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别市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吴嘉纪是清初一位较为杰出的遗民诗人,以“冰霜高洁.刻露清秀”的诗风自成一家。本文主要分析了他的送别诗和寄怀诗,并Z,L~L类诗歌的题材内容、抒情风格、语言艺术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诗人诗歌创作的心理成因及采用多种意象手法,揭示其诗歌创作以凄冷为主调的多样化诗风和善于运用真朴而自然的白描手法的独特风貌。
吴嘉纪(公元1618—1684年),字宾贤,号野人,别号陋轩,安丰场(今东台市安丰镇)人,是清初较为杰出的遗民诗人,史载其“与人交,性冷难合”,…因而其交际有限。较之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他一生游历不广,活动范围主要在东台、泰州、扬州之间,最远也只到过南京、镇江。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吴嘉纪的著作《陋轩诗》中,却有近三分之二为送别、寄怀类诗歌,涉及的人物有五十多人,这说明他非常重视友情,对“两心不觉胶投漆,因诗与我成相知”(卷十五《管鲍篇呈汪舟次》)的友谊十分珍惜。明亡后的十五年间,吴嘉纪蛰居东淘,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与王太丹、荚、沈耽开等遗民诗人交流、唱和。“右诸子皆为明儒,萃生于万历年间,同处东淘左右。国变后,隐居不仕,沈冥孤高,与沙鸥海鸟相出入。结社于淘上,有所怀抱.寄托诗文”。由于共同的遭遇,许多遗民结成了比较固定的“遗民小社会”.而遗民诗人之间笃于友谊。歌颂友谊之真挚、热烈,在中国历代诗人中也确乎少见。晚年,悲凉和孤独的共同境遇使得他们更加渴望用友情来相互抚慰,因而友谊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怜朋友少,只是别离多”。(卷十四《送缄子》),朋友分离自然会恋恋不舍.因而怀友、念友诗作频出。综观吴嘉纪的交往对象,大多是不甚出名甚至是无名的人物。因此他们送别诗中也无对奢华酒宴及纷繁歌舞情景的描写,但诗人对于朋友的感情却是真挚醇正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类诗歌中。
一、送别类诗歌
《诗经》云:“燕燕,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涕泣如雨。”E3]古人送别如此伤感,皆因交通不便,相见甚难。津口渡头~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因此,自古以来,送别、寄怀成了诗歌创作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吴嘉纪送别诗的写作内容主要表现为对朋友旅程的描写,或实或虚,或忧或喜,或春光明媚,或愁云惨淡。如其《送乔东湖之吴门》(卷八)云:“出门忽大笑,雪尽见青山。挂席东风来,浦禽鸣关关。草木带行李,春晴无愧颜,前路游趣佳,掉头海岸远……”好友去苏州,诗人牵手相送,两人交谈甚欢。送别路上春光明媚、草木翠绿、小鸟鸣唱.好似诗人正携友游春。送别的苦楚诗中无迹可寻,“挂席东风来”、“前路游趣佳”等句隐含了诗人对朋友游历东吴的欣喜和祝福。再如《送王季鸿之西泠》(卷三):“西湖春二月,桃李争芳妍;观者皆快意,游子独怆然!此乡虽云乐,不如归旧川。”同样是春光明媚的季节,但对于漂泊求食的王季鸿来讲,西湖的美景、桃李的芳香却抵消不了思乡和穷困的悲愁。诗人不禁为老友掬一把同情之泪。同时,诗人还在诗中想象了朋友在旅程中的情境,如《送汪左严北上》(卷三):“村冷鸡早鸣,桥危马暗渡。悚星照童仆,残梦经道路。淮甸隔云望.金台仰面遇。三策献庙廊,知音笑相觑。”诗人仿佛是伴随着汪左严一路北行,其境其景犹如身临其境。对于朋友的离别,吴嘉纪很少流露出如“沾巾”、“涕泪”等儿女情长.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却溢于言表:“看君策斑马,自首搔天涯。”(卷三《送汪左严归新安》)“去者方愉悦,送者忽彷徨。”(卷三《送程翼士》)“后夜酒醒思旧伴,乌啼残月不胜愁。”(卷四《送吴仁趾》)“采花带叶故乡路,独倚杖黎看去人。”(卷十《四月一日,送汪梅坡之东亭》)面对老友离别,诗人时常感叹:“酒伴纷纷去,天涯独黯怀。”(卷八《送汪三于鼎归新安》)希望朋友们“别时去我远,记得频回顾”(卷十四《忆老朋》)。吴嘉纪的送别诗虽有离愁别绪之抒发.但没有故意渲染离别的痛苦、无端的哀怨,而是以一种较为平和、自然的情调和坦率的情感,给人一种恬淡、真挚的感受。
吴嘉纪还有一些在清廷做官的友人,特别是诗人晚年,好友汪楫、汪懋麟等都一一出仕,诗人一方面坚守自己的民族气节,另一方面也对朋友们的选择表示理解,在为友人欢喜的同时隐藏的却是自己心酸的泪滴。如卷三《七夕送王阮亭先生》其一:黄河新秋时,凉风吹去舫。帆底宦游人,欲发重惆怅。月高银汉斜.双星默相向。回首望广陵.烟树浮新涨。一鸟失其群,云宵自飘扬。
诗人对王士稹深怀知遇之恩.虽知与王“出处虽不同,吾曹各努力”(卷三《七夕同诸子集禅智寺硕公房,再送王阮亭先生》),但在1665年秋王士稹离扬赴京仍让当时扬州许多遗民文人“耆老泪盈把”。诗人借“鸟”的意象对王阮亭的前程表示祝福对于汪楫、汪左严等人的出仕,诗人既赞扬他们的才能,义能对他们进行善意的忠告。如《自淘上至竹西,送汪舟次之赣榆教谕任》(卷八)中对汪楫既有“可怜天下才.逡巡就小官”的惋惜.又有“良骥不好枥.美瑜不恋山”的鼓励,更有“黄鹄已高翔,鸥鸟难随飞”的自励。诗人常对友人提出劝告.如“依然是负米,勉矣宦游人”(卷八《送汪左严之太湖教谕任》)、“爱憎实自致,攀条君寞哀”(卷八《诗四首赠程云家》)、“羊裘懒与轩车近,恐使弹冠薄钓缗”(卷八《正月六日,王于番邀同程云家泛舟西溪》),可见诗人对朋友的玉洁冰心、真挚感情。
二、寄怀类诗歌
吴嘉纪寄怀诗数量也较多,由于诗人独寓一隅,对远方的朋友思念已久,故情动于衷而发于言。诗歌显得更情深味醇。如《寄吴公调》(卷一):“昔日穷愁里,看余发旧林,悬知游子况,尚在故人心,书去梦魂远,花开离别深,喈喈啼绿树,求友愧作禽。”友人分别后的情况一直为诗人所关心,梦中不由想起昔日读书交游之景.诗人恨不得变成一只禽鸟飞向友人。可见其思念何其之切。诗人惦念友人,更关心他们生活的细节,如:“春风至芜城,曾否苏疚疾?”(卷j三《早春寄汪三韩》)“问君远归来,.啼无衣?”(卷十五《寄吴介兹》)诗人对那些奔赴家乡的友人有“饥雀恋空仓,赢骥怀故轩”(卷四《寄汪虚中》)之理解,安慰他们“荣达事事好,不如老亲傍。人生得终养,短褐庸何伤!”(卷七《寄邓孝威》)
吴嘉纪重友情。不仅因为其时常感到孤独。更是其内心情感渴望的表现,因而是一种寂寥中更为炽热的情感。诗人有“不得来携手,思君颜色凋”(卷二《寄程浊庵》)的思念之苦,有“同心思离居,白发禁久别”(卷五《寄汤严夫》)的心灵相交,更有“极尽余生乐,朝朝扣尔门”(卷五《秋日怀孙八豹人六首》)的重逢盼望。特别是对于与自己一样漂泊求食的友人,诗人常在诗中为他们的命运呜不平,如他的好友王又旦,诗人以“扬州青铜镜,多年陷泥滓;雕文已半蚀,妙质幸犹在。”(卷五《古意寄王黄湄》)来痛惜其不得重用。同时.诗人还以“悠悠天地间,真赏那易得”(卷四《寄汪虚中》)来劝慰失意的朋友,以“黄金散尽归乡邑,惟有贫交不忘君”(卷十一《寄澄塘吴仁夫》)来表达自己对友情的忠贞不渝之情。
吴嘉纪还有一些酬赠诗,多为应酬而作,如《十月六日罗母初度赠诗六首》(卷二)、《程临沧、飞涛两尊人双寿诗》(卷三)、《诗四首为隆阜戴节妇赋》(卷十)等,诗中多为歌德颂节之语,其艺术价值相对较低,故不在此赘述。自古以来,“柳”已作为留别的意象存在于诸多送别诗中,而吴嘉纪的送别、寄怀诗中较少有些意象,出现“柳”字的只有两处,其一为“暮春作客意无赖,况复折柳天一涯”(卷十二《送汪叔定》)。此处“柳”被组合成“折椤”一词,也不过是送别的代称,并无更多的含义。其二为“何日鸣琴重到此?海鸥陧柳最相思”(卷七《送分司汪芾斯先生归钱塘》)。此处“柳”作为景物衬托相思之情,已非蕴含无限凄离别情之“柳”。
吴嘉纪送怀诗中以“酒”为意象是较多的。与友人诗酒话别是历代诗歌中常见的主题,它既是一种礼俗,又能反映诗人的别愁心理。元人杨载《诗法家薮》中指出:“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韩愈《知音者诚希》诗有:“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行行天未晓,携酒踏明月。”写出了以酒为知音送行,并寄予了某种企盼。嘉纪喜好饮酒,他的好友方文说他:“平生无所好,寓意诗酒中。酒多令人病,诗多令人穷。”吴嘉纪诗中则有“悲歌饮浊酒,醉上黄金台”(卷五《送汪长玉之蓟门》)、“酒当邗水劝,冷傍破衣生”(卷十三《至邗次日,送希文往真州》)、“劝尽村醇人转醒,停杯问汝往何处”(卷七《送吴苍二归新安,兼怀汪虚中、扶晨、于鼎、文治、郑慕倩诸子》)、“后夜酒醒思旧伴,乌啼残月不胜愁”(卷四《送吴仁趾》)等,正是这酒的悲壮,酒的祝愿,酒的醇浓,使虚与委蛇的应酬之气荡然无存.滤出的是诗人真挚的情感和心意。
一、关键词之一――特别关注
用“特别关注”来概括北京媒体对北京“两会”报道的重视可能再合适不过了。对2005年北京“两会”,各类媒体(包括政府网站和媒体网站)都给予特别关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京华时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以及首都之窗、千龙网等媒体都对“两会”报道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拿出重要版面和黄金时段进行这一战役性报道,精兵强将,精心准备,精心策划。因此,用“特别关注”来形容媒体对北京“两会”的重视并不为过。媒体对2005年“两会”特别关注的原因,一是因为2005年北京“两会”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二是北京市民对今年的北京“两会”予以空前关注,这一点从首都之窗、千龙网等网民来信可以看出。如“首都之窗‘两会’网民来信”中在“京城百姓关注热点问题”一栏里仅“交通”一项,截止1月27日10时,就有23368位网民查看过。“住房”一项有3120位网民查看过。据报道,截止1月26日早上9点,网民对北京市政协全会的点击率已经超过了1200万次。会议期间,市民参与程度空前,突破市政协网站首次开通时点击率13000次的记录。再看1月17日晚,北京电视台“北京热线”栏目播出一期“代表面对面”节目。节目中刘黎等四位代表公布了自己的联系电话。第二天刘黎代表刚走进办公室,电话就此起彼伏,应接不暇。那一天她接了几十个电话,许多人抱怨电话打不进来,刘黎估计一天中打电话的市民不会少于100人。由此可见京城居民对2005年北京“两会”关注的广度和热度之高。除此之外,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全国性传媒也给予很大关注。
二、关键词之二――民生
关注“民生”问题成为2005年北京“两会”媒体报道的显著特点。这里以新京报1月27日的A04-A15版特别报道――2005北京“两会”来说明。新京报的特别报道关注的主要内容如下:
特别报道(一):政协提案关注交通拥堵;
特别报道(二):北京城中心人口和产业将东移;
特别报道(三):专职代表在北京不可行;
特别报道(四):北京拟取消外来人口暂住证;
特别报道(五):新“绿卡”抬高门槛引争议;
特别报道(六):关注低保政策;
特别报道(七):回龙观交通调查;
特别报道(八):回龙观交通改造;
特别报道(九):春节和采暖季用气有保障;
特别报道(十):琉璃厂文化区规划、标租房腾退;
这些问题大都是当前的热点问题,老百姓关注,媒体自然不会忽视。根据“首都之窗‘两会’网民来信”情况统计分析报告(二),截至2005年1月25日晚20时,“首都之窗‘两会’网民来信”栏目共计收到有效网民来信410封,网民点击查看达到28901人次。从网民的来信和点击查看次数来看,最受关注的是交通问题,其次是外来人口和住房问题。分析报告表明,新京报的这组特别报道十分准确地抓住了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首都之窗‘两会’网民来信”栏目将市民关心的事情分为14类,除以上三类外,其它类别受市民关注的关注度排名依次为:社会保障、教育、城市规划、医疗、环境、政府工作、农村、公共安全、其它、民主法治和奥运。此外,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等媒体也都围绕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来报道,北京青年报专门开设“北京‘两会’・民生”版。
可见,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的报道思想在媒体中正逐步得到落实。
三、关键词之三――合作
媒体间加强合作,是2005年北京“两会”报道的一个重要特点。这种合作已从传统媒体之间,进一步延伸到新老媒体之间。合作是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合作可以使媒体拓展功夫的空间,从而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以下是几个例子:
新京报与新浪网合作,推出2005北京“两会”专题,并开通市民互动邮箱和热线电话,为读者和“两会”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并刊登部分市民来电及其来电调查。
首都之窗与北广传媒移动电视合作共建“网民来信”栏目,市民可以拨打热线96102或发送短信参与“两会”。
北京市政协通过与首都之窗、市政协网站等北京五大网站联动,建立信息传播和沟通的网络群。
信息是无限的,而媒体的资源是有限的,媒体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无限信息只有依靠合作、资源共享。只有合作,尤其是异质媒体的合作,才能突破媒体自身的技术壁垒,获得在自身技术框架内无法获得的资源和竞争优势。2005年北京“两会”报道表明,加强与其他媒体的合作,尤其是与新媒体的合作已经成为多数媒体的一种共识和趋势。
四、关键词之四――沟通
信息的单向传播,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一道难以填充的鸿沟。这一点历来为受众所诟病。如今传媒业的发展和新技术新媒体的出现为改变这种局面提供了可能性。这一点,在2005年北京“两会”报道中得到了体现,也就是新老媒体普遍开始重视“沟通”问题,为受众和代表委员以及政府建立交流沟通的平台和渠道,从而也为自己的报道开辟了新的渠道,引来活水。下面是首都之窗网站“2005年‘两会’专题”展现的网友与委员交流沟通的一个场景:
[主题]:感觉采暖费用太高
[作者:嘉宾访谈网友
发表于:2005-01-25]
现在我们每建筑平米要交30块钱,感觉费用太高,我们不像城镇居民有采暖补贴,我们农民没有钱,感觉有点负担不起。
委员回复:
张三力委员回复:
这是一个普遍问题,我们取暖问题在调价过程中,缺乏一种尊重居民的过程。缺少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取暖费调到30元一平方米,原则上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具体到每一户每一家的话问题还不少,老百姓收入不一样,把取暖费调到这么高……
首都之窗网利用自己政府网站的优势,开设“最新网民来信”和“最新代表、委员回复”,在代表委员和普通市民之间搭建沟通的平台。
北京电视台“首都经济报道”栏目专门开设“两会互动”版块――“王娟走两会”。依托栏目现有短信号码在观众中的影响力,开通“两会短信互动平台”,向市民征集意见、建议和选题线索,其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线索做成报道播出,其他的由上会记者转交给相关的代表委员。如首都经济报道1月26日播出的报道《收费管理 细节待规范》中,短信和热线成为构成节目的主要要素,成为市民与政协委员安仰东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北京晚报请人大代表值守“两会热线”,就教育等热点问题与市民进行交流和探讨。该报“两会热线”开通第二日,一小时内接到1258次拨打,“两会热线”的热度可见一斑。
沟通让委员、代表们能与市民更亲密地接触,更广泛真切地了解到民意,从而使其更好地代表民意、反映民意,更好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参政议政,履行自己的职责。沟通也让媒体接近了受众,获得了新的资源。
五、关键词之五――网络
2005年北京“两会”进一步显示了互联网作为新技术新媒体的象征的天然优势,使人们不得不思考――如何认识网络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如何利用网络来了解民意,从而更有效地施政?
据CNNIC的数据,到去年12月底,中国网民的数量已达到9400万。估计目前已经达到1亿左右。数据和趋势说明,网民不再是特殊的一群,而是普通的社会成员,不再是小众,而是大众。从某种意义上讲,网民就是公众。网民对北京市政协会议的点击率过千万,就是一个明证。
网络媒体大都有互动设置,如论坛、留言版以及即时聊天等功能,这使网民对新闻传播的参与度空前提高,空前提高了普通民众的话语权。有学者将互联网技术称为“民主”的技术。这意味着,在网络时代,普通民众可以得到更多的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他们可以在网上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由此施展自己的影响力。普通市民的影响力通过网络在2005年北京“两会”得到鲜明的体现,普通市民的话语权也通过网络得到了传播和空前重视,当然传统媒体也功不可没。
为更好的了解民意,北京市政府运用网络开展多种形式的沟通、互动活动,以促进提案更加透明、更加贴近市民。比如,去年年末开始,尝试的通过网站点评提案活动,在今年“两会”前,首次大规模向市民征集提案线索。
新渠道的建立和拓展,使北京市政府更加贴近市民,从而受到好评。这说明,政府越来越注意利用新技术和新媒体提供的空间和平台来施政。同时,也表明新媒体在政府施政以及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渠道”作用得到重视和彰显。
关键词:杭州西湖景区;市民感受;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7004902
西湖,自古以来就是杭州的代表,秀丽的自然景色和丰富的人文典故如同巨大的宝库,散发出诱人的光彩。作为我国最有名的旅游休闲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人间天堂的美称。按照其区位分布,西湖可以被分为了湖心区、湖滨区、钱塘区、南山区、北山区五个分区,占地面积达到了49平方公里。
更为特别的是,苏杭之地,特别是西湖周边,自古以来就是人才辈出之地,也是文人墨客聚集之所,在这俊秀柔美的自然风光之中,发生过无数让人传诵的故事和传说,这些都成为了西湖独特的魅力,让人回味让人沉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的诗句是对苏杭独特氛围最好的写照。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的今天,各种问题随之出现。今天的西湖景区经历了重新的规划设计,改造之后的西湖滨水景区既保持自己的特点,又紧跟了时代的步伐,这种效果是如何达到的?这是本文希望思考的问题。
1景观的现代改造
作为城市中心重要的滨水景观区域,与各种城市周边的景点相比,西湖景区的区位优势非常有利于利用自身特点,改善市民感受。
在杭州西湖景区的东侧,是著名的湖滨旅游商贸步行街,作为湖滨商业街具有连接城市与西湖风光的独特地理位置,笔者认为,景区的这个独特优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市民的感受。
(1)相对于同类型的以亲近自然为特点的休闲场所,特别是那些远离城市生活区,需要开车几小时才能到达的景点,西湖景区的地理位置非常具有优势,因为它可以成为一种生活中的常态休闲方式。
(2)在爆炸式发展的城市中,这里是城市中极为难得的现代生活与自然风光交融的区域,市民在西湖景区游玩的过程中,还能享受到其它周边地区不能享受到的吃、住等方面的便利。
1.1景区可达性改造
现代城市在不断的发展,杭州作为全国较发达的城市,城市交通的压力日益增加,钢筋水泥不断的侵蚀着自然绿地,享受绿色景观、与自然交流的空间机会越来越难得。西湖作为市民能够较快到达的常态自然休闲景区,周边的交通也变得越来越拥堵,如何使城市各个地区能够方便快捷的到达西湖景区,提升其可达性,这是提升市民感受的一个紧迫要求。
面对城市发展与保护自然之间的矛盾,杭州市做了很多的工作。西湖景区想要提升其可达性,形成快捷方便的交通网络,需要面对其独特的历史背景,相对于其它发展较晚的现代城市(如深圳),西湖景区具有如下特点:首先,西湖景区周边与内部的交通系统道路尺度都较小,同时还有很多的历史古建,由于这个原因,道路很难扩宽。当车流较少时,西湖的自然风光与城市交相辉映,这是相当舒适的游玩环境,游玩其中的市民感受也身心舒适。但是面对越来越拥堵的交通,特别是旅游旺季和上下班高峰期的拥堵,改善市民的感受的要求开始变得迫切起来,根据《杭州湖滨旅游商贸步行街区城市设计》(以下简称设计)西湖景区交通改造做了以下的改变。
(1)对现状进行调整,修改步行系统。把现有部分车行修改为人行通道,人车分流,购物与送货分离,希望能够使车行到达每一家店铺的后门送货;同时还要保证周边车行的便捷性,市民能够通过地铁、公车、步行等多种方式快捷的到达商业步行街。
(2)使滨水景区与步行街相互交融,充分发挥城市中心自然景观的优势,希望把滨水区的文脉历史与商业区的现展充分的结合,把西湖的文脉融进现代的商业,保护同时大力的发展滨水区商业区特色。
(3)最后是增加人行通道的趣味与品质。发挥老牌特色商业街区延安路的特点,建设成西湖游玩的中转站,改善市民和旅游者的感受。对商业街品牌进行统一管理及提升,减少重复建设,同时把吃、穿、住、用互相交织,混合、互补,提高地区整体的质量。
1.2复合的空间改造
西湖景区内老牌的商业街区延安路,单一的人车混行的方式已不能满通的需求,降低了滨水区的市民感受,立体交通的需求已经相当迫切。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要把连接商业街的延安路改造为新型的道路系统,同时必须保证沿街的古建筑的观赏性,而且这些改造与保护必须与现有的城市规划相结合,与周边其它街区的人、车行系统及滨水景区统一融合,西湖景区的《杭州湖滨旅游商贸步行街区城市设计》做了如下规划。
(1)把商业和部分人行改入地下,形成地下商业街,使延安路车行道路更加高效。
(2)湖滨路成为了地下道路,新建了隧道,连通城市与西湖景区的步行系统。
(3)商业区只用两条高效车行道,其它成为步行系统,商业的购与供分离,这样步行系统更加快捷。
2自然景观与地方文脉的结合
2.1空间的意境
在西湖景区考察的3天中,虽然不能仔细考察所有的节点,可还是对西湖景区的意境有了非常强烈的感受。
西湖景区可以结合老杭州城市独有的空间特点,虽然随着城市发展的需求,调整了部分的布局,仍然具有极大地吸引力。特别是景区内自然景观与城市山、水、建筑等相结合的格局,更是在数百年的改造与建设中,变得越来越具有灵气。
(1)西湖之美在于山。三面环山是隽秀的西湖景区得天独厚的优势:北面有仙姑山、灵隐山、宝石山、栖霞岭、北高峰等,一起称北山;西南有理安山、龙井山、南高峰、大慈山、烟霞岭,临石山、凤凰山、吴山、南屏山等,一起称南山;每当到了傍晚时分、或者节日假日与家人好友一同登高望远,有益身心同时也能增进感情。
(2)西湖之美在于山,更在于水,以水为中心,水的灵气融入了整个城市的灵魂。不管是在城市中远观一湖碧水,心中格局豁然开朗。还是徜徉于水边,放松自己的心情。如同一缕缕清泉,西湖景区从各个角度渗透到了市民的心中。
(3)行走于西湖俊秀蜿蜒的河边小路,看着三五成群林星散布的人们,在湖岸与绿树之间穿梭,如同梦幻一般,觉得自己一直在游离在林间小道、古典花园、滨水小路之间,这是一种似真似幻的感受,如同触及到了心中的仙境,心和身体同时感受到了愉悦。
(4)而更提升这种景观意境的,在于西湖之上新罗棋布的形态各异的桥梁,这些带着历史痕迹的景观构筑物为湖面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风情,登上小桥,手扶栏杆,景色与在湖边截然不同,这是一种凌风而立的味道,湖风拂面,目光在桥柱上形态各异的浮雕石刻与湖面泛起的泠泠波光之间游移,愉悦的心情似乎也在飘荡着。
西湖景区在成名多年之后,游人市民在景区之内游玩,依然能够感觉自己心情愉悦,如同来到了仙境。除了其广为人知的隽秀山水之外,更是因为各种景观交织的意境升华,这是西湖的灵魂,也是数千年来积淀下来的醇香。
笔者需要思考的是西湖景区意境与市民感受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呢?
首先于西湖拥有面积非常的巨大的水面,视野广阔,同时随着时间的变化,天光和云影、雨雪和风雷,还有四季更迭和朝暮晨昏等各种的光影及天象气候,会使西湖有各种形态各异的表现形式,这是静与动变化、虚与实相继的特别氛围,这是影响市民感受的最佳媒介,这是西湖在不同的时间各异景观的根源,也是西湖的魅力来源。“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是黄文中对西湖意境最为准确的描写。
无数文人骚客在这意境之中迷倒,流连其中,而后诗兴大发,其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绝对是这种意境的千古写照。
2.2文脉与景观的交织
在西湖滨水区,留下过太多的文人墨客的墨宝,还有那数不尽的民间传说,这些与变幻的景色交织,能够使市民深刻的体会到历史的香醇与厚重。西湖十景则是其中最为著名的,游历这些景点,市民得到的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能了解城市的历史,激发市民感受,融入到景区文脉与景观交融的氛围中,这是一种无可比拟的向心力,身处其中,必然感受骄傲和自信,市民的感受也将得到提高。以下将介绍西湖十景中笔者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
断桥残雪,这里有西湖最为凄美爱情的开端,数百年来在市民之中流传甚广,传说“白蛇传”中许仙与白娘子,缘起于此桥—“断桥”。而雪后的断桥,更有其残山剩水的中式意境,“断桥残雪”之名当然也就应景而生了。
而景点双峰插云,两奇峰直入云霄,蔚为壮观,更被诗人陈璨描叙为:“南北高峰高持天,两峰相似不相连。晚来新雨未雨时,四山云雾锁二尖”。
景点雷峰夕照也是与传说“白蛇传”中的一个著名景点,夕阳西下,高塔、湖面、倒影相互辉映,交织着凄美的白娘子传说,不管是远观雷峰塔,还是在古塔之上远眺,都有一种难以言语的意境,元尹廷高的“湖上画船归欲尽,孤峰犹带夕阳红”则是最好写照。
曲苑风荷,“曲苑”原是南宋朝廷开设的酿酒工坊,修建在当时的西湖边,在湖面岸边养殖荷花,笔者游玩至此,虽游人如云,但是倚廊而坐,放眼看去,绿海之中点点红花,湖与岸之间清香弥漫,大有“接天碧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之感。在炎炎夏日,临湖观荷,夏日静坐曲院的长廊之中,细细倾听风吹荷叶,远观红莲碧叶的水景,能带来怎样的市民感受,已经不言而喻了。
3结论
杭州西湖景区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相当成熟的城市滨水景区改造模式,不仅仅利用独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脉方面的优势,还充分的考虑了杭州市发展过程中浮现出来的新问题,重点改善市民在滨水区的感受,笔者认为,滨水景区的设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
(1)因地制宜,立足于景区的自然景色特点,改善市民的感受。
(2)利用景区的历史文脉,使其与景色水融,更能加强市民感受。
(3)面对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的新问题,通过立体交通和改进人行车行系统保持了城市中心滨水区在可达性与空间上的优势,提升市民感受。
参考文献
[1]白居易.唐宋词鉴赏辞典[M].第三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6.
[2]毛翊天,邢晓明,华星星.杭州西湖湖滨景区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09,25(8):5455.
[3]黄文中.黄文中西湖楹贴集联语[M].第三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23.
[4]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唐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35.
[5]陈璨.双峰插云[EB/OL].http://,20071110.
关键词: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落户地选择;影响因素;Logistic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2-3212-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2.054
Abstract: Using Logistic model to analyze survey data of 406 rural migrant population and their families in Hubei, the results found that the settlement choice of the citizenization of rural migrant population wa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personal annual income, the main relative location and the native complex. Among which the influence of average annual income was negative, the migrants with lower income were more inclined to choose in-place urbanization, while the higher income were easier to realize remote urbanization. The main relative location and the native complex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settlement choice of the citizenization of rural migrant population. The settlement choice was not only an individual economic decision, but also influenced by other members of the family and the local complex emotional factors.
Key words: the rural migrant population; citizenization; settlement choice; influence factors; Logistic model
推动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为配合城镇化战略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要求,2014年7月政府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此次改革的亮点主要在三个方面: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使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变得更容易;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消除了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后的不公正待遇;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打消了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后的顾虑。此次户籍制度改革较以往更彻底,不仅统一了居民身份,更重要的是实现了附着在身份之上的权利平等。此次改革必然会提升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未来有望逐步实现劳动力的自由迁徙和流动。
劳动力的贡献(人口红利)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源泉之一,劳动力要素在中国也正在成为一种稀缺资源。由于农村转移人口有就地转移和异地输出两种方式,因此农村转移人口既可以就地市民化也可以异地市民化[1,2],在进行落户地选择时有落户省内或落户省外两种选择。正常的劳动力迁移是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但是劳动力流动对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影响是不同的[3,4],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落户地选择从微观方面看是一个个体决策的问题,从宏观方面看则是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落户地选择直接影响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城市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整个区域经济布局[5]。因此,对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落户地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的关注和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选择行为的规律性认识,为合理引导其迁移行为、促进城镇化进程的有序推进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以往的文献对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研究主要侧重在宏观体制的影响、改进和政策布局方面,突出了政府的作用[6],而缺乏对农村转移人口个体市民化决策方面的分析,忽视了农村转移人口的自主性,对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空间分布及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的研究则更是不足[7,8]。本研究试图从农村转移人口个体的市民化落户地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入手,探析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空间分布形成背后的微观原因。
1 湖北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落户地选择情况
数据来源于对湖北农村转移人口及其家庭信息的问卷调查。将农村转移人口界定为居住在农村的一年内在外务工超过6个月的未享受高等教育的人员,这些人基本上脱离了农业生产,以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也是未来有可能转变为市民的主体。调查对象为随机选取的湖北省十余个地级市的406个有效样本农村转移人口及其家庭,为避免样本的相似性和重复性,调查的每一个农村转移人口均来自不同的家庭。调查时间为2014年8-9月,调查主要采取入户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其中,406个有效样本中愿意市民化的有216个,占53.2%;不愿意的有180个,占44.3%;不确定的有10个,占2.5%。新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湖北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落户地选择具有如下特征。
1)湖北农村转移人口落户省外的比重超出20%。劳动力的贡献(人口红利)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源泉之一,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落户地选择关系到人口输入地和输出地的人力资本和可持续发展,是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的重要方面。调查结果显示,216个愿意市民化的农村转移人口中有146个愿意落户在省内,占比67.6%;有48个愿意落户省外,占22.2%;还有10.2%的人不确定自己的落户地(表1)。
为进一步了解落户省外的农村转移人口的个体信息,课题组对落户省外的48个农村转移人口样本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发现落户省外的湖北农村转移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0岁,高中学历者占60%,年均务工收入为6.1万元。可见,落户省外的农村转移人口是湖北农村转移人口中素质较高、年纪较轻、经济实力较强的一部分人。
2)湖北农村转移人口落户省内的主要原因是主要亲属关系在省内、省内生活成本低、房价相对较低以及乡土情结的存在。在选择落户省内的146个农村转移人口样本中,有64个样本是因为务工地在省内,占比43.8%;有82个样本虽然务工在省外但在市民化的落户地选择时仍会选择定居省内,占比56.2%。落户省内的农村转移人口有一半左右是在省外务工回乡定居的人。农村转移人口选择在省内落户的原因是多样化的,最重要的是主要亲属关系在省内,比重达到100%。另外,84个样本是因为省内生活成本低,占比57.5%;78个样本认为省内房价较便宜,占比53.4%;62个样本是因为有乡土情结,不舍离开家乡,占比42.5%;12个样本认为省内环境较好,占比8.2%(表2)。
农村转移人口在做出市民化落户地选择时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其中家庭因素是首要因素,生活成本、房价等经济因素以及情感因素也是被考虑的重要因素。这为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了依据,即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市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又要考虑情感因素等多个方面。此外,一个城市的竞争力也体现在是否能包容更多的人居住,市民是否能安逸地居住。
3)湖北农村转移人口省外落户区域主要分布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选择落户省外的48个农村转移人口样本中,分别有18个样本将落户地定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分别占比37.5%,落户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数占据了样本总数的75%,有12个样本落户于其他外省,占比25%(表3)。
2014年7月的新户籍制度改革要求各地政府放宽户口迁移政策,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以及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使得跨省迁移变得更容易。由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薪资待遇、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优于内陆和沿边,必然会刺激农村转移人口向沿海地区跨省迁移。特别是年青的农村转移人口在进行落户地选择时会因为更多的考虑就业机会、发展前景而选择落户沿海地区。
4)湖北农村转移人口省外落户的主要原因是发展机会大、工作在省外以及薪资待遇高。在落户省外的48个农村转移人口样本中,有44个是因为工作在省外,占比91.7%,绝大多数落户省外的农村转移人口都选择了工作地点作为落户地,这也说明了就业机会对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落户地选择具有决定作用。而且选择工作地点作为落户地的最重要的原因是那里发展机会多,薪资待遇高。湖北农村转移人口选择落户省外的共同原因是认为省外的发展机会大于省内。另外,48个样本中有32个样本是因为省外的薪资待遇高于省内,占比66.7%,有10个样本觉得省外的环境好,占比20.8%(表4)。
表4反映了农村转移人口在做出市民化落户地决策时首要考虑的是落户城市是否具有发展机会,落户省外的湖北农村转移人口的平均年龄只有30岁,青年人最关注的就是未来的发展。另外,薪资待遇和环境也是被考虑的因素,虽然省外的房价与省内房价相比不具有优势,但是由于落户省外的农村转移人口的年均务工收入为6.10万元,高于整个样本的平均值4.73万元,所以即使房价较高,但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更高的薪资待遇抵消了房价对农村转移人口落户的抑制。
2 实证分析
2.1 变量说明与统计描述
研究对象为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落户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即决定农村转移人口选择就地市民化还是异地市民化的原因。因此,被解释变量为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落户地选择。根据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结果,解释变量确定为落户地的平均房价(具体数据以落户地的实际房价为准)、农村转移人口的工作地、农村转移人口的主要亲属所在地、农村转移人口在外务工的年均收入、家庭在外务工人数、农村转移人口的年龄、乡土情结等7个变量。由表5可知变量的定义、取值。表6为上述非虚拟变量的统计描述,由于有22个样本不确定自己市民化的落户地所以予以剔除,剩下样本数量为194个。
2.2 计量模型与分析结果
根据对变量的定义和取值,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落户地选择和落户地的平均房价、农村转移人口的工作地、农村转移人口的主要亲属所在地、农村转移人口在外务工的年均收入、家庭在外务工人数、农村转移人口的年龄、乡土情结之间的关系,以及被解释变量的特征(只有就地市民化和异地市民化两种情况的虚拟变量)建立了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利用Stata11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表7)。
从计量结果来看,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落户地选择主要受到个人年均务工收入、主要亲属所在地和乡土情结的影响。第一,年均务工收入对落户地选择的影响为负,即收入较低者更多地选择就地市民化,收入较高者更容易实现异地市民化。因为异地落户面临更多的费用,经济成本可能更高,没有足够经济实力的农村转移人口一般会选择在本地实现市民化,而有条件的高收入者则会选择异地市民化。第二,房价、工作所在地并不是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落户地选择的显著影响因素,这也说明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落户地选择不仅仅由经济因素决定,其他一些情感因素、人为因素比如主要亲属所在地和乡土情结也是落户地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三,主要亲属所在地也是影响落户地选择的显著变量,且具有正向影响。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落户地选择不仅是个体决策,受到个体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强,在进行个体决策时往往会考虑其他家庭成员的意愿和情况,即使自己工作在外地,更多的农村转移人口还是选择回乡定居。第四,乡土情结也对落户地选择具有正向影响,乡土情结较重者更多愿意就地市民化,乡土情结较轻者会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异地市民化。所以,对家人的牵挂和自身乡土情结的存在使大多数农村转移人口选择了就地市民化。第五,家庭在外务工人数和农村转移人口的年龄对落户地选择的影响并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进行市民化落户地决策时更多地会考虑整个家庭成员的意愿和整个家庭的利益最大化,而不仅仅只是农村转移人口自身的意愿,所以务工人数和年龄并不能显著地影响落户地选择。
3 结论和政策建议
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落户地选择,显著地受到自身务工收入、家庭主要亲属所在地以及乡土情结的影响。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落户地选择不仅是一个个体决策,还是一个家庭的集体决策,不仅受到经济因素影响还受到情感因素、人为因素的影响。理解和分析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落户地选择有助于加深对其规律的认识,并有利于合理引导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迁移行为。因此,为从政策层面引导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正常流动,促进地区城市化的有序形成和可持续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各地政府特别是劳务输出大省应该加速发展地方经济,制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本省的竞争力。因为农村转移人口在市民化落户地选择时首要看重的是当地的发展机会和薪资待遇,只有富有就业机会和满意的薪资的地方才能留住人口,有了人口才有城市化的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源泉[9,10]。
2)由于农村转移人口在进行市民化落户地选择时会考虑主要的亲属关系是否在当地以及乡土情结等情感因素的存在,各地政府特别是劳务输出大省应该打“亲情牌”,鼓励农村转移人口家庭的整体迁移,留住本省的农村转移人口。在福利差异不大的情况下,大多数农村转移人口还是会选择就地市民化。
3)各地政府应该根据新户籍制度改革的要求,积极落实本省的户口迁移政策,贯彻落实新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即让城市真正留住农村转移人口,改变农村转移人口以往“离土不离乡”、“候鸟式迁移”的行为和农村社会“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现象[11-13],用优惠的落户政策吸引农村转移人口家庭的整体迁移,留住本省农村转移人口,从而实现人口的正常迁移和各地区的平衡、可持续发展,实现真正的城市化。
参考文献:
[1] 郭晓鸣,张克俊.让农民带着“土地财产权”进城[J].农业经济问题,2013(7):18-25.
[2] 辜胜阻,郑 超,曹誉波.大力发展中小城市推进均衡城镇化的战略思考[J].人口研究,2014(4):11-16.
[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对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0(6):23-28.
[4] 胡秋阳.农民工市民化对地方经济的影响―基于浙江CGE模型的模拟分析[J].管理世界,2012(3):12-17.
[5] 贾 伟.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与地区差距的影响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2(3):20-27.
[6] 刘小年.农民工市民化与户籍改革:对广东积分入户政策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1(3):34-38.
[7] 刘传江,程建林.双重“户籍墙”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J].经济学家,2009(10):29-34.
[8] 刘 锐,曹广忠.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进展,2014(6):37-42.
[9] 梁 琦,陈强远,王如玉.户籍改革、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层级体系优化[J].中国社会科学,2013(12):10-16.
[10] 王竹林.农民工市民化的资本困境及其缓解出路[J].农业经济问题,2010(2):26-32.
[11] 王美艳,蔡 P.户籍制度改革的历程与展望[J].广东社会科学,2008(6):20-25.
元宵节期间安全注意事项:
1、元宵节的到来,娱乐场所、酒饭店聚集饮酒的人将会出现一个高峰,酒后驾车违法行为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危害是十分严重。警方提示广大司机: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
2、元宵节期间,多数市民选择外出聚会,赏花灯,家中无人,这就给犯罪法提供了可乘之机。警方提示:出门前,一定要检查家中所有窗户、防盗门是否锁好,特别注意厨房、洗手间是否严实。家中避免存放大量现金。存折、身份证和其他证件要分开存放。
3、元宵节期间,各种活动将到达顶峰,一些商家为烘托气氛会使用大量的彩灯、可燃物装饰,埋下许多火灾等致灾因素。消防不能忘,节日期间如发生火灾,应及时拨打119、110报警。
4、民在场所娱乐时要有序进出,避免拥挤混乱,要注意观察活动现场情况和识别警示标志,做到心中有数;要有意识地了解周围安全通道和出入口位置,见到危险警示标识千万不要靠近和触摸;遇到局部人员拥挤时,不要好奇凑热闹,避免发生拥挤踩踏;遇到突况时请听从指挥,有序疏散。
5、一些市民往往聚集在酒吧、ktv等娱乐场所饮酒“狂欢”,为防止酒后滋事伤害案件的发生,广大市民特别是年轻人一定要控制饮酒,遇到纠纷冷静处理,切不可大打出手,以免引发严重的后果。
6、各文化娱乐场所及公众聚集场所人流量大,也给小偷提供了“便利”。警方提示,市民娱乐时注意看管好个人物品,贵重物品尽量放在家中或存放在店内,以免造成损失。
元宵节期间消防安全注意事项:
1.元宵节将至,市民请勿燃放烟花爆竹、孔明灯。
2.元宵大型灯会活动应落实各项防火灭火措施和安全疏散预案。
3.元宵节期间,商家在使用各种照明、装饰灯等灯具时,尽量不要靠近可燃物,严防火灾事故发生。
4.元宵节期间烧香祈福要注意用火安全,切记不要因为用火不慎引发火灾。
5.遇到火灾第一时间拨打119报警,逃生时要沉着、冷静,正确选择逃生路线;在公众聚集场所遇到火灾时,应根据工作人员引导疏散,不要盲目跟风、相互拥挤,以免发生挤压踩踏事故。
6.元宵节期间,各种民俗、节庆活动众多,街头人员密集,请广大市民参加活动时不要肆意散布、传播流言,避免踩踏事故。
关键词:市政 管理 执法 监督
一、前言
由于在近年来粗暴执法情况屡有发生,给市政管理工作蒙上了一层阴影,从而也使市民对政府的管理支持率逐年下降,市政管理工作的本意没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并在执行政府管理工作时,也或多或少的形成了一定的阻力。因此,市政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市民创造一个优美、文明的城市生活环境,那么文明执法与文明管理将是这样工作能够进一步开展的基础。加强市政管理工作的出发点,是要加强对市政执法人员的行为约束,既要使市政管理行之有效,又要依法依规办事,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市政管理中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
1.执法模式的转变应
“法”与“罚”一直以来被人们笼统的等同起来,特别是在市政管理过程中,过分的强调行政处罚,是人们对市政管理的理解发生了一定扭曲,错误的认为,市政执法等同于“收罚款”。这种意识的产生,间接反映了市政管理对行政处罚的过渡依赖,从而造成了市民认识上的偏差。特别是其中一些市政管理部门,将处罚力度的强弱看做是执法严格的象征,一味的追求重罚以求惩戒的结果,最后往往得到的是市民心理上的抵制与反感。由此看来,履行市政管理职能,并不能够过分注重法律效果,而更多的需要注重管理中产生的社会效果。忽视了社会效果的存在,只能将市政管理架空为脱离了市民真实反映与需求的冷酷执法,同时也容易造成执法过程中的偏差。因此,将市政管理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起来,首先要实行执法模式上的转变,从简单的惩罚模式向治理模式转移,以服务市民为中心。
2.执法标准的转变
“法律”固然是严肃的、不容侵犯的,然而市政管理法令法规与刑法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面向广大普通市民,而后者是面向威胁他人与社会安全的犯罪分子。由此看来,在执法的标准上也应当针对不同的对象,而掌握适度的原则。受市政管理部门绩效考评机制的影响,市政管理的执法人员将“从严执法”作为面向广大市民的工作宗旨,无形中给政府与市民之间筑起一道高墙,使服务型政府的思想没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同时为了追求执法的轰动效应,或是以个人工作能力的施展为出发点,也常常会造成执法人员与相对人的矛盾冲突,甚至以过激的行为侵犯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执法“一律从严”并不能够得到良好的市政管理效果,反而“宽严相济”更适合与面向市民开展的执法活动。
三、完善市政管理执法工作
1.树立“执法为民”为宗旨,改善市政管理执法工作
改善市政管理执法工作,首先要明确市政管理的内容和执法的目的,市政管理事保证城市市政工程设施的完好和运转,市政管理执法的目的在于保障市民的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具有社会服务性质的根本属性。因此,市政管理执法应当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宗旨,市政管理代表了政府,以“文明执法”来面向广大市民也是树立政府的工作形象,同时也是文明社会的象征。将法律的刚性与人文精神的柔性结合起来,做到勤政爱民,为市民创造良好的城市氛围,集政府的管理与市民的需求为一体,重视执法的社会效果才是市政管理执法工作进一步完善的关键。
2.以沟通为重心,健全市政管理法治的运行机制
市政管理应当广泛听取民生民意,从市民的真正需求中,寻求管理的平衡点。因此,市政管理部门与相对人的沟通对话,是互动式执法的关键。加强“官、民”沟通,一方面可以对政府管理法治的合理化,形成反馈,对市政管理执法形成民意监督,同时也可以向市民宣传市政管理的根本目的,互相增进了解,促进执法活动的顺利开展。
3.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强化市政执法队伍建设
目前很多城市的市政管理执法人员素质低下,造成了执法行为的扭曲式发展,使市政管理偏离了服务市民的根本。因此,强化市政管理工作,首先要从强化市政执法队伍建设做起,需要以高素质的执法人员组成的政治合格、法纪严明、自律自查的执法队伍,从而提高执法的行政能力,树立文明、公正执法的形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就我国各城市中的市政管理工作来看,普遍存在着对执法人员约束不严的现象,因此,也使市政管理与市民之间存在利益上的偏差,市政管理工作强制性执行的现象较为严重,还不能够落实到市民自发的良性发展上。由此看来,加强市政管理力度,首先要从规范管理执法做起,重视市政管理过程中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高度统一,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以市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才是强化市政管理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粱鹤年.城市理想与理想城市[J].城市规划,2009;7:23-24
商家勇于担当媒体紧紧跟上
2010年10月,武汉的食品及菜价呈现大幅上扬的势头。年初,鸡蛋批发价仅2.8~2.9元/斤,从7月下旬开始,鸡蛋批发价在短短的两个月中迅速升到每斤4元以上,零售价已飙升到5元/斤以上。各种蔬菜价格更是直线上升。市民抱怨之声沸起。
面对如此状况,武汉中商平价在全市率先推出“平抑物价”活动。中商平价总经理张万新称,20种商品包括鸡蛋、大米、油、大白菜、白萝卜、排骨、肉等,价格低于农贸市场30~50%,目的是回报社会,稳定物价,让市民买得起,吃得好。为了使市民得到实惠,中商平价将特别拿出100万元利润,作为专项补贴。
这一信息迅速为武汉晚报获得,中商平价也乐于与武汉晚报合作,将这一信息告知三镇市民。武汉晚报次日发出“中商平价自掏100万元利润,向市民郑重承诺――20种农副产品年底前一分钱不涨” 的报道。一时间,三镇市民蜂拥而来,连居住汉阳的70多岁的老太婆都赶来了,购买者排队达数百米。紧接着,武汉晚报又发出“鸡蛋3.99元一斤!卖疯了” 的报道,使得这一平抑物价的活动,开始在武汉商家引起了强烈的震动。
商家的举动赢得了民心,媒体的助推得到政府和市民的赞扬。武汉这么大的城市,仅靠一家大型超市的举措显然不够。那么,用什么方法才能将这一得民心的事情做好做大,而且能在全市展开呢?
媒体精心策划商企形成合力
武汉的大型国有商企,以它特有的主渠道作用,引导着市场。特别在物价出现异常波动的时候,它往往能够起到平抑市场物价异常波动的作用,起到政府所不能完全控制市场的作用。
2008年1月底,当雪灾遍布全国多个省市,武汉农副产品价格迅速上扬的时候,武汉晚报捕捉到了武汉三大商企――中百仓储、武商量贩、中商平价雪灾期间的举措,组织并策划了“三大超市昨承诺:雨雪结束前,卖蔬菜决不赚钱――萝卜大白菜,么样进么样卖“的报道。2月初,以一版头条加一个整版的形式,发表了题为“力保百姓菜篮子米袋子餐桌子――冰雪天,大商家有暖人大气魄”的报道。九大类副食品低价销售,甚至还免费为困难户送菜上门。在那个冬天,市民所感受到的温暖,融化了酷冷的冰雪。
而2010年10月,虽然没有冰雪,但物价上窜同样使人感受到一股寒气袭来。人们所揪心的,并不是现在的农副产品涨得多快,而是担忧这种涨势持续多久?涨到什么程度?
在中商平价 “平抑物价”的措施推出后,武汉晚报相关部门迅速联络另外两家国有大型商企中百仓储、武商量贩及时跟进。一是三大国有商企都是报纸的重量级客户,媒体的介入,能最大限度地扩大企业形象。二是在这物价高位运行的非常时期,大型国有商企的主渠道作用能够赢得民心,即使拿出一部分利润补贴亏损也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
显然,媒体的介入促进了国有商企的决心,无论亏损多少,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的农产品补贴亏损的计划摆在了他们眼前,让利于民应该说是暂时,企业的责任和义务有利于他们的发展才是长久的。
2010年11月12日,武汉晚报一版头条加一个整版发表“三大超市五大招数与物价‘博弈’”的报道,将三大国有商企平抑物价的措施详细地介绍出来。
这五大招数为:协商供应商暂缓涨价;加大粮食储备增加采购量;每斤鸡蛋倒贴钱;肉类加工进店卖肉,一斤排骨便宜四五元;基地直采蔬菜,多种蔬菜低于1.5元等。
叶菜价格从2至3元多数降到1.2~1.5元/斤,排骨从市场价格每斤18元多降到13.9元/斤;鸡蛋每斤倒贴4角钱;福临门食用油价格纹丝不动,基本没有利润;京山大米每斤比市场便宜5至6角钱等等。这些,使老百姓切实体会到了实惠。
影响迅速扩大政府出台措施
商家合力博弈物价的报道见报后,农产品批发市场也迅速作出了反应。我市最大的白沙洲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立即推出措施,将外地来汉农产品减免多种交易费用,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产品的批发价格。一位从湖南运菜过来的司机说,“我这一趟运来的一车菜,比上次要少花交易费税几百元。”他通过市场人员得知这是为平抑物价采取的措施后,立马将交易价下降了0.1元/公斤。高速公路也为农产品运输大开绿灯,运输农产品的车辆开通绿色通道并免去通行费。
1.1新市民传统思想较严重
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影响,许多地方新市民道德观念的改变比较困难,封建意识仍然严重制约了许多新市民思想的进步,对于现代文化的接受缓慢。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城中村或城乡结合部的新市民出现价值多元化的趋势,新旧道德观念交织,使得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起点低,发展缓慢。
1.2新市民科学技术基础薄弱
城中村或城乡结合部的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各项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加强了基层图书馆、文化娱乐室、远程教育和其他公共文化及体育设施的建设,但新市民的科学和技术基础薄弱,相关文化设施普遍存在重建轻用的通病。而且,由于管理措施不到位,造成新市民对公共文化娱乐场所的有效利用不足,参与度和认可度都不高。
1.3基层组织对新市民的文化素质缺乏
认识文化和娱乐活动可以影响和提高新市民文化素质,但由于协调组织不足,许多基层组织受领导干部主观因素的影响,在创建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意识不明确,没有一个积极的态度,使精神文明建设流于形式,难以发挥积极作用。
2图书馆是加强和拓展新市民文化素质教育研究的重要场所
2.1图书馆对新市民的思想政治教育
(1)以心理需求为出发点对新市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夯实基础,激发求知欲。知识需求是新市民的基本心理需要,优秀的文献信息资源是新市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要求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必须加强专业文献信息资源的采购,满足新市民在专业方向的学习需求,加强新书、畅销书、文学书籍购买和推广,以满足新市民休闲和学习需要。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指导新市民读好书,创新社区读书活动,激发读书荣誉感。广泛吸纳新市民的参与,请优秀馆员作老师,定期举办读书交流,在每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开展系列读书活动,对阅读活动的杰出人物进行公开报道。推出年度图书借阅排名榜,对前若干名读者授予“图书馆自主学习”荣誉称号等。图书馆通过新市民阅读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读书活动之中。
(2)以认知心理为出发点对新市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加强知识引导。知识是新市民提高文化素质的基础和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知识教育入手,引导新市民通过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培养和健全认知心理,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新市民通过在图书馆阅读和学习,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的积累和政治思想素质的提升。图书馆的主页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宏扬社会文化的主旋律,让图书馆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窗口。其次,要加强图书馆教育实践的指导工作。人类的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检验标准。图书馆应成为新市民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通过各种创新活动,使新市民参与到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中来。通过图书馆的业务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提高他们对图书馆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认知心理。
(3)以情感心理为出发点对新市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心理是接受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础和条件,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是情感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新市民思想政治素质形成的主导因素。首先,图书馆的情感心理教育需要馆员“以美丽的语言、外貌、气质和个性选择”等人格魅力,来指导、关怀和鼓励新市民、教育新市民,用高尚的行为和热心的服务,给予新市民更多的交流和沟通。在情感上贴近新市民,与他们产生共鸣,必能产生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同化效应”。其次,发挥图书馆的人文环境优雅的特点,以清洁的学习场所、浓郁的学习氛围愉悦读者身心,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新市民。培育新市民的高尚情操,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新市民对美的情感追求和享受中。
2.2数字图书馆在新市民文化素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1)数字图书馆为新市民远程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学习资源。随着现代远程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和普及,传统的教育形式,已不能完全满足新的公共文化素质教育的需求,更多的新市民会选择更加灵活的、个性化的远程教育这种新型的文化素质教育形式。面对机遇和挑战,对远程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新市民地域分散、工学矛盾复杂等情况,数字图书馆则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式,将传统教育资源,通过信息技术加工成现代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并通过数字图书馆网络提供给新市民,可以使不同地区的远程文化素质教育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任何时间学习,极大地推动和提高新市民在文化素质教育中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数字图书馆为新市民远程学习提供了一个网络平台。数字图书馆在远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提供远程教育教学的同时,还搭建了数据库资源、资源导航、文献传递平台,网络平台将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高度融合,从而促进新市民自主学习时查询、下载文献信息资源。通过参考咨询平台,新市民在远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及时地得到解答,了解数据库的检索技巧,帮助自主学习者更好地利用电子资源。通过资源导航平台,可以帮助远程学习者根据分类导航快速找到电子资源。
(3)数字图书馆在远程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从远程教学的角度来看,数字图书馆可以让新市民通过网络远程搜索资源实现自主学习,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应用,不仅为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提供文献信息资源的支持,而且也为文化素质提高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通过网络访问数字图书馆,还逐步培养了新市民的自学能力,提高文化素质和自主学习效率。所以,数字图书馆的远程教育模式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角色。
2.3图书馆对新市民教育文献信息资源的组织
(1)应注意新市民教育文献信息资源交换平台的标准化、规范化设计和建设,包括数据收集、描述、分类标准组织、教育信息资源平台的标准化。标准化的数据应具备可移植性、可变换性和普遍性。因此,教育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要实现联合共建和资源共享的目标,必须在资源的选择上将规范化、标准化摆在首位,选择品质高、相对稳定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挖掘和组织,而不是简单的将收集的网站进行堆积,要有重点有系统的进行信息的采集、加工整理,使教育资源数据库具有实用价值,成为新市民读者自主学习的常用工具。
(2)提高新市民教育文献信息资源选择的准确性,保障知识创新。教育文献信息资源的选择是资源组织的首要任务,只有有价值的文献信息资源,才应该被有效地组织。知识创新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选择有特定的要求,通过一定的组织和技术手段,为用户建立起有效的文献信息资源选择机制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还是网络文献信息资源都存在价值效用明显差异的问题,良莠不齐的文献信息资源,不仅不能给知识创新提供保障,反而还会给知识创新带来障碍。
(3)知识发现和有效协调的重要性。应特别注意隐含文献信息资源的揭示,使其成为新的文献信息资源或知识点,是知识创新的一种方式。图书馆不仅要找到和发现文献信息资源的现实和潜在作用,而且还要对新市民读者的自主学习的过程施加影响。
3图书馆是新市民终身教育的最佳所在
3.1图书馆在新市民终身教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1)图书馆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能够充分满足当前和未来的新市民终身自主学习的需求。学习的过程就是占有大量文献信息资源的过程,通过学习加以理解和整合,从而形成个人的观念。对于新市民自主学习者来说,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是丰富的,应有尽有的。有古代的和近代的、现代的和当代的文献信息资源;有电子文献信息资源和视听文献信息资源;有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和期刊文献信息资源等等。通过文献信息资源的编目、分类,便于新市民学习者检索和使用。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的范围被放大,可以是图书馆的现实馆藏,也可以是虚拟的文献信息资源,图书馆的这种文献信息资源形式,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保障新市民终身学习的需要。
(2)图书馆可以用各种方式来帮助新市民自主学习者掌握文献信息资源检索的技能。2000年,国家教育部规定在小学和中学的教育中必须提供文献信息技术课程的讲授,目的是“通过文献信息技术课程的讲授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图书馆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提高新市民文献信息资源的检索能力,利用各种方式有目的的针对新市民开展导读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新市民终身学习的需要。
(3)图书馆安静优雅的环境,为新市民提供了良好的终身学习的氛围和场所。阿根廷作家博尔赫说过:“我一直偷偷在脑海中想像,天堂就像一个图书馆。”作家把天堂看成图书馆,这是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书馆是读书治学的好地方,其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窗明几净的优雅环境,是新市民终身“泡”在图书馆中的重要理由。
3.2图书馆对新市民终身教育功能的保障
(1)制定相关政策,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图书馆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图书馆真正满足新市民终身学习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职能,第一要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和不同的教育单位的任务、目标和分工。第二,确定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图书馆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第三,建立不同教育部门(如学校、图书馆、情报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之间的教学协作体系。第四,逐步建立依托于各级图书馆的网络学校,实现文献信息资源、教师和教材的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终身教育功能的作用。
(2)筹集资金,改善馆舍条件。提高图书馆的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水平,创造一个更好的终身学习环境。要大力发展基层图书馆,特别是社区图书馆。由于社区图书馆规模小、投资少,贴近新市民,使他们可以在门口轻松地借阅文献信息资源,满足新市民终身学习的需要。
(3)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终身教育体系包含了各种形式的教育,符合图书馆的开放性和多样性,积极主动地服务于新市民的自主学习,并根据自主学习的需要开设学习课程,以适应新市民终身教育需要。
马佳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随着青岛“旅游城市”的名头越叫越响,马佳眼中的青岛却变得不那么可爱了。街上的出租车越来越不好打,城市生活用品的物价越来越高,房价更是直逼一线城市水平。特别是在每年夏天的旅游高峰期,想到海边去游个泳,但是只要看到海里像下饺子一样密密麻麻的游客,她就不得不“望海兴叹”。在她看来,游客正在挤压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不仅是马佳居住的青岛,还有一些著名的旅游城市如昆明、扬州、西安、成都等在城市休闲环境排名中都排在30名以外。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些旅游城市更多注重的是与旅游发展相关设施的配备,如旅行社、宾馆、酒店、景区景点等的建设,而相对弱化了城市居民日常休闲需要的设施建设和投入。同时大量游客的涌入也实实在在挤压了当地居民的休闲空间。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吴承照指出:“由于我国旅游业实施‘超前发展战略’,旅游发展政策享有‘优先权’,使得都市内部的公共休闲和游憩娱乐设施发展严重滞后”。这是一个不争的现实。
住在十堰市的李先生更是裸地告诉记者:“武当山是中国的武当山,更是十堰人民的武当山,将门票的价格定在210元/人,简直剥夺了十堰市民去武当山的权利。”
在发展较早的旅游城市,游客需求与市民需求的矛盾日益加深。由于游客数量巨大,又过于集中,在与市民共同享受当地城市发展硕果的同时,也无疑侵占了城市资源,挤压了市民的生活甚至休闲空间。游客需求与市民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城市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出现的瓶颈。对此有专家指出,城市的合理规划和对游客的引导是关键,将发展旅游业的区域与市民的生活、游憩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区分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