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信息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教育行政部门要对中小学信息化教育高度重视。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新课程实施,具有支撑和催化剂的作用,对中小学学生提高信息技术、适应社会同步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做好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相关规划、计划以及实施方案。同时,通过“班班通”、中小学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的项目,继续增加信息化教学设备的配置,不断满足学校、学生对信息化环境建设的迫切需求,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逐步实现每个教室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为普遍使用信息化教学创造基本条件。
2.教学教研部门要抓好中小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各级各类教学教研部门要齐心协力、相互配合、有所分工、有所侧重、各展所长,根据中小学教学的实际需求,下大力气开发、整合、集成能真正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的、为广大教师和学生喜闻乐见的优质资源。当前随着校园网的普及,其关键部分的资源库的建设则显得相对滞后,教学研究部门应该集中力量加快网上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包括资料文献库、信息资源库、软件库和光盘库在内的校园网络资源中心,提供更新、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料和信息。同时,要严把资源质量关,加快资源标准化建设和监管制度的建设,积极探索并尽快形成、完善优质资源共享的体制和机制,从而为中小学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功能提供保障。
3.学校要多措并举,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一是要多渠道挖掘潜力,进行信息化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要以全新的观念,确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设备添置做到整体规划,实用,够用,适度超前;经费投入做到争取政府多拨入一点,社会多支持一点,自己多投入一点,购买必备硬件设置。二是加快校园网建设,做到“班班通”“家校通”,实现学校管理网络化,这样一方面便于学生网上学习、网上交流,增加学校和班级管理的透明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可以把家庭教育的一部分纳入学校管理之中,与家庭保持密切的联系,便于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和衔接。三是做好中小学生信息化课程的安排管理工作,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整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同时,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学校信息化教学设备的使用率,使其能够物尽所用,最大化地为中小学生提供服务。四是学校应建立教学网络、教学资源的“防火墙”,加强网络德育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使学生在接受信息化教育的同时,不致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侵蚀。
4.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下,中小学教师要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在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上,根据获取的教育教学的最新信息,不断采用新的教学思路进行课件设计、课程开发、教学资源管理、学生管理。教师要能利用信息网络开发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教师还要不断提高对教学相关信息的整合能力,能够创造性地策划、处理和加工所获得的信息,如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撰写课件脚本,同时能从实际出发,考虑利用信息的最有效方式,体现崭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要学会使信息技术与普通学科课程的相结合。教师要能够将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应用到普通课程中,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实施课程目标,使课堂教学从传统的教科书、讲义、粉笔和黑板中解脱出来。
对于特别适合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媒体辅助教学的课程内容,要及时纳入到课件制作的范围,并尽可能地制作成相关的课件用于教学,达到提高教学的目的,使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
关键词:中小学资产管理;教育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国子云
一、中小学资产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1.推动中小学资产管理改革的现实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种管理体制也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不断进行自我优化调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小学资产管理制度体制也应通过不断变革来适应资产管理工作的需要。传统的手工资产管理和计算机替代手工管理的资产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学校实际管理需要,而受限于各种人为因素难以促进学校资产管理的现代化发展。进行中小学资产管理信息化,可实现学校资产管理工作网络化,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弥补因人为因素而产生的资产管理风险,促进学校资产管理制度的根本性改革。2.落实财政部关于资产管理工作要求的需要。财政部颁布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事业单位资产实行动态化、精细化管理。而且学校资产也是中小学顺利开展教学工作、持续提高教学水平、保障和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物质条件。中小学校资产管理工作既不同于企业,也不同于一般的行政事业单位。中小学一般结构层次相似,业务活动对资产依赖性强,占有使用的资产量大、面广、价值低、专业性强。随着近年来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中小学资产规模迅速膨胀,构成日趋复杂,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因此,中小学资产管理信息化是实现资产管理精细化、动态化的必由之路。3.提高区县中小学资产管理水平的需要。全国区县教育局管理的中小学校、国办幼儿园数量十分庞大,而且很多中小学分布在农村,分布在偏远落后地区,学校与主管部门之间距离远、交通不便。学校规模小,资产管理队伍缺失、技术力量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管理基础不规范、安全控制体系不完善,家底不清、账账不符、账实不符、资产流失等现象在部分中小学校依然存在,制约着区县中小学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加强中小学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中小学资产管理水平和管理质效的重要途径。4.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发展水平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照国家中小学建设标准,各省原有的义务教育办学标准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的需要,必须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发展水平。因此,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校舍安全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大班额改造”等项目开始陆续启动,而中小学资产管理信息化产生的大量数据信息正好可为教育主管部门管理决策提供准确、客观、实时的依据,从而更有力地支持和配合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校舍安全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大班额改造”等项目的实施。
二、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创建中小学资产精细化、动态化管理新体系
作为长期专注于教育领域,专业从事资产管理软件研发、推广与服务的大型软件企业,山东国子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紧扣《中小学校财产物资管理办法》要求,贴近中小学资产管理工作现状,发挥所长,与山东省教育厅财务处、潍坊市教育局合作开发了中小学资产管理平台。平台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教育资产管理架构设计,在吸收先进管理思想的基础上,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实现固定资产的动态化、精细化管理为突破口,坚持实物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结合,贯彻“人人都管物,物物有人管”的管理理念,落实“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卡相符”的管理手段,实现“安全完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的管理目标。完全满足各类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工读教育学校、成人中学、幼儿园、民办学校及各教育主管部门资产管理工作的需要,功能丰富强大,而且还能与各级财政、教育的多个管理系统进行集成、数据共享,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了各教育局和广大中小学管理人员的肯定。在2016年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工作中,系统全面支持清查工作的开展,可自动生成资产清查报表,同时与财政清查系统进行无缝对接。中小学资产管理平台包含了固定资产管理、低值耐用品管理、材料管理等功能系统。其中固定资产涵盖了学校房屋和构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全部六大类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可以根据固定资产物质属性差异进行多样化管理。低值耐用品系统管理达不到固定资产核算起点,可重复使用的工具、器材等,如低值仪器、小工具、器皿及低值劳保用品等。材料系统管理使用后即行消耗或逐渐消耗不能复原的各类物资,如各种原材料、燃料、实验实习材料、纸张等。平台功能几乎覆盖了所有的资产管理业务活动,包括购置、验收、增加、处置、变动、出租出借、分布、清查、库存、入库、领用、申请审批、资产年报、产权登记、收益上缴、统计、分析、账表、上报数据等等。中小学资产管理平台在设计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全国区县中小学资产管理工作实际情况,设计了科学合理的平台安装部署、运行维护、操作使用模式,利用已经建设的校校通工程,采用教育局大集中部署的模式,在区县教育局安装部署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模式的资产管理平台应用软件和数据库系统。各学校根据需要开通各自的资产管理业务,而且只需要开通账号、设置权限,不需要额外购置服务器、计算机、数据库等软硬件设备,不需要安装客户端程序,不需要进行数据备份、系统设置等维护工作。学校开通资产管理业务后,相当于在每个学校建立起一个网络版的、多部门多级管理的、有完整的内部业务流程和权限控制的资产管理系统,学校各级资产管理人员、资产使用人员在网上施行各项管理活动,传递管理信息。而且根据学校规模、部门岗位不同,平台可以自定义管理流程,例如,学校规模小、资产量小,可以只启用资产管理员进行管理;学校规模较大、资产量较大,则可以启用归口、财务管理流程。另外,县市区教育局、乡镇教管办管理人员可以实现网上动态监管,办理各种审核审批业务。充分实现了区县教育资产的实时管理,提高了效率,降低了系统建设成本、维护成本和学校使用难度。
三、建设云平台,开启按需使用的中小学资产管理新模式
云计算经历了电厂模式、效用计算、网格计算和云计算各阶段的逐步演化,其优势越来越被各类机构所认可,已经成为IT建设的基础模式。山东国子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结合自身优势和客户需求,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推进云平台建设,以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层为硬件基础,PaaS(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层为运行平台,为客户提供SaaS服务,分别建立起身份认证平台、用户授权平台、用户工作平台、消息提醒平台、系统授权认证平台、用户服务平台,利用动态加密技术、虚拟路径映射、数据缓存、动态内存共享和数据库动态链接技术为技术支撑,建设开通了高安全、高效率、高可用、易扩展的SaaS服务平台,即“国子云”()。国子云开启了中小学资产管理新模式,中小学校、幼儿园以“租用”的方式即可按需购买所需的服务,在学校里通过互联网使用国子云平台上相应的资产管理软件,实现业务管理。在这种模式下,一方面用户无须投入服务器、交换机等硬件设备,避免了设备折旧、过时等问题,省去了网络、硬件设备的后期维护费,从而节省大量成本;另一方面软件公司有专门团队负责整个国子云平台建设及基础设施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工作,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同时,软件公司专业的开发团队负责资产管理软件的完善、升级,保证先进性。而且因用户无须拥有服务器等设备,也就不再受系统配置、存储空间等硬件条件的限制,完全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所需云服务数量和种类,灵活性大大增强。除此之外,用户可在任意场合、任意位置,利用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通过网络服务随时查询数据。
校园 信息化 建设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了信息化进程,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建设信息化校园,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获得更好的教育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一、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现状
要想又好又快地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需要权衡各种因素,综合考虑。现阶段,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缺少科学的指导
学校校园网建设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作指导,建成后在使用时出现了连续性缺失、设备兼容性差、设备使用效果不佳等情况。多数学校在校园网建设上没有着眼于校园网的可持续发展,只关注一次性投入,加之校园网建设初期没有可供参考的标准,资金成为校园网建设的重要参照指标,根据资金多少来确定校园网建设方案,由此导致各校校园信息化建设发展极不均衡,差距明显。
2.信息化建设缺乏完善的配套机制
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没有专门的监督和管理机构,不定期地检查学校信息化教学应用情况几乎成为空谈。多数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往往既要教学,还要管理维护信息化设备,有时还要承担校本培训,工作内容多且工作量大,却并没有配套的鼓励政策提高这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长此以往,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热情慢慢消退。
3.学校领导及教师的信息化意识较弱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校长作为学校的负责人、大管家,是信息化建设的决策者。决策者自身信息化程度、信息素养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关系到学校信息化的价值取向和定位。是否将发展信息化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是应付检查还是赶潮流适应形势而发展信息化,与决策者的认识和态度直接关联。校长的信息化意识和领导力直接影响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教师作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参与者和使用者,他们的认识和态度将影响信息化推进的效率。由于校本培训缺乏长期稳定的计划,校本培训“重技术,轻理论”且培训模式单一,很多教师缺乏系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信息化教学素养低下。学校信息化的目的是实现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信息化。教师主动积极地认识、对待信息化,以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带动个人发展,必然会加快信息化进程,若被动地按照上级要求而接受信息化,则会阻碍信息化发展。
二、加强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1.制定科学的规划,引导教育信息化良性发展
信息化建设是投资巨大的系统工程,应深思熟虑、反复论证,本着经济适用的原则合理建设,切忌“一步到位”。首先,因信息化教学设备更新速度快,同时要考虑其运行成本,学校应根据教学需要和资金情况,优先选择教学效率高的系统进行建设。其次,制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规划时既要考虑到方案的常规性,也要考虑其应变性。制定的方案要随着外部信息化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以适应新的外部环境的需求。要科学规划硬件、软件和信息资源的资金分配,注重发挥系统的整体效益,建设上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避免重复投资。
资金问题一直是欠发达地区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主要障碍,由于当地政府财政紧张,学校财力有限,自力更生筹措资金又难上加难,而信息技术设备更新换代快,面对应接不暇的新产品,只能“远观不可亵玩”,加之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缺乏科学的指导,这些地区的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步伐尤为缓慢。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校应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多方创造条件,循序渐进地建设,根据进展情况积极地进行设备优化和装备,并在应用中不断积累经验,教育信息化才能可持续发展[1]。
2.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可以依靠建设标准的法规规定,来规范各级政府的投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从而积极促进城乡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每一所中小学通过政府的投入合理分配,获得大致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发展机会,从而形成公平竞争、均衡发展的和谐环境,以此满足基础教育规范化办学的需要。
第一,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共享率。实行撤、合、并、建同举,整合教育资源,最大化地发挥资源的规模效应。通过把农村中小学建成寄宿制学校的举措,既可以提高办学效益,又可以把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集中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促进“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让一些基础较好、发展较快的城市学校教师通过下乡支教或送设施下乡等举措,帮助扶持农村学校,多创造条件让薄弱学校加快发展,迎头赶上,才能切实改变校际间发展失衡的状况[2]。
第二,实现师资力量均衡配置。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诸如各学科的“国培”和“省培”计划等,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应鼓励教师通过各种进修提高学历层次,并建立教师定期轮岗制度,促进学校师资均衡发展。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优秀生源和教师到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任教或支教,选派农村学校的教师到优质学校跟班进修。通过师资轮换,促进各校间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均衡发展。配套完善的教师激励机制,制定城域、乡域办学条件和教师福利待遇的统一标准。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组织教师观看名师教学光盘,因地制宜提高本土教师的教学水平[3]。
第三,扩大优质教育辐射力。在“以县为主”的办学体制之下,决策部门应深入调研、吃透政策,选准类似集散中心的学校,果断撤并规模小、质量差、效益低的学校,形成一定区域内的教育集散地。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功能,实现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一方面加紧抓好中小学跨越式发展,对内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科学管理,对外积极增强师资队伍交流互访;另一方面,创设系列教育平台,全面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功能,以强扶弱,壮大优势学校群体,以实现“先富带动后富,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3.强化信息时代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专业能力素质是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又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信息时代如果师资队伍不首先信息化,教育教学的信息化便无从实施。信息化背景下,只有不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素质,特别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才能全面扎实地推进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的全面推进有待于学校教学、管理和技术人员素质的共同提高[4]。
第一,丰富完善教师知识结构。教师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前提基础,教师知识是由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部分共同构成。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教师的实践知识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目前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最为缺乏的,在培训中应适当弱化技能培训,增加教师条件性知识培训内容的比重,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等内容的培训。
第二,树立信息化意识,更新教育观念。“内因是促成事物变化的主要动力,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由此,人的观念影响人的知觉和判断,教师的教育观念对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理解教师观念结构对改进职业准备和教师实践尤为重要。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实质是先“信息化人”后“信息化物”的过程。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必须以人为本,即校园信息化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职工的信息化程度。高素质的信息化教育队伍是校园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根本。首先是信息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和创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效果的优化;其次是信息化管理队伍,使参与教育管理的人员掌握信息技术,逐步向先进的信息化管理趋势迈进,促进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第三是信息化技术维护队伍,积极开展学校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保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
第三,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与素养。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情况与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基本信息技术能力包括计算机的使用能力,网络的使用能力,网络环境下资源的检索、获取和整合能力等。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教师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学习,领会信息技术内容的服务思想、结构方法、形成及发展规律等,拓展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通过制定详实、可行的短期和长期计划,开展教师信息化理论和技术的不同层次、水平的培训。将培训与教师相关的考评制度相联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尽快具备信息素养,尽早适应信息化教学,以促进自身教育观念的转变,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建立新的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在培训方式上不同于以往的单一讲授方式,而是不同培训模块采取不同形式。理论模块主要以反思模式代替以往培训的灌输模式。在反思模式中,先由专家重点讲解,再采用小组形式由教师结合自己实际工作进行交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比较意识到所学理论与所用理论的差别。技能模块多采用边讲边练的模式。教学设计模块整合案例分析,进行小组讨论,调动教师积极性共同参与到培训中来。实践模块的培训以课堂实践为基点,采用教学观摩研讨形式,着力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总之,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城乡差距显著,各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不均衡等,要使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还要从建立完善各项机制、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加强环境建设与资源建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解决问题,才能有效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切实提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
――――――――
参考文献
[1] 赵展民.通渭县普通中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状况的调查与对策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5.
[2] 孙爱娟.高职校园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6.
[3] 欧阳顺德,李初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当代教育论坛,2007(6).
[4] 李春秋.哈尔滨市辖县中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8.
[5] 黄名选,周敦,陈兵.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初探.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 (10).
[6] 葛彩虹,金炳尧.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与信息素养培养.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0).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9-001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教育信息化摆到非常重要的地位,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是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优质教育的重要举措。笔者根据瓜州县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应用状况,谈谈自己对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应用的几点看法。
一、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
1.教育信息化设备总量不足.配置率不高。目前,全县中小学拥有可供教学使用的计算机3016台,其中1/3属于2000年左右配备的,运行速度慢、状况不佳;计算机生机比是7.28:1,接近全省的平均水平;全县只有12所学校建有校园网,占学校总数的14.1%;全县建成多媒体教室184间,占教学用教室总量的25.4%;从教育技术装备总体来看,配置参差不齐,性能差异大,设备配套率低,距离教育强县的要求差距还比较大,这制约了全县教育的快速发展。
2.认识不足,教育信息化设备的管理和应用不够到位。目前,许多中小学从管理者到教师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和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部分学校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忽视了软件建设和资源应用管理,信息化设备没有被充分利用,如计算机室在课余时间利用率不高,不能在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上发挥作用;还有一些学校的多媒体室和信息化设备利用率不高,难以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与效益,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大部分学校没有专职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课开设质量没有保障。
3.教师教育信息素养有待提高。教师虽然参加了不同层次的教育技术知识培训,大部分教师能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与研究,但是部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高不快,在课堂上不能灵活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甚至有些教师几乎不使用现代教学媒体,不能独自操作现代教学媒体,在部分教师中还存在“教育信息化就是简单地上几节信息技术课”、“上公开课必须要用现代教学媒体”等认识误区,这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推动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发展的对策
1.提高认识,增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包括教育投入、教育观念、管理方式、教学方式等多方面的更新转变。农村中小学主要领导要清晰地认识到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结合区域实际,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到学校的总体规划中,纳入到各类考核体系中,并带头学习和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最新成果,营造应用信息技术的良好氛围,扎实推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教育信息化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只有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教育效益与社会效益。农村中小学要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技能的培训,采取分层培养、按需培训的策略,充分利用寒暑假培训、校本培训和网络远程培训等方法,从内容、方法、培训形式等多方面着手,使不同层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获得提升,从而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设备的作用,整合中小学多媒体室和网络等教学资源,着力强化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高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并通过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水平和效益,让学生在教育信息技术环境下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学习质量。
首先,农村是我们ICT推进的重点。为什么是重点?我们有两方面的考虑。第一,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有些地处山区、草原和沙漠。在这些地方,ICT特别能够发挥作用。第二,这些地方是教育发展的薄弱地区。我们非常希望通过ICT,带动这些地区教育的发展。所以在我们推进ICT的时候,就把农村作为重点。虽然这很难,但是我们始终把它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那么我们怎么在农村推进ICT呢?我们觉得有三个词很重要。第一个词是“低成本”。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财力比较薄弱。所以我们力图用比较少的钱、比较低的成本,来做这件事。第二个词是“高速度”。因为我们觉得发展教育信息化是一件好事,所以我们需要快速地把这件事做好。第三个词是“大面积”,就是说,教育信息化不局限于一所学校、一个地区,而是要覆盖全中国的农村地区。总的说来,就是要建设一条低成本、高速度、大面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道路。
建设这条道路有三个核心。第一个核心是建立一个好用、够用、适用的系统。第一要好用。如果不好用,我们的学校、教师、学生就不会去用。以摄影为例,最早的时候,大家都不太会使用照相机摄影,因为这要求大家掌握光圈、速度、快门,而且这三者需要有机配合。这是一件很难的事。到后来,傻瓜相机的出现使摄影成为一件很简单的事,这迅速地推进了摄影的普及。我们觉得,要在中国农村推广ICT,必须有一个简单、易行、好用的系统。第二要够用,也就是说,它必须能满足教育的需要。如果仅仅是好用,但是过于初级,没办法解决问题,恐怕也是不行的。第三是适用,要适合中国的农村。比如说在沙漠地区我们该怎么办,在山区我们该怎么办,在缺电的地区我们该怎么办?在好用、够用和适用的基础上,我们就要以经济的成本共享丰富而优质的资源,这也是教育信息化道路的第二个核心。第三个核心是要以应用为核心,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从2003年开始,我们就提出了5大任务。其中第一个大任务是在农村中小学初步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环境,来促进义务教育发展。当时我们选用了3种模式,第一种模式中使用的设备有一台DVD播放机、一台大屏幕的彩色电视机和一套教材。这套系统最简单,花钱也很少,但是它解决了两个问题。首先,我们山区的很多孩子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山外面的很多东西对他们来说不太容易接受。比方说,教师要给山里的孩子讲大海。可是大海是什么样子,不仅山里的孩子没见过,教师也没见过。但是有了这个教学光盘和视频展现,就可以把大海很形象、很生动地介绍给大家。通过视频把一些东西送到山里去就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同时这也解决了第二个问题,就是可以把我们城市里一些教师的优质课程,以视频光盘的方式送到农村去。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提出了一个观点。我们觉得,无论光盘刻得多么好,都不能取代教师在现场教学。所以在45分钟的课中,我们大致安排了5~10分钟用来播放教学光盘,光盘播放的场景里有我们最优秀的教师,有她自己的学生。到了农村以后,农村学校里有它自己的教师和学生。于是,通过播放教学光盘,我们就可以把城市里面的教师和学生、农村的教师和学生很好地联系起来。虽然花钱不多,但是效果很好。其中一个校长跟我说,他拿到这个系统后,在第一个星期就干了一件很好的事。什么事呢?就是全校的孩子都学会了做广播体操。这是我们说的模式一,需要的配置也非常简单。我们把它配给了农村所有的教学点和所有的学校,大概做了40多万套。
第二套模式是一个卫星接收系统。我们希望通过卫星把农村学校需要的所有资源,统统广播下去。卫星的广播系统建在北京,每一所农村小学都配备了一个卫星接收设备,每所学校都有一台计算机。建好之后,每周两次以广播的形式,把数字资源分享到农村学校,并且每周两次根据教学进度不断地进行更新。这样农村学校就可以用卫星接收的方式,把农村学校需要的资源存在计算机上,教师就可以用计算机里的资源给孩子们上课。几天以后又有新的资源被传播下去,并把原来的资源覆盖掉。这是第二个模式,采用了卫星广播的方式。
第三个模式,我们用了比较常见的计算机教室。这是在2003年做的。当时我们给每一间教室配了30台计算机终端,在每个服务器里都配了一套农村学校需要的教学资源库。同时根据具体条件,尽可能将计算机连接到互联网。在每个农村初中里都有这样的计算机教室。当时,我们利用这样的计算机教室完成了两件事。第一件事,给所有农村的初中学生开设信息技术课。也就是说,当这些孩子接受完9年义务教育后,都学过信息技术课并且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第二件事,提供一个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环境,让这些学生可以在这间教室里模仿或实践,了解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到底是什么回事。当然很多学校可能只有一间教室,每个礼拜只能为学生安排一到两次课。即便这样,这对于开阔学生视野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以上是三种模式。除了建设这种环境之外,我们的第二个任务,是希望通过这三种模式,跟进课程改革,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我们的第三个任务是希望通过这三种模式,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因为在所有的应用里面,这一项应用的见效是最快的、效果是最明显的。在任何时候,教师在课堂上的个人魅力对学生的影响力是任何技术都无法取代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这三种模式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教师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第四个任务是要有一套资源系统来支持这个模式。我们大致做了这么几件事。第一件事是我们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希望能够集中整合社会上的优质公共资源,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免费提供给农村学校使用。再一个是我们组织专家,集中开发一批资源来满足农村学校的需要。第五个任务是服务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农村的学校虽然相对比较差,但是对当地来说,学校依然是知识和人才密集的地方。当地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碰到问题时,更愿意到学校里问学校的教师。所以,这套系统建起来之后,我们希望将学校作为一个中心,支持农村发展、为农民服务。比方说,农民在种地、养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网络做一些访问、找一些资料,给当地农民提供一定辅导。这个工程,我们从2003年到2008年一共做了5年。中国各级政府为此投资了100亿人民币,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农村学校,构建了一个覆盖全国的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络,形成了一个初步满足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需要的资源建设体系,培训了一支遍及农村学校的技术支持骨干队伍,形成了一个远程教育在全国农村中小学普遍应用的局面。简单说来,就是花了100亿人民币构建了一个系统,形成了一套资源体系,建起了一支支持队伍,形成了一个应用的局面。这一套工程的实施使农村学校发生了很大变化。比方说,原来我们教师的学习靠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现在变了,他们可以在网上看到更快更好的东西。比方说,原来我们的教师靠一只粉笔、一块黑板来进行教学。现在变了,他们可以有更多资源、以更丰富的展现形式来改革课堂;比方说,原来我们农村教师手中的教学参考书比较单调,现在就有更多资源了。总之,我们体会是,这样的一个项目,带给农村学校的变化还是很大的。在此基础上,我们推进了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制定了最近十年的规划。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两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是一位农村校长讲给我听的。他说,他们的学校在深山里。当初把这套设备运送进他们学校的过程非常艰难。开始时用火车运,而后用汽车运,等到没有公路了,就由马驼着,或者由人扛着。在路途中遇到一条河,只有一条钢索挂在桥上。这时候该怎么过去呢?他们先把设备从马上卸下来,把马的四个蹄子捆好,先把马用钢索渡过去,再把设备渡过去,随后人再过去。最终他们把这一套ICT设备运到了学校。这套设备到了学校之后,给学校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比方说,原来他们学校要开音乐课,教孩子们唱歌。但他们的几位教师嗓子都不大好,唱得都不是很准。有了这套设备之后,孩子们可以跟着设备学习唱歌。他们自己都觉得越唱越好听。再比如说,他们学校一直准备开设英语课,但是没有英语教师。利用这一套设备,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开设了英语课。后来学生们在教室里面写了一行字,使我印象深刻:“大山再也挡不住知识了”。应该说,这是山里孩子们的心声。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残疾孩子的。我碰到过一个聋哑儿。这个孩子告诉我,自从她使用了互联网之后,就发现,她在互联网上跟其他人交流的时候,感到了空前的解放感和平等感。因为她从前说不出来,也听不到别人说的,所以她很着急。而有了互联网之后,她看屏幕、敲键盘,和其他孩子一样在这个平台上交流得非常流畅。她跟我说,她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平等感。所以,中国农村的案例告诉我们,ICT应用于中国农村,至少可以做这样一些事。第一件事是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一种新模式,第二件事是使资源的来源更加广泛,第三件事是更新教育教学的模式,第四件事是使教育内容和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那么,在此基础上,学习方式、教育教学的管理以及教育的时空都会有非常深刻的变化,有力地推动学校的变化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 中小学信息技术 教师专业化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5-0084-0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对教师良好的知识架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优质的教学水平提出了很多要求,同时也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提升层次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探索与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成为了现代基础教育信息化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 有效掌控课堂
1.转变教育理念
信息技术教师要迎合现代教育理论,有效转变重专业技能、轻理论知识的教学,逐渐形成一个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良好风气,推广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以及业务素质。广大教师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积极组织、有效指导与合理点拨的方式,让学生能认真有效地学习信息技术,把学生由“学会知识”转变到“会学知识”,把“学习信息技术”转变到“用信息技术来帮助学习的”的轨道上来。
2.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广大信息技术教师要依照客观现实,科学合理的研究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做好组织教学的准备工作,彻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对信息技术就是学习计算机的老看法、老观念。为能尽快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鼓励与诱导的方式,形成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3.实行过程性评价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建立一个教书与学习的合理评价机制,实行有效的过程性评价,在教学中没有评价的教学其实是一个无效的教学,教学和评价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强学生的认知水平,推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能否有效地掌控课堂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点。对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加强课堂组织的基本功训练要从日常教学实践入手,主动地去进行。对于每一堂课,教师都要认真备课,掌握学生的知识需求;课堂上要精心施教,有组织地进行教学;课后要善于反思,迅速进行公平评价。
二 注重课外辅导
在当前的中小学中,信息技术并不属于考试科目,这就使信息技术课程只处于一个附属地位,教师也不会过多去重视。通常情况下,信息技术教师的成就感主要依存于课外,有效的课外辅导能力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根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如信息学竞赛、电脑制作大赛以及科技创新活动等来展开课外辅导。虽然其中有许多困难和阻力,但是,只要教师能够认真踏实地去施行,坚持地去实践,就一定会让信息技术的课外辅导进行得如火如荼。
三 增强教学科研
信息技术教师肩负着信息技术教学和教学科研的双重任务,而教学科研又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推动剂,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通过教学科研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增强教师之间的凝聚力;通过教学科研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潜能,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教师增强教学科研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首先,要加强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积极学习新课程理念,熟悉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勇于在课堂教学中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敢于实践新理论;其次,要有敏感的课程意识,及时捕捉思考信息技术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并把它们作为研究的内容,同时结合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在反思中得到提升;最后,有效运用自己的博客。博客是一个简单易行的工具。任何人都可以像免费注册电子邮件一样完成个人网页的创设,在博客上做教学科研,可以起到一个“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信息化的环境下,对信息技术教师来说,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率先走进教育科研的新时代中,让博客成为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加速器。
四 参加学习培训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人们的认知水平也在持续更新。同样,学生在变化,教师的教学手段也要不断改进。信息技术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去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它的显著特点就是教学内容更新速度快,这就导致了许多教师跟不上信息技术更新的速度。这时,就要求教师要经常参加一些学习培训,要不断地更新自身学习的新知识、新思维以及新理念。其学习培训的主要方式有阅读一些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的理论书籍,阅读一些教育信息技术和中国电化教育之类的专业期刊,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因特网进行自我学习;信息技术教师要善于走出去和请进来,向一些专家学习,教师群体之间要有自我培训的意识。
关键词 信息化管理平台;中小学教学设备;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9-0020-02
为了能够适应现代教育的各种要求,各种教学设备越来越多进入到中小学校,设备管理及维护任务大大增加。设备如果得不到及时管理和维护,非常容易出现故障影响教学使用或者是缩短使用年限,而将信息技术引入设备管理工作中,不但能够节约很多人力、物力,同时还能够提高管理工作的效果与质量,更好地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现阶段,在中小学设备管理工作中科学地引入信息化技术,应是一项重要课题。
1 中小学校教学设备管理的现状与分析
中小学教育是我国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基础阶段,对其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国家也非常重视我国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开展,在资金以及政策上都给予了很多支持,在中小学教学设备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教学设备作为教育过程中的辅助工具,是教学开展的重要保障和条件,作用不可小觑。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学设备的作用,日常维护与管理,是一项常规性的非常重要的工作。目前中小学校中教学设备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1],具体分析如下。
管理体系不完整,管理不够科学 从各个学校的教学设备管理的情况来看,缺少一个完整系统的管理机制。由于目前不同设备管理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建立完善的、分工明确的管理体系,是将管理工作真正落实到位的前提。但是实际上,很多中小学中,不但缺乏这样的管理规范,同时在管理方式上也不够科学。学校购买教学设备的时期不同,用途、型号、操作方法也存在巨大差异,其中有很多教学设备应用必须要有具有相应的条件、环境,如多媒体教室,如果学校没有与之相配合的教学网络以及教师,那么必然会影响多媒体设备的效能发挥。
技术培训不足 科技的发展使得教学设备也处在不断的更新换代过程中,学校也必然会根据不同时期的教学要求,不断地引入新的教学设备,但在新设备引入后,学校在这些设备的使用操作的培训方面力度不够,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缺乏能够完全独立操作新设备的人才,使引入设备的作用无法真正被发挥出来,教学应用效果难以产生。
教学设备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足 在学校中,一部分设备管理人员对自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不了解职业的特点以及责任,工作意识不强,服务观念差,很多管理人员缺乏专业培训,不仅影响管理工作的进行,并且也容易导致工作效率不高。设备也往往会因此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影响教学的开展。
教学设备购置经费不足 引入各种先进的办学设备,并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教室,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但部分学校受到地域经济水平的制约,政府给予的支持有限,自身的经济实力又不够,添置新设备难度很大,即使有能力购买设备,也难以保障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费用,从而导致设备管理力度效果的降低。
2 基于信息化的中小学教学设备管理的有效途径
信息化设备管理平台,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之下,建立的能够及时搜集、分享以及处理、设备信息的系统,是学校设备管理工作得以发展与进步的必经之路。其管理途径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要明确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的初始意义就是以学生为本,为素质教育教学发展服务。将中小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教育目标,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是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同样也需要将学生的需求作为基础,能够与学生积极进行沟通,管理员以及领导、学生之间需要及时进行沟通,并及时将设备资源进行有机整合,达到设备优化配置的目的[2-3]。
其次,构建信息化教学设备管理新模式,要建立一个全面的信息化教学设备管理系统,打破设备部门管理局限和管理现状,建立统一的管理信息库,管理系统有全部设备的信息,能对所有的设备采购、使用信息进行查阅,实施动态管理,能够为管理者提供具体的管理依据,该管理系统既要与学校现有的网络视频中控系统和全自动录播系统兼容匹配,实现网络互动教学或教学直播以及精品课程录制,也要与教务处教学资源库链接,便于教务处进行教学质量网络评估、教学评比与远程教学观摩,还可以实现优质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
再次,管理系统还要具有图形查询功能和资产管理功能。图形查询是根据信息化教室中设备的位置、类型,绘制出信息化教室设备分布图,需要查询具体设备信息时,可以直接在设备分布图中点击相应设备,即可得到所需的结果,具有良好的交互性。
最后,要不断完善设备管理制度,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基础上,科学进行教学设备管理,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另外,还需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并使其能够更好地操作管理设备,将设备的运行状况一一进行记录,设置建立使用反馈、投诉功能,通过网络、意见簿收集学生、教师的反馈意见,以不断改善管理,保障教学需求,充分发挥设备功能。
3 结束语
基于我国中小学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学校各项教学设备的不断增多,建立更加完善的设备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各中小学校管理部门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教学设备的正常稳定运行,能够有效地推动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我国很多地区的中小学校已经建立信息化的设备管理系统,实现了各类设备信息的整合、储存、分类以及分享。从而极大地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巍巍.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策略探讨[J].科技视界,2014(9).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
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改革的内在动力,一方面来源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和应用,大大地改变了教育的技术手段和方式;另一方面是来自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其中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运用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为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和条件。
一、当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现状
1.对信息化教学认识的观念、意识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从教育信息化的认定范畴来看,教育信息化突出的是系统的教育过程,重点是运用信息技术来实现对教育过程的优化,目的是在于培养当前社会的创新性人才。在一些中小学中,许多领导认为教育信息化就计算机化,认识不到教育信息化是资源共享的教育,认识不到教育信息化多层次发展的问题,往往一谈教育信息化,就是要建什么档次、什么标准的计算机网络,不能够从实际出发,切实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思想观念不清。还有的领导不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性,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要开设信息技术课,要教给学生计算机知识或上网的知识,没有课程的观念,没有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观念。像这种观念和认识在教育信息化的最初阶段就存在,一直延续到目前。在教育信息化发展深化改革开展的同时,没有随着其发展而深化认识,归结原因在于最初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本质认识不到位,不全面,不能把握教育信息化的重点本质,从而来进行深化改革,致使当前的一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没有达到预期的计划和效果。
2.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可度有待提升,信息化教学的教师队伍有待培养
教师信息素养不足是制约信息化推进的瓶颈问题。在中小学校中,领导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定位以及执行力,间接决定了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认识和认可度,更有甚者,积极探索信息化教学尝试的教师会因为学校领导的关注重点内容而“无奈”退出,从而营造了整个学校的教师应对态度。对于信息化教学,教师们没有深入理解信息化教学的本质,基本上是领导安排做什么,于是教师们配合做什么,没有发挥整个过程中的主动性和深入度,所以对于一些工作的开展停留在了表面功夫上。
二、加强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1.中小学的学校领导要积极转变观念,树立信息化环境建设的系统观,建立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做到不仅重视硬件建设,而且重视软件建设。各高校应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区的区域特点和本校实际,制定学校系统全面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两者缺一不可,离开任何一方,另一方都无法发挥功效。在软件投入上产生的效率虽然不像硬件装备那样立竿见影,但其效率是隐性的、长远的、持久的。
2.培养过硬教师队伍。立足实际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面对教师力量不足的现实,教育部门的领导可以采取优惠的政策吸引高校信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和外部的信息技术人才到农村中小学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从待遇、政治地位等多方面制定的优惠政策,坚持政府引导,用人单位为主题,实行市场化配置,以“高新尖”人才与“实用型”人才相结合的方式,采取招聘、引进、委培,从数量上保证一支合格专任教师队伍的稳定。加强专业人才实际教学能力方面的培养,是实现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保障。针对信息技术教育人才缺乏的现状,切合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需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培训教师掌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入手。为此,教育部门可以通过拓展培养渠道,通过多种形式鼓励教师岗位成才,从质量上为青年教师成长创造条件。
3.中小学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要做到开放、共享、发展。各校应通过完善信息化教学环境,健全网络结构,提高网络性能,做到保护知识产权和开放共享的统一;通过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合理调配来促进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建设的有序发展,鼓励资源建设的多样化、多元化,避免重复开发的统一;通过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建立多种形式的信息资源交流机制,实现不同地域教育网络的互联互通,构建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机制。通过引入远程分布式教学资源管理系统,采用分布式资源库建设模式,即网络系统中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在各学校分布存储,而对各校的教育资源描述信息集中管理,并提供专用高效的教学搜索引擎和基于共享的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实现各区域不同教育资源站点之间和各个中小学的教学资源库之间的系统互访和资源共享,实现区域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4.增加政府资金注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通过市(县)教育局资金注入,首先在全市(县)中小学实现了“校校通”,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形成了遍布全市(县)的微机教育网络。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克服财政困难,政府可以多方筹措资金,强力推进中小学危旧校舍改造工程。教育局与有关部门组成校舍鉴定小组,对全市(县)中小学逐校进行拉网式检查,对低于使用标准、超过使用年限的校舍立即查封停用;同时,广开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实施优质教育提供了保障。
三、结语
信息化教育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途,近几年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可目前在信息化教育实现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现有条件还难以在全国普及信息化教育,要促进信息化教育实现的进程,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好准备,认清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新教育观念,把握教育,把握信息化。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DB/OL].http:///focus_1658/20120330/t20120330_760479.shtml,2014-01-17.
[2]张杰,赵江.北京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J].中国教师报,200212-25(A4).
[3]郭涛,王亮.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和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2,(2):106-108.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特征;应用误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9-0087-04
信息化教学资源在中小学课堂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资源应用数量很少
有的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属于为用而用的被动状态,没有了解有什么样的资源,也没有根据教学内容考虑能用什么样的资源,更没有准备相应的资源,多数仅仅是为了满足学校管理或教研活动、教学竞赛的要求才应用资源。
2.资源应用类型单一
有的教师虽然花了时间和精力制作PPT课件,但仅仅是简单重复教材内容或将教师语言用文字一一呈现,并不能改善教学效果。这些教师没有正确把握不同类型资源的特征和作用,忽略了其他类型资源的应用。
3.资源应用目的不清
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过多类型和数量的资源大量呈现,没有很好地将资源应用纳入教学设计,根据各个教学环节的需求合理选择应用资源,整堂课大屏幕上眼花缭乱,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正确把握资源特征
1.视频
视频能够以活动的图像呈现正在变化的过程,采用接近实物的形态,逼真地表现事物。不是所有与教学相关的实物都能够拿到课堂上来,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就能够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而对于学生不熟悉的事物,视频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成为了辅助教学的有效工具。
例如,在小学语文《北京亮起来了》一课中,教师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教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大部分没有到过北京的特点,适当借助了视频资源,将遥远的北京夜色的美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通过视频短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北京风光的美,从而让学生进入优美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地导入新课。
2.图片
图片以静止的方式反映事物的瞬息特征,利于抓住典型瞬间,并便于观察。图片可以记录真实场景,它虽然没有实物立体、真实,也不像视频能够反映活动和变化,但是清晰、操作方便、便于观察的特点,使其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应用时要注意图片的大小,如果一屏中用一张图片,图片可较大,这样利于观察结构特征;而将两张相近的图片放在一起,则能够突出比较他们的异同,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和类比。图片还可和文字、语言有机结合,这种情况常常是通过图片提出问题,然后用文字聚焦问题、强化问题。师生的语言始终伴随着图片和文字进行描述、分析、概括。
例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看平面图》一课中,教师采用游戏的形式将学生带入动物园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大屏幕投影展示动物园的平面图,围绕展示的平面图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再进行分析、概括。
出示资源:动物园平面图。
交流:“动物园里有些什么?”让学生仔细观察平面图。
“游镌袄镉惺ㄗ印⒗匣、大象、猴子……”
交流:“这张平面图上,除了有很多动物,还有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
“有餐厅、岗亭、厕所。”“有绿地、道路、人工湖。”……
交流:“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根据图上的标记。”
“这些标记叫什么呢?”(板书:图例)“图例是平面图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能帮助我们快速读懂平面图。”“图的左上角还有一个带箭头的标记,这个小图标又叫什么呢?”(板书:方向标)“方向标,也叫指向标,它的箭头所指的方向始终是北面。”
小组商量,选出最想去的一个动物馆,看清楚它在动物园的什么方向,该怎样走?商量后,学生上台交流。
3.动画
动画具有模拟意义,动画可以模拟运动过程、变化过程,可以模拟外部世界的变化。因此,动画往往会用在具有一定情境和过程内容的学习中,也常会用在学习后的再现和总结中。动画的优势是感知或者归纳的过程,教学中往往需要辅以其他的静止的、片段的、放大的模型、图片等才能综合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小学数学《直线、射线和线段》一课中,教师利用动画,让学生理解线的定义和特征,感知线的有限和无限,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感知线:(展示动画)“一个红点,如果我们把它按一定的轨道滑动一下,我们会看到什么呢?”(动画演示点的移动轨迹)
概括:“点的移动可以形成线。”
……
“刚才同学们看到点的移动可以成线,大家能把这样的线画下来吗?”
(动画展示几条线:直线、曲线等)
“想一想,这个点还可以怎样移动,形成怎样的线?请自己创造几条新的线,把它画下来。”
……
(展示动画)“大家来看屏幕上这个点,仔细看,看到了什么?”(点向左右笔直地延长)
(动画演示持续延长)“能再延长下去吗?”
“让我们闭上眼睛大胆想象一下,假如这条线一直笔直地向左右延长,再延长,可以延长出我们的屏幕吗?还能再延长吗?它可以一直延长到哪里去呢?”
反馈:“可以穿过大山。”“可以穿过大海。”“可以到达太空。”……帮助学生理解直线没有端点、无限延长的定义和特点。
概括:“这条线可以笔直地穿过大山、穿过地球、到达宇宙,那么这条线到底有多长呢?”(板书:无限延长)“有没有终点?”(板书:没有终点)“像这样一条可以无限延长、没有端点的直的线,我们就称它为直线。”
4.音频
音频往往伴随视频、动画同时出现,此时它是视频、动画的辅助,它可能是视频内容表现的渲染,也可能是视频内容的解说。但音频单独应用有时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例如,在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中,教师紧紧围绕“声音”这个主题,巧妙设计,在导课时只应用声音资源便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一开始,教师用紧紧围绕本课教学的几句话做铺垫,顺势展示课件,和学生做起了“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引起了学生对声音的关注。待课件播放完后,教师让学生说出他们听到的声音,教师所选的声音片段都是学生最为熟悉的,所以全班的回答整齐而统一,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索声音的兴趣,也唤醒了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接着,教师又出示了几件常见的玩具,和学生交流使玩具发出声音的各种办法,并进行演示。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测,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5.实物图像
实物图像主要用于将一些较小的、直接展示不能使全体学生同时看清的物体,可能是某学生的练习成果,也可能是一些较小的、学生需认知的物体。但应用时要注意,实物投影仪是将立体的实物以平面的方式来展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认知。
例如,在初中化学实验课中,教师在进行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演示时就充分利用了实物展台的功能,实验现象的细节得以展示。
学生先分组进行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但钠与水的反应时间短,学生只能观察到一些最为强烈的反应现象,反应现象的细节不容易观察到,影响进一步的教学。此时教师将盛了水的实验容器放在实物展台上,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将一小块钠放入水中,要求学生观察。当然,反应仍然很快就结束了。反应结束后,教师利用实物展台的录像回放功能,将刚才的反应现象以慢镜头形式回放。此时,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大屏幕上,钠熔成了小球在水面上四处游动,游到哪儿,红色的痕迹就延伸到哪儿。
资源应用的误区
1.为追求使用资源,不关注学情
例如,在初中语文《背影》一课的教学中,课一开始,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大屏幕显示出作者简介,教师手指屏幕将其诵读一遍。然后是配乐课文朗读,大屏幕同时出现相关画面,历时4分多钟。之后,课件显示生字新词,学生读一遍。然后,屏幕打出“合作探究”4个大字并提出问题:“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学生回答:“浦口送别。”随着学生的话音,屏幕打出“浦口送别”字样。
接着,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文中一共写了父亲的几个背影?”学生回答:“4个。”屏幕打出数字。随后,屏幕又打出第三个问题……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资源,学生看资源,纵观整堂课,就是师生跟着课件转,屏幕上花里胡哨,课堂上热热闹闹,但教学效果却不佳。此时应注意,信息化教学资源无论多么精美,究其本质来说,它终归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工具,在教学中起辅助作用。它的作用大小不是由课件本身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用。
2.应用资源不择时机,学生缺乏真实体验
例如,在小学语文《台湾蝴蝶甲天下》一课中,有这样一段:“仅高雄县的‘黄蝶幽谷’一处,就能生长出200万只五彩缤纷的蝴蝶……”教师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同学们,还有一种蝴蝶谷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一起欣赏。”说完便展示一段蝴蝶翩翩起舞的视频。视频播放完后,教师问:“景色美不美?”学生齐答:“美。”教师说:“那么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让我们一起读课文吧。”学生读完课文,这一段的教学也就结束了。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能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但有些需要以文字表达的教学内容不是用一个有限的画面或一个活动场景就能代替的。此时,急于使用教学资源,用直观的资源代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象,用教师的感悟代替学生的体验,便阻碍了学生想象力和创新力的发展。此时,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应用,应辅在学生经验的盲区、知识的盲点、思维的堵塞处、情感的模糊处,使信息化教学资源起到启发、诱导、点拨的功效。
3.盲目选择信息化教学资源,分散学生注意力
例如,在一节初中美术课中,教师的资源应用总体是较适当的,但也存在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课件的每一个页面上都有一个动画按钮,操作按钮时,便会跳出一个动画的小精灵,三秒钟后又转身走向页面深处,逐渐消失,每一页都会如此出现,这个动画对学生的思维影响比较大。
对信息化教学资源不加选择的应用会导致与课程内容无关的资源呈现在课堂上,不但达不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做教学准备时,不能盲目、无限制地选用资源,教师要考虑到每一个资源的作用,不要选用与课程无关、不能服务教学的资源。
4.一味追求信息容量,误导学生学习
例如,在小学语文《最后一只鹭鸶》一课中,为了强化学生对环境被破坏、人们缺乏环保意识的感受,教师在课件中应用了一组白色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视频和图片资源。教师问道:“最后一只鹭鸶本以为可以和人类和平共处,为什么也飞走了呢?”学生回答:“因为环境污染,所以飞走了。”
本课所反映的主题是人类无止境的开发导致环境破坏,鹭鸶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复存在,所以最后一只鹭鸶也飞走了,以此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很显然教师应用的环境污染的资源是不正确的,与课文的主}不符,使学生把环境破坏与环境污染混为一谈。教师应选用水田不见了、草地不见了、树林砍光了等内容的资源来表现人类过度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因此,教师在选用资源时如不仔细选择,容易把无关的甚至是错误的信息带入课堂,诱导学生错误地理解教学内容和主题。
5.为用资源而用资源,忽视传统教学的作用
例如,在小学语文《槐乡五月》一课中,教师一味地依赖多媒体课件,忙着操作键盘和鼠标,既不做深入讲解,也不做重难点板书。一会儿让学生欣赏槐花的照片,一会儿让学生看做槐花饭的视频,一会儿播放音乐让学生边听老师读课文边想象槐花的香味……
教师为用资源而用资源,不考虑所应用的资源是否适用于教学,盲目应用,忽略了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资源应用目的。教师的本意可能是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但过多的资源传递了过多、过杂的信息,反而容易使学生茫然,不能正确理解学习的主题。所以,该板书的内容不要盲目用资源代替,该用图片呈现的,不要强行应用视频,不要把纸质文稿随便变成电子文稿。
结语
资源应用是教学的辅助,资源应用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和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紧密相关的,是建立在它们的基础之上的,如不予以重视,容易走入资源应用的误区。只有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科学、深度整合,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推进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陈小青.中小学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7-15.
[3]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8):46-49.
[4]张丽.吉林省偏远地区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状况调查及应用策略研究――以临江市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