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初三课程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物理;复习课;课程标准;沉浮条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12-0015-3
在初三物理复习教学中,由于知识量大、综合性问题多,老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很少涉及演示实验的探究。浮力是中考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沉浮条件及其应用”为课题,课堂中引入自制的简易浮沉子为模型,展开讨论。
1 问题提出
初三课堂由于容量大,注重知识的归纳、迁移和应用,加之课时有限,在课堂设计及课堂实施中存在重知识和方法,轻实验和探究的现象,学生参与知识和方法的讨论多,但实验的探究开发讨论少。同时,重庆市中考物理中每年都有一道信息开放的题目,要求学生仿照示例,表达出物理现象和对应的物理学原理。浮沉子是探究沉浮条件常见的简易实验模型。
2 教具准备
很多器材来源于生活中使用过的物品。上课前,P者去化学实验室寻求帮助,希望能找到一个小的透明的玻璃瓶,找遍了所有玻璃瓶,没有一个符合要求,于是调整标准,寻找小的玻璃试管。最后确定为一个15 cm长的玻璃试管,在实验室的一个水桶中简单地演示感受了一下,随后买来一瓶矿泉水,实验仪器准备就绪。
3 演示实验
3.1 调整情绪,组织课堂
上课时,笔者向同学们交代了今天课堂的研究主题,为了实现这个目的,笔者拿出刚买的矿泉水,课堂就以这个瓶子开始。笔者将矿泉水分给几位同学后接自来水进行实验。这样很好地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氛围。
3.2 组装器材,观察现象
在空的矿泉水瓶里装满自来水,将玻璃试管开口端向下,放入瓶中。这时候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瓶中的现象,你看到了什么?
3.3 分析原因,寻找规律
学生对现象观察仔细。现象一:水从瓶口溢出。原因是试管排开水,本质上排开水的体积等于试管在水中的体积;现象二:试管静止。原因是受力平衡,浮力等于试管的重力,而且等于排开水的重力。
3.4 因势利导,深入分析
在学生的回答中,提及试管下沉是因为重力作用,但不能继续下沉,是因为被卡住了。针对学生的这一猜想,笔者这时候对平衡的试管施加一个扰动的外力,学生发现试管在震动。老师和学生一起来分析原因:(1)试管向下运动,是因为受到外力的作用,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2)试管继续往下运动,是因为物体具有惯性;(3)试管往下减速运动,是因为浮力大于重力,浮力之所以增大,是因为试管排开水的体积增大;(4)试管运动到了最低处不能停下来保持静止,是因为浮力大于重力,合力不为零;(5)试管向上运动,是因为浮力大于重力,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6)试管运动到扰动前的位置时,浮力等于重力,但不能立马停下来,继续向上运动,因为惯性的存在;(7)试管不能上下一直振动下去,是因为液体阻力的存在。说明机械能在向内能转化。通过现象观察及其分析,学生顺利地回顾了沉浮条件及其相应的运动学、动力学、能量等相关知识。
4 拓展深化,探究本质
这时候,笔者用力挤压矿泉水瓶。学生观察到瓶中倒立放置的试管开始向下运动,松手不挤压矿泉水瓶,试管向上运动。请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原因:(1)挤压矿泉水瓶,部分水被挤压到倒立的试管内,试管内的空气被压缩,相当于试管排开水的体积减少,所以试管受到的浮力减少,当浮力小于重力时,试管开始下沉;(2)当松手不挤压矿泉水瓶时,被挤压的空气又将部分水从试管中挤出,空气体积增大,相当于排开水的体积增大,浮力增大,当浮力大于重力时,试管上浮。
5 合作分享、表达交流
为了拓展复习课堂的容量,笔者继续提问,这一简单的实验涉及哪些初中物理知识呢?请描述现象并找到对应的物理规律。请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分享成果。讨论后的小组发言让老师很惊讶,几乎涵盖除电与磁的所有内容,结合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标准,归纳起来如表1。
6 教学反思
构建主义教学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以往的复习教学,教师们总是把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的记忆和结论的应用上,加之课时的限制,复习课上很少引入实验的探究和资源开发,所以复习课相对沉闷,学生容易疲惫,课堂效率有待提高。而物理实验的引入,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可以全面复习相关的物理知识。实验的器材来自生活,使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更加浓厚,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逐步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活动教学;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0-036-1
一、初中思想政治课堂内活动教学的必要性
开展活动教学不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需要。《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初中阶段至少有20%的时间要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的实践活动。根据这样的规定,新版本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也包括了大量的活动教学课程和方案。
初中阶段的学生一般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较强,抑制的过程相对较弱,且富有热情与激情,情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这些心理特点都决定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如果有感兴趣的知识,可能会学习的较快,因此,在思想政治课堂内设置各种活动,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带着自身的兴趣来进行,对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能够进行调动。
目前,我国学生较国外学生来讲,最欠缺的就是动手能力,因此新课程对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进行强调,例如合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交往的能力等,无论是哪种能力的培养,都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因此要通过设置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才能够使学生产生探究和学习的欲望。
二、初中思想政治课堂内活动教学的类型及案例分析
1.实际问题类。
初中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性较强,教学者要本着突出情景、提出问题和假设、寻求解决方案的方案来进行活动的设计和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一位初三的教师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环境问题”课程教学时,设计了一组活动课——急待解决的中国城市垃圾问题,活动课包括三个部分,第一课时在利用材料创设情境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目前大中小城市城市的垃圾问题,并使学生对垃圾的危害进行了解,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或是选择问题,第二课时主要围绕着城市垃圾问题如何进行开展来进行,并与上课时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结合,组织学生自己写出城市垃圾处理计划,第三课时主要针对各个小组提出的方案进行展示和讨论,进行相互的评价。
2.搜集分析信息类。
随着信息的高速增长,一个人信息处理能力的重要性逐渐显露出来,在进行搜集分析信息类课程的教学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信息的展示,并要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锻炼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
3.模拟或表演类。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积极的引导,通过调查、讨论和访谈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按照改编教学内容、确定角色、表演并观看表演、领悟、思考的顺序来进行此类的思想政治活动课,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具体的工作都要让学生自己来完成,让学生之间进行互相帮助,既不会使学生感觉到压力,还能够锻炼学生互相帮助的能力。例如在初二进行法律常识的学习时,教师可以举办模拟法庭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案例选择、诉讼程序、辩护词等工作,一位初二的教师在“国家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公民要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课程中,采用了“续剧情”的活动模式,先是几位同学模拟一次家访,对失学的学生进行劝说,学生模拟老师的身份从感情的角度和法律的角度进行讲述。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使参与者和观看者加入到活动中来,还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性更强,且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4.发展情感类。
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方面的要求较高,且较为重视,对于情感类的课程,教师更要组织课堂内的活动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可以根据特定的情感目标来进行情景的创设,通过学生和老师共同进行体验、交流、讨论和感受,使学生能够对内化情感进行总结和感受,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某位教师在初一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让我们共栽友谊常青树”的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和合作表演,使各种活动模式进行结合,在欢乐的学习气氛中,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友谊的意义,得到心灵的净化。
5.展示成果类。
某位老师在进行展示成果类课程的教学中,组织了一次“画说法律”的活动,组织学生通过漫画等形式来将自身对法律的认知和感受描绘出来,并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活动,或是让学生进行评论,然后投票选择。
三、在初中思想政治进行课内活动教学的优势
活动教学的形式较为活泼,学生容易接受,且新课标对学生的兴趣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因此教师应当围绕学生的兴趣来进行教学设计和活动实践。一堂真正的好课需要教师创设有趣的活动,并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原本乏味严肃的课堂变成充满欢声笑语、学生真正喜欢的课堂。课内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实践探究、谈话辩论、表演模拟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面向全体的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并根据每位学生的表现和特点,来进行不同学生的潜力挖掘工作。
一、具体做法
《初中不同年级历史教学衔接的实践与探究》需要教师树立大历史教学观,从初中阶段的地位出发,统筹安排,循序渐进,切实做好初中历史教学各个阶段的衔接工作,保障初中历史教学与改革的整体效果。为此我们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开拓理论视野,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行为,积极关注、吸收有关历史教学衔接的信息,经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现代历史学新成果、新观念,并进行下载,做好记录,积累各种资料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内涵,找准初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具体内容。并将衔接的知识点整理成册。
2、寻找确定初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措施: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各年级同时探究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科能力和与其它学科间知识渗透的衔接,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有所侧重。
如:初一年级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衔接意识,引导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历史学习应该与其它学科、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明确历史学习不是孤立进行的。初一年级是衔接的起步阶段,所以除此以外,还应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衔接。因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处于童年晚期,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心理发展处在一个从幼稚走向逐渐成熟的变动时期,在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可以使学生一生受益。为此我们尝试如下:
1、要求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改变学习的无序状态,减少学习的随意性,使学习逐渐由自发转为自觉。
2、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3、养成上课主动作笔记的习惯。并且知道记笔记要记重点、记难点,根据自己情况记要点。
初二年级是初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关键时期,在整个历史教学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初二不仅要强化学生的衔接意识,同时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历史衔接习惯、方法及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学法方面:教师要从讲课做起,进行学法指导,宣讲本学科学习常规,教会学生科学地学,鼓励学生独立地学、自觉地学,进行学法过渡,逐步学会学习,尽早尽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这样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严防好转差,这也是搞好衔接过渡的关键一环。主要做法是:
(1)预习方法的指导。
(2)听课方法的指导。
(3)课后复习巩固方法的指导。
(4)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初三年级有了前两年的基础,衔接意识、思维习惯已经养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需根据教学内容抓住衔接的契机适时加以引导即可。这样通过三个级部的共同努力就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教学衔接体系,从而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众所周知,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凡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乃至社会生活无所不有,无所不容。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发现同一教学事件中涉及到不同学科的内容,为了更好地为历史教学服务,我们应该把不同学科的内容恰到好处地与历史教学衔接起来。下面是在知识衔接方面的做法之一:
讲述欧洲文艺复兴中达& #8226;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时,我们把美术与历史进行了有机的衔接。俗话说“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于是课前请教了美术老师,然后来完成这一部分教学。
[案例]“达& #8226;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教学片段
老师带领学生从构图、技法、人物表情三方面欣赏这幅画。
1、构图:符合审美者、欣赏者的基本审美要求,即黄金分割的规律。
2、技法:达& #8226;芬奇采用一种新的技法,即“薄雾法”来画人物的背景,蒙娜丽莎的脸部、胸部和手作为画像的主体部分,笔调柔和、刻画细腻,表现出富有生命力的肌体,可是轮廓线消失在若有若无之间,使蒙娜丽莎如罩在一层薄雾中。采用这种艺术手法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使背景具有三维空间的效果,符合人的视觉效果。
3、人物表情:画面上的人物表情含蓄、内敛,气质高雅,表现出当时意大利上层女性的美。画面虽然保留着宁静、端庄的古典画风,但是在内容上已赋有新时代的意义了。作者敏捷地抓住对象一刹那间微笑的表情,表露了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消除中世纪绘画中那种抽象画中的呆板、僵冷的面孔,画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就是相隔几百年后的今天来看这幅肖像也觉得有栩栩如生的动人之处。(向学生展示两幅画)
从美学角度介绍完后,再向学生提问“这幅肖像与中世纪西欧绘画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学生回答说“绘画的对象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不再是中世纪的呆板、僵冷的面孔,体现出以人为本,反对神学”、“符合欣赏者的审美要求,也体现出以人为本”。最后教师总结说“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潮就是欧洲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humanism)”。利用美术的知识,学生更容易地理解什么是“人文主义”,起到了辅助历史教学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3、加强集体备课的力度:改变以往集体备课的形式主义,从根本上解决教师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首先是以年级组为单位,平行班教师进行授课前的集体备课,能够年级内解决的年级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难点提到学科组大家集体讨论解决。备课的重点首先是准确把握课文中知识点的内涵,其次是弄清本课知识点之间、本课知识与其它课文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教师要有意识地搜集教学衔接的切合点,加强历史知识之间、历史与其它学科之间、历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衔接与渗透,从而形成基本历史知识的“经纬网”,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之目的。
4、努力探索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传统课堂授课模式,大胆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优秀教师上研讨课。课堂教学是落实教研活动的主阵地,通过教学实践及时总结教研过程中的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修缮教研课题开展过程中的缺陷。为此我们尝试使用“导言设计”,“情景再现”、“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创设学习情境,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调动学生兴趣,激励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年末,在教研中心进行的教科研检查活动中,姜丽芹老师执教的《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一课教学,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好评。
5、坚持开展集体备、听、评课活动。且把这个活动做为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每周一次的听、评课活动坚持不懈,一年来始终如一。每位教师都十分重视听评课活动,整个过程严格按照集体备——个人讲,集体听——集体评这一主线进行。整个过程按以下步骤进行:(1)课前先由执讲教师从对教材的理解、授课思路、准备使用的教法、采用哪些教学手段等方面谈出自己的想法,(2)全组教师集体探讨,互相切磋,修改、完善教案的设计。(3)课堂上主要听下列内容:首先是本课的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其次,为完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再次,课堂组织情况;最后,听课人要“听一听”自己的心声。也就是说在自己听别人讲课的同时,还要反思一下如果这一节课让自己来讲的话,自己又会采取什么样的教学过程。(4)课后评课时,首先授课者自己要“抖包袱”,即授课教师上完课,把在反思的过程中感觉到的一些遗憾的地方或者困惑,在评课时说出来,以求得大家的帮助。之后全组教师一起进行评议。主要围绕着: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落实的如何;是否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知识教授的是否准确科学;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有机的进行了历史教学衔接以及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中肯、全面的评价与评论。大家畅所欲言,谈优点、谈不足、谈改进办法、谈新的思考等等,让更多的思维火化产生碰撞。这样通过评课,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转变了教育观念,促使了教师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6、定期组织全体教师进行研讨、总结,每周都有一次固定的集体研讨日。主要活动内容:一是对本周的研讨课进行针对性的评课,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本着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宗旨;二是研究决定下周进行的研讨课的年级、研讨内容及主讲教师。切实做到有计划、有落实,真正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研能力。目前,全组教师基本上都能够达到执教公开课的水平。这样通过教师之间的有效互动,促使了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大大提升了历史组教师的整体教学素质。
7、经常进行学生学习体会、教师教学反思等成果交流。教师改变教学方式、进行教研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学科学习的综合能力。为检验学生是否在课题研究中得到了提高,我们经常开展学生学习体会交流活动。我们也从中听到了学生的心声。普遍反映,通过课题的研究改变了以前学习主动性较差,学习的依赖性强,不注意总结学习方法,缺乏独立钻研等不良习惯,现在逐渐掌握了“先预习,后听讲;先复习,后做作业;先独立思考,后发问讨论;每日一回顾,每周一小结,每章一总结”的学习方法。…… 学生的心声是真诚的,这给我们的课题研究带来了更大的希望。
另外,参加课题组的每位教师至少都写过5篇以上教学反思和教学于校园网上。多篇优秀教案于历史天地上。
四、取得的成效
通过这些探索与实践收到很大的效果:
1、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2、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打破了以往不同年级历史教学相互孤立的传统做法,促进了不同年级历史教学的相互衔接与沟通。
4、通过多层面的教学衔接激发了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有效调动了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面积提高了教学成绩。
5、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教师的授课水平大大提高。在2006的系列课立标活动中,我组3位教师参加的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三课型均被确立为立标课,其中姜丽芹老师的复习课、隋娜老师的讲评课均被评为全市第一名。同时我们也确立起了自己的课堂授课模式,我们历史课题组的复习课课堂教学模式被评为全市第一、新授课教学模式荣获第二名。姜丽芹老师还参加了威海市优质课评选,她执教的《》一课获得了优质课评比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