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个人理财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理财规划 校企合作 理论加实践
金融学专业是一个包含范围较宽的专业,现在各个高校的金融学的教学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这就是样样都得学,样样都学的不是特别精通。金融学的专业的教学面临着较大的挑战,需要进行调整。尤其是作为应用型教学的为主的高校,更要进行变革,以适应社会的要求。随着过去近30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产阶级和豪富阶层正在迅速形成,并有相当一部分从激进投资和财富快速积累阶段逐步向稳健保守投资、财务安全和综合理财方向发展,因而对能够提供客观、全面理财服务的理财师的要求迅猛增长。麦肯锡的一项调查资料表明,2006年中国的个人理财市场将增长到570亿美元,专业理财将成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金融业务之一。与理财服务需求不断看涨形成反差,我国理财规划师数量明显不足。我国国内理财市场规模远远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一个成熟的理财市场,至少要达到每三个家庭中就拥有一个专业的理财师,这么计算,中国理财规划师职业有20万人的缺口。在中国,只有不到10%的消费者的财富得到了专业管理,而在美国这一比例为58%。理财规划师既可以服务于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也可以独立执业,以第三方的身份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2005年,美国理财师年薪的平均数是18万美元,相当于大公司的中层经理。理财规划师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因此,我校对金融学教学的改革作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形成了金融学专业理财规划方向教学的特色,这里对金融学建立理财规划方向方案进行一些介绍。
一、对金融学课程体系进行较大的改进,专门设立了金融学理财规划方向的教学计划
针对这一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改变以往以金融各个方向的课程堆在一起教学模式,采用一种专门化的教育方式来培养理财规划人才。在课程体系中以理财规划原理,理财规划实务,个人理财,风险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形成了理财规划人才专门培养方式。在课程体系设立过程中以这些核心课程为服务对象设立其他相关课程,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计划体系。
二、根据理财规划人才需求特点,寻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
目前,部分金融专业毕业生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相对较差,不清楚金融业务开展的流程,特别是缺乏金融业务的市场经验,理财咨询与规划的业务能力不强。因此,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能真实地感受到理财规划的业务过程与职业情境,就成为理财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将金融产品引入到课堂教学,将理财规划业务引入到校园,将服务对象具体化,把校内外的市场资源融合起来用于教学,就是金融学理财规划方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而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切人点就是“建设仿真的理财规划情境,在课堂内外开展真实的理财规划业务”。在实践过程中,我校金融学投资理财规划专业与多家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建立“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与学生实习的平台,成为创新该专业教学的关键点。
三、建立以理财规划教学为中心的课内外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1.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立课程实训与专项技能实训。与此相对应,建立金融实训室、理财工作室及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充分满足学生实训的要求。课程实训与专项技能实训相结合:根据各门课程特点与实训要求,将实践性教学融入各门课程中,目标是巩固理论教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主要包括证券与外汇交易流程实训、投资分析实训、理财规划实训。理财规划综合实训:理财规划综合实训是根据该专业方向的定位,在完成相关方向学习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群的综合实训,帮助学生掌握各项基本技能,按照金融企业工作中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运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后继发展能力。
2. 校企深度融合,完成毕业顶岗实习。一是与金融机构进行深度合作。学校定期请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到校内兼职讲课、举办讲座、参与学生竞赛的组织与评判。同时,与金融机构合作进行项目开发。这种合作开发项目一方面帮助了企业,另一方面使专业教学更具针对性,缩短了学生的就业适应期。二是在学生经过三年完整的机理论和实践教学后,在第四年安排学生到金融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真正实现毕业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的特色。通过毕业顶岗实习以及毕业实践报告的写作,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请行业或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学生的毕业答辩。
四、实行理论教学和资格证结合教学模式
体现“学历+技能+证书”工学结合的特点一是针对理财规划师“执证上岗”的基本要求,把课程教学与理财规划资格证书考试结合起来,一方面加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另一方面使课程教学落到实处。基本思路是:把理财规划师资格考试的科目课程序列化,融人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把证书考试的内容与教学内容融合。在证书考试的辅导过程中,注重考试内容的实践化,把考试相关内容与实训教学相结合。通过努力,使学生在四年年学习期间获得助理理财规划师业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 马良军,专业群建设方案制定和课程改革阶段性总结,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J],2008 6(3);
调查对象认为金融岗位所需的专业实践技能主要是金融产品营销、金融客户服务、投资理财规划、报表分析报告拟写、金融投资理财产品介绍、金融咨询和Excel在金融统计分析方面的应用等,均占调查对象的50%以上(图2)。从这里可以看出,企业中更加喜欢毕业生具备一些实际的操作技能,他们希望毕业生能够零距离顶岗操作,从而减少培训时间和成本。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专层次金融专业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扎实的问题依然存在,77.6%的受调查者人认为在实际岗位中该方面的问题突出。调查对象反映的其他突出问题主要还有实践能力薄弱、知识面窄、对所从事专业的了解不足、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等,均占调查人数的50%以上(图3)。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教育理念有偏差,有些高职金融学校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淡化实训操作知识的讲解和实践;第二,由于学校资源的局限性,尤其是资金的局限性,基于实践操作的模拟实验室、技能仿真实训室等由于资金不足无法建设;第三,高职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自学能力较差、自我管理意识不足,导致学而不精、学不成才、流于形式。
2高职金融人才的培养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大专层次金融专业毕业生在职业上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主要是提高专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提高沟通与协调能力和提升学历,分别得到39.2%、22.4%、21.6%和15.2%调查对象的支持。由此可见,多数人认为对大专层次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培养应以综合素质的提升为主,对学历的重视度普遍较低。另外,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得到了多数调查对象的支持。59.2%的人认为可以通过观察和总结利用创新思维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28.8%的人认为创新能力有助于养成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的习惯,12%的人认为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改变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有助于发挥想象力。在课程设置方面,很多调查对象认为大专院校开设的课程应该紧贴市场,不断充实完善职业所需的最新知识和技能;应该以实际操作性知识占主要部分,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技能;应该既能为将来就业提供帮助,又能为将来择业奠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还应加强职业实践教育。大专层次金融专业学生进行职业实践教育的最佳方式,77.6%的调查者认为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企事业单位参与大专院校的金融专业建设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66.4%的调查对象认为企事业单位可以为大专院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
3结论与启示
3.1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金融人才得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虽然目前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以本科以上学历为主,但是对学历的重视度远低于专业技能。虽然有64%的被调查者反映所在单位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以本科及以上为主。但是仅有15.2%的人认为大专层次金融专业毕业生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通过提高学历来实现。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才是金融人才得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针对专业知识技能不扎实、实践能力薄弱和知识面窄等问题,大专层次金融人才应该加强金融产品营销、金融客户服务、投资理财规划等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实会计学基础、金融技能和风险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并且养成主动积极、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充实专业以外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和奋勇拼搏的精神。
3.2高职学生就业前景乐观,可适应的岗位主要集中
在中小型企业目前金融专业人才的使用,尤其是基础性工作重在从业经验而不是学历,因此高职人才通过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水平,可以满足部分企业岗位的需求,降低人力成本。由于中小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大部分,因此需求量较大,在中小型企业中的就业前景依然乐观。但是随着未来对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该层次人才的金融岗位将逐渐缩减,如果所掌握的技能单一,将无法满足单位发展的需要。可见,高职学生的就业前景乐观,但是依然需要进一步提高综合技能。
3.3实践教育、校企合作是提高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目前,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十分激烈,综合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适应工作需求具有重要作用。金融人才的培养靠得不仅仅是理论知识。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应该将暑期实践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暑假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岗位工作的锻炼,培养职业素养,同时争取更广泛的合作单位,积极开辟校企合作的通道,为更多的毕业生能参与实践工作创造机会。学校应根据专业的培养方案,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多个校内外实训基地,订单培养、联合育人,安排学生去不同的金融企业参观实习实践,零距离接触社会。通过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实习实训基地,开发、讲授实践课程,提供专业服务,宣导职业规划和企业文化等,参与大专院校的金融专业建设,为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重要途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组织大量的专业比赛活动,比如模拟炒股大赛、投资理财规划大赛等,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来加强同学们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4针对人才需求的岗位,适时调整课程配置
关键词: 金融模拟实习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一、金融模拟实习教学改革思路
(一)以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方法和现代教育手段为支撑,组织学生参加金融类课程计算机模拟实验、校内模拟实习及校外金融机构实地实习等多个层面的模拟教学实践活动。创新金融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导向作用相结合、金融专业知识学习与实际实践学习相结合、理论升华与具体应用相结合,融金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和开放型经济学人才。
(二)结合经济学学科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对实验和实习环节统筹规划,不断拓展与深化金融实践教学改革,把握好课程实习、校内模拟实习和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构建融金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的具有前瞻性、富有时代感的科学的金融实践教学体系。
(三)改革教学组织形式,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体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强教学效果。
(四)创新教学管理方式,从以教师管理为主转向以学生自我管理与自主管理为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二、金融模拟实习教学改革的实施
为了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学学科教学需求,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对金融模拟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逐步形成了适应实际情况的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教学改革实施内容如下:
(一)实践教学内容方面体现系统性和综合性。
1.针对以往在金融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问题,利用本科培养方案修订的契机,逐步形成了由金融课程综合性实验、校内模拟实习和校外参与实际业务操作等内容组成的逻辑严谨、内容完善和结构合理的经济学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2.改变按专业或课程设置教研室的例行做法,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动态地将来自经济学、金融等不同教研室、不同专业的教师组成教学实践团队,分工协作式完成综合实践教学与校内模拟实习等实践教学任务。同时,积极与银行、保险公司、期货公司和证券公司等多家金融机构的领导、工作人员联系,邀请他们承担实习教学任务。逐步构建由系专职教师和社会特聘教师组成的金融学实践教学团队。专职教师主要负责校内金融模拟实习的总体设计、策划与相关条件的准备;社会特聘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结合自身的金融工作实际开设相关讲座与报告及实际操作指导。
3.在实践教学内容设计方面,打破金融类课程之间的界限,对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保险学等金融类课程的相关实践内容进行整合,设计不同的实践项目。开设综合同一课程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同一专业的不同课程的实践教学项目,并组织学生进行综合面更广、综合程度更高的校内股票、期货等上机模拟实习与校外和建设银行合作的银行大堂经理角色体验活动。
4.在学生实践教学条件改善方面,购买了股票模拟、期货模拟相关软件,将相关课程数据库,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构建现代实验教学技术平台。
(二)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体现多样性。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金融专题讲座与金融业务实际操作进行有效结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激励式教学、角色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方法应用于实践教学中。理论讲述完成后,由学生利用实践教学技术平台进行个人理财业务、银行业务、保险业务和证券公司业务的模拟实践。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邀请了多家银行的高级理财师为学生做了《理财知识讲座》、《银行知识讲座》的专场报告,就银行业务、理财的基础知识,以及成为专业理财师需要具备的能力等内容和学生作了专题报告和交流。期货公司经理为学生们分析了近年来国内期货市场的形势及从事期货交易需要具备的素质。保险公司的高级讲师介绍了保险规划的设计及营销技巧。在实习过程中,安排学生到银行的多个分理处进行银行柜台大堂岗位实践,使他们熟悉了大堂经理岗位职责,了解了银行柜面服务,如:存贷业务、银行卡业务、外汇黄金买卖业务、个人理财业务等。通过课程实验、实训及实习基地模拟实习,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大大提高。
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实习小组,每个实习小组分别完成不同的实习内容。在实习小组中,学生同时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习行为的执行者,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小组的设立既为自主式、合作式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组织保障,又为模拟实践提供了多重角色资源。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安排不同实习小组定期进行总结和汇报,以不同实习小组为基本单位开展竞赛式实习效果总结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实习、实践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育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践教学组织规范化。
1.改变实践教学考评方法。在实践教学考评中,采用了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个体评价与学习小组团队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更加注重对实习过程的考核。考核方式的改变,将学生的实习实践由教师主导,变成了以学生为主体。在实践、实习课程中,学生根据任务目标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小组报告中涉及的实际问题,教师则辅以必要的教学支持,如提供理论指导、开设专题讲座等,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问题的探究者,其学习内容不仅来自于课堂与教师,还来自于图书馆、网络和其他学习伙伴。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的作用从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向以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指导、教学监控与考核为主。
2.改变学生实习组织的管理方式。在金融模拟实习中,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制定学习目标,自主收集、分析、处理学习状态信息,自主编制与实施学习计划。实习期结束后,学生认真撰写实习心得,小组成员以PPT形式汇报小组。实结经仔细修改后向实习单位反馈,并以小组报告形式提出设计方案。学生学习管理的自主性、设计能力和团队的协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教学改革实施成效
(一)成立了金融实验室,教学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目前金融实验室筹建完成,该实验室配备了股票模拟教学软件和期货模拟教学软件。经济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的重要专业必修课《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可在该实验室完成。通过模拟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
金融模拟实习的改革与创新是为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经济学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开拓创新能力。经洽谈与银行、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等多家金融机构拟签订学生实习合作协议,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这些校外实习的拓展扩大了经济学和国际贸易专业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经济学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周期。同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对实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科学问题,这些科学问题的产生,为学生申报SRP项目及参加创业计划大赛打开了思路。在学生中形成了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激发了更多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对实习学生的问卷调查,学生对金融模拟实习教学总体评价较满意,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都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摘要:针对目前我院金融保险专业建设的现状,结合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要求,分析了我系该专业建设取得的成就与存在问题,认为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教学改革方面存在欠缺,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针对问题提出要重点从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改革考试方法,建设第二课堂等方面完善新的专业体系建设。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六)重视科研,推行有效激励机制
鼓励老师在授课之余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建立报酬机制,出台评聘结合办法,深入发掘和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奖励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LagendijkA.CornfordJ.Regionalinstitutionsandknowledgetrackingnewformsofregionaldevelopmentpolicy[J].Geoforum,2000.
[2]Leeuwis,municationforInnovationinAgricultureandRuralResourceManagement.BuildingontheTraditionalofAgriculturalExtensionOxford:BlackwellScience.2003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校企合作需“转舵”
我国职业教育与企业的校企合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年的实践与探索,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取得了不少成就,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和模式上也取得了一些突破与创新。但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开展的校企合作时间短、经验少、形式单一,企业、学校、政府三方在如何发挥各自的主体地位作用和优势上还存在着许多困境和障碍。教育管理体制滞后、合作机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畅通、主体地位不明确、经济发展不均衡等,都成为制约我国校企合作发展的重要因素。
毋庸置疑,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灵魂,职业教育发展必须面向企业、服务企业、依赖企业,这也是专家学者,乃至职教领域早已形成的共识。然而,国家的文件言之凿凿、专家的呼吁喊得震天山响、媒体的报道有声有色、学校的总结活灵活现,可当下的校企合作究竟做得如何,恐怕我们很难拿出十足的底气。
六大模式功不可没
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经过30年的探索,已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形成了多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形式。
工学交替式
“工”是指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作为企业员工,进行顶岗工作,企业付给学生相应的劳动报酬;“学”则包涵了学校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和在企业的技术与实践课程学习。
工学交替式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理论学习相互交替,“学”与“用”紧密结合的教育形式。通过学习与工作相互交替,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与专业技术实践工作相结合,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技能。
订单培养式
订单培养式是指学校与企业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和培训计划,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学资源,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形式。对学校而言,这种培养形式使学校专业教学定位和学科建设更加贴近企业要求,制订的教学计划更符合企业实际需求。同时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从根本上促进了学生就业。
创办于1983年的黎明职业大学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从2005级开始,该校以金
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商务经纪与专业为主体,与中国人寿泉州分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双方依据职业岗位标准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学生在三年级时进入企业银保中介职业岗位,进行《个人理财规划基础》、《投资规划》、《风险管理与保险规划》等课程的学习实训。学生在企业学习训练期间,享受企业员工待遇。企业为学生提供生活补贴,并按企业员工的标准计发业绩奖励。目前,学校开展“订单培养”已经涵盖信息传播与策划、会计与审计、计算机应用技术、商务英语等二十余个专业,38%的毕业生因此受益。
项目驱动式
项目驱动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双方通过具体项目进行合作,调整相关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制定、完善理论和实践教学两大体系,具体项目内容由学校与企业双方协商来定。它是以项目为双方合作基础,并通过项目合作来完成和实现学生培养的一种形式。
这种形式的特点是:校企双方根据项目需要,互派人员为对方服务,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及项目所需的物质条件,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企业为学生就业提供便利,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机制;以项目为载体和纽带,把企业和学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校企共赢,降低风险;以项目为中心开展工作,一切工作都为项目服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但项目驱动式的不足是寻找适合校企合作项目有一定难度,因此这种合作形式的适用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1”结合式
“2+1”结合式,是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形式。具体来说,三年的学制中,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在企业实践一年。校内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之以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企业的一年以实践操作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并在校企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产学研结合式
产学研结合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理论教学以学校为主、技能培训和实践教学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最终实现校企合作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教育形式。我国产学研结合教育教学形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主要是在学习和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顶岗实习式
顶岗实习式,是指学生到企业具体岗位上工作,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进行生产工作实践。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实习不同,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在工作期间有正式的工作岗位,和正式员工一样承担一线的岗位职责。
但是这种形式仍然存在教师参与顶岗实习的时间与机会少、与企业沟通不够、参与顶岗实习的企业不够配合等弊病,甚至出现很多有损实习生劳动权益的现象。2012年11月,教育部拟定的《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对“顶岗实习”引发的诸多弊病予以纠偏,除了对实习生基本权益予以重点保护外,对实习单位的资质和义务也进行有力约束。
关键词:开放教育;高职教育;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一、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学前教育培养目标上存在差异
为适应时展之需要,2010年国家将学前教育正式纳入未来十年发展规划,提到重要议程。学前教育专业主要目的是在研究儿童发展规律、学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培养优秀的幼儿教师和其他从事儿童工作的人员[2]。这一专业十分注重理论方面与实践方面的结合,同时也注重教学方面与研究方面的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在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中都颇受重视,但作为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其所招收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有很大差别。开放教育以远程教育、业余学习为主,面向的是全体社会成员,学生多且覆盖范围很广,均来自不同地域,而且是年龄差别比较大的成人对象[3],也就是说,开放教育培养对象主要是以在职的成人学生为主体,所以学生在基础学历层次上呈现多元化特征,即高中、专科和本科学历并存。同时,由于大部分学生所学的专业与本身的工作岗位息息相关,因此大多数开放教育的学生本身也早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践应用能力。高职教育为全日制教育、以面授教学为主,培养对象是通过全国高考统一招生入学的,大部分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之前,对自己将要学习的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基础学历层次一般都为高中或者中专,且大多数学生没有任何工作经验[4]。在宏观培养目标上,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学前教育专业都聚焦于面向教学、管理和服务一线,造就大批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5]。正如爱因斯坦曾强调的“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6],即使学生在德育、智能、身体、审美、心理诸方面得到全面而协调的发展。但具体对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所开设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对比,还存在一些不同之处。开放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将社会中在职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基本的理论素养和相关教育技能进一步提升,将其培养成为学前教育工作方面的专门人才,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并能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具有现代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素养和相关的学前教育技能,适应幼儿教育事业发展需要,胜任在社区、幼儿园、家政等各种儿童教育场所工作的专门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刚刚毕业、没有什么工作经验的高中生或者中专生,学前教育专业定位于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重点学习掌握学前教育一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能够在学前教育机构从事保育、教育和研究工作的教师或管理人员[7],高职教育更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视学生掌握弹、唱、跳、说、画、做六项基本技能,重视学生的善于沟通、勇于创新能力。所以在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的具体培养过程中,需尊重规律、区别对待,具体规划出科学规范、合理可行的课程体系。但无论如何,开放和高职这两种教育模式都是将培养学生有道德、有素质、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等基本人文特质作为首要条件,将技能培训和实践应用作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而且两者在教育实习实施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强化学生的亲身实践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这就使得两种教育模式之间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二、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差异
不管是开放教育还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都是整个教学体系的核心,决定了教学的有效性且规定着学生的合理知识结构。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和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同时要求具有相应的教学模式。两者课程体系的内容,都要求具有完整且合理性,要打牢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其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要得到专业训练,从而获得系统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教育的课程系统是通过提供一个课程集合,按照一定的专业规则,指定统设和专业的必修、选修课程,并指定相应学分和先行课程条件等约束信息,从而形成对这些课程进行有序、关联学习的课程体系设置。开放教育开设的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幼儿园实际工作的需要,以“实践为重,理论够用”为基本原则,设置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职业核心课、通识课、专业/职业延展课和综合实践等基本模块。高职教育开设的学前教育专业遵循了高等教育常规知识模块的课程设置,主要设置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延展课和综合实践五大模块。两者所开设的课程模块详见表1所示。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模块明显不同,开放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通识课程模块设置了个人理财、实用法律基础、塑造良好的性格等43门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通识课程的开设让学生的选择性更加广泛,可以提升学生的生活、知识、艺术等品味,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对某开放大学与某高职院校开设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可以看出高职教育开设了基础综合实践课程(军训、就业教育、实践拓展等),这些课程的开设与全日制的高职教育相匹配,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而开放教育均是在职学生,所以这些课程无法正常开设。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同时注重学生英语与计算机水平的提升,但是高职教育更加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的培养,开放教育主要是让远程教育学生了解开放大学的概况,熟悉远程教育学习模式与学习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开展学习。从表1中可看出开放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及职业核心课程均设置了必修与选修课程,课程设置多种多样,学生选择范围更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成人远程教育特色。高职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基础及核心课程均是各高职院校所设置好的,关于专业课程学生没有选择性。开放教育针对学生主要是在职成人的特点,不仅在拓展课程设置方面开设了幼师资格证书考试所需的课程,还开设了一些与职业相关的延伸课程,更深层次地注重成人学生个人的身心发展;高职教育的学生主要是刚毕业的高中生或者中专生,所以注重的是职业技能的提高,开设的均是学生走向教育工作岗位以后所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课程。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开设的学前教育专业都针对各自的教学培养目标设置了相关的专业课程,虽然两者之间差别较大,但可以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语言、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可以有效减少学前教育工作者所受到的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差距[8]。对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的目的,旨在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进而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以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提升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科学化的对策探求
通过前文对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设置对比分析可见,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既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又具有独立性和互补性。开放教育的优势主要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相互融合,以高水平的远程网络教学平台、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和管理软件作为运行支撑;高职教育的优势主要是依托高质量的职业技能课程、实验实训设施等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经过总结分析可看出,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开放教育具备的“开放性”优势能够较好地弥补高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反过来高职教育所具备的“职业性”优势又能帮助开放教育克服不足得到持续发展,两者之间良好的互补性使得两者的融合发展将会成为现实更好的选择。其欠缺在于,两者的课程设置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课程设置都未考虑学生自身现有工作和未来就业的需求问题,在开设的课程实践实训方面与理论方面存在脱节现象。所以,应秉持科学有效的原则,在充分考虑学生自身发展及未来就业的前提下,对现有学前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和完善,促使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在拓展课程设置上相互支撑、相互补充,使课程设置更具科学性、灵活性和可选择性,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更大限度的发展。具体说来,提升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科学化的对策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1.将职业技能性方面的课程置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地位
学前教育专业本身就具有较明确的实践应用性指向,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实施与专业对应的岗位素质要求、能力需求相适应。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都应当着眼于以技能性方面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专业的岗位群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工作规范以及对学前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能力、知识要求为导向,要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和特征的学科型课程体系,建立基本理论与实际情况相联系,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2.将教学实习纳入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中
教学实习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既可使实习者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又可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检验乃至创新所学的理论。让学生切实通过实地体验、调查和研究,了解学前教育机构的实际运作情况,亲身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进程,使其自身的实践能力得以提升。所以,开放教育和职业教育都应让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定分量,与学前教育机构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并通过建立“教学实习导师制”,使实习者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导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在“理论—实践—理论”的循环往复中扎实知识、学以致用。
3.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下功夫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要着力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利用开放教育的线上教学资源,有效实施开放在线学习,形成规范而又有特色、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有学者提出建构从职业到学业再到职业的远程素质教育金字塔模型,该模型从塔基到塔顶依次由远程生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思政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和能力素质教育六大维度构成[9]。这一构想值得借鉴。
4.强化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