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范文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第1篇: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范文

由于是实验探究课,所以更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深层次的拓展。按新的教学理念,我对学生的组织形式进行了改进,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不仅有组内的合作,也有小组之间的协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学生探究问题,积极思考,小组合作,设计方案,表达交流,实施方案,归纳总结等环节都做得很好,才算是完成本节课题的完整探究。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1.在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时,直接给出了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仪器:试管、导管、集气瓶等,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组装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并进行实验。这样的教学设计,虽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改正措施:如果先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进行回顾,可以借助多媒体(省时),再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制取二氧化碳与制取氧气所用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以及生成物的性质等,再让学生小组内或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学生就会很容易地得出结论:制取二氧化碳,药品是固体与液体进行反应,而且不需要加热,所以不能采用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这一点与氧气相同,所以收集方法也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等。通过这样对比的方式,学生很容易就会选取找出最佳的设计方案,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会更有好处,会起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2.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的选择上,学生只是了解到可以用碳酸钙和稀盐酸,没有充分调动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改正措施:可以再提供几组药品,如:碳酸钠、碳酸钾、碳酸氢钠、大理石和稀盐酸、硫酸。这些药品是否适合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呢?然后,让学生亲手进行实验,并分组进行讨论,看看学生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这样学生就不会只局限于教材实验的机械模拟,体现了开放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对于小组实验时出现的各种问题没有进行很好的梳理,不利于学生归纳和总结能力的培养。

第2篇: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范文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探究课程,亟待在教改中提出并设计以科学探究开展的教学设计和实践。当前,我国很多初中化学实验课自身条件不足,虽然进行了诸多教改,但仍然以教师传统演示为主,化学实验课教改仍处于转型探索期。很多学校化学实验课并没能从根本转变教师灌输讲解和演示的教学现状,探究性实验设计和教学实践并未真正得到践行。为此,初中化学教师提出多次化学实验课改,倡导师生共同探究学习,转变过去化学实验课学生灌输式学习方式,设计探究性化学实验课,经过一系列的实验步骤和流程,从明确实验教学目标到得出实验研究结论,养成学生化学科学素养,训练学生化学学习能力。总之,初中化学实验课教学应以探究性实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科学探究学习优势,增强初中化学实验课教学有效性,实现化学实验教学目标。

笔者从初中化学一线教师实践出发,对初中化学实验课进行教改,结合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现状,引入探究性学习理念,设计化学探究性实验课堂,开展化学探究性教学实践,整合探究实验资源,实现探究学习价值。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研究,不断完善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和实践,改善化学实验课沉寂教学现状,改变学生学习化学的态度和行为,激活学生探究学习活力,达成化学实验课教学目标。

2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学习是在化学教师指导下,结合化学教学内容,从化学学科或日常生活中提炼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出问题任务,设计化学探究实验方案,师生共同整合利用实验资源,按照化学实验方案展开研究,借助化学实验展开师生共同研究学习,确定研究对象、认识研究对象,总结实验性质、结论,以及实验与其他现象之间的联系,掌握化学实验内涵知识。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明确实验问题以及目标。教师需要结合教学进度,选定实验探究内容,明确实验课教学目标,提炼出适合实验探究的价值问题,向学生讲授清楚即可。

第二,合理推测实验设计假设。教师向学生提出价值问题后,学生集中注意在问题并产生疑惑,激发探究学习兴趣,能够结合自己所学,独立思考后提出实验假设,预测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研究结果。

第三,仔细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在教师帮助指导下,学生自己利用化学实验仪器具体设计实验方案,并具体操作执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反应,并做好观察和记录数据、现象工作,掌握一手实验数据和信息。

第四,探究学习化学实验规律,并得出最终化学实验结论。通过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操作和观察,学生对实验展开讨论交流,揭示探究性实验的规律,师生共同去伪存真,深化探究性实验现象,经过探究得出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化学规律。

第五,巩固并延伸化学实验结果,实现化学知识迁移发展。通过化学探究性实验研究,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验问题,掌握新的化学知识,巩固原有知识,实现化学知识迁移发展。

3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实践

初中化学实验课教学实践可以设计很多探究性实验,笔者以二氧化碳实验制取为教学实践案例进行阐述,分析探究性化学实验的教学实践开展状况,以提高学生化学学习能力。

实验思路

1)结合初中化学教材中讲解的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原理,充分利用学校化学实验室现有资源,采用探究性实验方式学习。

2)将二氧化碳制取方法和氧气制取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3)二氧化碳实验制取的装置探究要具有开放性,即将班级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实验小组,经过交流讨论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不局限于化学教材中给出的装置办法,各小组组装探究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展开组间讨论分析不同装置的优缺点,评选出最佳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在实验设计中鼓励各小组创新制取装置。

4)在化学探究性实验中鼓励创新教材制取装置方案,倡导学生探究学习。

实验目标

1)探究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实验研究,训练学生化学探究创新学习能力。

2)通过化学探究性学习实验,强化学生小组合作意识。

3)通过二氧化碳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归纳气体制取的实验思路和方法。

实验课型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课。

实验方法 小组合作实验法和探究性实验法。

实验仪器 实验仪器主要包括每小组均有的仪器和每小组不同的仪器,小组学生可以选用提供仪器,也可以自荐用仪器。每小组均有仪器:橡皮管、玻璃导管、玻璃片、集气瓶、水槽。每小组不同的仪器具体如表1所示。

实验参考

1)铜和稀硫酸(H2SO4)、稀盐酸(HCl)均不反应。

2)在标准情况下,二氧化碳的空气密度是1.293 g/L,二氧化碳的密度是1.977 g/L,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产生碳酸,且碳酸易分解不稳定,二氧化碳溶于水。

实验过程

1)实验导入:“二氧化碳作为生活中常见且重要的气体之一,和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在化学实验中,二氧化碳制取的方法是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从化学反应原理思考,二氧化碳制取的装置应该怎样确定呢?大家有更好的想法吗?这节课,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自由选择提供的实验仪器,也可以自荐选择实验仪器,自行设计二氧化碳制取装置,展示大家的想法和创意。最后提醒大家的是,一定要注意实验方案和实验仪器装置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操作事项。在大家实验结束后,我们要选出最与众不同的二氧化碳制取装置设计。”

2)回顾与讨论。

①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有什么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思考选择制取装置的依据是什么?

②在制取二氧化碳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3)抛砖引玉。向学生提供双氧水、二氧化锰化学反应制取氧气的装置,并向学生提出考虑这一装置的缺陷,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这一化学实验的原理。

4)学生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大胆思考,尝试提出新的装置设计,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对其进行验证,创新二氧化碳制取的装置。笔者针对实验现场学生提出的装置设计,比较分析出9组方案。

5)交流与展示。各小组对设计的实验装置进行展示,并相互探讨设计思路,总结实验设计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得出最佳的实验装置。

6)评价与反思。各小组学生针对实验装置进行自评、互评,结合教师的点评,对实验装置进行反思,提出完善设计的措施。

第3篇: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范文

【关键词】中学化学 问题驱动 问题设计 问题评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B-0101-02

中学化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学习内容多、散、碎,但教师如果把学习内容中的重要知识点分成若干个小模块,针对学生实际水平设计出一个个问题,让学生来逐个解决完成,那么学生就会在一个个问题的驱动下,沿着“问题路径”,进行自学、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从而完成学生对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掌握了科学方法,同时体验了成功解决问题的情感,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素养。在中学化学课堂的“问题驱动”教学方法中,学生通常可以根据以下流程完成学习: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问题的提出(教师或培养学生提出)―围绕问题的探究(学生)―小组内对问题的讨论(学生)―小组间对问题的讨论(学生)―归纳出问题的结论(教师或培养学生得出)―巩固练习(学生)。

一、教学活动案例

问题驱动教学方法是针对某一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进行整体布局,设计出具体明确的、具有启发性和一些挑战性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师生间的对话互动中提出,引发学生去思考、研究、探讨,或预先设计编写在导学案中引导学生自学、合作、探究解决。下面笔者就从一节化学课“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教学活动案例中,来阐述笔者是怎样应用这种“问题驱动”进行课堂教学的。

师:当熊熊大火吞噬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时候 是什么熄灭了大火?

生:二氧化碳。

师:自然界中的各种植物能够茂密地生长,是什么物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生:还是二氧化碳。

师:人们当今非常关注大气的“温室效应”,提倡“低碳生活”。但是同学们想象一下,我们生活的地球有一天没有了二氧化碳,我们人类还能生存下去吗?

生:不能,因为没有二氧化碳,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无法进行,也无法提供人和动物必需的食物和氧气。

师:二氧化碳这么重要,那么实验室里是怎样制取二氧化碳的?

师:同学们前面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对实验室制取气体有了一定认识,那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思路和方法也会像氧气那样吗?我们应该研究哪方面的内容?请大家思考。

生:实验室用什么药品制取二氧化碳。

生:实验室用什么实验装置来制取。

生: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是什么。

生:如何检验所收集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生:怎样检验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师:好!我们就按同学们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探究。首先请各小组讨论一下能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有哪些 。

(五分钟后,师生一起汇总:木炭燃烧、蜡烛燃烧、酒精燃烧,木炭还原氧化铜或氧化铁,碳酸分解、碳酸钙分解,用呼吸的方法,小石子、鸡蛋壳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碳酸钙或碳酸钠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后者是同学们在课本上找到的〉)。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下面我们来看看哪些方法更适合实验室制取较纯净的二氧化碳呢?

生:不能用燃烧的方法 ,因为这些方法所制取的二氧化碳不纯。

生:用呼吸的方法制取的二氧化碳也不纯。

生:用木炭还原氧化铜或氧化铁也不好,它们对反应条件的要求比较高,不适合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师:同学们对这组分解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有什么评价?

生:碳酸易分解,实验室没有,碳酸钙分解需高温,也不合适。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下面大家说说最后一组反应的可行性如何?

生:我认为可行。从书上的化学方程式看,反应要求条件很低,反应物在常温下接触就能反应,而且只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其他同学也点头表示赞同)

师:既然同学们都选择这一组,下面我们来用实验验证一下。同学们的实验桌上都放有固体:碳酸钠、大理石或石灰石、鸡蛋壳(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液体有稀盐酸、稀硫酸。请各小组按要求选择一种固体分别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说出反应现象,并对本实验进行评价。

(两分钟后,实验完毕。)

师:同学们认为实验室用什么药品更合适?

生: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生:用石灰石也可以,鸡蛋壳也能代替。

(接着老师还设计了如下问题:①确定制取气体的装置应考虑哪些因素?②根据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及药品与制取氧气的哪种方法相似?③选择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主要取决于什么?④二氧化碳适合用什么收集方法?)

在这一节课中,笔者利用了“问题驱动”教学方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设计出主要探究的问题: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实验装置、收集方法、检验等。在这几个具体问题的驱动下,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被激发了。通过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小组讨论、实验设计和操作,得出了正确结论,总结出了制取气体的方法和思路,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注意事项

如何设计好学习“问题”是应用“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关键。

(一)设计的“问题”要有目的性

这要求综合考虑课标要求、学习内容和学情,设计“问题”要w现本节课三维目标,便于学生朝着一个明确的方向进行学习,也便于问题解决后的评估。如,这节课设计要学生找出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时,目标很明确,即找到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反应。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很快能回忆出符合要求的反应,有的学生还能在书上找到即将要学的反应,如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

(二)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

这要根据学生的经验和学习基础,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感觉能学得下去,并由此产生迁移效应。如,这节课通过氧气的制取原理与装置进行比较、迁移,得出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然后总结出选择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应考虑哪些因素。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获取了学习方法。

(三)设计的“问题”要有拓展性

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表现自我和突破自我的机会和空间,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和需求,都可以做到进一步拓展与提升,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使课堂取得高效。如,在拓展训练部分,可设计有关实验室制取的二氧化硫或氨气等气体的反应原理和制取、收集气体装置等信息题,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分析、解决延伸的具体问题中得以巩固和拓展。

“问题驱动”教学还应要求教师必须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学生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教师要适时点拨促成突破,但学生能自己探究得出的绝不包办,学生能独立思考出的绝不提示。根据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上可沿着教师的提问推进,借助化学实验,展开合作探究学习,形成新知,学会方法,培养意识,达成目标;或先把本节课需要学习的问题编制成导学案,让学生通过导学案中的问题引导阅读教材、查阅资料、观看“微课”或做小实验等方式自学,然后通过合作实验探究、教师点拨,解决在新课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随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增强,可让学生在学习新课内容的时候,自行围绕学习目标主动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自觉与其他同学一起开展对问题进行合作探究,从而形成会学习的自觉意识和独立意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学生探究“问题”过程中,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评价也显得十分重要,这种评价不仅有总结性的,而且还应该有生成性的,也不仅来自教师的评价,而且也可以来自自我的评价和“小伙伴”们的评价。这样从各方面对学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不仅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激发了学生不断促进自我上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发现自己在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促进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提升。

总之,“问题驱动”教学方法是对某一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进行整体布局,设计出具体明确的、具有启发性和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并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就是说,“问题驱动”教学必须以目标为主线,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多角度、全方位地从学生角度出发,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驱动性“问题”,使学生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精神,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有成就感、荣誉感,最终达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5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刘知新,王建成.化学教育测量和评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4]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郑长龙.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王 磊.化学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第4篇: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范文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1.019

在一些课堂中,教师总是滔滔不绝,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让学生有口难用;或教师抛出问题,学生金口难开,课堂死气沉沉。这样的课堂难保教学目标的实现,自然谈不上高效课堂。高效课堂的一个显性的指标是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的自由表达。本文选取《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课的几个片段就还学生话语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 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话敢说

一些课堂上学生不敢说,是因为怕说错,被同学笑话,遭老师批评。当教师以民主的精神、平等的态度、友好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就能轻松、自在、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敢于大胆地说。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让所有的学生敞开心扉,把自己的想法、发现大胆地表达出来。

片段1:引入新课时趣味实验激发兴趣,民主氛围解除学生顾虑。

师:打开一小瓶汽水,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生:(惊讶地、不约而同地)石灰水浑浊了。

师:说明什么呢?

生:(齐声说)产生了二氧化碳。

师:你学过了哪些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呢?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好吗?(期待的目光、商量的口吻)。

生1:呼吸会生成二氧化碳(平时很胆怯、今天鼓起勇气的小夏举起手来,老师抓住机会点了小夏)。

师:说得对,你很会将化学与生活进行联系(老师真诚的鼓励壮大了学生发言的胆量)。

生2: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生3:(补充)要充分燃烧。

……

教师和蔼的笑容、亲切的言语、及时的鼓励,创设了一个民主、平等、自由的教学氛围,增强他们当众说话的勇气和信心。同时以趣味实验开场调动了学习兴趣,宽松愉快的环境会使学生心情愉悦,乐于思维,敢于表达,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讲出了许多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为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提供了研究对象。

二、 贴近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

化学学习从根本上是与生活相联系的,化学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所以新课程标准要求树立化学教学生活化的思想。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熟知、亲近的生活走进化学课堂,使化学课堂变得具体、生动、直观,充满生活气息,这样学生课堂上就有了能表达的话题,就能生成更多宝贵的学习资源。

片段2:运用生活中的材料组装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师:运用现有仪器同学们组装了多种发生装置,能否用生活中的一些材料来代替化学仪器来制取二氧化碳呢?

生1:(短暂思考后)用饮料瓶代替锥形瓶。

生2:(小康拿出身上的药瓶说)用药瓶也可做反应容器。

生3:用输液管代替导气管。

生4:用注射器代替长颈漏斗。

生5:不能用注射器,我觉得金属针头会被酸腐蚀。

师:讲得对,你很有化学眼光,其中原理以后我们就知道了。

……

由于问题贴近生活实际,学生感到亲切,容易产生联想找到生活中的替代品。将丰富的生活素材作为思考的出发点,学生课上就有话可说,促进了语言表达,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思考,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 搭建平台,让学生充分表达

高效课堂是互动的课堂,课堂上搭建互动平台,创造学生说话表达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开拓思维、交流思想,体验学习过程,感受学习快乐,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质量。如选择仪器组装制取二氧化碳发生装置时,进行小组讨论,人人发表意见,共同商讨,设计方案。在小组讨论后,学习热情处于高涨,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全班展示,集体交流,让小组派代表讲解每一种装置的优缺点,为学生再次提供表达的机会,从而使信息渠道全面畅通,学生的语言表达逐步得到提高,也使他们的思维得到了一次升华。

片段3:分组讨论制取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后进行全班展示,讲解装置的优缺点

师:刚才各小组通过合作组装了多种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接下来请小组推选代表汇报所设计装置的优缺点

生1:我们对制取氧气的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稍作改动,去掉酒精灯,将试管口竖直向上,这样的装置非常简单,操作方便。

生2:我们用长颈漏斗、锥形瓶、带导管的橡皮塞组装而成,反应容积增大且可以随时添加稀盐酸。

生3:长颈漏斗还可以换成分液漏斗,这样下端管口不需要伸入液面以下,还能控制反应速率。

生4:我想用底部穿孔的试管、烧杯、带导管的橡皮塞也可以组装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能控制反应的开和停。

……

小组讨论是学生最自由的交流平台,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相互争论。小组合作后再全班交流,学生代表小组展示合作的成果,表述反应的原理,阐述做法的理由,解释现象的原因……给学生提供表达交流的更大平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 虚心倾听,让学生完善表达

完善的表达必须从虚心倾听开始,要集中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和老师的讲解,进行自我理解,权衡评价,主动地选择和组织信息,纳入自我认知体系;并且学会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见解,并有所突破,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其次在表达过程中及时补充和纠正,注意化学语言的规范,尽量使自己的语言表达准确、明了、易懂。

片段4: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进行对比后,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师:比较了实验室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你能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吗?

生1:首先选择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主要考虑原料的价格、条件难易、速度快慢等方面。

生2:(马上补充)还要考虑制取的气体是否能够纯净。

师:说得好(教师侧耳倾听,适时鼓励)。

师:反应原理确定后接下来考虑什么呢?

生3:选择制取气体所用的装置。

师:怎样选择装置呢?

生4: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

生5:(小李马上纠正)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的是发生装置,选择收集装置则是根据制取气体的性质。

师:又是根据哪些性质呢?

生6:根据气体的密度大小和溶解性大小。

师:不错,你能说说怎样根据这密度和溶解性选择气体的收集方法?

生7: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难溶于水的气体用排水法收集。

生8:(稍作停留后小刘站起来)不一定,也可能不易溶于水,如氧气。

师:想得很全面(教师表示肯定)。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9:(一会儿)还要加一条,就是气体不能与空气或水反应。

师:(教师立即夸奖)想得非常严谨。

……

第5篇: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范文

一、教师引领探究,突破学生科学探究的障碍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各种困难,需要教师在探究活动中给予必要的指点和引导,此时,老师要做好“助演”的角色,带领学生克服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顺利完成探究活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以下问题:

(一)对化学问题视而不见

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时,学生比较容易完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简易装置的装配。并对自己的成功沾沾自喜,不再作深入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①如果酸不够了,只能将胶塞拔掉,从试管口添加酸,在实验时操作很不方便,你能否设计一种装置,不需要拔掉胶塞也能随时加酸?②长颈漏斗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随时添加酸液,但它能使反应随时停止吗?有什么办法能使反应随时停止?③长颈漏斗可以起控制反应快慢的作用吗?如果不能,用什么仪器替换,可以起到控制反应速率的作用?学生在这样的追问中,既熟悉了制取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也逐步摸清了其他替换装置的原理。整个过程,学生积极动脑,大胆提出新看法、新方案,考虑问题更加全面,对知识的应用更加灵活,探究意识得到激发,探究能力也在这一步一步的探索中得到锻炼。

(二)对化学现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例如:“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的探究,由于该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我跟学生探讨后,决定通过做“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的实验来证明。学生实验后,发现紫色石蕊试液变成了红色,于是有学生很快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我不紧不慢的提出问题:会不会是二氧化碳本身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了红色?会不会是溶液中的水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了红色?还有不有可能是别的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了红色?学生恍然大悟,经过讨论,提出了以下假设:猜想①: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为红色;猜想②:水使紫色石蕊变为红色;猜想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生成物使紫色石蕊变为红色。进一步讨论后,设计了以下实验进行探究:(Ⅰ)向干燥的纸花(用石蕊试液浸透的滤纸晾干后制成)喷稀醋酸;(Ⅱ)向干燥的纸花喷水;(Ⅲ)直接把干燥的纸花放入干燥的二氧化碳中;(Ⅳ)将干燥的纸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通过分组实验,得出结论:水和二氧化碳均不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酸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轻松的突破了难点,掌握了知识。

(三)对探究的过程缺乏反思

例如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为“排在前边的金属一定能把排在后边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此时,我让学生写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大都写成:2Na+CuSO4 = Cu+Na2SO4,请学生描述反应的现象:一般都认为金属钠消失,出现红色的铜,溶液由蓝色变浅。对学生的分析推理我并不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让学生动手实验:将一粒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结果学生看到的现象是:金属钠熔化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在液面上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产生大量的气体,甚至引起燃烧,同时生成蓝色的沉淀,并没有红色的铜出现。实验结果大大出乎学生的意料,由于预先的想象与实验结果产生矛盾,学生必定会迫切想找到答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种生成物又是什么?思维处在高度集中状态,此时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教师加以引导,教学效果非常好。

第6篇: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范文

关键词:问题解决  模式   化学教学

问题解决法是一种融合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于一体的综合方法。 问题解决法广义的定义为在设问状态与解答状态的沟谷间架设桥梁。实际的教学中则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建立一种不平衡状态,把学生引入到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在化学教学中采用问题解决的模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1、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意义

所谓“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指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总是经常地、不断地要产生疑问,遇到问题;当然有些问题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顺利地进行解决,而有些问题则需要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创造性地寻找积极方法——即这种学习的过程实质就是问题解决地过程。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解决问题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和最佳途径。针对学生而言,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其学习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是否有效,而且还能影响其整体素质的形成、提高和以后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出有更多创造性的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目标之一

1.1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时代呼唤主体精神。“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学生不再是一味听教师讲、看教师做,而是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自己分配时间,对问题进行分析,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然后对实验的事实、现象或数据加以分析并做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由此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化学教学大纲》就明确指出:“初三化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乃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途径。只有当学生通过亲自思考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时所形成的兴趣,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实践证明,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既可促使学生形成对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同时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3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致使学生一味死记硬背, “创造思维”难于得到培养。“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成功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愉悦情绪下,体验全过程,思维更加活跃,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和验证,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从中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灵感, 这样,无疑使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培养。

2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问题解决教学 

2.1创设认知冲突,激发欲望

认知冲突是指某一问题学生急于解决,但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又无法解决的一种心理气氛,此时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欲望,进而转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动力。这就是教师设疑之处。

亚里士多德讲过:“创造性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瓦特自水壶盖跳动生疑,创造发明了蒸汽机;法拉弟从奥斯特的“电生磁”逆向思维提出问题:“磁能否生电?”经十年之努力,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导致了发电机的发明。可见,无疑不思,无思不“悟”,无“悟”不通。因此,问题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问题的存在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探究欲,进而驱动创造力。在老师的诱导下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教学方法,它必然可以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最终激发创造动机.

2.2巧设问题、激发求知

问题从何而来、如何引入、如何设置,设置的问题是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产生强烈的探索知识的心理需求至关重要,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能否顺利的实施完成,能否真正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在设置问题时,一定要将所需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巧妙的寓于各种各样的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同时要特别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过难的问题与过于简单的问题均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只有难度适当的问题才能导致积极有效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领会巩固应用与发展化学知识,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反之,则不然.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教育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采取行动,要在学生的正在成熟而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上下功夫”。据此可知,问题的设置应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原理。同时应符合以下几点:(1)问题明确具体,涉及面不宜过大(2)结构化,逻辑关系清晰(3)循序渐进,具有合理的梯度(4)突出教学目标(5)科学性和系统性(6)有利于反馈调控等。

设计的问题在教学中置于学生的学习状态之中,一般可通过教学导入将问题自然巧妙的引出,使学生有一种油然而生之感,使问题与学生的思维产生共鸣。例如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时,我改变以往给学生设计步骤的方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不再担心学生出错。例如,在探究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时,会出现过量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不出现浑浊的现象。不预先告诉学生这一现象,由他们自己去发现。通过观察,发现各组实验的现象很不一样:有的石灰石取的多,有的盐酸取的多,石灰水取的也很不一样。针对这现象我要求各组互相交流、讨论,由学生得出化学反应的现象与药品的用量多少有直接关系。然后在引导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再进行归纳小结,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每次组织实验教学时我都尝试着这样做,学生逐渐养成了预习实验的习惯,能根据教材的提示自己设计简单的试验方案。为了激励学生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将组织他们参加课外实验作为奖励,邀请设计实验方案较好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做实验。

2.3解决问题、发展智能

问题解决法的第二阶段是学生 在感知问题的基础上,将问题进行交换,假设处理,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或练习等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该阶段的中心环节是解决问题,其核心是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能力品质 ----即发展智能。我以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一节为例。教师提问:“研究二氧化碳制法,应从哪几个方面来研究?”解决这个问题是让学生回顾制氧气和制氢气的方法,让各组同学通过制取两种气体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进行交流,讨论后分别归纳、总结出本课堂探究的课题:1探究制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2.探究实验装置。3.收集二氧化碳的和验满的探究。

1、关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探究

首先要求学生将前面学习过的所有生成物有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写出来。学生会写出如下一些方程式:

①Cu2(OH)2CO3=CuO+H2O+CO2        ②C+O2 = CO2

③H2CO3 = H2O+CO2

           

④C+2CuO = 2Cu+CO2

⑤CuO+CO = Cu+CO2

           

⑥CaCO3 = CaO+CO2

然后又要求学生对这些方程式进行逐步探讨判断,它们能否作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为什么?当学生都能判断出不能作为反应的原理后,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中找出答案。再创设情景:如果把盐酸与大理石反应改为盐酸与碳酸钠反应能行吗?学生分组实验,往碳酸钠和块状大理石的两只试管中分别滴入稀盐酸,观察反应现象,进行对比。通过现象学生很容易得出:碳酸钠的那只试管反应太剧烈,且碳酸钠是粉末不适宜作为制CO2的药品。再进行探究,如果把稀盐酸改为稀硫酸行吗?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总结得出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太慢也不适宜作制CO2的反应。教师解释为什么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慢。最后学生通过对上面的探究总结得出一致的结论:实验室制CO2的反应是稀盐酸与大理石的反应。

2、化学实验装置的探究

教师先将实验室制氢气和氧气的两种装置画出来并思考哪一种用于制氧气?哪一种制氢气?为什么?教师提示:从反应的条件和反应物的状态来分析。通过学生的交流和分析不难得出固态与固态反应应用哪种装置,而固态与液态反应用哪种装置,需要加热就要用到酒精灯。有了这样的结论后教师提问,制二氧化碳应用什么装置?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出制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并将自己组装出的装置进行交流。最后教师对每组学生设计的装置进行评价总结。

3、关于对收集和验满方法的探究

学生首先通过对氧气、氢气的收集和验满方法的回顾后再引导学生思考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是根据它们的什么性质,在复氧化碳的有关性质后,学生就不难探索出二氧化碳的收集和验满方法了。

当确定的三个课题探究完成后,要求各组学生用桌上的仪器,设计出一套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用这套装置制取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并验证是否收集满。

课的最后留给学生一个课后的探究思考题:在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中,如果改稀盐酸为浓盐酸,结果又会怎样呢?这个问题请学生们课后通过实验来回答。

我在本堂课的学习中,尽量作好引导的作用,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提供相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发挥主体的探索活动,学会研究制取气体的科学方法,亲身体验设计和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方法,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学会与人合作,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其次是对整个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体现出层次性,要面对全体学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去收集和筛选有用证据、加工和应用各种信息、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自主的、科学的获得知识与技能,最终学会学习。要努力体现教学的全体性,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祖浩,丁成云。化学问题思维策略及其应用。

第7篇: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范文

一、教学目标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因此在确立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更要设法设计适合每一位学生能够参与课堂探究,并积极经历探究的过程。比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的教学目标是:①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和收集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②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装置和收集方法及注意事项;③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并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④初步理解通过化学变化制取新物质的方法,体验实验过程,尝试实验成功的快乐,并学会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技能。

二、注意教学思维的拓展和引伸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充分挖掘生活中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材料,利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素材创设出若干问题,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进行新问题的探究。例如,在进行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取教学时,让学生先回忆前面学过的氧气制取的相关知识,从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生成物的状态性质等方面进行引入和拓展,在回忆的基础上进行二氧化碳制取的教学,列举能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如: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稀盐酸、稀硫酸等,让学生根据所选用的药品来选择所需要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学会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所需的条件、装置的优缺点归纳总结制取气体的方法。对制取气体选择药品、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有一个系统的思路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应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化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边演示边讲解,教师怕学生不能听懂,对步骤讲解得很详细,还反复强调操作要领,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过多占去了学生的实践时间,还会限制学生发挥自己创造能力的空间,让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一些与实验相类似的问题,让学生能够根据现有的知识进行拓展和引申。例如:学生探究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后,对制取气体的方法和步骤、思路大体上掌握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探究制取氨气、甲烷、氢气等气体的方法。通过提出新的问题,学生处于积极探究状态。

那么,选择什么样的装置来制取和收集上述气体呢?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氧气的发生装置和装置,由学生归纳出选择气体的发生装置应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然后根据上述气体的发生原理,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装置。由教师提供给试管、广口瓶、锥形瓶、平底烧瓶、单孔橡皮塞、双孔橡皮塞、长颈漏斗等相关仪器供学生自己选择组装。通过探究,学生认识了知识的发展与形成,体验了学习的方法和过程,培养了研究意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

四、注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第8篇: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探究式教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18-02

现代化学教学观认为,化学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探索化学知识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训练,以此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形成求学所必需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强调所有学生应提高探究和研究能力,以科学探究成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提倡体验探究过程,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通过"做科学"的探究实践培养探究能力。

1.把握好将探究实验运用于教学中的时机

学生升入九年级后,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对化学课感兴趣,真正地走入化学课堂,我们觉得更应该从化学学科的特点--实验出发,通过实验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发挥实验探究教学的魅力。在实验分组时,可让学困生在一组,每组有明确的分工,每次实验的设计与操作,实验的观察与记录,对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讨论,作为小组成员,每人都要轮流尽自己责任。这样避免学困生总被好学生的光环笼罩,有了他们自己表现的机会。

案例:在实验课"仪器认识与使用"的教学中,突然听到一组同学说"试管裂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请大家分组讨论分析一下试管破裂的可能原因,先请学困生小组的同学先说出他们认为试管可能破裂的原因,然后请那位同学说一下试管损坏时的情形,最后其它小组的同学补充。虽然学困生小组分析的原因不全面,但是,从他们跃跃欲试中看到了他们的信心。课堂因为意外而精彩,通过这一发生的小事故,正好将试管破裂的可能原因通过讨论,将事实探究出来了。同时,通过这件事也使学生对实验室的安全操作有了亲身的体验。

2.以课堂为教学阵地,以实际出发开展探究实验

教学中要立足教材,在课堂上进行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如教师可提出教学实验的问题,然后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初步方案,集中在课堂上进行分组实验,交流介绍设计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由学生评定优劣,共同探讨实验成败的原因。

案例: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在研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操作:

活动一: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首先给出稀盐酸、稀硫酸、碳酸钠、碳酸钙和碳酸钾这些常用药品和若干试管(多给碳酸盐的目的是为后面学习碳酸盐的知识打下基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操作、探究,选出自己认为理想的原料。这样既让学生认识到对比观察的科学探究方法,又注重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体验学习。教师再加以指导,让学生知道化学反应速度的快慢与物质状态的关系以及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和碳酸钙制二氧化碳的原因,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明白实验室在选择药品制取气体时应注意的事项。由此确立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意识。

活动二: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并验证。

(1)提出问题:A.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由哪几部分组成?B.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C.收集气体一般有哪两种方法?D.确定气体收集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2)动手试试看:在每个实验台上放置相同的可以组装不同的装置的仪器(具体如书),分组讨论组装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之间相互讨论各装置的优缺点,然后每组选择一套最佳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活动三:经验总结。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再提出问题: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在选择药品和仪器时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呢?师生经过回顾刚才实验,归纳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学生学得有趣、主动。

3.要避免重"探究过程 ",轻"试验操作"

案例: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探究教学中,教师设计如下问题:

(1)大家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得到氧气呢?请列举你所知道的方法。

(2)制取氧气要如何选择装置呢?

(3)用什么方法检验一瓶无色无味气体是否是氧气?

然后学生分组进行试验。然而恰恰是在分组试验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过多的指导,多数学生在试验中顾此失彼,乱了阵脚,并不时出现各种错误操作,导致试验成功率不高,一节课后在乱哄哄的场面中结束,学生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也遭受到了打击。在试验操作阶段出现这么大的问题,其原因就在于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重点只是放在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上,而忽视了对科学探究的重要载体--实验操作的指导和训练。这也是目前实验探究教学中存在的比较大的问题,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培养,而忽视了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对策:在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中,过分地强调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或者过分强调实验技能的熟练化都是不可取的。应当将实验技能的训练与培养置于具体的实验探究活动之中,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对于上述案例存在的问题,教师可针对实验操作复杂而且教材上对操作细节的介绍又较少的情况,在学生动手做探究实验前,全面考虑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疑问和学生容易忽视的细节,写出全面,细致的问题及引导内容,以书面形式发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进行严谨细则的操作。在氧气的实验操作前可设计问题如下:

(1)如何将高锰酸钾装入大试管?管口应放什么?

(2)如何连接制取装置?

(3)要收集几瓶气体?操作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第9篇: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范文

[关键词]化学教学化学实验改进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能够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这一教学手段。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对初中的一些实验进行了改进和补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增设适当的趣味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了一些趣味性的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燃烧的条件”时,我补做了“烧不坏的棉花团”实验(由于棉手帕不如棉花团容易找到,特别是我校为农村中学,棉花常见,材料易得,也能收到同样的效果),为了能更好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实验的对比性,我让学生代表同老师一起配合来完成此实验。即学生用镊子夹起未经处理过的棉花团,老师则用镊子夹起蘸过75%酒精的棉花团,然后,师生同时在酒精灯上将其点燃,学生的棉花团很快燃烧起来并且变黑,而老师用酒精处理过的棉花团也能燃烧,但却安然无恙。学生对此结果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非常想知道其中的缘由,这时,教师适时地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就理解这是由于酒精燃烧放出的热量使酒精和水份大量挥发,带走大部分热量,从而降低了火焰的温度,以致达不到棉花团的着火点所致。由此,学生对物质的燃烧条件掌握得更加牢固。

同样,在讲燃烧时,有些同学认为,物质要想燃烧,必须通过加热或点燃的条件,为了改变学生头脑中的片面认识,对化学的内涵有更深的理解,教学中又增做了另一个趣味实验,即“魔棒点灯”实验,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先让学生直接用玻璃棒靠近酒精灯,酒精灯没点着,此时老师用蘸有浓硫酸和高锰酸钾混合物的玻璃棒靠近酒精灯,酒精灯点着了。学生一脸的迷惑,这时再讲解其中的原因,是由于高锰酸钾与浓硫酸混合在一起遇到酒精,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放出热量,达到酒精的着火点,而使之燃烧。学生这才恍然大悟。由此,学生明白了物质要达到着火点还可通过化学反应或摩擦(如划火柴)提供的热量来达到。

再如,讲浓硫酸的脱水性时,我没有做课本中的实验,而是改为白糖变“黑面包”实验。随着老师向白糖中加入浓硫酸,在搅拌的过程中,白糖不断变黑,体积不断膨胀,最后变成黑色且疏松多孔,好像“黑面包”一样。伴随着白糖体积的膨胀,学生的惊奇也在膨胀,这时,教师在适时讲解这是由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把蔗糖中的氢、氧元素按水的组成比夺取出来,使蔗糖炭化。同时,浓硫酸与生成的部分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放出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体,使混合物体积不断膨胀。学生在惊奇之余,也对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这一特性深信不疑。经过对教材如此处理之后,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学习的热情也更加高涨。

二、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补做相关实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深化

化学教材是实现化学课程目标的一种课程资源,它不是对教学内容的规定,只是以一定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来具体体现化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因此,教师不应被化学教材所束缚,而应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对化学教材的内容、呈现形式、表述等进行创造性的调整、替换或重组,即从“教化学教材”向“用化学教材教”转变。

例如,在讲解二氧化碳的性质时,课本中是向盛有高低不同燃着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由低的蜡烛先熄灭高的蜡烛后熄灭得出结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以及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我认为不太全面,为了更加全面地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也为了介绍二氧化碳灭火器的灭火范围打下伏笔,我补做了镁条在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能继续燃烧的实验,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有更全面的了解,它只是在一般的条件下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再如,讲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时,我认为书上的内容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将点燃的蜡烛熄灭,并分析灭火的原理,看谁的方法多。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参与的热情非常高,想到的方法也非常多,除了书本上的方法之外,学生还有用湿布盖灭的、用沙子盖灭的、用嘴吹灭的、用剪刀剪去灯芯的、向火焰上方浇水的,等等,这些方法均能有效地达到灭火的效果,学生也容易得出灭火的原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体会到参与的快乐,同时也掌握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三、用微型实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微型实验的使用量比常规实验节省得多,并且许多实验可以采用代用品实验,故微型实验大大节省实验经费。微型仪器来源广泛,可以做到人手一套,可使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改变过去那种“一人做,大家看”的局面,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初中化学中有关酸、碱、盐的反应,可用玻璃片代替试管实验(瓷碗的碎片也可以),学生很容易找到,便于实验的完成。

比如,盐酸或盐酸盐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可用一张黑纸垫在玻璃片下面,上面分别用滴管滴加一滴溶液,就能清楚地观察到白色沉淀的生成。

再如,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之间的反应,可用一张白纸垫在玻璃片下面,上面分别用滴管滴加溶液一滴,就能清楚地观察到蓝色沉淀的生成。

用玻璃片作为载体可完成许多的化学实验,在玻璃片上完成化学实验相对于在试管、烧杯中完成实验既节约药品,方便操作又能提高参与度。

四、利用自制教具,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思维实现的”,只有在丰富的、典型的、正确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教具的直观性并不满足于提供感性材料,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以及学生技能的培养。

比如,讲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讲清楚原理之后,要求学生课下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利用废旧物品,如注射器、输液管、饮料瓶、破试管、小药瓶等,自制了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学生自制的装置五花八门,但都能制取出二氧化碳气体。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并且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总之,在实验改进的过程中,要注意其合理性和可行性,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还要突出实验的创造性,注重现象的鲜明性。改进的实验,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实验教学,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教材的挖掘,某些实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完成,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