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材料作文范文

新材料作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材料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材料作文

第1篇:新材料作文范文

中秋节放假前,宿舍里几个同学在七嘴八舌的议论着过节。

小张说:“什么过头,就是吃那腻得不行的月饼,烦死了。”“团圆节嘛,不吃月饼哪行?倒是我妈妈每年非要回农村的老家,条件那么差,愁人。”小李慢声慢语地说。“大吃大喝加上到公园扭捏作态的照相就等于所有节日。”小王边说边笑。“我们应该想想为什么要过节?”小赵若有所思的话让大家陷入了沉思。对于同学们这些议论,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分析:节日是一种仪式,仪式表达的是一种敬畏,岂是吃吃喝喝、玩玩乐乐所能担负的了的?本文就是要将当代浮躁之风引向踏实,将淡漠的情感引向真挚。另外,关注材料中“我们应该想想为什么要过节?”

确定话题:节日。

确定主题:节日是寄托、传递情感的仪式,传承文化的载体

确定素材:①除夕、春节:一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一家人一起除掉过往的晦气,憧憬美好的未来。②元宵节:一年第一个月圆之夜,祈盼赐福,庆贺新春的延续、团圆,思念家人,寄托对未来的美好愿望。③寒食、清明:祭奠先人,追慕先贤。敬祖意识、亲情情结,民族的忠与孝,生命、生死观。④端午节:纪念屈原,弘扬高洁人格。⑤七夕节:有情人期盼团聚。⑥中秋节:家人团聚,思念家乡对月怀远。

确定写法:①只就中秋节来写。②从以上节日中选择两三个节日来写。③综合各个节日来写。

确定深度:中秋小节日,文化大意义。

第2篇:新材料作文范文

所谓“追问法”,就是反复阅读作文材料,通过不断追问、自问自答,体会命题者意图,从而确定立意。这在说理文别有用。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原因是什么呢?可以展开分析;有因必然导致果,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可以展开分析;呈现出的现象是什么样子呢?可以展开分析;怎样去把握它呢?也可以展开分析。

“追问法”就是根据新材料作文的这些特点,围绕“是什么”“为什么”“写什么”三个步骤去追问问题,展开议论思路。可以正面追问,也可以反面追问,多追问几个为什么,思路便会开阔起来。

例1:阅读下面的材料,进行审题立意。

开会迟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公司每次开会,总有职员迟到。公司为此制定了种种奖罚措施,但是,开会迟到的现象依然普遍。

不久,公司新来了一位办公室主任,公司会议多数由他主持。他发现,会议室平时有多余的凳子,每次开会,迟到者总不急不慢地进来就座。于是,有一次开会,时间一到,他就把会议室多余的凳子全部搬走。众多迟到者像往常一样陆续走进会议室。他们环顾一圈发现:一个多余的凳子都没有。来晚的职员只得站着开会。第二次开会,迟到者明显比上次少了。第三次开会,竟没有人迟到。

【审题立意解说】

追问一:“是什么”,即作文材料“讲的是什么”,考生审题立意时必须首先明确材料讲的是什么,即材料的要点、内涵。

本道属于“故事型”新材料作文题,审题立意时要注意由表及里抓住故事的核心。一般运用“抓关键词句法”,捕捉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本道作文题的关键句:“开会迟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一句是本则材料的故事核心,“搬走多余的凳子”这是故事中的动作行为,“竟没有人迟到”是这个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开会迟到,世界性的难题得以解决”。由此,捕捉到材料中的这些关键信息,我们就可以归纳出本则材料的要点内涵:要铲除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问题才能够得到解决。

追问二:“为什么”,就是对作文材料中的要点、内涵进行追问,通常采用“由果溯因”的方法进行自问自答。比如本道作文题可以这样追问:①为什么管理者最终能够“解决一个世界性难题”――杜绝开会迟到的现象呢?这是因为管理者留心观察、善于发现、讲究方法、转换角度、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②为什么迟到者最终不敢迟到呢?这是因为人的惰性来源于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当惰性的依附条件消失,人才会改变原来的的习惯,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通过这些自问自答,一般可以探求到作文材料的内涵所在,写作的内容也就会越来越清晰。

追问三:“写什么”,就是在追问“为什么”的基础上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引申联想到自我、人生、自然、社会等方面并寻找到对接点,以此体会命题人的命题意图来确立写作的主旨。

这则故事型材料主要有两种人物:一是管理者,二是迟到者。可以有以下的写作角度:

角度一:从管理者的角度

①抓住关键,解决问题;②善于发现,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③转换角度,柳暗花明;④明察秋毫以智取;⑤讲究智慧和艺术;⑥方法决定成败……

角度二:从迟到者的角度

①拆除温床,釜底抽薪;②人都有羞耻之心;③让错误者丢面子,改变原来的习惯……

角度三:从“管理者和迟到者”综合的角度

①制度与面子; ②曝光错误,断了后路……

追问法,可以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作文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

例2:阅读下面的材料,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

一老僧见一只蝎子在水流中挣扎,迅速将其捞起,怎奈,被蝎子刺伤。次日,这位老僧又遇一只蝎子在水流中挣扎,不假思索,又迅速将蝎子捞起,又被刺伤。路人不解,问:大师为何不吸取教训?如此毒蝎,由它去吧!老僧曰:蝎蜇人乃天性,不蜇人,失其性,非蝎也;佛救苍生于水火亦乃天性,不施救,失其性,非佛也!

【审题立意解说】

这是一道寓意型新材料作文。寓意型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分两步走:第一步要弄清材料“言在此”的“此”的内容;第二步要找出材料“意在彼”的“彼”的内容。着眼于喻比性,切忌停留于文本的表层。寓意型材料的“意”埋藏的深度不一,必须有一个由表入里的读解过程,才能切入“本质区”。

追问一:“是什么”。本道作文材料讲的“是什么”呢?本道作文题,关键词是:老僧、路人、蝎子。关键句是:蝎蜇人乃天性,不蜇人,失其性,非蝎也;佛救苍生于水火亦乃天性,不施救,失其性,非佛也!通过捕捉文中的关键信息,可以明确本则材料的要点:①老僧救蝎子反被蝎子刺伤,但仍不改救蝎子的初衷。②路人不解,老僧道出缘由,救人(物)是人的本性。

追问二:“为什么”。在材料作文中,所提供的材料既是考生作文立意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文章的立意必须从材料中来。题目提供的材料有明显的表面信息也有隐含的信息(如比喻义、象征义),而隐含的信息往往是更重要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把握材料实质,多问几个为什么。

对本则材料的要点内涵进行分析,追问原因,领悟言外之意(寓意)――老僧为什么被刺伤还救蝎子?(从老僧讲的话语中可以找到原因)蝎子为什么蜇人?路人为什么不解?进而由此及彼,辨明是非(寓意),辨明材料陈述对象老僧、蝎子和路人的寓意。本则讲的是“老僧救蝎子”的故事,表面上与当前的政治热点、社会时事并无关联,实际上小故事有大道理,命题者关注的是“善良本性与知恩图报”这一核心问题,倡导坚守善良本性,走自己的路,不随波逐流……其内涵深刻,而且可供发挥的空间很大。

追问三:“写什么”。由此及彼,领悟了言外之意,就可以对接自我、人生、社会等方面确定写作的角度:

角度一:从“老僧坚持救蝎子,不因被刺和路人的不解而改变”这些文字信息,由此切入,可提炼出以下观点:

①行善不需要理由(或讲条件),不能因怕受损失受伤害就拒绝行善。②做人要坚守善良的本性,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操守、本心等等,不能因外在环境的不利(或外在压力等)而改变甚至放弃。

角度二:从“老僧关于天性的论述”的文字切入,可以得出以下观点:

①尊重其他事物的天性,不苛责于人;②顺乎自己的好的天性,不随波逐流。

角度三:从“老僧救蝎子的结果”的文字切入,结合路人的问话,可以提炼出以下观点:

①行善也要看对象,讲方法,行善要理性。②不适当的善行,不仅有可能给自己带来伤害,甚至有可能是养懒与纵恶。

角度四:从“蝎子被救却反刺老僧,结果受到路人指责”这一文字信息切入,可以得出以下观点:做人要知恩图报,决不能忘恩负义甚至恩将仇报。

第3篇:新材料作文范文

自己的光芒

一个家庭组合十年,爱情就老了,剩下的只是日子,日子里只是孩子,把鸡毛当令箭,不该激动的事激动,别人不夸自家夸。全不顾你的厌烦和疲劳,没句号地要说下去。

我曾经问过许多人,你知道你娘的名字吗?回答是必然的。知道你奶奶的名字吗?一半人点头。知道你老奶奶的名字吗?几乎无人肯定。我就想,真可怜,人过四代,就不清楚根在何处,世上多少夫妇为续香火费了天大周折,实际上是毫无意义!

结婚生育,原本是极自然的事,瓜熟蒂落,草大结籽,现在把生儿育女看得不得了了,照仪器呀,吃保胎药呀,听音乐看画报胎教呀,提前去医院,羊水未破就呼天喊地,结果十个有九个难产,八个有七个产后无奶。

13年前,我在乡下,隔壁的女人有三个孩子,又有了第四个,是从田里回来坐在灶前烧火,觉得要生了,孩子生在灶前麦草里。待到婴儿啼哭,四邻的老太太赶去,孩子已收拾了在炕上,饭也煮熟,那女人说:“这有啥?生娃像大便一样的嘛!”孩子生多了,生一个是养,生两个三个也是养,不见得痴与呆,脑子里进了水,反倒难产的,做了剖腹产的孩子,性情古怪暴戾,人是胎生的,人出世就要走“人门”,不走“人门”,上帝是不管后果的。

我长久地生活在北方,最愤慨的是有相当多的人为一个小小的官位尔虞我诈,钩心斗角,到位上了,又腐败无能,敷衍下级,巴结上司,没有起码的谋政道德。后来去了南方几趟,接触了许多官员,他们在位一心想干一番事业,结果也都干得有声有色。究其原因,他们说,不怕丢官的,丢了官我就去做生意,收入比现在还强哩!这是体制和社会环境所致。如今对儿女的教育何尝有点儿不像北方干部对待官职的态度呢?人口越来越多,传统的就业观念又十分严重,做父母的全盼望孩子出人头地,就闹出许多畸形的事情来。有人以教孩子背唐诗为荣耀,家有客人,就呼出小儿,一首一首闭了眼睛往下背。但我从没见过小时能背十首唐诗的“神童”长大了成为有作为的人。

社会是各色人等组成的,是什么神就归什么位,父母生育儿女,生下来养活了,施之于正常的教育就完成了责任,而硬要是河不让流,盛方缸里让盛圆,装圆盆中让装方,没有不徒劳的,如果人人都是撒切尔夫人,人人都是艺术家,这个世界将是多么可怕!接触这样的大人们多了,就会发现愈是这般强烈地要培养儿女的人,愈是活得平庸。他自己活得没有自信了,就寄托儿女。这行为应该是自私和残酷,是转嫁灾难。儿女的生命是属于儿女的,不必担心没有你的设计儿女就会一事无成,相反,生命是不能承受之轻和之重的,教给了他做人的起码道德和奋斗的精神,有正规的学校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有社会的大学校传授人生的经验,每一个生命自然而然地会发出自己灿烂的光芒的。

如果是写小说,作家们懂得所谓的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而活人,性格就是命运。我也是一个父亲,我也为我的独生女儿焦虑过,生气过,甚至责骂过,也曾想,我的孩子如果一生下来就有我当时的思维和见解多好啊!为什么我从“一”学起,好容易学些文化了,我却一天天老起来,而我的孩子又是从“一”学起呢?

但是,当我慢慢产生了现在的观点后,我不再以我的意志去塑造孩子,只要求她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只强调和引导她从小干什么事情都必须有兴趣,譬如踢沙包,你就尽情地去踢,画图画,你就随心所欲地画。我反对要去做什么家,你首先做人,做普通的人。

【评点】

本文的鲜明特色是,通过使用对比手法来彰显文章的主题:将人们过去与现在的生育观、北方和南方某些官员为官的心态、作者以前与现在的教育观相比较,形象地展现出了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的重要性。这比直接议论更易于让读者理解和接受。

【写作指导】

文题所给的材料是一段歌词。我们仔细阅读这段歌词,可发现这段歌词分三层意思:“想要像能多像/就算一模一样/也只是偶像”,这一部分告诉我们,无论是模仿秀也好,还是超级模仿秀也好,我们完全可以做到“想要像能多像”,但这又能怎样呢?也只不过是模仿偶像而已,还不是我们自己,显然这并不是中华小姐环球大赛所倡导的,当然也不是我们每一个人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就算痛就算伤/不让泪的边疆默默逃出眼眶/肩膀有重量/心就会更有胆量/让胸膛变成殿堂/我们让梦发烫/发出光芒”,这一部分则是在向人们发出心的呼唤,在鼓舞人们的士气,痛点伤点算什么,只要有志气,有理想,有胆识,我们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让我们的人生发出耀眼的光芒,理想并不太远,也不难实现,它就在我们前头,只要我们有顽强的追求精神,有不懈的奋发精神,就会实现理想,让我们发出“光芒”,这是第三部分“远方不在远方/就在前方/我们磁场一样/一样倔强/最强的不是太阳/是还活着的心脏”所告诉我们的。综合这三层意思,我们会从中提炼出材料的关键词句,即:个性光彩、志气胆量、理想就在前头等。

第4篇:新材料作文范文

一、细读材料,把握内涵

新材料作文的出发点是材料,而在平素教学中和考试中都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对材料都是“一读而过”,然后急切地进入写作过程,结果因对材料理解不当而出现了偏题、跑题现象。因此,在新材料作文中,对材料的阅读是基础,而这也是立意的关键所在。

要真正做到正确理解材料,就需在细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然后再进行分析。例如: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在这则材料中关键词是“下一个”,而材料中“下一个”出现了两次,结合材料内容来看,第一个“下一个”是主人公在“崭露头角”时所说,很明显这是主人公对自己表现的期待。而第二个“下一个”则是在主人公事业“如日中天”时所说,其永不停歇的奋斗精神也就展现出来了。如此分析,材料的内涵也就全面了,再去写作,也就不容易偏题了。

新材料作文的特点就在于材料的内涵较为丰富,而学生在对材料分析中往往会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病。因此,在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时,如何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材料一:泾溪石险入惧惊,经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材料二:有人做过一个试验,青蛙被突然放进沸水中,能迅速逃脱而活命,若放在慢慢加热的水中终被煮死。两则材料都表现出了当矛盾以显性形式呈现时,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相反,如果材料以潜在形式呈现时,容易被人们忽略。于是,写作中也就可以从正方两方面进行论证,也可选择一方而阐述自己的观点。

二、挖掘角度,标新立意

对材料进行了整理,接下来就需结合自己的实际来确定作文的主体,即立意。在新材料作文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所写作文都容易出现“大”“空”“泛”的现象。究其原因,虽然学生对作文中所提供的材料内涵有了理解,但又容易忽视自己的实际,从而出现了在作文中大话连篇的现象。其实,写作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或是发表自己的观念,而无论情感抒发也好,观点阐述也好,一是要结合材料,二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

以2013年江苏高考“山洞里的蝴蝶”为例,从材料的内容上看,立意点较多,如从探险者和蝴蝶角度而言,可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立意;从探险者发现蝴蝶后停止脚步角度看,可立意为“关爱”;从后来探险者再次来到山洞而蝴蝶却不见了这一角度看,蝴蝶之所以飞走,更多原因是人类“惊扰”了他们本有的栖息地(生存环境),那么,作为探险者是否又值得反思?如此想来,文章就可从“生态情怀”角度立意。可见,一则材料会有多个立意角度,然如何结合自己的实际来立意就是关键。

在立意过程中,切勿“大”而“空”,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如上述材料以“关爱”为出发点立意,学生就需结合自己在生活中对关爱的理解和材料来展开论述。结合自己最熟悉的事件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才是上策。其次,要紧扣材料来选择立意。正如上述中的材料中的“生态情怀”角度立意,人文与生态是相互交织的,那么,在我们(学生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又哪些表现?蝴蝶见证了有良知的人类对自然生态的反思,那么,自己生活中是否又有这样的现象?如此结合实际思路再来写作,文章才能感人至深。

三、理清思路,构建结构

在对学生新材料作文的研究中发现,很多学生虽然把握住了材料的内涵,立意也够新奇,但文章因缺乏一定的结构,读起来总让人感觉凌乱不堪,甚至有的学生单纯地认为作文就是要语言美,于是在写作中也就采用华丽的语言作为装饰,毫不顾忌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从而让作文大打折扣。

第5篇:新材料作文范文

新材料作文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学生写作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其形式多样、考点丰富,可达到读写并考的效果,又能防止搬套范文,同时能唤起考生的写作欲望,具有正确的教学导向作用,因此备受各级考试命题者的青睐。

新材料作文的特点和命题要求决定了其立意应该是多角度的,但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学生往往囿于习惯思维,只看到材料的一个主要方面,也就是大多数学生首先想到的那个方面,所以常常没有新意。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深入发掘材料蕴涵的多方面的寓意,从而提出新意。

先看下面材料:

在歌德的《叙事谣曲》中有一则发人深思的故事:耶稣带着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就让彼得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耶稣没说什么,自己弯腰捡起马蹄铁,用它在铁匠那儿换来3文钱,并用这些钱买了十几颗樱桃。出了城,两人继续前进,经过的是茫茫荒野,耶稣猜到彼得一定渴得厉害,就让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掉出一颗,彼得一见,赶紧捡起来吃。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十七八次腰。于是耶稣笑着对他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

如果单纯分析这个故事的情节,我们也可以提炼出一个寓意,进而在面对和这个寓意相关的话题时运用此则素材。但是,这样的分析和运用没有多少新意,在写作中这则素材的作用也就有限。

从耶稣的角度来讲,他的教育方式很独特,他避免了空洞的说教,而是采用身体力行的方式。这样的教育当然效果会持续得更久。耶稣没有出于对门徒的爱把樱桃直接交给彼得,却采取了让他费点儿神才拿到的方法,没有“溺爱”的成分存在其中。学生在遇到类似教育方式的话题时,这则素材就非常有用了。

从彼得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得出类似“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寓意,在写有关“大小关系”的话题时也可顺手拈来。

如果再更换角度,我们还可以获得其他的寓意。例如,“一件东西的价值往往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它的价值”等等。

以上的新材料作文很好地诠释了其立意的多角度性,而新材料作文代表着一种新的高考命题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所以我们应该对这种类型的作文高度重视。笔者在这里特别要提醒广大考生的一点是:不管什么作文,在审题立意时都要全面理解材料内容,把握主要倾向,抓住主要矛盾,选取最佳角度。因为矛盾有主次,角度有优劣,立意有高下。许多新材料立意时宜综合考虑,取其中心,不宜脱离主旨,如果草率地就某一方面立意,就会偏离题意,只有抓准了材料主旨,才能正确地确定文章立意。

因此,新材料作文的多角度立意还要根据不同材料,准确把握以下原则:

1.找准对象

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对象,这几个对象之间并无明显的主次之分,而是平行并列的关系。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对象都可以提炼出至少一个观点。如: 2006年全国卷(乙卷)作文,材料中涉及到的对象有乌鸦、老鹰、牧羊人和孩子,材料的主角是“乌鸦”,“ 乌鸦”的行为,涉及到“牧羊人”和“孩子”两种不同的评价。由此就可阐发一系列的观点。乌鸦角度:①盲目模仿;②缺乏自知之明。牧羊人角度,认为乌鸦“忘了自己叫什么”,由此可确立这样的立意:①一味好高骛远;②聪明反被。而孩子角度,认为“它也很可爱”,则可从以下几个侧面立意:①向强者学习,理应得到鼓励;②拼命追求的精神;③模仿是创新的基础。

2.分清主次

第6篇:新材料作文范文

一、关键词与关键语句的挖掘与把握

很多材料在呈现中很明确的向读者传达出了某一个或几个关键词,甚至某一句或某几句关键语句。这些词句实际上就是命题人需要学生围绕其进行表达的核心思想,学生需要围绕这一主题思想选择切入点进行创作。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明晰的材料中“踩点”,只要把握了重点,就不会出现偏题漏题的现象,就会为作文的创作指明方向和提供材料。试分析下面这则材料。

著名球星贝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有记者问他:“你认为你踢得最好的一个球是哪一个呢”?贝利随即回答“下一个”。当贝利总进球数达到了1000个以后,有记者再次问他同一个题目,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这则材料实际上是将“下一个”明确的传达给了读者,告知了学生本节材料需要围绕“下一个”来进行理解。进而延伸的理解为“永无止境”、“不断穿越”等。在创作作文时,应该以“永无止境”为创作基调,选择材料和切入点进行切入。

二、联想迁移与想象发挥

有些材料在呈现主体思想时较为“隐没”,即材料看似是在呈现一个主题并不鲜明的故事,但实际上需要通过故事表现出的思想进行适当的延伸。在进行此类作文的教学时,要让学生阅读大量的故事和材料,并要求学生自主总结材料所表达出的含义及引申义,进而通过训练完成对延伸思想的把握。请看下面这则材料。

美国有一位教授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讲几只蜜蜂放进一个瓶子中,瓶底有亮光,蜜蜂在进入瓶口后就一直朝着瓶底碰壁,在触碰了无数次之后躺在瓶底奄奄一息;接下来教授将蜜蜂取出换成几只苍蝇,条件不变,不出几分钟,苍蝇便飞出了瓶口。因为苍蝇在进行一次碰壁之后会选择其他方向再次尝试。而蜜蜂则由于只认准一个方向,结局是不幸地葬身其中。

这个材料阐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即苍蝇和蜜蜂在对待同一个困境时产生了不同的表现,选择了不同的解决办法。如果单从故事材料上看,浅层次的含义难免不能成为创作的主题。学生需要针对这一含义进行深入的理解延伸,尤其是要与人的活动进行联系,进而产生“人生的选择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这一命题。同时,学生还可以围绕“遇到困难应该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路径”这一命题展开论述。

三、由果溯因,寻找主题

世界上的很多事物都是以因果联系的形式存在的,对于一些材料出现的事例和材料,需要学生从材料入手“由果追因”。在追溯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由浅显的材料表意逐渐梳理出材料需要渗透和表达的更深层次意思,并附带将文章的脉络层次梳理清楚。这需要教师以此类型的材料对学生进行训练,尤其是对文章脉络层次的训练尤为重要。有一则材料是这样描述的:

有一个玻璃生产商生产一种强力玻璃,这种玻璃号称坚不可摧,但是一直无人问津,或者难以得到消费者的信任。正在企业老板发愁之时,一位企业的策划为老板出了个主意:用此玻璃制作一个玻璃室放在大街上,玻璃室中放着100万美金。如果谁能打破玻璃,那么玻璃室中的现金就归谁所有。一时间人头攒动,很多人都一试身手但是终归没能实现。而自从活动推出以来,这种玻璃的销量便急剧上升,企业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效益。

如果读完材料,很多学生都会无从下手,不知道材料需要表达何种观点。是“玻璃坚硬”还是“营销手段的高超”?是“有付出就有收获”还是“生产上的决策力”?如果陷于这种无端的信息的困扰,学生的作文自然不会有高质量的创作。这时指导使用“由果溯因”的方式选择材料主题,就会很容易找到材料深层次的含义。这则材料的结果是商家的玻璃得到了畅销,进而推出畅销的原因: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是“玻璃打不碎表明玻璃的质量的确过硬”;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是“这种营销方式比较前卫和新颖”;然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探求到底是哪一种因素:从材料的着墨点来看,材料的一半以上都是叙述企业“制作玻璃室供民众挑战”的事实,可以看出质量好是次要原因,这则材料中更需要突出的是宣传的因素,这种因素的确定就让我们得出了最终的结论:“酒香还需好吆喝”。

第7篇:新材料作文范文

一、品味语言,提炼观点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是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Ⅰ作文试题

单从材料语言方面看,商人和老切割师各说了一句话。商人的话语中揭示了钻石切割的两种可能:一是切割成功,钻石增值;二是切割失败,损失巨大。商人的话并不是本材料的重点,只是为后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告诉我们:切割钻石存在风险。在众切割师不敢动手的情况下,老切割师与众不同,他周密设计,亲自指导,一举成功,老切割师的一番话要仔细品味――“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传达了这样一些内涵:第一,面对风险,不能退缩;第二,成功需要具备诸多条件,如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第三,“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则是从做事的心态方面阐述的,只有不计得失,不虑成败,才能游刃有余。学生要由老切割师的一句“切割心得”放大到人生万事,谈勇气、写心态都是好的立意。

二、分析行为,提炼观点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2013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试题

材料中主体对象有探险队和蝴蝶,我们可以从两者行为角度分析。第一,探险队的行为。第二,蝴蝶的行为。

三、探究结果,提炼观点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2013年广东省高考作文试题

慈善是一种美德,富翁对三家的施善行为,却有截然不同的三种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去分析原因;三个家庭不同的选择,是怎样一种心态,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都能提炼出新颖的立意。第一个家庭面对捐助是感激、高兴,认为捐助是富人应该做的,是无偿的,容易助长依赖、不自重心理;第二个家庭犹豫接受,声明偿还,体现较强经济意识,能够知恩图报;第三个家庭谢谢好意,拒绝接受,注重尊严,有骨气,有自强意识甚至对富人不信任。综合起来看,同一行为,结果为何不一样,我们可以试问:施善方式是否妥当,能不能既帮助到别人又考虑到受捐者的心理,施善是否应该仅仅停留在金钱、物质方面,有没有一种精神关怀或能让穷人学到技术走上富裕的方法,如何处好富人与穷人的关系,穷人不再有仇富心理而是与富人和谐相处等。

第8篇:新材料作文范文

笔者通过普谈了解到,上述同学有个共同的“症结”――没有在整体审题阅读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材料语中每句话或者每个层次的中心指向,也没在提纲中将审题立意的思维过程具体化,更没有在下笔写作前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复比对润色,就开始下笔千言了。直到文成笔搁重新回读,才发现种种不妥,有些后知后觉的还要等到成绩出来了才意识到审题立意的问题。

一、问题与对策

在新材料作文的传统训练模式中,“审题立意”的思考过程往往是不可见,而且教师和学生都更多关注作文成品,忽视作文的生成过程。然而,学生写作的思维的发展并不来自于“一次次800字作文的累积”,而来自于“我手写我心的思维方法和过程”。“每一次800字作文的训练”只是增加学生“为完成作文而凑足800字文章的感性经验”,而不能提高学生的“在审题方面时与材料语的契合度以及立意方面的思想深度和广度解题能力”。因此,要提高新材料作文审题的训练效能,我们就必须变“强调成品”为“强调成品的生成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把“看不见的”思维的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更好地比对、斟酌、润色,不断地提升审题立意的思维力。

如果说作文成品是建筑,写作过程是施工,那么审题立意就是绘制图纸了。如果想让学生写出切合题意的较高立意水平的作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处理好“图纸”与“施工”的关系,先施工再画图纸固然行不通,边施工边绘图纸同样也不行,只有在施工前将蓝图绘好了,做到心有成“图”了,通过思考斟酌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扣着材料语基本做到真情、理性、负责。至于思路不清、思想肤浅的问题也会得到较好的解决。

那么如何在审题立意时绘制好“施工图纸”呢?

笔者经过近一学期的尝试,概括出以下“五步走”理论模式:

第一步,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介绍。

第二步,借助导图进行思维可视化训练【以图导读、导思、导写】,并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思维导图的认识。

第三步,给出新材料作文审题材料,学生独立阅读并绘制审题立意导图【以图导读、导思】,组际分享与交流构思导图【以图导思】。

第四步,完善(拓宽、延展)构思导图【以图导思】。

第五步,导图导写,独立成文【以图导写】。

绘制思维导图方法介绍方面,笔者主要引进了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尼・巴赞先生的思维导图理论及典范的导图图片;方法习得方面,笔者将“以图导读,以图导思,以图导写”的训练常态化。

第9篇:新材料作文范文

这则材料有两个并立P系的分句组成,其内涵并不难理解。第一句强调目光的长短、眼界的大小影响人生舞台的大小。一个人只有目光长远、视野开阔,才会跳出狭小的圈子,走向更大的舞台,舞出更精彩的人生。第二句强调一个人践行道路的远近影响人生舞台的大小。走的越远,走得多远,舞台就有多大。关键词就是“看”、“走”、“舞台”……弄清“看”与“舞台”、“走”与“舞台” 之间的关系,明白“舞台”不只是供演员表演的台子,其实“我们”自身也是演员,我们立足的社会就是人生的“大舞台”,明白了这其中的比喻义,我们就能准确立意了。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可以扣紧第一分句立意,也可以根据第二分句来立意,抑或将两句结合,说明既要有长远的目光,视野开阔又付诸于行动,方能走向更大的舞台。这则材料的理解核心是看与走、想与做、理想(梦想)目标与现实能力(实践能力)的关系。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成就自己的人生大舞台。但如果将立意定为“要奋斗”、“要脚踏实地”、“要有能力”等等,则与材料缺少了必然的逻辑联系,当为立意不准。

同时要注意,审题难度不大,但不等于不要审题,平时还是要适当进行审题训练,弄清楚关键词的内涵。要能将平时积累的素材,看过的优秀作文,要灵活运用,巧妙借鉴,切不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写记叙文,要防止套作、宿构、贴标签,不能只在文章的结尾生拉硬扯上“目光长远”,以此扣题;写议论文,要注意论据的新颖,论证的严密,要学会分心,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要增强点“关键词”意识,防止脱离材料,天马行空。1.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高晓松

2.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3.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金马《青年生活向导・总论》

4.只管走过去,不必逗留了去踩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的花自会继续开放。――泰戈尔

5.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确,不管多么崎岖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电影《千与千寻》台词。

6.人生就是不断发现问题、改正问题的过程。抬头看看,向前走走,才能走出一条宽广的大道来。――杨绛《走在生命之路上――自问自答》

7.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喜欢和昆虫打交道,他不是贪玩,他有一个为虫子写书的眼光,并立志为虫子写历史。长大后,法布尔设立了一个“荒石园”,斗转星移,他终于建成了百虫乐园,为虫子“写书十卷”,引起生物界的巨大的轰动。

8.摩西本来是一个农场工人,喜欢刺绣,喜欢以乡村景色为背景,但她76岁时却因关节炎不得不放弃刺绣。在20多年的绘画生涯中,共创作了1600多幅作品作品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都有展出。摩西有句经典型的话语,那就是:做你想做的事,上帝会帮助你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现在已经80岁。

9.俄国作家屠格涅夫29岁时,依旧默默无闻,于是他将目光转向了俄罗斯大地上的茂密森林。他在森林中独自生活,独自狩猎,观察森林中的每一个生命。后来,他把自己的见闻写成了《猎人笔记》。正是因为他的目光长远,才使得他有了不竭力的写作源泉。由此可见,“看”与“行”缺一不可。

10.林清玄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名作家。但他家境贫寒,兄弟众多,在仅能维持日常开支的所需要的家庭生活条件之下,他的父亲对他那看起来不切实际的梦想加以了否定,并且语气严厉地对他说:“你不可以成为作家。”这一度使林清玄收到很大的打击。但他没有放弃,每天坚持阅读,用写作来磨练他的语言,形成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如今,他成了世界著名的作家,无数人阅读着他的书,他的文章被编进了初中教材,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摇栌人徐逸菲周庄的早晨安静而湿润,白蒙蒙的雾气正氤氲着他它的梦,水网纵横,曲折回廊韵味悠长。

我坐在乌篷船中,望着她摇栌的袅娜背影,素净棉衫洁白宛若寒霜。摇栌的手起起伏伏似是某种带着沉静安宁的舞姿,蓦地竟觉这明镜般的碧水是她的舞台,她于其上心如明镜,慢慢摇栌。

静坐在她的乌篷船后看盐水苍茫,亭台楼阁,这些小桥流水便是她的舞台,容她在经久的摇栌生活中尽展风华。她约莫四五十岁,脸庞略显浮肿但黛色眉下的眼眸却是神采奕奕。水中映出清澈的倒影,清凌凌地涤荡着周庄的来客。

她粲然一笑:“周庄的水是延绵不断的,顺着它,大底这辈子是走不完的。”她的声音温润似在漫溢,她说话时有种淡扫峨眉的妩媚,即便是两鬓添了风霜却风韵犹存。攀谈中知道了她自幼以摇栌为生,流连于这长廊曲径。她莞尔:我余下的年月是舍不得离开这湾明镜的。她看得很远,早已决定将余下的岁月交给这乌篷小船,落叶般的小船载不动愁怨却载着她余生的归宿,静静地漂浮在浅澈的水上,斑驳却不落俗套,处红尘却不落世俗。我抬起头,正对上她的目光,如同阳光不厚重但始终温润,足够澄澈,她微微上扬的嘴角中盛满了她对摇栌的热爱。

我惘然,这般将人生看得甚远的女子,大底才能拥有明镜碧水这般广阔的舞台,于摇栌之中挥散她的风韵,她走得更远,绕过无数大大小小的曲径回廊,在小船上看一栌风景,赏一肩烟霞。

倏忽间想起《书衣文斋》中曾有过这般描写过摇栌女子:四月初晴,暖光摇栌,甚远……她穿着布衣荆钗,披墨黑长发,未曾落半点情殇,随她一起一伏的舞姿摇晃。她早已看得甚远,将涤荡来客化作一生的归宿,使得她的舞台能像周庄的水网一样浩荡。容她在这般舞台上随水低吟、桨栌浅唱中悠然舞出她的卓尔风韵……纤手执旧栌,并栌与水,看远了,就能在古典窗扉下尽显妩媚。

即便只是简单的动作重复,却使我久久不能忘怀,单一的却又迷人的摇栌舞姿,早已铭刻于心,她看透了人生的豁达和规划人生的不落俗套,尤使我惊诧。

不知不觉间,风吹凉了茶,霜攀上了黛瓦。我思忖:人的一生不也应如此吗?看云卷雨舒缘起缘灭,于自己的舞台携一肩的艳霞……

春朝秋夕,随意蓑烟雨于舞台之上心如明镜,船栌慢摇,甚远……

【点评】文章选材独到,不落窠臼,以独特的眼光描写一个摇栌女子的内心世界。扣紧了材料 “你能走多远,舞台就有多远”句,深发出的主旨,贴切自然。文章语言优美,一如江南女子的优雅多思,娴静迷蒙中给人一种淡淡的思绪,如雨后窗下品茶,午夜静听箫语,悠远缠绵,拨动人内心的那般柔软,久久难以释怀。眼光・舞台冒天佑暖风曛人欲醉,阳光和煦暖身。

春日的暖阳轻柔地斜射过枝丫,在斑驳的院墙上投射出星星点点的光影,投下了一份浅粉的温暖。抬头看天,阳光落在肩头,暖暖。如今已是深秋,难得有这样的好天气,风轻扬,花未央,便出来散心。

“原来那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伴随着清溢的桂香,耳边传来乐曲的声音。

驻足,倾听。

对面是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身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藏青色的衬衫,手中拿着一对竹板,嘴中唱着铿锵有力的曲调,字正腔圆,在这个秋天,老人又为它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走上前去和他攀谈,他从前是一位戏子,有着属于他自己的舞台与观众。而如今,r代的滚滚潮流中终究会夹杂着某些东西的逝去。于是原属于他的舞台便不复存在,观众也一去不复返了。此间,黛瓦白墙浸润在微醺的霞光中,老人眼角眉梢都是沉静安宁的韵味,却掩盖不了眉间丝丝淡淡的忧伤。

我抬起头,正对上他的目光。如同阳光,不厚重,却始终温润,足够澄澈。闪烁着年轻的光,闪烁着对戏曲的渴望,微微上扬的嘴角中,盛满了对戏剧的热爱,那是一种深入灵魂的热爱。

于是,我从他的眼眸中,读懂了“你能看多远,舞台就有多大” 的真正含义。也许,现在听戏曲,懂得戏曲的人也愈来愈少。但老人并没有放弃对戏曲的传承。那背后斑驳的红墙便是你的背景与舞台。我知道,你的内心才是你真正的、广阔的舞台。因为你看到了戏曲背后的祖辈文化的璀璨。的确,不是在乎老人在戏曲这条路上能走得多远,而在于老人看的多远。想到这里,心中便多了一股对老人的仰慕之情。

倏忽间,想起了马步升的《绝地之音》。虽然老人的曲调不是“绝地之音”那般哀婉那般缠绵,但在我的心中仍是天籁,只因老人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便是他的舞台。于是我才有幸领略到老人的曲调,在这样的一个秋天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

看来,心有多大,看到的就更有多远,舞台就会多大。

【点评】文章语言优美,叙事较有条理。“暖风曛人欲醉,阳光和煦暖身”开头一句,便出语不凡,给人一种新奇之感,“暖风”、“阳光”的环境渲染,为人物出场营造情境。中间通过老人“盛满了对戏剧的热爱,那是一种深入灵魂的热爱”的描写,演绎了主题。结尾联想升华,再次点题,“心有多大,看到的就更有多远,舞台就会多大”。读后,不禁让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民间艺人的呵护产生一丝忧虑。舞台是你看到的世界雷慧怡有人说:“梦想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而我要说,看到的世界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莺和燕子看到的是树林阴翳,白草丰茂,所以它们在其中欢呼飞舞,带来鸟语花香的春天。苍鹰昂起它高高的头颅,看到的是广阔无边的青天,所以,它在长空中翱翔,任人仰望它的风姿。

眼界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陈涉面对众人的嘲笑,感叹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他看到了百姓的愤怒与悲苦,看到秦王朝统治下的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的人间,于是,他揭竿而起,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 呐喊。群雄追随,他的舞台是他看到的天下,他的伟绩流芳千古。而昔日的众人,仰其鼻息,希望他念及旧情,赏赐些东西便心满意足而回,他们只生活在他们能能看到的个人的世界里,最终只能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粒沙子。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后人所铭记的人物总有他们不同的世界观和舞台。柳永身为婉约词派最重要的代表,词风也最为清丽妩媚,一如他笔下的丽人,长袖善舞,万般柔情,他笔下的情思,迢迢不断如春水,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萦绕在心间,凝为相思的泪水,只教人寸寸柔肠尽断。他的舞台是精致的琼楼玉宇,雕栏玉砌,高处不胜寒,沉浮的身世和个人的悲愁化为他“竟日空凝”的清瘦背影,浮华红尘飘飘而过,若白驹过隙,最终只剩下他一人的独角戏,琼楼玉宇一任时光斑驳。

在转眼,“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杜甫的舞台,他将天下装入胸怀,住在破旧的茅屋之中也要感叹“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他将天下看在眼中,天下也成为了他的舞台。后世之人对他也便顶礼膜拜、崇敬万分。

两相对比,由于眼界所引起的“世界”的差异之大不禁令人感慨。这并非说眼界小就不好。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中活得很滋润,但如果我们将眼界放开,看得更长远一些,我们又会发现那未知的世界是那么的精彩,原先的舞台又是那么的狭小。

作为这个世界未来的中流砥柱,我们的眼光不能自私地停留在自己眼前的一方天地,我们需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情怀,如此,我们生命的广度和深度也将会倍增。

让我们都有如那百万军中的将军的英姿吧。那英姿便是――昂首挺胸,遥望远方。因为,那里,是无限的大好河山;那里,是我们的舞台。

【点评】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舞台是你看到的世界”,准确贴切。作者在明确了自己的观点之后,首先用“莺和燕”、“苍鹰”作比,然后例举陈涉、柳永、杜甫的事例,来对比说明心胸决定眼界,眼界又生舞台,怎样的眼界便有多大的舞台,形象生动。语言流畅自然,不蔓不枝,不落窠臼,让人百读不厌。无限风光在远处马未然王小波曾说:“一个人光活着还不够,还应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的确,人的一生只有越充实,自己的小千世界才会越有诗意,而人生的充实度,就在于目光的长远,目光越长远,人生便越充实美满。

时代的背景音是铮铮而鸣的,睡眠的真实感是涓涓而流的,放大眼光,方能窥得世间的大智大美。

景元三年,洛阳东市,烈阳灼烧着三千太学生长跪于大殿身前的身影。而他,两袖清风,仍不改风仪潇洒,立于刑台上古琴前,十指初动,一曲《广陵散》飒然浮生,如引颈激鸣的凤凰,唱出清丽激越的声响“广陵一曲终遗世,三尺瑶琴不复弹”。嵇康,位列于竹林七贤之首,面对权贵,面对富贵,他本可屈首,丰衣足食,可他目光更加长远,为了捍卫刚正不阿的魏晋风骨,他不屈不从,他长远的目光,让他遗世独立,为天下传诵,他的灵魂也归于安土。

还记得罗曼罗兰说过:“能反映时代灵敏的晴雨表是青年人。”而当今,青年人的做法不尽如人意。毛遂目光长远,举荐自己,而有人浪荡;柏杨目光长远,引领时代,而有人目光短浅;伍尔芙目光长远,引导自由,而有人停滞不前。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然而,仅仅做到目光长远就可以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一个进步者仅仅目光长远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目光长远而不去实践,不去努力行走在人生之路上,只会头撞南墙。就如先哲所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目光长远很重要,但拿出行动,勤奋刻苦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