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跨学科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我国,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高校,其学科设置和教学体系都有着独特的“个性”,这种“个性”就是教学理念会贯穿学生本科四年的学习生活,而毕业设计就是学科设置和教学体系“个性”的缩影。虽然不同高校都有自己的指导方向和理念,但是在国内整个教学大环境下,还是存在着很多相通问题。本文立足于探讨跨学科教学实践如何解决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所存在问题。通过对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制作过程进行分析,指出在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运用跨学科教学实践的优势指导毕业设计,从而得出跨学科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思维易被束缚
毕业设计是对本科生大学四年学习的一个总结和测评,是将四年里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毕业设计的作品里。这不仅要求毕业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作为基础,娴熟的动手实践能力作为依托,更需要综合而全面的系统化的知识架构作为后盾。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通常会与时下热点、企业项目、命题研究项目等相结合,这对毕业生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一些高校将专业方向划分的过细,设置的学科之间交叉性较为单一,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专业理论知识仅限于本专业。即使有些高校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了一些跨学科的知识,但大多都是泛泛而谈,不能使学生很好的吸收并加以综合应用。所以在毕业设计中经常会出现学生选题困难,思维发散不开,理论知识不足,理解发生偏差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生既制约着毕业设计的进度,也影响着毕业设计的质量。
2.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较差
在大学阶段,上课主要是以老师授课为主,其教学方式又与中学相差较大,课程时间安排相对比较零散,课业压力不大。这种改变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差,往往会到结课时才开始赶作业;另外,在校上课期间,课程内容的安排主要以书本和理论性的教学为主,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比较少,导致一些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这些平时积累起来的学习习惯,在毕业设计选题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首先,学生会让导师直接选择毕业设计的命题,但因为不是自己所思考出来的,导致学生在对命题的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和错误;其次,学生自己定好设计题目后,在与老师在意见相左时,会习惯于听从老师的意见,而忽略甚至放弃自己的设计想法;最后,在实现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因为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不过硬,学生往往不能将自己的设计想法很好的表现出来,如:由于软件运用的能力差,动手制作成品模型时,往往会产生与效果图不一致等问题。
3.教师资源不足,整体协调性低
一般来说,大学毕业设计都是由一名老师带多名学生做毕业设计,在做毕业设计前,基本上都是先选导师,再定选题内容;所谓“术业有专攻”,每名老师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但是毕业生的选题,往往五花八门,什么样的内容都有,这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学生选题不在导师擅长的范围类,就会发生两种状况,一方面,尊重学生的选题方向,但是因为不是导师擅长的领域,毕业设计可能做得不够到位,会出现理论和实践的不统一,导致一些误差的出现,对于学生答辩比较不利;另一方面,学生为了能得高分,选择导师擅长领域的选题,这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束缚,不能灵活运用学科间的穿插知识。有些高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会同意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做毕业设计,配备一到两名导师做指导。这在资源上做到了很好的补充,但是,也是会有一些问题,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会有意见和建议不统一的时候,会产生一些影响毕业设计进程的矛盾,如果不能很好的协调解决,会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的实现。
三、跨学科实践教学的优势
在现如今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被社会所需要的决定性因素。这就意味着,高校必须对在校学生进行全面且有效的培养。如何做到这一点,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不少高校已经意识到了这点,并开始在与国内整体教学体系不冲突的情况下,进行跨专业教学实践研究。但是“跨学科”一词的概念非常模糊,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以及国家卫生研究院指出,“跨学科研究是团队或者个人整合来自多学科的信息、数据、技术、工具、视角、概念和理论,解决某一学科和研究领域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我国跨学科研究专家刘忠林则认为,“跨学科研究是科研主体在科学划分的基础上,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跨越不同研究领域而进行的一种科学创造活动,是解决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和社会问题而达到不同学科相互渗透的一个重要手段。”[2]跨学科教学实践是今后教育学发展的趋势,因为跨学科教学实践有着诸多的优势。一是,跨学科教学实践是一种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将各学科之间的精华加以提炼,再进行加工,往往能有着1+1≥2的思维效果;跨学科教学是一种衍生的新型教学模式,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新生命,跨学科教学实践更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这点解决了毕业设计中学生思维局限的问题,加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跨学科教学实践的方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灵活性很强,能够有效地针对不同问题、不同项目进行自由组合,这样可以解决毕业设计中学生的主动性差和资源不足的问题。三是,跨学科教学实践能对时下热点问题,企业难题,研究项目进行行之有效的分析和解决,通过这种方式巩固了团队做毕业设计的协调性问题,有主有次,让每个学生的专业特长都得以发挥。综上所述,如果将跨学科教学实践运用到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中,将能有效解决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四、跨学科实践教学法的实施
在我国,综合性大学占绝大多数,相较于工学类、农学类的大学,在资源上有着很大的优势,这就给跨学科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跨学科教学实践的方式比较自由,组合形式也是多样化的。有些教育学者经过研究,将跨学科教学实践的形式大致分为三种:单交叉跨学科教学,多交叉跨学科教学,以及研究性跨学科教学。单交叉跨学科教学一般指两种学科之间的交叉,或者是一种学科内的两种不同方向、类别之间的互相交叉。多交叉跨学科教学指的是多种学科之间的自由交叉,可以是一次交叉也可以是多次交叉,这样就会形成一种立体的跨学科教学实践结构。研究性跨学科教学,一般指的是,在一个项目里总是包含着一些重大的社会性问题,这种命题的面非常的广,不是一种学科就能全面的分析和解决的,这就需要跨学科教学实践合作,共同研究,共同分析,共同解决。所以跨学科教学实践在毕业设计中至关重要,也是未来教学事业发展的趋势。
1.努力开拓学生思维,设置跨学科公开课
跨学科教学实践能很好的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并使学生不再局限于本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能够学习到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学会宏观的把握毕业设计方向;全面、多视角地运用理论知识和锻炼实践能力。以艺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的产品设计为例,在灯具的设计中,灯具的造型可以是形态各异的,一般来说,灯具的使用是要在一定的环境之下的。有些灯的功能是照明,有些是渲染环境的,有些是起到装饰效果的;灯具是在一个大背景下进行设计,要根据环境的不同,设定不同的功能,这就需要环境艺术设计的原理和实践方法进行支持。不论是工业设计还是环境艺术设计,都是属于艺术类学科下的两种不同方向,所以这属于单交叉跨学科教学。当学生将灯具所处的环境设定为室内客厅吊顶照明灯时,得到的有效信息是,室内用灯,功能是照明。通过得到的信息,设计完灯具造型后,就要开始制作模型,学生要选取适合室内照明灯制作的材料,要了解制作材料的属性,以及不同材料的加工工艺。灯具最后是要能够使用的,其中照明电路等问题就要用到机械理论知识。这些内容可能在课堂上有专门学过,但是因为没有亲身实践,学生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理论的部分,这时就需要材料学院以及机械学院的老师进行跨学科教学实践的辅导,来完成灯具的毕业设计。艺术类,材料类,机械类是多门学科间的跨学科辅导毕业设计,这就属于多交叉跨学科教学。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毕业设计不仅仅局限在本专业,它需要很多跨学科的知识进行辅助。所以学校可以设置一些跨专业的公开课,让有兴趣或者有需要的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或者可以请相关专业的老师担任客座讲师,为学生讲解在毕业设计中遇到的专业性问题。这样,不仅让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开拓了设计思路,全面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为后期的实践奠定基础。
2.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加强跨学科互动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总是处于比较被动的角色,习惯性的依赖于老师,无论是上课还是完成作业,都需要老师的督促,这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为薄弱;在校期间,基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因素,学生实际能参与实践的机会相对比较少,所以在毕业设计后期的模型制作环节,大多数的学生会选择模型制作公司,花钱进行最后的模型制作。跨学科教学实践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在毕业设计中,跨学科教学实践,更多的是以学生作为主体,导师作为辅助指导参与毕业设计。一是,在做毕业设计时,不再是先选导师,再定选题,而是根据学生做得选题,配备相关领域的老师来进行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指导;另外,学生应该从聆听的角色转化为主动论述的角色,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化被动为主动,也可以让导师了解毕业设计的构思和创意,能够及时纠正错误,指出不足。例如,每年毕业设计,都有学生做关于车辆类的设计,但都仅限于表面,不能对细节进行深度推敲,否则就会出现很多不合理的问题。运用角色转换,让学生讲解车辆的设计思想、制作环节、材料的选择、人机工程、机械构造等原理,通过学生的讲解,老师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质疑,问题的提出不仅能够及时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让学生更有主动性的去了解汽车设计中要用到的各种原理和实践方法。这种跨学科教学实践的互动模式,将学生和老师的地位进行互换,有助于调动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能力。
3.打破学院和专业壁垒,实现资源互补
资源的不足是毕业设计中最突出的问题,如师资资源,选题资源等。毕业设计一般是采取“一师多生制”,这样会导致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的狭隘。其实,可以在学生选定题目后,配合一位本专业的老师和多名辅助老师,辅助老师不用参与毕业设计的全过程,只需在毕业设计的某个环节给予指导,而主要的老师要全程参与毕业设计,并且帮助学生掌控毕业设计的各项环节。例如,家具的设计,本专业的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造型方面的建议,但是像材料的选择和材料加工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论,本专业的老师可能研究的不够深入,我们就可以请材料学院的老师做指导,这样在最后答辩环节,就不会出现“虚有其表,没有内涵”的产品。另外,学校也可以与一些加工厂或者相关的设计公司进行合作,让学生进行参观学习,亲身感受一个产品,从构思到实物成型的过程,不仅加强了理论学习,还能增强实践参与性。课题项目性的毕业设计也是在近几年出现的比较频繁,这种类型的毕业设计往往涵盖了一些社会热点,企业难题等,涉及面广,需要运用到综合性学科知识较多,这就体现出跨学科教学实践在毕业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种毕业选题可以以团队的形式出现,既能全面地对项目进行研究,又能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自己所熟悉的领域发挥自己的特长。比如,艺术学院申请的“新能源汽车的设计”项目就涵盖了设计、材料、机械等学科,可以由这几个跨学科专业的学生老师来共同做毕业设计,共同进行答辩,不仅可以取长补短,更能使毕业设计变得丰富、系统、全面。
五、结束语
大多数国内工业设计专业在综合性大学开设,综合性大学具备多学科、多领域的先天条件,校内各个专业的图书资料、实验室配备齐全,各式各样的学生社团和学生活动,各个专业和不同风格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和志趣相投的同学。但是由于限定的专业培养固有模式,工业设计专业往往开设在艺术与设计学院或机械电子工程学院,这使得学生往往遵循本学院固有、沿袭多年的教学模式,教学环节与其他学院、专业相对隔绝,实验教学过程也仅仅利用本学院的实验室,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很难接触到其他学科领域的同学、教师,难以与他们进行学术交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全方面发展,综合性大学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综合设计、思维拓展能力也只是停留在有限范围内。
2以跨学科为主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研究
2.1从分化到融合由于科学技术的广泛普及和社会的发展,当今社会正向着复杂而综合的时代所演变,复杂的社会生产和巨大社会需求告诉我们“知识分化”和“技术融合”已经在所难免,科学技术体系已经日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格局的巨大变换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高度综合的、复杂的、仅仅凭借一两门学科无法解决的问题,譬如人类正面临着技术、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三重危机,人们在大力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同时,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空洞的出现等环境污染问题也接踵而至,从而也使得当今社会正陷入一个越来越严峻的技术危机中。人口迅速膨胀,给地球带来了严重的负荷,使地球上有限的环境和资源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毁灭性的灾难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多学科、多层次、多要素的综合性问题,都是仅仅利用一两门学科无法解决的、又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对学科的综合性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融合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教育方式,因为如果我们以单一学科的视角来看问题,很有可能永远都无法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因此,在工业设计教学模式中应推陈出新,摒弃以往单轨式、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各式各样的学生社团、学生活动、学术讲座将不同专业的学生融合起来,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团队精神、拓宽其知识面。当今工业设计学科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很多高度综合的课题,大批量的问题越过学科边界相互联结起来,利用跨学科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利用各学科所学的不同方法,不同思维方式相互参证、协同攻关,这无疑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性大学内开设的第二学历、学位教育,以及公共选修课的设置也为多学科、多领域的融合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也为学生获取知识开辟了一个新的通道。
2.2从专业研究到协同创新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的组织机构。而高等院校是培养专业型人才的地方,此处的“专业型人才”并不是指熟练掌握某一种技能的人才,而是指具有某一专业技能的,又了解专业相关交叉学科的,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不受学科界限限制的人才。高等院校需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宽的基础上求精,学生的专业研究才能精得有水平,高等院校作为衔接学校和社会的衔接点,高等院校有责任也必须承担起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责任。当今社会的重大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以及技术集成,高等院校需要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具有某一或某些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由于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专业划分过细现象,“复合型人才”、“通才”等词汇被不断重视起来,这些词汇代表着社会对高等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期望,意味着当今社会正在由重视专才到需求通才的转变。首先,设计和艺术是现阶段许多高校工业设计教学中较为注重的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历史学、审美学等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活动。譬如明式家具是形成于明代的一项伟大的艺术成就,在世界家具体系中被誉为东方艺术的一颗明珠。制作精细、造型优美和考材讲究是明式家具的三大特点。在如此重视传统民族文化与传统的当今社会,传统设计观对现代设计意义非凡。21世纪具有文化趋同、文化危机等特点,在设计实践中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是当代设计中不可或缺的智慧源泉。在科学技术广泛普及、迅速发展的今天,工业设计学生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机械制造知识,在以往的教学中,机械设计专业的学生只局限于产品的内部结构和功能,而工业设计的研究领域仅仅是产品的外观造型,这使得产品的造型与工程技术不能很好结合,机械设计与工业设计的学生在进行设计活动时往往各自为政,因此设计出来的产品往往与实际市场脱节,许多学生的工业设计作品只是理想化模型。如果在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加入一些机械设计元素或让工业设计的学生同机械设计的同学一起进行设计活动,今后就能更好地在实际的设计实践中设计出更成功、更成熟的产品。在产品设计中,商业因素也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之一,市场是连接生产者、消费者同设计师的桥梁,它是检验一个产品是否有价值、是否被消费者接受的重要考量因素,因此,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只有进行市场调研及分析研究,并学习一定的金融学、市场营销知识,才能设计出符合消费者需求,可以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产品。其次,材料与工艺学也是决定产品造型的重要因素,许多高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并没有开设这门课程或仅限于机械式理论的灌输,学生对不同材料特性及其成型工艺的了解还远远不足,可以通过建立材料加工型室或与相关专业进行接轨式教学,让学生亲手了解产品的加工生产过程,为今后的产品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工业设计学生在设计时还需要考虑资源、环境、文化等因素。工业设计在为人类提供便捷、创造舒适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加速了资源的消耗速度,并对地球的生态环境、生态平衡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靠拢,进行绿色设计、可回收设计。工业设计作为多种学科、技术和审美的交叉产物,其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教学模式亟待从以往的专业研究过渡到跨学科协同创新,使学生能够判断性的思考问题,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能够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如鱼得水,并不断拓宽知识面,持之以恒地学习新知识,见图1。
3跨学科协同创新教学模式的启示
在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对跨学科协同创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究和实践,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创新发展的主流模式,任何一个个体都无法脱离一个系统而独立发展,跨学科的工业设计学生具有综合性的知识框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分析问题,用科学的视角思考问题,往往会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中坚力量。对学生进行跨学科协同创新培养,能够让他们在设计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积累了实践经验。在跨学科团队设计的过程中也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一个新产品从研发、生产到问世绝不是由某一个环节所决定或由某一个环节起到了绝对性的主导作用,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互相协助、共同合作,最终达到目的。
4结语
关键词:跨学科;教学改革;实践研究;竞争力
一、研究的背景
工业设计是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一把伦理的标尺时刻衡量着人在技术活动发展经济进程中的伦理价值。很多高校看到工业设计专业潜在的发展势头,以及巨大的社会作用和带来的经济效益,纷纷都在扩建工业设计专业,使得工业设计专业教学问题越来越多。
1.跨学科教学内容结合不到位:教学内容的不协调性,基础教学内容过时,很多还都在教授包豪斯a时期的设计案例,不符合现代设计趋势等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知识点的创新。
2.教学活动缺乏一些创意性:现在的学生对常规枯燥的“照本宣科”教育产生厌恶之心理,常常出现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聊天等现象。
3.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应去顺应学生现在的流行趋势,让学生的作品展示走出课堂,与校园环境相结合等等,都应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因素。
基于工业设计教学存在的现状,难以提升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实现跨学科教学改革。
二、环保材料推广的意义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我们的生活逐步提升,在享受着高大上的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我们朝夕相处的自然环境。雾霾是近几年提到较多的天气状况,它越来越影响到我们的生存环境问题时,我们才如梦初醒,绿色环保这个主题逐渐成为我们脑门上的警世钟,它也渐渐地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主题和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设计教学应该围绕我们的生活问题展开。我们教学团队的研究领域中,产品设计的原则往往被公认为三大重点:“减少环境污染”“减少能源消耗”“产品的零件回收和再利用或是循环利用”所有的这些都离不开材料的这个产品的物质体现(如图1)。环保材料进入课堂已经有好多院校在尝试,武汉大学艺术学院的设计课程中,服装展中利用了纸材进行创作,不仅考验教师的跨学科教学组成能力,也对学生设计能力有一定的拓展。(如图2)当然,在环保材料中的领头羊便是自然材料的选择和应用,教学研究中的自然材料的运用在环保材料也占据着相当大的力量,它作为一股正能量为地球的环保问题冲刺着。
图1 废旧零部件再利用
图2 武汉大学学生在折纸衣服
三、纸造型在设计应用中的发展状况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为艺术领域提供了有力的介质,不仅使设计有了艺术表现的空间,更促进了纸造型的设计传播和发展。纸的发明是人们在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中,融入了自身的主观感情,从而转化为纸的某种造型,经过理论的创新和思维以及结合审美的观点凝结而成。在设计应用中强调艺术的效果,用独特的设计手法赋予作品一种新奇与改变,无疑会发现观者对一件本来就很普通无趣的物品产生莫大兴趣。
在纸的出现在艺术领域的发展时,设计师们当然不会甘于单一,总会不阶段的创新,在纸造型的基础上又不断的完善本质,折纸就是纸造型最好的升华,纸的服装造型起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拉夫领就是纸造型在服装应用中的最好的榜样,在当时的拉夫领比较风靡,男男女女服装通用,它的构造就是给人第一感觉有非常多的褶皱,十分浪费面料,工艺复杂,是独特的实用艺术,将平面的纸进行剪切、弯曲、折叠出更多的具有艺术气息的服饰,把中国的传统工艺融入其中,让更多的传统工艺在当代流行传播,我觉得这才是最珍贵和有价值的。
现在的广告服装杂志等被广泛运用。其中也包括纸材的的日常生活用品(纸袋),办公设计、以及海报3D纸类等的运用(如图3)。
图3 环保材料设计作品
四、《三维构成》课程中以纸为介质的教学课题研究
纸材的分类及特性研究
常用的分类有:特种纸、包装用纸、生活用纸等这么多的品种。(举一些我们经常拿此类研究的素材)
特种纸:(这是艺术领域常用的)
瓦楞纸材、花纹类纸材、白卡纸、黑卡纸、牛皮纸、环保纸、防油纸、滤纸材、金属纸材、功能类包材、新闻纸材、钢纸、皮革纸材、包装用纸、绝缘纸材、防潮纸材、艺术类包材、铝箔纸材、蜡光纸材、牛卡纸、礼品包装纸、纸杯、墙纸、首饰包装、纸箱、卫生纸、宣纸。
创意纸灯设计
作业要求:此次作业的要求就是大部分运用纸类进行设计创作,小部分可以配合别的材料进行,必须有明确的主题要求。创意纸灯可以自由发挥,照明灯是“蜡烛”设定,照明时间不少于五分钟,白天和夜间效果都突出,有故事情节和主题要素。
设计理念:这款纸灯的设计灵感来自源于对爱人的祝福,该设计者要把它送给未来的另一半。蝴蝶也同人类一样,一生只有一个伴侣,这也能想到凄美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故名曰:“化蝶飞”(如图4)。
设计手法:本次作业除了外观设计还得注重夜晚灯光效果,所以在外部的轮廓上运用镂空蝴蝶的效果来渲染夜晚灯光的绚丽,蝴蝶的内部结构是用纸板打造其蝴蝶形状,然后在纸板上面沾满亮金色的墙纸,拼接组成镂空效果。盖子的上部环绕向上飞舞的彩色蝴蝶,主体的上部也会零星飞舞几只蝴蝶。因为其考虑到天气有风的吹动效果,所以设计者的理念微妙之处在于风吹动时蝴蝶也会随之舞动,有一定的动感和真实性。就像设计灵感一般,在设计者的眼里爱情是可以插上翅膀飞翔的,也就是美丽蝴蝶的模样。
图4 “化蝶飞”创意纸灯
创意服装设计
折纸造型在服装上的应用无非有两种:
一个就是就是通过折纸的立体造型构成服装的整个轮廓。二个就是通过折纸造型在服装新颖款式上进行拼接,塑造服装造型的美感和视觉的冲击力,当然也有创新意识在里面。
作业要求:创意服装是以自行车为元素,主题必须明确,可以根据自行车上的两到三个零件进行设计。设计服装为两组,设计主题一致。
设计理念:本组服装设计灵感来自于自行车文化对环保主题的倡导。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沥青马路增多,高楼林立,人类的生活更加富裕,多采用汽车出行,使空气质量却越来越差。旨在呼吁人们多用自行车代替汽车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让空气质量可以有所好转。故名曰:“守护”(如图5)。
设计手法:
第一套服装:设计师们在不断地挖掘新思潮,新感觉,用折纸造型进行装饰、堆叠或使其轮廓发生变化。上衣的设计主要是采用黑、白两色卡纸营造出斑马线的感觉,给人以安全感。而下裙的几何形体设计是由城市里高层建筑的剪影变形而构成,意在表达城市的紧张生活节奏。头饰设计是采用自行车的齿轮元素,合链条而形成。给人一种重金属的感觉。
第二套服装:这套服装的设计采用大面积白色卡纸配合小面积黑色卡纸,以自行车齿轮为主要元素结合几何体进行创作。白色卡纸代表干净的空气,黑色卡纸代表空气中的污染物,意在警示人们多骑行自行车出门,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为空气质量的好转贡献一份力量。如果人人都有守护意识,那么空气质量一定会得到改善。
图5 “守护”创意纸材服装设计
五、结论
通过以纸材的形式,把环保材料引入到我们的教学中,使得此次的教学课堂丰富多彩,充分展示了学生对环保意识的能动性,并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很大提高,与老师的互相配合性加强。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教学研究上,还是在设计的范畴里,在此类的创意纸灯和创意服装设计中,学生们能够学到很多书本以外的知识,在纸灯的设计中学生们能够学到产品在各种情景使用下的状态,在白天和夜间的设计物品里面能充分的考虑周全,这是为以后类似照明设计课程积累的经验。还有在创意服装的制作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小组团队合作能力有所提高,细心程度也有进步,用设计理念实际的运用到实际人体的测量制作中,这本来就是一个学习过程,小组成员间的配合和用心自身就学到了很多书面中无法学到的知识。那么在充足的优秀创新中还要有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及设计上的环保意识的总结中在以后我们不只是设计出特别优秀的作品,我们也要知道在这优秀作品的背后不仅仅藏着我们的智慧和汗水,更要藏着我们爱护地球环保行动的理念。
参考文献:
[1]郭芳.工业设计专业研究性教学模式与实践方法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2(06).
[2]何云景,樊进科.先进生产力价值转化理论的证明--来自价值工程理论的证明[J].生产力研究,2003(06).
在传统的日常教学中,教师们总是有意识地强调了本学科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而轻视或忽略了与其他学科的交融相通,尤其是面对文理不同学科时不由自主地圈定专业界线而不去触碰与本门类不同的其他知识,当然这种现象的存在主要原因是当前应试教育的体制所导致的,但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促进跨学科教学在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综合知识构建日渐成为教育决策者、教师乃至全社会的一种共识。
首先组建跨学科灵活、开放的动态教研团体。
通过建立德育教育专题或校本研究课题等方式组建跨学科的综合教研组,将以往学科性质相近、有专业优势的不同学科的教师组织成跨学科团体,畅通不同学科教师交流沟通的渠道,共同开展研究,形成某一综合德育教育的共同体。当然学校要将此类研究作为学校教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更有效的促进此项工作的开展。
其次建立符合立德树人的研究课题主题及活动。
在实际操作可设立跨学科教师参加的专题教研活动日;以某个主题为核心,尽可能地把相关学科内容自然地逻辑地综合起来。这种活动的优点是能让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他所擅长的一门学科上,同时又兼顾该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有利于鼓励教师首先讲好他所熟悉的内容,然后在其他教师的帮助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学习其他知识
第三形成多视角、优势互补的教学设计。
参加跨学科教学的教师要打破隔行如隔山的传统思维定势,认真钻研相关知识,发挥自身特长。在课题教学设计上要根据自己学科特点结合自身特长和优势,设计符合学生综合性发展的教学环节。
由于参与跨学科动态教研团体的众多教师是“门外汉”,往往会对设计意见有所保留,但这种“门外汉”在知识视野和思维空间上远比同学科的集体备课开阔。通过跨学科的教研必然会带来多特的视角,从截然不同的角度去关照和审视所研究的课题,这种多个视角的碰撞与交汇会必能创造独特的教学设计,这也就促成知识链条的无缝延续,给学成以更加全面深刻的价值体系。
第四针对学生通过设立链接课程建立学生兴趣研究型学习小组,即由多名教师共同设计一门研讨课程,给学生提供一个框架,让学生将所学的主题、分析工具等整合起来。在教学内容上,跳出了现行各分科课本内容的范畴,扩展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时事政治、经济发展、科技动态、环境治理、乡土人情各个方面。当然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自学讨论研修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按教师指定的内容,围绕教师提出的主题及由主题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自学和讨论,最后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获得问题的正确结论。
以上只是基于知识的跨学科教学模式,操作比较复杂,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可以借助普通教师自身的爱好、技能开设艺术类、文体类研修小组,发挥专业以外的本领,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这也是对我市各校小本课程的一种延伸。
对教师而言,它能够促使团队内教师在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运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策略运用等多个方面的互相支持、取长补短,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同时多学科教师的合作还能够促使跨学科学习的深入,拓宽教师的知识构架。当然这不是主张教师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而是要促进教师知识的全面可持续全方位积累。跨学科教学可以使教师从不同学科中获得营养,从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中借鉴、吸收有益成分,对于丰富自身的教学方式也是大有裨益的。同时通过跨学科合作教学可以把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结果的关注引向对教学过程的经历和体验的关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在合作中提高教学,在教学中促进合作,使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从而促成开放、民主的教育模式的逐步形成。
对学生而言,跨学科教学能够使学生通过在一个知识主题的探究中接受不同学科教师的影响,通过一条主线串联起学生所学的分散知识,促使学生从不同的学科视角来思考问题,并让学生学会正确看待教师的知识权威,培养学生质疑、批判、论辩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参与跨学科学生的学生具有更多样化的背景和兴趣,将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结构的构件及学生认知结构的延伸,这种益处能够影响整个学习生涯。在整个的教学与学习过程中不仅参与教学的教师之间是一种跨学科的合作关系,学生的活动更是合作与协同的关系。这种教学方式必然会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讨论式的学习氛围。合作不仅出现在教师之间更是出现在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而这种密切关系的形成对日常普通教学大有益处,只要这种氛围形成,将对教学各个对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消除彼此之间的障碍,使平常害羞胆怯的学生能够克服心理障碍与教师进行交流,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展。笔者认为教学相长是跨学科教学的最大意义。
由于跨学科教学的教师可能涉及两个或更多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因此必然会受到诸如行政、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一个学科的教师可能侧重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另一个学科的教师可能更强调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如何协调?这就要求推进过程中做比传统教学更多的准备工作,采取更细致的教学组织形式,科学地安排团队成员的角色和职责。行政上的支持对跨学科教学教学长久稳定地进行至关重要。
正在推进教学改革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诸多因素,对于教师的心理、观念、能力、水平必然产生新的冲击,但是跨学科教学让心灵在一切方向上充分涌流,让参与者“为己之学”,它不仅缓解学校某些学科的人才短缺,更是引导教师快速增强和提升跨学科能力,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充电”,同时教师知识日渐积聚必将为学校人才的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2.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课程改革简明读本》
关键词:学科融合;内涵品质;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1A-0032-03
时下,关于学科融合的话题已是教育界关注和谈论的热点。实践和认识上,老师们对学科融合还存在理解和操作上的偏颇甚至误区。本文试从学科融合的内在要求及价值诉求入手,谈谈对学科融合的认识和思考。
一、学科融合的内在品质和要求
学科融合是多门学科的参与和介入,但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从教育的目的和价值诉求来看,学科融合旨在通过多门学科资源的介入,有效地化解问题,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并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科融合虽是不同学科元素的参与和认知,但有统整,有主次,有多门学科知识的融入,更有主导学科的个性和特质。也就是说,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主导学科(要学习的学科)是认知的对象和目标,其他学科是方法和手段,这些作为方法和手段的学科是学习上的资源供给和智力支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好主导学科,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和认知视野。为此,学科融合有内在的规定和要求,必须从根本上克服那些可能带来的不利的影响。首先,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学科点缀,而要切实发挥不同学科资源的效能和作用。比如教学“认识地球表面”时,有的老师用古诗词对地貌作描述,诸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些古诗词的应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文学的审美情趣的确有帮助,但对于研究地貌、了解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能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就很难说了。其次,学科融合不能喧宾夺主,而在于增进目标学习的有效性。比如教学“折形状”时,本身是通过折不同的形状来测试各自的承重能力的,但有些老师却把主要精力花在了指导学生折各种形状,以及如何折出不同形状上来。殊不知,这样的跨学科教学却偏离了教学的初衷和主题,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学科融合是一种自然的介入和参与,而不是有意为之。比如教学“力在哪里?”一课,其主旨在于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力的存在,并能够找到力的作用点、大小和方向。但有的老师花了很大工夫引导学生用一次性水杯或木棒搭建一些非常漂亮的“城墙”或“碉堡”,让学生以纸球为子弹向这些漂亮的“建筑物”发射,比较谁搭建的“建筑物”更耐力更牢固。很显然,这些活动(包括建筑设计和牢固程度的比较)与本课研究的“力在哪里?”没有任何联系,只是为了“显摆”美学和建筑学等学科融合而有意为之,让人啼笑皆非。
二、学科融合教育的必要性
教学上,学科融合有着特别的价值和意义,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科融合是学习认知的必然要求
就目前的学生学习和探究而言,没有哪一项认知活动是单靠一门学科知识就能完成的。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是一项综合性活动,需要多门类知识的参与,否则,这种认知多是片面的、浅薄的,无法走向丰富和深刻。比如探究“摩擦力”时,首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诸如用手写字、用筷子夹菜、穿防滑鞋等都要用到摩擦力),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摩擦力,以及生活中摩擦力无处不在。这种“摩擦力”概念的引出就必需一定的生活“常识”。接下来,“研究摩擦力大小”问题时,需要反复的数据预设和数据统计,这就用到了数学和统计学;对一组组统计出来的数据进行规律性总结时,就需要有较好的语文知识(概括与表达)。最后,当研究为什么粗糙的冰面比光滑的玻璃面更滑时,就要用到物理学知识;当探讨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加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少摩擦力时,就要用到哲学上的辩证法。因此,学习和认知的过程是一个多门学科知识积极参与的过程,也是学习者主动调度和发挥综合知识技能的过程,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2.学科融合是学科教学的品质诉求
综观当下每一门学科,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学习的任何一门学科,只要用心去阅读和思考,都能找到其他学科的影子,都有其他学科门类知识的介入和参与。如果一门学科是一幅画,那么,它自身的学科内容就是底色或主色,其他学科就是调色或辅色。缺少了调色和辅色,一幅画就失去了应有的情趣和韵味,也少了应有的灵动和张力。比如“研究桥梁”一课,教材给出不同的研究桥的方式,与之相应的就是不同领域知识的介入和应用。如果“欣赏桥”,就是一种艺术上的审美,要用到美学知识;如果“建桥”,就是应用材料进行结构的设计和搭建,要用到测绘知识、造型知识及结构技术等方面的建筑学知识;如果“写桥”,就要对桥进行细致准确的描述,要用到语文知识;如果“测量桥”,就要对桥体的各个部分及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比例进行测算,这就用到数学知识。研究一个问题,认识一种事物,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切入,唯有如此,我们的认识才是全面的、深入的。因此,我们的学科课程在编制时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并能够突破学科界限进行多视角的思考和研究,善于利用多门类学科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是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品质。
3.学科融合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种开放不只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接纳、交流与合作,更在于行业与行业之间、人与人之间达成高度的沟通与融合。从当前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看,不同行业之间的壁垒已经被打破,正不断地走向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型发展态势。这就要求人才的培养要打破学科界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加强文理科知识的融合,坚持感性与理性、人文与科学并重,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文理分开、人格单一、思维固化的现象,切实培养文理兼通、身心两健、素质全面的综合性人才。二是创新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一门课程,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是实施学科融合教学的关键。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创新思维或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就是应用不同学科知识和不同学科思维进行学习和认知,这对培养学生健全的心智和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统整性都是极为有利的。
三、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可有可无的学科点缀,更不是多门类学科知识的杂融和混搭,而是基于一定的教学需要进行的有效链接,具有内在的规定和要求。
1.学科融合是否有效地解决所探究的问题
在教学上,学科融合的目的和价值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上,也就是说,学科融合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解决问题。一切学科融合都是为解决问题服务,这是学科融合的根本取向。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老师为了突出和体现自己的学科融合思想,便会多方嫁接其他学科知识,不论有无需要,只想着多多益善,到头来不光无益于问题的解决,更是让学生一头雾水。如教学“沉浮的秘密”时,有的老师引出了阿基米德洗澡时发现浮力(历史)、“泰坦尼克号”沉船电影(文学)、游泳时的沉浮现象(常识)、潜水艇的应用(工学),遗憾的是,老师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引导学生感知沉浮现象上,并未引发学生对沉浮秘密的探究。如能以“泰坦尼克号”为导引,在组织学生模拟船的浮沉时转入对船的排水多少与船和水的比重的相关性研究,便使学科融合有了明确的问题指向。
2.学科融合要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展开
每一课教学,都有明确的目标。教学上的每个环节以及每个知识板块的处理都要指向一定的目标。在目标引领下,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形成一条清晰的认知路线,任何探究活动都必须沿着这条路线行进。由此可见,学科融合不是诸多学科简单无序或不疼不痒的粘连和介入,而是经过筛选具有目标导向的有价值的参与。高明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会以教学目标为统领,将众多参与进来的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使这些学科知识形成合力直奔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教学“光”一课,主要目标是了解和认识光的性质。为了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也为了应用不同学科知识深化对光的认识,教学时老师可以以光缆技术的应用印证光的速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可以以“光彩照人”或“光彩夺目”来感受光的能量(语文),可以以中国两千多年前古代的“小孔成像”来认识光的直线传播(历史),可以以“五彩缤纷”或“五光十色”来了解光的色散现象(语文),可以以“时间最少原理”来识别“光不是沿着最短路径而是沿着费时最少的路径行进”[1](数学)。这种指向核心目标的学科融合是有效的,也是我们教学的努力方向。
3.学科融合要注重模糊学科界限
学科融合的最佳境界就是模糊学科界限,这在教学中就是分不出知识的来源,只是需要时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发挥出各自独特的功能和效应。有人认为,学科痕迹是一种匠气的表现。[2]当下对学业优异者的定义是:“学习知识没有明显的学科界限,应用知识不在意知识的来源,解决问题便是创新知识应用,并在尝试和探索中生成新的认识。”[3]作为教师,若要模糊学生的学科界限,自己必须先具备模糊学科的素质,并在教学中自如粘贴,巧妙融入。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强化平时的训练和积累。不光要多多涉猎不同门类的学科知识,学习和积蓄不同学科的思维和能力,更要在认知事物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地应用不同门类的学科知识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培养学科融合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历史上有很多领域的学者和专家都在学科融合上做到了自然妥帖、游刃有余。比如:居里夫人每次授课时,总能以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形象地诠释一个科学问题(文学);爱因斯坦在提到他的非常深奥的相对论时,总是情不自禁地以音乐的唯美和诗一般的想象进行一番风趣的描述;达・芬奇更是善于用各门类知识异常精辟地透视他的艺术作品。这些都是当下教师可以汲取的典范。
学科融合是时展的必然,也是新时期教师的必备素质和教学的努力方向。唯有坚持学科融合,我们的教学才会有真正的突破,并实现新的生长和跨越。也唯有这种教学,才能真正拓宽学生学习的路径,并培养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春贵.浅议费马原理在直线运动最短时间问题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5(5).
[2]李玉中.对“探究”的思考与认识[J].中学教育.2015(9).
[3]叶熹,李安兰.跨越学科的界限[J]考试周刊,2008(46).
所谓地理教学中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就是围绕某一教学目标,选取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有效地融合到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渗透、互补,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和结果。为了使学生学到比较全面的知识,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应注重打破学科固有的疆界,主动开展合适的、有针对性的跨学科知识整合,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获得新知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巧妙地利用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可以克服学科教学中知识支离破碎等问题,使学生学到比较完整的知识。
二、准确把握跨学科知识的整合
当前新课改正在深刻地、全面地影响着中学地理教学,单纯的传递知识已经不能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新教材强调案例教学,直接对知识进行陈述的篇幅较少,教材有些内容对我们的学生不一定适合,学生已不能像以往那样把教材作为预习、学习和复习的主要依托。地理学科的特点是教学内容丰富,涉及知识范围广泛,如何找到最适合我们学生的素材,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我觉得整合有效的教学资源,这是新形势下推进地理教学的一个有效手段。地理课和物理、化学、语文、数学、历史等学科是密不可分的,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充满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地理教师,应对课堂上所用的跨学科知识准确把握、准确分析,真正把不同学科内容恰到好处地、有机地整合到自己的教学中,这就要求与其他学科联系时要找准关联点,不能牵强附会,也不能钻得太深而影响地理课的教学,着眼点应放在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上,这样既能保证辅助学科的科学性,又有利于学生严谨治学品质的形成和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跨学科知识整合在地理教学中的灵活运用
(一)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智能理论不同,它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来发展的。人的智力以组合的形式呈现,各个智能发展水平不同,但又彼此联系,相辅相成。因此,教育应该在全面开发每个人大脑中的多种智能的基础上,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从而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能水平,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而英语教学目标不应仅仅只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而是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提供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潜移默化地培养和促进学生其他智能的发展,以期达到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潜能充分发挥的目的。
(二)跨学科教学理论
跨学科学习的最基本定义是由英国科学家汉佛莱(Humphreys)在1981年提出的。他认为:“跨学科学习是指学生广泛地探索与他们生活环境中某些问题相联系的不同科目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涉及多个领域,例如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音乐、美术甚至交流技巧。从而使技能和知识在多学科领域的学习中得到发现、发展和应用。”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美国学者舒梅克(Shoemaker)在1989年提出了跨学科教学的定义:教学将跨越学科界限,把课程的各个方面组合在一起,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广阔的领域中学习。跨学科的学习把教与学堪称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反映相互联系的真实世界。随后其他教育家也提出了对跨学科教学的理解,对之共同的解释是:跨学科教学是指以一个学科为中心,在学科中选择一个中心题目进行加工和设计教学。总之,跨学科是一种多学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合作研究,是打破学科界限进行的科研活动,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超越以往分门别类的研究方式,实现对问题的整合性研究。
二、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现状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深入,除了教材的改变之外,对教师教学方法和理念、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高考的改革都有着很大影响。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方面都存在一定疑惑,并在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完成教学任务。高中语法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道难关,对于教师亦然。大部分教师重视语法教学,但是语法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虽然许多中学英语教师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强化语法教学的倾向,但在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面对枯燥无味同嚼蜡的生硬语法讲解,学生能理解和接受多少呢?无休止的讲解和繁重的课业任务使课堂教学显得内容丰富,实质上却违背了教学规律,并没有引发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因为学生只是被动地强记,苦思或生搬硬套所学语法到句子中去,而缺少主动的参与和建构。教师必须对语法教学开展深层次的研究。
三、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跨学科思维的渗透
(一)使用自定义“定理”
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名词前多个形容词的排序一直是重点和难点,并且高考中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但是学生们往往遇到这类题目时会摸不着头绪,对形容词的排列顺序一筹莫展,云里雾里,无从下手。这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归纳出一个“定理”帮助记忆。如编写名词前冠词与形容词排序的口诀:“限描形龄色国材”,即在遇到多个形容词来修饰一个名词时,依次的排列顺序是:限定词、描绘性形容词、大小形状,年龄(新旧)、颜色,国籍产地、材料材质。如:“一件新的漂亮的意大利的黑皮夹克衫”的英语译文“a beautiful new black Italian leather jacket”中“a”、“beautiful”、“new”、“black”、“Italian”、“leather”依次为“定理”中的“限”、“描”、“龄”、“色”、“国”、“财”。每次遇到这种题目时带入事先制定好的“定理”,便不会再出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做题的速度和准确度。
(二)使用数轴原理(即数形结合思想)
时态在高中英语语法中占的比重较大,它已经涵盖了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现在完成时、一般将来时、一般过去时、过去完成时等九大时态。一般情况下,当教师讲述其中某一种时态时,学生还是能够理解和掌握的。但是,当教师把几种时态放在一起讲述,尤其是在复习的时候,学生就容易混淆概念。如果教师把其中几个较难分清的时态用直观的数轴图形表示出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会更有利于学生对时态的理解和掌握。如下图:
如图所示,数轴有三部分组成即过去、现在和将来。原点O表示现在的起始点。原点左侧表示过去。A点表示过去完成时,即在B动作发生之前已经完成的动作。B点表示一般过去时,即过去发生的某一动作。CO段(不含O点的矩形阴影部分)表示过去进行时,即过去某一时刻或某一段时间内正在进行的动作。OD段(含O点的矩形阴影部分)表示现在进行时,即现阶段正在进行的动作,有继续持续的可能性。EG段表示一般现在时,即习惯性的、经常反复出现的动作或状态。H点表示一般将来时,即将来会出现的动作或状态。这样便使学生对原本抽象的时态概念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内化原有知识。
(三)使用理科归纳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利用理科归纳法的思维方式整合和掌握英语语法,例如部分倒装句的句型(即某些特殊词放在句首,其后是一般疑问句语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充分利用跨学科思维的要求。下面给出实施这一方法的具体步骤:
步骤1
教师给出第一组的2到3个部分倒装句,让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两个共同规律。
Never shall I forget what her name.
Nowhere will Tom find the key I have hidden.
在学生的讨论和观察下,通过教师的帮助,学生会发现以上2个句子的两个规律:
Rule 1:以某些否定词(或词组)开头,如never;nowhere
Rule 2:开头词之后是一般疑问句的语序,即:(情态动词,助动词,be动词)+主语+谓语。
教师继续给出第二组的部分倒装句,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共同规律。
On no account will I believe what he says.
In no case do I dare to argue with my father.
学生可以发现观察第一组的句子时得出的两个规律在这一组仍然适用。
步骤2
教师此时引出理科归纳法的概念,学生们都耳目一新,要求有更多的部分倒装句呈现,并且急于证明刚才发现的规律是否成立。趁热打铁,教师又给出第三组部分倒装句:
Seldom did I talk to the strangers.
Little does she care about money.
Hardly do I know how to deal with this case.
学生可以发现,此组的开头为3个半否定副词,其后的语序仍为一般疑问句语序。规律1和2在此仍然适用,证明成立。
步骤3
教师此时要求学生总结出一个部分倒装句的句型结构,学生会得出一个描述这一语法结构的雏形,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很全面。这时教师再给出学生的雏形涉及不到的例句进而对雏形进行修改,加以完善(某些特殊词+一般疑问句),这样,学生便会觉得这个听起来比较难的语法现象其实并不是很难。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给出的方法均是根据跨学科思维找出语法现象中与其他学科思维方式有契合的地方并加以加工和运用。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并不是死的,一成不变的。找到契合点,建立联系,对应思维方式并灵活应用,找出适合自己的,适合学生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四、效果与反思
笔者将高中同年级的两个班级定为实验班和参照班,两个班级均为理科班,英语学习水平相当,理科思维能力也相似。在实验班教学时,教师有意识地将跨学科思维方法运用于英语课堂教学;而在参照班教学时,教师仍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和步骤进行教学。实验时间为期一个学期。在此期间,笔者对实验班和参考班进行了问卷调查,听取了学生和任课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并对两个班的英语成绩做了比较研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班中89.7%的学生认为英语课中引入跨学科思想方法对英语学习有帮助;有97.3%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英语学习更感兴趣了。从实验前后的数据比较来看,实验前,实验班和参照班的英语水平相当。但是实验后,两个班的成绩有了一些变化,即实验班的成绩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虽然促使成绩提高的因素有很多,但教师改变原有教学策略,引入跨学科思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一因素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法学教育跨学科多元模式
[作者简介]包姝妹(1978-),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航空法学及思想政治教育;王凤珍(1964-),女,吉林洮南人,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刑法学。(天津30030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088-02
一、民航院校法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在民航领域,目前我国专门的航空类院校中只有中国民航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置了专门的法学院。但这几家民航类院校的法学通常没有将学校的民航专业与法学相结合,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民航领域中对于专业方面法律知识运用的需求,不能很好的解决民航资本运营、民航市场与调控监管等方面的各类法律问题。面对这样的困境,民航院校的法学专业更应该利用自身的行业院校优势和特色,进行跨学科多元化的法学教学改革,以培养适应民航实务的多元化复合型法律人才。
二、民航特色与法学结合的跨学科多元化教育改革
民航类院校法学教育的跨学科多元化模式改革就是将法学与其他学科,如航空运输经济与管理、航空工程学、航空自动化等学科专业进行交叉融合,实现跨学科的联合授课。通过多个学科专业之间的沟通联系,借助院际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和合作培养体系,民航类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具有民航系统性知识以及法学专业知识,具备宽广的知识视野和扎实的法学基本功,实现民航领域中的法律功效。
(一)跨学科多元化教学模式
目前各国在进行跨学科多元化教育改革上经常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主辅修复合型模式”,简称主辅修模式。即学生以一个学科专业为主修学科,以另一个学科专业作为辅修学科。主修和辅修的专业课程经考核合格,达到国家、学校有关规定要求即可在毕业时获主修学科专业的毕业证、学位证与辅修学科专业证书,或者获主辅修毕业文凭与主修学科专业的学位证。学生成为掌握两个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主辅修复合型跨学科人才。
2.学际型模式。“学际”就是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融合、联系的边际,主要通过学校的选课制度进行。学院之间设置合理的课程选项,允许不同学院的学生进行跨学科之间的学习。除此之外还有双主修制模式和第二学士学位制度模式。基于民航类院校的现实情况,可采纳主辅修模式或学际型模式。如中国民航大学空中交通管理学院推行的学际型“四加一”课程,允许法学院的学生通过选拔考试进入空中交通管理学院学习相关民航交通运输课程,将空中交通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法律纠纷问题与法学理论知识融合。
(二)制定符合多元化教学改革要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
为了配合民航类院校法学教育跨学科多元化教学需求,各院校还应当立足自身特点,制定具有民航特色的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
1.培养目标。立足民航服务界,结合民航院校特色和优势,注重强化航空法和民航法律实务基本技能训练的学习,培养系统掌握法学基础理论知识,熟知民航运输业务知识的复合型学生。
2.教学理念。民航类院校以工程专业为主,以中国民航大学为例,设有航空工程学院、工程训练中心、航空自动化学院等。在这样的学校开设法学院,要发挥资源优势,把握特色发展法学教育就应开展CDIO理念下的法学教育。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是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
CDIO理念下民航类院校法学专业的跨学科多元化改革主要包含下列四个方面:(1)C——构思。即将工程理念下的民航院校法学教学进行全盘构思,搭建内容结构。(2)D——设计。即根据各民航院校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精心设计法学教学改革,实行项目化实践教学。(3)I——实现。即将法学专业教育与民航特色教育涉及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融为一体,按照多元化跨学科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要求贯穿在教学行为中。(4)O——运作。即通过具体实践操作将上述构思和设计转变为学生个人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使项目化教学的效果变成学生以后工作就业中受益的知识或能力。
具体而言:(1)从学校角度,就是将学生的学习、就业,教师的培训以及学校的发展整合起来。(2)从管理者的角度,要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实习场所、为教师提供适合的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并为教师提供适当的民航行政部门及企事业单位法律部门挂职锻炼的机会,从而寻求符合学校发展的特色法学教育。(3)从教师角度而言,就是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体现工程教育的方式方法,与民航业界的专家人员进行法律科研和教学项目的合作,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中进行研究开发。(4)从学生角度而言,CDIO法学教育理念下的学生必须具备民航与法律的基础知识、个人分析解决案例的专业知识与推理能力、团队合作与人际沟通表达能力以及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四个层面。
3.课程设置。依据民航院校的不同特色和优势开设不同方向的课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优势不同,发展方向各异,因此课程应依据各校的特色和发展目标来设置。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第一,基础理论课程。16门法学基础课:法理学、宪法、中国法制史、刑法学、民法学、经济法学、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商法概论、知识产权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劳动法、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
第二,专业特色课程。各院校应根据本校特色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法学人才。如中国民航大学民航学科齐全,包括空中交通管理、航空安全航空电子等,所以法学专业可以重点将涉及航空公司法、航空运输法、航空保安法航空电子服务平台的法律以及民航行政课程作为其重点内容;而北航和南航是以我国航空航天、宇航、信息化等高端科技专业为其主要特色,故在法学教学方面可结合相关的国际法、知识产权法,以外层空间法、国际航空法、航空航天知识产权法为特色课程。
第三,实践技能课程。主要包括民航案例演析和民航法律实务两大类。民航法律实务主要包括模拟法庭、法院实习及选派学生到民航实务部门实习,其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帮助将学生所学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实践。
4.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单一法律理论课堂教学方法,实施以理论教学为基础,辅以案例教学、实地教学、课堂讨论等多元教学方法。在现代化多功能的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仿真模拟实验室进行授课,穿插案例,由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设计制造、仿真、模拟案例研究。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辩论、演示、提问、学习后反馈能够在现场充分领会航空法的内容。除此之外,考虑到民航特色,需要聘请民航业界的专业人士,如民航法律师、民航法务部门和各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员兼职授课、举办讲座,结合各自的实践经验和研究优势选择自己熟悉的部分与学生进行讨论。
5.构建法学跨学科多元化教育模式的考核与绩效评价机制。教学考核改革传统的闭卷考试方法,对于实行跨学科法学教育的学生,应结合所跨学科专业的特点、难易程度等方面灵活处理。因为不同专业学生,理解法学知识内容的能力和角度不同,一律采取统一的方式考核太过单一,应采用不同的方法衡量学生的专业知识。具体考核标准如表所示。
法学跨学科多元化改革是将管理学、经济学、民航工程、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等学科知识引入商法学、经济法学、工程法学、刑法学以及其他部门法学的教学当中,从整体上构建法学教育的立体多元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相对比较复杂,需要教师、学生和院校的整体配合,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因此它的实施需要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制度以及对应的绩效考核方法,既便于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也便于对教师的资格能力进行考核,同时也是对学校改革措施的一个评价。
三、总结
通过上述改革措施,将空管、航空工程、航空自动化等多个航空专业学科与法学融会贯通,形成以航空法为中心,涵盖民航安全法律、民航电子服务法律等鲜明民航特色的法律学科。这样民航类院校不仅可以培养兼具法律与民航专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法学学生,提高其在社会中的创造性、适应性以及自身的就业能力与竞争能力,同时也可以构建行业院校独具特色的办学方针,落实“文理交叉、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民航系统从业人员的综合法律素质。
[参考文献]
[1]郑群.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与构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2]郑世保.工科院校法学本科教育目标的定位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3]王永全,金惠芳,刘琴.关于“计算机”与“法律”复合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和培养途径的探讨[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1).
[4]黄锡生,陈德敏,曾,等.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教学改革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5]冯秋燕.文理交叉背景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
[6]陈莉.高等农业院校法学专业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7(1).
[7]饶艾,李永泉.利用工科优势培养复合型法学人才——21世纪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1(12).
[8]史卫民.经济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8(2).
[9]陈文琼.论高校法学教育的跨学科多元模式[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4).
[10]李善寿.CDIO工程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的实施方法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
一、当前高中物理教学跨学科衔接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对于跨学科衔接的把握程度不够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对于教学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老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着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和掌握程度。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全新的课程教育理念逐渐融入到高中教育实践中,这对于改变传统教育形式存在的缺陷,提升教学质量的整体质量,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从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跨学科衔接教育实践来看,还有部分教师存在教育素质差的问题,一些学校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对于师资力量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校部分教师的水平不足,因此在接受和理解跨学科衔接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差[1]。由于这些教师未能真正把握跨学科衔接与物理教学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较多的问题,不能将其落到实处,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改进,将会对学生学习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影响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制约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2.物理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一直以来,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灌输式教育贯穿于高中物理教学的全过程中,这是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灌输式教育由来已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教育实践中,传统教育理念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在学生考试和升学过程中,考试成绩被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家长在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过程中也偏重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对于其他方面的考虑很少,在这种压力之下,学校和老师不得不将教学的重点都集中在文化知识的灌输教育上,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则一直忽视。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是教学的主体,整个课堂的教学节奏完全有老师进行控制,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教学过程并不活跃,教学形式单一,这也是高中物理教学跨学科衔接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
3.跨学科衔接流于表面形式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开始不断涌现出来,这些教学形式如果能够得到较好的应用,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而且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高中物理教育实践中,老师为了紧跟时展形式,提升教学质量,也将跨学科衔接运用到了教学过程中,但是这其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2]。具体来说,由于部分教师对于跨学科衔接的理解程度不深,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之上,没有领会其实质,因此在进行运用的过程中也只是简单的进行形式上的应用,从而导致教学流于表面形式,并未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任何作用,有时还会浪费大量的时间成本,降低课堂教学质量。
二、提升高中物理教学跨学科衔接质量的有效对策
1.将跨学科衔接贯穿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全过程中
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下,高中物理教学计划都是由老师独立设计完成的,所采用的也都是老师的角度,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传统高中物理教学计划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跨学科知识的衔接,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在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之下,为了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老师应该对高中物理教学计划进行重新调整,为跨学科衔接教学制定一个相对明确的指导方向。具体来说,老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观察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综合评估,在充分掌握学生基础水平的基础上,对之前的教学计划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优化物理教学内容,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情况下,突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把跨学科衔接贯穿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全过程中,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2.跨学科衔接过程中强化对学生的引导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利影响,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都是教育的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启发性,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知识,没有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长此以往,将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使学生逐渐失去独立思考能力[3]。因此,在新的教育发展趋势下,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老师在高中物理教学跨学科衔接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的启发性。也就是说,老师应该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机会启发和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及时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者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立思考能力,摆脱对于教师的依赖,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