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客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建设高素质科技教师队伍
1..1.1配备专职科技教师学校应选择热爱科学、年富力强、奉献精神强、责任心强的教师来担任科技教师。
1..1.2培训学科教师可通过面向全体教师的知识培训、专家讲座、制度建设、激励机制等手段与措施,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科学素养,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教育教学活动的探索和指导工作。
1..1.3提高科技教师综合素质定期召开科技教师座谈会,及时沟通、相互了解教学实施中的问题和经验;实行青蓝工程的管理激励制度,培养发掘有科技创新教育教学潜力的科技教师。
1.2开展科普推广宣传活动
(1)举办校科技周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做到早部署、早安排,围绕科技活动主题,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系列科普活动。
(2)组织学生观看科技片。可收看中央电视台《科技博览》、《人与自然》、《科技之光》、《走进科学》等科技节目;组织学生征订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如《科学大众》、《少年科学》、《少年智力开发报》等;介绍科学家故事,如牛顿、爱迪生、富兰克林、贝尔等众多科学家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故事。
(3)定期组织学生精心策划,张贴科普墙报、办科普专刊,展示科技创新优秀活动项目,展示学生自制的标本、教具、学具;开设科普讲座;举办“科技在腾飞”的手抄报等形式新颖、富有特色的比赛;组织部分学生写心得体会,利用校园广播选播优秀作品。
(4)大力宣传热爱科学、具有创新思想的青少年先进事迹,不断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科技创新潜能。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广泛参与,才能真正在校园内营造一个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让科技意识深入人心,取得良好的科技宣传和普及效果。
2整合基础学科课程和科技活动
开发科技创新教育资源把学校科技创新教育与教育整体改革相结合,并入教育主渠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和主渠道。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道德情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也只有将以往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课外”身份转变为“课内”身份,才能突破科技活动就是建课外小组、搞小发明的狭小天地,让课堂中处处有科技,处处有创新,真正落实学校科技创新教育。
2.1将科技创新教育融入到基础学科课程中
2.1.1高考学科学生学习时间主要用在高考学科中,因此,如果在教学中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理念,并对相关的科技知识进行一些系统梳理,必将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起到重要作用,收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1)语文学科。现在的语文教材中,增加了不少有关科技内容的文章,语文教师可利用此契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收集整理相关的科技资料和研究背景,拓宽科技知识领域。
(2)英语学科。有英语教师曾留意到一个现象:理科生英语成绩普遍高于文科生。按常理文科生应更占优势,但通过试卷分析才知,原来英语试卷中的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等题目有五分之三以上的内容涉及到自然科学知识,而这正是理科生的优势。因此,英语教师非常有必要在教学中融入科技知识,尤其对文科生的教学,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成绩,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3)理化生学科。在实验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察、对比、实验、归纳、类比等方式,引导学生“做中学”和“探究性学习”,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能很好地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
(4)数学、政史地等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各自学科特点,将科技创新理念渗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以及发现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1.2非高考学科如《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灵感的产生,让学生亲历实践活动的过程,经历成功与失败,这对于直接经验的获取和创新人才的培养非常有帮助。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实践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应用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与分享、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好地促进青少年个性发展和情商修养,转变学习方式,完善学生素质结构,提高综合能力,实现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全面提升。
2.2开发校本课程
2.2.1明确校本课程开设目的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兴趣为目标,为学生建立广阔的知识背景,降低教学内容的理论难度和对学科体系的严格追求,避免科技教学课堂死板生硬,加强观察、采集、实验、动手操作和实践的环节,注重阅读、思考、探究、分析和直接发现。
2.2.2注重校本课程开发针对学生兴趣需求、心理特点、个性发展等,合理开发校本课程,避免科技创新教育的随意性和片面性,认真规范科技创新教育内容,建立学校科技创新教育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可开发科学史话(爱迪生发明故事、历代科学家史等)、电子技术、机器人制作、建筑设计、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军事科学等校本教材,涵盖科学前沿与高新技术、实用技术、科学技术史等相关内容的校本课程。
2.2.3合理控制校本课程人数只要报名参加某校本课程的学生超过10人,学校就应想办法开设此课程。另外,每门校本课程人数应尽量控制在30人以内,以有助于教学的开展和提高课堂效率。
2.3开展科技活动
2.3.1比赛竞技类如航模、空模、魔方、七巧板、电子制作、物理技能、机器人、天文知识、环保知识等竞赛;科技发明作品展、生物标本展、化学晚会等;组织以科技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由学生代表讲述科学故事,提出论点,大家相互讨论,得出结论;规定学生每学期读一本科学书籍;利用寒、暑假参加科技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能强化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鼓励学生自立、实践、创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素质、科学方法;认识自我,展示和发展自我,从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2.3.2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组织学生成立科技兴趣小组,或由学生自发组织科技社团活动。这些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都是由对某学科研究领域感兴趣的学生组成的,其科技活动开展的针对性更强、目的更明确,内容更有深度和广度,并能及早发现和培养具有科技创新潜质的优秀人才。
2.4紧密结合高校自主招生政策
将科技创新教育作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之一,与全国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紧密结合起来。高校自主招生是一门大学问,不同高校选拔优秀生源的标准和方式虽各有千秋,但万变不离其宗,所需人才一定是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拔尖优秀的创新人才。通过检索高校自主招生报名条件,发现一个共同条件,即“具有突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科技创新发明有优异成绩者”。那么高校如何评价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潜质呢?清华大学招生办介绍:“综合性面试容易评判出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对于创新性的评估则有局限性……不是靠一张卷子就能把学生的创新能力评判出来的”。那么,针对高校自主招生政策中提到的关键词“科技、创新、实践、发明、优异”,应如何理解和定位,从而给学生更多的选拔机会呢?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组织动员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类比赛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市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科普作文大赛、微创新大赛、中小学电脑制作大赛、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创新实践活动等。
(2)辅导学生科技发明申报国家专利并获得国家专利。
(3)积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5~15人)参加科技类社会实践活动。参赛获奖、申报专利、社会实践,是最能体现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和途径,能直接将其作为高校评价学生创新潜质的重要指标,从而让学生具有高校自主招生的选拔资格,争取更多机会选择心中理想的高校。
2.5举办科技专家讲座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每一堂课该怎样上,教师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新课的引入要尽可能生动、有趣、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求知欲望;概念、规律的教学要注重讲清知识的形成过程,要设计一些能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尽量增加学生视听、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养成动脑实践,主动探索、研究的习惯。教师绝不能把现成的知识嚼碎咬烂后硬塞给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借助学习工具、通过动手动脑,主动地去实践、去观察。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信任学生,该想的让他们去想,该说的让他们去说,该做的让他们去做,结论尽量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教师不要包办。
二、准确把握学生的创新时机
据有关教育专家考查,中国学生与西方学生相比,基础知识较好,但由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大,使得中国学生自信心弱,动手能力差,应用意识缺乏,创造精神不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探索和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方法,把教学过程真正变成启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造的过程,特别是在即将得出规律性结论之前,教师应有计划地及时组织学生讨论,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发问,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思考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铁”时,为了揭示铁生锈的原因,教师可首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验思考铁生锈的各种情况,如在通常情况下,铁制品放在空气中就会生锈,可涂了油漆后就不会生锈;放在潮湿处的铁制品会生锈,而干燥的铁制品则不会生锈。然后经过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提出各种假设和实验方案。通过实例我们看到,运用假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时,对假设进行验证是十分必要的,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一般都是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的。学生在运用假设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中,经过收集材料、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这种方法为多数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为进一步的学习活动营造了积极主动的气氛。
三、鼓励学生创新和运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氛围;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知识与情感传递最直接的途径,是发展素质教育的最纯粹的场所。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人文素养及传统素养的一种传承,是对学生思维、意识、行为、情感的一种调剂。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上均呈现出单一趋势,此种形势使学生陷于被动,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的发展与教学效果的强化。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探究,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解放,是对新课程标准的一种延续,是对学生发展的一种重视。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维系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只在于教师如何教,也不只在于学生如何学,还取决于一定的教学环境,以及一定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综合心理状态的一种现实反映,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情感、认知、态度、行为的一种体现特征,是维系师生和谐关系的重要条件。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远近距离,可以激进低落的情绪,可以焕发师生精神,可以激发师生的内在潜能,可以端正师生的教、学态度,可以使教学活动井然有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清语文教学的本质并非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以教师的人格、性情等的传递塑造高素质人才。教师要注重自身人格在课堂教学中的直接影响力量,抑制课堂教学中的本我冲动行为,自行监控本体情绪,要以现实原则调节课堂教学矛盾,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品质调控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还要注重课堂教学中语言、行为的修饰,要以幽默的语言和趣味的肢体行为活跃课堂气氛,以此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增添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
二、创设自主探究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主体主动求知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体性的挖掘与培养。所以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主体,必须着眼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就要充分创设自主探究活动,以自主探究方式带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发展,以自主探究形式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挖掘学生的积极本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知识内容创设自主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发问质疑,鼓励学生自主研究揣摩,鼓励学生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个性化地挖掘语文知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主动探究中了解语文真实的深厚内涵,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达到情感的递增。教师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行为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与点评,要以激励性的点评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小学语文《小石潭记》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自主探究活动:同学们,请你们先自行读一遍《小石潭记》这篇课文,然后请你们告诉我你们喜欢作者描述的这个小石潭么?请你们告诉我你们最喜欢文章的哪一部分或者是哪一句话,并告诉我何故喜欢?等等。通过这样活动的创设,激发学生认真读取文章,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以此实现学生主体潜能的有效激发。
三、创设贴切生活的课堂情境,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
生活是炼就知识的重要场所,是强化知识掌握的主要阵地,是检验与融合语文知识的力量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贴切生活的教学情境,就要以适宜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的生活素材为依据,以学生主体的情感升华为根本,以情境的强化效果为最终目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找取素材,将语文知识的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将静态的语文知识以动态的现实生活形式展现出来,以生动的生活情境转化枯燥单一的文本内容。例如,在小学语文《失物招领》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请问大家有没有捡到过他人遗失的物品?大家都捡到过什么呢?对于捡到的物品大家都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们踊跃地谈一下吧。以此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快速回想,引发学生思维快速运转,激起学生情感与语文知识的共鸣。
四、创设融合科技的现代课堂,拓展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一、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管理过程演绎
我国高校推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已有30多年的历史,纵观已有的经验和研究来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从规章制度到具体运作及管理体系已经比较成熟、完备。不过,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的发展,本科教学普遍面临着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的挑战,特别是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因为存在着教师指导不力、过程不严以及论文质量泡沫等问题,正经历着废除与存续的舆论煎熬。对此,本文认为首先应该对高校现行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过程展开演绎分析,然后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展开调查研究,如此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探讨毕业论文的“弃存”或“改革”问题。
(一)管理主体及架构
综合来看,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监督和管理的主体大致可分成三类:第一,省(市)教育厅及其相关部门。作为浙江省属重点高校之一,浙江工业大学的主管单位是浙江省教育厅,其中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改革及其质量评估等各项工作由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具体负责指导、监督和检查,具体包括编写《普遍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规范、下发通知、抽查各校各专业的毕业论文等。第二,高校教务处(科)。从学校层面来看,高校教务处一般都设立教学科具体负责毕业论文的指导、监督工作,包括制定毕业论文的规范要求、毕业论文评分标准、指导教师评语、毕业论文进程安排与考核等。从毕业论文题目申报、中期检查、答辩督导到论文抽查等每个环节上来规范和监督各个学院的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第三,学院教学主管机构。如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成立了以教学院长为组长的毕业论文指导小组,制定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规范、毕业论文写作指南、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工作规范、毕业论文答辩工作规范等各项规章制度。在这三大监管主体的指导下,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具体执行过程则是:毕业论文教学年度工作计划及组织实施由系负责,包括参照导师制确定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组织和动员指导教师、毕业班学生认真学习毕业论文有关制度规定;组织做好毕业论文的选题、审题工作;审核签署《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组织答辩委员会,确定答辩程序,组织答辩工作;做好毕业论文总结工作;由学院教学办公室负责毕业论文具体工作的安排,包括统计和整理各类表格、安排论文评阅教师、发放通知、收集论文等;由论文导师负责学生的论文写作过程,包括选题、撰写开题报告、论文初稿及其修改、答辩等。
(二)管理机制和流程
根据现行制度框架,毕业论文教学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监管主体比较清晰、管理制度规范程度较高,大致的运行机制可以用图1来表示:图1毕业论文管理运行机制从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上来看,以导师与学生为主的毕业论文教学主要包括选导师、选题目、开题、论文写作、答辩等几个主要环节。结合以上两部分内容来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除了受到教学监管层的影响之外,关键还是在执行层的论文导师与学生。下面就以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为观察对象,分析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探索优化毕业论文教学的可行路径。
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实施及问题
教学改革是基于现行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制度等方面的完善和创新。因而,要进行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必须先要清楚高校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的实施过程,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究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毕业论文导师双向选择
论文导师双向选择制度是政管学院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一项教学管理创新举措,具体做法是在学生大三第一学期的时候开始实施论文导师的双向选择工作:一方面,学生根据自身的研究兴趣、学习课程等情况,结合论文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填写“论文导师选择志愿表”,每个学生可以填写三个志愿;另一方面,论文导师通过阅读学生简历、面试等方式,选择自己愿意指导的学生名单。最后由学院根据师生双方的选择情况确定最后的名单,并进行公示。这一制度实施近五年来,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据调查数据显示,学生所选择的导师是第一志愿的比例达到62.07%,学生对导师选择结果“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总和达到了98.85%。这说明:第一,学生的选择权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和尊重,对该制度的认可度高。第二,论文导师的选择过程及程序透明、公正,体现了学院教学管理过程的民主化。第三,此项制度扩大了师生交流的机会,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这为整个毕业论文教学的开展和完成奠定了良好地基础。但是,我们把学生的评价与毕业论文导师的评价情况进行对比,则反映出论文导师对该项制度的认同度比较低。为此,课题组专门对政管学院长期担任论文导师的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综合来看,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大,其中对学术研究感兴趣、学习认真的学生日益减少。这种情况导致指导教师一方面对选择自己的学生不满意,另一方面选不到自己满意的学生,因而一些导师认为这种“没得选择”的选择不如随机分配。第二,部分学生滥用选择权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该制度自实施以来就存在一种情况,即不少学生在填写志愿前同时给好几个教师打电话,希望导师选择自己,而指导教师对这种情况往往是无法掌握的,所以导致指导教师在自己选择的学生名单里(一般是五个左右)选择了该学生,而该学生的第一志愿却是其他指导教师。简言之,对整个教学工作来说,作为第一个环节的“选导师”,其重要性则不用多说。不过,从调研结果来看,该制度在设计、执行、监管等各环节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选题分析
结合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的毕业论文题目统计表来看,有几个情况比较明显:第一,从选题来源来看,从高到低分别是“学生自定(45.98%)”、“导师课题(33.33%)”及“导师建议(12.64%)”;在选题上花的时间比较多的学生人数占到62.79%,而且大多学生选择的是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选题,选择这两个选项的人数比分别为80.42%和76.47%。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内容感兴趣,教学的效果也比较好,这为较好地完成最后的毕业论了一个铺垫;另一方面则说明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作为评价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仍然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第二,论文题目体现了专业特色。2011届本科毕业生共提交113篇论文,大约有20篇论文题目是教育管理方面的,27篇论文属于社会保障方面的选题,其余66篇则集中在政府管理和公共政策分析方面。这与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模块课程设置基本一致,明显反映出学校公共管理的特色。从近几年学生论文题目分析来看,问题集中表现在:第一,宏观理论研究较多、选题偏空泛。以2009届行政管理专业为例,40篇论文中就有10多篇论文选题明显空泛,不适合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第二,实证研究的偏少,研究方法运用不当。从本届毕业论文的题目来看,尽管有35个选题是对研究对象做实证分析的,但从其论文终稿来看,案例说明主要以网络、政府文件、已有研究数据为主,真正自己去做实证的调研数据、访谈资料少之又少。第三,热点问题关注多,理论知识运用则明显缺乏。本届毕业论文讨论主题涉及“菜价最后一公里”,“以房养老”、“廉租房政策”、“居家养老”、“民间慈善基金会”,“用工荒”,“房屋拆迁”等非常热点的社会公共事件和政策。不过,这些论文均没有获得比较理想的成绩,其中最大缘由则是理论知识运用的欠缺。
(三)开题报告分析
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直受到教学管理机构、毕业生、论文导师的重视。有36.84%和47.37%的论文导师认为开题报告对论文写作“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对应地,学生中有19.77%和53.49%的人选择“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不过,尽管有53.49%的学生表示自己“比较重视”开题报告的写作和答辩,但在开题报告上所花时间比较多的人数比例只有45.35%,同时对于整个论文教学中“哪个环节最重要”的问题选择时,只有5.81%的人认为“开题”最重要。结合师生的访谈情况,发现开题环节存在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开题报告的质量,真正体现开题对论文写作的意义。目前,在开题报告教学时间安排上,学院考虑到学生考公、考研和就业的压力,适应地做了调整,即把开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开学第一周。这一教学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准备开题,更好地完成报告的写作。对于这一教学时间安排是否合理的问题中,有61.79%的学生选择“合理”,但是,仍有42.11%的教师反映学生在开题前才和教师联系。同时,仍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承认自己花在开题上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基于上述问题,在本次调研中,课题组专门设计了“是否把开题报告作为过程考核的一部分”的调查。对此,论文导师中有47.37%的人认为对毕业论文的阶段性量化考核对毕业论文教学有积极促进作用,26.32%的人则认为基本上没有影响,另外还有21.05%的人选择了“不清楚”。结合前面的数据来看,如何真正地发挥“开题报告”的作用,加强对这一环节的考核或许是可以尝试的一项改革。
(四)论文写作环节分析
论文写作是一个综合性强、时间跨度较大的过程。课题组从动机、写作时间、师生互动情况、论文质量情况等几方面来评价这一环节的教学情况。从写作动机来看,有55.81%的学生是为了“完成任务”,40.7%的学生是出于兴趣,仅有3.49%的学生是为了获得优秀的毕业论文成绩;从论文写作的时间上来看,76.74%的学生到5月份才完成初稿写作,仅有23.26%的人在4月下旬之前完成初稿;从论文写作过程来看,大部分学生的论文都经过导师3次以上的修改,人数比例达到75.58%,而且没有一位学生的论文是未经导师修改直接提交的;从师生互动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选择“有事情才联系”,这说明师生之间在选题、开题、初稿、定稿这些重要的“事情”上才会交流;从互动方式来看,现在师生间的交流主要以电子邮件和电话为主,传统的面对面或小组式讨论日趋减少。从毕业论文教学监管单位、学院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机构和论文导师的多方评价来看,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首先,以浙江省教育厅对浙江工业大学政管学院2005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抽查分析的结果来看,与省内其他高校相比,论文总成绩处于中等偏下的层次,特别在“选题”、“教师指导”、“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学术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应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能力”这几大方面,得分明显落后于其他高校。其次,根据政管学院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办公室的统计来看,近几年本科毕业生的成绩分布大致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所谓两头小,即“优秀”和“不及格”的论文少,大部分论文都处在“及格”和“中等”之间。调查显示,“及格”和“中等”的论文比例占到64%。同时,与前几年相比,“良好”的论文比例则有所上升。最后,从对论文导师的调查来看,仍有16.67%的导师认为本届毕业生论文抄袭情况“非常严重”,22.22%的导师认为“比较严重”,而认为“基本没有抄袭”的比例是零。也就是说,如何提升毕业论文质量,优化毕业论文教学效果,仍旧是目前本科毕业论文教学面临的严峻问题。
(五)答辩环节分析
毕业论文答辩是整个毕业论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近年来学校教务处组织专门的督导组对下属学院毕业论文答辩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和指导。从学院层面上看,非常重视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包括事先成立答辩委员会,制定了毕业生答辩工作规范并及时公布答辩信息等。从相关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学院的答辩工作程序比较完善,师生的认可度也比较高。学生对答辩工作满意程度非常满意的占23.26%,比较满意的占61.63%。此外,浙江省教育厅也开始加大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监管力度,要求2011届本科毕业生提交论文文献相似性检测报告。对此,政管学院在答辩资格审核中增加了文献相似性检测报告的环节,即文献相似性检测超过20%的学生不能参加首轮答辩,而与为首轮答辩没有通过者提供第二次答辩机会的大组一起答辩。对该项规定,有73.68%的教师认为很有必要,可以防止严重抄袭的现象;26.74%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可以保证论文质量”;68.6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但不够完善”。至于相似性检测的结果是否合理,60.47%的学生认为比较合理,有15.12%的学生认为非常合理。
三、优化毕业论文教学效果的改革路径设计
从政管学院的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发现:第一,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的实施主体是学院和系。省教育厅、学校教务处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着主导、监督的作用,具体的规范要求和实施责任主要落实在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头上。据此,要提高毕业论文教学的质量,则需要各学院、系(所)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改革措施。第二,毕业论文教学的核心是导师和学生。毕业论文好不好关键在于导师“导得好不好”,更在于学生“写得好不好”。这就要求一方面毕业论文导师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把写好毕业论文作为自身内在的要求,增加对学术研究和写作的兴趣。第三,优化毕业论文教学的成效需要从改善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出发。毕业论文教学是个周期漫长,场地分散的教学活动,这就需要突出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监督和考核。课题组认为要优化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可以探索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一)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主体应该进一步完善毕
业论文教学的相关机制,特别是导师双向选择制度、论文指导教师评价体系就管理过程来看,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主体,尤其是学院这一层级,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调控功能。在此,仅选择导师双向选择制度、论文指导教师评价体系为对象展开讨论。首先,就政管学院实施的导师双向选择制度来看,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该制度的认同度较高,而论文导师的认同度则相对较低。因而,导师双向选择制度的优化方案要做到既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也尊重导师的选择权,具体改革可尝试:第一,把大三第一学期(第五学期)前两个月作为师生沟通月,鼓励师生在选择之前做充分的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第二,每个学生只能限填一个志愿,如未被该导师选中,则服从调配。第三,为提升学生选题与教师研究方向的匹配性,设置导师与学生的流动、协调机制,包括交换、共带等。第四,适度考虑学生所学模块课程与导师选择之间的相关性,比如需调配的师生,则可以充分考虑这一点。其次,鉴于导师在整个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中的重要角色和功能,参考其他高校的相关制度,可以考虑建立论文导师评价指标体系。为此,课题组专门设计了关于开展这项制度的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的认可度较高,而指导教师的态度则比较模糊。因此,应立足本院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其他院校的经验来设立导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先研究讨论评价指标项,然后征求导师的意见,进行修改、试行。从内容上来看,导师评价体系可以包括导师自评、学生评价、领导小组评价等。
(二)推行实证研究论文的教学改革
从学生选题和监管部门的评价情况来看,公共管理系的学生选题偏大、空泛的问题比较突出。选题直接影响着论文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学生对纯理论、重大问题的研究能力、研究条件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导师对此类论文写作的指导也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在论文教学中对选题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论文教学改革中尤为值得探索的一项工作。鉴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普遍修过社会调查方法、统计分析、案例研究等课程,结合学院目前正在推行的“五个一工程”等教学环节,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优化方案的核心可以放在推行实证研究性本科毕业论文。所谓实证研究论文是指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以公共管理领域的某一现实问题为关注点,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记录,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其展开分析研究,并得出一定结论。实证研究论文教学的目的是鼓励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学习如何从某一社会公共事件出发,运用合适的理论去分析、解释,探索更好的公共管理策略。从这一内涵出发,推行实证研究论文教学的意义在于:首先,做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既避免学生做大而空、无意义的理论研究,又会激发学生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度、责任感,提升写论文的积极性。其次,以现实问题为基础的研究,凸显了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这一点正好能弥补目前学生对论文意义的虚无看法。再次,从现实来看,实证研究论文的训练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职业,为胜任公共事务的管理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当然,这一方案的实施细化,需要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诸多环节的配套改革,例如需要毕业论文监管主体的配套性制度支持,包括教育厅、学校对改革试点的支持、学院毕业论文规范的改革、学生从事实证研究的相关费用保障、论文导师教学方式的改革等。
(三)构建过程考核的毕业论文教学体系
过程考核首先是指对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主要环节进行综合考核、评定,并折合成一定的成绩比例,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基于政管学院毕业论文教学的开展现状,可以考虑把选题、开题、论文及答辩四个环节分别折合成一定的比例,综合计算学生毕业论文最后的成绩。其中,可以探索公共管理系+导师的复合型考核机制,具体指选题、论文环节的考核由导师来完成,开题报告和答辩的成绩考核则由公共管理系来完成。这一考核体系还可以建立与其他考核体系的衔接。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积极性,可以考虑把毕业论文的过程考核和学生的评优、评奖联系起来。加大对学生,在各种竞赛、科研成果评比中获奖的宣传和奖励。
摘要:英语课堂教学要进行创新,就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适用型人才。
关键词:课堂教学;方法创新;引发兴趣
课堂是传授知识的重要场所,精湛的教学艺术有助于课堂教学。教师必须集中精力研究新的教材教法,在45分钟内下功夫,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注重课堂教学创新,因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学生置于运用英语的实践活动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兴趣,从模拟交际到真实交际,以达到掌握英语的目的。那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堂好课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净化思想境界和培养学生的能力,还要让学生听起来兴趣盎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寻找学生的兴趣触角,让学生进行联想,使学生觉得新颖、生动,在娱乐轻松中,不知不觉地烙下记忆痕迹。例如,在讲《谁有橡皮》(whohastheeraser)一课时,笔者运用做游戏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课文。首先,找六名学生到黑板前站成一队,把手都背在后面,而下边的学生把眼睛闭上。这时,教师取出一块橡皮递给前排站着的一位学生,让他们一个接一个传。几分钟后,教师说:“停!请你们半握拳头把手放在桌前。”然后请学生猜,Whohastheeraser?
如猜对了,全班给以掌声;猜不对,演一个节目。正当学生兴趣正浓时,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用英语回顾刚才做过的游戏,看谁说得又快又准。五分钟后,教师开始检查,大部分学生能够流利地复述课文。然后,教师又根据课文提出:1.Howmanystudentsstandinfrontoftheclass?(教室前面站了多少名同学)2.Whydotheyputtheirhandsbehindtheirbacks?(他们为什么把手放在背后)3.Whatdoestheteachergivethem?(教师给他们什么了)等18个问题。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
一、课堂教学活动与实践紧密联系
随着我国加入WTO,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需要具有商务英语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而英语课堂教学强调Learn(练习性学习,即在环境中使用语言,是一种潜意识的语言发展过程),而不是强调Study(研究性学习,即让学习者有意识地学习语言规则的过程)。所以教学中应力求减少教师的授课时间(占课堂的时间不应超过40%,应给学生足够的机会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和实践)。例如,在让学生学习Trvellingonbusiness(商务旅行)的内容之后,可以为学生设置入住酒店、在机场买票登机、在租车行租车等场景,并通过板书使学生了解各个场景对话,最后在课堂上表演。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以致用”的积极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英语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利用简笔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英语是一种语言表达形式。要让学生掌握英语的说话习惯和表达方式,就应当尽力为他们创造适宜的环境,将课堂教学生活化有利于学生“入境”,从而摆脱母语的干扰,以达到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目的。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为学生创设各种不同场合、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简笔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现在进行时”这一时态时,首先告诉学生,什么是“现在进行时”,概念是“表示现在正在进行或发生的动作”,然后在黑板上画出几幅画。几分钟后,要求学生看第一幅图并开始提问:“Lookatpicture1,please!Whataretheydoing?”(他们正在做什么)一名学生回答:“Theyareswimming.”之后继续说后面几幅图,学习几个句子:1.Theyareswimming.2.Heisrunning.3.Sheisdancing.4.HeiswatchingTV.5.Sheiswateringflowers.6.Theyareplayingbasketball.要求学生以同桌为一组,一问一答练习。利用简笔画这种直观教具教学,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创设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情境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品格的形成、视野的开阔有极大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打破课堂内外和校园内外的界限,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创设模拟情境,在真实世界与想象世界之间为学生提供一个界面,学生可以相互协作,也便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合作中动手动脑,在交往中拓展思维。教师应该善于展现生活情景,帮助学生熟悉课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例如,可以通过佩戴动物头饰进行问答表演,同时学习句型:Whatarethey?Theyareducks…(这是什么?这是鸭子……)课文中出现了母鸡、小猫、小狗、鸭子、小鸡等单词。教师在课前制作好图片,让学生上课时戴上头饰进行问答表演,使课堂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语言交流是思维的工具。创设真实情境、培养交际能力,使学生用自己的实际体会来运用知识,丰富思想,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激发兴趣,增强创新意识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创新意识的源泉在于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学习的外部氛围。教师要善于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多媒体集声、光、影、音于一体且有良好的交互性这一特点,创设直观、逼真的语言交际情境。在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一边放映画面,一边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诱导和讲解,有时也可放录音,通过画面和声音的结合,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理解、掌握语言知识。学生对多媒体教学很感兴趣,积极回答教师提问,这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学习任务。当一个个卡通人物闪动时,全班每一个学生都跃跃欲试。真正达到了“玩中学、学中玩、低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目的。
五、展开想象,启迪创新思维
关键词:课堂教学;方法创新;引发兴趣
课堂是传授知识的重要场所,精湛的教学艺术有助于课堂教学。教师必须集中精力研究新的教材教法,在45分钟内下功夫,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注重课堂教学创新,因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学生置于运用英语的实践活动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兴趣,从模拟交际到真实交际,以达到掌握英语的目的。那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
寻找兴趣触角
一堂好课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净化思想境界和培养学生的能力,还要让学生听起来兴趣盎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寻找学生的兴趣触角,让学生进行联想,使学生觉得新颖、生动,在娱乐轻松中,不知不觉地烙下记忆痕迹。例如,在讲《谁有橡皮》(whohastheeraser)一课时,笔者运用做游戏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课文。首先,找六名学生到黑板前站成一队,把手都背在后面,而下边的学生把眼睛闭上。这时,教师取出一块橡皮递给前排站着的一位学生,让他们一个接一个传。几分钟后,教师说:“停!请你们半握拳头把手放在桌前。”然后请学生猜,Whohastheeraser?
如猜对了,全班给以掌声;猜不对,演一个节目。正当学生兴趣正浓时,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用英语回顾刚才做过的游戏,看谁说得又快又准。五分钟后,教师开始检查,大部分学生能够流利地复述课文。然后,教师又根据课文提出:1.Howmanystudentsstandinfrontoftheclass?(教室前面站了多少名同学)2.Whydotheyputtheirhandsbehindtheirbacks?(他们为什么把手放在背后)3.Whatdoestheteachergivethem?(教师给他们什么了)等18个问题。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
课堂教学活动与实践紧密联系
随着我国加入WTO,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需要具有商务英语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而英语课堂教学强调Learn(练习性学习,即在环境中使用语言,是一种潜意识的语言发展过程),而不是强调Study(研究性学习,即让学习者有意识地学习语言规则的过程)。所以教学中应力求减少教师的授课时间(占课堂的时间不应超过40%,应给学生足够的机会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和实践)。例如,在让学生学习Trvellingonbusiness(商务旅行)的内容之后,可以为学生设置入住酒店、在机场买票登机、在租车行租车等场景,并通过板书使学生了解各个场景对话,最后在课堂上表演。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以致用”的积极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英语的口语表达能力。
利用简笔画的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英语是一种语言表达形式。要让学生掌握英语的说话习惯和表达方式,就应当尽力为他们创造适宜的环境,将课堂教学生活化有利于学生“入境”,从而摆脱母语的干扰,以达到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目的。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为学生创设各种不同场合、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简笔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现在进行时”这一时态时,首先告诉学生,什么是“现在进行时”,概念是“表示现在正在进行或发生的动作”,然后在黑板上画出几幅画。几分钟后,要求学生看第一幅图并开始提问:“Lookatpicture1,please!Whataretheydoing?”(他们正在做什么)一名学生回答:“Theyareswimming.”之后继续说后面几幅图,学习几个句子:1.Theyareswimming.2.Heisrunning.3.Sheisdancing.4.HeiswatchingTV.5.Sheiswateringflowers.6.Theyareplayingbasketball.要求学生以同桌为一组,一问一答练习。利用简笔画这种直观教具教学,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教学效果。转贴于中国中国中国
创设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情境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品格的形成、视野的开阔有极大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打破课堂内外和校园内外的界限,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创设模拟情境,在真实世界与想象世界之间为学生提供一个界面,学生可以相互协作,也便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合作中动手动脑,在交往中拓展思维。教师应该善于展现生活情景,帮助学生熟悉课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例如,可以通过佩戴动物头饰进行问答表演,同时学习句型:Whatarethey?Theyareducks…(这是什么?这是鸭子……)课文中出现了母鸡、小猫、小狗、鸭子、小鸡等单词。教师在课前制作好图片,让学生上课时戴上头饰进行问答表演,使课堂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语言交流是思维的工具。创设真实情境、培养交际能力,使学
生用自己的实际体会来运用知识,丰富思想,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
激发兴趣,增强创新意识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创新意识的源泉在于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学习的外部氛围。教师要善于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多媒体集声、光、影、音于一体且有良好的交互性这一特点,创设直观、逼真的语言交际情境。在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一边放映画面,一边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诱导和讲解,有时也可放录音,通过画面和声音的结合,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理解、掌握语言知识。学生对多媒体教学很感兴趣,积极回答教师提问,这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学习任务。当一个个卡通人物闪动时,全班每一个学生都跃跃欲试。真正达到了“玩中学、学中玩、低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目的。
展开想象,启迪创新思维
1.1认知观念滞后
就全国而言,对创业教育的认知尤其是对创业教育概念、创业教育内容的认知相对滞后。只有少数重点高校比较重视发展创业教育,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一般的理工类高校并不重视学校学生的创业教育,对创业教育研究的热情也不高,再加上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解不够全面、创业意识淡薄,简单地认为创业就是开公司,忽视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忽略了知识、新技术在大学生创业中的重要作用,更加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在未来高校发展中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政府部门对创业教育高度重视,并加大了投入力度,但还是有许多高校没有真正从行动上重视起来,导致大学生对创业和创业教育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误区。学生对创业教育的一些错误的片面认识,扼杀和挫伤了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思想认识不到位、创业教育意识淡漠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严重受阻的原因之一。
1.2重视程度不够
尤其是理工类高校,就高校来讲,开展创业教育关系着教学计划和教学课程的调整,增加大量的创业课程并不现实。而创业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开设简单的几门课程就可以解决的。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校创业教育也不例外,其缺乏良好的社会创业环境,而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为提高创业教育时效性的基本途径,创业实践是重中之重。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课堂教育,以教师讲授为主,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长此以往,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会逐渐丧失,无法提高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本应通过创业实践活动搭建起大学生和社会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事件中形成正确的创业目标和价值取向,增强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全面提升大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并不乐观,也不理想。
1.3教材和课程资源匮乏
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课程,而课程的载体———教材,作为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工具,也是很匮乏的。现如今,只有在极少数的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的课程,绝大多数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高校,对创业教育课程重视不够。有的高校即使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也仅仅停留在就业指导层面,就整个创业教育气候来说,难以在校园内形成创新、创业的氛围。以理工类高校为例,课程设置知识覆盖面狭窄、结构相对单一,大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无法把创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资源没有特色,在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上有所欠缺。归根结底,理工类高校没能把创业教育真正纳入到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当中,导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的脱节。课程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理论和实践脱节,高校创业教育不能融入到学校整体的育人体系之中,不利于高校创业教育教学的开展。
1.4校园创业氛围缺乏
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是大学生创业的坚实基石。在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中,校园的创业氛围尤为重要,现已被各高校重视起来,没有浓厚的创业氛围,在校园里尤其在理工类高校的校园里,就不会形成高涨的创业热情。校园作为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应加强自身的建设,把创业教育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并有效的培养受教育者的某些创业意识和心理品质。良好的教育气氛是开展创业教育和培养创业人才的土壤。然而,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高校,未能形成一个完善的、健全的、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创业氛围、培养目标、激励导向、评价体系都未能向创业素质培养倾斜,在创业教育过程中,不能有效地调动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和斗志,往往使得大学生置身于一种静态、封闭、循规蹈矩的创业氛围中,营造出一种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使得创业教育过程出现了思想障碍。
2理工类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决定了其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针对现实实践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理应找出高校创业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培养出具有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人才,进而在就业问题上变被动为主动,在创业过程中,既能够实现自身的就业,还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培养出一批适应未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1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人们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基本主张,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是高校在培养创业型人才的过程中对创业教育信念、价值及活动准则所持有的一种认识。创业教育不仅重视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更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功能的定位。在这一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围绕大学生的兴趣点,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得大学生自主完成自身价值得以最大地发挥;坚持以质量为本的理念,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调整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知识结构,优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知识体系,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质量,进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坚持以创新为本的理念,创业教育过程中重视创新教育,积极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将知识转化为财富的能力,进而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理工类高校创业教育中,更应该以本科教育为基础,重视实践教育,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面向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2.2组织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实践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训练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技能,使学生的专业能力特长及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得到增强和巩固。创业实践活动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业实践能力、风险评估和预防能力,通过“走出学校、面向社会”的方式将所学的创业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思想品质。大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体验创业的整个过程,在创业实践中磨练创业意志,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可体验获得对创业的感性认识。积极搭建实践平台,通过拓宽培养渠道,开展丰富的创业实践活动,营造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创业视野。在大学课堂上,缺乏贴近社会的实际锻炼经验。有人认为大学生在学校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课本知识,社会经验可在毕业后积累———这样的说法已不适合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企业越来越缺乏耐心去从零培养白纸一般的大学毕业生。试想一下,如果一名大学生在毕业时已经有了独立运作一个项目的经验,无论这个项目是做App、开淘宝网店还是开家教公司,他在求职时就有了更多的经验值,更有可能争取到优质的工作机会。在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在全校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在创业作品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锻炼。通过邀请身边的创业者来校讲座,分享自己在创业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给学生提供借鉴。
2.3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形成是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学内容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与教学目标是紧密相连的,要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教材,把握知识间的联系,抓住规律,突破重点,解决问题。确保高校创业教育功能的最大发挥是非常必要的,而合理、科学的创业课程的设置是创业教育功能实现的重要保证。理工类高校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创业课程的设置,创业课程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手段和工具。要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教育真正纳入到高校课程体系中,并且在专业教育中贯穿创业教育,做到相互渗透、功能互补。高校在重视大学生基本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要制定出适合学校大学生实际的课程计划,开设核心创业课程,在本科生的课程中设创业教育公共课和选修课。理工类高校在传授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应更加重视操作性强的技能训练,更多的倾向于创业实践教育,通过案例教学、创业实践和企业运营培养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2015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清华大学的学生“创客”们收到了一份特殊的青年节礼物———总理的回信。总理在回信中充分肯定了大学生“创客”们所具有的勇于打破常规创新创业的开拓精神。创业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那么加入创业大军的大学毕业生,其创新能力是否能满足创业的需要呢?麦可思参考美国SCANS标准,把基本工作能力分为35项。在35项基本工作能力中,与创新能力相关的能力包括科学分析、批判性思维、积极学习、新产品构思4种。2014届自主创业本科生毕业时掌握的以上4种能力水平普遍略高于受雇全职工作的毕业生,这或许说明相比于其他职业,创业活动本身有着更高的创新能力门槛。所以当毕业生自认为已经具备一定能力时才会选择创业。但同时,由于创业对部分能力要求更高,造成自主创业毕业生某些方面的能力尽管掌握程度较高,但满足度相对较低。例如2014届本科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中,科学分析、积极学习能力的满足度分别为79%、82%,比受雇全职工作的毕业生分别低3个、1个百分点。高校或可由此入手,提升毕业生创新能力以促进创业。鼓励学生迎接挑战,积极参加校内外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的一项全国竞赛活动。2013年的第十三届“挑战杯”中,燕山大学以总分290分、分值排名全国高校第八的好成绩首次捧得“优胜杯”。燕山大学参赛的6件作品全部获奖,分别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燕山大学也成为省内第一所同时荣获国家特等奖,并捧得“优胜杯”的高校。通过本次比赛,使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士气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在全校掀起了创新创业的。“自强社”是燕山大学学生自己的创业实体———“自强图文设计工作室”,完全由学生社团自主创建、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这种全新的创业实体化模式,不但让学生们得到了很好的创业体验和就业实践,还在7年的时间里累计发放勤工助学工资近30余万元,每年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100多个固定的校内兼职及助学岗位,“自强社”同学利用自己的盈利,开辟了“自强图书角”,购买图书400余册,为学生提供免费阅读服务,开始了由“他助自助助人”的转变。这也是创业教育工作者结合学校特点、学生特点和专业特点指导学生进行创业的成功案例。
3结束语
在我国,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是由一些地方性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也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具体来说,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1创新创业教育观念相对落后
由于在我国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是由一些地方性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而来,所以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创新创本科商贸类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只重视创新创业知识的普及和创新创业技能的传授,却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基本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也普遍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针对那些想创业的学生开展的,只会对想创业的学生有帮助,在观念上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当成是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的通识教育。
1.2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有机地融合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所以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没有真正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融人到商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的体系之中。在很多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往往以相对孤立的形式开展,随意性强,缺乏统一的规划,属于学生第二课堂的拓展,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实现有机地融合。
1.3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亟待改革
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虽然很多专业已经开设了一些创新创业课程,但这些课程相对零散、不成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相脱节。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已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往往是以课堂讲授或独立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没有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缺乏对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引导与激励。
1.4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薄弱
在我国高校中,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很多高校特别是一些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极度缺乏。很多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师资,平时创新创业教育的授课、讲座、辅导都是由一些专业老师或临时从校外聘请的企业专家客串,虽然他们具有相对丰富的专业知识,有的也具有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由于他们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知识,也没有实际的创业经验,所以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时对学生的帮助十分有限。
1.5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严重滞后
由于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转型之前都是一些地方性的本科院校,他们在过去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一般偏重于理论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般也不重视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由于我国应用型本科和创新创业教育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很多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十分缺乏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活动的开展。
1.6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形式单一
由于很多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缺乏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所以他们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以理论授课、讲座为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相对很少,即使有大多形式也比较单一。很多学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就是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撰写创新创业计划书,由于缺乏相应的资金、场地条件,学生很多很好的创新创业计划无法落地开展,因为缺乏亲身实践的体验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很难得到很大的提高。
2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
2.1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
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旳创新创业教育应结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每个专业自身的特点来开展,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创新创业知识的普及和创新创业技能的传授,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基本能力的培养,要改变“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为了培养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这样的片面观念,要把创新创业教育当成是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的通识教育,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意义。
2.2构建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人到商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要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业教育相融合,要将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真正融人到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的专业实践活动之中,通过统一的规划,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有机地融合,从而构建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3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渗透
一、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处理“教”与“导”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贵在引导,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创新的教学方法要落实到创新的课堂教学中,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现代心理学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的情绪,有利于发挥主动创造性,释放巨大的潜能。过去以追求“升学率”为目标的应试教育,让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需要通过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设疑、质疑、求异,这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2、实施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要营造出良好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能促进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教育规划纲要》中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这些教学模式虽然组织形式各异,但本质上都是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观察、发现、思考、探索和掌握知识。教师作为“导演”,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都得到培养。
二、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
教师授课一直是四尺讲台、三寸粉笔。近年来又多了小黑板,稍微丰富了一点。伴随着教改的轰轰雷声,又增加了投影仪,配了录音机,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但总吃菠菜豆腐也会腻的,因为投影是永恒不变的几种颜色,时间久了,也索然无味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逐渐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它几乎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的有趣了,学生们走进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清晰的知识结构,都激起了学生极浓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接收与创新,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让学生爱创新乐创新,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三、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创新主动性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抓住教材的特点让他们演一演,不仅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在表演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更能弥补课文的空白。如《小猴子下山》,让学生带上头饰,扮演顽皮可爱的猴子。当它来到玉米地,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便拍手叫好:“哦,好大的玉米,我得掰一个拿回去给伙伴吃。”顺手掰一个,美滋滋地边走边哼着歌。来到桃树下,满树的桃子让它直流口水,不由得吸了吸鼻子:“这桃子真香!我可得用篼子盛几个回去。”扔了玉米掰桃子。走着走着,到了西瓜地,这只小猴子不认识西瓜,左瞧瞧右看看:“嗯?这东西又大又圆是什么呀?小伙伴们一定没见过,搬回去让它们开开眼。”撇下桃子抱起一个大西瓜就走。忽然,一只漂亮的小兔出现在小猴子的面前,多可爱的小兔呀!就扔了西瓜追小兔,可是小兔跑得太快了,小猴子累得满头大汗也没抓到,只好放弃。空手而归的小猴子耷拉着脑袋,连喊后悔。那情形让大家哈哈大笑。想象是创造性的源泉,根据课文创设表演情景,让学生进入角色,展开丰富的想象,不仅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情趣,而且在表演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创新求异的思维。
四、鼓励质疑问难,激发创新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