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化学教材范文

高中化学教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化学教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化学教材

第1篇:高中化学教材范文

一.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理解新课程与新教材的变化

教师在教学实施中首先要充分认识必修与选修之间的关系,必修模块课程为全体学生未来的发展和今后学习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必要的基础,选修课程模块从不同的角度组织内容,为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在必修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

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在内容选择,体系结构上相对于传统教材来说,实现了较大的突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多元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最有价值的化学核心知识和基本观念,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必修教材打破了传统的律前律后编排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体系结构,不再刻意追求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时的系统性,而是将相关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综合布局,将它放在最能发挥其教育教学功能的地方,让学生学习这些内容而最终获得发展。教材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体系性和全面性进行了全新诠释,转变了元素化合物知识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使学习更加具有整合性和联系性,更加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在新课标对必修学习内容和必修教学时数规定的指引下,新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在核心知识的覆盖面上扩展了,但是在相应内容的教学深广度要求上却有适当的降低,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变化。在教材中还有许多很好的插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插图。课前先布置学生粗读课本,课上抽时间让学生谈对某些插图的认识和理解,课后指导学生根据插图收集资料加深巩固已学知识。还有一些条件达不到和不需要做的实验,我们就指导学生看图,这样也就节省了教学时间;同时,教材中绚丽多彩的画面为化学这门自然学科赋予了灵动的旋律。在教学中我们还感到课后的大部分练习新颖独特,综合性很强 ,可拓展的空间很大,为学生知识的巩固,方法的培养,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把习题作为教学设计的一部分内容,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增减;如:“物质的量”这节内容,就要从符号的表示,计算步骤的规范等方面补充一定的习题。

在实施新课程中,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树立全新的教材观,教科书不再是教学的金科玉律,也不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只是引导学生发展认识,提高能力,完善人格的一种范例,《课程标准》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纲,是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先看《课标》,再看教材,用《课标》统领教学;只要我们用可变的,发展的,开放的眼光来看待教材,使用教材,就能很好地实施新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深刻的理解与认识新教材中设置的一些栏目,如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科学史话,科学视野,资料卡片等栏目;我们应做出科学的正确的选择,避免用传统课程的要求作为标准,搞“一刀切”,如“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元素周期律”,“化学平衡移到”,“氯气的实验室制法”,“甲烷的空间结构”,“乙醇的催化氧化”――这些内容都是传统课程中相当重要的内容,也是历年高考必考内容,必修教材中都涉及到了;但是教学要求的水平层次上却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在教材的实施过程中首先要理解教材内容在必修与选修中的地位和教学要求,理解新教材所发生的变化,理解新教材所突出的是什么,弱化的是什么,哪些内容对学生最有价值,哪些内容是学生当前必须掌握并能灵活活运用的,从而进行合理的科学的教育教学决策。

二.严格把握新教材内容的深广度

高中化学新课程在结构,内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课程设置了《必修1》和《必修2》2个必修模块和《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及《实验化学》6个选修模块,体现了化学学习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化学1(必修)》和《化学(必修)》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学习,几乎所有化学学科的核心知识和核心观念都在必修教材中出现,但对于这些内容来说,必修的要求层次和水平与传统的课程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我们必须深刻理解新课标和新教材内容的深广度要求。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用高考的标准和传统课程的要求处理教材中出现的内容,无限制地拓展和提高教学要求;往往许多教师会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搞“一竿子插到底”,给学生学习带来额外的负担。如在钠与氧气反应的教学中,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钠与氧气反应的情况体验,以及方法,知道实验条件控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重要性,钠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时其产物不同。但是在教学中,许多教师观注钠的两种氧化物的对比,尤其是对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与水,酸,二氧化碳的反应)进行拓展,甚至对其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进行分析讲评。这些内容在传统的课程中是关键的重要的,在高考中是必考的知识点,这样处理看似情理之中,但这与新课程教学的要求是不太符合的。又如氯气与水的反应,教学中又引导学生对新制氯水与久制置氯水的成分和其中含有的离子的性质进行比较,进而要求学生学习次氯酸的化学性质。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活动的目标是要解决氯气是否能与水反应,干燥氯气是否有漂白性的教学。像这样的处理方式在这这个章节上对学生来说是要求太高了。

在“氧化还原反应”内容的教学中,必修模块的要求是能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理解和判断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而对于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这时并不作要求,但在教学中教师忽视了新课程的这种变化,却花大量的时间去教学生如何利用双线桥法,单线桥法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数目及方向,如何根据电子得失数目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进行配平,然后作大量的练习加以巩固。对讲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断时, 拓展到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与比较等。这样处理方式必然花费较多的教学时间,造成课时紧张,教学时间不够,给学生也带来学习上的心理负担和无形压力,难度任意增大,会让学生失去信心,感到害怕;本来是一门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自然学科,最终造成学生厌学化学的结果。因此,我们对教学内容的深广度要求的处理要做好严格把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教学设计,既不要任意无限拔高,也不要随意降低教学要求。

三. 处理好新教材中的习题教学

新教材课文中的习题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实践活动”。其中“学与问”、“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的内容开放程度依次递增,从课文知识逐渐拓展到知识运用和实践,具有层次性。科学探究主要体现学习的过程,它往往是新知识学习的载体。新教材中的课后习题除传统教材中的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问答题外,还增加了大量的实践性习题,有实验设计.调查.讨论.上网查询.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制作实物模型和绘制表格等。我们要正确认识和理解教材中的习题,教材中的习题不是简单的进一步复现和巩固,是要利用习题的教学来促进学生获得更大发展的教学功能。同时,新教材习题中包含有很多的信息,从这些信息中学生不仅能丰富自己的化学知识,积累更多的化学素材,还能使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怎样思考分析问题,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需要我们对新课程中的习题教学作重新的认识,建立新的教材习题观。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一节的练习中有关过氧化钠的题目,许多教师认为在新教材的正文中没有出现有关过氧化钠的知识,特别是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学生无法完成这道习题;还有从海水中提取溴单质,碘单质及卤素间的置换反应;从海水中制取金属镁单质等等。其实,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新教材是利用这些题目的完成过程,来进一步让学生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物质的制取方法和基本程序及基本思路;另一方面通过习题教学来拓展学生相应知识点,使学生对自然界中存在的许多物质有更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我们只有认真领悟《新课标》的要求及精神实质,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到位,才会转变我们自身的教学观念,发挥新教材中习题的教学发展功能。

在教学中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布置作业时,在习题练习处理中一定要改变传统的做法,比如: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全部作业,这对很多学生来说难度很大,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将课本中的章节习题按照难度和层次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学生独立完成,另一部分用于学生合作完成。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同时考虑男女达配,成绩好差.城镇与农村同学达配,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要对每个成员的义务和职责分工明确,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较为复杂的实践性作业。尤其对于某些调查报告或是写小论文类型的习题,教师还可以引导小组内的学生完成一轮合作之后再转换角色,轮流执笔,最终形成书面报告。

在教学中不是要教学生会做习题,而是要利用习题教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和思维。对习题的教学我们可以采取选择性使用习题的策略;而不是采用传统的题海战术,要在习题的使用过程中发展和构建优化的习题。才能达到新课标的理念及宗旨,重视学生的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与科学素养的培养。

四.处理好新教材中的探究实验活动

第2篇:高中化学教材范文

关键词:中美高中化学教材 有机化学 比较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201-03

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奠定基础。教材应是课程的核心,是指引教学方向和启发讨论的工具,它的设计思路、编写内容、呈现方式、习题设计都应充分体现时代的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紧密联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学生生活。因此,优秀教材的标准是具有较好的纲要和结论、复习内容及图表,且富有吸收力,易读并对程度不同、需求各异的学生有所顾及,能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联系实际,能启发学生思维,并适合课堂教学的需要。当前有机化学相关内容在高中阶段占有较重要的位置,内容和授课时数有增加的趋势。如何安排课程体系,深入浅出地引导知识,是使学生掌握基本要点和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因此,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内容的安排,知识点的分布,习题的难易程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中美教材高中有机化学部分对内容体系,栏目设置,图标的设计,习题的形式等方面做了分析比较。中国教材选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必修②(2007版,简称“人教版”),美国教材选择主流理科教材(科学发现者)《化学:概念与应用》(简称“美版”)。目的是借鉴国外教材编写的成功经验,为我国高中新教材修改提供参考。

1 人教版和美版的比较

1.1 内容体系的比较

中美高中有机化学部分内容体系见表1。

人教版化学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就是继承、发展、创新,保持老教材的特点,避免和克服老教材的缺点和不足,参考国外教材的优点,但不照搬,体现鲜明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在教科书的编排中同时考虑到社会需求、课程标准、教学规律、学科特点、学生特点等众多因素。由几种典型的有机化合物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典型的物质,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学习,让学生了解有机物对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体会有机化学的重要性。美版教材在内容设计上以“学科中心”为模式,注重概念、原理等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力求通过系统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科学、完整的有机化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教材内容的组织重点是以“知识”为中心,重视知识的逻辑结构,力求使学生构建化学理论的基本结构,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在第十八章“有机化学”中,不但把最基础的有机化学知识介绍了一下,如烷烃、烯烃、炔烃的命名、结构、性质、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等基础的有机化学知识,同时也注重知识的发展性、时代性,如将模压塑料、循环塑料等有机化学较新的研究成果融入体系。

1.2 栏目设置的比较

人教版教材有机化学部分栏目设置与数量见表2。

人教版教材设置的栏目,科学探究、实验、实践活动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独立思考与科学探究能力。资料卡片与人的生活贴近,可拓展学生的视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探究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动手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各种社会关系等等。在科学视野、科学史话、资料卡片的内容起到了辅助的作用,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即与社会、技术紧密联系,增长了学生的见识,也没有给学生带来负担。重视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应用,在学与问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思考、解决问题。例如,在2.2苯这一节内容中,“学与问”1比较苯与烷烃、烯烃的结构式,分析苯分子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你认为苯可能有哪些化学性质?即复习了上节内容,也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版教材栏目有有机化学部分栏目与数量见表3。

“跨学科链接”体现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化学的魅力,使学生清楚的意识到化学实际上是一门涉及面广的学科,在这个精心设计的栏目中,将使学生发现化学与文学、艺术、历史以及物理学、生物学等学科密切相关的。这样安排不仅加强了化学学科的教育,也拓展了学生的眼界,使化学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小小的一方天地。美版教材的《本节预览》栏目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目标,本节预览包括学习目标、知识回顾、关键术语。学生在未学习具体的内容之前,就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带着一定的目标去学习,有目的性。知识回顾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所学知识,检查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家庭实验》栏目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在有机化学部分,让学生利用家里所有资源体会有机化学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除了可以在课堂上做实验,在家里也可以做实验,同时也锻炼了动手能力。

1.3 配图与表格的比较

教科书配图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配图弥补了文字表达的不足。力求通过图片的运用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用最直观的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化学学科本身涉及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的物质,比较抽象的原理及规律,就更需要利用配图来表示与呈现。通过配图,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化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教材中的图片内容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联系生产生活相关图、肖像图、微观、原理模拟图、模型示意图、实验图(包括装置示意图、仪器实物图、操作示意图)、规律图、数据表格等图表。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都承载着相应的教学功能。

人教版教材有机化学部分配图统计如下:示意图1幅,微观模型图8幅,实验图7幅,表格3幅,肖像图1幅,联系生产生活相关图4幅。

美版教材有机化学部分配图统计如下:联系生产生活相关图39幅,微观模型图5幅,肖像图1幅,示意图1幅,实验图1幅,表格1幅,圆饼图1幅。

通过统计可知,两版教材都重视通过微观模型图来理解抽象、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知识。人教版教材注重微观模型图与实验图使用,微观模型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感受微观事物。实验图可用作实验前讲解实验仪器,实验时的注重事项,还可规范学生实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等。由配图可知,人教版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实验技能与知识理解部分。美版教材配图注重微观模型图与联系生产生活相关图。美版教材通过大量与生产生活相联系图,体现化学是一门与人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更加热爱化学,同时又显得化学不是那样枯燥,增加视觉效果,增加感观。

1.4 习题形式的比较

化学习题是化学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正文内容紧密相连、相互依存,是正文内容的延伸与运用。习题能够让学生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懂得如何将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迁移、运用,既能训练学生的解题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习题还能检验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教材有机部分习题,除了常见的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问答题以外,还增加了实验设计、调查、实践性习题、写调查报告等。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关心社会、重视联系生产生活,用所学化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重视学科知识的运用、融合。

美版教材习题部分包括:知识概要、理解概念、应用概念、理性思维、复习巩固、科技写作、解决问题、考试小贴士。题型有选择题、问答题、实验题。美版教材中将习题进行分类,学生在做习题时可以很好地把握知识点。美版习题更贴近生活,例如生活中的化学习题,比较碱性烫发剂和酸性烫发剂的异同,学生可通过习题获得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美版教材习题的创新之处在于考试小贴士,更为人性化,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在考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小问题,或者解决问题的小技巧,了解了这些小技巧或是小窍门之后,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就不会那么恐慌,做到游刃有余。

2 结论

人教版教材虽以“学生为本”的思路编写,但并没有真正的做到,由于地区的差异,有很多实验是做不了的,学生的实验技能并不能得到提高。从我国的教材来看,还是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注重学习基础知识,大部分高中学生学习也只是为了高考,而不是真正的热爱化学。要想真正的改变这种应试教育,需从教材和广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改进,从而让学生真正热爱化学,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中。通过比较人教版教材与美版教材,有几点值得编者借鉴。(1)美版教材采用了大量的精彩的图片。这些图片大多是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学生可以体会到化学与人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学习之后学生也可以从化学的角度看世界,在生活中运用化学。在人教版教材有机化学部分中此类图片较少,学生看到教材的感觉是文字较多,学习完教材之后,并不会想到生活有哪些事物与有机化学相联系,而美版教材大量的图片则与生活相联系,可大大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2)美版教材实验中有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在实验中有安全提示这一项,在学生做实验前,提醒学生化学实验有时也有危险,应遵守实验规则、不可大意,同时也说化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人教版教材中没有提及实验安全,这需要编者在教材编写中融入。(3)了解学生心理,编者与教师可以适当的渗透一些考试的小技巧,让学生知道怎样应对在考试的时候遇到的各种情况,怎样节省时间,调整心态。如美版教材中的考试小贴式,“佩戴好手表”这里建议学生在考试时如何分配时间,怎样利用自己的手表。(4)美版教材与择业相联系。美版教材在职业链接、化学工作者中可以获得学习之外的知识。在职业链接中,学生可以知识学习化学之后,可以从事哪些工作,也可以为自己以后的发展做打算,根据自己的选择以后的发展方向,而在人教版教材中却没有提及。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必修2)[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美)菲利普(Phillips Js),著.化学:概念与应用[M].王祖浩,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3] 谢兆贵.中美化学教材“物质的量”内容编排比较教学月刊[J].中学版教学参考,2011(10):38-40.

第3篇:高中化学教材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 新教材 实验教学

高中化学课程作为高中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作为教学情境具有多种功能,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求知欲;锻炼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把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下面谈谈在高中化学课程模块中实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实验教学与知识教学

1.实验教学与知识教学的关系

化学实验贯串于高中化学教育的整个过程,在用化学实验解决化学问题时,需要化学知识,这些知识主要是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以及化学实验操作知识。化学知识的教学和实验教学应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统一。高中化学课程模块把化学实验要为后续课程内容的学习的准备,这种准备不仅仅是知识的准备,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初步了解和兴趣。比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中,需要水的电解、电解质的电离、电子的移动做基础,在电解实验后,又通过电解实验现象有可以知道电极的反应,又可以验证电子的移动等知识。课程模块应通过生动的具体实验让学生感受化学学科的基本特点;概略地了解它的对象、内容、方法、途径等,辩证地认识科学的价值和意义,体验学习化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化学实验是很有特色的,无论是简单的离子鉴别实验,还是复杂的分析分离实验:无论是合成反应实验,还是性质表征实验:都会让学生体验、理解与运用科学方法。英国自然科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胃黎(Thomas Henry Huxtey)指出“科学教育并不是指应当把一切科学知识都教给每一个学生,那样去设想是非常荒唐的,那种企图是有害的.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前,都应当牢固地掌握科学的一般特点,并且在所有的科学方法上多少受到一点训练。”在他看来,“科学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使心智直接与事实联系。由于科学教育具有这样重要的特点,其他任何教育是无法代替它的.”

2.实验教学为知识教学打基础

为了使高中学生能够学好化学知识,一定要精心选择基础实验,帮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化学实验的过程并不是照搬、重现科学实验的全过程,必须要重新设计,适当的精简歧途,缩短过程,降低难度,并具有趣味性与典型性。比如在电解NaCI制氛气的实验,以及电解CuC12的课本实验中,如果完全照搬课本实验,我们就会发现电解速度非常慢,而且现象不明显。其实改进的方法也非常简单,只要减少溶液的用量,将2个电极往下放,效果就非常明显.在舰气制取实验中,课本还是照搬老教材的实验,实际上用高锰酸钾或抓酸钾代替二氧化锰就不用加热,实验简单的多,也好操作.在化学学科体系中,有些内容可以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就是说不学好这些内容,就会影响进一步的学习。通常所说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就是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础。但是所谓基础不应该只是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包括基本的观念、方法、情感、态度、行为等。高中化学课程模块的实验内容不仅用使学生形成对化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愿望,而且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思维方法、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那些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和发展的内容才是最有价值的。

二、教师与实验教学的关系

2.1实验教学要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

(1)有较强的“实验意识”,重视并善于通过化学实验来解决问题。能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从中提取恰当的化学实验课题;能用科学的语言准确、完整、清晰和具体地阐明课题。其次,能灵活地运用化学知识技能,选择科学、有效和巧妙的实验方法,周密地设计可行性和合理的化学实验方案。在一次同课异构的听课中,课题为氨基酸和蛋白质这节课,课本蛋白质性质实验的描叙非常简单,在实验中的第一个实验只有很少的几个字:加饱和硫酸按,再加燕馏水。本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就是各药品的取量。其中一位教师没对本实验步骤进行详细的讲解,结果学生做该实验时蛋白质聚沉后再加水,八组学生中六组中出现的实验现象是不能溶解。而另一位老师设计了非常详细的实验报告给学生,在报告别强调了每次取量,结果八组中只有一组没成功,而且还是由于学生没有重视实验报告引起的。

(2)能恰当地选择、使用化学仪器和试剂,正确地、独立地、有条不紊地进行化学实验操作和化学实验观察,客观地、完整地、规范地记录实验过程、条件、现象和结果。

2.2要重视和改进有关知识的教学

跟实验有关的知识,除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知识,关于仪器试剂和实验操作的知识外,还有观察方法、仪器使用方法、实验操作方法以及收集、分析、研究处理实验事实资料和数据的方法。化学科学方法是从化学发展历史中提炼升华形成的规范化、概括化的工作方式和程序,化学实验方法是化学科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方法知识对于实验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化学教育教学中,应该有计划的教给学生科学方法知识,注意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思维方法.许多化学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在教学中不能只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应该让学生了解某些知识是怎样通过实验得到的。比如课本中关于氧气的发现过程,再通过实验说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对于形成和发展发现、选择和明确课题的能力,选用实验方法和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实验思维能力,以及分析、研究、处理实验事实、资料和数据,发现规律等能力大有裨益的。如蛋白质溶液聚沉后再加水不溶解,很多老师都是马上通过自己做实验来证明,实际上我们可以通过这一细节,要求学生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再自己设计合理的实验就能达到我们更深层次的目标。

参考文献:

[l]贺湘善,吴俊明等.化学学科教育学闭.首都师范人学出版社,2000.

第4篇:高中化学教材范文

关键词:科学素养;高中化学;化学教材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之现阶段人们对学生教育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社会对学生动手思考能力的重视,加强化学教材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了现代高中化学教学的一大重点。而科学素养是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素养,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高中化学教材作为化学教学中最基本的学习载体,对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为此,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于现阶段社会各界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要求,在分析和理解化学教材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以不断提高高中生的科学素养。

一、高中化学教材的一般性特点

1.注重衔接初中所学知识

为了确保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我国各学科教材大都十分注意不同年级之间知识的相互衔接,以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在高中化学教材的设计上,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教材中的第一章会对所学知识和实验基本操作进行精心设计,确保学生在巩固之前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指导的自然科学学科,尤其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实验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通过各种演示实验和科学探究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但很多学校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以及实验的不可控等原因,很难使一些实验现象与原理得到真正的体现,严重影响了实验在化学教学当中的重要作用。尽管如此,教材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必须受到教师的重视。比如,在人教版的化学教材上,第一章中从实验学化学的学习,就是对学生初中所学知识的回顾和加深,这一章的实验操作锻炼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增强了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合理设计教材的知识难度

教材上的知识难度本就应该按照学生的认知程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进行设计。比如在进行物质结构讲解时,初中化学教材仅仅简单地介绍了物质结构的常识,包括离子、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在高一的化学教材中进一步介绍了原子结构以及元素周期律,让学生深入了解之前所学知识的由来以及更深一步的知识,到高二时,侧重于讲解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等,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高三时则对学生进行晶体类型的介绍。通过这种循序渐进式的教材内容安排,让学生所学知识由浅入深。

二、化学教材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意义

1.加强学科知识之间的整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高中生所学的所有科目之间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学生对各科目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其综合素质。化学作为一门应用类学科,不仅与物理、地理、数学等学科有联系,而且与生物、语文、英语等学科有关系。为此,在高中化学的教材设计上,要想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必须要加强各学科知识在教材上的整合,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去感知和理解化学知识,比如将化学计算与数学知识相结合,将能源、气体体积与物理知识结合讲解,把化学资源环境等与地理上的相关知识融合。

2.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教材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的重要工具,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在化学教材的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高中学习是一个学生发展与成型的重要阶段,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个性和思维,而学校只有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比如:在化学教学中,实验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设置的实验安排,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加强对化学反应的理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拓展思维。总之,在高中化学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有效教学,创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式,结合教材的编写规律和特点,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提高自身化学素养的同时,增强科学素养。

三、结语

现阶段我国高中化学课程体系的建设正不断向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向发展,化学教材的内容也逐渐以系统化的化学知识作为主线,注意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加强对所学化学知识的理解,并将其知识灵活地运用在实践中。

参考文献:

[1]李志勇.在化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

第5篇:高中化学教材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材;前沿科技;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六国比较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7-005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7.020

21世纪,科学技术已广泛融入到现代生活各个方面。高中化学教材中前沿科技知识的渗透和编入不仅能体现课程综合化与融合性的要求,更能使学生深入认识本学科甚至是交叉学科领先的科学技术[1],让学生意识到化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到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重要性,感受化学科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世界各国高中化学教材均将科技前沿知识渗透到教学内容中作为在教材内容创新的重要方面,在保证内容选择的基础性与时代性的和谐统一方面各有特色。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是现代科技硬件的重要载体,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卫生、现代工农业生产以及国防科技、航空航天、信息通讯和生物工程等各个领域,是化学前沿科技最具代表性成果之一,也是学生认识化学科技在社会生活中应用最好的学习资源。本文以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为切入点,通过研究世界发达国家高中化学教材在内容选择、编排与呈现方面渗透前沿科技成果的理念与做法,以期为我国高中化学教材内容创新提供启示。

一、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了中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英国六国的主流高中化学教材作为研究对象,其名称、出版社、出版信息见表1。

二、内容选取

要认识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其重要的基础。我们从“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内容入手研究。

1. 选取比例

“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包含“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基础”(以下简称“合成基础”,主要包含单体、聚合反应、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与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技术等内容)、“合成高分子材料”(主要包含各类合成高分子材料的性质、结构、合成、用途、分类及处理等内容)、“功能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四部分内容。用该四部分内容的知识点数目除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总知识点数目,所得百分比来表示各部分内容选取的比例。六国高中化学教材中四部分内容占“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比例见图1(左侧饼形图)。

由图1可以看出,“合成高分子材料”在六国教材中均为最主要的内容(比例均在60%以上);其次是“合成基础”(比例平均在20%~30%);“功能高分子材料”各国差异较大:比例最大(11%)为中国教材,其次是日本教材(8%)、新加坡教材(5%),其他国家没有该部分内容;“复合材料”只有中国和澳大利亚教材涉及,比例均为2%。

“合成高分子材料”包含“塑料”“化学纤维”和“合成橡胶”三部分内容。用同样的方法求得图1右侧饼形图的数据,可以看出,“塑料”在六国教材中所占比例均为最大(比例均在45%以上),其次分别为“化学纤维”和“合成橡胶”(美国和英国教材除外)。

2. 内容深度

从学习认知水平角度分析,发现,日本教材在“合成高分子材料”、“合成基础”部分内容最深,难度最大。

日本教材在“塑料”部分介绍的塑料种类最多,包含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尿素树脂、酚醛树脂、聚硅氧烷树脂、聚醋酸乙烯酯、密胺树脂和离子交换树脂共10种;澳大利亚教材提到9种,新加坡教材5种,中国和英国教材仅为3种,美国教材最少,为2种。日本教材不仅包含的塑料种类最多,而且都深入详细地介绍了每一种聚合物的性质或结构以及聚合反应方程式和用途。澳大利亚教材虽然给出的塑料种类多,但是除了详细介绍聚乙烯、聚氯乙烯这两种聚合物,其他都是简单介绍其性质和用途。中国教材包含的塑料种类虽少,但对聚乙烯和酚醛树脂两种聚合物的介绍最为详细。

在“化学纤维”部分,日本教材编入的化学纤维种类最多,包括合成纤维中的6-6尼龙、芳纶纤维、6-尼龙、涤纶、聚丙烯腈纤维、维纶,和人造纤维中的粘胶纤维、铜氨人造丝、醋酸盐纤维共9种,并且从性质、聚合反应方程式、用途这几个方面详细地一一介绍。中国教材仅简单提及“六大纶”。新加坡教材给出2种,澳大利亚和美国教材仅给出1种。

在“合成橡胶”部分,日本教材提到的合成橡胶种类最多,包含丁苯橡胶、腈基丁二烯橡胶、聚氯丁二烯共3种,并详细介绍其性质或符号以及聚合反应方程式或用途。中国教材仅讲到顺丁橡胶一种,但从特点、聚合方程式以及橡胶的硫化和用途等方面很详细地进行了介绍。美国教材仅提到丁苯橡胶的符号。

在“合成基础”部分,日本教材提到的聚合反应方式最多,包含加聚、缩聚、开环聚合、共聚合4种,中、澳、新、美、英五国教材仅呈现了加聚、缩聚2种。

3. 课程功能实现

从教材中“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内容的课程功能实现角度分析,我们发现六国教材中澳、新、美、英教材更加注重对科学方法的教育:

(1)实施技术方法教育。澳大利亚教材把“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作为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占用一节的篇幅详细介绍了7种修饰多功能高分子聚合物的手段和3种高分子材料成型技术,以及各种手段和技术的应用[2]。澳大利亚教材中该部分内容将高分子合成的基础原理和化工生产结合起来,是合成理论过渡到实践的桥梁,实现了合成技术的“工艺化”,是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的有效内容。

(2)渗透环保教育。新加坡和英国教材除了介绍塑料的广泛应用之外还选取较大量的内容来讲述其危害性,澳大利亚和美国教材详细介绍了“分类回收法”的废旧塑料处理方法,澳大利亚和中国教材提到了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研发,这将有利于学生了解材料的使用与环保的关系。

(3)提升实践能力。澳大利亚和美国教材详细列出了塑料制品的回收标识、代表的类型名称及性质、应用。回收标识也是健康证,学生可以在生活中根据编号来判断塑料的种类和质量,从而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鉴别化学信息的真伪和品质,养成独立思考及反思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启发学生学会利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组织编排分析

表2列出了各国教材中涉及“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内容的章节编排情况。

依据教材中章节的设置,我们发现其组织编排方式有2种类型:(1)独立成章。中国和日本教材分设两章介绍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澳大利亚和新加坡教材设置一章。日本教材按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分类设章,而中国教材是按学习难度于必修2和选修5分设两章,采用螺旋式的组织编排方式。(2)独立成节。美国和英国教材如此。

依据教材编写所体现的课程观分类,其组织编排方式有2种类型:(1)学科中心设计取向。中、美、新教材以有组织的学科知识作为教材设计的基点,按照学科结构为中心来组织学习内容[3];(2)社会生活问题中心设计取向。日、澳、英教材以生活、社会问题作为教材编写设计的基点,巧妙地将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原理更科学、深入地认识、利用生活中的有机高分子材料,更大限度地实现其教学价值。

另外,各国教材组织编排各具特色:(1)日本和澳大利亚教材设置了章的上级标题――“研究领域”,使知识体系更加系统、清晰;(2)澳大利亚和新加坡教材的节标题设置详细、具体,核心概念界定清晰。中国教材章下的节标题少,每个节标题包含内容范围过大,且节标题下的小标题很少,导致框架不清晰,文字阅读量大,不利于学生进行信息提取,加之该部分知识内容多,分类复杂,这无形之中加大了学生学习难度。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六国教材“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内容分析和组织编排的比较,我们可以获得如下结论:

“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均已成为高中化学教材中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核心内容。教材中增加合成高分子材料种类与反应类型,可为学生广泛认识生活中的高分子材料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学生深入理解有机化学基础,拓展有机合成的创新性思维,以化学学科思维更科学深入地认识身边的高分子材料制品;同时,高分子材料制备技术方法的介绍对于提升即将面临职业定向的高中生的应用创造能力和技术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再有基于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介绍,渗透环保意识,有利于使教材向多维化和融合性发展。

我国高中化学教材在核心内容的选取上同各国一致,并采取由浅入深螺旋式的组织编排方式,这些是值得肯定的,但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类型单一,缺乏与生活相联系和对科学方法的渗透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由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在内容选取方面,应适当丰富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种类;充分发挥前沿科技类内容所特有的教育功能,注重对技术方法、环保意识、实践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在组织编排上,前沿科技类内容更适合采取社会生活问题中心设计编排,注重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对于内容繁杂的部分建议采用细致详细的标题设置,同时可选择性增设“研究领域”等标题。

参考文献

[1] 王瑞政,周青,阙丽丽. 化学前沿学科知识在美国化学教材中的体现[J]. 化学教学,2009,01:58-61

第6篇:高中化学教材范文

一、初执教材,困惑重重

刚刚接触教材的老师们总体感觉对教材陌生、不熟悉、不习惯、无从下手备课,主要感觉是:

1.教材体系与原教材体系相比较

感觉新教材知识杂乱,知识面广,对有些知识点犹如“蜻蜓点水”,知识不系统、无主线。如老教材以“元素同期律”和“氧化还原”为两大主线,贯穿整个高中教材,而新教材似乎没有这样的主线。

2.对新教材一些知识点和细节处理上,充满困惑

(1)教材中有“思考与交流”“资料卡片”“科学探究”“学与问”“科学视野”等方面不知怎样科学、有效地处理,特别是“科学视野”中的知识点又是老教材的考点,对新教材的要求该不该细讲,充满困惑。

(2)对教材中一句话的知识点不知该不该深入讲解。

(3)来自课教安排的困惑。实施新课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课时不够用,由于新教材,必修课内容多、知识面宽,要把过去三年的课程压缩到一年时间里,而每周仅三节课时,粗不得又细不得,而且有些知识介绍得非常不清楚,有些知识内容俱到,而又面面浮浅,知识很难形成体系。在一年内只当作科普知识了解还行,但作为一门学科知识,要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还是不够的。选修和必修知识层次悬殊太大,以学生在必修课上所具备的知识,很难接受选修课的知识内容,更别说探究了。

3.来自我们教师本身的困惑

新课程实施已近一年了,我们感到仍不适应。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几十年一贯制的教学方式,现在突然改变了,又没有现成的、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在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仍不少见,甚至是新课程老教法。为了高考,只有回归各种教辅书之中,“探究”被大量的重复的练习所替代,学生活动被超时超量的课时和讲解所取代,使我们的教学感到茫然和被动。

4.来自教学方面的困惑

新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实验,而且每节课都设置了活动探究和交流研讨,加大老师备课和工作量不说,只是有限的课时就迫使你只能关闭探究的大门,探究和教学任务无法兼顾。更令我们发愁的是,一个班60~70个学生,探究活动要照顾各个层面上的同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并有所收获,即使老师倾其全部精力和心思,也很难达到探究的目的。

5.来自学生的困惑

新课程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习兴趣为目的,可现在学生的负担非但没有减下来,而且比以前更重了。现在有些新课程配套练习和教材内容相差甚远,为了考试只能是拓宽内容强化训练,学生仍埋头于练习题中,一个学生学习十多门课程,除音、体、美以外,每门课均有大量练习,学生苦不堪言,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探究、去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如针对新课程的要求,我们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一些资料,学生不是没时间,就是家长不让上网;其次学生已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惰性较强,依赖性大,让他们探究问题时,要么不吭声、不动手,要么一时兴起,沉浸在孩童式的游戏中,心思不全放在探究知识的奥妙上。课堂“开放了”,学生“自主”了,时间过去了,效率下降了。

二、悉心潜行,思路渐开

在历经半年的践行与困惑,通过高一年级组化学老师的群策群力,认真分析教材,潜心研究新《课程标准》,在挫折中改进,在改进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有一些小体会,但很不成熟,望大家参考:

1.把握教材的核心思想,纲举目标

新教材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新教材中的“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学与问”“实践与活动”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必须在教学中尽量实现。“科学视野”“科学史话”等提高了学生的化学素养,必须督促学生阅读。

2.把握教材主线,重拳出击

细心分析教材,主题明确,只是与老教材略有区别。“氧化还原反应”这一主线,依然存在于教材中。而对“族”的概念(即元素周期表)的建立,是分步实施的。必修1第二章《物质的分类》,把单质分为金属和非金属,所以第三章、第四章就围绕金属的通性和非金属的通性讲解,这为后面学习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土包子周期律》埋下伏笔,且以《碱金属》《卤素》为例,形成“族”的概念,并初步归纳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因此,贯串高中化学的另一主线――元素同期律的形成。

3.处理教材中的深浅问题

(1)站在高中整个教材角度分析:该知识点在以后教材是否还深入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什么;必修教材史基础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

(2)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从初中化学过渡到高中,把知识点及应用能力突然加重,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例如:讲离子方程式书写时,就只讲教材要求的,把“难溶物质,气体和水用化学式表示”。

(3)依据每章节后的《归纳与整理》及复习题,选择知识讲解的深度和练习题的难度,并针对不同班级在知识运用能力上适度提高。

(4)对教辅资料不能照搬照用,把教辅资料中讲课的知识和超要求的试题删掉,提倡自主编题。

教科所编写的单元测试题和期末复习题非常贴近教材,可用于阶段性检测和复习使用。对学生周末进行每周一练,教师自编题目,学生在半小时左右完成,以巩固该周学习内容。但作业要精选,以免增加学生负担。

三、任重道远,仍需努力

第7篇:高中化学教材范文

一、新教材中的整合要以课标为指挥棒

新课程中的每一节都有一个教学中心和难点,所有的素材选取、情景导入、教学方法的选择、突破口的选取、教学设计无不以课标为指挥棒,在教学准备时就应首先围绕教学中心和难点考虑应选取哪些素材做为本节课的素材,突破口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切入点,在多个学案、练习的取舍中编辑适合学生和本节中心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精细化教学,做到活而不乱,模型化而中心不散.跳出茫茫课件和题海.对于教学内容模块和模块之间可完成顺序的调整、(前置或后移)、适当合并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新教材中的整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个性魅力

探究学习、合作性学习、自主学习简单地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内在学习潜质,但就这两年来对新课程的教学实施,我认为它可以训练学生的预习能力、提炼知识的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适当压缩授课时间,提高上课效率;同时通过分组学习、独立预习、讨论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彰显学习品质;激励学生的成就感、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及对化学学科方法的体验.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固化学习过程.

例变量分析法探究实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见表1-1-1-4)

结论

(1-4)探究其他条件不变时 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的增长,教师很快发现了学生中间的学习奇葩,树立标杆,学生的效仿学习能力大大的提高.最终构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重建教学课堂,改变教师工作方式,训练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新课程中教材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加和和拼凑,不是无边的加宽和加深

要以落实三维目标、学生思维的螺旋式上升、高考考纲为指挥棒和度,不能无边的加深加宽.具体在教学中一般应据年级和课标分段教学,课余可留有余地,做到“要听后事如何且听下后分解”,不能一股脑的一次到位讲得全面透彻,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在不同的阶段有所不同,当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时,既使老师绞尽脑汁地讲,学生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产生怯懦和厌烦心理;所以教师要深刻的把握每一模块要落实的课标要求,全面了解必修与选修、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关系,理清教材中各个栏目的功能、地位、作用,重视它们使用的高效性.既:是衔接而不是拔高,是知识的过渡不是拓宽,是铺垫不是贯穿,是引领不是一步到位;是融合不是超前;是放手让能力较好的学生进行自主和超前学习.

四、新课程中教材的整合要严格地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为终极目标,重视学生学法培养

化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元素化合物模块知识,我的教学体会是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以实验为载体促使学生发现知识、验证假设,以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以学生构建概念图做梳理知识的主线索,完成知识的自我提炼、归纳整合.在整个过程中训练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新课程中教材的整合要突出化学实验及其整合

实验教学多年来一直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学生对于实验描述、观察、设计方方面面技能极弱,高考失分率多.究其主要原因学生做过的实验少;实验开出效率低;大多数是老师演示实验,而化学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且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很浓.所以对新教材的整合我认为就是要改变教师对实验的处理方式,要实现三个转变,由教师动手到学生全员动手的实验性质的转变,由学生分组来完成,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二由普通实验到探究实验的探究性学习的转变,体验假设、提出问题、探究、获的结论的科学获取结论的过程;三增加实验设计形式的转变,力求实验方式多样化.使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得到提升.例如在完成原电池反应、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反应热及其测定等教学时,这种途径效果极佳.

六、新教材中要重视练习的整合 ,冲出题海战术

纵观新旧教材,习题纷繁杂呈,有的过于陈旧,习题的宗旨是检测当堂教学任务完成、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解读学生独立学习的个性品质的,服务与教材的习题应该在数量、梯度、形式、比例、新颖度上多下功夫,比如在形式上应有填空、图表处理、图像绘制、说明解释题、计算题、综合大题.一般一节课习题应有7-8道即可,宁缺毋滥.

第8篇:高中化学教材范文

1. 时代性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内容更具备“浅、宽、新”的特点,增加了当今社会的热点知识,跟踪新科技、新发展,更加关注环保问题和能源问题,更具有时代性。

(1)跟踪新科技、新发展。 新教材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增加一些大自然奥秘、尖端科技成果等科技发展。旧教材中也曾经介绍了一些科学家的某些发明和发现,大部分是经典原理知识,有些是同学们早已听说或已有所了解的。新教材除此外增加了较多最近的新科技、新成果等现代内容。通过对新科技、新发展的学习和了解,同学们不仅学到了有关化学知识,而且学习了科学家们从身边小事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思维习惯,培养了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品质。

(2)关注环保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不断产生一些新的影响环境的有害物质。我们可以通过化学知识找到破坏环境的因素,从而研究出减少破坏环境的方案,甚至杜绝污染源或变废为宝的策略。保护环境已成为人类共同的呼声。

(3)重视能源问题。 新教材更突出能源问题,在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系统讲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规律,燃料的充分燃烧时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及热能的利用。介绍了目前世界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使同学们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能源消费的增长是密切相关的。我们现在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这些化石燃烧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的。为了更好地解决能量问题,人们也正在寻找新的能源。补充“能源的利用与人类进步”的阅读材料,可以看到随着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发展,能源的利用经过柴草能源时代、化石能源时展到了多能源时代,同时能源利用的进步也促进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怎样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开发理想的无污染能源便成为新能源开发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同学们通过参与这些热点问题的讨论,可以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

2. 生活化

(1)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 生活生产处处离不开化学,联系生产、生活学习化学,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亲切,用化学原理去分析解释生活现象及生产原理,可以使学生学得轻松自然,也可激发学习兴趣,可以感觉到身边处处有化学,使学生意识到学习化学的必要性。新教材在这一方面增加了一些重要内容。

(2)增加和改变实验内容和形式。 随着教材内容的更新,实验的内容和形式也有较大变化。演示实验比旧教材更新颖、趣味化。在“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实验仪器的选择改用人人熟悉的空塑料瓶,操作过程简单,现象明显,能有力证明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钠。在做“Na2CO3、NaHCO3与HCl反应快慢比较”的实验中,要求在试管口套有小气球,通过气球鼓起快慢和大小,联系生活实际,形象直观地说明了问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实验既注重与初中知识的衔接,强化了实验基本操作,也增加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趣味实验,比如利用碘的性质的指纹检查实验,利用自然界中的花、果、茎、叶中的色素自制指示剂实验等,在教学中都起到好的效果。

高中新教材发挥初中教材的优点,增加了“家庭小实验”栏目。高中第一册主要有“收集材料制实物标本”、“发酵粉产生CO2”、“白纸显字”、“制分子模型”、“测定雨水的PH”等五个家庭小实验。这些小实验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巩固,对理解相关内容大有帮助,同时利用生活中的现象与课本知识相联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3. 体现学科融合性

(1)与理科间的融合 。 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新教材更加注意与生物和物理之间的交交汇和渗透。在讲述氧化—还原反应时补充了食物在人体中被消化及酿酒的实例;在NaHCO3的性质后,补充了NaHCO3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有讲元素周期表时插有“元素在人体组织、体液中富集情况示意图”,还有碘的化合物对人体的作用,有毒物质的中毒原理等体现了与生物学的紧密联系。在讲钠的用途时讲钾钠合金用于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在讲述摩尔时提到千米、克、秒等物理单位,及气体摩尔体积中相联系的气体状态方程,原子结构中的原子、电子、α、β、γ三种射线等的发现,硅在电子工业中的发展起到的作用,光导纤维等,以及研究某物质性质时讨论的状态、熔沸点、导电性等方面,无不体现了化学与物理学的紧密联系。

(2)与文科间的融合。 新教材中增添了许多阅读材料,为了帮助理解相关化学知识离不开语文知识的指导作用;化学用语部分离不开外语知识的帮助;阅读材料中的历史知识使学生轻松了解化学的发展史;天气预报和空气质量日报及地质变迁、天体成分分析、彩页中的“南极上空臭氧层的变化”也体现了化学与地理知识密不可分。

第9篇:高中化学教材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实验教学  实验原则  实验改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研究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许多化学概念、原理、规律的引入都是从实验探究展开并最终由实验加以验证的。《新课标》立足于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积极倡导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所以,采用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的必由之路,其中的必要性和目的有诸多专家和学者都已论述过,这里不再赘述,这里就实验教学中应该注重的原则和教材部分演示实验的改进作进一步论述。

1.新课程中化学实验的设置情况

化学实验在新课程的高中化学课程中是以两种方式来加以组织的。一种是分散的方式,即将化学实验分散在《化学1》和《化学2》及《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等相应的模块课程内容中;另一种是集中的方式,即将化学实验单独作为一个课程模块——《实验化学》,以此来强化化学学科特征,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2、实验教学的原则

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生产实验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相似性:他们都必须遵循相同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差异性:目的不一样,科研生产实验有具体的科研目的生产目的。而教学实验主要是要学生掌握化学的基本科学原理和实验探究的方法。所以教学实验受教学目标、教学场地、教学时间、教学课堂、教学效果、考试等条件的限制,与普通科研实验又本质的区别,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2.1科学性

教学实验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教给学生的实验原理和方法都必须具有科学性。教给学生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必须经过多次检验并证明确实可行的,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使学生掌握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

2.2实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产生如下的实验教学的方法,这些方法各有长短,具体如下:

老师课堂演示实验:优点是实验效果明显,节约时间,直接交给学生正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缺点是学生参与性弱,有部分基础差的学生趁机开小差,坐在后面的学生可能看不到实验现象。

学生直接实验:优点是学生参与性强,缺点是实验准备工作量大,消耗时长,错误的操作方法不能及时更正。

学生课堂演示实验:优点是学生参与性强,错误的操作方法能及时更正。缺点是实验效果可能不明显,消耗时间长,坐在后面的学生可能看不到实验现象。

学生课堂实验:具体做法是,学生按座位分成几个组,一般七八个人为一组,每一组给一套实验,按照老师讲解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实验探究。优点是学生参与性强,效果明显,缺点是实验准备工作量大,消耗时间长。

灵活运用以上实验教学方法,有利于实验教学的开展,不能一味节约时间,都采用老师课堂演示,甚至直接讲解实验。

2.3操作简易性,现象明显性

教学实验必须操作简单并且有明显的实验现象,这样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将高中化学新教材中几处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地方作如下改进,改进后效果非常明显。

2.3.1《化学1》47页,实验3-2,“把一小块金属钠放在坩埚里,加热。”

缺点:1、只有坩埚周围的几个人看得见钠的燃烧,大部分学生都看不到钠燃烧的现象。

缺点:2、坩埚容易炸裂,实验成本太高。

改进:用老教材的方法,用石棉网代替坩埚,一是燃烧现象便于观察,效果明显,二是不会炸裂坩埚,成本低廉。

2.3.2《化学1》50页,科学探究“铁粉与水蒸汽的反应”,用图3-8的方法是很难做出现象,肥皂泡很难点燃起来。

改进:用还原铁粉与熟石灰1:1混合物代替纯还原铁粉再来做实验,效果非常明显。原理:Ca(OH)2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产生水蒸气加大了水蒸气与还原铁粉的接触,从而使反应更容易进行,肥皂泡很容易被点燃。

2.3.3《化学选修5》54页实验3-4:“向盛有少量苯酚稀溶液的试管里逐滴加入饱和溴水,边加边振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缺点:由于生成的三溴苯酚要溶解在苯酚中,所以如果苯酚溶液浓度稍大一点,即使加了很多溴水也很难看到白色沉淀现象。

将原实验改进为:向盛有2-3ml溴水的试管里逐滴加入苯酚稀溶液,边加边振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优点:效果非常明显,加一两滴苯酚溶液就能看到大量的白色沉淀,而且还能看到白色沉淀逐渐减溶解在苯酚溶液中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