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通信专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目前,高职专业教学标准没有统一的制定模式,有学者研究了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教学标准建设模式[3,4]。但有研究者认为:“工学结合”是一种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模式,即“工学结合”是专业教学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实施方式[5],是专业教学标准的一部分。专业教学标准可以规定“工学结合”是本专业教学活动的主要方法和手段,而不能以“工学结合”作为制定专业教学标准的依据。高职教育是为了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6],为达到该目的,“校企合作”在高职教育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形成了“工学交替”、“工学并行”、“订单培养”等多种模式[7],从而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紧密结合。现阶段,“校企合作”主要应用在人才培养过程,即应用于教学、校内外实训、顶岗实习等阶段,目的是把理论教学与企业技能实践相结合[8]。专业教学标准制定的出发点是培养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人才,即以满足企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因而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离不开企业的支持,需要企业参与,因此有必要拓宽“校企合作”内涵的广度和深度,并把“校企合作”应用到人才培养准备阶段,即专业教学标准制定阶段。专业教学标准制定过程如图1所示,整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在专业教学标准制定初始阶段,需要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关于高职教育定位的政策,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技术发展趋势。只有通过对二者信息的分析,才能准确定位所培养的人才在企业人才梯队中的层次,进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是拟定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国家、社会、企业的要求。第二阶段是确定专业发展方向以及所培养人才就业岗位(群),这个阶段是通过分析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趋势,调研企业岗位(群)分布,然后结合高职应用型人才在企业中的层次,确定专业发展方向。第三阶段是调研已确定岗位(群)的技能、素质要求,构建符合岗位技能的课程体系,选择符合高职教学、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并根据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构建全真企业岗位(群)的实训、实践环境。最后整理上述各阶段的研究成果,形成新的、符合社会需求和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专业教学标准。可以看出在专业教学标准制定过程中,均需企业参与,下文将详述各阶段的具体实施过程。
二、专业方向的确定
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但又不同于本科教育,二者在人才类型、知识规格、能力规格、素质规格、就业面向等方面均有区别[9]。高职人才培养强调与企业紧密合作,以行业、企业的要求为主,人才培养方向取决于就业岗位(群)的需要。高职在专业教学标准建立过程中所服务的岗位不应是一个特定的岗位,应是技能要求相近的一个或多个岗位(群),且多个岗位(群)间的技能要求应有较强的联系,这样通过几门专业课程的拓展就能使所培养的人才胜任其它岗位(群),从而增强人才的岗位适应性和就业灵活性。准确把握专业发展方向,需要充分掌握区域和国家通信行业、企业的发展规划。通信行业的岗位(群)比较复杂,对于一所高职院校的通信专业不可能培养适合所有通信岗位(群)的高技能型人才,需要对区域和国家通信行业的岗位(群)进行分析,并结合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所服务的岗位(群),进而确定专业发展方向。由于每类岗位(群)对技能的要求不同,因而只有系统地调研和分析岗位(群),才能准确掌握这些岗位(群)所需要的技能。目前,岗位(群)调研方法主要是赴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该方法比较直观,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往往处于“一厢情愿”的境地[10],企业信息公开不充分;2.要得到岗位对人才的需求量和技能要求的准确信息,需要调研大量的企业,这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调研效率低下;3.随着社会技术的发展,岗位类型、岗位需求量等信息变动较快,实地调研耗时长,会导致得到的调研结果不能反映当前的新情况,即调研结果实时性差。针对以上问题,为准确、快速地获取企业信息,可采用以下五种途径进行企业调研:1.查阅国家和本地行业管理部门的岗位(群)信息;2.到与我校“校企合作”紧密的企业进行实地调研;3.分析到我校参与人才招聘企业的招聘简章,并现场咨询企业岗位信息;4.分析往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就业反馈信息;5.通过互联网查阅岗位招聘信息。采用上述办法对通信岗位(群)进行了企业调研,结果显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据通信增长迅速;移动通信技术将由3G迈入4G时代;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将成为推动通信行业发展的又一强大动力,这些信息表明新一代通信网的建设、网络运维及通信设备的生产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确定了通信网工程为专业的发展方向,所服务的岗位(群)主要有:通信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网络测试与网络优化;室内分布系统;数据网络建设与维护等,此外还保留了原有的优势岗位通信设备(终端)检测与维修。
三、课程与实践体系的建设
(一)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实用人才,普通本科教育是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二者教育目标明显不同,因而高职教育不是小型化的本科教育,不能把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简单化后直接应用于高职教育。在高职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需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课程体系:1.使基础课程能满足实践和工作的需要;2.专业课程实用性强,所培养的技能是面向岗位(群)的;3.通过人文教育,进一步提高人才有关敬岗爱业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为保证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能够胜任岗位(群),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同样引入了“校企合作”的理论方法,把职业经验吸收到课程中[10]。针对岗位(群)的课程设置流程如下:首先对选定的岗位(群)进行职业描述,即该岗位(群)的主要工作内容;而后确定企业对该岗位(群)人才的具体要求,包括技能要求和素质要求;最后在广泛征求企业专家、资深职业教育教师和教育家意见的基础上完成适合本岗位(群)的课程设置,其流程如图2所示。最后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综合多个岗位(群)的课程,形成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上述方法,网络测试与网络优化岗课程设置过程如表1所示。
(二)实践实训平台建设
目前,许多企业要求所招聘的应届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职业教育注重学习过程和实践过程的结合,能够满足企业的这一要求。此外,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工学结合”等教学方法的实施也需要借助实践实训平台,这些情况表明实践实训平台的建设是专业教学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让实践实训平台与企业岗位环境高度一致,需要调研企业的岗位工作场景。通过企业实地考察,配合上述专业发展方向、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通信网工程专业需要筹建综合布线实训室,网络优化实训室,数据交换实训室,软交换实训室,光传输实训室,每个实训室可开展多项实践教学和技能实训。以网络优化与测试岗位为例,为配合该岗位的教学开设了移动通信仿真、基站运行与维护仿真、网络优化实训、无线覆盖实训等。实训平台硬件设备建设完成后,根据课程知识和岗位技能的要求,需对课程内容、讲授方法、学习情景等多个环节进行改革,这些内容由对应的课程标准规定。由此可以看出,实践实训平台的建设是实施专业教学标准中所规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重要保证,它为实践“工学交替”、“工学并行”、“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方式、方法奠定了基础。在中央财政专项基金的资助下,实践了基于“校企合作”通信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即建立了适合通信行业发展趋势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新的课程体系和相应的实训平台。在专业教学标准实施过程中,采用了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掌握岗位技能的效率,实践效果显著。
四、总结
我国的通信行业正移动性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个人移动设备强劲发展,根据宇博智业市场研究中心通信行业市场调查报告显示,超过80%的公司允许员工使用个人移动设备接入企业业务,用应用程序和信息。个人移动设备接入公司系统以后,管理、保护、控制那些个人持有的设备与应用程序和信息将是企业一项最重要的任务。在企业中利用社交媒体与客户进行沟通被认为是统一通信将要面临的最大挑战。社会化媒体正在改变着客户体验。人们可以利用他们的社交媒体圈进行客户了解,同时能够提高公司的品牌形象。如果这个人是名人或者有个很长的关注列表,他们宣传的东西变会呈现病毒式的传播模式。公司可能很成功的将社交媒体整合到他们的传统销售方式、服务以及渠道支持中去,这样可以以全新和让人兴奋的方式开发更多的用户。
2.通信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中不能妥善处理好职业性与学术性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专业设置的功利主义倾向;过分追求“专升本”的升学率,把通信专业教学要求和追求目标偏重于少数学生的“专升本”上,使高职生一定程度上成了普通本科教育的预备生;另外,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不安心于本层次办学,把尽快升格为本科院校作为最大的追求,使得通信专业的教学方式仍然以讲授教学为主,不能适应当前通信行业迅速发展的要求。而且,近几年来高校扩招带来的学生状况的变化,师资的频繁流动,以及通信技术本身的发展进步,致使教学的效果与预期的目标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差距。现有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现状,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1实训室设备陈旧
实训室是高职院校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校内实训基地,但多数高职院校通信实验教学的现状不能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实训设备老化并且较为陈旧。通信技术日新月异,新器件、新技术的更新很快,但一些高职院校的实验设备仍停留在面向“通信原理”、“程控交换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的基本实验,许多新技术、热门方向很少涉及。实训实验教学内容仍多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为主,综合性、工程操作类较少。这种“光看不练”的实训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创造性,不利于人才培养。
2.2教学方法手段落后
传统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上没有形成独立的运转模式以适应通信行业相关单位的用人需求。教学评价机制拘于高校的教学评价标准,教师一般都注重工作量的完成,而忽视了通信专业的应用性和操作性,从而造成了理论强、动手能力差的局面。学生经过多年的理论学习,在进入单位后面对专业工程时,却无从下手。实训指导书从原理、实验步骤到实验要求极为详细,学生只要按照实验指导书,甚至不需理解原理,就可以利用已准备好的仪器设备按步骤进行。学生按步骤就可完成,自己发挥空间较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阻碍了整个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造成了学生学习精力和学习时间的极大浪费,为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困难。因此,需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并在教学内容、手段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
3.通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提高通信专业的教学水平,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的技术人才,对通信专业教学改革有以下几点想法。
3.1注重理论与企业工程的结合教学
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就必须在专业课教学时让学生做到了解工程、掌握一定的技术水平。把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课堂理论教学非常重要。课堂教学,虽以理论教学为主,但决不意味着仅限于照本宣科。教师本身在进行理论教学前,首先要过实践关。教师只有在具备了实践经验和一定的技术水平之后,才能找出书本理论知识与专业工程实况的差别。
3.2做好调研合理规划专业课教学
根据行业发展状况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合理规划专业课教学,在制定专业课的教学规划之前,必须深入了解行业发展状况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只有做好了充分的调研工作、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才能有的放矢。所以,进行人才需求调研是合理安排各门专业课的课时、调整各科实验室建设比重的前提。
3.3建立工程实践类实训室开放实验
为了让学生在课外开展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和支持开放式实践教学,充分利用现有专业实验资源,促进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创新能力以及初步的科研能力。通信专业所设计的方向众多,如程控、光纤、网络、移动等等,而每一个方向在通信领域都十分重要。在实训室建设中应根据培养计划实施有重点的建设。同时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建立网络优化实训室、光纤通信实训室,使学生能够掌握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与光纤熔接实际操作。
3.4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序贯式方式,公共基础课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课程模块、岗位能力培养模块、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块是相互独立,依次进行,此教学模式并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革原有传统的孤立式课程设置,通过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有企业参与岗位能力课等教学课程相互协作,建立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多门相关课程作为课程群整体,打造课程群的协作教学平台,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学,有目的性地学,有针对性地学,以确保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深度。
3.5利于互学团队协作教学
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上下关系转换为创新团队的协作成员角色,通过一些学生创新项目,建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紧密协作,创造更便捷的师生交流和学生互学坏境,以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从而可以催生更多的大学生创新活动成果和科研成果。
3.6结合职业资格认证教学模式
深入分析实践课程体系,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实践教学,以考取职业资格认证进行课程置换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4.结束语
实验教学手段的优势“教学实验箱+常用仪表”可以说是所有院校实验室的实践设施基本配置,它是长期教学方法的结晶。现在的通信专业课程实验设备多为科研成果的浓缩,从基础实验到开放创新、二次开发实验,从课题设计到毕业设计实验,学校只需要一次性经费投入,就可长期发挥作用。它很适合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和开放型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手段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实验箱可以演示知识点的核心原理。实验过程直观明了,使用安全可靠,操作方便,测试手段简单且性价比高,教师易教,学生易懂。例如,FSK调制的验证实验,实际的FSK电路集成在一个芯片中,学生只能观测其端口表现。但是在通信原理实验箱中,各种调制解调器、位时钟提取等电路采用分立元件构成,却能够生动观测到各中间过程的波形,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其调制过程及详细原理。(2)实验内容丰富。既能完成通信专业基础课的实验,又能与通信技术相结合,完成通信系统及其接口技术等课程的实验。(3)实验方法灵活。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系统做例题实验,许多实验箱还可借助仿真器做开发实验,也可用实验系统配备的软件,将编制的目标文件下载到实验装置,验证实验结果。(4)实验系统开放,实验系统资料完备。实验指导书、实验手册、实验电路图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二次开发实验指南等资料厂家通常都会提供给用户。另外,实验系统所有的硬件及相关资料通常对用户完全开放,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特殊的功能扩展或开发自己的课题以及进行二次开发实验。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程度学习目标的要求。
目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讲解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应立足于传统实验教学方式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同时,应该重视并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承担者,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大量的“三校生”(从技校、中专、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走进了高职院校的大门,加上高中毕业的“三年制”学生和初中毕业的“3+2”学制学生,造成生源质量的个体差异明显加大。体现在实验课教学中,许多学生对实验原理不感兴趣,只对原理应用或自己认识的部分知识感兴趣。不去了解理论,做实验仅仅是来凑热闹。做实验时心不在焉,只完成本次实验任务,对其他问题却漠不关心。(2)实验系统的实验效果有限。目前通信实验设备市场上的实验模拟设备(如实验箱),箱式实验设备均局限于电路层,只能使学生简单观测预设的数据和波形和掌握通信基本原理,模拟效果非常有限,无法有效地锻炼学生对通信网络的实际运用能力。(3)由于通信设施具有系统性,涉及的设备类别较多,包含通信终端、复用设备、传输设备和交换设备等。尤其是对通信网络系统的运营、测试、管理等技能培训,没有真实网络环境是难以完成的,也很难使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很难与实际系统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实验教学的指导,了解学生的兴趣点,积极引导并多加鼓励,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也应充分认识到传统实验教学的局限性。
专业技能实训课程教学的现状
高职教育把自己的培养目标确定为无需过渡期即可直接顶岗的中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这就是说,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动手能力应非常强。因此,可以说,实训课的成功与否标志着高职教育的成败。
贯彻“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也需要体现在实训课程中。在课时安排上,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比例应达到1∶1。在教学方法上,应保证学生能真实地接触实际,真刀真枪地体验一番。较理想的方式就是在企业设立实训基地,让学生同企业员工同工作、同生活,真实感受企业氛围。通过这样的实训,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又可以培养职业观念、文明生产的习惯和严格认真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作责任心。
产学研结合,校企全程合作培养人才,实现校企“双赢”,这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是,当前开展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工作客观上存在许多困难。通信专业在实训环节面临的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1)学生校外实训场地较难安排。一方面,通信设施具有系统性,涉及的设备类别较多,对通信系统的运营、测试、管理等技能培训,没有完全的网络环境是难以进行的。另一方面,由于通信机房的环境及管理要求,难以接纳成批的学生进行实习。(2)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常常缺乏实际动手操作机会。由于实训基地的现场设备和系统都处于正常运转状态,考虑到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大多数实训教学也只是安排有限的参观电信部门现场设备,致使一些通信专业学生(甚至有些专业教师)离开学校时还没有动手调试过程控交换机、光网络传输等常用设备,这也是导致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愿意考虑应届毕业生的原因之一。(3)有些学校在校内进行专业实训,但实训设备普遍不具有代表性,设备制式庞杂,连不成系统。因此,学生能力培养难以满足工作岗位的实际技能要求。有些学校即使购置了先进的工程用通信设备,但又面临设备的技术支持、实训项目及其指导书的开发等新问题。建立校内实训系统的可行性
采用成套的设备,搭建完整的系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符合实际操作现场的全程全网的实验、实训环境,学生可以自己组建各种通信网,并从中了解各种网络传输技术及接入技术,掌握各种通信常用设备及仪器的使用,了解通信网络系统的运营、测试、管理等,建立全程全网的概念。
因此,能够将现场设备搬到学校,在学校建立一套真实的、规范化的、精简的电信运营网络是解决通信专业实训安排难题和充实实训内容的重大举措。它对培养学生的系统观念、多理论知识点的综合应用水平、实际设备和测试仪表的操作能力等都会有本质的改观。具有丰富教学内容,深化教学层次,提高教学水平的功能。
通过对近年来通信技术和设备市场的了解,笔者认为,将现场设备搬到学校,在学校建立一套真实的、精简的电信运营网络是可行的,时机已经到来。主要原因是:(1)目前的通信设备总体价格已经较几年前有了明显下降。实训系统建设资金投入甚至可以与实验模拟设备(如实验箱)相比拟。(2)已经有极少数系统集成商介入了学校的这块市场,并且针对教学需求开发了第三方支持软件和配套的实训项目文件。
与此同时,对校内实际通信系统进行合理设计、建设及有效的使用和管理等问题,需要我们事先有清醒的认识,做好充分的准备(尤其是对系统技术方案的设计),并应把握以下原则:(1)以实际通信系统为主,主要面向通信网络系统的运营、测试、管理等技能训练;实验模拟设备为辅,主要进行基本原理的验证,传统的验证性实验要继承、保留。(2)校内实际系统不可能完全替代现场系统,两者应互为补充,适当安排校外的现场实习是必需的。(3)校内实际通信系统的建设、实训内容的进一步开发以及对系统的运行管理等必须配套。
基于以上分析,对于宽带交换网络实训系统方案的设计应与目前各大电信运营网络接近,首选在国内电信大网中有着高占有率的著名通信设备生产商提供的设备,又不能完全照搬这些大网的实施技术方案。而应将学校的通信实训系统设计成电信大网的简化缩影。突出主流技术及业务,充分考虑教学实施方式和系统建设总成本等因素。
这样,一个全方位、立体交叉布局的实训体系将为实践教学打下坚实的平台,使每个学生经过2~3年的学习都能学到一定的专业知识与一技之长,并在专业平台上做到“广基础、宽平台、活模块、强技能”。同时,为产学研相结合提供实践舞台。
典型案例:宽带交换网络实训平台总体方案
如图所示是笔者所在学院正在建设的宽带交换网络实训系统方案。本方案的功能及特点如下:(1)系统结构主要由程控交换平台、光网络传输平台、宽带数据业务平台三部分组成。在硬件方面三部分相互独立,通过信令将各部分连接组成一个整体。网络类型多样,接口种类丰富,涉及PSTN、AN、IN、Internet、ISDN、SDH、HFC、WLAN、LAN等网络的接口,选用规模商用、成熟先进的设备,同时兼顾成本,尽量采用小规格但功能完备的产品,可以说是中国电信网络的简化缩影。(2)系统应用方面,可以方便地开展常用的网络业务。本方案包含了电信网络目前所运营的几种主要业务:语音业务、视频业务、数据业务。并可实现窄带和宽带综合业务的接入;(3)实训内容完全满足实际工程应用,系统组建灵活,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裁减、调配设备。学生可动手修改网络设置、配置业务、添加新用户等,对网络进行维护和管理,完全置身于真实的网络环境之中。(4)利用此系统,今后还可以将学校通信技术技能演练基地功能拓展为通信技能培训鉴定中心,开展通信技术工种的技能鉴定考证工作。同时,也为指导教师及学生提供了宽广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平台,提升学校的网络通信教学和科研水平。可以说,良好的校内实践基地是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大特色。
实训环境、实验设备的不足及落后,必将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成为专业发展的“瓶颈”。应尽量给学生构建宽阔的专业基础平台,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的基本素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学内容,这是见效明显的举措。同时,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也是提高专业社会认可度,进而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因此,在充分利用传统的实验实训设施的基础上,构建宽带交换网络通信实训系统这一全新的专业实训平台,将会使学生在真实的通信网络环境中学习掌握最新的通信知识和技术,增强专业素质,尽快适应将来工作岗位,快速贴近实际电信网络,提高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教学相长——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基础知识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 体育新闻专业 人才培养 系统论
信息环境是一个国度、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环境要素。信息传播,特别是新闻信息传播,已经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度、一个民族的生存环境的建造。随着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媒体和体育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体育新闻的专业性越来越明显,体育新闻工作者的素质要求和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体育记者与编辑本身所具备的知识结构与技能技巧、专业素质、业务能力越来越表现出相对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因此,体育新闻传播专业担负着神圣的使命,需要培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宽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文化修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精湛的专业技能的体育新闻工作者。然而相对于体育学科中的其他专业如体育教育、体育社会学等,体育新闻专业尚处在探索、发展阶段,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创新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距社会对体育新闻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如何应对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体育新闻人才是眼下高等教育界和体育界共同面对的一个新课题。目前的中国,在体育新闻教育高速发展的“繁荣”背后,水平良莠不齐、质量难以保证等负面影响开始显现[1]。在新形势下,体育新闻人才的培养面临很大挑战,为克服体育新闻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体育新闻院系有必要改革创新体育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高层次应用型体育新闻人才。对体育新闻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创新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现实意义。
1.国内外体育新闻专业开展的现状
目前,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一些院校相继开设了体育新闻传播专业。美国4000余所大学有20所左右设置了体育新闻、体育传播、体育信息专业或专业方向,并且成为美国职业体育、高校竞技体育相关岗位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2]。比如美国俄亥俄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就开设了贯穿一个学期的体育写作(sports writing)、体育传播(sports casting)课程;美国密歇根大学体育与媒体方向则开设了体育评论(sports commend)课程[3]。其他一些国家虽然很少有体育新闻专业,但在新闻传播专业开设体育新闻传播类课程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我国体育新闻专业创办于20世纪末期。1986年上海体育学院最早设立体育新闻专业。2000年以后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陆续设立了该专业。截止到2010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开设体育新闻专业的体育与非体育院校合计约30所,在校的体育新闻专业本科生约有2.8万人[4]。
目前,我国现有的针对体育新闻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是“1+1=2”即“体育+新闻=体育新闻”的粗放式模式[5]。体育新闻专业学生,既要学习体育学的相关课程,又要学习新闻学的相关课程。教授体育课程的老师是研究体育的,而教授新闻课程的老师是研究新闻学的,他们以各自“井水不犯河水的”[6]方式教导学生。在这种课程设置的双重压力下,体育新闻专业学生疲于应付,他们既要忙于学习采写编评等新闻专业等课程,又要忙于学习体育知识。这样经过大学四年长时间学习,许多体育新闻专业的学生只是对名目繁多的体育项目略知皮毛,远不能达到报道体育新闻时全面了解某项体育运动的程度。而另一种后果是许多学生应用新闻理论技术能力的欠缺,这就好比身为一名战士却不会使用武器。我国新闻教育界一贯主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两极平衡”理论在具体的操作实施中并未真正完全得到体现[7]。
2.系统论视阈下的体育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
系统理论是“一种观察世界和思维的方法”,亦是“研究一切系统的模式、原理和规律的科学”。在拉兹洛看来,“系统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8]。
所谓系统,就是诸元素及其与外界环境间相互动协调作用所构成的一定有组织的整体[9]。自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 Bertalanfy)于1947年发表《一般系统论》后,系统理论在拉兹洛(E. Laszlo)等学者的推进下迅速崛起,虽然哲学界的评价褒贬不一,但该理论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却是不争的事实[10]。
结构、功能、元素、环境、涨落是系统理论的重要概念。结构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形式,是元素的组织形式,是从系统内部反映系统的整体性;而功能主要是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反映出的能力,是从系统外部反映系统的整体。元素和环境建立于信息观点基础上,是系统两个基本的制约方面,亦是具体研究系统的两极。“系统观区别于整体论,就在于它不是用整体论的观点来研究整体,而是用环境和元素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系统整体性质的形成和发展。只有了解系统的元素和环境的范畴,才能更科学地说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范畴”[11]。邦格(M. Bunge)认为,系统的元素为自主地进入系统关系的部分的集合,而且是直接构成系统的功能部分。涨落是指系统的动态差异,可分为内涨落和外涨落,前者由系统内部因素引起,后者则由系统外部因素导致[12]。
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计划研究所主任的库姆斯(P. H.Coombs)曾利用系统分析的理论,研究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他认为,教育改革必须注意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必然涉及社会系统[13]。从社会系统角度视之,大陆新闻教育系统只不过是一个子系统而已,它与外部环境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关系,具有开放系统的特征。因此,探讨体育新闻教育改革的性质、进程和发展趋势,除了检视体育新闻教育内部的演变状况外,也要研究外部环境与体育新闻教育互动的方方面面。
体育新闻专业学生与体育新闻专业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事实上,体育新闻教育近二十五年来呈现出来的变革,主要是体育新闻专业学生整体结构与个体功能转化所反映出来的现象。当然,体育新闻专业学生整体结构出现了扩展,必然加强了个体功能的发挥。
从宏观角度考察,体育新闻专业学生的培养是社会大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子系统,其改革既涉及子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调节与更新,又涉及整个社会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调节与更新。针对体育新闻专业学生培养的调查,探索其目前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趋势,系统论提供了一个很有用的剖析角度。
3.培养“通才”与“专才”的实践与探索
目前在体育新闻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各高校在探索中初步形成了两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思路。一类强调体育新闻人才的通用性,认为体育新闻应淡化专业特性,以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实行通才培养模式。另一类则强调以特色立专业,突出体育新闻的专业特性,重视“专才”与“通才”的结合[14]。在美国,体育新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要部分就是通才教育课程。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新闻学院为例,其课程体系中,四分之三的课程是人文和社科知识如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历史和语言等[15]。
通才教育也叫通识教育、普通教育,其含义与素质教育的涵义大体相当[18]。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对的教育思想。通识教育的思想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有深厚的传统,直至今天其影响依然存在。其基本要义是做人的教育、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尽可能多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拓宽学科、学术视野,了解和熟悉不同学科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这与体育新闻业界对体育新闻人才基本知识结构要求不谋而合。例如,制作体育类节目,就必须懂得体育学知识。
但是,在目前我国现有的体育新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虽然通识教育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有高有低,然而普遍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是不争之实。通识教育课程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多与少的问题。但在新闻教育中只强调通识教育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由于缺乏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的足够的培养,导致学生就业后不得不通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职业培训才能胜任工作。对于体育新闻教育而言,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媒体越来越需要具备较强应用知识技术能力的人才,因此专业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成为共识,体育新闻教育需要越来越强调学生应用知识和技术的能力的培养,甚至这很可能成为代表未来体育新闻教学改革的方向。
4.体育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
体育新闻专业是要培养学生具备新闻学和体育学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具备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及体育新闻报道纪律,能在新闻、出版、宣传、体育部门从事记者、编辑、节目制作与管理工作的体育新闻高级专门人才。针对目前体育新闻专业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体育新闻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创新。首先,明确市场需求是体育新闻人才培养的“指挥棒”。体育新闻人才培养切忌闭门造车,体育新闻毕业生只有首先适应媒体发展的需要,才能在媒体中发展。[16]其次,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明确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育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只有理论的学习,还要将实践提到一个重要的层面。新闻实践教学是整个体育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全部教学环节的一个链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充分考虑城市区位、媒介环境、赛事资源、师资条件、生源质量制定体育专业学生专业实习实践的方案。最后,体育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制定科学的制度,进行有效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做到激励、监督、惩戒“三位一体”,不可偏废。
参考文献:
[1]李志方,谢毓祯,朱晓平.我国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培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7).
[2]Huang,E.,Rademakers,L.,Fayemiwo,M.A.,&Dunlap,L.Converged Journalism and Quality:A Case Study of TheTampa Tribune News Stories.Convergence.,2004.
[3]University of Michigan.省略.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张德胜.体育媒介通论[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6]周凯,张琦.高校新闻类专业泛滥(一)[N].中国青年报,2007-8-1,(6).
[7]周凯,张琦.高校新闻类专业泛滥(一)[N].中国青年报,2007-8-1,(6).
[8]Weinberg,G.M.:An introduction to general systems thinking.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1975.
[9][美]布莱恩.S.布鲁克斯,周婵译.媒介转型时期新闻教育再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6,(12).
[10]Laszlo,E.System,Structure and Experience.New York: Gordon and Breach Science Publishers,1987.
[11]Weinberg,G.M.:An introduction to general systems thinking.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1975.
[12]罗自文.试论数字化技术在新闻教育中的运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2).
[13]United Nation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e Organization Annual Meeting.
[14]龚放.大学通识教育之由来、使命及形式[J].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资讯,1997,(11).
由于高校实际情况限制,所开设的移动通信实验课很难全面涵盖这些内容,尤其是涉及到移动通信网络的内容时,更显得力不从心。这样在有限学时内就导致实验内容只能侧重于基本调制技术、信道特性等基础简单实验,即便是开设GSM/CDMA的相关实验,也只是停留在相应模块的功能应用上,很难有深层次的提高[11-13]。这就使得学生反映移动通信理论课程很精彩,实验课程很乏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思路,创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新的移动通信实验教学体系,将先修课学习、工业实习、理论课学习、实验课开展、毕业论文等多个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形成从基础理论仿真到专业实验操作、工程技术实训、创新实验等一个开放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通信类先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准备好相关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对移动通信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有明确的定位[14,15]。相应编程语言类课程的学习更为实验仿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移动通信理论课程的讲授为实验课程的开设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平台。工业实习安排在移动通信实验课开设前一学期开展,实习内容是到各通信运营商公司和设备厂家进行跟岗实习,涉及到的内容有:移动通信系统基站的建设与维护;交换与传输系统管理和维护;光纤传输设施维护;移动终端制造与维修;3G应用等多个方面。通过工业实习使学生对当前移动通信所涉及到具体问题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这对之后实验教学的开展,特别是移动网络方面实训的进行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移动通信实验教学的开展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基础理论仿真、专业实验操作、工程技术实训、创新实验、毕业设计。基础理论仿真是利用MATLAB软件实现:QPSK调制及解调;MSK、GMSK调制及相干解调;QAM调制及解调;OFDM调制解调;m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Gold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数字锁相环载波恢复;Rake接收机仿真实验。例如,OFDM调制解调实验,按照图2OFDM仿真结构图,利用MATLAB程序实现图2中不同测试点处的信号波形。专业实验操作则是在南京润众RZ6001实验平台基础之上,利用TMS320和GSM模块实现:直接序列扩频编解码;跳频通信;DS/CDMA码分多址;利用AT命令实现GSM/GPRS移动台短信收发、语音呼叫;CDMA数据传输实验。例如,直接序列扩频实验,利用DSP编程实现图3结构功能,并用示波器测量比较各测试点的信号波形。
工程技术实训阶段则是利用3G天线获取实际信号,利用频谱分析仪等仪器实现CDMA2000、WCDMA、TD-SCDMA信号的分析。同时实现基站放大器、塔顶放大器性能指标的测试。例如,图4中给出利用频谱分析仪所测得实际CDMA2000和WCDMA信号的频谱特性。创新实验阶段主要是针对有兴趣参加各类设计竞赛的学生开展,将全国及各省、校级电子设计大赛题目进行改造,从中选取与移动或无线通信有关,且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实用性的方案,经过适当修改作为创新实验阶段的实验案例。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实验案例了解各级大赛的要求及特点,教师则也可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各级大赛,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毕业设计阶段主要是利用实验室实验条件,从学院承担的科研项目中,将某些项目进行简化、修改、重组,转化成通信专业类论文题目,或从本专业最新的科技论文中选择其中合适的内容进行改进,作为通信专业类综合性毕业设计案例,从而将先进的科研成果打造为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结合。为通信类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和开放的培养环境。
一、申报材料的种类、份数
(一)《通信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评审批表》原件3份;申报表中须亲笔签名的地方一律用蓝黑或黑色的钢笔、签字笔签名,并必须在工作单位审核意见栏和人事档案管理单位审核意见栏加盖人事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印章;
(二)申报人的身份证、学历证书、学位证书、职称(资格)证书、外语等级考试合格证书、计算机考试合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各1份。原件经审核后当场退还,复印件须加盖公司人事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印章;
(三)申报人近期二寸免冠彩色登记照片六张(其中三张粘贴在表上,其它三张背后写上单位,姓名随申报材料上交);
(四)申报通信工程师需提交论文一式三份(论文评审要求可参照附件1-3);
(五)申报高级通信工程师需提交论文和技术报告各三份(论文评审要求可参照附件1-3);
(六)申报人须提交与表中“主要获奖情况”、“主要、论(译)着情况”栏填写内容相对应的资料(申报人业绩成果须为担任现职称以来取得的)原件和复印件各一套。原件经审核后当场退还,复印件须加盖公司人力资源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印章。其中着作复印件必须复印着作封面、版权页、目录,并按顺序装订整齐;
(七)打印填写《申报材料目录表》(附件2);
(八)申报的各项材料,一律用a4纸张双面打印或复樱
关键词:移动通信;实验教学体系;扩频通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32-03
随着3G时代的到来,“移动通信”教学内容面临重大变革,对相应的实验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移动通信实验教学要注重所讲授内容的基础性。实验教学中应将移动通信领域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作为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其次,移动通信实验教学要注重所讲授内容的应用性[1,2]。通过实验教学能使学生对当前正在采用的技术产品以及标准规范有明确的认知;最后,移动通信实验教学要注意所讲授内容的前瞻性。实验教学中应该通过合理引导使学生对很有发展前景但尚处于研究阶段的新技术、新成果给予关注[3-5]。但与理论课程教学相比,移动通信实验往往学时有限,实践环节简单。这就使得移动通信实验教学成为通信类专业课实验教学矛盾的突出体现者[5-7]。在立足高校教学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我们结合多个不同的教学环节,建立了一种开放式的移动通信实验教学新体系。该体系以关键技术和系统教学为基础,融合基本理论学习、关键(新型)技术仿真、通信系统实验、实用技术实训,逐步强化学生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工程意识和实际操作的工程技能。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移动通信实验教学内容及现状
当前阶段移动通信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应该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①移动通信信道特性:主要涉及到无线电波传播特性、移动信道的多径及衰落特征、移动信道的传播损耗及传播模型、抗衰落技术。②移动通信中的基本调制技术:例如,数字频率调制、数字相位调制、正交振幅调制等。③移动通信组网技术:主要有多址技术、区域覆盖和信道配置、网络结构、信令、越区切换和位置管理等问题。④现行的移动通信网络标准:时分多址数字蜂窝系统、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3G技术标准等;⑤移动及无线通信中的新技术[8,9]。由于高校实际情况限制,所开设的移动通信实验课很难全面涵盖这些内容,尤其是涉及到移动通信网络的内容时,更显得力不从心。这样在有限学时内就导致实验内容只能侧重于基本调制技术、信道特性等基础简单实验,即便是开设GSM/CDMA的相关实验,也只是停留在相应模块的功能应用上,很难有深层次的提高[11-13]。这就使得学生反映移动通信理论课程很精彩,实验课程很乏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思路,创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二、移动通信实验教学开放体系
新的移动通信实验教学体系,将先修课学习、工业实习、理论课学习、实验课开展、毕业论文等多个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形成从基础理论仿真到专业实验操作、工程技术实训、创新实验等一个开放的实验教学体系。
通过通信类先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准备好相关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对移动通信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有明确的定位[14,15]。相应编程语言类课程的学习更为实验仿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移动通信理论课程的讲授为实验课程的开设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平台。工业实习安排在移动通信实验课开设前一学期开展,实习内容是到各通信运营商公司和设备厂家进行跟岗实习,涉及到的内容有:移动通信系统基站的建设与维护;交换与传输系统管理和维护;光纤传输设施维护;移动终端制造与维修;3G应用等多个方面。通过工业实习使学生对当前移动通信所涉及到具体问题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这对之后实验教学的开展,特别是移动网络方面实训的进行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移动通信实验教学的开展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基础理论仿真、专业实验操作、工程技术实训、创新实验、毕业设计。基础理论仿真是利用MATLAB软件实现:QPSK调制及解调;MSK、GMSK调制及相干解调;QAM调制及解调;OFDM调制解调;m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Gold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数字锁相环载波恢复;Rake接收机仿真实验。例如,OFDM调制解调实验,按照图2OFDM仿真结构图,利用MATLAB程序实现图2中不同测试点处的信号波形。
专业实验操作则是在南京润众RZ6001实验平台基础之上,利用TMS320和GSM模块实现:直接序列扩频编解码;跳频通信;DS/CDMA码分多址;利用AT命令实现GSM/GPRS移动台短信收发、语音呼叫;CDMA数据传输实验。例如,直接序列扩频实验,利用DSP编程实现图3结构功能,并用示波器测量比较各测试点的信号波形。
主要栏目
专家论坛、研究快报、论著、技术方法、综述、理论探讨、科研报道与临床总结、病例报道、队医园地、文摘、译文等。
投稿要求
投稿前最好先阅读本刊,以便对本刊有基本的了解。尤其要注意以下问题。
2.1 作者和单位的中英文名字、所在地、邮编分别列于中英文题目之下,单位的英文名称应是系统内认可的、符合规范的。
2.2 个人署名作者在2人(含2人)以上以及集体作者,应指定一位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应有简短的中英文自传:姓名、性别、学位、职称、主攻研究方向,放在文稿第一页的左下方。副高职称以上的作者应有亲笔签名。
2.3 受资助的情况(资助单位、项目名称、合同号)用中英文分别列于文稿左下方。
2.4 所有稿件都应有中英文摘要。一般科技论文的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作者应能使读者通过阅读摘要就能掌握该文的主要内容或数据。为便于国际读者检索并了解文章的基本信息,英文摘要应比中文摘要更详细。
2.5 每篇文章应标注中英文关键词各3~8个。
2.6 缩略语、简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清楚外,在首次出现处必须写出全称并注明以下所用的简称。如新术语尚无合适的中文术语译名可使用原文或译名后加括号注明原文。
2.7 用于表示科学计量和具有统计意义的数字要使用阿拉伯数字。
2.8 研究对象为人时,需注明试验组、对照组受试者的来源、选择标准及一般情况等。研究对象为试验动物时需注明动物的名称、种系、等级、数量、来源、性别、年龄、体重、饲养条件和健康状况等。
2.9 药品、试剂使用化学名,并注明剂量、单位、纯度、批号、生产单位和生产时间。
2.10 仪器、设备应注明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单位、精密度或误差范围。
2.11 图和表格与文字的内容不要重复,图、表应有自明性,即不看正文就能理解图意、表意。图题和表题均应中英文对照。
2.12 所引的参考文献应仅限于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未公开发表或在非正式出版物上发表的著作如确有必要引用,可用圆括号插入正文或在当页地脚加注释说明。原文作者若不超过3人应将作者姓名依次列出,中间用“,”隔开,3位以上作者则列出前3位,逗号后加“等”。
通信地址
编辑部通信地址:北京市崇文区体育馆路4号西门《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编辑部
邮政编码:100061
学
号
专
业
所属
学习中心
通信
地址
邮 政
编 码
电话
E-mail地址
是否申请学位
设计(或论文)题目
指导教师姓名
职称
工作单位及所从事专业
联系方式
1、毕业论文(设计)内容要求(或内容纲要;字数>500字):
[主要包括选题的价值和意义,文献综述,论文的主要观点和思路,所用到的方法,预期达到的结论等。]
2、主要参考文献、资料(写清楚参考文献名称、作者、出版单位):
期刊文献书写规范:作者,论文篇名,刊物名,出版年,卷(期),论文在刊物中的页码。
图书文献书写规范: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日期,引用内容所在页。
3、毕业论文(设计)进度安排:
起 止 时 间
阶 段 内 容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