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课堂教学范文

语文课堂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课堂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课堂教学

第1篇:语文课堂教学范文

一、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念

高中阶段是学生一个特定的心理发展阶段,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对于外界的影响很敏感,一旦不良影响过大,学生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严重者甚至可能弃学。因而,这是对高中教师的一个重要的考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从根本上杜绝这一现象的产生,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理解语文课堂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可能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我们可以结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这一现象的演变过程以影视的形式展现出来,便于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师的教学观念都在发生着变革,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力求多方面、多角度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更多的正面影响。

二、培养良好的兴趣取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当前的教学形势下,学生受到社会进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影响,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在这样的一种教学前提下,一味地坚持传统教学形式,必定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很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最终影响教学质量。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转换教学方法,将教材内容进行更好的剖析,善于引用实际生活中的实例阐述教学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可多开展便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我们可让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讲一讲、演一演,感受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心灵感受,使其更容易把握文章的脉络和情感走向,最终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

第2篇:语文课堂教学范文

一、语文课堂教学要有“语言”味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标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巢宗祺教授在一次语文观摩活动中强调指出:语文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是让学生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课堂教学既要“得意”,又要“得言”,“得意忘言”不是语文课。但目前的语文课,尤其是公开课,不管什么课型,为了呈现课堂的精彩,教师在故事情节、人物情感、思想内容等方面大做文章,合作、探究、讨论、辩论,花样层出不穷。于是,课堂上,写字训练砍掉了,朗读训练砍掉了,静思默想的时间没有了,读写结合的小练笔也挤掉了,只剩下寻章摘句式的内容讲读,漫无目的的师生对话。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往往特别注意在“意”上下功夫,而忽视或忘却了“言”。

江苏省仪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俞万所老师在一次观摩活动中执教的《月迹》值得学习,他在“言”字上下足了功夫。俞老师把这堂课的主体部分设计为“体验‘寻月’情趣,品味‘童话’语言”这两个方面。在“寻月的情趣”和“语言的品味”之后安排了一个仿写练习。这样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而且还学习了语言,学会了语言文字的运用。笔者以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

语文课就应该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像中,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享受语言的魅力。总之,语文的本真,就是教会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语文课必须守住自己的“自留地”,要耕出浓浓的“语言”味。

二、语文课堂教学要有“文本”味

很多语文课堂,教师只注重教语文知识、写作方法,这种离开语境学词语,不顾情景讲修辞,抛开主旨谈技巧的教学,脱离了“文本”。短时间内学生的语文知识好像掌握了,可是长远看来,却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甚至抹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桎梏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在这方面,有位教师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值得借鉴。这位教师把字词积累置于整篇文章中,把对句子的理解赏析置于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境这样一个大背景中。如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写景佳句时,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写景妙处之后,问:为什么会看到如此美妙的景色?别的地方没有吗?顺势补充关于作者苏轼的背景资料,引入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理解。在指导学生理解赏析的同时,加强朗读训练,在反复朗读中加深理解,深化认识。这样一来,整个课堂更加厚重、高效,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了重点句子的含义,有效地完成了语言的积累,同时,也领略到了文本的意蕴美与情感美。

经典作品都是“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叶梦得《石林诗话》)。语文教学要从言入手,但绝不可就言而言,而是把语言文字置于文本中去理解,调出浓浓的“文本”味。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有“学生”味

很多语文课,执教老师为了展示自己独到的见解,想方设法解读教材,为了把自己文本解读的结果传达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管学生心中有没有生成新的有价值的东西,千方百计把学生拽到自己预设的教学轨道中。这种“得本忘生”的做法势必会使我们的教学变味、变质:学生的学习变成了“强制性学习”、 “附庸性学习”,而缺少 “主体性学习”、“欣赏性学习”,这样学生的收获从何而来呢?

第3篇:语文课堂教学范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初探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钻研 实效

第4篇:语文课堂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一、大爱无疆,扮演好多种角色

首先应把握好正确的师爱导向。因为正确的师爱是一门高尚的艺术,是教师发自内心地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待、赞赏的美好情感。一旦学生在课堂上得到老师的肯定,切身体验到成功或学习的乐趣,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会更自觉地投入学习中,形成良性循环。其次要扮演好多种角色。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往往是多方面的,有时是一位慈祥睿智的父亲,有时是一位和蔼细致的母亲,有时是一位拨云见雾的智者,有时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有时是一位推心置腹的朋友,更是一位谱写爱的合奏曲的总导演。因此,教师除了要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朴实无华的作风及优良的职业素养外,还需要注重施爱的艺术。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对学生严格要求,要讲究科学性,应做到“严而有格”“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在教学中遵循学生不同年龄的发展规律,提出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和认知水平的要求,尊重学生人格,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要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握时机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就显得极为重要。

二、借助名篇,挖掘国学精华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密切与学生的联系,深入学生内心世界,做学生的引路人,是师爱的突出表现。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出师表》《隆中对》《醉翁亭记》《岳阳楼记》《送东阳马生序》等,处处皆弘扬着国学精华。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渴望得到得到师爱的滋润。这时,科任老师就应该因势利导,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从正面教育学生。忠、孝、仁、义、礼、智、信,纲目分明,传递正能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的大爱,感受到老师正能量的关爱。学生对教师有好感而转化为对该门课程感兴趣,就必然会出现“亲其师,信其道”的局面,使课堂奏出一曲浓浓的爱的协奏曲。大量事实证明,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要成为学业上的强者,首先取决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而要让学生对老师有充分的信任度,就要让学生切实感觉到老师浓浓的关爱。唯有如此,学生就会有坚强的自信心、进取心、坚韧性,就能在逆境中顽强拼搏,成功到达理想的彼岸。总之,教师的大爱深深地感染着学生,更重要的是通过爱的传递和迁移,能够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高效进行。

三、捕捉契机,奏出爱的旋律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育契机是经常大量出现的。但教育契机的出现是没有规律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教育契机对语文课而言,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契机,要有深厚的洞察力,善于捕捉契机。总体来说,就是要求语文老师要敏捷地及时捕捉住教育契机,充分地发挥其作用,创造性地打造语文课堂爱的协奏曲。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心灵上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愿望,渴望赢得老师的赞赏和同学的信任。因此,教师要明察秋毫地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帮助学生认识新的自我。这时候教师要顺势而为,切不可错失教育的良机,巧妙地对全体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并导之以行,提出明确要求,指导学生制定出切实可行地行动计划,这样就一定会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其实,当学生在课堂中的回答或表现出现亮点时,一旦他们的行为得到老师的赞赏或肯定,心理上就会获得极大地满足感,更容易激发起学生学好本门功课和更加全神贯注投入学习的强大的内驱力。那些所谓后进生更是如此。这时候老师的教育,他们不但欣然接受,而且会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大班额教学,需要老师用放大镜的“眼睛”和显微镜的“心理”发现学生表现出的闪光点,根据不同学生及时给予不同的点拨和教育,奏响爱的旋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教学的基础,语文老师肩负着传授国学精华,教书育人之责任,只要我们心中拥有太阳,就要多给学生普照阳光,在新课程背景下,努力奏响语文课堂爱的协奏曲,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陶春梅.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氛围的创设[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4(7).

第5篇:语文课堂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在现阶段,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课题。如果要得到良好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现有的教学理念,清楚地认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

一、 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良好处理的三个关系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在不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而教师更应当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正确认识初中语文教学的主旨,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目标。教育中要想充分地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应当良好地处理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突出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

初中语文学科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其完美地结合了其人文性以及工具性,新课标全面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基本内涵,充分展现了语文学科的无限魅力,但是,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断突出学科的人文性却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充分将语文的人文性以及工具性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二)注重自主性同时不能放任自流

教师不仅应当充分地保证课堂教学的基本进行,同时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务必秉承自主学习的理念,采取有效的实施,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教师的主导相结合。教师要有效地安排课堂时间,既能充分教授知识,又恰到好处地给予学生自主时间。这样既保证了授课质量又保证了课堂时间的充分利用。

(三)注重探讨学习,但不能无度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实施探究性教学。而所谓的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阅读教学方面,教师应当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教育教学。探究语文知识与探究科学知识是不一样的,教师应当讲求科学,如果仅仅是进行随意的实践探究,这样只会浪费时间。因此,在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同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针对文本进行深层次探究,以此来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 转变观念 提升质量

(一)教材与教师很重要

在传统观念中,教材很重要,教师如果能将教材讲好,那就是好的教师。但其实教师才是教学质量的关键。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教材是教育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堂的有效性。

(二)学生在教学中的位置转换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学生只能接受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失去正确的判断能力,失去了人文教育的意义。传统教学观念将教师放在了教育教学的中心,忽略了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在学习中没有冲劲,没有激情。因此,在新课改中,教师应该改变这样的教学观念,让学生从被动转化为主动,在学习中主动学习知识,对学习充满激情,进一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三、注重语文课堂教学的师生关系

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拥有着不同的天赋,在每一个领域的才能与智慧也是不尽相同的。只要学生能有效发展自身的优势,那么每一位学生都能成功。

(一)鼓励教育、调动学生积极性

每个人都是好胜的,都有着成功的欲望。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条件,为学生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让他们在学习中寻找答案,并体会成功的。因而,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得时,教师应当积极的给予学生鼓励与表扬。让学生充满自信的力量。教师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相关的优秀作品,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能力,体会自己的成功,体会学习的乐趣。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希望。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学习,更能有效提升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二)从学生角度出发增强师生互动

教师是否从学生角度思考教学方法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一堂语文课,可能是索然无味、毫无乐趣的,也可能是师生有效互动、情趣盎然的。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心理,为学生创造机会,充分利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一分每一秒,就能更好的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热情。

在现阶段,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课题,教师要不断更新现有的教学理念,清楚地认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采用最有效的方法进行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全面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初中语文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齐米.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思路分析[J]. 山西青年,2013(24).

[2]刘长会.让作文回归生活[J]. 文教资料,2013(19).

第6篇:语文课堂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 语文 课堂 教学

面对新的课程标准,我们在兴奋之余,不能不重新审视和思考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本人对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和体会就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如何应用艺术手段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要有改革创新的课堂教学理念

“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一个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使命: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帮助学生找到学好语文的方法,帮助学生达到新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语文教师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就要引导学生理解并相信语文应走在新课程改革前面,用新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作指导,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在真正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对于人生的意义。因此,语文教师要用新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作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构建开放、高效的初中语文好课堂的标准;创新课堂教学设计,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具有启发意识和民主意识。通过这些途径和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构建一个开放、高效的初中语文新课堂。

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我们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常存在着以下几种现象:①重习题练习,轻知识应用。认为题目做得多了,知识自然就掌握了。而对于如何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去学习课外更广阔的知识的作业,却很少有人布置。②重练习结果,轻思考过程。在布置作业题时,不仅规定了作业的内容、范围,还提示了做业的方法、步骤。在作业反馈时,教师也往往只检查答案是否正确,很少有人问及解题的过程。③重统一训练,轻分层练习。在布置作业时,往往是一刀切,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设计一些难易不同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做作业各有所得。这些囿于书本、拘于读写、限于室内的作业大大禁锢了学生的活动空间,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与新时期的课程改革格格不入。

三、激发兴趣,增强学生乐学的欲望

兴趣就是人们的意识对一定客体内在的倾向性和内在性的选择,是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启发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教师应该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方法其实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用语文的重要性唤醒学生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习惯,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营造一个让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能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积极参与合作讨论的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情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六、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要通过课前的预习、课堂内容讲解、作业训练以及课堂评价的有效与否体现。

第7篇:语文课堂教学范文

一.鼓励质疑,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以学生为主体是现代教育理念中重点强调的内容,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基本都是教师讲什么就学什么,缺少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的意识,对教师产生了比较强的依赖性。因此,教师必须要改变这种情况,在课堂活动中多鼓励学生。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过去学生会害怕受到批评或者嘲笑,不敢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导致学生的问题越积越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甚少。所以,在融入素养教育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激发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他们提问更多问题,这样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同时,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有限,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学会合理质疑,提高其质疑的能力。

二.加强实践,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

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学生感悟语言魅力,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师实践当中,教师应该加强阅读教学,利用阅读训练来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并可以帮助他们去灵活运用语言去创作,以此来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例如,在《背影》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导入环节可以提问学生:你们对自己父亲有多少的了解?你们相处的过程中都有哪些让你记忆深刻的事情?学生们踊跃回答,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入新课,要求学生进行默读。接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的情感,让学生可以明确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最后,要求学生去想象一下作者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来描述自己的父亲的,哪些语句表达了对父亲什么样的情感?通过合适的引导来帮助学生更深入感悟文章的内容,提高其核心素养。

三.激发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高

良好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重要,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合适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这既是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也对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此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有效提升课堂效率。例如,在《寻觅春天的踪迹》一课教学中,教师为了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课前就可以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内容设计出个性化问题,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并激发学生层次性的创造思维。同时,教师还可以采取合作探究教学法,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去获取知识,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并通过思维的碰撞形成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四.注重引导,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素养教育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还应该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这也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逐渐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其可以利用审美眼光来分析与细读课文,最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寻觅春天的踪迹》一课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呈现春天的景象,创设出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情境,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去观察、发现春天的特点与优美之处,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进行标注与摘录,并对此进行赏析,讲讲自己的观点与看法,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学生的审美能力会得到一定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素养教育,教师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转变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提高学习的效率;二是,优化教学模式,对原有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其核心素养。

第8篇:语文课堂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语文观;教学观;学生观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105-01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课改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改革的核心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自主地探究知识。要实现这样一种转变,前提条件是教师的教学方式首先必须有一个质的改变。由于多年来的应试教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都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呈现出单一、落后、封闭、专制等特点,不仅与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脱节,而且与学生的身心特点、成长规律及生活实际相违背,严重地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素养的提高。但是,由于多年的思维定势,要改变这种局面,对我们广大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新的挑战。要取得课改的成功,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必须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地、热情地、高度负责地投入课程改革的实践,必须彻底地更新观念,努力地转变教学模式,真正用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一、教师要建立全新的语文观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基础,是工具,但是,我们在强调它的基础性和工具性的同时,却忽视了它的重要内涵——人文性。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要引导他们从教材中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自觉地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师必须建立全新的教学观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教学观念的更新,又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因为观念是行动的灵魂,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和行为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便无从谈起,课程改革便会流于口号和形式。

什么叫教学呢?是不是老师教、学生学就叫教学呢?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互相“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教师要建立全新的学生观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既没有拒绝的权利,也没有选择的余地。更谈不上创新意识的发挥、创造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则强调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即:(一)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三)学生是责任主体。

新课程还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人。即:(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我们要遵循这一规律做好工作,不要违反规律,好心办坏事,挫伤学生的心灵。(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教育的可能,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因此,在他们身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极其正常的。我们要宽容学生的所谓“调皮”,不要求全责备,处处看不顺眼。

四、教师要建立全新的角色意识

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展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要明确教师不是学生的学习活动的主宰者和支配者,而是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健康发展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其含义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而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

(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五、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程强调教学方式要开放、互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一切的教学手段都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积极地探究,从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才能,发掘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素养,感受主动探索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教师教学的着眼点,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死记硬背、机械重复为积极探究、自我建构。

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呢?

(一)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1.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2.给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机会;3.多给学生评价的权利。

(二)打通课内外,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教学空间

第9篇:语文课堂教学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育观念 教学改革

我国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实际中,我们深深感到一所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学生培养的好坏,最终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鉴于此,笔者从四个方面谈一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浅薄认识:

一、转变教育观念,即确立全新的、与新课程改革相符合的教育观念,并对教学的方方面面不断改革

1.转变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观念决定行动。为此,必须打破旧的教育模式,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内容、方式等方面摆脱低层次的知识本位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此基础系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真诚相待。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导演,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不再是绝对的权威,而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

2.建立民主的教学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成功学习的基础,要使教育内容深入人心,必须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热爱自己所学的语文课,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突破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只有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才能对事物有更充分的认识,促进自己的发展,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二、改革课堂教学,即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优化教学环节,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1.优化教学关系。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和指导者,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益。

2.优化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及认知规律,分年级、分层次确定教学目标,做到既有总的目标,又有教学课时目标,如知识储备、情感体验、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目标。目标要明确具体,要恰当、完整,要注重学科能力的培养,加大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等。

3.科学编排教学内容。如初中第五册《谈骨气》一文的教学,可以抓住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学生易于学习接受。

4.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是制约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我们在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本身的特性,大胆运用开放型动态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参与意识,锻炼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5.改革教学方法。目前的课堂教学,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要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充分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发现性、探索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6.优化教学手段。“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今天语文教学的需要。为此,我们把投影仪、电视机、录音机作为常用教学手段,大力提倡多媒体教学,并且要讲效益。坚决摈弃那种为用而用的思想,从而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成为传统教学的点缀。

三、改革教学与学习方式,即通过课堂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教学及学习方式的互动、开放和创新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叶澜教授曾经说:“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和活力,只要教师的生命和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才有真正的生活”。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以活动促进学生发展,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突出对现实的认识、生活的体验和精神的感悟,让课堂充满激情、充满美感、充满智慧。向学生提出挑战性、激励性、趣味性的问题,引发学生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

2.改革教学与学习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活动的有效性。

3.通过课堂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教学及学习方式的互动、开放和创新。

四、树立现代育人观念,即教师要树立现代的人才培养观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个性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1.新课程改革要求其确立的教育理念就是素质教育。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思想的变革,促进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与所有因素不断发生变化。课堂教学要讲究效益与公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学生的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充满创造性,教师应该不拘泥于教学模式和原有教案设计的束缚。教师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打破教材的结构,调整教材的内容,敢于大胆怀疑,用独到的见解向现有的结论质疑。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教师不应该墨守成规,教学过程应该波澜起伏,环环相扣,新颖独特,经常给学生新鲜感;教学方式上,善于使用新颖富有奇效的方法和手段来提高语文课堂实效。

2.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李岚清指出:“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课堂教学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积极的探索、发现、实践、体验,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学生善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提出新的问题、新的观点、新的思想、新的做法。教师还要不断鼓励学生,要敢于超越,永不满足,敢于质疑问难,向不同意见挑战。

综上所述,语文的课堂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切实提高语文课堂实效。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张华.《为了中话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四页.

[2]曹贵康.《主体性教育中教师的角色的转换》,载《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年第10期.