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管理会计论文范文

国际管理会计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管理会计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际管理会计论文

第1篇:国际管理会计论文范文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首先我们从会计专业角度看一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企业的会计系统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的子系统:财务会计系统和管理会计系统。财务会计系统主要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的财务信息,比如税务机关、上市公司的股东、银行、证券监管机构等。财务会计系统依据政府制定的规则和惯例处理企业的经济业务,比如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股份公司会计制度等,对外提供指定格式的报表。这些财务信息被用来进行投资决策、评价企业的总体经营状况、监控企业是否违反法律法规。

管理会计系统为企业内部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财务信息,比如管理层、生产部门、技术部门等。管理会计系统依据企业自行确定的方法处理企业经济业务,不同企业的处理方法可能差别很大,提供信息的内容和形式也差别很大。这些财务信息被用来进行企业内部的产品决策、生产决策、自制或外包决策等内部决策。因此,财务会计通常称为外部会计,管理会计通常称为内部会计,财务会计的信息通常为公司整体信息,管理会计信息通常是非常详细、具体。

管理会计的内部比较多,但其中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一是成本核算,二是全面预算。成本核算的主要内容是依据企业的业务特点选择合适的成本计算方法,比如分批成本计算法、分步成本计算法、标准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计算法等,核算的目标是得到完整、细致、正确的成本信息,包括产品成本、部门成本、订单成本、客户成本、作业成本、渠道成本等多个维度的成本信息。全面预算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根据企业的年度经营目标,划分预算单元,设计的专业预算内容,选择的预算周期,编制企业的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并根据实际经营情况进行差异分析。

二、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管理会计信息是企业内部管理所需要的最主要的信息,是企业决策支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相对来说,财务会计由于主要服务于外部信息使用者,更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和合规性,对于企业内部管理的作用远低于管理会计信息。当然,由于国内长期长期以来的经济环境和企业管理现状情况,国内企业普遍对管理会计的重要性重视不够,甚至相当多的企业管理层和财务人员不了解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差别。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环境的逐步完善,企业之间竞争越来越多的依靠内部管理的精细化程度,而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正是管理精细化的重要内容。比如,成本信息是企业最重要的基础信息,详细、准确的成本信息是产品定价、产品盈利分析、外包决策、成本控制和部门业绩考核等众多管理活动的基础信息,没有准确的成本信息的支持,上述决策几乎无从做起。又比如,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进行管理控制、保证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被广泛应用,现代企业要把企业的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级部门直至每个人,使公司上下目标一致,全面预算管理是最主要的手段,同时预算管理也是企业进行成本费用控制的重要手段。

三、国外成熟管理软件的管理会计功能

国外成熟的管理软件和ERP软件都有非常强大的管理会计功能或模块,比如SAP软件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分别独立的功能,财务会计功能主要是通过FI模块实现对外提供会计信息,管理会计功能包括:CO(成本控制)模块和EC(企业成本)模块,其中CO和EC模块内部又分为作业成本核算、费用核算、内部订单成本、产品成本、成本计划、盈利分析、利润中心会计等子模块,其管理会计功能非常强大。当然由于国内企业管理会计的基础比较薄弱,多数使用SAP软件的国内公司并外实施或有效使用其CO模块等管理会计功能,但是从对企业的重要性的角度来分析,管理会计功能的重要性远胜于财务会计。

四、国产管理软件的管理会计功能

大部分国产管理软件的管理会计功能都很薄弱。我们可以从国内管理软件的两个阶段来看,第一阶段是以财务软件和MRP软件为主的阶段,原来财务软件以实现会计电算化为目的,功能包括:总帐、应收应付、固定资产、报表等模块,都属于财务会计范围。主要作用在于解决手工会计核算中工作量大、数据繁琐的问题,其成本核算功能非常简单,仅能满足总帐和报表的需要,基本没有涉及管理会计范围。而另外一类从事MRP软件开发和实施的厂商,其主要精力在于实现以计划功能为核心的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生产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化,虽然其主要目标也在于提高企业内部管理的精细化,但主要范围局限于物流领域,财务领域基本没有涉及,仅能为企业提供详细的物流信息,缺乏物流与资金流的衔接。

在目前所处的第二阶段,几乎所有的财务软件厂商和MRPII厂商现在都号称自己的产品是ERP,也都声称自身的软件实现了物流与资金流的有机结合、动态统一。这些软件的管理会计功能基本现状是:成本核算功能比原来的财务软件有所提高,能够支持分批成本计算,按预算设置的分配方法分摊费用、标准成本核算相对简单的成本核算工作,但是基本上不支持作业成本计算、真正的分步成本计算、成本结构的灵活设置等功能,难以有效实现相对精细化的成本管理。预算管理功能多是财务核算功能的附属,在相应的客户核算金额后面增加预算金额,并能实现通过预算数来控制核算。这样可以实现简单的财务预算信息化和控制。但是,财务预算仅仅是全面预算管理的一部分,全面预算管理强调预算的全面性,强调业务预算是财务预算的前提和基础,仅仅实现财务预算的信息化,离全面预算管理的信息化还有很大距离。全面预算中需要把销售预算、生产预算、存货预算、采购预算等业务预算包括进来,并能实现弹性预算、滚动预算的功能。

所以,缺少完善的管理会计功能或者管理会计功能非常薄弱,造成了现有国内所谓ERP厂商不可能提供真正的完整的ERP软件,而且不可能把企业的物流和资金流很好的衔接起来。原因在于,

1、管理会计功能本身属于ERP软件的核心功能,企业实施ERP软件的目标在于提高管理,而管理会计工作好坏是体现企业管理精细化和管理水平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第2篇:国际管理会计论文范文

1.专业技术方面首先,网络会计使用平台应该与企业内部会计操作系统间存在一点阻隔,防止数据于外界直接相连而招到病毒侵入,需要给网络会计网络安装安全防火墙,通过规范的操作流程以及严格的管理制度,保证信息的安全。其次,企业要对所有输入、输出的处理单据资料信息严格把控,保证所需信息真实、准确。对所有输入、输出,处理工作需要严格分工,仔细复查,多人核对并采取备份保留等方式对数据进行加密保存。最后,应通过严格挑选网络会计人员、指纹或人脸识别防护措施与加密保护文档的方式,提升安全防护能力与自身免疫的作用,让网络会计及企业财务网络系统放心运作,减少一些不必要或者难堪的道德犯罪风险。

2.法律法规方面对于网络系统的安全操作规范化,需要电子商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制约与执行。对网上的违法犯罪行为,应该严格依法处理。根据国外的制度以及实际的经验,在我国的网络信息监管机构需要发挥职责,通过信息系统的运作管理,制度网络会计计算管理、财务法规责任义务等行为准则的严格规定。这需要符合我国的社会环境。

3.技术人员的规范网络会计人员,财务管理人员等涉及电子商务操作的专业人员的风险意识的提高非常的重要。这可以避免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国家也注重高素质,专业性强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所以面对财会教育体系人员的培养,首先要求的是受过高等教育人员,再重组专业知识人员结构的培训,再教育等方式进行强化规范。

二、我国网络会计走向国际化发展的改革建议

1.提升我国会计国际化专业水平首先,根据我国国情下所培养的财会人员特性,制定出属于中国会计的管理架构。以国家化会计标准来衡量,制定出标准的会计准则,建立完整的概念体系加强管理。其次,需要尽快加大制定出新的会计具体准则的进度,参照国际化的准则不断修改异处,并加强这方面具体准则的制定工作。最后,要根据中国国情,中国的经济发展,各项业务都与国际接轨,处理这些业务的会计手段就会自动更新,也就自然而然地与国际接轨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因此,会计国际化的根本是经济,要使我国的会计走向国际化作业标准,必须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

2.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发展需要被正确理解国际化会计准则首先要理解,它是在发展中变化的一种动态规则而非静态指标规定。所以我们也应该知道,如果我国的会计准则走向国际化标准时,应该做到我国的会计准则方方面面都该跟国际化接轨、合拍,不存异处,追求与国家化会计准则发展同进退,引进的国际化会计准则需要兼顾会计准则的大趋势变动方向,而不是永远跟不上节拍,时刻存在差异,甚至更明显的变化。

3.加强我国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培养要建立完整的国家化会计人才准则,需配合高标准专业的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培养。该人才的培养需做到,专业准则国际化、外语,网络操作熟练,同时根据技术选拔,严格的考试制度层层筛选出的最终复合型人才,同时这类人员需要注意后续会计培训的再教育,使其不断的获取新知识,新观念,全面的更新了解国家化会计准则的动态变动方向,以提高综合职业素养。始终努力保持国际化会计人才的标杆形象,及资质,道德水平,客观,公平,公正的职业情操,引领国家会计的先端水平。

4.根据国情稳步发展我国国际化会计步伐我国国际化会计准则的规定也在随着动态信息的发展不断变动着,这对于我国国情下的会计准则若要实行国家会计准则发展,既不能全部接收也不能全部否定,需要合理、合适的吸收国家化会计准则适应我国会计的地方。这也是中国会计灵活,变通的特色。它需遵照我国特定环境下各种制度,意识,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市场操作等不完善的前提,这是带有中国国情特色的条件下形成的。从实际出发借鉴主流国家的通用方式进行取长补短,将处于矛盾中的规定,慢慢的与国际化管理融合起来,逐步适用与推广,在运作中把不矛盾科学化,稳步发展我国会计行业的国际化步伐。

三、提升网络会计人员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

1.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和评价体系一是积极开展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理论研究和会计学研究;二是建立健全我国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组织,同时在各级会计学会设立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组织,并依托该组织制定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操作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三是组织会计职业道德自律专项检查,加大对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和教育工作。同时,根据道德自律机制,系统建设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监督机制和处罚机制等评价体系,以保证各种机制的有效运作和反馈评价。

2.鼓励和支持会计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一要注重会计人员在职培训,制定每年的学习计划,采取自学与辅导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切实帮助会计人员提高素质、积累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二要鼓励会计人员参加职称资格考试,做到持证上岗。由于部分会计工作人员是“半路出家”,没有会计基础知识,无法形成系统的工作理念,因此,需要全方位地提升会计就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三要完善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机制。各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条件和制定政策,鼓励会计人员参加夜大、函授等课程,提升自身学历。

3.加强职业化观念教育、提升专业服务意识一要加强会计及其外延知识的积累。会计知识是开展会计工作的基础,向外延伸,涉及到英语、计算机、服务礼仪等知识,为了达到职业化的工作要求,普及各方面的知识势在必行。二要鼓励工作创新,实现工具现代化。一方面要鼓励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多思考,多实践;另一方面要鼓励会计人员多学习现代化工具,以确保工作效率的提升。

第3篇:国际管理会计论文范文

(1)构建动态的会计管理体系

动态的会计管理体系是国有煤炭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煤炭企业需紧密结合国有煤炭企业各时期经营情况和会计工作情况,立足于国有煤炭企业传统会计管理系统的基础之上构建健全的动态的会计管理体系。同时,进一步加大动态会计管理体系的执行力度,国有煤炭企业通过全面落实动态的会计管理体系不仅能够及时纠正国有煤炭企业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推进国有煤炭企业会计工作开展的科学性、合理性;另一方面,现代国有煤炭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的完善是一个完善管理体系、发现不足与问题的循环式管理过程,其随着国有煤炭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开展,将达到动态的、时刻检查国有煤炭企业会计工作的、促进会计管理体系完善的目的。所以说,动态会计管理体系是国有煤炭企业会计管理模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对推进国有煤炭企业会计管理科学化起着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

(2)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现代经济体制中,国有煤炭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逐步及,国有煤炭企业决策者要汲取以往的教训,认真领会现代会计管理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利用该原则指导决策全过程,使得国有煤炭企业向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迈进。

二、我国国有煤炭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会计监管机构的不完善,缺少强硬的监管制度

国有煤炭企业外部的监督人员多数是注册会计师,会计师虽然通过了理论考试,但是在综合素质这方面,尤其是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都有很大的差别。

(2)国有煤炭企业内部会计核算信息失真

有很多国有煤炭企业为了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造成了会计工作人员造坏账和假账,有的甚至还直接无视有关法律、制度和原则。进行非法集资投资乱改账目等为了偷税或者进行其他的非法活动,都会造成信息的失真。最为值得注意的是,像这些违法的做法和行为有屡禁不止的势头,严重干扰了社会经济秩序,会计工作的秩序混乱,对中小型国有煤炭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没有专业的会计管理人才,会计工作质量差

现在,有些国有煤炭企业还存在会计管理工作人员的缺少的现象,这在每个国有煤炭企业中的情况不同,在中小国有煤炭企业中最为严重。为了节省成本提高收益,避免有关部门的监督。有的国有煤炭企业根本就没有设立会计管理这个部门,采用管理者或管理者信任的人来担任,造成内部监督失去作用。

第4篇:国际管理会计论文范文

一、企业税务会计的发展、作用及特征

企业税务会计逐渐从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中分立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会计分支,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开始的。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企业税务会计被人们当作一门学科加以研究。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指出:“很多小企业,会计的目的是为了编制所得税申报表,甚至不少企业若不是为了纳税根本不会记账。即使对大公司来说,纳税也是会计师们的一个主要问题。……税法对于提高会计实践水准具有极大影响,并促进一般会计实务的改进及一致性的保持。……通过税法还可以促进会计观念的发展。如促进寻求更好的折旧方法和存货计价方法,澄清了计税收益的实质和所应包括的,范围等等。”可见,企业税务会计对于企业利用税法取得合法利益以及确保不固纳税方面的任何疏漏而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从1994年税制改革以后,税务管理得到加强。增值税凭专用发票抵扣税额方法的实行,使应纳税额的核算逐步走向规范化。对此,各地税务机关试行了在企业财务会计人员中培训办税员,指定取得办税员合格证的会计人员办理纳税事项办法。这一办法,完善了企业涉税事项的会计核算,可以说是建立我国企业税务会计的初步探索。

与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相比较,企业税务会计的特殊性体现在三个万面:

(一)企业税务会计要在税法的制约下操作

对于企业财务会计核算方法、处理方法等,企业可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并结合自身生产经营实际需要加以选择。但作为企业税务会计,必须严格按照税法(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运作,受税收规定制约,不能任意选择或更改。例如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在固定资产的折旧上、可在现行财务制度规定的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限总和法等几种方法中选择,采用其中一种;在存货核算中,企业可在加权平均法、后进先出法、先进先出法等五种方法中选择。但企业税务会计只能依照税收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方式及存货核算方法进行核算,并需报税务机关批准或备案。也就是说,企业的经济行为和财务会计核算涉及到税务问题时,应以税收规定为依据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财务会计制度与税收规定要求不一致时,应以税收规定为准绳,进行必要的调整。

(二)企业税务会计是反映和监督企业履行税收义务的工具

企业税务会计作为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对企业以货币表现税务活动的资金运动过程进行系统。全面的反映和监督,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因为税收规定的计税依据与企业会计记载反映的依据并不总是一致的,处理方法、计算口径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差异。对此,企业税务会计应有一套自身独立的处理准则,通过税务会计工作所反映出来的情况,保证企业的税务活动按照税收规定进行,使应纳税金及时、足额地解缴,防止偷、逃、骗、欠税问题发生,保证企业认真、完整、正确地履行纳税义务,避免因不熟悉税收规定、未尽纳税义务而受处罚所导致的损失。

(三)企业税务会计具有税收筹划的作用

企业税务会计不仅仅是对税务资金运动的反映和监督,而且能通过税负因素分析等方法,使纳税人更加明确地利用合法手段来达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目的。具体地说,是指企业税务会计依据税收的具体规定和自身生产经营的特点,筹划企业的经营方式及纳税活动,使之既依法纳税,又可享受税收优惠,实现企业不多缴税、减轻税负的目的。

二、设立企业税务会计的必要性

(一)设立企业税务会计是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的差别日趋明显的必然要求

目前,企业纳税仍然依赖于财务会计的账簿和报表,其财务人员在申报纳税时,头脑中往往没有税务资金流动的清晰、完整,系统的观念,导致在多层次、多环节、多税利的复合税制下显得无能为力。在较多的情况下只能机械地接受税务机关的指示或处理。在现实情况下,企业税务会计只能成为财务会计的简单附属,而财务会计又不能全面行使税务会计的职能,二者互相牵制,影响了各自职能的充分发挥。

现行的税制已日趋完善,它与会计制度的差别越来越明显。(l)目的不同。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除了为综合部门及外界有关经济利益者服务外,更主要的是为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服务;而企业税务会计则要根据现行税收规定和征收办法计算应纳税额,正确履行纳税义务。例如纳税申报和税款解缴是税收资金运动的结果和终点,是税务会计应反映和监督的重要内容。由于各税种的计税依据和征税方法不同,同一税种在不同行业的纳税人之间的会计核算方法也不尽一致,所以反映各种税款缴纳的方法各不相同。企业应按税收规定,结合本行业会计特点进行正确的核算。(2)核算基础、处理方法不同。当前企业会计准则和财务通则规定,企业的财务会计必须在“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中选择一种作为会计核算基础,一经选定,不得更改。而企业税务会计则不同。因为根据税收规定,在计算应税所得时既要保证纳税人有立即支付货币资金的能力和税务机关有征收当前收入的必要性,又要考虑征收管理方便,所以税收制度是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结合,是实施会计处理的“联合基础”。例如房产税,商品房一经售出,即使购买方未付清房款,房地产商都得按“权责发生制”记入收入;但税法考虑到房地产商支付税款能力,规定根据房地产商是否收到房款来确定纳税时间,即以“收付实现制”作税务会计基础。又如企业计提上缴主管部门管理费时,先按权责发生制加以提存,到年终时,如未付出,按税收规定则应按收付实现制予以冲回,并入本年损益,缴纳所得税。(3)计算损益的程序和结果不同。企业税务会计从经营收入中扣除经营成本费用的标准与财务会计不同。如财务会计把违法经营的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折款从营业外支出科目中列支,即准予在利润结算前扣除,但税收规定则不允许在计算应税所得时扣除。(4)企业税务会计坚持历史成本,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而这种价值正是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进行核算的重要内容。(5)企业税务会计要对纳税申报、税款解缴、税款减免、税收筹划进行专门核算。而企业财务会计则把以上项目作为附属,这些差异,成为税务会计单独设立的前提条件。

(二)设立企业税务会计是完善税制及税收征管的必然选择

一是企业配备既懂税收规定、又精通会计业务的专门税务会计人员,根据税收规定和生产经营情况及时计算、申报纳税,及时、正确履行纳税义务,有助于保证国家税款及时、足额上缴。

二是有利于分清税企权责,使税务人员从繁杂的财务账簿、报表检查中解脱出来,利用更少的人力全面高效地履行税务机关应有的职责。

三是有利于税制结构的完善。企业税务会计相对独立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之后,企业税务人员能对企业税务资金的运动情况进行潜心研究,有助于税务机关发现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及税制的不完善之处,从而促进税收征管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进一步加速税制完善的进程。

(三)设立企业税务会计是企业追求自身利益的需要

企业作为纳税人应忠实地履行纳税义务,不得片面地为了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和纳税额的最小化而乱挤成本、扩大费用开支范围、扩大或多报免税产品、转移销售收入、多提专用基金、搞两套账、私设小金库等,更不能搞明拖暗抗、明漏实偷。企业在自身法人地位得到承认的前提下,一方面要认真履行纳税义务,另一方面也应充分享受纳税人的权利,如有权申请减税、免税、退税;有权请求税务机关解答有关纳税问题;有权对税务处罚要求举行听证;有权向上一级税务机关提出复议;对上一级税务机关的复议决定不服时,有权向人民法院;对税务人员营私舞弊的行为,有权进行检举或控告;有权在税收规定容许的前提下确定企业类型、企业经营方式,以减轻自身税负等。要充分享受纳税人的权利,必须熟知税收规定,不仅要熟知税法原理,更应精通各税种的实施细则、具体规定和补充规定等;不仅要站在征税人角度熟知税收规定,还应站在纳税人角度正确进行有关纳税的会计处理,并适时做出符合企业利益的、明智的财务决策。

(四)设立企业税务会计是企业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之间分配关系的最佳途径

企业因自身利益的需要在企业会计学科领域中研究企业纳税及其有关的财务决策和会计处理,首先,是为了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执行税收规定。不能片面地只为缓缴税、少缴税、不缴税。纳税人应树立牢固的纳税意识和责任感,正确处理企业和国家之间的分配关系。在政策允许下,企业争取获得纳税方面的优惠待遇则属常理。其次,如果现行税收规定中存在某些“灰色地扩,纳税人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避重就轻、避虚就实等策略也属合乎情理和法规之举。目前,国际上合理避税已很普遍,纳税人树立避税意识,既是明智之举,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当然税务机关在税务实践中,对发现的税收立法、执法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堵塞漏洞。从这个意义上说,设立企业税务会计是强化征纳双方的管理意识和竞争意识的有效途径。

三、建立我国企业税务会计应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我国企业税务会计应遵循的原则

1.遵循税法的原则。企业税务会计所反映的企业的税务活动是否合法、正确的标准只能是国家税法。因此,在企业税务会计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税法中有关计税依据与会计处理的规定,这些规定涉及到账簿、凭证、会计基础、会计年度、计算单位和申报制度,特别是涉及到资产会计处理”,这方面的规定更加详细。企业税务会计活动的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税收法规。

2.灵活操作原则。这里所说的“灵活操作”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企业在进行税务会计活动中,对于那些与企业纳税关系相对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分别核算、分项反映,力求准确;而对于那些与企业纳税关系相对次要或无关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纳税资料真实性的情况下,则可适当简化或省略。二是指核算与监督相结合。因为纳税申报期一般是在企业会计核算终了之后,如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从事生产、经营的机构、场所应当在每次预缴所得税的期限内,向当地税务机关报送预缴所得税申报表;年度终了后四个月内,报送年度所得税申报表和会计决算报表。”因此,企业既要在日常的会计活动中正确核算各种应纳税金,又要做到核算和监督相互配合,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不符合税收规定的行为,以免企业遭受处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寻找适度税负原则。税务会计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为企业管理人员、投资者及债权人提供准确的纳税资料和信息,以促进企业生产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对此,企业的税务会计人员应深刻理解现行税收规定的有关精神,在符合或不违反的前提下,进行税收筹划。国家的税收政策是根据全国的经济情况制定的,具体到某一地区、某一行业、某一产品、某一项目,可能因主、客观原因而使经济状况相对悬殊,有的可能获得推迟纳税期或减免税照顾,有的就可能不予照顾。企业一方面要综合权衡各种投资方案、经营方案与纳税方案,使其形成最佳组合,从而达到利润最大化或每股收益最大化的目的。另一方面,企业税务会计活动,从企业经营收入的取得到利润的形成以及计税、纳税都要真实反映、正确核算,不允许任何隐匿收入和利润的现象发生,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及时、足额地向国家缴纳税款。

4.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即会计核算总体上的客观性、可比性、一贯性原则,会计资料信息质量方面的相关性、及时性、明晰性原则,会计修订方面的谨慎性、重要性原则。它们体现着社会化大生产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是对会计核算基本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二)我国企业税务会计的对象、内容及核算方法

具体地说,企业税务会计的对象就是纳税人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可用货币表现的与税收相关的经济活动。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税务会计应包括以下内容:

1.确定企业税务会计的纳税基础,即税务登记、变更登记、重新登记、注销登记和纳税申报。

2.流转税、所得税两大税金的会计处理及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环节应纳税种的会计处理。

3.企业纳税申报表的编制及分析等。

(三)我国企业税务会计应遵循的基本制度

1.财务会计制度是根据《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及《企业财务通则》的要求制定的,与其它专业会计一样,税务会计也必须遵照执行。只有当这些制度与税收规定有差别时,才按税收的规定执行。

2.纳税申报制度。纳税申报制度,是企业履行纳税义务的法定程序,按规定向税务机关申报缴纳应缴税款的制度。企业税务会计应根据各税种的不同要求真实反映纳税申报的内容。

3.减免税、退税与延期纳税的制度。企业可按照税收规定,申请减税、免税、退税和延期纳税。按照税务机关的具体规定办理书面申报和报批手续,应附送有关报表,以供税务机关审查。批准前,企业仍应申报纳税;减免税到期后,企业应主动恢复纳税。

4.企业纳税自查制度。企业纳税自查,是企业自身监督本单位履行纳税义务,防止和纠正错计税、少缴税、欠税的一种手段。企业内部对账务、票证、经营、核算、纳税情况等进行自行检查,以避免应税方面的疏漏而给企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四、对设立企业税务会计的几点建议

要把企业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中分立出来,其中虽然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有些甚至还要补充和修订《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等等。但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日益完善和普及,企业税务会计的具体操作并不是一件繁琐的工作。田会计电算化给税务会计所带来的便利、快捷和高效必将成为税务会计迅速普及的巨大推动力。

目前,企业税务会计在我国基本上还处于构想阶段,如何让其初具雏型,笔者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人才方面

如果说税务会计的最重要的目标是促进企业生产发展,提高经济效益,那么税务会计的业务素质则是税务会计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核心和保证。税务会计作为融会计知识、税务知识、法律知识及其相应的实际工作经验为一体的高智能活动主体,首先需要社会为其提供充足的业务培训机会:

l.在高等教育中开设与“税务会计”相关的课程,培养具有较深会计理论、税收理论及法律理论功底的专业人才。

2.税务机关应给企业税务会计常年提供咨询服务和培训的机会,以使企业税务会计及时掌握最新的税收规定和征管制度。

3.企业应树立正确的纳税观念,选拔符合税务机关和企业要求人员担任税务会计,并为其提供培训、调研机会,保证税务会计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组织方面

健全的组织形式是保证企业税务会计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必要条件。就我国现状来看,要设立企业税务会计,还必须建立注册税务会计师协会,定期组织税务会计资格考试,保证企业税务会计具有一定水准的执业素质;并对税务会计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为完善税收规定和企业决策提供参考。另外,还应制定约束企业税务会计行为的条例或规定,以减少企业税务会计不合法行为的发生。

第5篇:国际管理会计论文范文

1管理会计理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

文章在本节首先对管理会计理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究,进而结合其实际的应用情况探究管理会计本身的不足,以为管理会计的优化探讨提供相关的切入点与参考,最终提升文章整体分析的有效性。

1.1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有待完善,对于管理会计的探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虽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期,但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却还十分的短暂。而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两个极端的情况。一方面,很多人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往往会偏重于单一财务会计的探讨,进而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很难形成有效的认知与独立的体系;另一方面,部分的探究又过分地重视其管理职能,对于基本的财务管理以及数理统计方法进行了忽略,进而整个理论体系的发展并没有获得完整的推进,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从这一方面来讲,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究,并需要结合更多学科的支撑来保障其形成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

1.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定位并没有被明确,管理会计独立发展缓慢

管理会计是会计的分支学科,其实际的应用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内部科学管理的需求,管理会计的实际开展也是建立在财务会计提供的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的,因此很多时候,学者对于管理会计的探究都会借鉴财务会计的探究成果,这一部分探究工作对于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有着显着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的理论发展过程中,很多研究人员与企业管理人员对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没有进行明确的界定,管理会计大多时候被认定为是财务会计的一种简单转换或者变形,这对于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独立发展有着严重的阻碍作用。

1.3理论与实际应用衔接不到位,实践对理论的检验与促进不明显

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对于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实际应用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是现阶段企业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由于对管理会计认识的不到位以及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界定的不明确,很多时候管理会计的应用也与财务会计混为一谈。因此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其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的对接并没有完整的形成,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实际的运行结果也没有很好的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进行验证和促进。这一方面造成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发展的过程中理论体系的优化以及应用性增强的困难。

2以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优化管理会计理论发展

根据文章之前的分析,管理会计理论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理论体系不完善、学科界定不明确、理论与实践衔接不到位等问题,进而为其自身理论体系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因此文章在本节以之前的分析为基础,探究优化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基本对策。

  2.1进一步加强管理会计的界定,明确其分支学科的地位

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要想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学者首先应当对其学科的地位进行明确的界定。管理会计属于会计学的分支学科,其具备了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的显着优势,但是在实际的探究过程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界定仍然存比较模糊。因此现阶段管理会计理论探究与发展的过程中,学者不仅要对管理会计本身的探究,更应该以会计学科为着眼点,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进行界定,进而明确其分支学科的地位。

2.2加强数理统计等学科对管理会计的支撑,强化理论发展的科学性

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发展建立在基础会计学、财务管理的基础上,但是就其实际的作用来看,管理会计涉及对财务信息以及相关资料的加工、整理和报告的工作,对于财务资料的整理以及客观的分析是管理会计有效发挥其作用的根本。所以在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基本的会计处理技巧外,数理统计的知识、数学分析的方法也应当作为学科的重要工具进行有效的探究与补充。因此在研究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优化的过程中,学者应当将数理统计、高等数学等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的补充,并结合管理会计的本身寻找最佳的切合点,以保障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科学性以及实际应用性的强化。

2.3加强对企业的运营的调研,以管理会计的实际运用推动理论的发展

理论体系的发展离不开学科实际应用的检验,管理会计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大中型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了长时间的运用。虽然根据文章之前的分析,管理会计工作在企业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并没有完整的开展起来,但是企业实际的运行情况和运行资料对于理论体系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参考价值。因此在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与优化的过程中,相关学者还应当加强对企业管理的探究,并客观记录管理会计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进而从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运行的不足点来进一步探究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方向和着重点,以实践来检验理论的发展,以实践推动理论的优化,最终保障管理会计作为会计学与企业管理的重要学科获得进一步的优化发展。

第6篇:国际管理会计论文范文

【摘要】管理会计存在的目标包含为企业的经营者或管理者提供充分的管理信息、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规划。目前企业正在由传统会计向管理会计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需要在管理体系理念方面更加注重信息技术和数据的利用,同时也应该加强在理念和人才方面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转变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管理会计;转型

会计转型的话题无论从理论研究领域还是企业生产经营领域都已经被广泛接受,但对于会计究竟该如何转型,转型后的会计工作是何种工作形式尚无定论,虽然这个结论只能通过社会生产实践才能得出,但是本文也将结合会计发展的现状做出大胆的推断。

一、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转型

管理会计存在的目标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阐述,首先是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的经营者或管理者提供充分的管理信息;其次就是管理者通过对于信息的分析和运用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规划。

(一)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概念引入企业经营体系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目前的中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在世界范围内都有非常强的话语权,虽然这方面的运用在电商等行业非常普遍,但是在企业经营方面还远远不够。要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概念引入企业经营,首先要清楚的是企业的经营体系的构建。

企业经营体系主要有几个层面,首先是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这也是一般企业都非常注重的,企业做什么业务、具体业务流程如何、到底由谁来完成这项业务等等;其次就是如何有限的提高资源配置的水平,这在企业内部又上升了一个层次,也就是管理层面,如何激励员工,如何有效的对现有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配置和开发;再次就是宏观的企业为谁盈利,企业内部如何控制等高层次管理问题。在这些企业经营体系中,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概念是可以实现深度融合的。这里的融合不是单单指的技术方面的融合,也就是简单的技术运用,而是一种产业的融合。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融合到管理中来,是将互联网的及时、共享、无边界的概念运用到管理会计中来,这是一种经营理念和文化的融合,在潜移默化中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中实现体系的磨合更新。

(二)保证信息在经营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企业管理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资源配置合理基础上的效用最大化,而实现资源配置和效用最大的前提是信息的对称,一旦信息不对称,那么资源的配置就肯定有不合理的情况,效用也就不能发挥到最大。这种信息的对称也就强调了信息在市场资源配置和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市场主体之间信息对称,这种对称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但是企业内部管理则可以通过会计信息的统计和汇总来实现信息对称。管理会计的目标是通过会计信息的有效供给来实现最终决策的准确及时,保证信息在企业经营中的核心地位就可以保证企业管理会计效果的最大实现,从而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实现管理会计效用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对于企业战略决策、企业战略执行、企业战略评价等角度来实现。

二、管理会计实务的转型及其应对

在信息技术如此发展的当下,传统会计管理工作中的基础性重复性工作已经找到了合理的解决方案,软件可以轻而易举的实现传统会计中财务核算、记账、财务报表汇总等等工作内容。相对于的财务人员也应该从传统的财务人员角色进行转变,由单纯的记账人员变为管理人员的参谋人员。

(一)计工作从财务会计工作向管理会计方向转变

随着管理会计越来越多的受到企业的重视,传统的记账会计时代已经在迅速的走向二线,管理会计对于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已经凸显,因此在会计实务方面也要做类似的转变。可以按照721的标准来描述管理会计的业务转型。传统的会计可以将70%的时间花在会计账目核算和报表的出具上,常规的有应收应付、费用报销、固定资产、工资核算、税务申报等,20%的时间用来进行财务控制,主要控制风险,进行预算管理、现金管理、税收筹划、风险控制等,剩下的10%用来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包括经营情况的分析、企业战略规划的数据支持、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分析;但是在管理会计的时代,企业会计需要花费10%的时间来处理财务数据,进行常规的财务核算等工作,20%的时间花在财务流程的重新规划上,剩下的70%时间将全部用来提供决策支持。

(二)管理会计实务转变的特点

由传统会计向管理会计实现转变,需要了解两种不同会计管理方式的异同点,这里我们主要对两者的特点进行对比。

传统会计方面:首先是核算工业业务量非常大,传统会计的应收应付、成本核算、费用报销等工作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工作,需要长期的手工操作,同时也非常容易出错;其次是会计工作重复单调,由于核算的工作业务量大,且处理的程序都大同小异,因此非常重复单调,对于人员的要求也相对比较低;再次是事后核算的性质使得会计人员没用深入的参与到经营过程中去。

管理会计的特点:首先是信息技术将重复单调的工作替代,不再需要人工操作;其次是从事后核算走向了事前预判分析并作出决策支持;再次是会计不再是费用问题,而成为了一个可以带来巨大效益的过程,也逐渐承担了大量的经营风险。

(三)应该如何调整应对

管理会计对于传统会计的替代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由此企业也应该相应的从理念角度和实践角度实现转变。

1.管理者实现理念革新。管理会计将给管理者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支持,也需要管理者从管理理念方面进行转变,强化制度推进,在领导方面和制度方面给予强大的支持,企业主要管理者对于管理会计的重视能够直接推进管理会计转变的实现,同时强有力制度能够保证管理会计功效的更好更持久的发挥。

2.强化人员配置,提升财务人员整体水平。管理会计转变的过程中,财务人员的水平是关键核心内容,因此无论从财务人员培训还是从财务人员自身都应该加强对专业业务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对于企业经营的学习,这样才能在技术支持的前提下更好的提供政策数据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胡玉明.中国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过去、现在与未来[J].新会计,2015(1):612

[2]韩海敏.基于价值链的管理会计决策方法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22):223225

第7篇:国际管理会计论文范文

我国管理会计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早期的研究还没有自己的体系和重点,这与西方以制造性环境为基础,以改进实务为目标的研究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论文百事通但是,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研究逐渐与实务相结合,并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摸索,已有许多丰富的成果。但时至今日,与国外相比我国管理会计研究还存在哪些差距?我国的管理会计研究如何走向世界?这些都是我们极为迫切想探求的问题。

同时我们也感到,管理会计研究始终面临着来自外界环境和其他学科的挑战,为了能够给我国管理会计研究提供较好的建议,我们以相关文献为依据,从研究主题、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方面来分析管理会计研究所必须面对的关键性问题,为中国管理会计研究走向世界提供建议。

一、管理会计研究面临的关键性问题

(一)管理会计的研究背景与研究主题

管理会计研究起源于西方传统的制造性企业,其研究的历史也是伴随着产品的制造成本和成本控制发展起来的。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绝大多数管理会计的教科书还是以制造性活动为案例(Anthony,1989)。早期的研究之所以关注于制造性环境中的问题是因为这样的研究主题能够带来改进生产成本和改善制造成本管理的机会。但是,随着制造性的企业逐渐意识到越来越多的利润来自于非制造性环节时(例如产品的设计阶段、售后服务阶段等等),而且这些非制造性生产环节逐渐成为北美经济的主流(Shields,1997),于是便带来了更多的管理会计研究机会和研究主题。随着研究的背景逐渐向制造前与制造后活动(如财务、娱乐、保健、教育、交通、零售等)、服务行业(如财务、娱乐、保健、教育、交通、零售等)和政府部门以及金融机构等领域扩展,人们对于非制造环境的关注使得诸如对标准成本研究的兴趣降低,而增强了对促进销售的价值链管理环节的研究兴趣,因此又带来了基于价值管理的管理控制系统的科学设计与应用的研究,而价值管理的理念又促使人们开始关注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科学性,因此又有了ABC与ABM的研究。随着近年来企业战略的重要作用,使得人们又意识到许多管理工具具有战略管理的功能,例如平衡记分卡不仅是业绩计量的工具,更是战略实施和管理的手段。因此人们更加关注管理会计在战略管理中的作用,这便带来了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风潮。当管理会计逐渐突破单一组织和一国的边界,集团与跨国公司变得越来越重要时,对于价值链管理(包括供应链、专利与特许使用权安排、外部采购、有效的客户反应系统以及竞争者分析等等)、转移定价等主题的研究便成为了关注的焦点。由此,我们不难发现,研究背景对于研究的主题或者说研究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果中国与西方的经济背景和企业背景不同,或者经济发展的阶段存有差异,研究背景也会存在差异,而这又会直接影响到研究主题选择的差异。

(二)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

巴甫洛夫曾经说过,“初期研究的障碍,乃在于缺乏研究法。”“因此,我们头等重要的大事乃是制定研究方法”。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运用要与研究问题的本身以及当时的外在环境相适应,正确地运用管理会计研究方法是提高会计理论研究水平的保证(吴水澎)。西方管理会计研究的主流方法是经验研究(潘飞等,2007),这与最初管理会计的功能密切相关,即帮助制造性企业核算成本与管理成本,正是管理会计研究的务实性才使得基于企业的案例/实地研究一直以来成为西方管理会计研究的主要方法。相对于西方管理会计的起源,我国管理会计的系统研究,实际上是从80年代引入西方研究的成果开始的,所以起初的研究主要是翻译和介绍类的规范性研究,还没有深入到企业实地进行研究,而那时西方的经验研究已经开始盛行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的方法,尤其是近几年,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几乎成为了西方管理会计研究的主要方法(潘飞等,2007)。再看我国的管理会计研究,目前经验研究还不占主流,即使是经验研究,大多也属于实地/案例研究,问卷调查的比重相当少。即使是案例研究,研究水平也与国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国外成熟的案例研究都有自己的理论框架或者理论模型,而国内多数案例研究还局限于讲述一个“故事”,这与国外的研究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尽管案例研究具有许多优点,比如检验实践中的理论应用,为理论假设的提出提供初步的经验证据以及在管理会计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等等,但是案例研究的桎梏在于其不具有普遍性,如果是真理,那么在所有的企业中都应该适用,即使是指在某一类企业中适用,也不能只通过一家企业来证明理论的正确性。因此,如果要在更加广阔的环境中检验理论,就应该采用大样本的研究,而对于管理会计研究所需的内部数据,问卷调查便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问卷调查有两个很重要的技术:抽样技术和问卷设计技术。这两个方面做到科学严谨对调查的效度和信度都十分重要(胡玉明,2005)。国内现有的问卷调查与国外成熟的问卷调查还存在极大的差距,成功的问卷设计一定是基于理论基础,再结合前人的研究设计进行调整和完善而成的。例如,对于环境不确定性的计量一般从原材料的供应、竞争者的动态、市场需求、制造技术、政府监督和干预以及原材料的价格共六个方面进行评分(GulandChia,1994),再通过信度和效度的检验来证明其计量的合理性。但是从我国现有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研究并不是验证某种理论,而只是说明一种现象,或者某种管理会计实践的程度和状况,往往是需要了解什么问题就直接设计什么问题,而对于研究问题的计量还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性(2005《会计研究》:《企业成本战略管理与持续发展相关性实证研究》采用统计检验方法使用得到的数据。但在国内样本中,这样的问卷调查并不占主流)。所以,即便都是问卷调查,问题设计的水平和研究的深度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另一个研究的差距就是实验研究,起源于西方的实验方法最早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研究之中。大约20世纪中期,经济学家开始把实验研究方法引入经济研究,建立了实验经济学。实验研究方法就是由研究者根据研究问题的本质内容设计实验,控制某些环境因素的变化,使得实验环境比现实相对简单,通过对可重复的实验现象进行观察,从中发现规律的研究方法。在管理会计研究中,实验法常常用于预算、激励机制和转移定价等问题。总的说来,实验研究相比经验研究有更多的困难,它除了需要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金融学等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心理学的理论指导。同时,它要求大量的实验参与者,以及实验经费和计算机联网的实验室环境。这种研究方法可以得到许多在现实环境中无法得到的数据,从而在理论的检验上就有了更加广阔的范围和比较独特的视角,能够捕捉到更为主观的影响因素,因此,在理论基础上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结合更加地紧密。

(三)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

在理论基础方面,西方管理会计的经验研究一般采用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经济学(如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对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以及审计学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管理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叉学科,其基础是数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由于管理会计与企业管理密切结合的特性也使得管理学成为其主要理论之一。

近些年,以权变理论为代表的社会学以及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的重要作用也更多地体现出来。权变理论对管理会计的研究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上:不存在广泛适用于所有环境所有组织的会计系统(Otley,1980)。应该明确会计系统的具体特征与某种确定的环境相联系,并且是恰当匹配的(Emmanueletal,1990)。而组织行为学与会计学相结合形成了一门新的科学——行为会计学,它通过应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来检验会计信息、过程和人的(包括组织的)行为的交互作用,它与会计学的其他分支相区别之处就在于它关注行为科学,其发展受到了经济学、政治学、组织理论、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影响(BirnbergandShields,1989)。例如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产生的重要经济后果就是对组织中个人和群体行为的影响。这种影响产生的经济后果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行为研究的透彻程度。而心理学的研究体现在诸如个人对于管理控制系统的公平性感知(包括程序和结果的公平性)以及对于组织的信任和忠诚度等等,而这些因素对于组织的业绩都有相应的影响。可以确定的是,任何管理控制系统如果不尊重个人和群体的行为规律,决不会发挥有效的作用。

总之,这些理论的作用是不可以互相替代的,只能通过结合它们所研究的背景、主题以及研究方法来论证其研究价值。而实际上,越是高水平的研究,总是在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方面做到了较好的契合。

二、中外管理会计研究的现状分析

(一)管理会计论文的标准

为证明上述分析的合理性,我们选择了两本各自代表国内外研究水平和发展方向的杂志。据统计,国内的《会计研究》是权威期刊中发表管理会计研究比例最高的杂志(潘飞等,2007),而且也是国内最具权威性的会计专业期刊,其他权威期刊发表管理会计论文的比例相对过低(我国还没有管理会计研究的专业期刊)。因此我们选择《会计研究》作为国内管理会计研究水平的代表性样本。国外的选择了专门的管理会计期刊:《管理会计研究》(JournalofManagementAccountingResearch),该杂志在国际上有较高的声望,而且发表的论文都是管理会计的论文,因此可以较好地代表国外管理会计研究的水平和发展的方向。我们选定这两本杂志,并从几个方面来比较分析国内与国外的异同之处。样本的时间从1996年至2006年共11年。

根据Shields(1997)以及Scapens和Bromwich(2001)的分类,我们将管理会计研究分为管理控制系统、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资本预算和投资决策以及战略管理会计几个大的方面。其中,管理控制系统又包括激励机制、预算、业绩评价、转移定价与综合控制系统。在选择管理会计的论文时,我们基于管理会计要为企业创造价值这一基本原则,挑选出符合上述内容的论文,对于财务会计也会涉及的问题(如薪酬机制),要看其应用的理论与视角是否属于管理会计。如果研究涉及的是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职能(现在也包括披露),我们不视其为管理会计的论文。统计显示,1996年-2006年在《会计研究》上,总共发表了174篇管理会计的论文,JMAR总共发表了88篇管理会计论文。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外管理会计研究的差异进行分析。

(二)研究主题和研究背景

1.研究主题的分布。根据论文的具体内容,我们将管理会计研究样本分为七个领域。这一分类主要是参考了Shields(1997)对管理会计研究的分类,将管理会计研究分为管理控制系统、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资本预算和投资决策以及战略管理会计和其他。其中“其他”指管理会计的新兴领域,在我国主要指环境管理会计;在国外主要指行为管理会计。但是考虑到我国这一时期发表了大量的介绍战略管理会计的论文,我们将战略管理会计单独列出。

2.研究背景的分布。参照Wagenhofer(2006)的研究,我们将研究背景划分为三类:尽管大多数的管理会计研究适合于制造性的行业环境,但是很多研究成果是可以推广和通用的,不限于任何一个企业或行业的研究属于通用型的(genericsettings),这类背景一般比较抽象或程序化。如果论文表明研究结论是针对企业或某个行业的,或针对某个企业或者行业进行分析的,我们则将其划分为企业背景。这些企业主要包括制造性企业,还有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机构以及垄断性企业。最后一类是医院、政府和公共事业部门等非盈利组织。可以看出,针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在国内外的比例都很低,而国外大多是通用型的研究。

3.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如前文所述研究背景的确影响着研究主题的分布,以企业界为背景的研究主题非常广阔,而非盈利组织和通用性的研究背景则更为关注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JMAR中非盈利组织背景的比例几乎是会计研究的两倍。实际上,非盈利组织也可以在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上向企业界学习,例如可以在医院建立病患费用的作业成本核算方法。并且,会计研究通用性的研究比例较低,而JMAR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是针对所有组织的(45篇),这将是未来我国管理会计学者努力的方向。中外研究相同的一点是,管理控制系统不管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都是研究的重点,这表明了管理控制系统在管理会计中的重要性。另外,我们还发现,战略管理会计研究在国内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与JMAR极为不同。

(三)理论基础

西方对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的应用比例明显超越我国;而我国只有在战略管理理论上占有优势,而在组织行为学与社会学方面尤为欠缺,大多数采用行为学的国内论文只是从规范的角度进行论述,实际上在国外的研究中,行为学研究大多是与问卷调查或实验研究相结合,提出有关行为学或心理学的变量并建立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因此,尽管也是应用了同一的理论,但是研究的深度和结论的价值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另外,根据《管理会计经验研究方法述评:比较与借鉴》的研究(潘飞等,2007),我国管理会计的经验研究有38.89%没有理论基础,是国外17.98%的两倍还多,与本文的数据结果基本一致。这使我们感到与世界学术主流的差距并不只是技术方法的应用。因此,对于国内的管理会计学者而言,如果要使自己的研究达到国际水平,首先要在理论基础上有所突破,不仅依靠经济学,还要奠定更广泛的理论基础,扩展研究的视野。而在国内“其他”类中的研究,大多缺乏理论基础,规范性和介绍性的研究过多;而JMAR“其他”类中的研究则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并且多采用经验研究方法。并且,JMAR对于综合理论的应用比例也高于《会计研究》。这反映了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理论基础的薄弱与狭隘,也指明了未来中国管理会计研究努力的方向。

另外,我们把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与经验研究方法相结合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国内档案研究多数采用经济学理论,这与JMAR的结果一致。而国内的问卷调查研究多数却没有理论基础,而国外的问卷调查研究均有理论基础,这一差异印证了我们前述的分析。国内的实地/案例研究应用的基本上是经济学和战略管理理论,而国外是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并且在各种研究方法上对经济学的应用比较均匀(除综合研究外)。另一个显著的差别就是国外对于综合理论的应用水平显著高于我国。因此,国内外理论应用的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而这不仅影响研究的深度,也影响研究的价值。

(四)研究方法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当前对于研究方法的争论,根源在于哲学中的认识论,即何谓真理知识和如何获得的争论(李连军,2006)。现代哲学按照他们以理性或经验为知识的来源或规则而被划分为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梯利,1995)。理性主义认为:原因与结果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如果我们知道原因,就可以依靠思维和推理的力量立即确定其结果,而不需要依靠任何经验。经验主义却坚守科学唯一的目的就是发现自然规律,只有通过观察和经验才能得到。因此,根据方法论的不同,现代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两大类:

(1)经验研究方法(广义经验研究,包括经验实证)。经验研究是寻求对客观现象解释和预测的某些具体研究方法的总称,包括档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实地调查法等等(张朝宓,熊焰韧,2006)。经验研究区别于规范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它关注实务如何进行的,而不是关注实务应该如何进行;不采用价值判断的方法,而是采取价值中立的立场,并且侧重于对命题进行证伪。

(2)非经验研究方法(包括理论研究)。指除了经验研究以外的其他研究方法,包括分析性研究和规范研究、最优化等等。其中,规范研究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围绕经济政策行为的经济后果进行逻辑推理,提出政策建议和制定行为标准,也是我国一直以来会计研究最主要的研究方法。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国外还出现了大量的分析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几乎无例外地基于理论和生产经济学的理论和模型(Shields,1997),它是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假设和模型推导基础之上的,是连接理论与实证的桥梁。我们把非经验研究分为分析性研究与其他(包括规范研究等)。

因此,我们将研究方法划分为经验研究与非经验研究。而经验研究又可以划分为:问卷调查、档案研究、实地/案例研究、实验研究以及综合方法。统计结果证明了我们前述的分析,在国内的管理会计研究中,非经验研究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国外管理会计却是以经验研究为主流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实验研究方法,还没有出现在会计研究中,但是在JMAR中的比例却相当的高。当然,国内一些学者已经在从事实验法的研究,但是这一方法对绝大多数研究者而言还是相当陌生的。另外可以看到,国外与国内在研究方法上的发展阶段的确存在差距,国外已经以不再以案例研究为主,相反国内还处在案例/实地研究的阶段,这一阶段对于国内管理会计的发展极为必要,也使我们更加期待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我国管理会计研究走向世界的建议

(一)培植良好的企业文化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管理会计研究之所以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还缺少优质的企业。优质的企业不仅仅具有良好的业绩,更重要的是拥有先进的企业文化与管理理念,包括先进的管理思想、员工公认的价值观、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及激励机制。这些因素极大地影响了管理会计对企业实践的指导作用,进而也影响了研究的范围和水平。例如在国外,作业成本核算与管理已经相当普遍,作业成本法的研究也可以采用大样本,而在国内,目前大多数企业并没有采用作业成本法,只能作案例/实地研究。那么因此采用的研究方法、统计技术和研究结论的价值就不可同日而语。因此,研究的水平受到了实务发展水平的影响。应在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通过培育更多的优质企业,为未来管理会计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空间。

(二)成立管理会计师协会

由于我国缺乏一个将学术界与实务界都包括在内的管理会计职业组织,学术界与实务界沟通的机会很少,学术界难有机会深入到企业中开展调查研究,因而对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管理会计的情况缺乏了解;而实务界对学术界发表的科研成果感到理论性太强,与企业现实情况不相符合,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应该着手建立中国管理会计师协会,推动中国的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和实务应用的发展。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研究者和实践者基本还处在相互分离的状态,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发生了障碍。成立管理会计师协会不仅能够促进管理会计在企业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而且也能够加强管理会计师的社会地位。因此,应该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组建中国的管理会计师协会,使其成为我国管理会计师交流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场所。

(三)加强与国外学者的交流与合作

西方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目前依然处于领先,尤其是他们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以及对综合理论的应用能力。对国内管理会计学界而言,“走出去”之前应该先“引进来”,通过加大与国外尤其是北美教育背景的海外学者交流和沟通的机会,了解和掌握国外管理会计研究的最新动态,不断将新的理论和方法与中国的实务相结合,才能使国际学术界更好地接受和了解中国的管理会计研究。交流的形式可以通过邀请海外学者讲授博士研究生专业课程、举办国际管理会计研讨会以及共同进行课题研究等等。通过这些交流与合作,在研究水平和研究方法上更容易被国际认可,加之有中国经济特色的研究内容更能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青睐。

(四)扩大管理会计的研究范围

传统的管理会计局限于大量生产、工艺技术和产品成本都比较稳定的制造性企业。管理会计最初就是在工业企业当中推广并发展起来的,也是在工业企业中成熟并完善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应用水平的提高,国外管理会计的研究已经开始向更加宽广的领域发展,着重研究非盈利组织和更加通用型的问题。而相对于此,我国的管理会计研究还是集中于企业层面,尽管这与研究水平的发展阶段相关,而且能够提升研究的实用性,但是也说明研究的范围还需要进一步的扩展。因此,今后应该研究更多通用型的问题,以点带面,拓宽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的范围。

第8篇:国际管理会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管理会计 变迁 理论体系 建设

一、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

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之一,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就已经出现,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已经逐渐被社会各界所关注。

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将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表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更加完善,市场环境将更加开放、有序,市场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企业将面临更加公平、激烈的竞争,无论是政府管理者,还是企业经营管理者,都将比以往更加关注资源配置原则的改变、重视资源使用的质量和效率,管理创造价值的观念会进一步得到认可。同时,从国家治理角度看,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会计是财政的组成部分,如何加快管理会计的发展、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恰是打造中国会计工作“升级版”、促进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所在。

二、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变迁

(一)管理会计在国外的发展与变迁

一般来说,20世纪20年代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逐步被吸纳到会计学科中来,管理会计渐成雏形,逐渐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与变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追求效率的管理会计时代(20世纪初到50年代)

20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源于1911年西方管理理论中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泰罗(F.W.Taylor)发表的著名的《科学管理原理》(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伴随着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标准成本”(Standard Cost)、“预算控制”(Budget Control)和“差异分析”(Variance Analysis)等这些与泰罗的科学管理直接相联系的技术方法开始被引进到管理会计中来。与此同时,会计学术界也开始涉及管理会计有关问题的研究。

1919年创立的美国全国成本会计师协会有力地推动了标准成本计算的开展。到19世纪20年代,标准成本已经十分普及并有了很大发展。1930年,哈里森把他对标准成本计算的研究成果写成了《标准成本》一书。192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首先开设了“管理会计”讲座,主持人麦金西(J.O.Mckinsey)被誉为美国管理会计的创始人。1921年6月美国国会颁布了《预算与会计法》,对当时的私营企业推行预算控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全面介绍预算控制的理论,麦金西于1922年出版了美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预算控制的著作《预算控制论》(Budgetary Control)。同年,奎因坦斯(H.W.Quaintance)出版了《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Managerial Accounting:an Introduction to Financial Management)一书,第一次提出了“管理会计”这个名称。1924年麦金西又公开刊印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管理会计”命名的著作《管理会计》(Managerial Accounting)。同时,布利斯(Bliss)所写的一部管理会计方面的著作《通过会计进行经营管理》(Management Through Accounts)也问世了。美国会计史学界认为,上述几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管理会计初步具有统一的理论。

以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会计,其基本点是在企业的战略、方向等重大问题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协助企业解决在执行过程中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经济效果问题。尽管如此,同企业管理的全局、企业与外部关系等有关问题还没有在管理会计体系中得到应有的反映。这个时期的管理会计追求的是“效率”(Efficiency),它强调的是把事情做好(Doing Thing Right)。

2.追求效益的管理会计时代(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进入到所谓的战后期,这时的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为现代管理科学所取代。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在理论上起着奠基和指导的作用,在方法上赋予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使其面貌焕然一新。

在20世纪50年代,为了有效地实行内部控制,美国各大企业普遍建立了专门行使控制职能的总会计师(Controller)制。1955年美国会计学会拟定计划,对施行控制最常用的成本概念加以明确。在1958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又以管理实践中的各种管理会计方法为素材,对其本质意义和使用方法作了说明。在该份报告中明确地指出了管理会计基本方法即标准成本计算、预算管理、盈亏临界点分析、差量分析法、变动预算、边际分析等,从而奠定了管理会计方法体系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电子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管理会计的发展,产生了“业绩会计”和“决策会计”,从而使管理会计的理论方法体系进一步确定。到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学术界对于管理会理论体系的研究可谓达到了高峰,仅以成本(管理)会计命名的专著和教科书就有近百种之多,可谓群芳竞香,百花争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穆尔(Moore)和杰德凯(Jaedicke)合著的《管理会计》(Managerial Accounting)、纳尔逊(Nelson)和米勒(Miller)合著的《现代管理会计》(Modern Managerial Accounting)和霍恩格伦(Horngren)的《管理会计导论》(Introduction to Management Accounting)等。这些著作在美国相当流行,被公认为美国各大学会计专业的权威教材。

这个时期的管理会计追求的是“效益”(Effective),它强调的是首先把事情做对(Doing Right Thing),然后再把事情做好(Doing Thing Right)。至此,管理会计形成了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的管理会计结构体系。

3.管理会计反思时代(20世纪80年代)

进入20世纪80年代,由于“信息经济学”(Information Economics)和“理论”(Agency Theory)的引进,管理会计又有了新的发展。但是,面对世界范围内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管理会计又显得有些过时落伍,“管理会计过时了”、“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等呼声很高。

在西方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中,管理会计的研究存在两大流派:传统学派和创新学派。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传统学派指责创新学派理论脱离实践、复杂的数学模型远离现实世界。而创新学派则指责传统学派视野狭隘、观念陈旧、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新经济环境的要求。但“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脱节”是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共同关注的问题,这场纷争促使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进入一个反思期。

4.管理会计主题转变的过渡时期(20世纪90年代)

进入20世纪90年代,变化成为世界经济环境的主要特征。基于环境的变化,管理会计信息搜集的任务从管理会计人员转移到这些信息的使用者,保证了企业能以一种及时的方式搜集相关信息,并据此做出反应。管理会计突破了管理会计师提供信息。管理人员使用信息的旧框框,而由每一个员工直接提供与使用各种信息。由此,管理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的界限将逐渐模糊(Anthony Atkinson,etc,1997)。当然,管理会计也有助于促进企业适应环境的变化。例如,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导致“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管理”的产生,而“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管理”的应用又有助于“企业再造工程”(Corporation Reengineering)的实施,从而推动了企业组织的变革,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这时,管理会计的主题已经从单纯的价值增值转向企业组织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上来。

因此,20世纪90年代可视为管理会计主题转变的过渡时期。

(二)管理会计在国内的发展与研究

1.引进学习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的学术界主要是引进和学习西方的管理会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会计学大师杨时展教授的《从管理会计学看近三十年西方国家会计科学的演变》、《现代会计向传统会计的挑战》;余绪缨教授的《现代管理会计主要特点及其吸收利用问题》、《现代管理会计的形成发展与“洋为中用”》、《现代管理会计是一门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学科》和《现代管理会计中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探索》等,这些文章主要介绍了一些西方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另外,余绪缨教授编著的《管理会计》与李天民教授编著的《管理会计学》这两本教材对中国引进西方管理会计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学术界众多学者纷纷发表管理计的相关文章,如,裘宗舜教授的《企业经济责任与责任会计》以及杨继良教授的《关于标准成本的几个问题》、《会计管理和管理会计》、《浅谈成本分析的传统方法及问题》等,这些文献分别探讨了责任会计以及在中国企业的应用问题,这个时期仍然是以介绍西方的管理会计为主。

2.应用与发展创新阶段

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的管理会计进入了反思与提升阶段。1990年,会计学家李天民教授提出了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观点。孟焰教授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学科。其发表的《论管理会计的规范化》一文提出了管理会计适度规范化的原则,认为管理会计的规范化范围应主要涉及以下一些领域: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体系、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管理会计与其他学科的界限、管理会计教科书内容的规范化等。1992年,余绪缨教授在其发表的《现代管理会计的新发展》一文中提出包括微观管理会计、宏观管理会计和国际管理会计三个组成部分的“广义管理会计”的概念。他还先后发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的主要特点》、《试论现代管理会计中行为科学的引进与应用问题》等多篇管理会计论文。

目前,会计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们对管理会计的一些新领域也进行引进,在引进的基础上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取得一定的成绩,发表或出版了不少相关文献。并且产生了管理会计新的分支,如战略绩效评价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知识资本成本管理会计、行为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社会责任管理会计等。

三、建设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一)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的逻辑起点

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建设,是指管理会计理论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一个逻辑系统。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首先要解决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问题。所谓逻辑起点是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得以存在的切入点,只有选择一个正确的逻辑起点,才能使所构建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诸多要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逻辑严密、内容完整、前后一致的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选择是科学构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关键所在。

关于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学术界至今存在争议,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五种观点。

1.目标起点论

孟焰教授认为管理会计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目标”是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建立的逻辑起点。

2.本质起点论

王棣华教授认为管理会计的理论核心是管理会计的目标,但管理会计的目标是由管理会计的本质决定的,所以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要素的逻辑起点是管理会计的本质。美国会计学家利特尔顿教授认为研究管理会计空间理论结构,应从会计本质开始。

3.假设起点论

孙茂竹教授认为管理会计的信息获取是根据各项客观的经济和会计事项做出合乎情理的判断和解释,在逻辑上是基于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

4.成本起点论

李玉周和聂巧明认为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的最重要的经营活动,成本信息的真实可靠是管理目标实现的基础,认为成本信息的生成维度是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5.环境动因起点论

卢恩平、邢于仓认为环境是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条件和基础,是管理会计产生的土壤。动因是指企业及社会对管理会计工作的需求,是管理会计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环境、动因才是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刘爱东认为会计环境是导致会计发展变革的根本动因,也是会计应用是否具有实效的前提条件。管理会计的环境、动因属于实践范畴,是动态变化的,因此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是动态发展的。

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应当能够反映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与管理会计系统的联系及内在规律,应当具有沟通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功能。因而动态的环境、动因才是导致管理会计发展的根本,应当作为管理会计理论框架构建的逻辑起点。

(二)构建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方法的选择

纵观会计理论发展的历史,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方法主要为演绎法和归纳法,且多以演绎法为主。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应根据国情开辟一个具有特色的研究途径。

首先,在理论学术界以演绎法为主开展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研究。发挥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专长,通过对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总结,比较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会计理论,逐步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与此同时,辅之归纳法。通过对几十年特别是近十几年我国的管理会计实践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将实践中科学的管理会计方法加以提炼,使之上升为管理会计理论,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其次,在实务界,特别是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以归纳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广泛开展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研究。调动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经营者的积极性,将其日常摸得着、看得见的管理会计方法、实践案例加以整理、归纳,使其升华成为科学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此同时,辅之演绎法,对实践中的管理会计方法、案例进行不断识别、判断,去伪存真,指导单位的经营与管理实践。

四、总结

以上所述,是基于我国目前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客观情况,与我国目前经济转型期面临的巨大压力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提出的迫切要求而确定的。这能够调动理论和实务界两方面的积极因素,有利于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将理论研究成果及时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研究成果的科学性。缩短我国管理会计理研究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并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建设不仅是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界的重大课题,也是管理会计实务工作者的重大实践课题。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中,应有针对性地解决目前管理会计目标、信息质量特征不够明确;基本概念不够规范等问题,使管理会计研究更贴近实践。理论服务实践、指导实践,实践推动和丰富理论发展。随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和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的需要,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必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参考文献:

[1]费文星.西方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

[2]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8.

[3]李守明等.对管理会计在我国会计实践中应用前景的若干思考[J].中国经济评论,2003(5).

[4]刘爱东,蔡建平.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管理,2007,(2):117-120.

[5]刘运国等.管理会计前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林万祥.中国管理会计的历史演进、现状与未来[J].当代财经,2008,(9):112-117.

[7]孟焰.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8]毛付根.管理会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潘飞.中国管理会计研究如何走向世界[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8,(9):8-15.

[10]潘飞,王悦,沈红波.管理会计经验研究方法述评:比较与借鉴[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7,(2):112-136.

[11]孙茂竹.管理会计理论思考与架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2]王宏.浅谈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实践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3).

第9篇:国际管理会计论文范文

相关热搜:成本会计  成本会计工作内容  成本会计岗位职责

知识经济的兴起使世界产业结构从物质型经济转向知识和信息型经济,通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成本会计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为了使会计成本更好适应新的经济环境,要清楚的认识目前成本会计的现状,并探究新的适应新环境的成本会计。本文分析了目前成本会计的现状,并提出了一些看法。

一、成本会计现状剖析

1.成本会计工作与市场不相适应

许多企业按照成本习性划分和核算产品成本,通过提高产量,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如此,产量越高,单位产品成本就越低,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也就越高。这样了导致企业不管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如何,片面地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产品成本,造成存货的积压,将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转移或隐藏于存货,以便提高短期利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企业成本会计工作缺乏市场观念,导致成本信息在管理决策上出现误区,似乎产量越大,成本越低,利润越高。

2.成本考核制度不够完善

考核是保证成本控制系统有效运行所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成本考核,了解员工工作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然而,由于公司成本控制指标没有落实到个人,致使对员工个人的考核缺乏最直接的依据,就不能建立起对员工个人的成本考核制度,导致公司的成本考核只停留在一个肤浅的层面上,既缺乏力度,又缺乏广度和深度。

3.没有控制好成本费用

有些企业特别是经营稳定的大型工业企业,所耗的资金与产生的回报之间,能够建立容易把握的函数关系,其成本控制主要采用标准成本系统、目标成本和费用预算管理。在现代企业中,虽然标准成本、目标成本和费用预算等形式仍可利用,但实际由于其控制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从而对成本动因的分析和对成本费用发生规律的掌握更为困难。

二、完善成本会计的措施

1.不断改革成本会计的法规和制度

我国的成本会计法规和制度的制定,是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制定的成本会计法规和制度,既要满足企业成本管理和生产经营管理的要求,又要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当然,成本会计法规和制度并非一成不变,应该随着经济发展等作相应改革,既要吸收国际上有关的先进经验,符合国际惯例,又要考虑我国国情,从实际出发每一个企业应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结合本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具体制定本企业的成本会计制度、规程和办法,这是企业进行成本会计工作具体而直接的依据。

2.树立现代成本意识,运用成本-效益分析为企业创造更大收益

现代成本意识是指企业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不受成本控制即为成本降低,成本到一定程度即无法再降低”的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充分认识到企业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在相关指标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支出的绝对额,反而会相应地增加企业的收益,而单纯的成本降低确实是有限度的。然而,在各项经济指标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有时增加成本支出的绝对额,反会相应地增加企业的收益。因此,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内容不仅仅是孤立地降低成本,其目的是从成本与效益的对比中寻找成本最小化。

3.完善成本会计组织,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

为了适应成本会计的发展,必须完善成本会计的组织,建立和健全成本会计规章制度,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管理成本,使决策层和所有部门、单位都重视成本,人人关心成本,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对于成本会计人员来说,除了应具备会计职业道德之外,不仅要懂会计和财务管理,还要懂经营管理,特别是要熟悉生产技术,学会运用价值工程、成本最优化理论和方法;同时还要熟悉并掌握现代成本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学会预测、决策和控制,学会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

4.重视运用成本会计电算化

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已成为时代成本会计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企业成本会计工作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对于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全面地考核、分析成本,都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实现成本会计电算化是当务之急,是实行新的成本会计方法的技术前提。因此,为了推动会计电算化深入发展,必须加快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将会计信息系统有机地融入企业整个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电算化的应用,为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5.借鉴国外的成本管理经验

成本会计是一门不断求新求变的学科,特别是西方国家适时制、作业成本法、限制理论、成本战略管理、系统工程和运筹学等各种科学技术成就在成本会计中的广泛应用,成本会计这门学科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我们要大胆的借鉴西方经济和管理领域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探索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标准成本制度,质量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乃至成本计划、战略成本管理等新方法和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