文化竞争问题,而且也关系到民族文化顺利传承和国家文化安全问题。

在高校的相关专业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点:(1)对长期以来片面注重技术和形式而轻视剧本的错误,以及片面地把文化元素作为道具简单地陈列于影视文本中的错误倾向予以纠偏,使动画的民族化和动画的本体属性密切结合。(2)在教学中,要廓清流弊,纠正重形式轻内容的错误倾向,加深学生对内容产业的认知度,并培养学习的原创能力。(3)借助大量案例,分析在“影像时代”和“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元素如何有效地与动画实现历史、时空的符号式对接。

本教改项目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的动画片(主要指电影动画片、电视剧动画片)。研究将通关注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动画生产大国的成功作品,对其中民族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入展开比较和探讨,进而反思中国动画当前的困境,得出相关论断和建议。研究大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1)对“动画民族化”作出概念界定,厘清研究现状及问题;明确研究的对象、范围及文本个案。(2)梳理世界动画的发展历程,分析动画产业大国成功的原因所在,同时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展开思考。(3)从内容产业和横向维度上出发,分析动画创作走向民族化的必然趋势和一般模式。(4)从历史传承和纵向维度上出发,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视觉转换与传播的必要性与一般过程。(5)从动画内容和动画载体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多种有效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途径。

因此,本项目呈现出以下两个明显的特色:(1)从艺术内容、艺术形式两个方面探讨民族化的具体实践与方法,并从内容产业开发的角度提出问题与建议,对中国动画的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参照和实践支持。(2)采取内容比较的方式展开教学,结合美国、日本、中国三个国家的动画影视作品进行理论的讲解,形象、具体地说明优劣、差异之分,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2 动画影视课程教学的新路径与新方法

第5篇:幼稚产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动漫产业、日本、中国、发展

一、日本动漫产业发展现状

日本的动漫产业至今仍处于领头羊的优先地位,不仅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同时以其成熟的产业链、顶尖的表现技术、发人深省的故事创意和完善的政策支持等因素著称于世。中日的动漫产业发展基本上同步开展,现在却落后日本许多;两国动漫及动漫产业发展水平的不同,值得我们深思。日本动漫产业发展主要有以下的特点。

(一)以“漫”制“动”,将利益最大化;

我们可以从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清晰地看到“漫画——动画——销售”这个完整产业链的高效运作。日本的大多数动漫作品,都是由漫画改编而来,日本以“漫”制“动”的模式,是产业中至关重要的一根链条,漫画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动画的成败。由于日本漫画本身具有很大的消费市场和潜力,经过这个巨大市场的大浪淘沙,人气高的漫画才被提出来改编成动画作品。这不仅把漫画与动漫产品完美结合起来,还大大降低了制作动画作品的风险和成本。

(二)形成以漫、动、衍生产品相结合的完整产业链,极为重视版权保护

日本动漫产业链较为完整,各环节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环环相扣。漫画杂志、期刊等出版漫画作品——制作动画并播映——出售并转让版权——研发销售动漫衍生品——成功将动漫作品出口国外——成功将动漫产品“二次开发”——如果产品人气达到了品牌程度,那么可以再开发具有混合消费性质的主题公园。各环节在产业链中所处位置不同,承担着不同的职能任务,通过动漫版权和资金紧密联系起来形成运行良好的产业链。

(三)极为重视动漫版权的保护

日本动漫产业以动漫版权保护为基础,版权开发利用贯穿整个产业链。动漫产业是文化内容产业,其产品价值体现在各种动漫创意中,对动漫版权的法律保护就是对整个动漫产业的保护。动漫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是对动漫版权不同形式的利用,版权价值被不同程度地开发。日本动漫版权保护法律制度健全,为动漫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盗版对以版权为核心的动漫产业极具破坏性,没有良好的版权保护,漫画、动画及整个动漫产业链将不复存在。

(四)市场细分明确,观众普及广泛

日本动漫作品分类细致,有针对年龄的、有针对题材的、还有针对职业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如面对儿童群体的经典作品《樱桃小丸子》《机器猫》;面对成人的《海贼王》;另外,还有一个较小的题材范围,那就是针对职业而产生的题材:大致有侦探、教师、法律、足球、篮球等职业的作品,名作有《名侦探柯南》灌篮高手》等①。日本的动漫爱好者,涉及年龄层非常广泛,漫画普及程度相当高。

二、我国动漫业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的动漫产业,已经得到了各方的重视与发展,但是,从各地纷纷扬扬争办动漫节会和创建动漫基地的繁荣景象中,我们也看到了许多必须引起各级各界高度重视和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虚心向日本动漫界学习借鉴,并走出一条不与发达动漫国家雷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动漫产业化道路,就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中国动漫产业目前面临的问题有。

(一)动漫氛围不浓,动漫受众面窄

近年来中国动漫产业在各级政府和相应政策的推动下.已步上快速发展的轨道。但中国的动漫氛围.却不尽如入意。一方面.动漫没有严格的分级制度,受众的定位比较模糊,主要是面向少年儿童,成年人大多没有看动漫的习惯。因此动漫作品的社会基础被人为缩小。另一方面.中国孩子经常很早就要应付各类培训班,闲暇时间不多,文化课是孩子的主业,看动漫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可想而知,作为动漫受众最大潜在群体看动漫的热情会受到抑制。

(二)动漫原创力不够,品牌动漫少

尽管中国动漫的数量在逐年翻番,但动漫原创能力仍显不足,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当今市场上热销的仍是日本、欧美动漫形象,中国有影响力的原创品牌动漫极少。除了近年出品的虹猫蓝兔以及喜羊羊等,国产品牌动漫似乎还停留在早期的《大闹天宫》、《黑猫警长》等动漫形象上。动漫作品多以说教为主,情节幼稚简单,不引人人胜,缺乏时代特点和民族风格。

(三)动漫商业模式尚未建立,未实现产业链良性循环

动漫产业既包括了文化、艺术、教育等因素,也包括科技、商业等因素。作为世界上最具潜力的动漫消费市场,中国动漫发展的空间非常巨大,但目前中国动漫产业链的开发运营模式却存在诸多问题。产业链的断链使得我国动漫企业在相对封闭的情况下各自为营,不能形成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大量的人财物力都花费在了融资、授权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各机构无暇顾及开发创新;制度上的缺失导致的严重盗版现象,也使得投人大量资金创作的动漫作品无法在一定时期内收回成本。这必然会影响企业下一步投入的热情、造成恶性循环。

三、日本动漫产业的成功给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启示

1.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动漫发展模式

作为中国的近邻,日本动漫产业发展得如此成功,当然有其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的地方。在日本动漫产业的启示之中,我们首先要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动漫产业发展模式。

(一)首先是创作开发模式

以原创漫画为核心,打造具有原创性的选题策划、剧本编写、动漫形象创作开发模式。动漫原创是动漫产业的核心和源泉。成功的原创动漫形象,是动漫产业链进一步拓展的关键。确立原创漫画的核心地位是夯实中国动漫产业的基础,也是符合中国市场特征的动漫原创模式的现实需要。因此,必须从资金和政策上加大对原创动漫期刊等的扶持力度,使之成为培养动漫原创人员的土壤。

(二)清晰而明确的盈利模式,及盈利模式的深度拓展

在国外,动漫产品的收益主要来自电视播出版权费及衍生品授权费。但在中国,电视播出费很低,动漫企业不可能凭此盈利,衍生品市场是动漫的利润所在。一般来说,动漫产业链中,20%的盈利来自动漫本身,80%的盈利则来自相关衍生产品。但是并非所有的动漫形象都能顺利进入衍生品环节,因此如何让书刊、影视、衍生品等市场良性互动是动漫企业盈利的关键。

(三)其次是融资模式的多样化

即市场模式和政府引导模式的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动漫产业,尤其是动画,属于高投入、见效慢的产业,很多动漫制作企业急需大量资金,而银行对于中小企业贷款的门槛较高,所以很多动漫企业将目光投向风险投资基金。日本有专门的动漫基金和动漫发展基金来解决融资问题,而在我国,政府也可以考虑通过成立动漫发展基金来解决动漫企业融资方面的瓶颈。

(四)最后是多样化的运营模式

应整合动漫产业链的运营模式,建立起宏观与微观全方位结合的发展策略、合作机制、营销模式和扩张模式。整合各方资源.打造集团化的全景产业即打通动漫创作、生产、播出、等上下游环节。将动漫制作、动漫播出、动漫衍生品开发销售融为一体的产业链经营主体。出版集团参与动漫产品的全产业链运作,如安徽出版集团首推原创学习型漫画《魔法笔记》,将以漫画内容为基础,逐步开发动画片拍摄、数字出版、网络游戏以及相关衍生品。手机动漫、网游动漫的运营模式。动漫和网游有着天然的关系,在国际上。“游戏动漫化、动漫游戏化”的联合运营模式已成为动漫产业的主流模式,在产业价值中游戏创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2、浅探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战略

中国动漫产业要想发展,培育国内市场显得尤为必要,只有立足于国内读者,建立广泛的社会基础,才能实现中国动漫真正意义上的腾飞,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面对国际市场,与世界接轨。

(一)做好市场调研,降低动画风险

日本在一部动漫作品制作之前,都会进行缜密的市场调研或通过漫画销售进行市场试水,之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作品的制作。②同时,在制作之前,他们一般都会由专业的营销部门进行前期营销策划与运营,一来为后期的作品制作筹集资金,二来为还没成型的作品提高知名度。

但是,中国动漫产业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些环节。甚至有些小公司为了节省成本,在没有进行市场预测和前期宣传的情况下,就盲目开始产品制作,导致播出困难、低价销售或收视率降低,有的半途夭折、虎头蛇尾或血本无归。因此,做足前期市场调研、漫画试水和宣传引导文章,是提高作品影响力、竞争力,降低动画制作风险的先决条件,必不可少。

(二)建立健全产业平台,畅通产品流通渠道

产业平台,包括动漫产业的全部生产流通环节。目前,日本动漫的产业平台已经十分健全,而中国的动漫产业平台,则呈现畸形的橄榄形状态,即漫画试水阶段发育不良和前期凋研、宣传工作力度不够,而漫画制作阶段却正常发育,到了衍生品开发阶段又严重不足,这种两头尖、中间大的产业平台③。而当动漫制作完成以后,又需要播放平台支撑。因此,政府和各种传媒机构,也应该搭建健全的播放平台,为动漫作品制作后的播放铺平道路,从而实现互利共赢。

(三)借鉴成功经验,完善产业链条

从上面日本动漫产业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都具有一套较为成熟的产业链运作方式:制作者开发创意——寻找投资商投资、制作——作品成功后进入衍生品的研发与销售。那么,中国动漫产业应当认真借鉴日本等动漫大国的成熟经验,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完善产业链条,在打造优质动漫产品的基础上,积极开发传统意义上的玩具、文具、食品、服装等衍生产品,同时大力挖掘网络动漫、手机动漫、主题公园等新兴媒体资源,从而获得多轮盈利利润,努力将动漫作品打造为品牌化、多元化、交互式的优良作品。

四、结语

中国的动漫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朝阳产业,发展前景是很光明的,但是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国内目前的动漫创作群体无一不是在日本动漫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动漫的发展繁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动漫制作者们的共同努力。

纵观我国动漫行业近年来的发展现状,《喜羊羊与灰太狼》、《麦兜响当当》、《宝莲灯》等动漫作品,在一次次创造了票房神话的同时,也获得了全国观众的认可,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动漫产业的进步。但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目前动漫产业仍存在硬件投入过多,表面繁荣.实质原创不足,有发展热潮却无明确发展模式等诸多问题。而只有立足自身培养动漫创作、设计、市场营销等动漫产业的专业人才,发挥本民族优势,构建合理的动漫产业链,才能创造出适合中国的动漫发展模式,使我国的动漫产业获得大众认可,最终走向世界。(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奇佳.日本动漫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 王璇.日美动漫产业的发展与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战略[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 邱微.中国动画产业的产业链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硕士学住论文,2006.

注解

① 陈奇佳.日本动漫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第6篇:幼稚产业论文范文

二战后世界贸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迅速上升;产业内贸易快速增长。这些经济现实是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的,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70年代以来,迪克西特(Dixit)、诺曼(Nonman)、埃蒂尔(Fihier)、克鲁格曼(Krugman)、布朗德(Brander)和斯本塞(Spencer)等人相继独立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国际贸易的论文,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某些条件下,对本国尚不具备比较优势又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一国政府可以通过补贴、关税等支持保护手段使产业中的企业迅速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开发能力,依靠企业竞争优势的强化来参与国际竞争,从而构筑起新贸易理论体系。新贸易理论在政策上的含义就是战略性贸易政策。

新贸易理论体系主要由两大理论构成:一是主要以内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利润转移”理论;另一是主要以外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外部经济”理论。

“利润转移”理论

第一:用出口补贴为本国寡头厂商争夺市场份额。这种论点认为:向国内厂商提供补贴,使国内厂商采取进取性市场战略,从而迫使外国竞争对手作出相应的让步,国内厂商的市场份额由此扩大。这是战略贸易政策理论中影响最大,也是被引证最多的一种论点。

第二:用关税来抽取外国寡头厂商的垄断利润。这种论点认为:在存在潜在进入的情况下,使用关税来抽取一家外国寡头厂商正在享受的垄断利润是合理的。如果没有任何潜在的进入,关税只会扩大国内价格与国外价格的差距,导致福利恶化。但如果存在国内厂商的潜在进入,则这种进入的威胁限制了外国厂商的定价反应,使他们执行一种吸收部分关税的定价,以阻止这类进入的战略。只要关税被部分地吸收,价格上涨的幅度就会低于关税的幅度,消费者剩余的损失就会远远被征收到的关税所抵消而有余。

第三:以进口保护作为出口促进的手段。该论点为传统的幼稚产业保护论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本文主要是分析科技兴贸问题,因此这里重点论述一下该论点。该论点认为一国政府可以通过贸易保护或局部封闭本国市场,赋予本国企业在国内市场的销售特权,受保护的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都会增加,企业由此可获得静态规模经济;同时国外竞争对手由于市场份额的缩小而失去规模经济,此消彼长,国内企业就可能拥有了与国外企业竞争的优势。企业除了可获得静态规模经济之外,还会由于累积产量的不断增加而积累职工的生产经验,在“干中学”的过程中生产成本会不断下降,以及企业研究与开发所产生的技术创新可改变企业的生产函数,降低边际成本,从而使企业获得动态规模经济。在这里,政府通过贸易政策影响了本国厂商及其外国竞争对手的决策行为,从而改变了竞争格局,使不完全竞争产业特别是寡头产业中的超额利润向本国发生了转移。

“外部经济”理论:

某些产业或厂商能产生巨大的外部经济,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出口的扩张,但由于这些外部经济不能完全被相关厂商所占有,这些产业或厂商就不能发展到社会最优状态。如果政府能对这些产业和厂商提供适当的保护和支持,则能促进这些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优势,获得长远的战略利益。

二、战略贸易理论对我国的启示及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出口现状及面临问题

1998年我国出口位居世界第九位,可以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是从出口商品构成来看,我国能够大批量进入国际市场的还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虽然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1996年机电及运输设备业的出口总额首次超过轻纺产品的出口总额,不过仔细分析一下不难发现,我国的机电产品出口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加工装配业务的出口,并未脱离劳动力密集的生产方式,所需的技术、原料、零配件、生产设备都从国外进口,与国内产业的联系较少。换言之它只是部分改直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为出口以价值更高的产品(如机电产品)为载体的装配劳动。这种贸易结构与我国的劳动力丰裕、工资成本低是相吻合的,并且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使我国得到了一些贸易利益,如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的收入,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但现在的问题是:这种贸易结构在国际竞争中是否具有竞争优势?能否长期化?

关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新说法: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曾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H—O理论进行实证分析,根据H—O理论,美国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里昂惕夫对美国的200种进出口商品进行统计分析后却得出了一个相反的结论。对此经济学家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但有一点已非常明确,这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主要不是用产品本身来区分的,而是用投入要素来区分的。也就是说,同样一种产品在发展中国家可能是以密集的劳动生产的,在发达国家则可能是以密集的资本生产的。就象服装、鞋帽、玩具、食品之类,就产品来看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许多发达国家则是资本密集型的。即使在这些国家也要投入较多的劳动,但这些劳动是同较多的资本结合进行生产过程的,结果就是更多的劳动生产率。面对发达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上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不具有竞争优势。

贸易障碍增多:虽然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因工资低而劳动成本较低,发达国家进口会进一步提高其福利水平。但面对国内充分就业的压力,仍会以各种壁垒阻碍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从而使以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事实上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例如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的限制。

我国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低廉优势正在减弱:从1995年开始,加工贸易开始成为我国产品出口的第一大方式。从1998年统计数据来看,加工贸易额1730.4亿美元,出口额1044.7亿美元,分别占该年进出口总额的53.4%和56.9%,且1998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是1991年的3倍,同期进出口总额为2.4倍,由此可见加工贸易增速快于全国进出口总额的发展速度。我国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仅广东、上海、江苏、山东和福建五个沿海省市加工贸易合计占到80%以上。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快速增长,我国沿海地区工资增长很快,据1995年与198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沿海地区工资水平大幅提高,其中上海上升了77.9%,北京上升了48.9%,广东上升了42.1%,劳动力成本低廉优势正在减弱。面对东南亚、南亚甚至非洲国家更具竞争力的劳动力优势的压力,如何使外贸更好发挥对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进入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知识经济初显端倪,世界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发达国家科技与产业飞速发展,据OECD统计,其主要成员国的知识经济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高新技术产业在制造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目前已接近30%;出口商品结构逐步转到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方向,OECD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目前已接近40%;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发展迅速,到2002年OECD国家此类服务出口将占其服务出口总额的一半左右。根据世界银行《1998年世界发展指南》的资料,1996年的一些新兴市场高新技术产品占工业制成品出口达到相当高水平,新加坡为71%,马来西亚为67%,韩国为39%,墨西哥为32%,台湾省为50%。世界科技革命及全球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市场科技与产业巨大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对我国的长期出口竞争力提出严峻挑战。

因此,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快我国出口产业的技术创新,全面增强国内出口企业的竞争优势,是我国外贸跨世纪发展的重大课题。

(二)启示与对策:走科技兴贸之路

我国要想由一个贸易大国成为一个贸易强国,充分发挥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实现出口的可持续增长,科技兴贸是必由之路。科技兴贸是产业科技化的必然结果,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产品质量提高和结构的优化,最终才能体现于出口商品质量提高和结构的优化。因此要想实现科技兴贸,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关键。

高科技产业在我国尚属于幼稚产业,为扶持其发展,根据战略贸易理论,在贸易政策方面政府应给予适度保护。首先在关税方面:尽管随着“入世”的临近,我国关税税率在不断下降,但政府仍应以有效保护率理论为指导制定适宜的关税税率,设置合理的关税结构,对高科技幼稚产业维持适度的高关税。其次,灵活运用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政府采购等非关税手段。对政府采购、进口配额和进口许可证实行招标制度,将招标的收入补贴给消费者,尤其是被保护行业的下游工业。最后,对高科技产业的保护要有合理的期限。当被保护企业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应该逐步降低关税和非关税的保护作用,更多的使用生产补贴,这不仅能引进竞争机制,提高效率,而且还能针对不同的产业灵活实施有差异的补贴率,更好发挥政策对产业的作用。

第7篇:幼稚产业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价格竞争汽车行业博弈论

论文摘要:本文从我国汽车企业的价格竞争状况分析着手,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解释了汽车市场各汽车厂商竞相降价的内在原因,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汽车行业形成合理的市场竞争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1引言

我国的汽车产业从1953年兴建第一汽车制造厂起已经整整发展了半个世纪,汽车产业依次经历了幼稚阶段、成长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从建国初到70年代末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汽车产业的生产能力低,产品品种单一,生产分散,规模经济效益较差。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以及二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和中国居民收入大幅度上升,我国汽车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国际经验显示,人均收入水平和汽车普及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加之我国政府通过放权让利、财政包干等措施,调动了地方发展汽车工业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了生产多种类汽车的多个生产基地,形成了汽车工业的竞争格局。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行业信息部的统计,2004年1到10月,汽车生产累计达到423.01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7.58%,累计销量413.40万辆。去年,我国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但是与世界汽车生产大国相比较,我国的汽车工业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首先表现在:企业生产规模小、数量多,与汽车产业的发展规律相悖。中国的汽车生产企业达120多家,堪称世界之最。但是全国的年产量却不及一个外国大汽车公司的产量,年产量万辆以上的企业也只有2o多家勉强形成规模经济的企业也只有一汽、东风、上汽、北汽集团和长安汽车集团五家。其次,我国生产的汽车无论从成本还是价格上都要比国外同类产品高出许多,缺乏国际竞争力。再次,我国汽车产业的生产集中度与世界几个大型汽车生产国相比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汽车工业是规模经济最显著的产业之一,各汽车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必然使企业向大型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从而使产业集中度提高。测量集中度的方法和相应指标有很多,以其中较为简单的两种作为测量方法:绝对集中度(OR.)和哈菲尔德指数(脚)比较我国和其它国家的汽车产业集中度如下表。显然,在四个国家中我国的汽车行业集中度远远低于其他三个国家。

2汽车行业市场竞争的特征和成因分析

我国汽车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仍抵挡不住外国汽车产业的挑战,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关税逐年递减,对汽车工业产生极大的冲击,降价似乎成为汽车企业的必由之路。从销量来看,2004年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日系和韩系轿车开始大举发力,所占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从厂家排名来看,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依然稳居轿车销量排行榜前两位,但和其他对手的领先优势已大幅缩小,而上海通用与广州本田的销量均大幅增长,分列第三四位,北京现代则一举跃升至第五位。2004年是日系轿车的反攻年。广州本田年产从原来的12万辆扩至24万辆,此前供不应求的局面大为缓解,全年累计销量达到202-066辆,比2003年增长了73%。其中新雅阁销量达到105393辆,稳居中高档车市场冠军;同属日系的~汽丰田凭借花冠的良好表现,2004年累计销量达到8.5万辆,同比增长了6o%,排名也由原来的第13位升至第8位。此外。海南马自达、东风日产、东风本田、一汽轿车(马自达6)等日系厂家的销量虽然增长幅度不大,但总量依然不可小视。韩系的冲击力主要来自北京现代。

虽然索纳塔41322辆的销量比上年下降两成,但伊兰特却创下了102748辆的惊人业绩,北京现代也因此以144088辆销量稳居国内轿车排行榜第5位,而在2003年,jE京现代还在前十位之外。东风悦达起亚今年上市的嘉华和远舰销量虽然不太理想,但千里马仍实现了5.5万辆的销量,实力不可小视。初步测算,2004年日系和韩系轿车的总销量突破了65万辆,市场份额超过25%。今年广州本田、一汽丰田、东风日产、东风本田、北京现代、东风悦达起亚等日韩系企业还将继续扩大产能,可以预见,今年日韩系轿车的攻势将更加凶猛。因此各汽车品牌展开了大幅度的降价,全国整体汽车价格水平下降了20%左右。但降价大概都有以下特点:就是降价幅度大,降价次数多;降价不分季节;知名企业率先打价格战;降价的影响力一次比一次弱;降价并没有带来预期的销量增长。

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价格竞争是市场竞争的基本手段,市场调节功能的发挥必须以充分的市场竞争为条件,竞争方式是多样的,但价格是首要的竞争手段。实践证明,在制度创新和经济制度改革的关键时期,价格竞争对市场化的进程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市场经济走向完善的重要标志。价格竞争有利于打破垄断提高企业的内在素质。

价格竞争既然是市场竞争机制的核心手段,那么价格策略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企业竞争的首要策略。降价促销是企业一贯常用的价格手段,是我国企业在市场与价格都开放后最容易采用的竞争手段。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控制在一定的“度”内,降价促销如果超过了合理的界限。就会逐渐演化成一场以夺取市场占有率为根本目的的过度价格竞争甚至是低价倾销,从而形成恶性价格大战。这对行业的长期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并非所有行业都会发生价格竞争,有些行业发生价格竞争的可能性较低,而有些行业发生价格竞争的可能性较高。价格竞争是产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过程一个成熟的行业,价格竞争会将被品牌竞争、技术竞争服务竞争和质量竞争所取代,行业的安全系数较高。在我国。许多行业仍处于幼稚或成长阶段,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容易导致价格竞争出现。其中这些行业又具有以下特征:获得暴利、规模经济显著、价格弹性较高或生产过剩、库存积压严重。凡具有以上一个或多个特征的行业,都会可能产生价格竞争,甚至演变为价格战。我国汽车行业的市场竞争具有显著的价格竞争特征。

3博弈模型价格竞争分析

关于企业价格竞争的成因分析,学术界持有不同的观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市场机制说;(2)经济转型说;(3)体制缺陷说;(4)企业自身缺陷说;(5)企业博奕说。笔者认为,汽车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是行业内企业之间非合作博弈竞争的结果,由于缺乏一种特有的机制来管理企业的价格行为,使得企业间的价格竞争爆发,而且愈演愈烈。本文拟从博弈论的角度来分析企业间价格竞争的经济行为。为了对汽车的降价行为做比较深入的分析,本文以奥迪和宝马两大汽车品牌的价格竞争为代表,从静态和动态博弈两种博弈类型来考察其在各种情况下所采取的策略选择。

3.1静态博弈模型

在汽车企业的定价过程中,各汽车商家之间最初都是一种典型的非合作博弈关系,其博弈的基本原则都是追求企业自身的利润最大化。在我国汽车市场上,主要以几家寡头厂商为主导,兼以一批小厂商尾随,这里以宝马与奥迪两大汽车的价格竞争为例。宝马和奥迪同属高档次的轿车品牌,从一开始在价格上就存在着非合作博弈竞争。过去,宝马和奥迪两个汽车厂商原来均以同一种较高的价格(这里称为“高价”)销售汽车,在降价前双方共享市场各自获得的收益分别为ul和u2;当宝马厂商为了抢占市场,开始降价而奥迪厂商保持价格不变时,由于同属高档次的轿车,故可以将意愿购买奥迪汽车的顾客吸引过来,从而它带来的受益远大于因降价所造成的损失。故可使其受益净增u,这样会减少奥迪的销售量,损失Ub;如果两厂商同时降价,但因双方共同降价,不能单独享有市场,故各自的净损失均为Uo(Uc<U<Ua)。这个博弈问题可以用以下的得益矩阵表示:

通过对得益矩阵的分析可知:在给定奥迪厂商价格策略的情况下,宝马厂商选择降价都比选择高价的受益大,即,从而说明降低价格是最优策略。同理,在给定宝马厂商价格策略的前提下,降低价格也是奥迪厂商的惟一最优价格,所以,(降价,降价)是一个纳什均衡。这样,先行降价的厂商虽然获得了短期利益,但随着其他同类商家的竞相降价,其价格优势将不复存在,而且渐渐转变成劣势,其降价策略变成了无效策略。商家的竞相低价竞销行为不仅伤害了自身的利益,而且波及整个行业的利益,必将导致损人不利己的恶果。由于本博弈是一个一次性非合作博弈定价问题,且两汽车厂商肯定对方会按照个体的行为理性原则进行决策,尽管双方都采用“降价”的策略不是理想的结果,但因为两厂商都无法信任对方,都必须防备对方利用自己的信任而谋取利益,所以双方会坚持采用“降价”。即使两厂商都完全清楚上述的利益得失和经济效益,也无法改变这种局面。

上述博弈过程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提示,盲目的降价占领市场绝对不可取,只能让厂商带来极大的损失,而且这一损失本来完全可以避免。而要改变这一局面,厂商必须从产品的质量、内部的管理和售后服务抓起。即使某一厂商降低价格,而另一厂商不以降价为策略,而采取以退为进,虽然会短时间失去部分市场,但由于坚持以顾客、产品质量为宗旨,进行产品差异化经营,那么也会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夺回失去的市场。更重要的是,竞争对手也会根据对方的策略而及时改变自己的决策,最终价格会上浮。维持较高的受益。

3.2重复博弈模型

熏复博弈是静态或动态博弈的重复进行,通常分为有限次重复博弈和无限次重复博弈。在有限次重复博弈中,由于这样的合作有确定的期限,如果原博弈中有惟一的纯策略纳什均衡,则有限次重复博奕的惟一均衡即为各博弈方在每阶段(即每次重复)中都采用原博奕的纳什均衡策略。因此最终效率较高的合作结果还是不会出现。而无限次重复博弈没有结束博弈的确定时间,也就是说并不能确定哪次是最后一次博弈,所以并不能像有限次重复博弈那样采取逆推方法,而且无限次重复博弈不能忽视不同时间得益的价值差异和贴现问题。显然宝马和奥迪两汽车品牌不会只是在我国做短期的投资,对于庞大的中国市场,他们将在市场上作长久的销售,即定价过程会重复地进行下去,虽然理论上讲两汽车品牌的重复博弈次数还是有限,但每个汽车厂商都希望在市场上生存下去,没有谁确定最后一次博弈的时间,所以可以把他们的博弈竞争理解为无限次重复博弈。

现引入贴现因子8,通常可以根据利率计算:8=—Ll+r其中r为以一阶段为期限的市场利率。如果一个T次重复博弈的某博弈方,在均衡条件下各阶段得益分别为u1、U2、……、Ur,则考虑时间价值的情况下重复博弈的总收益为:

本博弈中,如果宝马厂商采用“降价”,那么第一阶段的得益为u+U-,但以后引起奥迪厂商一直采用“降价”报复,自己也只能一直采用“降价”,得益在以后每个阶段只能为:(U—Ue),则总得益贴现后为:U=

如果宝马厂商一直采用“高价”,则每阶段得益都为u,则总得益贴现后为:U因此,当,即宝马厂商会采取“高价”,否则会采用“降价”。前一种情况说明,由于贴现因子8较大,也就是说市场利率较小,宝马厂商会比较看重未来利益,他不会为了眼前的一次性获利而招致奥迪厂商的报复,进而导致自己的未来利益、长期利益受损。后一种情况恰恰相反,由于贴现因子8较小,即市场利率较大,宝马厂商宁愿牺牲长远利益来换取一次利益。

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宝马与奥迪都倾向于采用如下策略:第一阶段采用“高价”,在第l阶段,如果前r—l阶段的结果都是“高价”,则采用“高价”。否则采用“降价”。这也说明,双方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开始时总是试图合作,第一次无条件选择“高价”,如果对方采取合作态度则坚持“高价”;一旦发现对方不合作,马上选择“降价”予以报复。作为理性的经营者,他们很清楚短期的图利会带来极大的损失,所以双方都愿意而且只能选择(高价,高价),最终会出现效率较高的、理想的合作结果。

但遗憾的是,今年2005年1月l2日,华晨宝马对外宣布,国产宝马3系、5系价格全面调整,最高降幅10万元。现在宝马318i的售价仅34.8万元,这既给同档次的奥迪A6、A4、东风天籁、凯迪拉克cIs,以及尚未出世的国产奔驰、丰田皇冠等造成打压,也为VOLVO、丰田佳美、通用欧宝等进口车设置了新的门槛。到了3月11日,为给即将上市的新奥迪A6让路,奥迪系列产品全线降价。但是与其说这次降价是为了给新车让路,还不如看作是奥迪对宝马降价的一种回应。奥迪独享中国豪华车市场的日子。已经难以再现了。而且可以断言,此次降价,必将引起其它汽车品牌的又一轮降价热潮。为什么现实生活中我们没有看到双赢结果的出现呢?

理论上讲,要实现这一结果,避免恶性价格竞争的条件必须具备以下四点:第一,企业都必须对各自的实力充分了解;第二,双方都本着合作共享的愿望,共同生存。维持不变的均衡;第三,任一企业都明白,任何一方违反游戏规则,都将会受到对手严厉的报复;第四,任何企业都能够将自己的意图准确及时地传达给对方。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同时满足以上四个条件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是企业间暂时的勾结行为,由于企业都想偷偷背着对手捞一把便宜,其结果往往是价格竞争还是出现了,理想的联盟将不攻自破,像卡特尔性质的集团除了扭曲自由竞争外,更根本的是集团内部极不稳定,随时都有拆散的可能。而且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国内汽车产商又缺乏国际竞争力,不能及时开拓国际市场,以降价来占领国内市场从而达到打击竞争对手往往会成为企业的主要竞争手段之一。

汽车企业之间要避免对手的不合作所造成的损失,除了进行严厉的惩罚外,最好的办法是进行企业之间的联盟、兼并,有效的约束和彼此之间明确的利益关系,可以将对立的利益转换为共同的利益,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加快形成规模经济和提高市场集中度。特别是对于我国的汽车产业而言,由于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面对的只是国内市场,加之我国汽车企业规模小、数量庞大,企业联盟或兼并,对于发展我国的汽车产业显得尤为迫切。

4结语:缓解价格竞争压力。促进汽车行业健康成长

我国汽车行业还没有进入成熟期,过度的价格竞争对行业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通过对汽车降价原因以及过程的博弈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建议:

第一,以规模促实力,以实力创品牌,以品牌促竞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汽车企业无论从规模或效益上都无法与外国汽车品牌抗衡,所以国家应该鼓励汽车企业以资产为纽带,通过联合、兼并等形式,优胜劣汰,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汽车企业集团,形成规模经济,提高市场集中度,使市场竞争由价格竞争向品牌和服务竞争转化。

第二,积极鼓励汽车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对本国产业实行一定程度的保护,是各国产业发展通行的做法,即使发达国家也不例外。汽车产业由于受现有技术设备水平的制约和影响,以及不成熟市场机制的限制,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扶持和保护,以减轻企业所受到的来自国外低成本产品的竞争压力,以维护产业安全。但政府保护的范围、程度和手段等应该适度,避免过度保护妨碍汽车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加入WTO后市场进一步开放,国内汽车市场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如果汽车行业不努力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经过可能不是健康成长,而是日益萎缩。

第三,切实转变政府的管理职能,提高政府部门的效率。我国的汽车产业,由于政府管制失效,扭曲了市场结构。发达国家汽车产业均为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而我国却表现为过度竞争性市场结构,过多的汽车企业为了争相夺取有限的市场,容易导致价格竞争。政府部门应该有效地对汽车企业进行必要的管制,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减少重复建设、重复生产等资源浪费的现象.加快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减少汽车行业从竞争向寡头市场转变的时间。

第四。企业自身必须加强研发力度,提升汽车行业的售后服务质量和水平。我国汽车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主要原因是研发水平低下,对很多关键技术和重要领域缺乏自主开发能力,这就需要企业大幅度提高研发费用的投入比重。同时,良好的售后服务质量能积极引导消费,促进汽车消费热点的形成。产生价格竞争的原因,主要是争夺有限的市场。而新的消费热点是治理价格竞争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2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OO2

2.平新乔,魏军锋.中国汽车工业的市场规模和企业数量研究[J].经济研究,2001,(11)

3.赵波,华德亚.对我国汽车产业进入管制失效的思考[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1,(6)

4.李重芬,徐元康.关下中国汽车生产与消费的现状分析[J].商业研究,2OO2,(1)

5.伍争荣.企业应对价格竞争的策略[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3,(2)

6.杜传忠.我国汽车行业与家电行业市场集中度过程的比较启示[J].当代财经,2003,(2)

第8篇:幼稚产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贸易战略;出口导向;比较优势;局部赶超

作为全球化过程中主要受益者之一,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已紧密相连,中国在本次金融海啸中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波及(数据显示:2009年一季度出口和进口同比分别下滑19.7%和30.8%,这是自1993年有相关统计数字以来,第一次出现两位数的季度负增长)。由于过于依赖外部需求,我国的经济运行一直隐含着巨大风险,如果出口受限则整个经济的增长就会通过(逆的)乘数效应以更大的幅度放慢(上次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的经济增长也是大幅下滑)。在目前危急的形势下,对我国近年来形成的出口导向型的贸易(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毫无疑问有着重大意义。

一、对我国出口导向贸易(发展)战略争论

其实通常所说的贸易战略,无论是进口替代还是出口导向,都不是着眼于对外贸易领域的单纯的“贸易”战略,而是开放经济中的发展战略。中国官方并没有关于贸易发展战略的系统论述,国内学术界对现行贸易发展战略性质的认识也争议很大,尚无权威性定论。从实证研究方面来看,沈程翔(1999)针对中国经济增长是不是出口导向型的争论,利用我国出口与GDP等统计数据,论证了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却并非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证明我国经济增长确实是出口导向型。赵陵等(2001)认为,至少在短期内中国经济增长确实符合出口导向型增长假说。李计广等(2008)主要从我国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以及政策的目的和企图上来证明中国的出口导向战略。

陈未(2001)认为中国致力于出口增长型战略也削弱了其他亚洲国家继续实施这一战略的有效性,对出口增长型战略在长期的适用性发生了怀疑;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以贾宝华(1999)为代表继续坚持出口导向战略的主张,左大培、刘庭、娄彦华等学者则认为应该转向进口替代战略,靖学青(2000)主张“总体上的‘进口替代’与局部渐进的‘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略。林毅夫及其合作者(1999,2003,2004)发表了一系列的论著和论文,系统地阐述了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和贸易政策,该理论认为政府应实行中性的贸易政策,既不鼓励进口替代也不推行出口促进,前者导致进出口贸易都受到削弱,出口削弱是因为资源在扭曲的环境下会被从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去发展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后者即使使企业的产品拥有很高的出口比率,出口也会是没有利润的;吴敬琏(2007)认为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强劲增长中,出口导向政策功不可没。正像一些用出口导向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东亚国家和地区经验告诉的那样,随着经济发展,这套以国家保护和本币低估为主要内容的政策需要及时做出调整;否则,它的负面效应将会日益突显出来。

从上述研究现状来看,学者认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增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认为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存在着弊端,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不同的论述,提出很多不同的观点,同样对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调整也提出了一些看法,但是总的来说,很难达成共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选择贸易(发展)战略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影响选择的多种因素,综合分析国内、国外形势的变化,仔细权衡利弊得失,以便能够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战略。值得关注的是,林毅夫教授及其合作者提出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其逻辑性非常严密,其适用性和实施的困难有待考察,正是从这一点上出发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提出了“总体比较优势结合局部赶超”的战略构想。

二、我国贸易(发展)战略的调整方向――总体比较优势结合局部赶超

(一)比较优势战略不同于出口导向

林毅夫教授从对比发展中国家所走过的不同发展道路及其发展绩效开始构造自己的经济发展理论。他的对比表明:二战后长期实行“赶超”战略或“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无一例外最终都没能实现最初的发展目标,那些没有选择或较少采取“赶超”战略或“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中却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由于这种从未明确表述出来的发展战略,特点是其主导产业在发展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遵循了经济学中所说的“比较优势原则”,称之为比较优势战略。

1.比较优势战略的内涵。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升级都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内生变量,是一个经济中资源禀赋结构(指的是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变化的结果,要提高技术水平必须实现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由于一国的土地数量是给定的,要提高要素禀赋结构的水平,主要是提高每个劳动力可支配的资本的数量,资本的积累取决于社会经济剩余的规模和储蓄倾向,经济剩余的大小依赖于生产活动的绩效。如果一个经济的技术和产业结构能充分利用其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这个经济的生产成本就会低,竞争力就强,创造的经济剩余就多,可供积累的剩余量就大。

在发展中国家,资本是稀缺的要素,资本的价格即利率如果由市场竞争来决定必然高,会抑制现在消费,增加储蓄倾向。总之,遵循比较优势发展,会使整个经济具有竞争力,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资本积累的速度将远高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增加的速度,要素禀赋结构得到提升。资本将由相对稀缺逐渐变成相对丰富,资本的价格将由相对昂贵逐渐变成相对便宜。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就要根据相对价格信号的变化,调整产业和技术结构。随着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一个经济的产业和技术结构也会自然而然地升级。至于一些经济发展成功的国家的外向型特征,则使他们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发展经济的结果,不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成功的原因。在这样的战略下,每一个企业乃至整个经济结构都发挥比较优势,其产品的国际和国内竞争力都必然是较高的。这种发展战略也必然通过国际贸易来发现和实现自身的比较优势,并向国际市场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进口不具比较优势的产品。按比较优势来发展的经济,外贸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必然比推行赶超战略的经济大得多。

2.出口导向战略是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出口,发展出口工业,逐步用轻工业产品出口替代初级产品出口,用重、化工业产品出口替代轻工业产品出口,以带动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化。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主要是:(1)给出口企业提供减免出口关税、出口退税、出口补贴、出口信贷和出口保险等,以此降低出口成本,开拓国外市场,增强出口竞争能力。(2)给出口生产企业提供低息生产贷款,优先给予进口设备和原材料所需的外汇。与比较优势战略“顺其自然”产生的经济外向型特征(贸易占经济比重较大)相比,出口导向战略对贸易(尤其是出口)有更浓重的追求意味。

(二)实施局部赶超的必要性

1.实施纯粹的比较优势战略的前提未得到满足

首先,所谓比较优势学说,它的成立要有自由贸易作为前提。如果所有国家的商品都可以自由地交易,没有进口限制,没有配额,只要世界人民需要,想卖多少就卖多少。如果这一假设前提不能满足,那么比较优势学说也就不能成立。在一般情况下,这一前提是接近满足,现在我们加入了WTO,关税大大降低,外国的商品可以更方便地进来,我们的商品也可以更方便地出去,贸易还是比较自由平滑。我国是一个大国,大国的贸易足以产生对整个世界市场的冲击,影响世界市场上某些产品的供求状况,直至引起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

其次,在稀缺要素积累带动比较优势升级的作用过程中,市场机制通过价格杠杆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只有在一国经济的价格结构能够反映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的相对丰裕度的时候,相关企业才能根据比较优势选择自己的产业和技术。只有当价格是由竞争性市场决定的时候,价格结构才能反应每一个要素的相对丰裕度。虽然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方面己经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在很多方面还存在问题,如要素价格扭曲、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的市场分割、行政垄断阻碍竞争等等。各级政府限制资本流动的管制做法导致了金融市场分割,使社会禀赋结构出现了错误的配置。

康志勇(2009)对林毅夫等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基准模型进行扩展,引入市场分割因素与经济的二元结构,讨论了由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不合理的管制导致的市场分割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各级政府限制资本流动的管制做法导致了金融市场分割,使社会禀赋结构出现了错误的配置。在劳动力就业更多的领域里,禀赋结构被锁定在工业技术的门槛水平,导致了产业技术的低端锁定,这会使这些部门与国民无法分享经济发展的好处;又讨论了由于发展过程中制度发展与学习的不足而导致资本市场分割的情况,认为这进一步导致了禀赋结构的不均匀分布,不利于经济的均衡发展。

2.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和利益格局的角度思考,纯粹的比较优势战略过于理想化

首先,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必须建立自己完整的国内工业体系。世界上的经济大国都有相对比较完整的国内工业体系。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日本、欧盟的农业已经完全没有优势可言,美国的纺织、钢铁工业也已经是夕阳产业,但是这些国家无不采取措施保护这些产业。尽管各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出发点,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这些国家都希望在全球一体化中保持本国产业的相对独立性。尽管全球经济一体化能够带来效益的提高,但由于世界各地还存在着各种不稳定的因素,国家的界限还非常明显,作为一个大国,要想在经济全球化中保持本国的相对独立性,就必须保持相对完整的民族工业体系。我国作为一个独立自主、正在发展中的大国拥有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也许短期内是不经济的,但从长远来看却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长期以来,美国、日本一直对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实行严格的限制,并且对欧洲解除对中国武器的禁运想方设法进行阻止,我国的“市场换技术”战略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平新乔(2007)指出,除港澳台资以外的外资,在技术净溢出方面并无多少显著的证据,倒是发现了外资进入会不利于中国企业通过R&D 而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差距的证据。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国在高科技产品的研发上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并且像农业、电信等有关国计民生的战略产业,也必须主要依靠自身来加以解决。

(三)局部赶超战略的内涵

伦敦经济学院教授史蒂芬・瑞丁( Stephen Redding)1999年发表了题为《动态比较优势与贸易的福利效果》的论文,他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研究了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一个两难选择:根据现有的在低技术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或者重点发展其现在不具优势但具有生产率增长潜力,并且有可能在将来获得比较优势的高技术部门。文章在克鲁格曼和卢卡斯的两个大国内生增长与国际贸易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将李嘉图贸易模型与“干中学”导致的内生技术进步模型相结合,分别对进行自由贸易和采取选择性贸易与产业政策这两种情况进行了完整的福利分析。

他认为,比较优势由过去的技术变革内生决定,并又进一步影响现在的技术变革速率,受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现状约束。如果根据现有的比较优势进行自由贸易,其福利就会受损,他主张政府应适当地、有选择地进行干预,这样会同时促进本国和贸易伙伴国的利益。瑞丁的理论为那些虽目前在某些产业上不具比较优势,却可能存在着巨大潜能的发展中国家实施积极的政府政策干预从而促进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提供了理论依据。

由此看来,在我国的一些比较领先产业和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中实施赶超战略,通过政策上的一些倾斜(包括对企业和个人),促使这些产业聚集优秀的人才资源,吸引资金投入,形成研发优势,使这一领域得到飞速发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姚洋、杨汝岱(2006)也认为,赶超和比较优势并不矛盾:在短期,一个国家有必要实行一定程度的赶超,以缩小与世界技术前沿的差距,在发展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同时,也应当致力于一些中高端产业的发展而在长期,在长期,每个国家都将收敛于比较优势。

(四)实施总体比较优势结合局部赶超战略的几点措施

1.出口不再被视为追求的目标,更多地应被视为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工具

需要放弃“出口创汇”、“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等目标,摆脱“新重商主义”观念的束缚。不再不计成本地发展出口贸易,不再通过扭曲政策的方式扩大出口,强调使各种隐形成本如环境成本、土地成本、资源成本、劳工成本甚至“人民币成本”都能够显示出来,以正常的“比较优势”参加国际竞争。

2.建立并维持良好运转的市场机制

如果市场扭曲或者由于政府政策的错误导向,贸易和经济发展就可能与比较优势原则相背离,制度性因素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发展最快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了明显的比较优势战略的特征,即便在所谓高科技领域,多数也是生产制造和加工组装环节,不是研发环节。这足以说明,比较优势战略是我国市场化方向的改革所导致的自然结果。我国的市场化进程、完全发挥大国市场优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以市场分割问题为例,由于历史积淀的各种原因造成我国国内区际分工和区际贸易并不发达,国内市场被地方保护主义分割成区域性市场。对于如何消除地方市场分割、建立真正统一的全国大市场,各界专家学者提出了种种思路和对策,颇有政策参考价值。

3.政府产业政策应该提供关于经济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 趋势的信息

关于哪些技术或产业最能充分利用动态变化的比较优势,以及新的产品市场潜力有多大、可能存在的竞争状况等一系列信息对于企业的生产和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是一种准公共品,最佳的社会方案应该政府应该充当这个集信息收集、处理和分布的职能于一身的角色,并把处理过的信息以产业政策的形式公布于社会,以作为企业在根据比较优势的变化做产业和技术升级时的参考。实行比较优势战略条件下的产业政策是一种指导性的,其主要特征与其说是要求企业家去作什么或怎样作,不如说是提供一些可能的机会供企业家们选择。

4.实施产业政策需要政府履行社会协调的职能

当要素禀赋的升级要求一个社会的产业随之升级时,所需的投资范围十分广泛。由于资金的限制、风险和外部性的存在,单个的企业不会在所有的领域进行投资,有时这种投资活动的不配套会导致社会最佳投资机会的丧失。政府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决定朝哪个方向努力,对需要采取的行动进行分析,以及提供引导和支持,帮助单个企业就其自身的状况和经济发展前景作出最有利的投资决策,同时达到社会上各个企业投资活动之间的协调。这种政府引导是协调性的,以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为依据,不是强制性和扭曲性的,因而不会距离当前比较优势太遥远,可以避免严重的决策失误。

5.在WTO的有关规则允许下,运用幼稚产业保护条款、反倾销、反补贴和有关保障措施度适度保护并且采用倾斜式的财政等政策适度扶持有关产业

首先,中国是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WTO ,可以享受针对发展中国家成员国的优惠待遇,包括对幼稚产业的保护和扶持。《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十八条规定:经济处于发展中的成员国征得全体成员国批准后,可以为加速某些特定工业的建立而采取提高关税、实行许可证、临时征收附加费等限制进口措施。

其次,可以对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进行财政补贴,给予税收优惠和适度的信贷支持,或者灵活的政府采购支持等。

最后,新的保护与扶持政策必须体现五个原则:一是扶持的范围必须很小,只有有限的几个行业;二是扶持的时间必须明确,给企业和行业可预期的“毕业”时间;三是所选定的产业必须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的动态变化、存在着显著的关联效应、学习效应和动态外部效应;四是扶持目标定位于使这些产业成为国际市场最主要的竞争者;五是扶持方式体现于整合后几家大企业间高强度的竞争,以竞争促发展。

根据这样的原则,可以考虑把汽车制造、飞机制造、计算机产业中的高科技组成部分如软件开发列为我国的幼稚产业,尽可能地将这些部门的国内生产保护好,使其既能应变国内产品的强大攻击和包围,又能感受市场竞争的白热化,通过自身努力培育其国际竞争力。有必要的话,可以通过国家专项工程计划的形式,对上述产业中的关键技术、重大技术装备集中优势资源进行攻关。

参考文献

[1]李计广,张汉林,桑百川.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回顾与展望[J].《世界经济研究》.2008(6)

[2]陈传兴.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战略性调整[J].国际贸易.2007(9)

[3]林毅夫,孙希芳.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理论――兼评对外开放新时期的对外贸易战略与贸易政策评论[J].国际经济评论.2003

[4]魏杰,赵俊超.对比较优势战略的再认识[J].理论前沿.2006

第9篇:幼稚产业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服务贸易业也得到飞速发展,并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贸易已是影响、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通过对我国贸易的现状、发展趋势进行细致分析,提出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机遇与对策建议。 

 

服务贸易是将一个国家所具有的服务品生产能力转变为可贸易的“无形商品”或“无形资产”,转变为贸易的价值形态,以获得增值价值的贸易形式,是占用较少资源实现更多财富的贸易途径。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向服务型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促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迈进步伐。 

一、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三十年改革开放,我国的服务贸易保持了迅速发展势头,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地位也得到了提升。事实上,我国的自然资源和初级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为主,并且长期以来在国际旅游业、海洋运输和建筑业等产业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但同时在咨询服务、金融保险和专利技术等知识密集型的服务领域内却还处于竞争的劣势,发展稍显不足。因此,我国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贸易大国,但从种种方面看,还不能被称为服务贸易强国,其具体体现如下: 

1.服务贸易规模偏小 

据wto统计,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4%,虽比2005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但仍排名世界第八位,而进口排名也保持第七位,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比重极不相称。 

2.服务贸易差额扩大 

在我国服务贸易数量迅速增长的同时,服务贸易的逆差也成逐年扩大的趋势。这些逆差主要存在于运输、保险、专利特许、咨询和电影音像等服务项目中。一直以来,运输业都是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服务贸易领域开放的扩大,以及保护知识产权力度的加大,我国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业项下的贸易逆差也呈逐年扩大趋势,逆差的长期存在和扩大将严重影响到我国服务贸易未来的发展。 

3.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竞争力较低 

一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结构都是以劳动和资源禀赋密集型服务贸易为主。虽然近年来新兴服务贸易的比重有所增加,但服务贸易格局仍然呈现出低水平发展的态势。以2004年的贸易结构为例: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的比重分别为33.35%、27.2%、18.15%,而保险、金融、计算机与信息服务、技术专利使用和特许费用等新兴服务贸易产业比重分别为4.83%、0.17%、2.14%、3.54%。这种贸易格局与欧美发达国家正好相反,表明我国处于服务贸易国际分工中附加值较低的环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低的现状。 

4.管理体制与法制建设不够完善 

管理体制不完善,我国对服务业的管理不够统一;法制建设比较滞后,虽然我国先后颁布了《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等一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但却未能形成完整的服务贸易立法体系,已有的法律法规和内部文件立法层次较低且缺乏协调性,与gats的接轨也尚未实现;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还不够,虽然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电讯、文教、能源等基础设施都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总的来看仍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二、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1.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猛,增长速度高于货物贸易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世界经济复苏增长,企业和个人对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服务的国际间流动逐步兴起,使得服务贸易成为新的贸易增长点。1980年~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从3650亿美元增至27559亿美元,26年间增长了6.6倍,占世界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从七分之一上升到近五分之一。但与服务业的gdp占比相比,2006年,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仍较小,表明全球服务贸易还不够发达,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还处于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的初始阶段。同时也说明,服务贸易还是一片未充分开发的“处女地”,并注定成为各国竞相圈地的焦点地带。 

2.新兴服务行业不断涌现,服务贸易结构进一步调整 

服务贸易发展速度惊人,规模不断扩大,涉及的部门越来越多,涉足的领域也日益广泛。随着全球科技产业化浪潮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到服务产业,会计、咨询等专业服务,建筑设计服务,计算机信息外包服务等新兴服务行业不断涌现并迅速扩张。正是由于这些新兴服务业的兴起,世界服务贸易结构得到了进一步凋整。据有关数据显示,长期以来占世界服务贸易额60%左右传统服务项目,如运输、旅游服务在发展中份额现在正逐年呈下降趋势,而其他新型服务(包括通讯、金融、信息、专利许可和其他商业服务等现代服务行业)则增长较快,其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据《华尔街日报》称,ibm准备把美国本土4730个编程工作岗位转移到印度、中国等国家,即将编程服务外包到成本更低的地方,同时将高薪职位大量输往海外。惠普、甲骨文、埃森哲、美国在线、英国诺维奇保险公司等大型跨国公司也都计划将部分服务业务转移到印度或中国。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仍不平衡,但差距正在缩小 

目前,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仍占主体地位。从规模上看,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上对发展中国家存在大量顺差。而从结构上看,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与经济实力、制度优势,以及规则的制定权利,在发展迅猛的知识含量高的新兴服务贸易领域存在绝对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在总体结构上存在明显劣势,只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及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部门有一定的竞争能力。比较乐观的是,发达国家有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服务贸易的趋势,这一趋势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 

国际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是以强大的国内服务业为前提保障的。目前我国国内服务业相对发展落后,严重制约了服务贸易的发展。应有重点、有步骤地大力优化服务行业结构。首先,对于投资少、收效快、就业量大、与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如商业、物资业、金融业、保险业、饮食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业和文化卫生业等,国家需对其进行重点扶持、加大发展力度。其次,加大对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人才培养的投入,加速发展与科技进步相关的新兴行业,如咨询业、信息业和各类技术服务的行业。再次,坚决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如交通运输业、科学研究事业、教育事业和公共事业等。此外还应重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行业的发展。同时,发展服务业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提高服务质。服务产品质量不仅对服务企业本身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决定性的作用,也是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2.实施以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为导向的发展战略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我国可以按照服务业各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地位确定产业结构和行业发展顺序,同时根据竞争力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以实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和优化,从而获得动态比较利益。尽管我国的服务业总体上落后于各发达国家,但在某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服务领域仍具备一定优势。因此,可根据服务产业部门在经营规模、市场份额、增长速度和比较优势等方面的排序,确定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重点,同时逐步开放国内服务市场,引进国外竞争,促进国内服务业行业学习先进技术经验。但是服务贸易自由化是个渐进过程,在开放国内服务市场时,应结合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根据我国服务业的具体情况,有重点、有步骤地开放。

3.建立和完善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 

服务贸易涉及许多部门,与国家主权和国家经济安全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服务管理体制,确定统一协调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政策。政府对服务贸易的管理,主要是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环境,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提供优质服务,搞好投资软环境建设。首先,要明确服务贸易的管理范畴。我国商务部是对外贸易政策的管理部门,其管理职能主要是规划进出口的发展战略,参与制定贸易法律、法规,对外协调与其他国家的服务贸易关系,并落实gats的有关条款。其次,要继续规范服务贸易进口,把握好对外商投资服务贸易必要的审批权,避免和防止对我国经济和产业的损害。再次,继续完善对服务贸易出口的管理,防止服务贸易出口外汇的流失。应该把占我国服务贸易外汇收入比重达70%的旅游外汇管理、国际货运管理和境外承包工程外汇收支管理作为重点,加强检查和管理的力度。同时,加大扶持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出口力度。我国的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因此应注意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拓宽劳务输出市场,扩大境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规模,多渠道增加服务贸易出口收入。 

4.制定适度的服务贸易保护措施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对服务贸易实行保护。我国服务业基本上属于“幼稚产业”,除了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建筑、旅游、运输等传统产业外,涉及知识和资本密集型的服务业发展都不够成熟,目前还无法与外国匹敌。gats对发展中国家做出了很多保留与例外,特别是在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市场准入、逐步自由化,以及对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发展援助方面予以很大的灵活性。因此,要认真研究掌握gats的各项规则,充分利用这些例外,这些保护“幼稚产业”,提高发展速度。 

5.加强我国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建设 

服务贸易的发展和市场有着严格的法律法规,在制定法律法规时。应加强对gats、wto有关条款的研究,尽快建立健全既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目标又不违背国际法准则的法律法规。对服务市场准人原则及服务贸易的税收、投资、优惠条件等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以增加我国服务贸易的透明度。在立法的同时,要注意与国际接轨,在指导原则、立法精神等方面,向国际标准靠拢,废除妨碍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法规,修改、完善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法率和法规。 

综上所述,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继续推进,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还将不断上升。但就服务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而言,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尚不成熟,世界服务贸易利益新格局还尚未形成。为顺应这一趋势,我国需不断调整国内经济政策,争取打破服务贸易垄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同时要加快法务立法,建立系统的法规体系,并加强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邓世荣: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m].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03) 

[2]郑吉昌:国际服务贸易.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05) 

[3]赵永宁:浅析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1,(8):182-183 

[4]马牧云: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2002,(9):19-29 

[5]张蕴如:中国服务业的开放度与竞争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02,(4):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