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理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实验教学中,结合海大的涉海特色,作者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实验。引导学生以海洋植物为实验对象,进行溶液培养实验。如“铅胁迫条件下孔石莼对海水中磷元素吸收规律的影响”研究性实验,学生选取的是青岛海边潮间带典型的藻类孔石莼。
2实验教学方法及技术手段
溶液培养研究性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6~8人为1组),实验时间实行弹性制,学生可以自己安排研究性实验。在实验开始前,笔者会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以溶液培养为技术手段,组成实验小组。实验小组经查阅参考文献并讨论后完成一份开题报告,然后与实验教师讨论开题报告的可行性。当开题报告经实验教师审核通过后,学生开始溶液培养研究性实验[5]。在实验教学体系中,溶液培养研究性实验与基础性实验同时进行,学生经过基础性实验的训练,可以将学到的实验技能应用到研究性实验中,并在研究性实验中强化基本的实验技能,并加深对植物生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图1)。最后学生会以研究性论文的形式上交作业。论文要求按科研论文的格式撰写,包括题目、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前言、材料方法、结果与讨论及参考文献等。
“铅胁迫条件下孔石莼对海水中磷元素吸收规律的影响”研究性实验中,学生参考国家海水水质标准及渤海海域10年中最大铅离子污染浓度值,分别设置铅离子浓度为0、20、500和1000μg/dm3。学生将海边采集的孔石莼在实验室暂养24h,然后放入不同浓度梯度的铅离子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分低磷组及高磷组),再测定培养15、35、55、75、135和255min后培养瓶水体中磷酸盐浓度,以计算最大吸收速率。统计分析培养期间孔石莼对磷酸盐的吸收规律。
3研究性实验的考核方式
溶液培养研究性实验的考核方式综合考虑学生的开题报告(20%)、研究性论文(50%)及学生的植物材料培养情况(30%)。该考核方式不单独依靠实验报告,加大学生植物材料培养情况在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调动学生的实验主动性,学生只有认真进行资料的查阅、实验的准备、材料的培养、严谨的实验分析才能得到预期的实验结果。同时对学生实验的创新点进行适当加分[7]。在“铅胁迫条件下孔石莼对海水中磷元素吸收规律的影响”研究性实验中,学生最后发现在自然海水(低磷组)中,铅对孔石莼吸收磷元素具有明显的胁迫作用,而且铅浓度的升高导致孔石莼吸收磷元素的速率逐渐降低,1000μg/dm3实验组中铅的胁迫作用主要是发生在实验初期的快速吸收阶段,这与铅对孔石莼吸收总氨氮的胁迫作用研究是一致的;而高磷组中,铅元素具有与低磷组相似的胁迫作用。
该研究性实验选题上具有创新性及一定的应用性,最后取得的实验结果具有可信性,该研究性实验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技能,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通过该实验认识到重金属污染对孔石莼生长的危害。因此在最后的实验考核中,笔者给予了学生5分的创新加分。在几年的实验教学中,笔者坚持将溶液培养以研究性实验的方式进行开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调动了学生的实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根据笔者的教学体会,总结以下几点心得。
4实验方案面广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笔者发现该溶液培养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学生选题面广,如有的小组在原来溶液培养缺素症实验基础上,设置不同的元素浓度梯度,观察不同浓度梯度下,植物的生长情况;有的实验小组在缺素症实验基础上进行了重金属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影响;有的实验小组受市场上富硒大米的影响,进行了植物材料对硒的吸收能力实验;有的学生以海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海藻对海水中重金属的吸收能力,探讨海藻在海洋生态修复中的可行性;有的学生还以海水为溶液培养载体,筛选具有抗盐能力的植物等。
5实验选材多样
学生在实验的选材上也有很大的主动性,不仅局限于常见的溶液培养材料,有的学生结合海大的涉海特色,选择了紫菜、鼠尾藻、浒苔、孔石莼等海洋藻类为实验对象。
6实验创新手段新颖
进行溶液培养研究性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发现旧的溶液培养设备比较简单,尝试进行了循环式溶液培养系统的设计,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该系统设计成功,运行良好,有望在以后的溶液培养实验中运行。以海洋植物为培养材料,以海水为溶液培养载体,将海洋特色融入到溶液培养实验中也是该研究性实验的一个重要创新点。在实验过程中,笔者还根据本实验室具备的实验条件,对实验内容进行了扩展,如组织“植物对重金属富集能力实验”小组进行了植物体内重金属的测定;组织“植物对硒吸收实验”小组进行了硒的测定;让学生学会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及微波消解仪等仪器。在实验教学中,笔者坚持以学生为本,只要学生的创新想法具有可行性,就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条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经过教学改革后的溶液培养实验能很好地扩展为一个研究性实验,而且在实验时间安排上能与基础性实验相契合。通过溶液培养研究性实验,学生的实验兴趣有明显提高,研究性实验的成功率在90%以上,学生最后的研究性论文的质量也比较高,有的学生基于自己的溶液培养研究性实验发表了研究论文。
《病理生理学》涉及基础和临床等多学科知识,是一门“难教”、“难学”、“难考”的课程。目前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1)目前《病理生理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框架一直保持20年前甚至25年前的状态,长期以来并没有太大变化,明显滞后于我国医学及医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已经不能够适应现阶段医学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2)长久以来,病生的课堂教学都是以讲授基本概念和理论为主,忽略了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本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3)在教学过程中长期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使学生极易形成依赖性的思维方式,使之失去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失去学习此课程的兴趣及动力;(4)缺乏实践、互动环节,造成理论与临床实际脱节等。为解决上述问题,达到培养目标,教研组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以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并取得初步成效。
2调整培养方案
作为临床医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我国重点医学院校本科培养计划中,一般将本课程安排在大二下学期。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因为这学期的学生刚刚学习完医学基础课程,如本门课所要用到的《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对这些的基础知识仍较熟悉,这样的安排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知识相对容易;另外主讲教师可以减少在讲授过程中对以上所学知识的回顾,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这样的安排也有一定的弊端:这个时期学生还未接触《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等基础课和专业课,对具体疾病及其相关知识非常陌生,甚至一无所知,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困难,很多知识点不能理解,这也是学生感觉《病理生理学》非常难学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教学效果。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在培养计划制定上进行了创新性变化:从我校临床医学专业2009级起将《病理生理学》的课程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开设。经过3年教学实践,通过随机对临床医学专业570名本科学生进行问卷,结果表明:有一半以上学生表示在学习《病理生理学》的同时学习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对理解本课程中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及发病机制有很大帮助,同时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有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并让大部分的学生都认识到了学习《病理生理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显然,对培养计划的调整是适应该课程特点、符合学生认识及学习规律的,增加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主动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3改革教学内容
3.1与其他课程紧密联系、有机融合
由于《病理生理学》涉及内容多、纵向内容深、外延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比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突出和强调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的联系与融合,这样可使各课程之间不再是离散的,而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帮助学生搭建对各专业课学习的整体框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不同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能够让学生更加理解《病理生理学》在临床上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在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明确地表明这种学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授课教师也发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更容易带着问题来理解本课程,从而优化了教学效果。
3.2与临床专业知识密切联系
《病理生理学》内容非常丰富,单纯依靠60学时的理论课教学是无法全面讲解所有基本病理过程的,更无法要求所有学生完全掌握全部的知识点。因此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整合,将理论课教学与临床病例密切结合起来:尽量做到每个基本病理过程的讲授过程是与临床病例分析同步的,每个系统病理教学过程是与病例讨论同时进行的,让学生感到知识点不再枯燥难懂,而是愿意跟着授课教师一起分析每一个临床病例,从临床病例中学习本课程的知识点,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4教学方法探索
4.1PBL教学法的应用
临床医学生今后从事的是与人打交道的具有很强专业性的职业,更加要求对其进行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培养,因此学习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这也是当今高等医学教育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是非常被动的学习模式,记笔记、看笔记、背笔记是传统医学生的学习三部曲。但是现代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所以传统的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落伍。需要结合《病理生理学》课程的特点,对于基本概念和机制的学习以老师引导为主,但也必须认识到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应大胆放手让学生思考问题,从问题中学习知识。PBL教学法是较为先进的现代教学方法,它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从本质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够引导学生以《病理生理学》基本理论为基础,围绕临床病例应用所学理论展开对病例的讨论,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由自发学习转化为自觉学习,最终具备终身自觉学习的能力,为生存和职业生涯打下基础。实践结果表明,PBL教学法不仅转变了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而为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打下较好的根基,这种教学方法也获得大部分学生的认同。
4.2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1PBL教学模式的应用
PBL(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模式引进口腔解剖生理学理论教学课教学中,已有多年。授课过程中,学生以分组形式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教学案例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并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选择牙合与颌位这部分内容开展PBL教学。教学案例的编写,充分做到了将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涉及口腔内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颌面外科学等多临床学科内容,甚至与临床医学相联系,充分扩展知识涵盖范围。这种以教学案例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经过几年PBL教学模式的实施,通过随堂调查问卷显示,我们发现PBL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和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掌握了自己获取知识的技能。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主动学习热情、动手能力,学生能够高度参与课堂内外相关知识的学习思考,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构建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另外,我们还对口腔局部解剖部分进行传统教学和PBL教学的比较,并对教学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PBL教学模式相比传统教学模式可以显著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施实习考核制度可明显提高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对理论课的理解与掌握。当然,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PBL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比如没有充足的教学资源,如详细的临床多学科相关病例资料等;指导教师在角色扮演方面的转换;学生需要分组,查阅资料,请教其他学科老师,制作PPT,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负担等。但是,我们认为PBL教学模式应用到口腔解剖生理学的教学中是可行的。
2双语教学模式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基础医学的飞速发展,在医学院校中,实施双语教学对于培养国际竞争力和高层次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医学专业课中开展双语教学正成为医学院校的热门话题,且教育部已把双语教学,作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评估考核重要指[1]标之一。我们考虑到《口腔解剖生理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涵盖专业词汇非常广泛,若学生能从课程中更多的学习专业英语词汇,将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带来很大方便。因此我们尝试对2008级口腔医学专业58名本科生实施双语教学,并针对教学方式及效果进行探究。初步尝试性开展得到了绝大部分同学的认可。对于教学手段和方式调查发现,学生认为最合适的双语教学方式为中文教学,结合英文课件,使用中文教材,试卷试题无英文。说明学生认为口腔解剖生理学学习难度大,内容复杂,考试压力也较大,并不希望考试题出现英文题目。因此,我们在今后开展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选择学习难度较小的绪论部分,进行双语教学,时长为1学时,尽量减少学生负担。
3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2011级五年制口腔医学专业髓腔解剖实习课教学中,我们还尝试了主体性教学模式。主体性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2]的社会主体。主体性教育的目标代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素质教育发展的最终结果也必定会把目[3]标锁定在人的主体性的培养上。课前布置实习课教学内容。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参照教材,紧密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及理论课授课内容,制作关于髓腔解剖结构特点的多媒体课件。在每次实习课的开始十五分钟,每组派一名同学作为代表模仿老师,参照模型、图谱,描述本节课所授重点内容。学生走上讲台,直接参与教学的形式,既是复习理论课内容和检验当堂课的学习效果,加深印象,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协作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上台演讲的同学也获得了极大的锻炼和考验。在每次实习课的最后五分钟,带教老师随机邀请一名学生带领大家复习本次课学习的内容,加深印象。课后对104名学生及其他临床学科20名带教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以评价教学效果。调查问卷显示,学生认为髓腔解剖实习课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使其能够高效完成教学内容,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及透彻性。同时,提高了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增强了探索精神。临床带教老师反映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学生动手能力增强,为临床生产实习的前期准备工作节省了时间。
4积极探索,尝试新兴教学模式
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4]MOOC,简称“慕课”)迅速崛起。慕课教学模式,其主要是利用现在的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等多种信息技术的优势,以互联网形式将世界各地的授教者与学习者通过慕课平台紧紧相连,二者共同参与[5]的教与学的教学方法。慕课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比存在优缺点,优点主要体现在课程选择全球化、学习方式碎片化、学习交流国际化和学习过程自主化这四个方面。相较于传统教育,MOOC教学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无法接受教师的个性化指导,课程学习需过英文语言关,容易半途而废,学[6]分和认证体系还不完善。但我们相信MOOC教学将为传统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挑战,注入新的活力,对传统教学产生巨大的影响。针对口腔解剖生理学的教学模式,我们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因此,我们也可以尝试采取这种教学模式,在慕课的设计中,突出学科特点,突出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进一步强化我们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的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模式和内容。另外,翻转课堂(Theflippedclassroommodel,FCM)也是一种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2个阶段。知识传授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翻转课堂教学法就是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教师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平台,将教学视频等多媒体课件事先制作并放在课堂外的网络上,完成知识建构,让学习者在课外时间完成针对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可操作性极强。其主要思想是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针对主要知识点和相关概念的自主学习,最大化地开展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甚至在缩短了的课堂学时内提高知识内化效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课堂则变成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主要进行知识的深入内化、问题探讨和任[7,8]务解决。该教学法的特点是在在翻转课堂中,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通过教学指导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实践。展望当今,世界医学教育的改革趋势是:在医学教育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整合课程。精[9]选教学内容,方法多样化,形式灵活化。我们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又应该以[10]“不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前提。
基础是服务于临床的,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能掌握自己获取知识的技能,为将来走进临床打下坚持的基础,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施教和灌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改变以往求知主体始终处于教学活动被动地位的教学模式,增强其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我们不断进行探索、改革的动力。对于口腔解剖生理学这门基础课程的教学,我们应该适当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为学习主体。与时俱进,通过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循序渐进,逐渐摸索本学科教学过程中不同章节,所适合采取的教学模式,甚至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好本学科的知识。
【参考文献】
[1]路振富.40年双语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6:25-26.
[2]袁维新.主体性教学及其策略[J].江西教育科研,2000,(1):13-15.
[3]王文庆,阮啸,李文腾.大学生主体性培养和发展的途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1):25-26.
[4]张学军,唐久磊,魏江明.基于Flash3D的中学化学虚拟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2014,(1):79-84.
[5]何惠宇,单健良,董红宾.慕课教学模式在口腔修复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6,39(12):1611.
[6]蔡宏伟,曹小敏.MOOC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对比分析—以“数据分析与统计推断”课程为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6,30(1):68-71.
[7]ParkSE,HowellTH.Implementationofaflippedclassroomeducationalmodelinapredoctoraldentalcourse[J].JDentEduc,2015,79(5):563-570.
[8]尹战海,程青青,李志强.基于翻转课堂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7):153-156.
[9]路振富.对制定《口腔医学本科教育基本标准》的思考[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08,1(8):449-450.
生理学与临床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医学中的诊断和治疗无不以生理学原理为基础,同时临床医学的发展又推动生理学的研究。虽然生理学不是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但可以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某一器官、系统异常出现的临床表现从生理学角度加以解释,并联系相关药理进行分析和思考,加深学生对生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了解生理学在药学中的价值,为日后学习临床药理等课程做好铺垫。比如讨论呼吸道平滑肌的调节作用时,我们联系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引导学生设计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方案;讨论皮肤散热方式时,联系临床上护理人员对高热病人用冰袋、冰帽或酒精擦浴等进行物理降温处理,与药物解热作用机理;在讲授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时,我们将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生理功能与临床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很快与临床药理知识结合,收到抛砖引玉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在临床知识、药理学知识中引入生理学教学,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与药学课程相联系,彰显生理学的基础地位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性学科,它与药学专业其他课程如生物化学、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等关系密切,是药学专业不可或缺的基础课之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讲授一些相关的药学知识,为他们后续药学课程的学习埋下伏笔。例如讲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时,除重点介绍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及特点之外,还可以联系药理学中的“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排泄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跨越多层生物膜进行多次转运,且不同类型的药物在转运方式上也不尽相同。不难看出,作为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的特殊物质———药物在体内作用的多个过程本质上都属于物质的跨膜转运。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是药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我们针对药学专业学生适当引入心律失常的形成原理,并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讨论,使学生既掌握了正常心肌细胞的电生理,又掌握了药理作用。由此,我们体会到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将生理学与药学专业相关课程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生理学所起的基石作用[4],才能满足专业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突出药学专业特点。
3与科学研究进展相联系,丰富生理学的教学内容
作为一门实验性科学,生理学的所有知识都来自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生理学中很多重要的概念和原理,大都有一段饶有趣味或发人深省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故事,这就给教师提供了向学生阐述科研思维的平台。药学专业进行授课,我们可以通过引入相关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关键实验及获奖过程来开展教学。如在讲授胃液成分时,可以介绍澳大利亚临床医生Marshall、病理学家Warren发现幽门螺杆菌导致胃病的故事。当时为了一步证实幽门螺杆菌就是导致胃炎的罪魁祸首,Marshall还不惜喝下含有这种细菌的培养液,结果大病一场。经过大量科学实验和临床观察,Marshall和Warren提出幽门螺杆菌涉及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学,两人也因此获得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讲到消化生理,可以以“巴氏小胃”和“海氏小胃”的故事来引出胃液的分泌调节,当时作为学生的巴普洛夫师从德国生理学家海登海因,在老师所研制的海氏小胃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制成了更符合生理要求的小胃,即巴氏小胃。
我们采用的是最后一种即过渡式,这种授课模式英汉并重,教学过程中逐渐增加英语授课的比例,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另外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细胞生理部分中采取较多的中文授课也可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方便对后续内容的理解。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与学生的课后访谈中我们发现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是特别成功。主要问题在于:(1)学生英语水平有限。生理学开课时间比较早,我校一般在大一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开课,此时学生还没有参加英语四级考试,总体英语水平,尤其是听力水平不高,用英语授课学生听起来非常吃力。(2)专业词汇不足。生理学专业名词较多,学生此前学习的是公共英语,没有专业英语基础,很多专业词汇几乎没有接触,也很难理解。(3)双语教材缺乏。为了不增加学生负担,我们并没有给学生专门购买双语教学教材,而是推荐学生借阅生理学双语教材和一些其他原版生理学教材,另外通过全英文课件进行授课。但实践中发现学生借阅原版教材的积极性不高。(4)课时紧张。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既需要理解语言又需要理解专业知识,而有限的课时使得教师没时间对所有授课内容都进行详细解释,新鲜感过去后到教学中后期学生很容易感到疲劳,情绪烦躁影响学习效率。(5)双语教学师资培养不足。双语授课的教师不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本学科教师虽然都是研究生学历,但应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有限,也没有经过严格规范的双语教学培训,使得教师在课件制作和语言表达上表现出不规范性,并严重影响了授课教师的信心。(6)学生积极性不高。本校学生还没有形成外语交流的环境,我们的课后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双语授课只是一种授课形式,对中医专业的学生意义不大,所以没动力去学。另外生理学课程原本就内容繁多,教材内容限于篇幅又较枯燥,再使用学生并不熟悉的英语教学,学生的积极性更容易受到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在努力尝试解决的方法。(1)专业词汇。这是一个需要积累的过程,但相当一部分专业词汇都是以核心词汇加前缀或后缀组成,教师在教学中着重把核心词汇告诉学生,并将前、后缀的意思讲明,能帮助学生迅速增加词汇量。(2)对于教材,我们正在尝试将相关章节影印发给学生,并采用适合的动画配以英文说明将抽象的生命原理给学生演示出来,以求学生在理解生理过程的同时学会相应的英语表述,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3)课时和师资。这些牵涉到学校层面对课程的设置与安排,本校现在已经意识到双语教学的重要性,正在不断修订课程设置以满足双语教学需要、增加双语教学的经费投入以保障双语教学活动的展开、合理设置双语教学教师薪酬以调动教师采用双语教学的积极性,并努力促进专业课外语教学与公共外语教学的联动,创造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4)学生英语水平有限和学习动力不足。这是在双语教学实践中最主要和最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一直在查阅文献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learning,PBL)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应该是一条有效的途径。PBL教学法强调首先预设一个合适的问题情境,在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合作解决问题,可以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4]。但PBL教学法并不适合人数较多的大班授课,而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也限制了问题情境的复杂程度。为此,我们正在尝试在生理学实验教学中试行使用双语的PBL教学法。生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很多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而实验进行前相应的理论知识都已经在理论课上讲授过,那么在上实验课前给学生布置与实验课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要求同学查找资料并准备英语发言。这样的要求既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发言资料,锻炼了语言能力,又可以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地位,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能取得良好的效果[5]。随着国际交流的广泛展开,实施双语教学已成为了当前生理学教学发展的必然方向,这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在不影响专业教学的基础上,扎扎实实的将这项工作开展起来,需要多方共同的努力,并积极付诸行动来实现。
作者:刘永 张松江 武鑫 高剑峰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生理学科
很多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对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不够重视,有的甚至没有开设实验课,这样纯抽象的理论教学大大地削弱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热情。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是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过程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生通过实验能加深巩固验证理论知识,是学好生理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契机。例如,运动系统中骨和骨骼肌各论的教学在理论教学中不介绍,放在实验课上介绍。借助于实验室的标本、模型等教具,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并选出学生代表给大家讲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样,既节省了理论课时,又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在生理实验内容的安排上,先使学生掌握生理学实验常用手术器械的使用方法,常用仪器的操作步骤以及常用的手术技术。通过一些简单的生理实验,如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刺激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让学生加深和巩固生理实验基本操作及基本原理。而后逐渐过渡到较复杂的综合实验,如呼吸运动的调节和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等,这些实验项目多,难度系数较大。通过综合实验旨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掌握实验方法,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课中,鼓励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实验现象,能找出实验成败的原因并获得设计实验的素质。鼓励他们把勇于探索、富于想象的精神与严谨务实、锲而不舍的工作作风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他们逐步建立处理和获得资料的能力与信心。一部分师范院校缺少人体标本室和解剖室,这样就使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教学缺少实践性,故可与当地的医学院合作,定期带领学生去相应的人体标本馆和解剖室进行教学见习。并由专业老师演示人体解剖全过程,让学生亲临其境,加深和巩固理论课内容的学习和理解。
二、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点具有趣味性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内容抽象、理论性强,但每一章节的内容都非常完整且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各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学生可亲身体会到,甚至是非正常的生理现象,即病理现象,也很熟悉。在讲解时,结合实际来讲解,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例如,在讲解血液生理时,可根据学生去医院抽血化验,医生根据化验单上的不同细胞数值辅助判断疾病,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细胞的生理功能;或者静脉输液时,所用的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浓度的限制,加深学生对血细胞渗透压的理解;比如在讲述运动系统骨骼时,讲解骨骼的组成和功能后,提问同学,人工骨骼如何做呢?怎样能够达到真正骨骼的要求,如何实现等等?这样既能提高同学的兴趣,又引导学生遇到问题时进行思考;又如,在讲述静脉回流的影响因素时,可联系生活中长时间蹲着突然站立,会出现暂时的头晕、昏厥、视物不清的情况,进而引出机理:久蹲突站血液滞留于下肢静脉回心量心输量血压脑、视网膜供血不足暂时的;另外在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章节中,可联系临床常见的疾病,心力衰竭,治疗时多采用强心药,以增强心肌纤维的收缩力,改善心血管的功能状态,加深学生对心血管生理活动的神经和体液调节。这样可以在理解人体解剖生理的同时,扩展相关的临床医学知识和解决办法。
三、多种教学方法并用,使知识点易于理解、记忆
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之才,是能够影响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如今大学生道德教育不容乐观,加强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当务之急。
1.1提高自我哲学理论素养作为一门学科
伦理学是哲学的分支,当然伦理学也含有哲学理论的思想,也是为人类提高自我道德素养、强化自身价值观念等奠定了文学理论基础。对于哲学专业的学生,学习伦理学可以让其进一步将哲学知识和原理融会贯通,从而使学生在掌握伦理学知识的过程中将哲学其他知识一同来理解和思考。这样就能够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自主思考能力。对于非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伦理学可以增加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课余知识的积累,学生翱翔在哲学伦理学的海洋中不仅扩展自己各方面的知识面,还能够扩展提高自我哲学理论素养。
1.2提升人生境界和人生观
中华民族在长达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优良道德传统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思想品质、道德修养等,关系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如何抵制不良诱惑提高自身道德素养,是每位大学生所要思考和探寻的问题。通过伦理学教学任务的开展,学生在课堂上了解了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理念,然后把自身实际生活中和伦理学内容相结合,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心底感受到人生的意义,从而鼓励自己不断努力、不断更新对生活的态度。一名大学生只有从内心正视了自己,寻找到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了正确的道德思想和人生目标,不断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提升自我人生境界,才能成为祖国合格的接班人。
2伦理学教学难以达到期望效果的原因
2.1传统的伦理学教学方式僵化
哲学理论本来就是纯书本文字,加上授课教师只顾讲述和板书不注重课堂氛围,这无疑将学生学习伦理学的兴趣大大降低。枯燥的课堂氛围是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是不能和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这样的教学是呆板的教学是不注重课堂效率的教学。教师一味的书本知识灌输是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开展的,传统、呆板的教学方法导致了无趣、沉默的教学氛围,自然而然也导致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爱开小差甚至公然在课堂上睡觉的行为。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实现活跃课堂,带动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营造出一个良好、轻松的教学氛围,这些都是有利于伦理学教学任务的开展。
2.2信息泛滥的网络环境造成了人文学科教学的缺乏
虽然说网络信息时代的来到能让人们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但是从实际现象上来看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是极少数,真正意义上大量阅读的是言情、科幻等其他的文章。真正的文学作品要在安静的地方细细品味、慢慢阅读,才能与作者达到共鸣,从而在心里产生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沉淀。不同于经典文学作品的鱼目混珠般的类似物,仅仅是种让人心灵华而不实的东西,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文学素养的培养。由于此种类似物往往在形式和标题上更能吸引读者,从而不能让读者完完全全静下心来去阅读文学作品。大学生作为受高等教育的高层次人类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材,如果不加强伦理学的学习和领悟就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修养观,就不能端正自己的品行和思想,从而会影响祖国的未来发展。
3如何通过有效教学充分发挥伦理学的价值
3.1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课堂
重视情感培养和素质教育当代大学生青春年少、思维活跃,有许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教条式、呆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不可行的,枯燥的教学环境也是要尽量要避免的。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实现活跃课堂,通过增加自身动手能力,带动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营造出一个良好、轻松的教学氛围,这些都是有利于伦理学教学的进行和开展的。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变灌输为引导,指导学生学习伦理学,这样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学习伦理学。除了日常的伦理学授课,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增一些辩论赛的开展,逐步挖掘学生的潜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从而让学生的伦理课学习更加轻松、更加有效率。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让老师注重学生的情感交流和流露,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快乐学习、提高学习乐趣和效率,保证学生在快乐、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学习和成长,从而进一步开展一系列的教学任务。
3.2考核方式舍弃单一
为了使作为个体存在物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得到满足。为了使自己的行为活动服从自己理想,使自己获得人之为人的幸福和价值。人类需要一定的规范。婚姻关系就是直接产生于两性关系的禁例。一夫一妻制的“最后胜利乃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此外,人的本身不同于动物本能的活动,人的是有意识的活动,不仅表现为能够认识、预见和调整自己的行动,表现为富有幻想和殷切的渴望。而且能使人的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性教育的基本伦理观,把人类的身心两面结合在一起,强调心灵与身体之间的正确顺序。主张以真爱为中心的。当提升到心灵的层面,并服务于心灵的目的时,便神圣化、理想化、价值化、尊严化、伦理化、道德化了。因此,在强调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需求满足的同时,有必要倡导基本的性伦理规约来规范和引导当代大学生的,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1.1生命价值原则
不仅要有利于人类的繁衍。确保新生命的遗传素质的质量,而且要有利于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预防性传播疾病。一部婚姻发展史就是对的约束规范史。为此,应该尽量避免不合理的方式以及不符合道德规范的关系,以实现优生优育的目的。同时,从预防性病的角度来看。避免导致性病传播是性道德基本原则。在现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和交通工具的发展,人们交往日趋频繁,原来散布于各个地区的不同性病,也随着人群的大流动而不断地传播蔓延。性病是一组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而传染,其中淋病、梅毒、艾滋病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因此,为了杜绝性病的传播和蔓延,就必须遵守性道德规范。事实证明,的道德约束有利于人类的生命健康。
1.2尊重与相爱原则
在人类社会中,区别于动物的性活动,就在于人类有超乎于动物界的思想与情感,因而在性活动中具有对异性的、尤其对特定的“某一个”异性的爱情,就成为人类性伦理的重要原则。在现代社会,人对异性的要求不是简单地以自然方式、而是以复杂的社会方式进行的。人以恋爱的方式使人格化了,当性的快乐被爱这种精神因素所维系的时候,它就更高涨并且有动物所不具备的持久性。另外。尊重原则不仅体现在对恋爱对方上,还体现在对自己和对社会的尊重。首先要自尊。在恋爱过程中,不能为了获得一时爱情去卑躬屈膝、牺牲人格,更不能以自杀、以性等方式去搏取所谓的爱情。其次要尊重对方。尊重对方的意愿和选择。特别是在追求对方的时候,不可采用一些极端的方式,甚至不顾对方是否愿意,死缠赖打。最后要尊重他人。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其行为不能仅顾自己的感受。而要考虑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同时也包括对可能产生后代的尊重。
1.3善良无伤害原则
所谓善良无伤,主要是指男女之间的不会损害自己或对方的身心健康,不会伤害其他人的幸福,不会损害后代的健康,不会危害社会的安定发展。一般来说,婚外,如通奸,尽管某人与“第三人”有某种感情,符合了“自愿”原则,却违背了“善良无伤”原则。因为他(她)伤害了自己的妻子(或丈夫),倘若未婚先孕,对自己、对孩子都是极大的伤害,也会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除非履行法律程序,经法院裁决或协议离婚,再结婚,否则,婚外是一种不道德行为。至于其他的婚外,如,则会将性病传染给自己的妻子或子女,使其成为性疾病传播的无辜受害者,显然这是违反“善良无伤”原则的非法行为。
1.4责任和义务原则
性既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性与道德、性与道德、法律、婚姻密不可分。人作为有理性的动物,他不仅具有选择行为的意志自由,而且也有控制和约束自己行为的意志自律,自律性就是人的自身的意志约束,表现为人为自己立法以及理性对感望的合理节制。同时,生活于现实世界的确定的人、现实的人,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道德责任和义务。人的道德责任意识,既来源于行为主体对客观存在的道德规律和道德责任的理解和认同,又来源于外部环境的规约与定序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督与评价。因此,生活于现实世界的人总会受到外部世界的规定和制约,任何人都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每一位的当事人,都有义务为自己的及其后果负责。那种两性关系上任意、轻率、放纵、无节制的行为,只能导致物欲横流、无可挽回的灾难。
1.5自觉和自愿原则
在实际中,所谓自觉是指男女双方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性,所谓自愿,则更多的是指女方自愿。因为无论是从生物属性或社会属性上看,在过程中,一般说男人处于主动和进攻的地位。是男女两性未达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涉及一方影响另一方的关系,从而就会有双方主动或仅仅一方主动,双方愿意或仅仅一方愿意的区别。因此,的道德规范要求应该建立在男女双方自觉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在中,男方不紧要满足自己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也应该顾及女方的意愿与需要。
1.6私事原则
所谓私事原则,是指性关系的私人性和隐私性准则。它是现代性伦理学的产物。私事原则包括两性关系的自由自主性、非公开性和自律性。两性关系的自由自主性,即男女双方均有选择配偶、结婚、离婚的自由性和自主性。两性关系的非公开性,即现代是一对男女之间最亲密的肉体与精神的结合,是两个人互相给予、互相享受的特殊领域,只可两人共有,不能与他人分享;只能在仅两个人独处的空间内进行,不能公开展示。两性关系的自律性,是说两性关系虽然具有自由性和自主性和非公开性,但并非是性本能驱使下的任意、轻率、放纵的行为,而是在自尊、自重、自负责任等道德意识以及社会道德规范支配下对性本能的合理节制。
2大学生的基本评价
关于大学生的基本评价,笔者主要围绕本质、模式两个层次进行论述。
(1)从本质来说,大学生属于高知识人群,他们具有较强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博学兼容的特征以及追新求异的倾向,这决定了他们有可能接触并接受更多的新思潮、新观念,其中包括大量不合理的性思潮、性观念,因而他们的性思维比较活跃。以上列举的几种大学生性问题,虽然只发生在部分大学生身上,但是问题的严重性后果以及对他人利益、社会风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2)从性的存在模式看,一些青年在性方面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他们已将“恋爱——结婚——”的婚恋关系模式,变成了“恋爱————结婚”的模式。恋爱、、结婚三者常常出现分离、即恋爱、之后的结果并不必然是结婚,恋爱目的出现了多元化,恋爱变成了满足多层面需要的手段,如满足物质需要、精神需要、感情需要、需要等。因此,只凭热情和感情而缺乏理智和理性的恋爱,走向无奈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虽然当今社会对婚前宽容了很多,但是大样本的调查表明,至少在目前的中国青年中,并未出现对无所谓的趋向。绝大多数大学生仍渴望包括在内的美好爱情,但是是要讲究条件和规范的,大部分青年大学生对婚前仍保持谨慎的态度,在实际行为中他们也是这样做的。
摘要: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时期,经济体制的变换交替,伴随着观念的深刻变革;中国人传统的性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性的价值观、道德观随之发生巨变,并产生了与之相应的。大学生作为“时代的晴雨表”,这种性观念与的变化在他们身上反映得尤为显著。因此有必要倡导基本的性伦理规约来规范和引导当代大学生的,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对于作为基础学科之一且又以其乏味枯燥、令学生望而却步的化学来说,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上好绪言课,激发学习兴趣
有趣,是初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有趣即化学教学富有趣味性,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化学知识以特殊的方式变得富有魅力;二是传授和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有趣并不等于兴趣,因为有趣不属于人的个性心理品质,而仅属于对形成兴趣起作用的对象和动作的品质。鉴于有趣对初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应努力挖掘化学教材,尤其是化学知识中现有的和潜在的趣味性,力求采用趣味性强的、易引起警觉的、激绪的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为他们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由生动活泼的绪言课揭开学习化学的序幕,正如俗话所说,“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经验告诉我们,第一堂化学课是尤为重要的。因此,把第一堂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
要想上好绪言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在教案设计过程中,要把绪言课的教学难点定在激发兴趣和树立信念上,为此整堂课的程序设计为制趣—初立志—讨论—实验—自学—辨析—再立志。如一位老师的绪言课一开始向学生介绍,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并将事先填充的氢气球放飞到教室上空。氢气球下系一红色绸带,上书:欢迎同学们学习化学,祝大家成功。此时,学生精神抖擞,课堂上充满欢乐愉快的气氛。接着提问:“什么是化学?”学生面面相觑,不能回答。老师再问:“氢气球为什么能飞?”“如果改用口吹的气球,它能不能飞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用口吹的气球不能飞。而对于“为什么”,却面带难色。老师不作答,而是说,我给大家再变个魔术。学生忽转欢喜,精神放松,课堂气氛又被“魔术”二字调动得活跃起来。随后老师再制趣,只见他手持一杯澄清的石灰水,故意告知学生是一杯“清水”,然后用玻璃管向杯中吹气,不一会儿,杯中的水变成一杯乳白色的“牛奶”。学生欢欣不已,继而表示惊讶,提出疑问:“是真的牛奶吗?”老师摇头。紧接着又做一个茶水变墨水的“魔术”,进而把学生的情绪推到。其后讲到,如果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我们就要学习化学知识。至此,学生初步认为化学很“好玩儿”,进而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化学的研究对象。学生一听化学课以实验为基础,以后自己可以亲自动手做实验,更加兴奋不已。接下来,老师又演示了课本中的4个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随之,老师又简单地介绍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讲解我国化学工业的过去与现状,以此激励同学们发奋图强,将来为我国的化学事业贡献力量。最后,老师以科学家诺贝尔的故事结束绪言课的教学。[1]由此不难看出,一堂绪言课对于学生产生兴趣和树立信念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中学化学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部分。
演示实验生动、鲜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教师每次实验前都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便于观察。为避免学生只是看实验,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学习,学生每次观察实验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提纲和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逐步培养观察能力。另外,对于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有的现象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不断改进实验方法,使实验现象鲜明生动。在学校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一些观察性较差而方法较简单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边讲边实验。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些化学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设计成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可设计下列实验:在空气中用酒精灯烧铜丝,红色铜丝被氧化变黑,然后用氢气还原,又变为原来的红色。通过这个实验事实能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理解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对于化学反应方程式,学生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如果把反应具体化,学生亲自观察到这个反应的发生,记忆起来就容易,就深刻。例如,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可做下面的实验: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先滴入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后再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红色褪去后再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实验后,再讲反应原理,学生就易于掌握。
化学实验不仅要做好演示实验,而且要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如果说学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生动有趣,那么,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就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但要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首先,要制订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理论,可将学生的分组实验课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目标确定后,师生双方要围绕目标,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其次,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教师对实验内容要反复预试,掌握与实验成功有关的条件和关键,同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拟订出上课时向学生交待的实验注意事项,做好巡回指导计划,准备好仪器、药品和器材,并将其放置有序。另外,要让学生事先预习,对整个实验过程做到心中有数,为能独立地进行实验打好基矗再次,要加强课堂上的组织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控实验进程,坚持重点深入与普遍照顾相结合的方式巡视指导。
最后,实验结束,教师一定要做好小结。通过实验小结,指出问题所在,表扬鼓励好的同学。事实证明,有的学生虽然学习基础较差,但动手能力很强,化学实验做得很好。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倍增。
除了做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以外,教师还必须开拓学生的思路,想方设法把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们边做、边看、边想,再经过分析、归纳和总结,促使他们在深切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化学反应本质。例如学习《酸的性质》一节,可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易犯的错误设计下列实验:氧化铜加水,再稍稍加热,不反应;氧化铜加酸,加热,反应发生,生成蓝色溶液。
通过这一实验,学生可得到氧化铜不溶于水但溶于酸的正确结论。通过生动活泼的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但这种兴趣还不够稳定,一旦遇到学习上的困难便容易丧失信心。为了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一方面要通过学科渗透德育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如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故事,使他们懂得“只有努力不懈,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上狠下功夫。
三、用新颖的教学方法,稳定学习兴趣
虽然化学实验生动有趣,但化学原理和计算却显得枯燥乏味。为了巩固化学实验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采用新颖有趣的教法,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和愉,而且在这种气氛下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诸如自学辅导法、质疑答疑法、对比论证法、边讲边实验法、对抗赛法、听题判断法和化学游戏法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以对抗赛法为例,每章结束或临近期中期末考试复习,都可以用此法,使枯燥乏味的复习变得生动活泼,而且通过这种方法复习的效果比题海战术好得多。
比如每学完一章,教师事先拟订好题目写在投影片上,布置学生课下准备,课上或组与组之间或男生与女生之间进行对抗赛,教师打出投影片之后,看谁答得又快又准确,在小黑板上记下各组的得分。参与激烈的竞赛和角逐,学生的那股兴奋劲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反复做题、讲题所无法达到的。总之,这种方法能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应变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学习兴趣浓厚,知识掌握得牢固。另外,这种方法还适用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化学计算的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如,化学游戏法。初中阶段,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的书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突破难点,除了课堂上注意讲解记忆方法,反复练习以外,采取游戏法,可使学生在娱乐中掌握知识,突破难点。比如,在开始学习化学式的书写时,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可以说还不如英语单词好记。如果教师采用游戏的方式,而不是采用让学生反复书写的方式,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而且效果很好。游戏方法很多,例如采取击鼓传纸片拼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随着时快、时慢咚咚的鼓声,学生手中的纸片依次相传,鼓声骤停,接到纸片的学生打开纸片迅速阅读有关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和化合价,在两分钟之内把所有的能拼写的化学式及其名称书写在黑板上全对为胜;写错了,表演一个小节目。学生对比赛游戏很感兴趣,课下积极准备,同学间互相提问,通过游戏,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化学式的书写方法。
总之,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刻苦钻研,积极探索,努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巩固下来。学生一旦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其学习成绩的提高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发展学习兴趣
化学教学要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应该重视兴趣广泛性的培养和兴趣持久性的协调。一方面利用化学知识与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美学等学科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兴趣的广泛性。还可通过对一些科学家事迹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正是由于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才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科学难关,从而懂得兴趣广泛性的重要。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教师可收集大量的趣味化学片断、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史、化学魔术、化学谜语、化学游戏、化学趣味实验等,通过讲座、表演、比赛等方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了搞好课外活动,首先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摸清他们最感兴趣和对一些知识的需求,以此选取活动内容,制订活动计划。
例如,第一次活动可选取人体所需的维生素C的测定,这易为学生接受并产生兴趣。学生对活动是否有兴趣,直接取决于第一次活动的成功与否,进而影响其今后的学习。为此,活动前教师应认真准备,用一些身边熟悉的水果(如橙子)和蔬菜(如大白菜)作为原料进行实验测定,进而对各种蔬菜和水果中的维生素C含量作比较。学生们通过实验,掌握了过滤操作的使用步骤和量筒、托盘天平及滴定管的使用方法。通过实验测定,同学们懂得了维生素C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维生素之一,从而在实际操作中情绪高涨,比做课本中的实验更有趣。[2]
再如,经过一系列的活动以后,最后开一个化学晚会,晚会的内容有相声、魔术、谜语、趣味实验等,表演者全部是学生。通过此项活动,对表演者和观众都起到了开阔视野的积极作用,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之大大增加。
五、用成功的体验,坚定学生的信心和意志
所谓成功,即行为者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或获得了预期的结果。行为者一旦取得成功便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成功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上获得进步和好评。因此,教师的表扬与肯定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对那些学习困难学生,一次好成绩的取得,教师的一句表扬和赞赏,甚或是一种信任的目光,都会给他们以无穷的力量,使他们兴奋不已。教师不仅要鼓励成绩优秀的学生更上一层楼,而且更要注重发展后进生的潜在能力。教师应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充分信任、尊重、爱护他们,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坚定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
总之,在教学中,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兴趣的持久性和广泛性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的,只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就能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