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鲍之交的故事范文

管鲍之交的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鲍之交的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鲍之交的故事

第1篇:管鲍之交的故事范文

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①。伯牙鼓琴,志在高山②,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③!”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④!”伯牙所念⑤,钟子期必得之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⑦,乃破琴绝弦⑧,终身不复鼓。

(选自《列子》)

【注释】

①善:擅长,善于。②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③峨峨:高。兮:语气词,相当于“啊”。④洋洋:广大。⑤念:心里所想的。⑥得:明白。⑦谓:认为。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⑧绝:断,绝。

管鲍之交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①。少时常与鲍叔牙游②,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③,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④,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⑤。鲍叔遂进管仲⑥。管仲既用⑦,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⑧,一匡天下⑨,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⑩,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选自《史记》)

【注释】

①颍(yǐng):颍河,发源于河南,流入安徽。②游:交往。③欺:这里是钱物不平均分而多占的意思。④事:侍奉,辅佐。小白:齐襄公的弟弟,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齐襄公被杀,他与另一个兄弟公子纠争夺君位。公子纠被杀,公子小白即位为齐桓公。⑤囚:被拘禁。⑥进:进荐,推举。⑦用:被任用。⑧九:古汉语中“三”和“九”往往指多,非实指。下文中的“三仕而三见逐”中的“三”也指“多次”。⑨匡:纠正,扶正。⑩贾:做生意,经商。不肖:不贤,无能。召忽:人名,当初与管仲都是公子纠的手下。

【阅读与训练】

1. 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划分两处)

(1)峨 峨 兮 若 泰 山

(2)及 小 白 立 为 桓 公

2.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伯牙鼓琴( )

(2)终身不复鼓( )

(3)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 )

(4)吾尝三战三走( )

3. 下面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钟子期必得之

②管仲之谋也

B. ①管仲囚焉

②且焉之土石(《愚公移山》)

C. ①乃破琴绝弦

②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D. ①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5. 根据两则文段,将下面内容填写完整。

《伯牙绝弦》文中“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可见钟子期是一个 之人。《管鲍之交》中“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可见鲍叔是一个 的人。

6.“伯牙绝弦”“管鲍之交”都是交朋结友的千古典范。读了这两段古文,你在交朋结友方面得到什么有益的启发?

【知识链接】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相传为列子所撰。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人,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主张虚静无为,独立处世,善于修身养性。《列子》一书又被称为《冲虚经》或《冲虚真经》,是道家重要典籍,与《道德经》《庄子》《文子》并列为道教四部经典。该书共八卷,一百四十章,内容形式多为神话、传说、寓言。作者善于把“道”融汇于故事之中,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浅显易懂,寓道于事,饶有趣味,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并包含深刻的哲学思想。

管仲,春秋时齐国政治家,古代名相。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小白取得君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辅佐齐桓公,施行改革。在政治上,他推行行政管理系统的改革,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辅佐齐桓公成为“一代霸主”,他自己也被誉为“华夏第一相”。

第2篇:管鲍之交的故事范文

宋朝时,京城守备文彦博听说李稷为人很傲慢,就想教训教训他。有一天,李稷去拜见文彦博,文彦博故意让李稷等了很久,才慢悠悠地走出来说:“你的父亲是我的朋友,你就对我拜八拜吧!”古人很讲究辈分,所以,作为晚辈的李稷再怎么不愿意也只能忍气吞声地拜了八拜。

后来,人们就用“八拜之交”表示世交子弟谒见长辈时的礼节。随着语义的发展,八拜之交用来指结拜弟兄,也用来形容交情好到如同结拜弟兄一般的朋友。

最为风雅的交情,莫过于王子猷与戴安道。王子猷出身东晋第一豪门琅琊王氏,是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五子。这位公子哥有闲有钱有文化,玩世不恭,行为放荡,是有名的怪人。他在车骑将军桓冲门下挂职骑兵参军,但整天不问政事。而戴安道呢,博学善论,清高自恃。传说武陵王听说戴安道擅长鼓琴,就派人请他去王府演奏。戴安道听来人说完,一把将琴摔碎在地上,说:“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就是这样两位把权贵不放在眼中的“行为艺术家”,却互相看对了眼,成为了朋友,于是留下了“雪夜访戴”的故事:王子猷住在山阴时,冬夜一觉醒来,踱到院子里,四望皎然,想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戴安道,呼人备船,连夜向戴安道隐居的剡县进发,经过一宿飞驰,终于来到戴安道门前,他却说:“回吧!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最有名的不对称友情,要算李白和杜甫。他们相见那一年,李白四十四岁,杜甫三十三岁;李白已经名满天下,杜甫则刚刚崭露头角;李白恃才傲物,在朝廷待不下去,杜甫奔走于上流社会却不得其门而入……就这样,两人在洛阳相遇,落魄的北漂诗人遇上失意的明星文豪,互诉衷肠,一见如故。从那以后,李白成为杜甫诗中永远的身影,杜甫写下十多篇怀念李白的诗歌。而李白的回响并不多,他写给杜甫的诗只有三首,其中一首还是属于为杜甫的诗“点赞”的类型。

最喜欢互损的一对友人要算苏轼和佛印。佛印是金山寺的高僧,幼时有“神童”之名。他俩一个是蹭蹬文化人,一个是闲散出家人,都很闲,常在一起吟诗作对,互开玩笑。有一天,两人相约打坐,坡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说:“像一尊佛。”坡很得意。佛印问:“那你看我像什么?”坡说:“像牛屎一堆。”说完哈哈大笑。佛印悠悠然答道:“佛由心生,心中有佛,所见万物皆是佛。心中是牛屎,所见皆化为牛屎。”坡顿时哑言。又一次,坡与佛印泛舟水上,坡看见河边有一条狗正在啃骨头,他赶紧指给佛印看,颇为得意。佛印马上明白了坡的意思,他随手把东坡题诗的扇子抛入水中。两人相视大笑。换言之,坡骂佛印“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回得更狠:“水流东坡诗(尸)”。如果说能自嘲的人才是有自信的人,那么能互嘲的朋友才可以说是对两人交情有信心的朋友,这也就是时下流行的“好损友”。

第3篇:管鲍之交的故事范文

一、以情为纽带,让课堂洋溢着浓郁的人文色彩

理想的《 品德与社会 》课堂应该洋溢着浓郁的人文色彩,而不是毫无生机的道德灌输。课堂上,师生的情感是流动的、变化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品德与社会 》课堂应该追求文本、教者、学生之间的多向的情感交流。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用一颗童心去感受,去思考,去寻找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寻找走进孩子心灵的方式,让课堂散发出人文的芬芳。

教学中,教师可凭借情感来渲染特定的情境,让学生从中受到情的感悟、理的启迪。例如在教学《 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 》(苏教版小学《 品德与社会 》五年级下册)前,教师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歌颂母爱的文章、名言、诗歌、歌曲等,激起学生对母爱的无限崇敬之情,为学习本课定下了情感基调。教学伊始,教师可深情地向学生讲述“藏羚羊跪拜”的故事,当讲到藏羚羊为了保护肚子里的孩子给老猎人下跪的时候,学生的眼里会闪动着晶莹的泪花。教师再适时导出课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和爸爸妈妈之间也有许多的不理解,今天就让我们敞开心扉与他们说说心里话吧!”情境的创设,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他们很快进入了学习情境。接着,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赞颂母爱的故事、诗歌,情感再一次得以升华。最后,让学生畅谈如何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在此基础上教师相机点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把爱的情感化作春雨点点去滋润父母的心田,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整节课师生都会沐浴在爱意融融的情境之中,显现出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这何尝不是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可贵的孝心呢?

二、活用教材中的文本材料,在灵动的学习中渗透人文教育

小学《 品德与社会 》教材选入了许多陶冶高尚情操、启迪人生智慧,探求人生价值、明辨是非善恶,警示历史教训、不忘感恩励志等方面的文本内容,它们凝聚着浓郁的人文内涵,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不仅是文章的范本,也是立身的范本。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的人文精神内涵,活用教材中的文本材料,点燃学生头脑中的火把,放飞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感受人文精神的魅力,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和幸福。

1.挖掘文本,赏析感悟人文精神

小学《 品德与社会 》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挖掘出教学内容中所蕴涵的人文因素,并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加以表现,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就能在课堂上形成师生间和谐的“生命对话”,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例如教学《 筑起血肉长城 》(苏教版小学《 品德与社会 》五年级下册)一课,如何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接受心灵的洗礼呢?教师可联系文本,在播放歌曲《 义勇军进行曲 》后,作连续追问:这是一首什么歌?这首歌的词曲作者分别是谁?“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敌人”指的是什么人?听了这样的旋律你有怎样的感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一气呵成、逐层深入的追问会引领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点燃学生的爱国激情,教材中的人文精神也得到了充分彰显。

2.入境诵读,心领神会人文情怀

“言为心声”,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让语言所抒发的感情溢出纸面,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使之产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例如在教学《 李奶奶身上的伤痕 》(苏教版小学《 品德与社会 》五年级下册)时,教师可坚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原则,让学生的情感体验贯穿其中。在导入学习后,教师可提出问题,营造一种特定的阅读情境,假如你就是李奶奶的后人,这篇文章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日本侵略者的惨无人道?读了这篇文章你的心情如何?你想说些什么?学生在潜心阅读的过程中,痛心、愤怒、震撼、呐喊的情感交织在一起,道德感染变得鲜活、具体又丰富,激发了学生反对侵略,热爱和平的人文情怀。

3.超越教材,创新发展人文光彩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创造是每个人身上所潜在的心理倾向。《 品德与社会 》课堂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尤其是对教材中选用的文本材料,教师如果能指导学生富有个性地解读,就能超越文本,产生出新的阅读创意,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效果,更有利于人性的发展和道德的完善。例如在教学《 真正的友谊 》(苏教版小学《 品德与社会 》四年级上册)一课时,当学生在阅读完“管鲍之交”这个历史故事后,教师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管仲和鲍叔牙你们更喜欢谁?为什么?绝大部分学生会给出“更喜欢鲍叔牙,因为他大度、真诚、无私”的答案,但教师不应就此结束,而应该用反问启示学生:“如果没有管仲的才智和成功,历史上会有‘管鲍之交’的佳话吗?”学生恍然大悟,一定会有学生更喜欢管仲,因为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报效国家,让他们的友谊彰显出非同一般的价值。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产生了令人回味的结论,《 品德与社会 》课堂教学中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解读方式,有利于拓展思维空间,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正是创新发展人文光彩的重要体现。

三、重视倾诉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文价值观

第4篇:管鲍之交的故事范文

人中无知己,可求于物,若真心惜物,真正懂得物的脾性与特点,用对待君子的礼节去尊重它,寄情怀于物,则物也会寄情怀于人,人物终为知己。若没有理解与尊重,只有溺爱与亵玩,那不是惜物,只是,人物终难成为知音。

比如,濂溪与莲。濂溪以莲为知己,赞叹着莲的“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赞叹,没有一点谄媚阿谀;这尊重,岂有半点的狎昵?若是有人把莲采下,放入玉雕金镶的花瓶,围有青丝幔帐,或玩弄于手掌,那便是“五星级”待遇,却不理解莲的君子本性,实则是千般折磨,万般蹂躏,最后留下的,也只能是玉残香销。

渊明与菊,同样是文人与花的经典绝配。秋菊固有佳色,渊明亦有闲情。这位“满手把菊”的诗人,在东篱晚香中,吟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或许等待了千年,等到了一颗朴实的心,它让渊明把自己酿成酒,又把酒酿成了诗,酒的香醇与渊明的诗情融在一起,千古不散,真可谓“自有渊明方有菊”。

又如右军与鹅,“山阴道士如相遇,应写《黄庭》换白鹅”。“潇洒出风尘”的右军不仅写出了两卷《道德经》换取了道士的一群鹅,还从鹅的姿态中悟出了书法的奥妙所在。执笔食指如鹅头昂扬微曲,运笔如鹅掌拨水。字迹雄厚飘逸,刚中带柔。也难怪包世臣作诗叹道:“悟入鹅群行水势,方知五指力齐难。”右军以情待鹅,鹅也以情视右军。鹅与右军终为知己。与此对比,便是卫懿公好鹤亡国,“卫懿公之死,非其无人也。以鹤辞而不与战也”。卫懿公好鹤,赐予鹤以爵位,而麾下将士却不得奖赏,导致士兵多有怨恨而不为之征战,最终导致卫懿公战败而死。卫懿公对鹤,是溺爱而不是知己。这是卫懿公的不幸,更是鹤的不幸。

人与物为知己多谓众矣,如莼鲈与张翰为知己,蕉与怀素为知己,瓜与邵平为知己,鼓以弥衡为知己,琵琶以明妃为知己,一与之定,千秋不移。水淡茶清的情感,包含着理解与尊重,人生便多了一位物中知己。

第5篇:管鲍之交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比较式阅读 拓展阅读材料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71-01

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一到十二册的语文教科书里的课文,或选读课文,或新旧版本教科书的课文,或课外小短文 ,都给我们提供丰富的拓展阅读资源。部分拓展阅读材料的内容、主题与课文密切相关,体裁相同或接近,难度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式阅读探索,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里,比较阅读中认识阅读材料的共性或个性,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获得新的思维视角。

比较式阅读,是探索性阅读的一种基本方式,是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针对某个文本材料,联系与之相关的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使之在头脑中形成新优化信息群的思维过程,在中高年级的拓展阅读中常常能以运用。

一、对题材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进行比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文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感悟语言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和感悟语言。阅读材料可编排题材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让学生比较它们在体裁方面的区别,进一步理解文章体裁对文章内容的特殊作用。比如在学习人教版第十册《将相和》一文,可给学生提供两篇文章和一首诗歌。无论外国故事《华沙一跪》,中国故事《管鲍之交》,还是诗歌《抒怀》,都给我们的学生传递一种思想主题:为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国家利益,不计前嫌,以大局为重,忍辱负重,就是一种胸怀,为世人所称颂。通过对三篇题材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材料进行比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表达同一种主题,可以运用不同的体裁进行表达,能很快地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运用不同的体裁进行表达的愿望。

二、同一题材不同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

同一题材不同的作家会有不同的风格,因此把这样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拓展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作家语言文字的不同表达,推敲两者间的异同,能更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比如人教版第十册的《人物描写一组》中,推荐阅读《欧也妮・葛朗台》的节选部分,很有意思。在拓展阅读中,可引导学生阅读巴尔扎克笔下欧也妮・葛朗台临死情形,欧也妮・葛朗台盯着金子,抢夺圣器,叮嘱女儿交账的情形和吴敬梓笔下严监生临死指着两茎灯草的情景是多么相似,通过比较,学生惊奇发现,原来世界上的守财奴、吝啬鬼都是一个模样,只是国籍不同,肤色不同而已。我还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两者写法的异同,学生很快发现,《临死前的严监生》着重神态描写,《欧也妮・葛朗台》的节选部分着重动作和语言描写,并和学生介绍两位守财奴的故事,学生会发现人物弥留之际,严监生的守财是可悲的,欧也妮・葛朗台的守财是疯狂甚至是失态的。学生通过同一题材不同作家的作品,发现语言文字的表现形式承载着多么重要的任务,更加明晰文章构思、人物描写、遣词造句为中心服务的意识。

三、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

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把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能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特点。如人教版第七册20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习了李白的这首著名的送别诗后,我会向学生推荐阅读《赠汪伦》。《赠汪伦》是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学习过的送别诗,通过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虽然都是写李白和好朋友告别,但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意境更开阔,《赠汪伦》写出汪伦送别友人的有趣之处,可见李白的诗歌意境优美,极其传神,不愧为“诗仙”。

第6篇:管鲍之交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教材活动;《道德与法治》;有效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为了更好地体现思品学科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这门课程进行了多次改编和适应性调整。而根据课程标准(2011年版)制定的《道德与法治》一书既贯穿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思品学科的学科价值。

较旧教材《思想品德》而言,本教材不仅在知识点的整理和分布上做了调整,在教学栏目的编排上也做了很大的修改,每一框都以“运用你的经验”为道德学习的起点,以“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等设计推动学生对关于道德的知识和有助于道德的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最后以“拓展空间”结束,使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更具可操作性。

笔者在实践了半学期之后,渐渐体会到教材编写者的用心和栏目设计的精心,但在教材栏目的选择和使用上,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课堂时间无法消化所有教材栏目。由于每一框内容均要体现深度和广度,实际和理论的结合,使得一节课的容量过大,教材栏目的有效性无法体现。

第二,重难点难以突出。为了使每一节课内容有趣丰富,教材中正文的每段话几乎都设计了活动,如果全部使用,课堂内容虽然充实,但会使得课堂结构上重难点不够突出,很难让学生有深刻的印象,也难以达到课标要求。

第三,有些生僻晦涩的材料使学生在理解上出现障碍。本书的一大特色就是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但在实际操作中会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障碍,尤其是一些文化素养不是太理想的学生,有时还会断章取义,造成误解。

针对以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了配合学生的实际,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做了一些调整,总结出在使用教材栏目的一些原则。

其一,适应性原则。所谓的适应性原则,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和课堂进度选择教材栏目,及时调整。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每个班的学情也有所差异,所以,在适应新教材的同时,我们不能失去自己的脚步。

例如在上《和朋友在一起》一框之前,我听了一节心理健康课,了解到《心理健康》教材第一课就让学生对自己的交友现状做了梳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交友反思经历。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没有考虑教材“运用你的经验”和“探究与分享”的栏目,而是直接让学生根据心理健康课的经历谈谈自己对朋友的理解和反思,运用其他课堂上的反馈。这样既避免重复,又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其二,有效性原则。所谓的有效性原则,即将所选择的栏目使用效率最大化,既能水到渠成地使学生理解教材中的重难点,又能将课堂内容连接起来,在不破坏课堂节奏的同时让整节课变得更有序完整。

例如在上《认识自我》一框时,重点是需要学生理解从多种途径认识自己。教材中为每一种途径都设计了活动,但如果每一个活动都进行,就会出现时间紧张的情况。因此在栏目选择上,我只选取了“探究与分享”的自画像活动,并设计了四个环节:1.自画像;2.展示自己的作品,谈谈你自己;3.请同桌评一评;4.说说你的感受。”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对应认识自己的一个途径。从课堂反馈来看,效果比较显著,得出的结论也较顺理成章。

其三,发散性原则。发散性原则是基于思品学科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学科素养,促使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生成,利用最新的活动丰富教材的原则。现代社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重视程度不言而喻,这种社会趋势不仅是语文学科的,也可以成为思品学科的学习优势。甚至教材中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也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例如在理解《让友谊之树常青》一框时,教材文本中提到了《诗・小雅・长棣》中的“交友投分,切磨箴规。”一句。这句话有生僻字,且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无法完整解释,但这句话对学生理解友谊有一定帮助。因此,我课后布置了两个任务:1.通过多种手段,理解这句话的意思;2.查阅资料,每组找出符合这句诗含义的成语故事并在课堂上展示。最后的展示环节,学生代表向我们讲述了管鲍之交、刎颈之交等多个故事,以丰富的知识,精彩的演讲和从容的台风征服了台下的每一位观众。虽然这并不是教材中的栏目内容,但却出自教材,并应用于教材,间接地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并不是照本宣科,还要学会发散性学习,有创意地学习。

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执教者所用的方法不尽相同,对教材栏目的选择也有所差异,但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是为了更好地实践新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变则通,通则达。”让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学到点什么,为学生解决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虑、烦恼,更好地实践思品学科的学科素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正如第斯多惠所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参考文献】

第7篇:管鲍之交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兴趣培养

《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大学生在高中基础上,一步提高文章的阅读、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学习其他课程,以及将来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众多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约占三分之二的篇目。而不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并不重视甚至厌倦,影响了文言文教学的成效。因此,怎样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行的分析论证。

1 激发兴趣,明确目的

俄国著名作家、思想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文言文毕竟离我们生活的时代已经久远,而且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多是重“言”而轻“文”,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讲解名篇中的古今字、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知识点,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读起来艰涩难懂,因而产生厌倦情绪,学习非常被动。针对这种心理,我引导学生参与搜集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汉语热”资料并展开讨论。

学生搜集到的资料是十分丰富的,像俄罗斯前总统普京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经常挤时间来学习汉语,并且已经具备了阅读中文原版名著的能力;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最喜欢中国的唐诗和宋词,甚至还计划写一个关于李白的电影剧本。一个日理万机的总统,都要抽空学习、研究中国的文化,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经过自己的思考、争论达成共识:中国的古典文学博大精深,吸引了世界的眼球,所以产生了世界学习汉语热,所以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建立,这是中国人的骄傲。

在学生从思想上转变了对文言文的看法时,我又不失时机地给他们讲了“一字千金”、“千金市骨”等成语故事的由来;从“段于鄢”、“燕昭王求士”等一波三折的文言经典人手,让学生分小组学习、讨论。大师们语言的精炼,构思的巧妙,以及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渊博的学识,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学习。

2 有的放矢,学以致用

美术专业、音乐专业、教育专业使用同一本《大学语文》,同样的教材面对的却是不同的教学对象。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爱好、不同的需求,教学时就要有不同的侧重。

美术专业的不少学生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要求《大学语文》帮助他们提高“诗”与“画”的构思能力。所以美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大学语文》时,教师可以可为他们搭建一条连接诗与画的桥梁。如,学习了诗经《采薇》之后,借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联古今有名的对句,让学生体验一下写对联的感觉以及鼓励他们画画时用上对联,会锦上添花,妙趣横生。

音乐专业的学生要求《大学语文》帮助他们创作诗一般的歌词和旋律。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到《宋词》,到《元曲》等等,既是可以吟唱的歌,又是流传千古的诗篇。古代少儿读物《幼学故事琼琳》早有孟浩然“踏雪寻梅”的记载,并有歌曲流传至今:“岭南初放一枝梅,片片晶莹入酒杯;却遇骑驴人早至,儿童背负占春魁”。这首诗在40年代被音乐家刘雪庵重新谱曲,唱响大江南北。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熏陶,会让音乐系的学生用诗化的心灵和专业技能表现美、创造美。如,一次音乐系二班的同学举行歌咏比赛,一位同学唱的是毛宁的《涛声依旧》,在这位同学声情并茂地唱完后,我问大家,这首歌的歌词是依据一首唐诗的意境创作的,同学们知道是哪首唐诗吗?这首唐诗的作者又是谁呢?见同学们面有难色,我微笑着告诉大家:“这首诗叫《枫桥夜泊》:从《枫桥夜泊》到《涛声依旧》,可以看出文学素养对词作者、曲作者、歌手来说有多重要。

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求《大学语文》帮助他们打开祖国教育资源的宝库。中国古典文学可以堪称是一部丰厚的语文教育史。像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司马迁、张衡等等,不胜枚举。在给教育系的同学讲《先秦诸子语录》的时候,我把孔子列为讲授的重点。让同学们思考:孔子离开我们两千多年了,为什么热度不减?同学们认可孔子热的原因是孔子的思想,特别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非常善于启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提问。一部论语,有一百多处提问,问仁、问礼、问政、问教、问知、问耻等等,问题的覆盖面相当广,包括社会、人生的各个侧面。因此,孔子才会培养出不计其数的各行各业的人才。我鼓励教育系的学生问卷调查一个值得思考的社会焦点问题:为什么我们对问题的发现能力、提问能力,还比不上两千多年以前的学生呢?同学们干劲十足地接受了挑战。

3 学思结合,提高素养

第8篇:管鲍之交的故事范文

还在上中学时,语文老师讲到了"管鲍之交"的典故时,给我们生动的讲述了春秋齐国管仲和鲍叔牙,还有齐国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传奇故事。对那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印象尤其深刻。后来学到文言文《隆中对》,"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当时觉得管仲一定很了不起,诸葛亮居然对他评价那么高。

管子出生于公元前719年,比孔子一百六十多年,与孔子相比,管子更像是个实干家,管子在齐国国君初亡、全国陷于一片混乱的状况下,受命于危难之中,三年时间便使齐国民富国强,使其国君成为春秋第一霸主,"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执政四十余年而成大业。《管子》一书蕴含了管仲全部的经济政治哲学思想,既是治国平天下的实践经验,也是国家管理的理论总结,被称为"儒道法思想的先驱",也被梁启超誉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

如今再读《管子》,一边感叹其博大精深,一边钦佩其中蕴含的道理。他的治国思想,深邃但简明,且有许多可以指导企业管理的部分,尤其是其中的"民本"理念。下面以《管子?牧民》篇为例,浅谈一二。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意思是凡是国家必须致力于四时农事,确保粮食贮备,国家财力充足,远方的人们就能自动迁来,荒地开发得好,本国的人民就能安心留住。粮食富裕,人们就知道礼节;衣食丰足,人们就懂得荣辱。这是管仲的"民本思想",是其核心理念是顺应民心。对国家百姓是这样,对企业员工也是这样,企业一定要重视员工的生活和心理需求,尤其是活跃在在第一线的基层员工。按照马斯洛的学说,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可以分解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是生存需求,第二层是安全需求,第三层是情感和归属的需求,第四层是受人尊重的需求,第五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管仲的思想早就启示了这一心理规律,在他看来,治国排第一位的工作是务在于满足百姓生存需求。那么企业经营的第一需求,也是必须满足员工的基本需求,企业必须能够有足够的市场空间和足够的盈利能力,才能留住和招揽各种人才,员工相对福利待遇好,才能够认同和传承并创造优秀的企业。都说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企业应该怎样具备什么样的人才观,企业应该怎样招揽人才?从《管子》中,我们能找到答案。

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

"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世界上的钱财是赚不完的,缺少的是能够做好管理的人。商朝伊尹只不过是一个陪嫁的奴隶,以厨师之位被商汤发现并重用,最终辅佐商汤灭了夏王朝。百里奚是被五张羊皮换回来的奇才,这些典故都是善于发现和任用人才的典范。家喻户晓的三顾茅庐则请出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开始了刘备的辉煌。马云创建阿里巴巴的18位联合创始人,个个都是人才,马云后续不断发现和招揽了一众人才,与他们一起创造了新世纪互联网公司神话。人才就在身边,关键在于怎样去发现和任用。

"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无私者,可置以为政;审于时而察于用,而能备官者,可奉以为君也。缓者后于事,吝于财者失所亲,信小人者失士".企业如何选拔人才,《管子?牧民》中讲的非常透彻,对应到企业管理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精通业务的人,可以任命为部门负责人;没有私心的人,可以负责公司内部审计;既熟悉业务又能知人善任的人,可以提拔为部门负责人。对市场反应缓慢的企业不可能成为行业的领头羊,不愿意支付高薪就留不住优秀的人才,如果任人唯亲则会失信于有能力的人才。

四维不张,国之灭亡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国有四维,缺了一维,国家就倾斜;缺了两维,国家就危险;缺了三维,国家就颠覆;缺了四维,国家就会灭亡。

企业运营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棘手问题,部分员工利用企业管理制度缺陷谋取私利,企业关键信息被剽取泄露,企业运行成本高企,企业经理人诚信缺位,寻租问题,委托-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依赖制度设计加上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设计,还需要需要企业文化影响力的协同作用。中国企业中普遍存在管理制度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偏离的现象,制度管理为主,企业文化理念淡薄。优秀的企业到底该如何招揽人才,如何保持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以人为本,任人为贤,用制度管理和文化影响共同指导员工日常行为。优秀企业文化的重要特点是重视人的价值,正确认识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励员工,从根本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员工为根本、生产与价值观并重、工作生活与职业信仰同举。

第9篇:管鲍之交的故事范文

然而,就是这样一所“隐居”在宁都县城乡接合部的新办小学,却被当地百姓津津乐道着。近年来,该校声名鹊起,县内外不少学校纷纷托人联系,要到这所学校来“交流”“取经”。一所只有41个教学班2800余名学生、100余名在职教师的县城小学,为何会有这样的魅力呢?

原来,她有一项制胜的“法宝”,那就是:“四轮驱动”,奔驰在素质教育的高速路上。

厚重文化,让环境育人的“轮子”转起来

“四轮驱动”,又称全轮驱动,本指汽车将发动机输出的动力按不同比例分布在前后所有的轮子上,从而提高汽车的行驶能力。宁都县第三小学借用“四轮驱动”原理,让这所只有16年校史的学校迅速崛起。

首先,该校努力用传统文化驱使环境育人的“轮子”转起来。

该校依山而建、就势造景,规模不大,却宁静中透着典雅。走进校园,只见主干道两旁绿树成荫,苗圃内鲜花悄然开放,一切都是那么和谐、自然。

为实现环境育人的目的,学校从细微处入手,坚持把学校的每一块墙壁、每一个角落、每一样物品都和育人联系起来。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学校把整个校园建成了一本无声的教材,处处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东面的文化墙,讲述的是曾子杀猪、闻鸡起舞、管鲍之交、凿壁借光等故事。那一个个传统美德故事,时刻都在教育着学生们向善求真。

该校班级文化建设也新颖别致、各具特色。有的班级设计了荣誉墙、图书角,有的班级划出了绿化带、生物区,有的班级创建了七彩园、夺星栏……这一个个精心设计的班级文化大板块,为学生构建了一块块欢乐的文化小天地,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熏陶中既丰富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宁都县第三小学的走廊文化更是丰富多彩:看行知楼的廊柱上,镶嵌着一组组宁都风情画;翠微峰、梅江河这些宁都的名山大川,也都镶嵌在廊柱上;镶嵌在廊柱上的,还有那舞竹篙火龙、游走马灯,这些宁都的风俗民情;曾原一、魏禧这些宁都的文化名人也都被镶嵌在廊柱上。

花草本没情感,墙壁本没生命,但按照预定的目标精心设计后,花草树木就能产生“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宁都县第三小学用传统文化打造校园环境,让干净整洁的校园处处洋溢着浓厚、优雅的传统文化气息,师生们置身在这赏心悦目、充满生机的教学环境中,都无不感到骄傲与自豪。

高效教研,让专业成长的“轮子”转起来

2012年3月21日是个平凡的日子,但是,宁都县第三小学会议室里却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我认为,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一讲到底,师授生受,师云生云,整个课堂在教师的主宰下,学生始终处在被灌输、被告知的地位,这种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早就应该退出我们的课堂。”

“我不赞同张老师的看法。讲授法使用了千百年,自有它的可取之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讲授法可以实现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接受最多的知识,站在这个角度看,讲授法是最为高效的课堂教学法。”

…………

这是在搞辩论赛吗?不,这是该校“菜单式”教研的一个场景。该校自从推出“菜单式”教研模式后,教师们常常围绕一个个话题争得面红耳赤。这种民主的教研氛围辐射到了校园的每个角落,办公室、操场上、走廊里,到处都能听到他们对教学问题的讨论。

除了最受欢迎的“菜单式”教研外,该校还组织开展了集体备课式教研、专题研讨式教研、课题研究式教研、师徒结对式教研以及专家引领式教研,这些教研模式为教师们提供了广阔的教研舞台。

在民主高效教研文化的引领下,该校教师的课题研究积极性空前高涨。李微是2011年调入该校的一位年轻女教师,她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十分重要。于是,她把“数学课堂如何渗透数学思想”作为小课题来研究。

该校一直提倡课题研究“全覆盖”、日常工作“课题化”。经过多年的努力,该校共有3个省级课题、9个市级课题结题。该校数学课题组申报的国家级课题《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与现代教学技艺运用的研究》经过近一年的实践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1年10月,该校还被评为赣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称号。

民主高效的教研活动,成就了一大批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优秀教师。截至目前,该校已有省级学科带头人4人,省级骨干教师9人,市县级骨干教师28人。被评为江西省第五届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的梅建锋老师谈到该校的教研活动时说:“学校教研活动整合了学校的优势教学资源,营造了专业学习的氛围,达到了同伴互助、共同提高的目的,让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周期得以大大缩短。”

书香校园,让习惯养成的“轮子”转起来

2012年6月1日,星期五,是个大晴天。宁都县第三小学第四届读书节成果汇报演出会如期举行。

一大早,学校操场上就人头攒动,彩旗飘扬。操场正中,喜庆的气球早已挂好了,表演的舞台早已搭好了,就等着孩子们登上舞台,去把准备已久的节目呈现出来。

校文艺队准备的是采茶戏,校武术队准备的是武术操;二(3)班准备的是经典诗文联唱,五(2)班准备的是小品。四(5)班的彭超捧着一幅自己画的油画,他说要在演出会上给同学们上一堂美术欣赏课。同学们都说他的画不算精品,可他振振有词地说:“梵高,你知道吗?梵高!”

这就是宁都三小读书节成果汇报演出会,孩子们演出的舞台可谓简陋,孩子们表演的节目可谓粗糙。但是,那一张张稚嫩的脸上,洋溢的是收获的喜悦;那一句句急切的话语,透出的是文化的底蕴。

其实,读书节只是该校书香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9年初,宁都县第三小学就提出了“创建书香校园”的口号。多年来,该校为营造书香校园氛围,开展了许多与读书有关的活动。

在教师层面,该校每学期统一阅读主题,推荐阅读书目,明确阅读进度,添置阅读书籍,引导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精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细读一本中外文学名著,订阅一份教育教学杂志。

在学生层面,该校一直鼓励学生多读名著,多看名篇。教导处每学期都会组织一次读(观)后感征文比赛,每学年都会举办一届“读书节”。少先队大队部每月还会开展一次“读书之星”评选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演讲比赛、一次诗文朗诵比赛、一次读书征文比赛;每学年评出一批“书香少年”“书香班级”“书香家庭”,并进行表彰。

同时,该校年级组和班级为配合书香校园建设,也开展了许多有趣的活动。在众多活动中,学生们最喜欢的要数“跳蚤书市”。每到“跳蚤书市”开市那天,学校操场上到处都是独具创意的海报、琳琅满目的书籍、熙熙攘攘的人群。学生们不时发出吆喝声、询问声、讨价还价声,校园仿佛成了一个大型的露天书市。

“最是书香能致远。”宁都县第三小学开展的书香校园活动,不但夯实了孩子的文化底蕴,而且让那些双脚还沾着泥土的孩子“形象文雅了,气质优雅了,情趣高雅了”,整个校园变得温暖如春:“课堂有了纪律,课间有了秩序,孩子们待人有了礼貌,心中有了他人,人人有了爱好”。

星卡激励,让多元评价的“轮子”转起来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讲过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他说,困在洞穴中的人,久而久之,就把墙上的影子当做了真实的世界。只有那些勇于冲破困境、走出洞穴的人,才能看到阳光下精彩的世界。这个名叫“洞穴”的哲理故事意义深远,对于教育而言,就是告诉我们要善于点亮学生的智慧,让孩子们发现自己的潜能,拥抱光明的未来。

随着素质教育在宁都县第三小学的深入推进,构建一种多元化的激励性评价体系成了该校最为迫切的需求。于是,“星卡”激励性评价体系应运而生。

“星卡”激励性评价以“星卡”为载体,把“星卡”分为“绿星卡”“红星卡”“黄星卡”。“绿星卡”代表进步,是“星卡”激励性评价中最常用的激励手段。只要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都能获得一张代表进步的“绿星卡”。“红星卡”代表荣誉和收获,学生必须用十张“绿星卡”才能换取一张“红星卡”。“黄星卡”代表过失,背后写着这样一行文字:“想想你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赶快改正吧,老师期待着你的进步。”所以,“黄星卡”常用来提醒学生认识错误、改正缺点。

宁都县第三小学实施的“星卡”激励性评价是一项长效的多元评价机制,它具有“全员性”“全面性”与“全程性”等特点。

首先,“星卡”的发放已经不再是班主任的“专利”了,任何一位教师都可以给进步或犯错的学生发放“星卡”。其次,“星卡”的发放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堂,舞台上、运动场上、练歌房里……学生只要有进步,就能得到代表进步的“绿星卡”。若在家里,家长还可以把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滴进步记录在“星卡记录本”上,回到学校,教师也会根据家长的记录给学生发放“绿星卡”。

这种评价机制关注了学生学习的每时每刻,关注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久而久之,良好的习惯就养成了,学生的素质就提高了。

如今,“星卡”激励性评价在宁都县第三小学营造了一种“教师关注孩子进步,孩子体验点滴成功”的良好氛围,“星卡”本身也成了该校的“成功符号”,孩子们对“星卡”的喜爱更是难于言表。三(4)班的学生廖靖涵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红星卡,请你每过一段时间就来看看我吧!”毕业班的学生林洁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再见了母校,再见了绿星卡,无论我走到天涯还是海角,我都不会把你们忘记。”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