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冰心的散文范文

冰心的散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冰心的散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冰心的散文

第1篇:冰心的散文范文

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有结果,不是所有的等待都会有结局!!!

——题记

是啊,有多少爱可以重来?错过了也许就永远失去了。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忽略了什么吗?其实每个人都会忽略许多东西,而被忽略的往往是那些温暖的细小的被习以为常的事情。

一句“I love you”在这个新时代的脚步面前似乎已成了恋人们的至理名言,它一般象征着爱情,事实上,它不仅象征着爱情,还能代表友情、亲情———忽略的,往往是最重要的,没事向亲人们、朋友们说声“我爱你”也许你会收到一个出呼意料的微笑,会不时的在你的心中回荡着,哪怕只是一个梦,梦醒时分,我深信你的嘴角上一定会挂起一丝微笑。

一句“你好吗?”在21世纪似乎已经很少听到了,只是偶尔在课堂上,学外语时说句“How are you”我生活在无忧无虑之中,总是妈妈在关心我:“你好吗?你饿吗?你冷吗?———”一系列的话每天萦绕在我的耳边,我真的很烦。可是因为考虑到妈妈的感受,所以偶尔也问一句:“你好吗?”每每到这个时候,妈妈的嘴角都会翘起来。

第2篇:冰心的散文范文

    雨后的宇宙,好像泪洗过的良心,寂然幽静。海上泛着银波,天空还晕着烟云,松原的青森!/平平的岸上,渔舟一列地骈陈,无人踪印。/有两三灯火,在远远的岛上闪明——初出的明星?

    这首小诗是郭沫若1921年10月20日的作品。“雨后的宇宙,好像泪洗过的良心”这句诗好熟悉,翻开教材(《必修 语文 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琦君的散文《泪珠与珍珠》中有这样一段话:

    又有一次,读谢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赏“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记得国文老师还特别加以解说:“雨后的青山是有颜色、有形象的,而良心是摸不着、看不见的。聪明的作者,却拿抽象的良心,来比拟具象的青山,真是妙极了。”

    只是,琦君将这空灵的比喻误记成了谢冰心散文里一句话。于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勾连起了三个人:郭沫若、谢冰心、琦君。找出《冰心全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翻看冰心笔下的“雨”,“雨”字竟出现了954次。撇开一些文论,冰心散文中、小说中的雨也是常常在下的。冰心爱写雨,或许,正是“夜中的雨,丝丝的织就了诗人的情绪”,所以冰心会对小读者说“病中,静中,雨中,是我最易动笔的时候;病中心绪惆怅,静中心绪清新,雨中心绪沉潜……”而雨后的天地是安静的,更是冰心用心动情的时候,即使晚年的冰心在一封《致王蒙》的信中袒露了心声“说实话我不喜欢雨,我爱阳光、爱雪”。

第3篇:冰心的散文范文

冰心奶奶的诗集主要以母爱,童真,自然着称。她不愿描绘苦难的人生,只是发自内心的把感受记录下来而已,也不是类似于悲剧的那种,只是简简单单的把它作为自己讴歌的对象。所以,母爱,童真,自然就成了她诗歌的主旋律。

“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可见,冰心的童年是多么的纯真,多么的令人回味啊!

“春天的早晨,怎样的可爱呢!融洽的风,飘扬的衣袖,静悄的心情。”用一种愉悦,惊喜的心情去感受春,春就会为你而变的可爱,美丽!

“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来,感谢春光的爱——然而深厚的恩慈,反使她终于沉默。母亲啊!你是那春光么?”一首小诗抒发了儿女对慈母的眷眷依恋,唱出了对慈母的爱的赞歌。

冰心善于捕捉那一瞬间的灵感,从而构出美妙的小诗。冰心的诗往往是有双重内涵的:一是母爱,童真,自然对诗人的浸润;二是诗人对母爱,童真以及自然的深深赞颂。她的诗并不难懂,简单的诗中往往蕴含着层层哲理,给人以一种无穷的回味和启迪。冰心的诗感情真挚深沉,语言清新典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深长,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对着幽艳的花儿凝望,为着将来的果子,只得留它开在枝头了!”

第4篇:冰心的散文范文

我曾读过冰心奶奶写的散文《寄小读者??通讯十二》。信中,冰心奶奶写出了她对母亲的怀念,并教育我们这些小读者,母爱是永远的。

冰心奶奶跟她的母亲相离万里。她在文章一开始就介绍了她的母亲,还节选了她母亲来信中的话,使我感触甚深。在她母亲的信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做母亲的人,哪个不思念她的孩子?”因此,母爱的力量是如火如荼的。冰心奶奶还在文章中写下了“圣保罗”书信中说过的一句石破天惊的话,使我加深了对“母爱”的理解。

冰心奶奶写这封信,并不是专为介绍她母亲的自身,她是要告诉我们小读者,“母亲的劝诫,句句有天大的理由。”“花鸟虫鱼的爱是暂时的,母亲的爱是永远的!”

读了这封信,我感到,冰心奶奶在读母亲的信、回信,以及在写这封《寄小读者》的时候,都不能忍地心酸泪落。想到我为了一点小事跟妈妈争论不休,便像冰心奶奶那样惊悔不已。

那天,我读完这封信,深深地懂得,母爱是永远的!

第5篇:冰心的散文范文

——读《冰心散文集》之《往事一》有感

许多人都有他们的往事,如花,如雾,如水,如……恐怕数不清。多少人又能够把自己的往事——一一述记呢?害怕伤心?害怕悲凄?为什么只害怕悲的情绪呢?可能,你的一点快乐和自然留给别人一阅,你便成了圣人,何解介怀太多呢?

“在别人只是模糊记着的事情,

然而在心灵脆弱者,

已经反复而深深地镂刻在回忆的心版上了!

索性凭着深刻的印象,

将这些往事移在白纸上罢——

再回忆时不向心版上搜索了!”

——冰心

我不知道我确实领会了多少冰心所作的作品《往事一》中的心情和怀想,但我已满足于她的文字给我宁静的心境,她的细诉给我的清灵开阔,还有她的生活态度给我的自然安闲。读着她写的文字,我像听着一曲飘渺又动人的情歌。那种神会的感觉,就是添了洁白的双翅,在蔚蓝的深袤的天空中自由飞翔而永不知疲倦。

每一字每一句都像是顺手采下来的鲜花,红是红的,蓝是蓝的。我想,这大概就是自然吧!那自然的感觉,使我忘记自己的存在。忘记冰心奶奶是如何如何一位著名的散文家,而是我的一个亲密伙伴,偎在我的身旁,细声细语地把我不能说出的所感,所想,所闻,帮我轻诉出来。我的心因舒畅,紧锁的双眉也会因此像盛开的花一样,十分美丽。那是何等的惬意!“假如生命是乏味的,我怕有来生。假如生命是有趣的,今生已是满足的了。”那是她说的,我看见其中的道理就像看见一杯白开水那样透彻:追求生命的真谛是困难的苦恼的,那我们何不让生命自然一点,随便一点,何苦定要寻觅今生的乏味,而要强求来生的造化呢!相信冰心奶奶所说的,我会明白。

还有,你听过清泉“叮叮叮叮”的流水声吗?很动人,很活泼!冰心奶奶的文字正像一汪碧绿的清泉,看着那诱人的清绿,我的心也是绿幽幽的。我可以触摸清凉的绿水下的光滑的小石头,该是一颗亮丽,耀眼的珍珠吧!那触摸的喜悦真让人刻骨铭心。细看每一个字,每一个字就会“叮叮叮叮”地跳起来,蕴含无穷的生命力和柔软的弹力,还完全溶进了我的皮肤,与肌肉相拥了,在滋润,在散发幽香。轻轻地,慢慢地,悠悠地。我像是品味一杯升着缕缕青烟,又香气怡人的绿茶,心——在陶醉。正如冰心奶奶笔下神往的大海一样,感情万千,瑰丽无比“……海是温柔而沉静……海是超绝而威严……海是神秘而有容,也是虚怀也是广博……”该是冰心奶奶特意酝酿给我们的一口香喷喷的葡萄酒吧,简直是绝美的享受。

冰心奶奶总会带着那份执着的梦絮去说每一句话,并在每一句中系上一个小小的灯笼梦,让它们在夜风中,皎月下轻轻地摇荡,那荡出的涟漪细纹,就有了最美的诗意,并能谱出最使人宁静的月夜小乡曲。而我又恰是爱梦想的女孩子,经常在这样的诗意,在这样的清音下入睡的,梦幻的。梦幻着浅蓝的线条围着我旋转,梦幻着金黄色的小鱼在我的手掌睁着亮闪闪的眼睛跳动着,梦幻着可爱的小粉红花在我的脚边周围不停地开着,开着……我的全部感觉似乎消失了——在这飘飘欲睡的迷雾中。

第6篇:冰心的散文范文

我凝思地,微微答以一笑。

是的,太沉默了!然而我不能,也不肯忙中偷闲;不自然地,造作地,以应酬为目的地,写些东西。病的神慈悲我,竟赐予我以最清闲最幽静的七天。除了一天几次吃药的时间,是苦的以外,我觉得没有一时,不沉浸在轻微的愉快之中。——庭院无声,枕簟生凉。温暖的阳光,穿过苇帘,照在淡黄色的壁上。浓密的树影,在微风中徐徐动摇。窗外不时的有好鸟飞鸣。这时世上一切,都已抛弃隔绝,一室便是宇宙,花影树声,都含妙理。是一年来最难得的光阴呵,可惜只有七天!

黄昏时,弟弟归来,音乐声起,静境便砉然破了。一块暗绿色的绸子,蒙在灯上,屋里一切都是幽凉的,好似悲剧的一幕。镜中照见自己玲珑的白衣,竟悄然地觉得空灵神秘。当屋隅的四弦琴,颤动着,生涩地,徐徐奏起,两个歌喉,由不同的调子,渐渐合一,由悠扬而婉转,由高亢而沉缓的时候,怔忡的我,竟感到了无限的怅惘与不宁。

小孩子们真可爱,在我睡梦中,偷偷地来了,放下几束花,又走了。小弟弟拿来插在瓶里,也在我睡梦中,偷偷地放在床边几上。——开眼瞥见了,黄的和白的,不知名的小花,衬着淡绿的短瓶。……原是不很香的,而每朵花里,都包含着天真的友情。

终日休息着,睡和醒的时间界限,便分得不清。有时在中夜,觉得精神很圆满。——听得疾雷杂以疏雨,每次电光穿入,将窗台上的金钟花,轻淡清澈地映在窗帘上,又急速地隐抹了去。而余影极分明地,印在我的脑膜上。我看见“自然”的淡墨画,这是第一次。

得了许可,黄昏时便出来疏散,轻凉袭人。迟缓的步履之间,自觉很弱,而弱中隐含着一种不可言说的愉快。这情景恰如小时在海舟上,——我完全不记得了,是母亲告诉我的,——众人都晕卧,我独不理会,颠顿地自己走上舱面,去看海。凝注之顷,不时地觉得身子一转,已跌坐在甲板上,以为很新鲜,很有趣。每坐下一次,便喜笑个不住,笑完再起来,希望再跌倒。忽忽又是十余年了,不想以弱点为愉乐的心情,至今不改。

一个朋友写信来慰问我,说:“东坡云‘因病得闲殊不恶’,我亦生平善病者,故知能闲真是大工夫,大学问……如能于养神之外,偶阅《维摩经》尤妙,以天女能道尽众生之病,断无不能自己其病也!恐扰清神,余不敢及。”

因病得闲,是第一慊心事,但佛经却没有看。

一九二二年六月十二日

(本篇最初发表于《晨报副镌》,后收入诗、散文集《闲情》。)

赏析:

别样的人生态度

《闲情》写的是因病得闲的一段心情,其背后是作者对人生的一种态度,而这人生态度又和她的人格与艺术修养息息相关。细细品读不难辨认出冰心创作关于“大自然·童真·母爱”三大主题的痕迹。

散文开篇便把我们带到一种温馨的氛围中,手足间的亲情跃然纸上。《闲情》所叙,全是由病而得的“最清闲最幽静的七天”中的事情与感受。和冰心早期的其他作品一样,《闲情》也充满着对童心,对大自然的讴歌。“弟弟归来,音乐声起……”“小孩们天真可爱……都包含着天真的友情。”随着她娓娓动听的叙述,几个充满诗意的画面接连展现在我们面前。歌颂童心,是冰心著名的“爱的哲学”的一部分。她的心向往着天真烂漫的童年,因为在她看来童年是人痛苦的一生中的黄金时代。然而,对于她来说,这一时代已不可复得了,她便只有去追慕一切的孩子,回忆自己的童年。文中对于“小时在海舟上”跌倒嬉笑的回忆,正表现了这种纯真的稚气。

第7篇:冰心的散文范文

关键词:载体;意蕴;鉴赏能力

语文的最重要目的是通过阅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乐于自主阅读。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品透了语言,也就参悟了文章的思想,领略了文章的情致。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文艺鉴赏还得从语言、文字的透彻了解入手”,对语言的品味、咀嚼应是散文阅读的重中之重。

一、多角度领悟散文的语言之美

鉴赏语言一是要感受语言的美。语言的美是多角度的,可以在音韵、炼字、句式、修辞、色彩、风格等方面体现。例如“惨相,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一连串短句,节奏紧促、音韵铿锵、慷慨激越,如“银瓶乍破”“铁骑突出”,鲁迅先生火山爆发般的愤怒情感喷薄而出,这是音韵与句式的妙用。又如《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把月光比喻为流水,仅承着又用一个“泻”字,形象传神,把月光写活了,月光不仅有了动感,而且还给人一种慷慨之感。还有“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用“脉脉”形容流水,这样物静而情动,流水就有了人的情意,含情脉脉,惹人怜爱,别有一番情味,这正是修辞与炼字的妙处。

二、体会散文语言丰富的意蕴

散文是靠语言文字这一载体表情达意的,作品的意蕴归根到底还是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阅读散文不能满足于对作品词句本来意义的理解,而应领会词句中蕴含的“韵外之致”“象外之象”,体味语言中寄寓的微妙情感和深意。

如史铁生《我与地坛》中,“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看似漫不经心的文字,其实饱含着作者滴血的心。为什么落日时分是最为“落寞”的?雨燕的声音听来为什么是“苍凉”的?细心体会,我们发现这两个词语有着丰富的内涵,“落日”本无心,但对一个身体残疾、万念俱灰、正在生与死之间徘徊的人来说,“落寞”是孤独、寂寞心境的准确写照,十分贴切。雨后,燕子出来唱歌,原本悦耳动听、给人活力及美的享受,但对作者来讲,却是他心中的慷慨悲歌,“苍凉”一词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又如冰心的《霞》中“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此句凝结了冰心数十年风雨人生的感悟与智慧,这不仅是写一种自然现象、自然之美,更是借此表达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云翳”是人生的挫折、困难与艰辛,经历过这些的生命更能因其厚重而绽放绚丽的光彩。

语言的鉴赏是一个发现美的过程,是一个积极调动比较、分析、想象、领会等思维活动进行揣摩的过程。阅读时要通过对关键词语、关键句子的细心揣摩去感知散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挖掘文章的隐含信息和深层意思,多角度领悟文章的语言之美。很多优秀的散文就是如此,需要细心揣摩,读深读透,方为有效。

三、多种方式实现散文语言习得

对于语言的学习也不能仅仅停留于鉴赏阶段,而应努力实现内化,学会运用,此为语言习得。语言的习得是一个领会、巩固、运用的过程,从这一角度讲,赏析可以看作是领会阶段。那接下来如何巩固与运用呢?一般来说反复吟诵是一好方法。引导、激励学生进行吟诵,让学生养成吟诵的习惯应该成为散文教学的要务。吟诵的一个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而语感是内在的,这就等于说是学生对语言形式的一种内化,从而自然地学会运用,另外就是摘抄和仿写。语言习得除了动口、动脑之外,还得动笔,摘抄和仿写是对语言欣赏的深化,联通了阅读与写作,不但巩固了对语言的理解,而且促进了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第8篇:冰心的散文范文

近期听了外校老师的一节公开课,上的是粤教版必修一第10课冰心的散文《我的家在哪里?》。该老师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一段一段地讲授,一字不落地分析。整节课只有老师零星的提问和学生少得可怜的回答。一节课下来,老师声嘶力竭、汗流浃背,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可以这么说,教师的才能确实是发挥到了极致,但学生听课的效率却是不尽人意。

按照教学进度我们刚好要讲散文单元,吸取了那位老师的教训,依托着学校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模式”的契机,改变一直以来散文课堂教学的沉闷和乏味。我们对这一节散文课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实践得知,小组合作探究模式下的散文教学模式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自主学习为目的,真正体现高效课堂的模式。小组合作探究下的散文教学模式是怎样的?本人下面作详细的阐述。

一.转变思维,学生质疑,小组探究

在传统的散文教学中,教师喜欢按照自己备好的教案和课件,按部就班讲课,从导入到介绍作者,从字词梳理到朗读全文,从整体感知到深入分析,所有的流程都是设计好了的。教学过程中容不得有半点的变故,不然这节课就无法上下去了。内容精彩而充实的投影片过得飞快,坐在观众席上的学生眼花缭乱,来不及有半点的思考和发问,一节课就结束了。一节散文课后,教师成了演讲家,滔滔不绝,学生成了观众,呆呆滞滞。课堂没有彩排,改变这种局面,打破常规,可以提倡小组合作探究。教师首先让学生在通读课文之后,写出不懂的或者有创造性的问题;接着让学生面向全班同学提问,教师在黑板上记录下所有的问题;再而学生针对黑板上同学们提出的疑问进行小组讨论;最后由教师组织同学对黑板的问题进行解答发言。老师在备《我的家在哪里?》这一课时确实预设了很多问题,如冰心的我的家在哪里?为什么说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为什么说“我”一无所有?……而学生提出的问题却是为什么街上的行人都慢条斯理地互相作揖、请安、问好?为什么车夫走来走去都没走到中剪子巷?为什么梦中没有认识到她老公文藻?为什么在家的前面加一个“灵魂深处永久的”来修饰?文中的我“一无所有”,那她究竟有什么?万万没想到我还有一个我自己都不知道的,牵不断、割不断的朝思暮想的“家”,这个家又是什么意思?学生的问题千奇百怪,但这确实代表着他们的想法。有时候我们认为学生不懂的问题,其实学生已经懂了,学生真正不懂的问题,我们可能不知道。教师一味地按照自己的预设的内容上课,导致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换一种学法,让学生提问,让学生讨论,让教师引导,让学生总结,让学生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提升能力,这样才是学生最喜欢的的散文课堂。

二.注重引导,集体总结,集思广益

教师要针对学生问题的难易,预留足够的讨论时间,还需深入课堂了解学生的思想舆论动向,以便在学生集体争论时候能随时应对。例如学生讨论为什么街上的行人都慢条斯理地互相作揖、请安、问好?这个问题的时候,有的学生就说因为当时是旧社会,那些人都在封建礼教的约束下中规中矩,点头哈腰,迂腐无能。显然这个答案是背离了作者的意图的。学生出现思维偏差就在于他们脱离文本空想。这时我就利用巡堂的空隙,想好解决的办法,希望能在学生集体讨论前争取到有利的时间。果然,这个问题的答案五花八门,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于是我让学生齐读文段再重新思考,读完了文段,有部分学生开始领悟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有学生补充发言了,学生说车夫用“您”来称呼我,把我“举”上车,行人“互相作揖”、“请安”、“问好”,这都体现了人们有礼貌、互相尊重、很悠闲、很和谐。教师引导学生回归原文之后,学生终于能分析到原因了。小组需要讨论的问题,学生积极投入;小组需要争论的问题,学生印象深刻。可能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没有标准答案,但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在思维的激烈碰撞中能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拓展了自己的思路,没有标准答案去约束学生的思维,学生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激发潜能,取长补短,互励共进

就是因为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没有标准答案,所以教师的引导和总结就显得至关重要。如果教师的观念放不开,一竹竿子打死,学生的思维就会完全中断。学生没有了鼓励也就没有了激情,谈小组探讨,谈课程改革,那也是空话。可以这么说,成也教师,败也教师。教师要用平实中肯的话语点评学生的答案,用激动人心的话语表扬学生,鼓励学生、肯定学生,让学生在充满爱的课堂上不断进步。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呼唤和鼓舞”。教师鼓励学生积极质疑、积极讨论,结果可能就是学生的答案比老师预设的还要好,这时教师应该感到很高兴。因为教师也可以在学生的争论过程中加深的对文本的理解,拓阔自己的思路,跟学生共同成长。例如学生讨论“万万没想到我还有一个我自己都不知道的,牵不断、割不断的朝思暮想的‘家’,这个‘家’又是什么意思?”(《我的家在哪里?》)时就说,这个家是作者精神上的家,因为有了中剪子巷的家的回忆和童年美好的生活,因为一直保持自己心态的纯净,她在精神上很富有,体现出作者淡泊名利,鄙视丑恶,人格纯洁高尚。学生还追问我说,其实冰心的“我的家在哪里”,这个“家”是不是不止一个含意呢?真的很佩服学生,他们挖掘得很深,他们的分析真的很到位。我肯定学生的同时也调整自己的教学,把原来的单纯理解文意上升到理解主旨的深刻意蕴中去。

第9篇:冰心的散文范文

事件薄

《敢死队2》中国元素成亮点

汇集了豪华硬派明星阵容的《敢死队2》9月4日中国上映。除了史泰龙、施瓦辛格、布鲁斯·威利斯“动作三巨头”,中国元素成为本片一大亮点:李连杰继首部《敢死队》后再次出演敢死队员“阴阳”,在片中手持平底锅大战,中国女星余男也以惟一女性主演的身份,加入片中的“十一硬汉”阵容。

冯小刚一幅画拍出天价

9月1日的芭莎明星慈善夜上,冯小刚与画家曾梵志跨界合作的油画《一念》以1700万成交价成为当晚的拍品王。这幅1.3米×1.5米的画,在8月29日创作完成,据称画名源自“梵志与小刚一见如故、一念之间产生的灵感……”画作一开拍,众多明星纷纷举牌竟拍,最终时尚集团老总刘江以1700万的价格拍得。

广电总局设立剧本奖破解原创荒

国家广电总局已批准设立中国电视剧优秀原创年度剧本大奖,以抑制跟风、鼓励原创。作为中国电视剧的第一个文学大奖,电视剧优秀原创年度剧本大奖的年度奖金总额高达1000万元,每年都会评出十大优秀剧本、二十个入围剧本,每个剧本都有丰厚奖金,并委托出版社结集出丛书,邀请制片方投资拍摄。

新画面收回12名艺人经纪管理权

9月4日,新画面影业了一份律师声明,声明中强调旗下签约演员未经公司同意,不能擅自开展演艺活动,疑似警告旗下艺人“安分守己”。该声明提及周冬雨、窦骁、倪妮、韩熙庭、白雪、张逗逗、袁杨纯子、孙佳、李纯、钱柳吟、张歆怡、黄天元12人,合约期八年内新画面影业全权其所有演艺活动。

第五届冰心散文奖揭晓

中国目前散文单项评奖的最高奖项,第五届冰心散文奖于近日揭晓。洪烛的《黄河》、孤岛的《塔里木河的自述》等30篇散文作品获得单篇作品奖;潘向黎的《茶可道》、倪萍的《姥姥语录》等30部散文作品集获得散文集奖;马力的《中国现代风景散文史》等5部(篇)作品获得散文理论奖,另有30部(篇)作品获得优秀奖。

歌剧《洪湖赤卫队》重现经典

10月1日至6日,一部由国家大剧院重新创排的歌剧《洪湖赤卫队》将为北京观众再次带来风靡半个多世纪的经典旋律。据悉,新版《洪湖赤卫队》汇集了总导演张继钢、指挥张国勇、音乐创作编配董乐弦、舞美设计高广健、灯光设计王瑞国等国内一线艺术家参与创作。

#韩寒# 请叫我何安

近日,某知名论坛爆料身兼作家、赛车手的韩寒发展婚外恋。女方是曾主演《仙剑奇侠传3》的演员赵卓娜。据悉,赵卓娜与韩寒相识在2010年3月。有细心的网友发现赵卓娜有一百多条微博都是给同一个人“何安”的,而何安正是韩字的拼音读声。

#东方之门# 大裤衩从此不再孤单

苏州金鸡湖畔的东方之门,成为了网上热议的话题。网友调侃其造型就像一条秋裤。开发商回应,东方之门设计灵感源于苏州的水陆城门,总用钢量超过12.5万吨,这些用钢量可建造8艘瓦良格号航空母舰;是一扇让世界了解苏州、了解中国、了解东方的大门。

#华裔作家# 获世界科幻最高双奖

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的作品《手上纸,心中爱》获得今年的雨果奖最佳短篇奖,加上之前此小说获得的星云奖,刘宇昆成为世界科幻最高双奖的获得者。

#北野武# 3D是用来拍的

第69届威尼斯电影节上,北野武携《极恶非道2》登陆主竞赛单元。对于北野武的影片来讲,暴力元素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他表示“其实还有很多更极端的招儿没有使出来,我怕那么拍会太过头了,就没有人愿意看了”。当被问及是否会尝试3D技术,北野武回答:“我觉得3D也就拍还有点用,对其他片子都压根儿没用。”

大头条

《The Washington Post》好莱坞黑人男星去世

好莱坞黑人演员迈克尔·克拉克·邓肯于9月3日早晨在洛杉矶去世,终年54岁。早年他在一些影片中跑龙套,并为威尔·史密斯等好莱坞著名演员担任保镖工作,后全身心投入演艺事业。1998年,他与布鲁斯·威利斯一同出演《世界末日》(又译《绝世天劫》),后者举荐他在《绿色奇迹》中与汤姆·汉克斯演对手戏,邓肯因此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

《The New York Times》

朋克在俄罗斯复活?

麦当娜、保罗·麦卡特尼等音乐人公开表达对俄罗斯女子朋克乐队Pussy Riot的支持。8月17日,乐队成员因二月份在莫斯科东正教大教堂上演了一场反对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快速抗议演出,而被判以两年监禁,这使得她们被当成受迫害的英雄主义象征、复仇者和革命家。

《The Wall Street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