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意识形态讲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至诚至善 用心服务
尊敬的各位领导,朋友们,大家好!
我是来自下应广电站的一名技术维护人员,名字叫陈惠波,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至诚至善,用心服务”。
虽然现今社会是网络发达,信息传播迅速的信息化社会,但是在这个社会里毕竟还有很多人由于种种原因不会上网或没条件上网,电视作为一个传统的信息和传输平台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仍然是社会生活的必需品,是人民群众之间信息交流的桥梁.而我们所有的广电工作者就是建设和维护这座桥梁的人。
广播电视产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既有意识形态属性,也具有商品属性。作为意识形态属性,必须宣传先进文化,传播有益文化注重社会成果,胡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要着眼于马克斯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着眼于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着眼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要求,也是对广播电视舆论的要求,我们要深刻理解,并在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广播电视产品作为商品,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目的,应当遵循市场规律,参与市场竞争.提高这种特殊商品的市场竞争力.我认为应该做到体现党和国家政府的主张与反映人民意愿,呼声相统一,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相统一,弘扬主旋律与提倡的样化相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这就是我国对精神文化产品的市场准入标准。
既然是市场就要有竞争,我们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留住用户,必须占有这个市场。通过我们优质热心的服务来巩固和扩大用户群!
1786年,独立战争刚结束,华盛顿麾下的军队久久领不到军饷,屡向临时政府交涉未果,逐渐开始有骚动,甚至组织叛军向费城(即临时政府所在地)进发,危机一触即发。结果,华盛顿出其不意地在手下军官的聚会上现身。在寒暄一番后,他从口袋里摸出一份演讲稿,再东摸西索,好不容易从身上找出一副眼镜,才道歉说:
“各位,对不起,我为国家从军多年,不知不觉已经白了头,现在眼睛也快瞎了。”
华盛顿的手下们从未见过他戴眼镜,一时感触得老泪纵横,羞愧得无地自容,打消了谋反之心。一副眼镜,一个身体语言,便戏剧性地把一场危机化解于无形。
再举一个例子。
12年后,华盛顿已经贵为总统,有一天,一群为数近300人的暴民,携带棍棒、枪械,来到费城的总统官邸,抗议英法战争中美国保持中立,离弃法国这个独立战争中仗义相助自己的盟友。
好一个华盛顿,默不做声地走到窗前,以冷峻的目光射向那群头脑发热的群众,双手交叉胸前,显出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神威。
人群越走越近,直到与华盛顿只有一窗之隔时,都敌不过他的震慑力,知难而退,一哄而散。一个冷峻眼神,一个双手交叉胸前的身体语言,加上沉默,再次戏剧性地把一场危机化解于无形。
再看看沉默的另类作用。
话说在1972年时,中美双方讨论到美国在日本的驻军这个异常敏感的问题。当时中国官方的立场是要求美国自日本撤军,并废除美日共同防御条约。尼克松在会议中说,如果这样,日本就会寻求和克里姆林宫妥协,或者重新武装。
尼克松分析,从现实政治的观点出发,不难想到同一个结论,但是从意识形态和官方立场出发,他很难开口对此表示认同。
关键词:经典;红色经典;解读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6-0003-02
提及经典,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历史”。特雷西在《诠释学、宗教、希望》中说:任何阐释活动,至少涉及到三种现实:某种有待解释的现象,某个对那一现象进行解释的人,以及上述两者之间的某种相互作用。的确,这三种元素是相互关联的。从文学经典而言,我们承认它的经典性很大程度上就是肯定其以艺术形式对历史事实进行叙述的权威性。也就是说我们的研究并非针对凝固不变的史实材料,而只是研究对这些史实的讲述与阐释。那么,什么样的“讲述”可以成为经典?我们何以认定?这不仅涉及文本本身,还必然要遭遇的是对这些“讲述”进行评定的掌握话语权的文学史家们。从某种程度而言,一个作家,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为经典,很重要的就是看它在文学史中的被叙述。正如洪子诚在考察中国当代文学经典时所说:“某个时期确立那一种文学‘经典’,实际上是提出了思想秩序和艺术秩序确立的范本,从‘范例’的角度来参与左右一个时期的文学走向。”的确,对文学经典的评审与认定不单是对“经典”本身作出判定,界定经典的定义,更为重要的是“经典化”过程中本文与本文所处文学环境及那些“隐蔽的成规”,时而亲密时而紧张的冲突关系给予我们的思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想起了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红色经典”的“再解读”问题。。笔者认为,“红色经典”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更为复杂地呈现了这种“本文”与“秩序”在相互规约中推进的合力过程,而“再解读”作为一种研究思路对这一现象的重新编码同样值得我们考察。
“红色经典”作为一个概念被提出是20世纪90年代末。而作为一种独特文学现象却早已预设在人们的心里,它所指涉的范围主要是40到70年代的一些优秀长篇小说。从题材来看有两类,一类是对革命的“叙述”;一类是对农村现实的“叙述”。前者如《红日》、《红岩》、《红旗谱》、《保卫延安》,后者如赵树理、柳青等人的作品。此外,时期的“样板戏”也属此范畴。
关于“红色经典”这一概念能否成立,研究者其实是有岐见的。持批评观点的研究者多从其作品所内含的文学性与人性的不足加以批判,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这些作品是高压政治之下的一种宣传,而非艺术。的确,如果仅就文学艺术性而言,与那些所谓的纯文学相比,“红色经典”应当说是缺少诗性内涵的。然而,这种先在意识里预置一种所谓的文学标“红色经典”应当说是缺少诗性内涵的。然而,这种先在意识里预置一种所谓的文学标准,然后再用这种单一标准(审美)去框定与其所定文学标准相异的文学作品,这本身就是一种二元对立的划分方式。毋庸置疑,《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红楼梦》以及鲁迅的《呐喊》、《彷徨》、《野草》都是艺术性极高的文学经典,但它们又无不是在与当时文学秩序的时而疏离时而紧张的复杂关系中突围出来的具有艺术原创性的文学作品。这给我们两点启示:第一,一部文学经典,它必然具有审美的功用;其次,它“本身又承担了将刚刚过去的‘革命历史’经典化的功能。”笔者认为,任何文学经典都是“诗”与“史”的艰难融合,正是这种融合过程中所折射出来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冲突与碰撞才构成了文学经典的特质。从这个意义上说,“红色经典”的被建构过程更值得我们认真审视,因为它在纠结包括政治意识、文学生产、阅读群体等在内的一系列元素的基础上找到了它进入当代文学经典的途径。我们知道,在50到70年代,“文学经典对文化秩序与政治秩序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参与到对社会政治和文学秩序的建构中。”通过对这一时期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的解读不仅具有单纯的文本审美功用,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我们揭示出文本背后不同文化历史形态在文本内的冲突与磨合。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海外中国学者掀起并在中国当代大陆产生较大影响的“再解读”所解读的一批文本就主要是40到70年代期间从左翼文学传统里走出来的 “红色经典”。当然,“再解读”的研究对象并非局限于40到70年代,例如孟悦的《历史与叙述》就对刘心武、王蒙、莫言、张洁、林斤澜这五位新时期作家的作品进行了分析,只不过收入《再解读》与《革命・历史・小说》中的一批研究文章的主要是这一阶段的的文学经典,并以此为发端拓宽了我们研究中国左翼文学的视野。因此,通过对“再解读”作一番梳理有助于我们理解对文学作品(尤其是“红色经典)在经典化过程中的遭际有更为丰富的认识。
90年代以来,一种以经典重读为主要切入点的解构式研究思路引起现当代文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这种研究侧重探讨文本深层结构、修辞形态的运作、文本冲突,对以往那种“新批评”式的就文本分析文本及局限于诗学、美学的价值观念里的批评是一个有力的冲击,在某种程度上把文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更深的层面。这种研究思路的代表作包括:唐小兵主编的《再解读――大作文艺与意识形态》(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黄子平的《革命・历史・小说》(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此外,王晓明主编的《批评空间的开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李扬的《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贺桂梅的《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等论著也体现了相关的思路。纳入再解读研究范围的文学作品都被视为一个开放的、具有极大想象性与虚构性的文化场域。正如唐小兵谈到的那样:“一旦阅读不再是单纯地解释现象或是满足于发生学似的叙述,也不再归纳意义或总结特征,而是要揭示处历史文本后面的运作机制和意义结构,我们便可以把这一重新编码的过程称作‘解读’。”确实,我们不能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而应该把文本打开,让其它话语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挖掘文本在空间意义上拓展与阐释的可能性和文本与文本环境的冲突。黄子平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解读意味着不再把这些文本视为单纯信奉的‘经典’,而是回到历史深处去揭示它们的生产机制和意义架构,去暴露现存文本中被遗忘、被遮掩、被涂饰的历史多元复杂性。”从他们这种具有批判与颠覆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知道,在他们那里,尽管锁定的研究对象依旧是具体文本,但已经与新批评意义上的“细读’有了很了不同。他们的研究不仅包含了“细致的内层精读”还注意到了“广泛的外层重构”的重要性,且对“外层”作了丰富的理解,正如唐小兵所强调的那样:“这里的语境并不是实物性的具体存在,而是更多层次、多形态的意义网络。”这实际上就是吧“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结合,让具体的文学作品与其所处的语境发生关系,从而探讨它在这样的一种语境规约下所处的位置及它如何想象性地呈现当时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并从中突围出来形成对历史经典化的叙述。
具体到对经典文本的操作上,“再解读”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一种是以时间为轴,探讨同一文本在不同历史阶段和文化语境中的变迁情况。比如孟悦的《演变的启示――兼论延安文艺的历史多质性》就并通过比较歌剧《白毛女》、电影《白毛女》、舞剧《白毛女》探讨了所谓新文化、通俗文化,以及新的政治权威这三种不同文化力量在在这个文本中的纠集与易变情况。另一种则是从文本中的修辞运作着眼,研究“作品与多重历史语境之间的关系”,强调“作品与其他话语的互文性”及“作品进入本世纪的‘话语――权力’网络之后的一系列再生产过程。”比如黄子平对丁玲《在医院中》的论述就探讨了革命社会实践与“病理”之间的隐喻关系。总之,“再解读”这种研究思路给我们重新审视已成定论的经典作品,从多层次来揭示文本的丰富复杂性注入了新鲜血液。
但“再解读”所存在的问题也需引起我们的警惕。首先,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的问题。稍加翻阅,不难发现“再解读”并为真正形成一种解构思潮,更未像有的论者指出的那样,“再解读”已经参与并对文学史的写作与研究产生了巨大冲击。笔者认为,“再解读”只是提供了一种分析文本的方法,它给我们的启示更多的是方法论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只是文学批评,是对单一文本的分析,而非文学研究,也没有形成完整的历史叙述。其次,“特殊”与“一般”的问题。我们知道,“再解读”主要是着眼于从宏观上对“体制化”叙述的解构,在具体的操作上,正像刘禾在《文本、批评与民族国家文学》里所说的,他们采取的是“小题大做,举例说明”的策略。这里边有个“怎么做”的问题。虽然“再解读”的一批学者一再声称他们是在严读文本的基础上去揭示文本背后各种文化力量的纠葛关系,是通过立体化、多角度的研究去达成所谓的“意义网络”,但问题是在这种建构的过程中如何保证文本不会又一次沦为自己苦心经营起来想象性叙述的注脚材料。究竟是在“特殊中显出一般”还是重蹈“为一般寻找特殊”的老路?这是坚持“再解读”的研究者所必须正视和思考的,同时也是笔者对这种重读经典的担忧。此外,“再解读”并未形成自己的理论架构体系,他们所进行的只是把西方的诸多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所谓的解构性工作中来,已达成自己的既定意义――颠覆传统叙述。
我们知道,并没有一个颁布文学经典的权威机构,也没有一个相对量化的指标去衡量达到怎样的高度即可成为经典。那么,围绕什么样的作品可以成为经典这个问题所进行的研究便成不可避免的形成了一个极具想象与虚构的经典空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肯定了“再解读”这一研究思路对文学作品所做出的拓展与发掘。但我们必须对这样一种研究思路保持谨慎的乐观,防止“过度阐释”的再次袭来。
参考文献:
[1]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2]黄子平.“灰阑”中的叙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关键词: 网络时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对策
自1994年互联网正式登陆中国以来,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互联网已经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2011年1月CNNIC第27次报告指出,2010年,我国网民规模继续稳步增长,网民总数达到4.57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较2009年年底提高5.4个百分点。全年新增网民7330万,年增幅19.1%。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占全球网民总数的23.2%,亚洲网民总数的55.4%。用户职业分布调查结果为学生占30.6%,学历结构调查显示,其中大专及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网民占到23.2%,大学生已经成为当今网络使用的主体。面对这种情况,高校不可能还是像以前那样,通过讲座说教式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新的形势,高校必须与时俱进,大胆改革,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渗透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互联网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对于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价值观、政治信仰、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如何在“网络时代”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从互联网的特点出发,从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出发,研究探索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一、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
1.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实效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开阔的舞台。网络的发展极大地加快了信息的传播和交流速度。一方面,网络信息更新及时、传递速度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借助网络,获得大量的资料和及时的信息,吸纳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快速传播自己的观点和理论,从而打破空间时间的局限性,大大扩展自己的舞台。
2.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传播途径,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以往的教育往往是教师查阅资料撰写讲稿,然后通过讲座的形式进行说教式的教育,因此都是单一化的口头和书面说教。很明显,这种教育形式只是单方面的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随着网络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往往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网络由于其形象化、直观化、趣味化的特点,不同于课堂教学,互联网教学使得受教育者的感知更加深刻、全面、具体。
3.网络在改变大学生生活和成长方式的同时,也使得学校、社会和家庭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使得三者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重要,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能仅仅依靠学校这个载体。学校被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但是“独木不成林”,还需要取得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取得最佳效果。网络的发展正好为这三者的结合提供了方便。通过网络技术,远在千里之处的家长可以通过视频与子女沟通,对子女在学校的情况了如指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社会热点和大事件,网络比电视编辑的时间更短、更迅速。公众在网络上可以即时看到事件的每分钟的发展情况。这一技术有利于学校和家庭、社会的沟通,使他们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大众性给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网络文化是“草根文化”,有着很强的大众性。由于从互联网上可以及时搜集到大量信息,因此少数人对信息和知识的垄断难以为继。人们不再仰视专家和学者,而是将他们的观点与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从新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传统媒介上,普通民众缺少话语权。只有在网络上,他们才能畅叙胸怀、指点江山,表现出对传统的颠覆和对权威的挑战。网络文化的冲击使得传统文化、传统道德出现某种逆转或倒置,结果导致当今文化中出现了一些消极状况。其中基本的一点就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没有被网络所吸收,相反网络文化的快餐化、功利化却在一步步地侵蚀着传统文化。网络文化带来的文化趋同,西风压倒东风式的泯灭文化多样性的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西方敌对势力打着所谓“网络自由”的幌子,公开干涉我国政府对网络的正常管理。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但由于并未步入社会,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形成的最终阶段,也是关键时刻。这个时候最容易受到外界的侵扰,网络上的不同思想意识形态的融合、渗透和冲突对大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有力度的。这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政治观念淡薄,缺乏文化素质,思想道德修养不够完善,缺乏自我判别是非的能力。
2.网络的虚拟特点,让人与人的交往更具有符号性、欺骗性。网络使得每个人在网络中都是以符号的形式出现的,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个人的年龄相貌身份等级等都被掩盖,通通变成符号的交往,从而更具有欺骗性。这也就导致了外界无法对网络的使用者进行监督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容易造成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弱化。同时网络具有虚拟性和广泛性,容易动摇学生学习的初衷,转而投身于娱乐与游戏之中寻找更大的乐趣,网络成瘾现象严重。同时由于人活在虚拟的世界里,时间一长就容易自我封闭,人际交往困难,最终导致冷漠、无情和自私,这些都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3.网络在提供丰富资料的同时,也有大量的垃圾信息存在。网络如同一柄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新型信息传播途径,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的同时,虚假信息及垃圾信息通过网络蔓延,过去由于信息手段不发达,学生们能够接触到的信息载体主要是报纸、电视、广播,政府和学校对这些载体传递的信息内容可以进行过滤,将不正确的观点、不恰当的信息去除,甚至直接参与信息的制作,充当信息源的角色。伴随着网络对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广泛渗透,网络已经成为青年大学生共有的生存方式。而目前国际互联网处在没有确定负责人、无人管理的无政府状态。网上不良信息的存在,侵蚀着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往往容易将大学生思想引向错误的方向,造成对社会秩序的潜在威胁。
三、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总书记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和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1.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干部队伍。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体系是建设这支队伍的关键。为使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第一时间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脉搏,高校应每年举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干部和辅导员骨干培训班,邀请国家、省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和知名专家来校做报告。网络时代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即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敏锐力和崇高的信息道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备了优秀的信息素质,从网络中获得高效的信息,才能在网络这个大环境中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干部队伍的结构必须进行优化,要吸收精通网络技术的高科技人才到政工队伍中来,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体系实施提供人才保障,共同研究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共同钻研有关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2.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要有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实现两者的结合。不但要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运用网络,而且要学会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面对新世纪的大学生,才能解决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一是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全面的网络技术培训;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人要经常从网络上搜集信息,掌握学生的思想,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三是要学会利用网络这个信息平台,获得大量相关信息,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四是要把高校传统的宣传工作阵地,如报刊、学报和教学、科研成果等资料,特别是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两课的教育成果,及时地移植到网络上来,加强正面宣传的广度和深度。总之,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再像以前那样闭门造车,网络时代需要开放的教育理念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同时既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又要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既要增强教育对象对多种意识形态、多元价值取向的辨别能力,又要使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念中保持必要的张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3.网上与网下联动,网络手段与传统方式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网络手段固然新颖快捷,容易让人接受,但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仍然具有其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也是不可完全弃之不用的。只有实现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的完美结合,通过网络改革创新教学手段,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同时在平时生活中多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才能更好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高校辅导员有效地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巩固我国社会主义的主导意识形态,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6]吴立刚.如何利用互联网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现代交际,2010,(11).
[2]汪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04).
[3]周春生.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湘潮(下半月),2008,(08).
关键词:网络;德育;职高
据调查,62.4%的职高学生偶尔上网,3.8%的职高学生经常上网,有的甚至每天上网三个小时左右。另据一组针对1.7万网民的调查显示,10%的人一段时间不上网就会有空虚感,更有高达30%的人承认上网已成为逃避现实的重要手段。网络对职业高中学生影响甚大,也给德育工作造成了很大影响,既带来了挑战,又提供了新的教育载体。
一、网络对德育工作的积极影响
1.网络加快了德育内容的更新。互联网世界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教师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全世界发生的事情,而这些事情都可能成为德育工作的内容。学生也是如此,互联网给学生求知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互联网不仅是为学生打开了知识世界的一扇窗,而且也给他们创造了另一个求知受教育的广阔空间。
另外,网络有平等性。网络时代的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反应快,大多数学生网络技术也比较高超。他们在网络上更自由,更得心应手,心态也更放松,这样就可以给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平等的平台。不需要面对面,但是学生可以大胆地流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这也就意味着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这个交流工具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动态,抓住要害,追根溯源,更好地解决思想问题,使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网络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传统的学校德育教育,内容空洞而且比较枯燥,有的甚至没有固定的教材、教纲,随意性极大,主要依赖教师本身的经验积累和认知水平。有时与教学时间发生冲突,德育课只能让其他科目的教师上,有些班主任和德育工作者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精力甚至是财力去查找资料,撰写讲稿,学生则是被动地在一个封闭的空间接受“灌输”。网络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思想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多媒体”技术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感知,学习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感官的感知。教师可以随时随地从网络上下载可供德育的内容,制作成多种形式的图案或者视频,这些生动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取代了原来教条、生硬的说教。
3.网络有利于提高职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一是有利于促进职高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在网络上,学生可以自由地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也可以观看不同人群的意见和想法,最终经过自身的判断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二是促进学生开放精神的树立。网络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自由的在网络上观看各种信息和知识,形成新的价值观,发展和形成自己的个性,顺利参与社会生活。三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学生从中获得养料,完善知识结构,学习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和先进经验,更加可以去借助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甚至普通人的力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网络这一虚拟现实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在这里可以大胆尝试,不断开拓。四是在网络上可以直接收看各类视频,这些视频中很多都有教育意义,还有很多是法制教育类的,可以促进学生民主意识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道德法制意识。这从另一方面帮助了德育工作者的教育工作。
二、网络给职高院校德育工作带来的负面问题
1.网络不仅是对传统德育方法的挑战,也是对现有德育模式的挑战。网络上传播着大量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意识形态的信息和生活方式、政治观点、道德价值取向,这使得我们很难像过去那样单纯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网络文化不仅使传统的文化格局受到冲击,德育的环境也被改变,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面对面的德育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教育对象的成长需要,即将被交互式的融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的网络德育模式所替代,以满足学生能在第一时间获取最大量信息的需求。
2.网络的虚拟性使德育教育难度加大。网络使人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知识广博,但也鱼龙混杂,泥石俱下。大量的有害信息充斥其间,对社会造成很大冲击,这给德育教育带来不利的负面影响。
首先,网络这个开放性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其次,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不像现实世界中有法律和法纪部门的约束和管理,在其中基本上没有系统的法律规定,很难做到严格审查和责任追究。网络道德规范也是非强制性的,只能依靠个人的道德信念来维持,网络上的人是否遵从良好的道德规范也不易察觉和监督。这就使得学生的道德意识弱化,责任感淡化。许多患有“网络心理障碍”的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变成了一个不愿与人交往、沟通,自我封闭甚至会对各种规章制度产生对抗、逆反心理的人,这加重了德育教育工作的难度。
参考文献:
一、创设轻松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本上的内容,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能引发不同观点或引发更深次思考的话题。许多学生不重视、不想学政治 ,主要是他们认为政治不是老生常谈,就是高谈阔论,与己无关。高中政治的哲学部分和经济学部分还略微好些,而政治学部分很多学生就用“假、大、空”来形容。可见我们的政治教学在过去是多么失败的一个结果。政治课的教学,不管是对老师来说,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成了一份苦差事。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彻底转变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生硬、平铺直叙式的教学语言,要用彩色的语言、动感的语言融合积极愉快的情感来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动机。教师在上政治课时,充分运用体态语言来传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点的强调,同时也运用肢体语言和情态语言来表达教师自身对知识、对学生、对课堂的情感。在语气上,通过轻重、缓急、抑扬、快慢等变化进行教学,在语态方面,以平等方式、交谈方式进行情感教学,体现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建立起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在其乐融融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然 就激发出来,主动性自然就发挥出来,也就不再有政治课毫无生趣的结果了。思想政治课的说服力、感召力极大部分来自于教师授课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
二、精心上好每一堂课,向课堂要效果
素质教育下,我们确实应采取有效措施,在各个环节上切实树立精品意识和高效观念,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精心上好每一节课。
首先,明确上课目的。课前思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哪些,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必须明确这点。教师必须要把课上好,在这里备课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必须“全方位”,包括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习题、备教学手段,不照搬教案,不机械套用参考书;备重点、备难点、备特点……总之,这些问题都要在备课中充分考虑到,才能在授课中收到实效。
其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教学流程,增强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去除无效环节和无效活动,保证当堂完成教育任务,课堂教学中,特别要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我觉得教学方法应该不拘一格,只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我们要避免“一言堂”和“满堂灌”现象,为了向45分钟要质量,我采用了“讲、读、练、议”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思考、总结、落实,从而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知识点既要全面,同时又要突出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的讲解,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好学习的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注重时事简评
新课程理念坚持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的统一,时政教育不仅与高中思想政治课互相补充,而是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我在对高三年级学生进行的一次“我最喜欢的选修课”调查中发现竟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对“时事点评”这门课感兴趣,这使我意识到加强时政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政治学科兴趣的重要途径,并且在时政教育中学生主体作用应该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我结合高三政治课堂教学特点,在每节政治课开始的前五分钟进行“时事简评”,让同学们对近年来发生的时事进行简要评述。例如,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美军很快攻占巴格达,不久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也被捉,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不少同学的震惊。于是我便要求大家关注事态的发展,并要求同学们做好准备对伊拉克战争进行简评。上课了,几位同学拿着事先准备好的讲稿轮流上台发言。使我感到惊喜的是他们能用国际关系的理论来阐述伊拉克战争的必然性,而不是简单的情况通报或情绪发泄,也有同学试着从国家制度、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析美伊冲突的原因,甚至有同学指出了这场战争对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借鉴意义。他们的发言都不长,分析也算不上精辟,但看得出事先都经过了精心准备,这个准备过程必然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必然会随着这样的思考而不断得到提高。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发言中所流露出来的人文精神和爱国情感,这种精神和情感又岂是仅凭教师的单纯灌输就能培养得起来的呢?这样的课堂教学不正符合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发展性”原则吗?
四、整合课程资源
关键词:儒家文化;文化建设;综合国力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1-0279-02
一、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对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均有促进作用,文化是软实力,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文化建设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其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主体,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不仅对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有很深刻的影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有广泛的影响。因此,文化建设既需要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也需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所以当代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吸收借鉴儒家文化的理论精华。
二、儒家文化的理论精华
1.仁。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春秋时期,人们把仁作为美德,中国儒家创始人孔子对仁的解说是爱人。仁,就是爱人。如何爱人?孔子提出两条原则: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自己不希望的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凡事都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这是爱别人的重要思路。现在的说法,叫做换位思考,不为别人考虑的人,就不会产生仁的观念,有了仁才爱之心,才会有社会责任感,才能完成其社会责任和义务,仁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2.义。义者宜也。宜是适宜的意思,就是合理的意思。儒家在讲义利关系时,主张重义轻利。重义轻利,并不是不要利,只是强调要拿合理的利,不合理的不应该拿。儒家主张“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见利思义”,出自《论语·宪问》,是说见到财利,要以“义”为标准,去衡量取舍:合乎义则取,不合乎义则不取。其宗旨在于,强调“以义制利”,引导人们正确处理道德与金钱的关系。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讲,在利益面前是否严格按义去做,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界限。对待义利的态度不同,就表现出了道德的高低。因此,义利之辩,成为后代判别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
3.礼。礼是五常之一,指礼仪、礼节、礼貌等。实际上,这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际交往的形式与规范。我国古代一贯重视“礼仪”教育。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是说,恭敬而无相应的礼节,则会导致徒劳;谨慎而无相应的礼节,则会显得拘谨;勇敢而无相应的礼貌,则会造成动乱;直言而无相应的礼貌,则会出语伤人。可见,“礼”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在子贡看来,“礼”是处理好人与人关系的关键一环,主体一旦能做到对人“敬而无失,恭而有礼”,那就可让四海之内的人都成为自己的“兄弟”。孔子将“礼”从宗教范畴推广到人与人交往之间,成为人行为规范的准则。
4.智。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在儒家伦理思想中,智,主要是指道德认识和道德理性,正确的道德认识是正确的道德行为的前提与保证,子曰:“知(同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意思是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智是实现仁的重要条件,因此他多次以仁智并举,并将智、仁、勇三者统一起来,作为志士仁人的基本品德。智者,处事果断周密,能够细心观察,无时无刻不用理智与智慧指引自己的行动。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即为此。孟子把智看成是判别是非善恶的一种能力和观念,提出“是非之心,智也”的命题。智在“五常”之中有着非常特别的地位。作为道德认识,智的基本功能就是明辨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5.信。诚实守信是儒家大力倡导的传统美德。诚者,真实无欺之谓也;信者,守信而不食其言之谓也。“诚信”合起来,就是要求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做到真诚实在,不失信誉。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荀子曰:“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中庸》曰:“君子诚之为贵。”《大学》更明确指出“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把“诚”作为修身的起点。“诚信者,天下之结。” 在任何社会、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讲信用都是最起码的道德品质,这是我们为人处事的基本道德准则。
三、儒家文化在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1.有利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儒家学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它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产生过无比巨大的深远影响,值得我们大力发掘,好好继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大潮的到来,人类文明正向世界范围推进,儒学正处于复兴的黄金时代,我们应当通过继承与弘扬儒家优秀成果,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其走向世界,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2.有利于提升公民道德修养。儒家经典历来是中国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最好的教材。特别是儒家学者所大力倡导的一些优秀道德精神,如“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厚包容精神、“天下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仁者爱人”的博爱大众精神、“以义制利”的取之有道精神等等,都集中表达了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精神追求。对于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培育国民的美好品行,具有重要意义。
3.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在儒家的和谐社会观念里,人与人、人与社会、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和谐的资源最为丰富。儒家的社会和谐理念尤其注重人际关系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儒家的社会理想在《礼记·礼运》中作了描绘,那是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儒家认为,每个人都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遵循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社会便能够安定和谐。
参考文献:
[1] 毕京京.十七届六中全会[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2] 周贵钿.中国儒学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 钊.儒家德育学说论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3.
[4] 孙钦善.论语注译[M].成都:巴蜀书社,1991:1.
[5] 邵龙宝,李晓菲.儒家伦理与公民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8.
The value of the Confucian culture essence in the contemporary cultural construction.
DU Juan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Heilongjiang Jiamusi 154007,China)
阳春三月,乍暖还寒, 伴随着初春的气息 我们即将迎来 “三八”国际妇女节111周年。大家知道“三八”国际妇女节的演讲稿有哪些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国际劳动妇女节演讲稿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1国际劳动妇女节演讲稿一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姐妹们: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不断提升自我,做时代新女性。
21世纪的新女性,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也不是男人眼中性格粗犷的女强人,她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角色,她流动在职业女性与贤妻良母之间。
新事业女性,能完美平衡事业与家庭的关系。在新时代环境下,“创业就是创生活”,新事业女性绝不会为事业放弃家庭,她们不仅有蓬勃的事业,更有美满的家庭。我们做为工作在政府基层的平凡女性,肩负着完成党委、政府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还要照顾好家庭,上到老人生活起居,下至孩子入学教育,都需要我们一一过问。近两年“一创双优”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工作忙了,时间紧了,强度大了,工作和家庭事务相互交织,错综复杂。但我们在新形势面前,不畏艰辛,努力工作。展示了新时代女性良好的精神风貌!
新社交女性,能传递善美提升品位。会分享成就价值,懂的从别人的分享中汲取营养,也会将自己的爱与别人分享。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我们机关女性工作常常在村里,多年来我们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广泛接触群众,了解他们的疾苦,倾听他们的呼声,我们深深知道,在我们广大农村,还有很多很多的农民,生活还很苦,处于贫困边缘。新时代的女性要积极传递善美,把爱洒满人间。
新知识女性。是懂生活的全能达人。有智慧、善选择、懂生活,在互联网社会纷繁的信息中,能做出合理判断和取舍,美容时尚、文化娱乐、健康饮食、创业理财、亲子关系等各类有用的生活资讯,快速掌握信为我所用。实现自我价值的迅速提升。
新学习女性随时为自己加油。都市女子拥有与男子相同压力,同等参与竞争,在竞争中避免淘汰的唯一办法是不断更新知识,补充自己。大家都知道,我们办公室选调生ch_,可堪称是学习女性的优秀典范,她热爱学习,追求进步,去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南省财政厅,为我们女性做出了表率。
女人绝对是因为可爱才美丽。可爱,可以通过智慧去实现。一名女性,一定要“活出自己的味道”。
让我们不断提升自我,做一名坚强、豁达、能干的新时代女性,做一朵永远绽放的“铿锵玫瑰”!
2021国际劳动妇女节演讲稿二各位女同胞们:
节日好!作为女教师我们感到自豪,我们与男同胞一起并肩耕耘,挥洒汗水,收获成功,为创造我们川中南校的辉煌,立下了汗马功劳!
“有一首歌最为动人,那就是师德: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教师:有一种风景最为隽永,那就是师魂……”
“用爱撒播希望”成了我们全体女教师无言的承诺!为了那无言的承诺,我们日夜兼程,却无怨无悔。多少个宁静的夜晚,为了备好每一堂课,我们认真钻研教材;多少个业余时间,为了转化后进学生,我们冒着严寒酷暑去家访;多少个节假日,我们放弃与家人休闲的时间,潜心钻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自我充电”。
说实话,面对外面精彩的世界,谁不崇尚前卫的生活?谁不向往舒适的日子?可作为一个女教师,每天下班后,想想第二天课堂上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想想案头堆积如山的作业,我们哪能忘情于享受?我们只能像辛勤的农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同一块土地精心耕耘、无私奉献。在我们的身边,有多少女教师把青春年华扎根三尺讲台而无怨无悔;有多少女教师将孩子、家庭搁置一旁而全身心地扑在教学工作上……
为此,我们为你们而感到自豪,为你们所做的奉献而心存感激!但是,今天借此机会,还想对各位女同胞发出倡议:
第一:我们要加倍地自信。自知者明,自信者强。自信是对自我的认识和肯定,是女性走向成功的精神力量。当前,学校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全校师生充分发挥积极性、体现创造性。希望占近80%的女教工能积极投身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为学校事业的发展切实发挥“半边天”的作用。
第二:我们要加倍地聪慧好学。时代的发展呼唤富有知识和智慧的女性。作为肩负着培养接班人神圣使命的女教工们更要弘扬善于学习、崇尚知识的优良传统,树立终身学习的新理念,不断提升个人知识素养,承担起时代所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第三:我们要加倍地热爱生活。女性是生命的直接创造者和养育者,女性在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民主、和谐、温馨的家庭人际关系,教育子女健康成长,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希望全校女同胞从自身做起,从点滴事情做起,大力弘扬社会新风,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断地传递给下一代。当然我还希望你的老公在你的带动下在家里关爱、呵护自己的母亲、妻子、女儿,在学校关心、尊重、帮助女性,与所爱的人一起建设美好的家园,共同创造幸福的生活。
2021国际劳动妇女节演讲稿三尊敬的各位领导、女同胞们:
大家好!: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我很荣幸能作为一名先进女职工代表在大会上发言,此时此刻我最想说的是:作为兴义供电局的女职工,我们是幸福的。
在工作上,我们与男同胞一起并肩耕耘,播撒着汗水,拥有同样的广阔天地,拥有同样的平台尽情施展着才华,我们还得到了比男同胞更多的关爱与支持,这一切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我深知,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企业的发展,都源于企业实力的增强,源于企业“以人为本”的文化。今天我作为局里评选的先进女职工,代表的不是我个人的荣誉,而是代表那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为兴供的发展奉献着青春和汗水的女职工。
在此,我谨代表全局女职工们向关心女职工工作和生活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们至于诚挚的感谢!谢谢你们!三八妇女节演讲稿由提供!
作为计量所外校班一名平凡的女职工,平时不但要完成全州各个变电站的现场校验,室内、室外互感器的效验工作,同时还要做好台帐的记录、管理工作。全州各变电站、大用户,表计、互感器的效验、二次线路的调试都由我们班负责,工作量非常大。但在工作上不能因为是班组里的两名女职工之一,就把那些重活累活都让给男同志们去干,每次外出工作我们都和他们一块去,工作结束后还要到办公室加班加点的整理、录入工作记录。
去年农网改造期间,外出到变电站调试,一去就是好几天,吃的是盒饭,住的是临时搭建的简易床铺,六、七月的天气大家都知道,没有风,箜着热,只能顶着烈日在户外工作,加上身上穿的是不太透气的工作服,汗水顺着脸颊直往衣服里留,遇到下雨穿上胶鞋还得接着干,一天下来浑身上下不是汗水就是沾着泥点的雨水。七个农网变电站的调试工作持续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整整一个夏天我连裙子都没有穿过,天天陪伴我的只有那套洗了又洗的工作服。但我认为辛勤工作的女人才是最美丽的!
同时作为计量所团支部书记及局团委委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经常带领本所职工积极参加我局举办的各种文体活动,为本所团支部获得了一些荣誉,作出了我应有的贡献。1997年被省局团委授予了“青年文明号”车间的称号,1999年被省共青团授予“青年文明号”集体,20__年我所团支部还被评为“全州先进团组织”,还多次代表我局到省局参加比赛、演出,并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些荣誉是令人欣慰的,但我不敢骄傲,而是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多次参加省局团委组织的团干部培训,通过系统学习和专业培训,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由于工作较为出色,今年一月进行了转岗,这也是局领导对我个人工作的肯定和支持。
近几年兴供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供电量蒸蒸日上。而兴义,这颗南盘江畔的明珠,也因为我们兴供人的努力而变得更加璀璨、明亮。这些和我们在各个岗位上辛勤工作女职工们是分不开的。记得去年参加培训时一位老师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潜力就如一座浮在大海上的冰山,人们见到的只是这座冰山的30%,而人们没有见到的还有70%是沉在水中。
我希望自己的潜力能够像那座浮在大海上的冰山一样得到程度的挖掘和发挥,同时也希望全体女同胞们和我一样积极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工作中以‘完善、规范、巩固、提高’来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业务、学习技术、学习科学知识,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努力成长为勇于创新、敢挑重担的智能型、知识型、学习型的新时代女职工。成绩仅代表过去,不断的进步才代表未来,姐妹们,让我们与男同胞共同努力,做出应有的贡献,与企业同发展、同进步,在为兴供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我们‘半边天’应有的作用。最后祝全体女同胞们节日快乐!
谢谢大家!
2021国际劳动妇女节演讲稿四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伴着新年的喜气,踩着春天的节拍,我们又如期相约在国旗下,举行新学期的第二周的升旗仪式。本周正逢三八妇女节,首先,我代表学校向辛勤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女教职工送上节日的祝福,祝女教职工们节日愉快!工作顺利!身体安康!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感恩我们的母亲”。
3月8日是妇女节,是我们心中难以忘却的日子。这个节日,是我们对母亲的赞美和颂扬,是提醒我们时刻记住:感恩我们的母亲。
我们都曾在广告中看到一个小男孩为自己母亲洗脚的感人片断,可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每个儿女都能够做得到的呢?“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我们或许有时会对一个陌生人的一点关怀念念不忘,却对母亲的大爱熟视无睹,嫌她唠叨,或因一些小事就大发雷霆……然而,母亲却永远在一旁默默地支持我们,耐心的开导教育我们,给予我们支持和鼓励。
母亲给予我们生命的体验,我们感激;母亲使我们茁壮成长,我们感激;母亲给予我们的教育和开导,使我们获取知识和力量,我们感激;在我们的生命里,总会有困难和曲折,是母亲给予我们关怀和帮助,我们更应感激。
母亲对我们有三重恩—生我之痛、养我之辛、育我之苦。是母亲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伟大的母爱。母亲是我们的启蒙老师,她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教给我们学会生活。是我们的母亲!她用勤劳的双手,温暖的怀抱、博爱的肩膀为我们撑起广阔的天空。
今天我们渐渐长大了,白发却悄悄爬上母亲的鬓角,我们学会了母亲教给我们的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为报,但却常常忽略了日渐衰老的母亲为我们付出的心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个卡片……微乎其微的一件小事,对于母亲却是最甜美的甘露。
在这个节日里,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心,我倡议:同学们,拿起纸和笔,写一封信,用心去颂扬你的母亲、感谢你的母亲;为母亲制作一张温馨精致的贺卡,上面写满你对她的思念;给母亲一束美丽的康乃馨,真诚地对她说声:“妈妈,我爱您,祝您节日快乐!”同学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母亲献上一份特殊的礼物,传达一份最美的祝福,以实际行动:家里的事帮着做,能做的事自己做,来报答我们伟大母亲的养育之恩吧!
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天下所有的母亲三八节日快乐!祝福她们永远平安幸福,健康长寿!
2021国际劳动妇女节演讲稿五作为21世纪的新女性,我们感到幸运、欣慰和自豪的。我们追求现代的服装、发式、装饰,追求现代的装璜,追求独立的气质、开放的性格。而透过衣饰外表最应当具备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人的思想的、思维的、智慧的现代化。那就要学习、进取、自我完善!只有这样,才能迎接时代的挑战,才能接受时代优胜劣汰的选择。
然而,在深刻地审视我们自身以后,我们觉得我们更应当是后人的栽树者,我们有责任肩负起实现妇女进一步解放的重任。那就是:完善自我,参与竞争,接受挑战,实现妇女不仅仅表现在法律条文上的平等,而是实际意义上的平等。
勿庸置疑,妇女是伟大的。这已得到了社会的公认:妇女是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自身生产中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没有母亲,就没有人类,就没有社会。在现实生活中,妇女是家庭的重要维系者,而家庭的稳定和文明程度不仅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发展,而且也与企业的兴衰息息相关。人们也都知道“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在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位坚强的女性”。
那么,仅仅被社会认识、同情、认可就够了吗?不!在同情、认可、认识以后,我们需要的是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支持!需要参政、议政、平等的权利!我们需要充分、有效地利用舆论武器与法律武器来维护我们自身的合法权益,更好地反映自己的要求和愿望。而对于妇女参政者,就要有知识、有水平、有能力,那就需要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完善自我、增长才干!
稍一留意,你不难发现:一些在智力上不逊于男性的女性,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后,自强不息,努力拼搏,顽强竞争,获得了丰碑式的人格、价值、尊严,令人肃然起敬。那些女科学家、女企业家、女能人,像修瑞娟、韦钰、马家军女将、泳坛女杰……而更多的女性是诚实劳动的平凡女性,她们自尊、自立、自信、自强,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工作、任劳任怨、朝气蓬勃。我们欣喜地发现,我们厂就有不少女工在本岗上自学进修,获得了专业知识和技术,除胜任自己的工作外,积累储备必要的知识,完善自我,随时等待机遇的来临。
不容忽视的是,我们这个世界是由男性和女性组成的,没有男性的参与将不可能有好的效果。固然,女性需要提高素质,而男性的素质提高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然而,提高素质不是多读几年书就可以达到的,它涉及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所以,我认为:提高人的素质将是世界今后永恒的主题。因为,一个对女性有偏见的社会是不会向她们提供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的!
女性只有平等地参与学习、接受教育,平等地参与发展、接受竞争;也就是在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下不断完善自我、提高素质,才能不断地提高整个妇女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管理能力,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两种选择:一是完善自我、努力拼搏、自强不息、接受挑战;或者依赖他人、寻求安逸、不思进取。而后者绝不是我们现代女性所要选择的。
(一)培养目标模糊,缺乏人文素养
我国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模糊,造成这些学生并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1.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定位不准。因行政管理专业脱胎于政治学的这种学科渊源,使其政治学倾向严重。
2.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隶属模糊。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既有隶属于管理学院的,也有设置在文法学院、法政学院的,这种专业和学院的隶属不明导致培养目标模糊和学科定位不准。
3.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功利化。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在教育要求上过于强调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忽视了大学生个体的主体意识、人文素养培育和精神发展需要,导致其培养目标呈现出一种浓重的功利化倾向。
(二)教学内容陈旧,与相关学科割裂
1.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交叉重复。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陈旧,存在严重的交叉性和重复性,基础理论讲授偏多,技术性、应用性内容较少,忽视了对行政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2.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脱离现实生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与学生主体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从其现实社会生活中集取,经提炼-升华-创新-发展,再走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这也是当下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理论的出场方式。然而,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内容陈旧,与相关学科割裂,此种教学教育活动与学生主体的内在精神世界无法相融,使教学内容既远离了学生主体,也远离了现实生活本身。
3.行政管理专业的教材陈旧落后。行政管理专业的教材内容与时展脱节,存在内容陈旧落后、缺乏特色、更新缓慢,缺乏时效性、针对性和方向性等问题,仍停留在以政治学研究为重心的范式上,忽视了经济学的研究范式;过于强调定性的研究方法,忽视了定量或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
4.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相关学科融通不足。大多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普通高校相同专业雷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单一化,缺乏与相关学科的沟通和融汇。“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以及法学等学科都包含了行政管理学知识,是与行政管理学息息相关的学科,但除此之外,与行政管理学有着密切关系的还有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财政学、统计学、公共关系学、高等数学等。在我国,这些学科与行政管理专业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被妥善地处理好,越位与缺位两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行政管理专业设置课程的数量,核心课、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及开课的先后顺序缺乏科学研究和规划,理论与实践课程之间脱节、冲突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有机联系,干扰了教学计划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三)教学方法以灌输为主,缺乏人文关怀
1.强调工具价值而遮蔽其人本价值。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体现,也应该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当前,行政管理教学过程中却呈现为一种教育者将学生当作控制和被动说服的对象客体的“控制性说服”教育,强调其工具价值,遮蔽了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人本价值和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
2.强调知识讲授,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存在实践教学少、平台构建难等问题,虽然在此领域教学中已推行“案例教学”法,但大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仍比较机械、单一,基本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之间缺乏双向互动和交流。教育理论以主客二分的认知模式作为基础,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教育视为教育者对学生的一种单向压制、灌输和教化。实践平台和锻炼机会较少,导致学生基本技能得不到培养和提升,致其实际操作能力较差。
3.强调集体灌输,学生自主性缺乏。在教学方式上,教师仍照搬和采取传统的,具有机械性、静态性和单向性的集体灌输方法,导致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的实际效果背离了最初的教育设计理念和评估价值预期。
4.片面强调“应是”的单向理论叙事,缺乏“实是”的思想引领。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育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认知图式和精神世界缺乏了解和沟通,片面强调“应是”的单向理论灌输,缺乏“实是”的思想引导和对日常生活世界的现实关照,俨然成了与学生无关的思想独白和理论叙事。缺乏行政管理专业理论应有的阐释力与吸引力,导致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的、抽象的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理论和教学内容,而不能主动思考和自发创造”。
(四)师资队伍的学科知识结构单一,滞后于专业发展
1.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于行政管理的学科和专业发展。行政管理专业是源于政治学专业的新增专业,其大部分教师由原政治学、哲学和社科专业转岗而来,缺乏在政府等行政部门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影响专业教学效果。同时,由于兼职教师的聘任制度,学校难以组建一支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兼得的师资队伍,导致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缺乏具备教学理论与社会、政府或企业一线实践经验的学科复合型教师。
2.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亟需提高。当前,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岗位上的应届硕士、博士毕业生虽然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科研创新能力,但很少能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运用于教学、实训、创新等实践活动中,其教学方法、授课艺术和实践教学水平等仍有待提高。受人事管理制度和经费制约,在高校具有行政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较少。同时,教师应具备较强实践教学能力的观念未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高校引进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时,忽视了实际的行政管理实践经验和技术水平,过于看重学历和职称,导致教师达不到“双师”标准。这种状况既阻碍了高校行政管理教学改革的进程,又影响了学生行政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跨学科背景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培养目标:适应社会,专一多能
在跨学科背景下,要加快转变培养理念,确立专一多能、適应社会的培养目标和方案。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相异于其他人才培养之处,就是其不仅知识广博,且具备实践管理能力和开创精神。
1.具备专业基础理论、终身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要学习和掌握广博的人类文化知识,具备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积极吸收优秀、科学和健康的思想成果,具备科学的公共行政精神、价值观和健全人格,使其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终身学习能力和习惯,以及终身受益的人文素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21世纪人才的要求是“学会求知,具有主动获取知识能力;学会综合,具有多科学、多方位、整体I生综合能力;学会沟通,具有和组群共事、协作的能力;学会做事,具有实际操作和动手的能力。”因此,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才能使其终身学习、沟通、协作、创新等能力获得持久不竭之动力,人文素养之养成才会有肥沃的土壤。
2.具备协调、沟通与合作等实用性社会事务技能。大多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首重学以致用,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的行政管理实践工作中。这就需要在培养学生之时强化行政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教学和实用技能训练,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其自身分析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多途径地采取措施,为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工作的机会,使其在行政管理实践中提升与他人、团体之间的协调、沟通与合作能力。如,教师可结合所授专业课程,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吸收和引导学生参加教师所承担的课题研究或调研工作,从与教师的学习、交流中提高自身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研写作能力。
3.具备社会调研能力、创新思维、公共危机应对和处理能力。行政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对原始资料和相关客体进行调研、收集与整理的能力,以从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行政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开发创新和应用思维,提升其公共危机应急和处理能力,以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行政环境,使其在多种复杂的行政管理实践工作中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
(二)教学内容:多学科化
1.增加跨学科和应用性课程设置。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存在学科理论基础薄弱、课程设置滞后、课程内容设计单一、学科视野狭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的特点。基于此,应强化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理论体系和课程内容设置的改革,增设跨学科、前沿性和应用性课程,尤其是创新跨学科背景下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跨学科背景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在教学内容、教学课程设置等方面下功夫,努力做到多学科的融会贯通,紧紧围绕行政管理专业来设置课程教学的基础课、专业课和必修课,以及与行政管理学科相关联的选修课程,使这种跨学科、跨领域的课程体系设置尽可能科学、合理、高效,从而利于行政管理专业与其他学科专业知识的互通、互渗、互融,利于专一博广、专一多能的培养目标的达成。
2.追踪学科前沿,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行政管理专业必须要体现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学术前沿,适应现代政府的需要,符合创新型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些都需要在教学内容中及时更新和体现:一要灵活多变,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进行多样化的课程选择;二要注重实际运用,开设一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行政管理技能(诸如文字表达、电子政务、信息处理技术)的课程;三要培养和提高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内涵不仅涉及行政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素养,行政管理的专业技能、技术创新和社会综合能力,还包括自我公共价值观、公共行政精神、精神气质和健全良好的人格。行政管理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主体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方法:多元化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应改变以往“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力求在教学方法上寻求突破。教师应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流、互动,采用多元化的启发、诱导和讨论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仿真情景演绎,采用阅读与模拟课堂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师在寓教于乐、学生在寓教于学的双向互动和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行政管理专业的各项教学内容。
1.坚持教学与科研并举,以科研助教学,以教学促科研。一是改革评价标准,出台各种奖励措施,设立科研基金,引导和鼓励教师积极进行科学研究,为申报省部级、国家级乃至更高级别的课题项目创造便利条件,制定和出台资助和奖励高水平学术成果和专著出版的政策规章,增强支持教师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力度。二是鼓励教师将其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效益。教师可将最新的科研成果纳入教案和讲稿中,使教学内容推陈出新,在课堂上及时向学生推介行政管理学科和相关专业课程领域的前沿动态和发展热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话题讨论。
2.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依托教师和教材的单项传播和灌输的授课方式在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育中占主要模式,这种授课方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师生之间交流的平等性,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一要增加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和提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应对和处理突发式公共危机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素质。二要在课堂教学的互动过程中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开展案例分析、电子政务情景模拟、学术沙龙、分组辩论等,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三要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参与和模拟行政实践事务、社会活动创造场地和条件,使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他人的评价、与他人的比较参照反省和提升自我,实现正确的自我认知。
3.推行以案例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加快教学方式的现代化。以案例教学为主,辅之以理论讲授、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实习等管理学科的教学模式在美国备受推崇,我国可以借鉴,在行政管理专业改革中通过适度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让学生在实地和虚拟情景中学习“案例”。一要做好案例教学法的理论探讨和准备工作;二要构建前沿动态和典型的案例库;三要推展案例教学法试点工作;四要建设实用的案例教学室和实验室。同时,改革考试的评价标准和考试方法。采用卷测、案例分析、面试访谈和情景模拟等多元化的考核方法,促进考查学生应试能力向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转变。
(四)师资优化:建设复合型人才队伍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应通过多渠道、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引进、聘请专业新教师,加强新型行政管理人才的师资队伍建设。
1.引进新的师资力量。一要引进国内外行政管理专业的优秀博士,充实青年教师队伍;二要引进和聘请行政管理各学科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素养的专家学者,以及政府官员、公共管理部门官员做兼职教师。
2.鼓励在职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或赴国内外名校访学、进修。学校应出台多项措施、政策,鼓励在职青年教师通过读博、进修和访学等多种方式来改善和提升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的学历和知识结构。
3.多形式聘任本领域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授课。国内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可担任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的管理者,其行政管理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素养较高,可聘请其来校做兼职和客座教授。
4.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校应想方设法提高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的业务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建设和培养一支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行政管理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五)课程体系设计:跨学科同质性耦合
1.增设跨学科耦合课程,改革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高校行管专业的教育理论和社会实践环节严重脱节,应增加作为学科新基础或反映学科前沿的实践性、应用性课程,包括:组织行为学、政策分析方法、公共管理技术等形态。“改造行政学专业旧的课程体系,大量增加跨学科、前沿性和应用性课程以及教学内容,有利于形成一个真实反映当前行政管理学科发展现状,有较强综合性、应用性、完整性的,较合理的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
2.加强复合型、应用型管理人才需求的行政管理专业系列教材建设。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探索行政管理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必然要从教材建设抓起,应注重建设和出版反映国内外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和科研成果,贴近我国国情、政治发展和行政管理的系列教材。
3.优化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优化要着眼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主体性的生成、未来的发展愿景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遵循合理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原则,通过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来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结合本校教学资源和师资结构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内容、时间和进度,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体系设置中。
(责任编辑:申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