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范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第1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预设;生成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体现的是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的是对学生的尊重。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过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

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遇到“意外”,即使是有经验的名师也都难免会遇到预设之外的“意外”。有的教师能及时作出判断,抓住“意外”,使之生成为更加有效的教学。但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很好的抓住 “意外”,使课上生成精彩。

在安师大参加“国培(2011)”期间,我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戴建荣的古诗《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领略了他浅唱低吟的古诗词教学风格的同时,也心存疑惑。

戴老师主张诗要上出老师的风格和诗人的特点。课上,他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范读王维的诗,指导学生读出王维在诗中表达的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学生有的用低沉的语调读,有的用缓慢语速读,均得到老师的肯定。当一名女生用高昂的语调读“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句时,显然与戴老师所期望的用低声慢速的朗读表达伤感的预设是相悖的。这一出乎于预设的现象,戴老师会怎样处理呢?在我们的期待中,戴老师说:“你是用李白诗的读法,王维为人含蓄,是不会这么豪放的……”女孩说:“我觉得就该这样读。”“同学们各有各的读法。”戴老师说着便示意让她坐下。

课进行着,戴老师指导学生用平仄注音法读本诗,再图文结合抓住柳青、客舍和酒这三个词来引导学生想象,进入诗的意境,体会朋友离别的难舍难分;又从王维的崇尚佛性的心境解读他对朋友的情深意重。当快结课时,戴老师满怀信心地问前面那个用高昂声调读诗的女生:“你认为还应该用那种声调来读这首诗吗?”女孩仍坚定地说:“是的。”这一结果恐怕不仅出乎戴老师的意料,也出乎在场所有听课老师的预料。教室里很安静,戴老师又会怎样处理学生的这种个性化见解呢?又是在老师们的期待中,戴老师说“你有你的见解,我有我的感受。”便进行了配乐吟诵,升华情感,结束了这节课的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同时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此,我不能不说戴老师让我感受到了他对学生学习的关注,没有将自己的理解强加于这个女孩,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但,学生的这种读法对不对呢?小女孩为什么那么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她的个性化感受有没有存在的理由?如果没有,理当纠正;如果有,那是什么呢?

按戴老师的解说,王维长期游历于山水之间,崇尚佛性,心境平和,表达含蓄,但人毕竟有“此一时,彼一时”的时候。在送行元二到渭城不能再送时,在与挚友边聊边饮一宿仍难舍难分之际,平日里含蓄内敛的王维有没有可能,痛痛快快地一饮而尽,豪迈地吟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呢?这样一反常态的行为,是不是更能凸显王维那份心中的忧伤和不舍呢?不妨看看杜甫生平的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众所周知,杜甫一生忧国忧民,爱书如命,尽管如此,他还是做出了“漫卷诗书喜欲狂”之举!生活中 “喜极而泣”“乐极生悲”之类的异常举动比比皆是,这不能说不合乎情理吧?

第2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范文

【关 键 词】 音乐教学;新课标;观念转变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880(2011)12-0062-02

音乐新课程标准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出了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科学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的课程标准。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课标无论从教育观念、教材、教法、模式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有突破性的进步。因为它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指明了方向。同时对已经习惯了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广大教师无疑是一场革命。如何转变观念、实现角色定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要成为“新课标”积极的推行者和实践者,走在课改的前沿,我想谈谈个人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领会新课标,转变教学观

教育思想和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行为,也影响着教学的全过程。任何教育行为的实施,都必须以正确的思想和观念为指南。否则,我们的教育就会像没有目标的航船。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音乐教育的热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冷形成了鲜明对比。作为重要的精神食粮,人们都热爱音乐,青少年更离不开音乐,然而,我们的音乐课却备受学生的冷遇,音乐课等同于唱歌课,或是听录音机课,教师教得疲惫,学生学得乏味,形式单一。以至于学生上了九年的音乐课,结果却是视谱能力差、音乐素养低。使学校的音乐老师和音乐教学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不可否认,我们的音乐课内容单一,落后于时展的需要,教学程式化,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如欣赏课《高山流水》《阳关三叠》我精心高计了教案,准备了背景材料,从樵夫钟子期与乐师俞伯牙的友情到唐代诗人王维创作《送元二使安西》的诗,进行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讲授,然而,却没有在学生那里激起相应的心灵共振和情感涟漪,学生说:我们听不懂这样的高深的音乐,尽管它是高雅的,但我们不喜欢。平心而论,教与学形同两张皮。这使我意识到,传统的教材是否忽略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需求,教学是否过多重视过了教师个人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求以及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如果我们长期忽略学生作为相对独立的个体内心世界及情感体验,我们就在无形中摧残和抹杀着学生对音乐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追求。

基于这样的认识,作为音乐教师,我们首先要实现观念上的转变,积极学习新课标的精神,深刻领会其中蕴含的“以人为本”的主旨和“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把培养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人的教育培养放在音乐教育的首位,以学生的审美需求和情感需求作为出发点,实施教学行为,达到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学生,分析他们学习音乐的心理和动机及需求。探索新的适合学生的为他们所接受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实施新课标理念下的音乐教育。以激发兴趣为切入口,再从教学方法、手段、模式以及过程的设计等方面,都做了探索性、实践性的尝试,给学生展示一个较为宽松、和谐、动态、充满了美感与浓厚人情味的音乐学习空间,通过教学,让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认识音乐、感受音乐,并在一定意义上更加热爱生活,音乐课“千人一面、万人一腔”学生喜欢音乐却不爱上音乐课的局面也会逐渐得到扭转。

二、积极实践,实现老师角色的转换

观念的转变需依附在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之上,而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又直接影响着新课标的理念下教学工作的成效。以往,音乐教师的角色定位比较简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与学生之间是一种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而在新课标理念下,就要求音乐老师:

(一)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权威”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同路人

音乐艺术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是一种表现力极为丰富的艺术,是最能抒感的艺术形式。音乐教师由于专业知识背景、音乐素养、艺术品味与学生比有极大的反差,从心理和意识上有一种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专属权,在学生看来是“权威”是“指挥”。而学生由于年龄、性格、知识、等因素不同,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音乐水平参差不齐。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喜欢音乐。新课标理念下,教师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兴趣为出发点”的理念,放下指挥、权威的架子,不要将音乐学习只局限在“知识”“技艺”的传授和训练上,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难度和距离,而是把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放在首位,把自己变成学生学习音乐的引路人和同路人,从学生的视角看待音乐,倾听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如学生《走进新时代》,我首先让学生听,有器乐演奏的、合唱的、独唱的,然后让学生畅谈聆听后的内心感受,由于没有教师先入为主的诠释,学生各抒己见,尽管还有些幼稚,不够完整,但它确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对这首脍炙人口的名曲的真切感受。感受中既有对音乐旋律、思想感情上的认识,也有对不同表演形式的认知。有了以上的铺垫,学生在我的伴奏下,激情饱满地演唱了这首歌,对祖国的热爱随着优美的旋律深入到了同学们的心中。这样,学生就不再是教师思想感情的复制品,音乐课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教材内容,而是师生共同参与开发、形式互动、有声有色的音乐欣赏表演课。是学生真正意义上喜欢的音乐课。

(二)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交流”

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打动人心,以情动人,是实施情感教育、人文教育的最好介质。而音乐课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情趣高尚、品德端正的人。这是新课标理念下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可以说,没有感情就没有音乐;没有对学生情感的尊重,就不能上好音乐课。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在音乐课上,居高临下地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传授与音乐技能的训练,把知识与技能看得比人还要重,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把教材对作品的诠释,教师对音乐的感受、认识强加给学生,在一种固定思维模式和僵化教法的训练下,学生渐渐丧失了源于心灵深处的对音乐的本能感受,久而久之,情感会变得麻木。对音乐所传递的各种丰富的情感和思想的感知能力逐渐下降,情趣趋于低级和庸俗。

作为个体的人,学生与教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师生是平等的。音乐艺术的情感表达本身就具有模糊性,人们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不是绝对统一的,有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降低身份,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情感,俯身倾听他们的心声,多一些鼓励,少一点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点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点灌输。只有这样,音乐课中师生平等民主的相互尊重的意识才能建立起来。学生才能变被动的学习为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在教师朋友、学长般互助友好的引导下,进入音乐王国美妙的世界,找到他们所需要的、看到他们所欣赏的东西,音乐滋养美丽的心灵、音乐哺育美好的情感、音乐塑造完善的人格目标,就在师生共同平等互助共同参与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朋友、专同道合的那种教师”。这句话是对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教师角色最好的解释。如果我们积极实现了角色的转换,我们的音乐课才能充满人性化的氛围、音乐美的情趣,才是学生向往的音乐乐园。

教师角色的转变有赖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只要我们紧跟时代步伐,学习新理念,在教学中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关注学生人格的转换观念、实现角色定位,那么,我们就能很快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成为新课标积极的推行者、实践者,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肩负起培养有健全人格、全面素质的人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 刘晶秋. 音乐教学论[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