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学科渗透德育总结范文

数学学科渗透德育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学科渗透德育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学学科渗透德育总结

第1篇:数学学科渗透德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061-01

什么是“学科德育”?这似乎是一道复杂的题目,远没有用一个公式解题、用一段话语说白那么简单。不过,也没有那么玄乎不可捉摸,那么漂浮不可驾驭。直至今天,尽管对什么是“学科德育”,各有各的说法,没有完整、统一而明确的定义。有的认为,“学科德育”就是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也有的认为,“学科德育”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有的认为,“学科德育”是在学科教学中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

不过,在不同说法中也有共性,即德育应当成为教学的基本元素。可以说,“学科德育”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德育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科教学自身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采用适当的策略与方法,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达到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知识与道德的统一。

数学学科中所蕴含的德育资源虽然不像《语文》、《思想品德》那么丰富和明显,但只要我们有了敏锐的学科德育意识,深入研究教材,同样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科德育的融合,也是一片值得开垦的“教育沃土”。回顾一下多年的教学心得,总结出一下几点。

一、渗透爱国教育,培养民族荣誉感

例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时、分、秒”的教学,以《我们赢了》为课题,出示北京申奥成功,中华民族人民高声欢呼的画面。这又是一个进行德育渗入的好时机,我们应抓住这一原始素材,教育学生:中国申奥成功了,这是我们中国人期盼了多少年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身为中国人,多么为自己的国家感到骄傲、自豪!通过这样的情景,对于学生进行热爱自己的国家主义教育,指导学生关注社会形态,关心实事,培养强烈的民族荣誉感。

二、渗透孝道教育,继承优良传统

古云:“乃天之精,地之义,德之本也。”孝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现在的小孩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少孩子只知受爱,不知爱人,不懂得体谅父母,稍有不从,就大哭大闹迫使家长“遂意”,甚至为一点小事就对父母发脾气,态度粗暴、生硬,在家里“称王称霸”。

例如:在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探望老人》这一课时时,我就紧紧围绕课题,以淘气去养老院看望奶奶的的故事引入,趁机进行孝道教育,将德育教育与数学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三、渗透环保意识,美化美好家园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自然环境原来越差,空气质量也日息减弱。为了让同学们有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共同努力美化家园。

在教学《统计》时,我安排了让学生统计半小时内汽车尾气造成的环境污染这一练习,教育学生发动家人节能减排、低碳生活,为保护空气质量尽一份微薄之力。又如在教学《废品回收》这一课时,抓住主题图渗透可持续发展意识。如果你是一个教学的有心人,你会发现,在小学数学教材的各个阶段都有涉及到环保方面的教学内容,只要我们教师认真备课,加以利用,就会成为极好的教育资源,为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渗透学习习惯,强化数学思想

曾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学内容是《小数点的移动》,主要讲小数点的任何移动,会对数值产生相应变化的道理。如果从学科讲,也许并不困难,但学生获得可能只是数学的公理。不过,该老师却特别多了个心眼,在这节课上,他补充了这样一则轶事:

1967年8月23日,前苏联著名宇航员科马洛夫在完成任务后,一个人驾驶联盟一号宇宙飞船胜利返航。此刻,全苏联的电视都在现场直播飞船返航的情况。但当飞船返回大气层后,科马洛夫却发现降落伞怎么也打不开。播音员只能沉重地宣布:由于无法排除的故障,飞船将在两个小时后坠毁,我们将目睹民族英雄科马洛夫同志遇难。指挥中心把他的亲人们请到指挥台作最后的话别。但科马洛夫却说:“首长,属于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想首先汇报这次飞行探险的情况,这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科马洛夫的生命在分分秒秒中消逝,但他却从容镇定地汇报了整整70分钟之后才与亲人们作最后的诀别。当他泣不成声的女儿接过话筒时,科马洛夫落泪了。他说“女儿,我要告诉你,也告诉全国的小朋友,请你们学习时,认真对待每一个小数点和每一个标点符号。联盟一号今天发生的一切,就是因为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这是一场小数点引发的悲剧,同学们,记住它吧!轰隆一声巨响,整个苏联一片寂静。

说到这里,课堂里静得连掉下一根针都能听见,没有人说话。顾老师也不再多说一句话。但此地无声胜有声。“我相信这个由一个小数点引发的航天悲剧,任何时候都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憾!”顾老师在心里默默地想。

第2篇:数学学科渗透德育总结范文

我是数学老师,有不少数学任课教师认为在数学这门充满了数字和公式的学科中渗透德育不像语文、历史、政治等文科课程那么直接,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却深深地感受到,德育和教学是融为一体的,德育从内因上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在数学学科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恰恰是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依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方法。

一、通过激励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所谓激励法,就是运用数学史实、数学家的事迹等激励学生,促其积极向上,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教育方法。它是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常用方法。例如我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能激励起学生由衷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我国现代化的科技发展及其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能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众多数学家在真理面前坚贞不屈的事迹,可以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客观精神;数学研究的困难和数学家不畏艰辛、勇攀高峰的例子同样可以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精神等,这些方法都能有效地取得教育作用。

我国的数学研究在世界此项领域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出过突出的贡献。中学数学教材中有不少地方直接联系到中国数学史。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祖国数学史上的辉煌成就,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世界历史上的文明古国,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大部分时代都处于世界前列,特别是 “在公元三世纪到十三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文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语)。通过此,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激励学生立志献身祖国的科学技术事业。

二、通过辨证分析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辨证分析法,即利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和观点,分析处理各种实际问题,借以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的方法。

德育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事物,而中学数学学科本身就充满了辩证法,因此,数学本身就是极好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素材。那么,通过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哪些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呢?

首先,是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观点。要培养学生这种观点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讲清它具体的、实际生活的背景,认真分析学生的生活环境,逐步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来认识概念、理解概念,还要鼓励学生应用这些概念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其次,数学的产生和发展还体现了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以数系的产生与发展为例,我们知道,由于计数、丈量产生了自然数、分数、小数,随着生产的发展和计算的进一步需要, 又产生了零和负数,从而使数扩大到了有理数。由于有理数无法表示“单位正方形”对角线长度这一事实,导致了数学上的危机,同时也促成了无理数的产生,进而把数扩充到实数。不谋而合的是,在解方程中由于“x2=-1”无解的矛盾,于是数进一步扩充为复数。因此,数学发展包含着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些质的变化不是依靠破坏或取消原有理论的方式,而是用深化和推广原有理论的方式,用以前的发展作准备并提出新的概括理论的方式进行的,它充分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另外,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的观点,可以说在数学领域内无处不在:数学概念的对立统一,运算方法的对立统一,数学的解题思想的对立统一等。可以说,只有运用对立统一的规律才能很好地体现数学概念和规律的本质属性。

三、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人格品质的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十余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逐步认识到,高尚的人格、无私的爱心、渊博的知识与创新的精神是教师伟大人格的核心,是教育力量的源泉。作为教育工作者,实际上最有力量的教育常常不是我们怎么说的,而是我们不经意做的那些事情。具有真情实感的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曾经调查过多位已经毕业的学生,了解什么是最有力量的教育。答案是多种多样的,但共同的主题是教师的人格、教师的为人、教师的学识。

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还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采取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学习互助小组、成长互助小组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单凭老师口头传授,长此以往,效果不一定很理想,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和总结。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等多种能力。

四、通过教学研究,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我们知道,数学学习的基本态度是正直、诚实、严谨、细致、勇于追求真理,不轻率盲从及审美意向等。数学教师正是要在教学中通过这些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就要求教师在数学学科的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第3篇:数学学科渗透德育总结范文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下面我就把我在数学教育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的做法和大家进行交流:

一、爱国主义教育

高中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利用数学中的应用题和一些数学模型,通过一些具体的数据计算,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2.利用数学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到农村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分析农村情况,用自己掌握的材料写一些小论文。使学生认识到国家“三农”政策的英明。

3.适时的介绍我国的数学发展史。介绍我国在数学方面取得的成绩和杰出的数学人才及他们取得的数学成果(如杨辉、祖冲之、祖恒、秦韶九、华罗庚、陈景润等的成就和事绩)。数学发展史蕴藏着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数学学科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它较其它学科更为具体和广泛,这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结合教学实际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如函数的定义、轨迹的概念等都是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数的对立统一(实数与虚数),量变到质变(圆锥曲线离心率e的变化得出不同的圆锥曲线)、运算法则的互逆关系(指数运算与对数运算)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还有反证法的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

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逐渐形成的阶段,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认识世界,教师在讲授相应新课的同时,适时地、恰当地渗透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熟练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掌握学情,精心设计教案,特别是新授课中要注意加强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强调逻辑推理能力的同时,注重实验和直观增强感性认识,循序渐进,以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在概率教学时由大量实验培养学生的认识概率,概率可以帮助人们更客观地认识世界(如破除迷信、揭示谎言等)。

2.数学中应多“授之以渔”,重视思维方法的教学,特别是强化未知向已知转化的内在联系,培养观察能力和猜想能力,教会学生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如在等差等比数列的教学时特别是求和求通项,如、已知在中求。

解:由已知

可形为

以上各式累加得:当n2时:

=

=

当n=1时21-1=1也适合所以

在此题的教学过成中可以由等差数列的定义出发,发现其中的差异以及推导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逐差累加法。再结合数求和,即能解决。

3.教学中充分借助“动”和“静”的相对性分析问题,比如“移动中看空间图形”。参变量的选取大都是根据运动的需要设置的,这些体现动与静的统一的思想在函数、三角、复数、数列、解析几何等数学的各个分支上举不胜举。老师应注意让学生应用。

4.提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作好解题后的总结和思考。

如在讲解习题:已知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且

(1)求的通项公式an;(2)求前n项和的最大值。

在求解的二问的时候,我们可利用第一问的结果判断正负项,在求解,也可以求出前n项和公式利用函数性质进行求解。解题后应对两组公式的作用有深刻认识。同时我们将已知条件该变,再去求前n项和的最值问题,就应该有一定的方向性,我们要求出通项公式,或前n项和公式。

三、意志品质、道德品质、价值取向

高中阶段是学生道德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仅靠政治课、班团活动和班主任工作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是不够的,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把握时机,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可以从下几个方面进行。

1.意志品质的培养。通过数学概念的形成,结论的推证,问题的求解,引导学生经历困难、挫折,培养学生学习上不怕吃苦,勇于面对挑战,不畏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的意志品质。

2.道德情操的培养。利用数学应用题,如市场经济情况,税收问题,时政应用题,渗透生活、生产常识、金融投资常识、市场竞争常识等,通过应用题的背景及计算的数据,使学生明确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4篇:数学学科渗透德育总结范文

首先,我们要实现并完成德育目标,在备课的时候要认真、细致、全面。在深入钻研大纲、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不仅包括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能力,更包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内容。在我的教学设计里,教学目标中有思想目标一项,结合我们数学课的特点,一般都设有德育目标和美育目标两项,让学生体会数学学科的魅力,在获得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的同时,能够在数学图形的多变中获得美的熏陶。

其次,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德育目标的渗透,从而达到德育目标的实现。

一、在导入环节中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应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德育目标教育。例如,在等比数列教学时,介绍海王星与冥王星的发现过程;讲函数时,向学生介绍数学大师欧拉的非凡数学创造力和顽强的毅力等等。

二、在学习新知识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一堂数学课中,教师在给学生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完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同时,完成德育目标。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数学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着纵向和横向的紧密联系,这些在反映着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例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在知识的纵向发展方面,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产生,揭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关系,知道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际,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在知识的横向联系方面,可以围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定理与逆定理的关系,性质与判定的互逆,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等内容,渗透一些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观点。

数学美是一种理性的科学美,数学问题中处处体现了严谨、简洁、对称、统一、奇异的美,对数学美的追求常常是数学创造的动力和源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充分揭示数学美,不断发现、创造数学中美的素材,把自己发现、创造数学美的经历传授给学生,不断提高对数学美的感受力、审美力,激发兴趣,以美启智,从而有效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有这样一个课题《y=Asin(ωx+ψ)的图像和性质》。在讲授这节课时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函数之间的变换图像制作成Flas,并配以鲜明的颜色,教师通过按纽控制本节课的三个主要函数变换,每一次操作,学生能够通过直观鲜明的图象变化,开动脑筋,准确迅速地总结规律,这样我们在完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一举三得。

三、在巩固练习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安排巩固练习中,循序渐进地设计练习内容和增加难度,设计一定的尝试练习题和发展练习题,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从而达到德育目标的实现。还可以通过一些应用题的改编练习,应用题的一题多解,以及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渗透一些辩证统一的观念。使学生在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四、在知识反馈中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的生命力在于广泛的应用性,应用性同时也是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对于职业中专的学生,更要强调数学的应用性。如学习了排列组合的知识后,结合摸彩票中大奖的可能性,让学生看清问题的真面目,减少盲目性。另外,在学完函数的图象一节后,让学生去证券市场或上网观察股票即时走势指数图。类似这样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有趣味性。其内容贴近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德育目标顺理成章地实现。

第5篇:数学学科渗透德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现状;教学策略;德育教育

G623.5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不能将目光仅仅放在学生所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上,而是要关注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网络平台本身具有多样化、生动化的特点,这为初中数学课堂德育效能开展奠定了基础。因而,初中数学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过程应该予以重视。

一、巧用网络平台,构建数学课堂德育渗透的基础

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学开始重视信息化校园的建设,并将更多的财力投入到信息化基础建设中,全部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的引入,便于教师顺利的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也为数学课堂德育渗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初中数学教师借助网络平台构建了师生博客群、德育专题论坛等,这样一来,加强了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还能提高学生对德育的认识,增强德育的感染力和时效性。

二、基于网络平台,挖掘数学教学的德育内容

在数学教学渗透德育时,要求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德育内容,有目的的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对于数学教师而言,其要关注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还要密切联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网络平台的推动下,激发学生的德育意识。

比如:当老师要讲解《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这一教学内容时,本节课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并且围绕着与生态环境相关的节水问题这一主题来开展。该主题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在活动中,教师要运用小组合作法,综合运用统计知识与统计法来开展调查活动,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并能自动的参加到宣传节约用水的队伍中。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缺水地区的视频,以及当地人们取水的艰难。借助该视频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幸福。同时,在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让每个小组的成员通过亲自统计调查、网络上查询、阅读相关资料,引导小组内成员认识地球上淡水资源的储量和分布以及淡水资源的使用情况。通过统计调查,既培养了学生的统计观念,又增强了学生的节约用水意识,并在自主探索中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形成了自己的观点。通过将德育内容渗透到本节课数学课上,学生树立起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并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践行节约用水的信念。

三、借助网络平台,完善数学学科的渗透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中曾明确指出:“教师要重视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顺利实现每节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态度目标。”数学这门学科承担着德育教育的重任,然而由于数学这门学科主要讲解的是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等,这部分内容较为枯燥无味,其中所隐藏的德育内容是隐性的。为此,教师要借助网络平台,重视知识建构过程和学生的主体性,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完整的呈现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身的运用知识能力,并一步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

比如:当老师要讲解《课题学习:图案设计》这一教学内容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丰富学生对图案的认识,发展其形象思维,增强其应用意识。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感受数学之美,并对数学充满了好奇心,进一步体会到几何图形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学生自主设计图案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在引入新课时,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设备,将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2012年伦敦奥运会会徽、2016年里约奥运会会徽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思考这些会徽的设计各有什么特点,并进行交流。随后,教师鼓励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设计出学生生活中最喜欢的图案。另外,在课下,学生要借助博客这一平台与老师沟通、探讨,将本节课的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的知识不再停留在表面上。同时,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便于教师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中,真正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四、总结

网络平台推动了初中数学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通过深入分析数学内容,学生能学习到其中所隐藏的德育知识。数学这门学科非常严谨,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还培养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从而为学生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秀利.以学定教 因材施教――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0)

第6篇:数学学科渗透德育总结范文

    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道德情操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不能只让学生体会到枯燥的数字、机械的运算。作为我们教师要给这些枯燥的数字、机械的运算点缀上精灵的翅膀,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游而忘返,而不是望而却步。记忆公式历来被人们所公认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我们为何不能结合古代在数学研究中所取得巨大成就来感染、激励学生呢?在教学“圆周长”时,使学生了解约2000年前,中国的古代数学着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意思是说圆与直径的比率为3:1。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的历史伟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的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一千年。学了这课后,同学们深深感到,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了不起。面对古人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今天的我们该做些什么,是止而不进,还是奋勇开拓?相信我们的学生心中都有一团火,那是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之火;那是立志取得更大成绩的自强不息之火。

    二、在数学教学中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学习数学,就像攀登楼梯。“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知识的取得是积累的结果。要攀登到楼顶,第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第二要有攀登的技巧、方法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对学好数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养成勤劳、刻苦的好习惯,计算能力才会有所提高。学习,一半是学,一半是习,何为“习”?学过后在温熟,反复的学使之熟练成为习。可见学与习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要取得好成绩,紧靠课堂上老师的讲解是不够的。这就要求学生课下多练,勤于总结计算技巧和方法。久而久之,逐步养成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应用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点和难点。有些学生看到应用题便产生胆怯心理。这就要求教师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学生用新奇的眼光、自信的态度去攻克难点。一杯水很热,学生没法喝,这是我们不能递上一杯温水让他们喝,而是递给他们一个空杯子看他们能否用两个空杯子将水冷却。成功的动力是巨大的,他可以激发学生去寻求更多的方法,从而产生更大的兴趣。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动力,有了兴趣,难点便不在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胆怯也会被自信、进取、创新取代。教育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是一段难忘的经历、一种不灭的信念、更是一种支撑你走完人生道路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在数学教学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第7篇:数学学科渗透德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 德育教育

一、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良好的教学情景,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的求学信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所设计的教学情境,应与本课堂的教学内容有关,而不要东拉西扯,故弄玄虚,用来哗众取宠。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适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今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和数学家的事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例如:我国南北朝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的儿子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著名的“等积原理”。(等积原理的内容是: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两个几何体,被平行于这两个平行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截得两个截面的面积总相等,那么这两个几何体的体积相等)。一千一百多年后的17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卡发雷利(1595—1647)在他的名著《连续不可分几何》中才提出这个公理。关于二项式定理,公元1261年,我国数学家杨辉在他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中提出了著名的“杨辉三角形”,比法国数学家巴斯卡(1623—1662)在1653年才开始使用这个“三角形”早四百多年。这些素材,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介绍,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思想和社会责任感,激励他们刻苦学习,敢于争先,为国争光。

另外,学习数学史还可以激励学生热爱数学,发展科学,为人类的进步做贡献的精神。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的讲演中说:“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方面,或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因而,在介绍国外数学家的成就,特别是他们对数学科学的执着追求,对当年教会迫害的反抗精神等都应让学生知道了解。我们也看到外国教材中多有中国的《九章算术》、幻方、曹冲称象等的介绍。数学贡献是全人类,故而,进行德育教育仅限于中国数学史,以免太狭隘。再如在等差数列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著名德国数学家高斯的生平事迹,以让学生对科学家的科学研究的执著追求精神有一定的了解。

二、根据高中数学新课改的要求,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互动的课堂中生成德育体验的生动细节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高中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将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并不是明确提出的。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其潜在的德育因素,教师在德育教学时要注意途径的多样性。

1.创设情景进行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是十分必要的。但情景的创设不能随心所欲,一定要处理好广泛性与定向性、探索性与高效性、直观性与思维能力培养的阶段性、生活性与数学性等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生命力,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2.利用史料激励进行德育教育。所谓史料激励法,就是运用数学史实、数学家的事迹激励学生,促其积极向上,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教育方法。它是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常用方法。教材中许多数学史料,能激励起学生由衷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利用数据材料进行德育教育。教材中,有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有许多应用题是描述我国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其主要方式是前后、左右对比,通过数据对比,反映变化的大小和快慢,这些素材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内容。通过对比,使学生加深了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4.利用知识迁移进行德育教育。数学知识具有思维性,抓住数学知识的广泛含义,是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力途径和方法,可以收到“治病”的效果。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运用数学知识对生活事物进行推理,会使原本直线型的教育变得弯曲、生动且易使人牢记于心,从而达到教育之目的。

5.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德育教育。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三、德育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

第8篇:数学学科渗透德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有效教学、德育融合、渗透、切入点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学学科中往往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德育教育,制约着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近年来,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在近些年来呈现上升的发展态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反映了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环节的薄弱,这跟教学中重考试分数,轻人格培养,学科教学中忽视德育问题的融合教育分不开。为此,不失时机地利用小学学科教材内容,在小学学科教学中融合德育教育,使德育教学与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形成水乳相融的境界,达到春雨润物无声的目的,从而使学生从中受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熏陶、有利于构筑学生健康成长的平台。基于种种现况,我校于2011年8月开始《学科教学中德育融合问题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在课题领导小组的精心组织下,全体课题教师认真学习,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勇于尝试。本课题立足于小学学科教学,主要从小学学科的角度,探讨和研究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研究摸索渗透的切入点、方法、原则、明确德育教育内容,力争使小学学科教师在从事小学教学时,恰到好处地渗透德育教育,不仅能使小学生受到知识、思想、技能的启迪和训练,而且受到深刻的德育熏陶和教育,真正使小学学科的教学符合学科课程标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小学学科的改革和发展,探索出集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和谐渗透的新机制。通过两年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总的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字上:“浅”(缺理论支撑)、“散”(组织不够紧密)“懒”(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得到激发)“空”(指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德育融合有点牵强,不能达到“水融”)“窄”(指没有彰显课题的辐射功能)

一、 “浅”。特指研究缺少理论支撑,课题教师对课题的理解不够深入。

课题研究,离不开理论学习,无论是研究的方法、研究的途径、手段,借鉴的理论等必须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学习,没有理论做指导,任何一种的研究都是盲目的,甚至是无从着手的。在“学科教学中德育融合问题的研究”中,我们缺乏专业引领,理论学习是靠派教师到贵阳市教科所学习,然后回来由培训后的教师开展二次培训,由于负责培训的教师初次接触课题研究,对课题研究的领会不够深入,导致二次培训的力度不够,教师没有成体系的理论依据来指导自己的课题研究,造成理论依据比较单薄,无法支撑课题研究。课题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热情是有的,认识它的重要性也无容置疑,但毕竟研究不是教师的专长,因此研究的层次比较肤浅。具体表现在对德育的概念理解的不够深入,课题研究中的德育指的是广义的德育,包括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公民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人格教育。而课题组成员却简单的理解为法律法规的渗透教育。

二、 “散”组织不够紧密、各阶段的研究落实力度不够。

由于学校工作多而杂,零而散,课题组的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德育融合问题研究”中,重视了课题的申报及开题,开题后,课题领导小组没有引导课题教师深入的学习,对研究需要的理论知识学习过于单一,对研究的理论学习不够,在拟定各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方案、研究计划上审查不严,没有进一步研究学生,没有进一步研究学校现状,教师只是依托网上学习、借鉴一些优秀的经验,各自为政,将自己的理解理论独自运用到研究中。为此,虽然有满腔的热情,但研究的方向和范围却有所偏离。相关制度建立不够健全,执行不够严格,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教师参与课题实验研究的热情,阻碍了课题研究的纵深发展。

三、 “懒”,指课题组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得到激发。

这里的“懒”并不是指老师工作不积极,而是由于课题研究是一个新事物,课题组教师要一边完成教学工作,同时一边还要开展课题研究,而课题研究工作又必须学习借鉴,动脑设计,组织实施,回头评价等繁琐的环节,工作量急剧增大,造成课题教师有一定的抵触情绪,研究的积极性不大,同时,教师大多重视做而轻视写,开展了工作而忽视了成果积累,因此好多资料保存不够完整,目前教师虽然已经掌握了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但在研究过程中大多教师没有注意到及时总结和反思的重要性,以致总结不够及时,好多资料保存不够完整,不能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课题组部分参研老师在研究教学中,虽然应用了德育融合的教学摸式,但放得不开,担心教学质量,课堂上不敢大胆的进行德育渗透。

四、 “空”(指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德育融合有点牵强,不能达到“水融”

教学和课题研究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而不是截然分开的“两张皮”。其实,教学活动就是在不断地探究、修改与完善的过程。有效的教学不是日复一日地简单重复,而是教师自觉学习新的教学经验和理论,充满激情的创造性探索活动。有效教学是有效果的教学,即是看教师的行为是否引起学生的跟进反应;有效教学是有效率的教学,是对儿童身心发展有帮助的,并符合教育理想和追求的教学。

课题组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德育融合问题研究”课题研究中,为了寻求德育切入点,费尽心思的去挖掘教材,创新性的使用教材,将一些法律法规生硬的插入到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显得不协调,有为传授德育知识而破坏了有效地教学。

五、 “窄”指没有彰显课题的辐射功能

我校“学科教学中德育融合问题的研究”课题组只有14人,涉及小学语文、数学、综合实践、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美术、音乐学科,研究中虽然也积极鼓励其余教师参与,但由于课题研究工作比较繁重,非课题组教师参与度不高,再者,由于培训力度没有普及到全校,教师们的参与也仅限于校内公开课时的互评。对于教学中的德育融合问题的设计,也仅限于法律法规的穿插。

以上五个方面是我校课题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下一步的解决的措施是:

1、加强培训,促进教师的发展。

鼓励教师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不断完善自己,并将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让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参观、研讨,开阔眼界,学习先进,改革教学,将多邀请教育行家来校讲座、听课、教研,使全体老师都能受益,使课题研究更有利地开展。

2、 针对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及时调整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中难免会出现些没有预测到的问题,我们将及时发现、探讨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及时调整研究计划,使课题研究扎扎实实地进行下去。

3、加强有效课堂教学评估方案的研究。

虽然我们这两年来在理论上做了一些探讨,在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但限于理论水平和实际经验的不足,研究的效果还是不够理想,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希望有专家的指导和帮助,把我们的课题做得更科学,更完善,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 /陈大伟著: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4

第9篇:数学学科渗透德育总结范文

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榜样作用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包括数学教育。可以说,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直接的。除了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充分的准备,课堂上采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幽默的数学教学语言,既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又能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三、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学生一方面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的人,还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我还注意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向学生生动地介绍古今数学家的崇高思想和光辉业绩,以此激励学生奋发学习,培养民族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树立振兴中华、开创未来的崇高理想和为科学献身的志向。

四、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七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再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不仅数学学科这样,如果各个学科都如此去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这些良好的品质会慢慢地植入到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之中。这样的教学活动确实使学生在真正获得知识的同时,在德育情感方面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当然,德育教育不只包括以上这些方面,培养学生的德育行为也不可能通过一两节课就能轻易完成,它是一个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培养过程,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