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我描述范文

自我描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我描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我描述

第1篇:自我描述范文

Able to work under high pressure and time limitation.能够在高压力下和时间限制下进行工作。

Be elegant and with nice personality.举止优雅、个人性格好。

With good managerial skills and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有良好的治理艺术和组织能力。

The main qualities required are preparedness to work hard, ability to learn, ambition and good health.主要必备素质是吃苦耐劳精神好、学习能力优、事业心强和身体棒。

Mature,self-motivated and strong interpersonal skills.思想成熟、上进心强,并具极丰富的人际关系技巧。

Energetic,fashion-minded person.精力旺盛、思想新潮。

With a pleasant mature attitude.开朗成熟。

Strong determination to succeed.有获得成功的坚定决心。

Strong leadership skills.有极强的领导艺术。

Ability to work well with others.能够同他人一道很好地工作。

Highly-motivated and reliable person with excellent health and pleasant personality.上进心强又可靠者,并且身体健康、性格开朗。

The ability to initiate and operate independently.有创业能力,并能独立地从业。

Strong leadership skill while possessing a great team spirit.有很高的领导艺术和很强的集体精神。

Be highly organized and effecient.工作很有条理,办事效率高。

Willing to learn and progress.肯学习进取。

Good presentation skills.有良好的表达能力。

Positive active mind essential.有积极、灵活的头脑。

Ability to deal with personnel at all levels effectively.善于同各种人员打交道。

Have positive work attitude and be willing and able to work diligently without supervision.有积极的工作态度,愿意和能够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勤奋地工作。

Young,bright,energetic with strong career-ambition.年轻、聪明、精力充沛,并有很强的事业心。

Having good and extensive social connections.具有良好而广泛的社会关系。

第2篇:自我描述范文

2、这春天,既给人以新的生命,也给人以新的希望,我爱这美丽的春天。

3、近了,近了,我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了,这一切都报告着春天的到来,我整个心都飘了出去,飘到那鲜艳的花儿上,飘到那油绿的草地上。

4、春雨连绵,洒在院里的梧桐树上,沙沙沙像音乐家轻轻拔动琴弦,又像蚕宝宝在悄悄吞食桑叶。

第3篇:自我描述范文

>> 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现状研究 浅析我国资源税现状与改革 “资源描述与检索”(RDA)的实施进展 我国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的现状分析 我国资源型产业转型评价的研究现状综述 我国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我国资源约束问题与对策研究 题名描述与检索的重复现象分析 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的防范与调控研究 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现状与风险防范分析 基于学位论文统计的我国竞争情报研究现状分析 浅议我国旅行社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000年以来我国高校文献检索教学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资源税经济效应实证分析 我国资源安全保障法律体系研究 我国资源税改革历程研究 我国资源税制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资产证券化现状与问题分析 我国高校数字学位论文资源开放获取现状研究 我国资源型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实证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12-15.

[3]李芳.国内RDA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与对策[J].图书馆杂志,2014,(10):20-26.

[4]熊健敏.我国RDA研究现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3,(21):138-143.

[5]胡小菁.RDA的国际化设计与本地化实施[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1):42-46.

[6]肖燕.RDA应用:图书编目工作新方向――第三次全国文献编目工作研讨会纪事[EB/OL].,2015-12-15.

第4篇:自我描述范文

[关键词]星级酒店;服务质量管理;现象学描述分析方法

一、什么是“现象学描述分析方法”

现象学的口号是“面向实事本身”,但“实事”往往是被现实生活本身遮蔽的,只有悬置种种成见,通过现象还原,才能让实事本身呈现出来。用语言把现象记录下来,制作现象描述文本,再对文本进行分析,找出“实事本身”:从情境描述中提取有意味的结构和意义。简单说,这就是现象学描述分析方法。我们把它应用于星级酒店的服务管理,具体体现为以下三个阶段的现象描述与分析:服务部门对服务情境的描述呈现。服务质量管理的前提是管理者要看到服务现象。服务质量现象分析法的第一步,就是把服务现象呈现出来。可以通过三个现象描述来制作现象分析方法的文本:一是服务员的自我评价描述,每周一次,可以成为“服务周记”;二是领班或主管对自己及下属的工作描述,每月一次,可以成为“服务月历”;三是部门经理对员工的点评,每季一次,可以成为“服务季评”。在这三种描述中,虽然进行了一次解释,但这次解释本身就受制于描述者对现象的理解,具有服务过程的结构和意义,可以成为现象学文本。

2、职能部门对服务情境的再现分析。对呈现文本进行现象描述分析。在这里,因为服务情境是经验和产生经验的人的统一体,必须通过分析,把经验从情境里独立出来,这就需要非常专业的眼光,它是再现,是对呈现的深化,既有感性的想象,又有理性的判断。成果产出为三个分析报告,即“服务差距分析报告”、“服务绩效分析报告”“服务形象分析报告”。

3、酒店高层对服务情境的还原反思。酒店高层的现象描述分析不是现象学研究,重点不是从理论层面对现象进行解释,而是从技术层面对现象本身进行分析,目的是找出提高服务产品质量行之有效的具体途径。据此,酒店高层的现象描述分析,主要在“内在的惰性”、“员工的激励”和“工作的设计”三个方面。

二、星级酒店实施“现象学描述分析方法”的现实意义

酒店服务产品本质上是宾客参与服务表演的一种印象产品,它的生产过程是一次次实景演出,服务质量取决于服务情境对宾客的影响,服务情境的营造取决于有效领导和服务员的自我监控。因此,服务产品的质量是服务表演、情境领导、高层监控的一体化结构和意义。

1、深化角色认知

根据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酒店服务团队是由不同角色组成的。服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深化个人在团队中承担的角色意识。所以,现象描述除了为上一级的描述分析提供文本外,还有三方面的意义:一是强化服务员的角色意识。由于情境化的现象描述可以带来认知愉悦,所以可起到丰富描述者的角色经验的作用。二是自我角色评价描述有工作档案的功能,可以提高角色表演自我监控的能力。三是自我角色评价描述与薪酬相联系,为员工的职业化开辟认知和实践的通道。

2、强化专业敏感

酒店管理已经成为一个专业,员工就要有专业能力和眼光。现象描述除了为上一级的描述分析提供文本外,还有三方面的意义:一是深化员工对服务产品生产的理解力、判断力的专业敏感;二是提高督导、领导角色的鞭策力和领导力的专业敏感;三是可以增强服务情境下的各种角色互动的专业敏感。

3、实现产品建构

部门经理和职能部门中高层履行完成者角色。对服务过程中关键事件的现象描述分析,是他们对角色管理职责的履行。一直以来,对完成者角色在服务结构中的地位认识不清,导致职能部门中高层与服务情境隔离、服务结构断裂。通过承担对部门的现象描述文本的分析工作,酒店中高层与基层就建立了联系的渠道。通过现象描述分析法的应用,服务质量的管理过程,就成为服务表演的自我监控、服务情境的有效领导、高层监控的适时到位的一体化结构的动态运动过程,也就完成了服务质量的一体化建构。

三“、现象描述分析法”的运行机制

(一)现象学描述分析方法的文本准备

1、“服务周记”。一线服务员承担执行者IMP(Im-plementer)角色。他们务实可靠;有组织能力、实践经验;工作勤奋;有自我约束力。“服务周记”由服务员采用“自我评价描述”的方法来制作。关键是服务员要能区分“我”与“我扮演的角色”。重点描述在冲突故事中,宾客做了什么?我做了什么?其他人做了什么?我注意到了哪些异常?什么是最重要的元素?在服务情景中,描述者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的描述。对这些细节的捕捉和描述就使描述具有了现象学文本的价值。为防止不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价描述发生,自我评价描述完成后,要在周会上宣读,吸收同事的修改或补充意见,领班或主管签字认可后,描述者留存一份,部门一份,上交人事部一份。

2、“服务月历”。领班或主管承担鞭策者SH(Shaper)角色。他们思维敏捷、开朗、主动探索。有干劲,随时准备向传统、低效率、自满自足挑战。由领班或主管每月制作一次描述自己和下属员工工资状况的“服务月历”。“服务月历”采用“角色扮演”评价的方法来制作。立足于“情境再现”,在多个服务事件中,梳理出最有价值的几个主题,如态度、技能、礼仪等,将其植入一次服务情境中,进行有服务结构、有服务起伏、有服务冲突、有服务意味的“情境”描述。既体系服务的基本流程、整体安排,又有服务细节的捕捉描述,以及宾客在服务过程中的紧张或松懈的表情变化,服务员在服务过程中的热情或焦虑的情境状态。

3、“服务季评”。部门经理是完成者CF(Com-pleterFinisher)角色。他要持之以恒强调任务的目标要求和活动日程表;在过程中寻找并指出错误、遗漏和被忽视的内容;激励其他人的活动,并促使团队成员产生时间紧迫的感觉。“服务季评”采用点评的方法来制作。服务中每一事件都与其他事物交织在一起,很难把事件的意义分离出来,只有在情景事件的描述中才能呈现意义,所以,要坚持让“情景事件”说话的原则,选取“情景事件”时,要注意“情景事件”的典型性、确切性、针对性。重点是“员工情感表现描述”、“员工与团队关系描述”“、团队给员工提供的价值描述”。

(二)职能部门对文本的现象学描述再现分析

1“、服务差距分析报告”的制作

质检部承担审议员ME(MonitorEvaluat)角色。他们清醒、理智、谨慎,判断力强,分辨力强,讲求实际;对繁杂的材料予以简化,并澄清模糊不清的问题;能对他人的判断和作用作出评价。有关质检部对服务质量差距的现象描述分析,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学者曾提出一个服务质量差距分析的模型,就是宾客的期望值与感知值的“差距”分析[2],与我们的“一个经验”与“非一个经验”的差距分析截然不同。制作“差距分析报告”。以“服务周记”、“服务月历”、“服务季评”为分析文本,根据杜威“一个经验”的美学理论[3],服务产品的美感经验只是“一个经验”的集中与强化而已。如果没有在一次服务中发现“空洞”、“死点”,那么,服务就具备了“一个经验”,就具有了审美经验的性质,就是优质服务。不然,“差距分析报告”就要指出“空洞”、“死点”,并提出对“一个经验”进行集中与强化的具体措施。服务质量通过“差距分析报告”以差距的方式再现出来。

2“、服务绩效分析报告”的制作

人事部承担凝聚者TW(TeamWorker)角色。他们擅长人际交往、温和、敏感;能促进团队的合作。人事部对服务质量绩效的年度报告法现象描述分析。现在,许多酒店也用年度报告法,但由于缺少员工表现的精确记载,往往是大致评估,做不到现象描述分析。制作“绩效分析报告”。人事部对员工所付出的劳动量的描述。年度报告法要坚持针对具体工作,考核者要以“服务周记”、“服务月历”、“服务季评”的员工表现的精确记载为描述分析文本,不受成见的影响。“绩效分析报告”要对服务团队和员工个人作出符合实际的绩效评估。服务质量通过“绩效分析报告”以绩效的方式再现出来。

3、“服务形象分析报告”的制作

公关部承担外交家RI(ResourceInvestigator)角色。他们性格外向、热情、好奇;联系广泛,消息灵通,有广泛联系人的能力;不断探索新的事物,勇于迎接新的挑战;提出建议并引入外部信息;接触持有其他观点的个体或群体;参加磋商性质的活动。公关部对服务质量管理的服务形象进行现象描述分析。由于公共关系工作是有公关部独立完成的,所以,文本和分析应该结合起来做。“服务形象分析报告”的制作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宾客对酒店的印象;第二部分是社区对酒店的情感印象;第三部分是酒店的公共关系形象。每一部分又要分为现象描述和现象分析两个部分。服务质量通过“服务形象分析报告”以形象的方式再现出来。

(三)酒店高层的现象描述还原分析

酒店高层承担协调者CO(Co-ordinator)角色。他们的职责是明确团队的目标和方向;选择需要决策的问题,明确它们的先后顺序;帮助确定团队中的角色分工、责任和工作界限;总结团队的感受和成就,综合团队的建议。酒店高层的现象描述还原分析成果是“酒店质量管理分析报告”,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内在的惰性”的现象描述分析酒店高层要根据职能部门的分析报告和基础描述文本,进行现象描述分析,实施结构优化,建设高绩效的团队。服务质量还原到团队建设。2“、员工的激励”的现象描述分析。酒店高层要根据职能部门的分析报告和基础描述文本,进行现象描述分析,实施员工星级评定(一、二、三、四、五),以服务角色的星级决定员工的薪酬为措施,推动酒店员工的职业化发展。服务质量还原到角色表现。3“、工作的设计”现象描述分析。酒店高层要根据职能部门的分析报告和基础描述文本,进行现象描述分析,服务质量还原到服务产品的构建。

注释:

[1]张永清.现象学与西方现代美学问题[M].人民出版社,2011.10.

[2]服务质量差距模型(ServiceQualityModel),也称5GAP模型,是美国营销学家帕拉休拉曼等人提出来的,其中“顾客期望与顾客感知的服务之间的差距”是差距模型的核心。

第5篇:自我描述范文

针对此份简历,智联招聘职业顾问建议,简历书写的“自我评价”部分遵循以下3条原则:

实事求是

简历的真实性是人事经理一致的要求。在求职者书写“自我评价”时,千万不要有虚假成分,例如夸大自己的能力、优点或工作经验等。经验丰富的HR很容易通过求职者的措辞判断求职者是否中肯而踏实。一旦语句让人感觉到浮夸,HR往往会不露声色地把求职者的简历淘汰出局。

找到真正的闪光点

很多人的自我描述没有重点,或者过于大众化,难以让自己出挑。人事经理往往希望看到你是否有闪光之处,并且这些闪光之处到底和这份工作有无联系。因此,建议在写自我描述之前,仔细罗列自己的工作经历,回忆自己在以前的工作中到底积累了什么样的优势,挑选出自己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以突出自我的优势。

以此次刊登的简历为例,该求职者应聘公关关系的职位,从人事经理的角度来看,他希望看到你是否有极强的沟通能力、项目协调能力,以及是否有创意等。但是,这位应聘者只侧重于一个方面,这就比较可惜。

同时,如果求职者积累了一定的行业资源,也可以在自我描述中提到这一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语言需要简练职业

自我描述的语言风格也是一个值得求职者考虑的问题。

有些人喜欢用极感性的话来吸引人事经理的注意,这种做法很可能出奇制胜,但多数情况下是一种冒险。

通常来说,语言尽量不要过于口语化,在描述自己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用语应严谨、平实,让人事经理在阅读简历时候能够充分感觉你对这份工作的诚恳态度。

姓名:王某某

专业:广告学专业本科

申请专业:公关关系专员工作经历:

2003年9月至今浙江省某着名传媒公司,担任采编部记者,主要采写该公司节目制作的报道,所写的文章被新浪等各大网站转载,通过实践,掌握了一定的新闻采写技巧。

2002年9-2003年8月

浙江省某广告有限公司创意部成员,主要参与各品牌的广告策划和创意,并负责品牌文案策划,熟悉了广告的运作流程,培养了扎实的文案写作功底。英语与计算机水平:大一即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大二上学期即通过国家英语六级考试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优秀自我评价:

第6篇:自我描述范文

求职面试中一个直白了当的自我评价,可以面试官留下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同时这也是个重要的的评判面试者能力强弱的方法之一,所以一份得体的工作简历中有一个分析妥当的自我评价显得多么重要。现在小编为你整理出 工作简历的有个性自我评价怎么写的内容。希望你会喜欢。

工作简历的有个性自我评价书写遵循以下原则:实事求是简历的真实性是人事经理一致的要求。在求职者书写“自我评价”时,千万不要有虚假成分,例如夸大自己的能力、优点或工作经验等。经验丰富的HR很容易通过求职者的措辞判断求职者是否中肯而踏实。一旦语句让人感觉到浮夸,HR往往会不露声色地把求职者的简历淘汰出局。

找到真正的闪光点很多人的自我描述没有重点,或者过于大众化,难以让自己出挑。人事经理往往希望看到你是否有闪光之处,并且这些闪光之处到底和这份工作有无联系。因此,建议在写自我描述之前,仔细罗列自己的工作经历,回忆自己在以前的工作中到底积累了什么样的优势,挑选出自己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以突出自我的优势。

以此次刊登的简历为例,该求职者应聘公关关系的职位,从人事经理的角度来看,他希望看到你是否有极强的沟通能力、项目协调能力,以及是否有创意等。但是,这位应聘者只侧重于一个方面,这就比较可惜。

同时,如果求职者积累了一定的行业资源,也可以在自我描述中提到这一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语言需要简练职业自我描述的语言风格也是一个值得求职者考虑的问题。

有些人喜欢用极感性的话来吸引人事经理的注意,这种做法很可能出奇制胜,但多数情况下是一种冒险。

通常来说,语言尽量不要过于口语化,在描述自己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用语应严谨、平实,让人事经理在阅读简历时候能够充分感觉你对这份工作的诚恳态度。

工作简历的有个性自我评价怎么写的范文一如果是应届毕业生求职者,专家建议你可以着重表现你的学业:比如“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优秀,名列前茅。品学兼优,连续三年获得学院奖学金。”或者“曾担任系学生会外联部干部、系团总支组织部副部长、班级生活委员等,在学生工作和外出拉赞助与商家联系的过程中,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办事和处事能力。此外,还积极参加课外文体活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兼职工作等,以增加自己的阅历,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工作中体会办事方式,锻炼口才和人际交往能力。曾连续两年获得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积极分子”,“学生会优秀干事”等荣誉称号。”

工作简历的有个性自我评价怎么写范文二在平时学校生活中,做过很多兼职。例如:家教、电话访问员、酒楼服务员、派传单、问卷调查,还到工厂打过暑期工,亲身体会了各种工作的不同运作程序和处事方法,锻炼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从工作中体会到乐趣,尽心尽力。四年的大学生涯,让我的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等大大提升,使我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让我在竞争中拥有更大的优势,让我在人生事业中走得更高更远。获得了“优秀大学生”和“优秀毕业生”的称号。”

第7篇:自我描述范文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职业倦怠;实习学生;护理专业

职业倦怠是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是个体行为改变和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如果个体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在工作中会更加自信和乐观、不惧怕工作中的困难、敢于面对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反之,在工作中不可能付出更多的努力,遇到困难时也很容易放弃。

近年来,研究者在职业倦怠的研究中开始关注和运用自我效能感理论,探讨护士自我效能感在职业倦怠形成中的作用。研究实习期间护理专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某两市人民医院的大专护理专业实习生全部参加调查,发出问卷219份,剔除回答有规律及不完整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156份。其中,男生72人,女生84人。平均年龄为23岁。

1.2工具 ①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采用RalfSchwarzer(1981)编制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中译版,修订后的中文版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0.87,重测信度r=0.83(P<0.001),折半信度r=0.82(P<0.001)[1]。GSES共10个项目,采用李克特4点量表形式,各项目均为1~4评分。得分越高说明自我效能感越高。②职业倦怠感量表。采用台湾学者汉化修定的Schaufeli等人[2]建构的适合所有职业领域的Maslach倦怠感通用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General Survey,MBI-GS),它包括情感耗竭、消极怠慢和专业效能感3个维度,共16个项目,采用5点记分法。问卷的整体克隆巴赫a系数为0.8582,3个维度的克隆巴赫a系数分别是:情感耗竭为0.8925,专业效能感为0.7949,消极怠慢为0.7011。有研究[3]发现,其信度和效度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情感耗竭和消极怠慢得分越高,同时专业效能得分越低,说明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

1.3方法采用集体施测,当场回收的方法。采用描述统计,多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实习护理生的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基本情况描述统计分析表明,实习护理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为2.874±0.28,情感耗竭、消极怠慢和专业效能的得分分别为2.444±0.80、2.594±0.62和2.464±0.63。单一样本t检验表明,实习护理生比医学生[4]的自我效能感得分(2.74±0.49)高,差异显著(t=3.202,P<0.01);情感耗竭、消极怠慢和专业效能感3个维度上的得分均低于编辑人员[5]在相同量表上的得分(3个维度上的得分分别为3.44±0.75、3.054±0.82、4.154±0.59),差异极其显著(P<0.001)。

2.2实习护理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性别差异见表1。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男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分比女生低,而在消极怠慢维度上的得分比女生高;男女生在情感耗竭和专业效能感维度上的得分几乎相同。在一般自我效能感(t=-1.040,P=0.305)、情感耗竭(t=-0.01,P=0.99)、消极怠慢(t=1.61,P=0.11)和专业效能感(t=-0.11,P=0.91)上的得分,性别差异均不显著。

2.3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性别因素对实习护理生职业倦怠的影响 见表2。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性别因素与职业倦怠的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实习护理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因素、性别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职业倦怠3个维度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

3讨论

3.1实习护理生自我效能感的一般特点自我效能感是在比较广泛的社会生活和工作学习的背景下形成的.本研究中女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比男生的高,这与以教师为被试的研究结论[6]相冲突。这可能和男女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以及传统的社会文化观念有关。传统的社会文化观念一般认为,由于女性温柔、体贴、富有同情心等性别角色,护士这一职业是女性的专利,男性当护士与人们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相违背。普遍而言女性比男性在护士这一职业中有更多的成功机会,女性在职业倦怠的专业效能感维度上得分略高也证实了这一点。

3.2实习护理生职业倦怠的一般特点职业倦怠最早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udenberg提出的,用以描述护理人员由于长期面临情感和人际压力而产生的认知与情感上的反应,因此被称为“护士职业性癌症”。

情感耗竭反映了职业倦怠的压力维度,描述了个体感到自己有效的身心资源过度透支,表现出没有精力、过度疲劳等现象。与在职年轻护士f[7]相比,实习护理生的情感耗竭得分较低,这与其实习期问的工作性质有关。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陪同职业护士或大夫查病房、做记录等辅工作,没有权利做出决定,也没有义务承担责任,他们只是某种意义上的“旁观者”。

消极怠慢反映了职业倦怠的人际交往维度,描述了个体以一种负性的、冷漠的或极端逃避的态度面对服务对象或工作,表现出易努、消极、缺乏情感投入等现象。此维度得分较低是因为处于此成长阶段的实习生关注的问题就是如何搞好各种关系,如护患关系、医护关系、护护关系以及工作中的上下级关系等。专业效能感反映了职业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描述了个体感到无能、工作没有成效、表现士气低下、缺乏成就感等现象。实习期间他们主要是在实践中检验、运用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知识,与职业护士相比,他们的知识,尤其是实践经验远未达到工作要求,常感到无能无为,因此自我评价较低。

3.3实习护理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性别因素对职业倦怠的影响 在以教师为被试的研究中,研究者得出了性别、教龄和自我效能感能够影响教师的情感耗竭,而性别和自我效能感能直接预测人的成就感的结论[6]。而本研究中只有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高和低维度(高于平均数一个标准差的为高自我效能感,低于平均数一个标准差的为低自我效能感)对消极倦怠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F=3.994,P<0.05)。这可能与本年龄段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不善于交际有关。

第8篇:自我描述范文

必须遵守的3大原则:

实事求是简历的真实性是人事经理一致的要求。在求职者书写“自我评价”时,千万不要有虚假成分,例如夸大自己的能力、优点或工作经验等。经验丰富的HR很容易通过求职者的措辞判断求职者是否中肯而踏实。一旦语句让人感觉到浮夸,HR往往会不露声色地把求职者的简历淘汰出局。

找到真正的闪光点很多人的自我描述没有重点,或者过于大众化,难以让自己出挑。人事经理往往希望看到你是否有闪光之处,并且这些闪光之处到底和这份工作有无联系。因此,建议在写自我描述之前,仔细罗列自己的工作经历,回忆自己在以前的工作中到底积累了什么样的优势,挑选出自己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以突出自我的优势。

以此次刊登的简历为例,该求职者应聘公关关系的职位,从人事经理的角度来看,他希望看到你是否有极强的沟通能力、项目协调能力,以及是否有创意等。但是,这位应聘者只侧重于一个方面,这就比较可惜。

同时,如果求职者积累了一定的行业资源,也可以在自我描述中提到这一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语言需要简练职业自我描述的语言风格也是一个值得求职者考虑的问题。

有些人喜欢用极感性的话来吸引人事经理的注意,这种做法很可能出奇制胜,但多数情况下是一种冒险。

通常来说,语言尽量不要过于口语化,在描述自己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用语应严谨、平实,让人事经理在阅读简历时候能够充分感觉你对这份工作的诚恳态度。

必须避免的3大错误

1.不要不要随意写一些自己不具备的特质。

很多同学再写自我评价的时候会写自己:谨慎,做事仔细,这可以,但是一定不能在简历中出现那些“小马虎”才犯的错误,比如:错别字,缺字,多字,语句不通顺,排版错乱,字体不一,不留联系方式等等。

这些看起来有些“低级”的错误,其实是HR每天都一定会看到的,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视,不要再犯。

你可以适当的夸夸自己,但是刚夸奖自己这方面很好,就犯相应的错误,那HR会怎么想呢?

2.不要说一些特别虚的话,“吃苦耐劳”“的领导能力和沟通能力,优秀的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富有团队精神。”等等。假期做过促销员就说自己吃苦耐劳?当过班长就具备的领导能力?敢说自己具备领导能力的人有几个?

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都要踏踏实实的,这才是企业希望找到的好员工。

3.不要把简历中的各种经历在自我评价中全部重复一遍,有的同学自我评价从小学开始,到大学结束,各种奖励说了一遍,问题是,小学的小红花能说明你适合某个职位吗?谁长这么大还能没点“光荣历史”啊,不要让HR跟着你回顾一遍,最好得出你小时候明显比现在优秀这样一个结论,对吧。

自我介绍案例:

本人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良好,性格开朗,乐观;对工作充满热诚,乐意接受挑战,工作中认真积极、责任心强、踏实;学习方面,刻苦认真,对专业知识认真汲取;同时我也是一个欠缺经验的人,目前急需一个努力锻炼自己的机会,让自己能更加了解各方面的知识,希望能有机会,让我能全面地发展。

案例点评:

第9篇:自我描述范文

关键词 刻板印象,刻板化,自我刻板化,内隐自我刻板化,自我归类理论。

分类号 B849;C91

由于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某些社会群体存在着刻板印象(stereotype,指有关某一群体的特征及其原因的比较固定的观念或想法)。以往的大量研究表明,当个体被纳入这类群体、具有该群体的成员身份(membership)时,其附随的刻板印象亦会被冠于此人身上,亦即我们会采用与我们对该群体的看法及信念相一致的方式来知觉和对待此人,这种现象称为刻板化(stereotyping),它是活化和使用刻板印象的过程。

然而,不仅其他人是群体成员,我们自己也无不隶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或类别。例如,我们是男性或女性,抑或我们是中国人、美国人或韩国人。因此可以设想,就如同我们对其他群体的看法会影响我们如何知觉和对待其具体成员,我们关于自己所归属的群体的信念可能也会影响我们如何知觉和对待自己。学者们将人们自认为某群体的成员时,把伴随此种身份的刻板印象加诸于自己身上的过程称为自我刻板化(self-stereotyping)。

1 自我刻板化的理论基础:自我归类理论

由Turner等人提出的自我归类理论(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SCT)是由社会认同理论(socialidentity theory,SIT)演进而来的一种探讨群体过程和群际关系的认知性理论。与SIT一样,SCT也强调群体成员身份对个人自我概念、群体行为及态度的影响。SCT提出,处于社会群体的个人会自动地将对象分门别类。其中对他人的分类,最基础的社会类别就是内群体(in-group)和外群体(out-group),前者是个人所从属、认同的群体,后者是相对于内群体而言的,泛指内群体以外的所有群体。同样地,个体也会持续不断地对自我进行归类,并从归类后的社会类别中寻求自身代表的特定意义。SCT认为,人们主要根据相关内群体的界定性特征来对自己和他人进行归类。这类特征称为原型(prototypes),意指一组通过同时最大化类别内相似性和类别间差异性,来界定某一类别的相对模糊的特征或属性。原型作为社会类别在认知上的表现形式,具有相对性和情境依赖性的特点,在某一情境中的差异性,在另一情境中就可能变成共同点。另外,每一个类别或群体内的成员都或多或少是这一群体的原型,而个体体现原型的程度取决于其在参照框架中所处的位置。当某一个体与其他内群体成员的差异越小、与外群体成员的差异越大时,该个体在内群体中的原型度越高。

刻板化常被视为一种应用于对外群体成员进行知觉和评价的过程,此时的外群体成员被赋予相同的性质或特征。然而,自我与所有其他社会知觉的客体类似,人们很多时候也会通过对自己进行归类来理解和接受自我。通过这种过程,自我被知觉为属于某些类别,而不属于其他类别。当SCT应用于自我刻板化的过程时,它主张自我刻板化是一种归类知觉的结果。当自我被归为某一社会类别的成员时,个体就会将内群体原型加以内化以构成自我界定的一个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原型就为人们提供了社会判断、态度、信念及行为的共享性基础。例如,在描述自己时,人们会赞同典型的内群体成员特征,而排斥那些典型的外群体成员特征。由于在类别可能性之间做选择,完全是根据比较的情境以及事后比较的原则而定,因此自我刻板化本身并非个体认知过程的结果;相反,它是一种不固定的和情境化的社会知觉的结果。可见,SCT认为人们对自我的知觉实际上是以与对他人知觉相同的方式进行的,即自我是以自我归类为基础而被刻板地加以判断。将自我予以刻板化即是说把自我与内群体成员知觉为等同的或相似的,这时人们开始更多地以某一社会类别的“可相互替代的样例(interchange-able exemplar)”来知觉自己,而由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所界定的独特人格和特征对自我知觉的作用则相对弱化,此即“去个人化(de-personalized)”的过程。

2 自我刻板化对行为的影响

2.1意识层面的研究

在自我刻板化研究领域,以往的学者大多是从意识性认知的角度出发来对自我刻板化的行为效应进行探讨,所涉及的刻板印象种类主要集中在种族、性别、年龄等方面。下面对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做一简要介绍和总结。

2.1.1种族自我刻板化

在诸多刻板印象中,种族刻板印象作为极其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其研究均开展得较早、且影响较大。在自我刻板化领域,有关种族自我刻板化的研究很多是采用刻板印象威胁(stereotype threat)对个体行为表现的影响这一范式。刻板印象威胁的概念最初由Steele提出,指身处与消极内群体刻板印象相关的情境时,个体因担心自己会应验这种刻板印象而产生额外的压力或威胁感。Steele在1995年的一项研究极具代表性且被广为引用。该研究发现,当非裔美国被试面对诊断性学业测验时,其表现比白人以及被告知完成的并非诊断性测验的非裔美国人都要差。研究者认为,面对诊断个人能力的学业测验会突出非裔美国人学业表现较差的刻板印象,而对于自己可能会印证这种消极刻板印象的过分担心和焦虑则干扰了被试的表现。Blaseovich等的研究也表明知觉到消极种族刻板印象会对黑人被试的困难语言测验成绩产生不利影响。

2.1.2性别自我刻板化

性别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男性或女性在人格及行为特征等方面的期望、要求和笼统的看法。根据SCT,当个体的性别身份突出时,他们也会以伴随这种身份的刻板印象来看待自己,并展现出与之相一致的行为。以往的相关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例如Chiu等以香港中学生为被试,揭示了性别自我刻板化对个体行为方式的影响。研究中实验组采用流行杂志广告部分的男女模特图片来传递与性别相关的信息,以激活被试的性别刻板印象;控制组则采用美食节和环境保护的广告图片。要求被试对图片的创意及艺术价值进行评定,并告诉被试下周将有美术专业的大学生(互动者)来与他们讨论美术设计方面的问题,因此请他们列出10个形容词用于届时向这些大学生描述自己。研究发现,在性别刻板印象激活条件下,男生特别强调自己具有刻板的男性特征,而女生则特别强调自己拥有刻板的女性特征。另外,被试性别与互动者性别的交互作用亦非常显著,将与男性互动者交流的女性被

试表现出了更为女性化的自我形象,但男性被试则不受影响,表明性别突出性效果在女性中更为显著。Spencer等的一项实验考察了性别自我刻板化对数学测验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告知被试他们即将要完成的数学测验通常呈现出性别差异时,女性被试实际的测验表现受到了显著的负面影响。Kray等的研究则发现积极自我刻板化也具有行为同化效应。实验中,给男女被试呈现谈判中果断、理性和自我本位(self-interested)的谈判者比不具备这些特质的人表现更好的刻板印象。尽管实验操作并未明确提及性别,但这种刻板印象实际上表明男性在谈判中更具优势。实验结果显示在对偶混合性别谈判任务中,刻板印象启动条件下的男性其表现显著优于控制条件下的男性;并且启动条件下的男性被试其自信程度在谈判过程中具有增强的趋势。

此外,Oswald等的研究表明个体的性别自我刻板化具有选择性。尽管被试意识到了性别刻板印象,并认为这些刻板印象一般来说是正确的,但当问他们哪些刻板化特质是自我描述性(self-descriptive)的时候,被试却进行了选择性的自我刻板化:他们倾向于将积极刻板印象报告为更具自我描述性,而将消极刻板印象描述为更具群体描述性(group-descriptive)。研究还显示选择性自我刻板化能增强被试的自我及集体自尊。该结果与Biernat等之前的研究是基本一致的。这种面对消极刻板印象时的灵活反应,事实上同时满足了自我刻板化和尊严保护的双重目的。BurKley等的研究也显示,当高自尊的女性被试未能通过某一数学测验时,她们具有更强的认可或接受内群体刻板印象(女性数理能力不如男性)的倾向,以此作为保护自尊的策略。

2.1.3年龄自我刻板化

年龄自我刻板印象激活的行为效应也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例如O'Brien采用48~62岁的中年人(latemiddle-aged)为被试,在实验中设置高威胁(告知被试其记忆表现将与25岁以下的年轻人进行比较)、低威胁(与70多岁的老年人进行比较)以及控制组(不与其他人进行比较)三种条件。研究者发现,老年比较组的被试在单词回忆测验中的表现显著劣于青年比较组和控制组的被试,而青年比较组与控制组的被试之间则无显著差异。这一结果支持了自我刻板化观点。在探讨年老化与记忆关系的研究中采用与老年人相比较的方式,会启动关于老年人记忆力缺失的消极刻板印象。根据自我刻板化观点,启动某一消极刻板印象后,只有当该刻板印象与自我有关时,它才会影响个体的行为表现。因此对于老年比较组的被试而言,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年龄段,与老年组进行比较会提醒被试,他们的身份正向老年转变,这使得他们的老年人身份认同得到加强。焦虑测验的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尽管实验操作对被试前测的焦虑水平无显著影响,但后测的焦虑结果显示,与其他两组被试相比,老年比较组的被试在进行回忆测验时的焦虑感更高。

2.1.4对特定任务完成能力的自我刻板化

Seibt等考察了自我刻板化对规则聚焦(regulatory focus)以及问题解决策略的影响㈣。规则聚焦理论认为个体在其生活中会追求因不同规则聚焦而产生的两种不同目标:由进取性聚焦(promotion focus)而产生的进取性目标和由保守性聚焦(prevention focus)而产生的保守性目标。Seibt等认为积极自我刻板化应会诱发急切的进取性聚焦状态,而消极自我刻板化则会诱发谨慎的保守聚焦状态。实际结果证实了该预期:当事先告知被试其所属群体在某任务上的表现不如其他群体时,他们在完成该任务时会表现得更为缓慢而准确性更高;相反,当告知被试其所属群体在某一领域表现更好时,他们则表现得速度更快而准确性较差。另外,研究还显示刻板印象对任务表现的影响会因任务要求的不同而变化:对于要求创造性的任务,与激活积极刻板印象相比,激活消极刻板印象会对个体的任务表现产生不利影响;而对于要求分析性思维和高度关注细节的任务,则出现了相反的模式,即激活消极刻板印象可以改善个体的任务表现。因此,在考察刻板印象激活对个体行为表现的影响时,任务的具体性质及要求是一个有必要加以考虑的重要情境因素。

2.1.5双重身份条件下的自我刻板化

前面提到的研究基本上都只涉及了个体的某一种社会身份。事实上,绝大多数个体都同时归属于多个社会群体,具有多重的群体成员身份。由于一些不同的身份包含着非常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刻板印象(例如对于亚洲女性而言,亚洲人身份意味着擅长数学,而女性身份则意味着数理能力不佳),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自我刻板化及其对行为的影响到底取决于哪种身份呢?Shin等以亚裔美国女性为被试的研究发现,启动亚洲人身份的被试在数学测验上具有更优异的表现;而启动女性身份则对被试的表现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可见,在双重甚至多重身份条件下,个体的自我刻板化及其效应主要决定于最为突出的那种身份,这与SCT是一致的,表明自我刻板化具有较强的情境依赖性。

总的来讲,上述种族、性别、年龄以及特定任务完成能力等范畴的自我刻板化研究表明,当通过一定的外显性情境线索在意识层面激活与内群体相联系的刻板印象时,个体会在与之密切相关的任务领域或情境中表现出与该刻板印象相一致的行为,且这种效应并不局限于传统典型的受污群体(stigmatized group,如非裔美国人),而是存在于任何与某一特定刻板印象(包括实验中人为操纵的刻板印象)相联系的群体。但以往的研究结果主要集中在自我刻板化的行为同化效应方面,而较少涉及自我刻板化的行为对比效应(即产生与自我刻板印象不一致的行为)。从理论上讲,启动内群体的消极刻板印象也有可能引发个体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这种印象的积极动机,进而表现出与该刻板印象不一致甚至相反的行为。另外,上述研究中个体均意识到了被激活的刻板印象的含义和性质。然而从认知理论角度而言,自我刻板印象作为涉及个体关于内群体及自我的知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其运作方式在很多时候应是自动化的或内隐的,因此有必要在意识性认知之外检验自我刻板化的内隐运作效应。

2.2潜意识层面的研究

有关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刻板印象的无意识激活如何影响个体对他人的判断,而较少有学者关注内隐自我刻板化对个体自我知觉及行为的影响。这种研究取向主要源于两方面的原因:其一,能在潜意识层面起作用的大多数自我刻板印象都很难加以操作(如女性依赖性更强);其二,一些自我刻板印象实际操作起来容易引发伦理或种族方面的问题(如非裔美国人攻击性更强)。鉴于此,Levy采用潜意识启动范式探讨了年龄自我刻板化的影响。在研究1中,通过在计算机上快速呈现与老年人睿智的形象相联系的单词(如accomplished,

learned)在无意识情况下激活老年被试对年老化的积极刻板印象,结果被试的记忆成绩得到了显著改善;而与老年人衰老的形象相联系的单词(如dementia,dependent)所激活的对年老化的消极刻板印象,则对记忆成绩产生了不利影响。研究2采用年轻人为被试,实验操作与研究1相同,结果他们并未表现出老年被试所出现的效应。究其原因,可能在于老年人内隐地将启动所激活的形象视为自己;而年轻人则将该形象视为他人的,与自己无关。因此Levy认为,无意识启动如果想产生预期的效应,则其所启动的刻板印象必须与个体的自我形象密切相关。Shin等的研究也表明,通过无意识启动程序激活亚裔美国女性被试的种族身份,可以提高她们在数学测验上的表现。然而Dijksterhuis等的实验结果却并不支持Levy的观点。他们的研究发现无意识地启动女性刻板印象对男女被试随后的数学测验表现具有相同的负面效应。导致这种不一致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所激活的刻板印象及实验任务的性质存在差异。

Ambady等同样采用潜意识启动范式,检验了个体化(individuation,指暴露那些能使个体更加可辨识的个人信息)对刻板印象的无意识激活与个体测验成绩关系的影响。研究主要涉及女性定量分析技能较差这一刻板印象。在实验中,一组被试在计算机上完成能无意识地启动其女性身份的任务(启动词如flower),另一组被试完成类似的非性别启动任务(启动词如animal)。之后,每组中的一半人填写个体化测验(涉及喜欢的食物、特别的兴趣爱好等,并列出几个自己的积极和消极人格特质及表现事例),另一半人则填写中性测验(如狮子吃什么)。最后,所有被试均完成一个定量测验。结果表明,个体化能够削弱消极刻板印象激活对定量测验表现的不利影响,性别启动、个体化条件下的被试在定量测验中的表现优于性别启动、非个体化的被试,并与控制条件下(无性别启动、非个体化)的被试表现相当。个体化的作用机制可能在于,它为个体提供了使自己远离被启动的刻板印象的机会,通过激活身份的不同方面,使个体将自己与刻板印象之外的特征联系起来,从而削弱了刻板印象在自我概念中的重要性和突出性。

3 自我刻板化对态度及自我评价的影响

根据Wheeler等的观点,启动某一社会类别的刻板印象也会引起个体的态度等非行为方面的变化。已有研究发现启动个体有关某一外群体的刻板印象会对其相关态度产生同化效应。那么启动自我刻板印象是否也会影响个体对相关事物的态度及评价等呢?Steele等采用女大学生样本对此进行了探索。在其中一项实验中,研究者首先在意识层面激活被试的性别身份(gender identity)或中性身份(neutral identity),然后让她们评价自己对与数学及艺术相关的学业活动的喜好程度。结果显示,性别身份启动条件下的被试对艺术更为偏爱;而中性身份启动条件下的被试则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在另一项实验中,研究者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来测量被试的态度,结果也表明性别身份启动条件下的被试对“arts-pleasant”及“math-unpleasant”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对“arts-unpleasant”及“math-pleasant”的反应时。研究者还采用与Ambady等类似的启动方法考察了无意识启动条件下被试的态度变化。启动词分别与男性(如beer)和女性(如flower)相关。得出的结果是:女性印象启动条件下,被试对艺术更为偏爱;而男性印象启动条件下,被试对艺术及数学的偏好程度无显著差异。Levy的研究也发现潜意识地启动老年人的积极形象能改善老年被试对年老化的看法及记忆自我效能感,而启动老年人的消极形象则产生了相反的效果。

Verkuyten等以居住于荷兰的伊朗人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自我刻板化、内群体认同(in-groupidentification)及群体威胁对内群体偏私(in-groupbias)的影响。内群体偏私是指人们倾向于对内群体成员作积极评价,同时低估外群体成员的现象。研究中群体威胁的指标是个体对自己在找工作时或在大街上及商店里受歧视程度的知觉。结果显示,自我刻板化是唯一对内群体偏私具有显著预测力的因素。自我刻板化与认同也存在交互作用,只有当个体的认同度较高时,其自我刻板化才与内群体偏私呈显著正相关。可见,将内群体认同与自我刻板化结合起来将有助于对内群体偏私作出更充分的解释。

此外,还有研究者对人们在自我评价中如何根据两类身份(性别和种族)的突出性来使用刻板印象进行了考察。研究对象为美国大学生,要求被试描述自己以及其他人(包括亲密他人和一般人)对自己数学及语言能力或一般智力的看法。其中以亚裔美国女性和欧裔美国女性及男性为被试的研究表明,个体会以一种与其更为突出的社会身份相一致的方式来看待自己(如女性在性别突出时对自己的语言能力评价更高,在种族突出时对自己的数学能力评价更高),并相信其他人也是如此看待自己。而以非裔美国女性和男性为被试的研究则显示,非裔美国人所知觉到的一般人对其智力的评价在种族突出时比在性别突出时更低。但与性别突出时相比,在种族突出时,非裔美国人并不认为亲密他人觉得自己的智力低,其自我评价也是如此。对于这种现象,研究者认为是因为非裔美国人群体的成员已经成功地构建了一种保护性的社会网络。在这种网络中,有关个体会被社会不公正地评价或对待的观念,通过密切的人际关系和人际文化实践而在非裔美国人社区得到普遍传播,因此恰恰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甚至相反的观点成了他们思想或行为的标准。

总之,上述研究初步表明内群体刻板印象激活对个体的相关态度及自我评价也具有显著的同化效应(但非裔美国人较为特殊)。今后的研究可以同时纳入态度和行为变量,以确定态度变量是否在自我刻板化与行为变量之间起着一定的中介作用。例如,消极自我刻板化有可能首先降低个体对个人相关能力的自我评价。在面对相关任务时,此种低自我评价会进而导致个体对其能力的怀疑和忧虑,这些都会占用有限的注意资源,从而影响任务表现。

4 影响自我刻板化的因素

现有的文献中专门探讨自我刻板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还不是很多,目前主要涉及内群体特征和社会比较情境等情境因素,以及求同需要(assimilation needs)和求异需要(differentiation needs)等个体动机因素,并且个体的内群体认同水平对其中一些因素与自我刻板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调节效应。

4.1社会情境因素

4.1.1内群体特征

以往研究所考察的影响自我刻板化的内群体特征因素包括内群体地位(in-group status)、内群体规模(in-group size)以及内群体特殊性(in-group

distinctiveness)等。其中Simon等通过两个实验研究了内群体相对规模及地位与自我刻板化的关系。在第1个实验中,研究者假设内群体规模与自我刻板化存在一种反向关系,即在对自己进行描述时,少数派(minority group)成员将会更加赞同内群体的典型特征而排斥外群体的典型特征。研究结果证实了该假设,即与多数派(majority group)成员相比,少数派成员更有可能将自己刻板化。实验2进一步考察了内群体规模与内群体地位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内群体的相对高地位增加了少数派成员的自我刻板化程度,而对于多数派成员则不存在此效应。进一步的分析显示,群体地位对少数派成员具有直接的影响(即影响他们对自己作“是什么”的描述),对多数派成员存在间接影响(即影响他们对自己作“不是什么”的描述)。也就是说,少数派的高地位促使其成员以共享的群体成员身份来界定自己;而多数派的高地位则使其成员明确自己不属于非正常的少数派群体。

spears等则探讨了群体认同水平对群体地位及群体特殊性威胁与自我刻板化之间关系的影响。研究中,群体地位威胁以外群体地位高于内群体的方式来操纵;群体特殊性威胁采用外群体与内群体具有较高相似性来操纵。实验结果表明,个体的群体认同水平对群体威胁与自我刻板化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对于低认同者,群体威胁降低了个体的自我刻板化程度,即个体表现出脱离内群体的倾向;而对于高认同者,群体威胁却反而提高了个体的自我刻板化程度,此时个体表现出更高水平的群体团结意识。可见,自我刻板化与群体认同过程具有密切联系。不同水平群体认同者可能选择了不同的群体身份管理策略:低认同者主要采取个人主义策略,更具工具性和自我服务倾向,他们只在群体身份未受威胁时,才将自己知觉群体的代表;而当群体受到威胁时,他们就会在心理甚至身体上远离群体;高认同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从群体身份来获得自我形象,因此在面对群体身份威胁时,他们会选择一种集体主义策略来应对身份威胁,并继续将自己知觉为群体的代表,而不是远离群体,因为那样做就意味着否认自我概念的重要部分。由于自我刻板化是诸如社会影响、集体行为等群体作用发挥的重要基础,该研究结果显示了群体认同对于理解群体现象的重要性。

4.1.2社会比较情境

Guimond等的研究表明,自我构念(self-eonstruMs)中的性别差异反映了个体自我刻板化过程,并且社会比较情境会影响这种差异:不同性别之间的群际比较能增加男性自我构念中的独立性(independent)成分及女性自我构念中的互依性(interdependent)成分,提高自我评定与内群体评定之间相关的显著性;并且只有在群际比较条件下,自我评定与外群体评定之间才呈显著负相关;相反,群内比较则会减少自我构念中的性别差异。该研究结果与SCT所提出的自我刻板化过程是一致的,说明群际比较会促使个体在社会身份层面使用内群体的相关刻板性特征来界定自我。研究者的另一项跨文化比较研究(被试分别来自法国、比利时、荷兰、美国和马来西亚)表明,在更加倡导和追求性别平等的西方文化下,不同性别群体间的社会比较却反而更可能发生,并且对自我刻板化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4.2个体动机因素:求同需要和求异需要

求同需要和求异需要是最佳区分性理论(optimal distinctiveness theory)的核心概念。该理论认为人们有两种相互对立的需要,一种是要同他人相类似,一种是要同他人相区别。这两种需要的矛盾冲突促使个体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即最理想的区分性。Pickett等考察了求同及求异需要与自我刻板化的关系。研究中自我刻板化采用特质词列表(一些与内群体刻板印象有关,另一些则无关)来测量,让被试对特质词能描述自己的程度进行评定。其中一项研究以荣誉学生(honorsstudents)为研究对象,通过告诉被试其在某人格测验上的得分低于内群体平均分来激发他们的求同需要。结果发现,与无需要唤醒的被试相比,人格测验得分低的被试对刻板性特质的自我描述性评定更高;而当内群体、外群体及个体得分均接近时,被试的求异需要得到激发,结果也提高了他们的自我刻板化水平,以使自己远离外群体。但需要状态、认同水平与特质类型并无显著交互作用。另一研究以一般学生为被试(其刻板印象的积极程度相对弱一些),结果表明需要状态、认同水平与特质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对于高认同者,需要唤醒时其对刻板性特质的自我描述性评定更高;对于低认同者,在需要唤醒条件下,他们对与刻板性特质的自我描述性评定却更低。上述结果说明求同及求异需要的唤醒均会导致更高水平的特定内容自我刻板化,并且只有当内群体刻板印象并非特别积极时,认同水平才会调节需要状态对自我刻板化的效果。

5 问题与展望

综上所述,尽管有关自我刻板化的系统研究迄今仅有十几年的历史,但目前也已取得了许多颇有价值的结果。当然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研究领域,自我刻板化相关研究在某些方面尚存在着一些有待探讨和完善的问题与不足。

首先,自我刻板化对行为及态度影响效果的内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尽管Steele等提出的刻板印象威胁理论被视作是自我刻板化效应的主要解释机制,很多学者也都将刻板印象威胁研究纳入到“自我刻板化”这一标签之下。但需要指出的是,体验到刻板印象威胁并不必然意味着个体内化或赞同消极刻板印象。事实上,最有可能体验到刻板印象威胁的个体正是那些最不愿接受负性内群体评价并极力排斥消极刻板印象的人。而在O'Brien等的研究中,个体并未表现出刻板印象威胁理论所预期的效应(即高威胁组被试的记忆成绩应该更差),从而表明该理论在解释自我刻板化效应方面存在局限性。

其次,自我归类理论强调个体将自己归入某一类别后,会根据内群体特征来描述自我。然而对于那些最简群体(minimal group)或临时性群体而言,除了决定其类别的特征之外,并无其他任何原型性特征,那么个体如何根据内群体来界定自我?此时如果假设个体将内群体表征同化到自我表征中去(即self-anchodng,自我锚定)似乎更为合理。Otten等对这种情况进行了考察。他们先用纸笔测验让被试在七点量表上评估特质词对自我、内群体及外群体的描述程度。然后对于判断模糊的特质词(即选“4”),让被试在计算机上再进行二择一(yes/no)迫选,并测量其反应时。结果显示对于内群体在模糊特质词上进行二择一选择时,当选择与自我评定一致时,其速度更快;但当对自我在模糊特质词上进行选择时,却并未出现被试将自我同化于内群体的效果,说明这种选择过程中发生了自我锚定而非自我刻板化。鉴于此,未来的研究有必要对自我刻

板化与自我锚定两种过程做更严格的区分。

第三,根据社会认同理论及自我归类理论,无论是社会身份、自我归类还是自我刻板化,都具有较强的情境依赖性。但以往的诸多实验室研究所设置的情境显然与现实情境存在着较大差异,其中的一些人为群体(artificial groups)既没有历史也没有未来。然而在真实的群际情境中,很多刻板印象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形成进而被人们(包括刻板印象所指向的群体)所接受。另外,实验室情境中群体间的关系是静态的,成员之间也缺乏互动。但社会身份和自我刻板化均具有动态性的成分。以上述Simon等的研究为例。一般来讲,坚持某种群体身份能促进内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团结,进而推动群体行动。因此,当在更为动态化的现实群际情境中努力争取某种社会变革时,地位较低的少数派成员可能会增强自我刻板化倾向以强调他们的社会身份;而地位较高的多数派成员也可能会通过直接提高自我刻板化程度来维护自己的社会身份和特权。可见,有必要将实验室研究与现场研究结合起来,以利于研究结果的比较、整合及推广。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